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T·N·杜派《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_25 T.N.村派纪 (美)
1814年4月29日,美“孔雀”号与英“埃佩维耶”号遭遇 有18门炮的美单桅船“孔雀”号此前已因击沉英“霍尼特”号而闻名[参见第十七章→北美洲→1812年的战争→海军作战(1813年)],此时,在佛罗里达海岸同有18门炮的英“埃佩维耶”号遭遇。经45分钟炮击,英舰被击沉。
1814年3月21日,捕获美“埃塞克斯”号 海军上校戴维·波特指挥装有38门炮的快速舰“埃塞克斯”号,于1812年10月28日驶离特拉华河,随即该舰绕着霍恩角进行长达17个月的奇异游弋,并在太平洋巡回威吓英国商船,共捕获和摧毁英商船及战舰达40多艘。2月3日,当波特进入智利之瓦尔帕莱索沿海水域不久,便得到了小“埃塞克斯”号伴船的奖赏,随即波特遭到2艘英国快速舰“月亮女神”号与单桅船“小天使”号的封锁。2艘快速舰分别有36和18门炮。波特驶离其伴舰,在大风中驶入大海,期待能摆脱速度较慢的英舰。但一阵狂风刮来后,波特舰的中桅杆被折断,波特被迫折返中立港口避难。英国舰在波特船火炮的有效射程之外抛锚,并用其射程较远的火炮射击无助的波特舰。经三小时激战,美快速舰血染碧海,火焰冲天。此战波特有58人阵亡,31人淹毙,另有70人负伤,该船共有255人。英军有5人阵亡,10负伤。
1814年6月28日,美“小黄蜂”号同英“驯鹿”号对阵 有18门炮的“小黄蜂”号巡弋于英吉利海峡时,同有18门炮的“驯鹿”号舰遭遇。经半小时激战,英舰被击毁。随后,“小黄蜂”号继续巡弋,并捕获了13艘商船。
1814年9月1日,美“小黄蜂”号与英“阿冯”号对阵 有18门炮的英单桅船在经一夜战斗后被击沉。
尚普兰湖之战(1814年9月11日)
同普雷沃斯并肩向普拉茨堡进军的还有由海军上校乔治·唐尼临时凑集的英国舰队。该舰队由4艘三桅船和12艘炮舰组成。同英军一样,美军上尉托马斯·麦克多诺也临时拼凑了一支由4艘三桅船和12艘炮舰的舰队,用于保护普拉茨堡的面湖阵地。美舰队在沿岸抛锚。从吨位数看,两支舰队完全一样,但美军火炮射程较大。当英军舰队绕过坎伯兰角,准备好进攻时,普雷沃斯在地面发起强攻,但美舰队已用其加长火炮向英舰队射去了愤怒的炮弹。经两小时激战,麦克多诺之装有26门炮的舰船“萨拉托加”号遭到唐尼旗舰的沉重打击,麦克多诺另一艘有37门火炮的快速舰“坎菲恩斯”号机警地通过固定抛锚来调转船头,向唐尼旗舰撞击。唐尼被杀,其船员有180人伤亡,其旗舰也被撞成碎片。英舰队余部遂投降。美军损失约200人,英军则伤亡300人。曾参加过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老兵说那次海战同尚普兰湖之战相比简直是一场“儿戏”。
评论:这次战斗消除了英国人从北面入侵的所有危险,毫无疑义地具有决定意义。这次战斗也排除了美国被征服和肢解的可能性。当这次战斗胜利捷报后来于10月21日传到根特时,对根特和平会议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1814年9月26—27日,“阿姆斯特朗将军”号经受考验 这艘有9门炮的两桅船在中立的法亚尔、亚速尔遭到英舰队的围攻。成功地逃出包围圈后,上校塞缪尔·C.里德将其船员送上岸,自己驶船至葡萄牙港,葡萄牙人为防止遭到英国人的地面强攻,命其驶离。
1814年10月,美“小黄蜂”号失踪 瑞典舰船曾于10月9日目击该船,随后该船便永久地消失了,成为海洋史上的谜团之一。
1815年1月15日,美“总统”号被捕获 同随后发生的其他军事行动一样,此事发生于和约签署之后。这艘有44门炮的美国快速舰,在迪凯特率领下,企图穿过英国对纽约的封锁线,遭到英舰“恩底弥翁”号的截击。英艘舰有50门炮。双方经两个小时近战,英舰已失去战斗力。但此时,另有2艘英战舰已赶至交战海域,而另外两艘英舰也已在视线以内。迪凯特的舰船已丧失了战斗力,并有75人伤亡,遂降。“总统”号转成为皇家的海军舰船。
1815年2月20日,美“宪法”号同英“赛安”号及“地中海东风”号对阵 在马德拉海面,海军上校詹姆斯·斯图尔特率有44门火炮的“宪法”号舰船同英34门炮的护卫舰及21门炮的单桅船遭遇。美舰经富于谋略的机动,分别同2艘舰作战,英舰全部被捕获。
1815年3月23日,美“黄蜂”号与英“企鹅”号交战 美有18门炮的单桅船捕获了英18门炮的单桅船。此战发生于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附近的海面,这也是这次战争的最后一次海上作战。
战争结束
1814年12月24日,《根特和约》 该条约未解决引起此次战争的任何争端,只是要求双方互释战俘,恢复原有边界,并调解的边界争端。签条约的消息于1815年2月11日传至纽约,2月15日该条约获准。
评论:这次战争并末解决任何根本问题,直至新奥尔良之战结束,英国人才因此而有所让步。此后英国海军再也没在海洋上称霸,而美国再也没有试图征服加拿大。
美国(1815—1816年)
1815年,德凯特远征地中海 这次远征的目的主要是制止北非巴巴拉诸国的劫掠行为。
1818年,第一次西密诺尔战争 在1812年的战争中,西密诺尔族印第安人已站在了英国人的一边。战争结束后,西密诺尔族人继续其进攻行为。1817年11—12月,其在阿巴拉契科拉河畔的所谓的内格罗堡(主要由逃亡的奴隶据守)被美正规军摧毁。在西属佛罗里达的印第安人对美国领土大肆侵袭、烧杀和劫掠。杰克逊将军于3月9日率1800名正规军6000名志愿者从纳什维尔出发前往佐治亚—佛罗里达边界,以解索特堡之围。
1818年4—5月,入侵佛罗里达 4月7日,杰克逊率1200人攻占西班牙要塞圣马克斯,5月24日,再次攻占西班牙的彭萨科拉基地。西班牙总督逃至圣巴兰卡斯,在那里杰克逊挑衅使之出城,随后杰克逊攻占圣巴兰卡斯。与此同时,另外几路美军已摧毁了印第安人的村落,并粉碎了西密诺尔族的力量。当发现两名英国商人在圣马克斯曾帮助印第安人时,这两人被军事法庭起诉并处死。最后的结局是,美国人未经当局许可便攻占了西班牙属佛罗里达,并差点与英国发生战争。但由于西密诺尔战争业已结束,杰克逊的霸权行径遭到当局的制止,攻占的港口重新归还西班牙,谈判也随即开始,以便从西班牙手中收回佛罗里达全部地区。
1819年2月22日,《阿达马斯—奥尼斯条约》 依约,西班牙放弃对西佛罗里达的领土要求,并将东佛罗里达割让给美国。西班牙对太平洋西北的所有要求亦取消。在西南方,双方划定了边界,即西班牙属墨西哥与美国的分界线为从墨西哥湾的萨宾河口直至西北的太平洋。
1823年12月2日,“门罗主义” 在年度咨文中,美国提出了“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反对外来势力干涉的政策。
1825--1832年,美国向西部的扩张 这次扩张主要是侵入印第安人认为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美国正规军打着探险和保护殖民的旗号,逐步扩张,并在边界地区建立要塞。先前同各个部落签订的条约合法或不合法地被废除,红色人种被白色人种替代的长期进程开始了。这导致了连绵不断的小规模战争,并持续了长达75年之久。
1832年4—8月,黑鹰战争 位于伊利诺伊州之内,沿密西西比河沿岸的萨克族和福斯族印第安人,在首领布莱克·霍克(黑鹰)的领导下,企图夺回被占土地。8月2日,在巴德阿克斯之战中,印第安人在丛林地被400名正规军和900名民兵打败,美军由亨利·阿斯金森统领,直接指挥战斗的为卡里·泰勒中校。
第二次西密诺尔战争(1835—1843年)
佐治亚州、亚拉巴马及佛罗里达州之西密诺尔族和克里克族印第安人,反抗当局将其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企图。在奥西奥拉领导下,他们袭击佛罗里达的居民区。当地守军数量有限,不能镇压印第安人的起义。
1835年12月28日,达德卒 由弗兰西斯·L.达德率领的150名分遣队在威斯拉库奇河之瓦胡丛林中,遭印第安人袭击,仅有3人逃出。
1836年2—4月,斯科特发动镇压西密诺尔族人的战役 少将温菲尔德·斯科特之东遣部队被派去镇压起义,以解救其政治对手埃德蒙·P.盖恩少将所率领的西路军。他们在威斯拉库奇河被印第安人击退。此前,未经允许,埃德蒙·P.盖恩于2月27日—3月6日间到达那里。斯科特随后率其正规军及志愿者,两次攻击西密诺尔人的领土,直至其停止反击为止。斯科特报告说,要取得胜利必须再派强大的正规军。
1836年6—7月,斯科特反克里克族人的战役 5月,陆军部命斯科特布置平息克里克族印第安人在佐治亚及亚拉巴马的起义。在托马斯·S.杰瑟普的帮助下,斯科特以较小的代价迅速平息了起义。
1836—1837年,法庭调查斯科特及盖恩 由于对斯科特的作战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提出质疑,盖恩也对此提出相同的指控。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下令成立法庭调查此事,法庭由亚历山大·麦科姆领导。1837年3月14日,法庭作出结论,对斯科特的战绩给予极高的
评价,对盖恩则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1837年12月25日,奥基乔比湖之战 与此同时,卡里·泰勒将军受命在佛罗里达指挥军队。在发现西密诺尔人在大沼泽地的桥头堡后,他率1000人——一半为正规军,一半为志愿人员,成两线穿越丛林地带,志愿人员被布置于前方。正如所预料的一样,志愿人员被击溃后,正规军顶住了印第安人的进攻,并赢得了胜利。泰勒有26人阵亡,112人负伤。重新组织起来的西密诺尔人的反抗再次被粉碎,但血腥的游击战一直持续了四年之久。
1837年12月29日,“加罗琳”号事件 加拿大民兵侵入美国领土,占领了尼亚加拉河上的美国轮船“加罗琳”号,双方迅即在边界地区集结了大批军队。但斯科特将军巧妙地避免了同英国的战争(麦肯齐起义;参见第十七章→北美洲→加拿大→麦肯齐起义)。
1838年2月12日,阿鲁斯托克“战争” 缅因州与新不伦瑞克因在美国领土上的伐木而发生争吵,从而再次面临可怕的战争。斯科特再次使用外交手段解决了争执。1842年,《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的签订解决了这一领土争端问题。
1844年2月28号,“普林斯顿”号灾难 这是一艘由螺旋桨驱动的战舰,上面有一门炮由该舰指挥官兼合作设计者之一罗伯特·F.斯托克顿设计。在这艘舰第一次下水时发生爆炸,国务卿、海军部长及几位国会议员当场炸死,另有几位负伤,但在船上的约翰·泰勒总统却未负伤。
1846年6月15日,《俄勒冈条约》 两国间关于俄勒冈边界划分的长期争端,已导致了那些扩张主义分子跃跃欲试地想挑起战争,该条约的签订结束了两国间的争端。
得克萨斯“独立”战争(1835—1836年)
1835年6月30日,武装暴动 在得克萨斯的一批美国移民,武装暴动反对墨西哥政府。
1836年2月23日—3月6日,包围阿拉莫 墨西哥总统安东尼奥·洛佩斯·德·圣安纳将军率3000名墨西哥正规军,包围了由188名得克萨斯人驻守的阿拉莫,该地在圣安东尼奥。在几次被击溃后,墨西哥军队最终强行攻占阿拉莫,守军全部阵亡。墨西哥损失1500多人。圣安纳随后向东进军,在那里收拢了一支暴动部队。
1836年3月2日,得克萨斯宣布“独立” 得克萨斯人宣布成立得克萨斯共和国,随即征召了一支军队,由萨姆·豪斯顿担任指挥。
1836年,戈莱德大屠杀 戈莱德的300名得克萨斯守军被杀。
1836年4月21日,圣哈辛托之战 萨姆·豪斯顿率740人突然进攻,并击退了圣安纳之1600人的墨西哥军队。圣安纳被俘并承认得克萨斯共和国(墨西哥政府却拒绝承认),豪斯顿当选为得克萨斯“总统”。1836年7月4日美国承认得克萨斯,此举引起了墨西哥人的愤恨。
美国—墨西哥战争(1846—1848年)
在得克萨斯的请求下,经长期的讨论和谈判后,美国于1845年3月1日正式兼并得克萨斯。此前,墨西哥人威胁说此举意味着战争,美国的扩张主义观念集中反映在其“命中定说”中,这种思想具体解释就是美国人的“权力……就是要在整个大陆上扩张繁衍”。墨西哥人则为将其领土向北扩展到纽塞河而斗争,美国则声称其领土范围南达格兰德河。
北线战役
1846年3月24日,美军向格兰德河进军 泰勒将军率3500人(其中三分之二为正规军)抵达格兰德河,在那里建泰勒堡,与墨西哥之马塔莫罗斯镇隔河相望,马塔莫罗镇有墨西哥军队约5700人。
1846年4月25日,骑兵进攻 墨西哥骑兵计1600多人进攻由63名士兵组成的美军侦察队,美侦察队覆灭。第二天,泰勒将军报告说战争业已开始,并请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州州长招募志愿者。5月1日,泰勒将军摆脱墨西哥之骑兵后撤,以保护其在格兰德河口的补给基地,并派雅各布·布朗少校留守泰勒堡。
1846年5月1日,墨西哥军队大举越过格兰德河 墨西哥军队计6000人,在马里亚诺·阿里斯塔将军的指挥下,向泰勒堡进军。
1846年5月3—8日,包围泰勒堡 布朗少校成功地阻止了墨西人的进攻,但布朗阵亡,泰勒堡遂改名为布朗斯维尔。
1846年5月8日,帕洛阿尔托之战 泰勒将军在加固了其补给基地伊萨贝尔角的防御之后,遂率2200人急往泰堡救援其守军,阿里斯塔率4500人从一片开阔地迎击泰勒。当两军相遇时,美军的火炮给墨西哥军队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墨西哥骑兵的冲击也被击退。随即在美军步兵的冲击下,动摇的墨西哥军队逃离。
1846年5月9日,帕尔马的雷沙卡之战 泰勒勇敢地向强大的墨西哥防御阵地发起猛攻,经短暂但十分激烈的肉搏战,彻底打败阿里斯塔军队。墨西哥军共损失1100人;美军伤亡170人。
地图20 美国—墨西哥战争
1846年5月13日,宣战 美国宣布对墨西哥战争。
1846年5月18日,泰勒渡过格兰德河进入墨西哥
1846年5—7月,迟滞于马塔莫罗斯 泰勒将军不得不在此滞留3个月,以等待运输部队的到达,美国政府此前已承诺给泰勒将军征集这支部队。与此同时,他加紧训练由众议院征募的志愿兵。
1846年8月,泰勒向南进军 泰勒的军队有6000人,其中一半为正规军,一半为志愿兵。泰勒的另外6000名志愿兵留在后方继续训练。
1846年9月20—24日,蒙特雷之战 蒙特雷要塞由墨西哥将军佩德罗·德阿姆帕迪亚将军率7000名正规军和3000名民兵防守。在3天的战斗中,美墨双方展开激烈巷战,最后将墨西哥军军队压缩于该城市的中心地区。德河姆帕迪亚将军有条件投降,美军允许其出城,并接受了墨西哥要求停战8周的要求。墨西哥军队损失367人;美军损失较大,120人阵亡,368人负伤。后来,詹姆斯·K.波尔克总统拒绝厂停战要求,泰勒通知了墨西哥人,遂即再次向南进军。
1846年11月16日,占领萨尔蒂略 泰勒与约翰·E.伍尔将军的3000多人的远征军在萨尔蒂略会师,此前,伍尔将军从圣安尼奥已行军长达约970公里(12月21日)。
1846—1847年,美国人间的战略争执 已担任美陆军总司令的温菲尔德·斯科特拟制一个计划,准备从维拉克鲁斯入侵墨西哥中部。但民主党总统波尔克却不急于使辉格党人斯科特成为战争的英雄,这一争执以及华盛顿的其他政治分歧推迟了战争的步伐。直至在萨尔蒂略的泰勒将军未采纳当局的建议,而率部行军约483公里,穿越了圣路易斯波托西大沙漠,随即向墨西哥城进军,才打破了僵局。泰勒对斯科特之维拉克鲁斯的战役计划未加评论。最后,总统命斯科特执行其战役计划。随之,斯科特于1846年11月24日离开华盛顿。他在伊萨贝尔角停止收集泰勒的军队后,驶至坦皮科,在那里于1847年2月18日组建司令部。
1847年1—3月,斯科特的计划与战争准备工作 在坦皮科地区,斯科特的两栖远征军已达1万多人,其中包括泰勒之大部老兵。后来,斯科特仅率5000名战斗力极强的正规军向维拉克鲁斯进发。泰勒受命组织防御,而斯科特之主力通过机动战,转而向墨西哥中部进军。
1847年1—2月,圣安纳的作战计划 墨西哥总统从俘虏口中得知了斯科特的作战计划后,决定在斯科特登陆之前击溃泰勒。他率2万人从圣路易斯波托西穿越大沙漠,这正是泰勒一直想实行却没有实行的计划。这次行军是在严寒的冬季进行的,圣安纳于2月19日到达萨尔蒂略。此时,其军队已损失了4000余人。
1847年2月22—23日,布埃纳斯塔之战 泰勒在遭到圣安纳军队的突然进攻后,立即择地防御,美军在萨尔蒂略以南约13公里的狭窄山口占据了防御阵地。第一天,圣安纳派一骑兵旅从东北长途迂回,以切断泰勒之供给线,同泰勒之前哨部队接战。第二天,圣安纳以其主力部队进攻泰勒的防御阵地,最初取得了成功。圣安纳经屡屡重复和脱节的进攻,缴获两门大炮,并迫使志愿兵团后撤,但正规军炮兵顶住了墨西哥军的进攻。在这里人们猜想泰勒曾发出命令:“多发射一点葡萄弹,布拉格上校!”当勇敢的墨西哥步兵快到达炮口下面时,美军火炮才开火。与此同时,第一密西西比志愿团在杰弗逊·戴维斯中校的率领下,已阻止了墨西哥军队对泰勒左翼的进攻。随后,美军发起反攻,将圣安纳军队赶出了战场。与此同时,包围美军后翼的墨西哥骑兵,在同萨尔蒂略的后卫部队短暂冲突后,被击退。圣安纳遂撤向南方,从而结束了北方的战役。在这次战斗中,美军有267人被杀,456人受伤,23人失踪,另有两门大炮被缴,估计墨西哥军队有500人亡,1000人伤。
西线战役
卡尼的远征军
自1842年美海军准将托马斯·阿普凯兹比·琼斯在蒙特里率部登陆以来,加利福尼亚就已不再平静。这次登陆并未得到美国政府的认可。早在战争爆发前,加利福尼亚的美国移民在西线先头远征军统领约翰·C·弗雷蒙特的煽动下,已举行了多次暴动。
1846年6—12月,卡尼的进军 西线指挥官斯蒂芬·瓦茨·卡尼将军奉命占领新墨西哥及加利福尼亚。卡尼遂率1700人从利文沃思出发,进而控制了新墨西哥。得知加利福尼亚已和平的消息后,卡尼将大部军队留守新墨西哥,亲率120名龙骑兵于9月25日离开圣菲,到达加利福尼亚南部时,该地已发生暴乱,而且到圣迭戈的道路被500名墨西哥骑兵的封锁。
1846年7月7日,攻占蒙特里 美海军准将约翰·D·斯洛特派军队登岸占领蒙特里,其继任者罗伯特·F·斯托克顿准将扩大了占领区,并任命弗雷蒙特为加利福尼亚总督。此后不久,墨西哥及加利福尼亚人起兵反抗美国人的占领,并控制了该州大部。
1846年12月6日,圣帕斯夸尔之战 在这次激烈但没有决定性意义的作战中,卡尼坚守了阵地,但他发现通往圣迭戈的道路仍被封锁,不过,他已与斯托克顿的海军一部取得了联系,后者遂于12月10日出发与卡尼会合。卡尼的运货火车(第一次穿越罗克斯)以及一个步兵营也在菲利普·圣·库克的率领下,于1847年的1月29日,取另一条道路与之会师。
1847年1月8日,圣加布里埃尔之战 卡尼指挥陆海军联合部队在洛杉矶外打败了墨西哥军队主力。
1847年1月9日,梅萨之战 卡尼取得了胜利,并打败了墨西哥人与加利福尼亚人的联合抵抗,卡尼遂立即占领洛杉矶。
插图21 布埃纳维斯塔之战
多尼芬的远征军(1846—1847年)
卡尼的另一支作战部队由亚历山大·W.多尼芬上校指挥,12月12日,多尼芬率850名士兵从圣菲出发向齐瓦瓦进军。
1847年2月28日,萨克拉门托河之战 多尼芬打败了比其强大的墨西哥军队。墨西哥军队损失了600人;美军仅有七人伤亡。多尼芬遂继续向南进军。
1847年5月21日,多尼芬到达萨尔蒂略 这次陆路行军,同斯蒂芬·瓦茨·卡尼的快速高效的行军一样,均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二者均在大漠之中行走了3000多公里,而此前,并未有任何有组织的军队曾进行过这样的行军。
墨西哥中部战役
1847年3月9日,斯科特抵韦拉克鲁斯附近 在海军准将大卫·康纳舰队的护航下,渡船上的1万人的军队开始登陆,未遇任何抵抗,遂立即向韦拉克鲁斯大举进攻。
1847年3月27日,攻占韦拉克鲁斯 经五天海上和陆上的炮击,韦拉克鲁斯之5000名守军投降。双方的损失均较轻:美军有82人伤亡;墨西哥方面损失了180人,其中100人为平民。此后,斯科特立即率8500人离开低洼的沿海地区向西进军去往哈拉帕。因为这些低洼地区的黄热病十分可怕。
1847年4月18日,塞罗戈多之战 圣安纳率12 000人据守这一筑垒城市,其侧翼似乎是坚不可摧的。但斯科特的工程师们(其中包括罗伯特·E.李,乔治·B.麦克莱伦和约瑟夫,E.约翰斯顿以及中尉皮埃尔·G.T.博勒加德)在山侧发现一条小路,斯科特之主力部队迅速通过这条小路,包围了墨西哥军大部。经激烈交战,墨西哥军队被彻底击退。墨西哥军队有1000人伤亡,3000人被俘,另有40门大炮和4000件轻武器被缴。美军有64人亡,353人伤。
地图22 墨西哥中部战役
1847年5年15日,占领普埃布拉 随后,斯科特驻留此地,该地距墨西哥城约120公里。此时,斯科特仅有5820名士兵,另有4000名士兵已因服役期满被送回家。
1847年5—8月,在普埃布拉待命 斯科特得到新的补充,从美国紧急征召的军队使斯科特的军队数量已达11000人,另有3000名伤病员。
1847年8月7日,向墨西哥城进军 斯科特将伤病员及小部守军留于普埃布拉,随后,他便完全与外界割断了供给与联系,向墨西哥城进军。闻此,惠灵顿作出如下评论,并表达了外国军界普遍的看法:“斯科特这次失策了,他正在进行的军事行动不可能成功,他不可能攻占墨西哥城,甚至战败后都后撤不到其基地。”此时,圣安纳率领3万人在其首都组织防御。8月12日,斯科特在发现其直接穿过阿尤特拉的路线不切实际之后,遂迂回向南进发。随即他发现墨西哥军队已集结在康特雷拉斯及丘鲁布斯科附近,用于防守进城的道路。此时,斯科特仅有四天的口粮,他遂决定于8月19日向两阵地同时发起进攻。他的决心得到了其有效的工程师侦察分队的着力支持,这支分队再次发现了地图上找不到的通往两阵地的两条小路。
1847年8月20日,康特雷拉斯之战 斯科特于黎明时分突然向墨军傍山阵地发起进攻,守军遂后撒。在比尤纳斯塔湖丢失的两门大炮被收回。
1847年8月20日,丘雷布斯科之战 这次战斗几乎与康特雷拉斯之战同时进行。丘雷布斯科要塞同样遭到强攻。这两次战斗的损失十分惨重:美军有137人被杀,877人负伤和38人失踪;而墨西哥军估计有4297人伤亡,2637人被俘,另有3000人左右失踪。斯科特损失了其有效部队的七分之一,圣安纳损失了三分之一。墨西哥军余部撤向内城,另有部分分遣队在丘鲁布斯科要塞内及其附近驻守。
1847年8月25日—9月6日,休战和谈 双方关于和平的条件有分歧,谈判以破裂而告终;斯科特迅即恢复攻势。
1847年9月8日,奠利诺德尔雷伊之战 约有12000名墨西哥人据守于查普尔特佩克附近的古老要塞中,经一天激战,守军最终被打败。此战中,美军有116人亡,655人伤。墨西哥军队有2000人伤亡,700人被俘。此时斯科特可参战人数已降至不足7500人。
1847年9月13日,查普尔特佩克之战 这一高地要塞,是墨西哥城外最后一道主要屏障,9月12日,遭美军猛烈炮击。第二天,美军发起猛攻,他们利用云梯以通过岩石斜坡及高墙。坚守在山顶的51名墨西哥军事学院的学员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与此同时,在猛烈的炮火下,另一路美军在山下攻克了该高地通往墨西哥城的圣科斯梅门及贝伦门。此战中,墨西哥人仅在查普尔特佩克内及附近便损失1800人;他们伤亡总数不详。美许多军人因此战而闻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尤利西斯·S.格兰特中尉和T.J.杰克逊中尉。
1847年9月14日,攻占墨西哥城 斯科特的军队经一夜准备,拟发起最后强攻。而圣安纳之主力已于天黑后撤退。黎明时分,随着炮击的开始,余部守军投降。斯科特迅即占领该城。
1847年9月14日—10月12日,包围普埃布拉 墨西哥军队围攻普埃布拉之美守军。但被韦拉克鲁斯之美援军打退。
1847年9月—1848年2月,和平谈判 当和谈在瓜达卢佩伊达尔戈进行之中,华盛顿政治分歧又再次卷入,斯科特受指控被解职,并命其回国接受调查,后来指控被撤回。斯科特回国后受到盛大欢迎,国会也因其成功的入侵而授予他金质奖章。当然,波尔克总统不得不亲手将奖章佩戴给斯科特。
1848年2月2日,《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 条约再次确认得克萨斯南部之边界线,并将今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犹他州、亚利桑那州大部和新墨西哥,以及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部分地区割让于美国。美国则支付给墨西哥人1500万美元。美军遂于6月12日撤离墨西哥城,8月2日又撤出韦拉克鲁斯。条约于7月4日生效。
加拿大
1812—1815年,1812年战争(参见第十七章→北美洲→1812年战争)
1837年11月,帕庇诺起义 在法籍加拿大人路易·约瑟大·帕庇诺的率领下,在低加拿大(今魁北克省)的法籍人由于不满英王的统治而起义,不久的11月22日,同英军在圣但尼发生激战,起义被镇压。帕庇诺逃亡美国,后又逃至法国,1847年,加拿大大赦后又返回。
1837年12月,麦肯齐起义 威廉·麦肯齐一直是一位上加拿大(今安大略省)或整个加拿大共和政体的倡议者,此前,他已同帕庇诺遥相呼应,但他们的起义却没有直接联系。起义后,他在多伦多建立了临时政府,但被约翰·科尔伯恩爵士于12月6日打垮。麦肯齐遂逃亡美国。在布法罗,他搜集了一部加拿大军队,并控制了尼亚加拉上游的内维岛。其追随者仅仅发起了几次小规模的袭击,当1847年加拿大军队逼近后,全部溃散。1849年加拿大大赦后,麦肯齐返回加拿大。
1838年,阿鲁斯图克“战争”(参见第十七章→北美洲→美国→第二次西密诺尔战争)
1840年,统一 上下加拿大统一,并成为有部分自主权的殖民地。
拉丁美洲
当这一时期开始时,密苏里河及北纬42°以南地区均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的西部边界线为从密西西比河直至下游的佛罗里达州。英国、尼德兰、法国和丹麦均对西印度洋群岛提出领土要求。英国还在里海海岸尤卡坦以南,占有一小块不稳定的立足点伯利兹,并垂涎于圭亚那。在那里,法国和荷兰均占有沿海的小块领土。葡萄牙则拥有巴西,其边界直到现在也没有变化。拉丁美洲的其余部分则属于西班牙。
当这一时期结束时,这两大帝国(指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仅有古巴和波多黎各,并均属西班牙。许多新的国家在武装反抗欧洲人的统治及其相互残杀的内战过程中被分割,并得到“门罗主义”的保护(参见第十七章→北美洲→美国→“门罗主义”),以反抗外来侵略。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因美国独立而点燃,并因法国革命、拿破仑侵人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后来的西班牙革命而日益高涨。独立运动始于1790年,拿破仑战争爆发时,英国人开始同西班牙屑南美洲开战,从而使酝酿多年的独立怒火熊熊燃起。
独立战争(1800—1825年)
西班牙属南美洲
1806年6月17日,英国占领布宜诺斯艾利斯 英海军上将霍姆·波帕姆爵士的舰队派出500名陆战人员登陆,登陆部队由威廉·贝雷斯福德指挥。雅各布·德·利涅尔斯组织起当地的民兵,于8月12日迫使入侵者投降。由于英军的军事行动未经上级批准,波帕姆后来被军事法庭起诉。
1807年7月,英军占领蒙德威迪奥 在约翰·怀特洛克将军的率领下,英8000名远征军攻占了该城,随后又控制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利涅尔斯再次组织起义,经街道巷战,迫使入侵者投降。
1807—1810年,南美洲遍燃起义烽火 布宜诺斯艾利斯两次成功反抗外来势力的起义,鼓舞了南美洲人民,南美洲各地均武装反抗西班牙人的统治。但除普拉塔河总督管辖区(阿根廷)之外,起义均被镇压。阿根廷实际上于1810年获得独立。
1810—1814年,智利起义失败 在阿塞·密格尔·卡雷拉的领导下,经短期斗争,智利于1811年获得独立。由于无能,他被其对手贝贝纳多·奥希金斯代替。1814年10月7日,由秘鲁而来的西班牙军队在兰卡瓜打败了奥希金斯,这大部分原因是卡雷拉的通力合作。奥希金斯逃亡阿亨蒂纳,西班牙人再次控制智利。
1811年8月14日,巴拉圭独立 这一小内陆地区,宣布独立,随即便发生了平民起义,从而割断了与西班牙的联系,也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独立运动无牵。不久,巴拉圭就置于阿塞·罗德里格兹·德·弗兰西亚的独裁统治之下,他于1816年恢复了其终身执政地位,并执行军事隔离政策。
1811—1812年,乌拉圭 该地区位于普拉塔河及巴西边界之间,名义上属葡萄牙,但实质上受西班牙控制。1811年,在阿塞·阿蒂加斯领导下,当地爆发革命,并被阿根廷解放。阿塞·阿蒂加斯后被驱逐,乌达于1816—1820年被巴西并吞。
1811—1825年,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玻利瓦尔和何塞·德·圣马丁分别在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独立地领导摆脱西班牙人统治的解放战争。玻利瓦尔的作战地区集中于南美洲的北方(包括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圣马丁的作战地区主要在南方,包括阿根廷、智利和秘鲁。当这两位领导人于1822年在赤道瓜亚基尔会晤时,西班牙人对南美的统治便注定要结束了。两人均能从英国、爱尔兰、德国和北美洲征召外国士兵用于其军队。在这些外国的冒险者中有十分有名的英国水手托马斯·科克伦,他是邓唐纳德的第十位伯爵。他也可能是自皇家海军建立以来最能预报政治风暴的“海燕”。
地图23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玻利瓦尔的战役
西蒙·玻利瓦尔(1783—1830年),出生于卡拉卡斯,其早期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欧洲。1809年,他回到委内瑞拉,并于1811年参加革命运动。
1811年7月5日,委内瑞拉宣布独立 玻利瓦尔被受命指挥卡贝略港防务,但被西班牙将军胡安·多明哥·蒙特韦德赶走,后者又立即粉碎了整个叛乱,并俘虏了领导人弗朗西斯科·米兰达。玻利瓦尔遂逃亡库拉索。
1813年5月,玻利瓦尔返回委内瑞拉 1813年5月,玻利瓦尔再次占领阵地,在拉斯塔圭尼斯打败了蒙特韦德,随后又于1813年8月6日攻占卡拉卡斯。1813年12月5日,玻利瓦尔又在阿劳雷获得了一次胜利。1814年2月和1814年3月,玻利瓦尔又分别在拉维多利亚和大桑塔打败了阿塞·托马斯·博韦斯将军。1814年5月,他又在卡拉沃沃取得了胜利,但在7月,在拉普埃尔塔被博韦斯打败。委内瑞拉再次受西班牙统治,玻利瓦尔逃至南美洲(哥伦比亚),并在那里再次受命指挥另一支革命军队。
1815年,玻利瓦尔战败 经短暂的几次初战胜利后,玻利瓦尔在大桑塔被帕布勒·莫里略打败。由于拿破仑战争结束,西班牙军队着手集中力量重新征服起义的省份。玻利瓦尔逃至牙买加和海地。随后,他两次袭击委内瑞拉海岸,均失败。
1816年12月,玻利瓦尔重返委内瑞拉 他再次发动一次新的军事行动,于1817年2月16日在巴塞罗那附近取得了一次重要胜利。此时,玻利瓦尔被再次任命为起义的总指挥,他计划动员全国人民反抗西班牙人的统治。
1818年3月15日,拉普埃尔塔之战 在曾经战败的旧址,玻利瓦尔的军队再次被莫里略击退。但损失不严重,玻利瓦尔继续起义。玻利瓦尔决心将西班牙人赶出南美洲。
1819年6月11日,穿越安第斯山 玻利瓦尔留守2500名装备良好的杂牌军。遂后率部横穿委内瑞拉。在连过七道河之后,他通过了安第斯隘口,并于7月6日进入了开阔的萨加莫索山谷。
1819年8月7日,博亚卡之战 西班牙中校巴雷罗率2000名步兵,400名骑兵驻防通往波哥大之路口。玻利瓦尔的军队人数占优势,他将其军队部置于巴雷罗部与首都之间。当玻利瓦尔之右翼出击、进攻西班牙之左翼时,玻利瓦尔的英国军团(其中全部为老兵)前出强攻西班牙军队正面,并击溃了西班牙骑兵。巴雷罗的西班牙军队被击退,有100人被杀,1600人被俘,所有重装备均丢弃。这是南美北部革命的一次决定性战斗。8月10日,玻利瓦尔胜利开进波哥大,并建立起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成为总统。
1820—1821年,委内瑞拉西北部的战事 玻利瓦尔及其他起义领导人发动了几次反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但均未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经努力,双方在特鲁希略于1820年11月25日—1821年4月28日期间达成短暂休战的协议。随着休战的结束,玻利瓦尔率6000人再次穿越卡塔赫纳,但这次玻利瓦尔则是向东南迸发。
1821年6月25日,卡拉沃沃之战 西班牙将军密格尔·德·拉托雷率5000人占据卡拉沃沃山谷南部山脚的通路。玻利瓦尔扫除通路上的西班牙警戒部队,并发现了另一条穿越山脉的路径,随后派骑兵和英国军团迂回攻击西班牙军队之右翼。当玻利瓦尔在开阔地层开时,拉托雷亲率分遣队强攻这支部队,但英国军团坚决顶住后,骑兵反击打破了进攻。拉托雷的失败在于他的分兵。西班牙的残兵败将的溃逃队伍长达32公里。玻利瓦尔进入卡拉卡斯。西班牙军队被解散。经长达21个月的长期围困,卡塔赫纳于10月1日投降,另外的守军也开始相继投降。
1822年,基多省的战事 玻利瓦尔向南进军以便同其下属安东尼奥·德·苏克雷将军会师。此时,安东尼奥·德·苏克雷正率2000人将西班牙之基多总督梅尔希奥·艾默里克将军压缩在基多附近的山地。在邦博马,西班牙2500名军队激烈地抵抗玻利瓦尔穿越山脉的进军,迫使其于4月7日停止了进军。
1822年5月24日,皮钦查之战 艾默里克转而进攻苏克雷,此时,苏克雷已将其部队部署于皮钦查火山附近。西班牙军队尽管取得了初战的胜利,但在其侧翼受攻后,西班牙军队被赶下山地,迫其撤进基多,第二天,艾默里克投降。艾默里克在此战中有400人被杀,190人受伤,另有14门大炮被缴。苏克雷军有200人被杀,140人受伤。
圣马丁的战役
何塞·圣马丁(1778—1850年)是西班牙后裔,半岛战争中在西班牙军队中服役。1810年他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1814—1816年,圣马丁指挥革命军队 圣马丁在门多萨用三年时间重建和训练安第斯军队,这支军队由部分阿根廷人和部分智利人组成,随后准备进攻西海岸地区。与此同时,阿根廷于1816年7月9日宣布独立。
1817年1月24日,挺进安第斯山脉 圣马丁率3000名步兵、700名骑兵和21门大炮穿过积雪的科迪勒拉山脉隘口,这是一个奇迹。随后,其部队于2月8日来到海岸与安第斯山脉之间宽阔地带。奥希金斯指挥智利分遣队。
1817年2月12—13日,查理布科之战 西班牙上校马罗扎统1500名步兵、500名骑兵和7门大炮阻止圣马丁的进军。圣马丁成两路进攻。奥希金斯在月光下进军,至清晨时分牵制西班牙军主力,圣马丁则攻西班牙之左翼,迫使西班牙军队败退。西班牙军队有500人被杀,600人被俘,所有火炮被缴;圣马丁仅有12人亡,120人伤。2月15日,圣马丁攻占圣地亚哥,智利事实上独立(一年后的1818年2月12日正式宣布)。随之,持续不断的小战斗一直进行到年底。此时,西班牙将军马里亚诺·奥索里奥率9000人从秘鲁开来。
1818年3月16日,坎查—拉亚多之战 圣马丁率6000人被奥索里奥打败,有120人被杀,22门大炮被缴。西班牙军队有200人伤亡。随即西班牙军遭到顽强反击。
1818年4月5日,迈波之战 上次战败后,圣马丁重新收集起其部队,向迈波河岸的西班牙人发起进攻。圣马丁强攻西班牙军队左翼,使之溃退后,西班牙军队全军崩溃,有1000人被杀,2300人被俘,另有12门大炮丢弃。圣马丁仅有约100人的伤亡。奥索里奥放弃了进一步的努力,打道回秘鲁,圣马丁准备追击之。但由于西班牙控制着海洋,因此除非打破封锁,否则不可能继续作战。此时,前西班牙海军官员、智利人曼努埃尔·布兰科·昂科拉达组建了一支舰队,其中还有一艘捕获的西班牙快速舰。
1818年11月28日,科克伦抵达瓦尔帕莱索 当科克伦受嫌疑从英海军解职后,智利革命政府邀请他任智利海军指挥。
1819年1---2月,科克伦开始在海上作战 科克伦率四艘舰船企图将西班牙舰队从其卡廖和瓦尔迪维亚基地引出交战,但未成功,随后,科克伦只得在沿岸海域巡弋。
1820年6月18日,攻克瓦尔迪维亚 科克伦驾驶其有50门炮的前西班牙军重型快速旗舰“奥希金斯”号进入港口。随即炮击要塞,并派出部队登陆,突破西班牙之防线。这次成功的作战,打掉了西班牙在智利海岸的最后一个脆弱的立足点。现在,圣马丁觉得可以实现其解放秘鲁的计划了。
1820年9月8日,侵入秘鲁 圣马丁的军队乘16艘渡船,在科克伦的小舰队护送下,在皮斯科登陆。而科克伦的舰队则封锁了有西班牙舰队停泊的卡廖。
1820年11月5日,捕获“埃斯米拉达”号快速舰 科克伦亲率250名水手和士兵组成的敢死队,乘小船驶入港口,捕获丁快速舰“埃斯米拉达”号。如里科克伦的计划全部实现的话,港口中的其他西班牙舰只将一个接一个地被收缴。但其下级割断了快速舰的锚链,科克伦只能满足于这1艘战利品了。
1821年7月,圣马丁占利马 此后,卡廖于9月21日有条件投降,秘鲁宣布独立。圣马丁遂再次将注意力转向北方,对准了基多。他显然决定同玻利瓦尔合作,此时,玻利瓦尔也已同时从北方向南进发。
反西班牙人战役的结束
1822年7月26—27日,在瓜亚基尔会师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军队正式合并。联盟的内幕至今仍是一个谜,但圣马丁肯定是将权力移交给了玻利瓦尔,而圣马丁则再也没有参与后来的革命行动。两人在许多方面均不一致:玻利瓦尔有强烈的执政雄心,而圣马丁则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玻利瓦尔随后建立秘鲁共和国,并继续平息西班牙人的反抗,西班牙虽进行了激烈的对抗,仍无济于事。
1824年8月6日,胡宁之战 玻利瓦尔和苏克雷率9000人同由西班牙将军伺塞·坎特拉克率领的9000人在利马东北约160公里的胡宁遭遇。在这次纯骑兵战中,双方均有2000人参战,并且没有相互射击。玻利瓦尔取得了胜利,西班牙军队撒至利马以南的高地。苏克雷追击之,与此同时,玻利瓦尔在利马建立政府。
1824年12月9日,阿亚库巧之战 此战中,由西班牙将军何塞·德·拉塞尔纳率领的1万人和10门大炮的军队向苏克雷率领的7000人及2门大炮的军队发起进攻。苏克雷之左翼和中央牵制拉塞尔纳的进攻,其右翼(主要是骑兵)则转攻西班牙军之左翼。与此同时,苏克雷又将一预备队师投入战斗,西班牙军队迅即崩溃。第二天,拉塞尔纳的后继者坎特拉克将军有条件投降。此战,西班牙有1400人被杀,700人负伤。共和军有300人亡,600人伤。这次以“将军之战”(有14位西班牙将军被俘)闻名的战役,结束了西班牙对南美洲的统治。依有条件投降之条款,所有在秘鲁的西班牙军队均撤走。苏克雷随后向东进军至查尔卡斯的普里西登西,确定了同巴西的边界线。苏克雷然后致力于筹备建国大计,经过近8个月的策划及扫清独立障碍,于1825年8月6日建立玻利维亚共和国。
巴西
1807—1821年,巴西成为葡萄牙政府所在地 拿破仑的入侵(1807—1808年;参见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半岛战争及战役→法国入侵葡萄牙)迫使葡萄牙王室成员逃至巴西。其近邻西班牙属美洲的起义,点燃了巴西人民为解放而起义的烈火。经多次争论后,葡萄牙的约翰四世于1821年返回他的国家,留其子多姆·佩德罗亲王为摄政。
1808年,巴西占领法属圭亚那 此举依《巴黎条约》而行。
1816—1821年,占领乌拉圭(参见第十七章→拉丁美洲→独立战争→西班牙属南美洲)
1822年9月7日,巴西独立 这次独立加剧了巴西与葡萄牙以及约翰同多姆·佩德罗之间的矛盾。多姆·佩德罗领导了这次独立运动,不久的12月1日,多姆·佩德罗被推举为国王。
1823年3月21日,科克伦受命指挥巴西海军 这支小小的舰队通过购买和捕获的舰只组成。葡萄牙海军则部署于巴伊亚,并遭到科克伦的封锁。
1823年7月2日,葡萄牙人撤出巴伊亚 葡萄牙军队乘60多艘渡轮,在13艘战舰护航之下,离开巴伊亚,这支强大的力量是科克伦的2艘快速舰所不能强行攻打的。葡萄牙舰队沿海岸向北驶往马拉尼昂。
1823年7月,科克伦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位海军上将凭其卓越的航海技术,乘其有50门炮的重型快速旗舰“佩德罗·普里米罗”号,成功地避开了与葡萄牙人不灵活的战舰的冲突,截下了许多渡轮。随后,在推测到西班牙舰队的目的地后,正好赶在西班牙舰队到达马拉尼昂之前,攻占了该港,并允许其守军乘船回葡萄牙。此时,葡萄牙的主力舰队除了返回葡萄牙之外无处可去,遂穿越大西洋回国,途中,屡屡遭科克伦的几艘舰船的侵扰。
1825年,葡萄牙承认巴西之独立
墨西哥
1810年,农民起义 在新西班牙,第一次真正的革命始于密格尔·伊达尔哥·科斯蒂拉,他是一位热心于社会改革的牧师。他率8万名农民军队,席卷了墨西哥南部各省,并威胁墨西哥城的安全。11月6日,这群未经训练的农民军队被西班牙将军费利克斯·卡列哈打败。
1811年1月17日,达卡德龙之布里奇之战 在瓜达拉哈拉附近,卡列哈率6000人击溃了伊达尔哥,后者被俘后就义。伊达尔哥的副手阿塞·马里亚·莫雷洛斯也是一位牧师,他继续领导起义,经三年无望的作战后被西班牙籍墨西哥将军奥古斯丁·德·伊图尔维德捕杀。
1821年1—2月,重新起义 这次起义的领导人为伊图尔维德将军,1820年的西班牙革命后他起义了。
1821年2月24日,宣布独立 伊图尔维德占领了墨西哥城,随后于1822年7月21日成为墨西哥国王,称奥古斯丁一世。
1823年3月19日,共和革命 伊图尔维德被推翻,倡议共和政体领导人之一为安东尼奥·洛佩斯·德·圣安那。1824年10月4日,墨西哥建立联邦共和国。
中美洲
1821—1823年,墨西哥人的统治 经1811—1821年一系列日益激烈的革命,西班牙人对中美的统治土崩瓦解。在北部和南部独立思想的驱使下,到处爆发起义。随着墨西哥的独立,这一地区又陷入了墨西哥人的统治之下。
1823年7月1日,中美洲联合省成立 奥古斯丁被推翻后,墨西哥将军维森特·菲洛索拉在危地马拉城召集会议,宣布成立中美洲联合省。这一联盟包括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五个地区。
海地和圣多明各
1791—1801年,海地内乱 随着奴隶的起义,海地岛(圣多明各或伊斯帕尼奥拉)成了战争、革命和劫掠的中心。一位内格罗军事天才皮埃尔·多米尼克·图森特·拉乌弗图拉于1800年最终恢复了秩序。但这位天才的成功引起了拿破仑的疑心,后者又恢复了法国对该岛的全部控制,并重建奴隶体制。
1801—1803年,法国人的统治被推翻 在将军维克托·埃马努埃尔·勒克莱尔率领下,25000名法国士兵登陆,在打退了图森特的阻击后占领了海港。但他却不能彻底消灭内格罗人的游击战队伍。勒克莱尔的军队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勒克莱尔遂提出大赦天下的建议,图森特则于1802年6月放下了武器以便开始谈判。但图森特却被软禁起来,并带至法国,于1803年死于狱中。在让·雅克·德萨利纳的率领下,内格罗人又恢复了战斗。勒克莱尔死于黄热病,法军最终不得不于1803年11月撤出该岛。
1804—1806年,德萨利纳的统治 他于10月8日自冠为亚里山德里亚一世,并开始屠杀所有的白人。
1806—1820年,权力之争 随着德萨利纳的被谋杀,该岛被分为南北两方,北方由亨利·克里斯托弗统治,南方则由亚里山德里亚·萨贝斯·佩蒂翁统治,双方一直交战直至佩蒂翁于1818年死去。1820年,克里斯托弗这位毫无疑问的天才被杀后,让·皮埃尔·布瓦耶成为海地总统。
1808—1809年,圣多明各反叛 在英国人的帮助下,该岛东部的西班牙人推翻了西部倾向于法国人的黑人的统治。
1814年,西班牙恢复对圣多明各的统治
1822年,海地人重新征服圣多明各 布瓦耶赶走了西班牙人,并使整个岛屿置于统一的政府之下。
独立后的灾难(1825—1850年)
由于新的共和国内部及相互之间的斗争,拉丁美洲处于战争与革命之中。执政者也沉浮不定。
1825—1828年,巴西与阿根廷之间的战争 阿根廷帮助一起在乌拉圭对巴西人的反叛,从而介入同巴西的战争。1827年2月20日,在伊图萨因戈之战中,巴西军队被阿根廷—乌鲁瓜亚联军打败。巴西海军遂封锁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从而引起与欧洲人之间的摩擦。在英国人的调停下,双方和谈,并建立了独立的乌拉圭。
1827—1829年,秘鲁入侵 秘鲁总统阿塞·拉马尔实行扩张主义政策。1827年,秘鲁军队侵入玻利维亚,迫使苏克雷后退,此前,在玻利瓦尔离开后,苏克雷成为总统。1829年1月,秘鲁海军舰队攻占瓜亚基尔。但在厄瓜多尔避难的苏克雷及厄瓜多尔将军胡安·阿塞·弗洛雷斯率一部军队,在1829年2月27日的塔尔基之战中,打败了入侵的秘鲁军。第二天,瓜亚基尔收复。拉马尔向北方扩张的计划彻底失败。
1829年,西班牙入侵墨西哥 从古巴派来的西班牙远征军于8月18日控制坦皮科。圣安纳率部向入侵者进攻,入侵者于9月11日被迫投降。
1830年,厄瓜多尔独立 弗洛雷斯率部从哥伦比亚撤回,并成为厄瓜多尔首任总统。
1836—1839年,秘鲁—玻利维亚的联盟战争 1835年,经秘鲁总统路易斯·奥韦戈索的认可,玻利维亚总督的安德鲁斯·圣克鲁斯建立秘鲁—玻利维亚联盟。智利和阿根廷反对这一联盟。
1836年11月11日,智利宣战 1839年1月20日,在永盖之战中,由曼努埃尔·布尔内斯将军率领的智利军队决定性地打败了圣克鲁斯,从而打破了联盟。
1838—1839年,法国远征墨西哥 为满足墨西哥之法国人的要求,法国派远征军赴墨西哥。1838年4月16日,法国舰队封锁了墨西哥的大西洋海岸并占领了韦拉克鲁斯。1839年3月9日,当法国人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后,法军才撤走。
1839—1840年,中美洲联盟破裂 由于联盟内部的冲突持续不断,最终导致了联盟的解体,后来企图再次结盟,未成功。
1841年,秘鲁入侵玻利维亚 秘鲁总统奥古斯丁·加马拉,企图兼并玻利维亚部分地区。11月20日,在因加维之战中,秘鲁军队被阿塞·巴利维安总统率的玻利维亚军队打败,秘鲁总统被杀。
1844年,圣多明各独立 位于海地岛东部地区的倾向于西班牙人的居民们,成功的起义,将倾向于法国的海地共和国统治者赶走。
1843—1852年,阿根廷人侵入乌拉圭 阿根廷和乌拉圭内部卷入混战中,随后,遭巴西、法国和英国的入侵。阿根廷总督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想借乌拉圭内战之机吞并这一国家。他支持乌拉圭之曼努埃尔·奥里韦,后者在1843—1851年间一直对蒙特威迪奥的弗鲁克托索·里韦拉进行无效的围攻。朱塞佩·加里波第也是蒙特威迪奥守军之一员。为阻止罗萨斯的进攻,法国和英国占领乌拉圭部分领土,并于1845—1849年封锁普拉塔河。与此同时,阿根廷的胡斯托·阿塞·德·乌尔基萨起兵反对罗萨斯。巴西由于担心阿根廷兼并乌拉圭,支持乌尔基萨,后者还得到影法的支持。1852年2月3日的蒙特卡塞罗斯之战中,乌尔斯率一支由阿亨蒂那人、巴西人和乌拉圭人组成的军队打败了罗萨斯。后者逃往英国。
1846—1848年,美国—墨西哥战争 这次已讨论过的战争(参见第十七章→北美洲→美国—墨西哥战争),确定了一条严格的政治分界线。因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抬头,试图控制整个美洲,从而使北美之盎格鲁撒克逊人与所有南北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不信任增加了并导。
澳大拉西亚*
*澳大拉西亚,是一个意义不甚确定的地理名词,其所包括的范围大致相当于大洋洲,即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其他南太平洋岛屿。
澳大利亚
1804年,爱尔兰人起义者被送至澳大利亚 1788年,英国已在澳大利亚建立新南威尔土殖民地,以作为罪犯的流放地。这一殖民地由军事总督统治,通常由皇家海军军官担任,并由新南威尔士军团做警务工作。从英国国内招募的这支“古罗马近卫军”式的军团遂步扩大其“业务”,开始做地产买卖、垄断运至该殖民地的货物,甚至还作一些酒类生意。1798年,爱尔兰起义被镇压后,大批起义者及政治犯被遣送澳大利亚。起义者再次起而暴动,反抗当地统治者,遭到镇压后,被屠杀殆尽。
1806年,再次暴动 暴动被镇压后,新南威尔士军团的上校威廉·布来被任命为总督,以奖励其在平息暴动中的功劳。英国政府本期望他严格的军纪能使新南威尔士军团及罪犯均能安分守己。但事与愿违,他奇特的方法却引起了另一次暴动。
1808年1月26日,酒禁引发暴动 因总督布来专横,以庄士敦少校为首的新南威尔士军团部分军官起而暴动,将布来监禁,理由是他不称职,并等新总督的到来。英国政府谴责这次行动的同时,接受了这一事实。1809年,英政府派有能力的官员拉克林·麦夸里上校来澳任新总督,布来被遣送回国(成为海军少将)。麦夸里遂解散了新南威尔士军团。
新西兰
1843—1848年,第一次毛利战争 由于英国殖民者侵占新西兰土著毛利人的土地,新西兰土著毛利人奋起反抗,从而引发了这次英国殖民者与毛利人长达五年的游击战争,最终英国殖民者镇压了毛利人的反抗。
 
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存在版权问题
特别感谢云中孤雁制作的免费模版
本书由大笨熊免费制作供朋友阅读
更多精彩E书请登陆WWW.RBOOK.NET
第十八章 职业军队的出现
(1850—1900年)
军事概况
多方面的技术发展使有时不太积极的军事专业人员扩大了眼界,提出了新的标准。普鲁士人H.冯·毛奇可以说是这一新的专业化的缩影,他是一位称职的,有时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军人,他指导和统帅而不是具体带领军队。然而在19世纪下半叶,面对U.S.格兰特和罗伯特·E.李将军,其英名多少受到点冲击。格兰特和李将军具有军事天赋和时代意识,他们所展现的军事艺术使他们跻身于世界名将之列。
虽然格兰特和李将军都没能完全实现其努力,但他们在以其独特的方式来应付工业革命给战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方面,超过了他们同时代的任何人。实施和支持战争的技术手段的变化,第一次表明那种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全民武装”的战争思想,已被“全国战争”的战争思想所取代。战争双方举国的经济力量都完全纳入了彼此的战争努力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美国内战是第一次真正的现代战争,也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次“总体”战。
这是一个殖民扩张和列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期,战争肆虐于除了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外的世界各地。英帝国本着一己之私,施展巧妙的外交手段,不断地在列强间达成平衡,有效地抑制了许许多多小的冲突像前后时期那样演变为国际性的战火。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时期得以以“不列颠和平”的美誉载人史册。
战争理论
拿破仑·波拿巴的作战模式仍然占据大西洋两岸的军事理论界。在美国,D.H.马汉仍在宣扬和倡导着拿破仑的作战思想;与其他任何一个因素相较,正是马汉的传授,极大地影响着美国内战南北两方统帅们的战略和战术思想。
在欧洲,曾经被深深误解的著名的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部的种子已经被腓特烈大帝所培植,在其生长的早期,还得到沙恩霍斯特和克劳塞维茨的培育,然而是毛奇的组织才能使其在19世纪下半叶变成了参天大树,他大大发展了总参谋部,提高其层次和效率。普鲁士的总参谋部将学院式理论研究和事无巨细的细节计划结合起来,再灌输以符合逻辑的战争思想,这正是取得令世人震撼的对奥地利和法国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总参谋部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普鲁士以世界上头号陆上军事大国闻名于世。而普鲁士和德意志得以将这种地位持续到本世纪末,则应主要归功于毛奇伟大的继任者A.冯·施利芬。作为历史学家,他研究了古代和现代的作战,这使他确信拿破仑和克劳塞维茨的作战理论。他发展了一种简单而灵活的与法国和俄国实施两线作战的战略思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所谓的“施利芬计划”在其缺乏才能的继任者手中,变成了僵死的教条。
在这一时期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中,法国军官C.J.J.J.阿登特·迪·庇克的著作,对发展现代战斗理论作出了很大贡献。阿登特·迪·庇克上校主要研究了人类行为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他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阵亡,终年49岁。他的名作——《战斗研究》(死后出版)对带领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整一代将领,特别是斐迪南·福煦元帅有深刻的影响。
到19世纪结束,一位美国海军将领作为这个时代主要的军事理论家开始闻名于世。A.T.马汉对海上力量的组成要素进行了清晰而符合逻辑的分析,并由此变成了海上作战理论方面的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他论述了海上力量与国家政策和战略之间的关系,他的理论得到各国同行,以及各国军人、政客和领导人的重视和尊重。有趣的是,他的著作首先得到欧洲人的欣赏和尊重,然后才得到自己国人的完全理解。
技术的冲击
蒸汽动力已成为国家战略需要考虑的紧要问题。蒸汽动力对海洋事务的冲击促使了马汉军事著作的产生,并使之对海洋国家产生影响。就这些国家而言,加煤站地点变得不仅是殖民扩张方向和扩张程度的限制性因素,而且可能成为直接的决定因素。西班牙—美国战争中,有两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由于缺乏加煤站,海军上将乔治·杜威靠现场购买英国运煤船上的煤炭,他的舰船中队才从香港开到了马尼拉。美国军舰“俄勒冈”号从旧金山绕过合恩角到达古巴海域,与那里的舰队会师。这次长途巡航约13000海里,最终促使美国去占领巴拿马地区,并开凿了巴拿马运河。
铁路成为美国内战南北双方的后勤武器,一个更好的例子是后来普鲁士总参谋部在普法战争的准备过程中广泛利用了铁路。
另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技术发展是电报和海底电缆(电报)的发明,它对战略和战术都有影响。电报在军事上首先用于克里米亚战争,它是一柄双刃剑,利弊并存地影响到战争的各个方面。海底电缆和电报能确保战场指挥官和其政府之间的快速通信,但同时亦给那些不上前线的政客、纸上谈兵者提供了干涉战场行动的机会;另外,快速通信使战场记者的新闻电讯可以出现在每天的报纸上。由于将军事行动计划和机动情况暴露于众,从而给军事行动的安全性带来新的威胁。在美国内战中,这对南北双方来说都是最具危害性的事情。但是战场新闻电讯通过颂扬普通士兵战斗生活的艰辛,提高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社会地位,其结果导致军人社会福利的改善和士气斗志的增强。
在战术范围内,战地电报亦增强了其他信号通信手段诸如信号旗语和日光反射信号器的效果。它能确保战地总部和下级司令部之间的接触,并能越过敌方占领的区域与己方独立行动的分队以及侦察搜索分遣队保持联系。在距美国内战结束之日很早的时候,相对而言,北方军队较南方军队更广泛地利用了电报。电报线将气球上的空中观察员和地面联系起来。同时,电报线亦构成了一个通信网,正如格兰特写道,它包括“每一个师、每一个军、每一个军团以及……我的司令部。”
工业化除具有革新、改进战争工具的直接效果之外,对战争指导也有重大影响。从一个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最有意义的变化或许就是国家转而把大量人力投向武装力量和战争工业。相对于过去,国家可以供养和供应一支更加庞大的军队。蒸汽车辆运输和电报的发展,便利了大部队的运动和指挥。
然而新技术的最大效果还是体现在武器的改进和大量生产方面。
陆战战术和武器
到19世纪末,火炮完成了由前装弹式到后装弹式的转变,穿甲弹和薄壁杀伤爆破弹亦得到改进。实心弹已弃而不用,转而采用加长的流线型的中空装药式、由定时和瞬发引信起爆的子弹。这一时期开始时被舰炮和岸炮(陆用火炮)广泛采用的滑膛炮管,已被线膛炮管所取代,虽然这种取代在各国海军中较陆军更为艰难。炮身后坐力的问题亦得到解决。开初采用特制的控制弹簧,后期采用了更为复杂的液压气动装置。
为了实施海岸防御,出现了立体炮,这主要应用于美国。通过改变平衡配重将其升起,依托掩体前的胸墙实施射击,然后在反坐力的作用下降下,整个过程由气闸控制。
在轻武器方面,单发前装弹步枪已被(后装)连发枪所取代,而米尼式子弹亦被加长的圆锥形子弹所代替。武器的射程、精度和射击速度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虽然机枪的潜在威力尚没得到充分认识,但它已变成各国军械库中的重要装备。无烟火药已作为枪和火炮的发射火药并得到广泛的采用,使用这种火药在起伏不平的旷野上不易暴露发射位置。
美国内战中,早在1862年半岛战役开战之初南方军就开始运用野战地雷和陷阱。虽然这些并不是全新的手段,但至少可以说在1863—1865年这场广泛的堑壕性战争中,开创了现代堑壕战的原型。手榴弹亦被广泛使用。
新武器的综合效应使战场上的火力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士兵使用着改良武器,形成了扫荡前沿前所未有的钢、铁和铅弹的雨幕。这反过来导致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战术革命,这一点在美国内战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亦最具戏剧性。
在由火炮和轻武器构成的火力面前,不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不能从正面实施攻击。由此产生了四个直接的结果,第一是疏散,第二是战斗队形逐步变得更加扩大,第三是战斗队形更加灵活,第四则是当人们寻求避开冒自杀危险的正面攻击时,便经常采用机动的行动方式。
堑壕的战争也许是这场战术革命最突出的表现。野战防御工事在此之前几乎为围攻性军事行动所独有,而现在它已成为步兵战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军队在火力之下必须掘壕防护,单兵掩体和散兵坑很快便扩展为堑壕体系,并成为战斗双方兵力配置的基础。在利用快速构筑的野战工事方面,李将军超过其同时代的任何人,他所取得的绝大多数胜利都是其巧妙利用快速构筑工事,并以之作为攻势运动和火力配系基础的结果。
另一个特点表现于骑兵战斗中。至19世纪末期,骑兵突击实际上已从战场上消失。由于以骑兵对步兵实施正面突击不可想象,骑兵的行动几乎完全限制于侦察和警戒任务。然而,马匹为下马步兵提供了机动力,他们是以下马步兵标准的战斗方式来实施战斗的。
插图001 发火帽手枪
连发步枪的发火部件,由1个火帽安装机和8个发火帽(左下)、火药瓶上配1个像注射器形状带链子的火药量具等组成
1861—1865年作战的经验教训,在其他地方并没有轻易地得到认可,欧洲各国是通过自己惨痛的经历才认识到美国内战的榜样意义。十年之后,旧有的作战方式才在普法战争的人仰马翻之中被抛弃。而其最后一口喘息仍残存于英国人在非洲实施的殖民地战争之中。通过参加在恩图曼实施的极为壮观的骑兵冲击,年轻的温斯顿·丘吉尔经历了上个时代的辉煌。几年之后,正值19世纪结束之际,当英国步兵被机动灵活的布尔人狙击手举枪屠杀的时候,他才认识到过去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海战战术和武器
装备有新型炮弹火炮的俄国海军,在锡诺普歼灭了土耳其舰队,第一次显示了改良的海军武器具有摧毁性的潜力。装甲浮动炮舰也出现于克里米亚战争。按演进规律,法国制造了装甲铁板的木船“光荣”号,这在英国引起了一片恐慌,迫使英国海军部匆忙建造了第一艘装甲战舰“勇士”号。
正是南部同盟军的一艘装甲战舰“梅里麦克”号(即南部同盟军“弗吉尼亚”号)才敲响了木板战舰的丧钟;一天之后,北部联邦军的“监视”号开创了旋转炮塔舰的时代。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海军设计师把最早出现于“监视”号上的埃里克森旋转炮台,装备到适于航行的具有装甲船壳的其他舰只上,很快便解决了问题。到该期结束,装甲炮舰成为海上皇后。
南部同盟军的海军工程师还发明了潜艇,尽管直到世纪交替之际,才发明了汽油发动机和蓄电池,从而解决了水下推力的问题。战舰撞角这种旧有的装置在美国内战得以再生,并享有了短暂的盛名,但很快被证明没有什么战术价值,然而其影响的痕迹一直残存于战舰的设计之中。
水雷(原称鱼雷)在美国内战期间得到普遍的使用,南部军用水雷卓有成效地保卫军港,加强海防,以对抗北方军舰只。南北双方都曾将水雷系在潜艇或其他小船的吊杆一端进行攻击。该世纪末,这些系在吊杆一端的水雷已改用自动压缩空气推进,从而更具威胁,已成为现代鱼雷的原型。随后,世界各国海军出现了快速然而易损的鱼雷艇,紧接着出现了更大型更快速的鱼雷快艇驱逐舰。
插图002 北部联邦军战舰“监视”号和南部同盟军战舰“弗吉尼亚”号
战斗中一路纵队(舰只成单一纵列)仍是通常的战术编队,使用舷侧火炮被认为最适宜。但是战术家们也换用“越过敌人的T字队形”,这是一种对纵队与纳尔逊集中兵力原则的变形及运用。这种战术(通过快速运动)让横队队形的舰只集中火力射击敌人机动较慢的纵队的先头舰艇。而快速鱼雷艇式驱逐舰的一千重要作用是通过击沉个别舰只,从而打乱敌人的战斗队形。
舰只用火炮完成了由前装炮向能控制后坐力的后装炮的演变。这一时期,曾经历过短暂的硝酸甘油炸药炮的阶段,该炮以压缩空气投掷装药。1898年,美国海军的一艘战船“维茨威”号装备了这种新奇的武器。然而,炸药的改进——梯恩梯(TNT)和其他类似炸药可以由普通枪药所推进——使得这种射程相对较近的硝酸甘油炸药炮被放弃(虽然在陆战场上,一门这种炮在美国—西班牙战争中曾被短暂地使用过)。所有的海军火炮专家同时都在发展穿甲弹以对付装甲舰。
主要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
1853年,战争序幕 为争夺当时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个省份——“圣地”巴勒斯坦的管辖权,法国(天主教的保护国)和俄国(东正教的保护国)陷入了外交冲突,土耳其被夹在中间。沙皇尼古拉一世认为这是控制土耳其并获得通过土耳其海峡进入地中海的机会。于是该年7月,一支俄国军队占领了土耳其罗马尼亚公国。法国不想让其对手扩大在近东的实力,而英国亦反对列强之间力量平衡的任何改变。因此,为支持土耳其,英法舰队抵达君士坦丁堡。
1853年10月4日,土耳其对俄宣战 一支土耳其军队在奥马尔帕夏(又名迈克·拉塔斯,克罗地亚人,一名优秀的军人)的率领下渡过多瑙河。
1853年11月4日,奥尔特尼察之战 奥马尔帕夏率领的土军在罗马尼亚南部、靠近多瑙河的地区打败俄军。
1853年11月30日,土耳其分舰队在锡诺普的覆灭 俄国海军中将P.S.纳希莫夫,率领6艘主力战船、3艘快速护卫艇和几艘小船,攻击停泊在港口,由土耳其海军中将统帅的7艘主力战船、3艘海防舰和2艘小型蒸汽船的分舰队。尽管土耳其分舰队在舰船数量和火炮数量上占优势,但经过6小时的顽强战斗,还是被歼灭了。这次激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俄国的线膛炮显示了巨大的破坏力,这是这种新型舰炮在战争中首次使用。
1854年1月3日,英法舰队进入黑海 英法两国暂时放弃彼此的嫉妒和猜疑,和土耳其组成同盟。3月12日,英法舰队抵达黑海,和土耳其一起保护其海岸和航运。
1854年3月20日,俄军渡过多瑙河 一支强大的俄军在伊万·帕斯凯维奇元帅的统帅下渡过多瑙河,侵入保加利亚。
1854年3月28日,英法对俄宣战 4月10日,英法两国达成攻守同盟。之后,英法远征军开赴瓦尔纳(斯大林格勒)去协助土军抵抗俄军的进犯。此时,俄军已到达并围攻锡利斯特拉。4月16日,英国战舰“狂飚”号悬挂停战旗试图进入敖德萨港,遭到射击,于是英法分舰队对俄军岸炮阵地实施了猛烈的炮击,使之遭到重创。
1854年4月20日,奥地利介入的威胁 在与普鲁士达成针对俄国的共同防御协议后,奥地利在加里西亚和特兰西瓦尼亚地区集结了一支5万人的军队。经土耳其同意,这支军队进入土耳其的多瑙河公国。面对这一威胁,俄军放弃了对锡利斯特拉的围攻,并于8月2日将其军队撤出该地区,但是拒绝接受和平协议。该协议由英国、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于8月8日达成,称为《维也纳四条款》,此协议强调了英国、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奥斯曼的利益,要求俄国不得干涉奥斯曼帝国。
克里米亚战争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围攻
1854年9月,策划侵入克里米亚 俄军从巴尔干撤军使在瓦尔纳的英法远征军达到了其主要的目的。时值该地正流行霍乱。然而伦敦和巴黎认为必须通过摧毁塞瓦斯托波尔的大型海军基地来削弱俄军在黑海的军事力量,却没有考虑这项任务的艰巨性,也没有实施相应的预先侦察便决定进行远征。远征军由66岁的英军上将F.J.H.S.拉格伦勋爵和53岁的A.J.L.圣·阿尔诺法军元帅(他已经严重地感染上霍乱)共同统帅。
1854年9月7日,从瓦尔纳起程 远征军在由150艘战舰和运输船组成的强大舰队的护航下开赴克里米亚半岛。远征舰队直到抛锚停泊都没有对登陆点作出任何决定,在战役指导的随意性和无计划性方面堪称典型。与之相对应同样典型的是克里米亚的俄军司令官A.S.缅希科夫亲王,对于抵抗登陆亦没有任何打算。
1854年9月13—18日,旧港登陆 旧港位于塞瓦斯托波尔以北48公里,实际上这是一开阔的海滩,没有港口。恶劣的气候和军队的疲惫状况推迟了远征军登陆行动。
1854年9月19日,向塞瓦斯托波尔挺进 由51000名英国、法国和土耳其步兵,1000名英国炮兵和128门火炮组成的远征军向南推进,英军在靠陆地的一侧,舰队靠近海岸航行。
1854年9月20日,阿利马之战 缅希科夫率领36400人占领阿利马河畔的高地,其左翼位于联合舰队的火力范围之内,其右翼占领了山脊。远征军没费多大劲就渡过了河,但在高地的陡坡前遇到了困难,经过艰苦的战斗才夺取俄军阵地。随后,缅希科夫实施了顺利的撤退。是役,远征军(大部分是英国人)损失了3000人,俄军损失5709人。
1854年9月25—26日,围绕塞瓦斯托波尔的机动 塞瓦斯托波尔举目可见,但其港口航道已被沉船堵死。对远征军来说,放弃海军的配合从北面攻击塞瓦斯托波尔是不可能的,而没有基地进攻亦不能实现,唯一的办法是进行侧翼机动,绕过要塞到其南部,并在卡梅什港和巴拉克拉瓦港建立后方基地。当远征军放弃了退却路线,在侧翼没有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建立了一条28公里的弧形包围线时,缅希科夫放弃了要塞及防御工事,他巧妙地将其剩下的部队撤到巴赫奇萨莱,并和到达那里的增援部队会合。实际上他还在远征军不知晓的情况下越过了另一条战线。最后,远征军安全地形成了弧形包围,和海军重新取得联系,而且英军在巴拉克拉瓦,法军在卡梅什建立了基地。
1854年10月8—16日,塞瓦斯托波尔进攻的开始 此时,塞瓦斯托波尔南部的防御准备还没有全部完成,如果立即实施攻击也许已经取得成功了,可惜远征军错失良机。一支英国分队和一支法国军队在担任可能遭到俄军攻击的掩护的同时,临时组建了一支围攻军团,并开始实施围攻。9月29日,圣·阿尔诺因霍乱死去,F.C.康罗贝尔将军接替指挥法军。到10月17日,当第一次炮击开始时,俄军工程师F.E.I.托特勒本中校已经完成了惊人的防御工事构筑。双方炮击使彼此都遭受了很大损失,但没能彻底摧毁防御工事。塞瓦斯托波尔港被埃德蒙·莱昂斯男爵中将的舰队所封锁。
1854年10月25日,巴拉克拉瓦之战 缅希科夫的野战军企图楔入围攻线,并夺取巴拉克拉瓦的英军基地。俄军实施了一次突破,并缴获了土军的一些火炮。当俄军重骑兵企图发展突破时,遭到英军重骑兵旅的反击和“穿镶红细线”军装的苏格兰高地旅的顽强阻击。以当时的情况无法解释的是,随后,英军轻骑兵旅向其正面的俄军野战炮兵阵地发起了攻击。他们在通过1.6公里长狭窄的山谷时,遭到位于右翼已陷落的土耳其炮兵阵地和左翼的俄军炮兵阵地火力的射击,当其穿过火力网冲至俄军炮兵阵地时,却被冲下来的俄军重骑兵击溃。而幸存者不得不再次穿过坦尼森著名诗句中描述的“死亡之谷”的交叉火力。这次冲击成为由于轻骑兵旅旅长J.T.B.卡迪甘勋爵、重骑兵师师长G.C.B.卢肯勋爵的无比愚蠢,从而导致英勇的士兵走向死亡的永远的见证。撤退行动得到法军第四骑兵旅的掩护,该旅在C.迪阿弗雷克少将的率领下,向俄军炮兵阵地的侧翼实施了冲击。总共有673名军官和士兵参加这场持续20分钟的轻骑兵冲锋,损失了247人和497匹战马。恰当的墓志铭是目睹了整个过程的法国将军P.F.J.博斯凯的评说:“这是壮观的,但不是战争。”俄军夺取并保住了瞰制巴拉克拉瓦至塞瓦斯托波尔大路的沃伦托索夫岑山脊阵地,联军仍然占据巴拉克拉瓦港。
1854年11月5日,因克尔曼之战 缅希科夫试图再次切断围攻的敌军与其支援基地之间的联系。俄军向英军阵地发起了攻击,在一整天的艰苦战斗中,双方的行动都失控。博斯凯的法军师赶到并扭转了局势,缅希科夫撤退了,损失12000人;远征军——主要是英军,损失3300人。
1854年11月—1855年3月,萧瑟的冬天 从理论上说,由于拥有畅通无阻的海上交通线,远征军在实施进攻行动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而俄军尽管有北方的交通线,但这条陆上供应线却有过长和脆弱单薄之虑。然而实际上,远征军根本没做冬季战役的准备。因此,11月14日,一场暴风雪便一举毁坏了停泊在巴拉克拉瓦港的30艘运输船,破坏了库存的绝大部分的粮食、草料和被服。更糟糕的是俄军仍然控制着从巴拉克拉瓦到围困线的唯一的铺设道路,而以马车通过泥泞的荒原运输又简直是不可能的。上无遮蔽,身无冬衣的英军饥寒交迫。适值霍乱肆虐,而相应的医疗设施又惊人地缺乏,士兵们像苍蝇一样大批死去。到2月份,英军的战斗人员下降到12000人。康罗贝尔的后方供应和勤务要好得多,他还拥有78000名战斗人员,于是他从英军手中接管了部分地段。然而,正如伦敦《泰晤士报》战场记者W.H.拉塞尔所看到的那样,政府和战场指挥官之间发生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义愤至极的英国公众强烈要求G.H.G.阿伯丁勋爵的政府下台。于是政府采取了补救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了由弗洛伦斯·南丁格尔领导的适当的医疗和医院设施。与此同时,尽管远征军的炮击给防御工事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由于托特勒本的卓越工程才能和不懈的努力,不但恢复了防御工事,而且使之变得更加坚固。
1855年1月26日,撒丁军的参战 由1万人组成的撒丁军在A.F.D.L.马尔莫拉将军的率领下抵达塞瓦斯托波尔。
1855年1—2月,英军后勤供应的改善 一条新的道路和一条铁路穿过泥泞的荒原将巴拉克拉瓦基地和围攻军队前线连接起来。
1855年2月17日,埃帕托里阿(叶夫帕托里亚)之战 在M.戈尔恰科夫亲王(代替缅希科夫)率领下的俄军在叶夫帕托里亚实施了一次不够慎重和积极的攻击,导致了土军的反击,围攻战线拉得更紧了。
1855年4月8—18日,复活节炮击 炮击摧毁了俄军的主要防御,使之损失超过6000人。俄军整顿并准备应付预料中的攻击,但是攻击并没有实施。在战役行动的指导上,远征军司令们和国内政府通过电报发生了分歧和争执。康罗贝尔将军不满政府的干涉,愤而辞职。他的继任者是A.J.J.佩利西埃,一名参加过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具有战斗经验的军人,像他的前任指挥官那样,他给远征军的军事行动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1855年5月24日,刻赤陷落 一次组织得很好的远征行动顺利地通过亚速海,并切断了俄军和后方的交通线。
1855年6月7日,远征军的攻击 防御外围阵地的部分俄军被俘,俄军伤亡8500人,联军伤亡6900人。
1855年6月17—18日,远征军再次攻击 这次攻击的目标是俄军防御的两个要点:马拉霍夫和雷丹,因缺乏协调而陷入彻底的失利。法军对马拉霍夫的攻击变为一场非决定性的炮战,而英军对雷丹的攻击因陷于100门重炮的交叉火网而被击退,并遭受了很大损失。这次战斗,远征军损失4000人,俄军伤亡5400人。十天后,英军指挥官拉格伦勋爵因心脏病发作死去,J.亨普森男爵将军接任英军指挥官。
1855年7—8月,消耗战 7月份,远征军的炮击以平均每天杀伤350人的数目,消耗着塞瓦斯托波尔守军的有生力量。俄野战军决定进行最后一次努力,在巴拉克拉瓦和要塞之间打破远征军的包围圈。
1855年8月16日,特拉克提尔山岭之战 戈尔恰科夫派出2个军团向防守切尔纳亚河河畔特拉克提尔山岭的37000名法军和撒丁军实施攻击。尽管俄军步兵表现了顽强的意志,但五个小时的激战还是以俄军失利而告终。解围塞瓦斯托波尔的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了。俄军死亡3229人,伤者近5000人。联军伤亡1700人。
1855年9月8日,马拉霍夫之战 这是在本次战争中,组织计划和实施得最好的一次作战行动。9月5—8日,远征军实施了连续的猛烈炮击,削弱了俄军防御之后,法军倾博斯凯军团之全力发起了经长时间准备的密集冲击。此次进攻组织严密,包括在最后一分钟参谋军官的督促检查,以确保三支攻击纵队均顺利地通过堑壕实施冲击,冲击点距俄军要塞只有27米。为保守秘密,达成隐蔽性,没有发出任何冲击信号。为严格控制行动,事先核对了手表,以确保统一性。这也许是战争史上的首创。正午,每一支突击纵队由其指挥将官带领,冲出堑壕,奋勇直前,而博斯凯将军将其指挥位置就设在法军堑壕的最外端。法军很快夺取了外墙,并突人要塞纵深,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俄军依托每一个掩蔽部、每一道筑城隔墙进行了顽强抗击。至夜幕降临,法军已完全控制了马拉霍夫要塞。与此同时,英军对雷丹要塞发起了攻击,但冲击受挫。然而已夺取马拉霍夫要塞的法军,转移火力于防御雷丹要塞的俄军,终于将俄军赶出要塞,并使俄军遭受惨重损失。那天夜间,戈尔恰科夫炸毁了剩下的防御工事,然后撤离了塞瓦斯托波尔。第二天,远征军占领了全城。在这次最后的战斗中,远征军伤亡超过1万人,俄军伤亡13000人。
1855年10月16日,装甲战舰首次出现 在布格河河口水域,英法舰队对扼制入口的金伯要塞实施了猛烈炮击,炮击本身无足轻重,然而,法国的3艘装甲浮动炮舰开创了新的时代,它摧毁了大型石质筑城工事。由于战舰身披装甲,俄军在910米左右的距离上,使用旧式圆形弹丸和新式外壳炮弹均没能对其造成多少损害。
高加索战线(1854—1855年)
在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又称西高加索——译者注),俄军和土军之间进行了激烈但非决定性的战斗。值得记述的主要军事行动是卡尔斯围攻战。俄军在M.穆拉维耶夫的率领下向土耳其要塞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要塞的指挥官是W.F.威廉斯(威廉斯帕夏)将军,他是英国驻土耳其军的中将长官。1855年9月29日,土耳其要塞对俄军的攻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攻陷之后,奥马尔帕夏率15000人的部队去解卡尔斯之围,但要塞困于饥饿和伤亡。在他赶到之前,1855年11月26日,威廉斯向俄军投降了。
波罗的海的战斗
1854年8月7—16日,奥兰群岛登陆 一支法国分舰队搭载1万名士兵,在A.B.迪耶尔中将的率领下,于奥兰群岛的博马尔松德登陆。经过八天的围攻,在C.纳皮尔男爵率领的联合舰队舰炮火力支援下,法军攻陷了要塞。2400名守军投降,要塞被摧毁。
1855年8月7—11日,炮击斯维亚堡 一支英法联合舰队,在对珞琅施塔得要塞进行示威性攻击后,对位于赫尔辛基港的斯维亚堡要塞实施炮击,没有成功。
1856年2月1日,草签和平协议 和平协议在维也纳达成。最后,在2月28日—3月30日举行的巴黎大会上得到认可。
评论:此次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战争双方的后勤供应和管理非常低劣,政府官员和部分年迈而不称职的战场指挥官对此也漠不关心。俄国在和英国、法国、土耳其以及撒丁诸国交战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一共损失了256000人,而远征军方面损失了252600人。实际上,俄军战斗死亡人数约12800人,远征军战斗死亡人数约为7万人,其余的均死于疾病,主要是霍乱。尽管存在着各种恶劣的条件,战斗人员仍然表现了极大的勇气,虽然还显得缺乏经验。革命者开始意识到国家应该关心军队的福利,特别是在英国,战地记者的报道将前线令人震惊的情况告诉了人们。对此英国一时舆论大哗,士兵的家属群起抗议,强烈要求政府改善士兵在战地的生活待遇。
奥地利对法国和皮埃蒙特的战争(1859年)
1859年3月9日,皮埃蒙特(撒丁王国的一部分)的动员 伊曼努埃二世和首相C.B.D.加富尔伯爵认为掀起意大利独立(参见第十七章→西欧→意大利→意大利独立战争)斗争的机会已经成熟。他们和法国签订了一项秘密条约,法国支持皮埃蒙特将奥地利赶出意大利北部的战争。奥地利亦于4月9日开始动员。
1859年4月23日,奥地利的最后通牒 最后通牒要求皮埃蒙特停止动员并遣散已动员的人员。这为法国提供了干涉的借口,并遭到皮埃蒙特的拒绝。
1859年4月29日,奥地利入侵皮埃蒙特 由于以F.居莱伯爵将军率领的奥地利军进军不够积极,行动缓慢,法军得以杜到皮埃蒙特。
1859年5月30日,帕莱斯特罗之战 联军在拿破仑三世的亲自统率下打败奥军,随后,进入伦巴第。
1859年6月4日,马真塔之战 在一系列混乱的遭遇战中,作战双方不称职的指挥官均只派出了军队的一部分进行交战。在马真塔战斗中,法军54000人与奥军58000人对阵,尽管指挥拙劣,但法军作战英勇并最终赢得了胜利。此战,法军死伤4000人,失踪600人。奥军伤亡5700人,失踪4500人。居莱撤退到由曼图亚、佩斯基耶拉、维国纳和莱尼亚诺四座要塞城市组成的著名的方形要塞位置。6月8日,拿破仑三世和伊曼努埃率军胜利进入米兰。
1859年6月24日,索尔费里诺之战 奥地利皇帝解除了居莱的职务,亲率奥军去和法皮联军交战。双方在明乔河畔的索尔费里诺再一次陷入了一系列混乱的遭遇战。双方在人数上相当,均约为16万人。交战中,双方统帅皆失去了对部属的控制,但由于法军将领M.E.P.M.德·麦克马洪、F.C.康罗贝尔、A.尼埃尔将军作战指挥正确,加上法军士兵作战勇敢,经过一整大残酷的血战,终于决定了交战的命运。奥军被打败,只是由于奥军L.A.冯·贝内德克将军实施了顽强阻击,才免于全军覆灭。是役,联军损失了17191人,其中皮埃蒙特军损失5521人;奥军损失22000人。
1859年7月11日,维拉弗兰克会议 拿破仑三世和F.约瑟夫达成协议,将伦巴第的大部分(除去要塞城市曼图亚和佩斯基耶拉)归于皮埃蒙特,奥地利仍然拥有以四方要塞地区护卫的威尼提亚。11月10日双方签订了《苏黎世条约》,肯定了以上协议。条约使绝大多数愿意将威尼提亚划归意大利的人愤怒不已。整个意大利半岛仍然处于革命之中,并逐渐和皮埃蒙特联合在一起(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意大利→意大利的统一)。
奥普战争(七周战争,1866年)
1866年6月14日,奥地利对普鲁士强权政治的抨击 在法兰克福议会上,奥地利与大多数德国联邦,包括巴伐利亚、萨克森和汉诺威,对普鲁士侵占荷尔斯泰因(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普鲁士与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战争)以及其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同法国达成秘密条约,一致进行了谴责。同年4月8日,俾斯麦和意大利达成攻守同盟。之后,他解散德国联邦,并积极动员和准备着对奥地利及支持奥地利的德国南部诸邦的即将爆发的战争。意大利亦对奥宣战(其行动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战争)。
1866年6月16日,冯·毛奇的打击 毛奇充分利用普鲁士铁路网的最大运力,调动兵力运输物资,使他的对手陷入被动。V.冯,法金汉将军率领约5万普军进入西面的汉诺威。同时,普鲁士王储F.威廉率领第二军团(位于兰茨胡德附近),F.卡尔亲王率领第一军团(位于格尔利茨附近)和K.E.H.冯·比通菲特将军率领易北河军团(位于托尔高附近),通过西里西亚和萨克森挥师南下。毛奇的计划是在尽量宽广的战线上推进,然后在战场上集中,各将领被赋予最大的行动自由权,并假定将实施进攻。战略上达成了突然性,但在一系列遭遇战中却存在着不利,各援军不得不纷纷向炮响之处机动、收拢。
1866年6月27—29日,朗根萨尔察之战 在德国西部,A.冯·阿伦茨蔡尔兹将军率领汉诺威军队,击败了战线拉得过宽的法金汉的进攻。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逐渐集中起来的普军的包围,被迫投降。与此同时,在东南方向,战争的殊死较量一触即发。
1866年6—7月,普军向波希米亚集中 毛奇的侦察报告指出,奥军的企图是在奥尔穆茨的西北集中。名义上由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指挥的东部军团集中在希茨金(伊钦)。6月19日,易北河军团占领得累斯顿,随后,在波希米亚山口和第一军团会合。会合后的普军在6月27日和29日,先后在明兴格雷茨和伊钦两次击退奥军先头部队和萨克森军队。6月27日,第二军团分别在特鲁特诺夫和纳霍德与奥军进行了两次激烈的遭遇战,并于6月30日进驻希茨金以东。统率奥军的冯·贝内德克将军正努力将军队集中在克尼格雷茨(赫德茨—克拉洛韦)北边的易北河上游地区。他对后勤补给的关心胜于对作战的考虑。毛奇通过电报和其各军团保持联系,企图寻找战机,打一场“坎尼之战”(参见第三章→中心地中海→罗马→第三次布匿战争)。易北河军团奉命向南迂回,然后向北攻击,第一军团将向正东攻击,正在沿易北河谷向南推进的第二军团,将封闭包围圈。但事态的演变并不完全如计划考虑的那样周密。正在集中的普鲁士军队总数达22万人,贝内德克的军队包括19万名奥军和25000名萨克森军。
克尼格雷茨(或称萨多瓦)之战(1866年7月3日)
在一个大雨瓢泼的黎明,易北河军团和第一军团向奥军发动攻击。但由于电报机的故障,第二军团没有接到毛奇的第一次攻击的命令,而没有实施机动。由于过分匆忙,易北河军团没有充分地扩展其攻击线,而且其攻击跨过了第一军团的攻击道路。混乱的普军遭到奥军猛烈的反冲击和密集炮火的杀伤。到上午11时,普军的进攻被阻止,而且其预备队也投入了本已是非常密集的正面攻击。假使奥军在此时坚决地发动一次骑兵冲击,普军也许已被逐出战场。但是贝内德克却让骑兵按兵不动。
与此同时,一名传令兵奔驶了30多公里,给王储送来了国王(实际上是毛奇)的强制性命令。随后,第二军团开始向北运动。下午2时30分,第二军团向奥军北面的防区实施攻击。在同一时间,K.Z.霍思洛厄—英厄尔芬根亲王非常英明地将普鲁土近卫军的预备队炮兵调上前来,对奥军中部实施毁灭性的轰击。普军的后膛击针枪比奥军的前膛枪先进,也使普军步兵获得了火力上的决定性优势。于是整个形势发生了改变。贝内德克以其炮兵作掩护,开始顽强地撤退。奥军被决定性地打败,但并没有一败涂地。普军损失了近1万人,奥军损失45000人,包括2万人被俘。尽管普军取得了胜利,但克尼格雷茨却成为向预定战场实施战场集中充满危险性的典例,因为其成功取决于精确的协同和同步(守时)。
地图01 奥普战争(1866年)
1866年6—7月,在意大利的作战行动(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战争)
1866年7月5日,法国出面调停 拿破仑三世曾期望双方在一场长期僵持的战役中两败俱伤,现在主动提出调停,俾斯麦以自己的条件接受了。
1866年8月23日,签署《布拉格条约》 奥地利将不得干涉其他的德国地区的事务。在美因河以北的德国诸邦组成以普鲁士王国为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仍然维持独立的南部德意志诸邦,可以形成一个单独的联邦。
普法战争(1870—1871年)
俾斯麦通过外交手段将德国北部诸邦变成了反法的北德意志联邦,这大大出乎拿破仑三世的意料。普鲁士试图在1870年中,以霍亨索伦家族的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更是使法国陷入了可能腹背受敌的战争威胁之中。拿破仑三世自认法国军队战无不胜,因此决定发动一场他认为不可避免的战争。
地图02 普法战争1870—1871年
1870年7月15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 两国立即开始动员。普鲁土的动员和军队的集结按照完善的计划来实施,并充分发挥铁路网的潜力。而法国的动员无计划,而且不彻底。
1870年7月16—17日,德国南部联邦加入对法联盟巴伐利亚、巴登和符腾堡开始动员。
1870年7月31日,普军的集结和计划 三个装备精良的普鲁士军团一共38万人,集结在莱茵河西岸的边界一线。第一军团有6万人,由K.F.冯·斯泰因梅 茨将军统率,位于特里尔和萨尔布吕肯之间;第二军团有175000人,由F.卡尔亲王统率,位于宾根和曼海姆之间;第三军团有145000人,由F.威廉王储统率,位于兰道和盖默斯海姆之间。三个军团名义上均受国王威廉一世指挥,实际上由毛奇将军及其富有效率的总参谋部指挥。普鲁士的情报机构已侦知了法军全部的战斗序列。普军的目的是在战场上消灭法军,然后占领巴黎。另外,在确信奥地利不介入之前,还保留有一支95000人的军队。
1870年7月31日,法军的集结和计划 与普军形成对照的是,法军一共有224000人,分成8个独立的军,部署在从蒂永维尔到施特拉斯堡的边界之后,背靠梅斯—南锡—贝尔福要塞线,呈梯次配置。法军的运输是临时构成的,军需晶缺乏,部队不满编。拿破仑三世和其不称职的陆军部长E.勒伯夫元帅坐镇梅斯,亲自指挥。唯一的计划是民众高呼“进军柏林!”法军没有情报机构。拿破仑下令总进军。
1870年8月2日,萨尔布吕肯之战 这是普鲁士第一军团的部队和法国第二军之间的一个小战斗,该战仅使法军警觉到敌人就在附近。拿破仑三世迟迟才将其军队改编为2个军团,阿尔萨斯军团(包括最南部的3个军,由麦克马洪元帅指挥)和洛林军团(包括剩下的5个军,由A.F.巴赞元帅指挥)。2个军团指挥官与他们各军的参谋部也没有什么联系。
1870年8月4日,魏森堡之战 由王储率领的军团,成四路前进,清晨时分,在劳特河畔,袭击了麦克马洪军的1个先头师。该军团其余2个军没有参加战斗,尽管有1个师在当天赶到。经过激烈的战斗,兵力处于严重劣势的法军部队伤亡1600人,700人被俘,普军伤亡1550人。麦克马洪率军后撒,并将兵力集结在劳特河畔一个树木丛生的高原防线上实施防御。
1870年8月6日,弗罗施维勒(沃尔特)之战 一支普军侦察队对麦克马洪军右翼实施强行侦察,被击退。王储调集其军团兵力,对法军两翼实施包围,同时以主要力量打击其右翼,并以150门火炮实施炮火支援。麦克马洪牺牲其骑兵,实施壮烈的自杀性冲锋,但不能阻止普军的包围。于是他以其预备队炮兵作掩护,撤至弗罗施维勒。在那里他坚持到夜幕降临,然后在8月7—14日,未受普军干扰地撤至马恩河畔沙隆。普军有125000人和312门火炮投入战斗,伤亡8200人,1373人失踪。法军有46500人和119门火炮投入战斗,伤亡10760人,6200人被俘。孚日山的天险被突破,通向巴黎的大门打开了。王储的军团有组织地向默兹进军。普军的战术行动的方式方法已经形成。法军的后膛快枪不论在射击精度还是速度上都优于普军的击针枪,然而幸亏法军炮兵错误地信赖机关枪,并以之代替火炮(法军炮兵装备的五分之一是机关枪),使普军的炮兵远远优于法军。
1870年8月6日,斯比希林之战 普军第一和第二军团进入洛林地区,巴赞军团分散在该地区的三个地方,各部彼此相距较远,难以相互支援。C.A.费罗萨尔将军率法军第二军占领了萨尔布吕肯之南的斯比希林高地。普军的斯泰因梅茨军团和F.卡尔军团1个军向其发起进攻。经整天的激战,当法军有被两翼包围的危险,而普军的攻击正逐渐增强时,法军撤退了。其间,巴赞没有试图去增援他。这次战斗,法军投入29980人,死伤1982人,1096人失踪。普军先后投入45000人,死伤4491人,372人失踪。疲惫的普军没有组织追击。
1870年8月6—15日,普军实施追击 毛奇命令第三军团追击麦克马洪,命令第一、二军团对巴赞穷追不舍。在宽大的战线上,普军先遣队快速推进使法军毫无喘息之机。普军的长驱直人是介于两支法军之间的战略突破,并威胁到巴赞军团的交通补给线。
插图003 机关枪
1870年8月12日,拿破仑三世放弃指挥 这些打击使拿破仑三世大为震惊,他抛弃了原来的全部设想,只身到凡尔登去了。勒伯夫被撤职,C.G.M.库赞·蒙唐邦将军——一位帕利考的伯爵,接替了他。巴赞就任新组建的莱茵河军团司令,率部退守梅斯要塞,同时麦克马洪在沙隆重新集结军队。
1870年8月15日,博尔尼之战 巴赞在普军第一军团的紧逼下退过了摩泽尔河。之后,他希望能控制凡尔登并和麦克马洪形成一结合部。但是普军第二军团在蓬塔穆松跨过摩泽尔河,将法军切断。巴赞仍然希望能突击出去,他把兵力集中在奥恩河和摩泽尔河之间,坐北朝南并把其左翼置于梅斯。
1870年8月16日,马斯拉图尔、维永维尔和勒松维尔之战 F.卡尔向北进军,在黎明时分跨过凡尔登—梅斯公路,与法军部队遭遇。他的先头部队立即展开攻击,其他部队也急忙赶向炮响之处。一支法军骑兵部队发起的冲锋被击退,损失惨重。普军的进攻以其向战场集中的通常方式逐渐形成,小的战斗逐渐演变为大规模的战斗。双方骑兵连续不断的冲锋到下午渐渐演变成一场骑兵决战。大量的骑兵在几乎是毫无目标的混战中冲杀了近一个小时,最后以双方的筋疲力尽而结束。随后,F.卡尔在其整个战线上发起总攻,推进至勒松维尔。实际上,此战,或称是一系列战斗,是一场不分胜负的混战。在这场整个战争中最艰苦的交战之后,双方都在战场附近露营。普军损失约17000人,法军损失在16000人以上。巴赞放弃了突围的希望,第二天,他未受干扰地退到梅斯。然后他以其左翼为轴心,从向南转而向西,以其115000人的军团,在摩泽尔河和奥恩河之间的山岭占领一个10公里长的新的防御阵地。普军的主要力量约20万人,已楔入巴赞和巴黎之间,并开始向该地区进军。只留有1个军的增援兵力仍在梅斯以东实施警戒。
1870年8月18日,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之战 毛奇亲自指挥向巴赞实施攻击。他把第二军团部署在左翼实施主攻。带围墙的圣普里瓦拉蒙台哥尼村庄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F.卡尔不断驱使普鲁士近卫军向康罗贝尔元帅的法军第六军防守的哈姆雷特实施一系列的冲击。从早上一直打到黄昏,康罗贝尔的23000名法军顶住了10万普军的进攻,然而此时,巴赞却对他请求增援的要求始终置之不理。随后,一个萨克森军到达北面的龙库尔,包围法军部队的侧翼,并威胁到后部。经过在村庄逐房逐屋的战斗,康罗贝尔率法军残余兵力退入梅斯。与此同时,在普军的右翼,一个几乎是独立的战斗亦在进行中。普军的2个军在格拉沃洛特以东实施攻击前进,随后,在稍远处的峡谷中遭围攻。普军企图脱离战斗却演变为惊慌的逃窜,大量的溃兵向西涌入格拉沃洛特。法军发动的一次英勇的反冲击被霍恩洛厄—英厄尔芬根指挥的普军炮兵所阻止,毛奇亲自指挥,调动增援兵力,才避免了灾难。直到半夜,当毛奇接到攻克圣普里瓦的捷报时,普军才确信取得了胜利。假若巴赞以其现有的全部兵力实施一次全面的反击,也许他已突围成功。但与此相反,他仍然保持被动的防御,并放弃了对其军司令官们的指挥。毛奇准备着应付法军的反击,但法军却没有实施反击,于是他继续将法军包围在其环形防御阵地内。
1870年8月21—28日,麦克马洪的进军 与此同时,麦克马洪听从法国政界疯狂的要求,带领12万名法军和393门火炮从沙隆出发去解巴赞之围,其兵力和运动路线被报纸纷纷加以披露。拿破仑三世与他同行。麦克马洪愚蠢地选择了一条北线而造成弧形机动。这正中毛奇下怀。他命令普军第一、二军团的一部分,在F.卡尔的指挥下包围梅斯,同时,第二军团的其他兵力被称为默兹军团,将在萨克森王储阿尔伯特的指挥下向西进军,准备和第三军团配合行动,F.威廉王储将率第三军团穿过阿尔贡森林实施快速推进以阻止麦克马洪的进军。
1870年8月29—31日,默兹交战 麦克马洪将其一部分部队从杜济渡过默兹河,普军的默兹军团沿着默兹河两岸进军。经过8月9日在努阿尔和8月30日在博蒙,与法军的两次激烈交锋,迫其向北退到色当。8月31日,在巴泽耶又进行了一次战斗,麦克马洪受伤,法军被迫退入位于色当的默兹河的河曲。普军再次楔入法军和巴黎之间。王储率军沿着默兹河左岸前进,从东南方向穿过沃德林康特和栋什里,然后从浮桥上跨过默兹河,进入色当之北的平原地区,完成了对法军的迂回包围。在这期间,在8月31日,巴赞曾不够坚决地试图从梅斯突围,但被卡尔军击退。
1870年9月1日,色当之战 接替麦克马洪实施指挥的A.迪克罗将军,发现法军背后已是比利时边界,而毛奇指挥的20万名普军正分别从南、西、北三面迫近。法军奋力突围,但是其骑兵部队被普军步兵火力驱散。同时,普军呈半圆形部署在俯瞰压制色当的高地上的426门火炮,在整个白天一直不断地轰击法军阵地。普军骑兵的冲锋亦被法军的机关枪火力击退。在西北方向突围受挫后,下午,迪克罗又在南面发动攻击,但亦被击退。至下午5时,整个白天的战斗都失利了,法军涌入要塞和色当城,在那里仍不断遭受着普军毁灭性的炮击。接替指挥的E.F.德·温普芬将军,催促拿破仑躲入自己军队的先头部队之中,然后发动一次最后突击,但拿破仑拒绝再牺牲更多的法军将士的生命,于是打着白旗走出色当城,只身向普鲁士国王投降。然后,温普芬带领83 000名法军携449门火炮向普军投降。该战,法军损失17000人,普军损失9000人。
1870年9月,普军进军巴黎 战争似乎已经结束了。法军野战军的一半已被消灭,另一半被围困在梅斯。剩下的散布在东部边境线上的要塞之中——主要是施特拉斯堡、凡尔登和贝尔福要塞。普军一边有组织有计划地逐个拔除它们,一边在梅斯以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对巴赞勒紧禁锢的铁环,同时,第三军团和默兹军团向巴黎大踏步进军。然而随着普军的迫近,法国举国上下燃起了熊熊的爱国火焰。
1870年9月4日,第三共和国成立 在巴黎,帝国在此起彼伏的暴动中摇摇欲坠,一个临时政府成立了,L.甘必大为舵手,L.J.特罗许任总统。特罗许作为巴黎城的军事长官,匆忙招募了12万名士兵(包括许多退伍兵、后备役军人和2万名海军陆战队步兵),8万名“国民别动队” (年龄在30岁的未经训练的募兵)和30万名极端反复无常和无政府的“国民自卫均”(年龄在30—50岁的募兵),并以之防守巴黎城的各要塞。
1870年9月19日,普军开始围攻巴黎 巴黎环绕着两道纵深而坚固的防御工事,面对如此庞大的防御体系,毛奇并不打算驱使其士兵去攻击,而是以精心构筑的围攻工事来封锁巴黎。威廉国王将其司令部设在凡尔赛,而毛奇坐等饥饿将巴黎这个伟大的首都送到其手里。但令他震惊的是,他发现普军的交通线陷入了法国游击队和集合于卢瓦尔谷地的一支新的法军军团的严重骚扰之中。10月11日,甘必大乘气球——这个唯一能和外部联结的工具逃出巴黎,在图尔成立了临时政府,并组织全国范围的抵抗。毛奇发现自己不得不同时实施两个主要的围攻,一个是战场上的战役,而另一个是持续不断的游击战争。法国抵抗力量沿着长长的交通线实施的游击战正使高效的德国战争机器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
1870年10月27日,梅斯的陷落 巴赞173000人的军团在被围54天之后,向普军投降。法军的这一失败与其说是被武力逼迫不如说是由于巴赞的犹豫不决和饥饿所致。战后,巴赞被送上了军事法庭,被判有叛国罪而投入监牢。
1870年10—12月,法军主动的进攻 缺乏经验的法军卢瓦尔军团为解巴黎之围,进行了几次英勇的进攻而都没有成功。毛奇立即抽调其经验丰富的围城部队去卢瓦尔和萨尔特河谷实施大规模的扫荡。战斗持续了整个冬季,法国游击队仍对晋军的交通线实施大规模的破袭。
1870年10—12月,围绕巴黎的作战行动 尽管面对饥荒,特罗许的部队仍不断骚扰围攻的普军。但坚守巴黎的使命,由于国民自卫军的反叛行为,而变得更为复杂化。10月31日的暴动严重地危及了巴黎的防御。11月29—30日和12月21日,巴黎守军发动的两次较大的出击,均在取得一些小胜利后被击退。
1870年11月9日,库尔米耶之战 法军打败了巴伐利亚1个军,迫使普军撤离奥尔良,但是法军的推进被普军增援部队阻止。
1870年12月2—4日,奥尔良之战 L.J.B.D.德·帕拉迪纳将军指挥的法军卢瓦尔军团和F.卡尔指挥的军团进行了两天激烈而艰苦的战斗。普军得以重占奥尔良。随后,法军错误地兵分两路,一路由C.D.S.布尔巴基将军率领向东去支援被普军包围的贝尔福要塞守军;一路由A.E.A.尚齐将军率领卢瓦尔军团的其余兵力继续与优势的敌军进行斗争。
1871年1月5日,普军开始炮击巴黎 炮击造成了巨大破坏,更激起了法国人民的仇恨。与此同时,在法国各省份的斗争仍然高涨不衰。
1871年1月,在北部的战役 12月23日,L.L.C.弗德尔布将军率法军与企图平定法国北部的普军进行了哈吕河之战,双方互有胜负。1月2—3日,他率军与A.K.冯·格本将军在巴波姆再次打成平手。然而,1月19日,在圣凯恩廷之战中,他却惨败于格本。弗德尔布率军有条不紊地撤离,并击退了普军的追击。随后,他立即准备发动新的进攻。然而使普军更为惊恐的是,此时遍及各省的抵抗运动使普军疲于奔命,而这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地图02 围困中的巴黎(克虏伯大炮)
1871年1月10—12日,莱芒斯之战 在卢瓦尔河谷,普军打退了尚齐孤注一掷的进攻。后来由于部队的不稳,迫使尚齐向西撤退,但他仍然威胁着普军对卢瓦尔河流域的控制。
1871年1月15—17日,贝尔福之战 在法国东部,贝尔福是唯一仍然抵抗的法国边境要塞。布尔巴基率领极为缺乏经验的15万名法军,打退了由K.W.F.A.L沃德尔将军指挥6万名普军实施的攻击。在要塞炮火的支援下,布尔巴基率军攻击利塞纳河畔的普军阵地。但由于他本人以及G.加里波第(为法国而战的志愿者)指挥不当,在经过三天的浴血奋战之后,布尔巴基被打败。普军损失近1900人,法军损失在6000人以上。布尔巴基试图自杀,未成,后被J.克林尚将军接替。随着E.冯·芒托费尔将军率普军援军赶至,克林尚发现自己陷入两支普军队伍的夹击之中,而背后是瑞士边境线。于是,他率83000名法军进入瑞土。
1871年1月26日,巴黎停战 1月19日,当国民自卫军调转枪口于同胞时,法军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出击被彻底击退。一切希望都破灭了,而居民们已陷入饥饿的边缘,特罗许接到了停战协定。
1871年1月28日,《凡尔赛和约》;巴黎(有条件地)投降 所有守备要塞的正规军和国民别动队都变成战俘,环绕巴黎的要塞均被晋军占领。应法国要求,条款不包括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法国曾设想将他们变成警察,以控制骚动的巴黎居民。3月1日,胜利者高奏凯歌进入巴黎。
1871年1—2月,贝尔福要塞坚不可破 P.M.P.A.登福尔罗什留从1870年11月3日起,一直指挥要塞守军抵抗普军的围攻。他是一位工程军官,在要塞任职已达六年之久。他利用现有的工事,扩展了一条外围防御线,率领主要是由国民别动队和国民自卫军组成的17600名法军,实施了灵活机动的防御。1月下旬之前,普军都没能在内城火炮的射程内立稳脚跟,而以后的进展也依然缓慢。直到2月15日,仅是遵照设在波尔多的法国联合大会的命令,登福尔罗什留才向普军有条件地投降。守军获得战败者的最高荣誉:全副武装,高举旗帜,携带着所有辎重和可机动的装备,撤离贝尔福城。在105天的围困战中,守军损失约4800人,另有336名居民死于普军的炮击。普军伤亡约2000人。贝尔福的防御成为法国军队的辉煌史诗。
1871年5月10日,签署《法兰克福条约》 法国割让阿尔萨斯以及洛林的西北部给德国,支付5000万法郎(1000万美元)战争赔款。在赔款支付前,普军的一支占领军将留在法国。
西欧和中欧
不列颠群岛
这一时期,大不列颠进行的战争都发生在海外,它们被记叙于与直接涉及的地区有关的章节。除了克里米亚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和布尔战争(参见第十八章→非洲→南非→布尔战争),这两战都需要英国的人力和后勤支援,以实施成功的行动,其他战争对英国的经济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然而英国的外交政策和维持力量均势的目的几乎可见于每一次冲突之中。
低地国家
比利时和荷兰都没有直接卷入战争。两国成功地保持了中立。
法国
1851年12月2—4日,军事政变 摄政王(亲王)路易·波拿巴凭借军队的支持控制了巴黎。共和政体论者短暂的暴动在“大街上的屠杀”中被镇压。拿破仑获得了专政的权力。
1852年12月2日,拿破仑三世就职 随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拿破仑一世的军国主义精神复活了。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克里米亚战争)
1859年,法国和皮埃蒙特对奥地利的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奥地利对法国和皮埃蒙特的战争)
1861—1867年,墨西哥远征(参见第十八章→拉丁美洲→墨西哥→联军占领韦拉克鲁斯)
1870—1871年,普法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签署了《法兰克福条约》法国被迫割地并赔款。
巴黎公社(1871年)
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公社的无产者政权 国民自卫军推翻了巴黎市政府,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国民议会与被解除的正规军逃到凡尔赛,巴黎公社宣布巴黎为自由城。直到在普法战争中于色当和梅斯被俘的法军(参见①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普法战争→色当之战;②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普法战争→梅斯的陷落)返回凡尔赛,并被重新武装起来。凡尔赛政府利用这支力量最后扼杀了这场仅仅存在72天的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被镇压下去后,凡尔赛政府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任意残害公社的战土。普鲁士占领军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没有介入。
1871年5月21—28日,“流血周” 进入巴黎城区后,政府军和起义者逐条街地战斗。当军队推进时,巴黎公社社员杀害了他们抓获的人质,其中包括巴黎大主教,烧毁了巴黎人旅馆和其他一些著名的建筑物,还试图炸毁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万神殿。政府军极其残酷地镇压起义者。估计有2万巴黎人在血战中被杀死,但没有人们担心的报复行为。
1873年9月16日,普鲁士撤军 赔款的支付结束了普军的占领。
1873—1895年,在印度支那的扩张 法国殖民主义帝国在远东扩展(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印度支那→越南)。
1881年,占领突尼斯 法国为在非洲继续扩张迈出了最有意义的一步。
1886—1889年,“布朗热主义”危机 G.布朗热将军要推翻政府的威胁虽从未实现,但此举加剧了在法国和其军队中已有的社会分裂。
1894--1906年,“德雷福斯”事件 犹太籍上尉军官A.德雷福斯被指控并判有充当间谍的叛国罪,而这实际上是总参谋部的一个同事——少校C.瓦尔森—埃斯泰拉齐伯爵所为。真相暴露后,又被军队中的贵族派系所隐瞒。最终,主要得益于E.左拉的雄辩之才,德雷福斯才被免罪昭雪,并从鬼岛释放。在这场激烈而艰苦的论战中法军几乎被瓦解。
西班牙
内部骚乱
1854年7月,西班牙革命 L.奥当奈将军和B.埃斯帕特罗将军推翻太后克里斯蒂娜的政府,并强迫她离开西班牙。在随后的14年中,西班牙的起义、暴动和破坏连绵不断。
1868年9月78日,西班牙革命 女王伊莎贝拉二世暴虐的专制统治再次引发了起义,起义的领导人是J.B.托佩特海军上将。起义军在F.塞拉诺将军的率领下,于科尔多瓦附近的阿尔科莱阿打败了国王军。女王逃跑了,被正式废黜。由塞拉诺和J.普里姆将军领导的政变军政府试图维持秩序,但沸腾的西班牙仍然处于半无政府的状态。
1869年2月,制宪会议 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投票拥护继续实行君主政体。王位被奉献给许多欧洲的王亲,但均遭到婉谢。普鲁士努力促使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继承王位,这加速了普法战争的爆发(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普法战争)。
1871—1873年,阿马戴奥一世 这位奥斯塔的公爵接受了王位,但由于西班牙人民不承认他的统治而不得不退位。
1873—1876年,第二次卡洛斯战争(参见第十七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 战争极端残酷,内战再次使西班牙分裂。
1873—1874年,共和国宣告成立 西班牙第一共和国由激进分子宣告成立,但很快即倾覆了。塞拉诺重掌政权,而卡洛斯主义引起的无序与骚乱仍在继续。
1874年11月24日,阿方索十二世登基 军事政变将伊莎贝拉之子推上了王位,君主立宪制得以建立。
1876年2月,唐·卡洛斯出逃 西班牙慢慢地恢复了平静与安宁,
外部争端
1859—1860年,对摩洛哥的战争 在西班牙休达飞地边境发生的一些小事件使西班牙在1859年10月对摩洛哥宣战。1860年2月,西班牙军队占领了得土安。同年4月,在英国的干预下,双方议和。西班牙扩大了休达飞地,得到了一笔赔款,并获得对摩洛哥大西洋海岸地区模糊其词的权力,这使该地区最终变成了西班牙的伊夫尼飞地。
1861—1862年,插足墨西哥(参见第十八章→美洲→墨西哥→联军占领韦拉克鲁斯)
1861—1864年,吞并圣多明各的企图失败(参见第十八章→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岛→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
1864—1865年,与秘鲁的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拉丁美洲→南美洲→秘鲁和西班牙的战争)
1865—1866年,与智利的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拉丁美洲→南美洲→太平洋战争)
1895—1898年,古巴革命 古巴持续几十年的暴动渐渐高涨,并最终导致了西班牙—美国战争(参见第十八章→北美洲→美国→西班牙—美国战争)。该战争使西班牙失去了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群岛。
普鲁士与德意志
1850—1871年,德国的统一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诸邦内部强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长期以来一直在促进着德国的统一。然而奥地利—匈牙利、普鲁士和邻近的法国之间相互敌对,其周围的德意志诸邦也纷争不断,这一切使绝大多数德国人的统一梦难以成真。统一的最终完成以及随即的德国帝国的出现,应主要归功于两位普鲁士贵族的共同努力。一位是普鲁士的首相,政治家O.冯·俾斯麦伯爵;一位是普鲁士总参谋部的长官,H.C.B.冯·毛奇将军。俾斯麦谨慎而大胆地策划了三次战争,而毛奇则以其军事天才将之推向胜利。在俾斯麦的运筹帷幄下,他们一起实践了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战争是外交的继续和发展。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战争,1864年
普鲁士多少是有点不太情愿地和奥地利一起,以武力解决了曾长期困扰列强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难题(参见第十七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暴动)。
1864年2月1日,入侵丹麦 F.卡尔亲王率领晋军,在少量奥军的协助下,向北侵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奥军参战的是由W.冯·特格特霍夫海军上将率领的一支小型海军分舰队,他们突破了丹麦军在易北河和威悉河的封锁线。
1864年3月15日—4月17日,围攻迪佩尔 F.卡尔率军包围了丹麦军的要塞,猛袭后最终攻克了迪佩尔。丹麦军死伤1800人,3400人被俘。普军损失很小。随后,普军发动海陆联合进攻夺取阿尔斯岛。
1864年4月25日—6月25日,休战 英国试图调停,但被俾斯麦挫败。
1864年7月26日,再次侵入丹麦
1864年8月1日,丹麦求和 丹麦放弃对有争议省份的一切权利。
1864年10月30日,签署《维也纳条约》 和约批准了8月份的协议。
1865—1866年,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冲突 俾斯麦转而致力于夺取对被占省份的全部控制权,以巩固普鲁士在北德意志的支配地位。他向先前的合作者奥地利施压,试图将其赶出共同占有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并以此为据宣战。普鲁士利剑在握。其军队经过毛奇、A.T.M.冯·罗恩将军(陆军部长)以及芒托费尔的努力已兵强马壮,今非昔比。他们装备了后装火炮和新式轻武器(击针枪),而且经过了短暂的丹麦战争的炮火洗礼。
1866年,奥地利—普鲁士战争 俾斯麦迈出了实现其德国帝国梦想的第二步。
1868—1870年,法国和普鲁士之间的冲突 法国是俾斯麦实现其梦想的主要障碍。这位足智多谋的首相秘密地获得了德国诸小联邦的支持,然后诱使拿破仑三世实施尚不成熟的战争。
1870—1871年,普法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普法战争)
1871年1月18日,德国帝国的建立 在围攻巴黎的同时,普鲁士国王威廉在凡尔赛宫被宣布为联合的德国(不包括奥地利)的皇帝。至此,俾斯麦努力的目标实现了。
1879年10月7日,奥地利—德国同盟 为了在中欧建立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俾斯麦使这两个主要的日耳曼强国达成了谅解与合作。
1881年7月18日,三皇同盟 德国、俄国和奥匈帝国三皇松散的同盟是反英的,并在表面上是亲土耳其的。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而使协议的签订耽搁了一段时间——俄国加入该同盟是三心二意的。
1882年5月20日,三国同盟 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之间的条约主要是反法国的;然而,除去意大利,它亦是反英国的。
1890年3月16日,俾斯麦的退职 作为帝国的缔建者,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形成是其事业的顶峰。但由于与威廉二世存在较大分歧,他退出了国家统治人的行列。那位年轻的军国主义的德国皇帝随后扩充了其在中国和非洲的殖民地,并通过对土耳其实施军事和经济的援助,扩大在近东的殖民统治。
1895年6月,基尔运河的开通 它的开通为德国提供了一条沟通北部至波罗的海的捷径,并避开了斯堪的纳维亚海峡。
奥匈帝国
1850—1900年,奥地利插手巴尔干半岛 奥地利逐渐扩大其在巴尔干半岛诸国的影响和势力,并逐渐损害了土耳其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也损害了俄国的利益。在所有于该期独立的巴尔干国家中,奥地利对其影响力最大(参见第十八章→东欧→巴尔干半岛各国)。
1859年,对法国和皮埃蒙特的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奥地利对法国和皮埃蒙特的战争)
1866年,七周战争(参见①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奥普战争;②第十八章一西欧和中欧→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战争)
意大利
1850—1870年,意大利的统一 促进意大利统一的力量与同一时代正在促进德国统一的力量相仿,然而更为复杂,同时促使易激动和猜疑的意大利爱国者更为团结的因素是,奥匈帝国仍然占有意大利北部的大部,而奥匈帝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是整个意大利半岛不可相比的。意大利诸国中最为坚定和富有恒心的皮埃蒙特(撒丁王国)成为结束奥地利支配地位而统一意大利的核心力量。皮埃蒙特的首相C.B.D.加富尔伯爵的初衷仅在于增强其本国的力量和威望,现在成为了一个新的国家的缔造者。不过在奋力统一意大利的过程中,面对主要军事领导人物、意大利的爱国者和冒险家G.加里波第,加富尔很快便在公众的心目中,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1858年7月20日,法国和皮埃蒙特结盟 通过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协助英法而获得的好感(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围攻),加富尔同拿破仑三世秘密达成了正式条约。根据该条约,法国将出兵帮助皮埃蒙特将奥地利赶出意大利的北部,如果这不会导致法国侵略意大利的话。驱逐奥地利以后,意大利将合并为罗马教皇管辖之下的四个联邦之一。作为报酬,法国将获得萨凡和尼斯。
1859年4—7月,奥地利对法国和皮埃蒙特的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奥地利对法国和皮埃蒙特的战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