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T·N·杜派《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_14 T.N.村派纪 (美)
1576年,结成神圣同盟 吉斯公爵反对签订和约,利用全国各地天主教派对国王容忍新教作法的不满情绪,在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支援下,组建了反对亨利三世的神圣同盟,并试图夺取王位。
第六、七次宗教战争(1576—1580年)
1576—1577年,第六次宗教战争 这次战争中只有一次重大的、未分胜负的战役,最后双方军队签订了《贝尔热拉克和约》,战争遂告结束(1575年签订,重申了《博利厄和约》中的让步条件)。
1580年,第七次宗教战争 由于纳瓦拉的亨利之妻玛格丽特行为失检,又名为“情人战争”。在此次战争中,双方没有什么重大的军事行动。
1580—1585年,王位觊觎者加紧行动 涉及了天主教派及温和派和新教派。最初,纳瓦拉的亨利被立为王储。后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与吉斯家族达成协议(1584年12月),支持吉斯的亨利成为波旁的查理红衣主教的继承人,而查理则将被推荐为亨利三世的王储。
第八次宗教战争(1585—1589年)
1585—1589年,这就是著名的“三亨利”之战,即亨利三世、纳瓦拉的亨利和吉斯的亨利之间的战争。
1585年,王室摇摆不定的战争 亨利三世,听从其诡诈的母后卡特琳的劝告,撤销过去容忍胡格诺派的敕令,以安抚神圣同盟。于是,胡格诺派教徒奋起反抗。经一系列混乱复杂的斗争后,亨利三世转而采取中间立场,以削弱吉斯家族的势力。
1587年10月20日,库特拉之战 天主教军队1万人在茹瓦约斯公爵安妮的指挥下,试图与波尔多城内的天主教军队取得联系,在库特拉联合截击纳瓦拉的亨利率领的6500人的新教军队。而纳瓦拉的亨利正等待着敌人的进攻,准备以火枪手和骑兵联合进行反击。过分自信的保王党骑兵发起进攻,但被新教步骑兵联合分割击破。保王党军队3000多人包括茹瓦约斯公爵本人阵亡,而亨利军队只损失了不到200人。战斗中,亨利本人亲临前线,大胆而勇敢。然而,他没有继续扩大战果。
1587年10—11月,天主教军队取胜 天主教军队由吉斯公爵指挥,在维莫里和欧诺之战中接连取胜,从而迫使正向卢瓦尔河流域进军的德意志新教军撤出法国。
1588年5月9—11日,吉斯军队围攻巴黎 国王亨利三世逃走,纳瓦拉的亨利最终率军向吉斯公爵投降(7月)。
1588年12月23日,吉斯遇刺 是由亨利三世指使的。两天后,他又派人刺杀了吉斯的弟弟、枢机主教路易。这激起神圣同盟的极大愤怒,伺机报复。亨利三世闻讯逃到纳瓦拉的亨利军中避难。
纳瓦拉的亨利执政(1589—1598年)
1589年8月2日,亨利三世遇刺 杀手是一个天主教修道士,试图为吉斯兄弟报仇。临死前,亨利三世将王位传给纳瓦拉的亨利。此间,三派之间的冲突有增无减,并变得更加复杂。神圣同盟得到近一半的法国人同情和支持,而纳瓦拉的亨利受胡格诺派和天主教温和派的拥戴。神圣同盟反对纳瓦拉的亨利登基。而被神圣同盟拥为国王的波旁的查理红衣主教此时正被软禁在纳瓦拉的亨利军中,因此他不得不宣布承认纳瓦拉的亨利为国王。此时,西班牙派军进入法国,以支持神圣同盟反对纳瓦拉的亨利。神圣同盟推举吉斯公爵的弟弟马耶讷公爵查理为新首领。
1589年9月21日,阿尔克之战 纳瓦拉的亨利率8000人吸引马耶讷公爵率领的24000人的法国天主教和西班牙的军队(从佛兰德派来的)进入迪埃普附近贝蒂呐河流域阿尔克的一狭谷。亨利已在此部署军队,准备伏击敌人。先进的战术和炮兵部署使亨利获得了主动,最终取得了胜利。马耶讷公爵的军队被击退,随后他率军撤到亚眠,等待佛兰德的帕尔马公爵派来西班牙援军。纳瓦拉的亨利率2万人的军队一路兼程杀向巴黎(10月31日)。
1589年11月1日,王军在巴黎被击退 亨利军队在巴黎被驻守的天主教军击退。此后,他登基,成为亨利四世,定都于图勒。但是,内战仍笼罩着全国。
1590年2—3月,围攻德勒 等马耶讷公爵援军赶到,亨利已攻下该城,并在埃夫勒附近准备另一次战斗。
1590年3月14日,伊夫里之战 亨利军11000人,马耶讷军约16000人。像在库特拉战斗中一样,亨利将骑兵和火枪手混编,以最大限度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在残酷而激烈的大战中,胡格诺派军队的火枪手和优秀的炮兵互相配合,击退了天主教军队的进攻,同时亨利亲率一队骑兵发起反冲锋,将敌军赶到了天主教军队驻守的中心地区。天主教军队中除瑞士分队还能保持良好秩序拚死抵抗外,余者四散奔逃。最后,天主教军体面地投降。这次战斗中,天主教一方伤亡近4000人,而胡格诺派保王党只损失不足500人。但亨利军扩大战果的速度迟缓,使天主教军得以重整军队,组织巴黎的防御。
1550年5—8月,围攻巴黎 为了不使城内居民处于半饥饿状态,亨利等到帕尔马公爵军与马耶讷公爵军在莫城会合时才开始围城。这使得天主教军队达到26000人。而亨利军队人数与此相同。
1590年9—10月,天主教军机动部队 帕尔马派一队援军携带补给偷偷地进入巴黎城,之后率其余部队撤回冬季营地(10月)。
1591—1592年,法国北部的机动战 对立双方的首领是西欧地区两位杰出的将军,即纳瓦拉的亨利和帕尔马公爵亚历山大。帕尔马公爵是位杰出的战略家,但是当时的战局使得他不得不分散注意力关注两个战场的战事,一是法国境内的战争,另外是尼德兰独立战争(参见第十三章→西欧→尼德兰→莫里斯与帕尔马公爵对阵)。由于有原西班牙工程师,所以法军一夜之内在塞纳河上架起桥梁,让15000人在拂晓前(1592年5月的一天)渡过河,从而成功地牵着敌军在塞纳河流域周旋。
1593年7月,亨利正式皈依天主教 因此,他得以将法国大多数人团结起来,反对西班牙准备对法国的全面入侵。
1594年3月21日,亨利光荣地进入巴黎
1595—1597年,不分胜负的战争 亨利在对西班牙的法兰西枫丹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是,他的胜利几乎被自己的风流韵事所淹没(1595年6月9日)。第二年,西班牙军队突袭并占领了加来(1596年4月9日)。此后,西班牙乘亨利关注国内事态之机,派军又占领亚眠(9月17日)。后来,双方没有大的军事行动。
1598年4月13日,南特赦令 亨利终于承认了新教教徒的信仰自由,从而结束了这场历时40多年的宗教战争。
1598年5月2日,《韦尔万和约》 为了结束法国与西班牙的战争,亨利与西班牙秘密谈判,以出卖盟友英国和荷兰的利益,换得《韦尔万和约》。
德国
在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不仅卷入了由宗教改革引发的内乱,而且卷入了西欧部分国家参与的长达三分之一个世纪的意大利战争,这是由国王查理五世与法国弗朗西斯一世的私人恩怨所引起的(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与此同时,奥斯曼的土耳其人横行于巴尔干半岛,频频震叩中欧大门,使维也纳成为边界的一个小城镇。
1493—1519年,马克西米连一世执政 与法国继续交战的同时,在意大利战争中,与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世对立并试图瓜分威尼斯(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但未成功。
1517年10月31日,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他在维登堡发表了有关《九十五条论纲》的演说,这一演说通常被史学家们誉为宗教改革的开端,从而导致了欧洲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和尖锐的派系对立时期。
1519年,帝国王位的争夺 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德国在选帝侯时将西班牙的查理一世作为第一候选人,而将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作为第二候选人,由此引起西法两国王室之间结世代恩仇。
1519—1556年,查理五世执政 查理五世在位期间,疆域包括卡斯蒂利亚、阿拉贡、那不勒斯、勃艮第和德属的哈布斯堡,以及西班牙在美洲大片殖民地等广阔地区。
1521—1544年,查理与弗朗西斯之间的战争(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22年,骑士暴动 新兴的贵族,由于同情宗教改革,试图推翻教皇在德国的统治势力,但最终被帝国军队和教皇军队击垮。
1524—1525年,农民起义 这是由德国土瓦本和法兰克尼亚农民发动的武装起义,本想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但他对此予以拒绝。后来,起义军在弗兰肯豪森战役(1525年)中失利,起义被贵族军队残酷地镇压下去。
1526年,解散条顿骑士团 自1466年以来,条顿骑士团作为波兰诸侯国一直在东普士一带活动。这一命令,其勃兰登堡—安斯帕赫大公阿尔贝特被逐出境,团员转化为新教教徒,且不受原活动范围的限制。(余者仍逗留在德国境内,直到法国革命才离开于莱茵河流域的家园。1809年这个命令被撤消。)
1526—1534年,与土耳其人的战争 以维也纳人抵御奥斯曼军队入侵为开端(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
1535年,查理率军远征突尼斯(参见同上文)
1541年,查理率军远征阿尔及尔(参见同上文)
1546—1547年,施马尔卡尔登之战 这是一次新教贵族发动的一场暴动。查理与土耳其休战,转而在米尔贝格之战(1547年4月24日)中战胜了萨克森选侯和其他新教贵族领导的军队。
1547—1556年,查理与法国亨利二世和萨克森的莫里斯之间的战争(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53年,锡沃斯豪森之战 战斗初期,莫里斯以骑兵打败了由阿尔贝特侯爵领导的霍恩措伦—库尔姆巴赫天主教军队。尽管莫里斯取得了胜利,但他却在战斗初期负重伤,随后死去。
1556年10月,查理退位(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西班牙、那不勒斯、米兰、弗兰什—孔泰得和尼德兰由其子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继承。德屑哈布斯堡等地区由他的弟弟斐迪南继承。斐迪南被推举为皇帝。
1556—1564年,斐迪南一世执政 与匈牙利国王之间连续不断地发生战争,同时还要防御奥斯曼(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一→苏莱曼时期)。
1564—1612年,马克西米连二世和鲁道夫二世执政 在欧洲的东南部,与上耳其人继续交战。
斯堪的纳维亚
丹麦
16世纪初期,当瑞典人在古斯塔夫·瓦萨的领导下建立独立的国家时,卡尔马同盟遂告崩溃。跟着,丹麦内战待续了十年,这中间还不时地掺杂着反对卢卑克人和汉萨同盟的斗争。内战平息后,克里斯蒂安三世通过一系列反对卢卑克人的战争,进一步削弱了汉萨同盟的势力。到了16世纪中叶,克里斯蒂安三世带领丹麦卷入了德国的早期宗教战争,给新教派以帮助。随后一段时间,皇权统治被加强。
1481—1513年,汉斯(约翰)一世执政[参见第十二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汉斯(约翰)一世在位]
1506—1513年,与瑞典的战争 这主要是由于汉斯国王想以武力重建卡尔马同盟。
1513—1532年,克里斯蒂安二世执政
1520—1523年,瑞典人起义获得成功
1523—1537年,内外交织的战争 内战掺杂着与卢卑克之间的战争。荷尔斯泰因公爵腓特烈篡夺了王位(1523年),克里斯蒂安试图复辟,但在挪威被捕,在流放生活中度完余生(1532年)。腓特烈在将军约翰·兰曹的辅佐下,打败汉萨同盟。
1533—1536年,“伯爵之战” 腓特烈死后,市民和农民反对贵族压迫的情绪进发。在汉萨同盟的支持下,奥尔登堡伯爵克里斯托福组织并领导了一支平民军队。而荷尔斯泰因公爵克里斯蒂安由丹麦议会选举为国王。约翰·兰曹率领王军和德国军队横扫日德兰驱逐克里斯托福的军队。一支丹麦舰队在波义·斯克拉姆指挥下,先是打败卢卑克人,之后护送王军到西兰(1535年7月)。马尔默和哥本哈根被围,最终被迫投降(1536年4月和7月),内战结束,汉萨同盟的政治性军事威胁解除。
1534—1558年,克里斯蒂安三世执政
1563—1570年,与瑞典的战争(参见下文)
1588—1648年,克里斯蒂安四世执政 克里斯蒂安四世不但扩大了丹麦的势力,而且还把波罗的海地区殖民化。
瑞典(1520—1600年)
古斯塔夫·瓦萨率领他的人民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开始向波罗的海东岸地区扩张。到了16世纪末,瑞典已成为北欧强国。
1501—1503年,老斯滕·斯蒂勒回国(参见第十二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老斯滕·斯蒂勒摄政) 瑞典不满汉萨人的统治,请求斯滕·斯蒂勒回国摄政,不久他死去(1503年)。斯万特·尼尔松·斯蒂勒(查理八世的外甥)继续摄政,直到去世(1512年l月)。
1506—1512年,丹麦与瑞典的战争 斯万特·斯蒂勒死后,战争结束。此后,贵族联合会控制王国议会。
1513—1520年,小斯滕·斯蒂勒摄政 小斯滕·斯蒂勒是老斯滕·斯蒂勒之子,发动了一次军事政变,迫使王国议会承认他为摄政王,并与丹麦和解(1513年)。斯蒂勒的拥护者与大主教特罗勒的拥护者之间发生冲突,导致内战爆发(1516年)。结果,大主教特罗勒的军队被击败,特罗勒本人被囚禁(1517年)。同时,斯蒂勒率军击败了派来援助特罗勒的丹麦军队(1518年)。此后,丹麦派雇佣军入侵瑞典,在梅拉伦湖之战(1520年1月)击败斯蒂勒军队,斯蒂勒重伤身亡。特罗勒成为摄政王。斯蒂勒的遗孀克里斯蒂娜·于伦斯蒂娜在达内斯坚持斗争,最后投降(1520年9月)。
1520—1523年,卡尔马同盟内战 古斯塔夫·瓦萨在卢卑克人(丹麦的敌人)的支持下,率领人民摆脱瑞士统治,被推选为瑞典国王(1523年6月)。
1523—1560年,古斯塔夫一世执政
1531—1536年,丹麦和瑞典结为反卢卑克人的同盟 由于汉萨同盟的支持和丹麦内发生造反(参见上文),卢卑克人占领了哥本哈根和马尔默。瑞典人在荷尔斯泰因公爵腓特烈军队的帮助下,将侵略者赶出国土,并帮助丹麦恢复了和平。
1543年,斯莫兰境内的农民起义 是由农民尼尔斯·伙克领导的。
1560—1568年,埃里克十四世执政 他致力于发展同丹麦和德国的自由贸易,其统治并不是完全的。埃里克反对其异母兄弟约翰与波兰西格蒙德二世之妹的联姻,将约翰囚禁(1562年),并镇压了由波兰和俄国煽动的国内暴乱。据传,埃里克后来得了精神分裂症(1567年),被废黜1568年,1577年死在狱中。
1561年,向波罗的海地区扩张 条顿骑士团解散后(1526年),向外扩张的狂热和邻国在爱沙尼亚和立沃尼亚的统治使瑞典萌发向外扩张的念头,使之与俄国、波兰和丹麦的关系紧张,并参与这些国家瓜分条顿骑士团领域的争夺,吞并了其部分领土(参见第十三章→西欧→德国→解散条顿骑士团)。
1563—1570年,北方地区的七年战争 这次战争是瑞典人反对丹麦、卢卑克人和波兰的战争。瑞典人在达内斯海战赢得了重大胜利,将敌人逐出了哥得兰岛(1564年)。同年,占领了特隆赫姆,但是没有能扩大他们的战果。约翰三世废默埃里克十四世后,瑞典与汉萨同盟和解(1570年)。
1568—1592年,约翰三世执政 埃里克得了精神分裂症后,约翰废黜埃里克(他的异母兄弟),继承王位。约翰死后,他的弟弟查理继承了王位。
1570—1595年,与俄国的战争 由于俄国作战行动零乱,瑞典逐渐地控制了整个爱沙尼亚和立沃尼亚。
1592—1599年,西格蒙德执政 约翰三世卒后,由于政治和宗教分歧,在西格蒙德(约翰的继承人和儿子)和查理(约翰的弟弟)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西格蒙德本已被选为波兰国王,但他不甘心,率波兰军队入侵瑞典,结果在施坦格布罗之战中败北(1598年9月25日),被赶回国。后来,瑞典议会罢免了他的王位(1599年)。
1599—1611年,查理九世执政(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瑞典)
尼德兰(1566—1609年)
尼德兰(包括今荷兰大部分地区、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佛兰德及阿图瓦两个省)自查理五世的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以后,一直处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这个时期,尼德兰已孕育着革命。后来,傲慢的西班牙王室内部出现宗教分歧,从而引发尼德兰革命。这次革命先是由奥兰治亲王和拿骚伯爵―“沉默的”威廉、后由其子拿骚的莫里斯领导。镇压这次革命的西班牙军队是由阿尔瓦公爵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和帕尔马公爵亚历山大·法尔内塞两位将领领导的。面对这两位将领及其训练有素的军队,是威廉敏锐的决断力,以及稍后莫里斯显露的军事天赋,以及北部省(主要是荷兰)新教市民的勇敢作战,才给尼德兰北部带来了自由。而南部仍处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另外,西班牙以前占领的其他领地,特别是英国和法国,对荷兰的胜利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初期,荷兰创建的一支小规模舰队始终控制着沿海地区。与英国相似,革命期间荷兰舰队掌握着数量众多的大舰炮,引起了海战的变革。相反西班牙军队没有这样做。在军事上,地形是有差别的,尼德兰北部省份的沟堤、运河、沼泽地和海(河)湾使之成为独立的战区。而南部的省份地形开阔,则更容易被正规军所控制。
1566年,政治性和宗教性的暴动 这些暴动席卷整个尼德兰。奥兰治的威廉,作为荷兰和西兰两省的联省执政,不易在政府和人民之间维持平衡。西班牙国王菲利普派阿尔瓦公爵带领着西班牙军队到尼德兰境内恢复秩序。
1567年,奥兰治的威廉出走 逃往他的德国领土拿骚。
1568年1—4月,威廉在军队中举事 他派这支军队在他的弟弟拿骚的路易指挥下,进入尼德兰北部地区。
1568年5月23日,海利赫莱之战 路易率部约3000人,在此击败了由阿伦贝格公爵约翰指挥的一支德国—西班牙的小部队。
1568年7月21日,耶明根之战 阿尔瓦公爵率部进军尼德兰北部,诱使路易进攻,随后西班牙军队以猛烈的炮火压制荷兰起义军,并从正面和侧翼发起反击,打败了起义军。战争中,双方力量相等,各为约15000人,其中起义军有6000—7000人战死,保王军只死亡100人。这次失败使起义军的斗争多年处于低潮。
1568年10月5日,威廉率军进入尼德兰的东南部 威廉率25000人的军队,渡过了施托切附近的默兹河。在布拉班特,阿尔瓦公爵领导的约16000人的军队,以机动小胜威廉;在若杜瓦理附近,击溃了威廉的后卫部队(10月20日)。但是,阿尔瓦的恐怖统治,使尼德兰的一些人参加了威廉的军队,进一步壮大了威廉的力量。于是威廉率军向南撤到法国境内,之后取道斯特拉斯堡回到了德国(11月)。
1569—1572年,尼德兰人民不满阿尔瓦的恐怖统治而造反 “海上乞丐”武装私掠船队接受威廉的指示,开始袭击西班牙的海上商业线,并以英格兰和弗里斯兰境内基地为依托,袭扰尼德兰海岸地区。
1572年4月1日,“海上乞丐”船队攻占布里尔 这使尼德兰重新陷入内乱。
1572年4—7月,起义军横扫低地省份 除阿姆斯特丹和米德尔堡外,起义军扫除了荷兰和西兰两省全部的西班牙驻军。威廉和他的弟弟路易率部再次进军南部省份,阿尔瓦公爵组织军队将路易军围在蒙斯,并击溃了威廉派来的援军。
1572—1573年,阿尔瓦的恐怖统治 军事清野和残酷的暴行,使阿尔瓦逐渐地恢复了西班牙在南部和东部省份的统治。为此,威廉率部撤到德尔夫特,他联络滨海省份的起义军,获得了支援。阿尔瓦进攻哈勒姆时,起义军在城内坚持了长达七个月 (12月一次年7月)。西班牙军攻占后,把该城内的成年男子全部杀光。阿尔瓦在围攻阿尔克马尔城(8—10月)时,发现荷兰人准备掘堤放水,被迫撤退。荷兰舰队在须得海打败了一支西班牙的支援舰队(1573年10月)。由于这些失败,阿尔瓦的总督职务被撤,由路易·德·雷克森斯接替(1573年11月)。在雷克森斯到任初期,“海上乞丐”船队在斯海尔德河口附近的瓦尔歇连击溃了西班牙的另一分遣舰队(1574年1月)。
1573年10月—1574年10月,西班牙军队围攻莱顿 由于多次威廉派军给予支援,雷克森斯不得不撤退。
1573年4月14日,莫克赖德之战 此战,拿骚的路易军队被由桑乔·达维拉指挥的6000人的西班牙老兵团打败,他本人被杀。
1573年9—10月,援助莱顿城 由于该城内的居民处于饥荒的边缘,威廉决定掘堤放水,淹没了围城的敌军阵地和营地。路易·博伊索特将军率领“海上乞丐”船队把一些救援物资送进城内(10月31日)。
1575—1576年,起义如火如荼 雷克森斯的努力并没有阻止北部的起义向南部省份的传播。西班牙只在西兰附近一个小岛齐里克泽取得了胜利,并占领该城。博伊索特将军在率领“海上乞丐”船队越海作战中死去。
1576年10月3日,“西班牙的狂暴” 西班牙军队攻占并血洗了安特卫普。其暴行笼罩着整个尼德兰,为平息西班牙的狂暴,尼德兰各省代表组成一个谈判团,与西班牙军队签订了《根特协定》(11月8日)。
1577年,艰难的谈判 谈判由国会(起义省份的自治政府)、奥兰治的威廉、奥地利的唐·胡安和西班牙新总督四方参加。威廉为表示诚意作出让步,决定辞去起义军领导职务去天主教国家。谈判破裂后,胡安准备重新镇压起义的省份,而国会则纠集了一支由安托万·德·戈伊格尼斯指挥的2万人的军队。
1578年1月31日,让布卢之战 胡安在亚历山大·法尔内塞(后来的帕尔马公爵)派来的一支西班牙军队的支持下进军让布卢,与约2万人的荷兰军队遭遇。当荷兰军队向布鲁塞尔撤退时,法尔内塞包围并吃掉了荷兰军的骑兵后卫部队,随后,又追杀其主力部队。荷兰军死亡约6000人,而西班牙军队只死亡20人。
1578年2—9月,胡安重新控制南部中央地区 由于内部互相提防和争吵,军事行动停止。
1578年10月1日,唐·胡安卒 由法尔内塞继任西班牙总督。
1578年1月29日,乌得勒支同盟 成立北部省份组成联邦共和国,这是荷兰或尼德兰现代史的开端。威廉被国会任命为首脑。
1579—1589年,法尔内塞休战 一方面法尔内塞不顾政治的影响,将其君王(菲利普)、法国国王亨利和昂儒公爵弗朗西斯拖入战争,另一方面是尼德兰天主教派和新教派争斗,发动进攻,以围攻马斯特为开端(1579年3月),直至长期围困并占领安特卫普(1585年8月17日),一座城一座城地侵占了尼德兰南部地区。不久他成为帕尔马公爵(1586年)。
1584年7月10日,奥兰治的威廉遭暗杀 由其17岁儿子拿骚的莫里斯继任联省共和国首脑。
1585—1587年,英国介入 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率6000英军进入荷兰,荷兰默认他的独裁统治。后来,他不自量力,率军围攻西班牙军队据守的聚特芬城。激战中,菲利普·西德尼爵士阵亡(1586年)。无能的莱斯特失去他的这个主要助手后,被迫撤围而退(1587年)莫里斯被国会任命为首相和联省军队总指挥(1588年)。
1587—1588年,帕尔马公爵备战 准备入侵英国。25000人军队未开拔,就因无畏舰队全军覆灭而作罢(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不列颠群岛→英格兰)。
1589年,帕尔马公爵去法国 菲利普二世国王确信对尼德兰的重新征服已接近尾声(当时荷兰军队仍占领着西兰的孤岛、瓦尔河以北荷属地区和乌得勒支东部一些边远的小镇),于是命令帕尔马公爵抽调他的大部分军队进入法国,以支持法国天主教军队反对纳瓦拉的亨利(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宗教战争)。
1589—1590年,莫里斯发动攻势 乘帕尔马公爵军队撤走之机,莫里斯发动攻势。攻击军队以系泊在城外码头的驳船为掩护,发动突袭,一举占领了重镇布雷达。与此同时,莫里斯军队被英国歼灭无畏舰队胜利所鼓舞,扫荡控制滨海地区。
1591年6—7月,莫里斯继续扩大战果 他迅速机动部队,集中炮兵的优势火力,发动攻击,七天内攻占聚特芬(6月),11天后又占领了代芬特尔(7月)。1591年8—9月,莫里斯与帕尔马公爵对阵帕尔马公爵从法国抽回兵力,向乌得勒支进军。双方各据阿纳姆附近瓦尔河的一岸,展开激烈的对战。后来,由于纳瓦拉的亨利围攻鲁昂,菲利普国王命帕尔马派军援助(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宗教战争)。
1591年9—10月,莫里斯重新发动攻势 利用帕尔马军再次被调离之际,莫里斯以水陆并进和围城的形式,指挥军队发动另一次战役,攻占了许尔斯特(9月14日)和奈梅亨(10月21日)。
1592—1594莫里斯继续征战 帕尔马公爵因伤去世,新任西班牙总督曼斯弗尔特的彼得,也不能有效地阻止莫里斯军的攻势。
1594—1596年,莫里斯巩固尼德兰北部地区 他除不时地继续发起边界突击和远征外,把主要精力放在训练部队上,以改善在尼德兰南部军队的作战状况。
1597年1月24日,蒂伦豪特之战 莫里斯率领约7000人的军队利用恶劣的天气掩护,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攻占了蒂伦豪特,歼灭由巴拉斯的让·德·里指挥的6000人的守军。西班牙军队2000人死亡(包括巴拉斯本人),500人被俘。荷兰军队只死亡不足100人。
1597—1599年,军事和政治的巩固 菲利普国王的驸马、奥地利的阿尔贝特公爵继任西班牙总督(1599年),但也不能有效地阻止莫里斯的进攻。
1600年,莫里斯进军佛兰德 尽管莫里斯坚持完全占领滨海地区,但是国会团命令莫里斯进攻佛兰德地区的尼乌波特和敦刻尔克。于是,莫里斯率军渡过埃斯科河,击溃封锁奥斯坦德的西班牙军队。之后,他又率军渡过伊瑟河,准备围攻尼乌波特。
1600年7月2日,尼乌波特之战 莫里斯得知阿尔贝特正率军前来支援,于是他派出一支小部队把敌人堵在伊瑟河的莱芬哈姆大桥边,因为莫里斯的主力部队在河水上涨时还没渡过伊瑟河河口。西班牙军队击溃荷兰军小分队,占领了莱芬哈姆大桥。莫里斯军只得在低潮时渡过河口(上午8点),沿着宽阔的河岸迅速向东北方向进发,以阻击敌军,不久在河湾处与敌军遭遇。荷兰军队以远距离大炮向敌人射击,但作用不大。由于河水上涨,两军移至沙滩地带继续交战。荷兰军骑兵的冲锋被打退,阿尔贝特投入他的预备队,荷兰军被迫后退,转而以炮火射杀敌人,莫里斯率骑兵预备队反击,阻止敌人的推进。随后,荷军全线发动反击,经过几天急行军的西班牙军队已精疲力竭,全线崩溃。战斗中,西班牙军队损失约3500人,荷兰军队损失2000人左右。莫里斯怕战线过长,受西班牙军队攻击,遂未追赶敌军。于是,收缩围城部队,撤入荷兰的佛兰德地区。
1601—1604年,西班牙军队围攻奥斯坦德 在长期的围攻中,荷兰军队共损失了3万人,其中也包括了派去的援军和通过水路给城内运送物资的部队。西班牙军队由于疾病和战斗可能共损失6万人。此间,英国和法国与西班牙议和,只剩下荷兰军队孤军奋战。尽管莫里斯在其他地区有许多部队,但是在奥斯坦德的防御部队却寥寥无几。随着西班牙军队对奥斯坦德军事压力的日益增加,荷兰国会不得不命令奥斯坦德的守军在坚持了3年又71天后向西军投降(1604年9月20日)。
1604—1607年,尼德兰境内零星的战斗 由于控制着海岸,荷兰才得以坚守已占领的地区。荷兰海军一系列作战的胜利,特别是在直布罗陀战役(1607年)中由雅各布·范·海姆斯凯克率军取得的胜利,迫使西班牙同意在和谈中暂时休战。
瑞士
在16世纪,瑞士步兵在欧洲失去优势,这是因为随着火炮和轻武器威力增强,其矛兵队形的脆弱性显露了。瑞士试图以增大火绳枪手和滑膛枪手的比例来使其现代化,但是为时已晚。尽管16世纪初叶,瑞士的雇佣矛兵承受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们的队形仍是欧洲其他国家效仿的榜样。瑞士雇佣军有自己独特的严格的训练方法,因而拒绝由他们的雇主训练。同时,瑞士雇佣军决不允许其思想情感去影响生意,如瑞士新教徒在反对法国胡格诺派的战争中就是这样。瑞士雇佣军无情的唯利是图心理用一流行的谚语就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即“当金钱用完了,瑞士也就灭亡了。”内乱使不完善的联邦继续时存时亡,再加上16世纪中叶的宗教斗争,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实行新教,瑞士政局相当复杂且动荡。尽管内战是在家门口,但瑞士雇佣军仍拒绝互相交战。
1510年,瑞士加入反对法国的神圣同盟 此后,瑞士联邦重新起用马克西米连·斯福尔萨伯爵去征服米兰,吞并了洛迦诺、卢加诺和奥索拉(1512年)。
1513年6月6日,诺瓦拉之战 瑞士战胜了法国(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13—1515年,瑞士成为米兰公国的宗主国 为此,它从米兰得到丰厚的贡银。
1515年9月13—14日,马林雅诺之战 法国战胜了瑞士(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31年,苏黎世州与天主教派统治州之间的战争 以苏黎世州被击败的卡佩尔之战为标志,这次战争达到了高潮(10月11日)。
1536年,扩张伯尔尼 沃州、沙布莱、洛桑和萨瓦王朝的其他领地被征服和吞并。
1541—1555年,时断时续的宗教内战
1564—1602年,新教派统治州与萨瓦王朝之间的战争 伯尔尼、日内瓦和苏黎世等州结盟,共同反对萨瓦王朝和天主教派统治的诸州(1584年)。西班牙介入,支持天主教派(1587年),战期延长,但无最后结果。
意大利
意大利本是富饶的国家,但是16世纪上半叶,其正处于分裂状态,因而显得软弱无力,成为法国、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混战的主要战场。意大利内部公国之间的小战争几乎连续不断,这些只是较大战争的一些插曲,将在其他部分进行叙述(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威尼斯这个水上帝国在这一时期尽管已衰落,在意大利仍保持着其独立强国的地位。
伊比利亚半岛
西班牙
在16世纪内,西班牙达到鼎盛时期,随后开始衰落。为了驱逐穆斯林教徒(1492年,参见第十二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境内最后的基督教→穆斯林战争),西班牙建立了世界最有影响的军队。欧洲最好的将领、天才的埃尔赫兰将军―贡萨洛·德·科尔多瓦充分运用这支军队,并给其配备改良的轻武器,以改进它的编制和战术。到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成为欧洲最优秀的国家。除了科尔多瓦,又出现三位较重要的将领,即墨西哥的征服者费尔南多·科尔特斯,阿尔瓦公爵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和帕尔马公爵意大利人亚历山大·法尔内塞。野心勃勃的西班牙国王开发、征服并殖民化了西半球广大地区,并试图控制海洋,从而同法国和土耳其进行了漫长的战争。由于神圣的哈布斯堡王朝支持欧洲其他地区的斗争,西班牙本来就不足的人力资源,显得极为紧张,并达到极点。当然,这个较小的国家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与早年的马其顿和蒙古一样,也冲击了世界其他地区,但其结局也一样。西班牙对全球的巨大冲击持续了不到一个世纪,便开始其漫长的衰落。
1474—1516年,斐迪南和伊莎贝拉执政 伊莎贝拉卒后(1504年),尽管斐迪南已正式宣布其女乔安娜将去卡斯蒂利亚,他仍留在国内,统治着西班牙。
1495—1559年,与法国的战争 战斗大多发生在意大利境内,但有时也在比利牛斯王国和法属尼德兰以及莱茵王国的边界地区(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09—1511年,远征北非 由杰出政治家和天主教教徒吉麦内茨·德·西斯内罗斯将军率军实施这次野心勃勃的行动。他们侵占了奥兰、布日伊和的黎波里,迫使这些地区的所有穆斯林首领向西班牙交纳贡金。
1516--1556年,查理一世执政 查理一世是哈布斯堡国王菲利普和乔安娜之子,因此也是哈布斯堡、勃艮第、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室唯一继承人。后来,他被推举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查理五世(1519年),成了欧洲最强大国家的统治者。在位期间,与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和土耳其的苏丹进行了几乎连续不断的战争。因指挥这些军事行动,他成为著名的军事家。
1521—1523年,城市公社起义 由城市中产阶级发动的这次起义暗地里受到法国的支持。由于这次起义与查理的私人敌手有关,所以导致他发动了首次与法国的战争(1521—1529年,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起义军在维拉拉一战最终被击败(1523年4月)。
1533年,流放摩尔人 许多穆斯林摩尔人,拒绝皈依基督教,而被西班牙政府流放。阿尔及尔的法赫鲁丁将军率领的舰队将其中的大部分人运到了摩洛哥。
1535年,查理远征突尼斯成功(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
1541年,查理远征阿尔及尔惨败(参见同上文)
1556--1598年,菲利普二世执政(查理退位后,由查理之子菲利普继位) 在他执政期间,西班牙的影响、声望和国力达到鼎盛时期,并开始衰落,从而使西班牙和神圣同盟孕育着分裂。
1567—1609年,尼德兰爆发革命(参见第十三章→西欧→尼德兰)
1568—1571年,摩尔人起义 摩尔人被强制皈依基督教,摩尔人不从,为此起义。
1571年10月7日,勒班陀之战(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征战高峰期)
1580年,菲利普二世成为葡萄牙国王 这是由于阿尔瓦公爵在阿尔坎塔拉之战打败葡萄牙的结果(8月25日,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
1582年,特赛拉海战(参见下文)
1583年,圣米格尔海战(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
1587年,德雷克率军袭击加的斯(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英格兰)
1588年,无畏舰队征战(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英格兰)
1589—1598年,与法国交战 菲利普派军插手法国内战(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宗教战争)。
萄萄牙(1500—1589年)
葡萄牙开辟全球海上新航路始于亨利时期的海上冒险者航行(参见第十二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这一行动在16世纪初达到顶点。葡萄牙是欧洲国家中在印度洋海岸建立殖民地时间最长的国家。这些海上冒险者中最有才干的是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他是历史上伟大的将领之一,曾以聪明才智和坚定信念建立起海上霸权,并一直持续到纳尔逊时代。与西班牙一样,不久,葡萄牙也被殖民地和海上野心所拖累,国力枯竭。自葡萄牙远征摩洛哥失败和国王塞巴斯蒂昂一世驾崩之后,葡萄牙的海上霸权开始崩溃。此后,在七个王位觊觎者之间,爆发了内战。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之所以成功地独霸了葡萄牙的殖民地,多亏了其将领阿尔瓦公爵杰出的军事才能。从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合二为一达半个多世纪之久,葡萄牙根深蒂固的影响失去了往昔的辉煌。
1495—1521年,伟大的曼努埃尔一世执政 葡萄牙在世界上正处于鼎盛时期。
1500—1513年,阿尔梅达和阿尔布克尔克征服印度群岛(参见第十三章→南亚→印度洋地区的葡萄牙帝国→阿尔梅达被任命为印度首任葡萄牙总督) 在整个印度洋海岸地区建立了统治地位。
1557—1578年,塞巴斯蒂昂执政
1578年,阿尔克斯尔—阿尔克比尔之战 塞巴斯蒂昂亲征摩洛哥,但惨败。战斗中,三王―塞巴斯蒂昂、非斯国王和非斯王位的觊觎者(与塞巴斯蒂昂联合)全都战死。
1578—1580年,王位继承战争 由于西班牙将军阿尔瓦公爵率军在阿尔坎塔拉(1580年8月25日)战胜贝雅的贵族安东尼奥·德·克拉托率领的军队,菲利普二世才得到葡萄牙王位。战后,安东尼奥逃往英国,后又到了法国。
1580—1598年,菲利普执政
1582年,特塞拉(亚速尔)海战 为攻占安东尼奥据守的亚速尔,西班牙圣克鲁兹的阿尔瓦罗·德巴桑元帅率舰队同菲利波·斯特罗齐指挥的法国舰队交战,结果法军被打败。
1583年,圣米格尔海战(或第二次特塞拉海战) 安东尼奥在法国的支持下,试图重占亚速尔,而后再伺机夺取王位。法国一葡萄牙联合舰队在艾马尔·德·沙托的指挥下,再次被圣克鲁兹领导的西班牙舰队打败,从而再次证明了西班牙在大西洋地区的霸主地位。
1589年.英国介入 安东尼奥试图重新夺回葡萄牙,英国表示支持。于是,英国派出分别由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和约翰·诺里斯爵士指挥的海陆军,同安东尼奥的军队共同在葡萄牙海岸登陆。由于英国一葡萄牙联军将领意见不统一,民众也没有发动起义,英国军队分头进军,相距较远,互不联系,结果安东尼奥军队惨败而逃,他本人逃到法国,英国军队被迫撤回国内。在法国、英国相继介入的葡萄牙王位继承战争,最终以安东尼奥的惨败而告一段落。
东欧
波兰
16世纪,波兰与立陶宛联合成为一个国家。它同莫斯科公国进行一系列残酷的斗争,解除了俄国和鞑靼人的威胁,使波兰的东部边界向东推进,达到包括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第聂伯河流域等地区,成为欧洲地区强国之一。
1501—1506年,亚历山大一世执政 波兰—立陶宛国破裂,俄国的伊凡三世占领了第聂伯河左岸所有地区(1503年)。
1506—1548年,西格蒙德一世执政 他是位能干且有远见的国王,将立陶宛和波兰重新联合了起来,励精图治地增强这个弱小国家的军事实力和政治联合。但是,他在与俄国瓦西里三世的长期战争中被击败,失去了斯摩棱斯克(1514年),后来创建了一支优秀的军队,在与俄国的交战中,尽管没分出胜负,但却取得了相当战绩(1534—1536年)。
1548—1572年,西格蒙德二世执政 他也是位能干的国王。在他统治期间,立陶宛和乌克兰长时间地与波兰联合。
1557—1571年,立沃尼亚之战 波兰、俄国、瑞典和丹麦都宣称并立志夺得立沃尼亚(包括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部分立陶宛等地区)。条顿骑士团(参见第十三章→西欧→德国→解散条顿骑土团)解散以后,俄国派兵入侵立沃尼亚,从而揭开了这次战争的序幕。随后,是四方混战。俄军第一个被击败,瑞典侵占了爱沙尼亚,波兰占领了立沃尼亚的大部地区,剩下的库尔兰被丹麦占领(1561年)。其后,波兰与俄国进行长达10多年的残酷战争,伊凡雷帝夺得了波兰占领的立沃尼亚部分地区(1563—1571年)。
1573—1574年,加卢瓦的亨利(后来的法国亨利三世)执政 经过一个时期的骚乱,软弱无能的亨利没能降服刁钻的波兰贵族。后来,他离开波兰,去法国当国王(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宗教战争)。
1575—1586年,史蒂芬·巴托里执政 他是一位强硬的统治者和能征善战的勇土。其军队大多是由贵族组成的,尽管他们缺乏训练,军事素质差,但是在巴托里的指挥下,在与俄国人的交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巨大胜利。
1577—1582年,重燃立沃尼亚战火 俄国人乘波兰境内的暴乱和起义,试图抢占立沃尼亚,但被史蒂芬的军队击败。波兰军队收复了波洛茨克,把立沃尼亚的边界线向东推进至普斯科夫。
1582—1586年,重整波兰的军事系统 巴托里将强悍善战的乌克兰哥萨克兵编入军队。他计划率军加入波兰—俄罗斯十字军,把土耳其人从黑海海岸的根据地驱逐出去。但是他的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即去世。
1587—1632年,西格蒙德三世执政 他使波兰卷入了与瑞典的无休止战争中,其中大多数战斗是在立沃尼亚境内发生的(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瑞典)。
1593年,乌克兰境内哥萨克暴动 桀骜不驯的哥萨克最终被波兰军队镇压。
匈牙利和波希米亚
16世纪大部分时期,波希米亚和匈牙利联合由一位君王领导,反对哈布斯堡的统治。16世纪初叶,由于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在莫哈奇决定性一战中,路易二世的军队被苏丹谢里姆领导的土耳其军队打败,他本人被杀。在一个多世纪里,由于阻止土耳其人进一步向多瑙河以北中欧地区的扩张,导致匈牙利崩溃。哈布斯堡的斐迪南(查理五世的弟弟)在匈牙利的北部和东部建立了脆弱的防御地带。谢里姆乘匈牙利内部争斗,横行并兼并了这个国家大部分地区,为此斐迪南不得不向土耳其的苏丹进贡。在这个世纪的四分之三时间里,战争一直是沿着奥斯曼和哈布斯堡属的匈牙利整个边界上展开。
1471—1516年,波希米亚的拉迪斯拉斯二世(1490年以后由匈牙利的拉迪斯拉斯四世)执政 他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统治者。当内部出现纷争时,他的两个王国开始衰落,土耳其便乘机蚕食了匈牙利的边界地区。
1514年,匈牙利农民起义 是由乔治·多沙领导的,被贵族首领约翰·扎波利亚领导的军队在特兰西瓦尼亚击溃,被镇压。
1516—1562年,路易二世(拉迪斯拉斯二世之子)执政 又一个软弱者。
1521年,土耳其人攻占贝尔格莱德(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
1526年8月29日,莫哈奇之战 路易被杀,匈牙利的军队被击溃(参见同上文)。
1526—1538年,王位争夺战 这是在哈布斯堡的斐迪南和约翰·扎波利亚之间进行的。约翰·扎波利亚得到谢里姆的支持(参见同上文)。
1529年,围攻维也纳(参见同上文)
1538年,摩尔达维亚境内叛乱 摩尔达维亚亲王和土耳其诸侯皮特·拉里什与斐迪南结盟反对土耳其人的统治。谢里姆在克里姆(克里米亚)鞑靼诸侯的帮助下残酷地镇压了暴乱。皮特被流放。
1538年,《瑙吉瓦劳德条约》 斐迪南承认扎波利亚为匈牙利国王,并获得了对匈牙利北部和西部地区的统治权。条约明确,斐迪南为扎波利亚的继承人。
1540年,扎波利亚卒 他的拥护者们拒绝执行《瑙吉瓦劳德条约》的条款,拥立扎波利亚的儿子约翰二世为王(1540—1571年)。
1540—1547年,匈牙利内战重起 为此,导致了谢里姆的入侵,失去了扎波利亚生前所有统治区(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斐迪南同意向谢里姆控制的匈牙利领地贡奉金银。
1547—1568年,断断续续的奥斯曼—哈布斯堡战争 斐迪南率军入侵特兰西瓦尼亚,被击溃(1551年,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战争以《阿德里安堡条约》(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征战高峰期)宣告正式结束,但边境冲突仍在进行。
1593—1606年,长期战争(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征战高峰期) 特兰西瓦尼亚亲王西格蒙德·巴托里(1581—1600年)与哈布斯堡结盟,侵入瓦拉几亚,被土耳其将军锡南帕夏率领的军队在吉尔盖沃之战(1595年10月28日)中击溃。后来,特兰西瓦尼亚内战爆发,巴托里再次入侵,结果在苏恰瓦之战被摩尔多瓦的米海尔击败(1600年)。此后,乔治·巴斯塔指挥一支奥地利军队侵占了特兰西瓦尼亚,并开始疯狂地残害特兰西瓦尼亚的天主教徒,其首领史蒂芬·博奇考伊在土耳其的支持下奋起反抗,特兰西瓦尼亚遂与土耳其结为同盟(1602年)。由于双方的僵持(参见第十四章→东欧→匈牙利→特兰西瓦尼亚的兴起与衰落),签订了《西特瓦—托罗克条约》(1606年11月11日),结束了这场战争。根据条约规定,双方承认特兰西瓦尼亚独立,但名义上仍由奥斯曼帝国保护。
俄罗斯
本世纪里,莫斯科公国向俄罗斯帝国转变。在瓦西里三世和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在位期间,这个新型的斯拉夫人组成的强大王国一直在同东面、西面和南面的邻国处于战争状态。俄国之所以进行这些战争,一方面由于其西部是广阔的西欧平原,缺乏天然屏障,另一方面因为俄罗斯是个内陆国家,向外扩张没有余地,不得不争夺出海口。本世纪初叶,在与西部的波兰和立陶宛的战争中,俄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到了16世纪末.俄国向西的扩张被波兰和瑞典所阻止,因为当时瑞典正开始向东部扩张。俄国向东的扩张曾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俄国在饱受重大创伤后,重整旗鼓才打败了已瓦解的蒙古人,控制了西伯利亚的大片地区,建立了松散的统治政权。俄国在向南扩张中,也成功地战胜了鞑靼人,从而占领了整个伏尔加河和顿河流域。
1501—1503年,与立陶宛的战争 俄国占领了白俄罗斯和小俄罗斯的部分地区。
1502年,灭钦察汗国 俄国和克里米亚的鞑靼人联合入侵钦察汗国,钦察汗国军队被打垮,其末代统治者艾哈迈德汗被杀死。
1505—1533年,瓦西里三世(伊凡三世和佐薇之子,参见第十二章→东欧→俄罗斯→伊凡三世在位)执政 在他统治时期,不仅完成了他的父亲未竟的统一大业,而且吞并了俄罗斯地区仅有的两个独立公国,即普斯科夫(1510年)和梁赞(1517年),并侵占了立陶宛的斯摩棱斯克(1514年)。
1521年,鞑靼人入侵 在这次入侵中,克里米亚鞑靼人穆罕默德·吉拉汗率军攻占了莫斯科。瓦西里三世被迫同意永久向其交纳贡银。
1533—1584年,伊凡四世(瓦西里三世之子)执政 他三岁登基,未成年时(1533—1547年),特权贵族成了实际上的掌权者。
1547—1564年,制服贵族 此间,贵族为窃取政权发动了反叛(1564年),伊凡四世将其残酷地镇压下去,从此正式亲政。
1552—1557年,远征喀山和阿斯特拉罕 俄国从鞑靼人手里夺得了伏尔加河流域全部地区的统治权。克里米亚汗杰夫列特·吉拉在谢里姆的煽动下,侵犯俄国,占领了莫斯科。但是,在克朗兰的作战中,侵略军被俄国人击败(1555年)。
1557—1582年,立沃尼亚战争(参见第十三章→东欧→波兰→立沃尼亚之战) 俄国达到了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目的。但是由于波兰收复了失地,从而使俄国败给波兰和瑞典。
1569年,与土耳其交战 俄国军队击溃土耳其军队,占领了阿斯特拉罕。
1570年,洗劫诺夫哥罗德 伊凡怀疑诺夫哥罗德人民同情波兰。
1571—1572年,与克里米亚鞑靼人交战 鞑靼人突击并洗劫了莫斯科。但在距莫斯科约30公里的莫洛杰遭俄军重创。
1572年,伏尔加河流域的鞑靼人暴乱 被俄军残酷地镇压。
1578年,文登之战 俄军被瑞典军队击败,失去了波洛茨克(1579年)。
约1580年,向乌拉尔以东开拓 在斯特罗斯纳家族的富商带领下,俄国的商人开始向东开拓,在黑龙江(俄称阿穆尔河)地区非法竖立了国界标。
1582年,伏尔加河流域的鞑靼人暴乱 被俄军镇压。
1584—1598年,西奥多一世(伊凡四世之子)在位 他是个软弱无能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以尼基塔·罗曼诺夫和鲍里斯·戈杜诺夫为首的特权贵族集团掌握了政权。
1590—1593年,与瑞典交战 鲍里斯要求瑞典国王约翰三世归还立沃尼亚战争期间占领的地区,瑞典不从,于是的里斯率军入侵立沃尼亚(1590年1月)。初期取得一些胜利,但是在纳尔瓦被瑞军击败。停火协定规定,俄国保留波罗的海的卡波叶、伊凡哥思德和亚尼等出海口。瑞典希望克里米亚鞑靼人入侵俄国时能牵制俄国军队,遂向立沃尼亚的俄军进攻,试图夺回被占领的领地,但没成功(1591年)。次年,俄军侵入芬兰。不久,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1593年)。协议规定,俄国仍占领战争中所获地区。
1591-—1593年,鞑靼人东山再起 克里米亚鞑靼人乘俄国与瑞典交战之机,入侵俄国,一直攻到莫斯科城外(1591年7月),但被俄军击退。翌年,鞑靼人卷土重来,获得了暂时的胜利,
1598—1605年,鲍里斯·戈杜诺夫执政 西奥多一世死后,贵族们拥立鲍里斯为沙皇。
欧亚大陆·中东
奥斯曼帝国(1500—1606年)
这一时期是奥斯曼达到全盛的时期。在短暂的统治期,苏丹谢里姆一世在与波斯和埃及的马穆鲁克人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而使帝国的疆域扩大了近一倍。谢里姆之子“佼佼者”苏莱曼,尽管没有其父冷酷而坚毅的性格,但是继承了其父的军事和管理才能。
苏莱曼可能是16世纪最强大的统治者。他执政的时间与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和英国的亨利三世几乎一样长。苏莱曼占领了匈牙利的大部分地区,同时他还野心勃勃地想扩展至中欧,但是被维也纳坚固的防御和奥地利一匈牙利边界的其他工事阻挡了。在伟大的部将法赫鲁丁·巴巴罗萨的辅佐下,苏莱曼将奥斯曼宗主国地位延伸到北非海岸的大部分国家。海上远征使奥斯曼帝国在红海建立了霸主地位,但是在阿拉伯海,葡萄牙却打破了奥斯曼所有的梦想(参见第十三章→南亚→印度洋地区的葡萄牙帝国)。
地图02 奥斯曼帝国,约1550年
由于战胜了波斯,奥斯曼便占领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亚美尼亚的大部分地区,黑海亦成为其内海。在与波斯的交战中,奥斯曼军队力量不断改变,为制止欧洲被奥斯曼蚕食,查理五世斐迪南极力支持和煽动波斯反对苏莱曼。
苏莱曼死后六年,奥地利的唐·胡安率军在勒班陀海战中击垮奥斯曼军队,从此奥斯曼开始漫长的衰落过程。这一衰败在以前就曾显露过。本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在征战奥地利的特兰西瓦尼亚和匈牙利北部地区时,奥斯曼取得的胜利不大,败落己初露端倪。
谢里姆一世时期(1500—1520年)
1481—1512年,巴耶塞特二世执政
1499—1503年,与威尼斯交战 在第二次勒班陀或莫登之战(1500年)中,凯末尔·赖伊斯将军领导土耳其舰队击败了威尼斯舰队。土耳其占领了莫登(迈索恩)、勒班陀和科隆,但却失去了克法利尼亚。土耳其骑兵越过尤里安山脉入侵了意大利,到达了维琴察。
1501年,波斯入侵 被巴耶塞特好战的儿子谢里姆率军击退。
1502—1515年.与马穆鲁克不宣而战的边界冲突 马穆鲁克军队几次攻入阿达纳。
1509—1513年,巴耶塞特诸子争夺苏丹宝座 即艾哈迈德、科尔图特和谢里姆之间争夺苏丹宝座之战。谢里姆迫使他的兄弟退位,窃取了王位(1512年)。
1513—15加年,谢里姆一世执政 他是奥斯曼最伟大的苏丹。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亚洲的战争上,失去了欧洲分裂时定都的大好机会,使查理五世有时间治愈欧洲的创伤(参见第十三章→西欧→德国)。
1514—1516年,与波斯交战 谢里姆首先挑起这场战争,原因一是波斯曾支持他的兄弟艾哈迈德与他争夺王位,另外是波斯王伊斯梅尔(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以前曾率军入侵过奥斯曼,同时还由于谢里姆是个虔诚的逊尼派教徒,而波斯人则信奉什叶派,两派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1515年6—8月,入侵波斯 谢里姆率6万多人的军队离开锡瓦斯,途经奥斯曼最东部城市埃尔祖姆,进抵上幼发拉底河流域,向波斯发动战争。波斯撤退时实行“焦土”政策,以给奥斯曼大军造成补给困难,但是谢里姆早就预料到这种情况,命令军队事先带上充足的干粮,这使他的军队得以通过荒凉的山脉,进抵霍伊。在此,波斯王已集结了近5万人的军队,清一色的骑兵——典型的西南亚配带弓箭和火枪的骑兵,其编制是按古老的蒙古骑兵体制编成的。然而,此时奥斯曼军队的粮草已消耗完了。
1515年8月23日,查尔德兰之战 谢里姆将军队在查尔德兰平原展开,面向波斯军队。奥斯曼军队的正面,前排是非正规骑兵和步兵,起掩护作用,后排是近卫步兵(由弓箭手和火枪手混编而成),以沟壕作为依托;两翼则把运输车用链条连起来,起保护作用,车前是近卫步兵,近卫步兵前是炮兵,驮炮车的轮子之间则用绳子绑起来;分立在这半圆工事两边的是皇家骑兵卫队(土耳其非正规骑兵)和轻骑兵,以便使防御线延伸。波斯军队发起进攻,冲散了正面的非正规骑兵,绕到土耳其轻骑兵的右侧,但是在激战中被亚洲的轻骑兵左翼部队击退,土耳其的非正规骑兵和近卫步兵坚守住阵地,再次击退了波斯左翼军队的进攻。后来,波斯军队重整部队,多次发起进攻,土耳其军队的左翼险些被攻破,但最终击溃了敌人。伊斯梅尔在激烈的战斗中负伤,波斯军队全线崩溃,丢掉辎重逃向霍伊。波斯军队损失不太确定,估计跟土耳其军队的损失差不多。因为波斯军队撤退行动迅速,土耳其军队的追击效果不大。
1515年9月5日,攻占大不里士 谢里姆率军没遇什么抵抗就占领了波斯人的国都。但是不久,近卫步兵发生哗变,拒绝向波斯的腹地深入;轻骑兵也希望回国,谢里姆无奈,途经埃里温和卡尔斯班师回朝。后来,波斯军队又收复大不里士。然而,土耳其军队在上幼发拉底河流域仍保留有他们的据点。
1515年,占领中幼发拉底河流域 谢里姆在这个地区的行动,名义上是指向马穆鲁克,实际上是对波斯和马穆鲁克的藐视,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后来,他率军进攻库尔德斯坦,将波斯军队赶进伊朗高原。
1516年7月,入侵叙利亚 当谢里姆正准备再向波斯发起攻势时,得知与波斯结盟的马穆鲁克苏丹坎苏·戈里正准备率驻叙利亚阿勒颇的军队入侵奥斯曼领地。于是,谢里姆立即掉转军队,向南穿过幼发拉底河谷,越过托罗斯山脉,进入叙利亚境内,向马穆鲁克发起突然袭击(8月)。坎苏集结约3万人的骑兵于阿勒颇以北约16公里的达尔季达草原组织防御,其中约一半人类似于波斯军队编制,由弓箭手和火枪手混编的马穆鲁克骑兵,只是他们不戴头盔而扎头巾。其余的是阿拉伯国家的军队,他们未披盔甲,比马穆鲁克军队的军事素质差,编制也不合理。坎苏的军队既没步兵也没炮兵。而谢里姆的军队有约4万人,其中15 000是亚洲各个国家轻骑兵联合部队,8000人是土耳其近卫步兵,3000人是土耳其不正规骑兵,15000人是非正规军。
1516年8月24日,迈尔季达之战 谢里姆将其军队组成与查尔德兰之战同样的队形,马穆鲁克军队发起攻击。双方两翼军队不分胜负,但在中部地带,马穆鲁克军队的激烈进攻被土耳其骑兵击退,四散奔跑。坎苏被杀后,马穆鲁克军队两翼也撤退。双方军队在激烈的战斗中两翼损失较小。后来,马穆鲁克放弃叙利亚,撤回埃及。
1516年8—10月,占领叙利亚 谢里姆准备入侵埃及,但此时马穆鲁克已推举坎苏的侄子图曼·贝伊继任苏丹。
1516年10月28日,汗尤尼斯之战 土耳其前锋部队在总理大臣锡南帕夏的指挥下,于加沙附近打败了马穆鲁克军队。
1517年1月,入侵埃及 谢里姆率军越过加沙沙漠,经萨利希亚(1月16日),直逼开罗。这时,马穆鲁克急忙从威尼斯买来枪和船,部署一些步兵封锁通向开罗的道路,并在亚历山大组织布设了海岸防御带。谢里姆决定绕过这些工事。经过一夜急行军,土耳其军队机动到马穆鲁克军左侧,于次日黎明在加沙沙漠边塞里达尼豪展开战斗队形。
1517年1月22日,里达尼豪之战 图曼急令军队向右调转90度,试图挖出其无轮炮,重新构筑阵地。但是谢里姆没等敌人机动完,就令炮兵轰击敌军,挑逗敌人发动进攻。结果不出所料,马穆鲁克军队向奥斯曼军中部发起冲锋,而轻型的阿拉伯辅助部队则连续向其两翼进攻,其中一翼被冲破。但是锡南帕夏指挥后备队反击,堵上缺口,在后一阶段的反击中锡南战死。结果,马穆鲁克军队被击溃,死亡约7000人,土耳其军队损失了6000人。随后,谢里姆率军攻进了开罗。
1517年1—2月,攻占埃及 图曼逃走后仍继续顽强抵抗,在开罗城内马穆鲁克军队与奥斯曼军队血战了几天(1月29日—2月3日),试图夺回埃及的首都。谢里姆宣称为埃及苏丹,之后自封为哈里发——穆斯林最高首领,并伪称是由末代阿拔斯授予的。谢里姆仍保留马穆鲁克王朝,以作为名义上埃及的统治者,而实际上是土耳其统治者的一个藩国。
1517年,攻占麦加和阿拉伯西沿海岸国家
1518—1519年,安纳托利亚和叙利亚的宗教暴动 被谢里姆的军队镇压。
1519年,与阿尔及尔结盟 阿尔及尔的德·伊·法赫鲁丁敬重谢里姆,谢里姆让他领导管理一支奥斯曼帝国的舰队,以支持奥斯曼反对西班牙。
1520年9月22日,谢里姆卒 他死时,正准备对罗得岛进行一次远征。
苏莱曼时期(1520—1566年)
1520—1566年,“佼佼者”苏莱里一世(谢里姆之子)当政 在他继位的初期,由其忠实大臣易卜拉欣帕夏辅佐。易卜拉欣大多管理帝国内部事务,而让苏莱曼腾出更多时间,致力于军事征战(1523—1536年)。苏莱呈当政初期对西方的征战(1521—1544年)
1521年5—9月,入侵匈牙利 苏莱曼借口匈牙利对奥斯曼帝国蔑视,率军向北进发。奥斯曼军队攻占了沙博克(7月8日),随后围攻贝尔格莱德,守军经过一段时间的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投降(8月29日)。苏莱曼派军向北进行袭击,以恐吓匈牙利和中欧各国。他发现基督教据守的罗得岛、克里特和塞浦路斯等要塞是他海上行动的阻碍,遂计划攻占。
围攻罗得岛(1522年)
苏莱曼继承其父的遗愿,准备攻占罗得岛。罗得岛是圣约翰医院骑士团驻守的东地中海要塞,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堡。它是最早出现的新式棱堡城防工事之一,城周围有宽阔的壕沟和斜堤,城墙(某些地方)是双层实心墙。码头由筑在港口两岸炮台的威力巨大的炮塔保护着,并用沉重的古铜链条封锁着。大臣菲利普·维利埃·德利尔·亚当率骑士700人及辅助部队6000人,包括骑兵、水军、矛兵和火枪手驻守在此。另外,该要塞还有炮兵,阵地也已构筑好,但没有援军;岛内给养和弹药充足,但不能从外部补充。当土耳其军队准备围攻时,维利埃命令其他各岛的粮弹全部集中到这个主岛上来,并允许岛民到主岛上避难。
1522年6月25日,土耳其军队登陆 登陆时,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土耳其军队建立了滩头阵地。土耳其军队约10万人,军事素质好,信心十足。另外,还有一队优秀的工程部队和一支携带威力巨大火炮的、操作娴熟的攻城炮兵。
1522年7月28日,围攻开始 双方以娴熟的技艺、坚定的信心和充沛的精力展开了炮击和排放水雷的战斗。由于骑士团固守所有要塞,且射击精确,所以护城炮兵给对方以毁灭性打击。尽管骑士团摧毁了土耳其军队的大部分水雷,但仍有些被风吹到宽阔的海滩上(8月)。
1522年9—11月,土耳其军队多次猛烈的进攻 但所有的进攻都被击退,土耳其军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守军在土耳其军队的炮击和炸弹爆破以及滩头和城墙附近的白刃战中,损失也巨大。由于炮弹几乎消耗殆尽,守军不时地减弱炮击强度,代之以增加守城人员。而土耳其军队的损失则由大陆来的援军弥补。
1522年12月1—15日,谈判 苏莱曼意识到守城敌军的困难,同时也对他的军队被巨大的损失困扰而感到恐慌。于是,苏莱曼向守军提出体面的投降条件,限定日期,保证居民去留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但是,谈判破裂,战斗重起。
1522年12月17—18日,土耳其军队攻入城堡 骑士团发起猛烈的反击,并封锁了街巷,攻占了土耳其军队的据点。
1522年12月20日,恢复谈判 苏莱曼不愿意在巷战中付出昂贵的代价。于是,双方交换战俘,土耳其军队撤出他们的据点,并退到城外约1.6公里的地带。苏莱曼亲自参与谈判,格守条约规定的期限。这在历史上值得称赞。
1522年12月21日—1523年1月1日,撤围罗得岛 此时,守军只剩下180名骑士和1500人的其他部队,其中大多数还是伤兵。在围攻罗得岛的战斗中,土耳其几乎投入20万人,至少有5万人战死,可能还不止这个数,估计高达10万人。从这次围攻罗得岛的情况来看,如果骑士团能得到一些援军和补给,这个基督教的据点很可能无限期地坚守下去。只要威尼斯和西班牙能给予其这样的帮助,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次护城的失败,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可能是查理五世从此悟出了道理,在的黎波里和此后的马耳他岛以及奥斯皮塔莱特的防御中,西方开始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护岛防御工事。
1522—1525年,与匈牙利断断续续的边界冲突 瓦拉几亚地区的冲突尤为激烈。
1524年,与波兰签订中立条约 这使苏莱曼放开手脚入侵匈牙利。
莫哈奇战役(1526年)
1526年4月23日,出师君士坦丁堡 苏莱曼率70000—80000人的大军,从君士坦丁堡出发。
1526年6—7月,匈牙利备战 国王路易认识其危险性,但他没能激起欧洲其他国家的兴趣。于是他秘密组织军队备战,另外苏莱曼围攻彼得沃登战(7月12—27日)持续了两个星期,又为他赢得了时间。路易暗地里集结军队,开赴南方的莫哈奇地区,在那里他的军队增加到约12000名骑兵和13000名步兵(8月15日)。此时,谣传苏莱曼有军队30万人,使路易和他的一些谋士极为恐慌。但是,机智的勇士托莫里大主教正确判断了土耳其方面的力量,充分地分析了土耳其军队的作战能力。路易被这一论证折服。
1526年8月28日,土耳其军队抵达 苏莱曼率军到达莫哈奇平原的南边。他的轻骑侦察队发现匈牙利军队正在莫哈奇西南部平原的中心地带备战。这一地区是双方主力―骑兵作战的理想场所。
1526年8月28—29日,匈牙利军队布阵 德国和其他国家雇佣军分遣队约一半的兵力,匈牙利的其他部队在莫哈奇前部组成了三个大的方阵。左翼是多瑙河流域的一片草地,未部署兵力。步兵中编入了大量的火枪手,炮兵(约20门炮)部署在中间方阵的前面,重骑兵分队放置在三个方阵中间,其余的骑兵撤到防线后部作为预备队。
1526年8月28—29日,土耳其军队布阵 苏莱曼将他的军队排列成三个横队。前面的两个横队是由亚洲各国的轻骑兵联合构成。在它们后面,为骑兵机动留下一块地方。他将雇佣军和炮兵放在阵前,非正规骑兵放在两翼。6000人的亚洲各国轻骑兵分遣队被派出迂回到西面,利用起伏的山丘做掩护。当双方军队全面投入战斗时,突袭匈牙利军队的右侧。
1526年8月29日,莫哈奇之战 土耳其进攻部队被敌方猛烈的炮火所阻。之后,匈牙利第一横阵重骑兵发起冲锋,迫使土耳其的第一横队后退。乘初战胜利,匈牙利的其他部队也发起进攻,但是炮火没有跟上。正在匈牙利的骑兵向苏莱曼的第二横队发起冲锋时,土耳其的迁回包抄部队从匈牙利军队的右翼发起猛烈攻击,使其陷入大乱。然而,该翼侧的进攻被匈牙利的第二横队骑兵击溃,两队匈牙利骑兵会合共同击溃了土耳其的第二横队。随后,匈牙利军队发起冲锋,打击土耳其第三横队的中部和最后横队,但是遭土耳其炮兵重大杀伤。匈牙利军队之所以没有渗透到敌军中,是因为匈牙利的火炮被链条绑在一起,没有跟进部队的进攻。当德国雇佣军和土耳其非正规步兵发起反击时,精疲力竭的匈牙利军队崩溃,四散奔逃。由于苏莱曼军队损失严重,没有组织追击。有些亚洲国家的骑兵部队,试图挽回失败的命运,阻止匈牙利军队逃跑,结果损失巨大,约1万名步兵和5000名骑兵被杀。土耳其人将一些俘虏斩首。路易·托莫里和大部分匈牙利将领被杀。由于群龙无首,逃跑的其他匈牙利部队更加混乱。土耳其一方的损失不知道,他们可能或至少与匈牙利的损失一样惨重。后来,苏莱曼用了三天的时间在战场上重新整理其军队。
1526年9月10日,占领布达 这次占领中,土耳其军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后来,苏莱曼决定不吞并整个匈牙利,而是扶植在莫哈奇叛变的特兰西瓦尼亚的约翰·扎波利亚(参见第十三章→东欧→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匈牙利农民起义)作傀儡,令其向土耳其交纳贡银。
1526—1528年,匈牙利内战 扎波利亚在土耳其人的帮助下,除北部和西部边缘地带,在整个匈牙利建立了强有力的统治,而北部和西部的边缘地带由哈布斯堡的斐迪南(路易的妹夫,查理五世的弟弟,后来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参见第十三章→西欧→德国→查理退位)统治。斐迪南指挥的一支德国分遣队成为新匈牙利军队的核心。他率这支军队攻占了拉布、赫兰和布达,在托考伊之战(1527年)击败约翰·扎波利亚,并追赶他。后来,扎波利亚向苏莱曼求助。
1528年,苏莱曼准备再次入侵匈牙利 他准备与法国结盟,共同对付哈布斯堡王朝(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维也纳战役(1529年)
1529年5月10日—8月6日,土耳其入侵维也纳 苏莱曼率军8万多人,进至埃塞克斯,与扎波利亚率领的6000人的匈牙利军队会合,一起向前进攻。
1529年9月3—8日,围攻并占领布达 大部分要塞被血洗。
1529年9月10—23日,进军维也纳 在多瑙河,随苏莱曼陆军一起进军的是土耳其分遣舰队。土耳其轻骑兵洗劫了低奥地利所有地区。维也纳要塞是由奥地利帕拉帕伯爵菲利普指挥的17000人驻守,菲利普只是名义上的指挥官,年迈的萨尔姆伯爵尼古拉斯和威廉·冯·罗根道夫元帅才是实际的指挥官。当土耳其军队向此处进军时,两人都齐心而有效地准备该城的防御。维也纳有古老的中世纪城墙,后被改造,加设了炮台。为了炮击准确,守军急忙测量了城墙附近的所有地域的距离。为防止敌军炮击和用炸弹爆破城内易受攻击点,他们加固了这些点的支持能力,壕沟内的防御线挖到城墙里。城内所有的木建筑房屋的草顶篷全被拆掉。
1529年9月23日,陆上包围维也纳 这些都是双方骑兵巡逻队的小战斗。
1529年9月27日,从多瑙河上包围,维也纳全部被围 土耳其的江河船队切断了维也纳与巴伐利亚和波希米亚的水上联系。
1529年9月27日—10月15日,围攻维也纳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土耳其频繁的炮击和水雷爆破不时被奥地利人猛烈冲击打断(特别是10月9—15日)。守军发现敌军不断地往城墙和外堡上投放装有炸药的水简,遂迅速安装反水雷装置,以破坏敌人的企图。与此同时,城内多次发动突击,严重地损坏了土耳其军队的壕沟、水雷弹头和炮兵阵地(9月29日,10月2日,10月6日)。由于寒冷的冬天来临,苏莱曼已不可能攻占该城。于是他率军杀死其他要塞的成年人(10月14—15日)后,下令撤退。
1529年10—11月,奥地利人追击 敌人土耳其人遭严重骚扰,加上早来的暴风雪,道路泥泞坎坷,土耳其军不得不丢掉轴重车。土耳其军船队载着陆军的攻城炮,在途经普雷斯堡(布拉迪斯拉发)时,遭到守军炮火的袭击,损失巨大。
1530年,奥地利—匈牙利联军先发制人 他们攻占了赫兰,并远袭至布达佩斯。
1531年,奥地利—匈牙利联军围攻布达 没有成功。战斗蔓延到边界地区,也没分出胜负。
1532年,土耳其人卷土重来 苏莱曼率军从贝尔格莱德向北进行另一次大规模远征(6月25日)。查理五世调集一支大军到维也纳组织防御,但是苏莱曼避其锋芒,取道穆杰一德拉瓦河流域进入奥地利西南部地区。而土耳其轻骑兵则虚晃一枪,进入奥地利进行劫掠,苏莱曼率军围攻冈斯(科斯泽),被击退。后来,又对维也纳和施蒂里亚(避开格拉茨和马尔登两个要塞)采取试探性行动,皆失利。于是,苏莱曼率军撤到德拉瓦河流域,远征遂告失败。
1533年,苏莱曼和斐迪南议和 土耳其人急于倾注对波斯的战争(参见下文),于是双方签订“永久性”的和约,土耳其对斐迪南做出让步,匈牙利西部和北部约占整个匈牙利三分之一的地区仍由奥地利管辖,但他和约翰·扎波利亚两个统治集团必须向苏莱曼纳贡。这一和约并没有影响查理五世与土耳其在地中海的战争(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
苏莱曼的亚洲征战(1523—1559年)
1523—1525年,埃及暴动 被易卜拉欣帕夏率军镇压。
1525年,君士坦丁堡近卫步兵哗变 被苏莱曼率军镇压。
1526—1527年,安纳托利亚暴动 这是由于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宗教摩擦所激起的。被苏莱曼率军残酷地镇压,并将参与暴乱的逊尼派教徒从土耳其流放到匈牙利。
1526—1555年,与波斯交战 波斯国王塔赫马斯普乘苏莱曼卷入欧洲战争和什叶派的起义(可能是他煽动的)之机,侵入土耳其的属地亚美尼亚,夺回了前次战争中被谢里姆占领的巴格达、凡城及其他城市(1526年)。
1533—1534年,土耳其人入侵阿塞拜疆 易卜拉欣帕夏率军只遇到轻微的抵抗就攻占了大不里士(1534年7月13日)。
1534年12月,入侵美索不达米亚 苏莱曼与易卜拉欣在大不里士会合,率土耳其军队经哈马丹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只遇到一些小规模的抵抗,重新占领巴格达。但是,在进军波斯和库尔德人游击区时却遭受很大的损失。
1535年4—6月,土耳其人重占大不里士 苏莱曼率军从巴格达折回大不里士。塔赫马斯普的军队不战自退。
1535年7—8月,入侵波斯北部地区 苏莱曼率军追击塔赫马斯普军队,但其避而不战。因补给困难,苏莱曼回师大不里士,途中损失较重。后来,苏莱曼率军经过幼发拉底河流域,取道阿勒颇,回到君士坦丁堡。
1536年3月30日,易卜拉欣帕夏遭暗杀 这是苏莱曼指使的。很明显,是由苏莱曼的俄国妻子罗克塞拉教唆,并对其施加了许多政治影响。
1538年,苏莱曼率军袭入波斯 他再次暂时占领了大不里士。以后几年,两国之间的边界连续不断发生小规模的战斗。
1545—1549年,苏莱曼再征波斯 依靠实力,苏莱曼军队重新占领了凡城和大不里士。波斯军队又采取避而不战的战术(1548年)。当土耳其军队撤回安纳托利亚的冬季营地时,波斯军队又乘机重新夺回大不里士(1548—1549年)。
1552—1555年,波斯战争的最后阶段 这是以波斯军队发动攻势占领埃尔祖鲁姆为开端的(1552年)。苏莱曼率军重夺埃尔祖鲁姆,进军波斯西部地区,并大肆劫掠(1553—1554年)。这次,他在埃尔祖鲁姆、埃里温、凡城、大不里士和格鲁吉亚加强了统治,并在里海沿岸建立了精细的据点网。战争遂以《阿马西来和约》(1555年)宣告结束。
1553年,近卫步兵流产的哗变
1559年,苏莱曼皇子们争夺王位战争 谢里姆在其父的支持下,于利尼亚之战中击败其兄巴耶塞特。巴耶塞特逃到波斯,被接受了苏莱曼贿赂的波斯国王下令处决。
地中海的争斗(1532—1665年)
1532年,安德烈亚·多里亚率军袭击摩里亚半岛 他率领神圣罗马帝国的舰队占领了科龙(卡罗尼),在此构筑了西班牙军一个据点。这使西班牙军掌握了地中海的控制权,从而使土耳其一基督教国家之间战争延长。
1533年,法赫鲁丁军队的行动 阿尔及尔德伊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诸侯(参见第十三章→非洲→北非→奥斯曼占领突尼斯)被苏莱曼任命为土耳其舰队的司令(卡皮坦帕夏)。他率军夺回科龙和帕特拉斯。
1534年,法赫鲁丁率军围攻突尼斯 突尼斯前任苏丹米拉尔·哈桑,逃往欧洲。由于他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同土耳其和南意大利的战争,查理五世封他为诸侯。
1535年6—7月,查理五世野心勃勃地远征突尼斯 安德烈亚·多里亚的舰队护送帝国陆军。安德烈亚在突尼斯的海岸地区战斗中,重创了法赫鲁丁的舰队。随后,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联军登陆,并迅速攻占了突尼斯。国王米拉尔·哈桑整治该国,使其恢复。以后约40年间,突尼斯统治受到西班牙的保护(1535—1574年)。
1536年3月,弗朗西斯与苏莱曼结盟(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在西欧新挑起的战争迫使查理五世取消了征服阿尔及尔的计划,法赫鲁丁在阿尔及尔重建他的舰队之后,袭击并摧毁了米诺卡。
1537年,苏莱曼对威尼斯宣战 这导致了对威尼斯早已预谋的入侵。苏莱曼命令法赫鲁丁率军侵略威尼斯。法赫鲁丁率军劫掠了阿普利亚。土耳其军队袭击了塔兰托周围的内陆地区(7月),同时苏莱曼亲率一支军队进军威尼斯的科孚岛对面的阿尔巴尼亚海岸地区。
1537年8月18日--9月6日,围攻科孚岛 土耳其的一支陆海联合部队,在法国海军的支持下,包围了科孚岛。后来,因斐迪南在匈牙利对土耳其宣战,安德烈亚·多里亚依查理的指示率领一支神圣罗马帝国—威尼斯联合舰队驶往科孚岛,苏莱曼被迫解除对该岛的包围。
1538年,法赫鲁丁加强海军的行动 他率军扫荡了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袭击了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海岸地区,他拒绝查理五世收买他反对苏莱曼的努力。尽管摩里亚半岛上的威尼斯要塞纳夫普利亚和莫奈姆瓦夏击溃了土耳其军队的进攻,但是法赫鲁丁的舰队攻占了威尼斯所有的其他岛屿和大陆伸向爱琴海的前哨基地,并袭击了克里特岛。他不断地调动和机动部队,迫使多里亚率军撤离希腊西部海岸地区和阿尔巴尼亚(8—9月)。
1538年9月27日,普雷韦扎海战 法赫鲁丁率军打败了多里亚指挥的西班牙—威尼斯联合舰队。
1539年,威尼斯媾和 威尼斯除了承认战时失地为土耳其所有外,还放弃了摩里亚半岛的两个据点,在以后的30年中一直保持着中立。但是,威尼斯却保住了亚得里亚海外围的几个重要岛屿,即科孚、赞特、克里特和塞浦路斯等岛屿。
1541年9—10月,查理五世率军远征阿尔及尔 尽管多里亚提醒海上有风暴,但是查理五世执意命令部队上船开拔。21 000人的西班牙军队在阿尔及尔以东约19公里的海岸登陆(10月20日)。正当西班牙军队开始攻击城市时,一场大风暴,使西班牙的舰队损失大半。穆斯林城市防御者乘此发起猛烈反击,使西班牙军队损失严重(10月24—26日)。查理和14000名幸存者慌忙登上残存船只,撤回欧洲(10月27日)。
1542—1544年,法赫鲁丁对西地中海实行恐怖统治 此间,由昂吉安亲王弗朗西斯率领一支法国舰队跟随法赫鲁丁领导的舰队共同行动。多里亚舰队在热那亚避难。法国—土耳其联合舰队劫掠了加泰罗尼亚海岸地区,后来又围攻并占领了尼斯(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法国—土耳其舰队在普罗旺斯等冬季过后,法赫鲁丁对意大利海岸进行了连续不断的猛烈袭击。然而弗朗西斯与西班牙突然缔结了《克雷皮和约》后,土耳其舰队失去了西地中海基地,法赫鲁丁被迫率军撤回君士坦丁堡。两年以后,他死于君士坦丁堡(1546年)。
1546年,苏莱曼和查理五世休战
1551年,攻占的黎波里 由圣约翰骑士团驻守,经过一段时间顽强抵抗,终被土耳其陆海联合部队击溃。
1551—1553年,土耳其舰队扫荡地中海 土耳其舰队再次获得法国舰队的支持。土耳其军队攻占了巴斯蒂亚和科西嘉岛。
1554—1556年,奥斯曼帝国远征北非 是由法赫鲁丁的后任托戈里德将军率土耳其舰队实施的。北非大部分穆斯林国家成为奥斯曼的保护国。
1555年,托戈里德率军攻占布吉亚 西班牙军队被击溃。
1558年,托戈里德率军攻占杰尔巴岛 这使西班牙结束了对突尼斯的统治,成为土耳其的领地。土耳其舰队横行于地中海,马翁港和米诺卡岛被攻占并遭劫掠。
1560年,多里亚率军夺回杰尔巴岛 后来,被土其耳舰队击溃。经过三个月的围困,多里亚派驻该岛的守军被迫向土耳其军队投降(3—6月)。
1561年,土耳其海军袭击西西里
1563年,进攻奥兰 西班牙驻奥兰军队被土耳其军队打败。
1565年5—9月,围攻马耳他 进攻的土耳其军队由穆斯塔法帕夏指挥。防御马耳他的圣约翰骑士团由大臣让·德·拉,瓦莱塔指挥。最初,土耳其军队有3万人,围城时又有同样数量的援军赶来。防御马耳他的军队有骑士500人,其他部队8500人,其中包括雇佣军和4000人的马耳他军队。后来,有一支80名骑士和600人的其他部队前来增援被围困的马耳他守军,但是这支600人的增援部队中途开了小差。战斗的打法和激烈程度如同43午前罗得岛之战一样。土耳其的军队连续不断地对守军进行炮击,并不时发起进攻。但是在瓦莱塔的英明指挥下,守军固守阵地,作战勇敢。后来,由于西班牙驻那不勒斯总督托莱多的加西亚率领一支舰队和军队来到马耳他岛增援守军,土耳其军队才被迫撤围。土耳其军队上船和撤退时,西班牙军队没有追击。围城攻战期间,土耳其军队伤亡可能是24000人,守军伤亡240名骑士和其他部队5000人。
苏莱曼后期欧洲征战(1537一1566年)
1537年9—12月,奥地利—匈牙利联军入侵奥斯曼统治下的匈牙利 遵照查理的旨意,斐迪南率奥地利参与神圣罗马帝国、威尼斯和罗马教廷的联盟,反对奥斯曼和法国(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他的军队在埃塞克斯之战被土耳其击溃。溃败的奥地利军队经受着土耳其军的袭扰,顶着凛烈的风雪,经沙漠,在约翰·凯特维亚的指挥下回到了奥地利。土耳其军队几乎全歼溃散到阿勒颇附近剩余的奥地利部队(12月2日),奥地利军队约2万人被杀。后来,土耳其军队又袭击了阿普利亚海岸地区。
1538年7—9月,在摩尔达维亚的行动 苏莱曼在他的克里姆(克里米亚)鞑靼诸侯的支持下,镇压了一起内应斐迪南军队入侵的暴乱。
1540年,约翰·扎波利亚卒 斐迪南亲率军队进犯奥斯曼统治下的匈牙利,被土耳其军队于布达击溃。于是,他派一使节赴波斯,劝说波斯国王率军进攻土耳其(参见第十三章→东欧→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匈牙利内战重起)。
1541年,苏莱曼率军平定匈牙利 他吞并了匈牙利,使之成为奥斯曼帝国属地。
1542年,斐迪南率军入侵匈牙利 他派军围困佩斯,被击溃。苏莱曼准备组织另一次远征多瑙河地区的行动,于是与法国重结联盟。
1543年4—9月,苏莱曼入侵奥地利 他挥师多瑙河地区,随后进入德拉瓦,占领了赫兰(8月)和施图尔韦森堡(9月)。他没有精心去寻找奥地利主力,后者已调去保护维也纳。
1544年,苏莱曼与斐迪南议和 苏莱曼被其盟国法国抛弃(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以后,取消了入侵奥地利的计划。匈牙利仍维持原状,斐迪南同意他统治的匈牙利地区继续向奥斯曼交纳贡银(1545年)。和约的签订,使苏莱曼可以重开与波斯的战争(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苏莱曼的亚洲征战)。
1551—1553年,斐迪南与土耳其重新开战 他侵入特兰西瓦尼亚(参见第十三章→东欧→匈牙利和波希米亚→断断续续的奥斯曼—哈布斯堡战争),奥地利军队被击溃,但是其边界坚固的要塞没能阻止住土耳其军队的反入侵。两国边界冲突时断时续(1553—1562年)。
1562年,《布拉格和约》 由于现实的状况并没有什么实质变化,所以斐迪南和苏莱曼议和。斐迪南继续向奥斯曼纳贡。然而,在地中海地区,奥斯曼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仍在继续(参见第十三章→西欧→德国→马克西米连二世和鲁道夫二世执政)。
1566年1月,与匈牙利重开战事 这是由于罗马帝国新皇帝马克西米连向奥斯曼统治的匈牙利发动袭击而引起的。
1566年7—8月,入侵奥地利 苏莱曼已72岁高龄,患有痛风病,他仍亲统10万多人的大军进军奥地利。
1566年8月5日—9月8日,围攻锡盖特城堡 该城堡由米克洛斯·兹里尼伯爵指挥的匈牙利军队驻守。战斗中,守军作战勇敢,决心与城共存亡。当城墙被土耳其军队的大炮轰击即将倒塌之际,土耳其军队有数百人攻人城,守军无法坚守时,兹里尼遂下令点燃弹药库的定时引爆装置,并率余部出击,结果全部战死(9月8日)。火药库爆炸,土耳其军队在城内的士兵全部葬身火海。苏莱曼早在两天前去世,战斗中土耳其大臣假称他还活着。后来,其遗体随军被运回君士坦丁堡。
奥斯曼征战高峰期(1566—1600年)
1566—1574年,谢里姆二世(绰号“酒鬼”)当政
1568年2月,《阿德里安堡条约》 奥斯曼与哈布斯堡媾和(参见第十三章→东欧→匈牙利和波希米亚→断断续续的奥斯曼—哈布斯堡战争)。
1569年,奥斯曼统治下的阿拉伯国家暴乱 被当地奥斯曼统治者镇压。
1569年,占领突尼斯 阿尔及尔德伊奥劳德·阿里率军击溃西班牙军队。
1569年,与俄国交战 土耳其人和克里姆鞑靼人联手试图征服阿斯特拉罕,失败。
1570年1月,与威尼斯交战 威尼斯拒绝割让塞浦路斯给奥斯曼。谢里姆派出一支由皮亚勒帕夏将军率领的舰队和一支由拉拉·穆斯塔法将军指挥的5万人的陆军攻占了塞浦路斯。塞岛守军1万人,由尼科洛·丹多洛指挥,他把部队分守在尼科西亚和法马古斯塔两个城市。
1570年7月22日—9月9日,围攻尼科西亚 由于台风的袭击,该城堡上的工事已不十分坚固,不得不增加入员守城。土耳其军队人城后,屠杀了大部分居民和所有幸存的守军。
1570年9月18日—1571年8月1日,围攻法马古斯塔 冬季,土耳其军队只是围困该城。守军一些援军和弹药补给几乎全用来对付土耳其封锁的舰队(1月)。守军司令马尔坎托尼奥·布拉甘迪埃利用整个冬季加固城防工事,配备了5400人守住城墙。春夏季,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布拉甘迪埃指挥守军巧妙地组织了防御。等弹药用完后,他的守军减少到2000人。布拉甘迪埃接受了土耳其军队提出的条件,率军投降。然而,后来土耳其军队背弃前诺,残酷地处死了所有守城者(8月4日)。
1570—1571年,神圣罗马教皇庇护五世创建神圣同盟 该同盟组建的目的是派十字军征讨奥斯曼,增援法马古斯塔,但是由于西班牙和威尼斯两国互相猜疑使军队集结行动迟缓。十字军在墨西拿集结时,法马古斯塔已陷落。
1571年8—9月,土耳其海军的作战行动 土耳其军舰队在阿里·莫尼齐达达帕夏的指挥下洗劫了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威尼斯据点,之后挥师进入亚得里亚海,向威尼斯本土进军。得悉敌海军在墨西拿的行动后,阿里率军急忙撤回到爱奥尼亚海域。
1571年9月22日,神圣同盟海军舰队的编制构成 由300余艘各型舰船组成,指挥官为奥地利的唐·胡安,集结在墨西拿。第二天,他们在柯林斯湾海域搜寻土耳其舰队。
勒班陀海战(1571年10月7日)
当神圣同盟联合舰队于10月7日早晨在勒班陀发现土耳其舰队后,唐·胡安充分运用这些舰只参加战斗。神圣同盟联合舰队有108艘威尼斯大帆船,81艘西班牙大帆船和32艘来白罗马教廷和其他小国的各种战船,另外还有6艘威尼斯三桅帆船。
土耳其舰队立即脱离勒班陀海域。因为阿里舰队有270艘大帆船比土耳其的大,船员的经验也可能比土耳其丰富。
两军组成传统的战斗队形。这种队形自阿克兴海战以来变化就很小,即三个分队排成一字队形,预备队殿后。土耳其舰队的左翼比其后翼编成要大,可以看出其准备实行包抄战术。舰队的两翼军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战法,近似野蛮的混战,主要用船首金属撞角进行撞击。阿里舰队载有2万名士兵(总共84000多人),而土耳其舰队载有约16000名士兵(共计88000人)。两舰队在这次海战中与近2000年以前布匿战争唯一不同的是,大帆船的脂部和三桅帆船的两舷侧都装有一些轻型加农炮。神圣同盟的海军部队,包括许多火枪手,均穿轻盔甲。而土耳其海军部队很少有披甲的,大部分士兵配备了弓箭或十字剑。
两军舰队,前后绵延8公里长,上午10点30分左右开始交战,互相撞击。中午双方主力几乎全部投入。阿里舰队的三桅帆船分队,冲破土耳其舰队的战线,但没有击溃土耳其军队。激烈混战持续了约3个小时,此间联合舰队水手的高超技艺和优良的装备使他们渐渐地取得了优势。另外,还有一个尽管没起重要作用,但是非常有利之处,那就是联合舰队的战船顺风向。
地图03 勒班陀海战作战图
土耳其舰队的右翼由于没能远离海岸,被联合舰队逼到海岸消灭。两军中间的战斗持续时间稍长一些,但联合舰队冲破了土耳其军队的防线。土耳其军队左翼人数较多,由阿尔及尔德伊、穆斯林国家最优秀的将领奥劳德·阿里指挥。他率军英勇拼杀,战场失利时,遂率幸存的47艘战船和1艘缴获的威尼斯战船逃跑,这些船是土耳其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唯一幸存部分。土耳其军队60多艘其他战船四散奔逃,不知去向;53艘船被击沉,117艘船被俘。15000名穆斯林奴隶划手从被俘或沉没的土耳其船上被解放出来,这些人中至少有1万多人是被从沉没的土军战船上救起的。战斗中,土耳其军队至少有15000—20000名水手和士兵被杀或溺死,仅有300人被俘。联合军队一方损失13艘战船,7566人死亡,近8000人受伤(包括米格尔·塞万提斯,他失去了左臂)。
由于天色已晚或可能是暴风雪来临,联合舰队没有继续扩大战果,而是撤到意大利过冬,等待来年春天再战。勒班陀之战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决定作用的战役之一。基督教国家暂时的联合取得了胜利,结束了崛起的奥斯曼在中部和西部地中海的统治,标志着伊斯兰世界对基督世界第二次威胁高潮的到来。
1571—1572年,土耳其海军重整军备 这是由大臣穆罕默德·萨卡利领导的。他挟持着无能的谢里姆苏丹政权,一个冬季建造了200多条新战船。尽管这些战船制造粗糙,配备的船员都是新手,但是在资历较深的土耳其将车奥劳德·阿里的指挥下,由160艘战船组成的舰队于春天(6月)驶离达达尼尔港。
1572年6—8月,神圣同盟内部意见不统一,行动不协调 西班牙国王菲利普想与法国结盟,从而拒绝胡安率其舰队进入爱琴海。最后,由威尼斯将军雅各布·法斯卡里尼率约150艘战船,其中只有20艘是西班牙的,进入爱琴海(8月)。在马塔潘角,雅各布发现土耳其新舰队,被其庞大的规模所威慑,遂命其舰队撤到科孚岛等待援军。
1572年8月,西班牙军队夺回突尼斯 唐·胡安使萨非王朝的贝伊复辟。
1572年9—10月,与神圣同盟联合舰队重开海战 胡安最终获得菲利普的同意向土道他的新舰队不可能战胜经验丰富的联合舰队,于是在莫达港内高挂免战牌。同时,胡安也不愿进入港内冒险,遂让其部队在帕夏亚历山大·法尔内塞指挥下登陆,从陆上进攻莫达港,而他率舰队从海上封锁该港。从希腊中部赶到的土耳其援军依赖港内工事,挡住了法尔内塞的登陆部队。胡安不得不命令部队重新上船,驶往意大利。
1573年3月,威尼斯媾和 威尼斯憎恶菲利普的踌躇,遂与土耳其人媾和,割让塞浦路斯。和约拖了几乎一年才签订(1574年2月)。
1574—1595年,穆拉德三世当政
1574年8—9月,土耳其军队重占突尼斯 奥劳德·阿里再次率军远征,最终占领了突尼斯和加来塔。胡安率军争夺,由于遇风暴,舰队损失严重(9月),不得不撤军。
1574—1581年,海战未分胜负 此间,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海战,处于僵持阶段,遂议和。
1577—1550年,与波斯重新开战 是由穆拉德首先挑起的。土耳其军队攻占了希尔凡、第比利斯、达吉斯坦和卢里斯坦。土耳其军队的指挥官是拉拉·穆斯塔法,塞浦路斯的征服者。
1590年,与哈布斯堡重开陆上战争 皇帝鲁道夫拒绝奥属匈牙利向奥斯曼纳贡,土耳其军队遂挥师讨伐。尽管边界冲突不断,但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
1593年6月20日,锡萨克之战 奥地利军队歼灭了奥斯曼在波斯尼亚的代理人哈桑的军队。这激怒了穆拉德二世大臣锡南帕夏,他率一支军队侵入奥地利和匈牙利。
1593年10月13日,攻占韦斯普里斯锡南 原计划继续进军维也纳,但是近卫步兵不愿在冬季深人奥地利的腹地。锡南无奈,率军回师贝尔格莱德。
1593—1594年,奥地利军队入侵奥斯曼属匈牙利 他们攻占了尼欧格拉德和其他边界地区。
1594年,锡南率军入侵匈牙利北部地区 他迫使奥地利军队围攻赫兰(6月1日),而他率军攻占了拉布和边界其他一些城镇。在围攻多瑙地区重镇科马尔诺战中,土耳其军队被击溃。
1595年,特兰西瓦尼亚、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暴乱 土耳其军队暂时回撤,曼斯弗尔特的查理乘机率军侵入匈牙利,在赫兰之战(8月4日),击溃当地守军。奥斯曼帝国的全部北部边疆名存实亡。土耳其军队越过多瑙河地区劫掠了锡利斯特和瓦尔纳。
1596年,土耳其重新控制匈牙利 土耳其新苏丹穆罕默德三世与其大臣易卜拉欣帕夏率领一支军队向北,击退奥地利侵略军。土耳其军队侵入奥地利属匈牙利,攻占了埃劳(9月)。一支包括了西格蒙德·巴托里(史蒂芬大公的侄子)的军队和特兰西瓦尼亚的一支分遣队在内的4万人军队,在马克西米连大公的率领下收复了埃劳(参见第十三章→东欧→匈牙利和波希米亚→长期战争)。一支约8万人的土耳其大军在埃劳东南约19公里处与奥地利军遭遇。
1596年10月24—26日,凯赖斯泰什之战 第一天,奥地利军队以一条小河为依托,击退了土耳其军队的猛烈进攻。第二天,休战。第三天清晨,土耳其重新发起攻击。奥地利军队击退土耳其军队,一支在西卡拉帕夏指挥下的土耳其军骑兵分遣队从后面包抄了奥地利军队。奥地利军队大乱,丢掉他们的97门大炮,开始瓦解。土耳其军稍事整理,疯狂地砍杀正要撤退的奥地利军队。战斗中,奥地利军队损失约23000人,土耳其军队的损失与其差不多。混乱而损失严重的土耳其军队没有发动追击。
1597—1598年,奥地利再次入侵 他们占领了拉布和韦斯普里斯,然而在布拉被土耳其守军击溃(1598年10月)。
1598年,伊拉克暴动 由来已久的对奥斯曼统治的怨恨和仇视而引发暴动,但最终被奥斯曼军队镇压。
波斯
16世纪初期,萨非王朝的缔造者伊斯梅尔一世国王,在阿塞拜疆和东波斯确立了自己的统治。以后数年,他统治了整个波斯。但其间,在西面与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在东北面与乌兹别克鞑靼人的冲突也随之而来。后来,他致力于与这两个敌手的反复交战。在西边,由于土耳其军队日益强大和现代化,以致波斯军队总是败北。但是在北面,在反击乌兹别克入侵呼罗珊地区时,多数赢得了胜利。到了16世纪末叶,波斯在它伟大的穆斯林统治者阿拔斯一世的领导下,逐步地调整骑、步、炮兵的结构,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并伺机报复土耳其人。
1500—1524年,伊斯梅尔一世当政 统治初期,他率军攻占了希尔凡,并从鞑靼人手里夺回了巴库(1500年)。
1500—1507年,乌兹别克侵犯 土库曼人占领了特兰索夏纳和呼罗珊,并征服了成吉思汗后裔什巴内汗统治的赫拉特。
1501年,舒雷尔之战 伊斯梅尔率军击败由白羊王朝阿勒万德指挥的军队。后来,其军队占领了大不里士,并在阿塞拜疆和波斯西北部建立了统治(1502年)。
1502—1510年,萨非王朝的扩张 伊斯梅尔在波斯的西部和中部加强了统治。
1510年,2月,与乌兹别克交战 伊斯梅尔的军队在梅尔夫附近的战斗中赢得了胜利,什巴内被杀。乌兹别克军队被从赫拉特和呼罗珊驱逐,但仍统治着特兰索夏纳。
1514—1555年,与土耳其的交战(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谢里曼一世时期)
1587—1629年,阿拔斯一世当政 他当政不久,就使波斯恢复正常状况。为了巩固统治,阿拔斯很快与上耳其人议和,这样他就有精力应付乌兹别克对呼罗珊的侵略。
1590—1598年,与乌兹别克交战 在阿卜杜拉二世的统帅下,土库曼人攻占了赫拉特、迈谢德和呼罗珊大部分地区。阿拔斯率军逐步将乌兹别克的军队从呼罗珊大部分地区赶出,然而在巴尔赫附近的战斗(1598年)中,阿拔斯军队被击溃,损失严重。此时,双方国力已竭,因而议和。为此,乌兹别克在巴尔赫附近的呼罗珊地区内获得了一小块立足地。
1598—1600年,重整波斯军队 阿拔斯一直想建立一支可与土耳其军队抗衡的军队。此时,西方派遣了一个非官方顾问团,帮助训练波斯军队,并劝说波斯与欧洲的基督世界联合,共同反对土耳其人。这个顾问团是由英国冒险家安东尼·雪利爵士、他的兄弟罗伯特和26位其他欧洲人组成。这些外国游说者们最有影响的是罗伯特·雪利,他是一位炮兵专家。因此,波斯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支杰出的炮兵和一支配备滑膛枪的正规常备部队的步兵分队。与此同时,为了削弱部落首领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阿拔斯创建了一个新部落。它的唯一目的就是组建一支由阿拔斯直接调用的半永久性的骑兵部队。所以,全国各地优秀的骑士成群结队地踊跃参加,并立志效忠波斯王。这样,到了本世纪末,一支新型庞大的军队在西亚逐渐崛起,它急于向奥斯曼报仇雪恨。
南亚
北印度
16世纪初,拉杰普特印度教继续兴起,威胁着北印度穆斯林的统治。印度教的领导人是梅瓦尔(或吉多尔)国王拉纳·沙雅,他是乘阿富汗和德里苏丹土耳其贵族发动纠纷而发起这次复兴运动的。北印度穆斯林公国的无政府状况也引起了喀布尔国王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的注意。经过一些冒险性的进攻后,巴布尔的军队侵入并占领了北印度,创建了莫卧儿帝国(巴布尔的祖先叫莫卧儿,故命此名)。巴布尔死后,其子胡马雍继任。然而,不久,他的王朝被年老的军事天才舍尔沙推翻。舍尔沙死后,胡马雍重占北印度,莫卧儿王朝复辟。后来,胡马雍的儿子阿克巴才真正完成巴布尔和舍尔沙遗留下的征服计划。尽管不如他的两个先祖杰出,但是他仍不失为印度历史上的伟大的勇士之一。
1488—1517年,德里的西坎达尔苏丹当政 他对印度教徒的残害,导致与拉杰普特印度教经常的冲突,印度教徒与苏丹统治政权内部的持不同政见者联络,加速了罗第王朝的日益衰落。
1509—1529年,美华尔国王拉纳·沙雅当政 他率军推翻了德里苏丹罗第王朝,以及马尔瓦和古吉拉特公国的穆斯林统治,壮大了拉杰普特印度教派的势力。
1515—1523年,巴布尔的军队入袭旁遮普 这些行动的目的是实施军事侦察。
1516—1526年,德里苏丹易卜拉欣当政
1524年,巴布尔的拉合尔战役 乘旁遮普内部起义之机,巴布尔率军攻打拉合尔,但被罗第王朝的当地政府军击退。
1525—1526年,巴布尔率军入侵北印度 他征服了旁遮普(1525年),之后挥师进军德里(1526年3—4月)。他指挥的军队约有1万人,据说包括有奥斯曼的炮兵(一些权威学者怀疑此说)和火枪手组成的一个分队,另外还有与他共同征战乌兹别克的(参见第十三章→中亚和东亚→内亚→乌兹别克征服东西突厥斯坦)经验丰富的中亚骑兵部队。当军队到达德里北部约48公里的帕尼帕特时,巴布尔获悉易卜拉欣的军队(可能是30000—40000人)正向该地开进。巴布尔立刻命令将辎重车连接在一起,步、炮兵在其后布设防御阵地,并隐蔽起来。在该防线上,他特意留出若干缺口,其中一些布置了火炮,并用奥斯曼的典型队形将炮车用链条绑在一起;另一些缺口是用于预备队骑兵反击。莫卧儿有一支几千人的印度教其他国家联合组成的军队增援。在这些国家军队的帮助下,穆斯林印度试图推翻德里苏丹的统治。巴布尔的军队总数可能是15000人。
1526年4月20日,帕尼帕特之战 几天按兵不动后,易卜拉欣率军在步兵和骑兵的掩护下发起进攻。后来,巴布尔派出一支骑兵部队打击德里政府军的翼侧。战斗在三个方向同时进行,不久德里政府军被击退,四散奔逃,损失严重。易卜拉欣及其15000名部下战死。
1526年4月27日,巴布尔占领德里 这就是莫卧儿帝国的开端。
1526—1537年,古吉拉特的巴哈都尔沙当政
1527年3月16日,法特普尔西克里之战 拉纳·沙雅率领一支近10万人的拉杰普特联邦部队与巴布尔军队作战。莫卧儿军队不足20000人,在阿格拉以西约64公里与拉杰普特联邦军队遭遇。巴布尔再次以他的炮兵和火枪手作掩护,令骑兵机动迂回,结果拉纳·沙雅受伤。莫卧儿的军队发起猛烈的反击,击退了联邦军队,后者损失严重逃回营地。
1528—1529年,征服比哈尔和孟加拉 巴布尔在巴特那附近的戈格拉河流域的战斗(1529年)中取得胜利,从而使他的反对突厥—阿富汗的军事斗争达到高潮。现在,莫卧儿帝国的疆域从奥克苏斯河延伸到布拉马普特拉河。但是巴布尔还未来得及进一步扩张,就命归西天(1530年)。
评论:在巴布尔执政的初期,困苦、失望和军事上的失利给他许多教益,使他在从事军事冒险活动时变得小心谨慎。在北印度的三次大胜利,他都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成为当时的最伟大勇士之一。同时,他还是个知名的文学家,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令人难以忘怀的著名诗篇。
1530—1540年,胡马雍(巴布尔之子)首次当政
1531—1536年,莫卧儿与古吉拉特交战 在吉多尔的战斗中,胡马雍率军打败了巴哈都尔沙统帅的军队。之后,胡马雍的军队又占领曼杜和昌帕呐尔。但是,巴哈都尔却又招集了另一支军队,并把莫卧儿军队赶出国境。
1537—1539年,舍尔汗暴动 这个出身低贱的65岁的阿富汗一突厥人,靠运气和才能被提升为比哈尔地区的执政。他吞并了孟加拉,使之成为自己统治的一个省,并广招阿富汗一突厥贵族,使之成为反对莫卧儿王朝的据点。胡马雍出兵比哈尔,但舍尔汗避其锋芒,不断袭击莫卧儿军队的交通线。同时越来越多北印度穆斯林人的起义,迫使胡马雍派兵镇压。当舍尔汗最终感到力量足够强大时,开始与胡马雍的军队交战,在布克萨尔之战击败胡马雍。后来,舍尔汗派兵追击撤退的莫卧儿军队至恒河流域,在卡瑙杰之战又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胡马雍逃到波斯境内避难,于是舍尔汗窃取了莫卧儿帝国的政权成为舍尔沙(沙,穆斯林对国王的称呼)。
1540—1545年,舍尔沙当政 他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在整个北印度斯坦包括旁遮普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后来,他向德里统治的南部地区扩张,征服了马尔瓦和美华尔(1541—1545年)。但是在围攻卡宁贾的战斗(1545年)中,他死于偶然的弹药库爆炸。在其统治的短暂年代里,他提出了一项英明的军事路线,建立了一支有影响力的常备军队,并致力于意义深远的政府机构改革。重大的军事和行政上的成就,是他在68岁和73岁时取得的。
1545—1555年,北印度处于无政府状态 在德里的印度将军喜姆变成实际上的统治者(1552—1555年)。
1555年,胡马雍复辟 他成为阿富汗斯坦的统治者(参见第十三章→中亚和东亚→内亚→胡马雍征服阿富汗斯坦)。他时刻伺机恢复旧帝国的国位,于是率军穿过旁遮普,夺回了德里。不久,他死于一次偶然事故(1556年)。
1556—1557年,莫卧儿帝国混乱 此时,胡马雍的合法继承人、14岁的长子阿克巴,与他能干的军师贝拉姆正在旁遮普境内。恒河流域的阿富汗一突厥人在其首领喜姆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重新掌握了德里政权。而在阿富汗斯坦,阿克巴的同父异母兄弟米扎·穆罕默德·哈吉姆实际上已另立门户。于是,阿克巴和贝拉姆在旁遮普征集了一支军队,向德里进军(1556年10月)。
1556年11月5日,第二次帕尼帕特之战 在激烈争夺战中,喜姆以多对少,在将取胜之际,他偶然中箭,其军队陷入混乱,贝拉姆和年轻的阿克巴乘机挥军反攻,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从而重新掌握了莫卧儿帝国政权。
1556—1605年,阿克巴当政 初期四年,由贝拉姆摄政,主要是巩固在北印度斯坦的统治地位。后来,阿克巴免去摄政王之职务,开始独立执政(1560年)。
1561—1562年,征服马尔瓦
1562—1567年,征服拉杰普塔纳联邦 以占领吉多尔为终结,阿克巴的征战结束。当时,他采取安抚政策,允许拉杰普特的皇亲国戚继续保持他们的统治地位,在德里苏丹王国废除有利于穆斯林的种族歧视的法律。至于马瓦尔的英雄普拉塔普,则继续在沙漠和拉杰普塔纳联邦的山区要塞进行抵抗。拉杰普特的皇亲国戚们,不久就成为莫卧儿帝国最忠实的支持者。
1566年,阿富汗进犯 阿克巴的同父异母兄弟穆罕默德·哈基姆率军侵入旁遮昔,但慑于阿克巴的军事压力,后来撤出旁遮普。
1573年,征服古吉拉特 阿克巴首先取得了葡萄牙的支持。
1574—1576年,征服比哈尔和孟加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