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

_3 魏斐德(现代)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310]
只要经得住自然的挑战———像梅花斗寒冬迎春日一样———实质上就是一个胜利。
历史与意志 第二部分 象喻的寻求者(9)
卜算子
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311]
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的这首名词———《咏梅》———是12世纪宋代忠臣陆游*做的:
*陆游(1125—1210),字务观,他出身于金灭北宋的前一年。陆游以试诗赋通过了南宋的科举考试,他希望恢复南宋对全国的统一,由于坚定地反对秦桧投降的“偏安媾和”政策而非常有名。后来,经过被贬地方不受重用后,他终于被委以在首都负责军事策略的重任。陆游死前,北部仍在金的手中,他写了著名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312]
陆游的梅花处于崇高的孤独之中,显示了反时代潮流的个人勇气。梅花在断桥边“无主”地坚守岗位和北方,由于“群”(“气味相投的一伙”官员)已经接受了占优势的绥靖政策,嫉恨任何依旧出于道德原因而脱离政治的人,所以梅花的寂寞就是必然的了。由于这样一种“洁身自好”会被误认为一种愚蠢之举,陆游担心他的正直名声被玷污了。但即使他的名声被毁,其花瓣零落,词人也坚信他的“香”最终会存留下来———与其说是因为宋朝收复北方的春天不可避免地要来临,不如说是因为他的态度那么类似于古代的儒家英雄。
虽然同是围绕着梅花这个中心主题去写,但是毛泽东所颂扬的是像飞雪和百丈冰那样刺目的晶莹,而不是暗淡的黄昏。他在另一首词中告诉我们:“寥廓江天万里霜”,“胜似春光”[313]。在这样的情景中,梅花在冰崖上迎着风雨,傲然怒放。陆的眼睛盯住一些被废弃的人为之物———驿站和断桥,而毛泽东的诗词却昂首挺立,仰视着自然之物的奋发向上。这里,梅花的美只是“俏”,是一个缩影而不是例外。它在万花丛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呼唤春天来临的自信能力,它在万花丛中斗争,但不反对万花丛。结果是,陆游为了自我辩护和政治复辟而注视着过去,毛泽东却期望着未来革命的成功。
人与自然的斗争,也同样表现在毛泽东的许多其他诗词尤其是从国内战争获得灵感的诗词中。为了庆祝第一次反围剿期间红军活捉张辉瓒,毛泽东写下的诗句是“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军事上的胜利就是对宇宙的胜利,他的士兵怒气“冲天”足以蔑视太空本身,甚至于破坏了中国风景的情趣:“不周山下红旗乱。”[314]在毛泽东的一首描写《西游记》中令人敬畏的英雄的诗中,孙猴同样发起了与天的斗争。在那里,除非受佛的同情心所制约,孙猴象征着人类残酷与破坏的本能。孙猴与神斗争,似乎他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力,像“风雷”一样突然从大地升起。[315]革命也是这样一场风暴。当毛泽东的军队攻打南昌时,他写到:“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316]因为是人制造了革命,所以人也就是风雷雨电。
历史与意志 第二部分 象喻的寻求者(10)
孙猴这个民间形象表明毛泽东把人民比成自然力不是虚构的,甚至持儒家学说的人也这样来看待造反的农民,这或许是因为相信如同四季过程一样,由帝王按照仪式来控制农民暴动是一种安慰。因此,当天命学说在汉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被充分地阐发时,造反便被看作是预示上天发怒的朕兆,以至中国的统治者即使不承认群众的因果作用,也得承认群众对历史的影响。甚至在以后的年代,当预兆之说对儒学理论家已失去其大部分魅力时,农民造反几乎依然被看作是一种自然力量,往往被他人所利用。譬如,王夫之就以这种观点来说明如何利用“农民造反”:
用群盗者,大利大害之司也。收其归者有权,收其用者有制。光武收铜马而帝,曹操兼黄巾而强,唐昭用朱温而亡。[317]
毛泽东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在湖南搞农*动调查时,他可能运用了类似的观点来作思考,但是他并没有小心谨慎地权衡利用农*动的“益处”和“险处”;他那时正坚持认为,这种农村革命的洪流必将迅猛发展起来。*
*我并不认为毛泽东的民粹主义完全产生于王夫之的论述。MauriceMeisner的出色研究:LiTa-ChaoandtheOriginsofChineseMarxi*(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7),把毛泽东的民粹主义大部分追溯到他的良师益友李大钊的理论。但是Meisner的另一篇论文(Lenini*andMaoi*:“SomePopulistPerspectivesonMarxi*?鄄Lenini*inChina,”ChinaQuarterly,45∶2—36)却试图搞清楚,毛泽东在没有读过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著作的情况下,为什么始终如一地坚信农民革命的自发性、落后地区的有利条件、意志的重要性和农村相对于城市的优势。迈斯纳认识到,毛泽东的民粹主义可能有其本国文化的根源,但是他更强调在苏联和中国“独立出现的某种相似的革命思想方法”是由于一些相同的原因,诸如面临资本主义的传统,农村生活的破落,两国都缺少一个资产阶级,等等。“民粹主义可以被看作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及其人与社会的代价,特别是对那些由农民所承担的代价的一种反抗,但它不是一种农民的思想,而是一种代表农民大众讲话的知识分子的反抗思想”。然而,我在这里所感兴趣的,是指出由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毛泽东觉察到了农*动的力量。
因为目前农*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这个攻击的形势,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318]
历史与意志 第二部分 象喻的寻求者(11)
毛泽东不仅欢迎那些基本群众力量的势头;在这期间他也受到了精神的鼓舞。同一年夏天,当革命的巨浪似乎更加迅猛时,他写道:“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319]到1966年“*”正在进行的时候,巨浪高涨这种比喻已成为他思想中的一个主题。他告诉他的同志们:“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320]“来了就来了,这一冲,我看有好处。”[321]确实,正如40年前毛泽东在一首词中的形象化描述所暗示的那样,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乘风破浪。*
*这是196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的象征性意义。一年之后,5万“武汉的无产阶级革命派”和人民解放军战士在同一地点纪念他的业绩,他们劈波斩浪,一起“沿着伟大领袖毛主席所开创的道路,胜利地渡过了长江”,做了一次“在阶级斗争大风大浪中的突破”。《北京周报》(1967年8月11日)第33期,13页。同样的形象化描述也用于青年英雄金训华的牺牲(见第二章):“金训华在激流中同巨浪勇敢地搏斗。一个大浪把他打入漩涡,但他又把头浮出水面向临近的电线杆冲去,又一个大浪把他打回漩涡,他却又浮出水面向电线杆冲去,第三个大浪扑向他,他又顽强地把头浮出水面向电线杆冲去……金训华在关系生与死的斗争中,勇猛地与三个巨浪搏斗,他所经受的考验是对修正主义分子的‘活命哲学’的有力痛击。金训华的力量随着每一次的搏斗而开始减少,他被卷入越来越深的水中,距离岸边越来越远,但是他却正在越来越近地趋向‘既不怕苦又不怕死’的思想巅峰。向前冲,向前冲!抓住电线杆就是胜利!电线杆是惟一的目标,但正在这时,另一个巨浪向金咆哮而来。”(《革命青年的榜样》,25-26页,北京,外文出版社,1970。)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322]
在愚公这个寓言中,人与自然的相互斗争,实际上是对现实斗争中竞争对手之间斗争的形象化描绘。事实上,只有通过这种斗争,人才能最充分地认识自己,因为人———甚至作为一个集体———有潜在的力量。革命的行动解放人的“生产力”,实际上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23]。因此,革命实质上是把决心转化为动力[324],把“目的”转化为真正的“历史的火车头”[325]。
火车头仍然需要工程师;革命的发动机无论一开始有多大的力量,也必须有人来开动并添加燃料。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会有下面这种孤注一掷的急迫的意识:如果使其觉醒,群众能做任何事情;如果使其消沉,群众就会变得冷漠。
历史与意志 第二部分 象喻的寻求者(12)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326]
由于实际上毛泽东本人正是这样“只争朝夕”,所以他能把自己的形象化描述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上,中国“一穷二白”,像一张白纸,在上边“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327]。
毛泽东的早期生活是从愤然寻求历史变革的象喻而开始的,在混乱的国内战争中,他所发现和试用过的一些象喻曾唤起了他身边许多人的想象力。由于他通过在中国的游说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形象,所以那些象喻就超越了意识形态。诚然,甚至像“无产阶级*”这样一个发动一周后就从有节制发展到无节制的狂热运动,也能用明确的意识形态概念来衡量:一个矫枉过正的自觉政策,或者一个以毛泽东的矛盾学说(“斗争—批评—转化”)为根据的纲领。而这些标语在经过事实验证之后看起来似乎常常是合理的。这些标语如此经常地出现,似乎表明历史火车头的减速已经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以至他本能地转向他所创造的象喻去寻求灵感。
但是这并没有使毛泽东成为他自己隐喻的囚徒。象喻也并不含有突然从理智转向幻想,又从幻想转向理智这种跳跃的意思。象喻有时很盛行,但是在它们的背后的确有一种连贯性的意义,一种完整性的感觉。这可由思想史来做出更好的解释。
[1]NoriyukiTokuda,“MaoTse-tung’sIdeologicalCohesionwiththePartyandtheRevolutionaryMovement,1935—1945”(PaperdeliveredattheConferenceonIdeologyandPoliticsinContemporaryChina,SantaFe,,August1971).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666-6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同上书,796页。
[4]同上书,654-655页。
[5]《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载《人民日报》,1956-04-05。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785页。
[7]参见*:《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红旗》,1969(05)。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585页,郭沫若的论文题为《甲申三百年祭》,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9]参见李锐:《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3~4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10]参见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1959年7月23日);《中国法律与政府》1,4∶28,也见CLG,∶28。
历史与意志 第二部分 象喻的寻求者(13)
[11]参见李锐:《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4-5页。
[12][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上册,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3]参见《苏联修正主义者是怎样在苏联实行全面的资本主义复辟的》,46-50页,北京,外文出版社,1968。
[14]毛泽东:《炮打司令部》(1966年8月5日)。(此处引用有误。———译注)
[1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837~838页。
[16]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1962年9月),见*:《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红旗》,1969(5)。
[17]参见上注,13页。
[18]这个提法来自在毛指导下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1965年1月14日),即《二十三条》。
[19]毛泽东:《在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65年9月),载《红旗》,1967(13)。
[20]毛泽东通过教育的方法来解决党内冲突的技巧,可以回溯至1929年的古田会议。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这种技巧被彻底完善了。见MarkSelden,TheYenanWayinRevolutionaryChina(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1),—200。
[21]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1962年9月),载《红旗》1967(9)∶21。
[22]“亲民”最早是由宋代的新儒家改为“新民”的。
[23]《四书?大学》,1页,台北,台北文化书局,1960。
[24][明]王阳明:《王文忠公全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7∶96。
[25]同上书,7∶94。
[26]六谕,或六诫,最早由明朝的创立者在1397年颁布。见《皇明太祖实录》,台北影印本1966年版,3677页。
[27]讨论乡约制度最简明贴切的英文著作是Kung?鄄chuanHsiao:RuralChina:ImpericalChinaintheNineteenthCentury(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67),pp?郾184—191。JamesLegge关于“帝国儒学”的论文举出各种敕令的原文,对之作了更为详尽的阐释。见TheChinaRe?鄄view,orNotesandQueriesontheFarEast,6∶147—158,223—235,299—310,363—374。
[28][29]Hsiao,RuralChina,
[30]JamesR?郾Townsend,PoliticalParticipationinCommunistChina(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69),
历史与意志 第二部分 象喻的寻求者(14)
[31]Ibid.,
[32],TheLittleRedBookandCurrentChineseLanguage(Berkeley:CenterforChineseStudies,1968),—8.
[33]Ibid.,
[34]《毛主席在苏联的言论》,15页,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57。
[3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596-597页。
[36]《毛泽东文集》,1版,第6卷,4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7]《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13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8]《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1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9]《毛泽东主席关于支持刚果(利)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声明》,载《人民日报》,1964-11-29(1)。
[40]《形势大好,乘胜前进》,载《解放军报》,1967-09-01。
[4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499页。
[42]《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1012-10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668-669页。
[4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48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5]《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49页。
[46]《毛泽东文集》,1版,第6卷,466页。
[47]《毛主席在苏联的言论》,14~15页。
[48],TheGreatProletarianCulturalRevolution(Berkeley:CenterforChineseStudies,1967),—11.
[49]《毛泽东文集》,1版,第6卷,423页。毛泽东在1958年说:“不鄙视旧制度,反动的生产关系,我们干什么?我们不迷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干什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3月22日。)
[50]《用文斗,不用武斗》,载《人民日报》,1966-09-05。
[51]《毛泽东著作选读》,1版,下册,788页。
[52]StuartSchram’sintroductoryessayinQuotationsfromChairmanMaoTse?鄄tung,.
[53][54]《人民日报》,1966-08-26。
[55]*:《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红旗》,1969(05)。
[56]《毛泽东诗词选》,10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57]本刊评论员文章:《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载《红旗》,1967(02)。
[58]《人民日报》,1966-08-19。同一谈话还登在题为《毛主席永远和群众在一起》的文章中,见《人民日报》,1966-11-12。
历史与意志 第二部分 象喻的寻求者(15)
[59]这个问题引起了争论,可看Stuart,“ThePartyinChineseCommunistIdeology,”ChinaQuarterly,38∶1—26。
[60]毛泽东:《八届十一中全会决议》。(这段话不是毛泽东说的,出处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载《人民日报》,1966-08-09。———译注)
[61]毛泽东:《和周总理的谈话》(1967年),inJCMP,。
[62]《人民日报》,1967-05-18。《人民日报》1967年5月23日的社论《无产阶级*的指路明灯———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引用了这一论述。
[63]*:《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红旗》,1969(5)。
[64]Robinson,CulturalRevolution,—46.
[65]这是毛泽东同斯诺的一段谈话。斯诺的记录在发表前曾经毛泽东的助手们作过核实。这篇访问记登载在1965年2月14日的《华盛顿邮报》上。
[66]顾阿桃(她是一位53岁的没有文化的农民妇女,因在中国江苏省的多次会议上发表演讲而闻名):《谁要反对毛主席就坚决打倒谁!》,载《北京周报》,1967(33)。
[67]这种皇帝的普遍要求的例子,见Ch’ien-lung关于佛的境界的解释。Harold,MonarchyintheEmperor’sEyes(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1),。
[68],TheGreatProletarianCulturalRevolution(Berkeley:CenterforChineseStudies,1967),—37.这个词作为护符在这里叫“法宝”,来源于佛经箴言,后来在大众的虚构中成了能够制服所有军队的神秘武器。
[69]《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见JPRS,90∶78。
[70]HannahArendt,TheHumanCondition(NewYork:DoubledayAnchorBooks,1959),pp?郾163—164.
[71]T.,ATerminologicalStudyofthe“Hsia-fang”Movement(Berkeley:CenterforChineseStudies,1963),pp?郾25—31,52.这个词在这里具有广泛深入的、积极有力的、直接投入整个社会的行为的含义,它更有力地表达了“扎根”的意思(扎根,其中“扎”有刺穿或穿透的意思)。
[72]毛泽东:《在扩大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73]《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当群众的先生》,载《人民日报》,1966-07-29。
历史与意志 第二部分 象喻的寻求者(16)
[74]JCMP,
[75]毛泽东:《在中央常委会上的四点指示》(1967年)。
[76][77]《人民日报》社论(1970年10月30日)。
[78][79][80]《吉林省长春市领导干部讲话》(1970年10月26日),广播讲话,citedandtranslatedinChinaQuarterly,45∶202—203。
[81]关于这些典范对1911年的革命家的影响的讨论,见MaryBackusRankin,EarlyChineseRevolutionaries(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1),。
[82]有关这些演变的细微的分析,见,RevolutionandCo*opolitani*(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1)。
[83],Metaphor,Myth,Ritual,andthePeople’sCommune(Berkeley:CenterforChineseStudies,1961),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已经表示过,劳动英雄作为态度的楷模,对其他党员和广大群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见毛泽东:《采用新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式》,载《解放日报》,1944-09-05。(这是《解放日报》的社论。———译注)
[84]原文如此,张思德牺牲的日期是1944年9月5日,即抗日战争时期。———译注
[85]Chuang,GreatProletarianCulturalRevolution,
[86]《革命青年的榜样》,32页,北京,外文出版社,1970。
[87]同上书,25页。
[88]同上书,28页。
[89]这是从另一位英雄的日记中摘录的,见《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好党员———李长忠》,2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0。
[90]《列宁选集》,3版,第3卷,2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1]毛泽东:《领导与*》(1967年1月1日),见JCMP,;也见CB,885∶12,它载有这段引文的第一部分,但未涉及*的内容。这段话在《人民日报》1967年元旦社论《把无产阶级*进行到底》中也提到过。见《毛泽东文集》,1版,第7卷,208~2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2]RosaLuxemburg,TheRussianRevolution(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70),
[93]毛泽东:《对〈陈正人同志蹲点报告〉的批示》(1965年1月29日),见JCMP,;也见JPRS,23,以及CB,891∶49。
[94]米洛万?德热拉斯(1911—?摇),南斯拉夫人,曾在南斯拉夫共产党和政府中担任过领导职务,1954年退党。———译注
历史与意志 第二部分 象喻的寻求者(17)
[95]毛泽东:《驳“舆论一律”》(1955年5月24日)。
[96]毛泽东:《革命组织的形式》(1967年10月19日),见JCMP,;也见《人民日报》1967年10月19日社论。
[97]关于这种不同的发人深省的讨论,见GeorgeLichtheim,Marxi*:AnHistoricalandCriticalStudy(NewYork:Praeger,1967),—50。
[98]《*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9]同上书,71~72页。
[100]同上书,73页。
[101]同上书,81页。
[10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translatedinLichtheim,Marxi*,。
[103]《*恩格斯全集》,2版,第1卷,4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4]同上书,430-431页。
[105]《*恩格斯选集》,1版,第3卷,3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6]郑观应:《盛世危言》,第2卷,29、99页,台北,许声书局,1965。关于强调“空”,又见第2卷,36、93页。
[107]JohnWilsonLewis,LeadershipinCommunistChina(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1966),
[108]毛泽东:《在第八届十一中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1966年8月12日),见JCMP,pp?郾34—35。刘少奇作为个人宗派领袖被清洗:“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09]毛泽东:《青年》(1966年9月26日),见JCMP,。
[110]James,PoliticalParticipationinCommunistChina(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69),(参见《刘少奇选集》,下卷,161~162页。———译注)
[111]《人民日报》,1958-10-09,这涉及农民尊重公社的态度。
[112],EveningChatsatYenshan,orTheCaseofTengT’o(Berkeley:CenterforChineseStudies,1970),
[1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482~48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114]《周恩来选集》,下卷,161页。
[115]Richard,“OnePartyand‘OneHundredSchools’:Leadership,Lethargy,orLuan?”CurrentScene,~20∶10.
[116]《毛泽东文集》,1版,第7卷,281页。
[117]参见Solomon,“OneParty”。
历史与意志 第二部分 象喻的寻求者(18)
[118]毛泽东:《评〈一个*主义者如何正确对待革命群众运动〉》(1959年8月15日),见CLG,∶71。这期杂志收录了所谓“毛泽东的密谈”。
[119]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1959年7月23日),见CLG,∶36。
[120]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1959年7月23日),见CLG,∶28。
[121][122]Ibid.,∶35.
[123]毛泽东:《在八届八中全会上的讲话》(1959年8月2日),见CLG,∶61—62。
[124]毛泽东:《关于枚乘〈七发〉》(1959年8月16日),见CLG,∶57—58。
[125]毛泽东:《给张闻天的一封信》(1959年8月2日),见CLG,∶54。张曾在20世纪30年代担任过党的总书记,在1956年11月到1957年2月担任外交部长之后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应为外交部副部长。———译注)
[126]参见李锐:《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8页。
[127]参见梁启超:《新民说》,载《新民丛报》,11∶1—14。这是一篇连载社论,发表于第1期。
[12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5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9]同上书,505页。
[130]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见JCMP,。也见《人民日报》(1967年8月21日)。
[131]见JCMP,。
[132]毛泽东:《错误》(1967年8月21日),见JCMP,。
[133]毛泽东:《一个批语》(1959年8月10日),见CLG,∶68。
[134]毛泽东:《机关枪和迫击炮的来历及其他》(1959年8月16日),见CLG,∶73—74。
[135]参见《*恩格斯全集》,1版,第3卷,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6]《资本论》,第1卷,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37]《*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8]同上书,98页。
[139]参见毛泽东:《在八届八中全会上的讲话》(1967年5月29日),62~62页。
[140]毛泽东:《海瑞与彭德怀》(1965年12月21日),见JCMP,;也见《*中央委员会通知》(1966年5月16日),见JCMP,—107;PR,21∶6—7。
[141]Chuang,EveningChats,
[142]《彭德怀的供词:彭德怀在拘留期间审讯记录》(1966年12月28日—1967年1月5日),见《彭德怀案件专辑,1959—1968年》,香港,联合研究院,1968。
历史与意志 第二部分 象喻的寻求者(19)
[143]原文如此。这种说法显然没有根据。———译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