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品中国文人

_15 刘小川(现代)
富家子弟也讨价还价,因他胃口大。
购得一样东西,忙不迭的回家,与老婆“相对展玩咀嚼”。
古文物,妙在一个玩字。器皿称把玩,书画、拓片称展玩。掌握相关的知识在其次,要紧的是崇尚古代,“发古之幽情。”
试想,如果拥有一幅文同的画、苏轼的字,那该是何等兴奋。纸张、墨色、作品、其人风貌,四者合一,奔来眼底。
新婚男女则是阴阳妙合。亦称玩,称戏,称揣摩。古物尚且有生命,有“体温”,何况吃不尽的秀色佳肴,搂不够的软玉温香?小两口相对展玩,相拥疯玩。
哦,多好的青春时光。
一晃便是两年多。
年轻的夫妇玩古上瘾。这瘾,对人有好处。
只是耗钱。古物一件又一件往家里搬。贵族少妇,物质生活下降了:“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李清照素面朝天,犹乐此不疲。明珠翡翠都进了当铺。赵明诚的藏宝室多一件藏品,李清照身上就会少一样从娘家带来的饰物。不过赵明诚向她拍胸脯:送到当铺去的东西,一定会赎回来。父亲的官越做越大,等他读完了太学,也将登仕途。
宋代官员俸禄丰厚。而赵明诚倚靠门荫制度,即使考不上进士,照样能穿上官服。
仕宦子弟的优越感,今天亦能想象。
可是朋友兴冲冲送来一件书画珍品,南唐徐熙的《牡丹图》,开口要价二十万钱。赵诚诚凑不足这个数,犯愁了。转看李清照,那头上值钱的东西已荡然无存。这徐熙可不得了,《御制宣和画谱》称他“画花鸟鱼虫,妙夺造化。”他的作品,宫廷里都是宝物,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极尽赞美之辞。而李清照偏爱李煜风流,爱屋及乌,对徐熙的这幅牡丹图再三展玩,钟爱之情,胜于丈夫。
是夜两口子破例不肯上床,玩赏通宵,惊叹复嗟叹。翌日太阳升起,画还是被那朋友嘀咕着取走了。
李清照对老公说:索性卖了你家宅子,这京师好几处呢。
赵明诚愁眉苦脸:我以前手头紧时也曾提起过,老爹说,宅子也是古物。
李清照(4)
李清照美目闪烁:要不我回娘家跟爹爹商量。
赵明诚被她的俏模样拨得性起,咬她耳垂软语:傻娘子哎,哪有这道理?回屋去,回屋去,今日学也不上了,玩了一夜假牡丹,倒不如尝尝真牡丹。
李清照嗔怪,故意问:我像牡丹么?
赵明诚想了想说:初过门像赵飞燕,眼下赛过杨玉环。
享受芳姿昼掩门,转眼是黄昏……
不久,另有汴梁富家子弟名叫张汝舟的,拿了一本唐朝诗人自抄的诗集过来,请赵、李二人欣赏。并声称,先不谈价格,请李清照用她的小楷录个副本再说。张汝舟是赵明诚的朋友,说话时,却爱拿眼睛去瞧李清照。赵明诚嗜金石书画,对此并不敏感。
李清照居家抄唐人诗集,那张汝舟坐小马车来,佯称看进展,瞧书法,踅入御街附近的赵府。赵挺之上朝,赵明诚上学,府中的下人对张汝舟也不防备。这富家子举止有度,对李清照的书法看了又看,磨蹭半天。他谨慎地赞美李清照,从书法到素面朝天。其实李清照淡妆接待他,符合规矩。
明朝张丑见过李清照的书法作品,誉为“笔势清真可爱”。又有人名宋濂者,有幸目睹李清照的亲笔画《琵琶行》,她花许多时日“图而书之”,追慕白居易。可惜长卷毁于兵乱。
而李清照这些日子素面朝天,京师贵妇为之咋舌……
李清照录完副本,请张汝舟开价。这男人含笑瞧她良久,目光仿佛顺便触摸她的削肩蜂腰、她优美的五官布局。李清照原是清爽人,吃他这么一瞧,脸儿略红,却究竟不在意的,只催他快说个数目。
张汝舟依然微笑,徐徐道:正本奉送,副本我带走。
李清照细眉一挑:这不行的,这礼物太贵重,我们不能收!
张汝舟二话不说,揣了副本抬腿便走。李清照急忙抬腿拦他,纤纤玉手伸将出去。二人发生充满友情的争执,张汝舟执意要送。争执持续了一阵,难免有接触,气息相闻。——张汝舟于百忙中还做了个深呼吸,享受吹气如兰,陶醉一刹那。
赵明诚回家了,李清照告知原委,并重复她的意见:不能收。赵明诚却说:一本唐诗嘛,比不得那徐熙的画作,汝舟盛意,却之不恭,不如收下吧。
那张汝舟抱着李清照的墨香袭人的副本,喜滋滋走了。是夜展玩不休,竟拿鼻子去嗅,直把墨香认作体香。
由于这件事,李清照对张汝舟印象蛮好。
此后,张汝舟有事没事到赵府走动。通常,赵明诚在家的。若偶然不在家,张汝舟会惊奇说:今日太学不开讲的呀,哦,明诚兄肯定去了大相国寺……
李清照吩咐丫环上香茶。
张汝舟端着茶碗眼望美少妇说:喝两口就走,喝两口就走。
他喝下了三道香茶,脚却挪不动。又说:真是好茶,醇香可口,泼了可惜……
李清照静静地望着他。香炉、香茶俱袅袅。
二人后来有故事的。
婚后两三年,李清照与夫君琴瑟和谐,从精神到肉体,几乎弦弦相扣。一对山东男女,阳刚阴柔并举。欲观那风情,请看《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横。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敢与鲜花比美,看来的确生得漂亮。她清瘦而高挑,也有点骨感美人的意思。换句话说,她长得比较现代。性格活泼而含蓄,又十足的古代。“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重。”这俏模样又俏皮,况且是在大街上。回头率该是百分之百?有人夸,有人羡慕,有人视为轻佻。
李清照可不管别人的评价,上街闲逛时,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她不缺教养,于是偶尔在大街上弄弄风情。弄风情好玩。
她与公公赵挺之,横竖是合不来,时有龃龉。这事儿宋人有记载。也许李清照初入赵府的那一天,对这公公就不大喜欢。而才女一般都有性格,才气大的女人,性格更突出。李清照不因赵家门槛高便低眉顺眼。公公批评她,如果她认为不合理,要顶撞的。她爱着赵明诚,却有点白眼堂堂朝廷大员赵挺之。这一层也透露出:赵明诚没有站在父亲的立场上向老婆施压。可能他还做母亲的思想工作,说了老婆许多好处。翁媳已经不和,如果婆媳再发生矛盾,李清照势必受双重的压迫,活得无限郁闷。
看来,赵明诚“端的”(宋人俗语)是个好丈夫,北方汉子懂温柔、有体贴。他家地位那么高,他又是那么有文化,金石学家的名气一日大似一日,圈儿里绰号“小欧阳”。可他对老婆李清照疼爱、敬重。他知道,亲爱的老婆不仅是一朵鲜花,老婆填的那些小令,《浣溪纱》、《如梦令》,完全可以和冯延已温庭筠晏几道一较高下。甚至能比美两口子共同崇拜的欧阳修。
赵挺之曾弹劾苏轼,后来弹劾苏门学士李格非,出于政治考虑,不认儿女亲家。李清照与公公的矛盾加深,碍于赵明诚才没有激化。这些事儿,提一笔便罢。要紧的是李清照刚二十出头,便遭遇离别之苦:夫君正式踏上仕途,开始宦游了。
宋人初做官,称“磨勘”,一般不带妻室。
美少妇日复一日守着空房。努力适应,却很难适应。
李清照(5)
结婚两三年,正是情与爱的大好时光,恩爱小夫妻,双双享受着肉体的盛宴。不过这宴席有个学习享受的过程。刚开始大吃大喝,不辨美味,渐渐地,趋于细细品尝。既有暴风骤雨似的狼吞虎咽、“被翻红浪”,又有和风细雨潜入夜、合着优雅的节律。
历代女子的香艳词,莫过于李清照的《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此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词中的女人形象,令人联想杨贵妃。香脸半开,芬芳四溢。
少女词,篇篇有酒。少妇词也如此。李清照为何老喝酒呢?深更半夜的,赵明诚撑不住,她还婉转劝饮,却强调“此花不与群花比”。什么意思呢?为何向我们指出:造化可能偏有意?偏有什么意?“故教明月玲珑地”,暗喻她玲珑入怀。赵明诚不胜杯酌及床笫之欢么?
不是男人不正常,而是无限延续着蜜月期的美少妇艳力太强。
李清照真不愧是李清照,理学盛行时,敢于写这个。蜜月体验涌向笔端。
弗洛依德有名言:艺术乃是欲望的升华。
《渔家傲》走到了肉体的边缘,却停下了。李清照拒绝尖叫。一叫就白了,走出了艺术的张力区、高贵区。
如此曼妙的婚姻生活,却突然中断。偏是中断有理:穿上了官服的老公必须离开汴梁御街上的家。空房,空床,空枕头。美味佳肴一下子全没了,连聊作补偿的寻常家味也没有。这宴席散得如此彻底。赵明诚“负笈远游”,少则三五月,多则一年。
法国男女求浪漫,故意分开写情书。而李清照的情诗,字字出自肺腑,因而感人肺腑。
回到前面的议题:李清照可不是一般的女人。情烈,欲旺,二者又相得益彰。古代女性的身体,从来就不是身体本身。李清照从精神到肉体都扮演了反抗者的角色,虽然她并非自觉。
教科书上的那个李清照,真是不够圆满。还是词中的李清照来得更直接、更确切、更生动。
有一点叫人费思量:李清照没有留下表达母爱的诗篇。这种人世间最为深沉的情感,唐诗宋词罕有出色的表达。女性之被匿名,于此为甚。女中豪杰如李清照也甘愿随波逐流么?
传记、宋词选本,未见提到她的儿女。
有母爱作挽留,李清照的心思便能转移,而不是整日价追随几百里外的、浪萍难驻的丈夫。
赵明诚回家,过个十天半月又走了。床笫间刚留下一点男人味儿。
婚后五六年,李清照没生下一儿半女么?
郁闷。思念连着思念,没个间隙。她落笔填词,轻松优雅的小令不见踪影。长调《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愁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应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想老公,想得真够惨的。
婚后受滋润,日复一日地玉润珠圆,堪比那位肥而不腻的杨玉环。可是如意郎君一走,她又瘦了。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是什么教人瘦,不言自明。
这大声喊出的情与爱,惊破多少封建男人的耳朵。
抨击,叫好,不一而足。我们现在所听到的,多为后者。
古代学者张祖望说:“词虽小道,第一要辨雅俗。结构天成,而中有艳语、隽语、奇语、豪语、苦语、痴语、没要紧语,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方称妙手。古词中如: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痴语也。”
欧阳修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情不关风与月。
对李清照来说,却恰好相反:一切都关乎风与月。
男女于情爱,究竟不同。女人是白发苍苍也要爱的。
相对轻松的,是名篇《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少妇情愁,从初秋堆到深秋,堆满了,堆不下了。轻愁转浓愁,重阳登高日轰然炸开,向天地间弥漫开去。两宋婉约词绝唱《醉花阴》问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纱厨即纱帐。
重阳节半夜睡不着,风流身子不得己,去领略秋凉。明诚在家时,哪有这般光景。一年四季都是火热的。
赵明诚远游,李清照辛苦。
怅望秋风抱闷思。整日价情思睡昏昏(《西厢记》语)。情爱淹没了李清照,她要吟唱。端着酒杯,迎着秋风与秋声,迎着无声。情思比旷野里的西风更广阔。
这宋朝贵族美妇,是个情爱至上主义者,她身上的每一个毛孔,朝着男欢女爱张开。所幸她是诗人——
将诗意带入欲望的核心地带;让诗意在欲望的内部生长。
李清照把这首《醉花阴》寄给赵明诚,赵叹赏不已,却有点不服气,欲与娘子比个高低。他闭门三日,一口气填了五十首《醉花阴》,连同娘子的新作,一并拿给他的朋友陆德夫看,请陆德夫指点佳句。这陆德夫系当时文坛颇有名望的点评家,一句评语,往往文坛皆知。陆德夫玩赏再三之后,对赵明诚说:只三句佳。
李清照(6)
赵明诚忙问:哪三句?
陆德夫笑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拍案叫绝,又仰天长叹。夫妇二人,从此分出高下。陆德夫的点评传遍京师,后世传为佳话。宋元明清的各式书斋,多少儒生捋须而诵,多少名媛捧心而吟。
这一年李清照二十一岁。
那三句,将一个激情女子推到我们面前。
美满的婚姻生活,中断得恰到好处。且无母爱分心,李清照得以全身心投入到郁闷愁苦中,于愁闷深处,绽放词语之花。
艺术就是深入,一竿子插到人性中。李清照专心致志,摄取愁闷的能量。一如南唐李后主,死死的盯着愁与恨不放。
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教科书,对婉约大宗师“二李”的阐释,听上去怎么都像喝温吞水,这也重点那也重点,面面俱到,均衡分配。结果是:杰出的古代人物,仿佛他越杰出,他的个性就越不鲜明。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模式,妨碍了传统文化鲜活于当下。
而西方作家盯人性,我们是比较清楚的。
中国古代作家亦如此,他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情态,从中带出宝贵的历史情景。他们能够传于当下的原因,一是政府倡导,二是民间有沃土。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高尔基说的是:文学不是社会学、时代学。文学与社会学的分野应当清晰。
把时代置入人性的背景,还是把人性置入时代的背景,这是一个问题。而眼下“以人为本”的辽亮呼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
一部盛行几十年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著),从总的方向看,功不可没。赖有前辈学者的严谨学风,宏阔视野,我们才拥有一长串堂堂正正的、光焰持久的名字。
影响甚大的教科书有遮蔽,所以才会生发相应的解蔽、解构,在文学史的板结处来点儿疏松。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力争赢得源头性的领悟和理解。
北宋末年的李清照抒发她的个人情绪,感动中国八百多年,这个摆在明处的文学现象,却好像从未被思考。这个“从未…”也有待唤起追问。
且看活生生的李清照。
从二十一岁到二十四岁,李清照在汴京城独守空房的时候多,饱尝离别之苦。三年辛苦不寻常,写下永久流传的诗篇。这还得感谢赵明诚呢,包括宋朝“磨勘三年”的官制。如果李清照一开始就随夫宦游,上述佳作便无从谈起。
另有一层: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平等。在心理上,谁也不用变着花样争上风。夫妻相爱,爱情是主活的主题。现代人习以为常,古代却是凤毛麟角。历代民间不乏爱情的元素,但一对一的爱情体验,在“三纲五常”的礼教大背景下,难成气候。
由此可见,李清照的表达空间无限大。
历史沉积下的能量,由她来喷发。恰好她碰上了宋词这种有利于表达个体情感的文学形式。不过,宋词碰上李清照,却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南宋钱塘女诗人朱淑真,以锦心秀口嫁入市井,郁闷而死,其身世也颇感人,其作品,却和李清照不能比的。
李清照思念丈夫百般辛苦。殊不知,辛苦结出硕果。当时有汴梁文人指责她“无顾藉”、“无检操”,她一笑置之,照写不误。写作的外在理由和内在理由一样的充足:丈夫赵明诚欣赏她,佩服她;文坛点评家陆德夫高度评价她;士子争诵市民传播,李清照足矣。作为一名纯粹的诗人,夫复何求?
这一天,赵明诚回家了,仕途突然中止。
李清照忙问缘故。原来是他父亲弄权,弄来弄去,弄到自己的头上。
赵挺之早年弹劾苏轼,中年搞亲家李格非,晚年转与曾经沆瀣一气的蔡京斗上了。“小人交之以利,利尽交绝。”小人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小人是斗鸡。赵挺之搞垮蔡京,得意了一年,蔡京蓄势卷土重来,赵挺之挺不住,一败涂地。不久,郁郁而死。——历代官场小人的心理结构何其相似。
赵家失势。呼啦啦大厦倾。赵明诚黯然脱下官服,携李清照避居老家青州(今山东益都)。
青州一待十年。
李清照并不希望丈夫落官,可她告别了分离之苦,意外地发现自己隐隐约约有些高兴。丈夫愁眉苦脸,她软语劝慰。好男儿志在四方、搏击官场,但既已落官归家,又何必老是长吁短叹?生活在眼前。老婆在身边。官身不存事业在:赵明诚赋闲了,正好把精力用于金石书画的研究。
如果赵明诚官运亨通,则难免像宋朝的其他官员一样生活糜烂,招妓乃至蓄妓,李清照必定受不了。杰出的女诗人,具有相对独立的、自由的人格。李清照从小受父亲影响,生长的环境宽松,性格中洋溢着自由元素,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又使她汲取了文化的力量。李清照过着传统的日子,却有传统不能束缚的自由面孔。
在青州过了一段日子后,李清照又进一步发现:老公不当官,真好。相爱者不能分离。再说,他们已经分离过了。李清照已经饱尝了离愁别绪,不想再去体验,虽然愁苦使她写出了好诗词。诗坛她声誉雀起,可她并未刻意做个著名女诗人。她唯一的身份是女人,赵明诚的老婆。女人的第一要务是什么呢?是爱情。这一点李清照可不含糊,她始终牢记着,活得方向明确。她不像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陆游,这些宋代大男人有着明确的文化意识,担当着传承华夏文化的历史重任。她是个地道的女人,活在当下,感受周遭,对政治几乎毫无兴趣,也不要什么宏大悠长的历史感。
李清照(7)
青州她才二十几岁,正是生命中的好时光。与那同样年轻的赵明诚百般恩爱。
家里也不缺钱。她后来回忆说:“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给,衣食有余。”
有余钱,都拿去购买金石书画。十年积下的文物竟有数十车之多,可见余钱数字很大。赵明诚的丞相父亲想必留下了大宗遗产。珍贵而庞杂的文物,需剔除讹谬,整理校勘,编辑成册,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最终编成一部《金石录》。这部书,是古代文物的重要资料,前后用了十多年才大功告成。李清照协助丈夫。有时白天不够用,夜里继续工作,“夜尽一烛为率。”赵明诚还带着她登上五岳之首泰山,摹下《唐登封纪号文》两碑,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山民很好奇,不知他俩得了啥宝贝。此间又收藏了蔡襄的书法《进谢御赐诗卷》、南唐徐铉的小篆等,宝贝一拨接一拨。两口子沉浸于其中,“摩玩舒卷,指摘疵病。”
爱着,却有事儿干。如此甚好。
自足的爱情悄无声息。爱到末路才咿呀呻吟。
李清照把丈夫的事业认作自己的事业,写诗填词,无所谓了。从丈夫落官的那天起,她也基本上告别了诗人生涯。幸福的女人忙着幸福,无暇写作。
青州十年时光,未留一首相关佳作。缠绵与喘息才是她和相爱者不断共创的佳作,她不以文字发出她那美滋滋的声音。
她以十年沉默讲出八个字:男女风流,妙不可言。
她把家里的厅堂命名为“归来堂”,将居室取名为“易安室”,两个雅号均来自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似乎向世人昭示着她的诗人生涯:从此李易安登场,李清照息影。其实她的侧重点在归隐:夫妻双双隐于青州山水,每日品尝货真价实的爱情。
家在山水怀抱中,女人在男人的怀抱中。——当然,实际情形也可能相反,男人不知不觉滑向了女人的臂弯。
李清照的性格,显然柔中带刚。妩媚而又激烈,是她的迷人处。平日里说话,既有款款娇语,又有快人快语。娇语在房内,快语在门外。
概言之:这宋代美妇人婉转多姿。
李清照在青州有一帮情投意合的好姐妹儿,有些是赵家的亲戚,有些是像她这样的衣食无忧的贵妇。姐妹们在她的带领下,喝酒行令,踏青斗草,扑蝶寻花,荡舟采莲,坐香车骑宝马招摇过市,惹得市民争睹、道学家们一阵又一阵傻眼。甚至有人气急败坏地告到衙门,状告李清照带坏了他的妹妹和老婆。街坊也有愤世嫉俗者的评论:李清照像个疯女人!必须加以制止,否则青州城鸡犬不宁、鲁国这礼仪之邦将蒙受耻辱!
事实上,确实有姐妹在家里闹起了独立:女儿向父亲索要自由,老婆向老公宣告平等。男人们惊呼:反啦反啦,孔夫子安在?孔圣人安在?女子不唯难养矣,女人已开始作乱,祸乱之源乃是李清照!赵明诚亦有责任:居然有这样的老婆!他的鞭子哪儿去了?他的扫帚哪儿去了?
控告李清照的诉状飞向州府。州府大人却不了了之。他心想:那赵明诚是条龙,暂居青州而已,时机一到必定腾飞。拿他老婆示问,岂不是自寻晦气?
青州城里的一场“妇德”风波,以李清照和她的姐妹们的全胜告结束。这群“疯女人”,疯得更起劲,斗酒成瘾,一张张粉脸儿赛过桃花,扔了裹脚布,迈开美腿走路,公开场合大声喧哗。她们还高唱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大儒小儒三五成群恨声不绝:典型,太典型了,这是典型的“夜不收”,煽动全城的名媛淑女晚归家,四面撒野八方喧哗!
不过,和李清照的姐妹们儿的辽亮歌声相比,道学家像几只蚊子苍蝇嗡嗡叫。
有一天,宦游途中的张汝舟来访,并带来几样古玩,慷慨赠送赵明诚。夫妇二人热情款待,不在话下。张汝舟与赵明诚结为兄弟,管李清照叫嫂嫂。赵明诚不在时,那张汝舟一口一个嫂嫂,叫得怪甜,两个眼珠子只在李清照漂亮的五官之间。他还赞美李清照体态依旧,甚至比几年前在汴梁时更婀娜多姿。女人谁不想听这个呢?再说李清照受了爱情滋润,确实模样更整齐、身段更俏、举止更娴雅。少妇美在细节上。风流,风韵,风度。闲谈中,李清照提及青州城的妇德风波,张汝舟完全站在她这边,狠狠骂了一通道学家。
张汝舟说话,李清照爱听。
张汝舟盘桓几日后上路,赵明诚、李清照送至长亭。
美妇人挥挥手,眼中有惆怅……
此间她自绘一幅肖像画,挂于归来堂,形容清瘦,体态风流,坐姿娴雅。右手持菊花一枝,略有沉思之状,画上题有“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字样。赵明诚还题了两行字。此画见于晚清王鹏运刻本《漱玉词》。
香艳美妇,句子清丽,漱得红口白牙清爽。
漱玉词三个字,出自李清照的红唇。由此不难揣测,她拥有两排值得骄傲的玉齿。何物使之白如雪?端赖好词妙语。
李清照(8)
细读李清照,也会令寻常女子渐渐地吹气如兰。这工课,美容院开不起来。
即使北方的“大老爷们儿”,用心品读漱玉词,也一定读得目光细腻,知道什么叫怜香惜玉。
李清照生活好,心情好,可能没生孩子,驻颜强于一般女人。三十一岁自绘肖像,向我们透露出她的青春消息。
估计她到四十岁,看上去仍像三十岁。
永远的李清照……
可是赵明诚复起,又要当官了。这对著名的夫妻撤离青州,前往东边的莱州(山东掖市)。这回李清照跟定了丈夫,首先为了爱情,其次可能是为了适当监督。她三十几岁,赵明诚奔四十岁——男人在这个年龄段通常比较危险。赵明诚到莱州做知州,僚属如云,谁能保证他不受部下挟裹、去歌肆酒台乐个没完呢?当年那个柳三变,半生折腾,做个区区余杭县令,也是烟花巷中乐颠了、耍安逸了。寻常妇人能忍受这个,李清照偏不!赵明诚若是花心膨胀,忽视她的存在,无视她的胖与瘦、穿红还是戴绿,回家如蜻蜓点水,出门如狡兔无踪……李清照定会跟他比试比试:谁出门的动作更快,谁消失得更彻底。
从现存资料看,赵明诚既无纳妾之举,又无招妓之名。
老婆如此漂亮、多情、才高、性傲,老公甘心做陪衬吧。
别了青州!姐妹们哭得唏里哗啦,胭脂满脸乱窜。领着她们闹自由的李清照这一走,那些个道学家还不卷土重来?恶狠狠拽着她们缠上裹脚布,强令她们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食不能言寝不能语——那将是什么样的悲惨日子呀?
李清照攥紧拳头,安慰这群人数渐多的姐妹说:莱州并不远,有情况你们到莱州找我!
十里长亭,送了一亭又一亭。离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李清照心潮澎湃,诗情像海浪般高高耸起,纤手一挥,写出一首平生佳作《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迭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杯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送别的这一天下着微雨。
幸好没喝酒。否则裙钗将乱作一团,授道学家以口实。
青州的姐妹们是否重归暗无天日,是否激愤相约到莱州找过李清照,史料揣测暂无凭。
莱州三年,青州的好日子得以延续。老公几乎每天回家,夜里同床共枕。然而赵明诚毕竟是地方长官,应酬多,偶有不归之夜,或衣袖间沾点酒色气。这对李清照是个考验。却没有迹象表明她是醋坛子,凭着蛛丝马迹就要对丈夫刨根问底。她像曹公笔下的林妹妹一样爱着,又像宝姐姐一样识大体。
她需要对付的是寂寥。这东西很实在,白天的每个时辰都来光顾她,撩拨她,欺负她。独自饮酒,独自赏花,独自散步。春风乱翻书,她随便挑个字,凭那韵脚写起诗来。
轻愁无好诗。
没有能量的聚积,就没有能量的喷发。
一切艺术均在此律。
浅表性的生存严格对应快餐文化。此言非妄语。
相似的日子过得快,一晃三年过去,李清照四十挂零了,仍是“转照动人”。爱情这东西真是没得话说,两个字:滋润。赵明诚在莱州的官秩满,调淄州(山东淄博)任知州。从小州调到大州,官阶随之上调。李清照比以前的任何时候更像一位贵妇了,头饰镶了海底的明珠,玛瑙玉器无数。也许努力和丈夫生孩子。也许主动建议亲爱的赵明诚纳个偏房。
从各类记载看,赵、李二人的确伉俪情深。这爱情故事非杜撰。李清照从十八起就开始幸福,直到她四十六岁赵明诚一命呜呼。此前的少女期,称快乐。
1125年赵明诚调淄州,上任没几天,金人向北宋开战,从燕京打到太原,战火烧向洛阳汴京。
这里却有两个重要史实:1.战争即将切掉北中国,却未能影响李、赵二人的爱情生活;2.他夫妻俩的“金石情缘”在战争的纷乱中纹丝不动。
学者们于此往往匆匆带过,其实没必要。这两个史实不是见不得人的,恰好相反,倒值得重墨书写。1979年我初读王学初先生的《李清照集校注》,厚厚的竖排本,繁体字,非常的舒服。后读相关的文艺评论,就存了一些疑虑。过了二十多年,疑虑方消,我忽然意识到,李清照在国家面临着南北分裂之时,仍痴心于爱,钟情于金石书画,是值得高度肯定的。
举“二战”为例:当纳粹德国肆虐欧洲时,一些被占领国的科学家,安静地待在他的书斋或实验室,面对屠刀毫无恐惧,能吃能睡能工作,并充满了生与死的幽默感。这是勇气使然。
李清照一贵妇,生在官宦人家,婚后备受夫君呵护,这朵绽放了四十余年的富贵之花,不可能在一夜间变成爱国女诗人、吼出金戈铁马。她爱文物就是爱国了。而文化从来有矜持的特征。她高贵。在侵略者的马蹄声中,她继续着她那既高贵又平凡的爱情生活——
赵明诚从邢氏村庄买得一本白居易手书的《楞严经》,如获至宝,连夜飞马归家,顾不得洗澡上床,急切唤娘子沏一壶“小龙团茶”。烛光通明,两口子“相对展玩,狂喜不支”。
李清照(9)
我们在今天解读这喜悦,不妨视为赵、李二人对金国侵略者的无限轻蔑。
金兵围困汴京,夫妇俩急奔青州,望着那些堆了十几间屋子的文物,忧心如焚。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说:“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二十年心血将毁于一旦。有些宝物是赵挺之传到赵明诚手上的。个人损失事小,祖国丢了宝贵文物事大。
李清照对未来的恐惧,很快得到验证,恶梦走到了光天化日之下。
1126年的春天,赵明诚的母亲在金陵去世,他带了十五车文物赴金陵,李清照暂留青州,守着十余间“书册什物”。他们习惯了和平的生活,“几曾识干戈?”对战争这头怪兽懵然无知。饱读诗书,书上却哪有刀光剑影?战事一天天的吃紧,李清照心惊肉跳。青州的姐妹们已各奔东西。年底,金兵攻陷青州,先入城的军队,惟恐后续部队占便宜,兽性大作,掠杀奸淫。李清照卷入逃难的人群中。
金人毁了她的美好家园。十余间文物烧成灰烬。
她千里奔逃、辗转到金陵,已经是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的初春了。赵明诚时任江宁知府。却后重逢,夫妻抱头痛哭一场。李清照惊魂甫定,住进了江宁府的高墙深院。
贵妇的日子又回来了。
凭借着长江天险,金陵城似乎万无一失。这座名城繁华依旧。高宗赵构驻跸金陵,改江宁府为建康府。
皇帝念念不忘割地求和。高官们照样享乐。
这一年的上巳节,赵明诚的许多亲戚族人聚于建康,李清照的弟弟李迒也从外地赶来。赵府摆盛宴,笙歌曼舞庆佳节,却是强颜欢笑。酒阑客散,诗人无眠。伤感的李清照写下《蝶恋花》: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长安代指沦陷的北中国。
此后一年多,李清照生活平隐。国仇家仇,正缓慢植入她的肌肤,流进她的血液。要等到若干年后,那个苍凉的李清照方来与我们照面。此间仍是雍容华贵。她几十年的修养、生存姿态是朝着这个方向。根子扎得深,转向有个过程,并由内在的力量所推动。打仗是男人们的事,她也不可能去研究军事。
从1128年初春到来年的冬天,李清照在建康城里写诗,劲头十足。宋人周煇说:“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李清照戴斗笠披蓑衣踏雪寻诗,令人联想《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娇娃割腥啖膻。”漫天好大雪,不可无诗。只苦了赵明诚,写诗写不赢夫人,却又必须唱和。
李清照入了魔境: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倚石自沉音……
有时下大雪,李清照收拾雪具前脚走,赵明诚后脚消失了踪影。他才思枯竭,听到诗就有点害怕,躲起来了。
李清照满载而归,到处找他……
春天,她深锁重门玩味欧阳修,得一阙佳词《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风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美人垂暮。李易安四十五岁开始言老,比许多男性大诗人还晚了好多年,杜甫,苏轼,辛弃疾,都是三十几岁就言老。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的元宵节后。赵明诚很是欣赏,频频向宾客推荐,可是李清照请他和上一阙,他又连连摆手,称不敢。
赵明诚为逃避写和诗,还有个口头禅:“易安居士堪比东坡居士,赵某不才,岂敢岂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