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做人做事有能力》作者 秋硕

_4 秋硕(现代)
  (4)适时提问或插话。通过一些简短的插话和提问暗示你确实对他的谈话感兴趣,或启发对方引出你感兴趣的话题。
  (5)边听边想。听比说快,听者在听话过程中总有时间空着等待。利用这些时间空隙暗自思考,回味对方的说话内容,分析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把对方的思想、观点同自己的思想观点对照比较,预想好自己将要阐述的观点和将要表达的内容及方式。
  听是交流的一半。注意倾听和善于倾听的人,永远是善于沟通、深得人心的人。因此,要培养自己注意倾听和善于倾听的好习惯。
  □ 提高说服力的七大窍门
  任何人都希望能轻松地说服他人,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更是如此希望;但是千万不要误解说服力的本意,毕竟它与饶舌不同。有的人能不费口舌就自然有说服力;有的人即使滔滔不绝,也没有洗耳恭听的听众。因此说服力并不取决于是否能言善道,而决定于能适时说出适当的言辞。当然有人天生就具有说服力,但是一般来说,说服力是靠后天的经验和努力培养而成。提高说服力需要认真加以进修、训练:
  1.掌握要点和难点
  大部分人只考虑到如何巧妙地说服他人,但能掌握"要点"的人却非常少。例如告诉对方"如果不这么做,公司就会有危险""这样会给大家添麻烦""如此才可以拓展前途""必须拉拢他加入我方的阵营"……这样才算符合说服的需要。
  和人见面,想不费吹灰之力就说服对方是不可能的。必须彻底检讨自己的意见,表明自己最低限度的要求。若抓不住意见的重点,不但无法说服对方,反会遭到对方的反击不得不知难而退。这就是因为"该说"的话表达得不够明确之故。如果一开始就心生胆怯,心想"我真的能顺利说服对方吗?"或"万一遭到拒绝怎么办",甚至认为"对方说的也有道理"等,这些都是因为说服的基础不够稳固,才想不出"如何说服对方"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说服前先检查一下谈论的内容是否必要,再开始进行说服,才可事半功倍。
  第61节:第八章 培养有效沟通与完美表达的能力(5)
  2.掌握对方心理不考虑对方,只单方面谈论自己的事,不但无法打动对方,反会显得疏远。因为从感情与理性两方面来说,强迫性的做法会使对方在感情上产生不悦;而脱离要点会使对方在理性上无法理解。此时,首先需要训练的是静听。任何人都希望站在说服者的立场,不喜欢被人说服,更有甚者认为让别人说服是一种耻辱,所以努力先使对方保持平静、消除其压迫感,否则说服就无法成功。因此,与其自己先发言,不如先听对方的,从谈话内容中了解他。给予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可以缓和他的紧张,进一步使他对你产生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能根据对方谈话找到说服的重点。那么要如何才能让对方发表意见呢?可以先诱导对方谈论他感兴趣及关心的话题;至于对方有兴趣及关心的话题,则多半是他个人身边发生的事。
  有人认为抓住对方所喜欢和关心的问题,而且也是最切身的话题,并由此而找出对方关心的目标,他就会道出自己的看法,这也就是我们必须侧耳倾听的内容。从对方的谈话中,可以了解对方的嗜好、个性及说服重点。
  3.周密的论证不具体地表明说服的要点会失去说服力;而不得要领的要求,也无法得到完美的效果。对部下有所期望、希望达到目的时,必须周密论证以使对方正确了解。有时虽然下命令的人知道自己的意图,但执行命令的人,却不容易了解。在工作方面,说服特别需要具体的提示计划,说明理由、内容、完成日期及要求的成果,不如此提出,就很难说动对方去办,再怎么激励他,他也不知如何下手。人之所以会有积极的意愿,是因为总想拥有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只有凭自己的才智能力加入整体工作时,才能体会工作的意义。
  4.发挥别人才智使对方发挥才智,就须告知对方他想知道的事。若没有确切的指示,他就会在不明事理的情况下产生不满或者发牢骚,破坏了工作环境的和谐。因此必须把具体的办法告诉对方,使其了解情况,他才愿意去干。例如告诉对方"你的立场是……你的行动是……最后的目标是……"。如此提示,并要求对方"我想借助你的智慧,请你务必尽力",说服到此地步,就能巩固对方想做的意愿。毕竟了解了情况,做起事来就容易。例如明示对方"这件事的结果是……""你下次应该这么做"等等,把自己想获得的结果具体地告诉对方,同时在明示对方的过程中,也要经常参考对方的意见,提高对方的参与意识。如此一来,才能称之为周密的说服。
  5.引导对方"说服就是恳切地引导对方,按自己的意图办事"。如果不以恳切的态度说服对方,而利用暂时的策略瞒骗对方,就无法使说服者与被说服者间有长久的和谐。当说服者暗自高兴"好了!说服成功了"时,而引起被说服者"唉呀!我上当了!"的感觉,这是最拙劣的说服方法。恳切地引导对方,使对方了解与满足,这时双方的满足度各为50%,要被说服者再做10%的让步,更须让其有这种满足感,否则被说服者无法心服口服,彼此根本无法谈拢,这一点须特别注意。
  6.让步说服必须有令双方满意的结果,否则不算说服成功。换句话说,说服者必须让对方认为"哼!这次是因为我让步,他才能成功地说服我",如此满足感就是恳切引导的最好效果。说服者应向对方表示"真谢谢你""没有你的帮助我就完了""你如此帮我忙,我会铭记在心"等,如此表示谢意,以实际行动满足对方的虚荣心。要证明自己的谢意行动,还可在旅途中表现。如写封明信片给对方,简单说明"因为正好到你住处附近旅行,所以特地写此信向你问候,最近好吗?"……被说服者收到明信片后,心中一定会感到"啊!他还记得那时我帮他的事",如此向对方表示好感;因为在他帮你忙时,已经做了虚心的让步,所以,礼仪一定要考虑周到,才能表示真诚的心。惟有如此仔细诚挚地表达自己,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说服。
  7.建立信任的关系有的人在说服时,特别向对方表示亲密的态度或用甜蜜的语言与之接近,不仅无法达到说服目的,还会引起对方警惕,甚至受其轻视。所以信任非常重要。古人说:言必行,行必果。有的人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人们不能过着自私而有效率的生活,只想以自己的方式操纵对方。人永远无法一意孤行。所以如果有意与人交流、保持信任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信任的关系,寓于日常生活中,只要得到他人认同,而你也自认不辜负他人时,就能建立信任,达到圆满的说服。做到这些,相信你将能发现说服的乐趣与效果。
  第62节:第八章 培养有效沟通与完美表达的能力(6)
  □ 如何在交谈中对人察言观色
  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察言,又要观色,把它们结合起来,这对提高我们的社交水平十分重要。
  1.言与色是心灵的反光镜
  心有所思,口有所言。通过语言这个窗口,可以窥视人的内心世界,而社交正是在不同思想的支配下的语言交锋。因此,通过语言把握对方思想活动的脉搏,自然是获取论辩胜利的关键所在。
  与察言同样重要的还有观色,考察对方的举止神态,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得更为真实的微妙的思想。因为许多举止神态的变化都是下意识的。在某一瞬间,它们可能完全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心理学研究证明,外界事物对人大脑的刺激,往往会使人体内部某些相应组织的机能在一个短时间内出现异常现象。也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不仅是通过口头语言,在更多情况下是通过人的肌体来表现的。另一方面,由于个性差异,每个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流露,又多包含在一种与众不同的习惯性动作、神态当中。据说勃列日涅夫在做出一个决定后,总要从椅子上站起来,在屋子里踱上一圈。有一次他对尼克松说:"我每站起来一次,就做一次让步。"可见思想活动与举止神情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说"言"与"色"是洞察内心世界的窗口。在论辩过程中,善于从两个方面洞察对方,那么,你就算成功了一半。
  2.言与色的复杂性
  尽管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人的思想感情活动在人的肌体上的一般特征,但是,仅仅了解这一点就想在社交中准确无误地把握对方,显然是不够的。应该看到,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有社会属性。其表现之一就是人具有一种自控能力,即对言谈举止的制约和支配,这种能力对于那些政治家、外交家和社交人员尤为重要。它可以使言与色之间存在很多复杂性。
  首先,含而不露。社交活动是唇枪舌剑的较量,一般来说论辩双方出现起伏不定的情绪是很自然的。对于某些经验丰富的人来说,却可能自始至终地保持着一种镇定自若、温文尔雅的姿态,看上去既不激动、也不冷淡、而是彬彬有礼。你不能说他对你的问题或陈述不感兴趣,可你又看不出他真正的兴趣所在。当你讲话时,他可能笑容可掬地看着你,给你一种好感,而心里却在想另一个问题。有的时候,他表情很严肃,甚至与你发生一些争论,但他却怀有一颗好心。在社交中,你不能轻易地认为表情温顺的人是一个好人,而应该看到他的另一面。你也不能轻易地认为表情生硬的人不怀好意,而应该看到他很可能有一颗善良的心。总的来说,一个人的言与色或表与里可能是统一的,也可能是矛盾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小看。
  其次,欲藏故露。就一般情况而论,社交双方总是要尽力克制和掩盖自己情感的外露,给对方的印象越是神秘莫测,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事实上,任何人的言谈不可能毫无破绽,绝对的无懈可击是不可能的。有人会利用对方的心理,采用欲藏故露的方法,打一场主动的防御战。你不是在捕捉他神情的变化吗?他索性逆水行舟,将那些按常理本应加以掩饰的神态,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将你推向一种惊异、迷惑、犹豫不决的境地,使你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这一切竟是那样千真万确。
  3.察言观色的方法
  人们的言与色有时是简单外露的,对它的体察是容易的,有时是复杂隐蔽的,对它的体察就比较困难。一般说有以下几点应注意:
  首先,性格定向和语言定位。社交中的察言观色,说到底是对对方言谈举止神态表情的微妙变化及其含义进行捕捉和判断,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性格定向和语言定位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性格定向就是通过对其表情、言语、举止的观察分析,掌握其性格类型。你可以甩出一两个对方很敏感的问题,静观一下他的反应方式和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察一定要细致入微,千万不要因为对方看上去似乎毫无反应,就断定他是傻瓜,正如看了悲剧,有人流泪,有人木然,你不能说木然的人就没有被感动。在摸透了对方性格类型之后,你就要设法捕捉最能反映他思想活动的典型动作和典型部位,也就是"语言点的定位"。眼、手、腿、脚、身体每一部位的肌肉,都可能是"语言点"的所在。有些现象的含义人们是很清楚的,如腿的轻颤,多是心情悠然的表现;双眉倒竖、二目圆睁,是愤怒的特征;而微蹙眉头、轻咬嘴唇,则是思索的含义。还应该特别注意对方的手,尽管许多人可以巧妙地掩饰许多东西,而愤怒时却要握紧双拳,或是将纸烟、铅笔之类的东西捏坏,甚至可能两手发颤;兴奋紧张时,双手揉搓,或者简直不知道该把手放在什么地方;思索时,手指在桌面、沙发扶手、大腿等地方有节奏地轻敲,是一个普遍的动作。
  第63节:第八章 培养有效沟通与完美表达的能力(7)
  其次,抓住"决定性瞬间"。任何一个人,对自己神情的掩饰,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滴水不漏。关键问题是你在对方错综复杂的神情变化中,能否准确判明哪一个变化是有决定性的。对于机智的人来说,其弥补失误的本领也是异常高超的,他不可能让你长时间地洞悉他的破绽,因此,时机对你非常宝贵。至于究竟什么才是这种"决定性瞬间"的具体显现,怎样才能将其判明并咬住,那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凭借你的经验和感觉来定夺,无固定模式可循。
  再次,主动探察。察言观色,不能理解为被动式的冷眼旁观。事实上,主动进攻,采用一定的方式、手段去激发对方情绪才是迅速、准确把握对方思想脉络的最佳途径。这里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漫谈方法,即在触及正题之前,漫无边际地谈些与题无关的话,目的在于观察对方的兴趣、爱好、习惯和学识等情况,如果对方感到厌倦,那么你的漫谈还可起到扰乱其心绪的作用;二是施放诱饵,你可以若有若无地用一些对对方具有吸引力的话题,判断出对方的心中所想,摸清对方神情变化及心理活动的一般特点和语言点位置;三是激将法,可用一连串的刺激性问题,攻击对方,使其兴奋,进而失去对情绪的控制。你还可以做出一些高傲、看不起对方的姿态,对他的自尊造成一种威胁,激发他的情绪;四是逆来顺受,当你还没有吃透对方脾气的时候,可以装出一副怯懦无能的样子,当他错误地以为你是不堪一击的对手时,他对神情的控制就会放松,你也就比较容易看出他的心态了。
  □ 与人谈话时应注意哪些禁忌
  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富于变化,也越来越忙碌,人们交往的范围扩大了,频率加快了,而交谈也在人们建立和协调人际关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所有的谈话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让人愉快的,另一种则是让人生厌的。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受人欢迎的谈话者,能轻松地进行愉快而成功的交谈。
  正如谈话有技巧一样,谈话也是有禁忌的。我们不能满足于我们知道或掌握了多少技巧,我们还要谨慎地注意谈话的禁忌,力避误闯雷区。
  1.忌喋喋不休
  爱喋喋不休地抱怨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像沿街乞讨的乞丐。他们与人见面,张口就说"我的命运太差",闭口就说"我的工作让我很烦",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无数小事与无尽烦恼向别人倾诉、哀叹不已。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烦恼,而别人有什么义务浪费时间听你那容易破坏心情的过分唠叨与抱怨呢?所以喋喋不休地抱怨只能引起别人的厌烦而不是同情。
  2.忌枯燥无味
  有一类人说话别人不爱听,并不是因为说话太多、喋喋不休,而是因为说的话太枯燥乏味,没有一点儿波澜和惊奇。他常常是夫子自道、观念单调、言语乏味,这类人不开口则已,一开口便使人感到厌倦了。
  这些没有重点、没有观点、平淡无奇、像白开水似的话,很快就会让聆听者失去耐心。
  3.忌插嘴插舌
  插嘴插舌者总是在你说到高兴处,冷不防半腰杀进来,让你猝不及防,不得不中途偃旗息鼓而退。他不会预先告诉你他要插话了。插嘴插舌者有时会插到别的话题上,有时是把你的结论代为说出,以此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能耐。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让原来说话的人顿生厌恶之感,因为插嘴插舌者不懂得尊重别人。
  也许,对付插嘴插舌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与喋喋不休的抱怨者同处一室,那样场面一定精彩,他们双方也会得到最大的满足,只是他们会更无聊。
  4.忌心不在焉
  心不在焉的人平时似乎特别容易开小差,心神经常浮游不定。如果你告诉他一件很重要或很有趣的事情,他却把注意力分散到别的地方,像灵魂飞到别处去了一样,眼睛看着前方,或若有所思,或突然问:"噢,你说到哪儿啦?""你刚才说什么来着?"这时你一定觉得说话的兴致全无。
  当然,也许有人说是你本人的过错,也许你讲的事情使他很难感兴趣。可是,即使如此,他也不可原谅,因为他的心不在焉是一种很没礼貌、很伤人感情的行为。
  5.忌武断暴躁
  武断暴躁的人是一种特别没耐心且相当自负的人。他总觉得自己是对的,问题出在别人身上。如果你要追问为什么或找个解释,他会很暴躁地用最短的一句话让你血脉鼓胀而闭嘴。他们常说的话是:"不要烦我。""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没什么好说的。"
  6.忌空泛说教
  人们往往因为自己地位比别人高、年龄比别人大,潜意识里就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别人有经验、比别人懂得多,因此在谈话时容易带有说教的腔调。
  第64节:第八章 培养有效沟通与完美表达的能力(8)
  当然,不能完全把说教一棒子打死,有时说教中也有正确的忠告,但这些忠告也经常因带有说教腔引起谈话对象的逆反情绪而不被接受。既然是要说服教育别人,那么就该注意如何使别人接受你的意见,所以要力避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而是要拿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
  我们见到的说教者常常如此说:"你须知道我并不是在干涉你的作为。""现在我不喜欢讲这一类事情。""我觉得有许多话不得不同你讲。"或者"我也许不应讲这些话,可是我想你会明白这些话的好处的。"
  其实,说教者说的这些话,应该是在别人接受观点时自然而然地从心里产生的想法。而由说教者嘴里说出,说的再多也只是空洞的说教而已,收不到任何效果,反倒惹人生出抵触情绪。
  7.忌自我吹嘘
  大言不惭的人也许会引起人们一时的兴趣,他所说的那些背离事实的故事,在疲倦的时候听听倒也无妨。而他讲的往往还有声有色,故事完整,波澜起伏。只是他讲的主题只有一个,即他自己。如果你留意一下,几乎每句话都会出现一个同样的字"我",这个无限重复的"我"很容易让人失去耐心。
  大言不惭、吹嘘自我的人到头来反而给人家留下浅薄和无知的印象。同时,他那过分关注自我、忽视旁人的"自我中心"最终会沦为"自我孤立"。
  8.忌说长道短
  笑话、幽默、奇人逸事不失为良好的交际润滑剂,但一旦走过头了,沉浸于那些不堪入耳的黄色玩笑中,或出言粗俗,常被人认为是缺少思维能力和知识浅薄,从而失掉自己人格的尊严。
  由于缺少健康、高尚的情操引导,低级趣味的人往往爱关注无聊的琐事、爱探听别人的秘密轶闻,有时是为了增加他闲谈的资料,有时是为满足他的好奇心。这类人还会把这些秘事轶闻添油加醋,然后传扬出去,并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对于这类爱说长道短的人,当他向你发问时,你最好不要直接答复他,只需转弯抹角地让他自己发觉他的问题只是废话就可以了。
  9.忌小题大作
  爱小题大作的人,常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一件很渺小且不合乎时宜的事物上。若要他讲述一段遭遇,他一定会不厌其烦地用5倍以至10倍的时间来讲述他的故事。你听他讲了好久,被他众多的不必要的散漫的细节弄得晕头转向时,还可能听不到他讲述的故事的要点。如果在他讲述的过程中,你想抓住故事梗概,问他一句:"喂,你所讲的那位穿灰色风衣的女人究竟如何呢?"他仍会轻描淡写地回答你:"不用急,我就要讲到她了,你先听我把这个说完。"接着,他又啰里啰嗦地说上很多无关紧要的话。
  假如这位小题大作者,能看出听他故事的人如此耐烦完全是因为礼貌,那么他必定会把要说的话整理完后才讲。若能看出对方对故事并不感兴趣,他也会采用种种努力使故事讲述得更紧凑一些。遗憾的是,他们始终觉察不出听众的反应。
  10.忌自说自话
  交谈是两个人的事,应该形成一种交流,可是自说自话者常常只说自己那方面的事。他不管别人接受不接受,或对别人的话置若罔闻,只管自己说自己的。自说自话的人,脾气一般倒很好,只是他们认为自己所感兴趣的,一定也是他人感兴趣的。
  如果我们遇到这样一位自说自话者,该怎样应付呢?最好是尽力使话头转向别的方面去,不给他机会自说自话。同时,我们自己把该说的话说完后,就礼貌地告辞。
  11.忌执迷不悟
  执迷不悟的人是一群非常固执的人,我们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使他转变或使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自己认为是对的意见,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总不能使他动摇。这种人,往往喜欢争辩,倒不是他为争辩真理而争论,他只是希望巩固他那独特的意见罢了。即使他明白无误地失败了,他还是不肯承认,还要固执己见。
  跟执迷不悟的人谈话,很难有随便与轻松的氛围,他谈过了一个特别的话题,于是转向另一个话题。可是,当他忽然间想到了要说的话,他又打断了你的话头,再回到先前讲的题目上去。他所想要说的话,并不是一个新的观念或意见,只是对先前所讲的那特别的话题还嫌不充分、还嫌不突出,所以他还要再讲一遍。
  执迷不悟者和自说自话者是不同的,自说自话者可能有好脾气好学问,说话时顾到前因后果。执迷不悟者只是一味固执而已,他常常是自私的,甚至比大言不惭者更自私。对付这种人并制止他说话的最好方法便是和他赌东西。
  12.忌自作聪明
  有一类人,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摆出一副什么事都知道的架势,因此在言语行为上,总认为别人说的不好、考虑得不周,其实自己的意见也高明不到哪儿去,或者根本牛头不对马嘴,让人既好笑又好气。
  第65节:第八章 培养有效沟通与完美表达的能力(9)
  自作聪明的人往往还特别爱说话,总认为自己的意见比谁的意见都好,爱大着嗓门到处嚷嚷,炫耀自己万事通的本领。拿这样的家伙怎么办呢?办法是有的,最好的办法便是给他一个不言不语。当时不要说一个字,也不要露出任何表情,只当这个家伙不在场似的,这样做了几次之后,自作聪明者便会真正聪明一回,感到自己没有被理睬而闭口。
  13.忌言而不实
  言而不实的人说话很少有个准数,要么与事实本身不符,要么说一套、做一套。长此以往,极易失去别人的信任。
  有些时候,言而不实的人说的也不完全是假话,更多的时候是确有其事,只不过话从他嘴里出来就走了样了,或有夸大,或有虚构。因此,对于言而不实的人,你最好只是姑且听听,有必要时再自己调查核实一下,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
  14.忌语言刻薄
  有些人似乎特别伶牙俐齿,说话咄咄逼人,攻击性特别强,而且往往伴有冷嘲热讽,给人不留情面,实际上他只是言语刻薄。这类人常被形象地称为"刀子嘴"。
  言语刻薄的人往往因为一句话就会失去别人的友谊和信任。人与人最好能平等互爱,为什么要用刀子似的刻薄言语去伤人的心呢?不过言语刻薄的人似乎很难改掉这一说话方式,这跟他的性格、修养有关。这种人往往冷漠、自私而寡情。
  15.忌辩论成狂
  有的人说话好像就是为了与他人辩论似的,不是那种为了真理而辩论,而只是为了辩论而辩论。无论别人说什么、怎么说,他总要拿出不同的或相反的观点与别人对垒,似乎这样很有趣。这种人被称为辩论狂。
  辩论狂的天性在于使每一次谈话都转成辩论,而在辩论中,从不控制他好斗的天性。"你这儿错了。""啊!那是你造成错误的所在。"全是辩论狂爱说的话语。在他看来,任何人都喜欢参加辩论的。辩论成狂将会吓跑他周围的朋友。
  □ 怎样培养说话的幽默感
  幽默给人以从容不迫的感觉,更是男子汉成熟、机智的象征。你不必为自己的言语贫乏而懊恼,掌握下列幽默方法,你也可以成为幽默专家。
  (1)当你叙述某件趣事的时候,不要急于显示结果,应当沉住气,要以独具特色的语气和带有戏剧性的情节显示幽默的力量,在最关键的一句话说出之前,应当给听众造成一种悬念。假如你迫不及待地把结果讲出来,或是通过表情与动作的变化显示出来,那就像饺子都破了一样,幽默便失去效力,只能让人扫兴。
  (2)当你说笑话时,每一次停顿、每一种特殊的语调、每一个相应的表情、手势和身体姿态,都应当有助于幽默力量的发挥,使它们成为幽默的标点。重要的词语应加以强调,利用重音和停顿等以声传意的技巧来促进听众的思考、加深听众的印象。
  (3)不管你肚子里堆积了多少可乐的笑话和俏皮语言,你都不能为了体现你的幽默之处,而不加选择地一个劲儿地倒出来。语言的幽默风趣,一定要根据具体对象、具体情况和具体语境来加以运用,而不能使说出的话不合时宜。否则,不但收不到谈话所应有的效果,反而会招来麻烦,甚至伤害对方的感情、引起事端。
  因此,如果你现在有一个笑话,不管它有多么风趣,如果它有可能会触及对方的某些隐痛或缺陷,那么,你还是做一下努力,把它咽到肚子里去,不说出为好。
  (4)有些人在做说服别人的工作时,运用幽默过多,常常是笑话接笑话,连篇累牍,就像连珠炮一样。这样一来,谈话内容往往会脱离主题,难以实现说服别人的目的。对方听起来,也会感到云山雾罩,不知道你究竟要说什么,甚至认为你在向他展示幽默才能呢!
  (5)最不受欢迎的幽默,就是在讲笑话之前和之中,或是刚讲时,自己就先大笑起来。自己先笑,只能把幽默给吞没了。最好的方式是让听众笑、自己不笑或微笑。这就是说,采取"一本正经"的表情和"引入圈套"的手法,才是发挥幽默力量的正确途径。
  (6)在每次讲话结束的时候,最好能激发全体听众发自内心的笑容。不妨试一试,用风趣的口吻讲个小故事或说一两句俏皮话、双关语或是幽默的祝愿词,这些都是很妙的结尾。总之,你要设法在听众的笑声中说"再见",让你的听众面带笑容和满意之情离开会场。
  任何人在与别人交往时必然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在此情况下,你若能从容地开个玩笑的话,你与别人之间紧张的气氛相信就能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你的同事还会被你的魅力吸引,被你的宽广胸怀感动,进而钦佩你,最后真正接受你。善于幽默的人,大多能把幽默的力量运用得十分自如、真实而自然。所以,当他们开玩笑时,别人不会感到耸人听闻或是哗众取宠,而只是感觉欢乐。
  第66节:第八章 培养有效沟通与完美表达的能力(10)
  □ 好声好气好交谈说话是人们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人们对其发音器官的有意识控制和使用而表现出来的。这种控制和使用的一个重要对象便是说话的声和气。恰到好处地使用声和气不仅能充分地表达说话的意图和情感,而且还能使说话生机勃勃,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根据语音学中音素、音位的原理和人们说话时用声用气的心理状态及规律,我们可以把声和气通俗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和声细气这种声和气宛如柔和的月光和涓涓的泉水,由人心底流出,轻松自然、和蔼亲切、不紧不慢,能给听者以舒适、安逸、细腻、亲密、友好、温馨的感觉。人们在请求、询问、安慰、陈述意见时常使用这种声和气。它可以弘扬男性的文雅大度和女性的阴柔之美。尤其是在抒发情感时,这种声和气的运用更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
  2.轻声小气它可以表现说话者的尊敬、谦恭、谨慎和文雅。在和别人交谈时,使用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密切双方之间的关系。有时,它还能避免一些可能会招致的麻烦。当然,用它来公开坚持意见、反驳别人、维护正义和尊严或表示强调是不可取的。
  3.嗲声嗲气被宠爱者(通常是女子和儿童)对宠爱者说起话来嗲声嗲气,不仅能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娇滴滴的秀气,更能博得和激发宠爱者的爱心和情感。可见,这种嗲声嗲气实际上是爱的律动。
  4.大声吼气铁人王进喜曾有一句名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可见,大声吼气可以表现说话者的英勇精神、坚强意志和刚毅决心。此外,它可以表现威胁、指责、愤怒、宣泄等意思,并能起到强化意识、渲染气氛、深化表现力度等作用。
  5.高声大气这是人们用来召唤、鼓动、说理、强调和表达自己激动心情的声和气。它可以表现说话者的激情和粗犷豪放的气质。虽然它和大声吼气都属于高音频和高调值,但是,它和大声吼气却有所不同。它通常是用来表示极度的喜欢或慷慨激昂的。
  6.粗声粗气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麻烦或苦恼。于是,粗声粗气地说它一通便成了一种自我排忧解愁的好方法。不过,听者习惯把粗声粗气与指责、反驳、训斥、顶撞、反感、抱怨内涵联系在一起。因此,使用这种声和气时应谨慎小心。
  7.恶声恶气世界虽然美好,但仍然有心术不善的人或令人深恶痛绝的事。用恶声恶气来鞭笞这些丑恶的人或事,可以起到警告、怒斥、敌视、憎恨、蔑视、制止等作用。此外,它还可以宣泄说话者的不满和愤怒等情感。
  8.冷声冷气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说话者有时不能或不便用恶声恶气来公开而又强烈地表示自己的意图和情感。于是,冷声冷气便可代替恶声恶气,而成为说话者的一种"冷战"的方法。它除了可以间接地表示恶声恶气所表示的意思外,还可以表示讨厌、讥讽、挖苦、不愿意、不赞成等意思。
  9.怪声怪气人们习惯把自己所憎恶或讨厌的人在说话时所使用的声和气看做是怪声怪气,因而,这种声和气常含贬义。不过,在有些场合下,借机模仿自己所憎恶或讨厌的人的怪声怪气,到能表示说话者蔑视、憎恶等意思和起到挖苦、嘲讽等作用。
  10.低声下气它原是说话者在对有身分、有地位、有某种特殊的背景或自己所尊敬的人说话时,为了表示尊敬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声和气。不过,人们现在常把它看做是奴颜媚骨和窝囊的表现。
  11.唉声叹气人生并非梦幻般的仙境,生活也并非总是充满着阳光。人们不时会遇到一些忧心苦闷、不快或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借用唉声叹气可以发泄说话者的内心苦闷和表示因自己无能而感到的抱歉、追悔和内疚。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对某些背景特殊的人唉声叹气和辅之以笑容的话,倒是别有一番意思和情趣。
  12.怨声怨气遇到不公正、令人不满和不快的人或事情时,用这种声和气可以表现说话者埋怨、哀愁、不满、不快等情绪。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发泄内心不快和自我安慰的方法。
  13.有声无气在有些情况下,说话者会一反常态,说起话来让听者只闻其声、不觉其气。这种有声无气的说话方式表明说话者精神沮丧、意气消沉、心烦意乱、缺乏兴趣、慑于某种威胁或体力不支。常言的"有气无声"也属于这种范畴。
  14.吞声忍气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吞音现象。它通常表示说话者内疚、恐惧、惭愧、遗憾、无奈、懦弱等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常言的"欲言又止"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这种范畴。
  第67节:第九章 有效领导,驾驭他人(1)
  15.屏声屏气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说话者无意识地暂时抑止声和气,或者有意识地闭住声和气,这样往往能产生或制造某种设想的说话效果。比如:吸引、被吸引、尊敬、谨慎等等。
  16.泣声悲气当说话者感到悲愤、苍凉、伤感时,说起话来便会带有一种无意识的泣声悲气。善于表演的人,能借此表现极度的哀伤以唤起听者的怜悯和同情。这种声和气的最大特点就是气多于声。
  17.破声破气前一段时期,我国歌坛上兴起了一股"西北风"。这种"西北风"的演唱特点就是歌唱演员以破声破气来表现西北人、山里人乃至一些普通人的那种特有的粗犷、豪爽、热情、奔放、坚强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不同的声和气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因此,我们说话时,不仅要注重遣字用词,还应该选用好恰当的声和气。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再美的词语也会失去其光彩,并很有可能引起听者的猜疑、妒忌、不满、反驳、敌视、唾弃和嘲笑。总而言之,我们在使用声和气的时候,必须遵循下列几项基本原则:1.贴切语义一种声和气所表示的特定意思是在人们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意思具有其特定的稳定性,是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声和气的语义特点,我们只能遵循这一特点,而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地违背它或者改变它。例如:不能用大声吼气来抒发自己的柔情蜜意,不能用粗声粗气来称赞别人,更不能用恶声恶气来表现我们激动的心情。否则,我们将不能正确地表达我们的本意,甚至还会招致麻烦和痛苦。由此可见,只有遵循声和气的语义特点和选用恰当的声和气,我们才能很好地表达我们的意思。
  2.避免歧义相同的词语配上不同的声和气,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思。这是语言的一种歧义现象。仅以"你这死鬼"举例。用粗声粗气说,它表示反感、抱怨、指责;用恶声恶气说,它表示怒斥、憎恨、警告;用阴声阴气说,它表示诅咒;用柔声细气说,它表示亲昵;用嗲声嗲气说,它表示打情骂俏或假骂真爱;用高声大气说,它表示向听者示意去采取某种行为;用唉声叹气说,它则表示被迫接受对方的建议或行为,等等。因此,使用好声和气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尽力避免可能会出现的歧义现象。
  3.区别对待使用声和气时,我们不能忽视说话对象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等因素和使用的时间及场合。要根据说话对象的上述因素和不同的时间及场合而选用不同的声和气。例如:对长辈、女性、社会地位高或文化修养深的人应使用和声和气、柔声细气和平声静气,不应大声吼气、高声大气或粗声粗气。妻子在丈夫面前嗲声嗲气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但是,若妻子在大庭广众之下也对丈夫嗲气嗲气的,非但不会激发丈夫的情趣,反倒会自讨没趣。
  4.积极向上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不时会有不满、不快、伤心、忧愁或悔恨。尊重和善于生活的人不会因此而沉沦,而是从中振作起来,成为生活的强者。因此,我们在说话时,使用的声和气要力争积极向上、催人进取和充满活力。这样,我们才能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并丰富自己的生活。
  第九章 有效领导,驾驭他人领导者的号召力、吸引力、影响力以及由此产生的集体向心力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领导者要有威信。所谓威信,既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别人捧起来的,而是靠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的业绩浇铸起来的。
  □ 领导行为"五不要"作为领导,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有人指出,领导要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对于不可为的事,坚决不能去做。下面提到的领导者行为的"五不要",就很有指导意义。
  1.不要无事空忙有的人庸人自扰,总想解释一切。他们以谈论大事为要务,总是过于严肃地对待一切事物,把它们变得争论不休和神神秘秘。其实,令人烦恼的事情中绝少有真正值得为之烦恼的。把本该抛在脑后的事情,挂在心上实在愚蠢。小事本可化了,无事却能生非。小洞不补,大洞难缝。有时候,治疗反而引发疾病。生活的第一金律就是无为而治。
  2.不要言无节制作为领导,一言一行都要有所节制。它将使你路路通达,很快获得尊敬。它能影响一切事物:交谈、演讲,甚至是走路、观看和表达需要。它是制胜他人心灵的法宝。这种威仪不是来自愚蠢的鲁莽行为,也不是来自使人着急的慢吞吞的谨严之相;它是一种由美德支持的高尚人格。
  3.不要装模作样
  第68节:第九章 有效领导,驾驭他人(2)
  人越聪明,就越不做作。做作真是一种俗不可耐的缺点,这对他人来说像沉重的负担一样难以忍受。同样对他自己也是一种折磨,因为他不得不装出这样一副外表来。甚至那些伟大的天才也由于故作姿态而变得一钱不值,因为人们把他们归于竭尽全力耍手段的一类,而不是天然成趣有风度的一类。出于自然而非出于人为总是比较令人愉快的。据说做作之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做作才能。你越是擅长于某事,就越要掩藏自己付出的努力,以便使你的成绩看上去是发乎自然。你也不可假装不做作以避免做作。精明的人不可承认自己的长处。对于这些长处,应当表现得熟视无睹的样子,这样就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不在意自己长处的出类拔萃之人,乃是双重的出类拔萃。他自有特别的办法获得众人的喝彩。
  4.不要众叛亲离
  很少人能够博得众人的喜爱;如果赢得了智者的喜爱,便是好运临头了。人们对待同行中的落伍者,总是不冷不热的。人见人爱,赢得这一重大奖赏的途径有许多条。你可以在职业上也可以在才智上出人头地。以优雅的方式待人接物,也是行之有效的。把自己的过人之处,转化为他人对你的依赖,于是人们就会说,事业需要你。有些人荣耀职位,有些人为职位所荣耀。让鼠辈继任你的职位丝毫不会增添你的荣誉,他人遭人憎恶并不意味着你是真正为众人所需要的。
  5.不要罗列黑名单
  关注他人的坏名声,自己的名声也会败坏。有些人不是喜欢用他人的污点来掩饰或者消灭自己的缺点,就是喜欢以己之心安慰别人,这是一种愚蠢至极的安慰。他们一张口便臭气熏天,他们是藏污纳垢之所。在这件事上,谁陷得越深,谁就弄得越脏。极少有人不犯错,或是因为遗传,或是因为人际关系。除非你不为人知,你的错误才不被人知晓。深谋远虑的人不记别人的过失,也不使自己成为一份卑鄙的黑名单上的人。
  □ 领导者的威信从何而来
  凡是新上任的领导者,都希望自己能有威信。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有一位新县官,上任3个月后问他的幕僚:"你看我的威望比前任高吗?"那个幕僚难堪地摇摇头,没有说话,于是这个县官第二天就主动辞职了。这个故事表明,没有一个领导者不看重威信。当"官"没有威信,还不如不干。
  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有威信的标志主要有4点:
  第一,工作上有很强的号召力。说话有人听、挥手有人上,令行禁止,一呼百应,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第二,对人有一种吸引力。被领导者愿意主动接近你、亲近你、信任你,愉快地在你的领导下做事,并能向你倾诉衷肠。
  第三,对下级有一种影响力。能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及行动,熏陶、带动和教育下级。
  第四,在一个单位能形成一种向心力。干部和群众能团结在你的周围,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
  领导者的号召力、吸引力、影响力以及由此产生的集体向心力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领导者要有威信。所谓威信,既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别人捧起来的,而是靠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的业绩浇铸起来的。因为领导威信是领导实践的产物,它既不能从上级的任命中产生,也不是领导职权本身所固有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在人的心目中形成的一种力量。当一个领导者在实践活动中显示出自己的品德和本领时,才能为下级和群众所了解,逐渐地对你产生一种看法。如果这种看法是对你的所作所为表示信赖,这样你就逐渐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一种威望,也就是一个领导者在自己的岗位上确立了自己的威信。由此可见,大凡有威信的领导者,都是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靠着自己创造的业绩逐渐成长起来的。
  现在为数不少的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总担心自己没威信,怕别人不服气。而且新上任的领导人大多数也难免会遇到对自己不服气者,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何让人服气,就看"新官"自己了。光担心或埋怨别人不服气,是没有用处的;强制别人信服,也是办不到的。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自己的学识、胆量和才干,以及正派的作风和不懈的努力,在工作上打开局面,让人家口服心服。因为所有职工对新上任的领导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对于刚刚走马上任的"新官"来说,威信的建立需要长时间地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是初战告捷,有一个好的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因此,上任之后,要切切实实地办几件叫得响、得人心的事。把局面打开了,工作顺手了,威信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1.以德取威
  这个"德"既包括政治品格,也包括道德品质。除了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眼光外,还要坚持原则,秉公执政,办事公道,奖罚分明,不做"老好人";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清正廉洁,不以权谋私;不玩弄权术,不搞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瞒上压下;道德高尚,品性正直,等等。如果领导者能在这些基本方面做出表率,就会成为下属的楷模,比任何东西都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得真是既简明又透彻。如果领导者利用职权,违法乱纪、损公肥私,他的威信就会荡然无存。俗话说:"无私功自高,不矜威更重。"一个品德高尚、大公无私的领导者,肯定会得到尊敬佩服,威望也会越来越高。
  第69节:第九章 有效领导,驾驭他人(3)
  2.以学识取威
  也就是说,一个领导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在知识化、专业化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成为本部门本专业的内行,才能享有较高的威信。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干部群众文化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一个领导者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甚至不学无术,还要在有专长的下属面前指手画脚,很难设想会有多少人佩服他。比如,一个学校的校长上不了讲台,一个医院的院长对医术一窍不通,他的威信从何而来呢?相反,如果他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就不仅能运用自己的知识领导好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而且能与部下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样的领导者,还有谁不敬佩和信服呢?
  3.以才取威
  这里的"才",不是指科学家、艺术家的那种"才",而是指领导者的领导才干、领导能力。它集中体现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如预见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等。一个才华横溢的领导者可以使人产生一种信赖感和安全感,即使在非常困难和极端危急的情况下,被领导的广大员工也会同心同德地跟着他去战胜困难。这方方面面的能力,是通过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现出来的。就拿作报告来说,如果一个领导者的报告作得很成功,语言生动、流畅、简练,逻辑性、说服力、感染力也很强,群众就会认为他是一个思想深刻、知识丰富、水平很高的领导。如果他的讲话既肤浅又枯燥,言之无物、拖泥带水,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常常说错话,念错字,不仅不能给人以任何启发和鼓舞,反而觉得听他讲话简直是活受罪,他就会给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使人感到这个领导者水平太低。作一场报告尚且如此,处理一个重要问题、做一次重要决策,就更能反映领导能力的高低优劣了。所以,谁要想赢得威信,谁就必须刻苦锻炼,在增长才干上下功夫。
  4.以信取威
  信即信用。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就是说话一定要讲信用、不食言,不说空话、大话。具体地说有4点:(1)说话一定要承担责任,说了就要算数,信守诺言;(2)对做不到的事情,决不要许诺。既已许诺,就一定要兑现;(3)对比较有把握的事情,也不要说绝,而应留有余地,以防万一;(4)对下级、同级要诚实、坦率,一是一、二是二,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行必果,就是行动一定要坚毅果断、善始善终,不能说了不算、定了不办、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一个领导者只有始终坚持"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最容易损害领导者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他在欺骗、吹牛、搞鬼、不信守诺言。领导者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如果做了错事,说了错话,就应该坦率承认、及时改正,而毋须文过饰非,更不能欺上瞒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信赖,形成自己的领导权威。
  5.以情取威
  这里的"情",就是上下级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同志式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在长期的共事和生活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上下级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体贴的表现。有了这种感情,领导和下级以及群众就能同甘共苦,甚至生死与共。这种上下级之间同志式的深厚感情,主要来自领导者对下级长期的苦心培育和关怀,来自对下级充满真挚的爱。当然也包括下级对上级,群众对领导的尊敬、信赖和爱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希望别人能理解和尊重自己。尤其是来自领导者的理解、同情、尊重、信任和关心,更会使人受到鼓舞和振奋。哪怕是领导者的一个主动的招呼、一句亲切的寒暄、一次温暖的询问,都会使他感到这是领导者对自己的关心,从而达到心理相融、感情相通,激发出"好好干"的决心,以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事实也表明,凡是谦虚谨慎、联系群众、作风民主、体察下情、待人宽厚、平易近人、通情达理、和蔼可亲的领导者,一般威信都比较高。而那种对下属和群众冷冰冰、麻木不仁,把自己看做是主人,把下级视为仆人,摆架子、逞威风的领导者,下级对他自然就没有什么感情,他也就难以赢得威信。
  □ 领导者怎样进行科学决策
  领导者是决策的主人,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占主导的地位。当各种备选方案送交领导者手中,面临拍板决策的关键时刻,领导者应怎样进行科学选择呢?
  1.要审查各种方案达到目标的程度
  实现既定目标是决策的根本目的。择优决策就是从各种方案中选出实现目标的满意方案。如果偏离目标,任何方案都是不可取的,没有意义的。所以,目标是决策的依据,也是检验各个备选方案的标准。
  第70节:第九章 有效领导,驾驭他人(4)
  2.要综观全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在优选方案时,领导者一定要有全局观点,正确处理方案的各种矛盾,平衡、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例如,在估计达到目标的结果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在权衡方案的利弊得失时,既要考虑到有利无害、有利有害和有害无利三种情况,也要考虑到在有利有害中又有利大于害、利害相当、利小于害三种状况,以及在有害无利中也有害大、害小之分。在决策权衡中,利大于害当然可取,但在某些情况下,往往是害中取小即为大利。在考虑实施方案所涉及的各方面利益时,要有整体观念,要做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
  3.对不同类型的决策要有不同的思考原则
  决策按所处的条件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和竞争型决策4种,决策者在优选方案时,要有不同的思考原则,区别对待,作不同的考虑和处置。
  (1)对于确定型决策,既然结果是确有把握的,决策就是根据已有的情报选择最佳方案。对此,领导者要果断地下决心,竭尽全力去获得最佳的结果。决心不大、措施不力,就会贻误时机,纵然是决定了最佳方案,也会因时过境迁而最后得不到最佳效果,这是确定型决策失误的常见原因。
  (2)对于风险型决策,应着重考虑的是:选择最有希望的行动方案;准备相关必要的应变方案,当不测事情发生时,能应变自如或进行补救;留有余地,如作战要有预备队,投资建设要有后备基金;通过试点、实验和追踪反馈等途径,使风险型决策增加确定性因素,使风险型决策转化为确定型决策。
  (3)对于不确定型决策,领导者应该注意的是:一要"摸着石头过河",步子不要太快。切忌刚愎自用,轻率莽撞;二要在试点实验时多方案并进。每个方案都要有原则差异,这样不仅成功的希望大了几倍,而且即使失败,也可积累经验,为今后的成功打下基础;三要把力量集中在信息反馈上。注意收集资料,及时总结经验,以便随时应变。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失误是难免的,重要的是发现失误,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纠正失误。
  (4)对于竞争型决策,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充分了解竞争对手,在自己的工作中,扬其长避其短。对手之长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否认和消灭,但我们也可以学习其经验,使之充分发挥效益;二是要清醒认识对手之短,巧妙地加以避免;三是充分了解自己,寻找自己的优势。以己之长,克对手之短,是竞争型决策取胜的基本条件。竞争的关键在于及时变换对策,谁抢前一步,谁就取得了主动权。
  那么,什么样的决策程序才是科学的呢?科学的决策程序主要分为7个阶段即7个环节,这7个环节是依次衔接,互相联系,不可缺少的。简化和忽略其中一环,决策都将受到影响。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领导工作的起点,也是领导者的职责。所谓问题,就是应有现象和实际现象之间存在的差距。通过调查、收集和整理情报,发现差距、确认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构成了决策的起点。决策是为了解决现实所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问题,则不需要决策;问题不明,也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应看到,问题的存在和问题的发现有时并不一致,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主观认识上的差异,发现问题并不容易。即使看到了问题,进而要确认它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同一事物,有的人认为是问题,有的人则认为不是问题。有的事物,利弊参半,也为我们确认问题增加了难度。
  2.确定目标
  问题发现以后,就要确定目标。所谓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在预测的基础上所期望的结果。目标是决策的基础,没有目标,就无所谓决策;而目标选择的正确与否,则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成败。
  但是,目标的确立不能是随心所欲的。一般来讲,它有4个特征:(1)单一性。目标是单一的,只能作一种理解;(2)定量性。目标的成果或程度是可以计量的;(3)明确性。设立目标必须具体明确,目标应当是可以计量成果、规定时间、确立责任的;(4)目标必须区分主次。当决策目标不止一个而是多个的时候,领导者就要权衡轻重,列出先后次序,分为"必须达成的"和"希望达成的"目标。
  3.拟订方案
  拟订方案就是寻找达到决策目标的有效途径。途径有效与否,要经过比较才能鉴别,因此必须拟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且多个方案之间必须要有原则的区别,而不只是细节上的差异。在拟订方案的过程中,应广泛采用各种智囊技术,例如"头脑风暴法""哥顿法""对演法"等。这些方法尽管各有不同特点,总的要求是尽可能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鼓励和推动新观念和创造性见解的涌现。
  第71节:第九章 有效领导,驾驭他人(5)
  4.分析评估
  制定出各种可行方案之后,接下来就是分析评估,选择一个最有利于实现目标的方案。对所拟订的各个方案,都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评估。定性分析主要是直接利用人们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对决策方案做出相应的评价。对一些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所含因素错综复杂而多变、综合性较强的战略决策,定性分析尤有其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这类方法往往主观成分较强,论证不很严密,需要用定量分析方法作补充,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在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权衡、对比各方案的利弊得失,并将各种方案按优先顺序排列,提出取舍意见,送交最高决策机构。
  5.方案选优
  选择方案,是决策过程中决定性的一环。这个工作应当由决策者来完成。在这里,决策者通常依据经验、实验和分析,去做最后选择。在对各种备选方案的权衡中,并不一定各个指标都优的就是最好的方案,往往是主要指标较好而能兼顾其他指标的方案是领导者所要选择的方案。此外,在选择方案的过程中,领导者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包括一些尖锐的反对意见。因为不少好的方案是根据对立的观点提出的。高明的领导者往往不是在众多方案中选取一个方案、舍弃其余方案,而是善于摄取各种方案的优点和长处,综合出一个最佳方案。
  6.方案实施
  制订决策方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贯彻实施,实现预定目标。所以,决策制订以后,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当方案选定以后,必须进行局部性试验,以验证其可行性与可靠性。如果试验成功,就可以普遍实施。在普遍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好4项工作:(1)编制具体实施计划,把决策方案具体化;(2)组织动员群众力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落实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4)建立检查监督制度。
  7.追踪决策
  在决策的实施阶段,由于外部情况的急剧变化,或者由于决策本身的严重错误,原有决策方案在实施中已表明脱离实际,甚至危及决策目标的实现时,就必须对原有方案进行根本性的修正,对此我们称之为追踪决策。因为决策是人作的,人的错误总是难免的,再高明的领导者,也有失误的可能。因此,在进行追踪决策时,领导者要有一定的勇气,敢于承认现实、正视现实,克服阻力,尽可能地减少失误、弥补损失。
  按照上述程序进行决策,是现代科学决策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违反了科学决策的程序,就要犯错误,走弯路。各级领导者应引以为戒,重视对科学决策程序的学习和研究。
  □ 正确决策三种技巧
  所谓正确决策,就是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决定。一名领导只能在正确的决策中找到方向,而不能错失良策,使大家陷入困境。
  既然正确决策对身为领导的你是如此重要,那么,掌握正确决策的技巧对你而言可谓迫在眉睫!
  如何才能正确决策呢?
  1.要有决断的能力
  如果你想发展你的决断能力,那你就必须有勇气,还得有真才实学。你必须善于研究和分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你必须对当时的形势做出迅速而准确的评价,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做出正确、明智、及时的决策来。
  在条件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你必须具备运用正确的逻辑推理、运用常识性知识和运用分析判断的能力,才能迅速地确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不至于失去转瞬即逝的大好机会,除此而外,你还需要有相当的预见能力,以便你能够预见在你的决定实施以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反应。当形势需要对你原来的计划进行修改的时候,你要采取迅速的行动对原决策做必要的修改,这样会加强你的手下人对你作为他们的领导者的信心。
  2.要学会安排工作的先后顺序
  当你知道什么工作可以由别人来做的时候,你就可以把它们分配出去,不要再去费心考虑它们。对于那些剩下来的必须由你本人亲自处理的事情,你也得分出主次和先后,让我告诉你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
  有一个领导,他的工作总是杂乱无章、一塌糊涂,原因就在于他不知道怎样做决策,也不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先做、什么事情应该后做。任何工作对他来说都是急的,每个星期他都会给他的行政工作人员、他的部门领导和一些分公司的领导发去几十份划了红框并写上"加急"字样的备忘录。可结果哪件事情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原因在于每件事情都写上"加急"的字样,就使每一件事都变得不急了,变成了日常工作。
  最后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专家这样告知他:
  第72节:第九章 有效领导,驾驭他人(6)
  如果你能把你的问题排出个先后顺序,它们就迎刃而解了。现在你就把你急于要办的事列出一个顺序表来,然后按照主次依次处理,在同一个序号下不要列出两项工作。在你列出了工作顺序之后,你就全力以赴地解决第一号的问题,一直要坚持到做完为止。然后再用同样的办法去处理第二号问题。不要担心这样做一天只能解决一两个问题,关键在于这样做会逐渐解决你以往日积月累下来的许多问题。这样一来,你真正关心、真正着急的事情,马上就可以解决了。你也要让你的下属根据他们工作的主次和先后列出工作日程及顺序表,也让他们按照同样的办法去做。这样,他们就会做好他们分内的工作。简单点说,你要实行急事先办的原则,一次只办一件事。即使这样仍然不能解决问题,你也不要采取其他办法,一旦你使这个系统运转起来,你就要坚持到底,这样你才能逐渐清理掉过去积压下来的一些问题。
  3.要掌握制定计划和下达命令的技巧
  一旦你已决定要做什么事情,那你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和下达命令,如果你想达到预期的结果,你的计划必须切实可行。
  明确的任务必须分派专人去处理,各种需供应的物资和设备必须齐备,为了确保最大限度的合作,每个人和每个团体的积极性都必须充分地调动起来。为了推动中间环节的进行速度,最后期限必须明确地固定下来。总而言之,这个执行计划必须能回答如下五个特殊的问题:
  (1)为什么这项工作必须得做?
  (2)什么事情必须得做?
  (3)谁来做?
  (4)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去做?
  (5)将如何去完成这项工作?
  当你认为计划做得比较充分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向你的下属发布口头命令或者书面命令。你的命令必须发布得清楚准确,不能让人有任何误解。制定计划和发布命令都是工作的关键,也是作为领导者责任的一个主要部分。如果你想得到驾驭下属的无限能力,以上这些也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
  当你掌握了以上3种技巧的时候,你就具备了正确的决策能力。
  □ 培养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等等。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系统,绝大多数工作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协作才能完成,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是组织管理者,承担着一定的组织管理任务。因此,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无论是对个人才智的发挥、事业的成功,还是对于祖国的建设、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心理上做好准备
  组织者最重要的是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及自觉性。若您已成为组织者,不论能力如何,只要有竭尽所能完成任务的干劲及责任感,是会做出成绩的。所谓"勤能补拙",即是这个道理。
  以这种心理准备去完成任务,即可自然而然产生自觉与自信,在不知不觉之中获得很大的进步。
  虽然在自发团体中,任何人都能做组织者,但若以猜拳或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团体活动的组织者,那就失去了组织者的意义。还是应由该群体中领导能力较强者优先担任组织者,并在此期间内,使所有成员有机会做副手的职务,借此磨炼可使大家提升至某一水准。然后,再让大家轮流担任组织者。没经验的人若不经此阶段就直接担任组织者,那将是相当艰难且吃力的事。
  看来并不适合担任组织者的人,若在特殊情况下不得不担负起领导组织的职责时,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将刺激其主动学习的信念,这会使其迅速地进入角色,从而使人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改变,
  总之,组织领导能力的产生当视情况而定,一开始即担忧适不适合做组织者,是不正确的观念。其实,每个人都有成为组织者的潜能,正如任何人天生都具有创造性一样。差别在于是否我们能将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充分发挥。
  2.最重要的是赢得别人的支持
  有一种说法,成为一个成功的组织者30%是得自于天赋、地位与权限,其余的70%则是由该组织成员的支持程度所构成的。
  所谓的天赋是指自小就活跃于群体中,且有不愿屈居于他人之下的个性。地位及权限是指被上级任命为组织领导者之后,在组织内所拥有的职务及权力。相比较之下,在构成领导能力的要素中,群体成员的支持及信赖显然比天赋、地位、权限重要多了。
  第四部分
  第73节:第九章 有效领导,驾驭他人(7)
  相反的,不管获得多大的权限和地位,不论上级如何重视、支持,若无法获得团体成员的支持,则只能算拥有1/3的领导力,将来必会完全丧失权威。
  3.学会倾听、整合别人的意见
  在团体组织者的必备条件中,最迫切需要的是良好的倾听能力及长于整合所有成员的意见。即使工作能力不是很出色,或拙于言辞,但若能当一个好听众,并整理综合众人的意见而制定目标,就算是一个优秀的组织领导人才。
  组织者不能自己闭门造车,而要不厌其烦地倾听别人的意见。长于倾听的组织者容易使人产生亲切感而让人更敢于亲近。因此,他必是谦虚的且要有学习的态度,才能成为一位好听众。相反,自我表现欲过强者常令人敬而远之。一个人有说话的权利,也应有听别人说话的风度。
  如果组织者在与人谈论时,能设身处地耐心听人倾诉,并不忌谈话时间的长短,这种组织者必能得到众人的信服。所以,做一个好听众是成为组织者相当重要的条件。现在的年轻人从小便束缚于一连串的升学竞争之中,身旁的朋友都变成会考的敌手,很少有真正能知心交谈的朋友,所以,他们都由衷渴望能拥有倾诉自己烦恼的对象。
  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者,便能以对方立场来思考或感觉,因此能让人有体贴温馨的感受。不过,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一些客观的与主观的原因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愈来愈远,作为组织者具备此条件便更加显得迫切。
  长于整合大家的意见,就是尽量综合所有成员的意向及想法,再经过分析整理,得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结论。
  对于看似互相对立或矛盾的意见,组织者须有能力找出两者的共同之处,并挑出优点而予以"扬弃",以掌握互相对立想法的中心思想,再创造第三个想法。
  能辩证地整合、倾听成员意见者,必是一位优秀的组织者。即使开头不能做得很好,只要以此为努力的方向,终必能成为出色的组织者。
  4.使别人清楚地了解你的观念
  所谓思考,也就是在脑海中"自问自答",是对话的内在化。而贤问贤答、愚问愚答是当然的事。发问和回答的技巧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运用难懂、抽象化的文字会让人摸不清头绪、不知所云,说矫揉造作的语言,各成员对该组织者必然敬而远之。即使是语言学家,为了使大家明了其理论,也必须从抽象的语言中走出来,将其观念具体化。
  常人往往在不自觉中陷于语言的形式,结果只知语言而不知其具体的意义,这种现象称为固定观念。所谓固定的观念,也就是先入为主。在打破固定观念之前,好的创意无法显现。
  人类运用语言思考,往往把它抽象化,以求掌握自然的法则,这很容易拘泥于固定观念。因此,必须注意观念的具体化,尽量使语言和事实趋于统一,才能够真正解决疑难。
  要做到观念具体化,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人往往被语言所蒙骗,以为已经明白其中意义。为了证实自己真正了解的程度,可以用"为什么""譬如"等概念来自我检讨。"为什么"是真理的探求与创造的最强大武器,"譬如"则是对实践的理解。也就是说,组织者必须把知道的理论知识、经验教训灵活付诸于现实,方能取得应有成效。使观念具体化,让思想语言与事实更为接近,是不容忽略的大事。
  5.热意、诚意和创意
  "组织领导能力"强调领导能力的"三意"。而所谓"三意"就是现在所说的组织领导之道。
  三意就是热意(热心)、诚意和创意。
  热心就是抱着极大热情去做事的态度。它是振奋之心、是斗志,也可以说是干劲。组织领导者本身必须比团体成员多几倍的热心。
  诚意就是真诚的意愿,也就是要遵守诺言、言出必行。允诺过的事,即使十分微小,也应竭力完成,才能获取团体成员高度的信赖。
  所谓创意,就是在创造新事物的狂热念头驱使下,不满足于现状,常常向新事物挑战,不断为改善、革新、创造而下工夫,从而产生新颖、奇特的想法,帮助你实现你的愿望的好点子。
  改善是把有缺点或不完美的地方加以改正;而革新则是针对本来已经很优良的事物,想办法精益求精而做不懈的努力;创造即努力思考全新的事物,这也是创意的最高阶段。富有创意的组织者往往备受大家的推崇。仔细分析起来,无论是诚意或创意,都须依赖热心的程度。热心表现在人际关系上成为诚意,表现在工作方面则会产生创意。"三意"是通行无阻的领导三要素。换言之,把三意一体化,便是组织领导之道。
  □ 怎样说话才有权威感
  同是讲话,有的人讲话分量重,有的人讲话分量轻,之所以有这种差异,除了讲话者本人的身份以外,讲话的方式也十分重要。如果你是这方面的权威,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说话方式告诉他你的身份。
  第74节:第九章 有效领导,驾驭他人(8)
  其一,要"言简意赅""长话短说"。某君写了很多很多封应征信,填了很多很多张申请表,一一寄出,均石沉大海。不料得着了一张回邮的明信片,仅有"某时面谈"简简单单几个字,他一定终身忘不了这张短短的回邮。
  其二,要最后出场讲话。说话时愈将重点放在后面,愈能显出所说的话的重要性了。"重点置之于后"的心理因素,中国人最具有代表性。开会时,官阶愈高的人愈后到;舞台上角儿露脸,最后出场的角儿便定是最重要、最顶尖儿的了。
  其三,要使用口头禅。口头禅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总是以这句话来介绍自己、来强调自己,使别人听来亲切自然,也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独特的商标。
  其四,你可以采用幽默的讲话风格。幽默的话易于记忆、又能予人以深刻印象,正是自我标榜的商标。借此,必能使你永远活在别人的心目中。
  其五,句子短些。短句子说起来轻松,听起来省力,吸引力也强。最好一句话一个意义,一句话的含义过于复杂,听者费力,交流就多了一层障碍。
  其六,要有顺序,选择什么线索来整理说话内容,可看需要而定。要注意通俗易懂,忌讳古词语、中国洋文、专业用语。至少要吐字清晰,语速适当。
  其七,你在说话时要坚定而自信,力度要适中,眼睛正视对方,这样才显示你是充满自信和颇有能力的。若讲话时眼睛不敢正视、握手软弱无力,会使人觉得你意志薄弱、容易支配。
  其八,讲话时站起来、要站直。开口前先等几秒,等大家都望着你时再说。与别人谈话时,身体稍往前倾,会让别人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其九,作强调时运用手势,但不可指着别人的脸晃动手指。讲话慢而清晰、语言简短,等于告诉对方:"我有能力控制一切。"
  其十,注意对方的眼睛。研究显示,一个人紧张,目光会游离不定,而且眨眼次数增加。注意对方的小动作,一个人可以做到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但他的小动作会透露他的心情。例如你在谈话时发现对方的腿在轻轻晃动,这表示他对你的话不以为然。
  其十一,努力扩大知识面。知识面越广,越能令你在各种场合充满自信地加入别人的谈话。
  除此之外,你还要注意行动轻捷,笨手笨脚对你的形象损害最大。穿着上要整洁,避免刺眼的色彩和繁复的配饰,保持干净、挺括。并要注意身姿,含胸显得畏缩,昂首挺胸可以创造出你居于领导地位的形象。
  □ 必须有巩固的权力基础
  在很多人的眼中,权力似乎是一种很神秘的威势,实际上我们透过神秘的表层去观察权力时不难发现,权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不神秘,而且是有规律可循的,作为领导者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掌握权力艺术中的最关键环节:即学会巩固自己的权力,在权力运用上艺术化地进行权力的分配与管理,使权力辅助自己成就自己的事业以获得成功。
  当你处于一定的领导位置之后,无形之中,你也就成为某些想获取权力的人的假想"敌人",那么作为领导者的你将如何面对你身边的这些人,使他们为你认真地效力,而同时你又将如何面对自己的工作,使它顺利展开,为自己获取通向更高权力的资本呢?你需要巩固自己的权力。巩固权力运用技巧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比较适当的方法。
  1.创造自己的传奇
  创造自己的传奇是指留给别人一些比较成熟和个性化的印象,虽然传奇本身并不能保证使人富有、有权力和成功,但它往往是成功的先驱,保证你的权力稳固。打个简单的比方,一般面对着门的办公桌总显得很威严,因为它控制了整个房间,所以这成了目前办公室最常见的摆设,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把你的办公桌放在角落里或面朝墙暗示你不需要在自己面前横一块木头来保护自己,这种不同一般的作法往往会使别人为难,不知如何待你,反而使你获得优势。
  2.保持适度的距离感
  当然保持距离的程度要因人而异,其目的应该是要人在不被孤立的前提下蓄而不发,在不会对成功不利的前提下为自己创造一个性格多变的名声。当然要注意,拒人于千里之外也可能丧失良机。因而两全其美的办法莫过于一方面让自己在显得平易近人的同时,利用时间安排和别人见面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忙碌程度。例如,你可同意与打电话来的人交谈,然后让他到秘书那里定个时间,叫秘书强调你有多忙。接电话的方式也可以表明这一点,至少等电话铃响5遍之后再去接,否则会给人你急于接电话的印象。
  3.成为主宰
  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你愿意屈服就尽管屈服,但我不会。"她在西方文化中给人留下了一个理想领袖的印象--坚决果断。对于领导者而言,没有什么比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更可怕的,不管如何,决策果断使一位领导者看上去更像一位领导者。过去英国人成群结队一睹英皇亨利二世的风采,就因为他脸上显示出的活力。所以你想成功,多显示点活力就够了:讲话简洁明了,步伐坚定。总之千万谨慎,不要显出孩子气,或过分的热情与焦虑。比如说如果你说话掷地有声,别人就会以为你处事决断,造成一种大权在握的印象。
  第75节:第九章 有效领导,驾驭他人(9)
  4.提高警觉
  领导者必须有很强的洞察力,能迅速对发生的事情作出解释。所谓洞察力用世俗的话说就是学会留意别人的情绪变化,了解部门的派系斗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罗马人常说,要刺杀一个人,就必须接近他,获取了信任并且了解对方的弱点。竖起耳朵,瞪大眼睛走过一间办公室,这就是一种接近的方式,去得越勤,得利越大。有证据表明,领导者对他们常见的人总比不常见的人更信任。这当然也提醒你,最有可能算计你的人,不是那些公开流露出敌意或表示不合作态度的人,而是那些面带微笑、看上去不会耍阴谋诡计的人。
  5.低眉顺眼做中间人
  领导者有时身不由己地置身于派系斗争的枪林弹雨中,而这常常是极易受到伤害的。当然这也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关键要学会分而治之。这需要你在两方之间充当中间人角色。权力中间人致胜的秘诀是:暗地里对每个人都表示赞同,同时把他们逼入角落。这时领导者要学会一些外交手腕,其中之一就是平易近人,这是你巩固权力的保障,因为人们总是满意并信任褒奖自己感到适意的人;其次学会沉默,如果非说不可,一定要适可而止。
  □ 怎样处理与上级的关系
  古今中外成功的领导者,都很重视"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一把手想要以有效并负责的态度胜任领导职务,就必须从上级那里获得支持、信息、资源和帮助。因此,与上级建立及维持良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和上之术"不失为一种特殊的管理艺术。
  然而,在管理实践中,许多领导者忽视"和上"之术的重要性,不仅不能取得上级的信赖,且得不到下级的拥戴,给工作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上下级领导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十分自然而又十分复杂的现象。从构成的方式与作用看,主要表现为隶属关系、依存关系和职能关系。
  隶属关系是从上下级在领导体系中各自的位置特点来看。人类领导活动从一开始就孕育着上下级领导之间的关系,随着领导活动内容的日益丰富复杂,参与领导活动人的数量的日益增长和人的素质的改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就愈加普遍而密切、复杂而重要了。而每个下级领导总是隶属于一定的上级,每个下级领导也总是有隶属于他的若干下级。这就是上下级领导之间自然而然形成的隶属关系。
  依存关系,表现为上下级领导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下级领导要依靠上级的指导与支持,才能顺利地开展本层次的工作,完成任务;上级领导也要依靠下级的支持与配合,才能统筹协调全盘工作,实现领导目标。
  职能关系,实质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即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必须接受上级的命令指示、实现上级意图,这种不平等是领导活动规律的客观要求。
  鉴于上下级领导之间特殊的定位,就要求下级领导者一定要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因为下级是上级的执行者和被领导者,他们经常与上级发生工作等方面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会给自身带来以下不利影响。
  首先,不利于取得上级的信赖,赢得下级的拥戴。在整个管理机构中,上级处于核心位置,其对下级的信任程度和支持与否,既取决于下级的素质和工作表现,也取决于彼此的交往和关系。如果下级不能够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不仅不能留下好印象、失去对你的信赖,而且会失去更多的支持、指导和帮助。在一般情况下,上级信赖和支持的领导者,往往更具权威性、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够赢得下级更多的拥戴和追随。反之,则相反。
  其次,不利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自己的抱负。良好的工作环境既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和普遍愿望,也是领导者顺利工作和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同等情况下,处理好了与上级的关系,上级领导会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给予更多的鼓励、指导和帮助。再加上个人主观意愿的努力,其成绩、能力、才华就容易被上级所发现、得到上级的肯定,从而更快更好地迈向成功,否则,会适得其反。
  最后,不利于保持正常心态,有害于身心健康。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由于善于处理与上级的关系,从上级那里得到了"尊重"和"自我实现",心理状态比较健康;而有的人则不能获得精神满足和需求,出现心理变态,不仅影响自身的工作和发展,同时对身心健康带来负效应。
  因此,领导者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应与上级处理好关系,因为上级的信赖和支持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掌握"和上"之术,在"天时、地利、人和"中求得最佳业绩。
  1.理解上司的意图
  正确理解领导意图,是下级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由于领导交待意图的时机、地点、场合和方式方法不同,下级要正确理解领导意图并非易事,为此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76节:第九章 有效领导,驾驭他人(10)
  (1)要彻底领会和理解上司所实行的方针、措施。当你被任命为某一部门的领导时,就必须搞清楚你面临的问题、任务及采取的对策,是否依照上司的意图来决定和执行,这就要求将自己当做上司,站在上司的立场考虑问题,即进行换位思考。这是正确理解领导意图的基本方法之一。因为立足点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和结论也往往不同。下级总习惯于站在被领导者的角度看问题,视角受限制,往往对领导的意图理解发生偏差,而有意识地进行换位思考和领导站在同一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就易把握领导意图。
  (2)理解上司的工作方法、特点,方能与之密切配合。每位上司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工作方法、风格也千差万别,有的喜欢口头汇报,有的偏重书面材料,有的办事干脆利落、雷厉风行,有的喜欢稳扎稳打、比较慎重。因此,作为部下应正确把握和理解上司的工作特征,与之配合、适应,方能协调好上下级关系。
  (3)理解上司的难处。上级领导确实有很大的权力和自主的余地,但是,应该了解,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比如上司也有上司的上司,处于中间位置的上司,难免会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工作出现失误、下级消极怠工、彼此内耗丛生等各种管理行为的矛盾。作为下级就应理解其难处,做到心中有数体谅领导,不能一味抱怨或不满。
  (4)理解上司的期望。了解上级的期望也是下级的责任,所谓上司得意的部下应该是能够很好地了解上司的要求和期望、创造出出色成绩的部下。下级不仅要了解上级的一般期望,(比如希望知道何种问题,何时知道等),还要了解上级的特殊期望,(如某个特定项目何时完成,上级需要何种信息等)。下级可以定期拟制详细的工作报告,呈请上级审核,然后再详细讨论细节问题。讨论之中,上级的许多期望就会显露出来,从而可以找准目标、思路去努力工作获得上司的信任和赏识。
  2.尊重上级
  作为下属,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应该尊重上级,努力获取上级的信赖和理解,这是避免上级产生"心理屏障",有效协调上下级关系,使上级"愿意"积极帮助和支持下属工作的重要前提。
  下属之所以应该尊重上级,是因为上级是接受组织上的委派、拥有一定的权力、并代表组织行使这种权力的人。因此,尊重上级,并不仅仅意味着尊重某个个人,而是意味着对组织上做出的人事委任的尊重、对党和国家制定的组织原则的尊重以及对整个管理"机器"的尊重。只要组织上对某个上级领导的委任的合法性存在一天,只要上级领导仍在代表组织行使着领导权,作为下属,就应该继续保持对上级的这种尊重。
  作为下属,尊重上级决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上的表示,更主要的是应该体现在下属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上。这种尊重不仅让上级"看"出来,更应该让上级从内心"感觉"出来。这种感觉体现在:
  (1)使上级感觉到,下属在指导思想和大方向上和上级完全一致,都是出于公心,为了把党和国家托付的工作做得更好。
  (2)使上级感觉到,下属在思维方式上,能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既立足于微观位置,考虑本职工作,又站在宏观角度,替上级领导出主意、想办法。这种积极、多维的思维方式,促使下属想方设法做好他分管的那一部分局部工作,归根到底,正是为了对上级分管的整体工作,给予最有力的支持。
  (3)使上级感觉到,下属在行为方式上,能够积极出谋划策、畅所欲言,甚至大胆提出不同意见,并不是为了"出风头",企图超过自己,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真诚地助自己一臂之力。
  (4)使上级感觉到,下属在心理活动上,对自己布置的每一件工作,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在认真贯彻执行;至于某些修正意见,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的,即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尊重上级是无可挑剔的。
  但是尊重并不等于崇拜。值得尊重的上级,只需具有合法的强制权、法定权、奖励权,以及一定的资历、学历和职位就够了。而值得崇拜、钦佩的上级,则需要具有突出的专长权和个人影响权,即统驭权,它是由领导个人的品质和才能决定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可以通过对下属的教育来"培养",而"崇拜""钦佩"需要靠上级自己创造条件来"获取"。
  3."批评"上级讲求技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同样,上级领导者是人不是神,由于领导活动的复杂性,上级领导者也有说错话、办错事的时候。作为下级领导者,本着对事业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上级的缺点、错误提出批评并帮其改正也是应该的。但既要达到治病救人又不伤害上下级之间的感情,就需要讲求批评的技巧,即注意批评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第77节:第九章 有效领导,驾驭他人(11)
  (1)确定批评的时间。在工作中与上级发生冲突、产生分歧,可以进行辩论,但如果上级怕失面子、情绪比较激动、心情欠佳的时候,就需要自己委屈、忍耐一下,等到他情绪稳定、头脑冷静、心情舒畅时,在平和的气氛中阐述自己的意见,以取得沟通。
  (2)选择批评的场合。选择一个适当的场合,对上级领导来讲非常重要。首先,应当选择非正式的场合,即私下的场合,如:餐桌上、路途上、家庭聚会上等,因为在此场合提出意见,"批评"上级比较随便,领导的回旋余地较大,容易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较容易接受。其次,要使谈话的气氛尽量轻松一些。因为严肃的气氛易使被批评的领导产生戒备心理,对提出的批评意见产生反感,抑或生气。那么,选择或制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软"环境,就可扫除这一心理障碍。
  (3)讲求批评的方式。一方面,尽量以个人、朋友、晚辈的身份提出意见,让上级感到下级是真心诚意地帮助他,并无其他目的的;另一方面,用间接、委婉的语气阐述自己的看法,而不是采用过激、直接甚至严厉的语气。因为过分的指责会激化矛盾,使上级失掉面子,伤其自尊,严重者会引起打击报复。
  4.调动上级的积极性
  作为下属,应该准确知道上级的长处和短处,以及他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尽量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使上级不仅"愿意",而且"能够"有效地支持下属的工作,即调动起上级的积极性。
  知道上级的"底细"并不难。根据他的履历和学历,就能大致摸清他的知识结构和学识水平,知道他的长处和短处;从有关资料和曾经与其共过事的人的交谈中,就能知道他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然后通过自己与上级的直接接触,就能掌握上级的主要特点。
  为了有效地调动上级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精明的下属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根据上级的不同特长,主动寻求有效的支持。通常情况下,上级最擅长最熟悉的领域,往往是他知识比较丰富、兴趣比较浓厚,也是最能给下属以"有效支持"的工作范围。一个精明的下属,往往能敏锐地看准并充分利用上级的特长,知道上级能做些什么、可能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并据此适时适度地向上级提出给予支持的请求。
  (2)区别上级的长处和短处,灵活掌握汇报的方式,从而寻求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帮助。对于不能随意选择的固定上级,"主动"寻求支持比较困难。在此情况下,最好的办法,还是针对其特长,采取不同汇报方式,寻求最大的支持。譬如:对于上级精通的业务范围,汇报时简明扼要,少解释多提示;对于上级不懂的业务范围,汇报时要详尽透彻,解释要耐心,并陈明利弊得失。
  (3)尽可能适应上级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精明的下属必须首先善于适应上级的作息习惯,因为它是上级在长期的组织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在上级精力最集中、情绪最饱满、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将最重要的工作计划和意见书提交上去,这样往往能获得最满意的工作效果。然后,适应上级的沟通习惯。调动上级的积极性,必须经常沟通情况,使上级充分了解下属的工作进展和思想意图。另外,还有交谈习惯。在与上级的接触中,交谈是增进上下级之间的了解,获得上级的同情和支持的最直接手段。
  5.赢得上级的支持
  作为下属,应当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使上级了解你的工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从而使上级理解你的战略意图,愿意帮助你,赢得支持。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反复强调法。作为上级,一方面,由于他处于宏观和整体的领导地位考虑问题,总的来讲,要更全面更周到一些,这是其长处;另一方面,由于重任在肩、公务缠身,涉及具体工作时,往往由于精力分散、时间仓促,总不如下属能够更清醒更深入地进行了解分析,这是其劣势所在。
  作为下属,在许多情况下,他能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某项工作进行专心研究,但由于身处微观和局部的负责地位,考虑问题不如上级高瞻远瞩。既然上下级之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为了获得上级的有效支持,下属对上级对某些持"半信半疑"态度的工作,应采用反复强调法。
  (2)侧面疏通法。此法通常是在向上级正面请示无效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辅助办法和补救办法。有时,由于下属的身份和影响力,还不足以使上级改变态度,甚至说多了反而会将事情弄僵,这时候,精明的下属就不应该一味地"正面强攻",而应改用侧面疏通法,巧妙地使上级在不失体面的情况下,转而采纳你的意见、支持你的工作。
  第78节:第九章 有效领导,驾驭他人(12)
  (3)实绩启示法。上级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有时,当某一项工作尚未搞起来时,上级对其重要性和可能性的理解总是比较浮浅的。任你磨破嘴皮、说干嗓子,他获取的仍然是一些模糊抽象的概念。此时,理智的下属不应该再搞无效的说服,而应及时采用成绩启示法,使上级在实绩面前得到启示,从而转变为支持你的工作。
  向上级展示实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例如:下属可以在职权允许的范围内,先搞小型试验,待取得预期成绩以后,请上级来现场观摩;也可选择别的搞得较好的示范地区,请上级参观等等,通过实绩启迪,有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形势催逼法。在某种情况下,精明的下属,也可对举棋不定、行动迟缓的上级,施加一定的精神压力,使他在形势面前,感到再不支持下属的工作,就有失职和落后的危险,从而"催逼"他改变态度,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属开展工作。
  □ 怎样处理与下属的关系
  在组织管理系统中,处于一定岗位上的领导者或管理者,都有自己的下属,都面临着处理下级关系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与下级的关系问题,对领导者的工作、成就、发展是具有决定性意义。
  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领导者由于心理上和领导方法的误区,缺乏"和属"之术。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自以为是
  部分领导者由于自负独尊,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对他人的意见拒不采纳或轻易否定,有时横加批评,以显示自己的魅力和才干。过分迷信手中权力、以权欺人、以权压人、惟我是从,长此以往,只能使下属产生逆反心理,敬而远之,畏而避之,产生离心力。
  2.急功近利
  有些领导求成心切,往往把下属当做自己实现功利愿望的驱使对象,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功利心理付诸行动,只能是事与愿违,下级或是敷衍旁观,或是迎合顺从,达不到预期目的。
  3.事必躬亲
  有些领导者养成了遇事亲自动手的习惯,这种工作方式与领导者的统驭功能常常彼此矛盾。如果事必躬亲,难免疲于应付,疏于组织协调工作,阻拦了同级的事,越了下级的权,影响了别人的积极性。
  4.厚此薄彼
  有些领导者对待下属感情色彩太重,对自己喜欢的下属百般溺爱、袒护;对自己不喜欢的下属冷漠无情、不理不睬。这种截然有别的态度很容易增加下属的心理负担。在有利益分割时,难以消除下属对领导者好恶的心理疑虑,从而无意中造成与下属之间的心理隔阂。
  5.恩惠利诱
  有些领导善于用小恩小惠来拉近自己与下级的关系,甚至把制度上的某些赏罚决定,略加粉饰变为自己的恩惠或威严,形成自己的人际网络。其结果只能是见小利而忘大义之人云集身旁,真正敢作敢当、仗义执言、不避亲仇、勤勤恳恳之人疏而远之。
  6.迁就讨好下属
  有些领导自身软弱平庸,处事明哲保身,对下级的过失行为迎合迁就,企图在一团和气中求得下级的好感。对下属的任何要求一味顺从,他们或是胸无大志,尸位素餐;或是晋升无望,拿原则做交易,这样的领导者必定是左右不了局面,亦或是有权无力,成不了大事。
  凡此种种误区,对领导活动危害极大。如果不能认识其重要性、危害性,势必影响上下级关系的融通、共处。一方面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赢得下属的支持。领导者处理下级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部属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下级的作用,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如果上下级关系不融洽,心理距离拉长,下级就不会真心诚意地支持你的工作,自觉自愿地执行命令。听从调配,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不利于领导者获得"协力",实现管理目标。行为科学理论启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有两种可能:"协力"和"斥力",它们各自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般来讲,"协力"行为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导致"斥力"行为的直接原因是不良的人际关系。如果领导者能够有效地处理好与下级的关系,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就能使下属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完成共同的目标,相反,则受"斥力"的影响,顾此失彼、效率很差。因此领导者要掌握"和属"之术,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超越自我,以自己的个体素质和人格力量为下级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赢得"协力"获得拥戴,从而快步走向成功。
  □ 新官上任10大忌
  当你获得了一个盼望已久的领导职位时,这确实值得庆幸。这一提升立刻改变了你的境况,因为你从此将能领取更多的薪水,有更加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你将在自己专用的办公室和办公桌前施展你的才华。但是,你可别忘了,当你坐在这一领导桌前,你肩负的将是更多的重任,你也将失去更多的自由与权利,你可能晚上回到家里还得考虑工作,你可能得不断地加班,而下属则早已回家与家人享乐了。
  第79节:第九章 有效领导,驾驭他人(13)
  你之所以能比其他员工得到更多的薪水,因为你拥有比他人更多的责任,因为你是管理员工的,而管理员工比安装管道、削砍木头、垒砌砖头、管理财务更具挑战性,因为人是一种最为复杂的东西。
  在你刚刚上任后的头几个星期里,你一定兴奋不已、踌躇满志。但要提醒你的是,这时也是你最容易犯错的时候,以致你要花上几个星期或几年的时间才能消除因此带来的不良影响。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当你新官上任之初,烧上几把火有其必要,但一定要烧得好、烧得旺,否则会引火烧身。因此,要尽力避免发生下列10种情况:
  1.切勿追求个人成就
  不要像那些不可一世的改革家一样,刚一上任就要废除以前所有的规章制度,并向大家声明,从今以后,自己的一切作法将与过去完全不同。当然,作为新任领导你的有些做法肯定会与过去有所不同,但对大多数事情而言,在你还未搞明白之前,不要轻易去改变它。一些存在了很长时期的制度和规则,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即使有些规则已十分不合理,也得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加以改变。
  2.不要轻易许诺
  你应该做到三点:
  第一,你要知道,真正的友谊和忠诚不是用金钱和交易换来的。
  第二,你没有绝对把握做到的事情,决不向他人许诺。
  第三,不要随便给予奖励,只有完全清楚地知道谁该得奖时才给予奖励。
  3.不要成为暴君
  如果你表现得像一位暴君,专制任性,这只会危及你的职位,决不会巩固你的地位。如果你将下属支使得团团转,就像他们是你的奴仆,那么你也就给自己竖立了不必要的对手,最终导致下属的抗议。请记住,真正的权力通常是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实现的,而且应让下属感到你的那些命令理应遵从。
  4.对待下属不可偏心
  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应当公正平等地对待下属。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当你的领导只是赞赏和奖励他的亲信,你也会情绪低落,对工作兴趣索然,你会愤愤不平、灰心丧气。
  人性的一个基本点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与认可。人们都喜欢让人觉得自己特殊而重要。如果得不到认可,我们就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徒劳无益的事情。
  5.不要不假思索、信口开河
  在听众满庭,众目投向你时,你往往会因此而得意忘形。你不知道你的下属可能正是受到你的权力的威慑,而不一定是欣赏你的才智。你往往容易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这在你新官上任之时更易如此。接下来你会发现,你正乱说一气。听众一定会记下你那些愚蠢无知之言,并且可能会以此作为将来对你进行攻击的靶子。
  6.不要独揽一切
  避免独揽一切的诀窍就是合理地分派工作。你通常出于紧张、不耐烦,或是因为你毫不相信下属能把事情做好,而非得亲自去做不可。不久,你的桌上将堆满需要你签字同意的文件,将等待你做出决定。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