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_14 佚名(现代)
4.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依然存在的原因及其宗教消亡的途径。
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摧毁了宗教的社会基础,大部分劳动者摆脱了宗教偏见。但是,宗教偏见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中仍然存在,这是因为:
第一,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势力,它的影响在某些人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习惯势力要想彻底消除,需要时间。
第二,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还没有最后消灭,而且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各种交流日益增多,所以,这种消极的东西也会传来,并发生影响作用。
第三,自然灾害有时还能造成相当大的困难。在人们还是自然规律奴隶的情况下,宗教就仍然有市场。
第四、社会动乱所造成的后果。
第五,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
第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没有得到极大提高,等等。
所以,宗教偏见在一部分人中仍然存在,表明宗教偏见的斗争仍是长期的任务。
②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同其他意识形式一样,也有一个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不会永存,最终必定消亡,宗教消亡的途径是:
第一,从根本上说,需要根本改变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第二,对人民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彻底的无神论。
第三,要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作用。反对精神污染。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主张无神论,反对有神论。但是,我们党的宗教政策又是信仰自由。这个政策,是一个积极的政策,不是消极的政策。这是因为,宗教信仰问题是世界观问题,思想意识问题,对这种性质的问题,只能靠说服教育,不能靠行政命令,不能靠强制。而且宗教的问题涉及到广大群众,具有一定的群众性,对于群众中的不健康的东西,只能启发群众觉悟。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经旁人过早地代疱丢菩萨。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菩萨需要农民自己去丢,亟女祠、节孝坊需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另人代疱是不对的。”(选一/33页)
阅读自书: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135页)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8页)
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三部分
☆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六部分(2002年11月8日)
思考书目:
1.运用社会意识一般特点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方针的正确性?
2.怎样依据社会意识领域斗争的特殊规律性来证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确性?
3.研究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结构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4.你对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相互联系有何体会?试举例说明。
5.试用本章关于社会意识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并提出如何加强自我教育的意见。
6.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前面,我们分别考察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诸如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展的动力的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等等。但是,要全面掌握唯物主义历史观,还必须进一步研究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规律虽然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它又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这就是:它不像自然规律那样在盲目地、自发地起作用,而是通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发生作用的,它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不开人这个社会主体,因此说,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原理,是同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能否正确地理解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是能否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一个关键;如果对这一原理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那就从根本上不懂得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学习这一章,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对于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的不同回答,是两种历史观对立和斗争的一个焦点,如何看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的对立同如何解决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1.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
①唯意志论
这种观点,把个别人物的作用夸大到了极端,认为历史是由少数“天才人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的,少数英雄人物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历史的面貌,左右历史的进程。而人民群众不过是盲目追随少数“天才人物”的愚昧无知的“群氓”,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例如,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说“历史者英雄许驰,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说什么“中国今日之问题在于没有英雄”,“只要有二、三个豪杰”出来“整顿乾坤”,中国便可以得救了,这是彻头彻尾的英雄史观。
蒋介石的御用文人胡适也是一个英雄史观的鼓吹者,他说什么,伟大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一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希特勒的那本书(指‘我的奋斗’)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
俄国的民粹派米海洛夫斯基等人,把群众视作“群盲”,认为他们不过是一连串的“零”,少数英雄人物才是“实数”,只有把“实数”放到“零”的前面,方能构成有效的数字,所以他们在行动中根本不依靠人民群众,而是采取个人恐怖手段去反对沙皇的统治,1881年3月1日,他们用炸弹炸死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但是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好处,反而给革命带来了祸害。
19世纪末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疯狂鼓吹“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论”,他宣扬什么历史的意义就在于“超人”的诞生,说这种“超人”具有“与生俱来发号施令的权利”,他的“统治和奴役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而人民群众“不过是提供实验的材料,一大堆多余的废品,一片瓦砾场”,等等。这种极端仇视人民群众的反动思想,后来自然为德国希特勒法西斯分子所崇奉,成为帝国主义推行侵略政策和扩张政策的工具。
②宿命论
这种观点,认为决定社会历史的则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如“上帝”、“天命”、“宇宙精神”等等,宿命论者认为,人只能消极地接受这种神秘力量的摆布,而在历史上无任何能动性可言,在宿命论者看来,英雄人物是“上帝”命令的执行者,是“天命”的体现者,而人民群众则只能俯首听从他们的支配。
例如,中国的孔夫子宣扬的“天命观”,说什么“生而知之者上也”,“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把自己说成是“五十而知天命”的上等人,而劳动人民则是“因而不学”的下等人等等。
在希腊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宣扬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是最高贵的,“具有统治的能力而适于统治人”;武士“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统治者的辅助者”,而农夫和手艺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只能受统治;至于奴隶,在柏拉图看来,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待,柏拉图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无疑是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污浊合理性作论证的。
德国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决定历史的是绝对观念,世界精神,而伟大人物则是世界精神的代表者。例如,他曾经把拿破仑看作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说这位伟大人物“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等等。
总之,不论是唯意志论,还是宿命论,它们都有以下两个共同点:第一,都否认历史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第二,都把人民群众的作用排除在历史之外,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二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殊途同归,都是英雄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切旧的历史观基本上都属于英雄史观。当然,这也不排斥某些思想家具有一些重视群众作用的思想因素。如孟轲就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引用:“君,舟也。民,水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复舟”这两句话来教训他的儿子,等等。但是,这种思想即使在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那里也并不占主导地位;而且,这些思想往往是以维护和改善剥削制度、巩固旧时代统治者的统治为目的的,因而是以肯定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为前提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超出英雄史观的窠臼。
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有其深刻的阶级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就其阶级根源来说,唯心史观是剥削阶级的历史观,是剥削阶级奴役和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剥削阶级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了他们必然要用英雄史观看待历史。
就其社会根源来说,在阶级社会里,总的说来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而又不够发展,生活资料有了剩余而又不丰富。这种社会条件,就必然决定了绝大多数的人从事生产劳动,只有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说来,在政治舞台上展开活动的,是那些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显赫人物。所以,如果只从表面看问题,就往往认为历史是那些活跃在舞台上的显赫人物所创造的,而人民群众则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就其认识论根源来说,是因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个人的意志和动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而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又比一般的个人要大得多,突出得多。如果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停留在人们的思想动机上,特别是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上,片面夸大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不去深入地探究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是什么,那就在认识论上容易夸大人们的思想动机特别是英雄人物主观意志的作用,把它看作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这是因为: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因此,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而且最根本的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社会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同时也是生产者即劳动群众的历史,因为劳动群众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基本力量。
正如斯大林所指出的,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者的历史,“历史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不能再把社会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的行动,归结为那些蹂躏他国的‘侵略者’和‘征服者’的行动,而首先应当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群众的历史,各国人民的历史。”(选下/443页)
历史唯物主义把被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彻底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在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之前,首先应当明确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例如,18世纪法国革命时期属于人民群众的第三等级,是由资产阶级、城市贫民、农民和无产者构成的;我国抗日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解放战争时期,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阶层都是人民群众;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则是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但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者。正是劳动人民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的、科学的和艺术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所以,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这是最简单、最明显的事实,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事实。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在这个问题上,资产阶级思想家从来是不承认的,他们知否认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十分荒谬的。事实是:
①人民群众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
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们要从事精神文化的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物质前提:第一,是要首先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否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第二,是要有必要的物质设备。例如,搞科研,要有实验器材;观察宇宙空间,要有望远镜;捕捉基本粒子,要有高能加速器,搞文艺创作,也要有文房四宝,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果。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来源于社会实践。
例如,我国古代的名著《本草纲目》,就是历代的药物学家、医学家总结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而由李时珍加工整理而成的,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书,达八百多册,访问民间医药的土方达300多条,亲自到荒僻的深山里采药,最后将大堆的材料整理编写,前后花了27年,终于完成了这部长达100多万字的医学巨著,记下了1892种药,一万一千多个单方,成为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再如,我国许多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人民群众。《三国演义》远在成书之前,三国故事就已在民间流传,唐代文藉对此已有记载,宋代已出现了专门演说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到了元代更有了上图下文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刊行。罗贯中(元朝人)在丰富的民间文学基础上,参考了史传记载,并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构思而作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我们现在所看到了《三国演义》,是又经清初毛宗冈加工修订过的一个通行本。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时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这虽然是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但是却具有普遍意义。
③劳动人民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第一,劳动人民在提供丰富的精神财富的原料的同时,还对这些原料作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创造出精神财富的珍品,这就是说科学艺术的最早的发明权属于劳动者。
例如,人类最初关于天文、地理和数学等的知识,丰富多彩的建筑、雕刻和绘画,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等等,无一不是劳动人民的天才创造,鲁迅说过:古代人没有作品,抬木头累了,喊号子,“唉唷,这就是唉哟哟——嗨!”山歌、民歌一类很难找出作者,山歌怎么来的?男女双方,你在这个山头,他在那个山头,交流感情,喊来喊去,一问一答,演化而成歌曲。
第二,劳动人民中还涌现出了许多闻名的科学家、艺术家。
例如,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是个印刷工人,纺织家黄道婆原来是个童养媳,美国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是个工人,其他,如美国电学理论家富兰克林,英国电磁学家法拉第,发明电灯、电影、留声机的爱迪生,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慈根,俄国大科学家和思想家罗蒙诺索夫,世界文豪高尔基等等,他们都是来自社会的下层,有的本人原来就是体力劳动者。
总之,上述一切都能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方面抹杀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不过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是同历史的真实情况背道而驰的。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要否定知识分子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中的作用,在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精神文化财富的过程中,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文化的创造、传播和发展,是同知识分子对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种特殊的作用分不开的。知识分子的这种特殊作用,一般说来是那些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众所不能代替的。尤其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等等,他们对于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贡献,对于社会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和发展,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创造的科学理论,把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总结概括成为系统的规律的知识,使之广为传播;他们创作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则以典型的艺术形象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生活。知识分子所起的这种对实践经验概括和总结的作用,既是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的加工,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经过知识分子的概括和总结而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科学文化,不仅丰富和发展着人类的精神生活,而且又反过来对人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发展,从而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重大的推动作用。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知识分子也是一支基本的力量,所以,否认知识分子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方面的作用,是不对的。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但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必须靠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中,就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来实现。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际上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摧毁旧制度的斗争。只有这种群众性的社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了历史的主流,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这是一条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
三、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群众的创造活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在既定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群众创造历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选一/603页)
这说明,所谓制约着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就是那些人们在其中活动,但又不能任意选择的现实条件的总和,是前人活动的成果。
这种社会历史条件,大体有三:
1.经济条件
从广义上说,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每一历史时代的人们所遇到的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从生产力来看,生产力的状况不同,人们的创造作用也不同,无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或者社会变革的方向和形式,都是由生产力的状况所决定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最基本的历史条件。
其次,从生产关系来看,由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其创造作用的性质和程度的大小也很不一样。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都有其阶级局限性,从根本上说,这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制约性,不仅剥削阶级有局限性,被剥削阶级也有局限性。如奴隶和农民,他们反抗旧制度的斗争和起义,对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经济地位的局限,使他们都没有可能创造新的社会。无产阶级摆脱了以往劳动阶级的那种散漫、狭隘的局限,在团结性、组织性、纪律性、自觉性和政治坚定性等方面都有极大地增强。并能领导创造新社会。然而,相对于具体的经济条件,如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化的程度等等,无产阶级也受到历史的制约。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2.政治条件
政治条件包括范围很广,而以国家制度同群众的历史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大不相同,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广大人民遭受压迫和奴役,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他们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摧残,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所谓“万马齐病”就是对这种状况的生动写照。
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完全不存在压抑人才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相违背的,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健全,是可以逐步得到克服的。
3.精神条件
精神力量尽管不起决定作用,但也不可忽视,它对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先进的思想、文化能激励和鼓舞群众的创造活动,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和习惯势力会严重阻碍、束缚群众创造作用的发挥,劳动群众也会沾染旧习气,受到落后传统的某种影响,然而进步的、优良的传统终究还是其主流。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群众的创造作用,就必须发扬优良传统,摆脱和克服落后传统的影响。
此外,科学文化状况,也是重要的精神条件,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是群众创造历史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二者是成正比例的。但是在旧社会,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科学文化的权利,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他们在文化上翻了身,聪明才智才得到了发挥。人民群众只有成为自己革命的主人,掌握了科学文化,才算开始了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新时代。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每一历史时代,群众的创造力都要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但群众的创造力相对于个人,以及就其世代无限延续来说,又是无限的。我们承认这种无限性,正是为了反对那种不相信群众力量的悲观论点;我们同时也要承认这种有限性,以免不顾具体历史条件,主观地发动群众去做那些根本办不到的事,从而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总之,人类的历史正是这样在从有限不断趋向无限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什么是个人?
要想知道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如何,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个人?个人是相对于群众而言的,人类世界中单个的人通常就被称为个人。在一切个人中,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以分成普通个人和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人物中,按其对历史影响的性质(促进或阻碍),又可以分为进步的和反动的、正面的或反面的、好的或坏的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伟人),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社会发展起过重大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等,他们都是能够反映时代精神、体现进步阶级要求的先进的代表人物。至于历史上的反动阶级的头子,由于他们对历史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当然不能算伟大或杰出人物;但是,他们对历史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却不可忽视。
2.强调群众作用和承认个人作用的一致性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具有影响作用,特别是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它坚持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一致性,既反对无限夸大个人的作用,也反对全盘否定个人的作用,认为任何把群众的作用和个人的作用绝对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在历史过程中,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意志构成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总合力,在这个合力中,每个意志都有所贡献,都不等于零。(选四/478-479)从恩格斯这段话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历史上起一定的作用,在历史的总的合力中,每个单个人的力量都不等于零;第二,但是,这种作用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正数,有的是负数,有的是积极的动力,有的则是消极的阻力;历史就是在这两种力量对比当中前进的。所以,否认任何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都是不对的。
问题在于,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来说,只要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都应当认真而严肃地考虑:自己在这个历史总合力中究竟起什么作用?作出什么贡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投入到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事业中去,即投入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事业中去,那么,你就是尽到了自己的历史的责任,就是对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因此,你也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主要表现
历史人物特别是政治上的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起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
历史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和指挥者,总而言之即组织者。因而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使之具有个别的外貌特征。例如,决定个别历史事件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就是说,就个别历史事件来说,历史人物不仅有深刻影响,有时也可以说具有决定作用,我们平常所说的,“流芳千古”,是说的进步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遗臭万年”是说的反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上留下了可耻的印记。
②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成熟了的历史任务总是由少数历史人物首先发现和提出的。例如,孙中山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历史人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在于他有以下两个本质特征:第一,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他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第二,他首先把历史发展进程所造成的新的历史任务指明出来,并提出解决任务的可行方案,这就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之所在,反面人物对于他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来说,也具有类似的作用。因而才能成为他的阶级和他所代表的政治派别的首领。
③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由于上述两点,也就是由于历史人物对于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所以他们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是,这种作用无论多大,也决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相反,他们的活动本身也不能游离于历史必然规律的支配之外,不能摆脱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性。
总之,我们在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时,决不能排斥历史人物对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影响历史具体外貌的重大作用。否则,历史的具体情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将成为不可捉摸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人物,全在于他们和群众有这样或那样、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他们所提出的历史任务,实际上也就是他们所代表的民族、阶级和群众的要求与意愿的集中体现。历史人物一旦不再有任何群众的支持,他在历史上也就不可能再有更大的作为。这就是说,历史人物的作用再大,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也不能超越历史必然规律的支配。而反动的历史人物逆潮流而动,对历史发展起严重的阻碍作用,但他们最终总要被历史所抛弃,成为历史的罪人。
二、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
1.杰出人物的产生及其活动,体现了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所谓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就是说,历史的总趋势是进步的、向前、向上发展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由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前进的运动,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它在客观上始终支配着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人民群众的愿望及其活动,则是这种历史必然性的具体体现。
所谓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就是说,历史的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要以无数偶然性作为补充和表现形式。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是必然的,而这种必然性通过什么形式即什么具体的历史事件表现出来,表现的深度和广度,早些或晚些以及这个发展是加速还是延缓,等等,又是偶然的,而构成甚至决定这些具体历史事件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也是偶然的,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例如,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将要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必然的;但究竟谁来领导,革命在哪一天爆发等,则带有偶然性。当时因起义计划暴露而提前发动,也是同列宁、斯大林的果断精神分不开的。因此偶然性“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性格。”(选四/393页)
这样,历史从表面看来表现为无数偶然性,但在偶然性背后起作用的仍然是历史的必然性。历史条件成熟了,就会在客观上形成向某个阶段发展的要求,这时,一定会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和提出这个历史任务,这都是必然的。至于恰巧是某个人物而不是别人,他恰巧是在这时而不是在别的时候出现,则是偶然的。然而,偶然性中又有必然性。如果没有这个人,就会有另一个人来代替。正如恩格斯所说:恰巧拿破仑做了法国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因为当时法国需要这样的人,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那就会有别人来扮演这个角色,这个人也许比拿破仑更好些,也许更坏些,但迟早总会出现这样一个人的。
由此可见,杰出的历史人物,也就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产生及其活动,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同时又和他们自身的特点以及其他偶然的条件有关,体现了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2.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的具体表现
①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作用的制约性
从上述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道理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历史人物,包括杰出人物都是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发展趋势形成的特定环境中涌现出来并从事其活动的。就是说,任何历史人物,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而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所形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时势”,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制约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时势造英雄”。
所谓“时势造英雄”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时势召唤英雄。就是说,时势提出了成熟的历史任务,它便有能力实现特定历史任务的人们应招而来。每个时代都发出自己时代的召唤,而在这方面有才能的人就可能成为英雄,例如,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领袖“应运”而出都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时势锻炼英雄。就是说,英雄并非天然生就,任何真正的英雄都要经历艰苦的锻炼,而时势则提供了这种锻炼的条件。正是时势这个社会的大熔炉、大学校,锻造了成千上万的英雄豪杰,把平时默默无闻的人造就成为时代的英雄。
第三,时势筛选英雄。就是说,时势又如大浪淘沙,将真正杰出的人推到历史舞台的前面,把相形见绌者置于次要地位,逐步淘汰那些落伍者、投机者、变质者等等。时势的筛选作用,对于保障站在历史潮流前面的人物的质量以及历史任务的完成,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任何英雄人物,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儿,他只有在自己时代所许可的范围内行动,所以,他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特征,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例如,诸葛亮再聪明,也只能发明“木牛梳子”而搞不出电气化机车来,这是因为受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秦始皇再有本事,也只能在中国建立封建制度,而不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洪秀全再伟大,也只能推出“天朝田亩制”,而不可能制出土地法大纲。空想社会主义者再进步,也只能推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不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都是因为他们受了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作用不可能超出当时的历史条件。
②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具有阶级的制约性
就是说,历史人物尽管他们的性格、品质和才能各有自己的个性,但是,在阶级社会中,这些个性,从本质上看,还是他所属阶级本性的集中反映。每一个历史人物,一般地说,都是一定的阶级的代表。所以,历史人物就又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的局限性。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人物究竟属于哪一个阶级,不能只简单地看他的阶级出身,不能搞唯成分论。当我们对历史人物进行阶级分析时,主要应从他们的思想、理论和行动上看他们究竟是哪个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
3.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由于历史人物作为历史的人,受历史的局限;作为阶级的人,又受阶级的局限,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就应当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
①历史主义
所谓历史主义,就是说,在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分析他们的功过是非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加以具体的历史的全面考察,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求全责备,过分苛求;也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按自己的主观好恶、政治需要去任意拔高,过分颁扬,甚至把古人现代化。重要的是看他在当时的条件下,给历史和人类作出了什么贡献,是否比前辈提供了更多的新的东西,起了何种作用。例如,不能因为岳飞有“忠君”思想,就否定他是民族英雄,也不能因为秦始皇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就把他吹捧得甚至比无产阶级政治家还要高明。正如列宁所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摆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选二/512页)
②阶级分析
所谓阶级分析,就是要求把人物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评价,要看他们所属的那个阶级在当时处于什么地位,他们的活动代表的是什么阶级的利益。例如,我们说秦始皇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是因为他在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过程中,代表了当时是进步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在统一过程中和统一以后,由于他的剥削阶级本性,对劳动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以,否认他的历史作用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为他的暴行辩护也是错误的。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一切阶级社会中,实际的阶级关系是很复杂的。所以,阶级分析不仅要求对各阶级的基本性质和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作出一般的划分,而且要求对各阶级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相互关系以及历史人物在这些关系中的特殊性格和实际表现作出具体的说明。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应该实事求是,而不是简单地当作真理到处乱用。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1.领袖的含义
无产阶级领袖,按照列宁的说法,是无产阶级政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选四/197页)这个概括,包括四层含义:①个人条件——最有威信,影响和经验;②产生方式——是被推选出来的,而不是自封的;③所处地位——担任最重要职务,是群众和党员中的一员,又不仅仅是普通的一员;④构成状态——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复数。是比较稳定的集团,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既是群众、阶级和党的代表,也是无产阶级领袖的代表。
2.无产阶级领袖的优秀品质
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和历史使命,培育了自己的领袖优于其他阶级领袖的优秀品质,这种优秀品质,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一身兼有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品格。他们首先是革命家、实践家,站在运动的最前面,领导群众的斗争,同时又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科学精神。所以,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比群众站得高看得远,从而领导群众进行有效的斗争。
②一切从党、阶级、群众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就是说,他们最大公无私,无私的共产主义精神是无产阶级一切优秀品质的核心。无产阶级领袖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无私才能无畏,无产阶级领袖具有无比的革命坚定性,充满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③无限信任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他们不仅善于把全党、整个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团结起来,而且善于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都团结起来,形成广泛的革命大军,无产阶级领袖只有具备这种品质,才能领导群众前进,取得无产阶级斗争的伟大胜利。
④善于进行批评特别是自我批评。无产阶级领袖也并非“完人”,是人而不是神,在他们的认识和实践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无产阶级领袖的可贵品质,就在于有了错误能够勇于承认和勇于改正,并且用以教育全党和群众,绝不文过饰非。
上述诸点,远不是无产阶级领袖的全部优秀品质。仅仅主要三点而已。
3.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正因为具有这些优秀品质,所以才能在历史进程中发挥其伟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紧密相联、交织在一起的。
①在理论方面,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在于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列宁又全面地、划时代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和提出关于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新结论;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中国的特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其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这些都是同历史发展最有直接关系的伟大理论贡献。
②在实践方面,无产阶级领袖对推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马克思恩格斯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同盟的奠基人,是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的实际组织者和领袖,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新纪元的伟大开端是和他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列宁缔造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我国人民正是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胜利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
当然,其他无产阶级领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也都不同程度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上面所列举的几位革命导师只不过是代表自己,只不过是许多杰出领袖中的杰出者而已。忽视其他领袖的作用也是不对的。例如,邓小平同志,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三节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前面,我们分别考察了人民群众和个人的作用以及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下面,我们将进一步考察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人民群众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人和集体
1.什么是集体
集体是指由某种共同纽带联系起来的人们的集合体
这点,必须明确两点。
①集体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高于个人。这是由于集体中有超出个人的联系纽带的存在。例如,党是由党员组成的,但是党有党纲、党纪和党的组织原则,这些体现党的利益和意志的东西,就是把党员个人联系起来的纽带,但是它又不是党员个人利益和意志的简单的机械的总计,高于党员个人。
②作为维系集体的纽带不是单一的,它可以是经常起作用的经济、政治、思想、血缘等等关系,也可以是某种暂时的共同目的或任务,由此而结成各种各样的集团。即使由同一纽带联合起来的集体,往往又是多层次的、不同的集体。同一集体的不同层次之间,往往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还有质的不同。因而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条件下也很不相同。
例如,在私有制社会里,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阶级利益是根本冲突的,“人对人是狼”,所以,个人和集体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我们下面着重讲一讲。
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个人和集体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但是,一般说来,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是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予以调整解决的,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在创造历史活动中的基本方向一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
①个人依赖于集体,无集体即无个人
第一,集体使个人得以生存。例如,原始人如果不组织起来,就根本无法生存,就不成其为人。所以鲁滨逊那样的人,其实也并没有完全脱离社会。
第二,集体使个人力量得以发挥和增强。如果离开了集体和社会,任何个人的作用都表现不出来。
第三,集体使个人的利益得以满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只有集体发展了,国家富裕了,个人才能有真正的好的。所谓“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集体为个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个人影响集体,集体也依赖于个人
第一,集体由个人组成,没有一定数量的个人,也就没有集体。
第二,个人力量发挥的程度影响集体的力量。
第三,个人利益满足的程度影响集体利益,例如,如果个人的正当权益得到了合理的满足,其参加革命和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集体的利益也就会增多。反之,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损伤,必然影响工作效率,从而影响集体利益,如“吃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就是如此。
第四,个人才能、品质的发展状况也会影响集体,所以“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和“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就是讲的好和坏两种个人品质对集体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总之,个人和集体之间相互信赖,相互作用,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在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中,应当看到:集体对个人的作用和影响是基本的,由此导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发扬集体主义的忘我精神;二是要发扬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
3.应当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是正确评价人的价值的准则和出发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能从他的能力大小出发,也不能从他从事何种职业和地位的高低出发,更不能像资产阶级那样,从他手中握有多少货币出发,而只能从他和集体、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出发,我们所讲的人的价值,确切地说,就是指的人的社会价值。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在于他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简而言之,人的价值就在于贡献,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的一个基本思想。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地位有高低,职业有不同,但是,他只要把自己的生活、命运、一定的道路,同社会历史的进步,同广大劳动人民的幸福和整个人类的解放联系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的忘我精神,发扬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全心全意为集体、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那么,他就是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各种流派中,不少人也热衷于以抽象的字眼来宣扬所谓“人的价值”,其实不过是剥削阶级价值观的陈词滥调的翻版。例如,存在主义者萨特就否认价值的客观性,只讲个人价值,不讲社会价值,只讲个人的主观需要,不讲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对个人的制约。他说什么人的价值就在于自由,价值是通过个人“自由选择”而实现的。然而,他所说的这种抽象人的“绝对自由”和“孤独的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社会来谈个人,离开客观规律来讲自由,离开人在社会中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及其满足过程来谈个人的存在,结果只能造成个人的极端利己主义欲望同客观必然的现实之间的剧烈冲突。这样的冲突只能意味着个人的绝望、恐惧和灭亡,因为个人的极端 得到满足的,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以,萨特鼓吹“人的价值”的结果,却在实际上否定了人的价值。存在主义者关于“人的价值”观点的致命错误,仍在于它不是以个人对社会贡献什么,而是以个人从社会取得什么为价值标准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能离开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离开人在社会中的劳动,离开个人同他人,同集体、同阶级、同社会的关系,来抽象地、孤立地谈论“人的价值”。
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价值观,一般地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是个人主义的,这是资产阶级专门追逐个人利益的阶级意识的表现。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首先强调人民的价值,只有在人民的价值中才谈得到每个个人的价值。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必须着重指出的是,我们决不能只从社会给予个人这方面来说“人的价值”。因为社会要能够提供实现其每个成员的“人的价值”的条件,首先就需要把它们创造出来,所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了什么贡献。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共产主义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都是从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来规定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而且都把为社会、为他人尽其所能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人的价值,应该从伦理角度反映这种关系。
所以,从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看来,人的价值首先在于为共产主义事业、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作出贡献;在我国,在今天,首先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我们的一些同志虽然不加考虑而一味片面地从个人需要的角度提出人的价值问题,这是很奇怪的,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二、领袖和群众
在个人和群众关系上带有全局性意义的,是领袖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既强调群众的决定作用,又承认领袖的重要作用,必须全面地、正确地认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
1.群众需要领袖
列宁说:“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选一/210页)无产阶级尤其是这样。这说明,群众如果没有带头人和组织者,群众的斗争就会陷入涣散状态,群龙无首,必将失败,这是历史的经验,因为领袖在群众中起着预见、指挥、组织、团结和教育的核心作用即领导作用。
2.领袖必须依靠群众
就是说,领袖离不开群众,这是因为,领袖产生于群众之中,是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代表,领袖的力量来源于群众。领袖如果脱离了群众,那就成了“光杆司令”,一事无成,那就等于人离开了大地,鱼离开了水。
总之,群众需要领袖,领袖要依靠群众,但是这两个方面相比,领袖依靠群众更为根本、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第一,领袖毕竟是少数,他们的作用再大,也大不过亿万群众的作用;第二,领袖的巨大作用,正是群众赋予的;第三,领袖的作用归根到底还是根源于群众的作用,取决于群众的作用。群众的作用自然包括了领袖的作用,领袖的作用无非是群众作用的集中表现。所以,把领袖、英雄和群众并列,认为历史是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貌似公允,实则割裂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是一种二元论,是错误的。
从群众和领袖的相互关系中,可以得出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即既要重视领袖的作用,又不能夸大领袖的作用;既要尊敬、热爱领袖,又要反对个人崇拜,反对把领袖神化,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热爱领袖和反对个人崇拜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
第一,群众热爱自己的领袖,自觉维护领袖的威望,本质上是对党的利益、阶级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的爱护,是对党的信任和支持。而否认领袖的作用,不问青红皂白反对一切权威,则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无政府主义的错误表现,是极端有害的,所以无产阶级群众必须承认和维护领袖的权威。
第二,所谓个人崇拜,就是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把领袖神化,要群众盲目崇拜个人、迷信个人,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这是因为:①它颠倒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把领袖看成是群众的“救世主”和历史的决定者,要求群众绝对忠于领袖个人。②它颠倒了领袖和党的关系,把领袖置于全党之上,要求党绝对服从个人。③它颠倒了领袖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破坏了民主集中制,搞“家长制”、“一言堂”。④它把领袖说成是“神”,是“先而知之”的“天才”,不容许党和群众监督领袖或批评领袖,鼓吹领袖绝对正确,只许歌功颂德,不能提出半点疑义。
所以,个人崇拜不是对领袖的真正热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行为,而是蒙昧主义的表现,是对唯物出现的背离,只有去掉个人崇拜,才能更好地维护领袖的威信,真正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由此可见,热爱领袖和反对个人崇拜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关系到革命事业成败的重大原则问题。
对于在我国发生的个人崇拜现象,我们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作出了透彻的分析。决议指出:这个复杂现象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对此党中央也应负一定责任。但是仅仅归咎于某个人或若干人,则不能使全党得到深刻教训并找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步骤。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生个人崇拜的根源在于,第一,它是封建专制主义的遗留物;第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特殊历史条件,也给我们遗留一些不利于党和国家民主生活的副作用。第三,领袖(包括领袖集体)由于胜利而产生的骄傲自满情绪,也是产生个人崇拜的一个因素。第四,长期以来,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未能制度化、法律化,等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