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德〕黑格尔

_14 黑格尔(德)
但是在更高的意义之下,有一个对于理念的更进一步的观点,就是把以前的那些个别的、片面的、仅仅包含理念的环节的原则结合起来,——以一个更具体、更深刻的理念把这些环节结合为一。因此柏拉图也是折衷派,他结合了毕泰戈拉、赫拉克里特、巴门尼德;因此亚历山大里亚派也是折衷派,不过这话的意思永远是上述的意思。
然而,布鲁克尔也曾用过的这个名称,从实质上说,是不恰当的,与历史不符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惯常被人用折衷派这个名称来称呼。
我发现布鲁克尔①最先用这个名称;他这样做,是因为第欧根尼。拉尔修②给他造了机会。因为第欧根尼。拉尔修曾经说到某个亚历山大里亚人波大谟,说这。。。
个人不久以前(πρòιγ)从许多不同的哲学里选取了主要E G E I原则和最好的东西。第欧根尼引用了这个人好多句话,说他已经建立了一种折衷的哲学。这些话是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斯多葛派的著作里选出来的,不过并无重要意义,并且亚历山大里亚派的特色在这里面也看不出来,第欧根尼是比
①“批评的哲学史”
,第二卷,第一九三页。
②“引言”
,第二一节。
-- 202
乙、卡巴拉派和诺斯替派791
亚历山大里亚派还要早的人;而根据苏以达的说法①,波大谟是奥古斯都的养子的教师,折衷派的思想,对于一位太傅是最合适不过的。因为这个缘故,由于这个波大谟是亚历山大里亚人,布鲁克尔就把第欧根尼书中的折衷派这个名称用到亚历山大里亚派哲学身上去了。不过,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并不是折衷派。因为结合过去的一些哲学系统正就是更深刻地认识了哲学理念,这种认识是具体的,所以在更深刻的理念形式中包含了那些抽象的原则。
这种综合工作应当时时进行;在过去的分歧后面,应该承认有一种自在的同一性,因此区别只是形式。亚历山大里亚派有更深刻的观点,他们既是毕泰戈拉派,也是柏拉图派和亚里士多德派;过去的一切哲学系统,都可以在他们的系统里找到它们的地位。
托勒密朝诸王曾经在亚历山大里亚奖励学术,罗致学者,这一方面是由于国王们自己对学术有兴趣,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有十分适合的条件。他们建立了著名的大图书馆,并且把旧约圣经翻成希腊文藏在馆内;凯撒毁灭了这图书馆,但是以后又重建了。那里还有一座博物院,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科学院,当时有许多哲学家和专门学者住在里面,领着薪俸,除了研究学问以外没有别的职责。以后,这一类的学术机关在雅典也设立了,每一个哲学派别都有它自己的公开的会所,不分轩轾。

新柏拉图派哲学有一部分是与其他学派一同兴起的,有一部分则是建立在其他学派的废墟上,使其他学派黯然失色。
①见“波大谟”
,第三卷,第一六一页。
②参看布勒:“哲学史教程”
,第四部,第一九五——二○○页。
-- 203
89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三卷
一切较早的哲学系统都消失在新柏拉图派哲学里面。新柏拉图派与以前的各个学派不同,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一个自己的学派;它只是把一切哲学在自身中结合起来,以研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毕泰戈拉派为他们的主要特色。与这种研究相结合的,是对各种著作的考释,其目的是把它们的哲学思想结合起来,指出它们的统一。新柏拉图派的哲学大师们所做的工作多是讲解各种不同的哲学著作,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一 安莫纽。萨卡斯
安莫纽。萨卡斯(负囊者)据说是这个学派最初或最出。。。。。。
名的教师之一;他死于基督降生后二四三年。
①可是他没有任何著作流传下来;也没有任何关于他的哲学的传说流传下来。——这时哲学工作最主要的方式是在于注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或对这些哲学作摘要。古代哲学家著作的注解,不是口述的,就是笔录的;我们现在还保存着许多这一类的注解,这些东西里面有一部分是很出色的。注解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是阿芙罗狄的亚历山大,罗得斯的安德罗尼柯,大马士革的尼古劳,还有波尔费留。
柏拉图的注解者是努美纽,底尔的马克西谟。另外还有一些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学者详细地注解了柏拉图,因而同时也认识了另一些学派的哲学,并且对理念的各种不同的方式的统一之点也了解得非常清楚。
最好的注解都出于这个时代;普罗克洛最大部分的著作是对
①布鲁克尔:“批评的哲学史”
,第二册,第二○五页、二一三——二一四页。
-- 204
二 柏罗丁991
柏拉图的个别对话等等著作的注解。这个学派更特别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把思辨说成现实的神圣存在和生命,因此使思辨显得有些神秘意味和魔术意味。
在安莫纽众多的学生中,有许多人在其他科学部门中甚为有名,例如朗几诺以及奥利振便是;后者是否就是那个有名的教父,还不能确定。在哲学上,他的最出名的弟子是柏罗丁,从他现在还保存着的著作中,我们认识了新柏拉图派哲学最大部分的内容。这种哲学的整个系统,他的后人们认为是他所建立的,并且说这种哲学是他的哲学。
二 柏罗丁
因为安莫纽的学生们曾经约定依照他们的老师的愿望,不把他的哲学写下来①,所以柏罗丁也很晚才写书,或者毋宁说,他的保存下来的著作是他死后才由他的一个有名的学生波尔费留发表的。
他的生平事迹,我们是从波尔费留得知的。。。。。
波尔费留所写的柏罗丁传中显著的一点,是真实的生活事迹和大批奇怪的事情夹杂在一起。这是一个重视异行奇迹的时代。但是我们如果认识了纯粹的哲学论证,认识了这样一个人的纯粹的意义,我们就不会对这一类的故事惊奇了。
柏罗丁是一个埃及人,大约在基督降生后二○五年塞普底缪。塞未罗皇帝在位的时候生于吕科波里。他听了许多哲学教师的演讲之后,变得很忧郁沉默;他二十八岁时,来到安莫纽那里,终于对他感到满意信服,跟他学了十一年之久。
①波尔费留:“柏罗丁传”
(一五八○年巴锡尔版“柏罗丁九章集”的卷首)
,第三页。
-- 205
02哲学史讲演录 第三卷
因为那个时候对于印度和婆罗门智慧的重视开始流行,所以柏罗丁参加戈尔地安皇帝的军队中服役,到了波斯;但是战争不幸惨败,柏罗丁没有达到他的目的,费尽气力才逃得活命。
①他四十岁时到了罗马,在那里住了二十六年,一直到死。
②他在罗马的生活方式是很特别的,遵守着古代毕泰戈拉派的习惯,不吃荤,常常斋戒;还穿着古代毕泰戈拉式的服装。
③他被各个阶层尊为公众的教师。

柏罗丁曾经受过当时的皇帝伽利安和他的皇后的宠遇,据说皇帝交给他康巴尼亚地方的一个城,柏罗丁曾想在那里实现柏拉图的理想国。
但是大臣们阻止这个计划的实行;⑤他们这件事是作得很聪明的。因为这时是在罗马帝国这样一些外在情况之下,而且从柏拉图的时代以来,人们的精神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应当使另一个精神原则成为普遍原则,所以现在这一个壮举远不如在柏拉图的时代可以增进柏拉图理想国的光荣。单单说柏罗丁有过这种思想,是不能使人尊敬柏罗丁的见解的;可是我们还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计划究竟是仅限于柏拉图式的国家,还是加了一点扩充或修正。一个真正的柏拉图式的国家,在罗马帝国的环境中是无法存在的。柏罗丁于基督降生后二七○年死于罗马,享年六十六岁。

①波尔费留:“柏罗丁传”
,第二页;布鲁克尔:“批评的哲学史”
,第二一八——二二一页。
②波尔费留,同书,第二——三页,以及第七页。
③提得曼:“思辨哲学的精神”
,第三卷,第二七二页;布勒:“哲学史教程”
,第四部,第三○六页;波尔费留,同书,第六页。
④波尔费留,同书,第五——七页。
⑤同上,第八页。
⑥波尔费留:“柏罗丁传”
,第二页。
-- 206
二 柏罗丁102
柏罗丁的著作,大部分原来是对他的听众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他在最后的十六年中把它写了下来,若干年后,波尔费留才把它编纂成书。他在他的演讲里,象上面说过的那样,采用的办法是注解各种古代哲学著作。柏罗丁的著作叫“九章集”
,一共六集,每一集包含九篇个别的论文,因此有五十四篇论文,这些论文又分为许多章,——这是一部庞大的著作。这些书并没有构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事实上却是每一卷都提出了特殊的题材,作了哲学的讨论;把全书整个研究一番,是一件很厌烦的事。第一个“九章”大部分带有道德性:第一篇是:甚么是动物,甚么是人;第二篇:论德行;第三篇:论辩证法;第四篇:论幸福(πριδαιμιαs)
;J J I E I第五篇:论幸福是否存在于时间范围内(παραáσιρó)
;第B J K I E I六篇:论美;第七篇:论至善(πρω)及其他诸善;第八篇:B E I论恶从何处来;第九篇:论生活中一种理性的出路。其余的那些“九章”是形而上学的性质。波尔费留说它们是长短不一的。当柏罗丁五十九岁时,亦即波尔费留来到他的门下以前,他已经写了二十一篇了;在这一年和以后五年中,即波尔费留当了他的学生的时候,他又根据以前所发生的那些问题加写了二十四篇。当波尔费留在西西里时,他在逝世以前最后几年又写了九篇。
这最后九篇比较软弱。
①克罗依采尔正预备出版柏罗丁的著作。
叙述柏罗丁是很困难的,其困难绝不下于作一个有系统的发挥。整个说来,柏罗丁的办法是经常把每一个特殊论点
①同上,第三——五页,第九页,第一七——一九页。
-- 207
202哲学史讲演录 第三卷
都归结到完全普遍的论点上去。柏罗丁的精神总是不离开每一个个别的题材,有条理地、辩证地加以讨论,而将它归结到唯一的理念上去。因为这个缘故,有些主要思想常常是返来复去地说个不停。读他的著作是有一点令人不耐烦的,因为他从特殊的开始,说来说去总是不断地回到同一的根本观念。所以我们只消读柏罗丁的某几卷书,就不难很好地掌握住他的思想,用不着再读他其余的书了。柏拉图的思想和语言对柏罗丁是特别有支配力的。不过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他也同等有力;我们可以说柏罗丁是一个新柏拉图派,也同样可以说他是新亚里士多德派。他的书里有很多表现方法完全是亚里士多德式的。亚里士多德所用的名辞象“可能性”
、“现实性”等等,在柏罗丁的著作里也同样占重要地位。这些东西的关系是他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的是我们不能认为他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立;甚至于斯多葛派的思维、逻各斯他也采用了。
给他的哲学作一个叙述是非常困难的。柏罗丁的目的和。。
亚里士多德不同,他并不从对象的特性去了解对象,而是把对象归结到统一上去,同时强调实体,贬抑现象。柏罗丁最主要、最具特色的一点,是他那高尚纯洁的热忱:要把精神提升到善,提升到真,提升到自在自为的东西上去。他依靠认识,依靠纯粹思想,依靠理智的思想,和斯多葛派一样,这个思想本身就是生命,——而并不是呆板枯燥的。他的整个哲学从一方面说是形而上学,然而并不是有一个冲动、有一个趋势在其中支配着,要求说明,要求解释(推演出罪恶和物质的性质)
;而是灵魂从特殊的对象回到对于太一的直观:
-- 208
二 柏罗丁302
直观真实与永恒的东西,反思真理,——使灵魂达到这种考察和这种内心生活的幸福。因此他所取的方向并不是怎样费心耗神去理解并推究沉重迫人的现实,而只是把这些个别的对象当作起点(就是对于一般意见和哲学理论加以引导,但是进一步又把这些见解予以否定)
:他揭示个别对象的地位及其发生的情形,把精神与这些外在的东西分开;在单纯而明白的理念中,给精神应有的地位。
他的哲学思想的整个基调,是引入道德、引入对于永恒与太一的理智考察——这考察便是道德的来源。他便是这样进入道德的堂奥,为的是净化灵魂,使灵魂脱离情欲,脱离罪恶、命运以及无信、迷信、星相、魔术等不纯粹不真实的观念。他是引回到实体,而不是在实体的特有范畴中发挥实体。
因此,柏罗丁不能不去理会诺斯替派;他讨论他们,并且非难他们,说“他们根本没有说到道德与善,根本没有说到道德与善是怎样得来的,也没有说到应该怎样去培养与净化灵魂。因为我们说景仰上帝,本是不假外求的事;不过我们还要指出,这件事是怎样做的,以及人是怎样达到这样一个境地的。有一种道德,它趋赴着一个最后的目的,并与智慧同在灵魂之中;这样的道德便足以表明上帝。”
①他崇拜异教的神灵,因为他给他们加上了一层深刻的意义和一种深刻的效能。他说一个人如果爱某种东西,也就爱一切与它亲近的东西。譬如与父亲亲近的便是孩子们。然而灵魂在世界上是与最高的东西亲近的。那么它怎么能与这最高的东西分离
①柏罗丁:“九章集”
,第二集,第九篇,第一五章。
-- 209
402哲学史讲演录 第三卷
呢?
①这大约就是柏罗丁所取的一般的方向。
假如我们现在更详细地去研究柏罗丁的哲学,我们便可以发现在他的哲学里没有一句话讨论到标准,象斯多葛派与伊璧鸠鲁那样,——这是不必讨论的;他所讲的,是要钻进中心点,钻进纯粹的直观,钻进纯粹的思维,——灵魂在宁静中的那一种自身契合是他的出发点。斯多葛派及伊璧鸠鲁派拿来当作目的的东西,在这里成了出发点,要通过这出发点来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就是在内心激起一种欢悦,柏罗丁称之为狂喜。
一般人谈起这一派哲学时,总说它是一种狂想。我们常常听见人说它是狂想,但是柏罗丁却认为真理只存在于理性和理智中:这是很矛盾的。狂想把真理放在实际与概念之间的一种东西里,这种东西既不是实际,也不是概念,而是一种想象出来的东西。但是柏罗丁完全不是这样的。他之所以被人称为狂想,有一部分是因为人们常常把超出感性意识、超出确定的理智概念——理智概念只能用在有限事物上——的东西称为狂想;另一部分是因为柏罗丁一般地说到概念和精神环节本身时,论证的方式很特别,把概念和精神环节说得好象都是实质的东西似的,——把感觉的方式、想象的方式带进了概念的世界;还有一部分也是因为他把理念弄到感觉范围里去了,例如他便应用一切事物之间的必然关系来耍魔术。因为魔术家所作的事情正是赋予一切话语、符号、感性事物、个别事物以一种普遍的力量,企图用祷告之类的办法
①同上,第一六章。
-- 210
二 柏罗丁502
把它们想象成普遍的东西,——不过这只是一种外加的普遍者,并不是自在的,也不是基于本性的;换句话说,思想中的普遍者还没有给予它自己一种普遍的实在性。因为英雄的思想只是一个思想,英雄的行为才是真实的普遍的东西;同样情形,效果与方法才是伟大的普遍的东西。
因此,在某种意义之下,人们谴责柏罗丁和新柏拉图学派狂想也是应当的。因为在这个派别的大师柏罗丁、波尔费留、扬布里可的传记里,我们确实找着许多说到制造奇迹的话。因为他们相信异教的神灵;至于神象的崇拜,他们说是因为这些神象里充满着神圣的力量,神灵就在神象里。一般说来,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是没有摆脱奇迹信仰的束缚的。
①不过我们也听到人说起这些人和毕泰戈拉一样作了许多魔术,这一类的故事与其说是在古代产生的,不如说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因为在世界史的整整这一段时期中,不管在基督徒那里,还是在异教徒那里,都流行着对奇迹的信仰;因为专注意自身的精神,对于内心生活的无限力量及崇高充满着惊奇,因而不注意事物的自然联系,于是很容易想到有一个最高的力量在干涉。
但是这是与哲学理论完完全全不相干的。
除了以上所说到的关于神象的理论外,柏罗丁的著作里一点也没有包含上面所论到的那些意思。如果把狂想这个名称加给追求超感性的东西的一切精神努力,加给人对于道德、高尚、神圣、永恒的一切信仰,加给各种宗教的皈依,那么,当然
①参看“九章集”
,第一集,第六篇,第七章;第四集,第四篇,第三九——四三章;普罗克洛:“柏拉图神学”
,第一卷,第二九章,第六九——七○页(汉堡一六一八年颇尔图斯版)。
-- 211
602哲学史讲演录 第三卷
也可以认为新柏拉图派是狂想;但是,即令在这种情形之下,狂想仍旧是一个空洞的名词,只能在单纯的理智的嘴里才会说出,只能在怀疑一切高尚事物的思想中才会出现。如果我们说,努力追求与理智范畴矛盾的思辨真理就叫狂想,那么,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实在该受这种谴责,可是用同样的理由,也可以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是一种狂想。因为柏罗丁确实提到通过狂喜将猜神提升到思想;甚至于可以说,提高到思想活动的境界,乃是真正的、柏拉图式的狂喜。
此外柏罗丁之所以得到狂想之名,也是因为他把个体意识与绝对本质的认识之间的关系规定或描写成下面这个样子:认为灵魂从肉体回到自身时,除了纯粹本质的观念以外,要把一切观念都丢掉,使自己接近神。
①柏罗丁的哲学原理是自在自为的理性。总之,柏罗丁曾经说过,真正的存在只能通过“出神”而被认识;但是我们决不能把这种出神说成狂想的状态。柏罗丁说出神是一种灵魂的单纯化,通过这种单纯化,灵魂才进入幸福的安宁境界,因为灵魂的对象本身就是单纯的和安静的。
②这种境界,也就是灵魂摆脱了肉体,是通过纯粹思想而产生的。思维是活动,也是对象。因此这种出神是安宁的状态,丝毫不带任何心血来潮或胡思乱想的意味。出神的确不只是感性和幻想的喜悦,而是一个超脱感性意识内容的过程;它是一种纯粹思维,这种纯粹思维安宁自在,以自身为对象。柏罗丁常常以下面这种方式说到这个境界,他说:“我常常离开自己的肉体而醒悟回到自身,处在别
①“九章集”
,第六集,第七篇,第三五章——三六章。
②柏罗丁:“九章集”
,第六集,第九篇,第一一章。
-- 212
二 柏罗丁702
的东西(外物)之外,进入内心深处,得到一种奇妙的直观和一种神圣的生活。“
①不过他在这种出神里所意识到的东西就是哲学思想,就是思辨的概念和理念。
人们之所以说柏罗丁狂想的道理,一方面在于他用出神这个名词,另一方面也是在于出神的实质。
(一)名词方面:因为人们说柏罗丁狂想时,心里所想到的不是别的,就是疯狂的印度人、婆罗门、和尚、尼姑们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这些人为了彻底回到内心深处,企图把一切关于现实的观念和知觉都从心里扫除出去;因此这种境界一方面是一种持久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在这种洞见一切皆空的禅定中,它又表现为光明或黑暗,它不是运动,不是分别,总之,不是思想。
(二)
实质方面:凡是相信思维中的绝对本性不是思维本身的人,常常会说,上帝是意识所达不到的,上帝的思维乃是关于上帝的概念,不过它的存在或实在还是完全另外一个东西;譬如说当我们思维或想象一个动物或石头的时候,我们对于这个动物的概念或观念是一个与这动物本身完全不相同的东西,——好象动物本身才是真理似的。不过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这个可以感觉的动物,而是动物的本质;这就是动物的概念。
动物的本质在可以感觉到的动物身上并不表现为本质,而是表现为有客观个体性的“一”
,表现为那个普遍者的一种形态;其所以是本质,是因为它是我们的概念,而事实上只有这个概念是真的,——感觉所及的东西是消极的。因此,如果我们对于绝对本质所存的概念就是绝对本质自身的概念,
①同上,第四集,第八篇,第一章;参看同篇,第四——七章。
-- 213
802哲学史讲演录 第三卷
不是任何别的东西,那么它就是本质自身了。但是上帝似乎并非仅限于这个本质;因为上帝不仅是本质,不仅是本质的概念,而是本质的存在。作为纯粹本质的上帝的存在,乃是我们对于上帝的思维;但是上帝的真正的存在却是自然。在这个真正的存在里面,自我是个别的思维者;自我附属于这个存在,作为这个存在的环节,但是并不构成这个存在。必须从作为本质的本质存在〔按即纯粹思维〕,过渡到作为真实存在的存在〔按即自然〕;就上帝之作为自然而言,无疑地是个别自我意识所达不到的彼岸:(1)认上帝为个别自我意识或纯粹思维所达不到的彼岸的那种客观的思想方式,是必须克服的。
(2)作为个别实在物的上帝,就是自然。思维所达不到的上帝只是实在、自然,不过即便是自然也回到本质,换句话说,自我意识的个别性也要加以克服。
柏罗丁之所以被称为狂想,是因为他有这样一种思想:他认为上帝的本质就是思维本身,并且就呈现在思维里面。基督徒们曾经说过,上帝在一定的时候、一定的地方一度以一种感性的方式呈现,而且和他的人民同居,构成他们的精神,同样地,柏罗丁也说,绝对本质呈现于自我意识的思维中,作为本质存在于思维里,换句话说,思想本身就是神圣的东西。——但是在这种单纯化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一点也没有狂想的成分。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一点证明:即令这种对上帝的直接认知就是一种对上帝的思维与了解,这也不是一个空洞的感觉,换句话说,并不是一个同样空洞的直观。柏罗丁的思想是很接近这一方面的;他所用的那种譬喻式的表现方法,尤其使他的思想与一部分混乱的神秘观念有别。柏罗丁
-- 214
二 柏罗丁902
的哲学理念是理智主义,也就是说,是一种高级的唯心论,不过从概念方面说,究竟还不是一种完备的唯心论。
至于柏罗丁的确定的主要思想,亦即那种客观的东西,那种在这出神状态中、在这思维的存在中回到自身的内容,我们已经就其一般的主要环节讲过了。
(一)始基、绝对、基础在这里同费洛所说的一样,是纯粹的存在、不变者,是一切显现出来的存在的基础与原因,它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分不开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绝对现实。
它是最根本的统一,这个统一是一切本质的本质。原则、真理并不是有限事物的杂多罗列,也不是一物借以与他物分离的那种通常的实质性,总之,事物的统一乃是事物的本质①。这个统一真正说来并不是全体;因为全体是一切个体的凑合,也就是一切个体的总括;这个凑合的全体虽然好象是各个个体的本质、基础,但却是各个个体颇感生疏的外在的统一性。
统一也不在全体之先;它与存在着的全体不是分开的、不然它就又会只是一个空想出来的东西了。
②柏罗丁所提出的,是一种更新的统一,这种统一是理性所规划的,有主观原则的作用。这就是柏罗丁所建立的最高的客观性或存在。在这种统一里面没有多,换句话说,多并不是自在的。
这里所说的统一,只是象巴门尼德和芝诺所讲的绝对的纯粹的存在一样;或者说,统一就是指绝对的善,这种意义的绝对,也就是柏拉图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所讲到的绝对。首先,什么是善呢?
“善就是一切所依赖的那个东西,”
①柏罗丁:“九章集”
,第三集,第六篇,第六章;第六集,第九篇,第一——二章。
②同上,第八篇,第八章。
-- 215
012哲学史讲演录 第三卷
这也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也是“一切所仰慕的东西;”
一切都以它作为原则,一切都需要它,而它自己则毫无需要,它自身是自足的,它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与限度,它自身生出s(理智)和实体(σια)
,生出灵魂和生命,生出s的I E I E I E I活动。到此为止,一切是美的,不过它比美更美,比善更善——πρáγα(过分好)
①——,它是在自由地统治着,在I J L E I思想王国中有最高统治权②,因为当你说这绝对的善的时候,除它以外,你是什么也不能再增加,什么也不能更多想的。
当你扬弃了存在自身,而认取了这绝对的存在或善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惊奇;如果你把它当作你追求的目的而安于它,你就会从它所派生出的东西来理解它和它的伟大。当你象这样面对着存在,从它的纯粹本质去考察它时,你将会感觉到惊奇的。

绝对的存在,柏罗丁说,是不可知的,④——费洛也说过——是退藏在自身之内的。
关于这一点,柏罗丁说得很详细,他屡屡说,灵魂要达到这种统一的思想,必需通过否定的活动,否定的活动同单纯的语言是有分别的,——它是一种怀疑的活动,对一切宾词加以检查,而认为除了这个太一以外,一无所有。
善是主观思维的目的,同时也是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的是给太一下定义。一切一般的宾词,譬如存在、实体,在柏罗丁的见解中是不适合于太一的,因为它们表现着某种
①柏罗丁:“九章集”
,第六集,第九篇,第六章。
②同上,第一集,第八篇,第二章。
③同上,,第三集,第八篇,第九——一○章。
④同上,第五集,第三篇,第一三——一四章。
-- 216
二 柏罗丁112
特性。
①太一没有感觉,没有思想,没有意识;因为在这一切里都有着分别。
②虽然善是绝对的自由③,但是它没有决定、没有意志;因为意志本身是与善有区别的。

这样的存在就是上帝,而且永远是上帝,它不在上帝之外,而是与上帝一体,与上帝同一的。
“绝对的统一支持着事物,使事物不彼此分离;它是统一万物的坚固纽带,它渗透一切有分离成对立物的危险的事物,把它们结合起来,化为一体;我们把这个绝对的统一称为太一,称之为善。它不是某个东西,不是任何一个东西,而是超乎一切的。这一切范畴都完全被否定了;它没有体积,它也不是无限的。它是宇宙万物的中心点,它是道德的永恒泉源,它是神圣的爱的根源,——一切都围绕着它转动,一切都以它为目的。s(理I E I智)及自我意识永远在它里面有其起始和归宿。”

柏罗丁把一切都引回到这个实体上;唯有它是真实的,它在一切之中永远是自身同一的。一切都出于这个始基,都是这个太一的显现(在它里面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结合为一)。
但是,如果绝对是一个抽象的、特定的东西,如果不把它了解成自身能动的太一,那么就无法了解这个绝对的创造力了。
这个从第一者到第二者的过渡,柏罗丁并没有加以哲学的和辩证的处理,而只是用想象的和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这种必然性。他对于s(理智)
,对于这个第二者,对于从潜藏到显I E I①柏罗丁:“九章集”
,第五集,第二篇,第一章;第六集,第二篇,第九——一○章;第八篇,第八——九章;第九篇,第三章。
②同上,第六集,第九篇,第六章。
③同上,第六集,第八篇,第七章。
④同上,第六集,第九篇,第六章(参看第八篇,第一三章和二一章)。
⑤史太因哈特:“论柏罗丁的辩证法问题”
,第二一页;柏罗丁:“九章集”
,第六集,第九篇,第一——九章,随处可见。
-- 217
212哲学史讲演录 第三卷
现的这个进程,作了以下的说明:“这一个绝对的善是一个泉源,这源泉别无其他原则,本身就是一切的流的原则,所以它并不为这些流所耗尽,而是永远如一的泉源。”
它与这些流连成一体,所以这些流都包含在它里面;因此它们“从这里流出,流向四方,然而却又没有流出去,它们知道应当从哪里流来,往哪里流去。”
①这种分别是柏罗丁常常归结到的一点;这是太一规定或实现其自身的进程,这也是万物产生的进程,——这是主要的一点。
(二)这个统一第一次生的儿子是理智(。。s)
,是第二个I E I神圣的实体,是另一个原则。
②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主要的困难,就是去了解何以太一会决定要实现它自己这个问题。
这永远是主要的兴趣。古代哲学家没有象我们这样用这种一定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但是他们却对它下过工夫。s就是P E I自我的自身发现。——它是δás(“二”)
,是纯粹的二,它E是它自己和它的对象;它包括一切思想,它就是这个区别,不过是纯粹的区别,是永远与自身同一的区别。单纯的统一是第一者。
③在这里柏罗丁用一切想象的方式表明:“这个产生的过程是怎样完成的,怎样从统一产生出‘二’和一般的‘多’来,——这是一个从古以来熟知的现成的问题,假如我们要想知道怎样答复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需求助于上帝,不是用可以听到的声音,而是用向他祈祷的时候所发出的心声。
我们要作这件事,只有一心向往唯一的上帝才行。静观的人
①柏罗丁:“九章集”
,第三集,第八篇,第九章。
②同上,第三集,第八篇,第一○章末。
③同上,第五集,第一篇,第四——五章;第七章;第四篇,第二章;第五篇,第一章。
-- 218
二 柏罗丁312
应当退隐到心灵深处,如同退隐到一座庙里一样,安静地留在那里,超脱一切事物,一直静观到毫无变化发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