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做人最容易犯的100个错误

_6 檀明山(现代)
一位 同行在评价普莱姆基时表示:“阿齐姆不仅是一位好的竞争对手,更是一位好人,他的公司和他本人都极为讲信誉。他精打细算,是因为他要打造他的 航空母舰,这需要节 俭,需要奋斗。”
人们对于节俭的态度分为三种:最好的是“甘节”,即甘于节俭,乐于节俭,把节俭当作“甘之如饴”的乐事;其次是“安节”,即虽然不能“甘节”,但能安于节俭,不追求豪华奢侈;最坏的是“苦节”,即不能“甘节”、安节”,而把节俭当作一种苦事。
这三种态度,必然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甘于节俭,前途是吉祥美好的;安于节俭,做事会通达顺利;苦于节俭,结果将是不幸的。
人类生存并不是苟活,温饱并不是奢侈,发展也不是放纵。
学会节俭,是指生活上的勤俭、节约、不奢侈、不浪费,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学会节俭,是革命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朴素是艰苦奋斗的保证,要艰苦奋斗,就必须保持朴素节俭的生活作风。节俭历来是劳动人民的美德,同时也是一切为人民事业而献身的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学会节俭,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从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在衣、食、住、行上处处都要注意艰苦朴素,以俭养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注意提高思想觉悟,树立雄心壮志,把自己的思想和精力用在事业上“,俭以养德”。
节俭的对立面是享乐。享乐对于人生来说,是最危险的东西。虽然,它没有牙齿,但可以吃掉你的理想;它没有双脚,但可以勾引你走向歧途;它没有烟味,但可以熏黑你的灵魂;它不是砒霜,但可以毒害你的情操、意志和人格……享乐的生活犹如醋酸,能腐蚀灵魂的钙质,会使人坠入深渊。
学会节俭能够养德,玩物必然丧志。有些年轻人常常认为,俭朴和奢侈都是个人的生活小节,无关大体。其实不然。奢侈、浮华,必然使人丧失奋斗的锐气,消磨人的精力。
节俭,也是我们现代人拒腐蚀的有力的精神武器。现在有的人追求金钱、美酒,迷恋纸醉金迷的生活,跌人犯罪的泥坑。这说明玩物必然丧志,只有保持朴素节俭的美德,才能不断坚定自己的革命理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青春的朝气,使自己成为对人民有贡献、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在人类的历史上,成就伟大事业的,往往不是那些幸福之神的宠儿,而是那些饱受磨难的苦孩子。有人统计,从公元 年到 年,有
名科学家、发明家做出了 项重大科学发展和科学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曾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逆境、贫穷、磨难和不幸,但正是他们,踏平了人生坎坷,最后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
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内容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即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生产活动固然是维护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部分,但人们要生存,要进行人力、物力、资源的再生产,就必须消费,人们对物质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的满足,都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
学会节俭、艰苦奋斗,千方百计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不是为别的,是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现代化,是为了进一步发扬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美德。
学会节俭,是大志的表现。一般说来,节俭两个字的解释,似乎是“省钱的方法”。一般人往往把节俭与吝啬看作一对双生子,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其实节俭的意义是: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换句话说,是用得适当。吝啬的意义却是:当用的不用,不当省的也节省。
节俭贵于黄金。金玉非宝,节俭是宝。节俭是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
学会节俭,要克己奉人,不要求他人节俭来满足自己的奢侈。正是这种传统,才使一个穷困的国家得以维持,渐渐走向富足。
据一些知名的美籍华人说,中国具备一种美国所缺少的精神和纪律。因此,尼克松总统当年宣布新经济政策时,要求美国人民做出自我牺牲,厉行自持,克勤克俭。在中国,这种精神理所当然地被人们作为社会的基本信条来奉行。
国家的进步是全国人民提倡节俭、奋力向上的总汇。
学会成熟
成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能力,是一
种力量,更是一种美的体现。
一位男人的婚姻进入了人们所说的“七年之痒”的危险期,他的妻子已离他而去。他虽然很爱她,但没有勉强,因为他知道勉强也是徒劳。
妻子的离去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叶孤舟,在浊浪淘天的大海里独自飘零。他后悔、他悲泣。
他无精打采地去给学生上课,下课后又无精打采地走回办公室。
忽然一个学生对他说:老师,快看!花!”顺着这个学生的手指看去,他看到了在昨天晚上的暴雨下没有枝折花残的玉兰花。在雨水的滋润下,这朵玉兰花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娇艳欲滴,经过暴风雨的洗礼,绽放出更加美丽的容颜。
他心里不禁一颤,花能在暴风雨下没有凋零,倔强地生存着,并给人们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是生命的极致、精神的极致、理性的极致。花如此,人应更甚。猛然间,他想到了爱自己和自己爱的父母,想到了自己爱和爱自己的学生们,他想到除了爱情之外,还有很多事值得他去追求。
想到此,他心中释然,大踏步地向前走去。心中默念着一首小诗: 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他感到自己真正地成熟了,真正地悟透了人生的真谛所在 他的心豁然开朗了。
什么是成熟?有两种意义上的成熟:一种是生理性成熟,譬如青年人到了自然发展年龄人的阶段,其身体的形态、生理的结构和机能都达到了完善的状态,生长到了高峰,此后便进入衰老阶段;另一种则是心理性成熟,譬如智力发展的成熟、情绪发展的成熟和社会性发展的成熟。
一般来说,生理性成熟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时间是主要的因素;而心理性成熟除了自然发展过程这一因素之外,更需要的是学习、教育、训练。也就是说,生理性成熟并不等同于心理性成熟。有的人即使老了,也似乎是长不大似的,因而总有“老天真”“、老小孩”之称;相反地,有些人还在孩提时期,就已经显示了各种成熟的品质。
学会成熟,更多的含义是指心理性成熟:智力的、情绪的和社会的成熟。
学会成熟,是一种发展的和谐。这类人智力超群,不仅学习快捷,而且观察细致,对什么事情都能理智地判断,解决一般人所不能解决的课题;这类人情绪稳定,不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善于自我控制,不会轻易失态;这类人还具有比较强的社会处理能力,他们处乱不惊,善于与各种人打交道,能独立地或借用各种手段和力量去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一般来说,人们所追求的成熟就是这种和谐发展的成熟。
学会成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美的体现。所以一般人都想成为这类成熟的人。
学会成熟,也就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尤其是对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来说,更想以老到、深沉、成熟的面孔引起人们对自己的注重和重视,希望 一代看到自己的成熟。甚至有的年轻人尽管还不很成熟,却自己陶醉于自己认定的成熟标准之中。
学会成熟,是人的一种和谐的、美好的、幸福的品质。然而,这种成熟品质的获得是不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学会成熟,需要一定文化的熏陶。一般来说,自小就看得多、见得广、教育受到得多的孩子,其心理的发展一定要比他人发展得快一些,成熟一些。
学会成熟,需要有一个自我学习、发展、积累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需要主体相当有意识的、主动的、刻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往往与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联系在一起。
学会成熟,也是一种人生的代价。世上有没有这样一种人:不经过种种困难的考验、挫折的磨炼就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人?我想是没有的。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在困难、挫折面前低头,当了逃兵,这种人永远不是成熟的人;还有一种人则是用毅力对待命运的挑战,始终将顽强、忍耐、奋斗、成功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那么,这种人肯定是走向成熟的成功者。
学会成熟是可以追求的,但是这类人不会将所追求到的成熟作为人生的终点,因为大凡成熟的人一旦获得了他所追求的成熟之后,往往又发现自己新的不成熟点,也就是说,他会走向一个新的成熟的目标。
也许,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才可以说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学会谦虚
将不可骄,骄则失败,失败则人离,
人离则众叛。
诸葛亮
一位年轻人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大师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他们的画技还不如我。”
释圆淡淡一笑:“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收集了一些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
年轻人问:画什么呢?”
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饮茶,施主能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茶壶?”
年轻人寥寥数笔,就画了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茶杯。那水壶的壶嘴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正注入到那茶杯里去。
年轻人问:“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摇头说:“你画得是不错,只是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啊!”
年轻人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用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释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满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在低处 才 能汇集山上流下来的水;人只有把自己放在低处,才能吸纳别人
的智慧和经验。”
谦虚指虚心,不自满,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它包括两个要素:即虚怀若谷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谦虚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
《尚书大禹漠》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意思是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事的道理。事实上,古往今来,对人类做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大都是谦虚的人。
我们为什么要提倡谦虚呢?因为人们对于新事物总是有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浅入深逐步认识的过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是无限的,而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多么有才华,他的知识和本领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每个人都应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一个人无论经验多么丰富,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面前,对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也难免失之于偏颇。因此,在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持谦虚谨慎态度,切忌急躁轻率、鲁莽冒失。
大智者必谦,大勇者必含。谦虚,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境界。同一个人,在国内总是谦虚,到了国外总是不谦虚。其实,从前他未必真的谦虚,只是因为怕被人说成骄傲;后来他未必真的不谦虚,只是因为怕被人认为无。
口头上说自己不行,心里却觉得自己特别行,大概这也是一种中国式的谦虚吧。只是到了某种关键时刻,人家说一句“:不行,你还指望什么,回去吧。”不行立即变成“能行”,谦虚马上变成“狂妄”了。
千人一面的谦辞,抹杀了多少人的个性。而人不得不将个性抹平,是不是又意味着环境的不够宽容呢?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年轻人不断地表现他的谦虚,说明他已变得世故了;一位老人不断地表现他的谦虚,说明他已真的老了。
谦虚,本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可是我们无论走到哪儿,人们似乎都很谦虚,于是,谦虚也就变得不那么宝贵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话并不谦虚,却透着一股豪气。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活得再多一点豪气呢?夹着尾巴做人,不是因为夹着尾巴好受,而是因为被人揪住尾巴更痛。
一个谦虚的人,有自知之明,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一个谦虚的人,为人严谨慎重,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分析问题缜密周全,待人接物热情而不轻浮。
谦虚的对立面是骄傲自满。骄傲自满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听不进批评意见,不接受新事物;有了点成绩就停步不前,盛气凌人。比如,有的人学习上有了点收获或者工作上有了点成绩,就洋洋自得起来;有的人事业上有了点成就或者有了点名气,就忘乎所以;有的人走上领导岗位或者职务提升了,就“官升脾气大”……
骄傲是无知的别名,自满是智慧的尽头。人们常用“夜郎自大”形容骄傲自满。常言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你在某个方面有些本事,但在这方面比你本事高的还大有人在,又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呢?
事实上,真正既有本事又胸怀大志的人是不会骄傲的,倒是那些一知半解甚至愚昧无知的人最容易骄傲。他们骄傲的本钱有大有小,即使没有本钱也可以骄傲,不是有人仅仅因为年纪轻而骄傲,有人又仅仅因为年轻大而骄傲吗?甚至连自己的长相也可以成为骄傲的资本。
有则寓言说,长颈鹿因能吃到几米高的树叶而骄傲,小山羊却因能从篱笆缝中钻进去吃草而骄傲。总之,越无知,越容易找到骄傲的理由。
谦虚的人,虚心而求实,所以往往是谨慎的人。谨慎的人,深思而熟虑,所以也往往是谦虚的人。深思熟虑的人,才持重稳健,足智多谋。
学会谦虚,可以使人不断进取,建功立业;也可以使人于功成名就之时,防骄戒奢。纵观古今,杰出人物大多一生谦虚谨慎,即使在功勋显赫、位高权重之时,也能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死而后已。
有些为官者,之所以颐指气使,专横跋 ,以权谋私,贪赃枉法,铺张摆阔,肆意浪费,无不以骄傲自满为开端。
诸葛亮说:将不可骄 骄则失败,失败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唐朝名相魏征说: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意思是,想到地位高带来的危险,就应该谦虚谨慎,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招来损失,就应该有江海一样能容纳各方汇集来的河流那样的度量。诸葛亮和魏征的这些话今天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学会谦虚,不等于自卑。谦虚谨慎的人自尊而尊人,虚心以求实,看到自己的不足后,振奋精神,努力进取;自卑却是过低地估计自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与信心。
学会谦虚,不是胆怯和懦弱,也不是谨小慎微,畏缩不前。而是有实事求是、一丝不苟、深入细致的严密的科学态度。谨慎往往要和勇敢结合在一起,表现为胆大而心细,讲究策略而又注重成效。
实践表明,一时反骄破满容易做到,而一生反骄破满则很难。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保持谦虚的好品德。让我们力戒骄满,虚心求实,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充实,更稳健吧!
学会慷慨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从社会上
取得什么,而是他给社会奉献了什么,人
生追求幸福的目的,是为社会、人类、他
人的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多年前的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一对老夫妇走进旅馆。“很抱歉!”年轻的服务员说“,饭店已经被参加会议的团体包下了。”老夫妇有些失望了。
“在这样的晚上,我实在不敢想像你们离开这里却又投宿无门的处境。”服务员停了一会儿对老夫妇说“:如果不嫌弃,您们可以在我的房间住一晚。”老夫妇非常感动,接受了服务员的盛情。
第二天老先生去付房费的时候,服务员说:“我的房间是免费借给你们住的。”老先生说:你这样的员工,是每一个旅馆老板都梦寐以求的,也许有一天我会为你盖一座旅馆。”
服务员听后笑了笑。
几年后,这个服务员接到老先生的邀请信并附上一张往返机票。当服务员到了曼哈顿时,老先生把他带到了一座豪华的大楼前,说:这是我专程为你建盖的饭店,但请别误会,这其中并没有什么阴谋,因为我认为你是经营这家饭店的最佳人选。”
这饭店就是著名的渥道夫一爱斯特莉亚饭店的前身,这个服务员就是乔治 伯特,这里的第一任经理。他用他的慷慨和无私为自己迎来了光明的人生。
慷慨,指豪爽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或捐赠公益事业。
生命有限,事业无穷;金钱有价,世情难留。庸俗的人只知道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物质财富,而又被金钱所累而成为守财奴;高尚的人则以有限的生命去创造财富,而又以此谋求千百万人的美好事业。重创造、重奉献、重付出、重给予,这种慷慨大方的情操,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学会慷慨,是一种春蚕的精神,把最后一口丝吐出来,贡献给人类;慷慨是松树的风格,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很多;慷慨是蜡烛的情操,燃尽自己,给别人带来光明。慷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灵世界。在社会特别需要之时,或在别人遇到特殊困难,渴望得到帮助,而你又有可能帮助他人之时,能不能伸出接济之手,这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情操的筹码。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慷慨的人呢?这要从加强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做起。
学会慷慨,是以仁爱之心助人。钱财好得,真情难得。做人做事都不应以金钱利益为准则,而应以仁爱之心助人。要做到这种仁爱就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以兼爱之心爱人、利人、助人、为人,济人之难,扶危救困。
学会慷慨,要以奉献精神利国利民。慷慨是一种为别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美国人亨利说过“:凡是慷慨的行为都有牺牲。”但是这种牺牲是光荣的,也是骄傲的。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在成山的金钱里,也不是在丰盛的酒宴席上,而是用自己的心血、财富,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有益之举,使别人得到幸福,使社会得到温暖。
学会慷慨,是一种爱的渲染,美的释放。至死不曾慷慨过的人是木偶、是冤魂。往盛满对虾的盘子里塞一段带鱼,不是慷慨;给大钱袋里塞一个红包,也不是慷慨。茫茫沙海中,把自己的水壶来个底朝天,将几滴水送到别人嘴里才是慷慨;漫漫旅途上,将自己不多的旅费分一半给陌生的被窃者,才是慷慨。
“为朋友两肋插刀”不是慷慨“,路遇不平、挺身而出”才是慷慨。所以,“见义勇为”者能够堂而皇之地登台领奖,于心无愧地领爱赞叹。
慷慨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慷慨是勇敢。眉间尺为报父仇,坦然地割下了自己的头,鲁迅先生因之为其写了部大戏《铸剑》;郑成功的雪国耻,出乎常人意料地要将变节的亲爹诛杀,大旗上的四个字便赫然是“杀父报国”,后人为这位民族英雄立了铜像。
慷慨是潇洒。左伯桃见羊角哀在雪中,衣服单、食物少,左伯桃便脱了个精光,把衣服、食物全让了出来,乐呵呵地葬身于皑皑大雪之中。鲁提辖资助了金氏父女之后,端坐于客栈门口,俨然释迦牟尼!
慷慨是吝啬“。春雨贵如油”,多了便是淫雨,大了便是暴雨。润物细无声”的“好雨”,必须是恰到好处,见好就收,否则怎能谓之“好”?得之不易,弃之亦可惜。
当然,人们慷慨是为了帮助那些值得同情、值得关心的人,而绝不是为了那些想利用别人慷慨之义而骗取个人之利的小人。
莎士比亚说得好:“我愿把三倍多的土地送给无论哪一个真正值得我敬爱的朋友;可是你听着,要是真正较量起来的话,我是连一根头发的九分之一也不肯放松的。”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从社会上取得什么,而是他给社会奉献了什么。人生追求幸福的目的,是为社会、人类、他人的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应当大方起来,慷慨起来,把自己的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学会无私
无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一个
人具备了无私的品德,就能光明磊落,实
事求是 主持正义,扬善除恶。
世纪,纽伦堡市附近的小山村里,金匠莱克特家有 个孩子。为了餐桌上够吃的食物,莱克特到处揽些杂事挣钱,几乎每天要工作 个小时。
尽管生活艰难,但两个大男孩弗朗西斯和阿伯特都有一个梦想。希望通过深造施展艺术才能,但他们深知父亲是没有能力,哪怕送他们其中一个去纽伦堡的高等院校读书。
兄弟俩挤在小床上经过长时间讨论后,达成了一个协议:两个人中一定要有一人去实现这个梦想。弗朗西斯说让阿伯特去,阿伯特说让弗朗西斯去。最后他俩决定以掷硬币决定谁去。在掷之前,弗朗西斯悄悄地做了手脚,让阿伯特赢了。后来他就去了附近矿下干活,挣钱供养阿伯特读书。
阿伯特毕业时的蚀刻版画、木版画以及油画都远远超过了他的教授。当年轻的艺术家重返乡村时,莱克特一家在自家的草坪上为阿伯特荣归故里,举行庆祝晚宴。
晚宴间,不时响起音乐和欢笑声。阿伯特坐在首席 那象征着荣誉的位置向他的兄弟弗朗西斯敬酒,感谢他四年来的无私奉献。当他举起酒杯时却发现弗朗西斯根本没有拿起酒杯,再看他的手已经受多年的风吹雨打而变了形,要知道当年弗朗西 斯也是一个有着伟大艺术梦想的人,而如今他却为自己的成功
默默地无私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他看着弗朗西斯哽咽着说不
出话来,眼泪禁不住流下来……
无私,指公道正直,没有私心。无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具备了无私的品德,就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主持正义,扬善除恶“。公生明,偏生暗”和“有公心必有公道”等古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重大影响的儒家,一贯提倡公正无私。
无私,是一种正气。虽然公正无私容易得罪人,但是“胸中千古蟠钟阜,一死鸿毛断不移”,人又其奈我何?无私的人,决非看风转向之徒,并不研究“关系学”。在他那里,凡事只要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谁。不以宝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确乎不拔,浩然自守。在他那里,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正是这些无私的人,为社会扬起了一面正义之旗,让人们看到了曙光,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无私的人,常常视节操如生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春秋时晋国的史官董狐,被孔子称为“古之良史”,就因为他直书不讳。唐朝的吴兢也是这样一位公正无私的人。吴兢撰写《武后实录》,秉笔直书。人们对于刚正的良史,总是念念不忘。
学会无私,就要能做到“守法持正,嶷如秋山”,敢和权贵周旋。正所谓“仁者之勇,雷霆不移”。
学会无私,是否意味着不要个人感情,甚至六亲不认呢?当然不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公与私的冲突,虽然手握权柄,仍能以公为重,忍痛去私。
学会无私,是人的崇高品格。对个人来说,无私的人,就能得到人们的重视、尊敬和充分的信任,委托这种人做事,就不会出大问题,可以放心;无私的人,能团结人,不会结党营私,不干邪门歪道,而能正确贯彻执行政策,想方设法把工作搞好。
学会无私,决定其人的一生走向。无私的人,必然走上正道,即其所干的事情,能为国家、人民和民族利益着想,也就能利国、利民和利民族,这种人如又有才能,其职权越大,所做出的贡献就越大。
私必邪,就是说,具有私心的人必然走上邪路,即其所作所为,一切从个人私利出发,不顾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利益,这就谋私而害公。这种人即使有才能,其职权越大,给予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害处越大,这种人以害人开始,往往以害己告终。
学会无私,就要摒弃徇情枉法,以私害公的丑恶现象,而不是否定合法合理的权利。因此,对于争取和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人们应该予以支持,社会应予以保护,必要时,还可以求助法律这一有力武器。
学会无私,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要处处“公”字当头。每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人,都应立志作无私的人。为人公正,就能走遍天下;心中存私,则将到处碰壁。现代人应永怀“公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学会廉洁
纵观古今,凡清廉自守之士,均不贪
不求,以俭助廉,以俭养廉,以廉为本,以
廉为乐。
“半鱼之训”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
据说,清末松江府陆稼书进城赶考前一天,他的母亲为了试察儿子有没有畏权势当个清官的抱负,想出了一个方法。
他母亲在吃晚饭前,把中午儿子剩的半条鱼翻个身,装成一条新烧的鱼。她一边叫儿子吃饭,一边对儿子说“:这是娘刚才新烧的一条鱼,你尝尝看娘的手艺如何?”
陆稼书仔细看了看盘中的鱼,心里想这分明是中午自己吃剩的那半条鱼,便说“:娘,你在说笑吧,这明明是中午吃剩的那半条鱼。”
母亲顿时板起脸训斥道“:怎么,你连娘的话都不相信了?”
陆稼书见母亲发怒,连忙下跪赔礼说“:孩儿不孝,顶撞老母。母亲说的对,是刚烧好的鱼。逆子惹母亲生气,确实该打。”
母亲这才放下筷,正色教训道“:稼书,你明明知道这是中午吃剩的半条鱼,为什么要附和娘的话,说是一条刚烧的鱼?我担心的正是你赶考得中,当官后畏惧权势,践踏王法,才试探于你。不想你果然现在就懂得迎合,轻易改弦易张,日后怎能为官清正,为民作主呢?”
母亲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我儿一旦为官,须为民作 主,这才是娘的好儿子!”
陆稼书牢记母训,后来成为清官。
廉洁,指在工作中不贪污受贿,忠诚地奉行公事。
提起廉洁,人们往往会想到包公、海瑞。确实,包公、海瑞在古代官吏中都是廉洁奉公的典范,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颂。不过,翻阅史籍,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中华民族廉洁奉公传统道德的影响,清白廉洁、自觉守节的官吏和贤达志士,历代都有,不绝于书。
人们常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酒盅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收礼受贿,就要为人家的请托营私开方便之门,这不啻给自己设下违法获罪的陷阱。可见。只有廉洁,不收受份外的钱物,才能做到自觉守节、守法。
钱权交易,有些贪财的人争卖官鬻爵就因此。有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知府仍有这多银,贪知府就不知有多少了。幸而在这个世界,为官的不都是爱财贪污,如在我国古代就有不少清官,在他们任职的地方,还留给人民一方乐土。他们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的崇高品格,对后世有志之士起了良好的影响,有如永不熄灭的火光照亮人间。这也是国家和人民的希望之所在。
历史上虽然出现过不少清官,但请托馈送、贿赂公行、朋比结纳、贪赃枉法等陋习丑行,仍是封建社会官场中的普遍现象。只有在人民当家做主的今天,廉洁奉公的好风尚,才真正得到了发扬。
我们的祖国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好干部。他们当中有的主理财务多年,整天和大宗钱财打交道,却纤尘不染;有的掌管人事大权,面对不断的请托送礼却从不动心;有的负责审批紧俏物资,闻风而来的行贿者却休想用钱、物打通他的关节……
有人说“:常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而廉洁奉公,自觉守节、守法,却使上述同志做到了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湿鞋。
学会廉洁,并非都是为官者之事。为官者应清廉自守,各行各业的人,都应廉洁奉公,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工作权限,都不应以自己所负责之事,去向被服务者索取财物,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恪守职业道德。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自觉地做到廉洁奉公,自觉地抵制形形色色不良风气对自己的侵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损公肥私、贪污受贿,乃是各种腐败现象中影响最恶劣、最有破坏性的不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清除之、杜绝之。
隋代王通说:廉者常乐无求。”意即清廉的人终日为无所求取而快乐。人若无求品自高。事实确实如此。纵观古今,凡清廉自守之士,均不贪不求,以俭助廉,以俭养廉,以廉为本,以廉为乐。可以说,持身俭朴,是廉洁奉公的前提。
学会淡泊
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欲望是
咖啡 是美酒 是可卡因,而淡泊则是茶。
从前,有一位老和尚,他每天要做的事很简单,就是扫地,一天从早到晚扫地,扫地,再扫地。
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就开始扫地了。从寺内扫到寺外,扫到大街上,扫出城门,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也许几十里以外。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年轻人的父亲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常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这个老和尚是很老很老的了,老得慈眉善目,像一尊罗汉。
没有人知道这位老和尚已经活过多少岁月,但是小城的人却记得他离开尘世的日期,是这位老和尚预先告知他的弟子的。到了这一天,他果然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小城的俗众也为他修成正果,诵经念佛,香烟缭绕着千家万户。
又过了若干年,才有人发现了那位老和尚确切的生辰年月。传文说,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碟记载推算,他享年 岁。从盘古开天地,得享此高寿者未知有几?小城人称其为佛祖临世。
据说军阀孙传芳部队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扎营时,忽然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将军于是丢下他的兵丁,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君子之交淡如水”,德行高洁的人处世之道的精髓是一个“淡”字。古代贤者达人常常提倡“淡泊以明志”,以不追名逐利作为自己的志趣,为人处世只是恬淡寡欲,清静无为。
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欲望是咖啡,是美酒,是可卡因,而淡泊则是茶。
非分的欲望鼓舞人,也害人。淡泊,不是没有欲望,属于我的,当仁不让;不属于我的,千金难动其心,这就是一种淡泊。
安于淡泊的生活,并能以淡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奢华和诱惑,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宁。这样的人,于自己是云朵一样的轻松,于别人是湖泊一样的宁静。
破坏安谧的生活,总是先从破坏淡泊的心境开始;修补受了损伤的灵魂,总是先从学会淡泊的生活开始。
淡泊给予你的或许不多,但是你所必需的东西都给予你了;奢华给予你的可能很多,但是人所必需得到的一些东西却可能丢掉了。
学会淡泊,表面看来,这种为人之道已不合时代潮流,因为当代人要求的是竞争意识,与“淡泊”相去甚远。其实,就是在激烈竞争的人际关系中,以淡泊的态度处世仍不失为一个上策。
学会淡泊,你就不会与他人形成利害关系,所以,既不会因他人之成而成,也不会以他人之败为败。当然,首先你得具备自身雄厚的竞争实力,独立地去与他人竞争。
学会淡泊,别人对你才会放心,才会觉得你的品质高洁,为人正直、可靠;绝对不会蜗牛角上较雌雄,石火光中争长短,不会去害人、踩人,对你生出钦敬之情,这样就形成了安定、可靠的人际关系。
一个对淡泊的生活感到痛苦难熬的人,往往会以更大的痛苦为代价,重新认识淡泊。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因此便有太多欲望。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沉稳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不能缺少淡泊,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
学会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美的灵魂对待生活和人生。古人早已对淡泊有过精辟的见解。的确,淡泊犹如美好的天籁之音。
春天在我们眼里,沙滩在我们脚下,蓝天在我们头上,森林在我们手中,让我们的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这就是淡泊所在。 学会豁达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
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
人的胸怀。
雨 果
二战结束后不久,在一次大选中丘吉尔落选了。他是个名扬
四海的政治家,对他来说,落选当然是件极狼狈的事,但他却极
为坦然。当时他正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游泳,是秘书气喘吁吁地跑
来告诉他“:不好 丘吉尔先生,您落选了。”不料丘吉尔听了却
爽朗一笑“:好极了,这说明我们胜利了,我们追求的就是民主,
民主胜利了,难道不值得庆贺吗?朋友,劳驾,把毛巾递给我,我
该上来了。”
丘吉尔是那么从容,那么理智。一句话,就道出了极宽容豁
达的大政治家的风范。
豁达指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气量宽宏。形容胸怀宽广,有容人的大度量。
豁达大度、胸怀宽阔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大海一样宽广胸怀的人看做是豁达大度的人。
古往今来的实践表明,凡事业上建功立业、取得成就的,绝非是那些胸襟狭窄、小肚鸡肠、谨小慎微的人,而是那些襟怀坦荡、宽宏大量、豁达大度者。
豁达大度,它不但关系到自己的工作、学习乃至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而且关系到事业的兴衰和成败。
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是常有的事。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的祖先留下许多闪光的思想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明代朱滚在《观微子》中说过“: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并非软弱无能,而是自信的表现,是正义的行为。尤其是“以德报怨”的高风亮节,可以使人反躬自问,心悦诚服。
有这么三种人:一种人离生活太近,不免陷于利害的冲突;一种人离生活太远,往往又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还有一种人与生活保持一种恰当的距离,这种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豁达大度的人。豁达大度,是人生的一种美,一种艺术。
豁达大度的人,他总是有着健全的神经和壮实的躯体。他潇洒、坦荡、热情、开朗。他决不会被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所困扰。他是一条江、一条河,滔滔滚滚,直奔大海。
在豁达大度的人面前,你不必为说错一句话担惊受怕,也不必为做错一件事惴惴不安。因为他是个明智的人,他知道 人包括他自己,是不可能没有错的。
豁达大度的人更有着惊人的“免疫力”,尖刻、势利、贪婪、嫉妒几乎与他无缘。他更不会文过饰非,更不会暗箭伤人。他光明磊落,他是个热爱别人也为别人所爱的人。
豁达的对立面是狭隘。狭隘的人是什么样子呢?是斤斤计较吗?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吃亏吗?
高尔基曾经说过“:有些人在‘获取了荣誉后’就长出一个极其丑陋的‘自负的脓包’。”自负的人不可能豁达。豁达既是对人的一种信任,也是造物主对世界的一种馈赠。自负的人连人都瞧不起,还有什么馈赠可言?
不是有一句话“:被人求者常骄人,求于人者常畏人。”常常被人所求而感到不耐烦的人,要做到豁达大度,也是很难很难的啊!
学会豁达,是建立在认真的基础上。没有认真,也就没有豁达。豁达是人的一种风格,一种素养。豁达把人推向新的高度。豁达的人也是高贵的人。卑微的人得到的只是暂时的满足;豁达大度的人所拥有的却是欢乐 人生真正的欢乐!
有的人遇事想不开,甚至为芝麻粒那么大点事,也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自己折磨自己。也有的人觉得谦让“吃亏”、窝囊”,因而在非原则矛盾面前,总以强硬的态度出现,甚至大动干戈,结果非但使矛盾不能缓解,而且丢了自己的人格。因而,每一个人都应培养自己“豁达大度”的美德。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豁达大度的美德呢?从古今中外那些心胸豁达的仁人志士的经验来看,需要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学会豁达,要加强修养,尤其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知识修养。克制和抛弃私欲乃是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的核心。一个人不为一己之利去争、去夺、去斗,扫除“报复之心”和“妒嫉之念”,自然就“心底无私天地宽”。与此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能够洞察事理,胸怀开阔。正如斯达夫人在《哥林》中所说“:愈是睿智的人,愈有广阔的胸襟。”
学会豁达,要目光高远。一个目光高远的人,就能从全局、从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就能置区区小事于不顾。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辉:站得愈高,看得愈远。启示人们:做任何事情,只有目光高远,才能看得广阔,才能心胸开阔。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