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做人最容易犯的100个错误

_11 檀明山(现代)
这段话固然是冲着旧社会说的,但是面对今天,还是很现实的。如对社会的恶势力要不要抗争?对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要不要抗争?对阻碍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旧道德、旧传统、旧风俗要不要抗争?对世上那么多不公的事要不要抗争?对自己的厄运和悲惨的遭遇要不要抗争 …
为了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还是要抗争的。人们不是常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吗?其中也肯定包括抗争二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敢于抗争、善于抗争的。没有一股大义凛然的正气是不敢抗争的。
有的人就是天生的不怕邪,不管遭受什么样的挫折、打击,不管自己被穿上多么难受的小鞋,还是敢于抗争。因为他相信:正义站在他这一边。
没有一股子什么都不怕的勇气是不敢抗争的。有的人逆来顺受,个性懦弱,天生一副软骨症,对什么东西都怕得要死。在他们看来,现实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无法改变的,因而只会忍气吞声地活着,这样的人怎么能去抗争?
没有一点做人的骨气是不会抗争的。有的人满身奴气,见了“主子”,只会跪着,不会站着,见了有权势的人,只会说“是”,不会说“不”,这样的人也是不会抗争的。
没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不会抗争的。抗争过程一定是充满挫折、失败的过程,也一定很艰难。如果在此时三心二意,缺乏恒心,稍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打退堂鼓,那么往往是半途而废,这样的抗争永远不会成功。
学会抗争,就要如赫胥黎所说的“要意志坚强,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并且永不屈服,珍惜在我们前进道路上降临的善,忍受我们之中的周围的恶,并下决心消除它”。
敢于抗争固然很重要,但是能善于抗争就更为重要。
有时真理明明在你的手里,但是由于不善于抗争,不仅达不到目的,自己反而成为一名悲壮的失败者。
有时眼看平衡真理的砝码已经向你倾斜,但是由于不善于抗争,居然像变戏法似的,最终的胜利却是恶势力。
有时明明群众的舆论是在你这一边的,但是由于不善于抗争,最后的结果,自己却成了孤家寡人。所以不仅要敢于抗争,而且更要善于抗争。学会抗争,就得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点,重点突破,而不是四面出击。树敌”太多是不会成功的。
学会抗争,就得不屈不挠,努力不懈。《书经》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坚韧不拔就是胜利。善于抗争就得以精神来感人,突出一个“义”字,坚守一个“诚”字,以“情”来感人,道义和舆论便会向你靠拢。
学会抗争,就得有理有节,就是审时度势,讲究策略,讲究斗争艺术,抗争不能无度,其目标亦不能太“贪”。
学会妥协
对抗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最精明的现代人是最善于妥
协的人。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俭朴,
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
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是使
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名声。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
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也最了
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
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
清廉以沽名钓誊。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
的这种批评呢?”
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而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
加尊重他了。
妥协指相互之间的退让、调和。过去,妥协这个词的名声不太好听。它往往与一个人的无能、无原则、没骨气联在一起。
看一看历史,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还真不少,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下,《马关条约》、《南京条约 …又是赔款,又是割地,统治阶级为了保其皇位,哪管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就妥协了,就投降了。
也有一些人到了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便一点民族气节都没有 了,一味妥协,一味叛变,当了汉奸、卖国贼;也有一些人,在革命高潮时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共产党,然而一遇到危难关头,就动摇了,就妥协了,反过来当上了残害自己人的叛徒、特务。
显然,这样的妥协,一点都要不得。因为它丧节辱国。
本节所说的妥协,与上述不是一回事。它属于一种处事艺术,属于一种人生态度。
譬如说,现在中国和美国经常会发生争论,一个仗着财大气粗,就想将你压扁、压垮,一个是堂堂的社会主义大国,硬是不低头,硬是要说“不”,要抗争。怎么办?
对抗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拿所有的家底去和美国相拼、对抗,于国、于民都不利。那就要谈判,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最终双方以协定为结果。正确的态度是:在有关国家名声、大节上,绝不退让,在一些具体利益上可以退一步,而这,就是妥协。
如果说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妥协来解决,那么在一个国家的群体与群体、行业与行业、人与人之间就更需要妥协了。譬如说,同是彩电行业,如果仅是为了简单地你将我压垮、我将你挤倒的话,那么可以竞相采用削价、压价的方法来竞争,但是这样的竞争只能压垮那些没有实力的小企业。所以价格压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不能再压了,为了自身的生存,它就需要谈判,需要妥协,否则就会两败俱伤。
现代社会需要妥协,学会妥协并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学会妥协,就得要有“让利”的诚意。有许多矛盾之所以发展到“你死我活”,关键在于利益之争。古人曰: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现代人的思想方法是:不仅仅看你的表态,更要看你的“实质”。
学会妥协,就得要有宽容精神。有时,理确实在自己一边,对方也发觉了有错,这时就不能得理不饶人,不能仗义压人,不能得寸进尺,如果此时表现得大度一点,宽容一点,作出妥协的姿态,那么,矛盾就会向更缓和的方向发展。
学会妥协,就得要理解、要沟通。有许多矛盾是在相互“意气用事”的情况下发生的,你要这样,我偏要那样。其实呢,各有各的情况,各有各的难处,双方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理解,就会自然而然地妥协。
学会妥协,就得要有合作精神。妥协是怎么来的?是双方让利的结果,是双方取得共识的结果。这个“共识”取得的过程,就是双方建立合作的过程;而维系这个“共识”,更需要人们的合作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精明的现代人是最善于妥协的人。
学会求助
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
是综合几干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
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
正在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米丘林
一个小男孩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时,他发现一块大石。
小家伙开始挖掘石头周围的沙子,企图把它从泥沙中弄出去。他手脚并用,似乎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滚地弄到了沙堆的边缘。但他无论手推、肩挤、左摇右晃,也无法把岩石翻过沙堆移出去。
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整个过程,男孩的父亲站在起居室的窗户里看得一清二楚。当泪珠滚过孩子的脸庞时,父亲来到了跟前。
父亲的话温和而坚定:“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垂头丧气的小男孩抽泣道: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爸爸,我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
“不对,儿子,”父亲亲切地纠正道,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父亲弯下腰,抱起岩石,将岩石搬出了沙堆。
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社会上要办成一件事,单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要使自己获得成功,就要学会借用他人的力量,借用朋友的力量,借用全社会的力量。这样不仅能使力量壮大,还能使智慧集中,把事情办得更好。
前苏联植物园艺家、农业科学家米丘林说过:“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在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当我们遇到单凭我们个人的力量不能办好的事情时,我们必须去寻求朋友的帮助,那么怎样去寻求朋友的帮助呢?
学会求助,要寻找能够帮助自己的合适对象,要看清自己的困难属于哪种层次,就应该去寻求那个层次的朋友帮忙。什么样的朋友办什么样的事,求朋友帮助一定要选准对象,不要病急乱投医。有些朋友确实帮不了忙,而去求他帮忙,弄得不好会产生误会,认为他不肯帮忙。
学会求助,要明确向朋友表明需要帮助的意思,不要吞吞吐吐,含糊不清,那样会使朋友不明白到底需要不需要帮忙。
学会求助,要诚实地向朋友介绍事实背景、困难的来龙去脉,特别要讲清事情的关键环节,使朋友帮忙能帮到点子上,做到帮忙不添乱,否则有时会好心办坏事。
当我们寻求朋友帮忙时,更不能欺骗朋友。例如有人赌输了钱,要还赌债,找朋友借钱,却骗朋友是家里发生了天灾人祸,害得朋友替他担忧。
学会求助,要对朋友说明需要帮忙的事对自己的重要性,这样就能使朋友认识到对我们帮忙的关键性,从而抓紧时间,为我们帮忙。
学会求助,不要使朋友感到有压力,如果他感到压力过大,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反而对帮忙不利。
学会求助,要选准合适时机。如果朋友正得病住院,或工作遇到麻烦,或家庭处在矛盾之中,这时候你就不宜去求自身都处境不佳的朋友帮忙,除非是万不得已。一般而言,当对方在心情舒畅,一切顺利的条件下求他(她)帮忙,对方热心帮忙的可能性比较大。
学会求助,要把事情解决的进展情况及时向朋友汇报,使他对事情解决的过程了如指掌,以便他了解在帮忙的过程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方式或漏洞,在再帮忙的过程中及时加以补救,这样就能使问题解决得更顺利。
有人在求朋友帮助的时候,非常急切和虔诚,而一旦事情办完了,却没有意识到向朋友通报一声事情解决的结果,使提供帮助的朋友还在操心,而他(她)自己却悠哉游哉地享受办成事情的成功与喜悦。这种人,别人只能帮他一次,不可能有第二次。这种人要么是不懂礼貌,要么是不道德的,谁也不愿选这样的人做朋友。
不管别人的帮助是否成功,都应对朋友表示谢意。如果没有办成功,也不要有埋怨情绪,要一如既往,要体谅朋友在帮助过程中具体的难处。 学会平等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
为一。”平等,一直是人们向往、追求、奋
斗的目标。人 应该平等 应该学会平等。
有一次,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检修站修理,接待他的是一名女工。女工熟练灵巧的双手和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洛依德。但令他奇怪的是,整个巴黎都知道我,而眼前的这位姑娘,却丝毫没有流露一点惊异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洛依德禁不住问道。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好了,先生,您可以开走了。”
洛依德却依依不舍地说:“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
“不,我还有工作!”女工拒绝了。
洛依德又问:“既然你喜欢看电影,那你知道我是谁吗?”
“当然知道,您一来我就认出您就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 洛依德。”女工平静地回答。
“既然如此,您为何对我这样冷淡?”洛依德不解地问。
“不!你错了!我只是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再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地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
女工的一番话使洛依德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因为,他平日所到之处充斥着鲜花和掌声,而今天,他在这个普通女工的面 前,感到了自己的浅薄和虚妄。
平等,指的是人与人在社会上处于相同的地位,政治、经济、文化上享受同样的权利。
平等,一直是人们向往、追求、奋斗的目标。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公元前 世纪人们就设想一个没有穷人也没有富人、没有奴隶也没有主人的“太阳国”;在我国历代的农民起义中提出了“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作《美国独立宣言》说“:所有的人,生而平等,造物者给了他们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与人自然应该是平等的。
不过,看一看现实,真正实现平等还需要极大的努力。
尽管我们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大量媒介披露的案例告诉我们:有时尽管真理在平民百姓手里,但就是告状难、打官司难、打赢官司更难。刑不上大夫、刑难上大夫的现象不是一个两个,这很是令人深思。
尽管我们说平等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但是现实是男的看不起女的,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每个人拥有的发展机会与权利就是不一样。
这些现象至少说明在现阶段要实现真正的平等还是很不容易的。人,应该平等,应该学会平等。学会平等,关键在于当官是为谁?若是为百姓而当官,那么他就会认为当官只不过是分工的不同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就会平等待人。如果当官只是为了自己,为自己的权势,作威作福,那就可能会对下欺压、盘剥,对上卑恭谄媚,平等就只会停留在当官者的当官宣言之中。
在现阶段,贫富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些有钱人,让钱烧得发慌,欲望无止境,什么都想干,而且笃信“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样一条歪理。他们的一言一行浓浓地烙上“财大气粗”的痕迹。因为他们相信:衡量是非的标准不是真理,而是金钱的多少,我掌握了金钱,就等于掌握了真理。这样的人就谈不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了。
当一个人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之后,社会给他的一种精神上的声望和荣誉。所以,名不是高人一等的特权,不是可以用来胡作非为的权利。而有的名人偏偏就将它理解歪了,偏要摆名人的架子,耍名人的派头,动不动就发明星的脾气,不守公德,千方百计地偷税漏税,视法律为儿戏……这样的名人当然不会平等。
小人肯定势利,势利是小人的“专利”。势利这一概念,广泛而复杂。见钱眼开是势利;欺软怕硬是势利;嫌贫爱富是势利;巴结权贵是势利;见利忘义是势利;为虎作伥是势利;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也是势利……总之势利本身就是不平等。
那么,现代人应该怎样学会平等呢?这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要学会公正。评价一个人、一种现象的标准不能根据一个人的身份如官的大小,财富的多寡,名气的高低而定,不能随大流,不能盲从,而是要根据社会契约,根据社会的道德标准而定。
待人接物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要努力克服世俗的偏见。
平等的基础是仁爱。为此,每个现代人都要有“我们应该把人看成人,因为他是人”康德)的思想,这儿说的人,是一切人,是所有的同胞,而不是特殊群体的特殊人。
学会遵纪
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高度文化素养
的人,有着高度自觉的纪律性;而道德的
质低下、没有文化素养的人,往往是一个
不能自觉遵守纪律的人。
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他的一块地皮和 本书遗赠给了当地的一所学院,后来这所学院发展成了现在的哈佛大学。哈佛学院一直把哈佛牧师的这批书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携出馆外。
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在大火发生前,一名学生碰巧把哈佛牧师捐赠的本书带出馆外,打算在宿舍里悠哉游哉地读。
当他得知大火的消息,意识到自己从图书馆携出的那本书,已是哈佛捐赠的 本书中唯一存世的一本了。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找到当时的校长霍里厄克,把书还给了学校。霍里厄克收下书,并感谢了他,然后还是下令把他开除了。理由很简单,他违反了校规。
霍里厄克校长感谢了那位同学,是因为那位同学诚实(把违反校规带出馆外的书又送了回采 开除他,是因为有规矩。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这便是他们的行事态度:法理第一。
什么是纪律?纪律是指要求人们遵守业已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和守则的总称。它是社会中人与人进行社会联系的重要形式,是保证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必要手段。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为了共同劳动和生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要求建立相应的行为规则,用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这种行为规则,就是最初的纪律。没有这种行为规则,人们就无法协同活动,无法同自然抗争,也无法有秩序地生活下去。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纪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纪律属于道德的范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纪律或无视纪律的约束,那就是没有道德。一个人的纪律性如何,能够直接反映出他的思想道德水平。惟有思想道德高尚,对纪律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理解,且具有执行纪律、维护纪律的高度自觉性、坚韧性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经得住纪律的考验,甚至视纪律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
前苏联著名将领苏沃洛夫有句名言“:纪律是胜利之母。”革命战争要取得胜利依靠铁的纪律,而今天,我们在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胜利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强调纪律。这是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维护安定团结,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纪律愈来愈显得重要。人们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人与人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对待和处理这些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必然会对他人或社会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如果没有纪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协调人们彼此之间的行动,人们就无法正常进行学习、工作、生产等各项活动。
一个工厂如果没有劳动纪律,工人们各行其事,这个工厂就会乱糟糟的,生产就会陷于瘫痪。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交通纪律,居民们在街上随心所欲,你骑自行车乱闯红灯,我驾汽车横冲直撞,他步行随意穿越马路,那么这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必然是一片混乱,交通事故带来的不幸就会降临在许多人的头上。
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需要有统一的纪律以维护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各个机关、团体、企业、部队、商店、学校等等,也要根据需要分别建立本单位的特殊纪律,对所属成员提出自己特殊的要求,以统一该组织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所以,部队有军人纪律,工厂有劳动纪律,学校有学生守则,商店有营业员服务规则。即使是日常生活也有纪律,如到食堂吃饭要排队,在集体宿舍住宿要遵守作息时间,在剧场看戏不得喧哗等等。
人都向往自由,而纪律又是以约束和服从为前提的,因此有些人便产生了误解,认为遵守纪律和个人自由是对立的,要遵守纪律就没有个人自由,要个人自由就不该有纪律的约束。
纪律和自由,从表面上看,二者好像是不相容的,实际上却是分不开的。遵守纪律,才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不遵守纪律,人们就会失去真正的自由。这正像前面举过的例子那样:一个工厂没有劳动纪律,这个工厂的工人就没有生产自由;一个城市没有交通纪律,这个城市的居民就没有交通自由。
凡是纪律,都具有必须服从的约束力。任何无视或违反纪律的行为,都要根据性质和情节受到程度不同的批评教育甚至处分,就是说,纪律是严肃的,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同时,纪律又需自觉遵守。只有自觉纪律才是铁的纪律。这是因为,纪律同法律、道德虽然同属行为规范,但它们的作用范围不同,纪律介乎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纪律与道德的不同之处,在于纪律具有强制性的要求,但这种强制性又比法律弱些,而自觉性的要求则比法律强些。所以,遵守纪律还需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
事实表明,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高度文化素养的人,有着高度自觉的纪律性;而道德品质低下、没有文化素养的人,往往是一个不自觉遵守纪律的人。
学会遵纪,就需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增强自己对社会的义务感。同时,要自觉地遵守纪律,不论大事小事,凡是纪律要求做到的,就坚决去做;凡是纪律所禁止的,就坚决不做;在没有人监督和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同样遵守纪律,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使遵守纪律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纪律要靠大家共同遵守,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不但自己要模范遵守纪律,而且有义务向周围的人宣讲纪律的重要性,争取大家一道来遵守纪律。当遇到违反和破坏纪律的行为时,还应该挺身而出,进行劝阻、批评以至斗争,带头维护纪律的严肃性。
学会守法
人民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进行学
习和有秩序地生活,要求自己的政府、生
产的领导者、文化教育机关的领导者发
布各种适当的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没
有这种行政命令,社会秩序就无法维持
这是人们的常识所了解的。
毛泽东
建安三年四月,曹操在率军讨伐南阳张绣的行军途中,见沿途春麦已熟,却不见有人收割。他派人一打听,才知道百姓因大军至此,都逃避在外,不敢割麦。
曹操心想,我刚辅政不久,宜行“安民为上”的方针,才能赢得民心。于是发出告示说“:吾奉天子明诏,出师讨逆,为民除害。当今正值麦熟季节,兴兵讨伐是不得已的事。凡大小将校官兵经过麦田若有践踏者,皆斩首示众。我军执法甚严,各地百姓不必惊疑,可乘时割麦。”并遣人遍告远近村民父老及各处官兵。
军令一下,官兵在途经麦田时,都下马小心翼翼地手扶麦禾而过,谁也不敢践踏。当地百姓见此情形,十分欢欣,纷纷回来割麦,并沿途拜迎曹操大军。
说来也巧,正当曹操乘马行走时,突然麦田中一只鸠雀惊起,曹操所骑的马一惊,窜入了麦田,顷刻间,一大片麦田被毁。曹操想,我刚发出军令,自己却乘马践踏了麦田,这不是在打自 己嘴巴吗?我若不以身作则,刚发出去的号令岂不成了空话?虑
此,他马上把随军主簿唤来,令他拟定自己践麦的罪。
主簿为难地说“:丞相岂可议罪
曹操说:吾自制法,且又自犯之,怎能使众人倾服 说罢,
拔出佩剑便要自刎。周围众将急忙上前扯住。
郭嘉在侧机警地说“: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
率大军远伐,岂可自戕?”
曹操一听,沿阶而下说道“:既然《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说,
吾姑且免于死罪。”说罢,挥剑割下自己的头发掷在地上说“:吾
今割发以代首!”并将此事传令三军知之。
三军将土听说这件事后,更加谨慎地遵从军令了。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 世纪建立的夏朝就有了法律。《左传 昭公六年》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就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刑法的总称。
我国是个有着悠久法治传统的国家。而法律则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毛泽东曾说:“人民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进行学习和有秩序地生活,要求自己的政府、生产的领导者、文化教育机关的领导者发布各种适当的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没有这种行政命令,社会秩序就无法维持,这是人们的常识所了解的。”
学会守法,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毫无疑问,接受法纪教育,不断提高对遵纪守法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并树立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这既是我们成为“四有”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逐渐适应社会生活要求,促进自身道德的形成和社会成熟的重要途径。
遵守法律是否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呢?是否妨碍了人们对成功的追求呢?不。就像在城市里,如果人们都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那么,大家就会相安无事,行动自由。如果有人只顾自己方便,违反交通规则,轻则造成交通堵塞,谁也快不了,重则造成车毁人亡,身陷囹圄,后悔晚矣。 可见,法律限制了少数人的不正当的自由,不允许他们为非作歹,保证了绝大多数的人正当的自由,保证了人们对有益于人民事业的追求。我们无论干什么,要想获得成功,都要知法,学法,守法,用法。
学会守法,要学习了解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等等法律,因为这些法律规定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你如果不过问这些法律,一旦出事,法律便要来过问你。
为了事业的成功,对于神圣的法律,我们实在不可置之不理,充耳不闻,实在不可当法盲。相反,应该用心学习,仔细执行,认真维护,用法律这块神圣的盾牌来对人护己。
在法律必遵意识的支配下,自古以来,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我国法律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代都出现了许多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人物。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具有一定文字形式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它是维护公民权利、保障社会秩序、制裁犯罪行为的重要武器。法律和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光荣义务。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法律必遵的优良传统,一切依法办事,为安定社会、建设国家尽责任、做贡献。
学会守法,须以学法知法为前提。如果不注意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很容易由于无知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以至断送自己美好的前途。有的人,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是越出法律的轨道,采取私自报复、个人制裁等错误手段去处理,结果堕入犯罪的深渊。这些,都是由于不学法、不知法而造成的后果。
学会守法,须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谦虚谨慎、廉洁奉公、表里如一,能自觉地律己守法。而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则常常被钱欲、物欲、情欲冲昏头脑,为了一己之私,往往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因此,在学法知法的基础上,要注意道德品质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在头脑中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切实做到遵法守法。
遵守法律,还要与违法行为作斗争,以维护法律的尊严。我们对自己身边发生的轻微违法行为,应进行规劝、批评;对犯罪行为则应挺身而出,坚决斗争。如果在全社会形成了这种风气,那么,违法现象将被消灭在萌芽之中,或及时得到制止;而犯罪分子则无隙可乘,有如过街老鼠。这样,人们就会生活在安定祥和的环境之中,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和事业上。
学会应酬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无论是经商、交
友,都需要沟通,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
系。而应酬就是人际沟通的桥梁。
宋仁宗因病很久没有上朝临政了。
这天,仁宗感到病体稍安,来到便殿,命令内官赶紧把执政
的大臣召来见面。
吕夷简接到旨意,过了很久才去。同僚都催他走快些,而他
却不急不忙、意定神闲地进了宫。
仁宗见他姗姗来迟,有些不快,就说:朕的病体稍安,很想
见见你们,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慢?”
吕夷简从容地对皇上说:“陛下的身体不适,朝野都在为您
担忧。一旦突然召见身边的近臣,臣等匆忙进宫,外面一定会以
为出了大事,会引起人们的不安。”
仁宗听了,转怒为喜,认为这位辅臣很识大体,懂得为臣之
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论是经商、交友,都需要沟通,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而应酬就是人际沟通的桥梁。当然,应酬要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如果应酬不当,则会事与愿违,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学会应酬艺术。
学会应酬,不单是诚意不诚意的问题,要讲求应酬艺术,才能把你的诚意传达给对方,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
人们对自己的感觉往往十分敏感。当他与陌生人应酬时,往往会很强烈地意识到,他必须与这个陌生人保持距离。
应酬时要保持怎样的距离和位置才恰到好处呢?这就要因人而异,因习俗而异。不同习俗背景的人由于对人与人之间的应酬距离和位置看法不同,有时会造成不少的误会。
人们在应酬时的空间距离除不同习俗外,还取决于双方的相互关系和其他一些因素。一些应酬学家研究证明:人们选择较近的应酬距离是因为他们彼此熟悉,彼此喜欢。
一般来说,朋友间的距离比认识的人之间的距离短;而认识的人之间的距离又比陌生人之间的距离短。另外,内向的人之间的距离要比外向的人之间的距离稍微远一点;两个女人之间的距离要比两个男人之间的距离近一些。
一些应酬学家还发现,任何一群人站着谈话,可从他们的站法上看出不少端倪。如果他们是围成一圈,那么这群人彼此很可能是平等的。如果他们是围成马蹄形坐在一起,那么,坐在顶端的人要比其他的人有优势,因为他们可以和更多的人进行对视对话。
因此,我们在与人应酬中,要根据不同情况而选择正确的距离,这是很重要的。
学会处世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多多少少
都要懂得一些处世的艺术。不然,则会影
事业的成功 影响人际关系的融洽。
罗斯福当纽约州州长的时候,完成了一项很不寻常的功绩,他的成功与他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是分不开的,他用一个细节道出他处世的秘诀。
当一个重要职位出现空缺时,罗斯福就邀请所有的政治领袖推荐接任人选。起初,他们也许会提议一个很差劲的人,就是那种需要‘照顾’的人。我就告诉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大众不会赞成。”
“然后他们又把另一个人选提供给我,这一次是个老公务员,他只求一切平安,少有建树。我告诉他们,这个人无法达到大众的期望。接着我又请求他们,看看他们是否能找到一个显然很适合这个职位的人选。”
“他们第三次建议的人选,基本可以,但还不太理想。”“接着,我谢谢他们,请求他们再推荐一个,而他们第四次所推举的人就可以接受了。于是他们就提名一个我自己也准备用的最佳人选。我首先对他们的协助表示感激,并还把这项任务的功劳归之于他们。这样,我们双方的目的都能达到,对以后的事非常有利。”
打小起,我们就从周围人的口中和书本中,知道了许许多多的格言,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休与小人为仇,小人自有对头”、得饶人处且饶人,路逢窄处难回避”……这些老辈人传下来的格言,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处世。
的确,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多多少少都要懂得一些处世的艺术。否则,就难免使自己在生活中磕磕绊绊,四处碰壁,影响事业的成功,影响人际关系的融洽,也使自己成为一个孤立无援、不受欢迎的人。反之,如果学会处世的艺术,则会帮助自己事业成功,生活顺遂。
怎样才能学好处世呢?《格言联壁》里说:善于处世的,一定是严于修身的。不严于修身,处世就会变成媚世。什么是媚世?就是自贬人品,不讲道德,成为老于世故的滑头。
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只有严于修身才能处好世;二是处世不是媚世,而媚世都是由于不能严于修身的结果。
许多人常常为自己不善处世而苦恼。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不懂处世艺术,而是修身不够。
马尔登说:要想吸引朋友,须有种种好品行。自私、小气、嫉妒、不喜欢成人之美、不愿意闻别人之荣誉的人,是不可能获得真心朋友的。那些在交友中常常不能如愿的人,多半应以此为戒。”
波斯诗人萨迪也说过:“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里待人以宽。”那些不肯济弱扶贫者,当他跌倒时,也将无人加以援助。”
学会处世,并不意味着要圆滑、虚伪、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或者施展阴谋诡计。一位西方哲人说得好“:要善于处世,不过,可别成为处世的专家。”老辈人传下来的许多处世格言,有的是有益的,有的则是不足取的。一味在如何讨好别人、如何使自己不吃亏上钻研处世,就会扭曲自己,就会使自己变成一个变色龙似的人。
学会处世,要坚守做人的基本准则,要诚实、守信、自尊、尊重他人。我们在非原则问题上不妨忍让、谦退;但在原则问题上却不能不分是非。在涉及个人利益时,有时不妨吃点亏,但对于损害公共利益的事却不能纵容姑息。
“对人要和气,但不要狎昵。(”莎士比亚语)。一个人能顺从别人当然很好,但必须表明这是出于对他的尊敬,绝非惟命是从。”培根语)。“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同样是错误的。”(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
著名翻译家傅雷曾给儿子傅聪写过多封信,教育孩子如何待人处世。他不是就处世谈处世,而是强调修身。只有严修身,才能处好世,而不是媚俗遁世。
在一封信中他写道:我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因为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我的经验,和一个爱耍手段的人打交道,永远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对付,他也不会用手段对付你,倒反看重你的。你不要害怕,不要羞怯,不要不好意思;但话一定要说得真诚老实。……无须那些不必要的顾虑,而不说真话。就是在实际做时,要注意措辞和步骤。只要你的感情是真实的,别人一定会感觉到的,不会误解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