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哲学名著】》

_43 方克立  李兰芝(现代)
24岁时潜心研究王阳明学说,仰慕古圣贤,把他住的屋子命名为“思古斋”。
26岁时成为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
到34岁时,才感到程朱理学不合情理,而且发现朱熹对古礼删改很多,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认为“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
,于是改“思古斋”为“习斋”
,并以“习斋”为自己的号。晚年主持漳南书院,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科。他先后有学生100多人,李塨是他的得力门生。
颜元一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时代思潮的起伏。宋明理学自从产生以来,就一直是封建统治御用的官方正统哲学,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明清之际一些启蒙思想家对它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批判,尤其是王夫之把对理学的批判运动推向高潮,对理学进行了一次总清算,建立起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但他并没有最后结束这个任务。清初封建皇帝又大力提倡唯心主义理学,使理学继续维持其统治思想的地位。颜元敢于面对
542
43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现实,与李塨一起,继承发展了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学说,批判宋明理学,提倡“实文、实行、实用”的经世致用之学,开“习动”的一代新学风,世人称他们为“颜李学派”。他们对理学的批判比王夫之锋芒更加锐利,问题更集中,尤其在对理学的核心问题,即人性问题的批判上,已经超过了王夫之。
这里所选的《驳气质性恶》所批驳的就是理学中的人性问题。
《驳气质性恶》是《四存编》中的一篇。除此之外,颜元还著有《四书正误》和《朱子语类评》等。他的著作都收录在王灏所刊《畿辅丛书》内,汇集成为《颜李丛书》。其中《四存编》有中华书局1957年标点本。
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了《颜元集》,收在《理学丛书》中。这里的选文,依据《颜元集》上册。
驳气质性恶
原文A B程子云:“论性论气,二之则不是。”
①又曰:“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
②朱子曰:“才有天命,便有气质,不能相离”
③。而又曰:“既是此理,如何恶?所谓恶者,气也。”
④可惜二先生之高明,隐为佛氏六贼之说浸乱⑤,一口两舌而不自觉!
若谓气恶,则理亦恶,若谓理善,则气亦善。盖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乌得谓理纯一善而气质偏有恶
54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35
哉!
譬之目矣:眶、皰、睛⑥,气质也;其中光明能见物者,性也。将谓光明之理专视正色,眶、皰、睛乃视邪色乎?
余谓光明之理固是天命,眶、皰、睛皆是天命,更不必分何者是天命之性,何者是气质之性;只宜言天命人以目之性,光明能视即目之性善,其视之也则情之善,其视之详略远近则才之强弱⑦,皆不可以恶言。
盖详且远者固善,即略且近亦第善不精耳⑧,恶于何加!惟因有邪色引动,障蔽其明,然后有淫视而恶始名焉。然其为之引动者,性之咎乎,气质之咎乎?
若归咎于气质,是必无此目而后可全目之性矣,非释氏六贼之说而何!
孔、孟性旨湮没至此,是以妄为七图以明之⑨。
非好辩也,不得已也。
注释A B①语本《二程集。程氏遗书》卷六,原文是:“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一本此下有“二之则不是”。性:指“天命之性”。气:指“气质之性”。二之:把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截然分开。
②语见《二程集。程氏遗书》卷一。
③语见《朱子语类》卷四。
④语见《朱子语类》卷四。
⑤六贼:佛家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六贼。六尘通过
544
63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能劫夺一切诸善法,所以称为六贼。程朱认为人的感官欲望(气质之性)能泯灭天理,和佛家六贼的说法相似。
⑥眶:眼眶。皰:同“疱”
,本指皮肤上长的疙瘩、水疱、火疱一类;这里是指眼的突出部分。睛:眼球。
⑦才:指人的感觉、思维能力。
⑧第:只。
⑨七图:指颜元在《存性编》用来说明气与性或理的关系的七个图。
简析A B颜元在此篇批判了程朱的性二元论,阐述了他的性气统一的人性学说。
程朱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他们认为禀于天理的“天命之性”是纯善的,而由于气有清浊偏正的不同,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恶。禀受清正之气则善,禀受浊偏之气则恶,气的清浊偏正就是产生善恶的根源。人们要保持善性,就得“存天理,去人欲”
,去掉气质的不善,恢复“天命之性”的光辉。颜元坚决反对这种宗教式的道德说教,反对把“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对立起来,并把“天命之性”神秘化的唯心主义思想。
颜元指出,程朱一方面讲“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不能分离,另一方面又宣扬“理”是善的,“所谓恶者气也”
,这是“一口两舌”
,自相矛盾,和佛教的“六贼之说”可谓同出一辙。颜元认为,气质和性理是统一的,“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如果说气质是恶的,那么性理也是恶的;如果说性
54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35
理是善的,那么气质也是善的,决不能把性理与气质割裂开来,认为性理纯一而善,气质偏而有恶。他以眼睛的眶、皰、睛喻气质,以其中光明能见物者喻性理,说明二者是统一的,不能把眼的气质组织和它本身所具有的作用或属性分割开来,认为有一种抽象的“光明之理”专看正色,而眼的气质组织乃视邪色。他说:“光明之理固是天命,眶、皰、睛皆是天命”
,气质和性理都是善,根本没有必要把“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区分开来。眼睛看东西有详略远近的差异,他认为并不是气质上的差别,而只是善精不精的程度差别,从气质的先天本质来说,都是善的,“皆不可以言恶”。恶之名是在被邪色引诱,蒙蔽了目光,有淫视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是后天受外界影响的结果,不是先天就有的。把视邪色、淫视归罪于气质是没有根据的。
颜元反对程朱把“天命之性”神秘化,主张性理就在气质之中,这是唯物主义的见解。但是他的人性学说仍然是一种脱离人的社会本质的抽象人性论。
546
83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孟子字义疏证》的作者戴震(1723——17)
,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省休宁(今屯溪市)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自然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戴震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年轻时曾随父亲做过生意,但主要是靠教书维持生活。
40岁考中举人,一生未中进士。中年因受豪强迫害,曾到北京、南京、扬州等地过了10年避难生活。他勤奋好学,博通经学、史学、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天文历数,创立了乾嘉朴学中的皖学派。乾隆时修《四库全书》,特召他为纂修官,负责编校天文、算学、地理等书籍。
他一生著作很多,后人编为《戴氏遗书》。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孟子字义疏证》分上、中、下三卷,这里所选的《理》属上卷,是该书重要的一篇。戴震在此篇中鲜明地打出了批判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战斗旗帜,而且集中地揭露和批判了理学家“存理灭欲”的反动观点,提出了“理存乎欲”
、“体情遂欲”的伦理思想和政治主张,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
在戴震所处的18世纪,我国历史已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这时社会生产力及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和自然科学较
54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35
之明代都有新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也有增长。
但是,封建专制统治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特别是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正在酝酿着。在意识形态领域,统治阶级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加强血腥镇压,另一方面强化程朱理学的思想统治,借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来镇压人民的反抗。它们把人们正当的生存要求都说成是人欲,斥之为邪恶,要求人们绝情灭欲,屈从于封建礼教,即所谓“天理”。这种宋明理学家所倡导的“理欲之辩”
,在后期封建社会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数百年。随着地主阶级日益走向腐朽没落,对人民的思想统治日益加剧,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叫嚣声调门愈高,人民受的痛苦也就愈加沉重。戴震目睹了当时人民所受的苦难,给予无限的同情,并怀着悲愤的心情,揭露了理学“吃人”的本质,提出了富有进步性的理欲学说,完成了以前反理学的思想家所没有完成的任务,把我国自宋明以来反理学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戴震在中国哲学史上所作出的最大贡献。
戴震著作的注释本有安正辉的《戴震哲学著作选注》。
1957年、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孟子字义疏证》。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戴震集》,这里的选文依据此书。
548
04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理(节选)
原文A B问:宋以来之言理也,其说为“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理”
,故辨乎理欲之界,以为君子小人于此焉分①。
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②,是理者存乎欲者也,然则无欲亦非欤?
曰:孟子言“养心莫善于寡欲”
③,明乎欲不可无也,寡之而已。人之生也,莫病于无以遂其生④。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⑤。欲遂其生,至于戕人之生而不顾者⑥,不仁也。不仁,实始于欲遂其生之心,使其无此欲,必无不仁矣。然使其无此欲,则于天下之人,生道穷促,亦将漠然视之⑦。己不必遂其生,而遂人之生,无是情也。然则谓“不出于正则出于邪⑧,不出于邪则出于正”
,可也;谓“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理”
,不可也。
欲,其物;理,其则也⑨。
不出于邪而出于正,犹往往有意见之偏,未能得理。
而宋以来之言理欲也,徒以为正邪之辨而已矣;不出于邪而出于正,则谓以理应事矣CD.理与事分为二而与意见合为一CE,是以害事。夫事至而应者CF,心也,心有所蔽,则于事情未之能得,又安能
54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45
得理乎CG?自老氏贵于“抱一”
,贵于“无欲”
C H ,庄周书则曰:“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
夫虚静恬淡,寂莫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C I 周子《通书》曰:“‘圣可学乎?
‘曰:’可。
‘’有要乎?
‘曰:’有。
‘’请问焉。
‘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哉!
‘“
C J 此即老、庄、释氏之说。朱子亦屡言“人欲所蔽”
C K ,皆以为无欲则无蔽,非《中庸》“虽愚必明”之道也。
有生而愚者,虽无欲,亦愚也。凡出于欲,无非以生以养之事,欲之失为私,不为蔽CL.自以为得理,而所执之实谬,乃蔽而不明。天下古今之人,其大患,私与蔽二端而已CM.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ND;欲生于血气,知生于心NE.因私而咎欲NF,因欲而咎血气;因蔽而咎知,因知而咎心,老氏所以言“常使民无知无欲”
N G ,彼自外其形骸,贵其真宰NH,后之释氏,其论说似异而实同NI.宋儒出入于老、释,故杂乎老、释之言以为言。《诗》曰:“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N J《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N K 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人知老、庄、释氏异于圣人,闻其无欲之说,犹未之信也,于宋儒,则
550
24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信以为同于圣人,理欲之分,人人能言之。
故今之治人者,视古贤圣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多出于鄙细隐曲NL,不措诸意,不足为怪NM;而及其责以理也,不难举旷世之高节,著于义而罪之OD.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OE.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OF,其谁怜之?呜呼!杂乎老、释之言以为言,其祸甚于申、韩如是也OG!
《六经》、孔、孟之书,岂尝以理为如有物焉,外乎人之性之发为情欲者,而强制之也哉OH!孟子告齐、梁之君OI,曰“与民同乐”
,曰“省刑罚,薄税敛”
,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曰“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
,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O J .仁政如是,王道如是而已矣。
问:《乐记》言灭天理而穷人欲,其言有似于以理欲为邪正之别,何也?
曰:性,譬则水也;欲,譬则水之流也。节而不过,则为依乎天理OK,为相生养之道,譬则水由地中行也;穷人欲而至于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OL,譬则洪水横流,泛滥于中国也。圣人教之反躬,
55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45
以己之加于人,设人如是加于己,而思躬受之之情OM,譬之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非恶其泛滥而塞其流也PD.恶泛滥而塞其流,其立说之工者且直绝其源PE,是遏欲无欲之喻也。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此后儒视为人欲之私者,而孟子曰“性也”
,继之曰“有命焉”
P F .命者,限制之名,如命之东则不得而西,言性之欲之不可无节也。
节而不过,则依乎天理;非以天理为正、人欲为邪也。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PG.是故欲不可穷,非不可有;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可谓之非天理乎!
注释A B①辨乎理欲之界:辨别理和欲的界限。
以为君子小人于此焉分:作为划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②情:指人生存和生活的感情欲望。
爽失:差失。
情之不爽失:情欲得到适当的满足而不出差错。
③养心:保养善心。寡欲:减少欲望。引文见《孟子。尽心下》④莫病于无以遂其生:没有比无法满足自己生存欲望更痛苦的。
⑤这是说,想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也要满足别人的生存欲望,这就是仁。
⑥戕(qiāng腔)
:伤害,损害。至于戕人之生而不顾者:以至于伤害别人的生存也在所不顾的人。
⑦生道穷促:生活条件极困难。漠然视之:冷淡地看待它。
⑧正:指符合“理”的思想行为。邪:指过分追求物质欲望而违
552
4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背“理”的思想行为。
⑨欲:指饮食男女等人们日常生活的事情。这是说,欲是人生来就有的客观存在的事物,理是客观事物的法则。
徒以为正邪之辨:这是说,只是把理欲作为正邪的区别。以理C D应事:用先验的理来对待事情。
这是说,把理与事对立起来,就与偏见合成一个东西了。
C E应:产生反应。
C F于事情未之能得:对于事情的表面现象不能看清。安:怎么。
C G抱一:见《老子》第二十二章。抓住“道”这个精神性的原则,C H即“守静绝欲”。无欲:见《老子》第三章。没有物质欲望。
庄周引文见《庄子。天道》。挠心:扰乱思想。万物无足以挠心C I者故静:是说静是由于对万物无心,不受外界干扰的结果。而况精神:是说精神平静则更明彻可知。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空虚安静,无所作为的样子。平:水平,水准。
周子:即周敦颐。
引文见《通书。圣学》第二十。
要:要领。
动:C J行动,行为。直:正直,理直。动直:指行动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溥:同“普”
,普遍,博施。庶:差不多。
朱子:指朱熹。人欲所蔽:语见《大学章句》一章注。这是说,C K人性变坏是因为被人欲蒙蔽所造成的。
私:私欲,即过分追求个人的欲望。蔽:指思想蔽塞,对事物C L认识不清。
患:祸害。
C M失:过失。知之失:认识的错误。
N D血气:指肉体。这是说,欲望产生于人体的需要,认识产生于N E心。
咎:归咎,归罪。
N F引文见《老子》第三章。
N G
55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45
形骸:肉体。真宰:最高的主宰,即指精神实体。这是说,老N H子轻视肉体,重视精神实体。
这是说,后来的佛教,他们的学说好像与老子不同,而实质是N I一样的。
见《诗。小雅。天保》。质:朴实。
N J见《礼记。礼运》。
N K鄙细:指地位低微的老百姓。隐曲:指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
N L措:放置。这是说,不放在心上。
N M旷世之高节:当代遵守封建纲常的典范。著于义而罪之:以O D“义”的名义而加给人们各种罪名。
失:误,过失。顺:适合,适当。指有理或合理。得:得当,恰O E当,即正确。逆:背逆,指不合理或无理。
法:指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理:指封建统治者从政治思O F想上欺骗和毒害人民的精神工具,即程朱理学。
申韩:指申不害和韩非。
O G以理为如有物:把理当作物。发:表现,显现。外乎人之性之O H发为情欲:抛开性所表现的自然情欲。强制之:强制人们服从它。
齐梁之君:指战国时齐国和魏国的国君齐宣王和梁惠王。
O I引文均见《孟子。梁惠王上》。仰:对上。俯:对下。畜:抚养。
O J积仓:藏有谷物的粮仓。裹粮:用包裹装着粮食。怨女、旷夫:没有及时婚嫁的男女。
依:符合。
O K穷人欲:放纵人欲。悖逆诈伪之心:犯上作乱、欺诈虚伪的坏O L思想。
淫佚作乱之事:过分贪图物欲、扰乱社会秩序的坏事情。
反躬:对照检查自己。
以己之加于人:把自己意见加于别人。
设:O M假设。思躬受之之情:考虑到自己接受时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感
554
64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情。
行水:治水。行其所无事:按照水的运动规律引导水顺利地自P D然流行。恶(wù悟)
:厌恶,这里引申为害怕、恐怕。
其立说之工者且直绝其源:这是说,那些设立学说很巧妙的人,P E其实是直接杜绝了水源。
引文见《孟子。尽心下》。
P F穷:穷尽,意思是拼命追求。
P G简析A B在这段选文中,戴震抓住“理欲之辨”
,对程朱理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从而阐述了他的理欲观。
首先,戴震借问者之口,揭露了程朱把理和欲绝对对立起来,主张“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理”
,并把辨别理与欲的界限作为划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这就为封建等级制和“存天理灭人欲”
的反动观点提供了理论根据。
戴震指出,宋以来谈理欲的,只是把理欲作为正邪的区别罢了。讲“不出于正则出于邪,不出于邪则出于正”
,认为邪与正是对立的,这是可以的;但是理与欲的关系和邪与正的关系不同,理就存在于情欲之中,理与欲是统一的,不能把它们说成是绝对对立的。他还明确把理和欲的关系说成物和则的关系。他说:“欲,其物;理,其则也。”这是说,欲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理就是客观事物的法则。物和则是不可分的,理和欲也是不可分的,理即在欲中,不是与欲对立的。
如果把理与事对立起来,而与偏见合成一个东西,这样就危害事情了。这是鲜明的唯物主义理欲观。
55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45
其次,戴震以理欲相统一为理论根据,尖锐地指出在以程朱理学为统治思想的封建社会,形成了“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在理的迫害下,不知有多少无辜的“卑者”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