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哲学名著】》

_42 方克立  李兰芝(现代)
息肩之地:休息的地方。比喻到达了目的地。顾:却。
N D赅(gāi该)
:包括。这是佛教禅宗的说法。
N E杜足:停步不前。履、蹈:都是实行的意思。中、和:语本N F《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履中蹈和之节文:实行体现中和的礼节仪式。
汲汲:不停息的样子。诎:同“屈”。顾诎先知之说:却要驳倒N G“先知后行”之说。
罔(wǎng往)
:蒙蔽,欺骗。
N H原文A B夫知之方有二,二者相济也,而抑各有所从①。
博取之象数②,远证之古今,以求尽乎理,所谓格物也。
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③,所谓致知也。
非致知,则物无所裁而玩物以丧志④;非格物,则知非所用而荡智以入邪⑤。二者相济,则不容不各致焉⑥。
52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25
今辟异学之非,但奉格物以为宗,则中材以下必溺焉⑦,以丧志为异学所非,而不能不为之诎。若奉致知以为入德之门,乃所以致其知者⑧,非力行而自喻其惟艰,以求研几而精义⑨,则凭虚以索惝怳之觉悟CD;虽求异于异学,而逮乎行之龃龉,不相应以适用,则亦与异学均矣CE.夫异学者,无患乎龃龉也,龃龉则置之耳CF.君子之学,仰事天,俯治物CG,臣以事君,子以事父,内以定好恶之贞淫,外以感民物之应违CH,而敢恃惝怳之冏光若有觌焉CI,奉以周旋而无疚恶乎CJ?由此思之,先所知者与后所行者,求无龃龉而行焉皆顺者,十不得五也。
若夫无孝弟谨信之大节,或粗有其质而行之不力CK,乃舍旃以穷年矻于章句之雌黄CL、器服之象法,若朱门后学,寻行数墨,以贻异学之口实CM;夷考其内行之醇疵,出处之得失ND,义利之从违,无可表见者NE.行后之误人,岂浅鲜哉NF!
惮行之艰,利知之易以托足焉NG,朱门后学之失,与陆、杨之徒异尚而同归NH.志于君子之道者,非所敢安也NI.故“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艰者先,先难也;非艰者后,后获也。此非傅说之秘言也NJ.禹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
N K ,行之谓也。皋陶曰,“慎厥身修思永”
N L ,行之谓也。伊尹曰,“善无常师,主善
530
2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为师“
N M ,行之谓也。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O D ,行之谓也。
颜子“末由”之叹OE,叹其行也,竭才以行,不但求知其高坚也。孟子“中道”之教,教以行也,能者能从,不但知绳墨彀率而即能从也OF.千圣合符OG.“终日乾乾夕惕若”
O H ,乾坤之德业在焉。若抑其迈往之志气,从事于耳目之浮明OI,心思之浅慧,以冀一日者御王良,驾骐骥,驰聘于康庄OJ,正王畿,包显道之以覆輈折轴也OK.奈之何助其焰以使炎乎OL?
注释A B①相济:互相补充。这里指感觉与思维相辅相成。抑:又。从:从属。
②象数:这里指现象及其变化。
③虚:指虚心。明:指观念清晰。穷其隐:穷尽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
④裁:判断。物无所裁:对事物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玩物以丧志:原来意思是说,迷恋于玩赏器物,就消磨了志气。这里意思是说,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就达不到真正认识事物的目的。
⑤荡智:动摇心志。
⑥二者:指格物、致知。致:尽其功用。不容不各致焉:不容许不从各方面去尽其功用。
⑦辟:批驳。宗:宗旨。中材以下:指才能在中等以下的人。溺焉:沉溺在格物里面。
53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25
⑧入德之门:认识事物规律的途径。所以致其知者:他用以求知的。
⑨非力行而自喻其惟艰:不是通过身体力行而体会到它的艰难。
研几:研究事物的微妙变化。精义:精通事物的微妙道理。
虚:空。惝怳(kuàng矿)
:恍恍惚惚。觉悟:认识。
C D逮:到。龃龉(jǔyǔ举与)
:牙齿上下对不上。比喻意见不合,C E相互矛盾。不相应以适用:和客观实际不相适应。均:一样。
龃龉则置之耳:和现实矛盾就把它放到一边不管了。
C F仰事天:对上事奉自然界。俯治物:对下治理事物。
C G贞:正当。淫:不正当。内以定好恶之贞淫:在内心确定好坏C H是非。外以感民物之应违:在外界体验对事物的发展变化适应不适应。
冏(jiǒng炯)光:微光。觌(dí敌)
:见到,认识。这是说,怎C I么敢凭借一点恍恍惚惚的感觉,就认为自己获得知识了呢?
周旋:应酬。奉以周旋:用来处理事物。疚恶:错误。
C J谨:对长辈恭顺。粗有其质:略有一点。
C K旃(zhān毡)
:指示代词。舍旃:舍之,即放弃它。矻矻(kūC L枯)
:勤奋不懈的样子。
雌黄:古人修改文字时涂的黄色矿物颜料。章句之雌黄:指校改章句。
器服之象法:器物和服装的形状和规格,这里指礼节仪式。寻C M行(háng杭)数墨:咬文嚼字,即只注意字句的解释,而不知道它的深刻含义。贻(yí夷)
:留给。口实:话把儿。
夷:发语词。内行:道德品行。醇疵:优劣。出处:出仕和退N D隐,泛指去就进退。
义利之从违:对待义利的取舍。无可表见者:没有什么可取的N E表现。
这是说,“知先行后”说法误人,它的危害难道还小吗?
N F
532
42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惮(dàn但)
:害怕。利知之易:贪图知的容易。托足:立足容N G身。
异尚而同归:朱学和陆学推崇虽然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
N H安:同意,赞同。
N I傅说:殷高宗相,事见伪《古文尚书》序。秘:应当为“私。”
N J禹:夏禹,传说中夏代开国君王。语见伪《古文尚书。大禹N K谟》。后:君。克:能。厥:其。意思是说,君臣都要努力尽其职分。
皋陶(gāo
yáo高摇)
:传说中舜时的法官。
语见《尚书。皋陶N L谟》。思永:长久打算。这句是说,谨慎修身,言行要无失,思谋要长远。
伊尹:商汤的大臣。语见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原作“德N M无常师”。无常师:没有固定的老师。主善:依靠善的。
子:指孔子。语见《论语。卫灵公》。
O D颜子:孔子学生颜渊。末由:不知从何下手。语本《论语。子O E罕》:“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说颜渊叹圣道高深广大,想力行而感到无从着力。
中道:中庸之道。绳墨:墨斗、墨线,木匠用来定直线的工具。
O F彀(gòu够)
:拉弓。
彀率:拉弓的度数。
王夫之在此是说明,重要的在于行,不是仅仅知道理论就可以了。
合符:符是古代用来作为凭证的东西,分成两半,双方各拿一O G半。合符就是说两半相合相符。千圣合符:是说许多圣人说的都一样。
引文见《易经。乾》九三爻辞。乾:健。乾乾:形容奋勉不倦。
O H惕:警惕。若:句末语气词,样子。这是说,整天兢兢业业,行事不息,晚上也小心谨慎,提高警惕。
抑:压抑。迈往:勇于去行。从事于耳目之浮明:只求耳听目O I
53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25
见的浮面认识。
冀:希望。王良:春秋时晋国人,是驾车的能手。骐骥:千里O J马。康庄:大路。
王畿(jī击)
:字汝中,别号龙溪,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是O K王阳明的弟子,他的学说比王阳明更接近禅学。包显道:即包扬。宋南城(今属江西)人。陆九渊的弟子。也曾向朱熹学习,他的学说流于禅学。輈(zhōu舟)
:马车前面用来驾车的曲木。
覆輈折轴:即车翻轴断。
炎:形容火势旺盛。
O L原文A B且夫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①;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②。将为格物穷理之学,抑必勉勉孜孜,而后择之精、语之详③,是知必以行为功也。
行于君民、亲友、喜怒、哀乐之间,得而信,失而疑,道乃益明,是行可有知之效也。
其力行也,得不以为歆,失不以为恤④,志壹动气⑤,惟无审虑却顾,而后德可据⑥,是行不以知为功也。冥心而思,观物而辨,时未至,理未协,情未感,力未赡⑦,俟之他日而行乃为功,是知不得有行之效也。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下学而上达,岂达焉而始学乎⑧?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
离行以为知,其卑者,则训诂之末流,无异于词
534
62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章之玩物而加陋焉⑨;其高者,暝目据梧,消心而绝物,得者或得,而失者遂叛道以流于恍惚之中CD.异学之贼道也,正在于此。
而不但异学为然也,浮屠之“参悟”者此耳CE.抑不但浮屠为然也,黄冠之炼己沐浴,求透帘幕之光者亦此耳CF.皆先知后行,划然离行以为知者也,而为之辞曰“知行合一”
,吾滋惧矣CG!
惧夫沉溺干行墨者之徒为异学哂也CH,尤慎夫浮游于惝怳者之偕异学以迷也CI.“行之惟艰”
,先难者尚知所先哉CK!
注释A B①固以行为功者:本来是以行来见其功效的。
②效:效验。
③格物穷理:研究事物的规律,根究它的道理。抑:还是。勉勉孜孜:勤奋不倦。择之精语之详:取得精华,说得全面。
④歆:同“欣”。得不以为歆:这里有得意忘形的意思。恤:忧。
失不以为恤:这里有灰心丧气的意思。
⑤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志壹则动气。”志:指思想意志。
气:指支使行动的气力。王夫之引这话的大意是说,专心致志,全力以赴。
⑥审虑:犹豫不定。却顾:徘徊观望。德:王夫之释为“行焉而得”。这是说,不犹豫,不徘徊观望,一往直前地力行工夫,然后才能取得成功。
⑦协:合。赡(shàn善)
:足。
⑧兼:包括。下学而上达:语见《论语。宪问》。王夫之引用的意
53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25
思是说,在行中先学而后才能懂得道理。岂达焉而始学乎:哪能先懂得了道理才开始学习的呢?
⑨卑者:指流于词章之玩物的程朱学派。训诂:解释古书中词句的含义。末流:最低等的。加陋:更加鄙陋。
高者:指流于消心而绝物的王阳明学派。瞑目:闭目。梧:茶C D几。据梧:靠着茶几。瞑目据梧:指闭目静坐,高谈玄虚。消心绝物:消除杂念与外界隔绝。叛道:离开正道。
参悟:指佛教禅宗的修炼方法,通过参禅以求得顿悟。
C E黄冠:道士戴的帽子,这里指道士。炼己沐浴:道教认为,人C F的精气可以炼成“内丹”
,把炼内丹而成仙的功夫叫做“炼己”
;把炼内丹的方法,也就是使心身静化,叫做“沐浴”。据说,这样就能眼明心亮,就能透过帘幕,眼看万里。
滋:更加。
C G沉溺于行墨者:指上文所说的“寻行数墨”的朱门后学。哂C H(shěn审)
:讥笑。
浮游于惝怳者:指陆、王之徒。偕:伴随。
C I尚:几乎,差不多,大概。这是说,行才艰难,先从事难的人C J大概才知道应该什么在先吧。
简析A B《说命中二》是王夫之就《尚书。说命中》所写的第二篇论文,因此题为《说命中二》。这是王夫之阐述唯物主义知行观的重要著作。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诡于君子之道”至“以堕其术中乎”。王夫之在这里批判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唯心主义知行观,阐述了他的唯物主义知行学说。
536
82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程朱理学派主张“知先行后”
;陆王心学派主张“知行合一”。
王夫之认为这两种主张都是错误的,应该说行在先知在后。他指出,“知先行后”说的要害是在知行之间“立一划然之次序”
,割裂知与行的有机联系,否认行在认识中的作用。
他认为,知不从行中来,就是没有根据的知,从本质来说就是“非知”
,其结果必然是把人们束缚于脱离实际的知识见闻当中,而不去注意实行。他又引《说命》及孔子的话,从行难知易中论证了行先知后,并推绎出“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的结论,肯定行在先,强调了行在认识中的作用。这种行先知后说的提出和论证,在中国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这种创见把唯物主义的知识起源论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
关于心学派的知行观,王守仁和陆九渊是有区别的,王夫之只是以陆王思想基本一致的学派性上把他们相提并论,实际批判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讲的。王夫之指出,王守仁所说的知实际上不是真正的知,不是普通意义下的认识,它既不是从行中来,也不反映客观内容,完全是在主观意识中自生的。
王守仁所说的行也不是真正的行,不是普通意义下的实践,他是以知代行,“销行以归知”
,把行“合”到知里面去,完全取消了行,排斥亲身去做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因此,王守仁所谓的“知行合一”
,不过是“终始于知”
,即以知为起点和终点,始终不超出主观意识范围的封闭圆圈。它和佛教唯心主义一样,完全是在虚灵妙悟的主观意识中,泯灭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对立。王夫之还指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本来也就是一种“先
53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25
知“
,可王守仁反而装作批判“先知后行”来迷惑人,使人们不能批判他所主张的“先知”之说。由此可知,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比起朱熹的“知先行后”更狡猾,对人们的欺骗作用更大。王夫之这一揭露,使人们更容易认识到“先知后行”是一切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本质。因此,这种揭露和批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二段,从“夫知之方有二”至“奈之何助其焰以使炎乎!”
在上段,王夫之指出了程、朱等人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王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是排斥行。在这段,王夫之通过对“格物致知”这个传统范畴的辩证解释,进一步阐述了只要知不要行的学说所带来的危害及行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王夫之所说的“格物”相当于感性认识,所说的“致知”相当于理性认识。他把它们解释为两种“知之方”
,即认识的两种方式,也是两个阶段。在博学,即在掌握丰富的现实的和历史的感性认识材料的基础上求其理,就是“格物”
;虚心地进行逻辑思维,就是“致知”。
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不能割裂的。如果离开“格物”去“致知”
,即理性认识不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就会成为主观空想而走上邪路。
若只“格物”而不“致知”
,即感性认识如果没有理性认识的指导,就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致流于庸俗的“玩物以丧志”。有这两种认识上的片面性,不仅驳不倒佛、老等异端之学,反而会“为异学所非”
,甚至和异学走到同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去。既不“为异学所非”
,又不迷于异端,才是君子之学。君子之学即在应事接物的践履过
538
03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程中去学,在日常人伦物理中,在参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际活动中去学。也就是要求得知之精义,必须在行的过程中从事格物穷理之学,下一番艰苦“力行”的工夫。
这样,王夫之把“格物致知”与“力行”联系在一起了。他还列举了一些古人的言论,并由此得出结论:“千圣合符”
,即许多圣人说的都是一样,都强调了行。可是朱门后学放弃行动而整年埋头死抠古书的字句,考订器具、服饰的形式规格,咬文嚼字,给异端学派留下话把儿,而他们的出处行为,却没有可取的表现,“行后之误人,岂浅鲜哉!”
王夫之不仅指出了舍弃行的危害,还说明了朱门后学舍弃行的原因,那就是他们都害怕下艰苦“力行”的工夫,只满足于若有所觌的“惝怳之冏光”
,凭空追求一点恍恍惚惚的认识,称之为“知”。王夫之断言,这种没有去行的志气,只求耳听目见的一点浮面认识,苦思冥想的肤浅体会,在实践中没有不失败的。
第三段,从“且夫知也者”至“先难者尚知所先哉”。在第一、二段,王夫之抓住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本质特征予以了批判,在这段,在继续批判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系统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知行学说。
“行可兼知”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知固以行为功”
,即行是知的基础;二是“行可以得知之效”
,即行是检验知的标准。这里所谓“知固以行为功”
,而“行不以知为功”
,意思是说,知靠行才能获得成功,认识必须依赖于实践,只有通过行才能获得知,不是行靠知而取得成功。具体来说,格
53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35
物穷理之学是要从客观事物中取得认识。
要取得真切的知识,就必须“勉勉孜孜”
,下一番实践的工夫,这样才能获得精密而详尽的认识,这就是“知必以行为功”。
在“力行”的时候,只要无顾虑,不后退,一往直前去做,就会取得成功,这就是“行不以知为功”。这里所谓“行可以得知之效”
,而“知未可以得行之效”
,就是知靠行来检验,而不是行靠知来检验。
行是检验知的标准,知不是检验行的标准。比如人伦日用之理,只有行于君民、亲友、喜怒哀乐之间,道理正确,就会“得而信”
;道理不正确,就会“失而疑”。这样,经过实行,道理得到了证明,这就是“行可有知之效”。而冥思苦想,不去实行,其结果,道理不通,力量不足,只有等到“他日”经过实行,才能取得成功。也就是说,有知未必能行,知而不行,就不能职得任何实际效果,这就是“知不得有行之效”。
把以上论述综合起来,王夫之作出明确结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又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
“行可兼知,未尝离行以为知”这一命题,正确地指出了行是第一位的,行是知的基础和来源。
总观《说命中二》全文,王夫之的批判锋芒始终主要对准主、客观唯心主义知行观,在与论敌斗争中,建立了他的唯物主义知行学说。他的知行理论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明确地表述了行先于知、行高于知的思想,突出了行在整个认识过程中“第一”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但是批判程、朱、陆、王“离行以为知”而得出的结论,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要求。
在王夫之看来,在国家混乱、民族处于危急之际,最重要的是以实际行动去救国救民。但他所说的行还不是我们今天所
540
23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说的社会实践,而是指地主阶级中一些个人的行为,主要的还是指封建的道德践履。
54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35
颜元:《四存编》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四存编》的作者颜元(1635——1704)
,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省博野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是清初唯物主义哲学家。
颜元19岁中秀才,一生没有做过官,以教书、行医为职业。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