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哲学名著】》

_41 方克立  李兰芝(现代)
;祭祀用的美酒。
C D璧:宝玉。币:帛。钟磬管弦:泛指乐器。
且:暂且,暂时。
C E特:只是。
C F治器:指人们制作、改造以便利用事物的活动。不能治道:是C G说不能创造和改变事物的规律。
这是说,人们在制作、改造和利用事物时,所遵循的法则、规C H律就叫做道。
效:功效。著:显著。
C I象:《周易》的卦用来象征自然和社会现象,所以称象,或称卦C J象。像:法像。像器:法像于事物。
爻(yáo摇)
:构成《周易》卦象的基本符号。有“——”和C K“——”两种,“——”是阳爻,“——”是阴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个符号,即八卦象。八个符号两两相叠,可得六十四个符号,即六十四卦象。效器:仿效、表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辞:说明《周易》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的文辞。辨器:指辨别C L事物的吉凶悔吝。
上之名:指形而上之道。
C M下之名:指形而下之器。
N D涯量:截然的界限。
N E非无形之谓:意思是说,“形而上”的道不是脱离形器而存在。
N F
518
01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无形之上:脱离具体的、有形有象事物的那种形而上,是指老N G子、佛教的虚无寂灭之道和程朱理学所说的道。亘(gèn艮))
:贯穿。通:总括。穷:穷尽,彻底查考。
引文见《孟子。尽心上》。
孟子意思是说,只有圣人才能把德性N H体现在他的形色之中。王夫之在这里把“践形”加以唯物主义改造,解释为践“形而下”
,即践器,治器,治理具体的事物,不是践“形而上”。
聪明:指听觉、视觉。知:通“智”。睿(ruì瑞)知:明智。
N I大公至正:是说公正到了极点。厚生:充裕人的生活。蓏(lǔoN J裸)
:瓜类果实的统称。正德者君臣父子也:这是说,讲端正德行离不开君臣父子。
舍此而求诸未有器之先:是说抛开这些具体事物而去寻求没有N K事物以前的道理、规律。
而不能为之名:连个名字都无从叫起。而况得有其实乎:哪里N L还谈得上有什么实在内容呢?
原文A B老氏瞀于此,而曰道在虚①,虚亦器之虚也。释氏瞀于此,而曰道在寂②,寂亦器之寂也。
淫词炙輠③,而不能离乎器,然且标离器之名以自神④,将谁欺乎?
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
无形无下,人所言也。
无形无上,显然易见之理,而邪说者淫曼以衍之而不知惭⑤。则君子之所深鉴其愚而恶其妄也⑥。
故“作者之谓圣”
,作器也;“述者之谓明”
,述器也⑦。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⑧,神明其器也。
识其品
51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15
式,辨其条理,善其用,定其体⑨,则默而成之,不言而信CD.成器在心而据之为德也CE.呜乎!君子之道,尽夫器而已矣CF.辞,所以显器而鼓天下之动,使勉于治器也CG.王弼曰:“筌非鱼,蹄非兔CH.”愚哉,其言之乎!筌、蹄一器也,鱼、兔一器也,两器不相为通,故可以相致,而可以相舍CI.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统之乎一形CJ,非以相致,而何容相舍乎?
“得言忘象,得意忘言”
C K ,以辨虞翻之固陋则可矣CL,而于道则愈远矣。
注释A B①老氏:即老子。瞀(mào冒)
:原意是眼睛昏花看不清楚,引申为不明白、不懂得的意思。道在虚:道存在于虚无之中。
②释氏:即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寂:寂灭。
③淫词:夸大失实的言词。
炙(zhì至)
:加热。
輠輠(guǒ果)
:马车上用的油壶。淫词炙輠:意思是说夸大失实的言词,就象加热的油壶不断流出油来一样,滔滔不绝。
④标离器之名以自神:标榜离开事物的道,以自夸其神妙。
⑤淫曼:虚夸。衍:推演。这是说,鼓吹邪说的人漫无边际地演述关于《周易》中的道、器关系。
⑥鉴:鉴别、察觉。妄:虚妄。这是说,这就是君子所以看透了他们的愚蠢,而厌恶他们的虚妄不实的原因。
⑦两句引文见《礼记。乐记》。作:创作。述:阐述。明:明于事理。
⑧引文见《周易。系辞上》。神而明之:意思是精深体会。存乎其
520
21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人:在于人的心中。
⑨品式:品种,类型。这是说,认识事物的品种,辨别事物的条理,熟知事物的功用,明确事物的本性。
意思是说,躬行实践,众人信服。
C D成器在心:心中有了办成器物的规划。据之为德:根据规划去C E行动,就是德。德也就是对“器”全面具体的认识。
尽夫器:穷尽具体事物。
C F这是说,卦爻辞是用来阐明事物,以鼓动天下人,使他们勤勉C G地去制作、改造和利用事物。
筌(quán全)
:捕鱼的器具。蹄:捕兔的器具。王弼在《周易略C H例。明象》中用“得兔而忘蹄”
、“得鱼而忘筌”
,比喻“得象而忘言”
、“得意而忘象”。
两器不相为通:是说两样东西,由于不是一个统一的形体,就C I没有互相贯通的内在联系。相致:互相招引。相舍:互相分离。
统之乎一形:道与器统一在一个形体之中。
C J语本《庄子。外物》篇,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中引述其意。
C K象:形象。意:意思。
虞翻:三国时吴国人,曾著《易注》,以象数之学解释《周易》,C L非常烦琐,不重视研究易道。固陋:粗浅无知。
简析A B《系辞上传第十二章》是王夫之就《周易。系辞上》第十二章而写的。他在文中对《系辞上》第十二章中“乾坤其易之缊邪”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等句,根据他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和发挥。
在此段落里,王夫之主要解释和阐发了下述内容。
首先,精辟地论述了道器关系。道和器是一对古老的哲
52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15
学范畴。器是指具体的、个别的、有形有象的事物。道是指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道器关系含有事物和规律、特殊和一般的双重含义。因此,道是在抽象思维中把握关于事物本质规律或者实体的一般概念,器则是在感觉经验中所把握的实际存在的个别的具体事物。
道器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尖锐斗争的焦点之一。
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认为,道是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道与代表具体事物的器之间的关系是:道是本,器是末,道是决定器的。王夫之对程朱这种颠倒道器关系的谬论进行了批判,阐述了以下观点:第一、“天下唯器”
,肯定充满天地之间的只有具体事物,每一事物都具有特殊的本质,规律,具体事物是第一性的、根本的、决定性的,规律则是第二性的、派生的、被决定的。
本质和规律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只能说“道在器中”
、“道者器之道”
,不能说“器者道之器”。作为一般普遍规律只能在个别事物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事物而存在,没有个别具体事物,就没有一般普遍规律,所以王夫之肯定“无其器则无其道”。这是道器关系的唯物论。
第二、王夫之驳斥了程朱所谓“无其道则无其器”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们不懂得“有其器”
、必然有其道的道理。
这个道理虽然“君子”
、“圣人”所不能知,但是作为从事生产活动的“匹夫”
、“匹妇”却能知道。王夫之把唯物主义思想与参加生产实践的普通劳动人民联系起来,并得出了参加生产实践的普通劳动人民有可能超过“君子”
、“圣人”的认识,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522
41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第三、王夫之指出道是随着器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不同的器有不同的道,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有不同的治理方法。
他不承认有什么贯古今、通四海的一成不变的道。他以历史事实和生活事例来说明一代有一代的道,某个时代尚未到来,就没有该时代的道。射箭、驾车、礼乐的道,也是在有了弓箭、车马、礼器、乐器以后才有可能产生。总之,没有器就没有道,器的多样性决定了道的多样性,器是发展变化的,道也是因事、因时而不同的。这是道器关系的辩证法。
由上述不难看出,王夫之的道器理论,不仅从本体论方面朴素地论证了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而且有力地批判了道为先、道恒古不变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思想,闪耀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奇光异彩,是对我国古代道器论的精采总结。
其次,对“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对哲学范畴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抨击了形形色色唯心主义谬论。程朱论道器都是从“形而上”
、“形而下”的意义上说的。朱熹把形而上、下之分解释为无形、有形之分,并以此证明“道”先于“器”生。
王夫之反其道而言之:“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
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这里”非无形之谓“
,并不是说“道”就是有形的“器”
,而是说,“道”必须以“器”为存在的根据。
“器”是有形之物,是可见可闻的;“道”是不可见不可闻的,但“道”必隐于形器之中。
“道”之所以称为“形而上”
,正是因为有“形而下”之器。
“形而上”之道不过是形器的作用或效能。
王夫之又以“圣人治器”具体事例论证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否定了先于“器”生之“道”。
“治器”就
52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15
是人们制作、改造以便利用事物的过程。王夫之认为,人不能创造道,但可以通过“治器”的过程获得对道的认识,反过来又可以用这种认识去指导“治器”的行动。从改造和制作器物的程序来说,人的头脑里先要形成观念,构成计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抽象观念看作在具体的改造和制作过程之先,这就有了“形而上”之名。相对于“上”之名,就称具体事物为“形而下”。因此,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从客观存在来说,“形而上”的道不能离开具体形体而独立存在,根本没有在形器之先的道。从认识来源来说,原理、规律是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有形象才能进行抽象,有器物而后才有名相。
总之,归根到底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
所以“无形之上”
不论在自然、社会现象里,还是在上下古今万物之变中,都找不到它的存在。
王夫之还用人体生理、日常生活及人伦关系等身边具体事实对唯心主义者在器之前安置一个“无形之上”的精神本体加以批驳。他说:听看靠的是耳目,才智靠的是心思(脑)
,讲仁离不开人,讲义离不开事,讲中和之道离不开礼乐,讲大公至正离不开惩罚和奖励,讲利用离不开水火金木,讲满足生活需要离不开粮菜、丝麻,讲端正德行离不开君臣、父子。
如果抛开这些具体事物而去寻求没有事物以前的道理、规律,从古到今,通千变万化,找尽天上地下,寻遍人群万物,连个名字都无从叫起,哪里谈得上有什么实在的内容呢?
以上所述,不仅有力地批判了程朱唯心主义者割裂“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错误观点,而且也是对道家的“道在
524
61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虚“
,佛教的“道在寂”荒谬之说的有力反击。
对于魏晋玄学,王夫之也没有放过。
他运用“形而上”
和“形而下”是“统之乎一形”的理论,批判了王弼的玄学唯心主义。
王弼针对汉人烦琐的象数之学,指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自王弼以后,各种唯心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得意忘象”
,“离器言道”。王夫之对这种玄学方法进行驳斥说:“无其器则无其道。”
“象者,像器者也。”
“辞者,辨器者也。”在王夫之看来,既然“道”内在于“器”之中,言、象又正是通过摹写、辨别器物来得道之意,那就不能“得意”
而“忘象”
、“忘言”
,易道与象、言是相与为一的。筌与鱼、蹄与兔是不同的事物,用它们作比喻是不恰当的。所以他认为王弼的理论“于道则愈远”
,只能用来说明虞翻的鄙陋。
王夫之在批判各种唯心主义理论的同时,强调了“圣人治器”
,并对于历史上的物质文明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和评价。
虽然他夸大了“圣人”作用,但是他把“圣人”的功业归之于“治器”
,即物质的创造活动,认为这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基础,这一思想是非常卓越的。他还提倡:“君子之道,尽夫器而已”
,要“鼓天下之动,使勉于治器”
,反对空谈以“圣人之道”治天下的理学说教,这也很有积极意义。
52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15
《尚书引义》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尚书引义》的作者王夫之,其生平事迹见《周易外传》的作者简介。
《尚书引义》是王夫之引申发挥《尚书》内容,用来阐述他自己思想见解的书。这里所选的《说命中二》就是此书中的一篇。选文依据《尚书引义》,中华书局1976年版本。
说命中二
原文A B诡于君子之道以淫于异端之教者①,其为言也,恒与其所挟之知见相左而缪为浮游之说以疑天下②。
其所挟之知见,则已陷于讠皮邪而贼道③,乃其所言者,虽不深切著明,显道之藏,立学之准④,而固未尝尽非也。君子之辨之,不诛其心而亟矫其言⑤,则抑正堕其机而导学者以失据,故知言难也⑥。
宋诸先儒欲折陆、杨“知行合一”
、“知不先,行
526
81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不后“之说⑦,而曰”知先行后“
,立一划然之次序⑧,以困学者于知见之中,且将荡然以失据⑨,则已异于圣人之道矣。
《说命》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C D .千圣复起,不易之言也。夫人,近取之而自喻其甘苦者也CE.子曰:“仁者先难”
C F ,明艰者必先也。先其难,而易者从之易矣。先其易,而难者在后,力弱于中衰,情疑于未艾CG,气骄于已得,矜觉悟以遗下学,其不倒行逆施于修涂者鲜矣CH.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圣言决矣,而孰与易之乎CI?
若夫陆子静、杨慈湖、王伯安之为言也CJ,吾知之矣。
彼非谓知之可后也,其所谓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
知者非知,然而犹有其知也,亦惝然若有所见也CK.行者非行,则确乎其非行,而以其所知为行也。以知为行,则以不行为行,而人之伦、物之理,若或见之,不以身心尝试焉CL.浮屠之言曰,“知有是事便休”
C M .彼直以惝然之知为息肩之地,而顾诡其辞以疑天下曰ND:“吾行也,运水搬柴也,行住坐卧也,大用赅乎此矣NE”。
是其销行以归知,终始于知,而杜足于履中蹈和之节文NF,本汲汲于先知以废行也,而顾诎先知之说以塞君子之口而疑天下NG.其诡秘也如是,如之何为其所罔而曰
52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15
“知先行后NH”
,以堕其术中乎?
注释A B①诡:违反,欺谩。君子之道:王夫之把合乎唯物主义知行观的学说叫做君子之道,即所谓“正道”。淫:浸淫,陷入。异端之教:即异端之学,既指佛、老之学,也指陆、王学派的主观唯心主义。
②恒:经常。挟:持。知见:思想、观点、见解。相左:相反,不一致。缪:通“谬”
,错误。浮游之说:虚浮,没有根据的话。
③讠皮(bǐ比)
:偏颇不正。贼:害。贼道:有害于道(君子之道)。
④著明:显著明白。藏:蕴藏。显道之藏:阐明道的含义。立学之准:树立为学的准则。
⑤诛:责备,批评。心:指思想实质。亟:急切。矫:纠正。
⑥抑:却。机:圈套。抑正堕其机:却正好掉进了他的圈套里。知言:了解话里的真正意思、思想实质。
⑦宋诸先儒:宋代那些老一辈学者,这里指朱熹学派。折:折服,批倒。陆、杨:陆,指南宋陆九渊(子静)
;杨,指陆九渊的门徒杨简(慈湖)。
⑧划然:截然。立一划然之次序:是说把知和行截然分开,规定一个“知先行后”的绝对次序。
⑨荡然以失据:完全失去了依据。
即是说,离开行,脱离实际,就失去了认识的依据。
语见伪《古文尚书。说命中》。
C D近取之:指近取于自身,即自身的行动。这是说,人们通过自C E己亲身体验就可以懂得哪个易(甘)
、哪个难(苦)的道理。
语见《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
C F力弱于中衰:事情办到中途的时候,力量就不足了。艾:终止。
C G
528
02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情疑于未艾:是说事情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决心就动摇了。
气骄于已得:在已有所得时,心气就骄傲起来。
矜(jīn金)
:自C H夸。修:长。鲜:少。
行有余力:《论语。学而》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决:决C I断。
王伯安:即王守仁。
C J惝(tǎng倘)然:模模糊糊。
C K不以身心尝试焉:不亲自去实行。
C L浮屠:指佛家。知:指顿悟了。是事:指生死这件大事。便休:C M即修行便圆满成功了。
“知有是事便休”
,是佛教禅宗的一句口头语。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