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哲学名著】》

_44 方克立  李兰芝(现代)
、“贱者”
、“幼者”成了可怜的牺牲品。因此,他沉痛地发出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的悲愤呼声,并提出了改变这种局面的“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政治主张。由此进一步揭露了程朱理学“以理杀人”的狰狞面目。
再次,揭露了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渊源是“老、庄、释氏之说”。老庄及佛家都主张守静无欲,朱熹也学着他们的腔调屡次讲“人欲所蔽”
,行人性变坏说成是由于被人欲蒙蔽所造成的。而且程朱都认为无欲就可无蔽。针对此,戴震区别了欲与蔽,认为欲和蔽产生的根源不同,欲是“以生以养之事”
,即是人求生存养育所必须的事情,欲产生于血气。
而“蔽生于知之失”
,“知生于心”。就是说,蔽产生于认识的过失,即认识上的片面性;而认识又根源于思想。蔽和欲是不同领域的问题,蔽是人在思想认识领域所出现的错误;而欲是人体生理现象,它的存在是天然合理的。戴震进一步指出,欲表现出来的错误是私,即过分地追求个人欲望。他认为私和蔽一样,都是“天下古今之人”的祸患。他把人性比作水,人欲比作水的流行,适当满足人们生存养育的各种欲望,就如同水在地上正常流行,这是符合天理的;如果放纵人欲,以至产生犯上作乱、欺诈虚伪的坏思想和过分贪图物欲、扰乱社会秩序的错误行为,就如同洪水横流、泛滥于全
556
84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国一样,会带来危害。因此,他主张节欲。他认为“天理”就是“节其欲而不穷人欲”
,人欲“不可穷,非不可有;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
这种节欲的思想源于孔、孟。戴震对程、朱的批判,是打着孔、孟的大旗,用传统的儒家思想批判程朱理学。孟子认为“欲”是出自人的本性,并明确指出要保持善性必须“寡欲”。但是提倡“寡欲”并非禁欲,而是节欲。孟子虽然推崇道德,提倡对父母、妻子要“孝”
、“慈”
,可是孟子认为,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就不可能有什么道德可言,也难于对父母、妻子实现“孝”
、“慈”。孟子说:“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这些主张已隐含有“以礼(或理)节欲”的思想(在儒家哲学中,“理”多与礼、义相联系)。戴震对此心领神会,并使之成为他理欲观的核心。
总之,戴震的理欲统一,以理节欲的观点,含有较多的唯物主义合理因素。它既批判了程朱“遏欲无欲”的谬论和封建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的行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反抗封建专制压迫的情绪,表现出某些反封建的民主色彩,是封建社会中最富有进步意义的伦理学说。
55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45
康有为: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的作者康有为(1858——1927)
,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省南海县人,人称“南海先生”。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
康有为之所以发动领导戊戌变法,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从一个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变成了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从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充当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半封建社会。面对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形势,中国人民大众以及从官僚地主阶级中转化过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不愿中国沦为殖民地,并渴求着一种变化,即把衰弱、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独立、富强、先进的中国。这种求变的愿望,是当时先进人物共同的思想特征。但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都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中国人民及主张改良的先进人物与之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斗争。康有为就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他发动、领导了戊戌变法运
558
05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动,试图用自上而下的改良办法来实现资本主义的改革。变法运动虽然很快失败了,但他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康有为领导变法,除当时政治形势需要以外,还和他的文化素养、思想基础有关。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从小接受封建教育,18岁应乡试未售。不久拜广东著名大儒朱次琦为师,深受朱次琦“济人经世之学”的影响。他读了大量的儒、佛经典著作和西方学术译著。
其中《易传》的变易观,今文经学的三世说,《礼记》的“小康”
、“大同”的思想,陆王心学,佛学,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论、社会政治学说等,对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他从这些庞杂的思想学说中寻求变法维新的理论根据。康有为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上,在18——1898年间,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
1895年第二次上书时,他以一个入京应试的举人资格,鼓动18省到北京参加科举会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给光绪皇帝上万言书,提出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的改革建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事件。这年他考中进士,授予工部主事。他曾组织强学会、圣学会、保国会,主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新知报》,鼓吹改良主义理论。
1898年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维新,很快遭到失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到过日本、加拿大、欧洲、印度等地。他顽固地坚持改良主义路线,拒绝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孙中山等人合作,并组织保皇党,反对民主革命,甚至参与张勋复辟活动,堕落为反动分子。
55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5
康有为著作很多,其代表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都有新印本。这些著作以托古改制来指导变法便有隔靴搔痒之弊,不能抗拒顽固派的攻击,需要运用新的思想武器与封建顽固派斗争。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以后,令康有为进呈《俄彼得变政记》,康有为在此书中具体说明了俄国是怎样从一个弱国,经彼得大帝雷厉风行的变法,变为一个强国的。选文依据中国史学会所编的《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本。
原文A B臣闻一姓之霸有天下者,刻籀其钟鼎,摩呵其灵庙①,徘徊其册府②,皆有神谟远算,深计长虑,以为子孙万世之业;然类皆数百年而断灭,或数十年而断灭,其祖宗之经文纬武③,皆废弛败坏,而不可用。
子孙墨守其陈迹,而失其精意,遂相以寻于祸败,谓一姓不再兴。
览四千年青史氏之载④,历朝兴亡之迹,岂不哀哉!
诗纬曰⑤:“王者三百年一变政。”
盖变者天道也。
天不能有昼而无夜,有寒而无暑,天以善变而能久;火山流金,沧海成田,历阳成湖⑥,地以善变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壮老,形体颜色气貌无一不变,无刻不变。
传曰:“逝者如斯。”
⑦故孔子系易⑧,以变易为义;又曰:“时为义大。”
⑨时者寒暑裘葛,后天而奉天时CD,
560
25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此先圣大声疾呼以仁后王者耶?
泰西之国,一姓累败而累兴CE,盖善变以应天也。
中国一姓不再兴者,不变而逆天也。
夫新朝必变前朝之法,与民更始,盖应三百年之运CF.顺天者兴,兴其变而顺天,非兴其一姓也;逆天者亡,亡其不变而逆天,非亡其一姓也。
一姓不自变,人将顺天代变之,而一姓亡矣。
一姓能顺天,时时自变,则一姓虽万世存可也。
夫创业中兴之人,能变政者,其才武,其志深,其力雄,其气猛,推移旋运,举重若轻,故治天下如弄丸,椎拍宛转CG,宽绰有余。
晚季中叶不能变政,其才文,其志浅,其力薄,其气弱,故因循苟且,畏难偷安,故治天下如患痿痹麻木,不能自知自举,而国之大小、存亡、强弱、兴败视之。
今地球万国,俄地三万里为大,俄兵八百万为强,割辽之事,俄一言而日归之CH.吾乃以银行铁路与之为德。
虽然乃考俄之始,乃以八万兵败于瑞典万人,乃割边地于瑞国。无学校,无练兵,无通商,无制造良工,愚冥狉榛CI,既蠢既顽,昧塞小弱,岌岌殆亡,固有甚于我中国者。
大彼得知时从变,应天而作,奋其武勇,破弃千年自尊自愚之习,排却群臣阻挠大计之说,微服作隶,学工于荷、英,遍历诸国,
56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5
不耻师学,雷动霆震,万法并兴。
昔卫文大布衣冠CJ,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材任能,是以兴卫。勾践卧薪尝胆,躬耕夫人织,下贤厚客,振贫吊死,同营百姓,用以沼吴CK.彼得集而兼之,举动非常,神功超越,用是数十年而文明大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呜呼!
雷动而草木拆CL,其变力大者其治功大。
苍萌亿亿,皆草木也,待雷而拆,于以荣华,于以参天CM.彼得之变力,雷力也哉?
宜其拆而荣华而参天。
呜呼!
凡数百年一姓之国既危既弱者,宜鉴于斯。
臣谨辑彼得行事,以备采择,上呈圣鉴。
注释A B①籀(zhòu咒)
:籀文,即大篆。摩呵:祈祷神灵时唱念的经文。
②册府:古时帝王藏书的地方。
③经文纬武:是说文事武功合成为一,实现至治,如同经纬织成布帛。
④青史:古代用竹简记事,故称史籍为青史。氏:朝代名,国名。
⑤诗纬:汉人伪托孔子所作纬书之一。
⑥历阳:古县名。
⑦传:指古书。语见《孔子。子罕》。这是说,逝去的东西就是这样啊。
⑧系:本义是挂、悬。在这里指系其论述之辞。
⑨语本《周易。遯卦。彖辞》:“遯之时义大矣哉!”
裘:皮衣。葛:麻布。后天而奉天时:语见《周易。乾卦。文C D
562
45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言》。是说走在天象之后而依天时来行事。
泰西:等于说极西,指欧洲国家。累:屡次。
C E运:指气运。
C F椎拍宛转:意思是说,拍打而无棱角,随物转动。
C G这是指1895年4月沙俄为了实现其扩张野心,而迫使日本放C H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要求。
狉(pī披)
:野兽群走的样子。榛(zhēn针)
:泛指丛生的荆棘。
C I卫文:春秋时卫国君。大布:粗布。
C J沼吴:等于说灭吴。
C K拆:裂开。
C L参天:高出天际。
C M简析A B康有为主张变革,认为只有发奋图强,不断变革才能建立一个富强的新模式的国家。在这篇序中,他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中国传统的“变易”思想相结合,对这一主张进行了论证。
他从对四千年来的历史考察中,看到了一个民族、一个朝代兴起又走向衰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子孙墨守其陈迹”
,不知变。他用显而易见的事例,说明了变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从自然界来说,无论天、地、人都在变。昼夜、寒暑的变化属于天变;火山流金、沧海成田、历阳成湖属于地变;人的形体、颜色、气貌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
基于这种变化的观点,康有为又引《易传》的话来说明“时义”的重要。他认为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那么
56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5
人的穿着和生活习俗也必须随着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盛夏已到还穿“重裘”
,那就是不知“时”。康有为强调“时义”的重要,主要目的在于说明一切事物存在的暂时性、历史性。他认为,一种社会制度即使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是合理的,但随着时间的流徙,它就会变成不合理,非加以改变不可。治法也必须适应于客观的时势,时势变了,法制也要随之更改,所以他在此明确提出了“新朝必变前朝之法”的论点。汉代的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
,当时的顽固派和洋务派也仍然坚持这种形而上学观念,康有为否定了这种封建教条。他认为,不仅天在变、地在变、人在变,“道”也在变,人类社会的治道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他还吸收了《易传。系辞》的“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认为“天以善变而能久”
,“地以善变而能久”
,人也是如此。一个民族衰败还是兴旺,其原因不在于这个民族本身,而在于这个民族能否善变。善变者就能适应天道而万世久存,不变者就违背天道而必然灭亡。这种天道变易观是康有为推行改良主义变法运动的哲学根据和理论基础。
什么样的人才能变法革新呢?康有为认为只有“才武”
、“志深”
、“力雄”
、“气猛”的人才能“变政”
、“创业中兴”
;那些“才文”
、“志浅”
、“力薄”
、“气弱”的人,只能“因循苟且,畏难偷安”
,“不能变政”。在他看来,卫文、勾践,都是奋发勇为,尊贤任能,兴邦灭敌的实干家。彼得不仅兼有卫文、勾践两人的长处,而且更能“知时从变,应天而作”
,奋勇善学,他使“昧塞小弱,岌岌殆亡”的沙俄成为“万法并兴”
、能欺服侵略我国的强大国家。由此他得出结论:“雷动
564
65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而草木拆,其变力大者其治功大。“
康有为认识到了统治者的品德、才能及与民众的关系,对于变法兴国起着关键性作用。
他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坐待其新,这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积极进取的思想。他这种重人材及对人材的要求,有不少有价值应该继承的东西。
56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5
谭嗣同:《仁学》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仁学》的作者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浏阳县人。我国近代反封建思想家,激进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政治家。
谭嗣同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少时受中国传统旧学影响较深而好任侠。青年时曾游历南北各省,对社会有广泛的接触和了解。他早年基本上是站在官僚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在哲学上信奉程朱理学。后来他研究了张载、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哲学著作。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加尖锐激烈。我们伟大的祖国惨遭外国侵略,变得贫瘠不堪,亿万生灵备受蹂躏涂炭。
沉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广大社会进步阶层强烈的愤怒和同仇敌忾的决心。
一部分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也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力图冲破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束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时代氛围中,谭嗣同开始从传统旧学转向新学,注意研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政治上力主变法图强。
1896年他结识了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并通过梁启超了解到康有为维新变法的基本理论,十分钦佩,自称
566
85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康有为的“私淑弟子”。同年,他在南京当候补知府,和清末著名的佛学家杨文会交往颇密,从杨研读了大量佛经。
1897年,他回到湖南,和梁启超等一起办时务学堂、南学会、《湘报》等,积极开展维新运动。
1898年,到北京参加了康有为主持的新政。
政变失败后,不避追捕,慷慨而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随即遭捕,于9月28日就义。
谭嗣同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了10多部著作。
1954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谭嗣同全集》。
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是目前最好的版本。他的哲学著作有《报见元征》、《仁学》、《以太说》等。
《仁学》是谭嗣同的主要哲学著作,写于1896年至1897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日本东京出版。这里选的《仁学界说》依据《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本。它阐述了谭嗣同的基本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谭嗣同思想的基本线索。
仁学界说
原文A B一、仁以通为第一义①。以太也②,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③。
二、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力④。
56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5
三、通之义,以“道通为一”为最浑括⑤。
四、通有四义:中外通,多取其义于《春秋》,以太平世远近大小若一故也⑥;上下通,男女内外通,多取其义于《易》,以阳下阴吉、阴下阳吝、泰否之类故也⑦;人我通,多取其义于佛经,以“无人相,无我相”故也⑧。
五、“仁”亦名也,然不可以名名也。恶名名者,故恶名;知恶名,几无仁学⑨。
六、不识仁,故为名乱:乱于名,故不通CD.七、通之象为平等。
八、通则必尊灵魂;平等则体魄可为灵魂CE.九、灵魂,智慧之属也;体魄,业识之属也CF.十、智慧生于仁。
十一、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CG.十二、仁者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CH.十三、不生不灭,仁之体。
十四、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
十五、生近于新,灭近于逝;新与逝平等,故过去与未来平等。
十六、有过去,有未来,无现在;过去、未来皆现在。
十七、仁一而已;凡对待之词,皆当破之。
568
06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十八、破对待,当参伍错综其对待CI.十九、参伍错综其对待,故迷而不知平等。
二十、参伍错综其对待,然后平等。
二一、无对待,然后平等。
二二、无无,然后平等。
二三、平等生万化,代数之方程式是也CJ.其为物不贰,故生物不测CK.不贰则无对待,不测则参伍错综其对待。
代数如权衡然,参伍错综之不已,必平等,则无无。
试依第十四条“不生与不灭平等,财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之理,用代数演之。命生为甲,命灭为乙,不字为乘数,列式如左:甲=生甲=乙乙=灭不×甲不×乙=不×乙不×甲V乘=不不×甲=不×乙不×甲V不×甲=不×乙不×乙=二不×甲不×乙V不×乙乙=不×甲甲=不×乙乙不V V不×乙不×甲甲乙=V 不×甲=不×乙不甲V V 不  不
不×(甲乙)=不×乙不×甲甲=不×乙乙不×甲V不×(甲乙)=不×(乙甲)乙=不×甲甲不×乙V甲乙=乙甲乙甲=不×甲不×乙V
56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65
甲=二乙甲V乙=二甲乙CL V二四、平等者,致一之谓也CM.一则通矣,通则仁矣。
二五、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ND;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NE;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NF.二六、算学即不深,而不可不习几何学,盖论事办事之条段在是矣。
二七、格致即不精,而不可不知天文、地舆、全体、心灵四学NG,盖群学群教之门径在是矣。
注释A B①通:没有阻塞和隔阂。
②以太:古希腊哲学家设想出来的一种物质性的媒质。
17世纪后,西方科学家用它解释光、热传导及磁引力等现象,一度成为物理学界广泛使用的名词。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建立后被抛弃。近代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都借用“以太”这个概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康有为把“以太”与“仁”
、“不忍人之心”等道德观念等同起来。谭嗣同把“以太”说成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无色、无声、无臭的物质,把“仁”
、“兼爱”
、“慈悲”
、“灵魂”看作“以太”的作用。有时又把“仁”看作万物根源,
570
26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比“以太”更为根本。孙中山把“以太”看作是物质世界的根源,并不具有精神性质。
③心力:指人的主观精神力量。具:工具,媒介。
④以质心力:质,正。意思是说,用以太和电来说明心力的作用。
⑤道通为一:语本《庄子。齐物论》。
是说各种关系以求通为一致的道(规律)。
⑥《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休《解诂》:“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用心尤深而详。”原文是说,夷狄进化了,同中国一样。
⑦《周易》以乾为阳,坤为阴:以下卦为内卦,上卦为外卦。又以乾坤比上下或男女。泰卦乾下坤上,这说明上下交通,男女内外交通。
否卦乾上坤下,这说明上下不通,男女内外不通。
这里用《周易》来说明通则利,不通则不利。
⑧相:形象。无人相无我相:语见《金刚经》,是说没有人我的区别。
⑨这是说,仁也是名,但是不可以用名来命名。厌恶用名来命名的人,所以厌恶名,知道了厌恶名,几乎也就没有《仁学》这一名称了。谭嗣同认为,有了名就有了限制,有了束缚,他要破除限制和束缚,所以要破除各种名。但《仁学》也是一个名,要破除名必然要破除《仁学》,因此说:“几无仁学”。谭嗣同意思是说不要有所执着。
这是说,不懂得“仁以通为第一义”
,所以给了许多如忠孝等分C D别的名,结果被名所扰乱,造成人与人之间相隔不通。
佛教以灵魂为智慧,又以众生由五蕴积集而成身(体魄)。
五蕴C E为色(眼、耳等)
、受(眼耳等的感受作用)
、想(想像作用)
、行(行善作恶作用)
、识(能分别事物作用)。佛家要求破除五
571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