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哲学名著】》

_39 方克立  李兰芝(现代)
C F氤氲(yīnyūn因晕)
:阴阳二气交融。原本无“无”字,疑有C G脱误,今据文义补。
简析A B本文主要讨论了人性本源问题。在此问题上,王廷相出于张载而又高于张载。
张载是运用气来解释人性本源问题的。
他认为,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人与天地万物同出于一源(气)
,人的本性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性。朱熹则站在理本论的立场,反对张载的看法,提出“性者理而已矣”。在朱熹看
490
28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来,“理”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人性的本源。王廷相批评了朱熹“性即理”的观点,恢复和发展了张载用气来解释人性的思想。
他赞扬张载此论“阐造化之秘,明人性之源,开示后学之功大矣”
,并提出“仁义礼智,性也,生之理也”的新见解。他用“生之理”来解释人性,不是把性的内涵只限于“食色”
,而是认为有气有精神魂魄才有人的生命,有生命才有“生之理”。在人的生理活动基础上,通过人的知觉运动即认识活动,才获得了仁义礼智的道德情操,这就是人之性。
他还认为,“人之生”
、“生之理”
、“性之才”三者是统一的,没有气所形成的身体,也就没有人的生命及生理活动,没有生命和生理活动,也就没有认识活动,当然也不可能有人性。
因此他说:“论性不可以离气,论气也不得遗性”
,“理生于气”
,“理根于气”
,气、理、性三者不可分,性是气本来所具有的。这些都说明,在人性本源问题上,王廷相是主张“性气一贯之道”的。他坚持“性出于气”的立场,把人作为禀气于自然而后具有形体的自然之人,也就是承认人先有气聚而成的身体,然后才有生命、情感、欲望和道德意识,承认人的身体是人性的物质基础。
这种思想包含了不少合理因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对于朱熹“离气而论性”
,即把性看成是脱离气、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的错误,王廷相指出:一、它违背了用“生之理”来释性的原则,否定了仁义礼智“皆人之知觉运动为之而后成”的道理,抛弃了“性之有无,缘于气之聚散”的理论,完全是一种不切事实的“谬幽之论”。
二、“性即理”的观点是从佛教的“四大之外别有真性”
的说教中脱胎而来的。
49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84
这说明“性即理”观点不仅是荒谬的,而且它与佛性说是有内在联系的。三、王廷相诘问朱熹,如果说“气根于理而生”
,那么“理是何物,有何种子,便能生气”?这表明,在王廷相看来,运动只能是物质的运动,而物质则必须具有形色物相;对于“造化之生息,人性之有无”
,只能到形色物相中去探求。
而朱熹却到只有一个“虚空无着之名”的“理”中去寻找,当然只能是“谈虚驾空之论”。
王廷相对朱熹唯心主义人性思想的批判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和张载一样,把人只看成是自然的人,生理的人,而不是作为社会的人。因此,他对人性的探讨,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只从生物学的意义用抽象的气来说明人的本性,因此这种理论实质上还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
492
48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石龙书院学辩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石龙书院学辩》的作者王廷相,其生平事迹见《横渠理气辩》的作者简介。
《石龙书院学辩》是王廷相的重要哲学论文,收在《王氏家藏集》中,这里的选文依据《王廷相集》第二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本。
原文A B石龙书院者,久庵黄子与其徒讲学之所也①,浚川子乃为《学辩》遗之②。
嗟乎!
仲尼之教,万世衡准。
自夫异端起而洙泗之道离③,世儒凿而《六经》之术晦,天下始嚣嚣然莫知谁何矣④。
是故有为虚静以养心者,终日端坐,块然枯守其形而立⑤,曰:“学之宁静致远在此矣”
⑥。
有为泛讲以求知者,研究载籍⑦,日从事乎清虚之谈,曰:“学之物格知至在此矣”
⑧。
浚川子曰:斯人也,空寂寡实,门径偏颇,非禅定则支离,畔于仲尼之轨远矣⑨。
何以故?
清心志,祛烦扰,学之造端固不可无者CD,然必有事焉而后可。“
49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84
《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C E 中和而曰“致”
,岂虚静其心性者可以概之哉CF?
夫心固虚灵,而应者必借视听聪明,会于人事CG,而后灵能长焉。
赤子生而幽闭之CH,不接习于人间,壮而出之,不辨牛马矣,而况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节度乎?而况万事万物,几微变化。不可以常理执乎?
彼徒虚静其心者,何以异此?
传经讨业CI,致知固其先务矣CJ,然必体察于事会而后为知之真。
《易》曰:“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C K 然谓之“至之”
“终之”
,亦非泛然讲说可以尽之矣。世有闭户而学操舟之术者,何以舵,何以招CL,何以艪,何以帆,何以引笮,乃罔不讲而预也CM;及夫出而试诸山溪之滥,大者风水夺其能,次者滩漩汩其智ND,其不缘而败者几希。何也?风水之险,必熟其几者,然后能审而应之NE,虚讲而臆度,不足以擅其工矣。
夫山溪且尔,而况江河之澎汹,洋海之渺茫乎?
彼徒泛讲而无实历者,何以异此?
或者曰:“即如是,乃无邦国天下之责者,终不可习而能之乎?”浚川子曰:不然。君子不有身与家乎?
学能修其道于身,通其治于家,于是乎举而措之,身即人也,家即国也,挈小而施之大NF,动无不准矣。
494
68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何也?理可以会通,事可以类推,智可以旁解NG,此穷神知化之妙用也NH.彼徒务虚寂,事讲说,而不能习与性成者NI,夫安能与于斯!
黄子志于圣贤经世之学者。余来南都NJ,每得闻其议论,接其行事,窃见其心之广大,有天地变化,草木蕃育之象NK;知之精至,有日月有明,容光必照之体;盖非世儒空寂寡实之学,可以乱其凝定之性者。则夫余之所不以为然者,先生亦不以之诲人矣。
乃述此,请揭之院壁,以为蒙引NL,使后生来学脱其禅定支离之习,乃自石龙书院始。
注释A B①久庵:黄绾,字宗贤,号久庵,又号石龙,明浙江黄岩县人。王守仁的学生,著有《明道篇》。
他晚年认为王守仁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学说必将为害。
②浚川子:王廷相自号。
③洙泗:二水名,孔子曾在这里讲学。洙泗之道:即孔子之道。
④凿:指穿凿附会。嚣嚣然:吵闹的样子。这是说,今世儒者穿凿附会,从而使“六经”学术晦暗不明,天下于是吵闹不休,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⑤块然:孤独的样子。立:自处。
⑥学之宁静致远:学问达到宁静致远的程度。
⑦泛讲:空泛讲说。载籍:指文献典籍。
⑧学之物格知至:学问达到“物格知至”的程度。
⑨门径偏颇:方法不正确。禅定:佛家语。禅:专一思维。定:不
49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84
思不虑。支离:烦琐破碎。畔:同“叛”
,背离。
学之造端固不可无者:是说“清心志、祛烦扰”
,这是作学问、C D求知识首先必须做到的。
致:达到。中和:指不偏、不倚、不乖戾。天地位:天地就各C E得其位。育:遂其生。
致:推而致之。概:达到。
C F心固虚灵:心本来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会:接触C G赤子:婴儿。
C H讨业:探讨学业。
C I致知:王廷相所说“致知”
,与程朱所说的“致知”涵义不同。
C J程朱所谓的“致知”
,是通过“格物”去“推极吾之知识”
,这是一条从“吾心”到“外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王廷相所谓“致知”
,就是“明道”
,是通过实践活动去探究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性,这是一条从物到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见《周易。乾卦。文言》。
C K招:掉,摇。这里指摇桨。
C L艪:同“橹”。笮:同“筰”
,竹制的索子。罔:没有。
C M滥:滥泉,从山上涌出的泉水。汩(gǔ古)
:消灭。
N D几:指运动变化的规律。
N E挈(qiè锲)
:举。挈小而施之大:由小事情推广到大事情。
N F会通:融会贯通。旁解:根据一定的材料进行推理判断。
N G穷神知化:穷究事物的神妙,认识事物的变化。
N H习与性成:习惯形成。
N I南都:即南京。
王廷相于嘉靖九年(1530年)任南京兵部尚书,N J黄绾于嘉靖七年(1528年)至十二年任南京礼部右侍郎。
蕃:繁茂。
N K蒙引:初学的指导。
N L
496
8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简析A B《石龙书院学辩》是王廷相在南京任职期间写的。
写此文的目的,即他所说“以为蒙引,使后生来学脱其禅定支离之习”。在这篇重要哲学著作中,王廷相批判了程、朱、陆、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述了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王廷相很推崇孔子,认为“仲尼之教”是万世衡量的标准,孔门之学是正宗儒学。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都偏离了孔门儒学,都是异端邪说。他指出,那些“虚静以养心”的陆王学派,“终日端坐”
,“枯守其形而立”。这种修养经,完全是佛教的“禅定”
办法。那些“泛讲以求知”的程朱学派,整天研究书籍,从事“清虚之谈”
,认为这就是“物格知至”之学,实际是支离破碎的烦琐哲学。这些“非禅定则支离”的异端之学,都违背了“仲尼之轨”
,都是“空寂寡实”脱离实际的。他们都不在实践处用功夫,不在人事上体验,都主张闭门静养,这怎么能求得真正的知识呢?
在王廷相看来,要取得知识,首先需要排除烦扰,保持思想清静,同时还必须接触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获得知识。
他强调“接习”
,就是要经常、反复地接触客观事物,认为这是获得认识的基本前提。
他指出陆王学派崇好虚静以守其心,反对“接习”人事,这就无异于幽闭的婴儿长大后,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更何况对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呢?又指出程朱学派好似“闭户而学操舟之术者”
,他们根本没有经历过“风水之险”
,却关起门来侈谈
49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84
操舟之术,其结果一遇到“溪之滥”
,就“夺能”
“汩智”
,复舟落水,到江海横流中去远航,就要惨遭灭顶之殃。这说明,学操舟之术如果不去实际经历,只闭门“虚讲而臆度”
,是根本学不到的。
王廷相还看到了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他认为作为思维器官的心本来具有抽象的思维能力,但要与外物相应,心必须借助耳目感官与外界人事接触,而且在接触中进行观察、体会、思索,这样才能使思维能力成长,才能“知之真”
,即能判断知识的真伪,对事物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他又提出:“理可以会通,事可以类推,智可以旁解。”这些名言,也闪烁着理性思维的思想火花。由此可以看出,王廷相虽然重视“接习”
见闻,但他不是狭隘的经验论者,他既看重感性认识,又强调理性思维,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再到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498
09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李贽:《焚书》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焚书》的作者李贽(1527——1602)
,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省泉州晋江县人,是明代敢于反潮流的异端思想家。
李贽26岁时考中举人,30岁被选任河南辉县教谕,后来做过20年小官,51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54岁辞官。晚年专门著书讲学,对当时的道学家多有揭露,对封建礼教的部分内容也有所批判,因而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并把他关进北京监狱,在他76岁时竟被折磨得自杀于狱中。
在李贽生活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已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货币经济有了相当发展,特别是江南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工商业城镇,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形式的手工作坊、工场,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濒于崩解。市民阶层、雇佣劳动者的出现,自然经济的崩解,标志着封建社会已进入末期,明王朝统治集团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表现出衰败和腐朽。皇帝不上朝,整天安居深宫,过着荒淫晏乐的生活,使中央集权的政府陷于瘫痪状态。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军事腐败,贵
49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94
族豪强对农民、商人、手工业者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引起农民起义、市民暴动,明王朝危在旦夕。随着统治者危机的加剧,封建社会日趋没落。作为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学、道学这种意识形态腐朽性也日益暴露。它禁锢着知识分子的思想,腐蚀着人们的灵魂,使社会充满了欺诈虚伪、不明事理、苟安谄媚的卑劣风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晚明哲学思潮的发展中出现了泰州学派。这个学派肯定“利欲”
,反对道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对封建名教起了破坏作用。它还提出了“造命由我”
、“意为心之主宰”的命题,具有唯意志论的倾向。
李贽的反道学、反礼教的所谓异端思想的产生,除社会及阶级根源以外,与泰州学派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李贽的思想贯串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李贽已考虑到封建统治者是不会容忍这些著作流传于世的,不是遭到他们的焚毁,就是藏起来不让人见,因此取用这样的书名。也正如他所料想到的,在他生前和死后,这些著作几次遭到封建统治者的禁止、毁版,但是仍然被流传下来。中华书局1959年、1961年分别出版了标点本。这里选的《童心说》是《焚书》中的一篇,依据《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本。
童心说
原文A B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①:“知者勿谓我尚有
500
29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童心可也②。“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③?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纵然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④。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以章美也⑤,非笃实生辉光也⑥,欲求一句有德之言⑦,卒不可得。
所以者何?
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
50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94
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
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⑧?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何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意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⑨。诗何必古选CD,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CE,变而为近体CF,又变而为传奇CG,变而为院本CH,为杂剧CI,为《西厢曲》C J ,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CK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
药医假病CL,方难定执,
502
49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CM,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ND.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A B①龙洞山农:疑为明代泰州学派思想家颜均,字山农,江西吉安人。明吉安府有龙泉县,故取号龙洞。
《西厢》:即元代王实甫作的《西厢记》。
②童心:指赤子之心,就是幼童所具有的最初的天真无邪、纯洁之心。
③易:何。胡然:为什么。遽:急速,立刻。
④学者:指道学家。
⑤章美:彰美,表现美好。
⑥语本《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这是说,仁义道德能充满身心而形于言表才是尽善尽美。
⑦语本《论语。宪问》:“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有德之言:真心话。
⑧矮人何辩:是说矮人看戏,在高个子后面,看不清演的什么戏,一味随人附和,盲目崇拜。
⑨创制体格:独创的文体和格式。
古选:指古诗和选体诗。梁朝萧统编《文选》,所选诗偏重对偶C D声律辞藻,称为选体。
六朝:这里指六朝文。
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C E相继建都建康(今南京)
,故称为六朝。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