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34 佚名(现代)
-- 540
世界地理概览125
经济作物是棉花和花生,其次为甘蔗、烟草、剑麻、茶叶、牛油果、阿拉伯树胶和热带水果,产品大部供出口。
畜牧业比较发达,牧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3。
牧业人口A约占总人口6%,牲畜头数在西非仅次于尼日利亚。
牛、羊等牲畜和畜产品是北部、东北部牧民主要生活来源,也是主要出口货物,占全国出口总值半数左右。尼日尔河及其支流巴尼河流域捕鱼业较盛,约有10万渔民,年渔获量约12万吨,所产鲑鱼闻名遐迩,干熏鱼约20%销往科特迪瓦、加纳。莫普提是最大鱼市。
马里蕴藏多种矿产资源,铁(约10亿吨)
、铝土(8亿吨)
、锰、磷、黄金(约60万吨)
、铀、铅、锌等矿多未开采。
工业基础薄弱,以轻工业为主,除少数建材、岩盐和车辆修配企业以外,主要为农畜产品加工业,多系独立后新建,包括榨油、碾米、制糖、肉类加工、皮革、纺织等几十个大小企业,集中分布于巴马科、塞古、莫普提、纽诺、库利科罗等地;以碾米、纺织、榨油工业生产规模较大,塞古建有西非规模最大的纺织漂染联合企业。工业所需能源来自巴马科等城市的8个火电站和尼日尔河与塞内加尔河上的3座水电站。
马里的交通运输线网集中于南部,主要运输线均通邻国海港。
唯一窄轨铁路自库利科罗通达喀尔,马里境内长641公里,是对外经济联系的通道之一,担负全国客运量的75%和货运量的45%。公路网以巴马科为中心,总长1.9万公里,通国内主要城镇和几内亚、科特迪瓦港口。空运和河运是陆运的辅助方式。
塞内加尔河自卡伊以下每年7~10月通航,可
-- 541
225世界地理概览
通塞内加尔港口圣路易。尼日尔河干流除巴马科—库利科罗间57公里瀑布、急流段以外,每年6~12月通航最畅,其中库利科罗—昂松戈长1408公里河段,9月以后可通行150吨船只。外贸物资经几内亚、科特迪瓦和塞内加尔转口。
(申维丞)
布基纳法索(Bourkina
Faso)
非洲西部内陆国。邻尼日尔、贝宁、多哥、加纳、科特迪瓦和马里,西距大西洋500公里。
面积27.42万平方公里。
人口970万,居民约70%为沃尔特族,28%为芒戴族,另有萨莫族、马尔卡族、布桑塞族、塞努福族和迪乌拉族等。居民65%信原始宗教,20%信伊斯兰教,其余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主要民族语言有莫西语、洛比语和迪乌语。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分为25个省。首都瓦加杜古。
全国地势平坦,大部为平均海拔300~400米的低高原,地表向南微倾斜。最高点纳库鲁峰海拔仅749米。沃尔特河上游支流穆洪河、纳济农河和纳康贝河自北向南流贯境内,地表受切割,出现低丘、孤峰或穹隆状高地。布基纳法索处于热带荒漠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地带,自北而南可分为热带半荒漠草原、苏丹草原和南热带草原。年均气温27~28℃。年降水量自北而南变化于500~1200毫米之间。全年分雨、旱两季,雨季始于5~6月,终于9~10月,是耕作季节;旱季盛吹干热的哈马丹风,植物停止生长,许多河水断流。
-- 542
世界地理概览325
布基纳法索在公元9世纪建立以莫西族为主的莫西王国,14世纪后进入兴盛时期。
1896年法国殖民者侵入,1909年沦为法国殖民地。此后,领土屡遭宰割,其中1932年曾被一分为三,北部、中西部和东部分别划归马里、尼日尔和科特迪瓦。
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独立,称上沃尔特共和国。
1984年8月3日改名布基纳法索。
布基纳法索是农牧业国家,工业落后,资源贫乏。农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40%,农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85~90%,全国90%的劳动力从事农牧业。
土地资源丰富,国土20%以上可以耕垦,50%可作牧场。现耕地仅占10%(263万公顷)
,其中90%的耕地种植小米、高粱、薯类、水稻、豆类等作物;小米和高粱种植面积较大,遍布于中部和北部。棉花、花生、芝麻、牛油果、剑麻是主要经济作物,分布于南部,产品供出口,其中棉花为全国首要出口商品。北部和东部是牧区,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牲畜头数居西非前列,牛、羊、肉类、皮革一向供出口,每年有5、6万头牛运往科特迪瓦和加纳。由于劳动力长期大量外流,加之连年干旱,农业产量低,粮食不能自给。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以农产品加工和机械修配为主,集中于博博迪乌拉索、瓦加杜古、库杜古等地。库杜古纺织工业规模较大。对外联系主要靠阿比让—瓦加杜古铁路(全长1146公里,境内长517公里)经邻国加纳港口转运。
公路长约8900公里。
瓦加杜古和博博迪乌拉索有国际机场,与西非各国有定期航班。
(申维丞)
-- 543
425世界地理概览
佛 得 角(Cape
Verde)
非洲西部北大西洋岛国。位于北纬14°30′~17°30′和西经22°30′~25°30′之间,东距非洲大陆约620公里。
地当大西洋上交通要冲,扼西非北部门户。由15个岛屿组成,面积4033平方公里。
人口39万,居民绝大部分为欧非混血的克里奥尔人,欧洲人占3%,余为非洲黑人。
98%信奉天主教。通用克里奥尔语,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首都普拉亚。
属火山群岛。
分为南、北两列:北列常年面迎东北风,称为向风群岛,包括圣安唐、圣维森特、圣尼古拉、博阿维斯塔、萨尔等8个岛屿;南列称为背风群岛,由圣地亚哥、福古、马尤等7个岛屿组成。
其中圣地亚哥岛最大,面积992平方公里。东部诸岛地势起伏不大,沿岸多沙丘、沙洲,近海伏有零星暗礁。西部诸岛多山地,岩石嶙峋,海岸陡峭,内陆海拔500米以上,其中福古岛上的福古火山海拔2829米,为全国最高峰。
公元16~17世纪火山活动频繁,1847年曾发生强烈地震;1857~1951年间歇后,又开始活动,福古火山至今未停止喷发,故以“火”为名(当地语中“福古”即火之意)。佛得角属热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25℃,最热月(9月或10月)
27℃,最凉月(1月或2月)
22℃。年降水量仅200~300毫米,集中于8~10月。旱季长达9个月,降水仅20毫米左右。
除圣维森特岛山地多草原并生长有芦荟等植物外,各岛植被稀少,特别是向风山坡仅生长低矮带刺灌丛。
-- 544
世界地理概览525
但山谷河畔的火山灰土,在灌溉条件下,甘庶、棕榈、杧果、柑橘等热带作物和水果生长茂盛。
公元15世纪中叶前,各岛尚无人居住。
1462年葡萄牙殖民者开始建立据点,1495年后沦为葡殖民地,殖民者贩来奴隶进行耕垦。
1869年苏伊士运河凿通之前,曾是欧洲绕道非洲去亚洲的航路要冲,明德卢、普拉亚陆续辟为中途燃料补给站,1875年设海底电缆站,经济逐渐发展。
1975年7月5日获得独立,名佛得角共和国。
佛得角的经济以农、牧、渔业为主,耕地占国土面积10%,分布于圣地亚哥、圣安唐、福古和圣尼古拉等岛谷地。
主要种植玉米、豆类、马铃薯、木薯等粮食作物。玉米是居民主粮。经济作物有甘蔗、咖啡、花生、芥茉、香蕉和菠萝等,数量不多,分布限于水量充足的山谷河畔,产品主要供出口。
东部萨尔、博阿维斯塔和马尤等岛居民主要从事牧业。
西部各岛沿海村庄有数千居民从事渔业,年捕鱼量5000~9000吨,以鲔鱼、龙虾等为主。鱼产品出口值约占出口总值的70%。
工业薄弱,以农、牧、鱼产品加工为主,有罐头、腌鱼、制糖、食盐、纺织等小厂。除食盐产于东部萨尔、博阿维斯塔和马尤等岛外,均主要集中于普拉亚和明德卢。侨汇是国家外汇收入主要来源之一。首都普拉亚位于圣地亚哥岛东南岸,人口约4万,是欧洲、南美、西非间海底电缆站和来往船只燃料补给站,并有航空站。
“普拉亚”在葡萄牙语中意为“海滩”
,因它有1000多米长的海滩而得名。景色秀丽,是佛得角的主要旅游地。最大港市明德卢位于圣维森特岛西北岸,由一死火山口形成的深水港湾,可停靠4.5万吨船只,
-- 545
625世界地理概览
每年有数百艘国际远洋航船靠岸,是大西洋电缆站、航线重要中途站和燃料补给站。帕尔梅拉位于萨尔岛,设有国际机场,并为往来大西洋航机燃料补给站。 (申维丞)
几内亚比绍(Guinea-Bissau)
非洲西部国家。
西濒大西洋,陆邻塞内加尔和几内亚。
领土包括大陆部分和博拉马岛、科莫岛、梅洛岛和比热戈斯群岛等约60个岛屿,面积36125平方公里。
人口103万,有10多个部族,其中巴兰特族约占全国人口30%,富拉尼族约占22%,曼贾克族占15%,另有马林克族、佩佩尔族等。居民多信原始宗教,38%信伊斯兰教,8%信基督教。通用克里奥尔语,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全国分8个区和1个自治县,首都比绍。
全国地势西低东高,平均海拔200米以下。西部是广阔的平原,约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地势平坦,偶有高50米的崖壁。
平原外缘受现代海侵作用影响,形成深阔的三角港、连片的沼泽和大潟湖,部分红树林沼泽已辟为稻田。许多近岸岛屿在低水位时与大陆相连接。平原以东是略有起伏的热巴-巴法塔低高原,平均海拔200米,深受流水切割。东南边境错列着不高的山丘,是几内亚福塔贾隆高原的外围,平坡缓岗,海拔120~230米,基岩裸露,土壤瘠薄,但丘间低地牧草生长良好。境内河网稠密,主要河流有卡谢乌河、热巴河和科鲁巴尔河。河道曲折,水深流缓,兼航运与灌溉之利。
-- 546
世界地理概览725
但雨季和特大高潮时,河水暴涨,海潮顶托,易致水灾。
几内亚比绍地处北纬11°~13°之间,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年平均气温25℃左右,北部低于南部。
年降水量北部1500~2000毫米,南部超过2000毫米,沿海多于内陆。
5~11月为雨季,受惠于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湿度大,多暴雨,7、8月降水最多,气温受雨水调节而有所下降。
12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湿度小,天气晴朗,气候宜人,但内陆受哈马丹风影响,带来撒哈拉沙尘。
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13以上,大A部分尚未利用。
几内亚比绍在13世纪前后曾为马里帝国的一部分。
1466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沿海的博拉马岛,进而向内地扩张,后成为殖民者贩卖奴隶的场所。
1879年沦为葡萄牙殖民地,称葡属几内亚。
1951年被改为“海外省”。
1973年9月24日独立,成立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几内亚比绍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大部分居民从事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
有已耕地48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13%。
大部由小农经营,沿袭传统耕作方法,产量低。
稻谷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沿海平原为主要产区。巴兰特族居民对围垦红树林种植水稻有丰富经验,单产较高,水稻生产发展快。其他粮食作物有木薯、玉米、豆类、高粱、小米等,分布普遍。玉米以东部低高原较集中。花生和油棕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产品几乎全部输出。花生常年种植面积10万公顷,产量4~8万吨,主要产区在东部低高原的巴法塔和热巴一带。油棕主要分布在比热戈斯群岛和从卡谢乌到比绍之间沿海地带,年产棕仁约1万吨,棕油约4700吨。其他还
-- 547
825世界地理概览
有东部低高原的可可,沿海平原的甘蔗、椰子、棉花和烟草等。草场广阔,利于发展畜牧业。以养牛业为主,次为山羊、绵羊和猪。富拉尼族人擅长养牛,东南山区为主要牧区。附近水域为西非良好渔场,内河水产资源也较丰富,年捕捞量25~35万吨。
工业基础薄弱。
食品工业是最重要的部门,主要有榨油、碾米、酿酒、肉类加工和鱼油等。此外还有小型木材加工和建材工业。铝土矿、磷灰石、石油和水力资源蕴藏丰富。
几内亚比绍的内河航运较发达,全年可通航里程1800多公里,卡谢乌河、热巴河和科鲁巴尔河下游均可通小吨位轮船。公路通车里程3500公里,其中柏油路面540公里。国内没有铁路。沿海运输和对外联系主要靠海运。
首都比绍是全国最大城市和海港,有国际航空港。比绍是西非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几内亚比绍的对外贸易中心。
(庄仁兴)
几 内 亚(Guinea)
非洲西部沿海国家。
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600多公里;陆邻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马里、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面积245857平方公里。人口730万,有20多个部族,其中富尔贝族约占人口的40%,另有马林克、苏苏、基西、克佩勒等部族。居民中85%信伊斯兰教,13%信原始宗教,其余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分
-- 548
世界地理概览925
为32个省和1个特区,首都科纳克里。
几内亚国土东西延伸约800公里,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处于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水热条件较优越,资源丰富。自西向东,全境可分为4个自然区:①下几内亚。
为狭长的沿海冲积平原,南宽北窄,约占国土面积18%。海拔一般不足100米,河网稠密。受大西洋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3000毫米以上,易受洪涝之害,但土壤肥沃,是全国主要农业区。②中几内亚。即福塔贾隆高原,在境内中西部,约占国土面积23%。高原深受河流切割,地形破碎。海拔一般为750~1000米,北部的卢拉山1583米,塔姆盖山1537米。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等西非主要河流均源出于高原,故有“西非水塔”
之称。诸河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年降水量由西南部的2300毫米减至东北部的1600毫米,凉爽宜人,但东部已受干热的哈马丹风影响。
为全国主要牧区和旱作区。
③上几内亚。
为海拔400~500米的低高原,约占国土面积39%。
地势向东北倾斜。尼日尔河上游各支流构成稠密水网。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下,干湿季分明,干季较长,盛吹哈马丹风,4月份气温可达40℃以上。为全国重要粮食产区。④森林几内亚。因覆盖茂密的热带雨林得名。位于东南部,约占国土面积20%。
几内亚山脊横贯东西,地势崎岖,多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宁巴峰海拔1752米,为全国最高峰。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2700毫米。
几内亚的矿产资源丰富。
铝土矿探明储量达90亿吨,占世界已知储量13,且品位高、矿床大、埋藏浅,利于开采。
A
-- 549
035世界地理概览
宁巴峰、锡芒杜山、卡卢姆的铁矿储量约120亿吨,平均品位55%以上,其中13高达65%。尼日尔河谷有金刚石、砂A金、铀等矿。
公元9~14世纪,几内亚是加纳和马里帝国的一部分。
15世纪始,葡、荷、法、英殖民者相继入侵,建立据点,贩卖黄金、象牙和奴隶。
19世纪下半叶沦为法国殖民地。
1893年称法属几内亚,1895年并入法属西非洲。
1958年10月2日宣告独立,称几内亚共和国。
1978年11月改名几内亚人民革命共和国。
1984年4月改为几内亚共和国。
几内亚原为落后的农业国。独立后,随着铝土矿的大规模开发,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已成为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主要部门,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可耕地约750万公顷,已耕地约200万公顷。个体农业占优势,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私人种植园从事经济作物的商品性生产,产品以出口为主,生产水平较高。经济作物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主要有香蕉、咖啡、菠萝、花生、柑橘、油棕等。
香蕉生产集中于铁路沿线的金迪亚区和马木区。
咖啡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森林几内亚。
菠萝发展较快,出口鲜菠萝、菠萝汁和罐头。菠萝和柑橘都分布在沿海平原中部和福塔贾隆高原河谷地段。
油棕主要分布在森林几内亚,多为采集野生油棕果实,主要出口棕仁。花生分布广泛,多与其他作物轮作,生产集中于福塔贾隆高原西北部和上几内亚西部地区,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水稻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尼日尔河上游平原和森林几内亚;旱稻分布较为普遍。
其次是木薯和玉米,此外还有粟和高粱等。粮食不能自给。全
-- 550
世界地理概览135
国草场面积3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2.5%。
福塔贾隆高原和上几内亚是两大牧区,前者以养牛业为主,后者则主要经营养羊业。
畜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林地面积13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43%,其中森林几内亚区林木资源丰富,有乔木树种110多种,多热带名贵林木。由于交通不便,开发受到限制。年产原木约300万立方米。
工矿业占国内生产总值26%,其中以开采铝土矿为主的矿业和炼铝工业占突出地位。
1960年以来,与外资合营,开发弗里亚、博凯、金迪亚等矿,其中博凯铝土矿规模最大,设计能力达900万吨,弗里亚矿以生产氧化铝为主。铝土矿产量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此外还开采少量金刚石。
加工工业薄弱,除炼铝工业外,以轻工、食品和水泥为主,集中在首都科纳克里。电力是重要工业部门,全国发电能力80兆瓦,水电占60%。
全国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总长1.4万公里,其中沥青路面1300公里。
与铁路平行的科纳克里—康康公路是全国东西干线,南北干线有东部的孔法拉—康康—恩泽雷科雷线和中部的马木—拉贝—孔达拉线。
铁路总长1091公里,除科纳克里—康康干线外,还有矿区专用线3条。科纳克里是几内亚最大港口,也是全国唯一的国际航空港。卡姆萨尔为铝土矿专用港。
(张同铸)
-- 551
235世界地理概览
塞拉利昂(Sierra
Leone)
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国家。陆邻几内亚与利比里亚。面积71740平方公里,人口446万,全国有20多个部族,主要有曼德、泰姆奈、林姆巴和克里奥尔族。
多数信伊斯兰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传统宗教。通用曼德、泰姆奈、克里奥尔等部族语言,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3省和1个地区,首都弗里敦。
塞拉利昂位于福塔贾隆高原西南坡,地势由东而西成阶梯状下降。海拔15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国土一半,300~600米的高原占14以上。一条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的断裂陡坡A纵贯境内,分全境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也是降水、植被等的重要界线。
陡坡以东为福塔贾隆高原南延部分,海拔150~600米。
高原上分布一系列蚀余山体,宾蒂马尼峰达1948米,是全国最高峰。陡坡以西为北宽(130公里)南窄(48公里)的波状平原,海拔由东而西自150米降至76米。雨季时局部洪水泛滥,形成沼泽,当地通称“博利兰”。平原往西为平均宽32公里的沿海沼泽带,地热低洼,海拔15米以下,红树林广布,与内陆季节性沼泽同为水稻生产基地。向大西洋突出的塞拉利昂半岛,宽16公里,西延40公里,火山岩山地丘陵直逼海岸。全国海岸线总长341公里,沿线河口、潟湖、三角洲、海湾交错。外侧岛屿以歇尔布罗岛最大(长45公里,宽15公里)。岛南海岸平直,岛北为岩岸,曲折多港
-- 552
世界地理概览335
湾。
境内水网稠密,多数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大西洋,流短水急,有琼河(441公里)
、塞瓦河、卡巴河、科伦泰河、罗克尔河等,各河水力蕴藏丰富。
塞拉利昂为赤道季风气候,高温、高湿、多暴雨。各地年平均气温26~27℃,月平均最高气温(3或4月)沿海30~34℃,内陆33~37℃。年降水量1700~4000毫米,自北向南和自东向西增加,80~90%集中于西南季风盛行的雨季(5~10月)
,多数地区旱季(11~4月)各月降水量不足50毫米。林地面积仅占国土4%,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山区。
公元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曼德族和泰姆奈族曾先后在沿海地区建立王朝,其中泰姆奈族的法拉玛·塔米王朝管辖范围曾扩及几内亚边境。
1462年起葡萄牙殖民者首先在沿海掠夺黄金、象牙、香料等,后荷、法、英殖民势力接踵而至。16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中叶成为各殖民者角逐和贩运奴隶场所,迄今沿海各岛仍保留有奴隶市场遗址。
1787~1792年英殖民者于弗里敦安置释放奴隶,建立殖民据点。
1896年全境沦为英殖民地。
1961年4月27日独立。
1971年4月19日改国名为塞拉利昂共和国。
塞拉利昂的农业、采矿和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0%,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34。国土的24%为可耕地,已耕垦仅11%,沼泽地区存在A大量荒地。耕作业中谷物与经济作物并重。稻谷占谷物总面积的90%以上,玉米、高粱、小米次之。水稻占种稻面积1A5。粮食生产不足自给。经济作物以油棕、纤维棕榈、咖啡、可可、生姜、花生等为主,在出口贸易中占重要地位。油棕
-- 553
435世界地理概览
和纤维棕榈处于野生状态,前者分布于科伦泰、卡巴、莫阿、塞瓦各河流域和西南沿海,产量在非洲次于尼日利亚、扎伊尔、贝宁等国;后者集中产于西南沿海,歇尔布罗岛产品质优,著称于国际市场。生姜分布于铁路沿线,与印度、尼日利亚、牙买加同为世界4大生姜出口国。
畜牧业以养牛为主,大部由北部热带草原带富尔贝人经营。北部沿海大陆架是主要鱼产区,邦加、沙丁、金枪等各类鱼年捕获量3~6万吨,其中半数经熏晒出口。
工矿业以采矿为主。
高原山地蕴藏金刚石、铁、铝土、金红石、铬、铂、金、锡等矿,主要开采金刚石、铁、铝土和金红石等矿。
20世纪70年代后金刚石独占出口总值60%以上,年产量居非洲各国前列,主要矿区在东方省的延盖马、塞法杜附近和凯内马以东马洛河流域;产品70%用于制作装饰品,向以产大颗粒金刚石著称。铁矿储量1.9亿吨,主要矿区在罗克尔河中上游的马兰帕和通科利利地区。铝土矿开采区在琼河两岸山丘。金红石分布在南方省邦特地区,该矿系世界最大红金石矿之一(储量3000万吨)。森林采伐与木材加工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凯内马;炼油、化工、食品等大部集中于弗里敦东郊工业区。多为中小型企业。
塞拉利昂的国内运输主要依靠公路,除东北部山区和西南沿海沼泽外,各地大都通车。公路总长7900多公里。建于1906~1911年的铁路线(弗里敦—彭登布,包亚—马克尼)
因坡陡轨窄(762毫米)
,随公路的发展渐失竞争能力,已于1969~1972年陆续关闭,仅马兰帕—佩佩尔铁矿区专用线(80多公里)正常运行,以适应年出口250~300万吨铁矿砂需要。
-- 554
世界地理概览535
对外联系主要依靠海运,全国有5个海港,其中弗里教和佩佩尔两港可进出万吨海轮,与欧洲、北美有定期货轮往来;弗里敦港水深港宽,是西非天然良港。
主要城市为弗里敦和博城。弗里敦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市内有中国帮助建造的具有非洲建筑风格的圆型综合体育场。博城是南部地区行政、商业、教育中心,曾为塞拉利昂保护国首府。 (申维丞)
利比里亚(Liberia)
非洲西部国家。西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537公里;陆邻科特迪瓦、几内亚和塞拉利昂。面积99067平方公里。人口281万,有28个部族,以克佩勒、巴萨、克鲁、格雷博、吉奥、马诺等族为多。
70%居民信原始宗教,其余信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新教。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为9个州,首都蒙罗维亚。
全国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内陆向海岸逐渐倾斜。地形可分为4个地带:①海岸地带,为宽约30~70公里起伏微缓的狭长平原,海拔一般不超过15米。海岸平直,多沙洲、潟湖、沼泽和红树林,少天然港湾和岛屿。②丘陵地带,与沿海平原平行,为准平原化的山麓丘陵,山脊浑圆,海拔一般在100米以下,分布有众多宽、浅谷地河道。③切割高原,为海拔200~300米的高原,北部起伏较大,多陡崖;高原上有一系列山脉和山汇,如邦加、贝阿、克波、祖阿、普图和
-- 555
635世界地理概览
蒂恩波等山,海拔都在350~600米之间。④北部高地,以沃洛吉西山和宁巴山为主体,前者最高峰武蒂维峰,海拔1381米,为全境最高点;后者越过边境,延伸为几内亚高地。
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卡瓦利河、塞斯托斯河、圣约翰河、圣保罗河、洛法河和马诺河等,都发源于几内亚山地。
河床多暗礁、沙滩,上、中游多峡谷、急流,富水力资源。
地处北纬4°20′~8°30′,正当西南季风侵袭方向,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25℃,最热月(3月或4月)27℃,最冷月(8月)
23℃。
年平均降水量自沿海的2500~3000毫米递减至内陆的1500~2000毫米,局部沿海和岗岭地区高达5000毫米,为非洲多雨区之一。
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旬为旱季,4月中旬到10月中旬为雨季;相对湿度很大,达85~100%。
除内陆高原为热带稀树草原外,大部分地区森林茂密,属热带雨林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