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33 佚名(现代)
河流多源于中部山地,短促流急,富水力资源,但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冬汛夏枯,主要有自西向东注入大西洋的乌姆赖比阿河、塞布河等,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的穆卢耶河等。
源于大阿特拉斯山南坡的一些河流,多为流程短、水量小的间歇性内流河,没入沙漠之中。
摩洛哥西北沿海受加那利寒流影响,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7月平均气温22~24℃,1月约12℃;年降水量700~800毫米,约80%集中于冬季。
内陆大陆性气候增强。中北部是亚热带山地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东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大陆性强,日较差可达25℃,年降水量在100~400毫米。
发展简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住有柏柏尔人。公元前12~前10世纪,腓尼基人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从事商业活动。
公元1世纪中叶沿海一带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传入谷物、橄榄、葡萄等作物。
7世纪阿拉伯人移入。
8~11世纪,境内先后出现以非斯为首都和以马拉喀什为首都的两个王朝,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也得到推广。
12世纪,柏柏尔人建立的阿尔摩哈德王朝兴起,领土扩及整个西北非和西班牙,建立了拉巴特城。
13世纪后,国家分裂,欧洲列强乘虚而入,葡萄牙占领了塞卜泰、丹吉尔、艾西拉,西班牙占领了梅利利亚。
1860年,西班牙又在伊夫尼取得渔业基地。
20世纪初摩洛哥45领土被划为法国“保护区”
,西班牙则取得A北部的里夫地区和南部德拉河以南地段。
后丹吉尔又被美、英等8国共管。
1956年获得独立,1957年8月14日定名摩洛哥王国。
1958年收回西班牙占领的南部保护地,1960年恢复
-- 526
世界地理概览705
丹吉尔主权,1969年收回伊夫尼。目前,梅利利亚和塞卜泰(休达)仍在西班牙占领之下。
经济地理 经济以农、矿业为主。磷灰石、柑橘、葡萄、蔬菜、鱼品、栓皮、阿尔法草及其制品的生产占重要地位。
长期的殖民统治,使摩洛哥一直是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国。独立后,工、矿业发展较快。从80年代起,优先发展农业,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全国耕地面积841.5万公顷(其中多年生作物48.5万公顷)
,已耕地666万公顷。耕地集中分布在沿海平原和阿特拉斯山脉的山前地带。
灌溉面积57.5万公顷。
农场占全国耕地13%,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良好,经营水平较高,多种植出口作物,产值占全国农业产值14。
粮食作物A主要为大麦、小麦、玉米、豆类等。大麦为传统作物,多分布在西部平原南部、中东部低高原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北部和地中海沿岸。粮食自给率达80%。经济作物以柑橘、细橄榄、葡萄和无花果等为主。
柑橘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和沿海平原地区,出口占总出口额11.9%,是非洲最大的柑橘出口国。
油橄榄分布于沿海平原中、北部和马拉喀什、非斯等地周围的河谷平原。
全国有草地1250万公顷。
畜牧业较发达,约占农业产值13,游牧和舍饲放牧相结合。
林地约占A国土面积的11.6%。
山麓地带盛产以栓皮栎为主的软木,年产约1万吨。阿法尔草广布于东北部高原、坡地和平原,年产约3万吨,是重要的造纸原料。
大西洋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是非洲最大产鱼国,沙丁鱼出口居世界首位。萨菲是沙丁鱼加工厂的集中地。
摩洛哥的矿业以磷酸盐开采为主。磷灰石探明储量640
-- 527
805世界地理概览
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60%。主要矿区在磷酸盐高原上的胡里卜盖(占全国储量59%)
,其余在优素菲耶(占25%)和本·杰里尔(占16%)。磷灰石产量2000多万吨,其中胡里卜盖占65%。萨菲等地建有磷酸盐化学工业,生产磷酸和磷肥及其他产品。在外贸出口商品中,磷灰石及其制品占40.5%。其他矿产有铅、锰、铁、锌、钴、萤石、重晶石等。石油资源已接近枯竭,但油页岩潜力较大。穆罕默迪耶等炼油厂主要靠进口原油加工,总加工能力达1280万吨。
制造业以食品工业为主,包括面粉、榨油、制糖、鱼和水果加工等,其中在萨菲、阿加迪尔等地加工的沙丁鱼罐头闻名世界。纺织工业次之,主要中心有达尔贝达、非斯、拉巴特等。机器制造工业近年有较大发展,已形成达尔贝达、丹吉尔、马拉喀什、梅克内斯等中心。
水泥、建材、造纸等也有较快发展。
传统手工业中,地毯生产著称于世,还有皮革、陶瓷、毛织等。
制造业集中分布于大西洋沿岸达尔贝达、拉巴特等城市和非斯、马拉喀什等几个古都。
旅游业较盛,年接待游客达约250万人次,旅游收入是国家外汇的重要来源。
摩洛哥交通比较发达。
铁路总长2400多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有795公里。
主要分布于北半部,大致以达尔贝达、拉巴特为中心,环阿特拉斯山系呈弧形伸展。公路长5.9万公里,其中全天候硬路面2.5万公里,自北部、西北部沿海延伸至南部、东南部地区。
国际港口9个,主要有达尔贝达、萨菲、穆罕默迪耶、阿加迪尔、丹吉尔等,其中达尔贝达港是非洲最大港口之一。
近年空运发展较快。
全国拥有30个机场,其中8个是国际机场,拉巴特、达尔贝达为主要航空中心。
-- 528
世界地理概览905
主要城市有首都拉巴特、达尔贝达、非斯和马拉喀什,其中达尔贝达是全国经济交通中心,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3;还A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现代化人工港口,一次可同时停泊40多艘轮船。 (张同铸)
西撒哈拉(Western
Sahara)
位于非洲西北部,濒大西洋,隔海与加那利群岛相望。
陆邻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面积27.3万平方公里,人口18.6万。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柏柏尔人;信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通用阿拉伯语和法语。首府阿尤恩。
全境在撒哈拉沙漠西部,地势由大西洋岸向东逐渐升高,一般在300米以下,沙丘起伏,间有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在东北角高达800米左右,是全境最高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如阿尤恩年平均降水量仅43毫米,西海岸的达赫拉为40毫米。受加那利寒流影响,沿海较温和,多雾;内陆炎热,气温日较差很大,大陆性强烈,多沙暴。全境无常年有水的河流。植被极稀。
公元前后,柏柏尔人由阿特拉斯山移入。
公元7世纪时,阿拉伯人从东部进入,从事游牧、狩猎和商队贸易,沟通了北非与西非间经济交流。
15世纪中叶起,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先后侵入,在沿海建立据点。
19世纪末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后称西属撒哈拉。
1958年1月,被改为西班牙的一个省。
-- 529
015世界地理概览
西撒哈拉人民坚决反对殖民统治,于1973年5月成立萨基亚阿姆拉和里奥德奥罗人民解放阵线(简称西撒“人阵”或波利萨里奥阵线)
,坚持武装斗争。
1976年2月,西班牙被迫撤离,西撒“人阵”宣布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简称“西撒国”)。
但有关各方对该地区归属有争执,以至发生武装冲突。至今地位未定。
境内绝大部分居民从事畜牧业,多逐水草而居。内地牧放骆驼,沿海和北部地区以牧羊为主。
沿海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有沙丁鱼、鲭鱼、海蟹、墨斗鱼等。由于手工捕捞,年产仅约6000吨。
在达赫拉有鱼类加工场和制盐场。
磷酸盐矿丰富,北部布克拉附近探明储量达17亿吨。
1970年正式开采,年产量约300万吨,以传送带送往阿尤恩以西海岸出口。此外还有铁、铜等矿藏,尚未开发。交通运输不便,内陆运输仍主要靠传统运输工具骆驼。境内尚无铁路。有公路北通摩洛哥,东南通毛里塔尼亚。海洋运输主要靠加那利群岛港口转运。境内仅有3座城镇:①阿尤恩,在国境西北部,距大西洋30公里,始建于1934年。
原为西班牙海外省的行政、军事和欧洲人居住中心。城南开采磷酸盐矿。人口约11.3万。
②达赫拉,在中部大西洋岸,原名锡兹内罗斯城,为一渔港,人口约1.3万。③斯马拉,在北部,是伊斯兰圣城,人口约8000。
(张同铸)
-- 530
世界地理概览115
毛里塔尼亚(Mauritania)
非洲西北部国家。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687公里;陆邻西撒哈拉、阿尔及利亚、马里和塞内加尔。处于北非马格里布地区与南部黑非洲苏丹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
面积103.07万平方公里,人口240万。居民60%为阿拉伯摩尔人,余为黑人。伊斯兰教为国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和民族语言。全国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首都努瓦克肖特。
自然地理 毛里塔尼亚大部为浅丘起伏的荒漠平原,沿海平原海拔50米以下,内地则为海拔200~250米的高平原,中部由阿德拉尔高原、塔甘特高原等所分隔,其上分布着海拔400~600米的山脊或岛山。
全境最高点是西北边境的凯迪埃伊吉勒山,海拔915米,为著名的赤铁矿所在地。毛里塔尼亚素称“沙漠之国”
,全国面积约23为撒哈拉沙漠所据,A在中部高原两侧形成大片沙丘岗地。沙丘一般呈东北—西南走向,平行排列,直抵大西洋岸,高数10米至100米,海岸附近降至10米上下。
沙丘之间低洼处往往形成盐沼。
另外还有一些砾漠和石漠。
广袤荒凉的沙漠地形,限制了农业生产,也构成交通运输的严重障碍。全国除南部边境的塞内加尔河为长年性河流外,多为间歇性河流,北部几乎没有径流。塞内加尔河谷地土层深厚,水热条件较好,是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区。毛里塔尼亚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日照强列,气温普遍很高,最冷月平均气温仍达20℃左右。气温年较差较
-- 531
215世界地理概览
小,但日较差极大,撒哈拉沙漠地区大致达33~38℃。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南部塞内加尔河一带400~600毫米,6~10月为雨季。
北部努瓦迪布一带仅50毫米。
全国有23以A上地区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
发展简史 公元前境内居民即与北非和西非其他地区有贸易往来。公元前后柏柏尔人陆续进入。公元5世纪后,柏柏尔人发展了北非和黑非洲间的商队贸易,经营黄金、象牙以及盐、铜、布匹等商品。
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传入伊斯兰教。
11~13世纪先后成为加纳王国和马里王国一部分,南部兴起定居农业。
15世纪起葡萄牙殖民者开始侵入。
17世纪,荷兰、法国先后控制境内的阿拉伯树胶贸易并贩卖奴隶。法国于1678年在圣路易建立据点。1912年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1920年并入法属西非洲。
1960年11月28日独立,称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经济地理 毛里塔尼亚是以牧业为主的农牧业国。独立后兴办起现代化采矿业,大力开发铁矿和铜矿资源,随着矿业的发展,兴起了努瓦迪布、祖埃拉特、阿克茹特等城市和新的矿业经济地区;南部塞内加尔河谷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地区,其他大部地区仍以牧业为主。现代化矿业经济和传统的半自给性农牧业经济对比鲜明。
农牧业仍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全国70%的人口以畜牧业为生,其中游牧人口占28%。牧民已逐步定居,农区也兼养牲畜。西南部、东南部牧区以养牛为主。绵羊、山羊、骆驼主要在中、北部。撒哈拉地区为游牧区。耕作业集中于塞内加尔河河谷地带,北部有零星绿洲农业,全国耕地面积仅20.
-- 532
世界地理概览315
8万公顷,主要作物有小米、高粱、水稻、玉米、椰枣以及木薯、豆类等。粮食不足自给。经济作物有棉花、甘蔗和蔬菜。
阿拉伯树胶生产(包括割取野生的阿拉伯树胶、阿拉伯相思树等含胶合欢树胶)
,年出口量4000~7000吨。沿海渔业资源较丰富,努瓦迪布有鱼品加工厂,鱼品是仅次于矿产品的换汇商品。
矿业是毛里塔尼亚国民经济的支柱,矿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总值的80%。
境内铁矿资源丰富,储量87亿吨,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弗德里克附近地区,有著名的祖埃拉特大铁矿等,储量约10亿吨,为含铁量65%的高品位赤铁矿,可露天开采。
1963年开始开采,现年产量800多万吨,几乎全部出口。铜的储量约2200万吨,西部阿克茹特铜矿于1969年开发,年产精铜2.9万吨,现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合营。此外,还开采盐和石膏。
制造业较薄弱,有小规模的食品、纺织、水泥、化工等。利用进口原油,在努瓦克肖特新建炼油厂,年炼油能力100万吨。境内仅有一条铁路,长650多公里,为运输铁矿石专用线。公路约9000公里,其中沥青路1500公里,阿克茹特矿区所产精铜由公路运至努瓦克肖特出口。塞内加尔河有220公里河段可以常年通航。
努瓦迪布为全国最大港口,分设铁矿石专用港、商港和渔港,可停靠15万吨矿石船;其次是努瓦克肖特港。全国有25个机场,努瓦克肖特、努瓦迪布和内马设国际机场。
(张同铸)
-- 533
415世界地理概览
塞内加尔(Senegal)
非洲大陆最西部国家。
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500公里;陆邻毛里塔尼亚、马里、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冈比亚国土呈长条形嵌入其南半部。
面积196722平方公里。
人口800万。
全国有20多个部族,其中最大的是沃洛夫族,约占全国人口的40%,还有塞雷尔、富尔贝、图库洛尔等族。
90%的居民信伊斯兰教。
官方语言为法语。
全国分为8个一级行政区。
首都达喀尔。
自然地理 塞内加尔地形除东南部和最西部为低山丘陵外,大体是一片向西微缓倾斜的波状平原,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全境大致可分5个地区:①塞内加尔河谷平原。包括北部狭长地带,宽度由东部的16~30公里增至西部100多公里,海拔从70米渐降到45米。河流定期泛滥形成深厚的现代沉积层。②沿海地带。长约480公里。从塞内加尔河河口至佛得角是平直沙质海岸,分布着30米高的沙丘带,佛得角以南是河流众多的三角洲地带,③西部平原。约占国土面积35%。
冈比亚以北平原海拔一般不足45米,分布有一系列沙丘,以南是卡萨芒斯河谷地,海拔由东部的35~40米降到西部的6米。④中部费尔洛高平原。比西部平原高30多米,有大面积宜耕地,但干旱缺水,不少地区沙丘广布,为季节性游牧区。⑤东南隅。地处福塔贾隆高原北麓,是海拔90米以上的丘陵低山,大部为人口稀少的草原。
-- 534
世界地理概览515
塞内加尔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雨旱季分明。
因受西南季风和加那利寒流影响,气温地区差异明显。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南部1000毫米以上,卡萨芒斯河口可达1500毫米,中部600~800毫米,北部600毫米以下。
6~11月为雨季,盛行西南季风;12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干热的哈马丹风控制境内大部。
发展简史 公元初图库洛尔族、富尔贝族即居住境内。
10世纪时曾建立图库洛尔王国。
13~14世纪时为马里帝国的一部分。
15世纪中叶起,葡萄牙人侵入进行掠夺性贸易。
1659年法国在圣路易建立殖民据点。186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09年并入“法属西非洲”。
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1960年8月20日独立,成立塞内加尔共和国。
经济地理 农业是主导经济部门。有可耕地800多万公顷,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5%。向以生产花生闻名,有“花生之国”之称,正常年景产量居非洲首位。花生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国家财政收入一半来自花生,花生及其加工产品约占出口总值75%。种植面积约90~130万公顷,花生产区过去在北部和沿海地区,现已遍及国境西半部广大地区。其他经济作物有棉花、甘蔗和油棕等。棉花和甘蔗是近年调整种植结构而发展起来的。棉花主要分布于塞内加尔河谷平原及中南部的桑杜古河流域,现已自给有余;甘蔗集中于北部夏尔托勒灌区,东南部地区亦有少量种植。
粮食作物有粟、稻谷、薯类、玉米等。其中粟约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90%,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盆地和塞内加尔河流域等花生产区,多与花生轮作,是北部农民的主粮。薯类
-- 535
615世界地理概览
和玉米种植比较普遍,南部地区较多。粮食不足自给。稻谷近年来发展较快,稻田面积已达8~9万公顷,80%集中于卡萨芒斯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草场占国土面积29%,牛、羊等牲畜和畜产品主要供国内消费,乳制品还需部分进口,仅皮革产品约13供出口。
渔A业资源丰富,其中海洋捕捞占98%,捕鱼仍以手工操作为主。
达喀尔是重要渔业基地和渔港,其次是圣路易。全国林地面积532万公顷,年产原木270万立方米,木材不能自给。
制造业基础薄弱,以食品、纺织为主,其次有化工、金属加工、建材、制革和造纸等部门。食品工业占制造业总产值50%,其中花生榨油又独占食品工业产值50%以上。
纺织业占制造业产值12%左右。工业分布极不平衡,80%集中于达喀尔等少数城市。采矿业以磷酸盐开采为主,占矿业产值70%左右;产量118万吨,居非洲前列,绝大部分供出口,出口值仅次于花生。
此外,还开采食盐以及大理石等建筑材料。
交通较发达。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约占货运量62%,铁路占33%,河运占5%。公路总长13850公里,其中约14为A铺面公路。公路网以佛得角区和花生产区密度最大;公路运输与花生生产密切相关,80%的运输量集中在12月至翌年4月花生收购期。铁路长1200公里。铁路干线(达喀尔—基迪拉)横贯国境,并通联西非内陆,为马里进出口货物重要通道之一。
内河通航里程约1300公里,其中500多公里常年通航。对外联系主要靠海运,达喀尔为西非第二大海港,圣路易为辅助港。航空港有16个,承担国内及国际空运任务。
(虞宝翠)
-- 536
世界地理概览715
冈 比 亚(Gambia)
非洲西部沿海国家。
位于冈比亚河两岸,西临大西洋,海岸线长71公里,东、北、南3面为塞内加尔所抱。领土东西长达475公里,南北宽仅25~50公里,面积10689平方公里。
人口1025867万,主要为5个部族,曼丁戈族占42%,富拉尼族占16%,沃洛夫族占16%,余为朱拉族和塞拉胡里族等。
85%居民信伊斯兰教。
官方语言为英语。
分5个一级行政区,首都班珠尔和圣玛丽岛自成一行政单位。
冈比亚地势平坦,海拔多在50米以下。
冈比亚河源出几内亚福塔贾隆高原上的拉贝附近,自东部科伊纳流入,横贯全境,注入大西洋。地面经河流切割、冲积,河岸两侧依次形成沼泽地、河岸缓坡地(雨季淹没,旱季出露)和砂岩高地。麦卡锡岛以东上游地段海拔40~50米,谷狭水深,砂岩高地和缓坡地遍布,利于旱作。麦卡锡岛至象岛中游地段平均海拔35米,多沼泽,缓坡地宽广,适于种稻。西部河口湾地段红树林沼泽和缓坡地广阔,砂岩高地狭小,耕地有限,海滨多沙丘。圣玛丽岛海拔仅2米多,常患涝灾。冈比亚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5℃左右,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
雨季(6~10月)
盛行西南风,降水强度大,多狂风暴雨;旱季(11月至翌年4月)盛行干热的哈马丹风,常致旱灾。
境内曼丁戈族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
1455年后,葡、法、英等殖民者先后侵入,19世纪上半叶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
-- 537
815世界地理概览
1965年2月18日获得独立。
1970年4月24日成立冈比亚共和国,为英联邦成员国。
冈比亚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转口贸易、花生种植、旅游业为冈比亚经济的支柱。9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农业为主导经济部门,可耕地面积48万公顷,半数种植花生。年产花生15万吨(带壳)。产品过去带壳输出,现主要加工成花生仁、油和油饼出口。
其他经济作物还有棉花、油棕等。粮食作物以稻谷、粟、高粱、木薯为主。盛行灌丛轮休耕作制(耕种二、三年后弃荒休闲六、七年)
,生产水平较低,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以养牛为主,为耕作业提供部分役畜,牧区主要在高地草原。渔业区在冈比亚河和大西洋沿岸,主产沙丁鱼、邦加鱼等。
工业薄弱,主要有花生加工、肥皂、塑料、制盐及食品工业等。
全国公路长3083公里,其中15%为沥青路面。
冈比亚河河宽水深,象岛以东宽1.6公里,平均深4米,洪水期达12米,河口水面宽19公里,水深8米,是境内主要运输干线,终年通行小汽船,吃水5.29米的海轮可自河口上溯240公里至昆陶尔。对外交通主要经冈比亚河出入,班珠尔是唯一海港,班珠尔附近有国际机场。
(申维丞)
马  里(Mali)
非洲西部内陆国。地跨撒哈拉沙漠南缘、塞内加尔河上
-- 538
世界地理概览915
游与尼日尔河上、中游,邻尼日尔、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几内亚、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
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888万,全国有20多个部族,以班巴拉族人数最多,其次有富拉尼、萨拉科莱特、塞努福、图阿雷格、桑海、马林克、多贡族等。
68%人信伊斯兰教,30%信拜物教,其余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各族都有自己的语言,70%以上的居民通用班巴拉语,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分为7个一级行政区,首都巴马科。
自然地理 马里大部为海拔300米左右的平原和台地。
其中尼日尔河中游冲积平原自库利科罗至通布图(廷巴克图)
,东西长600~700公里,南北宽150~450公里,宜耕宜牧。尼日尔河河套以北诸台地及间歇河河谷平原为撒哈拉沙漠的组成部分,多流动沙丘,几无人烟。丘陵山地和高原排列于西南至东北边境,不足全国面积10%,包括曼丁戈高原、洪博里山(海拔1155米,全国最高峰)
、邦贾拉和伊福拉斯高原,除东部、东北部有些地区海拔超过1000米外,一般在800米以下。
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是境内主要河流。尼日尔河有1630公里流经马里国土,特别是桑桑丁至通布图631公里河段,岸坡低缓,形成著名的内陆三角洲,是马里重要谷仓、牧区和渔场,其中面积95万公顷的“死三角洲”海拔270~300米,高于洪水位,可得灌溉之利而无洪害之虞。
全境处于热带,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27~30℃,南北温差不大,卡伊曾出现48.7℃绝对高温(1949年5月)。降水南北差异显著,大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米,西
-- 539
025世界地理概览
南部的锡卡索达1200毫米,中北部的通布图仅200毫米,北部撒哈拉地区低至20~40毫米。雨、旱季明显。雨季(6~9月)降水量占全年80~90%,旱季(10月至翌年5月)盛吹来自撒哈拉沙漠干热的哈马丹风,雨量稀少,空气干燥(巴马科以北湿度在40%以下)。
中北部常因旱季延长或雨季来迟,造成旱灾。
发展简史 公元8~16世纪,先后属于加纳、马里、桑海等西非几个古国。
13~14世纪马里疆域西起塞内加尔和冈比亚河流域,东南至尼日利亚边境,北达撒哈拉沙漠,先后开发尼日尔河上、中游为农业区,开采塞内加尔河流域的黄金,政治经济达鼎盛时期。桑海古国政治和贸易影响扩及撒哈拉以北。各古国曾开辟纵贯撒哈拉商路,建立通布图、加奥等西非商业、文化中心,与北非贸易频繁。
19世纪中叶法国殖民者开始溯塞内加尔河渗入境内,并于1880~1899年以武力掠取塞古、通布图、锡卡索后占领全境,被并入法属西非洲,1958年11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名苏丹共和国。
1960年9月22日独立,改称马里共和国。
经济地理 马里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牧业人口占总人口80%;可耕地有210万公顷;农业采用灌丛轮休耕作制,85%种植自给性粮食作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米、高粱、稻谷、玉米,其中小米占35以上。稻谷产于塞古和莫普提两A区,主要靠雨水培育;尼日尔河内陆三角洲西部国营农工联合企业(尼日尔河管理局)垦区,由桑桑丁的马尔卡拉水利枢纽工程灌溉(5.5万公顷)
,稻谷产量占全国30%。主要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