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佚名(现代)
世界地理概览1
亚  洲
亚洲(Asia)
世界第一大洲。全称亚细亚洲,古代亚述语意为“日出之地”。全洲大陆与岛屿面积约44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其中半岛面积1000多万平方公里,是半岛面积最大的一洲;岛屿面积约27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北美洲。
自然条件
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北3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西南亚的西北部滨临地中海和黑海。大陆最北点在泰梅尔半岛的切柳斯金角(北纬77°44′)
,最南点为马来半岛的皮艾角(北纬1°15′)
;岛屿的最北点在北地群岛(北纬81°)
,最南点在努沙登加拉群岛的罗地岛(南纬10°45′)。
在各洲中所跨纬度最广,具有从赤道带到北极带几乎所有的气候带和自然带。大陆最东点为楚科奇半岛上的杰日尼
-- 21
2世界地理概览
奥夫角(西经169°45′)
,最西点为小亚细亚半岛的巴巴角(东经26°10′)
,所跨经度亦最广,东西时差达11小时。
亚洲和欧洲陆地相连,形成全球最大的陆块——亚欧大陆。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为亚、欧两洲的分界。亚、非两洲原以苏伊士地峡相连,后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亚洲东南部的马来群岛接近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大陆。亚洲和北美洲远隔太平洋,但在北端分开两洲的白令海峡宽仅86公里。
亚洲幅员辽阔,内陆到海岸的最远距离超过2500公里。
大陆海岸线总长69900公里,海岸类型复杂。
亚洲地形具有以下特征:①地势最高,起伏极端。全球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全在亚洲境内;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素称“世界屋脊”。但死海地沟又是全球陆地最低处,死海水面低于地中海水面392米。
②地貌类型复杂,山地高原约占全洲面积75%。
低于海拔200米的平原和丘陵仅占25%。③地形结构中南部高,多崇山峻岭和高原;伺周低下,多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山脉结构多成群成带,且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相结合;帕米尔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是2个突出的山结;大陆东缘还有独特的岛弧带。
地形分区和矿藏 根据全洲地形的差异,可分为4个不同的地形组合区。
北部区 以大平原和切割台地为主,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哈萨克丘陵和图兰低地。
南部区 以古老台地为主,包括阿拉伯台地、德干高原、
-- 22
世界地理概览3
中南半岛中部高原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恒河平原。
中部区 以山脉与高原为主,位于北部区和南部区之间,东接太平洋岸山地,西至小亚细亚半岛,面积约占全洲12以A上。帕米尔山结为许多山系汇合区,东延的山系有喜马拉雅山系、昆仑山系、天山山系和阿尔泰山系,并从萨彦岭向东遥接雅布洛诺夫山脉;西延的山系在与亚美尼亚山结之间,围成伊朗高原,在亚美尼亚山结以西,围成安纳托利亚高原。
亚洲中部高大山系,多挟有山间陆块,其隆起者为高原(如青藏高原)
,沉降者为盆地(如塔里木盆地)。
东部区 以北东走向的山脉和平原为主,位于大陆东缘,包括3条相间排列的北北东走向的巨型隆起带和3条巨型沉降带:第一隆起带是由一串岛链组成的弧形构造,北起堪察加半岛,经环太平洋岛弧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是东亚大陆边缘濒太平洋强烈褶皱带,现代地震活动频繁。第一沉降带由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及南海组成。
第二隆起带由锡霍特山、中国东北东部山地、斜贯朝鲜半岛的山地直至武夷山脉组成。第二沉降带由布列亚盆地、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组成。第三隆起带由朱格朱尔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及雪峰山脉等组成。第三沉降带由呼伦贝尔-巴音和硕盆地、陕甘宁盆地及四川盆地等组成。
亚洲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富集区多。主要矿藏有石油、煤、铁、锰、锡、钨、锑、铜、铅、锌、铝、金、银、钾盐、硫、磷、云母及宝石等。
-- 23
4世界地理概览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居各洲首位,可分三大储油带:①中部山地高原南北两侧储油带,北侧西起大高加索山脉北麓和里海西岸的巴库,经伊朗高原北缘、锡尔河、阿姆河上游、费尔干纳盆地,东至中国西北部。南侧西起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经伊朗高原南缘、印度西北部和恒河下游,东至缅甸西部,并南延到苏门答腊东北部和爪哇北部。波斯湾地区有著名的沙特阿拉伯-波斯湾大油气田,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60%,其中沙特阿拉伯一国就占世界总储量的14。
②A东部边缘山脉内侧、新华夏系沉降带储油带,北起萨哈林岛两侧,经日本北海道西部、本州西北部、中国东北、华北、东南沿海、台湾岛东部,南至加里曼丹东部和西北部,亚洲东缘大陆架上有广阔的边缘海盆地,在岛弧的外围沿深海沟又有俯冲带构造,有利于大陆架油气田的形成。③西西伯利亚鄂毕河中、下游储油带,有俄罗斯的秋明油田。
有色金属矿藏如锡、钨、锑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南岭构造带历经海西、印支、燕山与喜马拉雅等期造山运动的影响,岩浆活动频仍,钨、锡、锑、铜、铅、锌等矿特别富集,形成一条有色金属矿带。同时,从中国南部经缅甸东部、泰缅国境,到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邦加岛与勿里洞岛,还有一条连续的锡矿带。锡矿储量约占世界总量23,A世界上七大产锡国中有4个是东南亚国家。西伯利亚东南山地、贝加尔湖以东地区、锡霍特山地,也有因岩浆活动形成的锡矿。
亚洲矿藏的分布规律,可分为三大区:①北亚大陆区、中轴大陆区和南亚大陆区。生成多种矿床,如铁矿(北亚的安
-- 24
世界地理概览5
加拉-伊里姆斯克磁铁矿,中国东北东部山地的铁矿,印度的比哈尔、奥里萨含铁石英岩型铁矿等)
、锰矿(印度中央邦的锰榴石英岩矿床等)
、铬矿(印度的比哈尔、奥里萨,土耳其的埃拉泽,伊朗的北部和南部等)
、贵金属(印度的戈拉尔、北亚的阿尔丹、蒙古的肯特山北麓都有原生金矿)和宝石(斯里兰卡的拉特纳普勒)等。②北亚陆间区。主要矿藏有煤矿(如北亚的库兹巴斯和通古斯盆地、中亚的卡拉干达、中国华北、印度德干高原东北部)
、钾盐(如中亚乌兹别克的丘别加坦矿床和土库曼的卡尔柳克矿床)和有色金属(如哈萨克斯坦、外贝加尔、巴尔喀什湖以北地区)。③南亚陆间区和濒太平洋地带。矿种相当复杂,既有沉积矿床的石油和天然气,又有热液矿床及接触矿床的金、银、铜、铅、锌、汞、锑和气成矿床的锡。在基性岩石中有铬、镍。与火山活动直接联系的还有硫磺和硼砂。
亚洲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气候带俱全,气候类型复杂。除大陆西岸的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所有的主要气候类型在亚洲都有其分布。根据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亚洲气候主要可划分为12个类型: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全年受北冰洋气团控制,冬季严寒,长达8个月以上,全年降水量较少(100~250毫米)
,积雪层薄,永冻层深厚。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在极地长寒气候带以南,包括西伯利亚广大地区,大陆性强烈,如雅库次克年较差可达60℃。冬季严寒,长达5~7个月,上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是北半球的寒极。
严冬过后即入暖夏,7月平均气温可达10
-- 25
6世界地理概览
~20℃。年降水量西部较多(300~600毫米)
,东北部较少(200~300毫米)。
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朝鲜半岛、日本大部和俄罗斯远东区南部,深受海陆分布和山脉走向的影响。冬冷夏热,冬干夏雨,四季分明。冬季盛吹强劲的西北陆风,大陆上寒潮频袭,夏季盛吹东南海风,全年降水量60~70%在夏季,平原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山地迎风坡可达1000毫米以上。
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中国东南部、日本南部和朝鲜南端,冬冷夏热,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冬季降水量约占全年10%;夏季随着海洋季风北进和极锋北退,梅雨区也从南向北推进,梅雨降水量约占6、7两月总降水量的70%;9~10月沿海一带还有热带气旋。因此本区降水量比温带季风区丰沛,长江中下游约为1000毫米,迎风山地可达2500毫米以上。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由于赤道两侧的热带辐合带随季节南北移动,北半球冬季,亚洲大陆高压强大,热带辐合带南移至赤道低压带以南,此时南亚和东南亚则全在东北信风吹拂之下,形成干季。北半球夏季,印度低压低深,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北伸,热带辐合带移至赤道低压带以北,摄引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变为西南季风,经过印度洋面,吹进本区,形成雨季。在雨季来临之前有个短暂的热季(3~5月)。降水丰富但变率大,年降水量为1000~1500毫米,向风山坡可达2000毫米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
-- 26
世界地理概览7
~18℃,最热月为25~30℃。西南季风在中南半岛比印度半岛要早来1个月,即雨季从5月开始,4月气温最高。
印度半岛的西南季风则从6月开始,从半岛南端入境北上,7月中旬才能达到西北部,6~9月为雨季,5月气温最高。
赤道多雨气候 主要分布于马来群岛和马来半岛南部,四周暖海环抱,同时地处太平洋、印度洋之间和亚澳两大陆之间,深受亚、澳季风风向季节转变的影响,因此和同纬度的非洲和南美洲的赤道多雨气候类型相比,本区又具有海洋性和季风性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小,多在1.5℃以下,年平均温度25~27℃。受海风调剂,热而不闷。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分布于图兰低地、中国西北内陆盆地和蒙古高原东南部。因深居内陆,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较差大,降水稀少。
图兰平原北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塔里木盆地仅5~50毫米。降水变率大,一般年变率在40%以上,且降水常具有暴雨性质。
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分布于温带荒漠、半荒漠区外缘向湿润气候过渡地带,包括中亚北部、中国西北荒漠边缘、黄河中游地区以及内蒙古和蒙古大部。
西接欧洲温带草原带,东界大兴安岭和太行山,年降水量250~500毫米,多数集中于夏季,如乌兰巴托平均年降水量193毫米,84%集中于夏季3个月。气温的季节变化明显,夏热冬寒的程度仅次于同纬度的干旱气候。
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于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
-- 27
8世界地理概览
风调剂,气候干燥。
冬季温度5~10℃,夏季气温在南部低地可达30~32℃,具有由温带干旱气候到热带干旱气候的过渡性质。
又因本区接近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气旋活动影响,有一定降水,如德黑兰冬春月份(11月至翌年4月)约占年降水量(207毫米)的88.4%。高原内部多为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的荒漠。
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型气候) 分布于西亚的地中海沿岸和伊朗高原西南缘,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于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南部,并沿南缘进入印度半岛西北部,气候干热,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毫米,年变率在40%以上,日较差大,相对湿度低(10%以下)
,经常发生沙风暴。
高山气候 分布于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以及各高山地区。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高低而呈垂直变化。如帕米尔高原即具有严寒的强烈大陆性高山气候,这里冬季漫长(10月至翌年4月)
,在海拔3600米左右,1月平均气温-17.8℃,7月13.9℃;由于空气稀薄,虽然太阳高照,雪线却在4500~5500米,以上为高山永久积雪带。
河网分布 亚洲河流的年径流总量为13190立方公里,占世界的33.9%,居各洲首位。
在地形结构和气候的影响下,长河众多,水系分布呈辐射状。内陆水系,包括无流区,面积广大,约占全洲总面积30%。河网疏密不均,在降水丰富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河网最密,流量也大,如长江河口年平均流量为32200立方米秒,湄公河为14200立方米秒;A A在降水稀少的中亚和西南亚,河网稀疏,有广大的内流区和
-- 28
世界地理概览9
无流区,流量也小,如锡尔河为473立方米秒,约旦河为37A立方米秒。
A山脉或高原是许多河流的源地,又常是水系的分水岭。
以内陆荒漠为中心,由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脉、蒙古高原东缘、阿尔泰山脉、哈萨克丘陵、图尔盖高原以及伊朗高原南缘的山脉围成广大的内陆水系。在内陆水系的外围,在朱格朱尔山脉、外兴安岭、雅布洛诺夫山脉、萨彦岭、哈萨克丘陵等以西和以北属北冰洋流域,在大兴安岭、横断山脉以东为太平洋流域;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托罗斯山脉以南为印度洋流域;还有少数短河注入黑海和地中海。
太平洋流域 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和湄公河等,流向与构造地形方向一致,多东流入海。主要属于降雨补给的季风型河流,7~8月水量最大,水位最高,夏季径流量约占全年的40%以上,1~2月水位最低。
秦岭淮河以南,降水多,水量丰富,径流季节变化较小,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河水含沙量小,冬季又不封冻,利于航运、灌溉和发电。以北则水量季节变化大,夏秋水量充足,冬春水量较小,河水含沙量大,且有或长或短的结冰期。
印度洋流域 河流主要分两种类型:一为发源于青藏高原南侧的河流,有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为热带季风型河流,如恒河水量大部由夏季季风雨补给,最高水位在6~9月。
一为发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的河流,如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属于融雪水和雨水补给的河流,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水位最低。
-- 29
01世界地理概览
北冰洋流域 主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河水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春夏冰雪融化之际,水量非常丰富。
因处高纬,结冰期长(东西伯利亚可长达6~9个月)
,又因北流入海,各河上游先解冻,春季带有冰块的流水,常导致中、下游的冰上泛滥,形成广大沼泽地带。
内陆流域 较大河流有阿姆河、锡尔河、伊犁河和塔里木河等,大部分发源于中亚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水源。短小的内陆河由于蒸发和灌溉,常在中途没于沙漠,如哈萨克斯坦的楚河。沙漠边缘的内陆河水量很小,多为间歇河,只在春秋降雨时形成水流。在沙漠广布的内陆干旱地区,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5~20倍,形成广大的无流区。
湖泊的分布 亚洲湖泊可分为5个湖群。
北亚湖群 多冰蚀湖(如泰梅尔湖)和热融湖(如勒拿-维柳伊低地湖泊)。
由断层作用形成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湖泊(深1620米)和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面积31500平方公里)
,有色楞格河等流入和安加拉河流出,是一个外泄湖;8月表层水温最高(9~10℃)
,冬季有3~4个月的结冰期;未受第四纪冰川覆盖,保留有第三纪的淡水动物,湖中生物界具有多样性、特殊性和古老性。
中亚湖群 多大型的海迹湖(如里海、咸海)和构造湖(如库苏古尔湖、乌布苏湖)。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面积36.8万平方公里,湖水补给70%来自伏尔加河。北部湖水较浅、较淡,有淡水鱼类;东部盐分很高,沿岸有大量石膏和食盐沉淀,有导源于北冰洋的海豹、鲑鱼等,也有地中海型的生物,如大叶藻类、银汗鱼等;伏尔加河三角洲沿岸,
-- 30
世界地理概览11
盛产海豹、鲟鱼和鲑鱼。
青藏高原湖群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群,如喀顺湖,湖面海拔5556米,为世界最高湖泊。
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冰川作用是湖泊生成的主要原因,多数湖泊分布在构造洼地中,与构造线一致;也有一些湖泊是冰蚀湖或冰碛湖。地处高寒地带,湖水补给多来自高山冰川和冰雪融水。
湖水不能外泄,属咸水湖。
长江中、下游湖群 多属河迹湖,是在构造断裂沉陷的基础上由河流积水而成。河水是湖水的主要来源,一般在夏季河流涨水时,湖泊水位抬高,冬季水位下降。因与河流相通,湖水能够外泄,多为淡水湖,具有调节江河水量、发展航运、灌溉以及水产养殖的有利条件。
西亚湖群 主要是构造湖。位于死海地沟中的死海,面积1049平方公里,虽北有约旦河、东南有哈萨河注入,但因蒸发量大,水面不断缩小,湖水含盐量高达300左右,比一B般海水高6倍以上,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盐库”。
植被和动物 亚洲植被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从寒带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风林和热带雨林。由于各带因内部大陆性气候强、山地高原盆地多、围绕大陆的水体不对称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为局部的地带性植被。亚洲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大陆型动物区,动物的种类、数量都很多,许多种动物的分布范围也很广。动物界与北美洲和非洲之间有密切联系,如亚洲和北美洲具有同一的苔原动物种属(驯鹿、北极狐、北极熊、海豹等)和亚寒带针叶林动物种属
-- 31
21世界地理概览
(麋、獾、貂、熊、狼、松鼠等)。在红海形成以前,亚非连成一体,便于动物往来,两洲有共同的动物,如狮、豹、象、犀、猴等。亚澳之间动物联系极少,在苏拉威西岛和龙目岛以西为亚洲型动物,在新几内亚岛和澳大利亚为澳洲型动物。
而苏拉威西岛和小巽他群岛的动物,具有两洲间的过渡型。
西南亚大区 紧邻欧非,北回归线横贯南部,副热带高压带笼罩本区大部,周围多为干旱地区,干旱性和大陆性是本区自然界的总特征。由于地理位置、地形、风向和降水的差异,还可划分为6个副区:伊朗高原区、阿拉伯半岛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地中海东岸区、小亚细亚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区及高加索山地区。
中亚大区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又多为山脉围绕的高原、盆地与低地,很难受到海洋气流的影响,因而具有大陆性很强的干旱、半干旱气候。水系主要为内陆流域,多著名的内陆湖泊。自然景观主要为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高山带具有高山气候和垂直景观带结构。从亚洲整体来看,中亚既具有介于北亚与南亚之间的纬度带的意义,又具有介于东亚与西欧之间的海陆相关位置的意义。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的气候对本区自然景观的形成起主导作用。根据中亚的地区差异,还可划分出帕米尔高原区、哈萨克丘陵和图兰平原区、蒙古高原区以及中国西北地区等副区。
发展简史
亚洲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黄河流域(中国)
、印度
-- 32
世界地理概览31
河流域(巴基斯坦、印度)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巴比伦,今伊拉克境内)是世界著名的人类文明发源地。
中世纪亚洲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居领先地位,有许多科学发明创造,在农业、手工业、水利工程、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在世界上都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从16世纪起,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开始侵略扩张,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帝俄等先后从海上、陆上侵入亚洲,在沿海建立据点,掠夺金、银、宝石、丝绸和香料(胡椒、肉桂、豆蔻)等。
18世纪后半期起,西方殖民主义者加紧对亚洲侵略,逐步向内陆扩张,进行残酷的殖民战争和经济掠夺,强占土地,奴役人民,并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强迫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甘蔗、橡胶、咖啡、椰子、茶、棉花等。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完成之后,他们进一步把亚洲变成发展工业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的倾销市场。
为了掠夺资源,先后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各国开矿山、修铁路、建港口,并在西亚地区大肆勘探石油,占据油田,开采原油。
18~19世纪,帝俄继续向中亚、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扩张领土,侵略中国和朝鲜。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向外扩张侵略,先后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等大片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洲除日本发展为军事帝国主义外,其余的国家大都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直接占领成为殖民地的面积占全洲的23。
还有些国家名存实亡。
殖民统A治长达二三百年,严重地阻碍了亚洲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致
-- 33
41世界地理概览
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绝大多数国家先后获得了政治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到1995年亚洲共有48个政治单位,其中独立国家47个,还有1个东帝汶尚未独立。除日本外,都是发展中国家。
居  民
人口 亚洲人口约30亿(不包括俄罗斯,包括土耳其欧洲部分)
,为世界人口最多的洲。在古代和中世纪,亚洲人口比世界其他各洲人口总和还要大1倍。近几个世纪,由于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封建关系的束缚,经济发展迟缓,人口死亡率高,人口增长速度慢,1850~1900年间只增1.4亿,1900~1945年增加不到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家的独立,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和医疗条件的初步改善,死亡率显著降低,出生率仍保持较高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1950~1980年的30年间,人口增长了12亿,年平均增长率20,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以西亚为最高,一般都超过B30。近年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正在推行计划生B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已初见成效。
世界上有9个拥有1亿人口以上的国家,6个在亚洲,依次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日本和巴基斯坦。亚洲平均人口密度仅略低于欧洲,其中新加坡(4061
-- 34
世界地理概览51
人)
、孟加拉国(870人)
、巴林(596人)
、马尔代夫(530人)
、日本(314人)等国居世界人口高密度国家的前列。亚洲有两个人口高密度区,一是东部和东南部,主要包括中国的东南半壁(特别是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
,朝鲜南部海岸,日本中央横贯带(东京到福冈联线)两侧地区(特别是京滨、阪神和名古屋三大城市圈)
,中南半岛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三角洲地带,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马来半岛的西海岸和新加坡等。这里是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一般每平方公里人口都在300人以上。二是南亚次大陆,包括印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以及巴基斯坦的东半部和尼泊尔的南部。
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200人,其间恒河和印度河中下游平原高达400人。
北纬60°以北的原始林区、冻土地带、内陆高原和高山以及沙漠地区,地域广阔,人烟稀少,如蒙古每平方公里平均只有1人,阿拉伯半岛的沙特阿拉伯、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等也只有3~4人,是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之一。
亚洲绝大多数国家是人口年轻型国家。儿童少年人口比重大,其中东南部、西部和南部各国高达42~43%。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略低于欧洲。老年人口比重相当于欧洲的12至A13。
西亚产油国是世界老龄人口比重最小的地区,主要是由A于高出生率和大量青壮年外来移民造成的。如科威特和伊拉克65岁以上的老人只占2%,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只有3%。日本已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亚洲人口的职业构成也在变化中,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下降,但仍居优势。其中以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为最高,如尼泊
-- 35
61世界地理概览
尔、老挝超过90%,孟加拉国、柬埔寨在80%以上,印度为72.1%,大部分国家为70%左右。西亚地区略低。新加坡与科威特属于特殊类型,第一产业人口不足2%,日本为10.4%。第二产业人口比重明显上升,目前除日本、新加坡和西亚部分国家外,一般只占10%左右。
第三产业人口多在20%左右,但新加坡与日本都占60%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亚洲城市人口有一定增长。
1994年有城市人口约7亿,约占世界总城市人口的40%。就城乡人口构成来看,亚洲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8%,低于世界平均值,仅高于非洲,尚属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但地区差异很大,大致西部高于南部和东部,如西部的科威特占88%,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占72%,伊拉克占68%;而南部的尼泊尔、不丹只有4%,泰国,老挝也只占10%稍强,印度占23.3%。只有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日本的城市人口也高占76.2%。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百万人口大城市的数目正在增加,1994年有60多个,其中上海、北京、天津、香港、东京、汉城、加尔各答、孟买、曼谷、雅加达、德黑兰、卡拉奇等都是超过500万人口的大城市。
种族和民族 亚洲的种族、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其中尤以南亚为甚。蒙古人种(黄种人)是亚洲主体种族,约占全洲人口60%以上;其次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
,约占全洲人口13以上;还有少数澳大利亚人种(棕色人)和人种的混A合类型。
蒙古人种分南北两支,北支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蒙古、朝鲜、日本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和远东
-- 36
世界地理概览71
地区,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以及南亚的尼泊尔、锡金、不丹和西亚的土耳其等国。
南支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南支又称马来人种,体型较小、肤色较深。有人认为它是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过渡性种族。欧罗巴人种的南支集中分布在南亚次大陆和西亚地区,包括孟加拉国、印度北半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以及除土耳其以外的西亚地区。肤色比欧洲白种人略深。菲律宾的尼格利陀人,印度东南沿海和斯里兰卡的达罗毗荼人等都属于澳大利亚人种。
亚洲历史悠久,不同族群间很早就有混合交融,黄白人种的混合类型遍布中亚和南西伯利亚地区。
亚洲大小民族、种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种族总数的一半。其中有几亿人口的汉族,也有人数不到1000人的民族或部族,如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明科皮人,印度尼西亚的托亚拉人等。
宗教 亚洲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佛教是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早在公元前6~前5世纪,起源于印度和尼泊尔毗邻处。主要传播在中南半岛各国和斯里兰卡。其中,泰国把佛教奉为国教。
伊斯兰教起源于沙特阿拉伯的西部,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都是伊斯兰教的圣地。阿拉伯人多信奉伊斯兰教,西亚与北非同为主要分布区。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亚,以及南亚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居民也多信奉伊斯兰教。在亚洲有信徒约4亿人,教徒通称穆斯林。
-- 37
81世界地理概览
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伯利恒和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圣地。黎巴嫩与塞浦路斯部分居民信奉东正教,菲律宾是东方信奉天主教的国家。还有印度广为流传的印度教。犹太教在以色列占统治地位。日本普遍信奉佛教和神道教。
经济地理
亚洲除日本外,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不发达,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大多数国家独立以来民族经济都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工业产值和对外贸易额成倍增长。国民生产总值逐年上升。单一的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改变,部分国家发展粮食生产,争取自给,效果显著。
亚洲有许多农业、矿业和工业产品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目前有如天然橡胶、茶、黄麻、马尼拉麻、水稻、生丝、胡椒、金鸡纳霜、柚木等十几种农产品各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花生、粟等各占一半以上;棉花、甘蔗、烟草、水产品等也都占13左右。亚洲矿产资源丰富,石油蕴藏量A为500多亿吨,约占世界总蕴量的60%。
原油产量10亿吨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年产锡矿砂14.6万吨,占世界的63.4%。此外,铁、铜、镍、铝土、铅锌等矿石产量都占有一定地位。
亚洲的棉纱和棉织品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钢、生铁、汽车、船舶、水泥、化肥的产量都占14至13。
A A经济(除日本、新加坡、韩国外)仍以农业、采矿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农业 在亚洲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仍占首位,农产品
-- 38
世界地理概览91
在出口值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在长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5个农业地域类型:水田集约化农业 是亚洲典型的代表性农业类型,亦称亚洲农业类型。亚洲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水热同季,水田率高,是世界主要水稻生产地带,年产水稻谷约4亿吨,占世界水稻产量的90%以上。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中国是水稻种植的源地。中国、日本、朝鲜的深耕细作,单位面积投入劳动量多,施肥量高,每公顷产量为4~7吨。东南亚和南亚以单季稻为主,一般每公顷产量2吨左右。亚洲是世界水稻的主要出口区,年输出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60%以上。泰国、巴基斯坦、缅甸、印度、中国和日本是主要出口国,大多输往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韩国、俄罗斯、伊拉克和马来西亚等地。水稻主要分布在平原,中国的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中南半岛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带,以及爪哇岛、恒河中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等地是世界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其中中南半岛的三角洲地带基本上是单一水稻种植区和出口区。
旱田农业 该农业区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雨量变率大,有良好灌溉系统的地区能旱涝保收。多为分散个体经营、集约化的自给农业。单产低于水稻。以粮食作物为主,有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粟;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等。同时饲养马、牛、羊、猪等。以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和印度的德干高原、恒河中下游以及日本的北海道为代表区域。
游牧半游牧农业 是蒙古和中国的内蒙古、西北地区以
-- 39
02世界地理概览
及西亚的干燥半干燥草原区的农业地域类型。
多逐水草而居,放牧牛、绵羊、山羊和骆驼。以自给为主,商品率低。在绿洲地带,发展灌溉农业,以种植麦类和杂粮为主。
种植园农业 是近代出现的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多为西方殖民者入侵后,资本主义经营的大农园,生产技术水平较高,还有一些当地居民或华侨经营的小种植园。种植供出口的热带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棕、椰子、甘蔗和茶等。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国。
迁移农业 是一种原始的农业经营方式,放火烧荒,然后耕种,不施肥、不灌溉,两三年内土地肥力耗尽,易地再耕。这种耕作制度对自然资源破坏大,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和中南半岛北部山区,以生产杂粮为主。
工业 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值一般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采矿业和农产品加工的轻纺工业为主。重工业正在发展。各国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部门、地域结构差异显著,并各具特点。
东亚1949年后,中国工业发展迅速,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充分发挥上海经济区、东北、华北等工业区的基地作用,并在西北、西南、华中资源丰富的内陆建立起重、轻工业区。上海浦东和深圳等经济特区正在蓬勃发展。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经济大国之一。
形成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
工业集中分布在以京滨、阪神、名古屋为中心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
朝鲜立足本国原料燃料,发展了重、轻工业,主要集中在大同江下游和东北部沿海地区。韩国经济发展迅速,京仁、釜山工业区已成为主要的经济重心。蒙古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多集中在首都乌兰巴
-- 40
下一页 尾页 共6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