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35 佚名(现代)
公元9~10世纪苏丹、中非、西非一些部族移此定居,与当地各族长期共处,繁衍生息。
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殖民者侵占角山和梅苏拉多角,开始贩运奴隶,掠夺沿海资源。
随后,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殖民者相继入侵,海岸地带被称为“胡椒海岸”
、“谷物海岸”。19世纪初,“美国殖民协会”渗入,在沿海地区建立美国黑人移民区,运来被释放的黑人奴隶,定居在蒙罗维亚地区,后又在邻近地区陆续建立移民区。
1838年合并各区成立利比里亚联邦(马里兰移民区迟至1857年并入)
,由该“协会”派任总督。
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称利比里亚共和国。
利比里亚经济以农、矿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23以A
-- 556
世界地理概览735
上。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与单一作物的大种植园经济并存,天然橡胶生产和铁矿开采是国民经济两大支柱。全国可耕地380万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34%;已耕地39万公顷,仅占可耕地面积10%。农业以经济作物橡胶生产为主,现有株植面积11.7万多公顷,年产量7.5~7.7万吨左右,居非洲首位,在世界产胶国中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常年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12%,为全国第二大出口商品。
最大产区在首都蒙罗维亚东北面,有世界最大的橡胶园;东南边境橡胶株植也较多。其他经济作物有油棕、可可、咖啡、花生等。粮食作物以薯类、稻谷和玉米为主。大米是居民主食,粮食不能自给。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约4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6%,是非洲最大林区之一,年产170万立方米优质木材。树种达230多,其中红木、黑檀木等是造船、制板和做家具的上等材料。
木材是全国第三大宗出口商品。
以各种优质木材为原料的人像和鸟兽雕刻等手工艺品闻名西非。
工矿业以盛产铁矿石著称于世。铁矿开采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年开采量居非洲首位,所产矿石几乎全部出口,约占出口总值61%。包括赤铁矿、磁铁矿和铁石英在内的矿石总储量估计为18亿吨,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博米山区和北部边境宁巴山区,在马诺河丘陵和沃洛吉西山区也有大型铁矿。
矿石品位35~67%。开采技术较先进,矿石加工成粉状、块状和球状出口。铁矿开采多由外资经营。除开采铁矿外,还开采金刚石,年产30~120万克拉。主要产区在洛法河流域东部。此外少量开采黄金、锰、石油、铝土、铜、锡、云母
-- 557
835世界地理概览
等矿。制造业较薄弱,有中、小型棕榈油、橡胶加工、卷烟、制糖、啤酒饮料、水泥、肥皂、面粉、农具等厂。
全国公路总长10600公里,其中7%为沥青路面。铁路520公里,分属几家铁矿公司,主要用于铁矿砂运输。
位于蒙罗维亚东60公里的罗伯茨有国际机场,与各州府也有直达班机。海运在世界上占有特殊地位,全世界约有250家海运公司的2600艘船舶在利比里亚登记,悬挂利比里亚国旗,占世界船舶登记总吨位15。蒙罗维亚自由港是西非现代化港口A之一;还有布坎南、格林维尔和哈珀等港口。
(张耀曾)
科特迪瓦(Coted
Ivoire)
非洲西部沿海国家。南濒几内亚湾,海岸线长约500公里;陆邻加纳、布基纳法索、马里、几内亚和利比里亚。面积320763平方公里。人口1340万,有60多个部族,主要是阿格尼-阿散蒂族、鲍勒族、克鲁族、库阿族、曼德族、丹古罗族和基弗努族。还有少数欧洲人(主要是法国人)和黎巴嫩人。居民约65%信原始宗教,23%信伊斯兰教,12%信天主教。通用迪乌拉语,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分26个省。
首都亚穆苏克罗。
全境地势由此向南缓倾,分为3个地形区:①南部为沿海平原,海拔一般在150米以下。
弗雷斯科以西为石质海岸,多悬崖和岬角;以东为沙质海岸,多沙嘴和潟湖。沙嘴缺口为河流的入海口。潟湖一般呈条带状,深度不大,有小岛散
-- 558
世界地理概览935
布其中。海岸带内侧是面积较大的波状低平原,其上散布蚀余残丘。平原上的水系由北向南大致平行入海。②内陆高平原,位于沿海平原以北,占国土大部分。海拔一般150~450米,地势由南向北升高,有许多岛状山丘和浅河谷。部分河流属季节性河流。③西部高地是几内亚高地的东延,一般海拔450米以上。高地南部马恩山地有些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其西侧的宁巴峰海拔1752米,是全国最高峰。北部有铁欧里和塞拉铁奎山,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河流分别南流入海或向北汇入尼日尔河。
境内河网稠密,较大河流有科莫埃河、邦达马河、萨桑德拉河和卡瓦利河等,均南流入几内亚湾。
流域内雨量丰沛,但蒸发强烈,各河水量不大,多急流、险滩,富水力资源。
植被比较茂盛,森林占总面积13。
A科特迪瓦地处热带。北纬7°以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26℃,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均较小;年降水量1500~2300毫米,有4~7月和9~11月两个降水高峰期,湿度很大,伴有龙卷风。北纬7°以北过渡为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6~2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由南向北递减,5~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北部受干热的哈马丹风侵袭。
科特迪瓦在公元11世纪曾建立孔格城等雏形国家,为南北贸易中心和通道。
13~15世纪曾是马里帝国的一部分。
15世纪后半叶,葡、荷、法殖民者相继侵入,掠夺象牙,贩运奴隶,沿海一带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场。
1475年葡萄牙人命名象牙海岸。
19世纪中叶后逐步沦为法国殖民地,1895年被并
-- 559
045世界地理概览
入法属西非洲。
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1960年8月7日宣布独立,成立象牙海岸共和国。
1961年4月脱离“法兰西共同体”。
1986年1月1日起改国名为科特迪瓦。
科特迪瓦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年人均国内生产总约800美元,居非洲各国前列。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80%。农业中经济作物占重要地位。咖啡和可可是主要经济作物,出口值占国家出口总值的一半以上,多由小种植园主经营。
咖啡早在1891年就开始种植,1930年后迅速推广,近年产量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产国。
主要产区在南部马恩、丁博克罗、加尼奥阿、布瓦凯和阿博维尔等省区。
可可于1895年从加纳引种,近年产量占世界首位,约为世界总产量的13。
主要分布A于东部邻近加纳“可可带”地区。其他经济作物有棉花、甘蔗、橡胶、棕榈、菠萝和香蕉等。棉花和橡胶产量居非洲前列。油棕发展较快,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之一。
主要粮食作物有薯类、水稻、玉米、小麦和高粱等。水稻主要分布于萨桑德拉和邦达马河流域,木薯、薯蓣、大蕉出产于邦达马河以东地区,玉米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粮食不能自给。木材是次于咖啡和可可的重要出口物资。木材产量近250万立方米,是非洲最大的木材出口国之一。优质木材主要有桃花心木和非洲柚木等。
科特迪瓦境内矿产资源贫乏,采矿业薄弱。已开采的有钻石,集中于布河流域。此外还有金、铁、锰和铝土等矿均尚待开发。
1975年在沿海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现年产原油120
-- 560
世界地理概览145
万吨,已能满足国内需要,并有少量出口。主要油田有贝里尔油田和埃斯波尔油田。
电力工业发展很快,发电能力达70万千瓦以上,以水电为主。制造业是发展最快的经济部门,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16.5%。
主要工业部门均以本国农、林产品为原料,如食品、木材、纺织、服装、制糖、水果罐头、榨油等,还有炼油、化工、汽车修配、水泥等。
阿比让集中了全国工业产值的23以A上。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有公路4.3万公里,其中沥青公路6000公里。
线路多由内陆农业区、采矿区向南伸向沿海城市和港口。现有一条铁路(由阿比让到布基纳法索的瓦加杜古,境内长625公里)
,承运本国和布基纳法索进出口货物。
阿比让是西非最大海港之一,马里、布基纳法索等内陆国家的重要转口港。此外,东岸潟湖内驳船运输较发达。
主要城市有阿比让、布瓦凯、科霍戈。阿比让曾是科特迪瓦的首都,也是旅游中心,有法语非洲国家的最大国际机场。
(丁登山)
加  纳(Ghana)
非洲西部国家。南临几内亚湾,陆邻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和多哥。
面积238533平方公里。
人口1650万,居民44%为阿肯族,余为莫西族、达贡巴族、加族和埃维族。
43%人
-- 561
245世界地理概览
信基督教,38%信原始宗教,其余信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为9个行政区。首都阿克拉。
自然地理 加纳国土略呈长方形,全境地势低平,除少数孤立山丘外,大部海拔在600米以下。中部沃尔特盆地占全国总面积的43%,平均海拔150米。盆地东侧为一列东北—西南向山地,通称阿夸平-多哥山脉,是多哥-阿塔科拉山脉的延伸部分,平均海拔450米,最高点阿法贾托山海拔885米。
盆地北、西和西南面是海拔300~600米的切割高原,边缘形成陡崖,东北的甘巴加高原和西南的夸胡高原边缘陡崖最显著。夸胡高原自西北向东南伸展达290公里,为北部与西南部的气候分界线和沃尔特河流域与西南部各河流域的分水岭,富藏金、金刚石、锰和铝土等。
滨海平原宽8~16公里,阿克拉平原最宽达32公里以上。海岸线长553公里。三尖角至阿克拉之间岸线弯曲,多岬角;其东、西两段岸线平直,多沙洲、潟湖。
沃尔特河是加纳最大河流,上源黑、白、红沃尔特河均发源于布基纳法索,在加纳境内汇合南流入几内亚湾,在入海口形成巨大三角洲。从黑沃尔特河源头起至河口,全长1600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40%以上,占全国总面积66%。其他较大河流有西南部的塔诺河(402公里)
、普拉河(257公里)和安科布拉河(290公里)
,均源于夸胡高原,南流入海;各河水量随干湿季而变化,航运不利,但富水力资源。
1966年在沃尔特河下游阿科松博建坝(坝高134米,长671米)
,形成面积8482平方公里、蓄水量1480亿立方米的沃尔特湖,为世界最大人工湖之一。

-- 562
世界地理概览345
坝区河水流量终年保持在1400立方米秒。中南部的博苏姆A推湖为境内唯一天然内陆湖。
加纳70%以上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西南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境内终年高温,内陆高于沿海。除个别高地外,年平均气温26.1~28.9℃,年较差小。年平均降水量从北部和东南沿海到西南高原,由800毫米递增至1400毫米以上,西南沿海的埃西亚马高达2400毫米以上。
受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交替影响,大部地区雨、旱季节明显,夸胡高原以北4~10月为雨季,以南3~11月为雨季。
发展简史 古加纳王国在公元11世纪极盛时期,版图达今加纳北部。
13世纪以后,随着马里王国扩展,西非内陆一些民族迁居境内。
15世纪以后开始形成一些部落王国,其中阿散蒂王国最强盛,以今库马西为中心扩展,势力北至沃尔特河以北,南及沿海地区。
15世纪后半期葡萄牙殖民者侵入西部海岸,在普拉河口附近的沙马进行黄金贸易,沿海地区由此被称为“黄金海岸”。
16世纪末起荷、英、法等殖民者接踵而至,竞相掠夺黄金、象牙、贩卖奴隶。
1844年英国占领沿海地区,并将西南地区逐步发展成为采矿和可可产地。
1901年全境沦为英国殖民地。
1957年获得独立,改名加纳。同时并入原英托管地多哥。
1960年7月1日成立加纳共和国。
经济地理 加纳是热带非洲最先发展民族经济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殖民者长期统治和国内政局动荡等原因,经济发展波动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较快。
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60%。
主要种植可可等经济作物。
可可种植面积占耕地43%以上,曾长期是世界可可生产和输
-- 563
445世界地理概览
出最多的国家,从1977年起退居科特迪瓦和巴西之后。
可可收入占财政收入的30%,占出口外汇收入的60%,是加纳经济三大支柱之一。主要产区在布朗-阿哈福区西南部、阿散蒂区南部和东区南部,产量占全国产量45。
其他经济作物有A咖啡、甘蔗、花生、可拉、牛油果、油棕、椰子、橡胶、菠萝、香蕉等。粮食作物有玉米、粟、高粱、稻谷和木薯、大蕉等,其中玉米占半数以上,遍植于南北各地。近年西区西南部、布朗-阿哈福区中部和沃尔特区稻谷发展较快。正常年景粮食可自给。
加纳是西非森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盛产名贵木材,木材是重要出口物资和燃料来源,其中34为薪炭材,14为桃花A A心木、非洲梧桐等工业用材。由于采伐过度,林地面积不断缩减。
加纳畜牧业以饲养牛、羊为主,绝大部分分布在北部热带稀树草原地区。
渔业以海洋捕捞为主,捕捞量占80%以上。
主要捕捞中心有特马、阿克拉、海岸角、塞康第等。所产沙丁、西非海鲷、鳀科等鱼类主要供国内消费。
加纳工业以采矿和农产品加工为主。采矿业主要开采黄金、金刚石、锰和铝土矿等。已探明黄金储量200万吨、金刚石1亿克拉、铝土矿3亿吨、锰矿几千万吨。年产黄金约84.3万盎司,次于南非,居非洲第二位;金刚石产量14.6万克拉,次于扎伊尔和南非,居非洲第三位。锰矿年产量约28万吨,铝土矿33万吨。
以上各矿几乎全部产自阿克拉至库马西一线西南的三角形地带及其周围。安科布拉河、普拉河西源奥芬河、塔诺河流域的金矿和普拉河东源比里姆河流域
-- 564
世界地理概览545
的金刚石矿均为世界上最富集的矿区之一。工业有粮食和可可加工以及纺织、建材、木材加工、金属加工、汽车装配、化工、炼铝、炼油、电力等多为小型工厂,主要分布在阿克拉、特马、塔科拉迪、塞康第、库马西、塔马利等城市。电力工业以水电为主,沃尔特河水利工程的三处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04万千瓦,电力除自给外,还向邻国输出。
加纳的交通线网较密,以西南部三角形采矿地带最密集。
铁路总长1267公里,主要干线是阿克拉—库马西—塔科拉迪铁路。
公路长34000公里,主要公路中心是阿克拉和库马西。
主要海港有特马和塔科拉迪,前者是首都阿克拉的外港,西非最大人工深水港之一,年吞吐量350万吨;后者以出口为主,承担75%以上的出口运输,年吞吐量200万吨。阿克拉市内有国际机场。
(李汝燊)
多  哥(Togo)
非洲西部几内亚湾沿岸国家。
陆界布基纳法索、贝宁、加纳。国土狭长(南北长600公里)。面积56785平方公里,人口372万,有40多个部族,其中较大的是埃维族和卡布雷族,分别占总人口的46%和22%。此外,还有米纳、豪萨等族。
50%居民信原始宗教,30%信基督教,10%信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分为5个行政区,首都洛美。
全国地势中部高,南北低。南部滨海低地海拔60~100
-- 565
645世界地理概览
米,土质肥沃,为富庶农业区,并盛产磷矿石。哈霍等河下游河口被海岸沙坝封闭,连成多哥湖。
东部高平原海拔300~600米,多穹状岛山。
中部多哥-阿塔科拉高地海拔500~700米,主峰鲍曼峰海拔986米。西段多哥山具块状山特征,林木繁茂,矿藏有铁、铝、铬、黄金等;东段阿塔科拉山为双列平行山,中段山鞍部为南北通道。北部芒戈盆地海拔200米,奥蒂河自东北入境斜贯,河曲发育,雨季常泛滥成灾。
西北隅为海拔300米的切割高原,蕴藏有锰矿。多哥处于赤道季风区,盛行西南季风。年平均气温24~27℃,变幅小。由于距海远近及地形影响,各地降水差异显著。中部山地降水量高达1500~1700毫米,其南北分别为1000和1300毫米,沿海地区因盛行风向与岸线平行,雨量最少,洛美仅893毫米。以北纬8°线为界,北部雨季(3~10月)和干季(11月至翌年2月)
交替明显;南部有3~7月和9~11月两个雨季,其余月份为干季。干燥的哈马丹风仅见于1、2月间。中部山区雨量丰沛,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其余大部为热带稀树草原;海岸沙丘多波巴布树(猴面包树)和椰林。
多哥在中世纪时,曾出现一些部落王国,埃维人在14世纪从东面的尼日尔河谷迁入。
15世纪起葡、英、法等殖民者相继侵入,在沿海贩运奴隶和掠夺黄金。
1884年沦为德国保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西两部分被划为法、英两国的“委任统治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为托管地。
1957年西部并入加纳。东部于1960年4月27日宣告独立,成立多哥共和国。
多哥是一个农业国,全国80%以上人口以农业为生,农
-- 566
世界地理概览745
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0%。全国可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40%,其中种植面积仅占11~15%。
粮食作物供国内消费;经济作物主要供出口。北部农牧区种植高粱、粟、木棉、花生,饲养牛羊,中部多哥山区为咖啡、可可主要产区,中东部主产棉花、玉米、薯蓣和花生,南部为油棕、椰子、木薯集约农业区。粮食基本自给。
工业基础薄弱。独立前仅有棉纺、榨油、锯木等小型工厂。独立后兴建起炼油、纺织、啤酒、水泥等大型工厂,主要集中于首都等南部城市。其他还有染料、五金、日用化工、自行车装配等工厂,以及牙雕、木刻、草编等手工艺制品厂。
1961年起开采沿海地区磷矿石,多哥跃居世界主要磷矿石生产国之列。磷矿储量达1亿吨,是富含磷酸钙78~82%的优质矿,出口值已超过传统的可可和咖啡等农产品,占出口总值46.7%。
多哥交通系统以南北为主。首都洛美是全国最大港口和交通中心。公路长7700公里,其中沥青铺面1300公里。由洛美东至阿内霍,为加纳至尼日利亚沿海公路的一部分,向北纵贯国境通布基纳法索,西北至帕利梅通加纳,是贯通经济作物产区和邻国的重要公路。铁路总长570公里,洛美东达阿内霍的椰干线、北通帕利梅的可可线和布利塔的棉花线,均为中部高原的经济作物输出线。
旅游业发展较快,沿海海滩、潟湖风景优美,是重要旅游区,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成为仅次于磷酸盐、可可、咖啡的第四大外汇收入来源。 (赵璜)
-- 567
845世界地理概览
贝  宁(Benin)
非洲西部国家,旧称达荷美。南濒几内亚湾,陆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尼日利亚和多哥。国土狭长,南北长约670公里,南端海岸东西宽仅125公里,面积112600平方公里。
人口522万,有46个部族,主要有芳蒂(贝宁)族、阿贾族、巴里巴族和约鲁巴族等。居民大部信原始宗教,15%信伊斯兰教,15%信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划分为6个省,首都波多诺伏。
全国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南部沿海为宽2~12公里的沙丘带及与之平行的潟湖带,潟湖久经淤塞,仅在科托努和大波波通海。海岸线长125公里。中南部为高台地,平均海拔100米,土层深厚,是主要农业区。
中北部为海拔400米以下的高原,面积约占国土的23。地表波状起伏,多平顶孤丘。
A东北一角为尼日尔河平原。西北为阿塔科拉山,最高点海拔641米。
北部各河汇入尼日尔河;南部诸河分流入海,以韦梅河最长(450公里)。各河下流可通木船,尼日尔河可通小汽轮。全境处于热带,终年高温,月平均气温25~30℃。年降水量900~1400毫米。北纬8°以南、宽约200公里的沿海地带,气候属热带雨林型,年内有两个多雨期(3月中~7月中,9月中~11月中)。
其余大部地区为热带草原型,5~9月为雨季,1~2月间盛吹干热的哈马丹风。
约在13世纪,在今贝宁境内建立有维达王国和阿拉达王
-- 568
世界地理概览945
国。
16世纪在东南海岸建有波多诺伏王国。
1625年,以阿波美为中心,建立了达荷美王国。
17世纪中叶,达荷美王国日趋强盛,维达、阿拉达和波多诺伏王国先后沦为其藩属。
16世纪起葡、法殖民者先后入侵,在沿海的维达设立据点,贩运奴隶。达荷美王国曾抗击法国殖民者。
19世纪末全境逐步沦为法国殖民地,被并入法属西非。
1960年8月1日获得独立,成立达荷美共和国。
1975年改名贝宁人民共和国。
贝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全国人口90%以农业为生,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50%。已耕地150万公顷,粮食作物占种植面积80%,其中一半以上为玉米,次为木薯、薯蓣、高粱、豆类和稻谷。南部雨林区是玉米主要产区之一,可一年两熟。木薯和薯蓣主要种植于中部、北部。盛行锄耕和灌丛轮种制,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不足自给。油棕、棉花、花生和烟草是主要经济作物,产品大部供出口,共占总出口值80%以上。棉花和花生主要种植于中、北部。油棕林属半野生状态,面积约40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中南部红粘土台地,以波多诺伏至萨克特间最密集。
棕仁常年产量2~3万吨,在非洲次于尼日利亚、扎伊尔和科特迪瓦。
畜牧业占次要地位。
全国平均每4人拥有1头牛,85%的牛和半数以上的绵羊、山羊分布于北部。海湾和内湖水域面积2.3万公顷,年捕鱼量2.5万吨,其中淡水鱼2万吨,科托努为主要渔港,鱼产约23经熏制销本国和多哥、尼日利亚等邻国。
A海岸与近海分别发现钛铁矿和石油,西北部高原山地蕴藏铬、铁、金、石灰石、磷灰石等矿,北部铁矿储量约2.5亿吨,含铁率50%。除石灰石、大理石和金矿外,其他矿藏
-- 569
055世界地理概览
多未开发。
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10%。
主要工业部门是农产品加工,其中食品、榨油(棕油和花生油)和纺织共占工业产值80%。榨油企业分布于科托努、博希孔、阿霍宗、阿夫朗库、巴达巴、波贝等地,年产2000~4000吨。纺织为新兴工业,已在帕拉库、博希孔、萨瓦卢等棉产地设轧花厂,在科托努、帕拉库建小型漂染和纺织联合企业。工业用电主要由加纳阿科松博水电站用高压线经多哥输入。
全国有3条窄轨铁路,全长579公里,其中南北向干线长438公里,以营运尼日尔过境货物为主。
公路总长7500公里,连接国内各主要城镇和邻国,其中通往尼日利亚的高速公路于1978年建成。科托努深水港(深11米)有货轮往返西非和西欧港口,运送本国和尼日尔、多哥部分进出口物资。
主要城市有波多诺伏和科托努,前者为贝宁首都和古城;后者为贝宁最大城市,重要的经济和交通中心。
(申维丞)
尼 日 尔(Niger)
非洲西部内陆国家,邻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乍得、尼日利亚、贝宁、布基纳法索和马里。面积1186408平方公里,人口850万,居民56%为豪萨族,其余为桑海、哲尔马、富拉尼和图阿雷格族等。
85%信伊斯兰教,其余信原始宗教和基督教新教。法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豪萨语。全国分7个省。
-- 570
世界地理概览155
首都尼亚美。
尼日尔大部分为平坦单调的高原,海拔360米以上,中、北部地势较高,海拔700~1000米。受发源于阿伊尔高原河流的切割,北部形成若干岛状山地,塔泽尔扎伊特山区的格雷本山海拔2000米,为全国最高点。
东北部由西往东为贾多、曼盖尼和奇加伊高原,介于阿尔及利亚阿哈加尔高原和乍得提贝斯提高原之间。阿伊尔高原位于中北部,有一系列南北延伸的山地,高原东西两侧的泰内雷地区和塔拉克地区,分布大面积沙漠。
南部高原长约1440公里。
境内河流西南部属尼日尔河流域,东南部属乍得湖流域,两流域之间有众多的古干谷。西非最大的河流尼日尔河流经国土西南部,境内长592公里,河水流量变化很大,一年中只1~2月有上游洪水流过,其余时间由右岸季节性河流补给。
东南边境临乍得湖,科马杜古约贝河从湖西流入,下游构成尼日尔与尼日利亚的部分边界线。
尼日尔气候干热,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荒漠气候,最南部属热带干草原气候。全年分干季(10月至翌年4月)和雨季(5~9月)
,年降水量50~550毫米,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年平均气温在30℃以上。每年2~5月气温逐渐升高至40℃以上。北部全年盛行干燥的哈马丹风,多尘暴。南部除哈马丹风外,有部分时间吹湿润的西南风。
中世纪时,尼日尔的东部和中西部曾为博尔努王国和桑海王国的一部分。
15世纪在北部建立了阿加德兹苏丹国。
19世纪末法国逐步入侵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后被并入“法属西非”。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一个“自治共和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