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上最会炒股的人

_3 李晓鹏(现代)
  联合棉花商店被迪佛斯菲尔德零售公司购买,国民保险公司及其附属的国家消防和海运公司被伯克希尔公司购买。
  “所有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他们的家属,在1968年1月1日,向巴菲特合伙公司投资1 500万美元,所以,在办公时间我们会更加忙碌了。”
  在1968年7月11日的信中,很显然巴菲特非常担忧股票市场因投机而造成崩盘——“根据当时的情况,预测整个商业或是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很容易的。但是,在证券市场上和商界普遍存在着多种愈演愈烈的商业行为,尽管没有短期的预测价值,但是,我担忧这些行为可能存在的长期后果。”
  在风行一时的一连串的股票促销活动中,那些参与者(不论是作为发起人还是高级雇员,职业顾问,股票投机者等)都狠狠地赚了一大笔钱。
  从1957年-1968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的综合平均年增长率为9.1%,而巴菲特的合伙公司的平均年增长率为31.6%。巴菲特这样写道:“过去我对于投资管理业中存在的严重萎靡不振的现象是深恶痛绝的,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出现在各个领域,并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
  在1969年1月22日,他这样写道:“有时候我父母仍这样评论我,‘伯克希尔股票大约上升了4个百分点——很不错!’或是‘怎么回事?上个星期下降了3个百分点?’市场价格和对我们这种多数股权的评价是不相关的。在1967年末,我们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的估价在25美元而市场价为20美元,1968年末,我们的估价是31美元而市场价为37美元。不论市场价是15美元还是50美元,我们的经营方式没有什么不同。(你付出的是价格,而你得到的是价值。)在有限投资方面我们是赢利还是亏损和我们商业的经营情况有关——我们不想通过在证券市场上玩弄各种各样的把戏赚钱。”
大显身手(4)
  1969年5月29日,他写道:“大约在18个月以前,我就给你写了一封信,告诉你们说不论是环境因素,还是个人因素都已发生了变化,我不得不修改我们未来的经营目标。”
  他说,投资环境变得更加消极,更加让人感到沮丧,将来“我知道我不会用我一生的时间来追赶投资这只野兔,唯一让我慢下来的方式就是停止。”
  当然,在今天这种不同的商业架构中,巴菲特为了取得最佳投资利润仍然忙于追赶这只投资野兔。
  巴菲特于1969年解散了他的合伙公司,因为他已经厌倦了作为合伙公司的领导带给他的压力。他认为,人们对股票市场的估价过高。另外,加入巴菲特合伙公司的人也越来越多。按照政府的规定,以至于到了他将不得不把他的合伙公司注册为投资公司的这样一个规模。尤为重要的是,他不再需要用别人的钱来进行投资了。
  根据收银机记录,从1957年-1969年底,巴菲特合伙公司年均综合收益率为29.5%,而道·琼斯工业指数的综合平均年收益率仅有7.4%。
炉火纯青(1)
  伯克希尔掠影
  巴菲特合伙公司解散以后,巴菲特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为平台,进行企业收购和证券投资,创造了引人注目的财富。
  当巴菲特合伙公司解散时,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已发行了983 582股。巴菲特合伙公司就拥有其中的691 441股。巴菲特将合伙公司拥有的股票分配给合伙人,伯克希尔公司的市场价格已经上升到1.5亿美元,巴菲特个人所拥有的2 500万美元左右的资产中,大部分是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
  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文件中写道:上述股票清算分配之后,沃伦·巴菲特在1970年1月间从巴菲特合伙有限公司的其他合伙人手里购买了87 591股的普通股票,那是注册人在股票清算分配时得到的他那部分股票。1月间,巴菲特先生还在公开市场上买到注册人附加的2 100股普通股票。到1970年1月31日,沃伦·巴菲特自己共拥有245 129股普通股股票,接近注册人已售出的979 582股普通股的25%。通过这些交易,沃伦·巴菲特可能被认为是伯克希尔公司最大的注册人。
  他对伯克希尔公司的兴趣,不论是管理方面还是金融方面,都在不断提高。
  1969年,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了伊利诺斯州国家银行和伊利诺斯州罗克福德联合企业。
  1970年8月1日,伯克希尔公司把它的商业总部搬到了基威特大厦的14层。
  当时伯克希尔公司的经营内容主要有三大方面:纺织经营、由国家赔偿公司及附属国家消防及海运公司经营的保险业务、伊利诺斯州国家银行和联合企业。
  巴菲特通过一些重大而又成功的投资决策创造了伯克希尔公司。公司一半以上的净资产归功于10次左右的重大投资行动。巴菲特几乎总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企业,然后长期持有。在某些投资季报当中,长期是指截至下一季度收益的结算日或公布日。然而,巴菲特现在持有的许多投资品种时间长达数年、数十年,经历了经济景气和不景气时期,直至迎来辉煌灿烂的那一天。巴菲特是一位马拉松式的投资健将,投资机会来临时,他四处出击,力求收购到一个更大的企业。 
  巴菲特管理下的伯克希尔公司还在不断地进行收购,早在1967年2月23日,伯克希尔公司通过向国家赔偿公司投标的方式进入到保险业。
  1969年早期,伯克希尔公司购买了伊利诺斯州国家银行及信用公司97%的股份,与此同时,还购买了《太阳报》公司和布莱克尔印刷机公司,伯克希尔公司首次进入到出版业。
  在巴菲特40岁的时候,他能够在奥马哈的办公室里控制伯克希尔公司。
  今天,伯克希尔公司是一家具有深远影响的投资控股公司,在全世界所有保险公司中,其股东净资产名列第一;在《财富》500强中,它的账面价值排名第四;伯克希尔公司是一家拥有股票、债券、现金和白银的保险王国,同时它还有许多实业公司。
  任何一种划分公司种类的做法都不适合伯克希尔公司,它的经营范围包括保险业、糖果业、媒体、多种经营、非银行性金融、投资、不同性质的公司或是联合大企业。伯克希尔公司是一家混合型公司,这从它的经营范围上不难看出。下面这句话是对伯克希尔公司最典型的描述:“伯克希尔公司是一家投资控股公司,其经营内容包括财产保险和伤亡保险,杂志的出版以及其他形式的服务。”
  尽管分析师艾丽丝·施罗德从1998年起就开始对伯克希尔公司进行分析,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分析师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任何一个人要想在布鲁姆伯格新闻专线上了解伯克希尔公司的情况,或是通过查找一些有关该公司的介绍时,都会发现这样一条信息:“没有该公司的介绍。”
  要想找到有关这家公司的信息,你得靠自己的努力了。一年中,公司会几次做出有关一项新投资的声明,但每次都是短短的一句话。要想全面了解公司的状况,唯一的方法就是向公司要一份年度报告。
炉火纯青(2)
  伯克希尔公司现在有三个长且稳的支柱产业:大型保险业、大型股票和债券投资组合、大型完全控股的经营公司集团——所有这些都带来财富,更多的财富。  
  由巴菲特领导的伯克希尔公司的董事会只有少数几个人组成。它的经营机构是如此的简单,是其他公司仿效的对象。为了维持巴菲特精心策划的简单管理机制,公司董事会中只有7位成员,根本没有常务委员会,也无从得到来自外面的建议。
  来自伯克希尔公司以外的董事很少,对公司的批评只能通过另外一些渠道获得。“社会公共机构的股东服务部,这个部门的职责是建议退休金和共有基金怎样去选择股票,它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代理人进行了分析,并非常严肃地下结论说,股东们应该从两个很没规矩的股东那里撤回所有的投资,他们是执行总裁沃伦·巴菲特和副主席查尔斯·芒格。他们的过失在于在伯克希尔公司的董事会中没有任命足够的、独立的非公司成员。”
  芒格说过,很久以前,伯克希尔公司被命令交出和收购一家公司有关的职工安置文件。“没有什么文件,也没有需要安置的职工。”芒格在1991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年度会议上说。
  伯克希尔公司的董事会会员包括巴菲特、他的妻子苏珊·巴菲特夫人、芒格、私人投资者兼罗得岛州社区银行的主席的马尔科姆·蔡斯三世——他于1992年代替他的父亲进入董事会、巴菲特的儿子霍华德·巴菲特、皮特·基威特父子公司的荣誉主席沃尔特·斯科特——这是一家位于奥马哈的私营集团企业公司,其经营纪录是如此良好,以至于巴菲特说为了避免使得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们难以管理,他不会详细描述此事。斯科特同时还是第三水平通讯公司的主席,这是一个光纤网络,是由基威特公司一些业务发展而来。斯科特和巴菲特从孩童时代就是要好的朋友。
  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会员每年的薪金是900美元。
  巴菲特在1998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年度会议上说:“会议马上开始。我是沃伦·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主席,这个极度活跃的家伙就是伯克希尔公司的副主席——查尔斯·芒格。顺便说一句,我们董事会成员中有一位歌唱家,这使伯克希尔公司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就是声乐家苏珊·巴菲特。这位是不会唱歌的霍华德·巴菲特……”
  《新闻周刊》驻华尔街特约编辑阿伦·斯隆这样写道:任何人若以今天的价格买下伯克希尔的股票,却期望它在未来31年中能够按它过去31年的上升速度继续上涨,这就好似在打赌一个奇迹的发生。
  巴菲特依然才华横溢,公司的发展速度只不过是个数字变化而已。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市值目前高达400多亿美元,而巴菲特于1965年6月10日接管它时,其市值仅有1 800万美元。要想达到那样的高增长率,伯克希尔的股票市值到2027年秋天必须要达到75万亿美元。那可是一个以“T”字单位开头的万亿,是美国目前国民生产总值的10倍,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巴菲特在1995年的股东年会上说:“如果伯克希尔的股票每年能以其账面价值23%的速度增长,它将赶超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我们有时会这样想,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公司一半以上的净资产归功于10次左右的重大投资行动,在这些投资行动中,最为重要和典型的就是对于GEIGO、可口可乐和华盛顿邮报的投资,它不仅为巴菲特以及伯克希尔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更是充分地反映了巴菲特的投资哲学。
  构建保险帝国
  任何一家公司的获利能力均取决于资产报酬率、负债的成本和财务杠杆的运用(也就是其运用负债而非股东权益来配置资产取得的程度)。多年以来,伯克希尔在资产报酬率一项表现优异,让人艳羡。但正如巴菲特自称,“然而在另外一方面由于资金成本极低,也使得我们受惠不少,这一点比较鲜为人知”。
炉火纯青(3)
  伯克希尔资金成本之所以可以压得很低,主要是由于公司用很有利的条件取得“保险浮存金”。
  对大多数非保险业内的人士而言,浮存金是个很生僻的词,但它对理解包括伯克希尔在内的保险业实为重要。唯其如此,巴菲特在每年给股东的一封信中都会用几乎标准格式化的词语解释“浮存金”。
  浮存金是一项我们持有但不属于我们的资金。在保险公司的营运中,浮存金的产生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在真正支付损失理赔之前,一般会先向保户收取保费,在这期间保险公司会将资金运用在其他投资之上。当然这样的好处也必须要付出代价,通常保险业者收取的保费并不足以应付最后支付出去的相关损失与费用,于是保险公司便会发生承保损失,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
  回顾伯克希尔的历史,保险业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无怪乎巴菲特断言:“保险业是我们的未来所在。”
  1967年伯克希尔进军保险业以来,公司的浮存金每年都以大于20%的复合成长率增加。2001年底浮存金是355亿美金,2002年底已增至412亿美元。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浮存金大部分时候的成本为零,甚至是负的,也就是说光持有这些资金就能让巴菲特赚钱了。2002年伯克希尔的浮存金成本也只有极低的1%。如此低的成本并非伯克希尔靠保险业的“垄断”得来,它需要经验、直觉和勇气,还要加一点运气。
  要估计保险业对伯克希尔的贡献绝非易事,但毫无疑问,影响是巨大的。以2003年为例,伯克希尔的保险事业总共为其贡献了10多亿美元的利润和440亿美元的浮存金。即使不按伯克希尔的历史年平均投资收益(22.2%)计算,仅假设这440亿美元免费资金的回报可以达到15%,保险业在2003年整体对伯克希尔的贡献可以超过70亿美元,相比之下,伯克希尔2003年的总共收益是136亿美元。
  与GEICO亲密接触
  1951年的一个周末,一位美国大学生敲响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的大门。敲了半天,终于有警卫前来开门。由他引领,年轻人拜见了当天唯一在办公室的公司副总裁——罗里莫·大卫。年轻人询问了很多问题,大卫则用了四个小时讲述了GEICO公司的特点,好好地给年轻人上了一课。
  45年后,这位已近70岁的“年轻人”仍满怀感激地在致股东的信中提及93岁的大卫:“自从我认识大卫后,45年以来他一直就是我崇拜的偶像之一,而他确实也从未让我失望过,大家必须了解如果没有大卫在1951年那个寒冷的星期六的慷慨解说,伯克希尔就绝对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就,多年来私底下,我已不知感谢他多少次了,但是今天在这里我觉得应该借着年报代替伯克希尔所有的股东向他致上深深的谢意。”
  1999年,“年轻人”又借着致公司股东的信的机会,宣告96岁的大卫将出现在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上。
  “年轻人”的感谢是有理由的,因为哪怕是在2003年,他仍接受GEICO公司和当年入门保险业奥妙的恩泽。
  这位“年轻人”就是巴菲特,1950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巴菲特之所以产生拜访GEICO公司的兴趣,是因为他崇拜的老师格雷厄姆是该公司的董事。GEICO创建于1936年,创建人古德温是一位保险会计师。公司有两个特色:第一,公司的客户是政府雇员,尽管汽车事故比较频繁,但政府雇员作为一个整体,驾驶汽车出事的概率要比其他人低地多;第二,公司的产品直接通过邮寄直销而不是通过保险代理商来,这样可节省保险费的10%~25%。
  1948年,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以72万美元的代价买下了GEICO的50%股份。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强迫格雷厄姆投资公司将持股比例下降10%,因为这是《投资公司法》的规定。格雷厄姆只得把股份转让给雇员。后来,GEICO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十几亿美元资产的公司时,那些员工都成了百万富翁。当时的巴菲特也是GEICO的受益者。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几个月后,他回到家乡奥马哈担任经纪人。巴菲特把重心全部摆在GEICO这只股票之上,他作成的第一笔生意就是把它介绍给自己的阿姨。
炉火纯青(4)
  由于初出茅庐,巴菲特推销GEICO并不成功。于是1951年他自己分四次买进GEICO股票,总共持有350股,成本为10 282美元,但这笔钱占了巴菲特当时家当的50%以上。1951年,巴菲特以15 259美元出清。
  看似赚了笔钱的巴菲特后来深深后悔,因为20年后,他所卖的GEICO股票价值1 300万美元。
  但巴菲特对保险业的偏好没有因为抛出GEICO股票而停止。他投资过堪萨斯城人寿保险公司和马萨诸塞州人寿保险公司等保险业股票。他所控制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在1967年3月出资860万美元购买了奥马哈的两家头牌保险公司——国民赔偿公司和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的全部流通股。至此,伯克希尔公司剥离了原本的纺织主业,开始了保险帝国的营造。
  巴菲特收购了保险公司,也取得了业内的真经。比如,巴菲特从国民赔偿公司创始人杰克·林沃特学到了很多保险业的经验和原则。
  20世纪60年代后期,保险业本身就是个相当赚钱的行当。仅1968年,国民赔偿公司保费收入2 000万美元,税后利润达到220万美元。而巴菲特又利用了保险公司稳定的现金流进行证券投资组合操作。伯克希尔公司在1967年收购上面所说的两家保险公司时,它们拥有2 470万美元的债券和720万美元的股票,两年后,该组合的价值就达到4 200万美元。
  整个20世纪70年代,巴菲特一共购买了3家保险公司,并另外组建了5家保险公司。
  整个20世纪60年代当然也是GEICO公司的黄金时代。不过,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公司董事长大卫退休后不久,继任的管理阶层犯了一连串严重的错误,他们低估了保险理赔的成本,使得公司对外销售保单的订价过低,此举导致公司几乎面临倒闭的命运。所幸后来由于杰克·拜伦在1976年接手公司,并采取紧急的补救措施后,才使得公司幸免于难。
  公司股票的价格也从1972年的历史最高点每股61美元跌到1976年的每股2美元。
  就在这时,巴菲特出手了。伯克希尔在1976年下半年买进大量的GEICO股份,之后又小幅加码,到了1980年底,巴菲特总共投入4 570万美元取得该公司33.3%的股权。在往后的15年内,巴菲特并没有再增持股份,不过由于GEICO不断地回购自家公司的股份,伯克希尔在GEICO的持股比例逐渐增加到50%左右。
  到了1995年,巴菲特同意以23亿美元买下GEICO公司另一半的股份(1951年,GEICO公司的总市值不过只有700万美元)。巴菲特向股东解释出“天价”收购的理由之一是:“GEICO拥有两位相当优秀的经理人,一位是专门负责保险部门营运的托尼,一位是专门负责投资部门营运的辛普森。”
  巴菲特对辛普森的投资天份评价极高:“从1980年的这段期间,GEICO的投资在辛普森的管理下,年度平均投资报酬率高达22.8%,同期标普只有15.7%。辛普森在GEICO所采取谨慎保守专注集中的投资方式与伯克希尔一致,有他在,对伯克希尔来说绝对有相当大的帮助,而他的存在同时也使得伯克希尔可以确保查理跟我本人万一要是有任何突发状况时,能够有一位杰出的专业人士立即接手我们的工作。”
  这并非溢美之词,辛普森一直做得很出色。2003年2月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信中还谈到,在几年乏善可陈的投资记录后,伯克希尔终于有了起色。但这不包括辛普森,因为他为GEICO公司管理的证券早已持续领先标普指数。
  同样,GEICO公司也是巴菲特每年必须评点的“好学生”。GEICO仍保持了公司创始时的保险直销定位,该公司的竞争优势完全拜其超低成本的经营模式所赐。巴菲特的对此的介绍是:“低成本代表低售价,低售价自然能够吸引并留住优良的保险客户,而整个营业流程在满意的客户向他们的朋友推荐GEICO时划下完美的句点。靠着客户的推荐,GEICO每年至少因此增加100万张保单,占新接业务量的半数以上,也使得我们新接业务成本大幅下降,从而又进一步降低我们的成本。”面对2002年的GEICO业绩,巴菲特用略带夸张的口气说是仿佛在做梦,必须用手掐一下自己才能相信这是真的。
炉火纯青(5)
  GEICO在1996年被巴菲特全面收购时,获取的保费是29亿美元,200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9亿美元,该公司的2002年税前承保利润达4.16亿美元,几乎是2001年2.21亿美元的两倍。比较有意思的是,GEICO的保险直销因特网业务前景也被看好,新业务2002年增长了75%。
  可以说GEICO是巴菲特最为成功的投资。20年间,巴菲特在GEICO上的投资增值了50倍,平均每年从中赚取1.1亿美元,并且为巴菲特的其他投资提供了成本极其低廉的资本。如今,GEICO成为伯克希尔的全资子公司,是其下属最核心和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华盛顿邮报》
  巴菲特与《华盛顿邮报》之间,可以说是有着“一生的情缘”。巴菲特早期的资本,大部分来源于为《华盛顿邮报》送报,而在他投资生涯高歌猛进的途中,再一次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华盛顿邮报》创建于1877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报纸。1933年,当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父亲尤金·梅耶以82.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这家濒临破产的报纸时,它在一个拥有5家报纸的城市中排名最末。邮报曾经长期亏损,在尤金的带领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扭亏为盈。在尤金的女婿也就是凯瑟琳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的领导下,邮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63年,才华横溢的菲利普因为精神病自杀。“当我丈夫去世的时候,我面临三种选择,”她说,“我可以出售这家报社,我可以找个人替我管理报社,或者我自己去经营。但是,实际上我已经别无选择。我只能自己去经营……对于我来说,要放弃我的父亲和丈夫用心血和爱一手建造起来的一切,或者把它交给别人是不可思议的。”凯瑟琳于1963年接管了这家报纸的控制权。
  《华盛顿邮报》名声大噪始于1971年公开发表五角大楼文件(有关越南战争的绝密文件)事件,以及1972年—1974年的水门事件丑闻的报道。
  巴菲特认识华盛顿邮报的董事会主席凯瑟琳·格雷厄姆,并亲自参与了公司股票的上市,对股票业绩的不佳表现也深有感触,“我知道,《华盛顿邮报》肯定要超过《星报》,尽管不一定会取而代之,但肯定会超越它”。
  巴菲特的这一投资,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投资,这是在他对媒体类股票,还没有什么兴趣的时候购买的股票,即使是在《华盛顿邮报》垄断了华盛顿特区的市场之后,他仍然持有着这些股票。《华盛顿邮报》股份公司在1971年公开上市。公司的B股普通股的发行价格为每股6.50美元,经过股票分拆之后现在已经上涨到每股550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6%。
  巴菲特对媒体类资产的兴趣,集中体现在他对《华盛顿邮报》公司股份的收购——他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追求未来的现金流量。他对这一行业的兴趣是毫无杂念的,他和很多高级记者成为亲密的朋友,他曾经说过,如果他没有选择商业的话,他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名记者。
  毕竟他的父母是在学校的报社相识的,而巴菲特本人也曾经是《华盛顿邮报》一名非常勤奋的报童。
  到1973年,也就是1973年到1974年股票市场严重下跌的初期,《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每股价格从最初的6.50美元的发行价格,经过后来股票分拆的调整后下降至每股4美元。巴菲特购买了价值1 062万美元的股票,占《华盛顿邮报》公司全部B股的12%,或者说全部股票总额的10%。从而在《华盛顿邮报》股份公司中成为格雷厄姆家族以外的第二大股东。
  每股4美元的价格意味着,巴菲特在无债务的情况下,对企业价值进行估算时,大约8 000万美元的公司账面价值具有4亿美元的内在价值。到1981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市场资本总额为4亿美元。
  巴菲特在1993年10月27日,对哥伦比亚商业学院学生发表的演讲中说:如果你问任何一个商业人士,他的财产价值是多少,他也许会告诉你是4亿美元或是类似的一个数字。即使是凌晨两点,你在太平洋的中心拍卖自己的这笔资产,你也不会缺少竞拍的客户,而且他们的出价也不会让你失望。而现在的情况则是,这笔资产正在被一些正直而有能力的企业家所经营着,他们又在其中占有着相当一部分资产份额。因此,这笔资产可以说是绝对安全的。即使是把自己的全部资产投入到其中,我也不会感到担心。一定不会担心。
炉火纯青(6)
  《华盛顿邮报》公司在1973年的收入总额为2亿美元。当时它拥有的分支机构包括《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杂志、时代先驱者公司、4家电视台和一家专门提供大多数新闻印刷纸张的造纸公司。
  根据市场经验分析,一家经营良好的报业公司的出售价格大约为公司年销售额的2.5倍。而《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内在价值则是巴菲特出价的4倍。巴菲特曾经说过,他之所以愿意以如此之高的价格购买《华盛顿邮报》的原因在于,人们当时对于这个行业还没有什么热情。
  在巴菲特进行收购之后的两年,公司的股票价格持续下降,巴菲特的投资总额也从1973年的1 000万美元下降到1974年底的800万美元。《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价格在1976年一直低于巴菲特的收购价格。而现在,巴菲特对《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投资价值总额超过了10亿美元。
  巴菲特在完成了《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投资之后,格雷厄姆女士仍然对这位购买了《华盛顿邮报》公司巨额股份的人心存疑虑,于是,巴菲特给她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坦诚地告诉格雷厄姆女士,自己不会危及她在公司中的地位,他很清楚格雷厄姆女士可以通过自己所持有A股股票控制着公司的主要经营。
  凯瑟琳·格雷厄姆在《我的历史》一书中说,他们的第二次见面,是在洛杉矶《时代》周刊的办公室里。这次见面是在巴菲特收购《华盛顿邮报》的股份之后。巴菲特再一次向格雷厄姆女士表示,绝对不会干涉《华盛顿邮报》的内部事务,凯瑟琳·格雷厄姆邀请巴菲特到华盛顿共进晚餐,并参观一下《华盛顿邮报》公司。于是,巴菲特成了她的商业顾问。从此以后,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友谊和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
  1974年,巴菲特被任命为《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董事,并主持财务委员会的工作。不久,他提议回购《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
  格雷厄姆女士后来曾经说:“和巴菲特在一起,你永远会感到愉快和有趣。”
  这就是巴菲特的发明——股票回购——同时也是巴菲特的独到之处,充分体现在《华盛顿邮报》公司中。从1975年到1992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一共回购了发行在外的43%的股票,平均回购成本为每股60美元。也就是说,公司只用相当于现值1/10的价格回购了超过40%的股份。到2000年为止,《华盛顿邮报》公司已经购回了一半的股票,这意味着所有公司股东拥有的股票价值是实际资产的二倍。
  此外,巴菲特还建议应该把《华盛顿邮报》公司现有的养老金基金,从大银行转为由以价值增值为导向的基金管理人管理。在把基金转为有价值型管理者管理之后,尽管《华盛顿邮报》公司要求基金管理人至少把全部资金的25%用于债券投资,但是整个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仍然非常可观。
  巴菲特一直就职于《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董事会,直到1986年伯克希尔以5.17亿美元帮助凯普城公司收购了美国广播公司之后,他才辞去这一职务。双方合并之后,成为新的传媒巨人凯普城/美国广播公司,巴菲特应邀成为新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人。
  所以,巴菲特不得不离开《华盛顿邮报》公司,因为按照联邦通讯委员会的规定,任何个人不得同时担任电视网(凯普城/美国广播公司)和有线电视网公司的董事。
  在很久之后的1998年初,《华盛顿邮报》又成为第一个报道莱温斯基事件的报纸,《新闻周刊》的记者麦克尔·伊塞科夫是第一个报道莫尼卡·莱温斯基事件的记者。
  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熊市、水门事件丑闻和罢工等事件,但是巴菲特从来没有出售过《华盛顿邮报》的一张股票。正是由于巴菲特的这种耐心,使他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收获。
  对于巴菲特和伯克希尔的股东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因为巴菲特把自己最伟大的理论之一发挥到了极致:具有垄断性质的报纸是能够获得稳定利润的“收费桥梁”,那些广告商要通过这个桥梁就必须为此付费。巴菲特比其他投资者更早掌握了垄断和收费桥梁的概念,因而也比其他投资者获得了更为可观的利润。
炉火纯青(7)
  在2000年11月10日《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东大会上,有人问唐纳德·格雷厄姆,《华盛顿邮报》公司在这几年中在哪些环节出现过问题,或是出现过纰漏。唐纳德的回答是很多,包括自己没有更早地购买有线电视业务、没有尽早收购微软和伯克希尔的股票。他说,如果《华盛顿邮报》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买入伯克希尔股票的话,就可以完全“放弃现有的全部其他业务”而高枕无忧。
  1973年,巴菲特用1 062万美元买下的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2003年底,该公司股票的市值增加到13.67亿美元,30年间投资利润为12.80亿美元,投资收益率为128倍,这是巴菲特长期普通股投资中掘的第一桶金。
  可口可乐
  巴菲特童年时代的第一次商业冒险就是在5岁时买卖可口可乐,并且获得了20%的资本回报率,他的投资生涯可以说是从可口可乐开始的。目前为止,他投资的最大手笔也是可口可乐。他在伯克希尔1991年的年报中说:“三年前我们大笔买入可口可乐股票的时候,伯克希尔公司的净值大约是34亿美元,现在,我们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的市值就超过这个数字。”1988年到1994年间,巴菲特对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总共投资了12.99亿美元,2003年底巴菲特持有的可口可乐的股票市值已为101.50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681%,仅仅可口可乐这一只股票,就为巴菲特赚取了88.51亿美元,这是巴菲特成为世界第二首富的重要因素。
  在巴菲特准备购买价值10亿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从而创下股票市场又一历史记录的前夕,他接到了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唐·基奥的一个电话。唐·基奥回忆说:“我问他一切可好,我说‘沃伦,你有没有买可口可乐股票?’”
  “他满怀激情地做了肯定回答。”
  “(自从1987年股灾之后)当股票市场从低谷开始回升时,一位来自中西部的不知姓名的证券经纪商开始了时不时地购买行动。1988年秋某一天,前任可口可乐公司主席罗伯托·高泽塔和基奥正在研究可口可乐公司股票走势,突然间,基奥恍然大悟。他告诉高泽塔说:‘你知道吗,这个证券经纪商很可能就是沃伦·巴菲特。’”
  “我们知道他对可口可乐公司一向都很感兴趣,”基奥又提及到,“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推出樱桃可乐时,巴菲特成为美国樱桃可乐头号爱好者”。
  “他确实清楚地了解我们。而且是一个极棒的董事会成员。他了解这个公司,了解公司的财务数据。他是一位既了解情况又在发挥积极作用的董事。他对全球注册商标的内在价值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1989年3月15日,道·琼斯新闻联线报导了一条简讯:伯克希尔公司购买了可口可乐公司6.3%的股份!由于可口可乐公司自身的股票回购,以及巴菲特在1994年中期的追加购买,当初那部分股份已占到整个可口可乐公司8%的股份。伯克希尔已经拥有可口可乐公司这家在全球市场产品分布最广的饮料公司的2亿股股票。
  伯克希尔公司拥有的可口可乐股票总数是整个共同基金业所拥有的可口可乐股票总数的两倍还要多:2亿股与9千万股之比。可口可乐股票就是伯克希尔公司的圣水,巴菲特把由糖和咖啡因制成的可口可乐称为“神的饮品”。
  自1987年股灾后,巴菲特一直倡导要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而当时的可口可乐公司正处在巴菲特“能力范围”中心的一个最佳位置,就像打高尔夫一般,这家公司恰位于“这个中心上方的两英寸之处”。巴菲特振臂一挥,轻松完成了500英尺垒球的本垒打。
  这是由一个“体重300亿磅的巨人”所作的一笔大赌注,这是一个国王的投资。
  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股票,这对伯克希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来说,都意味着一个以永恒价值为投资理念的新纪元的开始,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纪元。巴菲特做出了他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在伯克希尔公司很长一段时期——从每年9月份直到次年3月份开始公布年度收益和年度报告为止——没有发表报告的期间,此事轰动一时。
炉火纯青(8)
  在1988年末和1989年初,巴菲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秘密下达买入指令,在完成了对可口可乐公司10亿多美元的巨额投资之后,这就是一种“无法抵抗的感觉”。
  巴菲特的投资,这个“真正的事情”,使他成为可口可乐公司最大的股东。他走进了董事会,与前美国参议员山姆·南恩、娱乐业投资大亨赫伯特·阿伦和棒球俱乐部前部长彼特·尤伯罗斯以及其他一些人共同在董事会任职。
  在1997年可口可乐公司的年度报告中,可口可乐公司前主席道格拉斯·伊维斯特写道:“可口可乐公司的创业者们决不会想到它会有今天的成绩,你读到这份报告的时候,你的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取得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公司的可口可乐产品以及其他产品每天的销售已愈10亿罐。第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可口可乐饮料,我们花了22年的时间才卖出。如今,我们1天就能卖出10亿罐饮料。这相当于全球饮料市场日消费量的2%。”
  巴菲特曾经说:“我希望我们再多买一些。”这让人想起了一句不知出自何处的幽默:“生活中有许多事情要比拥有一些钱更重要,其中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拥有很多钱。”
  如今,可口可乐公司每天向全世界60亿人出售10亿多罐的可口可乐。伯克希尔公司拥有的8%股份使它在当前10亿罐的销售份额中可以分得1亿罐。
  也许,巴菲特对这家世界上最大软饮料生产商的兴趣,在伯克希尔公司1985年的年度报告中有一个很好的诠释:“对另一种软饮料(百事可乐)拥护了48年之后”,他开始青睐樱桃可乐,他甚至将樱桃可乐指定为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年会的“正式饮料”。这应当作为一只特殊股提交给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考虑。
  用巴菲特的话说,早先当唐·基奥送给我一份樱桃可乐样品的配方时,我就喜爱上了它,我给他回信说,他可以省下用于试销的钱,将其中一小部分给我,这肯定会大获全胜。
  1984年后期,可口可乐公司试销樱桃可乐时,唐·基奥寄给巴菲特一箱新的饮料。
  后来,巴菲特告诉《福布斯》杂志说,他购买可口可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个大众口味日趋相同的世界里,可口可乐的股票价格并没有表现出在国际市场中的绝对增长。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可口可乐员工们将1盎司的可口可乐糖浆兑入6.5盎司的碳化水,没有哪种产品有这样的普及。
  目前,“可口可乐”已成为世界上被广泛认同、最受尊重的品牌。刊登在《金融世界》(1996年7月8日)里的一个故事这样说:据估计,仅可口可乐品牌名称这一项就价值430多亿美元。
  可口可乐公司向全球近200个国家约1 000家加盟者提供其糖浆和浓缩液,而这200个国家代表了126种语言,同时也销售其他230种品牌的饮料。在大多数国家中,可口可乐很少有对手。
  可口可乐股票仍然是伯克希尔公司最大的投资品种。在可口可乐的世界里,太阳永远不会落下。巴菲特投资于可口可乐公司是他的一个重大举措,而在许多国家,可口可乐几乎就是美国的代名词。
  巴菲特说:“你的一生能有一个好点子就已经很幸运了,而这基本上就是世界最大的一笔业务。可口可乐拥有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价格公道,深受欢迎——在各个国家,它的人均销售量每年都在增加,没有哪一种产品能像它这样。”
  巴菲特首次投资于生产罐装饮品的可口可乐公司就达到10.239 2亿美元。用这笔钱,他购买了可口可乐公司2 335万股股份,由于1990年的股票分拆为2:1,因此,伯克希尔公司得到了4 670万股股份。到了1992年再按照2:1的比例进行股票分拆,它又得到9 340万股股份。1994年中期,巴菲特又再次投资购买这家公司股票,使得伯克希尔公司所持有的可口可乐股份愈1亿股。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一数字通过在1996年的2:1比例分股,已经达到2亿股份。
炉火纯青(9)
  在伯克希尔公司宣布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第二天,巴菲特告诉《华尔街日报》记者迈克尔·麦卡锡,购买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份是“将理论付诸行动的最好表现”。
  巴菲特告诉他:“可口可乐公司正是我所喜欢的那种公司,我喜欢我能理解的产品。”他又进一步说:“近年来,我对他们高层的管理决策以及战略重点越来越了如指掌。”
  真正让巴菲特眼前一亮,并对可口可乐感兴趣的是可口可乐这一世界最响亮的品牌名称。在可口可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未做任何记录,然而,这家公司拥有国际性的利润增长潜力和全球性的有效广告优势。巴菲特发现了——如人们所看到的——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刀枪不入的品牌。
  这里还有一些令人震惊的数据资料,依旧是记载于1989年可口可乐公司的年度报告中:“在20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开始转型,变成了一家全球性的企业。60多年来,我们已经建立起很多的商业关系,投入了大量资金,今天,我们公司的重置成本高达 1 000多亿美元。”
  1 000多亿美元呀!
  假设你想进军软饮料行业,同可口可乐公司抗衡,你绝对不会挣到1 000多亿美元的。巴菲特也不能。
  谈到1 000多亿美元,巴菲特说:“如果你想出1 000亿美元让我买下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的领导权,我会把钱还给你,告诉你说这不行。”
  可口可乐公司1995年的年度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的公司彻底倒闭,我们只需依据我们产品商标的力量毫不犹豫地借钱重建它。”
  任何一个品牌都会受到竞争的影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也是如此。曾有一小撮的日本公司狠狠地将了美国通用公司一军,也有数不清的公司在破坏着国际商用机器公司。20世纪9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业绩虽然增长缓慢。但是,如果世界上还有一家长盛不衰的企业,那它一定是可口可乐公司。在伯克希尔公司1990年的年度报告中,巴菲特说,他视可口可乐公司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商号”,这一点你不会感到奇怪。
  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份时,它的市场价格只是其每股收益的12倍。
  巴菲特给出了一些购买可口可乐公司股份的理由,其他人又做了一些补充,归结起来大概会有一大堆的理由。
  他说:“这就像是娶一个姑娘,是因为她的眼睛,或者是她的气质,还是其他一些不可分开的特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认识到,真正的爱情考验是“我是否介意在经济上被这个人打垮”?
  巴菲特追求可口可乐时,他就是这样不声不响、默默无闻地去做。几个月来,他一直和电话另一端的三位经纪人保持电话联系,而他们正在收购所有能找到的可口可乐股票。
  1989年4月,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年会结束后,巴菲特来到博希姆珠宝店,在这里他见到了他的股东们。他刚买下可口可乐公司10亿美元的股份,有人问他会不会长期持有,因为在年度报告中没有提到这一点。
  巴菲特说:“我还不想这么快就将它列入那份名单。”但是相信时间不会太长,他就会把它称为一个永久持有的投资品种。毫无疑问,对伯克希尔公司来说,它正向着永久持有的方向发展。
  可口可乐公司1999年股东年会结束后,伊维斯特和巴菲特都留下了亲笔签名,有人问巴菲特,他是否对可口可乐公司的投资感到满意,他说:“从现在起,我们将用10年、20年、30年的时间持有它。”
回馈社会(1)
  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再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这一次不是因为他赚了多钱,而是因为他如何处置他辛辛苦苦赚的钱。巴菲特在美国《财富》杂志上宣布,他将把自己440亿美元财产中的85%捐献给5家慈善机构。巴菲特的这一慷慨举措将使他成为世界上捐出财富最多的慈善家。从7月份开始,巴菲特将逐年把自己公司的股票投向5个基金会。其中相当于捐献总数5/6的财富都将投向比尔·盖茨所创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当时的价格来估算,他捐出去的股票价格将高达370亿美元。其中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获赠达310亿美元。比尔·盖茨在一份声明中称,他和妻子都为巴菲特的捐赠决定“激动得颤抖”。
  “如果你是世界第二号富人,那么,在这个星球上,看护你辛辛苦苦挣来的310亿美元财产的唯一理想的人选,莫过于那位事实证明比你还会挣钱的人。”
  这是世界第二大富翁巴菲特宣布把自己大部分财产310亿美元捐赠给盖茨基金会时,《经济学人》杂志戏剧性的评论。
  “慈善事业的反馈非常缓慢,这让我很烦心。我不得不与许多我不想打交道的人打很多交道,不得不倾听超出我承受程度的意见。”巴菲特告诉《财富》的首席编辑、他的老友兼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卡罗·卢米斯。
  “苏珊和我从未想过应把巨额财产传给子女。”巴菲特说。他称他计划在死后把剩余的股份也捐出,但仍有“相当一笔财产”留给亲近的人。“我们的孩子在成长情况和接受教育方面很棒,包括他们的家教——我要说,用钱‘浇灌’他们是不恰当和不理智的。”
  巴菲特曾多次表露过散财行善的愿望,但暗示时间会定在去世后。他说,选择提前行动与妻子的去世有关。
  “我们原本以为她会继承我在公司的股份,并成为将我们的财富回报社会的见证人。”巴菲特回忆说。没想到,他的妻子苏珊2005年7月中风去世,时年72岁。此前,两人虽不住在一起,但关系亲密,而且苏珊一直希望能加快捐资行善的速度。妻子去世后,巴菲特已把妻子生前持有的价值25亿美元的股票全部捐给了慈善基金会。
  巴菲特的捐赠,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一股向慈善事业的捐赠之风,如美国现任财政部长、高盛前总裁保尔森,宣布向慈善机构捐出8亿多美元。
  “我相信,肯定会有许多人效仿巴菲特。”经验丰富的慈善家大卫·洛克菲勒说,“很多人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处置个人财富,现在他们至少可以考虑生前就将财产捐赠出去。”这位91岁高龄的前美国大通银行董事会主席表示,“在生前就把财产捐赠出去,而且还交给其他人打理的方式,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过去,对于慈善事业,我一直是亲历亲为,但巴菲特启发了我,我以前的捐赠可能并非最恰当的做法。”洛克菲勒表示。他的看法也得到了不少基金经理和捐赠顾问业人士的赞同。“这至少代表了一种非常明显的变化,那就是,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传承财富的方式了。”休斯敦财产捐赠顾问公司的一位经理说,巴菲特的捐赠举动,开启了一种新的捐赠模式——“共同合作慈善事业”。
  什么是“共同合作慈善事业”呢?按照这位顾问的解释,就是在未来的慈善事业中,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某些私交颇好的富人家庭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处理他们的财产捐赠,其中一方提供慈善管理专长,有效地管理和发放慈善基金,另一方则提供资金捐赠,就像巴菲特把他的巨额财产捐给盖茨基金一样。
  巴菲特的捐赠,体现了对慈善事业的理性精神和道义原则的理解,这就是:富翁并不把法律上的正当所得看作自己的财产。这一财产属于社会,他们只不过是这笔财产的信托人而已。所以,慈善捐赠是拿着属于社会的钱,为社会的利益而投资。不为社会看好这笔钱是渎职,拿这笔钱来沽名钓誉是犯罪!
回馈社会(2)
  让我们对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也是最伟大的慈善家表示敬意!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