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紫禁城的黄昏txt

_3 德龄公主(美)
第二天我起得比平时更早,但总有点担心自己迟了,于是匆匆忙忙穿好衣服,就往太后的宫里去。当我来到太后的寝宫时,只见几个御前女官正立在廊下。她们微笑着招呼我在她们身边坐下,告诉我说时间还早,刚刚五点。并告诉我,必须在五点半的时候叫醒太后。
几分钟后,皇后来了,我们齐声向她请了早安。皇后和我们聊了几句后,就问太后醒了没有,今天谁当班。我向她禀报,今天是我当差。她马上吩咐我即刻就进去。
我悄悄地走进屋子,看见几个丫鬟环侍在旁,一位女官坐在地上,她已经值了一整夜的班。见我进来,她站起身,在我耳旁低声道:“你来得正好,我去换件衣服,洗漱一下,在太后醒来之前你一定不要离开。”女官走了,我就走到太后床边,说:
“老佛爷,五点半钟了。”太后面朝里墙睡着,因此不知道是谁在叫她,就嘟囔了一句:“走开,让我好好睡会儿,我又没告诉你五点半叫我,六点再来叫。”接着,很快又睡了。
到了六点,我再次来叫醒太后。太后醒了,说:
“真讨厌,你怎么这样麻烦。”说完,用眼睛扫视四周,发现我站在床边,就说:“噢,原来是你呀!谁让你来叫醒我的?”我回禀道:“是一位女官告诉我的,她说今天轮到我在老佛爷的寝宫里当差。”
“这真是怪事。谁吃了豹子胆,竟敢假传懿旨。”太后说,“她们自然知道这不是什么好差使,看你是新来的,就拿你当冤大头。”我听了没作声。
这天,我尽力小心伺候太后,但发现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后对任何事都很苛刻。后来,我就尽量用些新奇有趣的事转移她的注意,使她的心思,从正在动怒的事情上移开。这样,她在起床的时候或许可以少发些脾气。
读者一定想象不到,再次回到自己房里的时候,我有多么高兴。此时,已经是晚上十点。我又累又困,一进门就脱衣睡觉。我相信,只要头一碰到枕头,马上就能酣然入睡。
接下来的日子,一如既往。早上照例要上朝,然后一直到晚上,都忙忙碌碌,不经意间,就这么过去了15天。我开始喜欢上了宫里的生活,甚至一天比一天更喜欢。太后对我们总是那样慈爱、和善,领着我们游览颐和园不同的地方。我们还去过太后的农庄,农庄位于湖的西面,去那里要经过一座高高的拱桥,叫玉带桥。太后常常领着我们在桥下划船,或是在桥上散步。她好像很喜欢在桥顶上歇下来,坐在她的黄缎椅上,喝茶。事实上,这的确是她喜欢的一处地方。
每隔四五天,太后总要到农庄里去,走走,看看。偶尔,倘能从自家的农庄里带回一些蔬菜玉米之类,就更加觉得高兴了。这种时候,她就会在宫里的某间院子里亲自烹制带回来的东西。我觉得很有趣,于是也挽起袖子,给太后帮厨。我们拿过从农庄带回的新鲜鸡蛋,她就教我们怎样烹制茶叶蛋。
太后的炉子很是特别,是用黄铜做的,里面砌上砖,没有烟囱,可以随便搬到任何地方。太后告诉我们,先要将鸡蛋煮熟,然后把蛋壳敲碎,但不要让蛋壳脱落,再加上半杯红茶、盐和香料。太后说:
“我喜欢乡村生活,比起宫里来,更自在。看见年轻人玩得开心,我就高兴。我不喜欢那些贵妇人,即使一个人在家里,也要盛装打扮。虽说我都这把年纪了,但仍旧爱贪玩。”
我们煮好了茶叶蛋,太后先尝了尝,然后让我们每个人都尝尝。她问:“你们认为味道比那些厨子做的是不是要好些?”我们大家都说好多了。
我们就是用诸如此类的趣事,来打发宫里漫长的岁月。
每天早上,我都能见到光绪皇帝。只要我有空,他总会来问我一些英文单词。令我惊讶的是,他懂得的英文单词,竟相当不少。我觉得他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他有一双表情丰富的眼睛。单独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他会大笑,也懂得幽默。但一见到太后,就马上变得一脸严肃,死气沉沉,有时甚至看上去呆头呆脑。不少上朝时见过他的人,都曾告诉我,说他外表木讷,沉默寡言。我当然知道不是这样,因为我每天都能见到他。在宫里这么长的时间,我对他已经颇有些了解了,我认为他是中国最聪明的男人之一。他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而且智慧超群,只不过,他一直没有机会展示这些。
很多人曾经问过我同一个问题:光绪皇帝是否真的有勇气,或者智慧?老实说,外面的人,对于宫里的规矩是怎样的严厉,待母之道又是如何的苛刻,恐怕并没有多少概念。迫于这种礼教,皇帝不得不放弃很多事情。我曾和他有过几次长谈,发现他是个有思想、能忍耐的人。他的一生并不幸福,从童年时代开始,健康状况就一直不佳。他告诉我,他书读的不是很多,但天生喜欢读书。他还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任何乐器都能无师自通。他喜欢钢琴,总是让我教他。大殿里就有几台漂亮豪华的钢琴。对于西洋音乐,他有极高的品味。我教过他几支轻松的华尔兹,他很快就弹得像模像样。我觉得他是一个好同伴,也是一个好朋友。他也信任我,愿意对我倾诉他的烦恼和痛苦。我们很多次谈到西方文化,他的见闻是如此广博,让我深感惊讶。他多次跟我谈到他的志向抱负,他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富强。他很爱他的百姓,逢到旱涝饥荒,他愿意做任何事情来帮助他们。我能看得出,他对平民百姓充满同情。我知道,有些太监总是散布关于他的谣言,说他如何残忍刻毒。进宫之前,我就听到过一些这方面的传言。其实他对太监很和气,但主仆间的等级差别总还是有的。他从不允许太监们擅自开口跟他讲话,除非他主动问他们。他也从不轻信任何闲言。我来到宫里,日子也不算少了,我深知那些太监是怎样刻毒的人。他们一点也不尊敬自己的主子。他们全都来自农村的草根阶层,没受过教育,没有道德感,没有同情心,即使在他们自己人之间,也同样冷漠无情。外界对于皇上的性格特征,也许听到过太多反面的信息。但我敢向读者担保,这些都是太监们对他们的家人所讲的闲话,为了使这些闲话新奇有趣,他们便添油加醋,无中生有。住在北京的人,多半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得来那些歪曲的信息。我呆在宫里的那段时间里,这种事情也碰到过多次。
第9章 光绪皇帝(2)
更新时间:2004-12-27 15:51:00
字数:2494
一天,正在太后午睡的时候,我们听到一阵吓人的响声,听起来好像是爆竹炸裂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宫里是极不寻常的,因为像爆竹之类的东西是禁止带进宫的。不用说,太后被吵醒了。一时间,每个人都紧张起来,来回奔跑,就像是房子着了火。这时候太后发话了,喝令太监们保持镇静。但没人听她的,仍旧四处乱奔乱喊,就像一群疯子。太后大怒,吩咐我们把那个黄包袱拿给她。我必须解释一下,这个黄包袱是用普通的黄布做的,里面装着大小不一的各种竹棍,专用来责打太监、宫女和老妈子。太后无论走到哪儿,这包袱总是带着,以备不时之需,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包袱放在哪儿。我们将包里的竹棍悉数拿了出来,太后便吩咐我们到院子里去打那些太监。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场面。看着所有的女官、宫女,每人手里拿着一根竹棍,极力去把那些吵吵嚷嚷的人群分开。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件很滑稽的事,于是忍不住笑起来,并且发现其他人也都在笑。太后正站在走廊里注视着我们,但离得太远,多半看不清楚。并且我们知道,在这样的喧闹声中,她也听不见我们的笑声。我们极力分开人群,但实在笑得不行,根本没有力气去打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突然,太监们全都安静了下来,停止了谈话。原来是总管李莲英来了,后面跟着他的全部随从。太监们全都吓呆了,像个木偶似的站在那儿。我们也都止住了笑,各人手里拿着根竹棍,回转身向太后走去。李莲英也正在小睡,听见吵闹声就出来查问缘由,并来此向太后报告。
原来,有位小太监捉到了一只乌鸦(太监们最恨乌鸦。这种鸟在中国被视为不祥之鸟。而人们也很讨厌太监,于是就把太监称为乌鸦,这也是太监们痛恨乌鸦的原因)。他们总是用捕鸟器去捕捉它们,捉住后就在乌鸦脚上系一个大爆竹,点着了,再放飞这只倒霉的鸟。可怜的鸟兴高采烈地飞远了,当爆竹炸响的时候,它已经高高地飞在空中,在那儿被炸得粉身碎骨。太监们玩这种残忍的恶作剧,可不是头一遭。有人告诉我,看到这类血腥和痛苦的场面,他们总是兴高采烈。他们在一起饮酒作乐的时候,总要表演这类把戏助兴。不过以前表演这种残忍的游戏,大都在宫墙之外。这天,那只倒霉的乌鸦却一头飞向了太后正在午睡的宫殿,爆炸的时候,乌鸦正飞过庭院的上空。
太后听罢大怒,吩咐即刻把肇事的小太监拿来,当着她的面接受责罚。只见李总管的一个侍从从人群中把犯事的太监揪了出来。李总管马上命令把他按倒在地,另外两个太监站在他两边,各拿了一根竹棍,轮流在他的腿上重重地击打。被打的太监自始至终一声不吭。李莲英则在一旁数数,直数到一百下才吩咐停下。接着,他自己跪到太后的面前等候她的处置,与此同时,还在石阶上把头磕得嘭嘭作响,说一切都是由于自己管教不严,疏于职守,请求太后的责罚。太后说这并不是他的过错,叫他起来,把犯事的太监带走。这期间,小太监一直爬在地上,动都不敢动。两个太监每人拖着小太监的一条腿,把他拉出了院子。见了这样的阵势,我们全都吓得气都不敢出,怕太后要说我们故意装出惊恐的样子,回头又该到处说她如何苛酷。后来,差不多每天都能见到几乎同样的事,看得惯了,也就不再大惊小怪。我起初很同情他们,但不久就改变了看法。
我头回见到受责罚的是一个丫鬟。她给太后拿袜子时拿了两只不配对的。太后发觉后大怒,命令另一个丫鬟给她掌脸,左右颊各打十掌。这女孩打得不够重,太后说她们都是好朋友,所以连太后的命令都不服从了,于是叫那个挨打的丫鬟反过来再打另一个。这事未免太滑稽了,我看了差点要笑出声来,不过实在不敢,还是忍住了。这天晚上,我问那两个丫鬟,她们这样互掌对方的脸,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我之所以这样问她们,是因为我看到她们一走出太后的卧室,马上就谈笑如常了。她们回答说,这算什么,她们早就习掼了,不值得往心里去。果然到后来,我也和她们一样,对这种事习以为常了。
说到这些丫鬟,她们的出身比太监要好一些。她们都是八旗子弟的女儿,被选进宫里伺候太后,而且必须呆满十年,然后才可以自由嫁人。我进宫的头一个月里,就有一个丫鬟是这样出嫁的。太后还赏了她五百两银子。这女孩深得太后的欢心,所以不轻易放她出宫。她名叫秋云,是太后所赐,因为她的样子机灵而纤巧。我们相处的时间虽说不长,但我很喜欢她。她告诉我,在宫里不可相信任何人的闲话,还说太后曾对她说很喜欢我。三月廿二日,她离开了皇宫,我们大家都为她的离去而伤心。等到秋云走以后,太后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离不开她。那几天,我们空落落的,满心烦恼,好像每样事情都出错。没有了秋云,太后什么事都觉得不如意。其余的丫鬟惊恐不安,想尽方法让太后高兴,可她们无能为力,于是我们只好帮着丫鬟们做一部分的事情,免得太后时时动怒。然而不幸得很,她制止了我们,说:
“你们自己的事己够你们忙的了,我并不希望你们去帮佣人的忙,这样做丝毫不能使我高兴。”她看出我对她这样严厉的口吻感到不适应,于是笑着对我说:
“我知道你是好意,想帮帮她们,使我不至于发怒。但这些奴才都很狡猾,并不是她们不会做事。只是她们心里面清楚,我总是要挑选聪明机灵的留在卧室里伺候我,而她们并不喜欢这种差使,所以故意装做很笨,惹我发怒,这样我就会打发她们去做一些普通的工作。太监们则更坏。他们所有的人都害怕顶替秋云的位置。现在我看透了他们的心思,从今往后就专挑笨人来伺候我。”听闻此言,几个丫鬟马上变得愁眉苦脸,看了这个样子,我差点笑了出来。我相信这帮人是真笨,不是懒。但跟她们打交道的时间长了,我才发现她们果然不笨。至于太监们,根本就看不出他们有什么脑子,他们是一些没有同情心的怪人。他们一天到晚同一种脾气—我可以说那是一种残忍的脾气。太后无论什么时候有吩咐,他们总回答:“喳”,可一走出房门,他们就互相打听:“刚才太后吩咐什么来着?我全忘了。”要是太后发布口谕时恰巧我们当中有人正在旁边,他们总要来找到她:“谢谢你告诉我们,刚才的口谕是什么?太后说的时候我恰好没听。”我们往往要讥笑并打趣他们。我们知道他们决不敢再回去问太后,当然最后总是会告诉他们。
第9章 光绪皇帝(3)
更新时间:2004-12-29 17:17:00
字数:3048
有一个太监会把这一天太后发布的口谕全都记下来,事实上太后的每一件事情都有记录。有20个太监专门做这事,他们受过很好的教育,而且是优秀的学者。他们必须回答太后所提的关于中国文学的任何问题,这方面太后自己也有极高的造诣。我注意到,每当他们中的某个人不能回答她的问题,或是他懂得的比太后要少的时候,太后总是很高兴。她喜欢开他们的玩笑,也很喜欢捉弄人。太后知道御前女官们对文学懂得不多,于是她常拿这个来考我们。无论懂还是不懂,我们总得回答点什么,常常惹得她大笑。
有人曾告诉我,说太后不喜欢太聪明的人,但又不能忍受太笨的人。所以刚来的头三个礼拜里,我不免有些紧张,不知该怎么做,但没过多久我就摸透了太后的脾气。她当然欣赏聪明的女孩子,但不喜欢那些太过卖弄聪明的人。我之所以能得她的欢心,道理也就在此。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她(可不是目不转睛,她最恨那样),并总能恰当地执行她的命令。我还注意到另外一件事,任何时候,太后想要人拿某件东西给她,比如烟袋,手帕等等,她都不做声,只是看一眼所要的东西(屋里有张桌子,上面就放着太后日常所需的东西),再看一眼当时在身边的人。时间不长.我就熟悉了太后的习惯,只要看看她的眼睛,就能知道她所要的东西,很少出错。这使她非常高兴。太后意志刚毅,充满自信,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就一定要做。偶尔我也见过她看上去心事重重。太后情感强烈,但意志更坚强。她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同时希望别人也能和她一样:只做不说,因为她不愿意任何人知道她的心思。我敢肯定,读者一定觉得做太后—中国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的女官是多么困难。但是正相反,我对自己很满意,因为太后是个有趣的人,要让她高兴,并不困难。
四月初,太后因为久旱而闷闷不乐。她每天下朝后都要祷告求雨,连续十天都是如此,但毫无结果。那天,太后一令不发,一言不出,我们都不敢作声,我注意到太监们都很惶恐。就这样,我们连午饭也没有吃,那天早晨我工作得很辛苦,肚子又饿—事实上所有女官都是如此。我为太后感到担忧。最后她对我说,我可以走了,她想歇息片刻。于是我们回到自己的住处。我问王公公:太后为何要为不下雨而发愁呢?每天都有这样的好天气不好吗?王公公告诉我,老佛爷为那些可怜的农民而揪心呢,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地里的庄稼都要枯死了。他还提醒我,打我进宫后,还没有下一场雨。我算了算已经两个月零七天,我完全没意识到自己进宫已经这许多时日。但另一方面,又好像觉得进宫已很久,因为宫里的生活很舒适,太后又待我这样慈爱,似乎我们已相知多年。
那天晚饭太后吃得极少,周围没有一点声音,每个人都在保持沉默。皇后叫我尽可能吃得快些,这使我感到迷惑不解。回到侍应室的时候,皇后告诉我,太后为那些穷苦的农民而忧心,并打算亲自祈雨,所以宫中恐怕要禁止肉食两三天。果然,那天晚上,太后在就寝之前发布谕旨:北京城内禁止宰杀生猪,希望藉此感动神明而普降甘霖。太后又谕令我们每人沐浴斋戒,预备祷告上苍。皇上也必须回城主持祭天仪式。而且,他也不能吃肉,不能和人说话,祷告上天发慈悲之心,降雨给可怜的农民。皇上佩一块三英寸见方的玉牌,上面用满汉文字刻有“斋戒”二字。所有伺候皇上的太监也都佩戴同样的小牌。这个玉牌的意思,就是时刻提醒佩带的人认真履行他们的诺言。
第二天,太后起得很早,吩咐我不必拿珠宝给她,自己匆匆地穿着好。她今天的早餐也非常简单,只有牛奶和馒头。我们的早餐是白菜煮饭,加了少许盐。实在没什么味道。太后除了发布口谕,什么话都不和我们说,我们自然也只好默不作声。她穿着一件淡灰色的袍子,很素净,没有任何刺绣或花边。就连鞋子也是灰色的,更不用说手帕了。我们跟着太后走进大殿,一个太监捧着一大束柳条在那儿跪着。太后折了一小枝括在头上,皇后也照着做了,并吩咐我们也照着她的样子做。皇上也折了一枝插在他的帽子上,遵照太后的命令,太监侍女们也都照着样子做了。每个人的头上都插着一束古怪的柳枝,这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场面。李总管走进来跪在太后面前,奏称诸事已预备妥当,就在宫前的小亭阁里。太后对我们说,这是去祷告,自然应当步行。
不大一会儿,我们穿过庭院,到了祷告的地方。一张大方桌已经被摆放在亭阁的中央,上面有几大张黄纸和一块玉版,少许丹珠和两个小刷子,是用来写字的。桌子的两旁是一对插满柳条的花瓶。自然,谁都不许说话,但我实在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每个人头上都要插上柳条。桌子的前面,铺着太后的黄缎垫子。她站在那儿,取过一块檀香木,放到盛满火炭的香炉里。皇后对我耳语,让我去帮助太后点燃檀香木。我拿了几块檀香木,放在香炉里一一点着,直到太后告诉我已经够了。接着,太后跪在她的黄缎垫子上,皇后跪在她后面,我们大家则在皇后的后面跪成一排,祷告就这样开始了。这天早上,皇后已经教会我们怎样诵读祷词,祷词是这样的:
“我等敬祷于上天及诸佛,幸乞垂怜百姓,护佑万民,降甘霖于焦土,救生灵于涂炭,凡有罪责,我等身以受之,虽死不辞。”如此诵读三遍,磕头三回(三拜九叩之礼)。
仪式结束之后,太后一如平时去上早朝,只是今天比平时要早许多,因为皇上还得在正午之前赶到紫禁城去主持祈雨。而太后,不管皇帝走到哪里,总是要跟着。早朝结束的时候大约是九点钟。太后告诉我,这次去紫禁城,不必替她带任何珠宝,因为她完全不需要。于是我到珠宝房里将每样东西锁上,再把钥匙密封在一个黄封袋里,连同其他东西一起交给一个管事的太监。我们把太后平时喜欢的东西都打了包,其中要算衣服最重要。太后的衣服太多,全部带上当然不可能。我觉得,在我们这些御前女官当中,就要数那位管衣服的女官最忙了。她必须挑选足够供太后四五天内更换的适当衣服。她告诉我已经挑选出了大约五十件不同的衣服。我对她说:“老佛爷顶多在紫禁城呆个四五天,怕是要不了这么多衣服吧。”她说:“多带点总归要稳妥些,谁也不敢肯定老佛爷究竟要住几天。”皇上的行李则非常简单。
太监拿来几只黄木箱子,大约长4英尺宽5英尺深1英尺。我们先放下一条很大的黄绸巾,上面再放衣服,最后再盖上一块厚黄布。每个箱子都是这样收拾。花去了我们两个小时,整理出了56箱行李。这些东西总是由太监先行运去。
太后的轿子出宫门的时候,皇上、皇后和众女官都必须跪送,轿子过去,各人才纷纷找自己的轿子。队伍蔚为壮观,一如平时。轿前是御林军开道,四位年轻的亲王骑马护卫在太后轿子的两旁,四五十个盛装骑马的太监紧随其后。皇上和皇后的轿子,颜色是与太后一样的明黄色。嫔妃的轿子是暗黄色,御前女官的轿子是红色,都是由四个人抬,不像太后她们的,有八个人抬着。我们的太监也骑在马上,跟在轿子的后面。
当我注意到皇上的轿子从青石路上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似乎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了,我们全都跟着皇上下了青石路。太后的轿子仍照着原路直行,我们走的是近路,为的是提前赶到万寿寺接驾。我们在万寿寺下了轿,马上就忙着去为太后准备茶点。太后的轿子一到,我就上前扶着她下轿,搀着她的右臂走上石阶。太后在她的御座上坐下,我们将一张桌子摆放在她的面前,我妹妹为她端来了茶。规矩是这样的:凡是太后出行,或是逢到节庆,就由我们来做那些本来由太监们所做的事。我们将所有茶点在太后面前摆好后,就出去休息了。平时太后从颐和园回紫禁城,总要在万寿寺停下来歇息。
第10章 皇后(1)
更新时间:2005-1-17 17:43:00
字数:3177
静静地坐在轿子里,我一时间思绪纷纭。这是美好的一天。然而我却为太后感到担忧,一整天她都闷闷不乐。往常,她总是高高兴兴的,同时也让身边的每一个人笑声不断。我又琢磨起那些柳条来,搞不懂它到底有什么深意。在太后和皇上用膳的时候,我独自走出大殿,看见皇后和几个女官正坐在院子左厢的一间小屋里,她们见了我,就打手势叫我过去。原来她们都在喝茶,皇后对我说:
“我相信这会儿你一定又累又饿。快到我这边来坐会儿,喝杯茶。”我谢过她,在她的旁边坐了下来,大家七嘴八舌聊了一些途中的见闻和各人的感想。皇后说:“再有一个钟头,就该到紫禁城了。”谈到早晨的祈雨仪式,她说:“求雨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虔诚。”我再也等不及了,就问皇后:那些柳条是什么意思?她笑着告诉我:
“佛家弟子相信,柳条能带来雨水,所以宫里祈雨时都要用柳条,这都是老规矩了。”她又对我说,“打今儿个起,这种仪式每天早晨都要举行,直到天下雨为止。”
我们听到太后在院子里说话,知道她已经吃完了饭,于是大家就跟着皇后进去,吃剩下的饭莱,这跟平时没什么两样。奇怪的是,这回吃的虽说是素食,味道却特别鲜美。我们吃完饭来到院子里,看见太后正来回踱着步,见到我们,她说:
“一直坐在轿子里,腿都僵了。离开之前,我先得散会儿步。你们大家累不累?”我们回说不累,她就叫我们陪她一起散步。于是太后在前,我们尾随其后,绕着院子一圈一圈地走着,这场面看上去很滑稽。太后回过头,笑着说:
“我们这样,是不是很像拉磨转圈的骡子?”这话使我想起了马戏场。
李莲英走了进来,跪下说,时候不早,请太后就起身,这样才能在太后选定的吉利时辰赶到紫禁城。于是我们就离开了万寿寺。所有的轿子都走得飞快,—个小时之后,我们已经望得见宫门了。我们跟着皇帝的轿子,仍然抄近路。宫门已经打开,皇上、皇后乘轿进了宫门,但我们必须下轿,步行进去。有几乘小轿已经在那儿等着我们(正如我在前面所介绍的,这些小轿是由太监们抬着的,他们的肩上挎着一个绳子)。
我们来到大殿的前院时,皇上和皇后已经在那儿等着我们。照例,皇上跪在最前,紧接着是皇后,我们则在皇后的身后跪成一排,就这样恭迎太后进了皇宫。太后走到自己的宫里,太监们早已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这天的下午和黄昏,我们又举行了两次祈雨祷告。太后歇息之后,我们回到自己的房间,屋子也早已被太监们收拾干净,就连床都铺好了。我心想,有了他们真是再好不过,因为这些事我自己根本就不会做。我又累又乏,四肢麻木,很快就睡着了。也不知睡了多久,忽听见有人敲窗。我起身拉开窗帘,窗外,天空低沉昏暗,好像是乌云密布。我心里高兴起来,心想一定是要下雨了,太后终于可以宽心了。于是匆匆忙忙穿好衣服,起了床。结果大失所望,我看见对面的窗户里反射着阳光。
紫禁城里的宫殿很古老,建筑风格独特。庭院小而游廊宽。所有房间都很暗,没有电灯,只能用蜡烛照明。房间里无法看见天空,除非走到院子里去。起床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升起,睡眼朦胧中就以为是阴天了。
到了太后的宫里,见皇后已经在那儿了。她总是第一个到,装扮又总是那样整洁,天晓得她是几点钟起床的。她对我说,这会儿并不迟,太后虽己醒了,但还没有起身。我走进太后的卧房,向她请了早安。头一件事,她就问我天气怎样。我只得实话相告:没有要下雨的迹象。太后起床,穿衣,吃早点,一如平日。她告诉我们,今天不用上早朝。皇上到天坛祭天祈雨去了,也没有什么别的重要事情可做。
就这样连着祈祷了三天,仍然没有下雨。太后几乎绝望了,叫我们每人每天祈祷20次,每次祈祷的时候,我们都用丹朱混合少许的水,在大黄裱纸上点一个点。
四月初六的早上,天空乌云密布。我赶忙跑到太后的寝宫,向她报告这个好消息,却得知已经有人向她报告过了。太后笑了,对我说:
“你可不是第一个来向我报告这个好消息的人。我也晓得,你们人人都争着要第一个报喜。今儿个我觉着很累,要多躺一会儿。你可以走了,等我准备起床的时候再叫你吧。”
我退了出来,四处找皇后,见她和那些女官在一起。见了我,她们都问我是否注意到:雨已经下下来了。我们走出侍应室,见院子里已经湿漉漉的,不一会儿,雨渐渐大了起来。太后也起了床,像平时一样祷告。谢天谢地,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整整倾泻了一天。
太后独自玩着骨牌,我站在她的背后看着。我瞥见皇后和女官们都站在走廊里,太后也看见了她们,就对我说:
“去,叫她们都到侍应室里候着吧,她们没瞧见走廊里都湿了么?”
我向她们走去,可还没等我开口,皇后就告诉我:侍应室里已经进水了。我前面说过,这些建筑非常古老,而且根本没有排水沟。太后的寝宫地基很高,有12级台阶。虽然我们的侍应室就在太后寝宫的左厢,却是直接建在地面上的,根本没将地基升高。站在廊下说了不大一会儿话,我就全身湿透了。太后敲了敲玻璃窗,叫我们进去。这里我必须解释一下,没事的时候,我们中的任何人(甚至包括皇后),没有太后的吩咐,绝不能擅自进太后的寝宫。那天太后很开心,笑着说:
“瞧你们这个样子,就像是从湖里捞出来的嘛。”
皇后穿着一件浅蓝色的旗袍,头饰上的红穗子却滴着红色的水珠子,沥沥拉拉全滴在了她的旗袍上。太后笑道:“瞧这些丫头,衣服给弄得一塌糊涂,快去换换。”
她们走了后,我又回到太后旁边。她看着我,说:“你也湿了,不过你这衣服倒是看不出来。”我那天穿的是一件开士米,缝制得很普通。她摸摸我的胳臂,说:“怎么全湿透了。你最好也去换换,换件厚点的吧。我寻思这外国衣服总是不舒服,腰太细,好像和身体的其他部位不成比例。我敢肯定你穿上旗装一定更好看。去把你的巴黎服装换下,放着作个纪念。我原先不过是想知道外国女子有怎样的穿着,现在看也看够了。下个月龙舟会,我替你做几件漂亮的旗袍。”我叩头谢过她的恩典,告诉她,能换上旗装我非常高兴,但这些年生活在外国,也就一直是外国装束,还真的没缝制过一件旗装呢。进宫之前,原是打算换上旗装的,但后来得到命令,说老佛爷想看看我们穿的洋装。
得到太后叫我改装的命令,我的确很高兴。至于理由,首先,女官们会因为我们的装束不合群而视我们为外人;其次,我知道太后其实并不喜欢洋装;第三,在北京的皇宫里,穿着洋装很不自在。这些理由使我们决心要改穿旗装。我们每天有那么多活要干,大部分时间还要站着,宽松些的衣服正是必需的。太后吩咐一个太监拿来她自己的一件衣服,让我试试。于是我回到自己房里,脱掉湿衣服,试着穿上了太后的旗袍,发现腰身太宽,不过长度和袖子倒是正合适。太后吩咐一个太监记下我的尺寸,好去为我裁制新衣,她说保准做出来合身。她也替我母亲和妹妹定做了,并吩咐越快越好。
我知道太后今天一定很高兴,她还告诉我什么颜色最适合我。她说我应该穿粉红色和淡蓝色,因为这两种颜色和我最相配,其实这也是她自己喜欢的颜色。她还讲到我们的头饰,并吩咐替我制一副和其他女官一样的头饰。她对我说:
“我知道你可以穿我的鞋子,因为你进宫的那天,我就试过你的鞋子,你还记得吗?我定要择个吉日让你重新做满洲人,”她边说边笑,“并且从此不要再穿洋装了。”太后拿过她那本专门用来选择吉利时日的皇历,研究了一小会儿,说这个月的十八是个好日子。李莲英最会逢迎太后,马上说,他这就吩咐手下人,到那时候,定会为我们预备好一切。太后还告诉我们,头要梳成什么样子,戴些什么花,等等。事实上,太后的确很高兴在她的安排下让我们成为旗人。谈了一会,太后就命我们散去。
第10章 皇后(2)
更新时间:2005-1-17 17:44:00
字数:5846
雨,连续不断地下了三天。第三天皇上回去了,所有仪式全部停止。太后不愿在紫禁城多住,对此我丝毫不感到奇怪,因为我也憎恨这个地方。早上穿衣起床,我们不得不点上蜡烛。即使是在正午,房里也是漆黑一团。雨依然下个不停。最后,太后说,明天不管下雨天晴,无论如何要回颐和园去。我们听了都说不出的高兴。
第7天的时候,我们返回颐和园。那天是阴天,但没有下雨。我们仍旧像来的时候一样,收拾好每样东西。仍旧在万寿寺歇脚,用午膳。那天我们开了斋。我注意到太后吃得很高兴。她问我喜不喜欢吃素,我说每样菜都做得很精细,我很喜欢那些素食。太后告诉我,她一点也不喜欢素食,要不是因为祭神祈雨必须这样做,她才不会吃素。
四月中,宫里举办了今年的第一场游园会,是太后为招待各国公使夫人而举办的。太后打算要把今年的游园会办得与往年稍稍有些不同,于是命人在园内各处摆放些像集市上那样的货摊,上面陈列着古玩、刺绣、花卉,以及诸如此类。这些都是预备送给来宾的礼物。这天的客人有:美国公使康格的夫人,美使馆中文秘书威廉的夫人,西班牙公使的妻女卡瑟夫人和卡瑟小姐,日本公使内田的夫人和日本使馆的几位女士,葡萄牙公使阿美达的夫人,法国公使馆秘书加纳的夫人及其他几位法国官员的夫人,英国公使馆一秘的夫人苏珊·唐利,还有德国公使馆官员及税关官员的夫人们,等等。这种场合,太后选了一件最漂亮的袍子,颜色是孔雀蓝,上面绣满凤凰,刺绣凸如浮雕,每只凤凰的口里挂出一串二英寸长的珍珠穗子。太后一动,这些珍珠穗子就前后晃动,缤纷炫目。像平时一样,头上戴着玉制的凤冠,鞋子和手帕上也绣着同样的图案。我母亲穿了一件淡紫色绸旗袍,镶着银色花边,深色的帽子插着与此相配的羽翎。我们姐妹俩各穿了一件浅蓝色丝制旗袍,镶着爱尔兰花边和很细的天鹅绒带子。我们戴着蓝色帽子,插着大朵的粉红色玫瑰。御前女官们也都穿上了她们最别致的旗袍。看着这五彩缤纷的行列在大殿上款款而行,真是美不胜收。
这天早晨,太后最为开心,对我们说;“我要是穿了洋装不知是个什么样子。我的腰很细,但穿这种宽衣大袍就看不出了。我看不出有什么必要把腰束得那么紧,而且,我也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什么服饰会比旗装更好看。”
太后在大殿里接见来宾,由首席公使奥地利的齐肯男爵领着众来宾及各使馆的翻译步入大殿,然后,来宾们站成一排。奥地利公使发表了简短的致词,由翻译官译成中文传给庆亲王,庆亲王再传给光绪皇帝,皇上用汉语发表了措辞得体的答辞,由齐肯男爵的翻译官译成外语。齐肯男爵步上阶陛与皇上握了手,其余的来宾依次而上。我站在太后右边,每位来宾走上前的时候,就报出他的姓名和所属使馆。太后对每位来宾都简短地讲上几句,见到陌生面孔,就问:来中国多长时间了,生活习惯吗,等等。所有这些对话,都由我为太后做翻译。来宾与太后见礼毕,就站到一旁,直到全部引见完。
翻译官照例不参加这样的仪式,他们一直站在大殿里,直到仪式结束,才由庆亲王领着,到别处休息,那儿已备有茶点招待。等他们出了大殿,太后就从她的御座上下来,走到了客人们中间。
这会儿,外交仪式已经结束,太监们搬来了椅子,客人们随意落座,茶也端来了。大家交谈了不多一会儿,就转移到了餐厅,但太后、皇上、皇后和瑾妃没有来。由于太后不在场,大格格(太后的干女儿)就做了东道主,康格夫人坐在她右边,卡瑟夫人坐在她左边。菜肴全是中式的,但也预备了刀叉供来宾随意使用。席间,大格格站起来,致了简短的欢迎辞,我把它译成英语和法语。餐毕,我们来到了园子里,太后她们已先行在那儿等着了。管乐队在演奏着西洋乐曲。
太后给大家带路,在园子里四处转悠。经过沿路的货摊,太太小姐们总要停下来,对着摊子上琳琅满目的物品,赞美一番,稍后,那些东西就要赠送给她们,作为此次游园活动的纪念品。来到兀立园中的一间茶室,大家坐下休息,喝了一会儿茶。太后就致辞送客,客人被领向她们各自的轿子,起轿踏上了回程。
照例,我们又得向太后报告,送客人离开时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以及她们开不开心。太后说:
“为何外国女人有那么大的脚?她们的鞋子就像小船,走路的样子也很古怪,我实在说不出她们的好处。我还从未看见过哪个外国人有双漂亮的手。虽说她们的皮肤倒是很白,可脸上全都盖着一层白毛。你觉得她们好看吗?”我回道,我在外国的时候,倒是见过几个漂亮的美国人。太后说:
“不管她们怎样漂亮,她们的眼睛总归是不好看。我不喜欢那种蓝幽幽的眼睛,叫人想起猫儿。”接下来又发表了几条诸如此类的评论,完了太后说:“你们一定累了,回去歇会儿吧。”我们的确已筋疲力尽,正巴不得歇会儿呢,于是就向她请了安,退了出来。
我们进宫已经两个多月了,一直没有机会回去看看父亲,那阵子他正病得厉害。我们也不知道宫里是否可以请假。每天我都收到父亲的信,嘱咐我要有勇气、肯担当。母亲问皇后:我们想回趟家,打算向太后请一两天假,不知这样做是不是合适。皇后说:“应该没问题,不过我想你们最好等到初八以后,因为那天是个节日。每年的四月初八这天,宫里都要举行一个仪式,还要吃芸豆。照佛家的说法,这一天决定人的来世,好人进天堂,坏人下地狱。到时候太后会赏赐她所喜欢的人一盘芸豆,共八粒,受赐者必得吃掉。”皇后又告诉我,如果我在那天送一盘芸豆给太后,她一定会高兴的,因为这表示来世我们仍旧在一起。
到了那一天,我照着皇后说的做了,太后非常高兴。我们在昆明湖的西边用午膳,太后谈起我们第一天进宫的情形,忽然问我母亲:
“不知裕庚现在可好些。他什么时候可以来宫里?从法国回来后我还没有见过他呢。”(父亲由于他糟糕的身体而告了三个月的假。)
母亲回说:“他已经好些了,不过双腿仍很虚弱,不能多走路。”太后于是对我们说:
“哦,我倒忘了,如果你们想回去看看,可以请假的。我这些日子太忙,竟忘了提醒你们。”我们谢了恩,并告诉她:我们的确很想回去看看父亲。太后吩咐说,我们明天就可以出宫。又问我们打算在家里呆多长时间。我当然知道宫里的规矩,就说听太后的吩咐。太后问:“两三天够吗?”我们说再好不过。
太后突然提起这事,使我觉得很奇怪,不知是不是有人将我们的想法透露给了她,或者,难道她会测心术。
那天下午,等太后回宫歇息之后,我就去看皇后,她总是很和善,叫我坐在她的身边。她的太监给我端来一杯茶。房间里的陈设和太后那里完全一样,但每样东西都非常雅致,显示了主人极高的品味。我们谈宫里的生活,谈了很久。皇后告诉我,她很喜欢我们,太后也一样。我告诉她,太后允许我们回家两三天,并说我很惊讶她如此细心体贴。她说,是有人提醒太后,让我们回家一趟,因为我们进宫已两个月多了。后来我才知道,是李总管在太后面前提的,他从别人那里听说了我们的想法。
皇后对我说:“看来我该教你点小聪明,是这样的,你们虽然得到了太后的口谕,明天可以离宫,但太后并没有吩咐具体的时辰。你们对任何人都不要讲起此事,也不要显露出就要回家的兴奋。不要打扮得像要出门的样子,仍旧照常做你们该做的事,就好像你们对此行并不在意。万一太后明天忘了叫你们走,切不可提醒她。你们应该第二天就回来,这是规矩。为了显得你们惦记着太后,因此必须比预定的日期早回来一天。”
得到了这样的指导,我心里非常高兴,就问皇后,回宫的时候可不可以送些礼物给太后。她说,这样做就对了。
第二天.我们照常干我们的活,陪侍太后上朝。退朝后,太后吩咐午膳设在乡村茶室里。这间茶室建在牡丹山顶上,建筑风格完全是乡村式的,由稻草和竹子搭建而成,所有的家具也都是用竹子做的,做工精致。窗框上刻着寿字和蝴蝶,垂挂着粉红色的丝帘。在这精致小巧的竹屋背后,有一个竹子搭的凉亭,围着栏杆,挂着红绸灯笼。座位倚栏而设,坐上去很是舒适,这就算是女官们的侍应室了。饭后,太后和我们玩骰子,玩了很长时间,那天我是赢家。太后笑道:
“你今天运气好。我知道你要回家了,心里自然高兴,所以你的神仙(我前面介绍过,这游戏叫“八仙过海”)也来帮你。我看这会儿你们也该动身了。”说话间,太后转过身,问一个太监现在是什么时候。太监回答两点半。我们向太后磕头谢过恩,又站着等候吩咐。她接着说:
“看见你们要走,我心里也不是个滋味。虽然我知道你们三两天就会回来,但我还是会挂念你们的。”又对我母亲说:“告诉裕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争取早点康复。我已命四个太监陪你们同去,并把我自己吃的米给裕庚送些去。”于是我们不得不再次磕头谢恩。最后太后说:
“你们走吧。”
我们退了出来,看见皇后在走廊里,我们向她行了礼,再跟其他女官道了别,回到自己房里准备动身。我们的太监真好,他们已经为我们收拾好了一切。我们给了他们每人十两银子,这也是规矩,又给每个轿夫四两银子。到了宫门口,我们的轿子已经在那里等着我们了。我们向太监们道别。说来奇怪,他们似乎对我们颇有几分依恋,叮嘱我们早些回来。被太后派来陪我们回去的四个太监也在那里。我们一进轿子,我就看见他们骑上了马,走在我们旁边。
想起在宫中度过的这两个月,恍若一梦。老实说,离开太后我的心里实在不是滋味,但同时又非常想见到父亲。两小时之后,我们到了家,父亲看上去比先前好多了。不难想象,他见到我们时有多么高兴。同来的四个太监来到客厅,把一个盛着米的黄袋子放在桌上,父亲对着米袋子磕头谢恩。我们又送了四个太监每人一些小礼物,他们就走了。
我告诉父亲关于宫里的生活,以及太后对我如何慈爱。父亲问我来日是否有可能影响太后,让她推行改革,并说希望自己能够活着看到这一天。朦胧中我有一种信念,我能答应他,而且可以尽我的努力去做到最好。
第二天一早,太后派两个太监送来了一些食品和水果,他们说太后很想念我们,并让他们问问我们,是不是也想念她。我们告诉两位公公,明天我们就要回宫了。
我们在家里也不过呆两天,就有许多人来看我们,这让我们整天忙得团团转。父亲建议我们早晨三点钟动身,那样才能在太后起床之前回到颐和园的宫里。我们于是早上三点动身,离开家的时候天还完全是黑的,和两个月前我们进宫时的情形一样。这期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啊!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许多人都对我说(尤其是皇后),太后非常喜欢我。虽然我很快乐,但我注意到宫里其他的女官和我总是有些不一样,她们故意不告诉我太后的的脾性和行事方式,使我在许多场合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太后在我母亲面前夸我,说我做事小心,总能合她意,她非常喜欢我。每当此时,那些女官就要相视而笑。我知道我现在又要去见这些人了,我决心要单独应对挑战、赢得胜利。我只想对太后有所助益,我不会在乎身边的这些人。
五点多一些的时候,我们到了颐和园。我们的太监见到我们回来,非常高兴,告诉我:太后这会儿还没有醒,我们还有时间,可以先回房歇歇,他们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早餐。我们先去看皇后,她正准备到太后的宫里去,看见我们,也非常高兴,并告诉我们,我们的旗装已经做好了,她见过,非常漂亮。
我们都很饿,早餐吃得津津有味,吃完就去见太后。她已经醒了,我们走进卧室,像平日里的每个早晨一样,向她请了安,并磕头谢她在我们回家的这两天里送给我们这许多东西。她坐在床上,笑着说:
“回来是不是很高兴?我知道每一个在我这儿住过些日子的人,总是不愿再离开的。见到你们我也很高兴。”又问我母亲:“裕庚怎么样?”我母亲告诉她,已经好多了。她问我们这两天在家做了些什么。又问我们是否还记得她所选择的为我们改装的那个日子。我们回说记得,而且一直盼着这一天呢。说话间太监拿来了三只大黄盒子,里面满是漂亮的衣服、鞋子、白丝袜、手帕、荷包,完全是一整套行头,包括头饰。我们磕了头,对她说,她赐给我们的这每一样东西我们都非常喜欢。太后吩咐太监把东西一样样拿出来,给我们看。对我们说:
“你们瞧,我给你们一整套正式的满装,一串朝珠,两件绣袍,四件平日里穿的普通袍子,以及两件逢忌辰穿的衣服,一件是天蓝色的,另一件是紫红色的,都镶着很细的饰边。另外还有一些衬衣。”我非常兴奋,对太后说我恨不得即刻就穿上。大后笑了,说:
“你必须等到我替你选定的吉日到了,方才能穿。你还得先学梳头,这件事最难了。去求皇后,让她教你。”
虽然她叫我要耐心等,但我知道,她见我对这些东西显出这样的热忱,心里一定高兴。第一天进宫时,她问我的头发为什么是卷曲的。我用纸筒将头发卷给她看。打那以后,她总是拿这打趣我。她还说,我若不能及时把头发拉直的话,等到穿上旗装,人家看见这怪里怪气装束,就该笑话我了。
那天晚上我坐在走廊里的时候,一个女官走过来对我说:“你穿旗装不知会不会好看?”我对她说,我只希望看上去自然就好。她又说:“你在外国生活了这么多年,在我们看来,你就是个外国人。”
我对她说,只要太后把我看作是她的人,我就心满意足,用不到她来为我操心。我知道她们妒忌我,于是就把她凉在那儿,自己去找皇后。我在侍应室里正和皇后说话的时候,那个女孩子走了进来,坐在我近边,大部分时间都在自顾自地笑。一位侍女正在为太后修剪鲜花,看见这个一直在笑的女官,就问她为什么笑。皇后看见了,也问她。她没有回答,自始至终一直在笑。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太监进来说太后要见我。后来我一直想知道那女孩和皇后到底说了些什么,但没能如愿。
几天过去,风平浪静。太后很快活,我也很快活。一天,皇后提醒我们,应该为十八日改装的事做些准备,这样到时才能有条不紊。日子已经近了—只剩下两天。那天晚上,太后歇下以后,我就回到自己房里把头饰戴上,去见皇后。她说非常好看,并说相信太后一定会更喜欢我穿旗装的样子。我告诉她,小时候未出国之前,我一直是穿旗装的,自然知道如何穿法。我又对她说,我搞不懂大家为什么要把我当作外国人看待。皇后说:
“这正显出了她们的无知,她们妒忌你,不要去理她们好了。”
第11章 宫廷装束(1)
更新时间:2005-2-1 10:14:00
字数:3318
第二天我们比平时起得早,穿上了我们的新衣服。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几次忍不住自问:这是我自己吗?看上去相当不错,虽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穿过这种服装了。这之前,其他人好像一直认为我们穿上这个准难看。我们的太监见我们穿得这样合身,也很高兴。这时皇后走了进来,她正要到太后的宫里去,经过我们的屋子时就进来看我们准备好了没有,以便和她同去。
当我们来到侍应室的时候,许多人都过来看我们,一边还品头论足,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每个人都说,我们这个样子比穿洋装好看多了,只有皇上例外。他对我说:“我觉得你们的巴黎服装远比这好看得多。”我笑笑,没说什么。他看着我摇摇头,就进了太后的卧室。
李莲英来了,看见我们的样子很兴奋,叫我们马上去给太后看。我告诉他,这么多人都在打量我们,好像我们是些古董。他说:“你不晓得你自己这会儿有多么好看,以后不要再穿那些个洋装了。”
太后一见到我们,就哈哈大笑起来,让我感到很不自在,我担心在她眼里我们的样子不自然。她说:
“我真不敢相信你和从前的那个丫头是同一个人,快去看看镜子里的自己。”说着指指她房里的一面大镜子,“看看你变化多大,我现在才觉得你是我的人了。我要给你们做更多的衣服。”这时候李莲英说二十四日就是立夏了。到了那天,每个人都必须取下金簪,换上玉簪。太后说:
“我很高兴你提醒我这个。我既然让她们换了旗装,自然应该给她们每人一支玉簪。”
李莲英出去了,回来的时候带来一盒玉簪,都是用纯正的绿玉做的。太后拣了一支很漂亮的递给我母亲,并告诉她,这支簪曾经有三位皇后戴过。又挑了两支很漂亮的,一支给我,一支给了我妹妹。告诉我们:这两支是一对,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另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我觉得很惭愧,太后赏赐给我们这么多礼物,我们却无以为报。我们真心实意地谢过太后,尽可能表达出我们的感激之情。太后说:
“我把你们看作是我的人,所以给你们做的衣服也是最好的。我还决定让你们穿完整的宫装,和王妃的一样。你们是我的女官,理当和她们平起平坐。”
李总管站在太后的身后,在那儿对我使眼色。我赶忙跪倒磕头。我记不清这天一共磕了多少回头。头饰很重,我还不能完全适应,磕头的时候总担心它会掉下来。
太后又说,等她七十大寿的那天将为我们封衔。我这里要解释一下,每逢太后十年的整寿,她常常要给某人特恩,这人要么是所喜欢的人,要么是为她做了某事的人,或者是对她有过帮助的人。虽然平时她也会随意提拔某人,但在大寿庆典时所赐的职衔就特别不同了。皇后向我道喜,并说太后正在替我物色一位年轻的王爷,让她娶我。皇后也是个爱打趣的人。
我给父亲写信,告诉他太后赐给我的所有这些恩典。父亲回信叫我一定要竭尽全力、忠心耿耿地服侍太后终身,这才不辜负她的思典。
我很幸福。宫里的生活非常愉快。太后总是那样和蔼、慈祥。自从我们改了旗装后,我感觉到她对我们又更加不同了。一天,我们正在月色融融的湖面上泛舟。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有几条小船跟在我们的船后,其中的一条船上,太监们在演奏着悦耳的音乐,用的是笛子,还有一种很像曼陀林的乐器,名叫“月琴”,因为它的外形就像一轮满月。和着节拍,太后轻柔地吟唱着。
太后忽然问我,想不想再次去欧洲。我说,能陪侍太后的左右,我很满足,什么地方也不想去了。太后说,我应该学会吟诗,她可以每天教我。我告诉她,我父亲曾教我读过诗,我自己也瞎写过几首。太后看上去很是惊讶,说:
“之前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喜欢诗。以后你要常常读给我听。我这儿有不少书,包括各个不同朝代的诗歌。”
我告诉她,我的国文底子很浅,懂得的不多,不敢让她知道。我只学过八年国文。太后告诉我,宫里熟悉中国文学的人,只有皇后和她。前些日子,她曾试着教那些女官们读书写字,但发现她们是那样懒,于是就放弃了。
父亲曾告诫我,要小心,不要在人前显示自己的才能,除非人家问及。所以我学过诗这事也一直没在外面说过。大家得知此事以后,有些女官对我就更加不友好了,这种状况就日复一日地继续下去。
除了这桩不快的事,这个四月算是在快乐中过去了。五月初一这天,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忙碌的一天,因为从初一到初五,是五种毒虫的节日(稍后我再作解释)。不但皇亲贵戚、御前女官和太监,还有总督、巡抚和其他的高级官员,都要向太后进贡礼物。节日期间,送进宫里的礼物之多,让我大开眼界。每个送礼的人,还要附上一页黄绫纸,上面开列礼物清单,右下角写着“臣某某跪进”字样,由太监们用一个大黄箱子抬了,进呈太后。这五天大家都很忙,尤其是太监。我没法统计到底有多少人向太后进贡。礼物中有日用品、丝绸、珠宝等等,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最多的要算是平常的洋货。太后命人把其余的储藏起来,只把洋货留在她的宫里,因为这些对她来说,都还新奇。
初三是宫里的人送礼的日子。场面蔚为壮观。我们一整夜都在忙于准备工作,还要去帮皇后的忙。第二天一早,我们把礼物装进黄木盒,放到院子里。皇后的盒子摆在第一排,礼物都是她亲手做的。有十双鞋子,绣花手帕,小巧的槟榔荷包、烟荷包,做得都很精致。瑾妃的礼物,与皇后的大致差不多。女官们的礼物则各式各样,因为我们可以在节前请假出去购买。但不能一起去,因为宫里必须时刻有人。买回来后,大家兴奋地互相谈论各人所买的东西。母亲、妹妹和我都没有请假出宫,因为我们的礼物很久之前就准备好了。这几天,仿佛每个人都在谈论礼物,猜想太后是否喜欢。而我们此前已经写信到巴黎,托人购买了一些漂亮的法国锦缎,一套古典风格的家具。因为在宫里这段不长的日子里,我们已经摸清了太后的爱好,所以礼物中还包括扇子、香水、肥皂及其他法国新奇的玩艺儿。
太后逐一查看那些礼物,瞧见菲薄的,就要看看送礼人的姓名。太监和宫女也都准备了好看而实用的礼物。太后挑出几样她最喜欢的,剩下的就命人收拾了,此后或许不会再看一眼。我不得不说,太后其实非常喜欢洋货,常常赞不绝口,尤其是色彩夺目的法国锦缎,因为她几乎每天都要做新衣服。肥皂和香粉也很使她欢喜,因为这些东西能让她的皮肤美丽。太后很客气地谢了我们,说我们细心体贴,为她精心挑选了这么些漂亮的东西。对于太监和宫女的礼物,太后也说了一些赞美的话,这使得每个人都满心欢喜。
初四是太后赏赐我们大家的日子,王公贵戚、高级官员、宫女太监,所有此前向她进献过礼物的人,都能得到赏赐。太后的记忆力甚是惊人,她能够记得住此前几天里的那些礼物,甚至记得进献者的姓名,并依照他们送礼的轻重来颁发她的赏赐。这天对我们来说又是个忙碌的日子。我们拿着一沓黄绫纸,在上面记下太后准备要赏赐的人的姓名。这天太后很生一位王妃的气,因为她的礼最薄。太后让我们把那个礼盒留在她的房里,说是要仔细检查,看看到底是些什么东西。我知道太后很不高兴,从她的脸上能看出来。她叫我们量一量礼盒中的衣料和丝带,东西就摊放在大厅里。那些丝带长短不一,但都太短,没法装饰一件袍子,衣料的质地也不好。太后对我说:
“你瞧瞧,这算是礼物吗?我都知道得很清楚,这些东西也都是别人送她们的,最好的她们就挑出来留给自己,拿到我这儿来的都是挑剩下的。因为她们知道不送点什么又不行。我真奇怪她们怎么会那么粗枝大叶。没准她们认为我收到的东西太多,一定不会注意到。她们错了,因为我首先注意到最差的东西,事实上每样东西我都记得。我看得出,哪些人送礼是诚心要我高兴,那些人是不得已而勉强敷衍。我会照着这样子回赏他们。”
太后赏给每位女官一件绣袍和百十来两银子,皇后和瑾妃也一样。赏给我们的略有不同,每人有两件绣袍,几件平常的衣服,还有短袄、马甲、鞋子和头花。她说我们的衣服不多,所以不给银子而给衣服。除此之外,她还给了我一对漂亮的耳环,妹妹却没有,因为她注意到我只戴着一对普通的金耳环,而我妹妹却有一副珍珠翡翠的。太后对我母亲说:
第11章 宫廷装束(2)
更新时间:2005-2-1 10:14:00
字数:3103
“裕太太,我能看出你有些偏心,容龄有这样漂亮的耳环,而可怜的德龄却没有。”没等我母亲回答,太后就回过身来朝向我(当时我正站在她椅子的背后),说:
“我有一对更好的耳环要给你。你现在是我的人了。”我母亲告诉她,我不喜欢戴太重的耳环。太后笑着说:“这个不用担心,她现在是我的人了,只要是她需要的东西,我都会给她。你用不着管她的事。”
太后给我的耳环的确很重。她说只要天天戴,习惯了就好了,她的话不久之后得到了证实,我已经感觉不到耳环的存在了。
现在,再回过头来讲讲这个节日吧。它也叫龙舟节。五月初五的正午,是毒虫最毒的时辰,像蟾蜍、蜥蜴、毒蛇之类,全都把自己埋在泥地里,因为这个时辰它们都动弹不得。做药的人,便把它们挖出来放在坛子里,等到干了以后就可入药了。这些是太后告诉我的,所以那天我四处刨土打洞,掘地三尺,结果什么也没找到。
照通常的习俗,这天正午,太后要拿一只盛满酒的小杯子,酒里还要洒点雄黄,再拿过一个小刷子在杯子里蘸一下,然后在我们的鼻孔下和双耳上画上小黄点,这样,在接下来的整个夏天里,就可以阻止任何毒虫爬近我们。
至于它又被称做龙舟节的理由,是这样的:周朝的时候,国家被分裂为好几个部分,每一处都有一个统治者。楚国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建议楚王和其他的六国结成联盟,但遭到国王的拒绝。屈原认为,照目前的形势,不久的将来,自己的国家将会被其他国家所吞并。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绝望之下决定自杀殉国,于是负石投江。这件事情发生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打这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国王都要登上龙舟,祭奠屈原的亡灵,向河里抛洒一种叫做“粽子”的食品。从那时到现在,这一天也就成了一个著名的节日。
那天,宫里的剧场首先演出了这幕历史剧,非常有趣。然后,又演出了毒虫在最毒的时辰到来之前躲入土中的情形。
我们所有人都穿着虎头鞋,鞋子的前面做成老虎头的样子,我们的头饰上也戴着一个绸布小老虎。这些老虎原只有小孩子才穿戴,象征他们今后会像老虎一样强壮,可太后叫我们也穿了。满族官员的夫人这天到宫里来,看见我们的样子,都笑话我们。我们告诉她们,这是太后吩咐的。
宫里有一本小册子,上面记录着每个御前女官的生日,由李总管保管着。我的生日是五月初十,早几天,李总管就关照我,应该送礼物给太后,这是宫里的规矩,还说,礼物应该是水果、糕点之类。于是我就去订了八盒不同食品。
一大早,我穿了全套的宫廷服饰,尽可能把自己打扮漂漂亮亮,然后就去向太后请安。待到太后穿好衣服,太监就端着我的礼物,走了进来,跪下。我把礼物进献给太后,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太后谢了我,道了喜。接着就赐给我一对雕刻精美的檀香木手镯,还有几匹绸缎。她告诉我,她已叫人为我备好了长寿面,算是祝贺我的生日。在生日那天吃长寿面,寓意健康长寿,这也是规矩。于是我再次磕头,谢太后的慈爱体贴。这之后,又到皇后那里去磕头,皇后赏了我两双鞋子和几条围巾。回到房里,发现所有的女官都送了礼物来。
总而言之,生日这天我非常快乐。
有生之年我绝不会忘记五月十五这天,因为这是我们大家倒霉的日子。
这天早晨,我们像平时一样,很早就到了太后的寝宫。她一个劲地抱怨后背心疼,没法起床。于是我们轮流给她按摩,最后总算起来了,不过比平时稍晚些。但仍不舒服。皇上来了,跪下请太后早安,她几乎瞧都不瞧他。我注意到,每当皇上看到太后不高兴的时候,话就说得更少。
平日里给太后梳头的太监这天病了,只好吩咐另一个太监来帮她梳头。太后叫我们盯着他,不能有掉头发的现象发生。即使掉下一两根,她也不能容忍。这太监是个不会说谎的老实人,不像原先的太监,即使掉了头发也会悄悄藏起来。当有头发脱落的时候,这个可怜的家伙吓得手足无措。太后在镜子里看到他慌里慌张的样子,就问是不是掉头发了。太监哆哆嗦嗦地回答说:是。太后大怒,喝令那个太监把掉下的头发再给她栽回去。我听了几乎要笑出声来,可太监却被吓哭了。太后叫他出去,还说呆会儿再收拾他。我们接着帮太后梳好了头。我要说这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因为太后的头发很长,梳起来很困难。
太后照常上早朝去了,过后就把这事告诉了总管。这个李莲英实在是个刻毒而残忍的人,他说:“为什么不打死他。”太后便命李莲英即刻把那个可怜的家伙带到她的住处,接受责罚。
吃饭的时候,太后说饭菜不合口味,又命令责罚厨子。
她们告诉我,太后只要一发怒,就会鸡蛋里挑骨头,样样事情都能挑出毛病。所以那天接二连三地发生那么多事情,我并不感到惊讶。太后又说我们大家头背后的燕尾梳得太低(燕尾是一种满族发型),看上去蠢不可言。其实我们的头发每天都是这样梳的,她先前从没有为此怪我们。她看着我们,说:
“现在我要上朝去了,你们全都走吧,回房把你们的头发重新梳过。要是再让我看见你们这个样子,我就拿剪子剪掉你们的头发!”
听到太后这样严厉地喝斥我们,我一生中还从未有过这样的惊恐。我不知道太后这话是不是对我说的,但我想还是识趣些好,于是回答说:这就去梳。我们全都做好了走的准备,太后站在那儿,看着我们。当我们走出了五六英尺开外,又听见太后在叱骂长寿:“你自以为没错是吧?你也给我滚!”
在我们大家一起向自己房间走的时候,一些人便嘲笑长寿,这使她很生气。
太后对任何人发怒,就会说我们全都和她做对,故意要惹她生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怕得要死,谁还敢跟她做对。相反,我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所能,想方设法让她高兴。
这天,太后一整天都在发火,我尽量离她远点。一些太监到她那里去请示重要的事情,她瞧都不瞧他们一眼,只管看自己的书。说实话,这一天我感到痛苦极了。一开始,我还认为那些太监都是忠心耿耿的仆人,但后来每天见到他们,对他们也就有了更深的了解。偶尔让他们吃点苦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皇后叫我仍旧像平时一样,到宫里去伺候太后。她说,要是我能提议和太后玩会儿骰子,没准可以使她忘掉自己的烦恼。起初我不愿意去,因为我担心太后可能会骂我,但是瞧着可怜的皇后说得这样恳切,只得答应去试试。我走进太后的起居室,看见她正在看书。见我进来,就对我说:
“过来,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你要知道宫里的这些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我烦透了她们。我可不想她们在你的耳边嚼舌头,说我是如何刻毒。不要理会她们。你再也不要把头发梳得这样低。今儿个早晨我不是对你发脾气。我知道你和她们不一样,别让她们把你带坏了。我希望你站在我这边,照我说的去做。”
说这些的时候,太后的语气很和善,脸色也变得亲切,和早上判若两人。我自然应允她,我很高兴为她做我所能做的一切,只要她快活。太后说话时的态度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对待她可爱的孩子。我马上改变了看法,心想太后或许是对的。我常听大臣们说,对待太监不能太好了,因为那样他们就会为所欲为,毫无理由地陷害人。
我注意到,这一天太监们做事似乎比平时小心多了。有人告诉我,太后一旦发火,就没完没了。然而,她对我说话却非常和气,似乎压根就没有发过脾气一样。只要摸透了她的性子,太后并不难伺候。我心里想,她是如此有魅力,竟使我完全忘记了她早晨刚发过脾气。太后似乎猜到了我在想些什么,就说:“我能使人恨我甚于毒药,也能使人爱我。我有那样的权威。”我想,她这话是真的。
第12章 太后和康格夫人
更新时间:2005-2-1 10:15:00
字数:11659
五月廿六日的早朝上,庆亲王说美国公使康格夫人请求以私人身份拜见太后,日期请太后定夺。太后叫他等到明天再答复,以便给她时间想想再决定。我坐在大屏风的后面,静静听着,但其他女官叽叽喳喳,声音很大。幸好太后及时阻止她们,说上朝时不许讲话。这使我很高兴,因为这样就能听见太后和大臣之间有趣的谈话了。
退朝后,太后谕令将午膳安排在山顶上的排云殿内。太后说她愿意走着去,我们只得跟在她后面,慢慢地走。要去山顶的宫殿,须得攀登272级台阶,还要走10分钟崎岖不平的山路。对于这些,太后好像毫不在乎。看见两个小太监一左一右搀着太后的双臂,吃力地保持和她一样的速度,场面很是有趣。太后爬山的时候全神贯注,一句话也不说。到达目的地,我们已经筋疲力尽。太后自已是个善于走路的人,看见我们这副样子,就笑话我们。太后很好强,不论是游戏还是体力,看到自己超过其他人,就很高兴。她说;
“你们看我都这把年纪了,可走起路来,你们年轻人还没我快。你们这是怎么了?真没用。”
太后很喜欢人家恭维她,我在宫里这么长时间,已经知道什么话能让她高兴。但如果时机不对,恭维也会使她发怒。所以即使是献殷勤,也要小心。
排云殿是一座美丽的宫殿。殿前有一个庭院样的大场子,到处都是粉红色和白色的夹竹桃。有一张瓷桌和几只瓷凳。太后坐在她的黄缎椅上,静静地饮茶。蓝天白云,阳光和暖,但是风很大。太后坐了不大一会儿,说风太大,要进大殿。我正巴不得进去,便对皇后耳语道:我寻思这风怕是能把我的头饰给吹散了呢。
太监送来午膳,一样一样地在桌子上摆好。皇后朝我们使了个眼色,叫我们跟着她。
我们就跟着皇后来到后廊,在窗座上坐了下来。这里我要解释一下,宫里的窗户开得都很低,沿着窗户,廊下建有一排长凳似的东西,约一英尺宽。这里除了太后的御座,是看不到第二把椅子的。皇后问我是否注意到太后好像有心事,我说太后或许是在考虑早上庆亲王提到的私人会见的事吧。皇后说我猜对了,又问:“你知道关于这次会见的什么事情吗?定的什么日子?”我说太后还没有答复。
这时候,太后已经吃完了,在大殿里走来走去,看我们吃饭。她走到我母亲面前,说:
“我正在纳闷,为什么康格夫人要请求私人会见,没准她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吧。我倒是很想知道她要说些什么,这样就可以预先准备该怎么回答。”母亲说,兴许康格夫人那里有什么人想让她引见给太后。
“不,不会是这事,”太后说,“凡想要进宫见我的人,他们都会预先开列一张名单给我。正式朝见我倒不在乎,但私人会见就不同了,我根本不喜欢这样。你们都知道,我不喜欢被人问来问去。固然,那些洋人倒是都很友善、和气,也有他们自己的规矩,但总比不得我们,礼仪毕竟马虎不得。我这样说,好像显得自己很保守,我尊崇祖上的规矩,在我活着的时候不想改变它。你们看,我们中国人打小就被教育要做个谦谦君子。想想那些老道理,把它跟那些新的比比看。人们好像更喜欢新的。我看所谓新观念,不过就是基督教,他们主张把祖宗的牌位劈烂、烧掉。我知道,有许多人家都叫传教士给弄得家破人亡,这些传教士,总要引诱年轻人去信他们的宗教。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我为什么对这次会见感到担忧,就因为我们对他们太客气了,不会当面拒绝人家的任何要求。可外国人好像并不懂得这些。我要告诉你们我将怎么做。无论他们要求我什么,我就干脆告诉他们:这事我一个人做不得主,我要和大臣们商量。我虽然是中国的太后,但也要服从法律。老实说,我很喜欢内田夫人(日本公使夫人)。她总是那么温雅,从不问那些愚蠢的问题。到底还是日本人和我们相像,从不冒失。去年,你们那时还没进宫,康格夫人带着一个女传教士来,建议我在宫中设立一所女子学堂。我不想让她们不快,就说我会慎重考虑她们的建议。现在你们想想,宫里弄出一所学校来,可不是笑话么?就算办成了,叫我到哪里去找这许多女学生来读书呢?现在这样已经够好的了,我可不想把那些个皇亲国戚的子弟弄到我的宫里来读什么书。”
太后说到这里,大笑起来,其余的人也都笑了。
“我知道你们一定要笑,”太后说,“康格夫人是位很和善的人,美国对中国一向也很友好,尤其是光绪廿六年(1900),美国人在宫里的行为也还算友善,我很赞赏。但总不能说我也喜欢他们的传教士吧。李莲英告诉我,说这里的传教士有一种药,给中国人吃了,就会心甘情愿地成为基督徒。然后,他们就装模做样地叫中国人仔细想想,他们可是从不曾强迫任何人违背自己意志去信他们的宗教。传教士还拐走中国的穷苦小孩,挖出他们的眼睛用来做药。”
我告诉她,这些都不是真的。我见过很多传教士,他们都是一副慈悲心肠,并且愿意做任何事来帮助中国的穷人。我还告诉她,他们为那些可怜的孤儿做了些什么:给他们住所、食物和衣服。有时他们还到内地去,看到被父母所遗弃的盲童,就领了回来,抚养他们。像这种事情,我就知道好几起。那些乡下人把他们的残疾孩子遗弃给传教士,因为他们实在太穷,养不活孩子。我还对她讲了他们所办学校的情况,以及他们怎样帮助穷人。太后于是笑了,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