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真实的袁世凯

_3 马东玉(现代)
正文 小站--袁世凯的军事基地(3)
更新时间:2010-2-22 9:41:17 本章字数:781
这是袁世凯学习西方兵制的结果。他说:世界各国的将弁,都是军校的毕业生,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任职的。有的还要通外语,出国学习。这样的军官对军事的各项要求,能精益求精,日新月异。而中国的旧军队,仅以一勇拼杀取得职位,对新式兵学毫无所知,对古代兵法也一窍不通。“以他们扞御外侮,恐怕必无制胜之道。”所以,他向清政府申请设立军事学校,培养军官,教育士兵,乃“为练兵第一要义”同上书,第38页。。
为提高官兵文化素质,袁世凯在练兵开始,就在军中开办随营学堂,既教育官兵的文化,又在文化中渗进军事要领,军事技术、军纪军律。袁世凯为随营学堂组织编写一系列通俗读物、歌谣俚词,连一般不识字的士兵也能记得住、背得来,识了字,通了义。袁世凯新建陆军的《劝兵歌》同上书,第150页。便是一例:
谕尔兵,仔细听:为子当尽孝,为臣当尽忠。朝廷出利借国债,不惜重饷来养兵。一年吃穿百十两,六品官俸一般同。如再不为国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自左将相多行伍,休把当兵自看轻。一要用心学操练,学了本事好立功。军装是尔护身物,时常擦洗要干净。二要打仗真奋勇,命不该死自然生。如果退缩干军令,一刀两断落劣名。三要好心待百姓,粮饷全靠他们耕。只要兵民成一家,百姓帮忙功自成。四英奸淫人妇女,哪个不是父母生?尔家也有妻和女,受人羞辱怎能行?五莫见则生歹念,强盗终究有报应。纵得多少金银宝,拿住杀了一场空。六要敬重朝廷官,越分违令罪不轻。要紧不可说谎话,老实做事必然成。七戒赌博吃大烟,官长查出当重刑。安分守己把钱剩,养家活口多光荣。你若常记此等话,必然就把头目升,如果全然不经意,轻打重杀不容情。一篇劝尔要紧歌,务必字字记得清。
新建陆军的待遇优厚,也是近代我国军队最高的。袁世凯认为“饷厚则人无纷念,悉力从公”。八旗兵的饷银每月只有1
正文 小站--袁世凯的军事基地(4)
更新时间:2010-2-22 9:41:19 本章字数:934
按新军初建规定:新建陆军在胡燏棻定武军十宫4750名的基础上,再招2250人,总计步兵5000人、炮兵1000人、骑兵500人、工程兵500人,共17000人。由于待遇优厚、士兵社会地位提高等原因,仅仅13天便招足数目。新军来自苏北、安徽、山东、河南数省。招兵期间,袁世凯“朝夕督察,事无巨细,靡不躬亲”。因为新军招募必得严格审查,降低了条件,便会影响素质,落入过去“吃粮当兵”的旧套中。
在小站这块基地上,袁世凯与其说为清政府练出一支精锐之师,勿宁说为他自己练出一支赖以成就事业的武力支柱。这个有力的支柱,是清政府给他十分充足的经费练出来的。当年曾国藩编练湘军时,清政府没给一文钱,他东凑西拼,为湘军的经费来源,几乎走入绝境。李鸿章编练淮军时,清政府也没给经费,是他被上海绅商求去保护上海,一下子进入被称为“财汇之区”的上海,只得靠对商人的横征暴敛,才免强支撑淮军的生存。比起湘、淮军,袁世凯可幸运多了,他从未因军饷发过愁。
有充足的经费,便不愁精良的武器装备,从而也就有高素质的兵员,从而也就有了一支精兵。有了自己的一支精兵,清末十几年便有了袁世凯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那时候,一提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无论中外,再也不会小看他了,连后来的林彪都曾归结出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清政府给他的编制是七千人马。以后只要有机会他便扩充人数,做山东巡抚时,他把山东巡防营和张之洞、刘坤一编练的自强军并入新军,他的军队扩充到两万人。
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的武卫中、左、前、后各军溃散,唯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新建陆军又是清政府统编武卫军的右军)完整无缺,他的军队成为他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资本。新建陆军改称北洋常备军,扩建到二万五千人。
日俄战争爆发,袁世凯以护卫京师之名,以朝廷名义把北洋三镇扩建为六镇,兵力达到八万人。
有如此雄厚的军事实力作后盾,使他成为当时的清政府、革命派、立宪派等各党各派都争取的人物。使他挟着重兵,威慑革命党、压制清政府,终于迫清帝退位、迫孙中山让位,成为名正言顺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九小站--袁世凯的政治政权基地
正文 小站--袁世凯的政治政权基地(1)
更新时间:2010-2-22 9:41:24 本章字数:1065
小站--袁世凯的政治政权基地
袁世凯的小站练兵,更重要的是练出了他的政治力量,成为他以后做总督、总统的政治资本。在小站那个军号声声的练兵场上,光大总督就出了四个,内阁总理出了六个,中央部长、省长、督军等,像走马灯般丛现丛出。这些人物是他小站练兵时的军官,由他一手选出、提拔,他用国家的俸禄,培养自己的政治力量。这不仅是曾国藩、李鸿章难与相比,连后来办黄埔军校起家的蒋介石,也没从黄埔培养出这么多重要的人物来。
袁世凯奉旨练兵,在十几天里就招齐了朝廷规定的人数,上奏成军。因此,他所用之人,不是自己早已准备好了的,只能是现有的人物被他选用而已。
通观他当时选用的人,大体有三大类。一类是原来旧军的老将,二类是原李鸿章创办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三类是袁世凯自己招来的幕僚。
而这三类人,主要都和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任人唯亲是错误的,但愿意用同自己有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实心支持自己的人,这是人的天性。古今中外,即使是伟人也大都如此。没有几个愿意用坚决反对自己的人,除非是征服了他,如果不服而一直反对,或者不用,甚至杀掉,这似乎是古今伟人的一定用人原则。
袁世凯用的淮系老将,最有代表性的是姜桂题。
姜桂题同袁世凯是亲缘关系。安徽亳州人,是袁保恒的把兄弟,是他父执辈的将军。早年在淮军宋庆部,剿捻立有战功,官至提督、毅军(淮军之一军)分统,旅顺失守后接替刘盛休统率铭军。袁世凯编练新军,便把他招来,任命他为新建陆军的左翼翼长。
平日袁和姜的关系极为密切,总称他“老叔”,姜称袁“老四”。入小站时,姜已53岁,是年龄和资历最老的。姜桂题没有文化,但为人朴诚忠直。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对下级和士兵极为亲善,袁世凯称他“实是宿将中不可多得之员”《袁世凯奏议》(上),第11页。。
姜桂题在近代笔记史料中,有很多传奇故事。传说他在防守旅顺口时,总愿袒胸露腹,在街面上溜达,像个乡巴佬儿。时而进入农户讨水喝,自称姜老汉。同捻军作战在江北浦口街上溜达,见一士兵买鱼不给钱,还打卖鱼的,他上去抽了士兵嘴巴子。士兵见一农民打扮者敢打他,也还他老拳头。扰攘之际,一兵头见了大喊:“这是大帅啊!”后来该士兵被管带缚至辕门,请求处治;管带也自请治罪。姜桂题仅瞪他们许久(那是怪他们违犯军纪),说:“我扇他嘴巴,他还我老拳,都是打嘛,治的哪门子罪嘛!”在场者皆不禁大笑费行简:《现代名人小传》(下),第21~22页。。
正文 小站--袁世凯的政治政权基地(2)
更新时间:2010-2-22 9:41:27 本章字数:1123
平日他总亲切地称年轻军官“小鸟孩”,当着袁世凯的面向痰盂子里小便唐在礼:《辛亥以后的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53集,第195页。。
姜桂题对袁世凯的新军统带十分认真,对袁忠心耿耿。后被委任热河都统,授衔陆军上将、陆军检阅使等高级军衔。姜的宽厚长者作风对新军建设带来淳朴风范,袁能用老军官,又能以长辈待,也使新军官兵对袁很钦佩。
张锡銮,是袁世凯早年的把兄弟,大袁16岁,袁以兄事之费行简:《现代名人小传》(下),第50页。。他是浙江钱塘人,因讨土匪有功,第升参军、知州、道员、奉天新军统领等职。小站练兵时被招入营,曾任营务处总办。对袁忠心不二,一度从袁退居彰德。后复任巡抚、总督、都督等职。袁任总统时,封为“镇威上将军、一等伯爵、参政院参政。”
倪嗣冲,与袁有地缘关系,早年取秀才后入淮军,曾与袁相识。小站练兵之初即被招至。1913年奉袁世凯命攻占安庆,任安徽都督,为袁晋封将军府安武上将军。
吴长纯,是袁世凯在朝鲜时的部下。早年以武举人投军吴长庆淮军庆字营,后任庆军营帮带,随赴朝鲜平乱。吴长庆中法战争归国,留为袁世凯所部军官。小站练兵初即为老将之一,被袁任为全军右翼翼长,与姜桂题同分两翼,是袁的左膀右臂。后为北洋陆军第二、五镇统制,极受袁世凯信任。1906年病死山东军营,袁世凯极力上奏褒扬,为之申请优恤,并附祀李鸿章、吴长庆专祠《袁世凯奏议》(下),第1295~1297页。。
刘永庆,与袁世凯有亲缘关系。河南项城人,是袁的表弟,自幼相近。在朝鲜为袁的侍从官,升任驻仁川交涉通商委员。小站练兵时任粮饷局总办兼转运局总办,掌一军军需,为袁世凯的亲信,官至提督《袁世凯奏议》(中),第819页。。
吴凤岭,河南项城人,是袁世凯家的佣人之子,一直在袁家长大。后随之投军,在朝鲜为袁贴身侍卫。小站练兵时,任马队队官。后直升为北洋陆军第四镇统制。
雷震春,庆军下级军官,赴朝鲜与袁世凯相识。小站练兵时任右翼队官。后升任北京执法处处长,为袁世凯政权的执法干将,被封“震威将”,是为北洋老军人之一费行简:《现代名人小传》(下),第32页。。
江朝宗,淮军刘铭传部帮带,袁自朝鲜归国,随袁办理前军转运。任新军参谋营务处和军官学堂监督。袁做民国总统时,提为北京步兵统领。
袁世凯罗致的“老将亲兵”,还有袭元友、任永清、王世清、王同玉、赵国贤、王凤岗、徐邦杰、唐天喜,等等。这些人也都是北洋军的知名军官。这些人大都是袁在登州载朝鲜时的部下官弁亲兵。也都成为新建陆军编练时,袁世凯“靠得住”的军官。
正文 小站--袁世凯的政治政权基地(3)
更新时间:2010-2-22 9:41:29 本章字数:1135
袁世凯的第二类练兵的人才,是李鸿章创办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
该学堂为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在天津设立的陆军学校,光绪十一年(1885年)创设。略仿西洋陆军学形制,聘用德国教习,学习军事和自然科学知识。初时学员从淮军弁目中抽调入学,为一年制短期训练班,训练淮军官佐。1896年延长学制,招青年学生考试入校,当年有学生二百八十人,分马、步、炮三科。然而,因淮军是由于镇压太平军而临时招募,军官都是行武起家,一致认为“功名自马上得之,对于军事学习多谩语讪笑”张一麟:《心太平室集》卷四,第14页。。所以,即使是武备学堂肄业,去了淮军军营,皆不被重视,以为书生纸上谈兵,不让他们带兵和指挥作战。天津武备学堂十余年肄业和培训大批武备学生,他们虽有一定的近代军事科技知识,但全压在淮军军营里,所学不得其用。
甲午一战,淮军溃败星散,这些学生更无军队倚靠,袁世凯办新军,就把这批青年人网罗至小站,成为新军中的新型军官和建军骨干。他们在淮军中受到轻视,而到了小站就成了袁世凯的骨干,这些人对袁世凯的忠诚就不言而喻了。当时他们大都20多到30初头的年岁,是小站练兵的有生力量。随着袁世凯政治和军事事业的发展,这批人也迅速升迁,成为总统、总理、部长、省长、督军和逐鹿中原的军阀。
国人共知的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王士珍、张怀芝、段芝贵、李纯、陈光远等,都是这个系列的代表人物。
段祺瑞,以文童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科,毕业后去德国学习一年,回国后任威海防军随营学堂教习。1896年被袁世凯调入小站兵营,破格提为炮科随营学堂总办,时年仅30岁初头。后连连升迁,由镇统、提督等衔直升为民国初年的陆军总长、代国务总理。1924年在直奉战争中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代表了反动的一任北洋军阀政府。他与冯国璋、王士珍为小站练兵的元勋,被称为“北洋三杰”。他一直是北洋各军校的总教务,是北洋陆军军官的校长兼总教习。时人谓之“军事学第一”费行简:《现代名人小传》(下),第30页。。
段祺瑞,1896年被袁世凯调入小站练兵,连连升迁,时人谓之“军事学第一”。
冯国璋编写过军事专着,极受袁世凯重视,称他为“军界之学子无愈公者”。
冯国璋,在天津武备学堂学习时考中秀才,被时人指为通文事。1895年充出使日本大臣的随员,得考察日本军事之机,编出军事专着。后入小站将书呈袁世凯,极受重视,袁称他“军界之学号无逾公者。”张一麟:《心太平室集》卷四,第15页。小站新军操典,为其一手制定。辛亥革命军兴,他任第一军统领,赴武汉王士珍,1896年入小站练兵,一直追随袁世凯,袁任他为陆军大臣。
正文 小站--袁世凯的政治政权基地(4)
更新时间:2010-2-22 9:41:31 本章字数:1265
镇压革命,攻下汉口,助袁升任大总统。后又镇压“二次革命”,被袁封为“宣武上将军”。曾任中华民国总统。因与段祺瑞矛盾,造成北洋分裂为直、皖两系,冯为直系首领。
王士珍,天津武备毕业后督办正定镇标随营学堂,甲午战争率学生军赴平壤与日军作战,曾负伤。1896年入小站军营,一直追随袁世凯。王士珍“少年英挺”,为官少有的清正廉洁。袁任大总统时,任他为陆军大臣。后见军阀混战,乃退出政坛,直至病逝。被时人目为近世武人中少有的“德优于才”者费行简:《现代名人小传》(上),第27~28页。。
曹锟,天津布贩子出身。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入宋庆部任哨官。官为袁世凯招至小站,任学兵营统带。一直追随袁,为第三镇统带等高级军官。积极推戴袁世凯作大总统,率兵镇压“二次革命”,被授“虎威将军”。后以贿选为民国大总统,是出自北洋的第四任总统。
其他重要成员有:
曹锟,天津布贩子出身。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入宋庆部任哨官。后为袁世凯招至小站,一直追随袁,后以贿选为民国大总统,是出自北洋的第四任总统。
张怀芝,武备学堂毕业后入小站练兵,历任队官、营官、第五镇统制、察哈尔都统、山东督军、参谋总长等职,被袁升为“清武将军”。他是北洋军统中“资才并茂”,操守较好者。
段芝贵,其父是淮军军官,与袁世凯相知,袁自武备学堂将他调来小站,时年20多数,任新军督操营务处提调。一直追随袁世凯,历任第三镇统制、湖北都督、陆军总长等高级军官,被袁封为“彰武上将军”。
陆建章,武备学堂毕业投奔小站,一直追随袁世凯。阴谋诡诈有“诸葛之号”。民国后任袁世凯安全警卫处和执法处处长,以“杀乱党邀宠袁”为能事。曾督师剿灭白朗起义,因功升任陕甘督军。袁死后归附冯国璋,任总统府高级顾问,被皖系诱杀于天津。
李纯,他投奔小站时也是20初头的武备生,以镇静、智计称为“同辈翘楚”。后一直被袁信任,升迁很快。为北洋军第六镇统、江西都督、受封“昌武将军”。
王占元,早年为刘铭传部淮军下级军官,武备学堂毕业后转入小站。在镇压武昌起义中露其锋芒,升任湖北督军兼省长,后封“襄武将军”。
陈光远,武备学堂毕业转入小站,后历任北洋军第四镇统制等高级军官,后为直系军阀之中坚,冯国璋任总统时为江西督军。
追随袁世凯为北洋骨干的还有陆军第五师师长、陆军次长的田中玉;陆军第四师师长、受封“克威将军”的扬善德;为袁世凯全国讲武堂堂长的鲍贵卿;袁世凯陆军第一镇统制,受封“弼威将军”的何宗莲;袁世凯北洋军第六镇统的李长泰;曾任袁世凯北洋军第六镇统制的商德全;曾任北洋军第二镇统制的王英楷;受封“度威将军”的吴金彪;受封“恒威将军”的马龙标;受封“绩威将军”的张永成;受封“果威将军”的靳云鹏,等等诸人简历见:《中国军阀史词典》,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年。。都为袁世凯的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为袁世凯军事、政治和政权建设的中坚。
正文 小站--袁世凯的政治政权基地(5)
更新时间:2010-2-22 9:41:34 本章字数:1155
小站练兵的第三类人员是袁世凯的幕僚。幕僚多者构成幕府,是官僚系统之外的一个庞大的行政辅助系统。其起源远在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典型者是“四公子”广招天下“客”。客,即幕僚,时称客卿、食客,是各种人才的荟萃。其身份虽不固定,但却尊贵,与幕主之间处得好的特别亲密。幕僚做的事大量者为参谋、参军、记室、文案、秘书等。近代曾国藩、李鸿章湘淮军里,有大批幕僚,后来大都成为清政府的高官。左宗棠做湖南巡抚骆秉辛的幕僚,简直包办了抚衙所有的差使,世人称之为“左都御史”,被传为佳话。
袁世凯做人豪爽、大方、宽厚、随和、不拘小节、不囿一格。他的幕府人才济济,是他身边的忠实助手和智囊,也是他成功的基础。
袁幕的代表人物是徐世昌。
徐世昌号菊人,天津人。其祖、父皆居官河南,后迁居河南汲县。父亲死后,家道衰落。徐世昌靠做家庭教师为生,即使设馆授徒,家境已然贫寒。1879年,他在河南陈州坐馆时,听说袁世凯办文社,为人急公好义,便幕名拜访。当时去访袁世凯之目的,想求得去省城参加乡试的川资。袁世凯慷慨赞助,使他顺利成行。徐世昌壬午年(1882年)中举,丙戌年(1886年)进士,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科考算是升到最顶端。
但是,他的官运却很差。仕途惨谈,财运不佳,仍然过着清苦的日月,每年仅有几十两银子的收入。其原因是翰林院掌院学士李鸿藻对他有很执拗的成见,说他“虚矫过人”,不给他事做,就仅有那几十两银子的收入而已。李鸿藻不仅不委之差事,还把他对徐的固定看法到处散布,使他守着翰林院编修九年而无出头之日。但徐世昌仍然默默守着,对李鸿藻仍非常尊重,逢年过节必然省点钱孝敬他,这是固定要做的,人人如此。但徐世昌拿不出钱,每次仅能拿出二两银子来。由于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进贡,使他更不得晋升张达骧:《我所知道的徐世昌》,《文史资料选辑》,第48辑,第217~218页。。
当袁世凯于1895年小站练兵消息传开,生活窘迫的徐世昌或该立即前往。但他迟之两年才被袁招去,其中原因可能是翰林清贵之名,使他不愿俯就了还是李鸿藻束着不让他前往?究其原因还是后者的可能性大(后文当有进一步说明)。
袁世凯也是奉旨为国家练兵,1897年还是把徐世昌招去小站,委任为参谋营务处总办。徐世昌书生一个,不懂军事。庆亲王奕匡
袁以高参对待,负责文案工作和学堂事务,还汇编营制、操练、供饷资料,编成《新建陆军兵略录存》、《新建陆军操法译晰图说》,算是发挥了他的专长。
袁世凯给他优厚的薪水,月收入达160多两,年收入约2000两,是做翰林院编修无法相衡的。袁深知文人的特点,平日优容相待,随和相处,行动出入自由自在,不加约束。
正文 小站--袁世凯的政治政权基地(6)
更新时间:2010-2-22 9:41:35 本章字数:1136
开始时袁保奏他为四品道员,比编修提高三级。后逐步升级,历任兵部侍郎(二品)、会办兵事大臣、军机大臣,成了一品大员。1907年,东三省改设一般行省,徐授为钦差大臣兼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从此,袁世凯的势力扩至东三省。两年后还京任邮传部尚书、铁路督办大臣、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
袁世凯被黜回籍时,徐世昌利用中央枢垣身份,维持保护北洋嫡派同仁。同时把清廷诸方面的消息传递给袁世凯,使他随时知悉政情。
武昌起义爆发,国家局势大乱,徐世昌活动被清廷倚恃的王爷庆亲王奕匡,奏请起用袁世凯,允准后代表清廷去河南洹上敦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就任总理大臣,徐积极策划“逼宫”活动,迫清退位。袁就任大总统,徐为国务卿,即总理之职。袁病危时,把国事、家事委托于他。1918年被“安福国会”选为大总统,是北洋出身的第三位大总统、民国第四任总统徐世昌简历见《北洋军阀史料》、《徐世昌年谱》、《袁世凯奏议》等。。
袁世凯小站练兵后的重大事业,徐世昌出尽肱股膀臂之力。
慈禧出行,前排太监左为崔玉贵,右为李连英。
对袁世凯忠心不二的第二位幕友是阮忠枢,前文已提到此人。他也是淮军将领的后人,光绪七年,他由老家安徽合肥赴京赶考,与北上山东投奔吴长庆的袁世凯邂逅于途中,二人相处甚洽,乃结拜兄弟。1889年阮以举人身份投奔李鸿章,受之器重,担任水师学堂汉文总教习、北洋军械局总文案。甲午战败,淮系飘零,他留在北京李莲英兄弟家中做家庭教师,时称“西席”。袁世凯结识李连英,是他的牵线。
小站练兵之始,袁招之付以文案差使,甚受袁信任。他是袁的早年异姓兄弟,文章写得好,袁仍以兄弟相称相待。袁大他八岁,总以大哥哥身份对他关心爱护,甚至包容其缺陷。阮在淮军养成吸食大烟的恶习,夜里吸烟,早晨起不来,直到下午三点才能起床办公。在新军营中,有食大烟者处以斩刑,袁世凯对阮却不闻不问。而且,多次向清廷上奏,极力保奖。如1902年上奏皇帝,说他“才长心细,学博识优”,“在营数年,多资臂助。嗣随臣移驻山东,委办各事,均能竭诚赞画”,“洵为得力出色之员”《袁世凯奏议》(中),第554页。。在袁幕中屡被奏请升职,直升为二品大员,在简补顺天府时,阮坚不赴任。直向袁世凯说:该职“一年所收入五百两,仅抵得上幕府中一个月的薪金”。嫌收入低虽是实情,他主要还是不想离开袁世凯。后来,阮不得不上任,而袁世凯照样付给他银子,让他为之遥为策划,仍算其幕僚,这件事在历史上也算是趣闻了。直到袁任大总统时,阮已是邮传部侍郎了,阮仍甘做袁的总统府“内史监”,即秘书长,总管总统府文案。可见,阮忠枢对袁世凯是多么忠心了。
正文 小站--袁世凯的政治政权基地(7)
更新时间:2010-2-22 9:41:39 本章字数:812
袁世凯的幕中人物甚众,着名者还有田文烈、言敦源、沈祖宪、吴笺孙、陈燕昌、萧凤文等等。田文烈是袁世凯在朝鲜相识,他是朝鲜仁川理事府文案。入幕后也长期任袁的文案工作,受袁推举,历任陆军部副大臣、河南都督,授为陆军上将军衔。沈祖宪是浙江绍兴人,曾任职湖南知县,被革职后经袁奏请起复,充任袁幕二十余年。他师事袁世凯,以弟子相称,与袁的另一幕僚员闿生撰述袁世凯辛亥前的生平,为《容庵弟子记》《袁世凯奏议》“编辑说明”,第2页。,成为认识、研究袁世凯的重要史料。
张勋,是由淮军自投小站的军官,因作战勇猛,被袁任为新军工程营统带,统率袁世凯的护卫亲军。后因拥“溥仪复辟”,而臭名昭着。
另有一个张勋,是由淮军自投小站的军官。他是江西奉新人。1884年已30岁投军,不久中法战争爆发,由长沙转入广西提督苏元春军,同法军作战,作战勇敢而被提升军官,1891年升为参将。后又转入宋庆部淮军,参加了甲午战争对日作战。淮军星散后,在小站练兵之初就自投至袁世凯的军营中。被袁任为新军工程营统带,再转为督练处任中军官,统带袁世凯的护卫亲军。
以上是张勋前期的基本事略。由于他以后曾搞臭名昭着的复辟活动,人们就把他的一生改写,搞得处处面目狰狞。在费行简的《现代名人小传》等历史作品里,编造了许多虚构故事,耸人听闻。
如说他少年无赖,恶事作绝,沦为强盗,杀人抢劫等。中法战争时,有人把他推荐给苏元春。一次,苏元春给他两万两金(应是白银),命他去上海订购军装。到上海后他每日吃喝游荡,赌博嫖妓,把两万银子花光。有人劝他一跑了之,他却说:“若如此,就不像个男人了。”竟回到苏元春军营,自缚请处治。元春奇之,佯怒下狱,暗中派人放了他,且写了推荐书给他投奔袁世凯,等等费行简:《现代名人小传》(下),第24页。简直诌掉了下巴,胡乱捏造,时间、地点全对不上号。
正文 小站--袁世凯的政治政权基地(8)
更新时间:2010-2-22 9:41:41 本章字数:935
从其简历,可见张勋性格刚猛勇敢,也有些鲁莽,由于他的勇敢,袁世凯才让他率领亲兵营。袁世凯极为识人,张勋一定还是个忠勇者,因为不忠只猛,是不可以信任的,让不忠的人做亲兵保卫是极其危险的。从他后来的表现,清政府灭亡了,他的部队还都留大辫子,可见对清政府的忠心。一个人留条辫子不起眼,一个统帅让全军都留大辫子,不忠不孝者,不忠到可以的程度,是做不到的。
后随袁世凯去山东,任武卫右军(即前新建陆军)先锋官兼巡防营帮带。在山东镇压义和团,袁世凯表奖他“有胆有识,血性忠勇,精悍绝伦”,“往往以寡击众,屡立奇功,声威烂然,士民交颂”,“有古名将风”。《袁世凯奏议》(上),第365页。
庚子年,八国联军入北京,两宫蒙难。袁世凯特命张勋率军前往护驾。两宫由西安回銮,张勋一路送往北京,慈禧满心欢喜,特命其护卫颐和园,进一步结交宫禁和近臣。
当东三省变为行省制,徐世昌任三省总督时,奏调张勋为东三省巡防军翼长。后历任江南提督、会办长江防务大臣、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张勋的官位直追先时的曾国藩和李鸿章。
张勋对清廷和袁世凯几乎同样忠心不二,他极力反对辛亥革命,在南与革命军顽强对抗。他向徐世昌表示:“宫保(袁为太子少保,故尊称宫保)在,从宫保;宫保不在,仍从旧朝。”费行简:《现代名人小传》(下),第27页。
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时,命为江苏都督、长江巡阅使,授之“定武上将军”。
袁世凯死后,他实现自己“仍从旧朝”的诺言,在徐州召集督军会议,号召拥立清帝复辟。1917年率军入都,同年7月1日拥溥仪登极复辟旧朝见张国淦:《北洋述闻》、《北洋军阀》等。。终被北洋旧友联兵打败,他避入荷兰使馆,被许世昌特赦,委以热河垦殖督办,未就任,不久病殁于天津。
通观张勋的表现,并非国人对他的看法那么坏。此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政治制度的优劣不能认识。但是,此人忠勇血诚,信诺坚贞,应属品质高贵的一类。在晚清风云变幻的年代,士林多为一己,见风行船,张勋这般操守者,少而又少。袁世凯得到张勋,其于袁之事业坚贞不二;张勋其人,能为袁操守不移,亦足见袁之为人。
正文 袁世凯的用人特点:知人、交人、容人(1)
更新时间:2010-2-22 9:41:43 本章字数:1068
袁世凯的用人特点:知人、交人、容人
古今做大事的领袖人物都有一套用人方法、手段,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或原则。做大事就得有大群人一起做,而人群里面就会鱼龙混杂,千姿百态。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都能齐心合力共同做事,这就得看领袖人物的用人策略了。
凡讲古代用人,无不想到曹操,他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际,能扫平群雄,一统天下,除诸方面的原因之外,用人方面有其特长。当时的草莽不足论,与吴、蜀相比,亦显曹操的用人有道。吴国的大将军周瑜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既想同蜀国联合抗曹,又时刻想害死才气高于他的诸葛亮。而诸葛亮的心胸也不是很宽,处人总留着心眼,让人猜之不透,一身鬼气。他教给后主刘禅的用人原则是“亲贤人,远小人”,也很狭隘。
曹操不然,他首先对人认识得很准,尽管刘备假装无能,还是被他认了出来。再是他的心胸远超周瑜、诸葛亮和刘备等英雄。他的用人之道是:只要有才干,有一技之长,都要御而用之。齐桓公成就霸业,因为用了管仲做相。而管仲所以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完全是由于鲍叔牙的推荐。鲍叔牙深知管仲有大才,但却有一身缺点:爱贪小便宜;战场上多次做逃兵;扶佐的主人公子纠死了,他却苟且偷生;交战时曾射了齐桓公一箭,等等。但鲍叔牙深知管仲为什么会有这些缺点,从而向齐桓公一再保举他。齐桓公用了管仲,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全在用了管仲的大才。
曹操知道这个故事,所以说:“若必廉士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曹操还举出汉初刘邦用陈平的故事,他说:“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陈平是刘邦打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臣。但陈平的缺点更大:居家时“盗嫂”,即与嫂子私通,做了刘邦的都尉,又不断收受下级的贿赂。当这些事被一班老臣揭发之后,陈平毫不隐讳地承认,认为王所用者是臣之才能,如臣之才无可用,则还金而归。刘邦谅解陈平的错处,用之不疑《史记·陈丞相世家》。。
曹操说,如果有管仲、陈平这样的人扶佐,他也将“惟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近代的曾国藩用人在于亲朋故旧、师生弟子,这些人中他选择优劣,偏在儒家道德。他在战争紧急时,亦知用其才,但在心目中,道德不高者,毕竟鄙弃之。因此,终其一生,人皆以“老夫子”目之,敬而远之。身边贴近知交者终无几个人,当金陵城破,连被他提拔的左宗棠、沈葆桢等,也在背后捅他的刀子。连他的学生李鸿章,也与他分庭抗礼。至于李元度等,自以为深交知己,困难时也背叛了他。
正文 袁世凯的用人特点:知人、交人、容人(2)
更新时间:2010-2-22 9:41:46 本章字数:1171
曾氏之道德学问,几无人不服气。但他的用人之道,偏之于德,犯了“水至清则无鱼”的旧典。
李鸿章也是饱读儒学,少年科第,“以儒生起家军旅”者,但他比乃师曾国藩就高明多了。他不像曾氏那么迂腐,他认为“天下熙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人,谁皆助我。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语,立论太高”。他的用人之道,总体上以利吸引,用人不看门第学问,不重德性,而重才能勇气。他的将佐中极少有功名者,最初的13营淮军,统领中只有一个举人、一个廪生。余者都是地头蛇、盐枭、土匪、降将等参见王尔敏:《淮军志》,第73~87页。。统领如此,士兵的道德不堪闻问。但是,李鸿章的吸引力远超曾国藩,事业也远超曾国藩。直到淮军遇上日军,才一败涂地,李鸿章也随之失势。
袁世凯的用人原则、作风,前文已涉及,他治下之将佐是不同流品、不同资格、老军人、大老粗、贩夫走卒、青年学生、唯利是图者、大烟鬼子等等人物皆兼收并蓄。而这些人不仅甘受驱使,且多对他忠心不二。可见他的用人之道又远胜过曾国藩、李鸿章,亦不亚于曹阿蛮、汉武帝。
唯才是举,说的是不拘一格用人;但是如何让所用之人忠心不二就难了。曾夫子是想以理(理学)服人、李鸿章以利诱人、女皇武则天像铁鞭驯马般征服人、汉武帝以威力服人。而袁世凯却是以知、以心服人。
袁世凯的知人、交人、容人,有许多传奇故事。
如他和阮忠枢的故事,不仅容了阮的抽大烟的恶习,还容了他嫖妓的恶习。袁的女儿介绍说:“阮忠枢曾跟袁世凯闲聊,他在天津嫖过一个名叫小玉的妓女,今犹不能忘怀,能纳她为妾就好了。袁世凯说嫖妓、纳妓是军法不容的,阮也知道这一层,就不再提起。过些日子,袁世凯约他去天津,说有重要公事要办。到天津后正是晚上,袁世凯领他进得一个院落,看到正房灯烛透明。走近了又见铺设华丽,有人正忙着摆设宴席。当他们进了屋子,一个丫头高喊:“新姑爷到啦!”又见两个丫头从里屋扶出一个新娘,对袁世凯、阮忠枢冉冉下拜。阮忠枢不明就里,正迟疑间,猛然见到这个新娘子正是他要娶的小玉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174辑,第129页。。
袁做大总统时,有个国会议员林长民,辛亥革命时响应起义,南京军政府成立时,任黄兴陆军部秘书。但他主张立宪,与国民党的政见不同。一次,林父患病,林往总统府请假前往上海探父病。袁世凯闻后,命车送之前往,并特送人参、鹿茸等约值二三千金诸珍。林父即殁,袁得信,再赠银圆三千。待林入都销假,林至新华宫门,袁迎而致慰,并诵林氏所发之“袁启”,自始自尾,随诵涕零,一语不漏。长民伏地叩谢。林尝语人:“以日理万机者而于极不相涉之哀启,强记而面诵之,其责望于我已达严重之极点,不从之,即取我命矣!”李宗一:《袁世凯传》,第350页。
正文 袁世凯的用人特点:知人、交人、容人(3)
更新时间:2010-2-22 9:41:49 本章字数:1301
察存耆着文忆袁世凯旧事,亦耐人寻味。
说的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袁为军机大臣兼处务部尚书,已官及一品。入京后循例去老京官家拜会,到了增崇家,增让年幼的儿子察存耆见客。存耆抢至客位的袁大人施礼,袁世凯一见,也赶忙站起抢前几步还礼,口说:“不敢。”连忙说:“小孩子,小孩子,太客气啦!”袁又拉着存耆的小手,连声叫:“老弟好!老弟好!”随后认真地同存耆攀谈,当谈到读书之事时,存耆本不大爱读书,怕被小看,假说,书不够读,要准备购入预备学堂的书。袁世凯当即表示:“明天我给送过来。”
主人以为袁世凯一个军机大臣,不过随口说说而已。可是,过了一天,存耆放学来家,就见到院子里放着五个大木箱。门人说:“袁大人给少爷送的书。”说着递上了袁世凯的名片,名片上印着袁世凯三个字,下面又加上手写的“世凯愚弟”几个小字。打开书箱,有天文、地理、政治、教育、兵法、法律等,都是京师大学堂编写,官书局出版的新书察存耆:《袁世凯与奕匡》,载《断魂紫禁城》第189~191页。。
察存耆回忆,一些高一点的官前来时,多很神气、傲慢。不要说送书,就是还礼也都身不离座,简单地摆摆手表示而已。
清廷所派留学生,归国后要军机处引见。当时军机领班是奕匡,军机大臣有那桐、世续、张之洞、袁世凯等。留学生见到军机大臣,都要伏地叩头,袁世凯必然鞠躬还礼,其他的军机大臣大大拉拉受礼,无啥表示陶树德:《我眼中的几任直隶总督》,《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第119页。。
据讨伐张勋时任陕西军总司令的张钫回忆,他27岁时任革命军东征司令。那年,他进京办事,袁为民国大总统,因是同乡曾多次接见他。袁总统总是温和、洒脱地同他攀谈,对陕西铁门、潼关的风景、文化遗址有声有色地叙说。对河南的风情更是饶有兴致,谈论滔滔不绝。尤对张钫何年何月所干何事业,皆能背出,赞不绝口。并谆谆教导:“一不要急着做官,二不要贪钱,三要多读书。”张钫:《我在反袁护国期间的经历》,《文史资料选辑》,第48期。实际上张钫是反对袁世凯当国的,但他在回忆录中尤对袁世凯的态度等,称赞有加。
袁世凯对人交之以心,用之不疑,宽容优厚,实有领袖群伦之风。如他对张勋的认识和使用,宽容其鲁莽,用其勇猛忠诚,使一莽夫对他忠诚不二,换个曾国藩那般轻高、挑剔,其事就会造成反局。至于袁忠枢的品质和作为,也只有袁世凯才能交之以心,处为兄弟之谊。没有袁世凯的厚待,大总统徐世昌怕要在李鸿藻手下再苦熬若许年,或者永无出头之日。
至于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皆人中虎豹,袁世凯都能御而用之,终其事业而随之。待袁死后,二人果然互斗而成各霸一方的大军阀,闹得鸡犬不宁,人民遭殃。
再如姜桂题那般老态、拖沓,直呼一军统帅的袁世凯为“老四”,袁也总得叫他“老叔”。袁世凯在众将面前尊重他,宽容他动不动叫人“小鸟孩”。正可用之以服老派,以服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旧军官。既增加了全军的凝聚力,也无形之中表现了袁世凯尊重老辈、不骄不矜的优秀品质,在众将官和士兵中提高了威信。
正文 戊戌前袁世凯变法思想的表露和行动参与(1)..
更新时间:2010-2-22 9:41:52 本章字数:864
戊戌前袁世凯变法思想的表露和行动参与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丧权辱国、面临列强瓜分的新起点;也是中国人再度觉醒,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新起点。
1895年是全国会试大比之年,各省赴京参加会试的举子齐集京师。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也参加了那次会试。考试刚刚结束,就传来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条约内容有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赔款两亿两白银,让日本人进入中国开办工厂自由制造等。消息传开,举国激愤。对饱读儒家经典的年轻知识分子,那种耻辱和危机之感就莫可言状了。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1895年4月15日),是接受日本条件的日子。当天,康有为听到了电报消息,即派梁启超去各省会馆联络,鼓动会试举子,联名上书朝廷,要求拒签条约。梁启超是位著名的宣传鼓动专家,笔墨口头的功夫都有两套。本来士子们就已义愤填膺了,经他一鼓动,聚集在一起的年轻知识分子顿时沸腾起来。于是,“衣冠之人塞途,围其长官之车,台湾举人垂泪而请收回成命,没有不哀伤的。”康有为见士气可用,便邀集十八省举人在松筠斋开会,签名者达一千二百余人;以一天两夜起草万言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三件事。梁启超、麦孟华连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奋勇,将万言书递之于都察院。
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事件。
梁启超首先夸大其词地宣传、记述了公车上书事件,是康有为领袖发起,全国“蒙昧的启发开通,实起于这次举动……实是清朝二百多年来没有过的大举动啊!”见丁文江等:《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8~39页。公车上书之时,袁世凯还在辽东战场上随失败的湘淮军乱走。如前文所述,他返津后回顾辽东战场上日军的气焰,曾想率一军与之交战,雪朝鲜之辱、雪甲午战败之耻,但深知淮军暮气,战无不胜。听说中央主战派欲练成一军与日军再战,才趁京请缨,谋得练兵之差。经李鸿藻、翁同 、荣禄等人推荐,才得奏闻光绪,光绪于同年8月2日召见了他,当日下旨让他留在督办军务处,供王大臣差遣,实是让他准备练兵事宜。
正文 戊戌前袁世凯变法思想的表露和行动参与(2)..
更新时间:2010-2-22 9:41:54 本章字数:943
当时的光绪帝已受爱国士子公车上书的感染,在接见袁世凯时,曾垂询变法的意见。召见后,他写了一篇万言书,于同年8月20日,即召见之后的18天上递光绪帝。题目是《遵奉面谕,谨拟条陈事件呈》据说这篇呈文长达一万三千余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方面改革内容。共分储才九条、理财九条、练兵十二条、变涉四条。因全文不易见到,其部分文稿照录如下:
窃维天下大事,递变而不穷者也。变局之来,惟变法以应,则事变乃消弭于无形。此次军兴失利,势诚岌岌,然果能中外一心,不忘仇耻,破除积习,因时变通,不过十数年间,而富强可期,是以更始之一大转机也。
顾说者谓:我国声教文物远驾他都,何必舍己求人,轻更左制?不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应恪守我法,而富国强兵之道,彼已久著成效,势不得不参用各国新法,择善而从。试观三代之际,行井田,设封建;秦汉而后,农政钞法,兵律官制,选经更易,隆至今日,旧制所存者,百难一举。以汉宋大儒名臣,亦不能强违时势,追复三代成规。盖因时制宜,人心运会,有必不能相延者也。
历观中外各国交涉情形,万国公法,指势力相均者言之;两国条约,为承平无事者言之;强邦奥援,又为彼国自利者言之。处今日之势。欲弥衅端杜外侮,舍亟求富强之道,讵有他策?且万国君臣,莫不互引治法,力图振兴,精益求精,孜孜不已。而我犹蹈常习故,孑然默处于五洲之中,风气隔阖,制胜无术,具繁庶之资,而甘居贪弱如病者,以孱躯而搏狼虎,欲求幸免,曷可得乎?
说者又谓,用夷变夏,古有明训,绅绅子弟,耻与彼族共周旋。不知道商开禁以来,门户洞启,即欲闭守,亦无善道,既不能不与各交际往来,自必须习知其风土人情,始可相机制服,不为欺侮。犹之知物性者,虽猛虎毒蛇,亦可训而豢之;不知物性者,虽犬马牛羊,亦不免触噬之患。近来海外各国王子公卿每多出海外游历,并学习他国语言文字,无他,亦以备两国有事,为折冲樽俎,指挥筹用耳。
日本幅员仅敌我两省之地,我则十数倍之,被之所以胜者,由于讲求西法,实力推行,我之所以败者,由于拘守旧规,罔思改辙。殷鉴不远,极宜更张。以我之地大物博,但求日人所以制胜之故,而事半行之,必将雄视内,强邻悚息。(略)
正文 戊戌前袁世凯变法思想的表露和行动参与(3)..
更新时间:2010-2-22 9:41:56 本章字数:1108
袁世凯上万三千言,仅可见者前文700余字。而且,文之本体在于变法内容,皆不能遍读。若能见一万三千余字,实为变法文中之长文,康有为多次之上书,文长不过之也。
然仅观前十分之一不到之内容,已见得袁世凯要求变法之殷切厚重。袁文之风,不矫不饰,不虚不夸,实乃经世文风,直追魏源、徐继 辈。
呈文开篇即入主题:“变局以来,惟变法以应”;中国甲午虽败,但若能“破除积习,因时变通,不过数十年间,而富可期”。随后驳击顽固守旧派以为变法法人是不恪礼义,不守廉耻之谬说。仅以秦汉以至今日,旧制皆已淹灭为据,出论言:“以汉宋大儒各臣,亦不能强违时势,追复三代成规。”
接着提出自己的主张,当时甲午新政,列强虎视东方,清廷中央及地方权臣,或康、梁军维新派,皆想结强国而自保,或俄或日,或英或美。而袁世凯却是要独立自强,他认为当今之世界,无论公法、条约、奥援,全都靠不住。“万国公法,指势力相均者言之;两国条约,为承平无事者言之;强邻奥援,又为彼图自利者言之。”而“处今日之势,欲弥衅端杜外侮,舍亟求富强之道,讵有他策?”然国自强却应该开放,既然要与世界各国通往来,不了解世界怎么能成?接下去极为现实地指出:日本小中国十数倍,但却战胜了中国,原因最要者,由于日本实力推行西法,我们拘守旧法。然而,只要我们急起变法,“必将雄视海内,强邻悚息”。
光绪帝接见他是因为督办军务处大臣们推荐他编练新军,而光绪为什么独向他垂询变法事宜?一定是光绪了解他,也大约知道他能提供变法的可取见解。远在十年前,袁世凯平息朝鲜政变,日本等各国皆厚诋袁世凯,国内也多起归咎。清廷派钦差前往调查,结果是表面上嘘声袁之“罪过”,主要是害怕得罪日本。实际上,袁之声名在清廷鹊起。这些,光绪都是明了的。以后的十年,袁世凯为李鸿章、为总理衙门,提供信息、出谋划策,重要者都要经光绪和慈禧批准,光绪帝自然就了解袁世凯在朝鲜十几年的作为。如今,要练出强兵,对付日本等列强,偏偏又是袁世凯获得练兵的职差,因此,光绪更加认为袁世凯能提出变法的好主意。
其实,光绪向袁世凯询问变法之事,也正说明袁世凯确有改革的思想和具体改革的办法。他在朝鲜12年,代表清政府搞外交,虽然仅仅一个朝鲜,但却是世界各国外交的复杂战场。袁世凯在极其复杂的外交关系中,都能准确地判断形势,为清政府提出正确的办法。他自己在列国外交关系中,头脑清净、行为果断,处理日、俄、朝鲜等国外交事件,都游刃有余。军事方面更不用说,他从戎近20年,早在登州就显露军事天才,在朝鲜两次平乱,近20年未离军伍,又为朝鲜练新军。
正文 戊戌前袁世凯变法思想的表露和行动参与(4)..
更新时间:2010-2-22 9:42:01 本章字数:1199
有人认为,外交和军事是袁的两个长项,而政治、经济、文化他则是门外汉。殊知,光绪接见他不久,他就去小站编练新军了。仅仅十几天就网罗数百文武,亲率七千军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袁世凯“统治”文吏武将,为这七八千人搞组织、设行政、立法规、搞饷械,小站几乎成了个小国家。没有政治、经济、文化头脑,他又如何“统治”得了那些文吏和武将。他极力主张办军校,没有文化思想的一勇之夫,又如何想去办军校,又如何能办得了军校。
因此,人们只会用偏见看待袁世凯,总认为他是靠投机起家,靠用大枪吓唬人,靠拿钱收买人。此外,一无是处。至于改革、变法等,只能是康有为等人的专利,只有康梁变法,没有别人的变法,更没有袁世凯这等“流氓”、“投机者”的变法。即使见到袁世凯的变法文章,也嗤之以鼻,视而不见。这不仅是成见、武断而已,实则历史唯心主义,是搞不了历史研究的,千篇一律,千古不变,就是固定的那些派别,那些人物。此外,则摇头不理了。
如果仅用静止不变想问题,康有为专利搞改革,那以后他为什么死命支持张勋搞复辟?
所以,历史上的人物皆随时代而变化,谁也做不了维新、革命的终身代表。你不许袁世凯改革,他还是改革了。不仅戊戌前、戊戌中、戊戌后,他都在力行改革,那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我们无权否认,也用不着否认,一百多年前的旧事了,我们用不着为他说假话。
再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康有为充其所为在政治上要求变为立宪政体,尚吞吞吐吐;经济上无非办实业,搞工商局;文化上亦不过弃旧学、办新学、派留学,连废科举也未明朗提出。这些内容,袁世凯怎么不会搞,他不是都搞过吗?
这些,后文再说。现在再看看袁世凯当时是如何参加强学会等活动的。
袁世凯是1895年7月到的北京,当时梁启超、麦孟华一干人还住在嵩云草堂。嵩云草堂就是河南会馆,袁世凯是河南籍,名正言顺住了进去。住进去就遇上一干要求变法的青年仕子,于是一下子混到所谓维新仕人堆里。以袁世凯的为人、阅历和接受新事物的品质,马上同他们搞得热火朝天。他见梁启超少年英俊,便“叹为奇才”,又热情地叫长他一岁的康有为为大哥。由闲谈道说正事,到开会议论。时有康、梁,文廷式、陈炽、洪良品、王鹏运、丁立钧、翁孙斌(翁同 孙)、曾广钧(曾国藩孙)、张权(张之洞子)等。他们每天所议论者多为各国掌故,变法强国等,因这些青年人孜孜不倦地学习、探讨,遂议论成立一个组织,起名为“强学会”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下),第694页。。
汤志钧引证康有为《自编年谱》记述:“七月初(阳历8月),与次亮(陈炽)约集客人,如袁(慰庭)世凯、杨(叔峤)锐、丁(叔衡)立均,及沈子培、子封兄弟,张巽之孝廉……即席立约,各出义捐,一举而得数千金。“于是,三日一会于栅子桥嵩云草堂,来者日众”。
正文 戊戌前袁世凯变法思想的表露和行动参与(5)..
更新时间:2010-2-22 9:42:03 本章字数:1180
强学会当时以股份公司名义出现,以读书会形式产生,开始以陈炽、沈曾植为正董,沈曾桐、文廷式为副董。后来沈增植推举李鸿藻的得意门生翰林院编修张孝谦参加,遂改陈炽、沈曾植、张孝谦,另一翰林院编修丁立均为总董。袁世凯、张之洞亲信内阁中书杨锐都是积极发起人。主要会员有内阁中书汪大燮、张之洞之子张权,给事中禇成博、张仲炘等。其间,军机大臣翁同 、工部尚书孙家鼐、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直隶总督王文韶、两江总督刘坤一、署两江总督张之洞都参与支持其事。因英国知名传教士李提摩太的参与,使各国使臣也都捐赠西书,图器。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各捐款五千两白银,淮军将领宋庆、聂士成亦予捐款数千。
强学会成为一时之盛会,几变为官办。观其发起人:陈炽是户部郎中、军机章京;沈曾植为刑部郎中;沈曾桐为翰林院编修;文廷式是翰林院侍读学士,翁同 门生;张孝谦翰林院编修;杨锐是内阁中书,张之洞亲信;张权是主事、张之洞之子。这说明当时维新风气开启,文人学士思想开化,积极参与。同时也说明维新运动一直是社会上层的运动,下层农工未予闻问。
强学会可以说是读书会、研讨会、观摩会,并非梁启超吹嘘的“政党性质”。其活动多为读书,会中购入大量西书供人阅读;时有人演说读书体会;最多时是大家讨论;会中购或赠入西方的“图器”模型等供人参观。梁启超后来在北大演说是“学校与政党而一”,“听说强学会之名的人,没有不惊骇并怀疑其有不轨举动的。这个幼稚的强学会,于是能战胜数千年的旧习惯,而令当时的人耳目一新,具有革新中国社会的功劳,实是不可轻视的呀!”见《戊戌变法》四,第133页及《梁启超年谱长编》,第42~43页。梁的演讲虽动听,实在夸大其词,从当时的参加人、捐款人分析,既非“政党性质”,更不能令人“惊骇怀疑”,亦难有“革新中国社会的功劳”。
李鸿章闻强学会成立,以学习、读书、开风气为号召,认为是好事,也提出捐款加入。文廷式、沈曾植兄弟、陈炽,丁立均都坚决反对。其原因多方面,一是淮军打了败仗,李鸿章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名声狼藉;两者在甲午战争中,翁同 、李鸿藻都是主战的清流代表,一直进行着冲突,文廷式等人是翁同 的门人,力拒李鸿章参加。
中国人搞政治爱搞派系之争,中国现代军阀分割、派系混战、互不相容,可打苦了中国。李鸿章是洋务派、维系或说北洋系,所谓维新派、清流派对他不予相容。结果,维新派因此吃了大亏,实际上是中国国家和人民吃了大亏。前文已述,维新派在百日维新搞的那些东西,李鸿章已搞了三十年,许多东西他是可以接受的。然而,维新运动尚未进入主题,就坚决把李鸿章拒之门外。这就把李鸿章代表的社会上层力量排斥在外,这一派力量有可能一起搞变法,变成了阻挠变法的力量。由于这个阻挠力量的巨大,造成中国的那次改革的失败。
正文 戊戌前袁世凯变法思想的表露和行动参与(6)..
更新时间:2010-2-22 9:42:05 本章字数:1195
我们研究历史,仍然站在派系力场上,讲维新派就是应该拒绝李鸿章,因为他是洋务派,与维新派水火不容,无法合流,运动应纯而又纯。
有充分的史料证明,李鸿章甚为同意康有为的改革,按照他进行经济改革三十年的思路,向上层建筑发展搞政治制度改革是顺理成章的。因此,他看到康有为等搞强学会,也要拥护,也要参加。史料证明,李鸿章赞成康有为并不隐讳,逢人便说。有人就写奏章弹劾他,说他是康党。慈禧把奏章出示说:“有人中伤你是康党。”李鸿章不慌不忙,承认自己是康党,奏对:“六部的确可以废除,如果旧方法可能致富强,中国早就富强了,还用等到今天。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避,实在是康党。”慈禧听到默然不语。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下),第548页。但李鸿章奏对时,否认自己参加废立之事,亦即他不同意康有为等借维新之机会,搞政治上的激烈斗争,搞废立政变之事。
历史还证明,不仅李鸿章可能拥护变法,慈禧太后可能支持。李鸿章搞三十年经济改革,慈禧是支持的,谁能通过改革达到国富兵强,慈禧是国家实际之主,她又何乐而不为呢?
慈禧身边的官员多所记述,如陈夔尤《梦蕉亭杂记》里说:“光绪戊戌政变,言人人殊,实则孝钦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一闻警告,即刻由淀园还京。”《戊戌变法》丛刊一,第481页。
戊戌亲历者、维新派重要成员王照也说:“戊戌之变,外人或误会为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但知权力,绝无政见”,“若奉之以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顽固大臣皆无能为也。”他还说曾向康有为说明观点,而康“坚持扶此仰彼之策,以那拉氏为不可造就之物。”《戊戌变法》丛刊四,第359页。王照的见解很对,康有为的策略错误,非得要怂恿光绪搞掉慈禧,把可以正常进行的变法改革推向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宫庭政治斗争。
结果搞得变法失败,人头落地,使中华民族失去了一个极好的历史机会。
李鸿章热心而来,遭到拒绝,遂产报复心理。次年奉命出使欧美,出行之前说:“这帮人与我过不去,我回来后,看他们还做不做得官!”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下),第545页。果然,李鸿章的姻亲杨崇伊(杨的儿子娶李的孙女)上奏要求查封强学会,说该会“植党营私”,“借口公费发函各省大员索要钱财,以毁誉为要挟。请下令查禁”《德宗实录》卷三八一,第8页。,强学会即被都察院查封。虽然翁同 、李鸿藻极力维持,使该会以“官书局”之名恢复。但“与会各人纷纷匿遁”,内部也分化瓦解,大吵大闹,其性质和情形已一团糟糕。杨崇伊再度上奏,终于把强学会中坚、翁同 的门人文廷式革职,驱逐回籍。杨崇伊以后一直与维新派为敌,促成政变发生,仍然是门派成见种下的祸根。有人认为,杨崇伊仇视维新派,就是李鸿章为泄愤而挑拨,这自然是不言自明的。
正文 戊戌前袁世凯变法思想的表露和行动参与(7)..
更新时间:2010-2-22 9:42:06 本章字数:1143
袁世凯在舆论上、经济上尽力支持强学会,也积极参与强学会的活动。当时,袁世凯的收入很低,他还没有实任官职,仅凭现在说的基本工资,二品官实收薪俸一年不过三百两黄惠贤等:《中国薪俸制度史》,第541页。,每月不过二十多两,但发起立会时,他一次捐银五百两丁文江等:《梁启超年谱长编》,第41页。,快是他两年的基本薪俸数目了,不是一个十分积极者,不会出此血本的。此后,他仍不断捐助,在短期内捐银总数达千余两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下),第701页。。同时还动员别人捐款,梁启超当时在给友人的信中透露,“此间数日内,袁慰庭、陈仲垣诸人开一会,集款已有二千同上书,第679页。。
当时,人亦皆知袁与李鸿章的关系,或曰他是“李鸿章的人”。可是,由于他在朝鲜个人的表现,人们都极为尊重他。他与人相处,极为谦和,乐于助人,谈笑自如,毫无居功、居官的臭架子。那时还有个特殊情况,甲午战争自朝鲜爆发,袁世凯“当事人”,人们都极关心朝鲜问题及中、日、朝的复杂关系。听这位在朝鲜十二年,曾两次挫败日本的“当事人”谈朝日问题,是当时的时尚。袁世凯到了那里,人们闻信前往,趋之若鹜。如近代著名藏书家、时为翰林院编修的叶昌炽记述:一次,张孝谦约他去一个茶馆喝茶,告诉他“袁慰庭观察在座”。他们便冒雨前去,去后果见到已有很多文人听他讲得入迷,其中有沈曾植兄弟等京官。李鸿章幕府文案于式枚也回忆说:“大家全部喜欢听他的议论,因为一世之雄。……我暗地观察他的举止,确非寻常之人。”强国淦:《北洋述闻》,第73页。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袁世凯与强学会的关系,绝非史作品一语带过的“曾列各强学会”。他是强学会的最早发起人之一;他对强学会的资金支持,已远超他个人的经济能力;他个人在强学会的影响力、号召力也非常人能比拟。只是史家们抱着成见,不愿如实记述而已。
也正因为他如此不遗余力地支持强学会、热心积极参加该会的活动,强学会的组织者和会众都很尊重他、喜爱他。会中的骨干,主体是李鸿藻、翁同 的门人弟子,使袁世凯不久谋求小站练兵的职差,亦甚为顺利。
而李鸿藻、翁同 、荣禄等把他推荐给光绪帝,光绪帝向他询问变法的主张时,他能写出分量极重的万言书,又说明他确有维新的思想。既有深刻的维新思想,才有其参加强学会的上述活动,这是相为表里的,说明袁世凯的思想是一个维新者。如果当时不是为谋求练兵职差而来,不久又因练新军而去,他一直全身心参加当时的维新变法诸项活动,以他的影响力、号召力,他一定会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康梁变法”,或许变成了“康袁变法”。因为历史是已定的事实,袁世凯以后的几年去小站练兵了,我们自然也只能假说罢了。
正文 戊戌年袁世凯提出不同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更新时间:2010-2-22 9:42:08 本章字数:787
戊戌年袁世凯提出不同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戊戌之前,由于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失败,激发了有识之士的民族兴亡的危机意识,有了康有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活动的发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青年知识分子和朝廷中下级官员也逐步觉悟,受康梁影响,也投入变法潮流中。十年来,可以说是宣传、准备阶段。
到戊戌年,由于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和青岛港,随之而来的是列强竞相跟进,强迫清政府租借沿海港湾,争划势力范围,中国被外敌瓜分的形势形成了。
如果说中法、中日战争使中国维新运动肇端和兴起,而胶州湾被德国强占、瓜分危机形成,把戊戌变法运动由宣传酝酿,推到了实行实施阶段。
变法主角自然是康有为等拥着光绪进行的,而袁世凯其间也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他的主张与康有为不同,很有特点,也很切合中国实际,但没被当朝政要人物重视。因此,怕是后来研究戊戌变法的专家们,也会忽略袁世凯的变法主张。
如众周知,胶州湾事件出现的大背景由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引发。列强争夺远东才会出现干涉《马关条约》的落实,三国迫着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清政府,多拿三千万两白银作结,这实是列强瓜分中国的信号。但清政府引虎入庭以驱狼,自以为得计,自以为是“结强邻以自保”政策结出了硕果。“还辽”之后,清政府感谢三国之功,派遣重臣李鸿章出使友邦,感谢友邦的仗义执言。于是便有了1896年李鸿章使俄,与之签订的《中俄密约》。该密约是中俄共同拒日的条约,为引俄拒日中国给予俄国驻军于所有口岸、建造铁路、铁路运兵等丧失巨大主权的允诺。
而德国借口“还辽”有功,先行取得在汉口、天津设租界的利益,又要求租借胶州湾。清廷自以为有俄国作靠山,乃断然拒绝租借胶州之要求。德国随后借山东曹州巨野县一个教案,便出动兵船强行占领了胶州湾和清岛港。
正文 戊戌年袁世凯提出不同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更新时间:2010-2-22 9:42:10 本章字数:976
对德国的强横,清政府以为靠《中俄密约》的条件,俄国会出头帮助,岂料李鸿章再三请求,终于知道俄国人仅望从密约中得到利益,并不准备付出义务。只好乖乖地于1898年3月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是从这个条约开端的。此后,列强一拥而上,纷纷效尤,中国很快被瓜分豆剥。李鸿章始知,《中俄密约》可保“二十年无事”,纯为痴人说梦了。
随后,俄国依《中俄密约》规定,火中取栗,强租旅大军港,夺取贯穿东北三省的铁路修筑、林木和矿业开采等权。使三国干涉还给清政府的辽东,连同东北,一下子变成了俄国的袋中之物。
中俄、中德等条约,都是密约,国人皆难知幕内真相。先是俄国的对头英、日报纸为之揭露,国人开始纷传、猜疑不定。而当俄、德军舰开入中国的港湾、大兵踏上中国的领土时,大家才知道中国被瓜分的日子已正式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运动,也从这时进入了实质阶段。
康有为的活动为大家熟知,他闻讯自广州北上,写出了《上清帝第五书》。这个上书一直被认为是康有为所有上书的最高水平,书中让光绪乾纲独断,明定国是,仿照日本,实行体制改革,制定宪法,召开国会,设立议院。在改革过程中,把那些老迈之臣工、无出国游历经验者统统罢免。
此书言辞激越,图在危言耸动圣听。如说再不图变法“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而不可得矣!”《戊戌变法》丛刊二,第194页。工部堂官认为他危言耸听,不为代递,使他心灰意冷,决定要向巴西移民。行李装上车了,却逢翁同 来访,劝他留了下来。第二次授意别人上疏保荐他,保荐折送上当日,有旨交总理衙门讨论,恭亲王以为皇帝召见六品官不合体制,决定让大臣代为“问话”。但,那已是一个半月以后的事了。
滞留期间,康有为与翁同 多所交往,口说笔写,表达自己的主张,还为多人代写奏折,企图左右当局者。当时为清廷最为头疼者,即德国首先兵占胶州,清政府命翁同 、张荫桓处理。康有为的观点是:联英日以对付俄、德,尤应将俄国视为最大的敌人;可以开放所有的口岸给列强,“既可以借诸国之力保守住边境,又可以开启民智。”《康南海自编年谱》,第34~36页。他的观点不被李鸿章、恭亲王等接受,清廷当局仍把“强援”置于俄国头上。
正文 戊戌年袁世凯提出不同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更新时间:2010-2-22 9:42:13 本章字数:905
胶州湾事件发生一个多月,消息传到小站,袁世凯于12月30日(旧历12月7日),向翁同 呈递了一份说帖,陈述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论者谓:中国贫弱不堪用武,亟宜阴嗾他国兴师助我,当可驱逐德人。抑或商准各国,开口通商,可以处胶澳。此恐未能嗾群雄之斗,饱群夷之欲也。何者?俄、法向有密约,英、倭近复缔交,四国各有党援,势若分成两敌。以德之中立也,于是彼四国者,莫不视其向背以为轻重。夫彼方重之际,安得而背之?虽俄人与我关系较重,睦谊较敦,然亦唯利是视,又岂肯舍公法局外之例,爱国仇德,使德、英合谋,增树劲敌以自治伊戚也哉。是诚有以知其必不然矣。且夫俄已俨然认东北数省入其版舆,英复隐然视大江南北在其掌握,倭视浙、闽,法图滇、桂,鹰瞵虎耽,各奋得时则驾之志。德人既发难于光,诸国将效尤于后,沓来纷至,群起而与我为难。数年前,西人有瓜华之谣,并具图说,遍传五洲,以今日时势揆之,似此谣不为无因,此诚可危之甚也。且夫我之忍辱含垢,降心俯首以相从者不为不至矣,而人初之怜也,极力遏势禁之不能,复理谕情动之不可,若复蹈常习故,不知变计,拱手坐视,听客所为,彼亦公然不让,择肉而食,长蛇封豕,肆其贪残,吞噬之余,所存有几?窃恐海疆日蹙,而关税之征,盐漕之入,向所资以裕帑藏、充度支者,一旦攘夺殆尽,而举不复为我所有,区区弹丸,何以立国孔祥吉:《晚清佚闻丛考》,第165~166页。。
当时,曹州教案善后和对德谈判胶州问题的是翁同 ,他既是袁世凯的顶头上司,又得皇帝信任。而袁世凯时为直隶按察使,虽贵为二品,仍无专折奏事资格,便思通过翁同 上递光绪帝。袁世凯在复杂的外交场合滚打十二年之久,对英、俄、日、德等列强本质,有极为真切深刻的认识。对列强从未有过任何幻想,他们都是“择肉而食,长蛇封豕,其贪残”。如把希望寄托在列强的庇护上,那将被这些恶鹰猛虎噬食。因此,他的认识完全从12年外交实际总结而出,这此当朝重臣和康有为等正确而实在。
袁世凯极不同意朝中大臣和康有为结援对付德国的观点,也不同意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的那种自上而下、尽罢老臣的激烈变法主张。
正文 戊戌年袁世凯提出不同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更新时间:2010-2-22 9:42:17 本章字数:1064
他针对康有为的激烈主张和危言耸听观点于半个月后,即1898年1月15日又写了第二封说帖,仍让翁同 代递。说帖的全文如下:
续陈管见:
窃闻德案已结,胶澳已租,状攘顿息,大局幸甚。惟闻英人有利益均沾之说,南洋各口未免可虑。或者俄英交相牵制,英未敢先发难端,尚可望其相安。然各国教士,布满内地,中国官民,多未谙悉洋务,稍有龃龉,动贻口实,借端寻衅,任意侵削;使不隐忍迁就,无以弭目前之祸,使徒遇事忍让,而头情无厌,又不知伊于胡底。即或联与国,结强邻,冀得一时之安,而人终不能代我受祸。
查五洲万国政治法度,率皆随时变革,与日俱新。我中国地大物博,足资富强,乃独蹈常习故,因循泄沓,不克自振,揆时度势,终难自存。日本变法,雄称东亚,缅越守旧,渐就澌灭,近事之效,彰彰甚明。等于积重难返之秋,欲行改经更张之事,疑信参半,殆不啻筑室而谋之道旁也。且上自庙堂,下逮各行省,欲于崇朝之间,尽革其深锢隐微之弊,亦知其难也。然中国目今情势,舍自强不足以图存,舍变法不足以自强,一国变可保一国,一省变可保一省。纵不能合朝野上下,一一舍其旧而图新,而切要应行之端,要当及时。
而力求振作,似宜先遴饬二三忠诚明练督抚,姑参仿西法,试行变革,于用人、理财、练兵三大端,责其所为。不以文例相绳,不为浮言所动,期以年限,专其责成,俟有成规,再迅饬各省循法推广。今之疆臣,每曰用人为朝廷之责,理财为户部之责,练兵为将领之责,几若置身事外。以至近年来政治事权多归疆臣,疆臣不肯留心人才,秉公保荐,朝廷何得而用之?疆臣不肯清查税课,开源除弊,户部何得而理之?疆臣不肯筹饷造械,严刷陋习,将领何得而练之?该疆臣筹身膺重寄,遇事诿卸,而事权之悉属其手,虽有良法美意,奉旨饬行,往往为其所持,无论庙堂如何忧勤,如何筹划,而卒归于无济。倘能严饬各疆臣,破其固蔽之习,认真变法,实事求是,不出十年,可冀自强,五洲各国,谁敢蔑视?即我勋旧疆臣,未便摈弃,固可厚禄以养之,崇秩以荣之。至天下事非才不理,断不宜置累卵之危,使膺国家之繁臣,而托诸仇游之岁月,以至误国误民并误其身,得失利害,较然可见。
夫各国之所以富强者,不过用变法之人,行变法之政;我之所以贫弱者,不过用守旧之人,求变法之治。人与治殊,才与事违,以此望治,是欲南辕而北其辙也,必无幸矣。前陈管见,未尽欲言,故复续申其略。冒昧妄渎,曷任悚惶,伏气垂贤孔祥吉:《晚清佚闻丛考》,第168~170页。。
正文 戊戌年袁世凯提出不同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更新时间:2010-2-22 9:42:19 本章字数:951
观袁世凯两文,见其维新变法要求与康有为一般,皆在清国垂危之际,在列强迫急之时,要求改张更张,参用西法,弃其旧制,急起直追,以达富强。不思变法,独蹈旧习,不克自振,“揆时度势,终难自存”。“日本变法,雄称东亚,缅越守旧,渐就澌灭,近事之效,彰彰甚明。”
然而,他与康有为对时局的认识和主张相异,变法的主张不同。
康有为对国际问题上,与朝中大臣一样,都是想选强选亲依靠,以某个列强力量而制另一列强,仍为“以夷制夷”老套,或曰“结夷制夷”。康有为时意为结英、日而制俄、德。清廷已与沙俄订有密约,德国强占胶州,自不能反过头制俄。而俄、英、日本都如“长蛇封豕”,择中国之美肉而食,却是中国的敌人,哪个也不能依靠。再者,康有为还提出“把沿边口岸全部开放给诸国通商,既可以借诸国之力保守住边境,又可以开启民智”。此种主张,实英、美“门户开放”、“利益均沾”之恶意。实际上不久已为英、美提出,也已实现,中国瓜分之祸,亦自此始也。
比较康有为之说,其书生之见,纸上谈兵,不知结英日与结俄皆一般见识,皆引狼入室,自吞毒果。列强正虎视中国之时,康有为恰要开放中国之全境,“借诸国之力保守住边境”,此说实可笑可悲之至。袁世凯以其12年的外交经验,深知列强吞食弱国的野心完全一样,豺狼之心,昭昭在目,唯中国发愤图强,自立自主,别无他途。康、袁之见,孰是孰非,无需多虑。
至于用人之道,袁世凯乃三军统帅,他的旗下将佐,诸样人皆有,袁皆得而用之。自然,统而言之,袁世凯也断言“夫各国所以富强者,不过用变法之人,行变法之政;我之所以贫弱者,不过守旧之人,求变法之治”。此一语已将全盘道破,此论与康氏无别。然而,对全朝老臣将何以处之?康有为的办法是“统统罢斥”。袁世凯的观点是“即或勋旧疆臣,未便摈弃,固可厚禄而养之,崇秩以荣之”;不然,将“误国误民并误其身”。
以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的几年经验,他对康有为“统统罢斥”老臣的主张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批评,是何其准确。康有为的上书虽未被皇帝见到,但工部堂官首先见到,不久登在报上朝中官员都能看到。他是何人?他的维新结果是什么?朝中大臣看到,如果实行变法,首先都被“罢斥”,谁还会拥护这种变法。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