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真实的袁世凯

_2 马东玉(现代)
历史事实的确如此。淮军的暮气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已不堪闻问。吴长庆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作战中,成为淮军名将。但当他死后,随时间推演,他的部队也日益腐败、老化了。甲午战争中,张光前、黄仕林统兵驻扎旅顺口,日寇杀来他们也是一枪未放,尽数逃走,造成旅顺一地人民几乎被日军杀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李鸿章出任两广总督时。张光前前往道贺,谈到自己曾到安徽无为县拜访庆军的创始人刘秉璋,被刘拒之门外。李鸿章说:“你是败军之将,(他)不见你是合适的。”而李鸿章却仍留张光前做两广防营统领刘体仁:《异辞录》,第130页。(刘体仁是刘秉璋之子)。。
想当年曾国藩攻下金陵,大功告成却变得四面楚歌。他首先令功劳最大的九弟曾国荃开缺回籍,写了几首饱含怒愤和伤感的诗送给九弟,有句曰:“十载艰难下百城,漫天箕口复纵横”;“河山策命冠时髦,鲁卫同封异数叨。刮骨箭瘢天鉴否?可怜叔子独贤劳。”
如今袁世凯在朝鲜立了大功,结果却是“外国人全部以流言诋毁他,留防朝鲜的清军诸将也都嫉妒其功劳而中伤他,而钦差对慰庭也追查得很急。尉庭愤懑不已”金允植:《云养集·送慰庭归河南》卷三。。为偿还抚恤韩官家属挪用的饷项,适逢嗣母牛氏生病,以此为借口,“抽身而退”。
然而,李鸿章了解实情后,对之大加赞赏,以为袁某20几岁青年,在那般紧急之时,能不避嫌疑,不计自身后果,果断率军入宫戡乱。“在军事上,甚至在外交上作详尽周密的布署,发号适令,统驭中韩联军,击溃日军,摧毁政变集团的势力,拯救韩王,恢复李熙政权,同时维持汉城的治安,实为难能可贵。”汤优祥:《外国人眼中的袁世凯》,第6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认定袁的才干、度量、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可以独当一面,是难得的军事外交“奇才”。
袁世凯当时大功不争,委屈不诉,尤其“无一语及吴兆有,李相咨嗟叹服”汤优祥:《外国人眼中的袁世凯》,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页。。他在功过是非搅和之际,全身而退,更让人钦佩。当李鸿章与井上馨会谈时,井上馨提出惩办“肇事者”袁世凯,李氏也坚予回护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第28页。。
虽然袁世凯在甲申政变中未领寸功,且获祸回籍。但是,他的出色表现,实令他腾誉中外。钦差吴大澂表面上查办了他挪用军饷以恤韩官家属等项“欲加之罪”。而对他却钦佩安慰,连连称赞,同他一道同船返津,向李鸿章当面称袁为“当世奇才”。在入京向皇帝复命时,更是“扬言于朝,认为公才可大用,由是各望重中外”沈祖宪等:《容庵弟子记》卷一。
正文 十年折冲守东邻(1)
更新时间:2010-2-22 9:40:38 本章字数:1167
十年折冲守东邻
古语云:弱国守四境,强国守四夷。意思是只能自守的弱国守好自己的周边,不让外敌入侵。而强国则是先征服周边小国,以小国为藩篱,才是守边的深远策略。当年汉高祖吟咏《大风歌》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句。他的眼光和力量尚不足,只想有猛士为他守住四境,“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盼望着黄河水枯,泰山变为平地,他的国家却依然存在,让边远的民族也都听他的命令。是谓“山河带砺”云然。
汉武帝时国力强大,东征西伐,开疆拓土。尤以派张骞出使西域为显着,沟通西域众多小国家,建立西部关系。东汉的班超投笔从戎,以三十六骑再进西域,纵横三十年,使汉朝声威普被西陲。
然而,西域各国却仅是我国西部的各少数民族。真正做到“守四夷”者,是唐代太宗、武则天等皇帝。征服中国周边的缅甸、罗、越南、高丽、蒙古、越南等国,建立了所谓“龙沙雁海”的藩属关系庾信:《对烛赋》有“龙沙雁塞甲应寒,天山月没客衣单”句。龙沙、雁海(又称雁塞),泛指边塞海隅之地。。这些属国在中国的四邻,是中国的国防外线,用着名外交史专家蒋廷黻先生的话说:这些属国“是代我们守门户的”。
袁世凯投笔从戎,驻节朝鲜,就是仿效张骞、班超,沟通、控制东邻朝鲜,完成清政府“守四夷”之使命。
袁世凯被迫归国省亲,驻朝鲜代表是陈树堂。此人“谨厚有余,才智不足”,应付不来朝鲜的复杂局面。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往返议论,决定仍用袁世凯为清廷驻朝鲜代表。
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885年7日8日),李鸿章致函总署,决定起用袁世凯。让袁保龄催袁世凯销假,限期去天津直隶总督衙门报到。8月21日袁去天津,“李相见袁公至,非常高兴。开玩笑说:‘如今就像演戏,戏台已搭成,客人已请到,专等你登场了。’”沈祖宪等:《容庵弟子记》卷一。
李鸿章举荐袁世凯的信函,对他称赞有加。说他“曾两次带兵救护韩王,屡立战功,该国君臣士民深为敬佩”;说他:“才能见识突出,精明敏捷,忠实开朗”;还说他在朝鲜的关系巩固,有很多莫逆之交的朋友;并说应对袁世凯特加恩典,“从优赏加更高的职衔”,“可以得到耳目臂指之助”《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七,第3348~3349页。。
并说,可让袁世凯护送大院君一同回朝鲜。大院君李昰应是三年前在壬午兵变中,被袁世凯俘虏送往保定安置的。如今把大院君释放归国,这原是袁世凯的建议。袁世凯已洞悉朝鲜自甲申变乱后,开化派被扫除,闵妃集团一党专政。而因中法战争的关系,闵妃集团竟不再相信清廷的力量,打算向俄国靠拢,依靠俄国,抵制日本,录求自主出路。把大院君放归朝鲜,以他威胁朝鲜王室:如果谨守宗藩关系,则相安无事;否则将以大院君取而代之。
正文 十年折冲守东邻(2)
更新时间:2010-2-22 9:40:39 本章字数:958
关于护送一事,袁世凯认为自己官小职微,不足当此大任。李鸿章笑着说:“朝人闻袁大将军至,欢声雷动,谁敢抗拒?”沈祖宪等:《容庵弟子记》卷一。
1885年10月3日,袁世凯与大院君等由天津启行,五天后到达汉城。
朝鲜绅民闻大院君归国,由仁川至汉城,道路络绎相迎,父老多涕零。而王室不仅不迎,反而在大院君到达的当天,捕杀了大院君的几名亲信。国王传谕诸大臣,不许与大院君往来和通信。
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是袁世凯赴朝的第一个难题。
袁世凯首先给各国驻朝使节、领事发照会,沟通了各国关系,并与他们“应酬答谢”。这无疑给闵氏集团和国王以极大压力,让朝鲜朝廷明白,中国的朝鲜代表袁某重回朝鲜,与各国已有了相互关系,不是陈树棠那般好对付了。此谓先声夺人、先入为主之策略,已而震慑闵妃集团和韩王。
然后,他直奔朝鲜王宫见到李熙,申明清朝皇帝恩典韩国,是保全韩王父子骨肉之亲,存其慈孝之义。王妃当时立于屏风之后,袁世凯明白知晓,就是说给她听。袁又说,大院君虽返国,但绝无干预国政之想。接着责备诸闵,辜负了朝廷之恩、慢待父亲,是不忠不孝同上。。
闵妃听后,打消了敌意,稳定了宫廷,各相安位。
袁世凯在朝的最重要的使命是,让朝鲜王室打消依靠俄国谋求自立的企图,只有如此才能巩固清廷对朝鲜的控制。
当时有个叫穆麟德的德国人,原是德国驻天津领事。他卸任后,被李鸿章推荐保中国驻朝鲜协办交涉通商事务。然而,穆麟德却鼓动朝鲜王室向俄国寻求保护,朝鲜王室听从穆的怂恿,委之以“典圜局”官差,每月给他三百薪金。
袁世凯首先设法让朝鲜免去穆之差使。他先找金允植,嘱其向韩王说其利害关系。又作《摘奸论》,揭露俄国对朝鲜的阴谋。终于促使韩王解除了穆的职务。
但是,朝鲜王室依靠俄国,疏离清廷的计划并未打消,袁世凯看得清楚。李鸿章给总理衙门致函说明朝鲜局势,以为“诸闵少年,阴谋唆使闵妃主持其事。欲请求俄国保护,凭供俄国为后援,以对付中国,同时仍外结中国以防俄国”。李在函中说:“据袁世凯密告,该国王还是表面顺从心里违拗。物腐虫生,后患甚大。”《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八,第3351页。
正文 十年折冲守东邻(3)
更新时间:2010-2-22 9:40:40 本章字数:985
袁世凯26岁时,从军只有四年便由一般青年人跃为三品高官,可谓官场升迁的奇迹。
10月28日,李鸿章上奏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凯出使朝鲜。10月30日奉旨:袁世凯“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委以“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李鸿章全集·奏稿》卷五五,第1636页。。
时年26岁的袁世凯,从军四年便由一般青年人跃为三品高官,可谓官场迁升的奇迹。
李鸿章向垂帘听政的慈禧竭力推荐袁世凯说他“胆略廉优,能持大体”,还说,“韩王趋向不专,择强自庇,日本兵刚刚撤退,俄国使节随即到来,反复筹算,几乎想不出什么办法。袁世凯足智多谋,可以挽回匡正,暗中扭转。该员两次戡乱,皆身在行武,操纵合宜,其功甚伟”(出处见前引注)。
李鸿章当时身为北洋大臣,主持全国的外交、国防等极为重要的事务,其权力实称慈禧一人之下,为清廷倚重。他能高度评价年轻的袁世凯,赞誉而衷心佩服。在李鸿章,一生推荐人才,也极少有如推荐袁世凯这样不遗余力,这样莫高赞誉了。
李鸿章向垂帘听政的慈禧竭力推荐袁世凯,说他“胆略兼优,能持大体”,在朝鲜战场的表现,“其功甚伟”,李鸿章一生中推荐人才,少有这样不遗余力的。
此后,袁世凯驻朝又十年。十年间,他既是清廷在朝鲜的代表,也是李鸿章北洋大臣的代表。李鸿章把袁世凯作为驻朝的耳目、手臂。袁世凯其人的确足智多谋,对形势的观察多凭足够而深入的了解,李鸿章极为欣赏袁的踏实作风。当时的朝鲜政局极为复杂,其内政危机重重,外交杀机四伏。粗横的俄国极力争夺朝鲜;日本奸诈阴险,时刻陷人以水火;英国也目朝鲜为必吞之食,居间谋视。
而袁世凯依靠的清廷,在中法战争中新败,政治、经济、军事都远不如列强。在这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袁世凯只能靠自己的谋略、智慧和胆识。壬午兵变、甲申变乱时,袁世凯尚有中国在朝鲜的驻军为后盾。甲申之后,中日交涉已将军队全部撤走,袁世凯在朝鲜的外交折冲,是极为艰难险恶的。
袁世凯既觉察闵党的阴奉阳违,就欲抓住证据,以破坏闵党与俄国的密谋。
1886年7月25日(光绪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亲华官员闵泳翊报告:韩政府屡派官员与俄公使韦贝联系,可能有文字密约。袁将情况报告李鸿章,同时让闵泳翊设法把密约文本搞到。
正文 十年折冲守东邻(4)
更新时间:2010-2-22 9:40:42 本章字数:1162
当时,朝鲜的电报业务全操纵在清廷手中,袁世凯便命令报务监控俄使向俄国发送的电报,适时借口电线故障,阻其发送。从而,有一天报务发现了俄使向国内发送的电报,袁认为是韩俄密约,便令闵泳翊盗出了文本。观其内容是韩国议政大臣沈舜泽署名的致俄使韦贝的密函,内容虽非韩俄密约,但确实是朝鲜欲脱离清廷,请俄国协助并派军舰保护,等等。
袁世凯抓住了把柄,火速报告李鸿章,要抢先发兵,阻止俄军登陆朝鲜。同时进宫面见国王,要国王“速肃清君侧之奸臣”,否则天朝将兴师问罪,不日“金州七十二营”将乘轮前来。在袁世凯的虚声震吓之下,李熙把主张联俄大臣金嘉镇、赵存斗、金鹤羽、金养默等免官。
李鸿章接到袁的电报,通过日本使臣查询俄国,又质问朝鲜国王和大臣。俄国否认此事,韩王及诸臣也坚持“密函为小人伪造”。因查无实据,亲俄大臣亦被罢职,此事遂告罄。
事后,袁的作为使各国使节对之十分不满,总理衙门也认为袁世凯行为鲁莽,徒生是非,授人话柄。但李鸿章极力为袁辩解,以为各国使臣怪罪袁世凯,乃“嫉恨朝鲜为我属国之意”,朝鲜问题“是篇难作的文章”,比袁世凯更优秀的外交人才是难以找到的。
此事虽然生出不少无谓事端,但的确遏制了朝鲜王室联俄拒清的恶行,给亲俄势力以沉重打击。
袁世凯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接着又面见国王,向之面交“十款四条”,劝诫他认过改悔,好自为政。
“十款”内容,即为韩王提出改善内政的十六方针。即“住大臣”、“屏细臣”、“用庶司”、“收民心”、“释猜疑”、“节财用”、“慎听闻”、“明赏罚”、“亲中国”、“审外交”。是让韩王任用亲华的重臣、斥退亲日亲俄的奸臣;梳理庶务,明达政事,使臣民归心于王;改于对中国关系,应以诚相待,不应阳奉阴违;外交事务更应审慎对待,保持睦邻友好关系,杜绝隐患滋生,等等。
“四条”内容为,袁世凯以极为形象生动的比喻,分析朝鲜的现状,让韩王正视现实,听从劝告,改非从善。
一喻曰“立国如立室”。中朝关系犹如一个大家院,东边的侧室将要倾覆,堂屋也将受累。而大院主人派人来修理东屋,屋主人的态度应极力欢迎,不该冷漠对之,甚至生厌并要逐走之。显然是把大院主人喻之为中国,东屋主人是朝鲜,大院主人派来修理东屋者是他袁世凯。如今,东屋将倾,屋主人朝鲜王反而对来人生厌而欲逐之也。
二喻曰“朝鲜如破舟”。言韩国犹如破漏将沉的船只,应抓紧抢修。不料同舟的小人贪图舟中的金币,反而故意摇幌破船,让它沉掉,趁机会携金逃走。修船人是他袁世凯,舟中人是韩王和通国臣民,盗金人是亲俄、亲日小人。如不抓紧配合他“修理”韩国内政外交,听凭小人“摇摆”,其结果如何,智者可自己去想象。
正文 十年折冲守东邻(5)
更新时间:2010-2-22 9:40:44 本章字数:1153
三喻曰“一国如一身”。人身重要者是质地而不是外观,外表华丽体质极弱将是生命完结。治国犹如治身,应修明内政,不应粉饰外表。这是讽喻韩王受浮饰的恶习,让他奋发而为,急修内政。
四喻曰“治国如医病”。比喻朝鲜如病入膏肓,反而拒绝良药苦口,只图美味甘食。而一食病加剧,再食病重不可救药,后果堪忧。《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725页。
论者以为袁世凯太嚣张跋扈,以一个外交使者,把韩王当成玩儿教训、劝弄。然而,当时的中朝关系,是延续数百年的宗属关系;袁世凯就是代表“上国”东训导属国的。韩王即使内心不服,对当时的宗属关系,也认为无可不可。袁世凯针对韩国内政外交,想出了那些办法,是实心让他们变好,并无跋扈、劝弄之意。自然,从韩王的作为看,他并没有听信袁世凯的训喻,乃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我行我素。
袁世凯知道韩王的态度不诚,认为是他对中朝关系仍不明晰,“糊涂犹豫”的结果。随后他又写《朝鲜大局论》,面递韩王,且为之讲解。
该文阐述各国特点,论证朝鲜依附于中国的必然性。认为英、法乃侵略国,虎狼噬吞恶性不改;德国强、美国富,但不愿帮助别国;俄国的狼子野心,久有与日、英争夺远东的妄想;日本阴谋诡诈,尤为不可依恃。
朝鲜是“万国中最贫弱之国”,必得依靠强国才能自保,而依附之中,只能是中国。因为中韩毗邻,缓急可予支援;中国乃仁义之国,从来视藩封为一体,出师救护如对兄弟子侄,向来不索兵贵、不责供应,“其德可恃”;中国以待藩国,不把藩国视为版土,不设行政、不收租税,仅作唇齿相依的以大护小关系;中朝关系已数百年,关系年深日久,韩民依靠,习以为常,朝野相安,政令易行;中韩团结,使强邻无隙可乘;中国对韩国向来不疑,韩国依附中国,乃最佳选择。
所以,朝鲜欲求“至近、至大、至仁、至公之国以底荫之,除了中国还能有谁呢”?《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2140~2163页。
经过袁世凯的努力,李熙心里可能仍不服气,但联俄以抵制中国的图谋停息。极力表示对袁的“感佩”;并致函清廷,表示朝鲜“密函”求俄庇护的偏失;感谢中国对他的“天心宽恕”。
但是,朝鲜君臣总在致力于独立。用现在的眼光看自然是应该的,中国对朝鲜总想控制,自然是蛮横干涉。然而,封建的国家历史,世界上的各国关系本就如此。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帝国主义还是野蛮地侵略别的民族,屠杀别国人民。这比宗属关系要野蛮、血腥多了。历史如此,我们也只能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看待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几人能如马克思那样,超越时代和国界思考问题呢?康有为曾设想过类似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但他还不是总为一己群体想问题吗?最后反而落后得不可思议了。
正文 十年折冲守东邻(6)
更新时间:2010-2-22 9:40:45 本章字数:870
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发生关于朝鲜向各国派使的问题。
朝鲜争取独立,那么外交上也要争取自主。1887年5月,贸然违反宗藩体制,任命公使,向日、美、英、法、俄、意大利派驻。因为自知不合体制,5月任命,到8月才派闵泳骏赴任日本,到9月才向清廷报告此事。
事出后,袁世凯连续致函朝鲜王,责其擅自派使违反体制。朝鲜王室声称派使是各国的“愈切催清”,不得不为,同时还准备派朴定阳出使美国,接着咨请清廷批准,完全是走形式。清廷的答复是,派使不得用“全权”字样。朝鲜王则回答,“全权”称号已通知了各国政府,如改变,将见疑于各国,失信于天下。
鉴于此,清廷则申明三条原则:韩使至各国,先向中国使馆报到,由中国使臣携带去各国外部;遇有交际,韩使跟随中国钦差使臣之后行事;一切交涉大事,韩使必先密商于中国使臣,而后决定办理。《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882页。
但是,韩国派出的公使并不遵行清廷申明的原则,驻日、驻美公使,而是直接向美、日外部递交国书,朴定阳还向美国总统呈递国书。李鸿章询知情况,责成袁世凯查问。
当袁世凯根据李鸿章的指示“切责”韩王时,其答复:先拜华使并请携带前往递国书,太失韩国体面,各国也会拒绝如此办理,恳请删去此条,顾全韩国体制。
就这项原则,清廷坚决不允更改。并令韩王撤回已派的公使,尤应惩办谒见美国总统的朴定阳。
而朝鲜王室则认为清廷最怕洋人,我们向洋人硬派使节,既成事实,清廷的态度无非虚张声势,并不会有什么作为,会得罪西洋国家。而表面文章则做在已派出的公使身上,只称是朴定阳迫于形势,冒罪违章,向美国总统递交国书,只想完成外交使命而已。
袁世凯向李鸿章建议,韩国把违章责任推给朴定阳,而朴远在美国,无法惩办。清廷只宣布等着韩王惩办朴,不惩办再不许第二个使臣出国。
此时,赴欧公使赵臣熙在香港逗留,不敢赴任,进退两难。韩王迫于压力,只好召回朴定阳,赵臣熙也返回韩国。
正文 十年折冲守东邻(7)
更新时间:2010-2-22 9:40:47 本章字数:893
以后又围绕朴定阳的惩办问题展开争斗。韩王拖着不办,袁世凯再不理会他们,并拒绝为韩国传递给清廷的任何文件。因为袁世凯是清廷驻朝鲜的全权代表,韩廷致清廷的文件必须要袁世凯阅后允准发出。
后来,韩王居然任朴定阳官职。袁世凯则通华王太妃向韩王施加压力,达到惩办朴定阳之目的。
就惩朴一节,韩国方面与袁世凯都是暗用心计,展开斗争。韩王和闵妃让亲信洪在羲游说袁世凯,让袁向李鸿章报告:韩王已惩办了朴。而韩王仅将朴免官,不予公布,了结此事。实则,为以后再独立派使留出空间。
袁世凯与李鸿章私相定计:由袁假说私下了结朴案,罢免其官,而不公布,是袁与韩方合谋糊弄李鸿章。这样,先诱使韩王罢免朴的官职,而后再咬定上述三条原则不放,让韩国掉入其圈套之中。
后来,韩王又任命朴为户漕判书,被清廷抓住不放。韩王只好以遵守三条原则为条件,让清廷允许朴定阳任职。总之,在清廷的压力下,韩国的外交终不能独立自主,一直在清廷的控制之下,而袁世凯则是清政府和李鸿章控制韩国最得力的工具。
控制朝鲜海关和经济命脉,也是袁世凯作出的一个大题目。
近代以来,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国际贸易的兴起,海关行政及其税收成国家财政的要枢,控制了海关,即控制了国家的主要财政命脉。
清朝末年,中国的海关为英国和列强控制,成为抵押借款和赔款的主要来源,中国的财政命脉为列强控制。而清政府在19世纪80年代后,也曾控制朝鲜海关好多年,这个题目也是袁世凯作出的。
19世纪中期,海关骤然开放,半殖民地性质的中国“聘请”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直到清朝灭亡为止,海关行政主权都在列强控制之下。而清政府也以宗藩关系,企图控制朝鲜海关。同样也是把外国人推荐给朝鲜,让这些人代表中国,控制其海关行政权。先后做朝鲜海关税务司的有德人穆鳞德、英人墨贤理、德人史纳机、美人德尼等。
这些人是中国控制朝鲜海关的工具,然而他们被聘后,却对清政府的宗藩关系不认可,往往帮着朝鲜实现独立自主,摆脱中国的控制。
正文 十年折冲守东邻(8)
更新时间:2010-2-22 9:40:49 本章字数:853
1890年,朝鲜税务司史纳机向袁世凯说,朝鲜准备自聘美国人李仙得接替他的税务之职,打算收回被中国控制的海关主权。实际上,这个史纳机也一直鼓动朝鲜王实行海关自治。因此,袁世凯对他的态度很强硬。威胁他,如果海关权在你手中丢失,你将无立足之地;只要坚决代表中国说话,将为之谋取总税务司之职。
李仙得受聘日本外务省,卸任后向朝鲜驻日使臣说项,能为朝鲜借贷巨款,而被驻日使臣推荐来韩。
袁世凯得知信息,立即电告李鸿章,提出由中国为朝鲜借贷,阻止李仙得的诡谋。于是,总署和李鸿章同意了袁的建议,电令驻英、美、日、俄等国使臣,转告诸国:朝鲜贫穷且浪费,无力偿还借贷,中国也不允许以朝鲜海关税收作担保《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232页。,从而断拒李仙得以关税担保,为朝鲜借贷的计划。
此时,朝鲜财政已极为困难,除向外国借贷已无法维持。由于袁世凯的工作,李仙得借款的计划成了泡影,各国银行无敢应借者。朝鲜原贷之款也已到期。
此时,袁世凯暗讽韩国官员,“倘有正宗要需,不妨商请中国设法”。韩王闻言,便迫不急待恳请袁世凯。
袁世凯立即电商于李鸿章,以华商款项贷予韩国,用朝鲜海关税收入逐期偿款。李鸿章熟知其中利害,因为中国的海关税收一直为借洋款作低押,从而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因此,称赞袁世凯的招数高明,立即批复,并联系了中国的公款借贷。即从上海海关拨库平银十万两给袁世凯,袁世凯联系在韩华商同顺泰号,假托是该商号私款借予韩国,以朝鲜海关税收作担保,按一年半时期还清,利息为六厘。
随后,韩国又求袁世凯借贷,李鸿章又立即同意,在两个多月中借贷两笔,总计20万两,皆由朝鲜海关偿抵。
两笔借贷解决了朝鲜王室的燃眉之机,朝鲜海关为中国更紧密地控制,朝鲜王室反而对袁世凯倍加感恩。这,便是穷国的悲哀,袁世凯把中国的悲剧,搬上了朝鲜的政治和经济舞台两笔借款情况皆见《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482、526页。
正文 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与袁世凯何干(1)..
更新时间:2010-2-22 9:40:50 本章字数:1039
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与袁世凯何干
论者多把甲午战争的起因推到袁世凯之身,谓袁世凯报告朝鲜发生民乱,催李鸿章派兵入朝,给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机会。甚至说,朝鲜根本就“无所谓东学党,其事为袁世凯所虚造,而两国因之酿战祸”。袁世凯何以“虚造”东学党起义?论者胡编:当时清廷欲以“潘某代袁,袁闻而恐慌,乃电告北洋大臣说:朝鲜有东学党将作乱,袁某宜暂留,不可归,且请兵。北洋大臣信之,为遣叶志超统一旅赴朝鲜。日本人闻之,怀疑中国将乘机灭亡朝鲜,夺其土地,也派兵前往。”孙宝暄:《忘山庐日记》(上),第307~308页。
孙宝暄日记的此项内容是宗恕提供,宗恕即“维新”士人宗平子。此人为当时倜傥文人,曾以标榜维新谒张之洞、李鸿章等大员,又结交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曾做李鸿章北洋学堂总教习。因其志不得展,39岁即郁郁而死。
宗君编造袁世凯假造东学党起义,令李鸿章出兵朝鲜,不仅毫无根据,更严重者,颠倒了战争发动的主体。把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国策,说成是中国受袁世凯影响,出兵朝鲜,“日本人闻之,怀疑中国将乘机灭亡朝鲜,夺其土地,也派兵前往”,方出现甲午大战的。
实际上,不管是何种具体事件,日本都要、也总能找到借口侵略朝鲜和中国的。这是他们的基本国策和十年准备,一定要发动那场战争的。
日本君臣卧薪尝胆,蛰伏十年,开始寻找侵略机会和战争借口。东学党起义之前,他们已经在制造战争事端、寻找战争借口了。
1893年,日本派大石出使朝鲜,就是让他去韩国制造事端、制造战争借口。大石狂妄至极,一到朝鲜便扬言结恩各国公使,扶持韩王,不再受中国凌侮,驱逐中国的派官,就是要让韩国自派使节。
大石未来得及找出中日间的事端,却借口日朝间的经济纠纷制造事端,强令朝鲜赔偿,以下旗断交相威胁。他以为这样,袁世凯会直接找他算账,战争借口就会产生。
岂料袁世凯认为他摆出的架势实在可笑,无赖得像是幼儿打仗。袁世凯电告李鸿章:“倭强大不如俄国,大石阴谋不及韦贝等人,各国亦未必听其联合,庸人自扰,似乎没什么了不起”《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521页。。
果然,袁世凯在背后指导朝鲜外署和他玩游戏,很快使大石怒发冲冠,蛮横凶暴本相充分显露。说什么“扶持韩国自主”,不久就“为韩君臣所深嫉”。战争借口没能制造出来,结局却是上任仅半年就再难驻节,灰溜溜滚了回去。
正文 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与袁世凯何干(2)..
更新时间:2010-2-22 9:40:52 本章字数:1167
1894年,大石又企图利用金玉均被杀事件发动战争。金玉均是朝鲜开化党的主要领导人,“甲申政变”后随日使竹添逃走,一直躲在日本。朝鲜政府多次要求引渡,都被日本政府拒绝。1894年3月,金玉均密谋返回朝鲜从事反政府活动,先到中国活动,在上海租界中被本国人洪钟宇枪击死亡(洪钟宇父洪英植在甲申变乱中死亡)。尸体经朝鲜政府请求,由清政府派船送回朝鲜。这一事件纯属朝鲜内政,与别国毫无关系,但日本侵略者却乘机煽动仇视中朝情绪,并大吹大擂组织所谓“友人会”,用金玉均的遗发在东京举行盛大葬仪。日本议员发表演说,攻击中国拨船运尸是对日本的“侮辱”,并说是中朝日三国间的重大事件。浪人团体立洋社,向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建议断然向中国宣战。陆奥宗光认为金玉均事件不足以构成宣战的理由;日本参谋次上川上操六接见立洋社,鼓励他们去充当“放火”的角色,担保出事后由日本军部承担后果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332页。。
为发动战争,日本人做好了一切准备。川上操六又以旅游为名,连续去朝鲜、中国考察四个多月。参观了中国各要塞,李鸿章把他作为上宾接待。通过川上的考察和日本间谍的刺探,中国军事部署全部为日本掌握,情况比中国人自己还清楚。日本人的战争准备十分充分后,便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他们打出“除暴安良”、“逐灭洋倭”等口号,号召朝鲜人民进行反日、反封建斗争。数日之间南三道(全罗、忠清、庆尚)迅速转入起义者的控制之下,全罗道首府全州也被起义群众攻占。
5月,川上操六与玄洋社头目冈浩太郎商定,利用农民起义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由玄洋社浪人组成“天佑侠”秘密接触起义领导人,“帮助”起义者作战,使之改变“逐灭洋倭”的口号。
农民起义萌发时,袁世凯即劝韩王“早为翦除,毋使滋蔓”。在起义民众大集会时,袁世凯又向韩王提出,“派公正臣前往抚辑,将各城镇的贪官污吏和苛政分别汰除,再调各处练军到那里虚张声势,显示将进行征讨,并切实明白地吩咐其解散,倘若终不遵从,再议进剿”《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3165~3166页。。但是,韩国君臣畏葸不决,袁表示自任督剿,朝鲜政府才派员赶往集会场所,驱散了东学党的集会。
早在同年3月,袁上报李鸿章:“东学邪教联名请韩王尽数驱逐洋人,屡有揭贴榜文,沿西方人门前多端诟詈,声称将驱逐杀戮。在汉城的洋人都大为恐慌……刚才英国官员禧在明来称,各国洋员均要求调兵船防范。已告以中国有弹压责任,应该静候。请求凯速调兵船,以防意外,而清除各国的疑惧云。查西方人既等待中国弹压,自然属于好事,乞即电令水师,迅速派遣两艘兵船来仁(川),以尽弹压之责。”《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540页。
正文 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与袁世凯何干(3)..
更新时间:2010-2-22 9:40:56 本章字数:1062
这封电报便是后来国人追究甲午战争,是由袁世凯错误估计形势,导致李鸿章派兵赴朝平乱,给日本造成了发动战争的借口。从电报内容看,是由外国驻华使节向袁世凯请求,袁世凯为稳定汉城的形势,杜绝各国为保护侨民使绾而出兵干预。这与朝鲜当局的要求完全一致,与李鸿章的态度完全一致。韩国也曾向李鸿章请求派兵来韩戡乱,电文中有,中国“如不允,他国人必有乐为者(即派兵自保),将置中国于何地,自为不可推却之举”。李鸿章的电稿中也有“韩国归中国保护,其内乱不能自我了结,求中国代其戡乱,自为上图体面”电派海陆军赴朝平乱同上书,第681页。。
中国方面如果要找负责任者,不是袁世凯,而是李鸿章。是李鸿章判断失误,在日本人的诱使下,自以为中国出兵朝鲜,日本人不会出兵。而日本人所以有出兵的借口,远在十年前李鸿章与伊滕博文签订《天津条约》中,就有“朝鲜本国如有乱党滋事,该国王若请中国派兵弹压”,“必须预先通知日本”;而日本亦将出兵,“保护使署、领事及商民”《中朝关系通史》,第633页。。
有此条约内容,日本人担心中国不出兵,乃通过日本译员郑永邦、代理公使杉村多次向中国声明:朝鲜乱党,大损商务,“韩人必不能了,愈久愈难办,贵政府何不速代韩勘乱。我政府必无他意。”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333页。驻日公使汪凤藻也为日人欺骗,给李鸿章发电说:“日本国内官民争执日益加剧,决没有再生外事之余力。”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333页。
李鸿章在日本的“必无他意”的诱骗下,才决定出兵朝鲜的。而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根据李鸿章和总署的决定,照会日本。清廷即派兵赴朝的第二天,日本外务省即复照汪凤藻,宣称日本根据《天津条约》,派兵赴朝。同一天,日本驻华公使、驻天津领事也分别照会总署和李鸿章,宣布派兵赴朝“保护使署、领事及商民”。日本人实际上在向汪凤藻、李鸿章发照会的前一天,以护送日使大鸟圭介返任为名,派海军陆战队400名赶赴朝鲜了。
其实,日本人诱中国出兵,又由“必无他意”变成立即出兵朝鲜,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李鸿章完全可以察党其诡计,改变计划,免得入其陷阱。
身临其境的袁世凯发觉日本的阴谋比谁都早,他曾及时电告李鸿章,日本人阴险狡诈,不可轻信。无奈李鸿章却对伊藤深信不疑,电告袁世凯“伊藤尚明大局,不致唆使韩匪起事。……伊藤与我交好,异非虚伪”《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552页。。他不听袁世凯的劝诫,自然落入伊藤的陷阱之中。
正文 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与袁世凯何干(4)..
更新时间:2010-2-22 9:40:57 本章字数:1134
若真要究其责任,袁世凯在朝鲜十二年,头脑清醒、纵横捭阖,在外交战场上一直是胜利者。连以奸诈、闻名于世界的日本人,也绝非袁世凯的对手,竹添、花房、大石等在袁世凯的手下无不变成铩羽之鸟。其他的阴谋人物,如韦贝、德尼、李仙得、穆麟德、史纳机等,全不是他的对手。至于朝鲜的各派,一直在兴风作浪,甚至阴谋发动政变,也全都落得身败名裂。恰恰是执掌中国等政外交大权数十年的李鸿章,却一下子掉进伊藤的圈套之中,一再受其蒙蔽,一误再误,乃至战争,外交全数失机、失败,贻害无穷。即使如此,中国的失败也不应让李鸿章全负其责。清政府外强中干,腐败不堪,实难与蒸蒸日上的日本相抗衡。远比中国强大的俄国,不久也败在日本之手。置于弱国之中,外交人员头脑再清醒,终究还得落入“弱国无外交”的规律泥淖中。
何况,一个无兵无势的袁世凯,甲午战争前夕不过为李鸿章提供一些他能觉察的信息,也未被李氏重视。他陷入生命难保的困境,又有何法挽救如火如荼的时局。日本发动战争是非发动不可了,国人又如何能把战争责任归咎于他呢?
1894年6月9日,大鸟率四百名日军低达仁川,第二天达汉城。同时,清军聂士成、叶志超部也到了距汉城一百五十余里的牙山。东学党起义群众已被朝鲜军队打败,又迫于清军的到来,很快宣告解散。
农民起义失败,动乱平息。袁世凯电告李鸿章援增军队,并会晤大鸟圭介,会商双方撤兵之事。
双方会谈情况如下:
袁世凯说:“韩国乱事渐平,我国拟定早早撤兵。日本如继增兵,我国自然也要增兵,双方防备,必生嫌隙。如西方人借机播弄,韩国危急,中日亦必有损。中日和睦,亚洲大局可保。倘互生嫌隙,徒然自害。”
大鸟说:“我之见解与您一致。我国因把韩国乱事看得太重,才派来军队。我年过六十,岂愿生事?我们约定:我国留韩八百士兵,再不增兵,你也发电阻止贵国增兵。我们推诚相办《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698、702页。。”
大鸟的谈话虽然动听,实际上是在虚与委蛇,因日本的兵力在朝鲜尚不足。以此麻痹中国,争取增兵时间,延缓中国增兵速度,占据军事先机。
此后,日本则快速增兵,六月底已增陆军万人,军舰七艘。陆军集中于仁川、汉城一带,抓紧构筑工事,准备作战。
而此时李鸿章则电告驻日使臣汪凤藻,韩事平复,我将遵守乙酉(1885年)中日谈判订约,军队撤离。让汪凤藻照会日本,也把日军撤回同上。。
然而,日本却拒绝撤军,同时向李鸿章提出中日两国共管朝鲜,代之进行内政改革和训练军队。亦声称:无论中国同意与否,日本都不会撤兵;中国不同意共管朝鲜,就由日本独立进行。
正文 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与袁世凯何干(5)..
更新时间:2010-2-22 9:40:59 本章字数:958
李鸿章对日本的违约,仅声明仍按约办事,不同意日本的要求。陆奥宗光承认,日本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让中国处于两难的被动地位,日本为所欲为,继续增兵、抓紧备战,到一切准备就续,则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陆奥宗光:《伯爵陆奥宗光遗稿》,第323页。。
李鸿章军事上不置可否,仅把希望寄予西方国家的调停上。身在前线的袁世凯知道中日战争在所难免,遂电告驻军牙山的叶志超,让他作出向汉城进军的姿态,为自己提供对日交涉的依恃。但叶志超部淮军仅二千余人,远非日军的对手,不敢响应袁世凯。
袁世凯差不多每日都找大鸟协商日本退兵之事,大鸟对他软磨硬抗,只待日本发动战争,袁世凯徒费口舌。袁世凯又联合各国驻汉城外交官,共同诘问大鸟日本增兵之事,大鸟有了大兵作后盾,气势变得愈加凶悍,各国官员皆毫无办法。
随着日军不断增兵和备战,朝鲜亲华派很快发生逆转,原来与袁世凯交好的官员,也不敢再向他提供情报,袁世凯越来越孤立无援,而且因战前的局势紧张、混乱。日本浪人、被平伏的东学党人、被袁世凯处置过的韩国亲日分子,都想趁乱杀害袁世凯。袁知情势危迫,不敢出使馆一步,因使馆的供应断绝,幕僚多托故离去。袁世凯已处在杀机四伏的环境之中。
6月30日,朝鲜政府迫于日本压力,照会大鸟,宣布不再是清政府的属国。并听说大鸟将依照公法,以袁的“职名均舛”,即中朝宗属关系解除,袁的官职和代表身份皆不成立,将派兵押他递解出境。袁世凯在朝鲜已无可作为,若被押解,使国家蒙羞,乃电请李鸿章,提出撤任回国的要求。
袁的要求未被清廷批准;李鸿章来电让他坚决顶住,“勿怯退”。此后,袁世凯坐困待守,焦虑万分。反复向李鸿章发电,告知汉城日渐紧张,日本不日将发动战争,要求快速批准他回国,留在韩国已毫无意义,莫如去天津“面禀详情,佐筹和战”。7月7日,清廷向他电发上谕:“现在韩日情势未定,袁世凯在彼可以常通消息,且与各国驻韩使臣商议事件,亦较熟悉。着勿庸调回,钦此。”《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758页。
清廷尚不知汉城的紧张形势,更不知袁在朝鲜已无法正常行使职权,还让他如平日那般“常通消息”,并与各国使臣共商事件。可这是圣旨,袁世凯不敢再回绝。一急之下,竟致病倒。
正文 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与袁世凯何干(6)..
更新时间:2010-2-22 9:41:00 本章字数:1056
有人认为是袁世凯装病,躺倒不再工作,迫使清廷批准他回国。实则他真的急病,办理税务、并任翻译的唐绍仪电告李鸿章:“在汉城两署办公只剩二人,今闻南北进兵,均马上逃走,没办法挽留。仪一人译电办公难处理,袁道有病又须照理,势急情迫,乞速示。”接着又发一电说明袁的病情:“袁道病日重,发高烧,心跳厉害,左肢痛不可耐。韩国事态危险正极,医药并乏,留汉城难望治愈,仪目睹心忧如焚。韩国事务以袁道最为熟悉,调回尚可就近商办一切,无论和战,当可图报效。若弃置不顾,可惜。”李鸿章接唐两电,认为说得切合实际,袁世凯徒留朝鲜无益,莫如调回可资询问。乃与总署协商成就,于7月18日(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六日)电告袁世凯“奉旨调袁回国”。同上书,第788页。
接到批准回国的电报,当夜即在英国领事朱尔典的协助下,由唐绍仪护送去仁川,乘舰返国。
7月25日,日本海军袭击中国运兵船,丰岛海战爆发。28日,日军在成欢进攻中国军队,陆战开始。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日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论者又谓:袁世凯在战争爆发前“临阵脱逃”。实际上,袁世凯未经清廷下令,即使病死或被杀死在朝鲜,他也不会擅自逃回的。他只等到清廷正式下旨:“袁世凯着准其调回。钦此。”《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788页。才离开朝鲜,回归祖国的。此论证据确凿,无懈可击,毋庸随意造谣,篡改历史。
袁世凯在朝鲜的12年,是清政府宗藩制度的忠实维护者;也是清廷对属国朝鲜诸项政策的出色执行者。甲午战争由日本挑起,他仅为清政府通达信息,挑起和引发战争的责任不在袁世凯,而全在日本军国主义。这是个根本性的史实和原则性问题,如把责任推给袁世凯,不仅不是历史真实,更重要的是为日本军国主义解脱罪责,错误的史论者企图攻击一个袁世凯却颠倒了一个大原则。
甲午战争中国遭到侵略,遭到惨败,国人无不痛愤。而失败原因在于清廷的积弱,在于李鸿章判断失误,调度无方,贻误战机。还在于前方的一些领兵统帅畏敌怯战,乃至于丢城失地,一败再败,直至全军瓦解,举手投降。
负有最大责任的是清政府自己,他不会自我惩罚;李鸿章是全军统帅,虽遭到国人痛骂,但清政府离不开他,也不会对他严惩。那些败军之将,或杀或免或罚,罪有应得。
而清廷为什么没有惩罚袁世凯,因为他没有该处之错。战起归国,战后仍被委以重任,说明他的能力是可被任用。这也是历史的公正一面;我们自然无权把公正的一面再颠倒为不公正。
正文 发愤练兵(1)
更新时间:2010-2-22 9:41:02 本章字数:1149
发愤练兵
想当年曾国藩练湘军也在于“发愤”。曾老夫子是个典型的文人,国难之秋,清政府非让他带团练与太平军作战。于是,他组织湘乡子弟借湖南抚衙而居,结果与绿营军发生冲突,几乎丢了老命。曾国藩“因是发愤练兵万人,居然成就了一支队伍,而有今日”《曾文正公书扎》,第三卷,第1页。。
曾国藩练湘军差不多是皇帝的钦命,名正言顺。他的“发愤”,在于受人的排挤,在于“借人抚衙”不独立,而“发愤”练一支自己的军队来。
袁世凯要为清政府练兵就困难了,他得设法取得“练兵大臣”的权力,对一个三品之名,四品(道员是四品)之实的虚衔官,那可太难了。
甲午战争爆发的前几天,因唐绍仪的两封电报催促,李鸿章才上奏把袁世凯从汉城调来天津。他向李鸿章详细汇报了朝鲜的形势,认为中日战争在所难免,而李鸿章心里根本没有要同日本打仗的念头,战争迫在眉睫,仍致力于列强调停。
袁世凯何去何从,当时他是浙江温处道实职,即为管理浙江温州,处州两府十余县的地方行政长官,因为是实职,袁世凯可以马上去上任。但是,袁世凯认为中日大战在即,去了浙江也难当成和平道员。何况,他根本就不愿做碌碌无为的文员。于是,仍想投入戎伍,为国效力。
李鸿章便根据他的精明干练,决定派他协助周馥办理前敌营务。袁世凯的原意是想独领一军赴前线作战,既然李鸿章如此安排,他也只得听命。此后他随周馥赴往甲午战争清军的后勤供应、转运军械粮秣、收集散亡等,他也干得非常出色,受到湘军统帅刘坤一的极力赞扬(战争前期随淮军办后勤,淮军海陆皆败,清廷起用老湘军,刘坤一为统帅,袁又为湘军在山海关外办后勤)。
袁世凯在淮军营十几年,深知淮军的腐败,而随周馥赴甲午战争前敌营务职差,再次看到淮军根本不堪日军一击,随战随败随逃,袁世凯一直随在溃军的后面,心里受到了极大刺激。他给弟弟袁世彤的家信中说:“平壤溃败后,士兵已失去了战斗意志。后续援兵太零星,徒然送死,简直没有办法。郁公(即周馥)及容(即自称,袁号容庵)跟人蹭跑,没有意义之极……堂皇的大国竟束手为小丑所困辱,岂非天乎?然而也是因为谋之不善,平时未能预先防备啊。”见李宗一:《袁世凯传》第41页。
袁世凯这里说的“谋之不善”,主要是指中国的军队缺乏先进的军事训练,内乱时与农民起义军战争可以坚持,而一遇西方部队便不堪一击了。正如外人评论:中国军队“全军都缺乏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在军容严整的欧洲军队面前抵抗不了五分钟。此外,清国军队军纪恶劣,他们的兵丁通常是社会上一些举止粗野和品行恶劣的人渣,在哪里驻扎,哪里的民众就恐惧万分”郑曦原:《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极晚清观察记》,第216页。
正文 发愤练兵(2)
更新时间:2010-2-22 9:41:03 本章字数:1108
袁世凯身历淮军兵营十几年,又参加了淮军和老湘军与日军作战的甲午战争全过程,他目睹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的实况,简直目不忍睹。除少数爱国将领凭借一股热血,拼死冲锋陷阵之外,多数战斗尚未接仗,兵将已溃。“非望风而逃,即闻风先溃”,即称“能战”之军,亦毫无战法,与受西洋军事训练的日军抗衡,简直无由战胜。这样的军队必须根本淘汰,从新用西法编练出新式军队,中国以后才有希望。
但是,淮军的统帅是李鸿章,是袁世凯赖以提携的靠山。所以,在甲午战争中,袁世凯亲见淮军无法再存在,也不好直接揭露,怕“辜负相国(指李鸿章)的提槜”《甲午中日战争》(上),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26页。。后来,袁不得不要求淘汰淮军,编练新军,果然就得罪了李鸿章,大家也一齐攻击袁世凯没有良心。
实际淮军的不堪有目共睹,当时抨击淮军的人、揭露淮军的史料,难以数计。就连淮军将领宋庆,当时率淮军刘铭传、程之伟等部在辽南抗敌。他致电李鸿章,报怨这些当年的名牌军队,如今“积弱已久,而且承袭了绿营兵的恶习,一半的人都嗜好抽鸦片烟……马瘦仆庸,又缺乏精良的武器,自保都成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下),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22页。宋庆军中的将领姜桂题也说:铭军本来是名将督率的劲旅,如今奉调东征,变得“将领安逸,兵士疲沓,竟成积习”,“遂以怯敌扰民”为表现。
这都是临敌的淮军将领的自我揭露,实际上宋庆、姜桂题部淮军与刘铭传、刘盛休、程之伟部完全一样,都腐败得不堪一击。他们向李鸿章报怨,也都有推托失败罪责之意,并不说明他们的军队怎么精良。
此前的袁世凯自幼立下军伍之志,喜读兵书。远在登州军营整顿军纪受到吴长庆的表扬,在朝鲜率兵平定壬午和甲申两次兵变,身先士卒、洞察敏锐,表现了非凡的军事天才,已在朝鲜立下奇功。为日本所重视,在各国公使中深有影响,清廷官员也多知其名。《马关条约》谈判时,日本伊藤博文、陆奥宗光都在李鸿章面前称赞袁世凯的才干。他对淮军及其将领的暮气,从朝鲜兵变中已览之无余。
他有改革中国军制的志向,也有其才智和经验。不久,他被清政府委派编练新军,成为中国新式军队编练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袁世凯要为清政府练新军,必须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一般情况下,如果李鸿章能推荐他,是有可能被批准的。但是,当时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全部败绩,加上他一力主和,终与日本签订了丢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清议和全国舆论所不容,到了人人呼杀的地步。清廷将他革职留任摘去顶戴、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重位保不住,连两总督的职务也被劾免。
正文 发愤练兵(3)
更新时间:2010-2-22 9:41:05 本章字数:1008
李鸿章的失势使袁世凯的冰山倾倒,而袁世凯对淮军战败的“微言”,也听到李鸿章的耳中,李鸿章开始讨厌他。一次,袁世凯在辽东战场上病了,托人向李鸿章求情回后方治疗,李鸿章批示:“始祸之人,无置身事外之理。”《甲午中日战争》(上),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27页。李鸿章所说“始祸之人”,指在朝鲜时袁电告李鸿章东学党起义消息,李鸿章派淮军赴朝鲜之事。当时有人提出袁是“始祸之人”,李鸿章依据实情,一直为袁洗刷。现在李鸿章翻脸,反把自己不承认、也不符合事实的罪行,一反常态,学着别人的口气,把“始祸”加到袁的头上。袁世凯心寒齿冷,知道李鸿章十几年的提携不会再有,将来不做自己的仇敌就是庆幸之事了。所以,他决心要编练新军的志愿,靠李鸿章实现已绝不可能,只好另寻门径。
论者把袁世凯以后的寻求门径,为国家练新军,统称为“野心”、“钻营”、“投机”,等等。非这么说也没办法不能让人住口。但是这么一来,历代数千年历史,有多少人上书当局,要求为国有做事,那些成就大名者,开始也就都可以说成是“野心”、“钻营”了。张骞、班超都是自荐从军做出大事业的;薛仁贵自荐从军成为征朝鲜、征西戎的大将军;魏元忠投书唐王,成就军事大业,成为唐朝名相;花木兰冒名顶替从军成为千古传颂的女英雄的传说,也该改一改,定为女野心家好了。如此而已。
论者们愿怎么说怎么说吧。
我们还得接下去说袁世凯怎么另寻门径的。当甲午战争打得热火朝天之际,清廷中央内部也在发生争斗。随着淮军的战败,主和派失去势力,主战派得势。李鸿章手握军权,却一味主和,主战派见淮军一败再败,便由主战派中枢成立了“督办军务处”,以取代李鸿章一人统帅海陆军的局面。督办军务处的大臣多为不知兵的书生重臣组成,核心是李鸿藻、翁同 。
既然淮军和北洋水师全军战败、老湘军更不堪日军一击,就得赶快遣一支能打败日本兵的军队冲到前线,取代淮军。当时有德国人汉纳根自我推荐,要为中国练兵10万人、购买智利产新型快速巡洋舰17只,与日本对抗《翁文恭公日记》,第三十三册,第104页。。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像为战败的舆论注上一支强心剂,令人欢欣鼓舞。好消息不胫而去,很快传开,从而也传到了袁世凯的耳朵里。袁也欢欣鼓舞,认为既然国家需要编练新军,李鸿藻、翁同 向来讨厌洋人,汉纳根一定不会被用,这正是自己可利用的机会。
正文 发愤练兵(4)
更新时间:2010-2-22 9:41:06 本章字数:964
徐世昌是袁世凯少年时的朋友
他赶快打听门径,很快打听到自己少年时的朋友徐世昌,徐已是翰林院编修,而李鸿藻则是翰林院掌院学士,是徐世昌的师傅;而自己的叔叔袁保龄又是李鸿藻任河南学政府时的得意门生,这下子让袁世凯找个正着。于是,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1895年5月7日),给李鸿藻上一封长达二千余言禀函禀函全文见:《甲午中日战争》(上),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17~222页。。
禀函开始表示对《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痛心疾首;而前线残留各军将帅及吏员以为和议已成,可冀幸免竞“嘻嘻相庆”,若此“三年后,大局之危必有大甚于今日者”。接着,分析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军事上“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尤其是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纷歧,纪律废驰”。后面则以大量的事实,描述淮军在前线的各种腐败的表现,尖锐指出,这样的军队,只会“滋扰闾阖”,“与务不但无补,而闻风惊扰,反为他军之累”。“为今之计,宜力惩前非,汰冗兵,节麋费,退庸将,以肃军政。”“并延聘西人,分配各营,按中西营制律令参配改革,着为成宪。……”
与袁世凯同时代的张国淦和陈夔龙同时回忆记载此事:“袁世凯甲午回国,中日升战,李鸿章仅令其与周馥同办转运,何以屡得转旨询问,督办军务处成立即派其创办新军呢?……陈夔龙《梦蕉亭杂》记谓:‘甲午中日之战失败后,军务处王大臣鉴淮军不足恃,改练新军,项城袁君以温处道充新建陆军督办。该军屯兵天津小站,于乙未(1895年--引者)冬成立。当奏派时常熟不甚谓然,高阳力主力’。我曾面询陈,陈谓:‘袁世凯经徐世昌介绍于李鸿藻后,袁就对李拜门,……使李逐渐相信袁知兵。所以他首先推荐袁督练新建陆军’。”张国淦:《北洋述闻》,第3页。
还有人记述,袁世凯从朝鲜回国时,李鸿章派他去平壤“办理抚缉事宜,并联络各军,协筹粮运”郭廷以:《中国近代史事日志》(下),第879页。。袁不愿干营务处的后勤差使,就托堂弟袁保恒之子袁世勋,去找翁同 。翁同 七月十六日(8月16日)日记中确记载了此事:“袁世勋敏孙(世勋字)为袁慰廷事来见,慰廷奉使高丽,颇得人望,今来津不得入国门,李相(指李鸿章)保令赴平壤,欲求高阳(李鸿藻)主持,因作一扎予高阳,即令敏孙持去。”
正文 发愤练兵(5)
更新时间:2010-2-22 9:41:07 本章字数:937
光绪皇帝
翁、李二人此前都不认识袁世凯,但他在朝鲜的作为,却都有所闻。所以,袁世凯托人找到了主持中央枢垣翁、李。三天后,翁、李二人商量后写奏折推荐袁世凯赴前敌作战,让他带兵数营,已革职的陈长庆交其委用。七月二十日(8月20日)光绪下旨批准了翁、李二人的推荐折,下旨给总署,总署当天电告李鸿章,让李催促姜桂题、程允和招募一军,交给袁世凯和吴长庆的部将陈长庆率领,即赴前敌作战《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401页。。但是,当时的军事大权尚在李鸿章一人之手,李鸿章既已派袁世凯作了前敌营务,而又见他去京活动,弄了个上谕下来,要亲自率军赴前敌作战。李鸿章当时就很生气,所以未同意袁世凯率军赴前敌作战,仍派他随周馥出吴去辽东半岛战场办理营务转运后勤之事。
这些记载与第二年5月7日(四月十三日)袁世凯给李鸿藻写禀函并行不悖,就是说,袁曾多次活动中枢,先是想率军赴前敌与日本直接作战,被李鸿章阻挠未成功。第二年李鸿章兵败失势,甲午战争尚未结束,袁世凯趁着“督办军务处”打算编一支能战之军以取代淮军时,再次通过徐世昌进一步活动李鸿藻,而既然李鸿章失势,李鸿藻在“督办军务处”有了重要位置,他原已知袁世凯的表现,去年又于翁同 将袁上奏光绪帝。当他看到了袁世凯那个长达二千余言的禀函时,文字充满热情,说的全是战场上的实情,才进一步“相信袁知兵”,首先同意并推荐他督练新建陆军。张国淦认为,这是李鸿藻“完全出自爱才之意”。
论者应该想到:袁世凯当时并非一般的官职“钻营”,他是要率兵或练一支能战之兵,马上赴前敌与日军打仗的。这是个要命的差事,也不是纸上谈兵,那是要立见分晓,见火见血的差事。当时赴前敌作战的将领,有几个是自愿去的?他们被硬派去战场,结果是“非望风而逃,即闻风先溃”。连淮军创办者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时,打过好些硬仗,但主持中日战争时,却毫无斗争决心,甚至根本就不想打那个仗。
人们爱戴颂扬那些在国家、民族危难时,敢于上战场英勇战斗、牺牲的英雄;厌恶唾弃那些平日喊口号,关键时不敢上战场、或在战场上畏葸后退的逃兵、懦夫。甲午战争是淮军大败,民族危难之秋,袁世凯就是在那时要求率兵冲锋陷阵。
正文 发愤练兵(6)
更新时间:2010-2-22 9:41:11 本章字数:887
荣禄他应该是被人传颂的英雄。国人所以非难他,是后来他所谓“窃国”的行为,累他在甲午战争、朝鲜十二年的行为都被连根否定。袁世凯不是说空话的人,他也敢于牺牲。在朝鲜的两次戡乱中,敌人的枪炮齐发,他的两各卫兵被炸飞到半天空,地雷爆炸,把他推倒在地,他受了轻伤,但毫不畏缩,仍冲锋在前。吴兆有的士兵逃光了,本人吓得号哭;张光前和他的士兵躲在墙后,未敢前进一步。他的表现、他的品质,在朝鲜和京津被传颂若干年,所以李鸿章才一再提携他、赞扬他。李鸿章明知自己的淮军里已很少有这样的人了,李鸿章是战将出身,他已做不到当年的冲锋陷阵了,但他毕竟也赞佩这样的人,赞佩袁世凯这般敢于在战场上不怕血和火的人。
在中枢成立的“督办军务处”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荣禄,对袁世凯取得练新军之职也很重要。
荣禄是清末的一个权臣,为慈禧格外倚重。同时,荣禄与李鸿藻的渊源关系也极深。远在咸丰同治年间,李鸿藻作为帝师入军机,荣禄是军机大臣文祥的手臂人物,至甲午年,他们共事三十多年,荣禄也成为中枢重臣,李鸿藻、荣禄二人极为投合。他二人皆认为袁世凯将门之后,娴熟军事,赋予练兵之责,必能矫正绿营旧军队的弊端。
中枢“督办军务处”中的李鸿藻、翁同 、荣禄都同意袁世凯担任练兵事务。再由他们向领衔王爷庆亲王奕匡引见,经查询大家都很满意,便由“督办军务处”上奏光绪,请求接见和下旨留用。
庆亲王奕匡袁世凯军装照,小站练兵是袁世凯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此后,中国的军事制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十二日(1895年8月2日),光绪帝接见了袁世凯,于当日下旨,让袁世凯留在督办军务处供王大臣差委。此后,他便系统研究练兵事宜,拟定按西法练兵计划和章程。十月二十二日(12月8日),督办军处理再次联衔上奏,令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当日,光绪下旨批准。当日,袁世凯奉旨出都奔赴津南小站。从此,开始了袁世凯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小站练兵。此后,中国的军事制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跨进了世界军事制度的行列中。
正文 小站--袁世凯的军事基地(1)
更新时间:2010-2-22 9:41:13 本章字数:1360
小站--袁世凯的军事基地
我们可以比较,近代史上几位以练兵起家重要人物。曾国藩练兵衡州(即衡阳),为的是对抗太平天国,最终完成了这一使命,湘军解散了,但他成为清政府的中兴名臣。李鸿章受曾国藩之托,“招募淮勇,组建援沪之师”,“以济湘军之穷”。结果,李鸿章借机大量招兵,组建了比湘军势力还大的淮军。其主要“功绩”是镇压了捻军,使李鸿章成为控制清政府的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教等方面数十年之久的、近代史上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将相人物。
在外国人看来,湘淮军还不算真正的军队,“不过同室操戈,互相残杀而已”,此二军朝成军,暮拼杀,“以乌合敌乌合,无所用其训练也”汤伏祥:《外国人眼中的袁世凯》,第2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此论虽不免过当,但却说明了一个事实:湘淮军的编练纯为镇压中国的百姓起义;因为镇压农民爆动,都是仓促成军,以屠杀编制和武器更为落后的农民起义军。等到真的遇上受过训练的现代化军队,外国人说“恐怕抵抗不了五分钟”(见前出处)。淮军在甲午战争的战场上,也的确是“非望风而逃,即闻风先溃”。吴兆有和张光前也号称“名将”,他们的军队也号称精锐。但是,仅仅遇上少量日军(200人),一品将军吴兆有竟吓得“跌足号哭”;张光前部竟“未敢发一枪进一步”。
与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相比较,袁世凯编练新军目的是抵御外侮;他又是按照驱淮军如牛羊的西方军队的方法练兵。相形之下,优与劣顿可见之分晓。
袁世凯对军队的训练,是针对淮军的弱点,采用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和编练方法进行,并非对西方的盲目照抄。
例如:他手制《简明军律》《北洋军阀》(一),第128页。二十条,就是针对淮军的军纪涣散而定。二十条内容是:
一、临阵进退不候号令及战后不归队伍者,斩。
二、临阵回顾退缩及交头接耳私语者,斩。
三、临阵探报不实,诈功冒赏者,斩。
四、遇差逃亡,临阵诈病者,斩。
五、守卡不严,敌得偷过及禀报迟误,先自惊走者,斩。
六、临阵奉命怠慢,有误戎机者,斩。
七、长官阵殁,首领、属官援护不力,无一伤亡;及头目战死本棚兵丁无伤亡者,全部斩首示众。
八、临阵失火误事者,斩。
九、行队遣失军械及临阵未经受伤,抛弃军器者,斩。
十、泄露密令,有心增减传达的指示及窃听密议者,斩。
十一、骚扰居民,抢掠财物,奸淫妇女者,斩。
十二、结盟立会,造言惑众者,斩。
十三、黑夜惊呼,疾走乱伍者,斩。
十四、持械斗殴及骤众哄闹者,斩。
十五、有意违抗军令及凌辱本管官长者,斩。
十六、深夜逃出军营浪流者,斩。
十七、官弁有意纵兵扰民者,官兵并斩。
十八、在营内吸食鸦片烟者,斩。
十九、夜深聚会谈话,私留闲人,酗酒赌博,不遵约束,及有寻常犯过者,均由该管官酌量情节轻重,分别插箭责罚。
二十、凡兵丁犯法,情节重大者,该管官及头目失察,均分别轻重参革、责罚、记过。
正文 小站--袁世凯的军事基地(2)
更新时间:2010-2-22 9:41:15 本章字数:952
军纪是军队的生命线,古今中外的“王牌军”都首先有钢铁纪律作保证,此不用赘言。可是,军纪公布后是否严格执行,那才真正是军纪好坏的表现。
袁世凯性格的显着特色就是说到做到,早年在吴长庆军中是一般营务处随员,就对淮军下手治理,因此开罪了淮军将领,说他“擅杀”、残忍,对他怀有深恨。小站练兵,他成为一军统帅,执行纪律,就一丝不苟。一次,操练完毕,一名士兵离队至百余米处买瓜吃。不仅士兵受罚,连带该营官、哨官受罚,哨官被打二百军棍。一次几名士兵假日上街游逛,所在六哨官皆被打四十军棍。一名哨长让士兵携物而带不了武器,该哨长被责二百军棍,降为棚目。一次,袁世凯令全军操演攻守阵法,参差不齐,阵中嘈杂声不断。所有参加的官佐一律受罚,有功者销功一次,无功者记过一次《北洋军阀》(一),第138~193页。。
袁世凯对军队的大小官佐无一不熟,他对军官要求严格,也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这样,官佐们就都关心自己的士兵,对士兵也呈既严格又爱护。袁世凯对官兵的饷项发放尤其注意,“为了杜绝过去军营中惯有的一些毛病,如吃空额、冒领饷银,等等,在每月发饷银的时候,他一定亲自点名,按名发给”,“因而他所练的新军,在当时是享有盛名的。”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74辑,第128页。
新军的招兵条件与湘淮军皆大不一样。
湘军组建是“选士人,领山农”。即将佐要是有功名的知识分子,士兵要是不识字的质朴农民。淮军则是“兵将冗杂”、“志在利禄”,使淮军“自始至终,俱在贪图利禄,以骚扰民间为能事。”苑书义:《李鸿章传》,第48~4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
而袁世凯新军招募条件,除具体素质,如年轻、体壮、无恶习等一一检验合格之外。袁世凯还格外要求“应募兵丁,如其秉性忠贞,矢志报国,考验才技,果属优长,必将不次擢用”。而“有能粗通文意者,口粮昭头目之例”《北洋军阀》(一),第45~46页。。
显然,湘军就是要求士兵无文化,成为受指挥的作战工具;而淮军一反湘军要求,用利益吸引士兵。袁世凯的新军,要求士兵基本素质条件全面合格,有报国的觉悟,有一定文化。这些条件,已同现在的“兵役制”招兵条件一致起来。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