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茶文化历史

_10 朱自振(现代)
战争的结果,英国的洋枪大炮,洞穿了“大清国”
外强中衰
136
茶 史 初 探·521·
的神秘外衣,并且自此的数十年间,把中国整个裸置于列强各国任意宰割的刀俎之上。
英国通过鸦片战争,除维护了其贩卖鸦片的权益以外,他们为自己也为所有列强各国,打开了与中国“通商”
的大门,使外国资本得以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直接开厂、设栈,强行把中国置于他们直接控制和掠夺之下。以茶叶来说,在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以后,俄国、美国等等,也竞相参与了华茶贸易,从而也打破和结束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茶叶贸易长期垄断的局面。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主权,无疑是一种侵害;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未尝不是把中国的茶叶出口和茶叶生产,更进一步地放置于世界茶市之列,使中国茶的生产、贸易,直接或较大地受到国际茶叶市场经济的影响和调控。因为这样,所以在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商能直接在中国开行、开厂、设库、设栈,使中国茶叶贸易和茶叶生产,也相随出现了一个飞跃发展的局面。这里,我们不妨摘录中国1866—1900年间一些年份的茶叶出口数为例(见下页表)。
下表实质上是我国上一世纪后期茶叶出口的一个消长情况表。表中摘录了同治五年(1866)
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
的有关茶叶出口数。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1886年,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和出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的统计,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额,继道光末年和咸丰的发展趋势,逐年呈跳跃式的递进。
1886年以后,由于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引种和发展茶叶生产获得成功,大批新茶园投产,他们对自己的茶业实行保护政策,结果使中国茶业由持续快速发展,蜕变为连年急剧大落。
137
·621·茶 史 初 探
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出口略表①
年  份出口总额(担)年  份出口总额(担)
186612000001886221720018691500000188918773211872约17000001892162268118791987463189715321581882201715119001384324
清季我国茶叶生产受国际茶市影响出现的这种大起和大落,正好也构成我国茶业由古代向近代转化的独特背景。鸦片战争以后,随各国从我国输入茶叶逐年增长的需要,我国特别是福建、广东、江西、安徽和湖南、湖北等省的茶叶生产,在咸同年间,一哄而起,出现了一个盲目发展高潮。以福建为例,如《东瀛识略》所载:“茶固闽产,然只建阳、崇安数邑。自咸丰初请由闽洋出运,茶利益溥,福、延、建、邵郡种植殆遍。”
②关于福建咸同年间植茶的风起,其时闽人卞宝第也有这样一段形象的记述:沙溪“由永安入境,物产茶。土著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且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轻本重末,大妨农业,由是客民众多,棚厂联络。”
③另外《光泽县志》中也提到,“咸丰、同治以来,遍处种茶,生息亦广”
④。类似的记载,也常见于我国南方各省的有关方志中。如安徽歙县,在其民国县志中也约略指出,“歙地宜茶”
,但在“道光八年前生
①朱美予:《中国茶业》,第六章,1937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②丁绍仪:《东瀛识略》,物产。
③卞宝第:《闽峤輶轩录》,沙县,物产。
④光绪《光泽县志》,卷五,舆地略。
138
茶 史 初 探·721·
产无多,故须认销他县茶。厥后逐渐推种,求变为供。至光宣间,计输出者已达三万数千担“
①。这里所说“道光八年前生产无多”
,主要是根据道光八年撰刊的《歙县志》的记载;“至光宣间”
,没确定具体年代,不过从这条资料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歙县甚至整个皖南的茶叶生产,也是在咸同或主要就是在咸同年间发展起来的。
其实,清季也是我国古代茶业最后的一个发展高峰,其确切的年限,当包括道光二十三年(1843)
至光绪十二年(1886)
这样40多年时间。
中英鸦片战争,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向西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5个口岸。
1843年在虎门,又被迫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
从《南京条约》和其补充“章程”
等签订的具体时间,我们将五口通商对茶业产生影响,不妨就暂定为1843年。
至于1886年,这一年,是我国海关统计茶叶出口最多的一年;在这年之后,我国茶叶出口就一年一年锐减了下来。
这里还要指出,清代后期我国茶业的这一飞跃发展,与国外对红茶需要的剧增是相联系的,所以,在茶类生产上,也表现出以红茶为主的发展特点。举湖南的一些史实为例。如同治《巴陵县志》载:“道光二十三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每挟重金来制红茶,土人颇享其利。日晒者色微红,故名红茶。”
②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县。
再如同治《安化县志》也称,湖北通山一带过去也是一个重点产茶区,咸丰时因太平军征战江汉流域,原来往返通山的一些茶商,有的就“估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
①民国《歙县志》,卷三,茶纲。
②同治八年《巴陵县志》,卷十一,土产。
139
·821·茶 史 初 探
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商也。
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装箱,客有冒称武彝以求售者“
①。这条史料不只说明安化的红茶生产,是咸丰年间由广东茶商“倡制”
发展起来的,而且也反映,福建武彝和全国其他许多地区的红茶生产,也差不多都是在此前后,由广东和各省茶商倡导下风兴起来的。因为这里说得很明确,其时正值红茶“初兴”
;不是指安化,而是指全国当时都属初兴阶段。这一点,我们还可从后来每年红茶所占的出口比重,看出一些线索。这里,我们不妨将光绪五年(1879)
至宣统元年(1909)
我国各种茶类出口的数额,节录如下:1879—1909年中国各类茶叶出口略表A
单位:担
年份绿茶砖茶其他茶红茶红茶占总数的百分比1879183234275540527015234190.76651882178839219027736816119170.799118852146932801121550516184040.76021888209378412642323315422100.711718912067603288611077212036410.687718942334653955061612612172150.6536189720116855829877777649150.4992190020042531692336028633740.6236190330162061845883367491160.4465190620692558672795696009070.42791909281679584976121566196320.4135
本表参考朱美予:《中国茶业》第六章《近五十五年各种华茶出洋百分数》A制。
①同治八年《安化县志》,卷三十三,时事记。
140
茶 史 初 探·921·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不但我国鸦片战争以后至光绪初年茶叶生产和茶叶出口的发展,是这一时期国际茶市对红茶需要在红茶方面的一种突出发展;同时也明显反映,在光绪十二年以后我国茶业的直线下落,是因国际红茶市场被挤而主要是红茶出口的一种衰落。其实,关于这点,在我国咸同年间茶园和茶叶生产大发展的过程中,本身也就潜伏着即将衰落的危机。
因为我国各地这一纷起拓展茶园的过程,正好也是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荷兰在印尼大规模发展种茶的过程;当他们茶园发展起来以后,受影响的必然也只会是我国茶叶的出口和茶业。
事实也是如此,印度和斯里兰卡最先和主要生产的,不是别的茶类,而一开始瞄准的,就是当时世界上最畅销和中国出口最多的红茶。
上表和前表的数字还告诉我们,在1886年至19世纪末的十四五年中,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额,锐减了38.57%;平均每年要减少382876担。这也就是说,我国咸同和光绪初年发展达到的茶园最大面积,至上世纪末,至少也应减少或荒芜38%。不,19世纪末,我园茶园实际减少的面积,远不止这一数字。
因为盲目发展的特点就是一哄而上,一风而散。
一些地方生产的茶叶卖不出去,不只在咸同以后发展起来的新茶园,有的甚至连同过去的老茶园也一并废弃了。以广东的情况为例,如民国《广东通志稿》中就记说:“中国商品,向以茶为出口大宗,而在广东,又夙推罗定之珠兰茶为巨擘。
在昔远近驰名,销流甚广,年中所值,以千万两计。近数十年来,竟为印度、锡
141
·031·茶 史 初 探
兰茶所压倒,一落千丈,于今尚未底止,微乎殆矣。“
①再如宣统《南海县志》也载:“茶叶从前为出口货大宗,现在出口之数,历年递减。光绪十八年出口尚有六芳五千担,至二十八年,出口不过二万四千担,盖西人多向锡兰、印度购茶,以其价廉也。
前后仅距十年,销数之锐减已如是,中国茶业之失败,亦大略可覩矣。“
②类似的记载,在这一时期的方志和史书中,随翻即是。
清末我国茶业的衰微,不简单只是出口锐减和茶业凋蔽的问题,其盲目滥垦、毁林和毁田种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则是更无法用一般数字来计算了。
(四)
我国古代茶业的终结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上,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
在这以后,由于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一步步地沦之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也使中国社会,由古代进入了近代的发展。
不过,如上所见,由于茶业和茶叶科学技术发展的特殊性,中国茶业和茶叶科技的近代发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分期,不是同步的。它的古代和近代分界,不是1840,而当以19世纪末出现的中国茶业改革或振兴运动为标志。
因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和世界茶业的性质、技术和面貌,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不但没有变化,而且对中国传统
①民国24年《广东通志稿》,物产,茶业。
②宣统二年《续修南海县志》,卷四,物产。
142
茶 史 初 探·131·
茶业来说,在此后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茶业和传统茶叶科技,是到1887年也即中国茶叶出口由历史的最高记录开始逐年递减以后,才感到和提出要向近代转化的。
其实如前所说,中国传统茶业明清的发展,从茶学和技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这样一个阶段。
清朝中期和鸦片战争以后,虽然因西方茶叶特别是红茶消费的持续跃增,中国茶叶出口和茶叶生产呈显著上升的势头,但这时中国传统茶学和茶叶技术,则已进入了萎蔫和不再有生气的阶段。所以,对清朝咸同年间我国茶业的较大发展,我们曾形象地称之为是我国古代或传统茶业的“回光返照”。因为这一发展本身,即是我国茶叶出口和茶叶生产受国际茶市影响、决定和与国际茶市联系的反映。这一时期,也正好是英国、荷兰在南亚积极发展种茶,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对中国传统茶叶科技全面接受、全面改造,也即形成、建立和发展近代茶业与近代茶叶科技的时期。我国咸同茶业,是和即将要超过、替代它的西方近代茶业和近代茶叶科学技术,一同发展的;一旦哪天它的同伴超过了它,它就不可逆转地走向衰亡。
因为这样,所以当1886年前我国茶叶出口和茶叶生产飞跃发展,英国一次次派人来我国搜集茶种、学习茶叶生产、引进茶工在印度和锡兰大力发展茶业时,我国对于我国的传统茶业和传统茶叶科学技术,是只会踌躇满志,而不会怀疑其保守、落后的。因此,当1887年以后我国茶叶出口连年递减,茶叶市场一天天被印度、锡兰挤占,我国茶业日趋衰落时,我国的茶商、茶农和有关官绅,开始又只会是感到突兀、茫然和有点不知所措;但情感的接着变化,必然是从陶醉回到现实,从
143
·231·茶 史 初 探
失落中寻找原因,痛定思痛,最后确定奋起走改革和重整我国茶业之路。所以,我国古代茶业和茶叶科学技术,不是自然和自发走上向近代发展,而是在与西方近代茶业和近代茶叶科学技术相比较败北以后,才被迫和被动走上革新和振兴之路的。
如果这一分析还比较接近事实,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1886年,是我国古代或传统茶业发展最后所达到的一个巅峰,这个巅峰,同时也是其发展的终端;自此之后,我国古代茶业就一天天衰退和朝着近代的方向转化了。
144
近 代 篇
145
·431·茶 史 初 探
近代自然科学技术,是在西方中世纪传统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伴随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茶叶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上述事实,所以,必然地也出现了这样两种特别的结果:第一,即中国虽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茶叶技术和茶叶文化,但由于其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较长,故其先进的古代茶叶技术,并没有获得发展为近代茶叶科学技术的社会条件。
第二,西方最先完成了中世纪科技向近代科学技术的转化,并且也具有创建一切近代科技的社会条件和能力,但由于此前他们不知道茶的生产,所以在他们全面创建近代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当然也不可能凭空创建出近代茶叶科学技术来。
因此,非常明显,世界近代茶叶科学技术,必然也只有中国传统茶叶技术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或者是运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对中国传统茶叶技术进行改造后,才可能产生和出现。这种结合或改造,不是别的什么时候或场合,而正是上一世纪后期英国和荷兰人在南亚引进中国茶种、茶叶技术大规模发展种茶时开始的。
这一点,也是近代茶叶科学技术和其他多数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所不同的一点。
146
茶 史 初 探·531·
一、清末民初我国茶叶科学技术的向近代转化
西方或世界近代茶叶科技,是先有近代运输、贸易而后才有茶树栽培、制茶科学技术的。那么,我国近代茶叶科技的形成发展,是否也这样呢?
是这样,也不是这样。
如果把外国人在我国开设的茶叶贸易机构也列入我国茶业和茶叶科技研究的范围,那么,我国近代茶叶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与西方一样,也是先有近代茶叶运输和贸易科技。
反之,如果以我国自己茶业的近代发展来说,则我国近代茶叶运输、贸易科学技术,基本是和近代茶树栽培、茶叶制造科技同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外国贸易机构,具体是什么时候将近代茶叶运输、贸易科技带到我国的呢?这最早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前广州夷馆区的建立。
西方和中国的茶叶贸易,清政府起初只准外商和广州官商开的茶行买卖,其所有船只,一律要停泊距广州十哩外的黄埔。
后来,由于收货、分装都在船上进行不方便,各国商人通过官商取得清政府的同意,准许他们在官商商行附近集中租赁一小块土地,建房设栈,这就形成了后来所说的广州“夷馆区”。
这些夷馆,全都滨河而建。
据记载,鸦片战争前夷馆区的“夷馆”
,从西向东为丹麦、西班牙、法国、美国、奥国、瑞典、英
147
·631·茶 史 初 探
国及荷兰的“工厂”。在这条狭长的街道上,有十三座建筑,故名“十三行街”
①。这些工厂,起初主要是作堆放茶叶的货栈,后来除存贮外,更重要的是用来进行筛选、拼配和分装等等,就变成名符其实的茶叶加工厂了。
广州的这些工厂或货栈,由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增加,不久均关闭了。
至于这些工厂在鸦片战争前有无使用机器?已无法查证,但即使还未用机器,其经营管理,也当会吸收一部分西方近代管理科学技术成果的。
西方在我国领土上使用轮船运茶和机器加工茶叶,最早的记载,是上世纪60年代由俄国商人在汉口开设的砖茶厂开始的。
1861年,俄商在汉口所开的砖茶厂,其初也完全是按我国传统工艺和设备设计的。
但他们不久就发现,我国原来生产砖茶的设备效率太低,把他们工业中使用的蒸汽压力机,首先移用到砖茶生产,替代我国旧的“木质平压机”。
这可能也是制茶所最初采用的机器。
据文献记载,1878年,汉口俄国有的砖茶厂,在蒸汽压力机基础上进一步又引进了更先进的水压机。
除汉口外,俄国和英国茶商,还在福州,后来又在九江开办了多家砖茶厂。据统计,其时单汉口和九江两地,俄商开设的砖茶厂就“多达10余家”
,使用的蒸汽压力机、水压机有数十台之多。
这里需要指出,这些砖茶厂使用的机器,和我们后面要说的机器制茶,不但生产的茶类和设备不同,性质也有区别。我们说的近代机器制茶,不论是红茶、绿茶和青茶,原料都是茶
①乌格斯:《茶叶全书》下册,第五章,1949年中国茶叶研究社翻译、出版。
148
茶 史 初 探·731·
树鲜叶。砖茶厂的原料,除收购中国的茶树枝叶外,有的还从锡兰购买大量的茶末掺和,所以其在生产上带有茶叶再加工性质。
因此,我们把这些外国人开设的砖茶厂和他们使用轮船运茶等情况和前面说的广州夷馆区的厂栈相联系,并把它们也划入近代茶叶运输和贸易科技的范畴。
另外还要指出,这些外商在我国使用轮船和机器运输、加工茶叶,其目的也绝不是为帮助我国茶业的近代化,主要的还是为他们对我国的更进一步的掠夺。
这一点,左宗棠有这样一段很好的揭露:“每年春间,新茶初到省垣(指福州)
,洋商昂价收买,以广招徕。
迨茶船拥至,则价值顿减,茶箱(商)
往往亏本折资本。
加以浙江、广东、九江、汉口各处,洋商茶栈林立,轮船信息最速,何处便宜,即向何处售买。“
①很明显,洋人所以很快把他们在国内还不多的轮船拿到中国来用,目的自然只是为他们赚更多的钱。
砖茶厂的情况也是这样,其压力机无疑较我国木质平压机工效高得多,但由于我国砖茶手工工场“大都为临时性质,不利于购置新式设备”
,所以,如距武汉很近的羊楼洞的众多砖茶工场,直至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依然还是循守旧法。
这也即是说,外国在华企业首先采用的这些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传统茶叶科技的近代发展,实际也无多大影响。所以,即从这二点来说,我们也可以和有必要把外国在我国这些企业的近代茶叶科技,与我国自己茶业和茶叶科技的近代发展相区分开来。
①左宗棠:《征收起运运销茶税未能定额情形折》,此据《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引。
149
·831·茶 史 初 探
那么,我国茶业和茶叶科技,究竟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向近代转化的呢?
笼统地说,也即西方在我国传统茶叶科技基础上创建出近代茶叶科学技术并明显显示出其优越以后。
如前所说,鸦片战争以前,外国购买我国茶叶,集中由广州官商办理,鸦片战争以后,英国用武力强迫清政府进一步开放,因而使我国茶叶出口和生产,也出现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发展。
以英国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华茶贸易为例。
据马克思统计:1793年,英国购买中国的茶叶“还不超过16167331磅,然而在1845年便达到了50714657磅,1846年是57584561磅,现在(1853年)
已超过了6000万磅“。
①这即是说,在鸦片战争前后半个多世纪中,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至少翻了两番。至咸同年间,我国茶叶出口依旧保持继续递增的势头,据海关统计,1866年,我国茶叶输出的总额为120万担;1872年,茶叶出口增加到了170余万担;1882年,进一步增加到201万担;至1886年,四年中更猛增到221.7万余担,创造了旧时我国茶叶出口的最高纪录。非常明显,在这之前,我国茶叶出口一年比一年大幅度增长,加之其时英国、荷兰在南亚发展茶叶生产不时从我国购买茶种和延聘茶叶技工去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的传统茶业和茶叶科技,自然是不会感到其不足和需要改革的。所以,在此之前,明确说在1886年以前,我国是不会提出要改革我国传统茶业和茶叶技术的。
事实也是如此,1887年起,我国传统茶业和茶叶科技,在西方茶叶生产和近代茶叶科技尚未发展起来以前,犹如回光
①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150
茶 史 初 探·931·
返照,急剧上升到了顶点。但是,当西方茶叶生产和近代茶叶生产科学技术建立发展起来以后,与我国传统茶业和茶叶科技一比较、碰撞,我国传统茶业就急转直下,由发展的顶峰,坠落到衰败的低谷。这一点,我们从1887年以后我国茶叶出口锐减的情况中也可找到说明。
1886年,我国茶叶出口为221.7万担,1887年即降为215.2万担;至1891年,减为175万担;1901年,又从1897年的153.2万担,一下跌落到115.7万担①。从1886至1901年的15年中,我国茶叶出口锐减了106万担,减少52%还多。同光年间我国茶叶出口的这一起落,在我国茶业和茶叶生产上,就出现了一个先是一哄而上,盲目发展,接着又一风而散的曲折,使我国茶业蒙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以福建大田和广东南海二县的变化为例。据民国《大田县志》记载,“大田茶叶,原为生产大宗,在三十都各处,多茶山,每年采做乌龙、小种红茶,售额可达万余金。
自清季以来,省中茶价跌落,茶商多亏折,兼之时局影响,以致商家无敢采办,而各处茶山亦因之荒废。“
②宣统《南海县志》也说:“茶叶以前为出口货大宗,现在出口之数,历年递减,光绪十八年出口尚有六万五千担,至二十八年,出口不过二万四千担,盖西人多向锡兰、印度购茶,以其价廉也。
前后仅距十年,销数之锐减已如是,中国茶业之失败,亦大略可睹也。“
③从这里也可看出,我国茶业走上近代改革这一步,并不是一件自觉和愉悦
①朱美予:《中国茶业》,1937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②民国《大田县志》卷四,物产。
③宣统《续修南海县志》,卷四,物产。
151
·041·茶 史 初 探
的事情,实质上是一种失败后的痛苦求进。
上面我们提到,我国茶业和茶叶科技的近代发展,是1887年以后的事情。后到什么时候呢?
1887年是1886年前连年递增的头一年下跌,总要连跌几年以后,才会看出和证明确实是衰落,再由衰落进一步提出改革或振兴。所以,明确地说,我国茶业和茶叶科技的近代改革,当是上一世纪90年代,而且主要是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不同阶级,各派势力,以不同方式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朝政腐败,要求社会变革,要求学习外国技能等革命和爱国意识最为高涨的时期。
在上世纪90年代,对我国改革和科技发展最有影响的,主要是洋务和维新两派和附属或游离于这两派之间的知识分子。其中尤以洋务派为最力。
如189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减少两湖茶商亏累,就直接进行过运输红茶至俄试销的努力①。
至于维新派,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就夭折了,但其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许多主张,如要求“振兴商务、农务、工业,奖励工艺创新,开矿筑路”
;“改革科举制度,设立学校,设立译书局,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和派人出国留学”
等等,还是符合社会需要在后来以至民元以后仍继续奉行。为了吸引和争取更多的士人参与、支持洋务及维新,两派特别是维新派在北京、上海、湖南、天津等地成立和创办了很多学会及报刊。
它们传播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也带来了很多近代科学技术的信息。这些说明,在19世纪末的近代改革大潮中,那些具有爱国和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实际起到
①张之洞:《购办红茶运俄试销折》,此据《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引。
152
茶 史 初 探·141·
非常关键的作用和影响。
这里还需补充说一点的是,当时茶业在全国还没有学会和专门的科技人员,其改革和近代茶叶科技的介绍,主要隶属于农学会和由《农学报》刊载的。
上面这些情况,也即是说我国茶业由极盛一下坠入衰落的低谷,不是在别的什么时候,而正是在洋务派自强求富,维新派要求保护资本主义发展和农学界宣传“务本兴农”
的高潮之际。
所以,我国茶业的骤然败落,不但成为洋务、维新和务农知识分子用来说明他们主张或宣传改革的现实最好理由,而且也是他们用来标榜和实现自己改革和希望的最好出发点。
不妨随便举例来说。如当时任户部员外郎被维新派推选为“强学会”
会长的陈炽,其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
十一月二十九日的“条陈茶政”
的奏折中就提出,“中国茶务昔盛今衰,其故有三”
:一则是印度、日本仿种太多,一则是洋商之抑勒太甚,一则是山户和商人互相忌嫉、抬价,以致使茶务“江河日下”
,补救无从。
严格说,陈炽分析我国茶业昔盛今衰的这三点理由,并无抓住根本;但其后面提出的“补救”
四法,却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不少维新者的看法。
其补救第一法是“参用机器”
,克服人工炒焙不匀的缺点;二是准设小轮,江西、湖南需经鄱阳、洞庭之茶,可不受风雨之阻而免遭西商抑勒;三为设立公栈,茶货不单独而是集中和外商议价,变由洋商为“由吾操纵”
;四曰暂减厘捐,印度茶叶便宜,是因为税轻。这也是清朝政府关于我国茶业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和怎样改革的早期文献之一。洋务派对茶业改革的关注,也以张之洞为例。
1898年,张之洞在《饬江汉关税务司设立厂所整顿茶务札》中,对其振兴茶业的观点,表述得也很清楚。他说,要整顿茶务,挽回茶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