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金刚经讲义

_24 江味农(现代)
  一合相,为什么不可说?不可说的意思,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不可思议。「思」,用现在的话说,我们去研究研究;「议」是议论,就是说明。不可以思,也不可以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它是虚妄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你可以去研究它,你可以去解说它;假的,不是真的!我们看底下这一段注解,这个注得很长,由此可知,这一段的意思非常精深。
  【一合相者,一不定一,合不定合。故曰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这个现象是属於物理现象,现代人都有这个常识,一决不是定一,合也不是定合,实在讲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它变化速度之快,变化的复杂,根本不是我们能够想像的,也不是我们肉眼能够观察得到的。今天世界上,做这种工作的少数几位科学家,他们藉著高度精密的仪器,每天在观察,看出这个现象。这是说明为什么不可说。
  【若说世界真是一合,岂非微尘亦真是一合。】
  世界是微尘组合的,你承认世界是一合相;换句话说,你必须承认微尘是一合相。微尘,近代的科学家已经了解,逐渐看出它的真相,在他们精密观察之下,已经肯定没有物质的存在。在从前以为物质不灭,物质是存在的;现在这个话讲不通,没有物质的存在。现在物质的现象是什么?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说法跟佛法讲的愈来愈接近。而佛法讲的,这个物质的现象确确实实是波动的现象。从哪里动?大乘经上说,特别是相宗经论上所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一个动相,就是波动。什么波?心的波,是真如本性上起的波动的现象。为什么会有波动?不觉,就有波动现象;觉了,觉了就不动。所以诸位要晓得,觉心是清净的,觉心是定的。心只要动,那就不是真心,真心是不动的,动就迷了,动就失去了真相。心的作用叫智照,本具般若 智慧的观照。心一动,观照的能力就失掉,所以它就起了变化。这个变化,相宗给我们讲的,变出三细相。三细相里面,虽然讲三个、讲次第,但是它那个次第速度太快了,我们决定无法想像。大概现在最精密的仪器,恐怕也看不出它有次第。好像这三个现象同时发生的,其实它是有次第,就是它太快了。我们今天讲光电的速度,跟它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不能比,不成比例。
  第一个是「业相」。诸位要看佛教的名词,业是造业。什么是业?波动就是业。不觉是迷惑,是惑、迷,迷了它就动。因为有业,所以才叫你「而生其心」,这个生心重要了。有业,业是因,这个因立刻就产生果的相,「转相」,也叫做见分。因为有转相,它就会变成「境界相」,境界相也叫做相分。我们现在科学里面所分的精神、物质,转相见分就是精神的现象,相分境界相就是物质的部分。岂不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这是阿赖耶的三细相。三细相,佛给我们讲八地菩萨才见到。七地以前,听佛说有这么一桩事情,他自己没有证得,没证实,也就是他没有觉察到。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里面的三细相,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你没有见,你怎么转?你必须见到,你才有能力转。由此可知,七地以前,他能够体会六粗相,「境界为缘长六粗」,是六粗相,不是三细相。这是说明根本没有物质存在,微尘都即非微尘了,世界哪里还有世界?可是今天明明这个世界摆在我们眼前,这是一回什么事情?《金刚经》末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话说得很有味道。我们今天这是什么现象?梦幻泡影。梦有没有?做过梦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真有,晚上睡觉会作梦。我们现前这个境界相是梦中的现相,跟我们作梦的现相没有两样。你要能在这句话里面醒过来了,梦中如果知道是在作梦,你在梦中一定是不予不取,知道一切是假的。决定没有得失的念头,决定没有取舍的念头,你知道那是假的。如果知道我们眼前这个境界也是梦幻泡影,你在这个境界里面没有得失,没有取舍,你过的日子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把佛讲的这些话归纳为四句,於一切法中,无论是人事,无论是物质,对人对事对物,决定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用心不一样。他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决定不会起心动念,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叫佛法。我们把这个意思说出来,底下这几句文就好懂,念念就明了。
  【若说世界真是一合,岂非微尘亦真是一合。而世界非世界,乃微尘也。】
  微尘组合的。
  【微尘非微尘,乃本空也。】
  这句话非常重要。
  【由是可知世界之一合相,亦复本空。岂非一即非一,合即非合耶。】
  这才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说明白了。我们要怎样修学?也就是怎么学般若 ?必须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时时刻刻提得起这个念头,这就叫观照。念念之中,晓得所有一切现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晓得所有一切现相,无非是业因果报刹那相续而已,不是事实。我们讲业因果报刹那相续,就是说阿赖耶的三细相,这是宇宙的真相。念念作如是观,这就是觉而不迷。虽然晓得一切现相了不可得,在这里面还能够生大慈悲心,普度众生,这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而生其心」。「生心无住,无住生心」,无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这就是佛法,这就是如来的事业。在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不疲不厌,不辞辛劳,正是佛门里面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想觉悟,一个人想学,佛菩萨也不舍弃,也为他讲经说法,这叫做大慈大悲。诸位要知道,大慈大悲也是假名而已。这就是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是净而不染,平等是正而不邪,觉是觉而不迷。由此可知,这二十二年的般若 ,《无量寿经》上这五个字都包括尽了。有人说念佛不求智慧,这是他误解了,他没有能了解。清净、平等、觉,就是世尊所说的二十二年的般若 法门。
  【约清净性言,则都无此事。】
  从自性上观察,从清净心上观察,没有这些事情。
  【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其事,泛指一切事相。】
  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凡夫贪著这个相。凡夫修行成菩萨,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成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他成佛了;换句话说,他没有离开十法界。为什么出不了十法界?贪著其事,这就出不了十法界。如何能出离十法界?古德注解《金刚经》常说,《金刚经》要求我们的,要离四相,要离四见。果然离四相,离四见,修因证果这些事情,事上他真做,一点都不懈怠,表现出来的是勇猛精进,他那个心上若无其事,所谓三轮体空,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样修行就超越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是佛教给我们的真正目的。超越十法界之后,世尊不得已又给我们起了个假名,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里面。
  佛为我们说法,古时候天台智者大师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判为藏、通、别、圆四教。圆教初住以上,这已经入一真法界了,他的标准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宗门里面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成的佛是真佛;《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就是指的这桩事情。那个诸佛不是讲众多之佛,不是这个意思,是从圆教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叫诸佛,这个在《华严》上叫做法身大士,本经里面称的诸佛。天台家说这些人叫分证佛,分证,他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那叫什么?天台大师说,叫「相似即佛」。像,很像,不是真的,叫相似。
  天台讲佛,六种佛。第一个是「理即佛」,一切众生都是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的都是佛,这个叫生佛平等,从理上讲统统都是佛。可是从事上讲,凡夫现在迷了,迷了是凡夫,不能称佛。从理论上讲,从自性上讲,都是佛。一切植物、矿物,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这一切物质也是佛。我们讲到此地,这个意思就能体会到深一层了。这些物质怎么能成佛?诸位晓得,这些物质也是基本粒子组合的,我们用现代的名词来讲,佛法讲微尘组合的,这个微尘也组合我们身体,我们这个身体散的时候也能组成物质,那这个物质跟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我们这个身能成佛,它怎么不能成佛?《华严》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逐渐逐渐才懂得佛在经上讲的那个话的意思。这些话实在讲,很不好讲,很不好体会。逐渐逐渐这才明朗,晓得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
  天台家讲觉悟,像我们现在学佛了,开始学佛,一般社会有许多人还不晓得学佛。我们开始学佛的这些人,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我们在名字位中,这是有名无实。真正用功,功夫得力,那叫「观行即佛」。什么叫功夫得力?我刚才跟大家说的,在一切时、一切处,念念当中,你都能够知道,你六根所接触的,眼所见的,耳所听的,所接触的,这一切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都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相续幻相。你时时刻刻把这个放在心里,这叫观行即佛。你真用功,这个用功是向觉的路上走,你不迷了,这是真功夫,这用的是般若 ,这叫修般若 法门。这个功夫用得力了,就叫金刚三昧。观行功夫得力,再向上提升一步,就是相似,我们一般人讲证果了,证阿罗汉,证菩萨果位,证佛的果位,「相似即佛」。天台家讲藏教的佛,相似位;通教的佛,也是相似位;藏教佛、通教佛是十法界的佛,没离开十法界。别教的佛超越十法界,在一真法界,不是究竟位。圆教的佛在一真法界,才叫「究竟即佛」。
  在清净性中,都无此事。清净性就是法身大士没这些事情,心里面再也不会执著,再也不会起心动念。十法界里面都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不过愈是往高位次上走,他分别执著很淡薄,但是他有,不是没有。跟我们相比,那他的心清净,好像烦恼障、所知障都断尽了;他要跟一真法界的那些法身大士比,他还很明显的有这些事情在,这是不一样的地方。
  【言凡情非正知也。因其向外驰求,故於事相,起贪恋而生执著。】
  想作菩萨,想证得佛的果位,这都是凡情,这都是贪恋。纵然是非常微薄的贪恋,他还是贪恋,还不是到真正的清净。真正清净一定要开智慧,开智慧一定要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欲不贪著,须净凡情。欲净凡情,须开正知。】
  可见得智跟断,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智慧,烦恼断不了;不断烦恼,智慧不能现前,它是相辅相成的。从哪里做起?从智跟从断都可以。你从断烦恼下手也行,从开智慧下手也行,两种同时下手也行。要紧的是你真的肯干,真的去做。烦恼断一品,智慧一定增长一分;智慧长一分,烦恼一定又会断一品,这是一定的道理,一定要认真去做。从哪里开始?最好是从不贪著,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贪,不执著。可是这个境界现前,念头起来了,这个贪、执著的念头起来了,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一定会起来,为什么?无始劫来的习气,哪有不起来的道理?一定会起来。什么叫做觉?立刻就晓得万法皆空。像《金刚经》上这几句经文,你立刻提起来,就能够把妄想执著伏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能够了解一切法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又知道眼前的现相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相续相,根本不是真实的,你这个贪著的念头就淡了。这叫观,智慧观照,你要提不起来,你那个贪著会愈来愈严重,会继续不断的去发展,那个麻烦就大了。
  所以,念头起来的时候要提得起功夫,功夫就是观照的功夫。认识事实的真相,这个念头就息掉,妄想分别执著就息掉了。这是般若 上教给我们,「云何降伏其心」,用这个方法,其心就是念头、妄念,烦恼习气用这种方法来消除。观照功夫提起要快,愈快愈好。烦恼念头,第一个念头起来,第二个念头就觉照,就能把它伏住,这是好功夫。伏久就得定,烦恼就不起来了。但是要知道,烦恼习气那个根并没有断,是你观照功夫得力,它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就叫得金刚三昧。烦恼如果断了,那个现象不一样,断了是智慧开了,所谓是转烦恼成菩提。那个烦恼习气并不是真的没有了、断了,而是变了。这个观照功夫深,愈来愈深,深到最后,会把烦恼习气转变成无量的智慧,它会变;烦恼没有了,统统变成智慧了。所以现在大家烦恼多,不要紧,会变成智慧,不要怕,这都是事实。
  不会用这个功夫的,这个功夫确确实实,如果是事理不透彻的话,真的很难用得上。可是你事理透彻,真正会用了,那个效果非常显著。不会用这个功夫,就劝他念一句阿弥陀佛。分别执著念头起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把它压住,也行!这样的功夫得力,叫得念佛三昧。用念佛的功夫,把妄想控制住,把妄想伏住。念佛三昧就是事一心不乱,这个功夫同样一个道理,用久了也能把烦恼转成智慧。这一转成智慧,就叫理一心不乱。一定要功夫深!所以从不贪著,贪著念头起来了,你要有能力对付它,有能力去转变它。「须净凡情」,凡情就是妄想,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从断烦恼下手的。底下一句,是从求智慧下手的。「欲净凡情,须开正知。」这两种方法,我们要以般若 跟净土来说,就非常明显。「从不贪著,须净凡情」,老实念佛就能做到。「欲净凡情,须开正知。」《金刚般若 》就非常好。依照《金刚般若 》的理论、方法来修学,智慧开了,凡情当然就淡薄了,这是一定的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
  【当知一合相,当离名字言说。】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就是《大乘起信论》,教给我们入门的要领,他说了三句:「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在大乘佛法里面,无论是说法、听法,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说的人,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经说法,用的名相术语很多,有言说、有名字。虽有言说,不执著言说;虽有名字,不执著名字,这叫做离名字言说,不是名字言说都不要了。名字言说都不要了,佛怎么讲经?佛怎么教人?名字言说要,但是决不能执著。这个离是离执著名字,离执著言说,离执著心缘,是这个意思。这个心缘,心听佛讲经说法所领悟的,你领悟了,你明白了;虽领悟,虽明白,还是不能执著。如果你一执著,「我懂了,我觉悟了」,诸位想想看,你就落在四相里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不是统统都有了吗?他真的领悟了,真的明白了,但是他没有这个四相。这个功夫很深,很难做。我们老毛病习气很重,一起心动念,「我」,就著了四相。著了四相,刚才讲了,纵然修成菩萨、修成佛,是十法界的,不是一真法界的,是相似菩萨,相似的佛位,不是真实的。听的人也是如此,听的人也不能执著,名字、言说要晓得统统是假设的。我们要体会所讲的意思,这样说听叫正说、正听。会这么听的人,就很容易开悟,所以开悟是领悟佛说经的旨趣。
  【当於不可说处领会】
  佛法本来没有言说,本来没有名字,本来就没有起心动念,就没有分别执著。佛教给我们,菩萨教给我们,要在佛一切名字言说当中,去体会到那不可言说的事实真相,你才叫真的会听经。一般人听经为什么不开悟?他就执著名相,执著言说,听了之后还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心缘相,所以他不开悟。离言说、名字、心缘相,听了就会开悟。为什么?他能够听到不可说处的地方,他体会到。不可说处的地方,那才是真的。由此可知,佛种种言说、名字都是诱导,禅宗里面讲的指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是指头,指的是月亮,叫你看月亮,不是看指头。这一切凡夫听佛讲经,都执著在指头上,月亮在哪里不晓得,以为指头就是月亮,毛病出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能体会到。离开这个指头,你就见到月亮,这就是此地所说的「离名字言说」,你在不可说处的地方领会到了。这个不可说处,给诸位说,宇宙人生森罗万象,一切现象的本体、现相、作用,都不可说,在佛法用四个字:不可思议!你要能体会到、领会到这个不可思议,你就真的明白了。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真正见到性体、现相、作用,他真正明白了。
  【不可贪著其事】
  稍稍有一点贪著,你就见不到性;换句话说,你所听的是佛的言说,你不懂得佛所讲的真实义。真实义在言说之外,在名相之外。但是言说名相不是没有作用的,像指路牌一样,他指示著你一个方向,你必须摆脱这个,往那个方向去,你才能真正把你的目的找到。这是佛法难懂的地方,佛法难说的地方,佛法难闻的地方,我们应当要知道。
  【如此,方为能解如来所说义,得以随顺契入。】
  这种听法,才是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 》的纲要、纲领。自性本具的般若 在哪里?如果你执著这个《金刚经》里头,《金刚经》里头没有般若 ,可是般若 也没有离开《金刚经》。《金刚经》好比是「指」,循著这个方向、目标,脱离这个指,金刚般若 你就得到了。「得以随顺契入」,随顺两个字用得好,随顺是一丝毫勉强都没有;稍稍有一点意思在里面,就不是随顺。随顺就是自自然然,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这样你就证得了。随顺佛的言说,随顺佛讲的名字,自自然然契入。
  【尘界如此,色身亦然。】
  微尘、世界,如前面所说的,一非定一,合非定合。懂得这个大前提,可以把这个前提应用在一切法上。我们这个身体也是法相之一,跟前面说的原理原则没有两样。这个身也是微尘聚合的,这个微尘也是一即非一,合即非合,不是一定的。这个现象,现代的物理、化学,可以说为我们解释得很详细、很明白了。问题是在我们太健忘,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提不起观照的功夫。所以我们在一切环境里面,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还是照迷不误,从来没有清醒过来。如果晓得这个身体是假的,他就觉悟了,他就不迷。这就是老毛病、老习气,实在讲是太深、太严重了。观照提不起来,虽然是学了佛,得不到佛法的受用,佛法的功德利益,我们的确没有享受到。如果能提得起来,这个受用的确是无量无边。
  【凡夫所以贪著色身为我者,由於不知是五蕴假合耳。若知除五蕴外无此色身,便不致於贪著矣。】
  这个经文我们天天念,学佛的同修们大多数对於《般若 心经》都能背诵,《心经》一开端就讲得很清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 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这个文会念,什么意思不晓得。头一个观就叫我们观照,就是叫我们时时刻刻提得起功夫来。你这一观,你就自在了。你把观照失掉,那你这个生活很苦恼,你就不自在了。「观」就是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深的时候,就把这个事情观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事实真相是五蕴皆空。一切有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是色心二法组合的。色法是物质的身体,这个物质身体是色,色身,色是代表物质;受想行识是心法。「受」是感受,也是我们常讲的享受,这是心法。除了受之外,他会「想」。「行」就是相续不断的意思,它是相续的,它不能止在那个地方;行也就是动的,实在讲就是说明相续的现相。它不是一个定法,它不可能止住在那个地方。「识」是讲能变的;前面「色受想行」是所变,所变的现相;识是能变,唯识所变。把这个东西搞清楚了。我们的身心,你所受的,现在有很多人生活很苦,跑来给我诉苦,他没有般若 观照,他若有般若 观照,那苦是假的,不是真的。清净心中哪有此事?没有!你说乐,乐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苦乐忧喜舍都是假的,也是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不是真的。苦乐忧喜舍都是假的,所以它不叫正受。什么叫正受?正受就是三昧,正受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这叫正受,正常的享受。苦乐忧喜舍是不正常的,凡夫之人才有不正常的享受。但是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就有正受,像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他得清净心,他苦乐忧喜舍没有了,所以得正受。要晓得我们的身心是五蕴假合的,五蕴皆空。这个皆空不必细说了,前面说了微尘,说了世界,你就晓得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若知除五蕴外无此色身,便不致於贪著」,对於自己这个身体就不贪著了。现在有很多人,可以说一切凡夫,没有一个不爱惜自己身体的,没有一个不关心自己生命的。什么都可以舍,到最后这个命要紧,身要紧,不肯舍;不晓得这是假的,这是空的。也许有同修要问:知道这个东西是空的、是假的,有什么好处?有些人听到这个说法,反而恐怖了,身是假的,我在哪里?什么是我?这些问题,佛在大乘经上都说过,可见得不是现代人有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听众当中就提出这些问题出来。有一些人惊慌失措,他不知道。了解事实真相,这个身就恢复自然,回归到自然。回归到自然,这个身才叫做最健康的身体。自然里面没有病,自然里面,刚才讲了,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的身体就健康,你也不会衰老了。老、病、死、轮回从哪里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来的。恢复自然,老、病、死、轮回统统没有了,这就说出学佛的好处。你要不学佛,不了解事实真相;换句话说,你的妄想、烦恼、忧虑、牵挂,你断不了。这些东西是你身心里面的毒素,贪瞋痴叫三毒。你的心、生理,有这样的毒素在里头,你怎么会不生病?衰老,老是病,老化是病,所以你一定会生病,一定会死亡,一定会轮回。不明了事实真相,就产生这种现象。了解事实真相,你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知道是假的、空的,不值得放在心上。
  佛教给我们,最究竟、最彻底的修学方法,让我们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这一招太高明了。依照般若 法门修学,纵然证得金刚般若 三昧,你也不过是圆教初住、二住菩萨而已。要想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经上讲还得修行三大阿僧只劫。诸位要晓得,三大阿僧只劫是这么来的,是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从那一天算起;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不算。第一个阿僧只劫,证的是三贤果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是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是八地、九地、十地。你才晓得,三大阿僧只劫从哪一天算起?从你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就是证得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从这一天算起。我们怎么晓得,我们证到这个果位?《金刚经》就是最好的标准。标准在哪里?离四相、四见。果然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从这一天算起;如果你还有人我是非,不算,怎么修都不算,你就是修一万个阿僧只劫也不算。三大阿僧只劫是从这一天算起的。《金刚经》是个很好的标准,看看我们自己能不能做得到。无论你是做到也好,做不到也好,你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就对了,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利益好处就不可思议!
  《无量寿经》上讲得那么清楚,四十八愿里头说的,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宣讲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萨。净宗法门的阿惟越致,跟一般大乘的阿惟越致不一样,意思完全不相同。一般大乘里面讲阿惟越致菩萨,是七地以上;换句话说,三大阿僧只劫,他已经修满两个阿僧只劫,到七地。八、九、十地,那就是第三个阿僧只劫。修满两个阿僧只劫,我们省掉两个阿僧只劫的时间,这个利益太大了,那是照一般大乘讲法。在净宗讲法,阿惟越致菩萨是等觉菩萨的地位;换句话说,三大阿僧只劫修满了。怎么知道他是修满?《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头都讲得很清楚,往生到西方世界的人,身体、容貌(就是相好)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智慧、神通、道力、受用也相同,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诸位想想,如果不是等觉菩萨的地位,你怎么能跟佛相同?七地、八地菩萨跟佛的色相相差很远,不一样。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
  江味农居士,写《金刚经讲义》的人,他在这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的时间,专攻《金刚般若 》,可以说他是《金刚经》的专家。他的注解,这个讲义,是集《金刚经》古今注解之大成,实在是不容易!他有智慧,他不迷惑,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就是真正有智慧,所以他当年在世标榜的是:「教宗般若 ,行在弥陀」,他念阿弥陀佛往生的。这就对了,完全正确了。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小注,第五段:
  【说非一非多,即是说不增不减,他如不生不灭等句,皆同此意。】
  《中观论》里面讲的八不,虽然说了八个,实际上你只要懂得一条,其余的意思自然就贯通。像此地所说,说了一个「非一非异」,一不定一,是非一;合不定合,是非多。八不里面讲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常不断,都是这个意思。
  【总之,明得界非界、尘非尘之义,便恍然於世间,所有大小、高低、来去、一多、总别、增减、贤愚、净秽等等对待之名相,莫非虚幻,当体是空。】
  而世间人贪著其事。他为什么贪著其事?不知道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决定不再贪著其事。佛说法,我们也能体会到他的善巧方便。他给我们说了一个大,说了一个小。大讲到世界,我们今天讲的星球、星系;小讲到微尘,当中的全都不必说了,都包含在其中。只要把这个意思搞清楚,没有一样不清楚。所以要懂得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大小俱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恍然是觉悟的意思,形容恍然大悟。世间所有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如是。这真的清楚,真的明白了。
  下面举出这些,全是相对的。凡夫迷惑,迷惑在相对的世间里面,把这些虚妄不实的现象,执著以为真有,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这个亏就吃大了。无始劫来生死轮回,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这些事情,这些相对之法。经文上讲:「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此地所举的,把那个事都落实了。哪些事?「大小、高低、来去、一多、总别、增减、贤愚、净秽」,这也是举几个例子,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这些琐碎的现象里面。我们要从这一段的经义,仔细的观察,省察事实真相,确确实实是虚幻的,如梦幻泡影,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般若 心经》到最后,为我们做出结论,那是世尊二十二年般若 的总结:「无智亦无得」。如果你把这句话参透,彻底明白,你就见性成佛。你知道无所得,你的烦恼障断掉了。无量无边的烦恼从哪里来的?从得来的,得失来的;你晓得无智,你的所知障断掉了,你也不再去求智了。世间人拼命求学,学佛的人拼命钻研经典,干什么?求智、求智慧。求得的是什么?不是智慧;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说得很好,他所求得的是邪知邪见,不是真智慧。为什么在佛法里头研究探求也变成邪知邪见?问题是他心邪了,所有知见都邪。心怎么邪?他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要有四相,他的知见就不正,就是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
  所以四弘誓愿,那个顺序非常要紧!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是发菩提心。《金刚经》上一开端,「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就是四弘誓愿第一句。发了心之后,从哪里做起?「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了之后,你所学的法门是智慧。烦恼没有断,你所学的一切法门都是邪知邪见,清凉大师所说的,「有解无行,增长邪见」。他老人家说的话,意思很深很广。只在文字经典上用功夫,不认真修行,不认真断烦恼,他增长邪见。另外一种,拼命自己用功,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不重视求解的,也不行,也错了!他说「有行无解,增长无明」。祖师跟佛说的话,没有两样,意思都是教给我们解行相应,解行并重。世尊当年在世,天天讲经说法,研究讨论,是求解;可是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用功夫,那是行。解行真的相应,所以他能够契入,能够证果。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古代的道场,无论道场大小,也都是解行并重。每一个道场,没有一天不讲经的,没有一天不在一起研究讨论的,跟学校一样上课;早晚功课,是修行。所以他是解行相应,真正做功夫。
  做功夫,功夫的总名称就是观照,也叫做观行。在净土宗里面,我们常听到的老实念佛。老实念佛是不是观照?也是观照。宗门里面所谓提起正念,念佛人提起这一句佛号,就是正念。时时刻刻能提得起来,那就是观照功夫,它真管用。特别是在起心动念之时,不管你这个念头是善、是恶,不可以说恶念,我要用佛号把它止住;善念就不必要了,那你就错了;都是妄念,恶念变三恶道,善念变三善道,都在搞六道轮回。所以不论念头的善恶,都要把它变成「阿弥陀佛」。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阿弥陀佛,就变极乐世界,这个道理要清楚、要明白。我们何必去变六道轮回?为什么不变极乐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一念之间,为什么不变最好的?这就是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生念佛的心,生往生的心,生度一切众生之心,这样就对了。今天时间到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七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07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三面,倒数第四行,注解第六段开始。
  【若明得诸法本空,便会归於性,而诸法一如矣,是法平等矣,此为诸法空相之要义,解得此义,便可事事作如是观,观照功醇,便可证无生忍,而泯相入体矣。】
  这个地方所讲的,对於我们平常用功,可以说指出一个重要的修学纲领。由此可知,《金刚经》在后半部所讲的义理非常重要。后半部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两句:第一个就是讲「三心不可得」,第二个就是讲「诸法空相」。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一切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永无出期,就是对於这个事理迷惑而不能够明了,造成一切的妄想执著。能执著的是三心,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能执著的是空的、假的,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著的是空的。所执著这一切现象,这一切现象都是缘生之法,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换句话说,能执、所执都是空的。这个理我们明白,事也搞清楚,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明心见性,就不再是凡夫,不再有轮回。这是《金刚经》后半部的精华、要义。所以说明了,明得就是真正明了,真正体会得诸法本空。本来空,现在还是空,决定不是事实。本来空,空义就是真如本性,真性是空寂的,所以一切法的体性就是真如本性,明了空寂就会归於性;这是从理上说。底下一句是从相上说,知道一切法体性空寂,这一切法平等了,诸法一如,是法平等。
  经上说,这个经上给我们解释如来的意思,「如来者,诸法如义。」成佛,证得究竟的果位,通常都有十个名号,十个名号第一个就是如来。如来的意思就是诸法如义,也就是此地讲的诸法一如、诸法平等。可见得我们如果能在一切法里面,见到它的空相,不必分析之后才晓得是空,不必分析,就在相上知道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知道一切法平等、一如,这个看法就叫见性。禅宗里面说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怎么回事,怎么叫明心,怎么叫见性?我们读《金刚经》,读到这个地方这就能体会到一些,这就是明心见性。这是《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把般若 重要的义理都说出来了。
  我们怎样才真正做到明心见性?下面几句就是教给我们。解得此义,你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都明白了、都理解了,要紧的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都要作如是观,这是教我们怎么做。果然都能作如是观,这就是做明心见性的功夫,这才叫真正的学佛,学作佛。功夫做久了,功夫得力,叫观照功醇,醇熟了。醇熟了,在佛法里面就叫照住。观照,观照是我们现在开始做,做到功夫得力,照住了。什么照住?这些妄想分别执著不再现行,也就是说不再起作用。妄想分别执著没断,并没有断,但是它不起作用,这也就是说你的功夫得力,功夫真正得力了,能够伏住烦恼。《金刚经》一开端,「云何降伏其心」,这是把你这个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些念头,把它伏住,降伏住,虽没有断,不起作用,这是第一个功夫。这个功夫,我们通常讲得定了。禅宗里面讲得定,就是指这样的功夫。在念佛法门里面讲,叫事一心不乱,也就是指这样的功夫。这个功夫再要提升,也就是说你这个观照继续不断去用,用到更醇更深的时候,就证无生法忍,这个境界就是《心经》上讲的照见,见是见性,见到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
  一切法不生很难懂,很不好讲。大乘经上我们常常读,念佛人每天念回向偈,也念「花开见佛悟无生」,什么叫无生?虽然天天念,不晓得无生是什么意思,无生是什么样的现象,是什么样的境界?都不知道。这一次我们《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讲到一切法不生不灭,我想大家多少都能够体会一些。虽不能全懂,总少分能够体会到,一切法确确实实不生。前面讲的,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一不定一,合不定合,这里头就显示出一切法不生的意思。你把这个体会到,你就能够想到一切法不生。然后再观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环境里面有人事的环境,有物质的环境。先观察环境,环境里面观察到一切法皆如,一切法平等,一切法不生,然后再回过头来,观察自己身心。为什么要这样观察?我们观察外面比较容易,一开端要观察自己的身、自己的心比较难。看外面,外面看清楚了,回来一观察自己,自己身心跟外境没有两样,这就很容易理解。这是观察事实真相,真相就是真如本性。
  过去,欧阳竟无居士说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哲学。不是宗教,意思很明显。佛法何以不是哲学?他解释得很有道理。哲学里面有能、有所,无论是一元论、多元论,不能离开能所。佛法里面没有能所,佛法里头为了说法的方便,也说能所。譬如我们讲能现、所现,能现的是真如本性,所现的是依正庄严。能变、所变,能变的是念头,是第六识、第七识,就是分别、执著,能变;所变的是十法界;我们也说能、也说所。可是诸位要晓得,佛经里面所讲的能所,跟哲学里面讲的能所意思不一样。哲学里面讲的能所,能不是所,所不是能,能所是对立的。佛法里面讲的能所是一桩事情,能跟所是一不是二。因此哲学里面讲的一元、多元,在佛法里统统用不上。一非定一,多非定多,我们要体会到这个意思,这才是事实真相;换句话说,哲学没有见到事实真相,可以说接近它的边缘,但是不是事实真相。这是佛法为什么不是哲学,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然后我们才知道怎么用功法,功夫如何能够得力。
  明了一切法不生,这就是证无生忍,无生是说一切法不生。忍就当作证字来讲,忍有承认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佛说一切法不生,我承认,我同意,这个忍是这个意思。你怎么承认?怎么同意?因为你见到了。佛说得没错,佛所讲的,我们自己亲自证得了,这才同意,才承认。这不是讲的圣言量,「佛是圣人,佛说的话大概不骗人」,不是这个,那你自己没有见到。必须自己亲自见到,所以才叫做忍。这个时候,泯相入体,相是一切现相,一切现相就是性体,性体就是一切现相,无二无别,这才叫泯相入体。并不是把一切现相消灭,显示出本体,不是的。我们常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就是泯相入体的意思,泯相入体的境界。由此可知,这一段是修行用功重要的纲领。
  【正报、依报,为众生所不能须臾离者,尚且虚幻无实。则一切盛衰、苦乐、称讥、毁誉、种种对待之事相,其更为虚幻非实可知,何足贪恋执著哉。】
  「正报」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我们的心。现在所讲的心,都是指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佛法里面称之为识心,就是意识,第六意识、第七识。识心,它的作用就是分别、执著,有这种功能,能够思惟想像,它的作用非常广大,可以讲虚空法界都能够缘得到,都能够想得到,它的作用很大。虽然能够缘虑到虚空法界,它没有办法缘虑到自体,就是真心本性缘不到。它这个功能很大,缘不到自性。因此这个心,佛叫它做妄心。妄心的能力很大,如果在法相宗来讲,八识都是它所缘的境界,它缘不到自性。正因为如此,佛告诉我们,一个修行人如果要是用八识心来修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我们用思惟想像这个心来修行,可以证阿罗汉果,可以证辟支佛,可以证权教菩萨位,可以成十法界里面的佛,因为它的能力可以缘十法界。但是诸位要晓得,一真法界它缘不到。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境界,它缘不到,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大乘经上,世尊常常责备修行人,错用了心,怎么用错?用八识心就是用错了。用这个心用错了,用这个心不能成佛,也就是说用这个心不能明心见性。如果要想明心见性,必须把这个心舍掉,不用这个心。不用这个心,用什么?用真心。我们今天能够思惟想像的是妄心,妄心要舍掉。
  明朝时候,交光法师在《楞严经》注解里面,他那个注解叫《楞严经正脉》,最近这些年在台湾有流通,有翻印流通。交光大师也很了不起,他在注解序文里面写著,他说他念佛求往生净土,在生病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那个时候想起来,《楞严经》自古以来有不少人的注解,但是都没有把经义讲清楚、讲明白,所以他就向阿弥陀佛请假,他说:「我可不可以暂时不去,我把《楞严经》做一部注解以后再往生?」阿弥陀佛也就同意了,佛就走了,他的病就好了。好了以后,就写这一部注解,叫《楞严经正脉》。在《楞严经》许许多多注解当中,古德认为这个注解叫新注,就把所有的注解分为新旧两派。从他这个本子开始,凡是依照他这里面的,就叫做新注。
  新旧差别在哪里?《楞严》的确是一部非常好的经典。过去中国到印度去取经的这些法师,用现代的话说,到印度去留学的这些法师,在印度没有见到这部经典。印度到中国来的许多高僧大德,到中国来传法的,也没有把这个经带到中国来。到以后我们才了解,原来印度人吝法,认为这是佛法最重要的珍宝,不传外国。所以外国留学生到那里去,这部经见不到,他不让你看到。法师到中国来,这个经是禁止,决定不能出口。印度今天人愚痴,得这个果报,吝法的果报。
  而这部经典,中国人怎么知道的呢?是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隋朝之人,他是天台宗第三代的祖师。而实际上天台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是在他手上完成的。他依据《法华经》,发明一个修行的方法,就是从《法华经》的理论上,他发明一个修行的方法「止观」,止观是天台大师发明的,三止三观。三止三观里面,在实际上用功的时候,有一心三观、次第三观。这是天台宗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指导原则。当时印度有一些高僧到中国来弘法的,到天台山拜访智者大师,看到智者大师指导大众修行这个纲领原则,他们非常赞叹,非常佩服!就说出来,大师这个三止三观跟《楞严经》上所讲的非常接近。我们才晓得,印度还有这部经典,但是没人见过。
  而智者大师也非常难得,那个时候从中国到印度相当不容易,他在天台山,现在浙江天台,筑了一个拜经台,他每天都到那个地方向印度这个方向礼拜,求这部经能到中国来。他的精神、毅力,值得我们后人佩服。他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圆寂,拜了十八年,求这个经到中国。这部经果然在唐朝中宗的时候传到中国来。是武则天执政的那个时代,印度有一位法师般剌蜜帝把这个经传到中国来。他传到中国来,这是犯法的,这是违禁品不可以出国的,用偷渡的方法。第一次偷渡,在海关被查出来,毕竟他是出家人,也没有受什么样的处分,就算了。第二次他再偷渡,他就想到了,偷渡很困难,他把这个经用很小的字写出来,这个相当不容易。写出来之后,把自己膀臂割破,经藏在里面,再缝起来,让它长好,这样偷渡出来,海关没有办法,检查不到。到中国来,再把膀臂剖开,经再取出来,用这个方法。经送到中国来之后,法师跟一般凡人不一样,赶紧回国。回国,告诉国家这个经我已经偷到,送到中国了,用什样处罚,承当,愿意承当惩罚。不像一般人到中国,就不再回去了,那没事情了。他还要回去接受国家法律制裁,这是佛弟子。所以这个经是这样传到中国来的。
  因此古人注解《楞严经》,就用天台大师三止三观这个理念来解释这个经,这叫旧派。交光大师认为这个解释不恰当,虽然它很接近,不是《楞严经》的意思。道理在哪里?天台的三止三观是用意识心,就是用第六意识、第七识,用的还是我们思惟想像这个心。可是《楞严经》里面讲的不是用这个心,《楞严》用的是真心。所以它跟古注最大不同的一个理念,他提倡的是「舍识用根」,不用心意识,用什么?用六根根性,六根的根性是真心,这是跟古来的注解不同的地方。
  眼见性,我们用见性见色,而不是用眼识去分别色相。用意识见色,它在色相里分别执著。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起作用,执著是第七识起作用,你用的是识心、妄心。如果用真心,真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分别、不执著。我们眼睛看这个花,不分别、不执著,是不是也看清楚,也看明白了?不能说我不分别、不执著,我就看不清楚,没这个道理!离分别,就是离第六识;离执著,就是离第七识。见色闻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是不用第八识。所以他教人舍识用根,平常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用六根的根性,你见用见性见,听用闻性听,不要用心意识。《楞严经》新派注疏这个理念跟过去不一样,这的确是《楞严经》佛所讲的意思。
  离心意识就见性,这《金刚经》上讲的,心意识那就是四相,离心意识就离四相、就离四见,这样才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此我们明了,离心意识不仅仅是禅宗的事。禅宗参禅,怎么参?离心意识参。假如不离心意识,你那个禅是世间禅定,不管用。功夫再高,一般人只看到表面功夫,什么叫表面功夫?这一盘腿,一入定,能够七天不出定,一个月不出定,三个月不出定,出定的时候精神饱满。凡夫看的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不希奇,世间禅定也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直到四空定,四禅八定这是世间禅定。世间禅定用什么修的?没有离开心意识,他用这个修的。出世间禅定,大菩萨们所修的,他不用心意识,离心意识。中国禅宗,标榜的是离心意识参;也就是说,用功夫的时候,决定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他不用这个,这个高明。宗门如此,教下也不例外。《楞严经》教给我们,研究教也要离心意识,舍识用根就是离心意识。舍识就是舍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识就是第六识;他不用阿赖耶,不用末那,不用第六识,不用这个。
  我们在此地说说而已,实在讲我们不会用,我们起心动念还都落在心意识里头。他们有这个能力离心意识。《楞严经》是教,教下也要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在教下就能够大开圆解。教下的大开圆解,跟宗门的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说的名词、名称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可见得诸法一如。并不是说禅宗比教下高,他高在哪里?平等。是法平等,没有高下。我们净土宗这个名词又不一样,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所以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开圆解,就是明心见性,用的名称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为什么名称不一样?因为方法不一样,它的方向相同、目的相同,可是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我们净宗用持名念佛的方法。这个功夫也是三等,宗门观照、照住、照见,这是三个层次;我们念佛里面也是三个层次: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名称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
  这是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怎样用功夫,怎样能够契入佛与大菩萨的境界。我们说境界,也许有许多人还不能有很清楚的认识,我们再换一个名词来说,那大家就清楚了。如何能够进入佛菩萨的生活状况,这大家好懂;换句话说,怎样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家讲修行证果,就是说这个事情。我们把我们凡夫日常这个苦难、辛苦的生活,如何把它转变成佛菩萨快乐的生活,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佛希望我们能够达到的。
  正报、依报,我们的身心跟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依报,这是每一个众生没有办法离开的,不可须臾离者,刹那也不能离开。不能离开的道理,前面说过了。虽不能离开,它刹那刹那在变。我们晓得它会变,怎样把六道轮回的生活变成诸佛与大菩萨的生活,能变就行了,这就是《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而生其心」,要会变。依正都是虚妄的,因为是虚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决定不要去执著它;换句话说,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够执著。执著错了,决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心是空寂的。如果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我们今天讲你有牵挂,你有忧虑,你的心就错了。无有牵挂、无有忧虑的是真心,本来无一物是真心。心里面有了一点点东西,这个心就变成妄心,就变成阿赖耶识,真心就变成妄心,真如就变成八识。所以不能有一点点东西存在,心要清净。这是说明事实的真相,身心万物都是虚幻无实。
  从这些虚幻不实的现象里面,产生了不少的副作用,像底下举的几个例子,盛衰。实在讲底下这些例子,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果报。依报正报是果,附带的盛衰、苦乐,那叫报。诸位要晓得,果跟报不一样。譬如我们现在都得人身,都住在美国现在这个环境里面,这是果。过去生中,我们修行五戒十善这个因,所以得这个果,依正是果。可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状况不一样,有些人富有,有些人清贫。我们举这个例子,贫富状况不一样,这是什么?这是报。所以果跟报要分开来看,你就搞清楚了。为什么有苦乐不一样?也是过去生中造的因不一样。
  这个报,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以财富来说,财富这个报从哪里来的?也是过去生中种的因不一样,佛讲这个因是布施。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报。他为什么有这么多财富?过去生中财布施的多,他这一生就得多财,是这么一个原因。财富有些人得来很轻松,有些人是很辛苦的经营才得到,这个与布施修因有关系。有些人布施很痛快、很欢喜,他得报就很自在,就不费力气。有些人布施很困难,看到人布施,好像自己不布施不好意思,很勉强的拿出去,布施之后又后悔,他将来得的这个报,财富他能得到,他要很辛苦的去经营,很不容易才得到,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聪明智慧是报,他的业因是法布施。健康长寿是报,过去生中修无畏布施。由此可知,这三种布施是因,得三种不同之报。世间人都羡慕,都希望得到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但是他不知道修因,哪里能得到!佛在经上把这些事理、因果,给我们讲得很透彻。
  「盛」是兴旺,一个人他的事业,或者是家庭,在一生当中达到最兴旺的这个阶段,这是盛的意思。「衰」是衰败。如何能把盛保持,这是学问。为什么有盛衰?因为修因不一样。我们以财布施举这个例子来说,一时高与很认真在那里做布施,做一段时期兴趣就没有了,热度就没有,就降温了,将来在果报里面,盛之后他就衰了。只要看到果报,你就晓得必有前因。什么人能够把这个热心永远保持,可以说古今历史上,我们一个例子都没有看到。只可以说,他这个兴趣,他做这个事情,热心的程度,热心的时间长短,不可能永远保持同一个状况。因此在果报里面,显示出来的就不一样,盛衰就非常的明显。因此,世出世间的圣贤人,他们知道,他们明了,所以教导一切众生,在你兴旺的时候,我们一般世间人讲,在你走运的时候,走好运的时候,你要懂得惜福,要懂得修福,你的福报能够延续下去。如果你要是不懂,只是贪图享受,贡高我慢,福报修积很难,很长的时间,不是短时间。
  世间我们看到做大官的,一般讲做部长以上的,发大财的这些大企业家,都是好多生的修积,在一般经典上看,至少是十世。十世的修积,才能得这样的果报,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可是他享受真的很快,如果不懂得惜福积德的话,几年就享光了。你说做大官,一任就可以享光。实在讲这桩事情并不难懂,我们用平常储蓄这个例子想一想,你就明白了。我们在银行存钱储蓄,储蓄十万、百万要很长的时间,要好多年才能储蓄一笔钱。拿出来之后,如果花天酒地,两、三天就花光,假如去赌博那个赌场上,可能几分钟就光了。你才晓得修积不容易,那个享受很快就享完。实实在在,事实真相是这个样子,所以佛教导我们要惜福。释迦牟尼佛那是无量劫的修福,他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给我们看的,佛修福、惜福、积福。我们明白了,看到了,应当要学习,知道凡事都有因果,离不开因果。修因的时候,我们能够想像到将来的果报;受果报的时候,一定知道过去的业因。这样你就不怨天不尤人,纵然处逆境也很快乐,逆来顺受,不怨天不尤人。在逆境里面能够忍辱,依旧能够修福,能够把恶的运转成好的运,这也就是而生其心的意思。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下面说,苦乐,生活环境当中,受苦、享乐的。称讥,称是得到社会大众的表扬、赞叹,这是称赞的意思;讥是讽刺、讥笑。底下说,毁谤,誉是荣誉。这个地方八个字,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八风吹不动,八风就是这八个字。顺逆境界里面,你真的不动心了,这就叫八风吹不动,这个人修行功夫就得力了。顺境不生欢喜心,逆境里面没有瞋恚心,不怨天不尤人。心在这个境界里面永远保持平静,这就叫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在佛法里面是功夫刚刚得力,没有什么骄傲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刚刚得力,功夫得力。在修学其他法门里面,刚才讲了,只是刚刚得力,谈不上成就。没有得定,这个不是定功,这是刚刚起了一点作用,伏烦恼,能够把烦恼伏住。可是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这个功夫就能往生,这个功夫在佛门里面讲,叫功夫成片。你们常常听到功夫成片,什么叫成片?在一切环境里面,这里讲的八种境界里面,他心是平等的,不会受境界的影响,他就成一片了,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所以在净土宗就管用。在其他法门里头还不管用,那他这个功夫太薄弱。所以净宗一切诸佛如来赞叹,道理就在此地。只要这么小小一点功夫就行,它就起作用。
  「种种对待之事相」,前面举了八个例子,像这样全都是相对的境界。我们晓得,这些境界岂不是更虚妄!身心世界都是虚妄的,日常琐碎事情这是小事情,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更是虚妄,何必认真,何必去计较!没有认真计较的必要,也没有把它放在心上的必要。底下说「何足贪恋执著」,你把贪恋执著放下、舍弃,你的心清净了,心平等了,那是功夫真正的成就。底下一段,更进一步说:
  【其他一异、凡圣、生灭、垢净、人我、彼此等相,莫不如是。】
  这是从前面,在日常生活当中,身心世界,以及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这些状况,推展到整个佛法。佛在大乘经上讲的「一异」,一异是大乘经的总持法门,是大乘经的总纲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一不异。《金刚经》上许多句子说「则非是名」,说则非就是不异的意思,说是名就是不一的意思。是名是从假相上讲,假相森罗万象不一样;则非是从体性上说的,体性是什么?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没有两样。凡是佛所说的,总是把则非是名合起来讲,让你体会到事实真相「不一不异」,这是大乘法的总纲领。
  「圣凡」,什么是圣,什么是凡?圣凡的界限在哪里?没有,哪有界限!心里头一个妄念没有,就叫圣;心里面起了妄念,就叫凡。哪有界限?没有界限的。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你有了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做凡;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这就叫圣。可见得圣凡也是假设的一个名词,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情。「生灭」,这个地方讲得很多,大家能够体会到一些。「垢净」,这在佛经上也常讲,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我们娑婆世界是秽土。其实秽净也是假名,哪里来的净秽?心清净的时候,叫净;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叫秽。而清净心中,本来没有妄想执著,所以那个想叫妄想,妄,不是真的。在名字上,就已经把这个事情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那没有办法了。你要是执著这个名词,你不懂名词的真实义,你执著它,就错会意思了。明明给你说,这个想是妄想,这不就没事了!「人我、彼此等相」,《金刚经》上前面讲的四相、四见。「莫不如是」,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要套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上那个说法的方式,都是则非是名。我们用《金刚经》的语法,随便拈一句,「凡圣者,即非凡圣,是名凡圣。」套《金刚经》的句子,你全都清楚了。「人我者,即非人我,是名人我。」你把这个句子一套,甚至於整个在生活上所遇到的一切事,你用《金刚经》这三句话一念,你心里就很清楚,就很明白了。
  【果能如是一眼觑定本不生之心源上,观照入去,便是所谓直指向上。】
  我们先看这一句。这是禅宗里面常常运用的方法,所谓是直指向上,直捷了当。直指向上这句话,我们听得很多,我们在《禅宗语录》上看得很多,可是意思不懂。怎么样才叫直指?怎么是向上?於是听到这句话,看到这四个字,都在打妄想。这里给我们说明了,一眼看破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生就是真心本性。如果这个理要是不明白,事实真相不能相当透彻的理解,这个功夫你用不上。这个功夫就是观照的功夫,一定要很清楚、很透彻。我们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起心动念就想到佛跟我们讲的,一切万事万物的道理、真相,念念之中,事事物物都能跟这个道理相应,这叫做观照,这就是宗门里面讲的直指向上,说的是这一回事情。能用这个功夫,这是上乘的功夫。禅宗里面讲上上根人,这就是上上根人。他所得的受用,底下讲:
  【则胸襟当下开豁,烦恼当下消除,颠倒梦想当下远离。】
  这是立刻得到的效果。无始劫的烦恼习气,当下就没有了。怎么没有?晓得一切皆空,了不可得,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再想想那个放不下的,放不下是空的,放不下是不可得的,放不下的根本是妄想,根本没这回事情,你不就放下了吗?没事了。哪里还会有那个小心量!这个时候心量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佛在经上常讲的,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只要用这个功夫,这个功夫稍稍得力,这个境界就现前,你的心量就大了,没有一样不能包容。什么过不去的事,什么过不去的人,全是一场空,梦幻泡影!还会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吗?你心量就拓开了,心量开了,这个人很舒服、很自在。小心量的人可怜,小小的事情斤斤计较,坚固执著,那个好可怜,生活得很苦、很可怜。他为什么这么苦?心量太小,太窄小了。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真的可怜悯。他活得这么苦,谁给他的?自作自受,作茧自缚,没有人给他,他还怪这个人,怪那个人。其实谁给他?没有一个人给他。过失都在自己观念错误了,思想上错误,见解上错误,都错在这个地方。所以会用功的人快乐,佛法真的能教我们离苦得乐、破迷开悟,烦恼当下消除。「颠倒梦想」就是所有一切的幻想、妄想,统统远离了,也统统放下了。
  【如此用功,方是直下承当。】
  佛门里面也听得很多,常常说直下承当,我们自己有的时候也说「我要直下承当!」你承当了什么?你承当的还是妄想分别执著,不是佛的意思。在这个地方,我们把佛的意思多少透露了一点,希望你能够直下承当;能用这个方法去生活,能用这个方法去工作,去待人接物。「可称善用功人」,善用功是会用功、会修行、会学,这样才会。
  诸位如果把这一段经文,能稍稍明白了几分。好在现在我们每一次讲席都有录音带、录影带,回去总要多听几遍,这是我们现在人的福报比从前人大。从前人听经,只能听一遍,法师不可能跟你讲第二遍,不可能的。一遍听了就能记住,就能得受用,那不容易。所以真的要利根上智之人才能得佛法受用,中下根人太困难了。现在利用科学的技术,下下根人得上上根的利益,真可以做到。古人常讲:「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家一遍就会,我十遍才行,我十遍就赶上他一遍。人一遍能之,我要一百遍才能,我能有机会听一百遍,我也赶上他了。现在我们利用录音带,可以听个一百遍、两百遍、三百遍,不但赶上他,超过他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今天的下下根人,能够超过古时候上上根人,现在有这个科学技术,有这个方法,问题就是你肯不肯用功?你肯不肯把这部经从头到尾听一百遍,听两百遍?果然肯用功,一门深入,当然超过从前上上根人。直指向上这种方式,从前上上根人能用得上,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今天不是上上根人,我们听一遍用不上,听十遍还用不上,听个一百遍、二百遍、三百遍,就用上了。不必去故意用,自自然然就用上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自然就是这个样子;换句话说,自自然然看一切现相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看一切现相皆是刹那相续相。所以你心里头干净,丝毫不沾染,为什么?理跟事透彻,太清楚、太明白了,决定没有疑惑了。这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们要会用。不会用它,我们还是下下根人,没有办法把我们从下下根变成上上根,还超过上上根,利用科学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做得到。再看底下这一段,这一段引用《圆觉经》上一段经文,可以用它注解《金刚经》上这一段。
  【《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此段经文正是此经注脚。此为一超直入圆顿要门。一切法门,无方便於此者也。】
  《圆觉经》在大乘经典里面,也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典。它的内容、宗旨、义趣,可以说跟《楞严经》非常接近,但是分量比《楞严经》少了很多,也就是文字上少很多。《圆觉经》只有两卷,《楞严》有十卷,换句话说,《圆觉经》的文字大概只有《楞严经》的七分之一的样子,所以就少了好多。可是内容是同样的丰富,可以说跟《楞严》无二无别。古大德学佛跟现代人不一样,古人老实忠厚,选择经论法门非常小心谨慎,不肯浪费时间精力。唐朝初年,华严宗第五代的祖师,也就是清凉大师的学生,清凉是第四代,五代是宗密。宗密大师在那个时候选择法门,自己不晓得应当选择哪一个法门好,於是他就求三宝加持。古人常有的,有用拈阄的方法,古来祖师不少用这个方法。他用的方法,在藏经楼里面抽取经本,连续抽三次他都抽到《圆觉经》。於是知道《圆觉经》跟自己有缘,他学的是《华严》,专攻《圆觉》,专弘《圆觉》。他的《圆觉经》注解,一直到今天都是第一权威,一千多年的人给《圆觉经》做的注解都不能超过他。他给《圆觉经》做了三个注解,《圆觉经大疏》,《圆觉经略疏》,都是他一个人做的。这是在《大藏经》经疏部分里面,诸位都能看到,他的著作很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是说明古人都是一门深入。一生时间很有限,不要认为我们一生的时间很长,你要这样想法,你想错了。人一生当中,诸位想想,前二十年,懵懵懂懂过去。四十岁以后,体力精神衰了,想用功很困难了。真正用功得力是二十岁到四十岁这个年龄。这一段时间当中,仔细去想一想,也非常短暂。每天睡眠去掉八个小时,去掉三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琐碎的事情至少也要占掉三分之一,剩下来这个时光真的是不多。如果不能充分把握住,这个时间很容易浪费掉,那叫真可惜!古德修行实在讲,他有方向、有目标。不像我们今天人,今天人学佛,茫然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为什么学佛?没事情干,无聊!这样来学佛的,他怎么会有成就?古人学佛,为了生死,为脱离六道轮回,他有目标,他有方向。所以往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他就达到他的目标。过去,一般来说,真的是可以称得上太平盛世,而我们今天处的这个环境是世界大乱。乱世,那个光阴特别宝贵,一个动乱,你再想用功,机会没有了。所以我们能够有一天的安定,这一天的光阴就比什么都宝贵。如果不把时间精力用在正法上,你说那多可惜!古人明了,古人珍惜,古人善用功,这是我们要明白的,要学习的。
  《圆觉经》上这几句话说得好,「知幻即离」。什么时候离?知的时候就离了。不是知了以后再离,没有那回事情,没有先后的。这是大乘法里面所说的菩萨三慧,跟小乘法里面讲的三学不一样。「三学」戒定慧,有次第;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有次第。菩萨三慧没有次第,三慧是闻思修,诸位要晓得,闻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没有次第。如果有次第,怎么能比声闻、缘觉高明?他高明在哪里?高明在闻思修是一次完成的。闻思修这三个字,都是表法的意思。「闻」的意思是接触,不是说我们耳朵听那叫闻,不是的,接触,眼见也叫闻,耳听、鼻嗅、舌尝,接触用这个字做代表,接触叫闻。思是什么?「思」是表明了。我们通常对一桩事情要搞清楚,要想一想,思惟思惟,才能够明了,所以思代表明了的意思,不是叫你真的去想;你真的去想,那叫胡思乱想,那你怎么会明了!这一接触,用闻表接触;接触就明了,明了用一个思做代表;明了当然就不迷惑,不迷,用「修」做代表。修是什么?把错误修正,什么错误?迷惑是错误。所以诸位要晓得,菩萨三慧是一。这一桩事情,从这三个角度来解释,你才搞清楚,所以它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个高明。
  从这个地方看,这是菩萨三慧。菩萨的三慧,那个慧就是戒定慧的慧。你要没有高度的智慧,你不可能一接触就明了,你不可能。你如果真正得到金刚般若 ,菩萨三慧你就有了。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一接触就晓得,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想想,你这个见解,你这个看法,菩萨闻思修三慧具足。你知道一切万法都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相续现象,绝非事实,这是智慧的观照,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接触叫闻慧,明了是思慧,不迷是修慧。你的生活是生活在三慧之中,你过的是菩萨生活,如来的生活,你不是凡夫。《圆觉经》上这几句话,就是这个境界。
  「知幻即离」,这一个知字,三慧里面闻思在这里面,即离是修慧,你这一接触,你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无知无见,你们想想这个话的意思,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面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妄想,没有执著,这就叫正知正见。假如你认为,「你们的看法错了,我这个才是正知正见」,你又迷惑了,又糊涂了,又堕无明了。《楞严经》富楼那尊者问释迦牟尼佛:这一切凡夫无明从哪里来的?佛就跟他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什么?自己认为我的见解正确,我的看法正确,这就是无明,起了无明。诸位要晓得,正知正见里面,是无知无见。般若 无知,般若 是最究竟圆满的智慧,般若 是无知,有知就错了。《心经》到最后的结论,那是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般若 的总结论,最后是五个字「无智亦无得」。这五个字很难懂很难懂!我们今天《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无智亦无得的意思我们能够领略少分,要不讲到这个地方,这五个字可以说根本就不懂。《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万法因缘生,这就是无智亦无得的说明,无智亦无得的注解。这个地方,《圆觉经》上这几句话,真的就是宗门的直指向上,直捷了当,不作方便。不作方便就是说明直捷了当。知幻就离了,什么是幻?身心世界、一切万法,《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离是什么?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离了,那个心马上就清净了。其他大乘法门里面,还要用种种方便法,教你持戒,教你修定,教你怎样作观,种种方便;这个,直捷了当,统统用不上,这就是直指向上,丝毫委曲宛转都没有了。
  离幻即觉,这个觉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大彻大悟。《金刚经》末后这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还在后面,到后面我们再详细的说明。这个经古人就说,江味农居士讲义里面就说了好几次,《金刚经》难讲。难讲的,是在它最精要的意思都在后面,讲前半部时不能不委曲宛转,如果把后面的意思在前面都说完了,到后头就没得讲,这是它难的地方。可是全经自始至终,不但义理是一贯的,而且是前后互相照应的。经义是圆满的、是完整的,这是自古以来讲《金刚经》的人都有这个感触,不好讲。你在此地把后头意思拿来讲,叫犯下,你到下面怎么办?怎么讲法?可是后头意思要不稍稍提一点,这里讲不清楚、讲不明白。就是又要引用,又不能完全引用,这是讲者的难处。
  「离幻即觉」,这个觉跟《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那个觉是一个意思。宗门里面说,大彻大悟,这个觉就是大彻大悟。「亦无渐次」,一悟就一切悟,没有次第。这个次第常说,积小悟就成大悟,再累积大悟就变成大彻大悟,这是有次第的。这个地方给你说,没有次第。没有次第,刚才讲了,上上根人,没有次第。中下根人有次第,确确实实,你要常常听经,常常读经,每天都有一点悟处,积小悟变成大悟,要累积多少年才大彻大悟,那就是有渐次的。上上根人,这是直指向上,直下承当,没有次第的。刚才说了,它的前提是理论事实真相彻底明了,而且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都能够相应,都能够对照得上,这样才行。不是彻底明了、彻底通达,做不到。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一切菩萨是指当时的,世尊讲经说法当时的一切菩萨们,末世众生就是把我们包括在里面。我们是不是这经上讲末世众生之一?那就得看你自己。我刚才说了,在录音机没有发明之前,那个末世众生我们未必有分。你听一遍就听懂,就记住,就能在生活上用上,这个末世众生你就有分。我们想一想,没分,我们听是听了,好像是懂了,走出讲堂又迷惑了,又老样子,那就不是这个地方末世众生的一分子。可是从录音机发明之后,我们就明了,下下根人可以转变成上上根人。什么方法?多听,薰习,用这个方法来弥补我们,把我们的根性向上提升。可是你要记住,一门深入,你才能收到效果。如果你同时听个十部经,二十部经,你这一生还不是这个众生里面一分子,不可能。一部经,无论哪一部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随便哪一部经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的。你选一部,一部,功力、精神、时间都投注在一门上,一门,心是定的,它容易得定,定了就开慧。如果你不定,你的心是散乱的,就困难,纵然这一生能有成就,要拖很久的时间,不是在短时间能成就的。短时间能成就,唯一的方法是一门深入。
  念佛,佛在《无量寿经》上讲,三辈往生都是一个方式、一个方法,「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才能成就。最怕的是分心,分心就是夹杂,不可以夹杂。所以古大德当中,有很多一生就是受持一部经。受持的意思,《金刚经》上讲得很多。佛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句子说得很多。受持是要把经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教训,在我们生活当中一样一样都做到,那叫受持。做不到,不叫受持。受持,不是每天把经念一遍叫受持,那个不是的,做到就受持。所以这个说法就是,大彻大悟也没有次第。
  我们今天利用科技的方法,可以把我们自己根性提升。不但提升到上上根,一定要痛下决心超过上上根。这个话实在讲并不是我们自负,我们在《无量寿经》有例可缘。《无量寿经》上「行超普贤」,这还得了!普贤菩萨是行门里面至高无上的,我们还要超过他。阿弥陀佛带头,带著我们就是走这个超越的路子。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他要作佛,要超过一切诸佛,他带著我们超越。我们今天借重科学的技术,真的能够把自己提升,做到了超越,我们就有分了。
  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依照《圆觉经》上讲的这个纲领来修行。《圆觉经》上说的这个纲领,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金刚经》说得更简单、更扼要,因为《金刚经》跟《圆觉经》比起来,文字少得太多了。《金刚经》全部经文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圆觉经》差不多接近两万字。这一段经文,正是此经注脚。
  此为一超直入圆顿要门。佛法的修学,贵精、贵一,一就超了,专一就超了。最怕的是夹杂,你搞二门、三门,超越就难,决定是一门。直入圆顿要门,《华严》、《法华》、《圆觉》,在祖师判教,这都是圆教的经典。圆是圆满,无论从理上讲、从事上讲,性相因果都是圆满的,没有丝毫欠缺。顿是顿超,快速,它不是渐次的。要门是最精要、最重要的法门。一切法门,无方便於此者。在一切法门当中,没有比这个更方便了。这些我们必须要晓得,是真正通达理论,明达宇宙万有的事实真相,所谓上根利智才能用得上功夫,就是功夫能用得上力。中下根性读这些经典,听这些经典,所谓种一点善根而已,用不上力。有没有一超直入圆顿要门,下下根人也用得上,用功也能得力?有,净土三经就是的,净土三经也是一超直入圆顿的大法。下下根人都行,只要你肯老实念,事理不明了不清楚没关系,一句佛号念熟了,把妄想分别执著能够压下去,就能带业往生。带的是什么业?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实真相不懂,就是带的这个去。不懂也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懂得,自然就明白了,所以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如来赞叹的法门,道理就在此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八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08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四面,第八行,从注解第十段开始:
  【佛说一句法,包含无量义,可作种种解,故谓之圆音。又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所以大乘经中教导学人,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以开正知见为根本。】
  我们取这一段做为经文的结论。《金刚经》说到末后,是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精采,义理很深,也很难体会。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大乘佛法、所有行门修行的指导纲领。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如果能够掌握到这个原理原则,可以说都会有成就的,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证果。经义无限的深广,我们这一次虽然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而实际上所能够说得出来的,的确是大海之一滴而已。虽然是大海一滴,如果我们真的体会到了,可以讲在一生当中受用无穷。这一段末后的结论,「佛说一句法,包含无量义。」不仅是在《金刚经》,所有一切经论字字句句都是含无量义。这个讲法是真实的吗?我们能相信、能接受吗?如果对於佛理稍稍通达一点,就不会怀疑了。什么原因?因为佛所说的字字句句,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心本性是没有边际的,所以从这个地方流露出来的,这个意思就无有穷尽。我们世间人所说的、所写的,那个意思有尽。为什么是有尽?世间人的言语文字是从意识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意识就是分别执著。从想像思惟、分别执著里面流露出来的,它有界限。思惟有界限,言说有界限,分别执著更有界限。有界限,它意思有尽。真心本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它没有界限,所以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就没有界限,就无有穷尽了。
  心性,大乘经上讲得很多,古人的注疏里面也说得很多。像《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心性本来无一物。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当然也无一物,这是一定的道理。既无一物,自然就没有意思。像《般若 经》上佛讲的「般若 无知」,这是真的;但是它起作用,那就「无所不知」。般若 无知,是讲的根本智,是心性;无所不知,是讲它的作用,无所不知就是无量义。因为它无意,所以就变成无量义,就可以作种种解。如果说有意,那意思就死了,就一个意思,不能做第二种解释。这是我们应当把这些原理原则搞清楚。所以佛经没有意思,在应用的时候,意思就无穷无尽,可作种种解,这种说法就称之为「圆音」,圆是圆满,没有丝毫缺陷。
  正因为是这么一个事实,我们以《金刚经》做例子,这部经我们现在采取的这个本子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罗什大师到中国来,那个时代跟我们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同时代,东晋时候到中国来的。那个时代出了不少的人物,佛门里面还有一位大德道安法师也是那个时代的人。在历史上,很富盛名的陶渊明,大家都晓得,谢灵运,都是同时代的人。距离我们现代,大概有一千七百年的样子。这么长久的时间里面,为《金刚经》做注解的人,有几百家之多。我们通常听讲,《金刚经》五百家的注解,实际上是超过这个数量。每一个人注的都不一样,如果我注的跟别人注的一样,这个就没有价值流通,也就毫无意义。每一个人注的不一样,就是每一个人讲的不一样,可见得它确实可作种种解。虽然这几百家注解都不一样,都没有注错,所讲的都有道理,都没有讲错,这就是显示出经典的无量义。
  佛法修学的困难也在此地。无量义我们要取哪一义?这是对初学的人来说。佛法讲求的,是契机契理。理是无意、无知;机,一切众生的根机无量无边,所以这个教义就无量无边。我们自己是什么根机?我们自己在这个经里面要取哪一种教义,才能够得真实的利益,修学成败关键就在此地。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所谓是自知之明,这是很重要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是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程度,现在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环境,都要考虑在其中。选择经典,选择法门,选择注解,一定要与自己根性、生活习惯、程度要相应。这样学起来,就很自在,就很快乐,才能够得受用。
  我们从古大德种种不同注解当中,要是细心去观察,能够看到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性。否则的话,哪有那么多注解?哪有那么多讲法?最明显的看出大的时代里面显著的变化。譬如在东晋那个时代,跟隋唐时代的这些人,他们的想法、看法,我们今天讲的意识形态不相同,生活的方式也不相同。我们看到东晋南北朝那个时候的注解,跟隋唐的注解,意思就不一样。古大德们讲经,是讲给当时人听的,是教给当时人如何来修学的,怎样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才叫利益众生,自行化他。因此每一个时代他有每一个时代的讲法,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理解,修学所得的受用,种种不相同。佛所讲的,可以说字字句句是原理原则,这个原理原则的确是超越时空、超越时间。三千年前读这个经,听《金刚经》得利益,能够开悟,能够证果。三千年后今天,我们读这个经,也得利益,也能够开悟,也能够证果。这是不假,诸位从前面一直听下来,我讲这个话,你们会点头,会有信心。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开悟,为什么不证果?过失在自己这一边,这个经典里面没有过失。我们没有透彻的理解,没有依教奉行。如果真的透彻理解,依教奉行,哪有不开悟的道理?《金刚经》所讲的果报,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果位。离四相、离四见,就是法身菩萨。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就是这个位次。这叫做圆音,圆满之音。
  「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个在佛门当中,可以说许多同修都听说过,都听到这个说法。圆教根性的菩萨,圆教根性的大德,我们称他作圆人,圆教根性之人。他圆在什么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圆?这个问题,如果是在平常提出来,确实很难体会;在《金刚经》这一段经文提出来,就不难理解了。这个意思,前面讲过太多了。这个人於一切世出世间法,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他就圆,他的见解、知见就圆。不但见解知见圆了,他的生活习惯也圆了,没有一样不圆满,这叫圆人。我们为什么不圆?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所以就不圆;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圆。唯有圆人,对於这些甚深大乘的经义,他才能够通达明了。因为佛是圆音说法,他能够通达明了。假如还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这种圆教经论里面的真实义他就没有办法体会。佛法不仅是讲弘扬,讲经说法乃至於修行,这都是关键。
  因此,佛菩萨教导我们,佛法的修学要从哪里开始?要从断烦恼开始,四弘誓愿就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首先劝你发心,《金刚经》上也离不开这个原则。诸位要是细细去观察,所有一切大乘经教都在它这个架构之中,决定没有违背。《金刚经》一开端就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头一个教你发心!这是什么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心是发了,发了大菩提心,要普度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从破四相做起。破四相是什么?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什么要断烦恼、要破四相?成就你圆顿的根性。四相一破,你的知见就圆,佛所说的一乘深教,你才能够体会,才能够领略。发心好像是容易,断烦恼可就难了,妄想分别执著知道是应当要放下,偏偏就放不下。可是要晓得,放不下,刚才讲了,不但在行门上有障碍,解门上都有障碍。经教的意思你看不到,古人讲解得再透彻,再明白,你也听不懂,你也一样不得受用。原因在哪里?烦恼没断,你没有真正能放下,关键在此地。四相四见破了,再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摆在第三个阶段。我们现在所犯的毛病,烦恼不断就学法门,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底下一句:「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什么叫邪人?烦恼没断的人就是邪人,这个我们自己要承认,我们现在妄想分别执著很多,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是邪人。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谁能解如来真实义?圆人;邪人是不会解如来真实义的。这个很要紧很要紧!
  《金刚经》我们这一次研究讨论,是采取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我们这个本子是《讲义》的节录,没有完全照《讲义》来讲;完全照《讲义》来讲,时间太长。我们过去曾经在台北,这很多年前了,采取江老居士的《讲义》讲过一次,讲了四年,才讲一半。他的《讲义》一共五卷,讲到第三卷,就是《金刚经》的上半部,后半部就没讲了。再要讲下去,至少还要四年,时间太长。所以这一次我们采取他的精华,节录《讲义》不到十分之一。我们这一次讲下来,差不多也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这是一次两个小时,好像已经一百多次了。经不能不细讲,不细讲,我们很难体会,细讲才能得受用。可是一定要晓得断烦恼的重要,真实的功夫在此地。前面,特别是最近这几次所说的中心,不外乎看破、放下。
  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我们可以以清凉大师两句话来说明。清凉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有两句话。他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行是什么?行是断烦恼。烦恼没有断,就学法门,那个结果是增长邪见,岂不是正法亦成邪吗?另外一句跟这个相反的,有行无解,但是诸位要记住,这个行是一般大小乘的法门,不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另外的,不能算在这里面,那是个特别法门。「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就是说明,佛法的修学必须要解行相应,行门与解门相辅相成才能够得利益。要说到有行无解能成就的,除了净宗念佛这个法门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法门。所以净土宗称为特别法门,你不解也没有关系,就是老实念,成败的关键在老实。
  「所以大乘经中教导学人,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要图,用现在的话说,最重要的条件。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换句话说,一定要亲近有修有证之人。在现在末法时期,证果的人已经见不到了。不得已而求其次,一定要找真正有修行的人,跟著他修学这才不会错。善知识的标准,我们末后这一句,可以做为一个准则,那就是开正知见。什么叫善知识?他的知见纯正,也能帮助我们开正知正见。这样的标准,才可以称之为善知识。正知见,正的标准,一定要与经典相应,经典是最重要的一个依据;如果他所说的,他所教的,与经典上的理论、方法相违背,我们就不能够接受,就不能够跟他学,这是其一。其二,他虽然所依据的,确确实实是佛法的经典,这《大藏经》上有的;他的解释与经义有偏差,不相应,我们也不能跟他学。那就是前面讲,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这不是善知识。其三,他所依据的是正法,是佛的经典,讲得也没错,与我们自己根性不相应,我们也不能学他的。那个经没错,意思也没错,方法、理论都正确,我做不到。想想这一生当中,修学那个法门没指望,这也不能跟他学。所以亲近一个善知识,这相当不容易!
  古人常讲,这个事情可遇不可求。但是,佛、祖师大德都是这么教导我们,必须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又可遇不可求,怎么办法?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在这种状况之下,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状况,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找古人。今人善知识我们找不到,找古人。找古人为善知识,为指导的老师,过去的例子很多。在我们中国,第一个以古人为善知识的是孟子,这是儒家的。孟子找谁做老师?找孔老夫子。但是孔老夫子那个时候过世了,不在世了,夫子的著作还流传在世间,他就专门读孔老夫子的书。读不懂,有疑问,请教孔子的学生,请教他的弟子,专学孔子,他学成了,比孔老夫子的弟子成就还要高。我们问:为什么他有成就?为什么夫子亲自指导的学生不如孟子?这个道理很简单,孟夫子真做,孔子教他怎么做,他真做。孔老夫子的学生,虽然经过亲自指导的,他不做,他不肯认真学习,这就不如孟子。真做!
  你学《金刚经》,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不但我们要赶上古人,我们应当要超过古大德,你得有这个志气。怎样才能超过?真干,真干就超过。以《金刚经》上讲的理论、方法,认真去做,这叫修行证果。修行证果,就在这一生当中圆满。修行证果就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之中。《金刚经》上所讲的不是别的,就是日常生活。释迦牟尼佛一开端所表演的,入舍卫大城,著衣持钵去乞食,这是日常生活。整个《金刚经》上所说的,就是如来果地上的生活。你要是学会,你就成佛了。你过的是什么生活?释迦牟尼佛的生活,一切诸佛如来的生活,这叫证果。我们每天穿衣,佛也穿衣;我们每天吃饭,佛也吃饭,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佛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我们具足四相四见,佛是没有四相四见,不一样就在此地。离开四相四见,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你完全明了,一点都不迷惑了,这种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充满真善美慧,他的生活真的是美好,跟西方极乐世界所讲的极乐无二无别。所以佛菩萨过的是极乐的生活,我们过的是极苦的生活,一样的生活,我们不会转变。这个经上就是把这个道理方法教给我们,怎样去转变。生活一转变,境界就转变,从凡夫转变成佛菩萨。佛菩萨是人做的,不是天生的。这是讲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
  在我们佛门里面,以古德做老师的,成就最显著的是蕅益大师,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我们都很熟悉。《弥陀要解》就是他写的。蕅益大师学佛,也是找不到善知识,最后他找莲池大师。莲池大师那个时候已经往生,可是大师的著作在世。现在莲池大师的全集,我们也很容易找到。专读莲池大师的书,依照大师教训去做,真做,认真去做,所以他成功了。他能成为净宗一代祖师,有这样殊胜的成就,亲近一个老师,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广学多闻,这个话没错,绝对不是对初学人说的,初学的人要是走这个路子就坏了。所以清凉大师讲「增长邪见」,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初学的人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听一个人说法,他走一条路子;听两个人说法,他就乱了,他就两个想法;听三个人说法,他就三个想法;再听多了,他那个脑子里乱七八糟,一团浆糊,那没救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今天这个世间道场多,修学的人多,为什么一个成就的都看不到?错就错在这里。所以现在道场跟中国古时候道场不一样,如果诸位细细去考察一下,中国古代的道场,它有道风,它有学风。一个道场无论修学的人多少,多也好,少也好,决定是一个法门,决定是依据一个理论,所以它有宗派。贤首宗的决定是依《华严经》,不会去依其他的经典,决定是修法界观,所以他所学的、他所修的,是一门深入,他能成就。喜欢学《华严》的,到他家去,《华严》是专科大学。喜欢修《法华》的,你不能来,他会介绍你到天台山去,那个地方是法华宗。我们在古德《语录》里面可以看到,祖师接触学人,谈谈话之后就指点他,你的缘不在我这里,你到某个地方去,给他介绍去。他去果然三年五载就成就,这个我们在《语录》里面看得很多。原因在哪里?你的兴趣,你的爱好,跟我这一门不相应。我知道哪些法师修学这个法门,给你介绍过去,所以有成就。今天我们不能成就,就是道场里面都是大杂烩,端出来的菜是大拼盘,什么都不是,他怎么会有成就!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
  晚近,我们在台湾看到的,只有台中莲社,李老师主持这个道场,净土法门,一门深入。全世界任何地方,高僧大德到台中去,李老师招待请他吃饭,绝不请他讲开示,讲经当然更不必谈了。为什么?怕你所学的法门不一样,你在这里一讲,把我这里听众,学的几十年净宗的信心破坏了,那还得了!保护我们大众,老师有责任。所以可以跟大家见面,大家给你顶礼、给你供养,绝不请你讲开示。我们在晚近这么多的地方,就看到这么一个道场,爱护听众,保护信徒,这是真正善知识。如果听说你是净宗的大德,你一生自己念佛,弘扬净宗,李老师会请你讲开示。为什么?来给同修们做证明,这个路子没错。古时候的大德都明白这个道理,都懂得教学的重要性。礼貌上的往来,知道谦虚自己,赞叹别人。这个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看到的,这是佛门往来的礼貌。
  我过去在香港讲经,大屿山的圣一法师来听过几次,这是一位善知识。我那一年去讲《楞严经》,《楞严经》的教义,禅宗涉猎很多。圣一法师是参禅的,他那个道场是禅宗道场,真修!一般禅宗道场,看到寺庙招牌是禅寺,那里面没有人参禅。他那个里面,每天有四十多人在禅堂里面坐香,非常难得,是一个真正的好法师,好道场。他听我讲《楞严》,听了几次,劝导他的信徒,当然都是香港的一些在家信徒,劝他们听我讲经。我讲经这么多年来,法师劝他的信徒来听我讲经,只有这么一次,只有这么一个人。其他的法师听到,都劝他的信徒不要去:「净空法师讲经,也不是讲得怎么好,也是胡说八道,不要去!」圣一法师劝他的信徒来听我讲经,他的信徒来告诉我,他师父介绍的,来听我讲经。很难得!我对於圣一法师非常尊重。
  有一次他邀请我到大屿山去参观,去看看他那个道场。他招待我之后,请我到禅堂里面讲开示。我不能讲念佛法门,人家参禅几十年了,我说参禅有什么毛病,念佛好,那不是把人家都破坏了吗?我到禅堂里面,我选择《六祖坛经》里面一段,跟他们讲开示。赞叹圣一法师,赞叹道场,赞叹他们的同修,赞叹他们的法门,这就对了。必须要把自己所修所学的统统摆在一边,成就他的道场,为他们的老师做证明,你们走的这个路子好。他那边的同修私下来问我:「法师!禅既然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参禅,跑去念佛?」我就告诉他:「我的根机不如你们,你们是上上根,我是下下根。」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法师与法师,道场与道场,礼貌!这个要懂。所谓是「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人家已经修行那么多年,值得赞叹!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一门深入,都有成就,这要懂礼貌。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跟我很熟,有一次也是邀请我到他的道场,要我给他的信徒讲开示。演培法师是近代修学法相唯识很有心得的人,他修的是弥勒净土,将来希望生兜率内院的。他请我去讲开示,我只好选择《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善财参访弥勒菩萨那一段,来赞叹他。鼓励他们道场的信徒,要遵守演培法师的教导,一门深入,这才能有成就。我决定不能赞叹弥陀净土好,那成什么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佛门的礼节,过去李老师传授给我、教导给我的,到哪个道场,人家修的是什么法门,决定要赞叹,决定要成就。使他们这个信徒同修,对於自己的师父格外有信心,别人都赞叹我们的师父,都赞叹我们修学的法门,增长他的信心,增长他的愿心,这是不违背佛法,决定不可以自己赞叹自己,去贬低别人,那就错误了。那个就叫做什么?那就是破和合僧,破坏佛法,这是错误的。
  所以古时候的道场,每一个道场都有他的学风、道风。这个道场跟那个道场的学风、道风决定不一样。譬如两个都是念佛道场,都是依据《阿弥陀经》,两个地方念佛决定不相同。这个道场依据《阿弥陀经》,依据莲池大师《疏钞》的;那个道场是依据《阿弥陀经》,蕅益大师《要解》的,两个讲解的就有出入,大同小异,不完全一样。两个道场念佛可能也不一样,这个地方念佛的速度可能比较慢一点,那里可以念得快一点,不一样!两边合不起来;合起来,念习惯的人,念得慢的人突然念快了,他不习惯,他起烦恼。念得快的人,你叫他低一点、拉慢,他也不习惯。每一个道场道风跟学风都不一样,那叫做道场。但是现在我们见不到了,只好各人学各人的。所以要想成就,一门深入,除一门深入,没有第二个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同一个原理,同一个原则,就是一门深入,这个就是正知正见。《金刚经》上说的话非常好,一不定一,多不定多,正不定正,邪也不定邪,无有定法可说,但是决定要契机契理,就会有成就,所以法门无量无边。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约我见明离亦离,这个经义愈来愈深了。
  经【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金刚经》上,文字看起来都不难,没有什么生字,都认识。可是它的意思不好懂,往往我们看到这个经文,佛跟须菩提尊者一问一答,不晓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莫知所云,意思的确是很深。读了这些注解,稍稍能够体会到一些。你愈往里面去想,愈发现它的深广不可思议。我们看注解:
  【此节经义极深。当知开经以来,屡言我人四相不可有。恐凡夫因佛如是反覆申说,遂执为我见等真实是有。此见横梗於心,正是我见。岂非反加其缚耶。】
  经义的深,深在什么地方?我们看不出来,我们也无法体会。江居士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佛在这个经上讲四见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说相是讲现相,如果我们用唯识学这个说法,大家就很容易明了。四相讲的是相分,四见讲的是见分。相从哪里来的?相从见分变现出来的。四相把所有一切现相都包括在里面。世出世间,出世间我们讲一真法界,世间法里面讲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和一真法界都离不开四相。可见四相范围非常非常的深广,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相是幻相,决定不是事实,《金刚经》前面讲得太多太多了。而四见也是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不是正知正见。佛屡次提出一切众生病根的所在,这真正是病根。佛说的次数多了,唯恐凡夫不能明了佛说法的真实义;错会了,以为真的有四见、有四相,那就更错了。你以为真有这个事情,你不但四相四见不能破,反而增长,成为一种坚固的执著。这样学佛,反被佛法害了;佛法没能帮助你,反而害了你。其实不是佛法害了你,是你自己不善於修学,被佛法害了。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不容易,这就是前面讲,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道理在此地。怕的是在经教里面产生误会,错解了佛的意思。
  四相四见,佛说得再多,但是要晓得,那只是幻相而已,决定不是事实。不但是清净心中、真心本性里面没有,即使是现前的境界也没有。要是说自性当中无有此物,我们听到了也许还点头,可能是没有。要是说眼前这个境界都没有,我们就大惑而不解了。明明摆在眼前,怎么说没有?经文前面讲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说三心不可得,就是讲四见不可得。这是心里面产生的见解,三心不可得,你就要知道四见是假的,不是真的,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你以为它存在。四见是能生,四相是所生,而这些现相怎么说呢?前面我们刚刚读过没多久,诸法空相。这些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它的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刹那业果相续之相。我们所能够感受的这个相,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现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也了不可得。《楞严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金刚经》到最后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一切有为法,前面讲过。《讲义》二百四十面,我们这个本子的二百四十面,一切有为法,就是这个表解里面所列的,一切法。哪些是有为?法相宗把一切法分为五大类,前面四类是有为法。第一类心法,我们讲八识,这是有为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总共有九十四类,都是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是说明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心法、色法都是假的。《金刚经》后面讲「如露亦如电」,那是比喻它存在时间短暂;换句话说,根本就不是真的存在。那个闪电之光,一刹那就完了。前面我们曾经报告过,它存在之短,不是像闪电那么长的时间,没那么长的时间。佛在《仁王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个已经是很短很短了,我们已经无法想像。而实际上呢?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一刹那不止九百生灭,亿万生灭,那是真相。我们看到的是亿万生灭的相续相,一刹那当中所看到的是相续相。所以,四见跟四相都不存在;佛为什么要说?前面经文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那佛就不能不说了。因为你贪著其事,佛才说;佛虽说,你要晓得,佛所说的全是虚妄不实的,决定不要把它坐实了。这个地方这一段意思,就怕凡夫把佛所讲的坐实,这就变成我见;本来没有我见的,现在是增长我见。这就是错解如来所说义,不是愿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反而被佛法束缚了。
  【此经於一切法,屡说即非、是名。】
  即非、是名,在《金刚经》上我们看到太多太多了。
  【以明相有性空之义】
  这个相有,是幻有,不是真有,这一定要搞清楚。
  【意在令人观照本空,顿得解脱。利根者,自能闻一知十。悟知我见等,亦复相有性空。】
  经上佛这个说法,这种方式,我们一般人讲,这是经上说的,善巧方便,佛的言语善巧方便。实在说,佛这种说法就是圆音说法的方式,他一句话里头,性相、理事、因果都圆满包括在其中。譬如我们讲四见,「我见者,即非我见,是名我见。」这个说法就是善巧,这个说法就是圆满。你要真懂得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可以用这个句子去念,你一念就觉悟了,就不迷了。为什么不迷?这个句子一念就晓得,相有是假有,性空是真空,假有也叫妙有,妙有跟真空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就叫开悟。明了事实真相,你的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你会过得很自在、很幸福、很美满,马上就得受用。要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你的生活充满了真善美慧、智慧。无论你现在的生活是富有,或者是清寒,都是真善美慧。为什么?相是假有,你不会在意,你不会去分别执著,你不会去计较,所以你的生活永远是知足的,永远是常乐的。
  在我们中国古代,我们在书里面读到,孔夫子的学生颜回非常的清寒,物质生活很缺乏。吃饭连个饭碗都没有,喝水连个杯子都没有。孔老夫子对他的赞叹,「回也不改其乐」,他的生活非常快乐,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他乐的是什么?宇宙人生真相真的觉悟了,真的明了了。所以他富贵,他能够安乐在富贵里面;贫贱,他安乐在贫贱里面,贫富对他已经没有影响了,那个乐叫真乐,那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他过的是智慧的生活。我们今天没有智慧,过的是烦恼的生活。不但贫贱你烦恼,富贵也烦恼,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衣食住行样样都不缺乏,一天到晚生烦恼,这就是过的六道凡夫的生活,人家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
  佛说这些话,真正是大慈大悲,慈悲到了极处。字字句句提醒我们,字字句句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回头。所以他说话的用意,就叫我们观照本空。不但性体本空,所有一切现相也是本空。入这个境界,你就得解脱了。现在人念解脱也行,解什么?把那个结解开。过去我看到台湾电影的招牌,有个电影叫「心有千千结」。解什么?你把那个结解开了,这个对烦恼讲的。你的烦恼,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解是解这个。脱是脱什么?脱生死轮回之苦。你的忧虑苦恼统统没有了,这是解脱。这样的生活,就是佛与大菩萨的生活。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身分,你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统统解脱了,都能够回归到诸佛如来的生活。《金刚经》讲的这些原理原则、方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给诸位说,就是《华严经》上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他们给我们表演,示现给我们看的,就是现前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没有改变他的身分,没有改变他的行业,做工的一样还作工,上班的一样天天上班,做生意的天天还做他的生意,他们都过的解脱的生活,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佛教导我们的,就是把我们从凡夫生活如何改变成诸佛如来的生活,这是佛法。所以《金刚经》讲完之后,有很多人问我,还讲什么经?最理想的是讲五十三参。也就是说,怎样把《金刚经》的理论,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让我们真正得到受用,五十三参是表演,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让我们在这里面如何来学习,则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也就是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这个不是一句口号,是事实。顿得解脱,顿是快,马上就得到了。
  利根者,自能闻一知十。我们佛门常讲,一闻千悟。「悟知我见等,亦复相有性空。」不仅是前面四相,四相是讲所有一切现相,现相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四见,见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四见也是相有性空。四见之相,跟四相的相不一样。四相的相,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四见之相,是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的,在佛法里面讲,这个色叫无表色,表是表示,它没有表示的,可是它还是有个相。
  【今曰,佛说我见等。其偏执於有相边,未能通达我人等等之见,亦为本空。故曰:不解如来所说义。】
  我们从这一句里面,去体会到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没有别的,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所有一切现象,都不是实在的;既不是实在的,你又何必去执著?你又何必去分别?分别跟执著都是妄想,都是错误的,大错特错!如果你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你现前的生活,刚才讲了,无论是什么样方式的生活,都是一真法界,都是大圆满,都是真实的解脱。如果有分别执著,也是顿得,这个时间太快了,不只一刹那,刚才讲了,一刹那的亿万分之一,它就转变了,变成十法界。十法界从哪儿来的?从分别来的,稍稍有一念分别,就把一真变成十法界;稍稍有一点执著,就又把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执著来的;离开执著,六道轮回没有了;离开分别,十法界没有了。这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有妄想分别,就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从哪来的?从分别来的;有执著,就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不了解事实真相,不了解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真正了解,真正明白,马上放下了。这一放下,就入一真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所以《金刚经》实在是好,它的确是整个佛法在理论修学上,重要的纲领、重要的原则,任何一个法门,任何一个宗派,在理论方法上决定不能够违背《金刚经》。我们念佛也是如此,念佛法门如果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你念佛是理念,你得的是理一心不乱,你将来往生是实报庄严土,那个成就实在是不可思议!
  这一段经文,「佛说我见等」,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上有些句子,是如来说的,这个地方是佛说的。佛说跟如来说意思不一样,凡是如来说,都是从体性那一边讲的,著重在体性上;佛说,是偏重在现相上,它有这个意思。这样的说法,都是圆音说法,都是善巧方便。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才知道《金刚经》里面说话,不是一会儿说佛,一会儿说如来。这种讲法是,未能通达我人等等之见亦为本空。这个意思比前半部的意思深;前半部是讲四相,四相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比这个地方要浅,在唯识讲,相分,相分是见分变现的。如果从唯识来说,唯识家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相是假的,见是真的,「唯识」,唯独是识,识是能变。识就是见分,就是此地所讲的四见,能变,相是所变,所变是假的,能变是真的。《金刚经》这个话,对他们讲就最好了,「你认为能变的是真的。能变还是假的!识还是假的,还不是真的。」这个意思就说到这个地方。所以后半部唯深无浅,它这个教义深。
  见也是空的,前面我们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以相宗的讲法,宇宙人生的现象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相宗的讲法。无明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了,也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不觉心动」。在这里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觉心是不动的,觉悟了,觉心是不动;心动了,就不觉。不觉心动,那就叫无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什么叫无明?心动了就是无明。可见得,明是不动的,心是清净的。佛经上常常用水来做比喻,水在不动的时候是平的,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外面东西照得很清楚,那叫明。可是水一动,动就起波浪,起波浪照外面东西就不明,就照不清楚。所以心动了就是无明,明就失掉了,失掉之后,境界就起了变化。在明的时候,那个境界叫一真。我们用水做比喻,大家好懂。水在水平的时候、很干净的时候,像一面镜子照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可是水一动,也能照,把那个境界破坏了,它有波浪,於是真正的相貌见不到,你所见的是断片的,是连续的、断片的,不是真实的相状,这就是起了变化,这变化叫三细相。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第二个是转相,第三个是境界相。转相也叫做见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
  我们今天讲这个,现在科学里面讲的,把一切现相分成两大类:一个物质,一个精神;在佛法里面也分为两大类:一个是色,一个是心。色法就是现代人讲的物质,心法就是现代人讲的精神,分成这两大类。这两大类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无明来的,都是从业相来的。「无明不觉生三细」,业相,业就是动,业是造作,是个动相,从业相里面变现出来的精神,这是见分。八识,心法、心所法为什么列在有为法?有为就是动的,就是业相变现出来的,它是动的。从见分,就是从精神变现出物质。物从哪里来的?物从精神上变出来的。因此,心跟物,佛法里面讲色跟心,同一个根源,不是两个根源,同一个根源。在唯识四分里面讲,自证分,同一个自证分。物质跟精神是同一个根源,因此色跟心可以转变;换句话说,精神能变成物质,物质可以变成精神,两个可以互相转变。现在科学家还没有能达到这个境界。现在科学的转变,是物跟能的转变,物质可以变成能量,能量可以变成物质。能量能变成物质,现在在理论上没有问题了,怎么个变法不晓得,还不会变。如果能量有办法变成物质,我们在物质生活上一切的困难都解决了。
  西方极乐世界会变,他们想吃东西,东西马上就变在面前,那是什么变的?能量变的。能量变成物质,你就受用;不要了,再化成能量,就全部都没有了,也不要去收拾。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家里头干干净净的,什么家事都没有,麻烦!需要的时候,一切都变现出来,你就受用了;不需要的时候,全部就没有了。他们那个世界的科学,比我们进步。我们现在只知道物质可以变成能量,原子弹的祸害就是这个变出来的,把物质变成能量,但是不晓得如何能把能量再变成物质。西方世界有,我们经典上看到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把它恢复到心的能量,就是精神跟物质的转变,那就变成佛与大菩萨的境界,这就是更进一步,更提升一层。此地说的是,凡夫之人不晓得「见也是空的」,实在讲这是相当高明,连唯识学家都不知道,还坚固执著识是真的,是能变,相是所变,不晓得能所皆空。在《金刚经》上,三心就是能变,万法是所变,三心不可得,万法也不可得。万法不可得是空相,三心不可得也是空相,都恢复到性空。
  【古德有请师解缚者】
  这是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看到的公案。「缚」就是烦恼,烦恼像绳索一样,把这个人捆到动弹不得,这很苦恼。请师父替他解烦恼,解束缚。
  【师曰:谁缚汝?】
  反过来问他一句,叫他在这里面去反省、去观照。果然他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就想到慧可,这是禅宗二祖,慧可当时就遭遇到这个麻烦。他出家修行,成天心不安,心里面有疑惑、有忧虑,心不安。听说达摩是从印度来的高僧,在少林寺每天在那里面壁打坐,他去找他,找到达摩祖师。那个时候是冬天下雪,他在门口站著,那个雪淹到膝盖,你就晓得他站多久。达摩祖师理都不理会他,到最后他看到达摩还是不理,他自己拿刀把自己手臂割断一只,用这只手臂去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才开口讲话,你何苦来?你到底为什么?这是看到他是真诚心来求教。就问他,你到底为了什么?他就说「我心不安」,求达摩大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伸手,他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我们现在看到有很多达摩的塑像,一只手伸出,就是这个意思。那就是对慧可的,「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也实实在在了不起,从他这一句话的指引,回光返照。许久之后,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里。」比《楞严经》上阿难尊者高明多了。《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讲:「心在哪里?你找出来。」他到处乱找,找不到,找了七处,也算很聪明。我们要是找,找不到七处,他还找到七处。慧可比阿难高明多了,所以阿难在楞严会上没有开悟。慧可在达摩祖师这一句话底下明白了,「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第二句话就说:「我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就恍然大悟。他悟的是什么?心境都了不可得,就是《金刚经》上说的;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当下就解脱,当下就自在。达摩到中国来就度了这么一个人,这禅宗第二代的祖师。祖师是怎么传的?就是真正明了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全是假的,不会再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再放在心上,你就又迷了,就又退回到凡夫位上去了。所以这个经,确确实实是帮助你彻悟的圆顿大法。《金刚经》薄薄的一小本,五千八百多个字,很小的一份东西,真的是一切诸佛传法的精要。此地引用这个,跟慧可这个意思非常非常接近。「此节经文,正明斯义」,这一段的经文,意思也是如此。
  【性体空寂,本无有缚。】
  本来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没有知见,有知有见就错了,本无知见。我们想到世尊在《楞严经》上,给富楼那尊者所说的,富楼那尊者提了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的问题:无明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无明?佛给他讲了两句话,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就说明,自性清净心里面没有知见。般若 无知,什么是般若 ?般若 是无知。你有知,你有见,那就是无明,这就是无明的根本。我们现在天天求知,糟糕不糟糕?本来无知,还得去求知,这就坏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给你讲的什么?无知。《金刚经》是般若 的纲要,还有比这个更简单的、更扼要的,《心经》。可以说《金刚经》是《心经》的注解,六百卷《大般若 经》是《金刚经》的注解。最精彩、最简单的是《心经》,《心经》到最后的结论是「无智亦无得」。你要真正体会到无智无得,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是什么?无智亦无得。无智就是无四见;无得是无四相,这才是事实真相。法身大士不碍世间一切法,《华严经》上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位善知识表演的,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生活、他们工作都很认真,都很努力,并没有把世间事情破坏了。可是他们的心情,都是无智亦无得。他们是以无智无得的心生活,无智无得的心工作,所以只有真善美慧,决定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确实得大自在,得的是大圆满。这是佛菩萨的生活,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要晓得,本来空,见相都空。现在是不是有?没有。本来是空,现在还是空。如果是有,是你自以为有,你看错了,你解错了,是你以为有,不是真有。事实的真相,因为本来空,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住是什么?住是把它放在心上,住是这个意思,就是分别执著。不可以住,它是空的,见相都是空的,你怎么可以执著?你怎么可以把它放在心上?所以你的心要清净,心没有一物,本来无一物。但是业果不空,因果不空,所以教你「而生其心」。佛菩萨跟我们在一块,还是一样要穿衣,一样要吃饭,一样要工作,因果不空,所以要生心。生心无住、无住生心,这就是法身大士,这就是诸佛如来,我们学佛就是学这个。
  我们念佛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放在心上,「应无所住」;一句阿弥陀佛常常存在心里,「而生其心」。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往生。佛教给我们转变,这是说明了,相不会灭的,这个诸位要晓得,相决定没有断灭的,相会转变,会变,那么你生心就重要了。我们念佛,这个心是最殊胜的心。相宗告诉我们:这一切现相,「唯心所现」,现相是心,心是体,有体一定有相,一定有作用,心能现相;「唯识所变」,现的相,相它会变化,为什么会变化?识变的,识就是分别、就是执著,唯识所变。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心想生就是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心想就是识的作用。我们想佛就变佛,这把道理说清楚了,想菩萨就变菩萨,想什么就变什么。变得很快,刚才讲了,一刹那当中亿万分之一,那个速度快得不得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想佛,变成佛了,可惜变的时间太短了,第二念又回来了,不能保持著常常想佛,常常想佛,佛境界就现前了。我们一念佛的时候,佛境界其实是现前了,时间太短,我们还没有觉察到,第二念就又回来了。事实真相如此,我们要明白。你把这个理搞通了,方法明白了,境界也清楚了,你才晓得念佛的功德第一殊胜。
  西方极乐世界,刚才一个同修来问我,自性弥陀怎么讲?西方世界、阿弥陀佛都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不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的,一真法界也是自性变现的。弥陀是自性,试问问,哪一法不是自性?这个花瓶插的花,自性花瓶,无有一样不是自性。你懂得自性,就觉悟了,知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你对於往生净土就不会怀疑了。对於西方极乐世界,知道我决定得生,为什么我决定得生?都是自性变现的。理上明了通达了,所有一切疑惑都没有了;事上要叫它变现出来,那就看我们自己念佛的功夫。我们那个念是能变,境界是所变。可是你念佛想变佛境界,就要把其他九法界的那个念头断掉,这个佛境界才很快现前。又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要贪图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那就不行了。因为你变得太复杂,变得太乱,所以变出来那个境界,什么都不是。毛病发生在此地,这是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所以错误的见解决定不能有,末后这个总结,意思就在此地。「且曰佛亦如是说,岂非作茧自缚。」如果说佛也是这样说,你是断章取义,并没有把佛讲的话真正明了,你没有真搞清楚。佛在《金刚经》上也讲四见,也讲四相,你就以为四相四见是真实的,这个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九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09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五页,请看经文,大字的是经文:
  经【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一段经文是须菩提说的,解释前面所讲所以然的道理。我们看注解,翻过来看注解。经文看起来好像是很简单,很容易懂,而实际上他的含义很深很广。
  【是名,约相,约缘起说。即非,约性,约性空义说。】
  「约」,古人用这个字,就像现在我们所讲的「就是」,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从相上讲,就是从缘起上讲。但是「约」比我们讲「就是」,那个意思还深、还圆满。相是现相,前面说过很多,现相不是实在的,但是不能说它没有,它有;有,不是实在的有,也就是不是存在的有,佛法叫它做假有、妙有、幻有。有这么多名词,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佛法说真、说妄、说有、说无,它有一个界定,就是有个定义。凡是会变的,凡是会动的,都是假的,都是虚而不实的。凡是永恒不变的,那是真的,那个才叫有。本性空寂,它永远不变,虽然现相,体性还是不变,佛法称它为真实的,称它为有。现相是刹那生灭相续的现相,所以它不是真有。这是说明「是名、即非」。
  【我人等见,皆为缘起之幻相。】
  说一切现相,这些物质的现象,是生灭相续的相,我们能够体会得到。这地方讲更深一层的意思,这是讲到心理的现象,不是外面物质现象。经上讲的四相,是物质的现象,物理的现象。四见是心理的现象;换句话说,这是心理的作用,我们讲心理的作用。作用它现相,它不是没有相,确确实实它也现相,那么这个相也不是真的。如果我们用相宗的讲法,这就很容易懂。法相唯识宗跟我们讲八识五十一心所,这都是讲的心理。八识,阿赖耶识是心之本体,是心之体,前七识跟五十一心所,用现代的话说是心理作用,心理起用。经上告诉我们,心心所都有四分,四分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阿赖耶识也有这四分。我们明白这个四分,就晓得心理起作用有相,它有见分,它有相分,它有相,所以它还是缘起的。
  怎么缘起的?要讲最初的因缘,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个一念不觉,就是缘起。所以阿赖耶也是缘起。因此,法相宗将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放在有为法上。有为法就是有生灭;换句话说,有为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心法、心所法、色法;色法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金刚经》上讲的四相,这是物质;还有心不相应行法,这个也确实有这些事情,当然也是假的。「心不相应行法」,我们现代的名词,叫它做抽象的概念,确实有这个事情,它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它是从心法跟色法里头变现出来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譬如二十四个不相应里面,第一个是「得」,得失。得失,单单讲得失,它不是心法,心里头没有得失,也不是色法,色里头也没有得失。得失是什么?妄想、妄念。譬如我今天得到钱了,我得到这个钱了,单单讲得,「我得到了」,这是心法,我以为得到了;钱是所得的,是色法。这个能得、所得离开,单单讲「得」,这个得是既非色法亦非心法,所以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讲时间、讲空间,时间、空间也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它既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所以这一类的东西,叫做不相应行法,也是缘生的,都是假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凡是假的,就要从心里面把它舍掉,怎么叫从心里舍掉?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不要去计较,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假的!你把这些东西执著以为是实有,那就苦了,你就会生烦恼。所以应该要舍的,要放下的,一定要舍,一定要放下,道理在此地。
  哪些是真实的?真实的我们才要。真如本性是真实的。佛法的修学,特别是在大乘法里;小乘法是一个阶段,没有达到目的;大乘法无论哪一个宗派,无论哪一个法门,它最后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每一个宗派里面,所说的名词术语不相同,但是它的境界、目标完全是相同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求的就是明心见性。心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所有一切万事万法、虚空法界,都是心性缘起变现出来的,那个才叫真正的能变,根本的能变,要找到这个。找到这个之后,我们就得大自在了。十法界依正庄严,想怎么变就怎么变,你说这个多自在!这才叫真正解决问题。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才是自己的本人。学佛没有别的,是把真正的自己找到,找到这个,在佛法里面就叫做成佛,就叫做证得无上菩提,就这么一回事情。这是说明,见相都是缘起的幻相,都不是真实的。
  【此佛说我见之真实义】
  佛在这个经上,屡次的讲到四相四见,真正的意思在此地。所以我们不能够误会,不能够错解,执著真的有四见,那就错了。
  【我见是无明本】
  底下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句话是出在《楞严经》上。
  【为成凡之由】
  六道凡夫,凡夫是迷惑颠倒,造业受难,这是凡夫。为什么会变成凡夫?就是凡夫执著有我见。诸位要晓得,只要执著有我见,四见就全了;与我见相对的,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就是说明,只要有我见,他就有无量无边的妄想,妄想从这儿生的。既有妄想,必定就有分别执著,从分别执著里面就变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就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它的根本就是从我见来的。佛在此地说了这么多,真正的用意告诉我们:我见是假的,我见根本不存在,是这么个意思。缘起性空,不但自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实实在在说,自性所现的现相,相分里面也确确实实没有这些。虽有相,相刹那生灭,真的是了不可得。千万不能把这个相续相看作是真常的,这是很大的误会。由此可知,佛为我们说明这些事实真相,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帮助我们了生死、出轮回,用意在这个地方。
  【破我见是智慧光】
  智慧在哪里?不是我见以外有个智慧,那就错了,这是佛法非常困难的一个地方。自古以来,学佛的人有多少?几个人开悟?几个人证果?为什么学佛的人那么多,成就的人那么少?如果我们要追究它的根本原因,可以用一句话包括:错解了佛的意思。佛说的话没说错,我们听错了,听的时候把意思会错了。譬如我们听「破我见是智慧光」,一定要用智慧来破执著,智慧跟迷执好像是对立的两桩事,这就错了,不晓得智慧跟我见是一桩事。六祖在《坛经》里面说得很好,我们也念得很熟,甚至於也能说得出来,可是它就不能兑现,那就不起作用。我们在《坛经》上看到,当年六祖跟印宗法师见面的时候,印宗是岭南的大善知识,讲经说法的法师。就是现在广州光孝寺这个道场,这个道场还在,讲《涅盘经》,风动幡动那个旗杆现在还在。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旗杆?可能不是的,那个旗杆不可能存在这么多年,但是决定是那个位置,那是没有错的。印宗知道惠能大师是从黄梅得法,就是五祖的传人,对他非常尊重。向他请教,五祖平常说法的时候,对於禅定、解脱怎么讲法?六祖回答他,回答的就非常高明,并没有说五祖禅定怎么说法,解脱怎么说法,他没有说这个。他回答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同样这个道理,智慧、我见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你如果懂得不二法,这问题解决了。你要认为这是二法,你永远不得其门而入,这是佛法的难处。所以学佛的人很多,悟入的人很少,原因在哪里?都落在二法里头。
  明了我见是缘起的,明了我见是是名,即非是名,这就是智慧。我见还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你说有,他事实真相彻底了解,他确实没有这个念头。你说它没有,他跟大家讲经说法,那个我见不知道讲多少句?释迦牟尼佛不是在《金刚经》上讲了很多吗?所以有跟无是一不是二。有我见、无我见,那就变成二法了。诸位要能明白这个道理,细心向这个体会,你才懂得如来所说的真实义。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才会真正明了。落在二里面,永远没有办法。所以我们想想,印宗法师那样的大善知识,还是不得其门而入,那个原因就是不知道是一法。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一,那你就真正入了法界。凡是不能入法界的,都落二、三。
  净土宗的修行,大家念佛念得很久,往生有没有把握?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有没有消息?没有!为什么没有?依旧是落在二、三。这经上教给你,一向专念、一心不乱,你果然是一,那跟西方世界就联络上了。关键都在一,这是真正的门径,真实不可思议。希望同修向这个地方去体会,你的修学境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殊胜,一月比一月进步。这是佛在此地所说的这一句的深义,这个经文里面我们所念的,「世尊说我见,即非我见,是名我见」,下面我们省略,用意在此地,这就是破我见之智慧光。
  【乃成圣之路】
  超凡成圣。我们现在是六道凡夫,过的是凡夫的苦日子。假如能够在这一句句下,「佛说我见,即非我见,是名我见」,你恍然大悟了,真的明白佛说的意思,你从现在凡夫地就成佛了。前面讲,这当中没有次第、没有阶级,从凡夫地一下就成佛了。这个事情,我们不必从经典上去看,就以六祖惠能的例子来看。当年他在黄梅,五祖跟他讲《金刚经》,不像我们这样细讲。五祖跟他讲《金刚经》的时间,我们的判断没有超过两个小时。他在半夜跟他讲,大家没有人见到。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白了,后头就不要讲了。不但是《金刚经》不要讲了,一切经都不要讲了。他悟到什么?他就悟到个「一」。《维摩经》上讲的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一是真心,一是本性。你真正把这个根源找到,那些枝枝叶叶,所有的问题全部解决了。这叫上上根人,这是聪明人。中下根性的人,不晓得从根本修,从枝枝叶叶。像一棵树一样,你所见的是一片叶子,那个范围就太小太小了;你能够懂得树枝,那你就高明太多了,这就好比你深入多了;你要是能把树的根本找到,那就全部都解决了。
  六祖惠能大师展现给我们看的,他在根本上找到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我们就在《坛经》短短的资料里面所看到的。他听经的时间太短,我们判断他一生听经大概只听两个钟点。人家会听,这个高明!我们听两千个钟点都没听懂,人家两个小时就把问题彻底解决了。这就是宗门以后所讲的话,「识得一,万事毕」,你真正认识一,什么事情都解决了。
  我们再看看其他一般这些法师大德,研经研教的,费了多少时间,多少辛苦,他能够了解的是一个树枝,没找到根本。树枝是我们今天讲的教义,已经算很难得;根本是教理。我过去在台中,李老师教给我修学的纲领,他说:你听经要听教理,教理要是真正懂得,就一切都贯通,一经通一切经通,你著眼要在这个地方。如果实在没有这个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你要著重在教义上。教义像树有几个枝,你至少要了解一个枝。如果你是给你讲一部经只懂一部经,换一部经你就不懂,那就是枝叶,那就是叶子。那个学法太苦,你要学到哪一年才成功?学一部,会一部,没有学的都不会,这还得了!这个没有法子。他教给我这个方法。通教义,至少你学一部经,能够通十几部、二十几部,甚至於一、二百部,能够贯通,就是与这部经理论、方法相类似的都能贯通。世出世间法一样的道理。这是说明古人他们修学的经历,可以做我们的参考。然后你就体会到佛在经上讲的这几句话,那个意思多深多广,才不会把这些经文句子随口滑过,好像前面念得太多,怎么又来了,而不晓得字字句句含义无量的深广。再看底下这一段:
  【佛说一切法,不外两义。】
  这是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义理。
  【明性、明修是也。】
  这两个意思,一个是道理,一个是方法。明性,性是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另外一个意思,是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怎样能够达到明心见性。方法很多,所谓法门无量,八万四千法门,方法很多。只要学一个方法就够了,不必学太多。方法,我们通常讲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意思是一样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虽然平等,这里头最要紧的是契机;也就是说,适不适合我修行?这是一生当中,修学成败关键之所在。如果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自己的兴趣,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我们修学起来就很快乐,觉得一点障碍都没有,也不会困难。如果不适合程度,与自己生活环境都不相应,那么你修学就感觉到很困难,就感觉到很不容易。这是我们选择法门必须要晓得的条件,选择契合於自己根性的法门来修学,就很容易得利益。
  一门通,的确一切经通。我们从《坛经》里面看惠能的例子,可以增长我们的信心。惠能没有听过《涅盘经》,他遇到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就是读《涅盘经》的,大概也念了不少年,也不懂里面的意思。遇到惠能大师,那个时候惠能大师二十四岁,是他逃难离开黄梅的时候,路上碰到这个比丘尼,这个比丘尼对他很尊敬。他让无尽藏比丘尼把《涅盘经》念给他听,他不认识字。他听了之后,就跟她讲解,无尽藏比丘尼听他讲解就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能大师度众生,第一个开悟的人。他一生,接受他教诲开悟的总共有四十三个人,这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一生当中,在他会下明心见性这么多的人,没有见过。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只传一个慧可,可见这个事情不容易。无尽藏比丘尼是第一个得度的,那个时候能大师二十四岁。
  法达禅师读《法华经》,读了十年,也自以为了不起,贡高我慢,瞧不起人。去参访六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著地,六祖看到了。起来之后就责备他,你既然礼拜,头没有著地,贡高我慢,你一定自以为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你有什么值得骄傲?」他就说了,他也很老实,他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念得很熟。念三千部《法华经》这值得骄傲,所以礼拜的时候头没有著地。六祖就考他,《法华经》讲的是什么?考他,问他意思,他答不上来。法达就请教六祖,六祖说《法华经》我没有听过,你念给我听。读三千遍,那是背得很熟了。他将《法华经》念给六祖听,只念到第二品,《法华经》二十八品,第二品「方便品」。「方便品」念了之后,六祖说好了,可以不要念,我都知道了。这一讲解,法达就开悟了。这是证明,法达念三千遍都不能开悟,是什么原因?落在二、三,六祖为什么听一点点他就全部都明白,后头都不要再听?六祖懂得「一」,秘诀就在此地。
  净土宗的修行,关键就在一心。所以你用二心,那就没有办法。净宗法门再广大,你还是进不去,你用的是二心。凡是入门的人,入门就是明心见性的人,入一真法界的人,没有别的本事,就是懂得一,万法归一。这个经上,前面经文读过,「如来者,诸法如义。」如就是一,二就不如,一就如。所以入境界的人,就是入一真法界的人、明心见性的人,秘诀就在此地,这都是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的。读《金刚经》的人很多,讲《金刚经》的人很多,意思很明显的摆在这个地方,就是因为心里头没有归一,摆在面前也没有看出来。《金刚经》「即非、是名」有多少句,句句都是这个意思。不能怪释迦牟尼佛这个句子讲得太多,讲得这么多,我们还是不懂,还是没有搞清楚,这才晓得他说这么多句是大慈大悲;前面没有听懂,希望后头你能听懂。懂得之后,受用无穷!不但一切佛法障碍没有了,你完全通达了,跟大家说,世间法的障碍也没有了。你在生活上没有障碍,你工作上没有障碍,事业上没有障碍,所有一切障碍统统解除,解脱了,这才知道佛法真实的利益。没有这个效果,没有这个利益,我们学它干什么?那个佛出现在世间也毫无意义了。他真的帮助我们!性跟修,也就是理与事,这是佛说法的两个中心。
  【且一句法中,说性必兼有修,说修即摄有性。】
  可见得性修、理事,还是一不是二。不过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有所偏重,偏重的原因是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有些人理迷得深,事迷得浅,佛一定是理讲得多,理讲得透彻,修行的方法略略提一提就可以。因为那种人是老实人,教他怎么做,他就能够老实去修,但是他对於这个道理不了解,这就是理说得详细,事说得简单。有些人理迷得比较浅,事迷得比较深,烦恼重,修行功夫不得力,理论他头头是道,这两个也合不起来,佛对这种人讲法,一定在方法上讲得详细,理论上是简单扼要。这是佛应机说法。最明显的例子,像佛法无论是大小乘,我们看到佛说法的纲领。譬如讲五蕴,五蕴里面讲事只讲一条,色是事,色法。讲到心性,讲四个,受、想、行、识,这就是理说得多,事说得少。他讲十二处,这个意思跟五蕴就不一样,十二处是讲六根、六识。六根,眼、耳、鼻、舌、身,这五个都是属於色法,都是事,就讲得很详细,心法里面也讲得很详细,意根,六根里头意根是心法,六识是心法。这就是两样都迷得深的,所以两方面都要细说。
  这是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佛讲经说法的方法,他的的确确是因人而异。什么样根性的人,他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导他,这是经上常说的,佛无有定法可说,完全随著众生的根性。但是他教导的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一个说理论、一个说方法。说理,里面一定有修行方法;说修行方法,一定有理论的依据,我们要懂得这个原则。譬如《金刚经》,《金刚经》里面讲理讲得多,《弥陀经》呢?你看看《弥陀经》里讲的都是事。实在讲,这两部经要是讲解的话,哪一种经好讲?《金刚经》好讲。为什么?有理论,大家听了都很欢喜,觉得很有道理。《弥陀经》难讲,如果讲不出一番道理的话,那是小说,那是童话故事,是很好听,没人相信。你才晓得,那个经真难讲。还有《地藏菩萨本愿经》难讲,你要不说出一番大道理出来,人家都当作神话故事看待。
  一般讲经的人,理论的经好讲,事的经很难讲。可是你要懂得,事里头要讲理。你看看,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你一看到不能不佩服!才晓得《弥陀经》上字字句句含有那么深的道理在。这样讲法,人家才心服口服,才相信,很不容易!像理论上的这些经,纵然不相信,也不会有人反对,它讲的是有道理。但是理一定要说事,说到事修,我们学到这个理才有用处,才不至於落空。
  【若不知如是领会,其於佛法终在门外。】
  我们看到这一句,想想现在这个社会上学佛的人很多,真的都在门外。不但在家同修很多在门外,出家一辈子都在门外。这个门里、门外,《金刚经》的门槛很高。门里是什么?门里是一真法界,门外是十法界。如果不能明心见性,没入门;也就是说,《金刚经》很简单的标准,四相四见没有破,都在门外。我们想一想,从学佛以来,见到那些出家的、在家的,几个人破了我执?几个人破了我见?如果我相、我见没破,用《金刚经》的标准来一衡量,他在门外,他不在门内,这就很清楚了。我们要想入门,必定要破四相四见。破四相四见,要真正了解四相四见是怎么一回事情,把它真相搞清楚;真相搞清楚,就破了。实在讲,哪有什么破不破?你要有个破不破,你就破不了,你还在门外。明白之后,你的心恢复到清净,清净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那就是门内。你的心里还有一物,就在门外,那都不是真实的。
  【理性当於差别中见平等】
  这是理,理从哪里看?从相上看,相是千差万别。佛法里面讲开悟、讲觉悟,悟在什么地方悟?在种种不同差别现相里面,见到平等的理,见到平等的事,理平等,事也平等,这就开悟了。理是自性,在有情众生的分上,称作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无情众生分上,我们今天讲植物、矿物,这是无情的,有情的是动物,无情分上叫做法性。虽然说佛性跟法性,但是要知道,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性。性是一个,平等的,差别相上见到性体,是平等的。为什么说在事上也是平等的?事上平等,有很多方面可以见到,从业因果报刹那生灭,平等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差别相,都是刹那亿万生灭的相续相,这是从生灭现相上去看,它是平等的。从业果上看,也是平等的,就是现在讲的物理,从物理上看是平等的。现相再多,我们用现代的话,佛法里面讲微尘,都是微尘组合的,不管什么现相,分析到最后,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我们今天世间人迷惑颠倒,一颗金刚钻宝石,看得贵重得不得了,地上沙石没人要,在化学里头一分析,基本的粒子完全相同,只是它的排列组织结构不相同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你从它基本组织的物质上来看,是平等的。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我们就被它迷了,认为那是无价之宝。其实真正明白人,这么大的一个金刚钻,跟底下一块石头,我们看是平等的,没有任何差别。迷的人,这个宝贵,那个贱,有贵贱;觉悟的人,是平等的。所以从业果上来讲,一切现相也是平等的。
  然后你才晓得,佛在经上讲的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众生的范围很大,地狱也是众生,畜生也是众生,饿鬼也是众生,跟佛在一起平等的,无论在性上讲是平等,相上讲也平等。你才懂得平等的意思。佛的相,我们经上常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饿鬼、地狱相跟佛相怎么能比?那是组合排列上不一样,但是从基本物质上完全相同。佛的相也是微尘组合的,地狱、饿鬼、畜生的相,还是微尘组合的。离了微尘,无有一法可得,也没有一切现相可以成就的。佛在此经告诉我们:「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是真平等。从这个地方,你才能体会《金刚经》的味道,我们常讲法味无穷,你才在里面真正得法喜充满。
  【修功当於平等中见差别】
  修功是在事上。事上,尤其是渐修,这里头有差别的现相。像菩萨,初信位的菩萨,二信位的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差别。就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差别,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差别,这个有差别现相。差别现相是从平等里面现的差别。差别是怎么来的?是从迷悟当中来的。迷得浅的人,他的地位就高一点;迷得深的人,地位就低一点,就如此而已。功夫里头差别的现相,大的分是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大的分;细分,声闻里面,像小乘阿罗汉有四果四向八个阶级,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这是细分。平等里面见差别的现相。我们在修学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境界一层一层向上提升,但是一定要知道,差别现相是建立在平等的体性当中。
  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个道理。在过去,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一定要消业才能往生。听说还有很多人去查《大藏经》,都没有查到带业往生四个字。这个说法就是从美国加州出来的,说的人现在已经不在了。那个时候确确实实震动全世界,许多念佛人听到这个说法都怀疑了。那一年也是正好我到洛杉矶,周宣德老居士,也许我们这里有同修认识他,跟他见过面的。周老居士那个时候八十多岁,将近九十岁。他在洛杉矶的机场接我,我们下飞机,同坐一个车子到蒙特利市。他在车上告诉我:法师,现在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那我这一生不就完了?显出来很恐怖,他说:怎么办?我就告诉他,我很轻松,我说:「如果带业不能往生,就不要去了!」他听不懂我的意思。他看著我,他说:这怎么回事情?我说:如果带业不能往生,西方世界有多少人,你晓不晓得?他还是没听懂。我跟你讲,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你去干什么?我这样详细跟他解释,他意思还没听懂。然后我就老实告诉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这些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你承不承认?他说:承认,这是经上讲的。我说:那一品生相无明是不是带业?他听到这里,他懂得了,他笑起来了。等觉菩萨去往生,还带一品生相无明,谁说不带业?然后我再问他,我说:经上没有说带业往生,经上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这个有,这经上有。如果要是不带业的话,哪里来的四土三辈九品,四土三辈九品怎么来的?带业多少。带得多的,品位就低;带得少的,品位就高,这么来的。如果都不带业,哪里来的四土三辈九品?这讲不通,那是平等的。他这才恍然大悟。我说:安心老实念佛,决定带业往生。
  我到纽约遇到沈家桢居士,他也跟我提出这个问题,也感觉到这个问题严重。这叫执著在文字里头,没有看到佛讲的这个事理的真相。佛说法四十九年时间还是短,言语文字上哪里讲得那么周到?而且佛入灭之前,交代后世的弟子「四依法」。第一个就是「依法不依人」,不能听人胡说八道。第二个就解决这个问题,「依义不依语」,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佛教给我们,要依他所讲的道理,依他的理论,不要执著他的言语文字。你为什么颠倒?依语不依义,你就搞错了!佛没有错,错在你自己,这一定要懂得。所以,平等理里面要见差别相,差别相里面要见平等理,理事是一,性相是一,这才能真正契入。底下这一段:
  【佛之开示,往往约一事以明理。】
  就一桩事情说出宇宙人生的真相。
  【而其理实贯通於一切事】
  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什么道理?就是因为他的理贯通一切理,说老实话,事也贯通一切事。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四无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叫真的得大自在,得大圆满。哪里会有障碍?所有一切障碍都是迷惑,迷了才有障,从迷惑里面生起分别执著,障碍现前了。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哪有障碍?世出世间法是一法,哪里还会有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没有这个界限,没有这个差别。
  【若闻法者,不知如是贯通,是只见差别而不见平等,岂能观其理而会於性乎。】
  这就是做不到,不能见性,也不能真正明理。同样一个道理,只见平等不见差别也不行,也有障碍。此地讲的,见差别而不见平等,是六道凡夫。见平等而不见差别,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不起作用,所以阿罗汉、辟支佛不能见性,偏在一边。
  【本经说即非是名处甚多】
  这个句子我们看到很多。
  【闻者便当领会其中道理,原无二致。】
  佛在这个经上重复这么多遍,这是他的教学方法。一遍、两遍,我们很容易疏忽。所以凡是极重要的开示,佛一定是不断的重复,加深我们的印象。一部《金刚经》念下来,想想经上讲的什么?别的记不得,「即非、是名」这个会记得,遍数太多了。像我们读《四十华严》,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确经文那么长,一遍读下来之后也不能记得。可是有三句话,那印象一定很深。善财参访善知识,他开口所问的第一个话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未知如何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这三句话印象很深刻,为什么?重复了六十多遍。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他要说一遍;其他的我不记得,这三句话一定很熟,能记得这三句话就不错了。这三句话的意思,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像这个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善财童子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我已经发了无上菩提心。
  菩萨道是指的用心,我发心之后,我要用什么心生活?用什么心工作?用什么心处事待人接物?道是讲心,行是讲事。我用什么心?用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每遇一个善知识,都是这样请教,而那个善知识就在他本身日常生活当中的行持告诉他。这五十三个人代表我们社会各行各业,这就说明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菩萨行,都是菩萨道。但是从五十三种不同的行业上来看,这是差别。从他的菩萨道、菩萨行,你就能见到平等。所以《金刚经》上讲的这些理论、方法,全部都在《华严经》上表现无遗,《华严经》上表演出来给我们看,这是非常非常的难得!
  在早年,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佛教经典里面《华严经》最好。他是一个哲学家,他把佛经看作哲学。特别是《华严经》,他认为这一本书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书,他认为这是哲学概论,佛家的哲学概论,全世界哲学之冠。这一本书里面有圆满的理论,有精细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这是任何哲学书籍里头所找不到的。他做出来给你看,把这些理论方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来给你看。他在晚年学校退休之后,他还在学校里面开课,担任客座教授,专门讲大乘佛法,讲《华严经》,开「华严哲学」。很可惜!方先生还是执著哲学的观点来看《华严经》,他讲得头头是道,我们听他上课,那不能不佩服!许许多多的法师比不上他,他非常用功。重要的那些经文句子他都能背诵,那么大的年岁,我们实在不能不佩服。因为把佛经看作哲学,哲学所讲的是二法,不是一法,有能有所,所以他老人家没入进去,非常可惜!他走的时候是七十九岁,实实在在讲,如果他能再多活几年,他的境界会变,他真的很可能契入;可惜正在这个时候,他的寿命到了。这个在佛法里面也叫业障,这是魔障。四种魔里头有死魔,五阴魔、烦恼魔、天魔、死魔,使他不能达到高层次的境界。这一段是让我们从「即非、是名」这个句子里面,体会到佛说法的真实义,这个真实义,此地讲的「原无二致」,这一句就是《维摩经》上所讲的不二法门。
  【即非,约理体之性,以明本空。】
  经上凡是这个句子,都是表这个意思。
  【是名,约缘生之相,以明幻有。】
  有,决定是虚幻的,本经到最后的结论:如梦幻泡影,这是说明它不是真实的,不是真正存在的,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存在的。如露如电是讲它刹那生灭时间的短暂,用闪电来做比喻;也正是佛在《楞严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两句话讲得好,讲得非常透彻,的确是一切现相的事实真相。如果你真正通达明了了,现在这个世间是乱世,大家都没有安全感,都有忧虑,都有恐怖,这个道理通达明了,所有一切恐怖都没有了,你就真正得到安全感,没有恐怖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一样事情是真的,都是梦幻泡影,都是幻相。再告诉诸位:有情众生决定没有生老病死,你怕什么死?没有生老病死。世界没有成住坏空,一切法不生不灭,这是给你讲真话。这一句话里面的关键是一切法不生,本来不生;既然不生,哪有灭?不生为什么会有这个现相?缘起的现相,缘起性空,缘起根本就是不生。你要是真正明了,真正肯定,那在佛教就给你取个假名,你叫无生忍菩萨。无生忍菩萨也是有名无实,「无生忍者,即非无生忍,是名无生忍。」所以,一切恐怖统统都息灭了,这是了解事实真相。不了解事实真相,他心不安,了解了没事,天下再乱也没事。
  【即非是名并说】
  这是世尊在《般若 经》上,常常用这种方法。
  【明性相不一不异】
  不一不异,是《般若 经》的精华,是世尊二十二年讲《般若 》的中心。不但性相不一不异,说不一,是从现相上讲的,从相上讲的,相不一样,不一;不异,不异是没有两样,是从性体上讲的。像这个句子里面,所说的即非,所说的是名,是名就是不一,即非就是不异。佛以种种方式来说,希望我们体会这里面的意思。
  【法法皆然】
  世间法、出世间法,没有一法是例外的。诸位读了《金刚经》,能够把这四个字记住,就能提起观照的功夫。在起心动念之处,你想到佛在经上讲的即非是名,你把这个句子念一遍,你的心就平了,你就觉悟了,就不再迷惑颠倒,你了解即非是名里头的意思,包含一切法。
  【即无论何法】
  小事情穿衣吃饭,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
  【皆应明了此理,两边不著。】
  修行用功在哪里用功?大家都以为,我要在念佛堂里用功,在禅堂里用功,大众共修用功,早晚功课用功,全是假的,没有用处。所以你修行这么多年来,一点效果都没有。会用功的人在哪里用功?在穿衣吃饭上用功,在日常点点滴滴琐碎事情上用功,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用功,那叫真会用功。在起心动念处用功,起心动念是什么?是四见;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是四相。「我相者,即非我相,是名我相」,「人相者,即非人相,是名人相」,你在这上用功,这教给我们观照的方法。让我们在生活里面、工作里面,念念不迷。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所说的,念念不迷惑,念念是正觉,这叫修行。把从前一些老的习惯、老的习气,所有一切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这是真正会用功。转变我们的生活,把苦难的生活转变成佛菩萨智慧的生活,把种种障碍的生活转变成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生活,转变凡夫的生活成为佛菩萨的生活。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会转变。《金刚般若 》的理论方法帮助我们转变,真的是超凡入圣,就在一念之间。这里要紧的一句是「两边不著」,这一句非常重要!两边不著就是销归自性,也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心性在哪里?无有一法不是,法法都明心见性。在吃饭里面明心见性,在穿衣里面明心见性;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无有一法不见性,这叫真的明心见性。
  【修行功夫,可概括为观门、行门,细说则法门无量誓愿学也。】
  大乘佛法里面讲到修学的纲领,多半都讲观行,观行就是此地讲的观门与行门。观门是理,通达道理;行门是事相,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这些事相。修学,观跟行是一不是二,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理事如果脱了节,变成两桩事情,你的修行功夫决定不得力。无论你怎样精进修,都没有用处;也就是说,你转不了境界。不能转境界,就是功夫不得力。所以一定要晓得,观行是一不是二,就是前面所讲的,事里面有理,理里面有事。在种种不同事相当中,你见平等之理,你见不生灭之理。在理论当中,你又能够见到种种差别的事相,知道这些差别事相怎么来的?怎么演变出来的?最后这些事相归宿到什么地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的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所谓是觉者的生活。底下两段再细说:
  【理观,依佛说可以贯通一切之理性,加以深切体认,严密觉照,用之於行门。】
  我们先看这一节。这里面有两句话很重要,第一个是「深切体认」,也就是说,佛所讲的这些道理真正明了,真正通达了。特别是《金刚经》里面所说的,《金刚经》所讲的可以说是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中心、精华,这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法的大根大本。《金刚经》的道理能通一切法,所以六祖大师在《金刚经》上开悟,一切大乘经教他都通达了,是有道理的,他通一切法。既然通一切佛法,当然也通一切世间法,世出世间法都通达。
  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古时候听经开悟,真的是上上根人。一遍听了他就觉悟了,就是此地讲的,深切的体认了。中下根人只可以说是结个法缘,曾经听过一遍经,听了之后都忘掉了,也不晓得讲些什么,阿赖耶识里头落下一个种子而已,这一生当中不得受用。可是现代人有福,现代中下根人可以跟过去上上根人平等。怎么会平等?现在可以重复反覆去听。古时候听法师讲经听一遍,不会给你讲第二遍。现在有录音带,一遍听不懂,听十遍;十遍听不懂,听一百遍;一百遍听不懂,听三百遍、五百遍,就听懂了,就赶上那个上上根人,甚至於超过上上根人。现代人有福报,借重科学的工具,只要你有耐心,你真的肯干,你才行。
  过去学讲经,说老实话,你听老师讲经,从前教讲经都是复讲,讲小座复讲。头一天听老师讲经,第二天你上台复讲,你要没有能力,就没法子学。只听一遍,你要有那个记忆力。老师讲一个小时,你有能力复讲五十分钟才算及格,你可以学讲经。古时候,讲经的法师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听众当中有这个能力的,老和尚把他挑选出来,让他第二天复讲,这样训练出来的,有这种能力的人不多。过去李老师在台中办大专佛学讲座,前面十一届我都参加,我跟他们同学们混在一起,看看他们的能力怎么样,结果非常失望。李老师那个时候讲《佛学概要十四讲》,老师讲一个小时,下课之后,我就请这些同学们集合在一起,你们来复讲,拿到老师的讲稿来复讲。听了一个小时,照这个大纲来复讲,表解的稿子,他们的能力几乎百分之九十只讲五分钟就完了。讲得最好的大概七、八分钟,我那个时候一看到这个样子,摇头!古人常讲后生可畏,看这样子并不可畏,才晓得这个难处。从前的标准是要讲到百分之八十,你才有资格被选出来学讲经。
  可是现在录音带帮了大忙,可以反覆的听。听到录音带上讲一个小时,你也能讲一个小时,岂不就成功了吗?要听多少遍?总得听几十遍、百遍以上。洛杉矶赵立本居士,他就专门听《六祖坛经》跟《金刚经》,就专门听这两样东西。他告诉我,他说:法师,我只学这两样,这两样我很有兴趣,我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可不可以?我说可以。他告诉我,他听了二十六遍。那是好多年以前,听了二十六遍。我就劝他,你继续听,听满一百遍,你就会讲了。他现在果然会讲了,到处讲,讲得很不错!你能够把一部经从头到尾反覆听一百遍,行!所以现代中下根人可以跟过去上上根人相比,道理在此地。只要你肯下功夫,只要你不怕困难,你一遍一遍的听,一遍一遍的学习,这就能成功。
  讲经确确实实不是一生的事情,生生世世的善根,决不是一生能够成功的。今天用录音带这个工具,一生当中可以成功,这是很难得的,我们要会运用它。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我有能力,我听老师讲一个小时,第二天我把老师东西重复讲一遍,我至少可以有把握,讲到他百分之九十五,我有这个能力。我听一遍,都能够记得,而且我听的时候很专心,他这些理论东西,我都能听懂。但是没有这样的能力,你就没有办法。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录音带,没有这个工具,所以学东西学得很苦。有这个能力的人就太少太少了。所以说博闻强记,要有这个能力。这是深切体认,非常非常重要!
  真正通达明了,还要会用,你要不会用,那也枉然。严密觉照就是用,要把这些理论方法能运用在生活上,这才能转境界,改变我们的生活。生活改变了,当然第一个是你的想法、看法改变了,思想改变了,你的做法也改变了。譬如底下第二条,事修上它头一个举例子布施、持戒。没有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我们对於布施很难,总觉得这个钱很辛苦赚来的,很不容易。尤其我们那个时候是公务员,一个月薪水很微薄,在台湾早期待遇很薄。说到财布施,没有人愿意去做。可是这个道理明白之后,不但可以做,很欢喜去做。思想观念改变了,做法就不一样。境界转了,连带的身体体质也转了,体质上转变的,一般世间人所期求的,健康长寿。如果你不能够转过来,你的一生是命运在安排。命运从哪里来的?《了凡四训》里头讲得很清楚。
  我是前些年,也就在此地,在迪安那学院讲《了凡四训》,有二十五个录音带,讲本文是十五个,前面五个带子是讲序文,印光大师的序文,总共好像有二十五个带子。有一些同修,从这个带子把它整理出来,我看过,里面也修订过,现在印成一本书,好像有这么厚,我看外头有结缘的,这是我删定过的。这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人只要有我、有我执,有我有人,有是非人我,这个人就有命运,他就受命运的支配,就受命运的主宰。如果哪一天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你就超过命运,命运跟你不相干。命运不相干,再告诉你,风水也不相干。你有命运,就有风水。风水是什么?受外面环境的影响,那叫风水。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你不要被人骗了,现在骗人的事情很多。风水跟每一个人根性、命运不相同。这个地方,我住在这里好,对我来讲;你住在这里未必好。风水并不是:「这好风水,每个人住都好!」不一样,要跟你的命运相配合。所以看风水才有「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就这个道理。你没有福报,什么福地你住在那里,麻烦就来了,一大堆的麻烦。什么原因?那是福地,你没有福,你的福跟那个地要能够相应,那才住得好。好风水对甲好,对乙未必好,要明白这个道理。对那个人好,对我未必好;对我好,对他未必好,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与自己的命运要能够相应,要能配合,这是世间意。
  学佛的人要超越,这是佛法殊胜之处。如果学佛的人还堕落在命运里面,还被环境所转,这个佛学得就很冤枉,一丝毫的功德利益都没有得到,那真的叫白学,冤枉学了。学佛最殊胜的利益,也就是最低限度的利益,这不能说最殊胜,最起码的利益,改造命运,改造体质,身体健康长寿,容光焕发,这是最起码的好处。这一点好处没有得到的话,你这个佛不叫白学了?大的好处,经上给我们讲的,都是真的事实,我们这一生可以做得到:了生死,出三界。这一生当中,从凡夫转变成佛菩萨,超越十法界的佛菩萨,这是最殊胜的利益,真实的好处。我们人人都做得到,要紧的是要深切体认这个经典讲的道理,要能把理论方法应用在自己生活上,那你就成功了。所以,用在行门。
  【理观,必应兼事修。】
  有理论一定要把它用在生活上,这个事修就是生活。学了佛法这些道理,与自己的生活要是脱节不相干,这是一点用都没有。所以我常常讲,佛法是非常现实的,决不是玄谈,决不是空洞的,字字句句在生活上统统用得上,没有一样用不上,跟我们世间学校所学的东西的确不一样。学校学的东西,好多都是没用的东西。离开学校,有什么用?我在学校念书,我念中学的时候,年岁虽然不大,我就明了这个道理。所以我的老师对我的看法也很特别,我在学校是很有名的不用功的,我考试只要六十分,家里要我年年升级,六十分就可以升级,就行了!不念书。老师问:你可以念书,为什么不念书?我说:书念了没用处。他想想也真有道理。我说:我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工作,这些东西都没有用,我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在这上面?可是我喜欢念书,我到图书馆念书,我念的东西比我的同学多得太多了。我要念我用得上的东西,用不上的东西我不念,所以学校功课敷衍敷衍就算了。我有能力敷衍,刚才讲,我的记忆力很好。考试之前,平常不念书,考试之前十分钟,书翻一翻,保证及格,就行了!你说这个书还要念它干什么?这不需要念了。我的老师对我都了解,你要做数学,数学有练习本,我数学练习本不交的,我跟老师商量好了,同学们做不出的习题,我到黑板上做给你看,我会做,何必要浪费我的时间?所以我在学校里念自己喜欢念的书,念自己觉得有用的书,没有用的、不喜欢的,一概都不念。这是理跟事一定要相应。「缺其一,便不足以言修功矣。」你修行的功夫就没有了。所以一定要相应,理跟事一定要相应。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一0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10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七面,第三行,第七段开始。
  【事修,如布施、持戒,乃至看经、念佛、一举手、一低头,无论大小精粗,凡见之於动作行为者皆是。修法须就事论事。事有千差万别,修法亦因之而有万千差别。如各道场礼拜、唱念等法则,岂能一律耶。】
  这是讲修行功夫,不外乎观门与行门。前面已经将理观介绍过了,这一段讲事修,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要怎样去做。此地只能举几个例子,我们应当晓得在这个例子里面,所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将所举的例子这个原则,能够应用在生活上、点点滴滴之处,才能有受用。如布施,布施包括了整个的佛法,这个我们在本经里面讲得很多。而一般人看布施,只知道在佛门道场里面捐一点钱这就算布施,这个范围非常的狭小,没有能尽布施的真正的意思。从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的,佛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度。这就说明六度是无量法门的总纲领,不是就六桩事情,每一条开出来都是无量无边的。而六度还可以归纳,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
  布施里面包括三个科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是属於法布施。可见得说一个布施,都包括尽了,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这三大类的布施,哪一个人没做?实在讲他自己天天在做,他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他没有理观,所以布施修得不圆满,修得问题很多。以财布施来说,财有内财与外财,内财是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劳力,我们的才艺,这是属於自己本身具足的;外财是指身外之物。所以,财里头有两种,身外之物都属於外财。譬如一个家庭主妇,我们举这一个例子来说。你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你忙忙碌碌的,也操心,也劳力,把这个家庭整理好,饮食起居照顾一家人,你这是属於财布施,虽然你没有去花钱,叫内财布施。你布施一家人,一家人接受你的布施,你怎么说没修布施?这个影响非常之大,在影响里面就有法布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弟子、佛的学生,本身要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
  《金刚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做示范。《金刚经》的发起,跟一般经的发起不一样。《无量寿经》的发起是世尊放光现瑞,有种种瑞相,阿难看到非常的惊讶。而《金刚经》的发起是在日常生活。佛当年的生活方式,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每天要到都市、村庄里面去托钵,那是他的日常生活。所以一开端,著衣持钵。我们一般人在这个经文里面看不出门道,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看出什么?佛的一举一动,一切言行,都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尊者看到这个。做一切众生的榜样是法布施,做出来给人看,让大家跟著佛学习,佛怎么存心,怎样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佛穿衣,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做一个穿衣的样子。佛吃饭,这是去托钵。托来的食物不是一面走一面吃,那个就很难看了。这一钵饭托来之后,还要回到讲堂精舍里面大家在一起吃。施主供养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做样子给大家看。众生穿衣服也挑剔,吃东西也挑剔,起妄想分别执著,佛没有。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随缘,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做出一个好样子给我们看。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跟过去完全不一样,真正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如果用从前的思想、观念,跟现在人不能相处,那是那个世纪的人,不是现代人。现代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想法、看法,我们要清楚、要明白。佛法在今天这个时代,要度现代人,不是度过去人,不能把现代人看作过去人来度,那个佛法就行不通。这些事情,我们自己修学,帮助别人,这是大前提,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说,佛法在世间要注重本土化与现代化。刚才我来的时候,同学问我:法师!你讲经没有穿袍搭衣。对!这是在美国,在此地。我在新加坡讲经要穿袍搭衣。为什么?他们那是另一个世纪的人,我在那个地方要过他们那个世纪的生活方式。这个地方跟那个地方人不一样,到这个地方,我们要过美国人的方式,这哪有定法?没有定法。所以,都做出样子给现代人做榜样。
  你的家庭很整齐、很清洁,佛法讲很庄严。一家人和睦、欢喜,你的邻居、亲戚、朋友看到就很羡慕。你为什么这样幸福?我一家人学佛。自己一个人学佛,带给一家人的幸福;一家人学佛,就带给这一个地区的幸福;一个地区人学佛,就带给这一个国家的幸福。这里面,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圆满了。
  很可惜的,现在口头上说学佛的人很多,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在学佛。每天念念经,念念佛号,这不算学佛。佛的存心、佛的为人都没有学会,这怎么能算学佛!佛的心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我们有没有学?我们心清不清净?心里面还有贪瞋痴慢就不清净,必须把贪瞋痴慢淘汰尽,这叫学佛。心里头还有是非人我,不平等,《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你没有能把它放下,这哪里叫学佛?依旧是迷而不觉。所以我们拿这个标准来观察,我们没学佛。表面上虽然讲皈依多少年了,依旧在门外没有进门,这是我们必须要检点,要反省的。
  布施是什么?布施是放下。我们哪一点放下了?哪一桩事情放下了?放下不是什么事都不做;放下之后,我们生活工作更积极,做得更圆满。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然后所做的,不但是你在工作上所做的,自己日常生活就像世尊所示现的,我们为谁穿衣、为谁吃饭、为谁活在这个世间?为续佛慧命,为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不是说讲经说法是弘法利生,不是的,你在社会上做一个好样子就是弘法利生。你做一个好人,让别人看到的时候,效法你、学习你,你就是弘法利生,不必说一句话。你这个家庭整整齐齐,是给一切家庭做榜样,你这不是弘法利生是什么?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你经商开个店,你是所有开店的榜样。无论是哪一行、无论是哪一种职业,都是世间的好样子、好榜样,这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广义的,不局限在讲经说法,这都在布施里头。
  持戒,持戒也是广义的,意思就是守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规矩去做,持戒就是守规矩、守法,有条不紊。不局限在佛所讲的戒条,那个戒条只讲几个原则而已。佛说不杀生,它的意思是不恼害一切众生,你看它的范围多广!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
  下面举几个例子,乃至看经,看经有看经的方法,有看经的规矩,方法很多,规矩就不一样了。有人仔细看,有人只观大意,那就不一样了。念佛,也有许许多多的方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大的分别,像《观经》上所说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这是大的差别。每一个小项里面又有许许多多的差别,那怎么会一样?都要如法,要懂得方法,要懂得规矩,我们才能够收到念佛的效果,念佛的利益。读经,一般讲有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修定,这是我常常劝初学佛的同修,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从这里下手。目的在哪里?修定。所以不是求解,是教你天天念,你要懂得目标在哪里。所以读经不求解义,只是经本打开,从头到尾好好的念就是了,不要念错,不要念颠倒,不要念漏掉,目的刚才讲了是修定。修定是什么意思?把妄想打掉。不念经的时候,坐在那里胡思乱想,妄想多;读经,妄想就没有了。所以这个目的是在断烦恼,这是第一种读经的方法。第二种是求解,也就是目标在领悟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与境界,那又不一样了。古人所讲的随文入观,这是求解。可是求解不能落在意识里面,这是很难的事情。落在意识里面你就胡思乱想,一面读经一面打妄想,那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前面讲的理观,那个没有落在意识里头,那能够开悟,这又是一种读法,读法不一样。第三种是印证。你已经证到一个境界,但是这个境界确不确实、正不正确,要拿佛经来做印证。我所证得的,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那就正确,就对了,就没有错误,所以经典是我们修行证果的证明。同样是读经,目的不相同,方法就不一样。
  一举手、一低头,这就是讲的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而一般人认为这是小事,微乎其微,微不足道,一般人把这个看作小事,佛教学生这是大事,这个不是小事。无论大小精粗,凡见之於动作行为者皆是。这个范围就广了。动作,刚才讲了,一举手、一低头这是身的动作,里面包括口的言语、意的念头,这都是行为。行是行动,为是作为。意业的行为,就是思想、见解,是意业的行为。三业行为里面最容易犯过失的是口业,《无量寿经》佛对我们的教诫,三业里头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是因为口业最容易犯。
  一般修行人也很用功,也很勤奋,我们常讲发愤精进,努力不懈,但是他的功德没有办法保持,没有办法累积。经上讲积功累德,你的功德没有办法累积,佛讲你一面修一面漏掉了。有漏,从哪里漏掉?大概百分之八十从口业上漏掉。这个漏掉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讲话太随便了,不知不觉当中把话说错了。古人说得好,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言语的造作,往往跟一切众生结了很深的怨结,生生世世都不能够化解,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所以佛这个三业,把口业说在第一个很有道理。
  真正修道人,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不见世间过」。他为什么见不到?他自己要用功找自己的过失,改自己的毛病。他说:我找自己过失,改自己毛病,我这个功夫都不够了,我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所以他眼睛里看到别人都是圣人、都是贤人、都是佛菩萨。凡夫自己一个是凡夫,没有看到别人过失。难道他对於世间这些人作善作恶完全不知道吗?那不变成白痴了吗?他知道,他清楚,他的眼目当中,作善作福的人都是佛菩萨。作善的是示现一个好样子,叫我学习他;作恶的,是佛菩萨示现一个反面的榜样,警告我不可以学他。所以善人恶人、好事坏事,统统是佛菩萨示现来教化我一个人的,所以他成佛了,他成菩萨了。
  《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这个意思。佛以善财做为大乘修学的典型、榜样,大乘修行的人只有一个,没有同学。如果有一个同学,你跟我差不多,恭敬心生不起来。所以菩萨道上只有一个人,除自己一个人之外,统统是诸佛,统统是菩萨。无论是善恶,他是表演的,他是大慈大悲来度我的。人家用的是什么心?我们今天用什么心?我们今天是这个世界唯我独尊,别人都不如我,我自己一身想想没有毛病,看到人家是毛病百出。这个修法,要到哪一劫你才能成就?佛在经上所讲的这些道理,所讲的这些义趣,你一点也没有体会到,经白念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你就晓得应该怎么修法;也就是说,怎样学菩萨,怎样学佛。特别是《华严经》上的五十三参,那是做出榜样给我们看,那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看看人家的用心,人家的处事待人接物。佛实在讲,慈悲到了极处,经上讲的理论,讲得太多太多了。一部《华严经》我们展开来,差不多百分之七十讲理论,讲修行只有一品经;离世间品,在《华严经》里五卷。入法界品,是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是慈悲到了极处,讲理论,讲方法,怕理论跟方法你不会用,在生活上怎样去运用?怎么个学法?后面表演给你看,做出一个样子给你,这真是慈悲到了极处。所以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动作行为统统都是。
  「修法须就事论事,事有千差万别。」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琐碎的小事,要如法、要如理。理是什么?清净,清净平等觉是理。清净、平等、觉,我们说了三桩事情,诸位要知道,三桩事情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从三个角度来看,从不染,说它作清净;从不迷,说它是正觉;从离一切分别,说它作平等,这是属於理观。理在哪里?在事上。再小的事情都具足清净平等觉。小到什么程度?一举手、一低头,举出这个例子,这里面都是圆满的清净平等觉。所以这是过的佛菩萨的生活,过的是佛菩萨的日子。超凡入圣,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事跟理要能够圆融,「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是一不是二」。本经前面才念过,「诸法一如」,不一就不如,一就如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是一如。事相上千千万万的差别,差别里面要见平等,这前面我们读过,差别里面要见一如,这是真正修行,真正会用功。所以在相上有差别,理上没有差别;事上有差别,理上没有差别。后面又举了一个佛门里面的例子,如各道场礼拜,拜佛。这是我们学佛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要做的,早晚课诵总要拜佛。每一个道场规矩不一样,仪规不一样。虽然大同,同里头有小异,有不同。唱念也是如此,每个道场念诵都不一样,岂能一律。这是讲的事,千差万别事里面举出一个例子来说,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决定不可以到别人道场,人家这个道场仪规跟我们自己道场不一样,执著我的是对的,你们怎么都错了。如果生这种心,说这些话,实在讲是自己错了,他没有错,我们错了。我们入别人道场,要随他的缘,要守他的规矩。如果连这个道理不懂,譬如我们从台湾来,美国有很多法律跟我们台湾不一样,「美国你统统错了,这个法律也错了,那个也错了」,那行吗?他没有错,我们错了。我们到此地来,就要把台湾那个法律舍掉,要守人家的法律,这就对了。每一个国家地区那个法律规矩都不一样,到哪个地方要守哪个地方的法律,守那个地方的规矩,这就对了。同样一个地方,三十年前的法律,跟三十年后今天的法律也不一样,我们要守现代的法律,不能守三十年前的法律,那个法律人家已经作废了。这就说明事有千差万别,你要懂得。理没有差别,理怎么呢?理都是清净平等觉;换句话说,理一定是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事随缘,随顺,《普贤行愿品》里面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事上要这样做法。他随喜当中能成就功德,功德是从理上讲的,「理事不二,理事一如」,那就是真实的功德。
  这一段我们不能细讲,细讲两个小时讲不完。诸位要细心去体会,要往深处去观、广处去观,然后你才晓得,这个世间因因果果太可怕了。积功累德往往是多少世的累积,如果自己稍稍迷惑,迷惑怎么样?他就享福。诸位要知道,这个世间的红福,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这种享受,迷的人才干,觉悟的人不享受。迷了才会享受,一念不觉起了无明,他就来享受五欲六尘之乐。为什么说觉悟的人不享受,迷的人享受?觉悟的人他知道,享这种福是多少生多少世累劫的福报马上就享完了。享福的时候没有不造作罪业,罪业会让你堕在恶道里头,不晓得要多少劫你才能出来,你说多可怕!
  这个事理,大家要是一下体会不过来,我们举个浅显的比喻给你说。譬如我们累积财富,储蓄金钱,辛辛苦苦的一生勤劳攒积存了不少钱,在平常生活真是省吃俭用,循规蹈矩。这个钱财一多了,哪一天迷了,再有几个恶友来牵引著你,带著你去玩,吃喝嫖赌,几天就花光了,多少年辛苦的累积几天就花光了。花完了之后,这里头必定造罪业,后面就堕落,就吃苦头了,就这个意思一样。佛的福报太大,无量劫的累积,你看看哪一尊佛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享福的?没有一个。释迦牟尼佛无量劫的修持,积功累德,他示现什么?他没有享福。
  我们看看历代出家修行的、在家修行的,在家修行这些大富大贵的人,他也不享福,他的生活还是非常节俭,他的福报跟一切众生共享,这是学佛的人,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诸位就看到很多很多。为什么?他不迷。出家人,看近代的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这是禅宗的,他们的信徒多,皈依弟子当中大富大贵之人不晓得有多少?那个供养收入绝对不是一般世间人能够跟他相比的。可是他自己还是吃粗茶淡饭,没有改善伙食,没改善。到寺庙里大众吃什么,他就跟著吃什么,没有开小伙。穿的衣服,一件衣服穿几十年,没有说做几件新衣服来穿,没有!所有一切供养都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虚云老和尚一生建道场,旧的寺庙年久失修,他遇到了,帮它修补。修建好了,请一个出家人去管理、去住持,他老人家离开了,以后再也不过问。没有说是他自己的道场,没有!虚云老和尚一生建道场、修道场,自己没有一个道场。为佛法、为众生,没有为自己。印光大师一生也没有道场,住的是别人的道场,自己没有道场,所有一切供养印送经书,这是在近代他老人家提倡的,完全拿这个财力做法布施。他在苏州报国寺创建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印经流通全国、全世界。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是给我们做样子,布施、持戒,守法、守规矩、守本分。我们读经,我们看到前人的样子,这是真正学佛的人,出家、在家的榜样。
  在家居士,《金刚经讲义》的著作人江味农居士,在家学佛的。我们自己亲眼见到的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台北念佛团创办人李济华居士,这是我们见到的,确确实实他们是依教奉行。佛在经上怎么样教,他就怎么样做,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不但活的时候做了样子给我们看,往生也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李济华老居士往生,我们在讲席里面不止报告一遍。往生的那一天,现在在旧金山的甘老居士在场,亲眼看到的。上一次甘老居士来听经,亲眼看到的。他预知时至,我听人家讲,他两个月之前就晓得了。所以星期假日去看看这些老朋友,见最后一次面。他没有说,他不说出来。看看、问候问候,见最后一次面。走的当天,还跟大家讲一个半小时的经。言词恳切,劝导大众,讲完之后跟大家告假,说我要回家去了。听者不晓得他话的意思,以为他年岁大了,八十多岁,讲一个半钟点累了,以为他要回家休息了。哪里晓得下了讲台,讲堂隔壁是一个客厅,在客厅沙发上一坐就往生了。没有生病,讲经的时候声音宏亮,下台不到十五分钟就走了。都是做出样子给我们看,这个不是假的,希望我们见到这个样子要觉悟。人生一场空,这是《金刚经》上讲的道理,三心不可得、诸法空相、能所皆空,唯有业果不空,这个业果就是因果。
  【理通於事,故修理观时,不但要依理性,观其平等之理,且要依所修之事类,观其差别之理。】
  平等的理,我们常说的原理,这是总相,是一个理。可是一切事相,它也有理,这是差别之理,差别之理一定通原理,从原理上生的。我们都要明了,也就是这些差别现相,现相怎么产生的,怎么发生的,怎样演变的,这是事之理,差别事之理,为什么会有这些现相,为什么会有这些演变,为什么会有种种不同的结果?可是诸位要晓得,果不定果,这个果又变成底下一个因。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果循环,所以因不定因,果不定果。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这个因果没完没了。你要是迷在里面,那就苦了,那太苦太苦了,要从这里面觉悟,觉悟之后才解脱。
  解脱有没有离开事理因果?没有。没有,怎么解脱了呢?古德讲「不昧因果」,那就解脱了。世间人昧因果,昧是什么?迷在里面,迷执因果,那个太苦了,那里头造业,没完没了,而且一世比一世严重。我们常讲冤冤相报,这个怎么得了!觉悟的人明白了,受报的时候没有丝毫怨言,清楚!前面做这个因,现在应该得这个果,欢欢喜喜受报,不怨天不尤人,报完就没有了,到这里为止,这是觉悟的人。迷的人,他不甘心,他不愿意接受,在自己没有力量抗衡的时候,底下就结的冤仇,冤仇又变成底下一个果报的因,业因果报没完没了。觉悟的人,到这里就了(ㄌ一ㄠˇ)。无论果报是善恶,他都不在意,不再放在心上,一切就到此为止。所以这个叫解脱,解是对於妄想分别执著,脱是对於果报,这个果报没有了。
  【若但观平等,不知差别,或但观差别,不知平等,则亦等於盲修也。】
  这是古人常讲的盲修瞎练。有理观没有事修,是盲修;有事修不懂理观,也是盲修。我们想到清凉大师的两句话,就懂得了。清凉大师说,「有解无行」,解是理观,没有事修,「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两者都是盲修瞎练。所以佛法讲求的是解行并进,解与行一定是相辅相成,理事、性相两边都顾到,不偏於一边,这是大乘经当中常讲的中道。
  【当知性也、修也。修中之理也、事也。不能看成两橛,不可混为一谈。须体认其不一中之不异、不异中之不一,乃能性修不二、理事圆融,圆融中有行布,行布中有圆融,方为真圆融,真不二,则无修而不成矣。】
  这一段讲得就更清楚、更透彻了。性是心性,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佛完全平等,这是性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所以佛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没有丝毫差别,佛对於一切众生尊敬,决不会对一个众生怠慢。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华严经》上说了,《圆觉经》上也说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怎么可以轻慢一个众生?轻慢一个众生,岂不就是轻慢自性?他事理性相清楚明了,这是事实真相。我们今天迷失了自性,所以在一切差别相里头生起妄想分别执著,这是病态,这不是正常的。迷,迷了什么?迷了心性,迷了自性。迷了之后,如何再恢复自性?这要靠修德,这就讲修。所以经上讲性、讲修,这个性跟修就是修行当中的理跟事。性是理、理体;修是在事相上,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上,对人、对事、对物上。修行的总纲领要知道,性修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不是二,这是大前提,要是把大前提掌握住,就不会错了,不会有偏差了。所以不能把它看成两桩事情,看成两桩事情就错了。那正是六祖所说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不要在《坛经》上看到,印宗法师问了一个禅定、解脱,禅定、解脱不过是举两桩事情而已。我们举例子,我们不会举这个例子,我们会举得更亲切:生佛,众生跟佛这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我跟人是一还是二?然后才晓得,我跟人也是不二。我要是轻慢人、损害人,那哪里叫学佛?那不叫学佛。
  大乘经上讲得很明白、很清楚,菩萨要度一切众生,佛教他接触众生的要领,四悉檀。檀,檀那是布施,檀就是布施,悉是中国字,悉檀两个字是梵华合译,檀是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悉是中国字,悉是普遍的意思。悉檀是遍施,普遍的布施,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是用清净心、平等心布施,就叫做悉檀。佛教菩萨接引众生要守住四个纲领,第一个叫「世界悉檀」。世界悉檀是什么意思?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叫菩萨。这个众生喜欢你,你可以亲近给他说法;这个众生讨厌你,赶紧走开,让他不要讨厌你。菩萨做给我们看的,佛教导的。他的用心、他的用意、他的行为,无非是不叫一切众生生烦恼,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喜欢佛法也好,不喜欢佛法也好;你行善也好,行恶也好,绝不叫你生烦恼。这是重要的纲领,我们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
  性跟修就是修行当中的理跟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不能看成两截,不能看成两桩事情;但是也不能把它混为一谈,混为一谈也错了。这就是《般若 经》所讲重要的原则「不一不异」,相上讲不一,理上讲不异,这个道理我们在这里说得很多很多。事相千差万别、无量无边,这是不一;可是无量无边的现相都是心性所现的,这是不异,这是从性上讲,不异,前面说的平等之理。还有差别之理呢?这些现相是从因缘里面产生的,因缘不同,所现的果相就不一样,所以有十法界依正庄严。
  十界庄严我们暂且不谈,我们就谈我们现前,我们这个讲堂几十个人坐在这里。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得人身,果相同,这是我们过去生中做的因相同。因是什么因?五戒十善之因,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这一生得人身,得果报,得这个果。虽然都是人,面貌都不一样,享受不相同,这是报不一样。所以果跟报要分开,得人身这是果,我们在一生当中所受的那是报。报为什么不同?每个人过去造的业因不相同。譬如你有财富,你的财富从哪儿来的?不是你赚来的,这个要知道。你说你有本事,你运气好,这都是迷惑颠倒的话;是你前生所修的因,修的什么因?财布施的因,这一生得财富。你修的因多,布施得多,你这一生得的财富就多,你修得少,你这一生得的就少,这是正理。差别之理,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不是你有本事赚来的,不是的。
  说老实话,这个社会上比你本事大的人多,比你手段高明的人也多,为什么他赚不到?偏偏你赚到?你得的财富,有很轻松得来的,有非常辛苦得来的,这什么原因?你修因不同,布施的时候很欢喜、很慷慨、很大方,那你得果报就很自然,不费力就得来,就得财富了。你布施的时候很艰难,不是甘心情愿,看到别人布施,不布施不好意思,布施之后又后悔多少天,心里难过。将来你得到这个果报,就很辛苦才能得到。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所以你要明白差别之事理。我们懂得,怎样去修?明白道理了,现在修,这一生还能得到受用。你知道这个道理了,晓得这个方法了!《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就拼命修,所以他的果报这一生就享受了。我们俗话讲现世报,这一生,不是到来生,这一生他就得享受。为什么?他修的那个心勇猛,做的这个事真诚,他的果报马上就现前。修因得果,这是一定的道理。
  法布施,得果报是聪明智慧。人为什么会开悟?修法布施的果报。不肯修法布施,天天听经,天天研究,能不能开悟?不能,他没种那个因。听经研教,给诸位说,那是缘;没有因,纵然有这个缘,还是没有果,得不到果。因加上缘,才有果报。健康长寿,无畏布施的果报。无畏布施,就是刚才讲了,不恼害一个众生;不但不能害众生,令众生生烦恼都是错误的。我为什么烦恼多?过去我叫别人生烦恼,现在自己才生烦恼,果报就是这样的。我不恼害众生,一切众生决定不会叫我生烦恼。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是事之理,你要懂得。
  这里教给我们要体认、要体会、要认清,不一中之不异,不一是讲事相,不异是讲理体,事里头有理。你明白这个道理,不一当中的不异,你要是明白了,你自自然然就不会再分别,不会再执著,不会再计较了,佛前面讲的应无所住,你真的就做到了。你再要懂得「不异中之不一」,那你就会生心了,而生其心。生什么心?以清净、平等、大慈大悲对待一切众生,所现出来的境界就是自在美满,这就是你现前的受用。实在说,大乘经上理跟事都讲得清楚,都说得透彻,我们读了、听了,依旧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个非常非常可惜!所以这两句话,就是前面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应当生心,帮助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最需要我们帮助的是什么?破迷开悟,这是最需要的,其他的是次要,这是最重要的。
  「乃能性修不二、理事圆融」,这两句是讲果,性修不二就自在,就是底下讲的理事圆融,理跟事是一。「圆融中有行布,行布中有圆融,方为真圆融。」行布是次第,我们今天讲步骤、程序,按部就班来。虽然有次第,虽然有程序,每一个次第都是圆融的,《华严经》上显示这个境界。初发心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叫行布、次第,它有次第。可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初信位的菩萨也修等觉菩萨的法门,等觉菩萨所修学的,他也修;等觉位上的菩萨,也修初发心菩萨的法门。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初发心的人就学六度,就学普贤十愿,这是圆融。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在事上还是修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他学的是初信位菩萨的法门。这就显示出来,行布里头有圆融,圆融里头有行布,这叫真圆融。这一句话里头,含义无限的深广。诸位从这个例子里面去体会:一举手、一低头是事,穿衣吃饭是事,洒扫应对是事,六度、十大愿王那是修,它是一不是二。穿衣里面包含著六度,吃饭里面也包含六度,一举手、一低头里面都含著圆圆满满的六度、十大愿王,这才叫真圆融。六度万行、十大愿王愿愿当中,圆圆满满包含了世出世间一切法,这叫真圆融,真不二,则无修而不成,这样的修功才叫圆满。大乘法里头常说:「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全性即修」,都是讲这桩事情,如果能向这个地方去体会,你就真正懂得修行,你就会修了,就不是盲修瞎练。可见得修行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不要说做不容易,真正把这两个字怎么个讲法搞清楚了,也不是容易事情。底下这个好,这是愈来愈落实到生活上去了。
  【修功於日常生活工作中】
  无论我们过的是怎样方式的生活,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的工作,都没有妨碍,都在佛法之中。
  【则须依照幻法,勤修不怠。】
  一切差别的现相,差别的万法,我们现在稍稍明白了一点,所有一切幻法真的是幻。为什么?它不是事实。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梦幻泡影。怎么会有这些现相?这是业因果报相续的现相。为什么叫它做幻法?为什么说它不是真的?因为它刹那生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是幻相,它不是事实。你要是把它当作事实,你迷了,你错了,所以这个错误不在别人。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明白的人,绝对不会怨天尤人。因为你怨天尤人,你就把这个事情当真,你不知道这是假的,你才会怨天尤人。你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人有没有?没有。事有没有?也没有。人跟事都没有,自己有没有?自己也没有,三心不可得,你怨什么?所以那个念头,真的叫妄想,佛讲妄想分别执著。其实妄想分别执著也没有自性,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要以为妄想分别执著真有,错了,没有。所以那个想就叫妄想,这个法叫幻法。虽然是个幻法,还是勤修不怠。菩萨还是修六度、十大愿王,落实在事相上,每天生活工作还是一样认真努力,一点也没有懈怠,这是什么?而生其心,不住空;虽然认真努力去做,心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不住有。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能偏在一端,空有两边不住。
  【所谓启建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
  这是举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佛菩萨常常跟我们在一起,给我们做榜样,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这就是所谓的启建道场。道场比喻作水月,水中的月亮,假的不是真的,不要以为道场是真的。现在的众生迷的人太多,建道场麻烦甚多。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很感慨的对我们讲,道场在启建的时候,同修们热心出钱出力建道场,各个都是菩萨,值得人尊敬,道场建好之后,每个人在里头争名夺利,都变成罗刹。李老师这两句话,不是他说出来的,古来祖师们所说的。为什么会变成罗刹?迷了,五欲六尘最容易迷人。
  《八大人觉经》上讲四魔,魔有四大类。「五阴魔」,这个说老实话,是俱生烦恼,与生俱来的,你生下来就有的。生下来怎么有?过去生中带来的,所以叫做俱生烦恼,这是第一类的魔障。第二类是「烦恼魔」。烦恼魔是什么?这里面有七情五欲,这是烦恼,佛法里面讲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是第二类。也是本身无始劫以来的习气起现行、起作用,这是属於烦恼魔。第三类是「天魔」。什么叫天魔?用现代的话说,我们身体以外,所有一切的诱惑,那就叫天魔。所以天魔不是一个魔鬼青面獠牙,不是那个,你那么想就错了。简单的讲就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来诱惑你。外有诱惑,里面烦恼起来,内外勾结,麻烦就来了,就造业受报。第四类是「死魔」,死魔对什么人说的?对修行人说的。修行人很精进、很用功,但是道业还没有成,寿命到了,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这一生的修行功夫叫白费了,所以这个是障碍,大障碍。对於修行人来讲,没有开悟,道业没有成就,寿命到了,这是很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叫做魔。
  因此,我们必须把事实真相认清楚,道场是空的,是假的,有什么好执著的?有什么好争执的?为了争夺庙产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古往今来这些事情很多,稍稍留意我们就能看见,这个不是好事情。出家人贪恋道场,争夺道场,执为己有,麻烦就太大太大了。如果自己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持戒精严之人,没有不堕地狱的。纵然修行很好,戒律精严,也麻烦。为什么?执著这个道场是自己的,不肯给别人,但是寿命到了,他不能不死,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死了以后还执著这个地方是他的,还不肯离开。不肯离开,这个道场里面,男众的道场,里面没有女众,女众道场没有男众,他要投胎得不到人身,没有这个缘,到哪里投胎?这道场里头有老鼠、有蚊虫、有蚂蚁,他就投这个胎,你说可怜不可怜!一生舍不得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有这些畜生,他就落在这一道去。这是说造的罪业不甚重的,堕落在畜生道,很难出离。什么时候他能把这个放下、舍掉,他才能离开。执为己有,不肯舍离,麻烦就大了。所以世尊当年在世教诫弟子,那个时候佛不建道场,佛一生没有建过道场,住在哪里?住在树下。树下还规定一宿,只可以住一晚上,第二天要找别的地方的树下。为什么?怕这个树很大,树荫很凉,你喜欢这个地方,天天住在这个地方,执著这个地方,那又麻烦了。贪恋这一棵树荫,那将来投胎,这树上可能有松鼠,可能有小鸟在作窝,你就变成这个畜生一类,你说这个多麻烦!所以佛教树下住一宿,第二天不准住在这里,使你对於一切场所决定没有贪恋之心,叫你真正放下,丝毫贪婪的念头都没有。这才是真的无所住,应无所住才真做到。一丝毫的贪恋都招来说不尽的麻烦,这要没有高度的智慧,他怎么会知道?还得要有高度的警觉,才不会犯过失,不会再迷惑,这非常非常的要紧!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些精舍、道场,都是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们提供的。道场的所有权是那些在家人,佛跟弟子没有。这是我常讲的,佛跟弟子们,他们请来供养,佛与弟子们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我们今天在这里讲经,这个地方两个小时,我们有使用权,这个道场所有权是别人的,我们没有所有权,所以对这个道场毫无留恋。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这个世间,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我们所用的统统是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要培养这个观念。今天你们自己有产业,买的有房子、有地,有公司、有行号,你要是一个佛弟子,你很清楚、很明白,统统都是暂时的、临时的使用权,决定没有所有权,你这个心放下了,你就自在了。将来往生了,这个产业交给谁不要去想,我这个产业要交给哪个哪个,你就去不了。你还有那么多罗嗦事情没有放下,那怎么行!必须要清楚,与我毫不相关,你才能决定往生,没有罣碍了。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大作梦中佛事,佛事就是指的讲经说法,教导大众修行,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些事都叫做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佛事就是令一切众生觉悟的事,这个叫佛事。我们现在想想,现在这个社会,特别是我们佛门里面所讲的佛事,那个佛事是什么意思?帮助人迷信的事情叫佛事;跟这个完全颠倒了,都是搞迷信,不是叫你搞觉悟。把迷信当作佛事,你说佛听到了,怎么不流眼泪!怎么不叹息!真的不晓得错到哪里去了。
  【惟心中不存一能修所修而已】
  这一句非常重要。这一句决定不能少,如果少了这一句,恐怕你又迷了。自己修行不著相,修不修?真修。帮不帮助众生?全心全力帮助众生,也不著相。自行化他都不著相,前面所讲的,不把它放在心上,虽然认真努力自己修行,在这里帮助一切众生,不管用什么方式,那个方式是事上的事情,事千差万别。刚才说了,无论做什么事情,为一切众生做一个觉悟的样子,就是佛事。吃饭,吃饭觉悟的样子;穿衣,穿衣觉悟的样子;工作,工作觉悟的样子,那就是自行化他,就是佛事。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认真努力不懈的在做,心里面若无其事,所谓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对了,这就是这一段里面所说的意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细心的去思惟,然后能把它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你是真正在学佛,你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佛法修学不在形式,要重实质,要真正用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之中,这样才叫做真正学佛,真正是佛弟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一一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11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七面,倒数第二行看起:
  【就事作观,观其全非性有,只是假名。心中不存一丝之我,一丝之见。而行之於事,则远离幻有之名相,深照本空之心性。此约即非是名之义,以除我见之修功也。知此,则凡无明烦恼等一切应销除之事,其修功可以类推矣。】
  这一段在我们实际修行用功上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开示,也是最好的原则,但是我们很难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要会用,功夫自然得力。要契入《金刚经》上所说的标准,对这种人来讲不是难事。《金刚经》的标准,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个标准很高,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在禅宗里面就是成佛,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就包括这些人在内,所以这个境界很高。因此,这个要领我们要懂,要能把它掌握住。能够应用得上,当然是最好;用不上,我们可以学,尽量去学。学习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真相明了之后,该放下的自然就放得下。凡是放不下的,都是没有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清楚之后,哪里要劝?不需要劝,自然就放下了。
  「事」是日常生活当中琐碎之事、点点滴滴,前面所举的,一举手、一低头,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在这些事相上去看,「作观」就是观察,在这些事相上观察。观察什么?观察它的真相。它的真相,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即非是名」。你这一观察,体没有,空寂的,「全非性有」,真如本性里头没有,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没有。那个性是真正的自己,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自己的真性,真心本性是真正的自己,真正自己里面没有这些假相,这是叫你要懂得。
  这些相从哪里来的?真心里头没有这些假相,可是假相这么多,确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六根能够缘得到的,接触得到的,我眼看到了,耳听到了,身体接触到了,六根接触得到的,这是什么?完全是虚妄的。不但你所接触到的外面境界相是假的,六根本身也是假的。《金刚经》上不要看到经文少,文字不多,把这些事实真相都讲得很透彻,讲得很明白。要晓得,能所都是假的,叫假名,这是教你观察到事实真相。
  佛在前面为我们举的例子,小而微尘,比举手、低头还小;大而世界,这个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说一个最大,说一个最小,当中就不要说了,全都包括在里头。无论是大是小,都是一个假名而已,决定没有事实。如果你以为这里面有事实,你就迷了,你就想错了,看错了。详细前面都已经说过,不必再重复了。了解事实真相,所有一切现相是业果的相续相,业是因,这是佛在经上讲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变成果,果再变成因,因又变成果,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是怎么回事?就是业因果报相续轮回的现象,就这么个东西而已。
  业因果报非常复杂,难怪佛在《华严经》里面讲「无量因缘」,就是说业因果报复杂的状况,没有人能够说得尽,真实不可思议。因为有这么一桩事情,佛才教给我们要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是你起心动念造因,你要注意,你那个念头善,你的业果相续的相就善。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这是善。如果这个念头不善,你的业果相续的那个相就不善,就变出六道轮回这个境界。所有一切境界,怎么来的?都是自己念头里头变现出来的。我们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无论现前所受的是什么,绝对不会怨天尤人,不会去责怪任何人。为什么?自作自受!说是我这个苦难别人给我的,那你是迷惑颠倒,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给你。诸位要想想,如果有人能给你罪受,那当然也有人可以给你乐,这一定的道理。如果别人可以给我们苦乐受,那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我们还要修什么?他应当就要给我们乐。诸佛菩萨也束手无策,也无可奈何,自己变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变现的。
  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问问阿弥陀佛从哪儿来的?极乐世界从哪儿来的?还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哪有阿弥陀佛?哪有极乐世界?所以给你讲真话,「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知道极乐世界是唯心所变的,我们眼前这个世界也是唯心所变的。极乐世界是清净心变的,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是心净则土净。不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得多,你就能往生,那你就搞错了。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心还是不清净,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果然念到心清净,一天念个一声、两声就行了,就能往生。由此可知,念佛的功夫是在心清净,不是在佛号多少,这个要知道。我们现在鼓励大家佛号念得愈多愈好,为什么?不念就打妄想了。念的时候还打妄想,不念,妄想不就更多了吗?是这么回事情。真正讲功夫是要心清净、万缘放下。这么说来,《金刚经》对我们帮忙就太大太大了。他为什么放不下?没有看破,不知道事实真相。《金刚经》最大的好处,就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我们真正能体会,自然就能放得下。放下,心就清净,晓得一切法都是假名,都不可以执著。
  心中不存一丝之我,「我」就是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都是从我相里头变现出来的,我是四相的根本,我没有了,四相都破了。一丝之见,见就是四见,四见也从我见生的,我见要是没有了,四见就没有了。四相、四见破了就是法身大士,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四相破了,诸位要知道,不但六道里面没你住的地方;六道之外,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里头也没有你住的地方。为什么?四圣六凡都在四相里,能住的那个见也在十法界里面。所以四相四见破了,你不但超越六凡,也超越十法界,到哪里去呢?一真法界。不得已取了个名字,一真也是假名,不要执著真的有个一真,那就坏了。你要晓得,为什么不可以执著一真?你执著有个一真,一真对十法界讲,就是二法。二法没有入境界,一才入境界。
  一是什么?连这个念头都没有,不但十法界念头没有,一真法界的念头也没有,这是真的契入。记住一个大原则,佛法是不二法。堕落在二里面,诸位要晓得,落在二、三里面就掉在十法界里头。二、三是什么?二是二意,三是三心。三心二意就是法相宗讲的八识,你就八识当家。八识当家,在十法界里头。法相宗讲到修行的总纲领,叫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八识里面有分别,有二、三;四智里面没有分别,没有二、三。四智说个四,那是法相宗讲的,方便说法,智哪有四?只有一个。一个智,从它不同的作用来讲,说四个。譬如我们今天讲电,电是一个,在灯泡上它放光,在录音机上它录音,作用不一样;实际上电是一个,这个要知道。真智是一个,在六根上起的作用不同,说它做四智,是这么一个意思。不要以为智真的是四个,那就错了。真的以为四个,是什么?放光的这个电跟录音那个电不一样,那就错了,哪里不一样!诸位从这个浅显的比喻里面去体会。
  不再有一丝毫的我相,不再有一丝毫的我见。我相跟我见合起来,就是我执,我执没有了。不但我执没有了,法执也没有了。哪些是法执?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法执,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法执。四相、四见里头包含我法二执,了解事实真相,真的放下了,不再执著了。
  而行於事,事是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这个意思要懂、要清楚。也就是说诸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穿衣服,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跟我们差别在哪里?他没有四相、没有四见,并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就像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开端示现的,释迦牟尼佛也著衣持钵,到舍卫大城乞食,这是而行於事。须菩提尊者看到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城去托钵,赞叹「希有世尊」!赞叹什么?释迦牟尼佛有其事,没有见,没有我。一丝毫的我相没有,一丝毫的我见没有,这才赞叹「希有世尊」!我们学佛在哪里学?在这个地方学。你要是学会了,你的生活充满了智慧。你要是不会学,落在三心二意里面,你的生活充满了烦恼,那个生活不一样。生活在形式上、事相上一样,骨子里面完全不一样。一个人心地一尘不染,真正是快乐无比。一个是四相、四见,烦恼重重,苦报无边,这是绝对不相同的。所以要紧的是要把这个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行之於事。
  「则远离幻有之名相,深照本空之心性。」诸佛菩萨,我们不要说诸佛菩萨,在中国古代,特别是禅宗,禅宗《语录》里面,记载得很清楚而且很多,开悟的人,这个悟不是小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他悟了之后,那个生活境界就自在,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是此地讲的「观其全非性有,只是假名」,也就像本经前面教你观察的「小而微尘,大而世界」,你彻底了解它的真相,它的本体,它的现相,它的作用,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相,为什么?性相是一不是二。见到事就是见理,见理就是见事,理事是一不是二,到那个时候是法法皆如。前面读过,「如来者」,如来是什么意思?「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就是法法皆如。法是从相上讲的,如是从性上讲的。所有一切的相都是性,性跟相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很难体会,所以古德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见到器,就是金;见到金,那就是器,它是一不是二,《金刚经》后半部说明这种深义。
  「此约即非是名之义」,《金刚经》上佛用这个句子用得太多太多,「即非是名」。原来「即非是名」这四个字,就是叫我们时时刻刻提起观照的功夫;你能提得起来,你在一切事相里面就不会迷,就不会执著。「以除我见之修功」,修是修行,功是功夫。修行,行是错误的行为,我们以前不知道这一切现象的真相,以为一切现象是实实在在存在,是真有,不晓得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假如你真会,在现前有一个很大的利益你可以得到,年老的人腰酸背痛,常常得这个,你要是真的观这个,观我这个身相了不可得,痛在哪里?没有了。还用得著治疗吗?不需要。我为什么会痛?这个身体是我,这真的,这不是假的,麻烦来了,那就真痛了。这一观,没有!身体没有,不是我的,我没有。我相、我见都不存在,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痛在哪里?没有了,痛也是假的;即非是名。所以你要会用「即非是名」,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大到世界,小到微尘,没有一样事情不得解决。
  今天下午有一位老居士,也是从前我们道场常常来听经的,现在年岁大了,也走不动了,打个电话来告诉我,最近眼睛不好,又有白内障,问我有什么方法?我叫他老实念佛,不要去想病,愈想病愈严重,这是佛法说的,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老了,没事情做,退休了,天天在家想病,这还得了!本来没有病,病从哪里来的?想来的。病为什么会严重?想重了,他那个念头不会转,不会去想佛。你要是想佛,想观世音菩萨,佛不生病,观音菩萨不生病,你自然就健康了。把佛菩萨扔掉了,天天想自己的病苦,你这叫修的什么行?修行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想著有我,错了,哪有我!
  《金刚经》上讲得透彻,三心不可得,我在哪里?万法皆空,我们这个五蕴之身,这个色相是万法之一,万法皆空,身心俱不可得。佛在这个经上最后做的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说什么?身心都是有为法。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百法明门》里面排列的,第一个心法,第二个心所有法,第三个色法,第四个不相应行法,这四个统统叫有为法。你才晓得,有为法涵盖的范围多大!我们身心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怎么会生病?哪有这个道理?讲不通的。可是你偏偏会生病,你为什么生病?从心想生。於是我们就明白,佛菩萨为什么不生病?佛菩萨没有病的念头,他从来不想病,他从来不想老,所以佛菩萨不老也不病,他不想!不但他不想老,不想病,这里说了,他连「我」都不想,他没有「我」,这才叫从根本修。从根本修,无我。前面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才叫做从根本修。由此可知,四相四见是个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观念,你要把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这个经实在讲,愈讲愈透彻。
  我们在宗门《语录》里面看到,过去这些祖师大德都提倡从根本修,根本在哪里?我们不晓得,含糊笼统说,根本从心里修。《金刚经》上「三心不可得」,从哪里修?现在我们搞清楚了,就从三心不可得修。知道身心世界无非是「即非是名」而已,从这个地方把我们的观念,把我们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就得大受用。然后这个身示现在世间,跟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这个境界非有非无,《金刚经》上的话是「无实无虚」,那多自在!所以这是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他不说我相,他说我见。我见比我相的意思还深,这个前面跟诸位说过。我见是阿赖耶的见分,我相是阿赖耶的相分,相分从哪里来的?见分变现出来的。如果你说相断掉了,见未必断;见要是断掉,相决定断掉。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是我见,而不说我相。
  知此,这是你真的知道,真明白了。无明烦恼等一切应该消的事,应该消除的,应该要断掉的,应该要放下的,你自自然然就晓得怎样去做。原理原则是一个,以此类推,所有一切解决的方法我们统统得到了。实在讲,《金刚经》也是世尊跟须菩提尊者示现表演给我们看,里面有理论、有方法,也带表演,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世尊教以直照本来无我无见之心源。不但我见无,即无我之见亦无,於是乎我见之踪影全无矣,直捷痛快,孰逾於此,妙而且要耳。】
  这一段不但是赞叹世尊教学的善巧,实际上更深一层,无我之见的念头也把它空掉。我见无,无我之见的念头还有没有?也没有,也是假的,那才叫干净。如果有人说四相四见我都破了,试问问他破了没有?他心里面还有一个「四相四见我都破了」,你说糟糕不糟糕!这就不行了。我们读《六祖坛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如果你要是执著本来无一物,已经有了一物,有了一个「本来无一物」。这个念头确实没有,所以佛教给我们的方法,直截了当,观照本来无我、无见的真心本性。这种教学的方法,世出世间法里面,除了佛教之外,找不到,没有这个方法。如果有这个方法,这是佛法,佛法跟世间所有一切方法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佛法是不二法。
  哲学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宗教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就是因为它是二法,它有能有所,有能有所决定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没有离开妄想。能所是妄想,二是妄想,二不是真,真是一,一真。一是什么?你心里头一个妄念没有才叫一,起一个妄念就是二。心里本来是无念,起了一念,那个一念跟无念就变成二。你已经堕落了,堕落在哪里?十法界里面;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绝对不能有一个妄念。所以要晓得,本来无我无见,这个意思我们用法相唯识的名词来讲,本来无有相分,无有见分,见相两分本来无,清净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不但我见无,无我之见也无,这叫一空到底。
  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佛菩萨慈悲到了极处,唯恐众生听佛说法,佛讲无我、无人,他就执著我人都没有,有一个无我无人,这又坏了。凡夫不是执有,就是执著空。有我相、有人相是执著有,无我相、无人相就执著空,堕落到两边去了,所犯的毛病是一样的,一样的严重。犯的什么毛病?事实真相见不到,产生的这个见解叫偏见。执著有是偏见,执著一切都没有还是偏见,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就叫做明心见性,要了解真相那才有用处。所以空有两边都不能执著,两边的见解都不能有。「於是乎我见之踪影全无」,这才真正清净心现前。《无量寿经》的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就现前了。「直捷痛快」,没有能够超过这样的教学,所以这种教学法妙,不但妙而且要,简单扼要。这个「要」,有很多意思在里头,可以说是最重要,也可以说是最精要,也可以说是简单扼要。这一段不但是赞叹世尊教学的善巧方便,而且真正是穷尽诸法的根源。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第十三段:
  【即非,为除我见之绝妙修功。故即非我见一语,并非但令作观,观照性空,乃是教令振作精神,毅然决然,极力将我见等一脚踢翻,从根本上,不承认自性中有此我人等见。即非二字,当如是体会。】
  佛在这个经里面「即非是名」说了多少句,有几个人有这样深刻的体会?如果没有这么深的体会,说实在的话,《金刚经》念了叫白念,不得受用。读过《金刚经》,甚至於修般若 的人,我见的执著还很浓、还很深,这个人修的般若 是名字般若 。即非是名,即非他没有,他是是名般若 ,他没有即非。那个修的是是名,一点都不管用,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讲经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怎么轮回」,一点都不管用,要真正体会到它的真实义。修学大乘的人,稍稍有一点功夫的人,这里讲得很清楚,绝对不承认有一个「我」的存在,绝对不承认这个身是我。如果认为这个身是我,能够思惟想像的这是我的心,这是六道凡夫。实实在在讲,声闻、缘觉已经没有这个念头。
  在从前,我们说老实话,把声闻、缘觉看得很低,并不尊重他。这一读《金刚经》才晓得,这些人也很了不起。经上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在警惕我们,「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是圣人;贤,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是贤人。为什么会有差别?因为他们都是修无为法,修无为法功夫不一样,从无为法的功夫差别上,来说他是声闻,说他是缘觉,说他是菩萨,这样说的。什么叫无为法?离四相、四见。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的,小乘须陀洹是最低的。经上告诉我们,须陀洹没有这个念头:「我得须陀洹」,没有这个念头,才晓得须陀洹也破四相。他要不破四相,以为我证初果须陀洹了,他是凡夫,他不是须陀洹。连小乘最起码的位次,人家已经心地清净,已经不著这个相;那个高位的就可想而知。所以这个位次是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里面体认的功夫有浅深不同。佛法的修学功夫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怎么可以等闲视之!由此可知,《金刚经》即非是名,这个说法意思真的是无尽的深广。我们在此地看到的,从小乘须陀洹到等觉菩萨,他们用的是什么功夫?就是即非是名。这四个字,从初信位一直到等觉位全部都包括,他修的就是这个;离相,修清净心。
  所以这句话,不但是教我们作观,作观就是改变我们的看法,改变我们的想法,我们过去的看法、想法错了,体会佛在《金刚经》讲的道理,讲的事实真相,我们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里面去观察、去体会,去肯定它,这叫做作观,这就是讲的观照功夫,观照性空,观照相是虚妄的。如果只有这一层,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消极的修行方法。看底下这一段,他不但有消极的一面,他还有积极的一面。积极的是振作精神,毅然决然,把我见、我相,也就是阿赖耶的见分跟相分,彻底把它推翻,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绝不承认。为什么不承认?清净心中、真如本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确确实实没有。但是不能说没有这个现相,「即非」就是不承认,确实没有,但是它有现相,就有「是名」。现相叫妄相,它不是真的,它是虚妄的。《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当处两个字用得好,你要是真正体会得「当处」这两个字,你就晓得佛法讲的不生不灭。我们见的相是相续相,不是见到它的真相。真相呢?真相不存在,不能说它没有,它有的时间太短暂了,我们在前面经义里头曾经体会到,曾经讲过,一秒钟的亿万分之一,那个存在几乎等於不存在。这是实实在在的,现在可以用科学来做证明。确实是亿万分之一秒,那个时间,真的叫「当处出生,当处灭尽」。
  所以我们看到是相续相,连续的,就像看电影银幕里的画面一样,相续的,没有一个相是存在的。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无论大事小事都能够用这个原则原理来观察,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为什么?所有一切现相根本不存在。这样才能恢复到你的真心,恢复到你的本性,本性里面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才能够现前。那个时候你所得到的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楞严经》上讲的「随心应量」,这个意思我们也才能够体会到一点点。原来以为随心应量是佛菩萨度化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这样体会,不能说是体会错了,但是体会得太少,体会得太浅。事实是什么样?事实讲点点滴滴,大而世界,小而微尘,都是随心应量。随谁的心?自己的心。确确实实一切法从心想生,境界善是随自己的善心,应自己善的量;这个境界险恶,是自己恶的心变成险恶的相。就跟晚上作梦一样,有人做美梦,有人做恶梦,梦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就这么回事情。十法界依正庄严,事实真相就如此。
  所以,自性清净心里面、真如本性里确确实实没有。谁能够这样肯定,谁能够把这个事情给它推翻,绝对不承认它?这是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没有这种毅力,没有这个决心。法身大士为什么做得到?他彻底明白了,真的清楚了,所以他毅然决然。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不敢。为什么不敢?以为这个东西还是实在的,还是真的。我这个心是真的,能够思惟想像;我的身是真的,知道痛痒;这个世界是真的,我六根接触到的,以为这是真实,不晓得这个事情的虚幻。经文这些字样我们读得太多,但是真正能够体会,体会入微,这样的人就少了。
  【当知自性是真实体】
  真就决定不妄,实是决定不虚。大乘经里面讲「我」,那个我不是这个身。大乘经上讲的心,不是我们思惟想像的这个心。真正的我、真正的心是什么样子?实实在在给诸位说,真正的心有,不是没有,真有。真正的我也有,常乐我净四净德,怎么会没有?真有。「常」是永远不变。「乐」是决定没有苦受,苦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都不正常的,都是假的,离开这五种受那叫乐。所以那个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之乐也要摆开,那才有真乐。西方极乐世界的乐是真乐,不是苦乐相对的乐。苦乐相对的乐,那是烦恼,那不是真乐。「我」是主宰,自己真正做得了主,「我」是主宰的意思。「净」是清净。常乐我净,决定没有一丝毫的污染。不但心里没有污染,身跟境界上都没有污染。身没有污染,怎么会生病?真正做得了主,才能够随类化身,才能够随心应量,真正做得了主。
  由此可知,真的心、真的我,没有相。在什么地方?尽虚空遍法界。假如我们还是很难体会到这个意思,现在用科学的确比从前人要方便多了,举比喻方便多了。我们今天讲无线电波,广播电台发射的,电视台发射的,这个电波的频率在哪里?可以说这个虚空当中无所不在。你要不相信,摆一个小收音机,你只要按钮一打开就听到了。你放在这个地方,这里听到,拿到那里,那里听到,可见得它都在。真正的心、真正的我,就是这个样子,它没有形相,无处不在,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所以人往生,古人讲「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个话我们听起来莫名其妙,怎么决定生又不去?很不好懂。可是你要是真正体会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因为净土跟阿弥陀佛是自性变现的,自性遍一切处,哪来的来去?没有来去。你要找来去的相,不可得!好比我们现在收无线电的频率、电波,我们用收音机在这个地方打开收到,把我们的机器拿到那一边,那个房间里头,它也收到。是不是它从这里到那里去了?还是那一边到这儿来了?没有来去。我们这个机器可以拿著到处移动,但是这个电波频率没有来去。我们从这个现象里面去体会,体会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实在讲,现代科学里面所说,空间的维次不一样,跟佛法讲的也很接近。佛所说的,一切众生各个不同的境界,这个现象从哪里来的?可以讲,现在科学家所发现到的,确确实实是空间的维次不一样,不相同。换句话说,我们往生净土是换一个时空,就好像电视的画面一样,我们换一个频道。我们今天从三度空间换成四度空间,从四度空间换成五度空间,就像电视上换频道一样,那个时空完全不相同。可是一定要晓得,无量维次的时空,是同一个真性变现出来的。怎么变现出来的?从妄想生。众生有无量无边的妄想,所以把一真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时空,就是这个道理。无线电本来就是一个,是我们用不同的机械,把它那个波度频率变成不一样,它原本是一样的;我们把它变成不一样,那就叫打妄想,从妄想生。
  希望从这些比喻当中,去体会到这个事实的真相。真相明白了,你才真能够做到毅然决然,否定身心世界的存在。这个否定比法相宗的人高明太多了。法相宗否定了相不存在,用《金刚经》的标准来讲,法相宗不承认四相,但是他承认四见,为什么?唯识,相是识变的,识是能变,相是所变,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金刚经》上,四相是假的,四见是真的,四见能变;他在般若 这个标准之下,他只否定了一半,还有一半存在,这是法相唯识不圆满的地方,跟般若 比确实是不一样。见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这里讲,自性是真实体,不虚不妄。
  【无明是虚妄相】
  什么叫做无明?明是明了,明了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的真相。如果对事实真相不明了,就叫做无明。换句话说,无明就是迷,迷失了真相叫无明。迷了之后他就打妄想,迷了以后他就动。所以诸位要知道,无明是动相,觉是不动的。觉心不动,无明是动相。所以佛法的修行,无论是大小乘,无论是显密,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方法、手段尽管不相同,原理原则都是修定,这个是决定相同。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密宗用三密相应的方法,口念咒,手结印,心里观想,修的什么?还是修定。手段、方式不一样,统统修定。为什么要修定?定是不动的,觉心不动。它有个根本的理论存在,动就错了。诸位如果从这个地方来观察,这个佛法是正是邪很容易分别。正法是清净心,正法是不动的,不让你动心。不但恶的念头不能动,善的念头也不能动,善恶两边都不动,这是佛法。
  无明是动相,也就是现在科学家讲的波动。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一念不觉,心动了。诸位要知道,真心永远不会动。这个动不是真心,妄,虚妄的,所以就叫它做妄心。真心不会动,怎么会变成妄心?真心会变,要变成妄心,那怎么叫真?诸位要知道,不是真心动,是真心的作用动了,是作用动,这个境界非常微细,要很细心去体会它。不是心之本体动,体决定不动,作用动。这一动,就叫做业相。业就是造业,当然这个造是非常非常的微细,不但我们不知道,佛在大乘经上给我们讲,七地菩萨都不知道,要到八地他才见到,所以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的三细相;也就是说,他体会到了,七地以前体会不到。这种极其微细的动我们观察不到,今天科学家藉著先进的科学仪器也没有办法观察到。科学家能够观察到电子那个活动的状况,观察到光子,我们讲光波,光子光波是一个意思,光子可以称之为光波,光波也就是光子,能够观察到它的活动状况,这是很微细。因为动,这里面就变现出能见相,就是阿赖耶的见分;从能见相就变现出境界相。境界相是以无明业相为因,能见相是缘,有因有缘就变成果,果就是境界相,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物质是阿赖耶的相分,现在科学名词叫基本粒子,这是最小的物质,认为是不可能再分了。这个果相从哪里来的?是阿赖耶的能见相为缘,业相为因,这样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是假的,不是真的。从无明生的,无明是虚妄的,虚妄不会生成真实,所生的还是虚妄。
  【一真一妄,虽无始来,和合为一,实则表合里不合。】
  这个事情佛在经上也说得很多,真妄不二,性相一如,佛这个话说得很多。佛有没有说错?没有说错。这是什么?就事论事。事相上确确实实是这个样子,可是再深入的分析,那就不一样。深入的分析,那就是所谓「表合里不合」。假如表里都合,我们还要修什么行?我们不就都成佛了吗?就不必修了。实在是表合里不合,这就是讲的虽无住,还得要生心。如果他真的要是表里都合的话,无住就好了,不用再生心,说生心不就多余的?它有这个道理在。本不相应,各不相涉。这是更深入一层去观察,真妄不是真的和合,不是真的一如。不是真和合,佛说和合;不是真一如,佛说一如。那是讲什么?所有一切现相的存在,它的时间是极短的,等於没有,是从这个地方来讲的。
  【圆觉经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佛在《圆觉经》上有这么一段话。无明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发生的第一个因,如果我们找这个世界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最初的原因就是无明,无明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第一个原因。它不是真的,它没有自体。没有自体,怎么来的?因缘所生。这是佛法里讲的缘起,它是因缘生法。凡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没有自体,没有自体是空的,所以缘起性空:性是讲体,他没有自体,缘起性空。凡是因缘生法都没有自体,所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下面一个比喻说: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於醒,了无所得。】
  这也正是古德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这样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不限於六道,十法界都是一个梦境,六道是恶梦,四圣法界是美梦,都是梦中境界,不是真的。这个梦有没有醒的时候?有。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醒了,六道、十法界就没有了,你进入另外一个时空。六道十界脱离了,进到一真法界。所以时空确实可以突破,这个不是假的。禅宗里面讲粉碎时空,那个不是夸大的话,也不是比喻,是事实。时间跟空间都可以突破的,为什么可以突破?因为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梦醒之后晓得全是空的,在梦中的时候以为是有。修行人之可贵,就希望在梦中自己晓得在作梦,这是他的功夫。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度化众生,他是清楚的,他在作梦,自己晓得在作梦。我们这些人一块在作梦,不知道自己在作梦,把梦当作真的。他跟我们一起作梦,他晓得他在作梦,这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
  【学佛首须信此,入道乃得其门。】
  现在学佛的人很多,因为科技的发达,印刷术的便利,学佛已经变成社会上很时髦的风气。有没有入门?没有,都变成门外汉。不但没入门,把佛法学错了,搞偏差了,大有人在。为什么他不能入门?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金刚经》正是江味农老居士所说的话,不能不讲,不能不细讲。《金刚经》很不好讲,唐朝中叶以后一般讲经法师最怕的是讲《金刚经》。为什么怕讲?怕人家听了会错意思。错会了意思,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所以要讲一定要细讲,不能含糊笼统。含糊笼统都认为什么?《金刚经》一切讲空,什么都没有了,那什么坏事都可以干了。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那就坏了,就把这个意思完全讲错了。
  要晓得,《金刚经》显示的正意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是什么?所有一切虚幻之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变现的?因果变现的。你承认不承认眼前一些境界存在?你只要承认这个,你就得承认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因为万法皆空,所以佛教给你应无所住。心要清净,无论什么事情,世法、佛法都不可以放在心上。为什么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佛在此地讲得很清楚,佛法也是因缘生的,所以佛法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法也是「即非是名」,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佛在此地明白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指佛法。这才晓得无住是不放在心上,不可以有这个牵挂。佛法尚且不能挂在心上,何况其他的!统统是假的。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假相它有,它不是无,所以教你而生其心,道理在此地。无住,不住有;生心,不住空;空有两边不住,这叫菩萨道,这是大乘法里常讲的中道,两边不住。因此心地清净,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真诚热心,他并不消极,表现的比一般世间人更积极、更美满。这是讲:你要不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真正相信,你不得其门而入。此地入道、入门,这个门道的标准相当高,不是普通的标准,是法身大士的标准,圆教初住菩萨的标准,此地讲入道跟入门是这个标准。
  【妄心之起,即由正念之松。】
  妄心怎么起来的?我们不往深处说,也不必往高位次说,就是我们自己的境界,现前在日常生活当中。过去我们不晓得什么叫正念,这一次在《金刚经》上这样讲过,知道什么叫正念。抓住《金刚经》上的两句话,正念就分明了。哪两句话?三心不可得、诸法空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都知道肯定三心不可得、万法皆空,这个念是正念。你的心多清净,你不会染著。但是这个念头一松,麻烦来了,老毛病、老习气立刻就现行,又打妄想,又分别执著了,一松就不行。什么叫用功?这叫用功夫,松不得,这叫观照。念佛人时时刻刻提起这一句佛号,可是这一句佛号提起来,这一句阿弥陀佛,要晓得三心不可得、万法皆空,这个佛号才管用,功夫才得力。如果不晓得三心不可得、万法皆空,一句阿弥陀佛,念头里面还贪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佛号虽然念,念得再多,没有功夫,不得力。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少?放不下!不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空的、假的,最贴近的这个身心是假的、空的,不可得。要在这里看透,这看破了;要在这个地方放下,彻底放下,真放下了。
  如果在这一句里面提不起正念,《金刚经》上句子很多,句句都可以拿来做我们观照的正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能够常作如是观,行!这是正念。然后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因为你晓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这个心就凉了;凉了就醒过来了,清醒了。这一句话提醒你,让你头脑清新不再迷惑;再一句佛号求生净土,决定往生。往生不但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这是无比的希有殊胜。要知道我们在六道轮回,无量劫以来都搞生死轮回,来生还要继续搞吗?想想这一生,哪一桩事情称心如意?跟这一切众生往来,都是冤家债主。说实在的话,没有报恩的,都是报怨的;没有还债的,都是讨债的。跟这些众生怨愈结愈深,债务愈搞愈麻烦,往后的日子愈来愈不好过。你要真正想到这个事实,赶快跑。跑的方法,就是身心世界统统放下,赶紧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永脱轮回,永脱十法界,这是唯一的一条生路。八万四千法门只有这一门,无量法门只有这一门,你能够真正逃得掉的,其他的法门虽然好,门槛太高,你不见得有效;换句话说,纵然勤苦的修学,你还是逃不掉。原因在哪里?见思烦恼能不能断?这是根本的一个原理。不管修学哪个法门,见思烦恼不断,出不了六道轮回。见思烦恼是烦恼障,烦恼障破掉了,脱离六道轮回,所知障破掉,脱离十法界。这个二障很不容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你是个明白人,知道事实真相,暂时把它放下,念佛就带业往生,见思烦恼不断也行。不断见思烦恼能逃得出去,只有这一条路;除这一条路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条路。所以念佛法门是一切诸佛赞叹,道理就在此地。
  由此可知,正念不能松,要提高警觉,高度的警觉。这一松怎么样?这一生出离六道的机会又失掉了,这是真正可怕,世间没有比这个事情可怕。生死不可怕,这个才真叫可怕,所以决定松不得。印光大师不但劝人,自己修行也如此,常常把死贴在额头。我到苏州看印光法师的关房,他老人家晚年都住在那个地方。那个房子很简陋,小佛堂一点点大,里面什么陈设都没有,听说就保持印光法师原来那个样子,都没有动。小佛堂很简单,供的一个佛像,佛像上面,他老人家自己写了一个字:死。警惕自己,死到临头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叫你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什么叫老实?一切放下才叫老实。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身心世界有一丝毫没有放下,不老实。念佛是念佛了,不老实念佛,这个往生就不可靠了。所以老实的标准,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明了三心不可得,万法皆空,都放下了,放下就没事了,这就真老实;还有事,不老实。问你有没有事情?我还有事,不老实;没事才老实。你们想想:自己到底还有没有事?往生自己有没有把握?这是我们讲到此地,正念。
  【正念提起,妄念便无。】
  妄念无,就是我刚才讲的,没事了,有事都是妄念。正念是事实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念提起,妄念便无。
  【乃自然之理,并非奇特。】
  这个一点不希奇,自自然然的。由此可知,凡是妄想分别执著还没有断掉的,都是正念提不起来,功夫不得力。
  【知幻即离,离即知幻,非两事也。】
  这两句话是《圆觉经》上说的,我们前面也念过。幻是假的,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知道一切有为法是梦幻泡影,你就再不执著了。可以受用,绝对不放在心上,你说那个多自在!就跟作梦一样,梦里面有好吃的可以照吃,有好玩的可以照玩,决定不执著,为什么?假的、空的,所以在这里面苦乐忧喜舍的受都没有,它不是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只要你知幻,你心就清净了。「离」就是心里头离妄想分别执著的念头,这个念头没有了;不是叫你离开事,事没有妨碍。清凉在《华严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妨碍,碍的是你心里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碍事。
  离是离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心地清净了。离才真正知道是幻。你知道幻,你一定离了,心清净了,离的时候才真正知道这是幻。有一些人,我们也不能怪他,他说的话也不是故意打妄语,他是一种误会,说:「这个事情我真的知道,真看破了,但是我还是放不下。」诸位要晓得,真看破就放下了,真放下就看破了,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看破容易,放下难!」这种话说起来似是而非,这个不是真的事实。真正的事实,看破、放下是一桩事情。此地讲,「知」就是看破,「离」就是放下,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谈起来,「佛教我都懂」,他就放不下;换句话说,他没懂,没懂自己以为懂了,是这么回事情。这在佛法里面叫做增上慢,并不是真正的傲慢,他是误会,以为他自己懂得,其实他真的没有懂。佛法的修学,实实在在不容易!所以老师教一个学生,谈何容易!学生想找一个老师,古人常讲「可遇不可求」,难!老师要找一个学生,比学生找个老师还难。师资道合,这是自古以来非常希有难逢,那叫真正生欢喜,志同道合,不容易!在佛法讲,是无量劫的因缘,不是偶尔遇到的。我们一般讲,他真正投缘。《圆觉经》上讲的知幻跟即离,要晓得它是一桩事情,我们通常讲看破、放下,确确实实是一桩事情,非两事也。
  【此是除妄最直捷、最扼要之方法。】
  《圆觉经》上这两句说的也是干净俐落、简单明了,可以用它来做《金刚经》的注解。妄想分别执著难除,实实在在说,除妄想分别执著容易,以前孙中山先生讲「知难行易」,这是孙文学说里面中心的一个纲领。我早年亲近章嘉大师,我们就常常谈这个问题,佛法的修学是知难行易。怎么说行易?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常常讲经说法,听众当中有些人听不到一半就证果,可见得它容易。难在哪里?难在知。的的确确是在知,做太容易了。实在讲,放下很容易,你为什么放下那么难?你知得不透彻,你没有真的知道。你要是真的知道,放下太容易了。佛法在行不难,所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实际上的例子,在经典里面,在古德修行传记里面、语录里面,我们都能够得到证明。五逆十恶的罪,这是造极重之罪,像《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阿闍世王子杀父亲、害母亲,跟提婆达多勾结,破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罪造尽了。死的时候,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他到那个时候才后悔。地狱相现前才后悔,这是他过去生中善根力量很深厚,所以在那一刹那他还来得及,他知道自己真的错了,真心忏悔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接引他到西方去了。去的是什么品位?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上品中生。我们吓了一跳,品位怎么那么高?以后才知道,念佛往生是两种方式,一个是平常我们念佛、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是一种,另外一种是临命终时忏悔往生的。看他忏悔的力量,他那个往生,九品也有上上品,也有下下品,忏悔的力量。他是真诚心彻底忏悔,那个品位一下就拉上去。所以行容易,不难!难在知,知难行易。
  【时时如此觉照,不少放逸,我见从何而起耶。】
  这句句都是真实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一二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12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八面,倒数第二行:
  【知幻觉照,必先严持禁戒,以绝染缘。多读大乘,以明佛理。令此心略得安静,俗见渐能减轻。乃能知幻,乃能觉照。】
  经文的讲义在这一大段,对於我们用功的方法,实在说是非常重要。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即使念佛也不能例外,如果不懂得觉照,功夫就不得力。由此可知,觉照是佛门行门里面最重要的纲领。什么叫做觉?什么叫做照?怎样觉照法?这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我们用最通俗、最简单的话来说,觉照有提起警觉的意思,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因为不觉就迷了,迷非常容易。原因我们不难明了,这是无量劫来迷惑颠倒的习气太深,所以现在要想把这个习气换过来,自然是一桩难事情。
  古大德提示我们,修行要紧的,就是生处把它换熟,熟处换成生。熟是什么?贪瞋痴慢、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很熟,时时刻刻它就现前,要把这个熟的地方生疏掉。念佛我们很生疏,念念就忘掉了,念念佛号就断了,要把念佛变成很熟,把这两个交换一下就行了。这个都是觉照的意思。这里告诉我们,我们觉照提不起来,要怎样才能很顺利的提起来?这里教给我们一个方法,第一个要严持戒律。严持戒律是把染缘离开,我们功夫不能得力,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大的障碍。为什么不得力?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贪瞋痴慢马上就起现行、就起作用,把功夫就折断了,所以持戒非常要紧。
  在《无量寿经》上佛教导我们,要修身语意三业,教我们护持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三业里面佛把口业摆在第一,原因就是口业非常容易犯,两、三个人在一块,他不是在念佛,不是在讨论经的意思,都是是非人我,张家长、李家短,搞这一套,所以佛把这一条戒列在第一个,有道理!《六祖坛经》里面也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看到这个世间,这个人也不对,那个事也不对,到底谁不对?是自己烦恼习气太重了。人与事与自己念佛有什么相干?不相干的事情!真正能做到不见世间过,他的心就清净,功夫才能够得力,高度的警觉心才能够提得起来。第二句教给我们,「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无量寿经》上这三句,实在讲已经把戒律,乃至於我们常讲修学的纲领:三福、六和,都包括在其中了。这是教给我们一定要严持禁戒,把外面不好的缘把它杜绝。
  多读大乘,以明佛理。为什么戒律学不好?实实在在讲,理没搞清楚。持戒是教你放下,放不下是因为没看破,真正看破了,放下就不难。读经是明理,明理帮助你看破。多读大乘,不是叫我们遍读大乘经典,遍读大乘经典当然也是好事情,可是这个不是对初学人说的。初学的人要紧的是一门深入,选择一部大乘经一门深入。什么时候才多读,广学多闻呢?一定戒持好了,换句话说,心清净就可以涉猎一切大乘经典。心不清净,涉猎大乘经典没有用处,那是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为什么?心不清净。读一部经的目的是修清净心,所以读一部经,一方面求明理,一方面就是修戒律,修清净心。一定清净心现前,所谓是烦恼轻、智慧长,这个时候才有能力遍涉大乘。你一接触会开悟,帮助你开悟,这个要知道。
  「令此心略得安静」,可见得初步修行的目标就定在此地,要把心安静下来,要定下来。「俗见渐能减轻」,俗见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指这些东西。妄想执著轻了,妄想执著少了,佛经上教给你用功这些方法,就容易得力了。这个时候「乃能知幻」,时时刻刻,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场所,我们六根对的境界都知道,这个境界、这个现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就叫觉照。如果眼前境界,你还以为是真有,还在里面动贪瞋痴慢,你的觉照完全没有;换句话说,觉照就是认清一切现相的事实真相,的确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知道这是幻相,不是真相,所谓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不但我们眼前这些相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就像《楞严经》上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根本就不存在,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这个现象,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十法界之外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还是这个现象。不同的地方,十法界里面它变化得快,速度快;一真法界里面变化的速度慢。快慢是什么道理?是念头。凡夫这个念头动得快,速度快,刹那生灭,因此变现的相就变得快。愈是定功深的人,他那个念头就是心里面的波动速度慢,波动的幅度不大。在一真法界里面这些人,他们心里波动非常微弱,几乎看起来好像是平静的状态,所以现的法界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实际上原理是相同的,就是他这个心波慢,速度慢,波动不大。六道里面愈往下去,那个波动愈大,速度也愈快。所以现相是这么来的,统统是幻相,你要知道这些相是虚幻不实的。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住就是执著,不要去执著,执著就错了。保持这样的观察状况,这就叫做觉照,觉是不迷,照是明了;在境界里面决定不迷,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是功夫,真正用功就是这个。再看底下这一段:
  【是名我见等之修功,尤要,尤妙。是名我见为真性变现之幻相。所谓销除,并非断灭本性,乃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一也。】
  经上说「是名我见」,这一段经文在二百五十面最后一句:「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解释这一句。是名我见「等」,就是等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一句要怎样修,要怎样用功?这地方就提出来,这个修学的功夫尤其重要,尤其是妙。这个妙,你一定要懂得佛在经上讲的即非是名,你要懂得它的含义。「是名」是从相上讲的,「即非」是从性上说的,这个句子里的重要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不但我相是虚妄的,我见也是虚妄的。相是现相,我见是四种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思想、见解;思想、见解也是虚妄的,也不是真的。为什么?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是真性变现的幻相。
  法相唯识家分析得细密,他将心法、心所法,每一法里面都分作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相分就是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分就是此地讲的「我见等」,见相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就是真性。证自证分,就是自性里面的觉照。这是性相两宗使用的名词术语不一样,我们了解,合起来看,意思就格外的清楚。所以见相两分都是从真如本性里变现的幻相,称它作幻相,它确实有相,但是这个相生灭太快了,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如果用我们现在这个概念来看,它的存在,它那个相现出来存在的时间,大概总是亿万分之一秒,它不是没有,几乎生灭是同时的,所以佛经上常讲不生不灭。怎么会不生不灭?它存在的时间太短,所以几乎生灭是同时的。但是这个相不会断,相不会灭,这个诸位要知道。这个相是相续相,它不会灭,决定有相。性是体,体一定现相,相不会灭,相会变,刹那刹那都在变,所以叫它做幻相;它不是真的,它会变,变得很快。
  经上佛常常教我们要断、要离,这些言语文字,我们要了解它的真实义。是不是真的能把相离掉?真的能把相断掉?不可能,没有这个道理。如果这个相要能离、要能断,那本性就断掉了,本性就离了。此地说:「并非断灭本性,乃是但除其病」,什么病?执著的病、妄想的病,除这个东西而已。教你离是离妄想执著,教你断是断妄想执著,不是教你断自性,也不是教你断假相。那个相是幻相、假相,你要断它干什么?相根本就不碍事。清凉大师在《华严》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理就是这个地方讲的真性;相就是此地讲的我相、我见等等,它不碍,没妨碍。妨碍,是你在这里面起了妄想、起了分别、起了执著,这就坏了,这是病,佛教我们除,是除这个病,不除其法,法性、法相怎么能除?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佛经上常讲的,这个断非常重要,断德,断的是什么。再看底下这一段:
  【我见是缘生法】
  缘是因缘,凡是因缘生法都不是真的。不是因缘生法,那就是真的。什么东西不是因缘生法?真性不是因缘生法。八识都是因缘生法,阿赖耶从哪里来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它是因缘生法。阿赖耶是一切虚妄的根源,从阿赖耶里面才变现出前七识,前七识叫转识,才生出见相两分,所以它是因缘生法。
  【心若攀缘,我见便随缘而起。】
  佛教给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消业,攀缘就造业。什么叫攀缘?你有分别、有执著就攀缘了。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这叫随缘。心里有稍稍一点攀缘,可见得「我见」是缘生的,攀缘还是自己攀自己,没有攀到外面去。心外没有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的幻相,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自心缘自性」,本来没有幻法,虚幻是这么样造成的。这个地方,我见便随缘而起,随著你攀缘而起,执著就愈来愈严重。
  【心若不生,我见则无从生。】
  可见得我见从哪里来的?我见就是起心动念来的。你只要起心,只要动念,谁动念?我动念;谁起心?我起心;我见从这里生的。起心动念就是攀缘,就是心的攀缘。这是说明我见是怎么来的,说明它是缘生法,它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心里面要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但一切凡夫著四相的病你除掉了,著四见的病也除了。所谓断,所谓除,所谓灭,都是这个意思。四相四见存不存在?存在,它不是没有,破它的执著而已。要晓得四相四见是一切万事万法的根本,它从哪里来的?把这个根本找出来之后,枝枝叶叶就很容易解决了。
  【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这两句话是《圆觉经》的经文。怎么离?知道就离了。知道,怎么离?知道,不再执著了,知道,不再打妄想了,什么妄想都没有了。为什么什么妄想都没有?因为身心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还打什么妄想?所有一切妄想,从根给你拔掉了。你这个事实真相一明了,妄想分别执著马上就没有了,即离。由此可知,知是看破,离是放下,看破跟放下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先看破再放下,先放下再看破,你永远没有放下,永远也没有看破。《圆觉经》上这两句话好,妙极了!《金刚经》前面跟我们讲「非一非异」,经义一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多明显。也正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谓「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看破跟放下是一不是二,不是二法,把看破跟放下说成是二,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是你永远也不会看破,你永远也不会放下;如果你知道这是一,这个境界你就契入。知幻即离,知跟离是一。离幻即觉,离跟觉也是一。觉就不迷了,觉就是佛菩萨。这就是说明,离幻你就是佛菩萨。
  下面我们用更粗浅的话来说,大家更容易明了。遇缘,这个缘里面包括非常广泛。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叫缘。上从诸佛如来,下至地狱众生,统统包括在里面。遇到佛,也是这个看法;遇到鬼,也是这个看法。为什么?是一不是二。你把佛跟鬼分成两个,你就迷了,你就堕到二法里头去了。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一,为什么是一?这个经讲到此地,大家应该都有一些体会。从理上讲,都是自性变现的,万法归一,一个自性变现的,体是一个。理上讲,一切万法不二,所以大乘法讲「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从事上讲,佛的相也好,鬼的相也好,都是业因果报刹那的相续相,这从事上讲,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从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也是一,它也不是二。无论从事上、从理上都归到一。我们要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说看破放下谈何容易!怎么肯舍得放下?所以必须真正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而后遇缘,你就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
  所有一切境缘里面,佛现前了,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妖魔鬼怪现前了,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人真的觉悟了。凡夫之人,所以佛不能现前,为什么不能现前?佛一现前,这还得了!马上就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我见到佛,我的功夫不错!」你看看,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大风大浪就起来。佛晓得你没有功夫,没有定力,好不容易心才清净一点点,佛一现相,马上大风大浪就把你那一点定力都破坏光了,所以佛也不来现前,这是佛的慈悲。什么时候你见佛?在一切境界相里,心平等,心清净了,这个时候佛现前。就跟学校老师教学生,学生成绩差不多了,再给他考试,他功夫不到不考他,考他没有用处,考都得零分,那有什么意思?必须看他用功用得差不多,再来考一考他。我们现在功夫都没有,佛一来考都得零分,佛知道我们这个状况,干脆不来了。这种对待境界,即是离幻即觉。这是第二个意思。
  【此二义,极要极要。】
  十七跟十八这两条,非常重要!
  【除我见之修功,莫妙於此。】
  我们把前面所说的,归纳到最后这一句,就是一切时、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面对的时候都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离幻即觉,这就是除我见的妙法。诸位要晓得,我见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虚幻根源,《金刚经》末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的根源就是我见,我见要除了,十法界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讲的「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时候十法界没有了;没有,变成什么境界?一真法界,就恢复到一真法界。禅宗里面说,恢复到自己本来面目。诸位要晓得,本来面目就是一真法界。有我见,变成了十法界,执著我见就变成六道轮回,十法界、六道是这么来的。《金刚经》教给我们,真的是从根本修,从根本上把这个病根拔除。
  【若不依此,永不能除】
  这个话说得并不过分,确实是如此,你要是不依照这个纲领,我见很难拔除。自古以来多少修行人,有能力出三界,没有能力出十法界。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如果依天台家的说法,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出不了十法界。原因在什么地方?我见没有彻底拔除。所以他作菩萨、作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他不能提升到一真法界。
  【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於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无了知,不辨真实。】
  这一段也是《圆觉经》的经文。这个经文实在讲非常之妙,妙极了!
  【此八句中,初二句为主。即不起二字为主。下六句,是展转释义,解释它的意思,说明不起之所以然,什么叫不起。必如此,方为真不起。】
  「不起」两个字的意思很深很广,也很不好懂。底下这六句,给我们解释出来,什么叫不起,举出这个例子来说。其实也不出前面这四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能把这四句十二个字做到,《圆觉经》上这一段你就全部都做到。
  居一切时,一切时里面当然包括一切处,当然包括一切境缘,就是一切物质环境与人事环境,你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不起妄念。妄念就是前面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是妄念,此地就是一个妄念统统包括尽了。下面解释什么叫不起妄念?於诸妄心,亦不息灭。平常我们有念头,起心动念,这个念头要不要去灭它?你要想灭那个念头,又加一个妄念,你能灭得了它吗?我妄念很多,我要把妄念灭掉,你是妄念上再加妄念,你决定灭不了妄念;不理它,妄念就没有了。
  初学佛的人遇到这种状况很多,特别在念佛的时候,大家在一块共修念佛止静,完了之后回来,「法师,我不念佛没有妄念,我这一念佛,妄念不晓得有多少?」吓得不敢念佛了。其实他这个想法错了,不念佛的时候就有这么多妄念。不念佛的时候,你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妄念息灭掉,你没想到,这一念佛,要用佛号把妄念息灭掉,才发现有这么多妄念。不是你念佛念出来这么多妄念,不是的,是你念佛的时候才发现。你想静一静,坐下来静一静,发现有这么多妄念;发现之后怎么样?不要理它,没事!妄念自自然然就少,就息掉。你要是「我有这么多妄念,这可不得了!」那妄念不是愈来愈多?你在培养妄念。这里教给你,於诸妄念亦不理,就是不要理它就完了。用自己的功夫,参禅继续不断用参禅的功夫,念佛就用念佛的功夫,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没关系,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根本不理会妄想,这样妄想就愈来愈少,佛号就愈来愈得力了。要用这个方法,不要怕妄念,妄念原本就是那么多,不是念出来的,是你发现而已,不必去照顾它。道场常常教人,你要照顾话头。你念佛的时候要照顾佛号,不要去照顾妄想,这个非常重要。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眼前这个境界,不必样样都打听,样样都知道,这个事情是找麻烦。古德常讲,「知事少时烦恼少」,知道的事情少,烦恼少。换句话说,你知道的事情多,你的烦恼就多,你何必要自己找烦恼?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知道最好。「识人多处是非多」,交际应酬没有好处,认识人多,是非就多。不需要认识的人,不必打交道。所以教你能够省心,修行人总要烦恼少、是非少,你心才能静得下来,才能够定得下来,这都是在严持戒律之中。
  古时候的道场,多半建立在深山当中,也就是说,你想到那个道场去,走路都很困难。它的目标?你要不是真正为修道,最好你不要来,不要来扰乱,是这个意思,那是真正修道的地方。住在道场上,人也不出门的,它有它的界线,有它的范围。像过去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他在庐山建第一个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共修,三十年不出界线。他那个界线是道场旁边有个小溪,小溪那里有一个小桥,他不过桥的。三十年没有离开道场,他心清净。山下的事情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不晓得,所以他们的日子是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你看那个心多清净!
  现在修行困难,纵然住在高高的山上,上面架起无线电,还听到广播,还看到电视,世界上什么事情他都知道,你说这怎么行?他那个心是动的,他静不下来。所以真正修道不要看报纸,不要看杂志,不要听广播,每天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他心是静的。现在用这种方法修行的人没了,这就讲为什么我们的功夫比不上古人,道理就在此地。实在讲,理也不清楚,也不透彻,外面这些报纸、杂志、广播,这都是诱惑,外缘不好,诱惑你,叫你起心动念。我们是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在那里挑拨,就是叫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把你的功夫完全破坏了,你说这个事情麻烦不麻烦!这是说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无了知,不辨真实。」给诸位说,不辨真实就是真实。你要一辨真实,就变成虚妄。为什么变成虚妄?真实里夹杂著妄想,就变成虚妄。离开知见,法法皆真,没有一法不真。《金刚经》讲到后半部,法法皆是,皆是什么?皆是真如,法法皆是。你加一丝毫意思在里面,法法皆非。《金刚经》前半部都说法法皆非,都不是,没有一样是的,全部否定掉;到后半部又反过来了,后半部是法法皆是。为什么?你已经离相离见了。离相离见,法法皆是;著相著见,法法皆非。所以法相里没有是非。诸位一定要知道,一切法相里面,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真妄,什么都没有。是非、善恶、真妄从哪里来的?都是妄想里头生的。离开妄想,这个东西统统没有了,这是一定要晓得真实的道理。
  这八句的意思明白了,就晓得不起妄念应该怎样修学。这是说明不起妄念的所以然,这才是真不起。连「不起」这个念头也没有,若有这个念头,起了,用我们前面讲的,「我对境界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他已经起心动念了。「我不分别、不执著」,你已经分别执著了。这是说法的难处,诸位要会听。所以叫你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你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言说、名字是方便,是方法、是手段,不能执著,一执著就错了。要是不执著,都对,没有一样不对。
  【念不起时,便是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这两句话禅宗里常常用。多少禅堂匾额上就写这四个字,「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灵光是自性般若 的智慧光明,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初见五祖忍和尚讲的,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灵光独耀。他是这个境界,他不生烦恼,也就是说他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妄想,他透出来的是智慧光明。「根尘」,根就是我见,尘就是我相,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四见四相。「脱」是离开了,「迥」是远远的离开。远离四见四相,所以自性般若 光明独耀。
  【总之,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佛教给我们要有觉、要有照,那是什么?我们现在连觉照都没有,所以教你要有觉有照。有觉有照是初学,觉照得力了,那个觉照的念头不能要,要就出不了十法界。有觉有照可以脱离六道轮回,不能脱离十法界。但是要是无觉无照,六道轮回都出不去。你在六道里面有觉有照,可以超越六道轮回,不能超越十法界。到最后的时候,那个觉照的念头也没有了,就出十法界。我们读这个经,有觉有照俱名障碍,我们现在要觉要照,这个非常重要。
  【此经是名我见之义,亦复如是。】
  说是名我见,里头就含著有这个意思,含著有觉有照是障碍。
  【我见亦是缘生,自性本来无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