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金刚经讲义

_27 江味农(现代)
  【楞严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这也是《楞严经》上讲的,所以《楞严经》对於宇宙,我们今天讲的是物理,讲得很多,经文里面讲得很丰富。现在所讲的太空物理学,《楞严》上讲得多。「空生大觉中」,大觉就是前面讲的性海,真如本性。虚空不大,过去人认为好像虚空没有边际;现在科学家认为,虚空有边际,而且虚空是有弧度的,这些科学家头脑相当聪明。佛经上讲的就是这样的,虚空不是无际的,性海是无际的。所以佛在《楞严经》上用一个比喻说,把性比作虚空,把真如本性、性海比作虚空,把我们现在这个虚空比作云彩。虚空多大?太虚空当中的一片云彩而已。所以虚空的确不大。两个人睡在一张床上,个人做个人的梦,个人有个人的虚空;醒来之后,虚空都没有了。才知道,虚空不是真的。但是在《百法》里面,有为法没有列入虚空。什么原因?虚空生灭的相不显著,所以把虚空列在无为法里头。无为法有六种,六个无为法,但是六个无为法里头,只有一个「真如无为」那是真的,那是性海,那个是真的;其他五个无为法,生灭的现象不显著,所以列到无为,是相似的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相似的无为。
  虚空什么时候会没有?觉悟就没有了。你没觉悟就有,觉悟了就没有。觉悟,自己晓不晓得?晓得。哪一天起,你看到这个虚空统统是明亮的,你就觉悟了,虚空就没有了。诸位要知道,虚空是黑暗的,在密宗里面叫大黑天,那就是虚空,晦昧为空。觉悟之后,这个暗的现相没有了,一片光明,那个虚空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境界,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的时候,虚空就没有了,突破了。性是光明的,识是黑暗的;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虚空就没有了,就突破虚空。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沤是水泡。虚空是什么?虚空在性海里头是水泡而已。有漏微尘国,微尘是比喻多,就是世界,我们今天讲的星球。无量无数的星球,这星球存在哪里?都存在虚空当中,都没离开虚空。皆依空所生,空是什么?空是性海里头的一个水泡;迷失了自性,在自性里头变成这么一个境界。有漏微尘国,就是前面讲的,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这就变成有漏的微尘世界。沤灭空本无,这个水泡要是破了,灭掉了,虚空本来没有,禅宗机锋话里头,所谓是粉碎虚空。虚空能粉碎吗?能,不是不能;因为虚空不是真实的,虚空是情识所变的,也是从心想生。虚空是假的,世界是假的,哪里说三有是真的?三有是有情众生,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是讲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这个身哪里是真的?虚空世界都是假的,我们的身还会是真的吗?佛在经上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我们说破了。我们读多了看多了,再读《金刚经》上这一段经文,你体会得就更深。
  【三有,三界也。】
  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叫做三有,也叫做三界。
  【有漏】
  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的意思就是不健全、不是完好的。
  【明其必坏也】
  它存在的时间长短,我们今天讲存在是讲它的相续现相,它相续现相能够支持多久?全在想像,一切法从心想生,全在众生的想像。念头转了,境界就转。这个想像,不会永恒不变;实在讲,想像是刹那在变,但是变的幅度不大,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现相似乎是一个相同的相续相。其实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刹那生灭,实实在在是了不可得。
  【一切学人,当常观此理。】
  学人是指修学佛法的人,一切学佛的人,要常常观照这个事实真相,要常常在日常生活当中体会这个道理。
  【虚空尚是晦昧昏扰扰相】
  这是佛在《楞严经》上讲的。虚空是什么?虚空就是晦昧昏扰扰相。通常用两个字来说它,「无明」,无明就是晦昧昏扰扰相。
  【渺小如泡,何况世界】
  这个地方说它渺小,它要跟性海来比较,它就太小了,虚空就太小了,何况世界呢?虚空跟性海比,虚空像空中一片云彩一样,而世界是包括在虚空里面,那么世界不就更小了?
  【何况此身,何足道也。】
  我们身再跟世界比一比,太渺小,微不足道。这都是讲的事实真相。
  【虚妄现有,考实则无。】
  眼前种种境界是虚妄现的假有,不是真有。虚妄是什么?妄想。所有一切境界都是从妄想变现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妄想变现出来的。考实则无,你要是细心去考察一下,实实在在没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从它的本质上说,它没有,从它存在的时间来说,它几乎是生灭同时。
  【因心造业,循业而现。】
  这两句是说明它所以然。这个世界的假相,为什么会有假相?假相是依据什么而发生的?这两句话回答得清楚,是因心造业;心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造业。循业而现,现的就是相,所有这一切相就是你业所变现出来的。业是因,相是果报,业因果报。但是诸位要晓得,业因果报的变现,它确确实实是现相,但是它所现的这个相是极其短暂,真的就像闪电一样,一刹那它就没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相好像存在,就是它刹那刹那的相续相,并不是这个相真的会存在一段时间,没有这回事情,决定没有!刚才讲了,它相续的时间长短,完全看你因心造业的时间长短。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都是循业发现的。
  【寿夭好丑,因果难逃。】
  寿是长寿,夭是短命。这就说明,这两个字是代表这个幻相、连续相,它连续时间的长短,时间长的我们叫它做寿,时间短的我们叫它做夭,你所看到都是一个相续相。「好丑」是讲它现出来的相,「寿夭」是讲它存在的时间。因心善,现出的相就善,三善道的相,四圣法界的相:声闻、缘觉、佛、菩萨。因心不善,现的是六道的相、现的是三恶道的相,那就是丑。好丑就是讲境界的善恶,都是自己造的,因果难逃。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回什么事?实实在在讲,就是因心造业循环无间刹那生灭相续现相,就这么回事情。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一样是实在的,没有一样是常住的,没有!全是刹那生灭。
  【然五蕴本身,已了不可得。】
  五蕴是我们讲的精神、物质那些因素,这是造成身心世界的条件,这些条件都是虚幻而不可得的。
  【何况假合之幻身】
  四大五蕴假合的我们这个身体,身体决定是虚幻。「其为似有」,好像是有,我们能够见到,能够接触到,好像是存在,就跟梦境一样,实实在在是「实无可知」,这是真的。
  【了不可得者,有即非有也。】
  你这样才能真正见到事实真相。有即非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哪有这些事情?唯有业随身。造业它没有中断,我们现前清醒的时候造业,造业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睡觉了,睡觉还在造业,没有中断,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作梦的时候,你觉得你在那里造作;你不作梦的时候,还在那里造作,如果你不造作的话,你的身相就没有了,还是在造作。所以这个造作永远没有间断,因此这个色相,相就不灭。你造作的因心变,这个相它就会变,你变的幅度大,那个相变的幅度也大;念头变的幅度小,这个相变的幅度也小。现相是果报,果报是随著因心去变的,正因为事实如此,佛法里头才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晓得事实真相,他要想现好的相,他一定修善因;他不希望见到恶的相,所以他决定不起恶念。恶的念头,一定感得不善的相;好的念头,一定是感得美好的相,这一定的道理。谁做主宰?自己念头在做主宰;决定不是外面来的,确确实实是自作自受。一定要认清楚「有即非有」,即使境界相现前也若无其事,可以受用,不可以执著,这就得自在了。
  【识心如幻】
  识心是妄心,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佛法里面也说三心,这个三心跟《金刚经》上三心的意思不一样,《金刚经》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讲这个三心。佛法里面一般讲三心,是讲心意识,「心」就是讲阿赖耶识,「意」就是讲末那识,「识」就是讲第六识。六识、七识、八识,我们称它作三心,叫心意识,这是所有一切现相变化的根源,它是能变,一切现相是所变。心意识是能变,它是幻,不是真心。
  【世界如泡(前面说过),此身如影。】
  梦是总比喻,梦是总喻,梦幻泡影。
  【身心世界,虚幻非实,一切有为法相可知矣。】
  有为法相不但包括世间一切法,出世间法也包括在其中。世出世,界限是在六道。六道里面是世间法;超越六道,四圣法界叫出世间法;合起来,世出世间法就是十法界,十法界都不出这个范围。所以一切有为法,包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都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如露如电】
  这两个字是比喻它存在的时间短暂,极其短暂。
  【所谓生命在呼吸间】
  这是我们要警觉的。人命无常,要有这个认知,这才是个觉悟的人。
  【当加紧用功,如救头燃。】
  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光阴之可贵。我们今天在世间,世间哪一样东西最可贵?光阴可贵。迷的人把时光浪费掉了,那叫真可惜;觉悟的人,一分一秒都不空过,他要用功办道。用什么功?看破、放下,这叫真功夫。什么叫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像这个经上所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在眼里,这是看破,一点都不迷,晓得所有一切境界无非是业因果报循环的刹那生灭相续而已。念念如是观,知道所有现相是刹那生灭根本不存在,这叫看破。什么叫放下?在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放下了。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了,这叫真看破、真放下,彻底看破、彻底放下,用这种功夫。这个功夫用的,你看不出来,你所看出来的是什么?人家念佛,拿著念珠阿弥陀佛,这个用功你看出来了;在读经,你看出来了;在拜佛,你看出来了。你看到的是有形的,那未必是真的,真功夫是一切明了、心无挂碍,那叫真功夫,这个功夫要念念无间。如果一念功夫失掉,你一念就迷了。迷的相是什么?又分别、又执著,又搞牵挂,这就迷了。所以光阴宝贵,宝贵在这个地方,决定不容许一念迷惑颠倒,决定不容许一念又搞分别执著,这里讲「加紧用功,如救头燃」是这个意思。
  【观此六喻】
  这首偈子里面讲的这六个字。
  【虽是观诸法空相】
  身心世界,了不可得,有即非有,经文表面上是在这一面,这一面是从事相上说,理事不二,性相一如,从这一面就能看透到另外一面,
  【即是观如如之性】
  所以从相上你就见性了。
  【以性相本来融通】
  融是圆融,通是无碍的,正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故观缘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动。】
  前面两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讲自性、性体、性德;不取於相是讲功夫、修德。性修不二,性修一如,你在诸法空相里面,当然就契入如如不动。刚才讲了,你在一切法里头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如如不动,就回归到自性。这是古德常讲的销归自性,销归自性是讲的法法都销归自性。佛在这个经上为我们显示,释迦牟尼佛一开端,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穿衣销归自性,吃饭销归自性,走路销归自性,样样都销归自性,自性是什么?如如不动。所谓如如不动,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样销归自性。由此可知,销归自性就是在事上见到理,理事不二,就销归自性;在相上见到性,性相不二,就销归自性。
  【无为法性】
  这四个字是形容真如本性;一切万事万法的本体,它是无为法。所谓无为,没有起灭,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所谓如如不动。
  【从观有为法相如梦幻入手】
  这是教给我们修观的方法。所谓修观,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从哪个地方下手?《金刚经》这句偈非常好,教我们观一切有为的法相,身心世界如梦幻泡影;虚空如泡,人身如影,都不是实在的。
  【便是两边不著,合乎中道。】
  两边是空有两边,有为的这一边我们要修,修而不著相,就是无为。换句话说,认真努力断恶修善而不著相,心地清净若无其事,但是在事上还是认真努力的去断恶修善,这就对了。这就是两边不著,这就是中道第一义谛。佛与大菩萨们的成就,就是这样修成的。
  【三性、三无性,为法相宗之精要义。佛说法相,原为明此。若知此义,则於缘起性空,更能彻了。修持观行,更易得力。】
  三性、三无性,底下这几段再细说。性是性质,法相宗为我们分析,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外乎这三种性质。第一种「遍计所执性」,遍是普遍,计是计较,这是妄想执著所变现出来的。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是抽象的概念,决定没有事实。可是这种抽象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你不能说没有这个事,但是它确实无实,这是一类。如果在《百法》里面讲,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就是属於遍计所执性。第二种「依他起性」,这是讲所有一切的现相,现相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缘生之法,缘就是条件,「他」就是条件,是依许许多多条件而生起的,这一类就属於依他起性。可见得,依他没有自体,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譬如,我们的身体是依他起的,四大五蕴集合现起这个身相;四大五蕴离开了,这个身相就没有了,这个身没有自体,是四大五蕴组合。「他」,就是我们今天讲,种种条件凑合而有的。像这个房子,房屋是依他起的,这个我们更容易看得出来。这个房子里有钢筋、木材、砖瓦、水泥,许许多多这些条件组合才成一个房子。这些材料堆在那边,我们不叫房子;把它组合起来,那成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是依他起的。所有一切的色相全是依他起的,所以叫缘起性空,它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第三种叫「圆成实性」,这是真的,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是实在,不是假的。这是讲什么?这是讲宇宙万有的本体,是讲我们的心性,心性才是圆成实。除了心性之外,不是依他起,就是遍计执,依他起、遍计执完全是假的。为什么叫三无性?你要执著有这三个性,你又错了,这是妄想。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建立这三个名词,你要以为这三个名词是真有的话,那你就又错了,你又迷了。佛要把你这个妄想执著打掉,所以用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才叫你心地干干净净。这是法相宗的精要之一。
  佛说法相,目的就在此地,就是叫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法相说得很详细、很繁琐,它的好处就是样样都说得仔细,它的缺点就是太罗嗦,讲得太多了,费的时间太长。《般若 经》跟它恰恰相反,《般若 》完全是抓纲领,一点都不罗嗦。若知此义,你对法相稍稍能够通达明了一些,对於《般若 》里面讲的缘起性空,你就会更清楚,更明白了。法相是细说,《般若 经》是略说,但是内容旨趣完全相同。一个是不厌其烦的细讲,一个是简单明了的略说,这是对不同根性的人所用的善巧方便。上根之人听佛一说,他就明了,不需要那么麻烦、那么解释、那么罗嗦。中下根的人,听佛略说他不能够了解,必须要细说。上根人听了佛的细说,他更清楚。中下根人听了佛的细说之后,然后再听佛简单扼要的来说,那在修持上更容易抓到纲领。这样修持观行,观是修正我们看法、想法,行是修正我们做法、说法,真正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思想行为依照佛真实的教诲来修行,这样就更容易得力了。底下三性、三无性,我们下一次再说,今天时间到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二三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23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六面,倒数第二行,从小注二十五段看起。
  【遍计执性,谓普遍计较执著。即性宗常说之分别、执著、攀缘、无明、妄心、妄想等。意在明其虽是无明妄想,然为真心之所变现,非离真性而别有也。】
  这是相宗里面讲的三性与三无性,这是相宗非常重要的理论。他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这三种性质。遍计,遍是普遍,计就是计较,我们用计较大家好懂。相宗他们的论点里面称为计度分别,度是度量,就是计较、度量、分别。也就是性宗常讲的,像我们在《金刚经》上常看到的,我们净土经论当中也常常看到的,所谓分别、执著、攀缘、无明、妄想等等,这里面的范围就非常广大。而在《百法明门》里面,我们看到的比较具体一些,就是属於不相应行法。百法一共分为五类:第一类「心法」,第二类「心所法」。心法跟心所法,以及色法,都是属於依他起性。依他起,这是许许多多条件形成的,这些条件就是依他起,就是因缘所生的。
  「遍计所执」,用现在的话来讲,抽象的概念,它没有事实。譬如,百法里面不相应行法,第一个是「得」,得失的得。说得,当然失也包括在其中,讲一个就行了。「得」,有这么一个概念,像我得到了,我得到财富;「我」是心法,「财富」是色法。把这两边离开,单单讲得,「得」是什么?得,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但它确实有这么一个概念。它虽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它是从心法、色法连带发生的,也离不开它们,但是不可以归纳在它们那一类,这叫做不相应行法。凡是这一类的,都是遍计所执性,就是根本没有这个事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在性宗,总而言之,就把它称之为妄想,这是属於妄想。意思是说明,它虽然是无明、妄想,可是它是真性所变现的,真性是万事万物的本体。其实我们讲的三性,统统都是真性变现出来的,离开真如本性就无有一法可得。打个妄想,也是从真性里面起来的,所以不是离开真性而别有一法。这句话特别说在遍计所执性上,因为它完全是虚妄的;不像心法、色法好像还有一个东西存在一样;这个我们都知道,完全不存在,完全是一个妄念。第二个叫:
  【依他起性,即性宗所说之缘起、缘生、性起。此正本性随缘现起之相用,原不离性体。依者,随也。他,指缘而言也。】
  这个地方的注解,实在讲比相宗讲得简单,容易明了,相宗讲得非常繁琐。「依」就是依靠,「他」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它要依许许多多的条件才能够生起现象,凡是这一类的我们都称作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法性宗里面所讲的缘起,《般若 经》上讲的缘起性空。缘起,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佛法,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就叫做缘起。缘起的法,决定没有自体,我们讲性空那个性是实体;它没有实体,它是许许多多条件合起来现相,这个条件散开来之后,这个相就不存在。
  所有一切的形相都是依他起,像我们人的身体,身体是属於依他起。「他」就是四大五蕴。四大五蕴还是用归纳的方法来说的,因为细说太繁琐,把它归纳为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合起来,有这个身体。四大五蕴要是离开,这个身相就没有了,可见得这个身确确实实没有自性。身,实在讲有没有生灭?没有。缘聚的时候是不生而生,它的确没有生,我们看到好像是生了;缘散的时候不灭而灭,实在讲它没有灭,它只是缘聚缘散而已,哪里会有生灭!生灭是我们看一种粗的相,看的是聚散之相。聚,我们叫它生;散,叫它做灭,实际上只有缘聚缘散,决定没有生灭,这是我们佛法里面常讲「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意思,我们通常也觉得很含糊,搞不清楚,怎么叫不生不灭?缘聚的时候不生,缘散的时候不灭;从缘上去观看,没有生灭的现象。讲缘起、缘生、性起,都是一个意思,这是在性宗,特别是在《般若 》跟禅宗里面讲得最多。
  这正是本性随缘现起之相用,它随什么缘?缘非常复杂,无量复杂的因缘它也有一个头绪,那个头绪就是一念不觉,就是无明动相,统统从这个地方起来的,这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得很多。不觉心就动,觉心是不动的,这一点我们学佛的同修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觉心是不动的。我们今天求什么?求觉,希望觉悟。怎样才能够觉?如果你妄念不止,怎么可能觉?一定要把妄念息掉。妄念息掉,恢复到清净,这个净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定。佛法修学,定是枢纽,戒是方法;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的目的是开智慧。智慧不是学来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需要向外学,外面没有,一定要向里面用功。本经告诉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用戒定慧三学来看,信就是戒学,清净就是定学,实相就是慧学,这两句话里面戒定慧三学都圆满具足。
  由此可知,一念不觉就起了无明,无明是动相。随缘,第一个缘就是指的无明妄动。依相宗的说法,无明起来之后,无明不觉生三细,这就把真如本性变成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有三细相:无明业相、转相、境界相。转相也叫做见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见分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这一部分,相分讲物质这一部分,精神跟物质都是无明业相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心跟物是同源,同一个根源。相宗说得详细,它就变现出这个现相。念头,也就是妄想,它愈来愈复杂,於是变现的现相也非常复杂。如果我们要问,我们妄想究竟是多么复杂?你就看它变现出来的相分。你看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复杂的程度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它跟我们的妄想完全成正比例。这个复杂现相怎么复杂,我们的妄念就这么复杂,妄念是因,现相是果。原不离性体,它也是自性随著染缘变现出来的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依他起性。第三个讲:
  【圆成实性,圆是圆满,成是成就的意思,谓本具,本来具足的。】
  圆成实性是讲真如本性,它从体上说的。
  【约体说,明其本来圆满具足,非造作法。】
  它不是有为法。依他起跟遍计执性是有为法,在《百法》里面总共分为九十四法;圆成实性是属於无为法,而且是六个无为里面最后一个「真如无为」,才是圆成实,其他的像虚空无为,它还不是圆成实。
  【实,就是真实。】
  决定不是虚妄的;像前面两类都是虚妄的,绝对不是真实。这个圆成实性,它是真实的,它是没有生灭的。
  【此即性宗常说之法界、真如、如如、真心、实相、圆觉、自性、清净心等,其名无量。】
  佛在经上说「圆成实」,那个名字说得很多。有一些同修读佛经,不免起了怀疑,说释迦牟尼佛一桩事情用一个名字就好了,说那么多名字,把我们都讲糊涂了。他为什么不用一个名字?实在讲,佛说法我们大家都能肯定,充满了智慧。在方法上讲,极尽其善巧方便,而是我们不能领会,所以在里头还产生误会,这是我们的错误。佛为什么用很多的名相?他有两个道理,第一个,一个名相没有办法把这桩事情形容得清楚,性德它是多方面的,一个名相没有办法完全包含;第二个意思,怕我们学佛的同修执著,执著就错了,前面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性、相宗里面都告诉我们,我们求学的态度,第一个是要离名字相,可见得名相不能执著,所以佛一桩事情说许多名相,就是告诉你不必执著,懂得意思就行了,不需要执著。有这两个理由,佛往往每一桩事情都说了好多个名称,特别是真如本性说得非常之多,这里只是略举几个名词而已,其名无量。
  【性宗亦谓之真实性也。】
  相宗称它作圆成实性,性宗也叫它真实性。
  三性的说法,是不是达到究竟圆满?没有。为什么没有达到究竟圆满?它是落在言语思量这个范畴之中,那就不是究竟的,所以必须要有三无性,这个问题才真正达到圆满。正如同佛说法,说到最后他一定把所说的完全否定,这才圆满。为什么否定才圆满?因为真如本性里头本来没有一个念头,你说什么?所以一定要懂得他「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要是会听,「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才能够契入境界,这才是真正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不可以用思惟、不可以用想像、不可以用言说。但是,我们离开思惟、想像、言说,不能够传递,佛要把法传给我们就无法可传,必须要利用这个做工具,透过这个工具,你要从里面悟入,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接著一定讲三无性。
  【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无字甚活。】
  这个字活活泼泼的,不能把它当作没有,你要说没有的话,就坐实了,那就不是这个意思。
  【有非、空之义,即不可执著是也。】
  实在讲,这个「无」最好的一个讲法,就是决定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执著,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说,你一定堕在四相四见当中,那就错了,所以要懂得不执著。我们看底下这一段,再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先说相无性:
  【虚妄之相,非真实性,性中本无有相,应不著相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相无性。】
  这个文字很简单,实在讲将这个名词解释得也相当清楚。虚妄之相,正是《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相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它是业因果报所产生的现相。业因,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波动,我们佛法里面讲「不觉心动」。我们讲心动,跟现在科学家讲的波动,这个意思非常接近。念头就是心的波,心的波动。动,它就会现相,可是这个相决定不存在。我们现在感觉现相之存在,实在讲是波动的相续相,连续的现相。可是你一定要知道,它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一定要清楚的。
  我们晓得现相是怎么发生的,它的真实状况如何,然后才懂得佛法里面所讲的染净不二、生灭不二。染净,在我们看,这个现相极其粗显,怎么能说不二?清净到极处是佛,染污到极处是阿鼻地狱,是不是真的不二?真的,一点都不错!极清净也是一念现的相,而且这一念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不可得;极其染污的相,也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你要求这个相也了不可得。我们是心太粗了,见不到这种事实真相,所以看到是连续的。连续相里面对於染净好像感触特别的深刻,其实我们的感触是错误的观念,的确是错误的。所以佛与大菩萨的境界,他们入了诸法一如,确确实实入了「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他们入的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简单的讲,就是把十法界看成平等的,在十法界极其差别里面那个差别相没有了,你看到的是真正清净相;这个清净,染净两边都没有了,这叫真清净。看到这个现相,看到不二的现相,法法皆如、法法皆是,这是一真法界里面的境界,这是真实的。
  这个妄相是性现起的,但是它并不是真性。「性中本无有相」,不但六道的相没有,十法界的相没有,给诸位说,一真法界的相也没有;总而言之,只要是有现相,都是心动了。现的相不一样,十法界的相不相同,这就是动的振幅大小不相同。在十法界里面,愈是往上面去,我们讲他的心愈清净,愈清净,波动小;愈往六凡下去,它的波动愈大,是这么样形成的。到菩萨、到佛,那种波动几几乎乎接近水平,见不到它的动,其实它还是有动相,它要是没有动相的话,就不会现相。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知道它的原理,自自然然就不会著相,不会在相里面起分别、执著、攀缘,不会起这个念头,因为晓得相是假的,相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见到的都是业因果报的相续,所以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为什么因果不空?因为有十法界的幻相。十法界幻相从哪里来的?从因果来的,所以因果不空。跟法相唯识宗讲的,相皆是虚妄,唯有识是真实的,这个意思完全相同。不著相,从相上就见性,这个意思前面都说过了。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缘生之法,本非真性。性体无此缘生,应不著缘生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生无性。】
  「生无性」是对依他起的。生是讲生灭,生灭就是有为,所有一切万法都是生灭法。为什么它有生灭?因为它是生灭心变的,生灭心就是生灭的念头,我们的妄想、念头,一个念头灭了,底下一个念头接著就起来了。我们自己晓得,我们这个念头的起灭,这个念头是很粗很粗,最微细的念头我们自己没有办法觉察到,那是阿赖耶识里头微细相。我们能够觉察到的念头是第六意识,我们叫意识,下意识,这个我们有的时候能够觉察。所能够觉察的,还是意识里面那个粗显的一部分,它微细的那一部分我们还是觉察不到;阿赖耶的微细相,那当然就更难了。佛在大乘经上常讲,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八地菩萨,你就想那个心多清净!
  清净心就是定功,世间的定功四禅八定,这是没有出六道,我们讲一般修定功夫分八个等级。第九段的功夫就出三界,就出离六道轮回,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叫九次第定,那是第九等的定功。可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定功,在圆教大经上他们的断证功夫,也就是定功,等於七信位的菩萨;换句话说,七信位菩萨的定功,这是第九等的定功。八信、九信、十信再到初住,初住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有三十个位次,然后从初地、二地到八地,你们想想看,那个等级不可思议!八地菩萨那么深的定功,观察到阿赖耶识的心动,心里头微细的波动他见到了。见到,才能够把它降伏,才能够使它慢慢再平静;你见不到的时候,你对它就没有办法用功夫,见到的时候,才能够降伏它。所以八地菩萨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这个时候见到什么?见到依他起性的那个根源,那个波动的源头他见到了。
  「缘生之法,本非真性。」到这个时候他亲自见到,真心本性是不动的,阿赖耶里面的动相还是无明在作祟,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源,我们今天讲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些现相从哪里来的?从这儿来的;可是真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性体无此缘生。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对於所有缘生,不要说缘生所现的幻相不执著,缘生也不执著。缘生是能生,现相是所生,能所都不执著,晓得这个就是性,还是真性的起用,这叫做「生无性」。缘起性空,前面依他起性是讲缘起,生无性是讲性空,缘起性空。
  「胜义无性」是对「圆成实」说的。圆成实,说实在话,是很不得已佛为我们起了这么一个名字,显示一切幻法之外,还有一个真实。我讲这个幻法之外,这都有毛病、都有语病,为什么?幻法实在讲就是真实,但是讲幻法就是真实,大家很难懂,怎么虚幻就是真实?很不好懂。幻法之外有个真实,这个大家比较好懂;虽然好懂,很容易出麻烦,很容易把意思错会了。不执著这些幻法,幻法就是真实的。只要在幻法里起心动念,那就错了,这就错了。所以佛是不得已而建立的名相,可见得名相是缘起的。圆成实是缘起的,胜义无性也是缘起的。真如本性里哪里有个胜义无性这个名字?没有这个名号。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懂得。
  【胜义无性,就是真如本性,为一切法之本体,名第一义,亦名胜义。】
  胜是殊胜的意思。这个地方说「真如、性、本体、第一义、胜义」,可见得佛说这桩事情,也说了许许多多的名相。
  【此性真实,众生本具,本来圆满,所谓圆成实也。】
  这个地方,我们虽然不能够彻底明了,我们对佛有信心,佛决定不欺骗我们。真如自性,我们个个都有,本来具足,现在虽然在迷,迷失也没有欠缺一丝毫。诸佛如来觉悟了,证得了,说实在话,他的自性也没有比我们多一点点,没有。从这一方面来说,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在《华严》、《圆觉》上都说,他说这个话不多,在一切经里头很少经上有这种说法,这才说出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华严经》上尤其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也是圆满的。佛的德相无量无边,万德万能,真的是随心所欲,应化在十法界,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相,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相,这叫圆满的现相。佛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的本能今天失掉了,佛告诉我们不是真的失掉,真的失掉就不能叫本能,就不能叫本具,不是真的失掉。而是怎么失掉?迷失了,就是你现在一念迷,如果你一念觉,你的智慧德能马上就恢复。迷跟觉都是无始的,前面我们说过,不能再说,花的时间很长。我们的麻烦是一念迷念念迷,麻烦在此地。偶尔也有觉悟的时候,可是第一念觉了,第二念又迷了,那个觉悟就像闪电一样,古人比喻说石火电光,一会儿又迷了。如何能够保持念念觉,那就成功了,我们的本能就全都恢复了。
  《金刚经》上就是跟我们讲这些理论与方法,这个方法里头最重要的,我们用很浅显的话来说,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交互的去用功。看破一分,就放下一分;放下一分,又看破一分;又看破一分,你就再放下一分,这样辗转相辅相成。佛在个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诸佛之成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就用这个功夫,这真的叫直截了当。这是本具、本来圆满,所以叫圆成实。
  【然胜义亦是名字,故曰胜义无性。】
  它也没有自性。
  【应并胜义之假名亦不著而无之,乃真实性也。】
  可见得要见真实性,真实性就是清净心、就是真心,就是本经前面讲的信心清净,清净就生实相;实相就是此地讲的真实性。底下这一段,这是合起来说的,做三性、三无性的总结。
  【不著相,方是真性。不著缘生,方是真性。性亦不著,方为真性。】
  这是总结前面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对於这些法相名词的含义,我们清楚明了,而不能够执著。这个执著是含著微细的起心动念、分别,都不能有,这才是真性、真心的显露。
  【正显相既离性而无体,性亦非离相而别存,於义尤圆。】
  这个意思才讲得圆满,为什么?性一定现相,性是体,有体一定有相,一定有作用,所以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看《华严经》的经题「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说的体相用。佛法里面讲真、讲妄,它的定义很简单,凡是永恒常住不变就叫它做真;凡是会变、无常的就叫它做妄。体相用,在这个里面,体是不变的,体是常住的,所以说它是真的;相跟作用都会变,相也会变,用也会变,会变的就是无常的,我们叫它做妄。由此可知,真妄是一不是二。麻烦的是众生著相而不见性,麻烦在此地。所以,只要你不著相,性在哪里?性相一如,性相是一体,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相,性相原无二致,这个意思才圆满。
  【佛说三性、三无性,所以显性相之圆融。】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为我们讲的无障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碍?因为它是圆融的,它是一体的。
  我们要如何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也就是说,如何能够契入真实的境界?经上讲得很好,禅宗里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本经里面所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谁?我们自己是的,不是别人。我们什么时候能成得了诸佛如来?说诸佛,诸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金刚经》里讲得很清楚,圆教初住以上就是诸佛。《华严经》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本经里面称诸佛,这四十一位叫诸佛。究竟果位上叫圆满佛,这四十一位叫分证佛,统统是如来,都有如来的称号,都有如来这个意思。怎么样契入?《金刚经》上讲得太好,「如来者,诸法如义」。我们什么时候到诸法如义,我们就是如来,我们就成佛,虽不是圆满佛,是分证佛,真佛不是假佛。
  什么叫诸法如义?於一切境缘当中,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障碍就如,有障碍就不如。我们今天看这个人喜欢,看那个人讨厌,这不如。看这桩事情喜欢,看那桩事情不高兴,也不如!如何能够把十法界看成一法界,十法界不二,《维摩经》上说「入不二法门」,众生跟佛一如,性相一如,理事一如,乃至於空有一如,染净一如,佛跟魔一如,无有一法不如,这是我们《金刚经》说的,「万法皆如、法法皆是」,这个时候就恭喜你,你就成了诸佛如来,你入了佛位。
  这是我们要努力的,功夫在哪里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顺逆境缘之中练习观!把这个观念换过来,从前观念错误,错误就是样样都不如、样样都不是、样样都对立,如何在这里面体会到它是一,它决定不是二。但是这种观,大乘经上都教给我们这种观,实在讲它已经把方法道理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观不出来,无从下手。实在讲,不是佛不慈悲,佛讲得太清楚。像《金刚经》上随便拈几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不就一如了吗?佛是个相,饿鬼、畜生也是个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相是虚妄的,畜生、饿鬼相也是虚妄的,那不就一如,不就平等了吗?你要时时刻刻提得起来。
  我们今天难处在哪里?你说它虚妄,它怎么个虚妄法?明明摆在面前,它怎么个虚妄法?你一定要晓得,这个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循环所现的,你这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相存在不存在?刹那生灭,不存在。你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用这个方法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慢慢可以契入到一如,可以入不二法门。这个观不能失掉,一失掉就迷惑了,一失掉的时候,你就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就有是非人我,你就有无量的烦恼,迷失了真相。真相没有别的,是业因果报循环的相续相,确确实实刹那生灭。刹那生灭,生灭的时间太短促,时间太短了,可以说是生灭同时,一生就灭,生灭同时,所以叫它做不生不灭。诸位想想,如果果然不生,你说个不生就没有意思,说个不生不灭那有什么意思?生灭跟不生灭是同时的,说它不生不灭,这个话就有意义了,它不是真的不生,确确实实它不存在。你说佛,佛不存在,说鬼、畜生,他也不存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存在的。从这里去看就入一如,才晓得法法平等,真的是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再看这个小注里面说的:
  【智者明了三性三无性之理,以贯通乎性相。则能空有不著,合乎中道。】
  三性、三无性也是说明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所有一切法相、现相的性质,我们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当然就不会再执著,不会再去分别了。这样不但我们可以脱离轮回、脱离生死;世出世法里面都知道生死事大,佛的大乘经典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可以脱离生死,可以超越轮回;不但能够超越轮回,而且能够超越十法界,只要你入不二法门,就超越十法界。
  【本经令观一切有为法如梦者】
  这是末后一首偈,这是总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因作如是观,便能洞彻三性三无性之理。换言之,若明三性三无性,方能彻底了然一切有为法之如梦。】
  由此可知,性相是一不是二,这是佛家所讲的,「法门无量,殊途同归」。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都归入不二法门;相宗到最后归到这里,性宗也归到这个地方。如果我们能常常作如是观,如是观里面有浅深不相同、有广狭不相同,看你所解义理的浅深,你的观法功夫得力的程度不一样。但是只要肯用功,只要会用功,功夫一定得力,一定会逐渐的深入,然后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当知清净心中,本来离相,是谓真实性,无有梦相。】
  梦幻泡影都没有,我们清净心里确确实实是如此,真心离念。真心在不在?在。真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天天都起作用,念念都起作用,从来没有一分一秒止住而不起作用,从来没有过。全是真心在作用!虽是真心起作用,自己不晓得是真心起作用,这就迷了,这就叫凡夫;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妄心当家作主,真心起作用还做不了主。我们跟诸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诸佛菩萨真心起作用,真心当家作主。我们是真心起作用,妄心当家作主,就好像你是主人,你家里用了很多佣人,结果佣人当家作主,主人没权了,变成这个样子。妄心是什么?分别执著。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是妄心。真心是什么?见闻觉知,真心。我们睁开眼睛能见,能见是真心不是妄心。六根门头举一根,你把这一根通达了,那六根就都通达了。《楞严经》上,佛也是举眼根,说得很详细,经文很长,十番显见。说明能见是真心起作用,见性见,第一眼见是见性见;第二,妄念起来了,起分别执著。第一眼见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看得很清楚,见性见。诸位要知道,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是真性。诸佛菩萨的六根跟我们完全相同,人家见到的是真实的,不带一丝毫虚妄,就是不带丝毫妄想分别执著,就不带这个东西;只要掺杂这个东西进去,就把真心变成阿赖耶识。
  如果你要问,我们真如本性是几时变成阿赖耶识?为什么会变成阿赖耶识?有这个问题的人很多,不但现在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有人向他问过,这是老问题!这个问题在佛法叫根本大问,大问题!这是根本问题。佛虽然在《楞严经》上讲得很详细、很明白,可是读《楞严经》的人、听《楞严经》的人,还是没听懂。为什么没听懂?说老实话,讲经的人本身不懂,怎么会帮你讲,你会听懂了呢?我怎么可以说讲经的人没懂?因为《楞严经》我过去讲过很多遍,我也不懂。我只看古人那个注解怎么讲,我就怎么讲,实际上我没有透彻它的意思。难,非常之难!
  为什么没有懂?因为我们有分别执著,有妄想。我们讲经还要找很多参考资料,就完了,全是妄想,一大堆妄想搬出来讲,这是实实在在的。几时你自己真的有了悟性,真的契入境界,这个要没有真正修行功夫做不到。所以你一生要学讲经,去研究《大藏经》,去找这些东西,《大藏经》从头到尾背过也不行,也没有用处。必须要在一切境缘当中离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成功了。那你的见闻觉知,跟如来、诸大菩萨完全一样。展开经典,看看他们悟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拿来比对比对,那个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契入境界。要想契入境界,没有别的,放下,放下妄想、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之后,还要放下。到哪一天没东西好放了,那你就成佛了。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放下,他还是要放下,要做这个功夫。「清净心中,本来离相」,离相就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知道妄想分别执著对我们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这个东西造业。有业因一定就有果报,因为我们这个业不断在造,念念都在造,所以业果相续。
  【因真性以随缘故,现起身心世界等相,是谓依他起性,这就好比现梦中的境界。凡夫不明缘生虚幻,生本无生,遂致计较执著,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是谓遍计执性,这就是迷相昧性。】
  迷在幻相上,迷在梦境上,以为梦境是真实的,这种虚妄的分别执著,就是遍计所执性。前面我们曾经读过《楞严经》上六句话,在二百七十五面,第十九段,《楞严经》曰:「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这六句我们详细讲过,真正难得!宇宙怎么来的?人生怎么来的?这六句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宇宙人生怎么来的,这里讲虚空怎么来的,晦昧为空是讲虚空,虚空怎么来的?虚空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在《百法》里面,虚空是属於无为法。为什么把它列在无为?因为我们看不出它的变动,像动物生老病死很显著,我们看得出来,它有生有灭,有生有灭的就叫做有为法。植物有开花结果,也很明显。矿物,像我们这个地球,大家都知道沧海桑田,地面上也是不断在起变化,起变化那就是无常,那就属於生灭法。何况星球,现在我们知道得更多,就是佛经上讲的成住坏空,这是有为法。虚空,一个生起,一个将来灭掉,但是从生起到灭掉当中,它没有什么变化,看不出它生灭的现象,没有办法列在有为法里面,只好把它列在无为法里面。但是这种无为,叫相似的无为,不是真实的无为。真正的无为,真如无为,我们的清净心、真如本性,那是真如无为。这个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我们再回头看底下这三十三段:
  【修行人,不可於妄心外,别执有一真心。】
  一定要入真妄不二,那就是真的。如果说妄的外面有个真的,真的外面有个妄的,都迷了、都错了。过去欧阳竟无先生曾经说过: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也不是哲学。不是宗教,这个意思我们很清楚。为什么不是哲学?我们读经读到这个地方就明了,哲学里面有能有所,能所是对立的、相对的,佛法里面没有一法是对立的,所以它跟哲学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从对立的心态去学佛,你决定不能入佛门。现在佛法变成宗教,你要不是学佛教的宗教,就是学佛教的哲学,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教义。所以一定要记住,佛法是不二法,六祖讲得好:二就不是佛法。所以妄心跟真心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把它叫做真心,又叫做妄心?因为迷悟不一样。迷了就叫妄心,悟了就叫真心;迷的是它,悟的还是它,而心里面没有迷悟,由此可知,妄心、真心是假名而已,是不得已说了一个名词。有没有迷悟?再给你说,迷悟不二,这就愈说愈深,说迷悟不二,这个意思非常非常之深!我们看到迷悟非常显著的不一样,怎么会不二?你要是把它的根源搞清楚,明白了,那就不二。怎么迷的、怎么悟的?大乘了义经典里面都讲这个问题,《金刚经》上尤其说得透彻,尤其说得明白,世尊说法非常巧妙,用「即非是名」来显示这个意思,即非是名显示法法皆如、法法不二,不能够把这个法看作二。这是讲到真心跟妄心,妄心之外,另外执著有一个真心。
  【若其如此,仍复昧性。】
  昧就是迷,还是迷了性,还是不见性。
  【何以故?不著於性,乃真实性故。】
  换句话说,佛所讲的真心、妄心都不要去执著。我们要体会他的意思,不能分别、不能想像,「我想想,佛这是什么意思」,那就错了。所以佛法里面,不但是禅宗,教下也不例外。佛法里头不讲研究,为什么?研究是意识,佛法用的名词叫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一样?参究不用心意识,也就是不用分别、不用执著,不但这个不用,也不落印象。这个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落印象,末那识是执著,意识是分别。离心意识,就是离分别、离执著、离印象,那个叫参。研究是用心意识,研究不行,研究完全落在二、三。所以参的时候不落二、三,不落二、三是万法一如。
  【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则依他起,便是圆成实。】
  依他起是相分,是相跟作用,圆成实是体,一而三,三而一,确实是一桩事情,这是入不二法门。所以坏在哪里?坏在遍计执。遍计执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坏在这里。
  【何以故?於性相皆不计执,虽炽然现相,而心固无相也。虽示入生死,而性本无生也。】
  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十法界、六道轮回原来就是一真法界。我们要问:一真法界这些相,众生相跟佛菩萨相一样不一样?给诸位说,不一样。并不是一真法界,花都变成一个颜色,都变成一个形状,不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现相?业因果报本来就那么多。这是佛讲的,「诸法空相,因果不空」,因复杂,现的相复杂。可是你要知道,现的相再复杂,这些现相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三无性里面讲「生无性」就是说这个事实真相。
  《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没有有为法,有为法有,十法界都是有为法,但是这些现相是梦幻泡影。凡夫不晓得它的真相,执著梦幻泡影以为是真实,错在这个地方,在这里感受苦乐忧喜这些果报。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在天堂里面你不会感觉得乐受,你的心永远是平静的,不会被外境所动,不会被境界所转;你在地狱里面没有苦受。换句话说,苦乐忧喜舍都没有了,那才叫真的乐,才叫离苦得乐。佛法里面得乐,那个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就错了;苦乐都没有,那叫乐。佛经上讲凡夫的受,就是感受,身所有一切感受把它归纳起来,称之为苦乐两大类;心呢?心的感受是忧喜,把它归纳成这两大类,这是你身心的受。当你身心没有苦乐,也没有忧喜的时候,这时候叫舍受。舍受是最好、最舒适的,这是正常的。为什么不叫它做正受?舍的时间太短,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就叫正受,就叫得定。这个定,佛学名词叫三昧,你就得三昧。三昧是正受,就是苦乐忧喜统统都没有了,这个受才叫正受;你有苦乐忧喜,这个受是不正常的,这不是正受。
  苦乐忧喜跟外面境界不相干,跟四圣六凡都不相干,从哪里来的?从你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来的,所以真的跟境界不相干。凡夫之人,昧於自性、迷著幻相,以为这个现相是真实的。里面有妄想,就是刚才讲了,分别执著,见到外面这个缘,外面是缘,里面是因;遇到缘,它就起现行,现行是什么?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烦恼就起来了,感受就起来了。外面就是缘,因是里头的;佛教给我们,把那个因息掉,外面的缘不起作用。知道外面的所有一切缘都是平等的,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才能够在一切境界里面真正清净了,真正定下来了。心一清净,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你就看清楚了,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了。明了就是智慧,所以则生实相;生智慧,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了。一切法怎么来的、怎么发生的、怎么变化的、怎么结果的,都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
  於性相都不计较、都不执著了,所以外面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炽然现相,你自己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境界,刚才说过,这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依《华严经》来说,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你最低限度已经证得圆教初住菩萨,入这个境界。虽入这个境界,我们身还留在世间,可是确实证得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佛法里有个术语,叫「入般涅盘」,你已经证入般涅盘。涅盘有二种:一种叫「有余依涅盘」,一种叫「无余依涅盘」。什么叫有余?身体还在,身体还在是有余的。涅盘不是死,有很多人认为,佛教死了就叫涅盘,哪有这个话!这个话把名词完全错会了。涅盘是不生不灭;你已经完全了解、明白不生不灭的道理跟事实真相,就叫做入般涅盘。身体还在,身体还在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刚才讲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时候的身体,就是此地讲的「虽示入生死」,示是示现。跟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没有两样,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起一个妄念,生即无生,生跟无生是一不是二。我们世间人把生跟死看作两桩事情,入般涅盘的人晓得生跟死是一不是二,生死即涅盘。生死就是生灭,涅盘就是不生不灭,这个意思就说明生灭跟不生不灭是一不是二,这个话的意思是这个说法。
  「烦恼即菩提」,烦恼是迷,菩提是觉;我们一般人把这个看作两桩事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觉跟觉是一不是二,这是入不二法门。这些话很难懂,而且很容易把意思会错了。如果能够正确的体会,非常有受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去做转烦恼成菩提的功夫。菩提是智慧,迷的时候是烦恼,悟的时候是智慧,所以烦恼都不怕,转过来是无量智慧。我们在以前讲席当中说到这一句,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讲,大家比较容易体会。烦恼转成菩提,怎么转法?我举个比喻说,譬如做小偷的,做小偷也很聪明,他不聪明他偷不到东西。他有很多坏点子、坏主意、坏的手段。他一旦觉悟了,知道这个是不好、不道德的事情;转过头来,他就当警察,专门抓小偷。他那一套东西都会了,那不就是转成智慧了吗?所以在一念之间,烦恼转过来就是无量智慧。所以不要怕烦恼多,烦恼多,换句话说,转过来之后你的智慧就多,要会转才行;也就是一个用在错误的地方,一个用在正当的地方,用在正当的地方就叫做菩提,用在错误地方那是犯罪,造作罪业,那个错误了。
  【本经唯一主旨,在於无住。】
  这个在经的上半部就讲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把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在前面已经都说出来了,所以一部经的主旨就在无住。
  【以破我也】
  佛门里面常讲到迷悟、善恶的标准,有很多人没搞清楚。佛法里面讲善恶的标准,凡是为我都是恶的,凡是念念为众生那就是善的。为什么为我就是恶的?佛法要破我执。你起心动念,「我」摆在这个地方,你哪一天才能够脱离轮回?诸位要知道,只要有「我」这个念头在,你就出不了三界,六道轮回你永远不能超越,你有「我」。所以佛教给我们,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著想,不要想自己,这是大乘的修学纲领。起心动念都想到众生,慢慢把我就淡掉了。为一切众生,我是众生之一,一切众生都好,那我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念念为一切众生。善恶标准是这么订的,迷悟标准也在此地,起心动念执著我就迷了。所以,第一个就是要破我。
  【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
  其实《金刚经》上,可以说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可以当作日常生活当中用功的观行,这是这部经的好处。所以佛在经上屡次的告诉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乃至四句偈」,那个四句偈是指本经任何的四句,不是指末后这首偈子,它是指任何的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统统可以做为观行的标准。这首偈当然更好,因为所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都知道这是虚幻不实。「梦」是总说,「幻、泡、影」前面也一个字一个字分别说过。总而言之,说明所有一切法相是虚妄不是真实的,把这个境界看作梦境,实实在在是一个梦境。我们把它看作梦境,说实在的话,还是隔了一层,确实是梦境,确实是虚妄的,决定不是真实的。这个样子,你的心自然就会清净;也就是说,心於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当中,自自然然就不执著、不分别,可以放下了。放下,智慧就现前。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放下二分,就透二分智慧,这是真实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 光明。我们今天智慧光明不能现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只要一放下,本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就起作用,就现前。所以应作如是观,的确是非常非常重要。
  「如露如电」,是讲所有一切现相存在的时间短暂,极其短暂。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几十年。你这样想法错误了!几十年当然比起无限的时空是很渺小、很短暂,但是你没有看出真正的真相,事实真相没看出;事实真相刹那生灭。我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同修提示过,我们的光阴过去不再回来,那不是一场梦是什么?去年过去了,上一个月过去了,上一个星期过去了,昨天过去了,今天早晨过去了,中午过去了,下午过去了,能再回来吗?不能!那不是一场梦是什么?不要以为我这个身体还能够存在多少年,我们这个身体存在是刹那刹那计算的,不是一小时一小时计算的,更不可以一天一天计算的,刹那刹那计算的。你才晓得是如露亦如电,才知道不可能存在,这个经上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两句话的意思你就明白了;《楞严》上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就说这个意思。
  这样作观,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管用,而且是非常管用,所以说这是贯彻到底的。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你能够作如是观,正确!非常正确!这个观,由粗而细、由浅而深,粗细浅深随著你的境界不一样,因为你作观,你晓得作观改变我们的想法、看法。观是观念。我们以前都把它当作实在,当作真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以为我们的寿命很长久,以为我们会拥有很多很多的财富,这都是错误的观念,全是假的,梦境!什么东西你得到?什么也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你一样得不到,身体都得不到。身体刹那刹那在变化,我们大家都晓得这个常识。我们进这个佛堂来,一个半小时出去,细胞新陈代谢不晓得多少个了。可见得我们进门来的身体,跟出去不是一个身体,这是现在大家都能体会到的。身体都是假的,何况身外之物?把这些观念统统改正过来,这叫作观。
  想法、看法修正过来了,改正过来了,当然我们的说法、做法就跟著改正。说法、做法那是行为,修行,修正我们的行为。粗细浅深,刚才讲了,随著你的境界在提升,会由粗而细、由浅而深。换句话说,你的境界年年不一样,不但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诸位要知道,年年不一样,年的时间比较长。年年有进步,你的功夫可以说得力了,已经进入了状况。年年不一样,你自己会感觉到,别的人也会感觉到,从什么地方感觉到?相上,心变了相就变了。你的气色不一样,你的光采不一样,你的身体健康不一样,这是非常非常显著的。也就是说,你要是真的能够作如是观,你的相貌一天会比一天好,你一年会比一年年轻,你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好,所有一切病痛都会恢复正常,这一定的道理。你的心清净了,清净心变出来的相就是正常的。你为什么会有病痛,为什么会那样?妄想,清净心破坏了,里面的相也破坏了,这是很明显能看得出来的。功夫更要得力的话,月月不一样。到月月不一样,你自己充满了信心,真正是佛法里头讲的法喜充满,你得到法喜,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快乐、非常幸福。这个快乐幸福,绝对不是物质,不是从外面境界,是从你内心里头生出来的。「从初学至究竟」,这个我们更容易了解,从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不断的向上提升。
  【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
  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都不能离开这四句的观法。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二四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24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八面,倒数第二行,注解第三十五段看起。
  【观空有一切如梦,果能於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何妨於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此之谓大作梦中佛事。学人初下手,便作圆顿妙观,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空到底。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则如如不动矣。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注解到这个地方,可以说对全经做一个总结,当然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能够将这几句体会得,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可以说是全经修行的要领你都掌握到了,《金刚经》的精髓无出於此。行门当中,最重要的是修观,就是把观念改过来,观念修正过来。一切法不外乎空有两大类,所以用空有就把一切法全包括尽了。不但有为法是梦幻泡影,这是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也是梦幻泡影,无为,相宗百法里面讲六个无为,六个无为当中有五个无为法是梦幻泡影,不是真实,我们叫它做相似的无为;唯独真如无为是圆成实性,前面讲过,是真实性,这个真实只有真如无为。但是真如无为没有相,也没有念;换句话说,它虽然是真实永恒的存在,可是我们六根都缘不到,眼见不到,耳也听不到,连心想也想不到,所以也可以用一个空字来代表。
  说「如梦」,这个意思说明决定不能执著。梦境有没有?梦境有!虽有而不实,你执著就错了,不执著不碍事。所以下面这个解释就说得好,「果能於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一切有为法,佛经里面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眼前所见的、所接触到的,全都是有为法。「有」是说它相有,它有这个现相;「无」是说它性无,它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只有幻相,没有自体。而且幻相,我们一定要晓得,它只是生灭的相续相而已,这说明即使幻相也不存在,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有即非有。换句话说,有跟非有是同时的,是一不是二,这个通常我们讲「入不二法门」,它是不二的。能於一切法这样的看法,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是如来知见,诸佛如来看得一点都没错,我们也要这个看法,不能把有为法当作真实,当作真实是绝大的错误。
  「何妨於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无为法是讲的体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什么都没有,虽然没有,它能够随缘现相,它有这个作用,所以性虽然空寂,它不是死寂,它是活活泼泼的,随缘现十法界的相,随缘现一真法界的相,「非有而有」。「非有而有」,是从性那一边说的,从体性上说的;「有而非有」,是从现相上说的。性相没有妨碍,空有没有妨碍。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体性是理,现相是事,理事无碍。通达理事无碍,你就不迷惑了,如果两边都不执著,你在受用的时候一定达到事事无碍,事与事也无碍。现在我们对於事事无碍的理论明白了、懂得了,可是我们还没有做到无碍的境界。为什么没有做到?我们还是放不下,还是有妄想执著,所以我们事事还是有障碍。假如把一切分别执著统统离开了,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也不再执著这个墙壁是实在的,我们能不能从墙壁走过去?走得过去,一点没有障碍。为什么?身是空的,墙壁也是空的,空跟空哪有障碍?我们今天为什么有一道墙就过不去?认为身是有、真有,墙也是真有。好了!有就不能过去。这个理我们懂得,问题就是在放下,我们放下的不够!放一点点不行,要彻底放下,障碍就没有了,真正契入到无障碍的享受、受用。
  诸佛菩萨他们示现在人间,示现在六道,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众生妄想执著,不知道事实真相,佛菩萨示现来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就是「大作梦中佛事」,诸佛菩萨执不执著?不执著。虽不执著,他装作执著,像唱戏一样,他表演,他示现一个凡夫,就要像凡夫的样子,才能帮助这些凡夫。菩萨要度饿鬼道,一定要现饿鬼的样子;不现同类身,就没有办法帮助那一类的众生。帮助哪一类的众生,一定要现那一类众生的身相。虽现身相,众生是业报之身,他有苦受,他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而菩萨示现没有,确确实实没有,菩萨就像经上讲的,「梦中佛事,水月道场」,他确实没有苦受。
  没有苦受,他也要装著有苦受,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读到,佛不打妄语,释迦牟尼佛不是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成佛的,不是的。在《梵网经》上说,他老人家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所以他成佛是久远劫就成佛,这一次来唱戏、来表演,哪里是这一世成佛的?《梵网经》上给我们透了这个消息,第八千次。所以他是示现的,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佛在世曾经也断粮,没得吃!这是经上有记载的,他有三个月马麦之报。遇到饥荒,人民都没有东西吃,当然佛托钵也托不到,也没东西吃了。吃什么?吃马吃的,我们大陆过去叫马干,就是马吃的麦子,那个麦很粗,平常没有人吃的。在荒年的时候,佛托钵曾经吃马麦,这里面佛就告诉我们因果不昧的一段公案;在中国孔老夫子在陈绝粮。世出世间圣人,大圣大贤也有时候在物质生活上遇到困难。佛菩萨这是示现的,告诉我们因果不空,要我们晓得这个道理。
  这些话,学佛的同修多数都能道出,都能说得出,多数也都大致明了。可是平常,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依旧是迷惑,为什么会迷惑?说实在的话,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清楚,没搞清楚,没有真正明了。对於因果报应之事、之理,也没有透彻明了,於是警觉心不够。无始劫来,自己烦恼习气非常深重,这是麻烦事。所以境界现前,烦恼起现行,佛法所讲的忘得干干净净。事情做错之后,也有不少人后悔;后悔无济於事,你的因种下去了,将来还是要受果报。佛表演给我们看,成了佛也要受果报。所以古德教给我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个就很有道理,我们要想到,希望世间人怎么对待我,我就应当如何对待大众,一个道理。我希望别人对我好,我自己对人不好,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佛菩萨给我们示现、表演,无非都是说明这个事实。所以觉悟的人,「梦中佛事」,日常生活也叫「梦中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不迷。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觉而不迷、净而不染,这就叫佛事,穿衣吃饭都是佛事。
  「学人初下手」,底下一段好,前面是讲了一个前提,讲了一个大前提。底下这几句非常难得。我们是初学,初学的人常常想,我从哪里学起?是不是要从初级的学起?像念书一样,我从小学、中学、大学,慢慢去念,是不是这样?在佛法里没有这些。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的九品往生,他里头有一段话非常有道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有九品差别?他老人家讲「遇缘不同」,这句话讲的我们心服口服,是你遇到的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的缘最殊胜,遇到的是圆顿大经。遇缘不同,你遇到这个缘,你就不要枝枝节节,直捷了当就成就了。如果你跟一个小乘师去学,那遇缘不一样,你就得从人天小法慢慢学起,从哪里?从五戒十善慢慢去搞起,这缘不一样。
  我们要珍惜这殊胜难得的因缘,《金刚经》这是顶法,没有比这个更高、更上的,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我们有幸遇到这个法门,一下手就圆顿妙观。圆是圆融、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这样的经典不多,我们展开《大藏经》,圆顿经典太少了。一般经典教给我们修行,确确实实是按部就班,由浅而深,由易而难,慢慢来;这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教给我们是总纲领、总原则,就是看破、放下,直接在这里用功夫。
  「不执实」,执是执著,实是有;就是一切有为法,不去执著它,明了它的真相,不去执著它。「不执虚」,虚是空。这就是空有两边不著。就世间法而论,六道里面欲界、色界是有,我们不执著、不执实,无色界是空,无色界也不执著;空有两边都不执著,你就超越轮回了。轮回里头怎么回事情?就是执著空有两种人,他出不去。我们要晓得,轮回是非常不容易突破的。就我们自己本身而言,我们有过去世,有过去当然就有未来,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无始劫来到今天,过去生中不是没有修行,不是没有闻法,也闻法也修行,为什么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轮回那个关口没有办法突破。
  我们在六道里面,诸位如果很冷静的想一想,你也曾经在天上待过,你也曾经做过天王,也曾经当过上帝,这真的一点都不假。你也曾经下过地狱,六道里哪一道没有去过?变畜生、变饿鬼,不知道干了多少次,为什么没有办法突破、没有办法超越?就是空有两边总是执著,总是不肯放下;只要你空有两边不执著,不学佛也超越轮回了。所以不一定学佛才能成就,不学佛没成就,没有这个话!不学佛的人成就的是什么?我们佛门叫他做独觉,他没有接触过佛法,他也懂得,他也能够超越达到这个目标,称他作独觉,在佛门把他归纳到辟支佛这一类。所以我们生生世世不能成就病根在此地,这下我们搞清楚了。如果这一生当中还是不能放下;换句话说,你依旧不能突破。我们念佛求往生,往生也要放下,空有两边放不下,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也没有办法,也没有办法把你拉去,还是去不了。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两边不著。
  底下讲「不执无」,「无」是不执著也不执著,这叫一空到底。还有一个「我两边都不执著」,你还是执著,执著个两边都不执著,还是出不了三界。《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修学的要领,就这三句。空有两边不执著,并不执著也不执著,你的清净心就现前了,经上讲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自性本具的般若 智慧就现前,实相般若 就现前了。般若 智慧在哪里?不是在《金刚经》里头,是在自己清净心里面,只要恢复清净心,智慧就现前,所以说一分清净就透一分智慧,二分清净就透二分智慧。怎么清净?放下而己。这是把《金刚经》修学的方法,也就是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他们修学的要领为我们说出来。
  「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就是前面教我们圆顿妙观,原来圆顿妙观就是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不执实是无我相,不执虚是无法相,不执无是亦无非法相。我法非法俱空,这是一空到底。圆顿妙观就在这个经上,这个理论方法都在《金刚经》里面。
  这下面是教给我们,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是落实在生活上,要怎么做法?「涉有不住有」,我们每天生活从早到晚,工作、待人接物这都是有,离不开我们现实的生活。生活一切都照常,我们原来是怎样的生活方式,我们无需要改变,原来做些什么工作也不需要改变,照常去工作,照常去生活,那个观念变了。观念怎么变?不住有。《金刚经》前面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不住就是不执著。我们在生活里头再也不执著,以前在生活里念念都执著、念念都计较,所以妄想分别执著烦恼重重无尽,这个日子过得很苦。现在能够一切都不执著,你就自在了,你就感觉得很轻松,你的生活很自在,工作很轻松。在应酬当中,你就显示的真正幸福美满。
  「行空不住空」,世间人大概执著有的多,空他还没有想到。行空不住空是对谁说的?对一些修行人说的。无论大乘、小乘,修空观的人,佛在这里告诉我们,空也不能住,也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说实在的话,世间的四空天,四空天谁去的?修行人去的,不是修行人去不了。四空天在世间禅定里面是高级的禅定,他为什么不能出离三界?他执著空相。出离三界之人,也有不少还是住著空相的,像阿罗汉、辟支佛,我们在经上看到佛说他们证入偏真涅盘。偏真涅盘是什么?就是空。一些大乘经上,佛对他们的批评,说这些阿罗汉、辟支佛叫焦芽败种,这是责备他们的话,堕无为坑,堕是堕落,无为坑就是空,堕落在无为坑里面,执著空。执著空的毛病在哪里?没有进步,他的功夫到那里停止了,没有进步。要停止多少时候?那就看他的定功。世间四空天,四空天最少的是我们讲的二万大劫,四空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是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他不起作用,毫无进展,可惜时光浪费掉了。小乘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住在偏真涅盘二万大劫。辟支佛善根比他深厚,比他聪明一点,住在空相里面一万大劫。他们那个时候才后悔,才回小向大,再继续不断的来修学。住到空的时候,所有一切都停顿,这是个错误。
  「行空不住空」,这是菩萨,菩萨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动。所以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们把偏真涅盘就当作如如不动。四空天就更差,把四空天的境界误会以为那是般涅盘,以为那个是如如不动。这就是对於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把这个境界当作佛果地上的境界,误会了。他堕落进去之后就很不容易出来,也就是不容易觉悟,那里面没有佛说法,没有菩萨在里面帮助人。所以真正的如如不动,动与不动是一不是二,那叫真的不动,这是真正的离相。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不能发生误会。
  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止观、定慧都是佛门修行的纲领。止是定,我们一般前面讲的放下,「观」就是慧,观是观照;止观跟底下定慧是一个意思。止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止住、止息,所以它就是定的意思。观是对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他样样都知道。所以,佛家常常把我们的心比作水。
  我们供养佛像要懂得它的意义,不可以把佛菩萨像当作神像来看待,当作鬼神像来看待,那就是迷信。外教常常毁谤佛教叫拜偶像,迷信,拜偶像,他说得对不对?他说得不对,他根本就不了解佛教,他是发生误会。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那是教学的方法,是提醒我们自己,作用在此地。供佛有两个重要的意义:第一个,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供养老师的像,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训,所以是提醒自己。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他是凡夫,他能修成佛,我为什么不能成佛?我要向他看齐。这两个意义,我们不可以不晓得。
  供养佛像有香花、幢幡、宝盖的供养,种种庄严具,这些都不重要,供养具里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什么都可以不供,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也是表法的,代表什么?我们的心跟水一样,要清净、要平等。心在清净的时候、平等的时候、不起波浪的时候,就是止,就是定。定心就是水平的水,它的作用是能照,外面的境界相都照在里面清清楚楚,那就是观、就是照,明了。心不清净,你就起不了照的作用。照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定来的,从清净心来的。心地愈清净,你对外面境界就愈清楚,这不是学来的,照见,哪里是学来的!真实的智慧不需要学,世出世间一切法要不要学?也不需要学。为什么不学就会,不学就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出自性,都是自性变的。既然是自性变的,你有能力明心见性,你哪有不会的?哪有不知道的?
  我们今天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往后两千年,世界又是什么样子?东西方古老的寓言,中国寓言可以推溯到二千年前,西方的预言也有几百年之久,为什么它能讲得那么清楚,说得那么准确?这里头有道理。预言家之所凭藉的两个原理:一个是数学。这个涉及到高深的数理,从数学里头推断的,相当准确;但是那个准确度不是百分之百。另外一种预言是百分之百准确,定中见到的境界,不是比量,比量是推测的,他不是推测,他是见到。人在甚深禅定之中,界限突破了,时空突破了;也就是说,他能够看到过去,他能够看到未来,未来几百年、几千年,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是推断的。这种能力我们听起来很羡慕、很了不起,这神通广大。佛告诉我们,这个能力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哪个没有?个个都有。有,为什么你现在没有?你现在这个心的水在动,所以你有波浪。什么动?贪瞋痴在动,是非人我在动,是非人我是小浪,贪瞋痴慢是大浪,所以你照的作用失掉了;照的作用失掉,就是你的智慧失掉。佛教给我们什么?佛教给我们把一切万缘放下。放下的目的何在?我们的心逐渐逐渐平静下来。恢复到平静,你的能力不就又恢复了吗?
  所以,我们供佛那一杯水是表这个意思。时时刻刻看到我们的心像不像水一样干净,不能有污染,有没有像水一样的平?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心?清净心、平等心。水就代表清净心、平等心,这里头哪里有迷信?水不是供养佛菩萨给他喝的,怕他口渴,那你就错了,哪有这种道理!它是表法的,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自己。这是如如不动,这就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
  「寂而常照」,寂是静、是定,像水一样,在静的时候它常照。「照而常寂」,它虽然照,但是它的体并不动。寂跟照可以互为体用,显示出不二法门。寂是体,照就是作用;照是体,寂就是作用,它可以互为体用。在初学,我们前面曾经讲过,看破、放下;看破是照,放下是寂。放下,心就清净,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照的作用,就有一分看破的作用;看破是属於照。看破一分,一定会帮助你放下一分。看破、放下就是此地讲的寂与照、定与慧或止与观,都是同样的意思,要懂得交换的用功。用放下帮助看破,用看破帮助放下,这样交互用功,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这一段里面所讲的,这是佛在金刚般若 会上教给我们用功的方法,这个方法确确实实是圆顿大法。
  【一部金刚般若 ,无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上。】
  这两句经文,前面我们已经说得很多,这个地方做总结。不取於相是功夫,修德;如如不动是性德,性修不二。如果用前面寂照来讲,如如不动是寂,不取於相是照;如如不动是定,不取於相是慧。全经在总结的时候,佛把这两句话传授给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是我们大家的代表人,传给他就是传给我们。我们如果肯接受,接受了就要去照做,把它应用在生活上。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就是学如如不动。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如如不动?全在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前面讲「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本经里面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才是不取於相。
  【欲达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
  不取於相是放下,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是把一切有为法当作真实,所以没有办法放下。这四句偈是观慧,属於看破。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虚空如幻,国土就是世界如泡,色身如影,前面我们都曾经说过,不是真实的。存在的时间刹那生灭,如露如电,真正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能常作如是观,你就会做到不取於相。你真能做到不取於相,你就恢复到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真如本性,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我们念佛的人讲一心不乱,如如不动就是一心不乱。如如不动现前了,不但超出六道,也超出十法界,那你就入本经里面所说的「诸佛如来的地位」。《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什么样的人?如如不动现前,这个人就是诸佛如来。这两句话的意思非常之深,深广无尽。
  【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
  《金刚经》总结就是两句一偈,两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一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首偈子。全经到最后就是这六句做总结,全经所说的不外这六句。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意思搞明白了,要从这个地方修观,把我们的思想、见解、观念修正过来,随顺而入。这个修学是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能忘记。特别是在我们面对外面境界起心动念的时候,顺自己心意的,会生欢喜心,会生贪心,这个就错了!你把这个偈子念一遍,你的心恢复平静了。不顺自己意思,逆境,你生烦恼,瞋恚、嫉妒、障碍,生这种心起来,你赶快把这个偈子念一遍,让它把你心里面这些污染清除。
  这首偈子好!你了解得愈清楚、愈透彻,那个力量就愈大。一定要用在生活上,你不用,自己就得不到利益,一定要会用,随顺而入。时时刻刻用这个标准来看一切人事、看一切现象;不但看我们眼前这些人事现象,同样用这四句看六道轮回的现象,看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这样我们对於天道也不留恋,也不住。多少人希望生天,天人的福报大、寿命长、相貌庄严,天都不想去了,人间富贵还有什么留恋的?都没有了。不但天王请我去作,我也不干!人间什么总统还去竞选,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三界之外,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甚至於佛,我也放下,也不要了,这样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能把自己找回来,禅宗里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才能真正把你自己本来面目找回来。本来面目是什么?大乘经上讲的如如佛,本来是佛。
  【此观,正是金刚智慧。】
  般若 是大智慧,金刚般若 是智慧里面最殊胜的。金刚般若 在哪里?这首偈子就是。常常用这首偈子观照,你的智慧就生起来了,你就不会迷失了自性,不会迷失了方向;换句话说,不会迷失了你的幸福、快乐、美满。说这个话,大家听起来更容易懂。你为什么有那么多苦难?迷失了自性。觉悟了,这世间没有苦,有真正的乐趣。
  【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
  《金刚经》上对於演说讲得太多太多遍了,可见得佛对於这桩事情非常重视。我们读到这个经上,从头到尾《金刚经》并不长,佛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讲了七、八次之多,这是看出佛对於这个重视。「受持」是我们自己得利益,受持就是要照做;受持不是我每天把这个经念一遍叫受持,那个不是的,那个叫读诵。受持是要依教奉行,也就是依著这个纲领去作观。自己得利益了,如果一切众生不觉悟,一切众生还迷惑,我们也要受累赘。一群的糊涂人,你一个人清醒,那你的日子也不好过,你要应付这一群迷惑颠倒的人,必须要叫每一个人都觉悟,那你就要如是演说。现在在这个世界上讲经的人不多,太少太少了!要把这个经讲清楚、讲明白的,那就更少了!我们这一次这个缘分很殊胜,相当不容易。这部经从去年讲到今天,杨会长刚刚告诉我,我们总共讲一百二十四次,一次两个小时,是二百四十八小时,很不容易。我们的缘非常殊胜!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对我们的期望,就是末后这一句:
  【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也。】
  「绍」是继续的意思,是承传的意思,代代承传,一代一代的传下去。「隆」是发扬光大。我们从上一代接到自己手上,不但要传到底下一代,还要把它发扬光大。永远在流通,这是自行化他,显示无尽的悲愿,大慈大悲。
  讲经说法,实在讲不是难事,但是也不能把它看成容易。看成容易了,你不会有进步;看成太难了,你不敢去学习。尤其是这样圆顿的大法,我们初学的人可不可以学讲这个经?可以的。前面说「遇缘不同」,这句话善导大师真是讲绝了!几千年来大众的疑惑被他老人家一句话解开了,遇缘不同。学讲经跟学世间的这些东西,在原理原则上是相同的,一定要认识清楚,要一门深入。可是现代的社会,跟中国古代的社会不相同,现在教学的方法很困难,如果用现在教学法来学讲经,可能一生都不能成功。中国古代世出世间的教学,讲求师承,所以他成就快速。
  我们读中国古书,历代这些读书人未满二十岁;二十岁是成年。未满二十岁的,在从前的人中举人的,秀才就不谈了,中举人的、进士的很多。诸位要知道,中举人、进士,就可以担任地方的首长;现在的县市长。很多!那不是假的。在我们现在看到,十八、九岁是小孩,他懂什么?他什么都懂,他能够治理一个地方。民国初年,我们在台湾还遇到一位十九岁作县长的张龄居士,这都过世了。老总统走的时候,走了以后,他作「总统纪念歌」,就是他作的。他十九岁当县长,那是湖南才子。师承就非常重要,跟一个老师学。所以以前师生的关系比父子关系还要亲密,跟现代师生完全不同,现在师生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以前是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跟自己亲兄弟没有两样,有这样亲密的一个关系,所以老师对於学生全心全力的照顾,帮助他。
  在佛门,佛门俗话常说「踏著毗卢顶上行」,毗卢遮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都不讲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算不了什么!讲报身,《华严经》上的毗卢遮那佛。怎么说踏著顶上行?踏在他顶上,你就超过他了,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一定比老师高明,如果学生不比老师高,那个老师就会被社会人骂了,轻视,「你吝法,不肯教学生」。学生一定比老师高明,为什么?时代在进步,整个社会在进步。如果学生是底下一代,他要不能比老师高明,他怎么能应付底下一个更复杂的社会?从前人明白这个道理。如何取老师的精华,做为自己的基础,这就是踏著老师的肩膀,踏著老师的头顶上去了。你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讲经有什么难处?
  我最初学佛亲近李老师,是想到他那里听经,没有想学讲经。结果一看到他的教学法,我们才明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个事情。所以我们同班的同学,当时在一起学讲经的,有一位年岁最大的林看治居士,六十岁了,我那个时候是三十一、二岁的样子,她六十岁。什么程度?小学毕业。六十岁小学毕业,出来学讲经。学多久?给诸位说,一个月,一个月就会讲。怎么个讲法?拿著老师这个基础,踏著老师的肩膀。譬如,我们这一次讲的《金刚经》,我讲了二百个小时,二百四十八,就算二百五十个小时吧!现在你学讲《金刚经》,多久的时间?给你二十五个小时,十分之一。你把我讲的这个东西里面取十分之一去讲,你想想,你是不是比我讲得好?我拉拉杂杂的太多了,你讲的都是我的精华,你不是踏在我的肩膀,踏在我的头顶上,那是什么?就是这么个道理。
  同修们拿著录音带去写讲记,这就是基础,写完之后,你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你学这部经决定不参考另外的参考书,完全采取我这个。你要是参考别的东西拿进来,就错了,那你就掺著别的东西,这就不叫师承,师承是跟一个人学。古时候的标准要学多久?五年。五年之内决定跟一个人,五年之后你的基础稳固了,你可以涉猎别的东西,可以找别的参考,取材的范围可以广。五年之内一定是老师的,除了老师之外,不会掺杂任何东西进来,你就成功了。
  把这个讲演浓缩成十分之一,你取材只取我十分之一;换句话说,我所讲的十分之九你都不要,都把它去掉。取材的原则有四个字,这是初学的人必须要记住的。第一个「简」,简单,不能复杂,这个经文字字句句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就好了。第二个「容易」,不能够难,人家很容易听懂,听起来一点都不难,易而不难,这是很重要的要领。第三个「浅」,不深,你取的东西,我讲深的不要,我自己懂了,想想初学的人他听不懂,那个东西不能要,要浅而不深。第四要「明」,讲得很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讲不清楚,这个经文句子没有解释清楚,这个不可以。你只要守住这四个标准,把我讲的东西淘汰十分之九,只取十分之一,你出去讲,就行了!开始讲,怎么讲法?可以找人家家里去讲,三个人、五个人听,讲不能中断,教学相长。你讲一遍,你就更深入一层,你能够讲十遍,可以说你的基础已经稳固了。这样不断的去讲,讲五年,你的根扎下去了。五年之后,就有悟处,开花结果了,你才能够广学多闻。所以五年当中一定要守这个原则,守一家之言,决定不掺杂任何东西进去,这叫师承。你懂得师承,一乘圆顿大法,我一开头就可以学,不是不能学。这就是刚才讲了,遇缘不同。所以佛真是无数次的这样勉励我们,我们应当发心「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末后我们看正结流通:
  经【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我们看小注。这一部经讲完了,这一段话是阿难尊者记录的。经讲完之后,大众闻法的这些状况。
  【受菩萨戒后,则称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皆可讲经说法,得称法师,唯不可为人作传授皈戒师,因自己未受具足戒之故。】
  这是说明,我们同修们都应当发心出来讲经说法。讲经的功德利益最大,我们讲消业障,消业障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讲经。我们过去在李老师会下,老师的学生很多,他看到同学有些人面相很薄,很薄的人,大概我们一般人都能够看得出来,没有福,短命,看到这种人,老师就特别劝他出来学讲经,的的确确能够转变自己的命运,能转变。我年轻的时候相貌很薄,我年轻照片,诸位要一看的时候都会吓到;很瘦,一点福报都没有,真的是短命相。过去许许多多这些看相算命,给我算都活不了四十五岁。我今年七十岁了,福报还算不错,这个统统是学佛以后修来的,后天的,不是先天的,后天的,可以说效果非常的殊胜。你就走这个路子。在家同修一样,抽出闲暇的时间一个星期讲一次就可以,但是决定不能中断,至少要保持一个星期讲一次,不能中断。
  现在说实在话,在家同修要学讲经容易,出家学讲经难。你们想想,哪一个道场会让一些年轻出家人,让你在这里学讲经?这不可能的事情!你会讲了,那老和尚怎么办?在一般跟你这些师兄弟同辈分的人,哪个不嫉妒障碍?没有机会!现在真的,讲经说法,在家居士的机会比出家机会多,而且殊胜。因为你在家,你的亲戚朋友很多,我每个星期一到你家给你讲一部《金刚经》,三个人、五个人听,听众就愈来愈多。因为你讲得精彩,你讲的一定比我讲得好,你取的是我的精华,我那些拉拉杂杂的东西你都丢掉了,都不要了。你晓得这个原理,你才知道这个事情不难,这个事情可以做。学讲经,练习讲经。到讲得差不多,讲得很好了,再去受菩萨戒,那个菩萨戒是形式,免得人家毁谤。因为你受了菩萨戒,菩萨有责任讲经。所以在家菩萨有责任讲经,出家人对你也不能批评。而且说实在话,讲经升座是代佛说法,居士讲经升座代佛说法,我们出家人去听,也要先拜三拜。你下了台,你是居士的身分;你上台的时候,你是代佛说法,那个身分不一样。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晓得,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
  我们看佛经,佛当年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是在家居士,他是受了菩萨戒的居士。维摩居士讲经,舍利弗、目犍连这是佛的大弟子,去听经一定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那个礼节跟对佛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不管你在家、出家,老师第一大。你一升座,是代佛说法,这就是第一大。进入这个佛堂,你就应该要行礼,这就是最敬礼,我们必须要懂得。不是一出家就第一大,没这个道理,那是个错误观念。
  升座讲经,居士可以称法师。法师、和尚都是通称,在家也称和尚。和尚不是出家人称的,这个诸位要知道。和尚是什么?是亲教师,就是传法的老师。譬如你今天跟我学讲经,我就是你的和尚,你完全依靠我的,我就是你的和尚。我过去学讲经,我是出了家,我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学讲经,李老居士是我的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亲教师,现在的话就是指导教授,他直接传法给我的。所以和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他有师承的关系,法师没有师承关系。再看下面注解:
  【若向在家善知识请求讲经说法,为其弟子,依以为师,则固无不可者。】
  这是以在家居士为老师的。在家居士以在家居士为老师,出家人以在家居士为老师,都可以。这是世尊出现在当世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例子给我们建立了;维摩是在家居士,多少出家人以他为老师跟他学习,佛身边的弟子也是以他为老师,他讲经说法,有的时候佛叫自己学生到那边去听,可见得没有吝法。人家讲的是正法,哪有错误?所以出家人可以依在家人为和尚,为老师。
  【如其志愿真诚,堪以教化,善知识亦不宜一味峻拒也。】
  这是不可以拒绝的。他是真心诚意来求法,你要是拒绝他,这是断人法身慧命,这是完全没有慈悲心的。只要是真诚的来求学,一定要教。
  【此经是大般若 法会中之第九会,且是为发大乘、发最上乘者说,可见在会者,皆是发无上菩提心之大菩萨,故不别列也。】
  这是说前面所列的这些大众,里面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没有列菩萨众。为什么不列菩萨众?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出来它的原因。这个经是《大般若 经》,《大般若 经》总共有六百卷,一共有十六会,这是《大般若 经》里面第九会的一分,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这说明《金刚般若 经》是从哪里来的,是《大般若 经》第九会里面的一卷。这是整个《般若 》的纲要,是整个《般若 》的精华,经上讲得很清楚,「是为发大乘、发最上乘者说」,不是为普通人说的。由此可知,当年参加法会的这些人,都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大菩萨。佛灭度之后,我们今天这一会,诸位来参与的,也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大菩萨,这一样的。若不是发大乘、发最上乘,你虽然来听,也得不到利益;也就是你没有听清楚,没有听明白。真正听清楚、听明白,很欢喜,依教奉行,那你就是发大乘者,就是发无上乘者。这是末后所列的这些大众,不列菩萨的道理在此地。
  【皆大欢喜者。闻此大法,心开意解。】
  「开」是开悟,「解」是许许多多的疑虑、无明、误会统统消失了,统统解除了,所以欢喜。
  【且知信受奉行,便是荷担如来度生事业。】
  这个的的确确把我们凡夫身变成了菩萨身,转这个境界,转得实在是太快太快了,转凡成圣。知道依照这个经去做,佛教给我们为人演说,这就是担负如来度化众生的事业。
  【当得菩提,成佛有望。】
  这两句话是真的,只要你依照这个原理原则去做,你的进步非常快速,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当得菩提就是开悟,从小悟、大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
  【非同小可,故大欢喜。在会大众,无不如是,故皆大欢喜也。】
  我们今天也是这个心情。
  【信,即信心不逆之信。】
  信心不逆是本经的经文,这个意思就是非照这个理论方法去做不可,这样的信心,叫做信心不逆。
  【受,即深解义趣之解。】
  这是须菩提尊者自己说的,他听佛说这个法,深解义趣。
  【因其有不逆之信,深解之受,所以奉行。】
  奉行就是受持。
  【奉,遵奉,遵依经中所说之义趣。行,自利利他,自己遵奉而行,复广布此经,为人演说,令一切众生无不皆大欢喜。】
  这些话都是佛在这个经上常常讲的,教导我们应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如是信受奉行,务使慧水长流,法脉永通。】
  这两句话是自行化他,在自己本分上,智慧不断增长,烦恼业障不断的在消除;在佛法修学、弘扬、传播,永远是很顺利,无有障碍。
  【传之尘劫而无滞】
  尘劫是时间。
  【普济万类而无遗】
  这句话是讲的空间,时间永远的传下去,空间是普度现前一切众生,无遗是没有漏掉一个。
  【则遍法界、尽未来,有此经处,便是佛说法处。】
  经典所在之处就如同佛在。但是经典一定要有人受持,要有人读诵、演说才能产生效果。如果没有人受持,没有人读诵,没有人演说,现在台湾是很富裕,印刷术很发达,很多人家都有一套《大藏经》,摆在那里没有用处。摆在那里他不看,他不知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不晓得,只是作装饰品而已,那个没什么作用的。一定要读诵,要依教奉行,为人演说。
  【结集者之意】
  这个结集者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的意思。
  【在於一切大众,依教奉行,佛种永永不绝耳。】
  因为这一段经文不是佛说的,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说的,就是结集的这个人他的意思。他的意思,劝勉我们要依教奉行,劝勉我们要流通佛法。现在这个社会从表面上去看,好像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准好像天天都在提高,如果你们大家这样看法,只看到外面表面上的现象,其实这个现象你也没有真看清楚。如果真的看清楚了,你就知道,现在的社会这种发展并不乐观,里面的问题非常严重,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怎么知道?心量窄小,智慧一天一天少,贪瞋痴慢三毒一天一天增长。这是三毒增长,智慧隐没了,还有什么前途?人怎么不苦?今天大家生活很苦。
  我前年,好几年了,好像是第一次到大陆的时候,大概总是七八年前的样子,我第一次到大陆去观光的时候,大陆同胞看到外国人非常羡慕。尤其我们从美国回去的,非常羡慕。我就告诉他,我说:美国人的生活不如你们。他吓了一跳,他说:怎么不如?美国住洋房,家家都有汽车,都有电冰箱,怎么不如我们?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就问他一句话,你们,那有不少人在一起:你们有没有负债的?我这一问,他就想:没有,都没有负债的。这个了不起!美国人从生下来到死,债都还不完,他什么东西都是赊帐赊来的。我们中国古话说:无债一身轻。你们过的是人的生活,他们过的是什么?一生都是为债务拼命工作,还债还不完,日子苦不堪言!美国人怎么能比得上你!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他们每天下午,没有事情,几个小桌子拼起来,花生米、老酒在那边喝、聊天,闲情逸致,美国人哪里有这种享受?各有各的乐趣,那个过的真的是人的生活。我们看到他挺苦,他们过的真的是人的生活,他是自然人,他是跟大自然结合的。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是变成机器,哪里是人?是机器,不是人了。所以一定要看清楚,你没有智慧你就看不清楚。
  现在西方一天到晚喊智慧财产权,一本书出来,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听说现在一个卡带上唱个歌都不行,都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心量小到那个程度。在佛法是讲流通尽未来际,佛书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怎么会相同?我讲经这么多年,三、四十年了。我讲席上常常讲,人家有些书送给我,我第一个看什么?看它版权页。只要版权页上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就丢在一边,我绝不看。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为什么不看?心量那么小,能写得出什么好东西?我有我的理由。佛的心量多大,遍法界、尽未来际,叫你流通,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今天佛门里面,甚至於很多出家的法师,写了一些佛的东西,后头也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他没有念过《金刚经》,不但没有念《金刚经》,一本佛经都没有念过。因为每一部佛经的后面,都是叫你流通佛法,没有叫你学了之后不要教给别人,没有这种说法。都是劝你自行化他,帮助一切众生,把佛法流传到久远。流通就是这个意思。哪里到你这个地方就障碍不通,哪有这种道理!
  【我辈今日说者、闻者】
  说经的人,听经的人,发起法会的人,护持道场的人。
  【亦莫不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同具此愿。】
  我们要跟诸佛如来,要跟一切菩萨、阿难尊者、祖师大德们,同心同愿。
  【具此愿者,乃为真信受、真奉行、真欢喜。】
  这就是说明,我们的心愿解行要跟佛相同。佛的心愿解行在哪里?就是这一部经,这部经是佛心、是佛愿,是佛对於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是诸佛菩萨究竟美满的生活行为。我们从这个经里面学到了,就能把自己变成跟佛菩萨一样,真正信受,真正奉行,真正欢喜。
  【此正我辈上报四恩,下济三苦处也。】
  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彼此互相都有恩惠。人不能离开社会独自生存,不能离开众生,跟众生是一体的,互相都有恩惠。我们每天吃的饭是农夫种的,穿的衣是工人制造的,样样东西都得社会一切众生的供养,我们要知恩。「四重恩」,这个我们必须要明白,第一个是父母之恩。我们的身体,父母有生育之恩,父母生我们身,养我们的身,养育之恩。第二个是老师的恩。佛是老师,佛菩萨、老师的恩德,老师是教导之恩。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师,使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要知道这个恩德。第三是国家之恩。没有国家,我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就没有安全,国家保障我们的生活安定、安全,国家之恩。第四个是一切众生之恩。我们与一切众生互助。佛法教我们常常念著四重恩,要存报恩之心,我们如果不能够认真的修学,就不能报恩;要想报四重恩,一定要依教奉行。
  下济三苦,三苦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地狱、饿鬼、畜生,我们怎么帮助他?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要晓得,还没有变饿鬼、畜生、地狱的,将来看著他马上就要去了,这些人我们可以帮助他,让他觉悟,他将来不会堕三途,我们能帮助的是这些人。看看哪些人造地狱罪业,造饿鬼罪业,造畜生的罪业,我们能把《金刚经》的道理说给他听,他觉悟了,这一回头就不堕三恶道,这是下济三苦。所以自己依教奉行,这是报恩;为人演说,就是下济三苦。
  【唯愿诸善知识,从实信而入净信。】
  净信的功夫,比实信要深得多了。净信里头,丝毫的疑惑都没有,对於理论、事实、真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於有为而证无为」,这是讲我们修行契入功夫的浅深,由浅而深。「以此行愿,庄严佛土。」佛土在哪里?就在现前。现在有人提倡人间净土,那在喊口号有什么用?要真做!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依教奉行,都能够为人演说,把佛法发扬光大,人心清净了,离开一切污染,这个世间就是净土,这叫庄严佛土。「化度有情。归心净土,老实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最后四句是最重要最重要了,那是真的彻底究竟圆满的解决问题了。这几句话都是江味农居士写的,可见得这一部《金刚般若 》,一部《大般若 经》,到最后回归到净土,回归净土才叫究竟圆满。我们这个经到此地功德圆满,谢谢诸位同修。***
首页 上一页 共2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