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曹操

_6 陈舜臣(日)
  董卓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又加封为邟乡侯,但袁绍本人却想在冀州观察天下形势。
  袁术被任命为后将军,但他还想继续待在被称为天下中心的南阳细细观望。
  曹操被任命为骁骑将军,与袁家兄弟不同,他没能及时逃走。
  “唉,如何是好?”
  他因为有很多要照顾的家眷,所以耽误了时间。
  妻子丁氏带着儿子昂返回谯县。侧房卞氏带着儿子丕前去鄄城。红珠则好像是去了盐池关家,但并不是曹操安排的。红珠不论去哪里,都是自行前往。
  曹操的父亲去了东武阳。辞去太守之职后,曹操便不再为官。这次,家人要尽量分散。这是*时刻的经验。
  该如何是好?曹操似乎在自言自语,但实际上还有朱绪留在曹家。
  “平时逃得很快,这次慢了点啊!”朱绪笑着说道。
  “不知不觉中,家眷猛增,还有那个胖后娘。”
  曹父虽年事已高,但又迎娶了一名新妾。父亲喜欢胖女人。
  “胖人不易走动啊,你可要找尽量瘦的女人啊,卞氏就正好,哈哈哈。”
  “咱们还是准备逃走吧,今天还会有监视的人吗?”
  “应该有吧,马上就会来的。他们是两人一组,就趁他们说话时溜走吧!马上就要进门了,咱抓紧时间吧。”
  曹家已经被董卓的部下监视起来。但是,还是曹操和朱绪对房子周围比较熟悉。只是开溜的时间有些麻烦。
  最后,开溜轻而易举地成功了。
  董卓认为自己身为相国,敢不听自己的话的人,都是造反者。于是,他下令逮捕造反者,严加查问,关键时刻可以当场处死。
  从白马寺偷偷出来后,曹操和朱绪奔向*县。*隶属于河南尹,所以还在洛阳范围内。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三国志》中可见此记载。
  曹操他们打算改名换姓,抄近道东归。所用的姓名也是处处常见的李三。
  县之下有亭。高祖刘邦未做皇帝前,就曾担任过亭长。
  亭长是下等的官吏。这里的亭长可能是打算做点什么,便叫住曹操他们说道:“最近,有很多改名换姓的旅客,跟我去趟衙门吧。”
  “家父患病,还要急忙赶路。”曹操露出为难的表情。他真的感到为难。这时,总出入衙门,贩酒给亭长的一名姓张的男子出现了。
  “啊,这不是李兄吗?听说你爹生病了,我正为他担心呢。”姓张的男子说道。
  “得救了!这人应该会帮我吧……”
  曹操边想着,便低头说道:“家父患病,还须尽早赶路。麻烦张兄请亭长大人通融一下。回来时,我挑酒给大人都送过来,拜托了。”
  “啊,是张兄的朋友啊,那就不用去衙门了。我们只调查改名换姓者,既然张兄认识,那就算了吧。你还挺孝顺。我听说过太丘先生的事,希望那样的人能长生不老。这世道不顺当啊!”亭长说道。他好像很喜欢谈话,逮住机会便容易长篇大论。
  “有患病的父亲等待,这种时刻,太丘先生也会叫你尽早回家呢。”
  曹操急忙低头朝外走,朱绪装扮成挑行李的仆人紧跟其后。
  所谓太丘先生,是指前年去世的陈寔,别名仲弓,因任太丘县令,而被人称为太丘先生。官位虽低,但却以平易近人著称。
  ——加受刑罚也无妨,但不希望陈先生说我不行。
  大家纷纷这样说。
  听说,前年他去世时,赶来吊唁的人三万有余。
  在危难之际被旧知救下的曹操,终于抵达了曹家的势力范围——陈留。
  陈留郡在兖州,豫州的陈国则是其他地方。陈留郡人口约八十七万,户数十七万七千五百有余。
  曹操抵达陈留后,散发家财,集合了五千兵力。在谯县,还有由夏侯惇训练的数量几乎相同的士兵。不仅仅是曹操在地方召集兵力,在众多召集兵力的人中,袁绍被尊为盟主。
  一出洛阳,便脱离了董卓的势力范围。以袁绍为首的反董卓派的众人也纷纷逃出洛阳,所以此次出逃并未煞费苦心。
  反董卓派的人们迅速成立反董卓联合军。曹操一逃出洛阳,也迅速聚集五千兵力,但并不需要偷偷摸摸进行,因为凉州的枭雄,势力范围也仅仅局限在洛阳。
  
传国之玺(1)

  《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曹操在逃出洛阳的那年,在己吾县举兵。
  书中还特意写明了那年是中平六年(189年)。的确,过年后便是中平六年。但是,四月丙辰,皇帝驾崩,改年号为光熹。八月,借萤火虫之光皇帝成功出逃,以宦官自杀而得以回宫,又改年号为昭宁。九月,拥立协为皇帝,改年号为永汉。
  十二月,在*之年将要结束时,废除年号光熹、昭宁和永汉,又回到原来的中平六年,想打算从头开始。
  年后,为初平元年(190年)。
  董卓年后首先做的事便是,命令郎中令李儒杀掉前皇帝今降格为弘农王的辩。
  董卓的罪行又增加了一条。
  “要是卖羊肉、卖猪肉也不会这么轻易了事啊?”朱绪说道。
  “卖羊肉、猪肉还要写个招牌呢。说老实话,有的人挂着将军的招牌,却十分可疑。将军、刺史、太守,还有国相,招牌过多了。”曹操笑道。
  “少爷那骁骑将军的招牌是谁给的啊?现在还在用吗?”
  “正打算不用了呢,要*的不正是给我这个招牌的人吗?”
  确实,这个职位虽是借皇帝之名所赐,但实际上是董卓给的。如今,作为反董卓军的一员,曹操打算带病上阵。
  “人数过多了吧,要是统一意见,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朱绪轻轻摇头。
  “可也不能不出兵啊,对方有头领,这边却没有。我从小就认识本初,他不善于逃跑。”
  这时,八珍伯卞远正好赶来了。肯定是来看看曹操大军为出战准备得如何,所以,曹操问道:
  “如何?与西方的军队相比?”
  八珍伯对长安甚为了解,所以曹操想听听他将关东军和凉州兵比较后的感想。
  “你是说让我和西方兵比较一下吗?仲颍的军队里只有少数西方兵。依我看,他召集西方兵倒不如自己西行,因为这样比较节省银两。”八珍伯微笑着说道。
  “节约银两?他还是个不错的商人啊。”曹操嘲笑道。
  “要迅速撤兵,若前去追击,则会意外受伤。”
  “他若西行,必会率众前往啊!这不是要迁都吗?”
  “正是如此,回到高祖的时代。”
  “这样一来,受伤的会是对方。”
  “他才不是害怕受伤的人呢。要是把他想做普通人,那就大错了。”
  “仲颍难道变成妖孽了吗?回到高祖的时代,未免太出格了吧,特别是还身为国相,真是过分啊!”曹操说道。
  对董卓而言,迁都长安,意味着让精锐的凉州军团就近守卫在身边。而且,可以摆脱只善嘴上说话的关东公卿,带着听命于己的人,重新组建朝廷。
  与东方兵相比,西方兵更精锐。东、西之分是以黄河直角拐弯处的潼关为界,潼关之东便称为关东。
  关东人中,就连袁绍也是生于京师的公卿子弟,其他人也是只会高谈阔论,没有军事才能。与此相比,西方不断有羌族侵袭,妇女孩子均可拉弓作战。东、西百姓的心理状态有所差别。——至少,董卓是这样认为的。
  “董卓比妖孽还残忍。城门校尉武琼和督军校尉周毖都是董卓杀的,这可是可靠消息,因为在朝议上,最反对迁都的就是这两个人。”八珍伯说完,深深地叹了口气。曹操以前也经常在朝廷上碰到这两个人,所以他脸色大变。
  “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人反对迁都吧。听说司徒杨彪、太尉黄琬等三公都反对。”曹操盯着八珍伯说道。
  “别这样盯着我。文先(杨彪)和子琰(黄琬)都反对迁都,结果被免职了。两人都认为这次不仅仅是免职就能了事,便去向董卓道歉。要是平时,这样做会遭人耻笑的,但这次谁都没敢笑。不过此事是否就此结束,便不得而知了。”八珍伯说道。
传国之玺(2)
“只能祈祷三公平安无事了。仲颍特别以《石室谶》为自豪,文先却严厉贬低此书,说此书是妖邪之书,岂能相信。”
  董卓的迁都论,就是记录在这本荒谬的未来预言书《石室谶》中。曹操最厌恶的就是这类预言书了。在任济南之相时,他就曾监管取缔过。
  “允城大人的使者前来拜见。”
  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来。
  允城是济北之相鲍信的别名,曾经跟曹操约好一起*董卓。
  曹操起身。
  “兵力半数即可,因为诸军兵力都大抵如此。”八珍伯建议道。
  “不是,历经战场次数越多,对日后越有好处啊。”曹操说完,便去会见使者。
  不知为何,鲍信和曹操很投缘。这次出战他也派使者来传达自己的意向:
  “为何孟德先生不亲自指挥作战呢?*黄巾军时,不是还英勇作战吗?本初只是指挥公卿战争。”
  二
  “已决定要前往酸枣。”曹操丢下这句话,便从陈留郡率兵一万动身。
  酸枣靠近原武(今原阳),是典农校尉公署所在要地,也是从东进攻洛阳时的重要根据地。
  鲍信对推举袁绍为盟主之事虽有不满,但家世来看,也是很妥当的。
  若推举曹操为盟主,必会有人说其为宦官之子。东汉时,家世最受人尊敬,而现在却逐渐瓦解。董卓的登场便是如此,之前何进的抬头也可以说是新时代的前兆。
  一到酸枣,便发现此地已经聚集了众多军阀。看来,鲍信收到消息较晚。
  聚集在此地的诸位将领如下:
  兖州刺史刘岱
  陈留太守张邈
  广陵太守张超
  东郡太守桥瑁
  山阳太守袁遗
  济北相鲍信
  此外,还有曹操。他曾被董卓任命为骁骑将军,但在此地并没有上报此官职。而且,其间陈留太守和广陵太守是两兄弟。
  还有河内太守王匡屯兵于河内,而盟主袁绍也在河内。袁绍自称车骑将军。
  豫州刺史孔伷也率兵潜入颍川。
  后将军袁术,屯兵于南阳郡鲁阳。
  其他的反董卓军队也有迹象来此聚集。长沙太守孙坚等早已和当地的逆贼交战,打算随后和大部队合流。
  酸枣位于陈留郡的西端,距离洛阳颇远。诸将的军队分散在河内、颍川和鲁阳,都远远地围住洛阳。
  冀州牧韩馥驻扎在邺,负责军粮供应,离洛阳也相当远。从诸将率军至此,便清楚可见大家反董卓的政治立场。
  一般认为刺史就是州的长官,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刺史负责巡察所在州的政治、行政、司法等是否情形顺利,并不直接参与政治和行政。其俸禄为六百石,与郡太守的两千石相比,还是极低的。但是,因为这样致使其权威不足,后来便将俸禄调为两千石,和太守位阶同等。即便如此,刺史依然仅仅负责巡察,毫无实权。
  中平五年(188年)刺史改为“牧”,也不仅仅是巡察官,而开始掌握实权了。
  ——近日,各处有兵寇,刺史威减。
  其主要的理由是,即便是黄巾之乱,单靠郡的力量也无法*,而这样的兵乱正在增加。
  进入洛阳的董卓,为所欲为,有意识地进行恐怖政策。反董卓首领袁绍是天下望族,在洛阳还有很多同族。
  董卓将袁绍的洛阳同族捆绑,并斩杀尺口以上五十余人。所谓尺口就是指身长一尺以上的人,即除去婴儿,包括孩子在内全遭斩杀。主要牺牲者是太傅袁隗、太仆(九卿之一,掌管车马)袁基一家。
  洛阳稍有家产者都被董卓冠上莫须有的罪名,遭以诛杀,并被没收财产,死者不计其数。
传国之玺(3)
地方也发生了可怕的掠夺。阳城县(颍川郡)的百姓们正聚集在村社,可董卓的军队一来,却把在场的所有男丁处死。当时的年代,商谈谋反或是起义,一般都会在村社进行。
  战车过轻则易颠簸,所以董卓将遭斩者的首级挂在车轮上以增加车的重量。而女人们则分与士兵为婢为妾。
  在酸枣虽没有真正的战争,但董卓的部将徐荣和曹操曾一度交战。曹军兵力较少,曹操的战马在乱箭中受伤。身旁的堂弟曹洪,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说道:“我还年轻,可以步行。”
  见曹操要推辞,曹洪继续说道:“天下有我无我皆可,但天下若无堂兄则无望也。快,为天下计,请堂兄上马。”
  曹洪向来吝啬,常常惹是生非,但这次让马之事,可见其为曹家忠臣。他硬将战马让给了曹操,自己则在夜路上蹒跚而归。
  “说是为了天下利益,这也未免太夸张了吧。那就为了曹家的利益,我就暂且骑此马回去吧。不过,今后要必须增加兵力才可啊!”
  此次败战,曹操铭记在心。败战的原因很清楚,兵力不足。
  “要想在附近募集兵力,只能是扬州了。”
  曹操返回酸枣后,与其他诸将商讨此事,但他人都反应冷淡。
  总之,诸将好像有这样的想法,即如今董卓名声败坏,所以即使不发动战争,只要反对董卓的声音高涨起来即可。
  曹操对从陈留赶来的朱绪问道:“各位将军中,现今可有人真想作战?”
  “哈哈哈,这可是个难题啊,首当其冲的该是曹孟德吧。”朱绪边笑,边手指着眼前的曹操。
  “这我也知道。其他人呢?这里每天都在举行宴会。”曹操摇头说道。
  ——诸军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当时的人如此记录。
  “近日,少爷较易动怒啊。少爷所问之事,我认为此地无人想作战,但袁本初应该作战心切吧。其全族长老皆被斩杀,现在必很恼火。”朱绪说道。
  “本初吗?……”曹操不太看好他这位出身高贵的友人。
  “如今,少爷尚难成为诸军首领。请暂且做动脑之人。动脑的方法要领,少爷自会明白。”不知为何,朱绪压低声音说道。
  三
  诸位将领率领的军队,在酸枣驻扎时间过长,结果导致了分裂。原本关系就不和的兖州刺史刘岱和东郡太守桥瑁发生争执,最后桥瑁被杀。
  在纷争发生之前,曹洪已经整兵返回陈留,曹操和曹仁一同前往扬州募集兵力,所以不得不说其为明智判断。
  此次募兵之旅,堂弟夏侯惇也同道前往。他虽年轻,但在训练新兵上可以说相当老练,在谯县的新兵训练上便已凸显成绩。
  他凭经验便可知,什么样的士兵有用处。体格越大越好,但据夏侯惇所言,目中无光者,必无用处。
  “目中有光?这并不只限于军队。目中有光者,做学问也不同于常人。”
  曹操意外得知,蔡邕在董卓的阵营中时,便开始关注做学问的人。
  “伯喈先生可眼中有光?”
  夏侯惇主要逗留在谯县,还没有见过与曹家关系亲密的蔡邕。
  “还是早日募集兵力吧。目中有光无光均可,我想早日动身去河内。”曹操说道。
  时代动荡迅速。
  扬州刺史陈温和丹阳太守周昕拨给曹操四千兵力,但大多为目中无光之人,在途中便有的逃亡,有的叛变。曹操等人在建平一带好不容易才募集了千余人,之后便行军河内。
  募集兵士虽无妨,但天下不稳之时,这些兵士可能会发生叛乱。曹操也曾有此遭遇:所率领的兵士趁夜晚火攻曹操,曹操拔剑斩杀数十人,才闯出一条道路得以逃生。
传国之玺(4)
历经苦难,曹操才渡河到达河内郡,但盟主袁绍好像并未认真考虑过*董卓。他与冀州刺史韩馥频繁密议。
  幼帝协已经前往长安,但董卓仍身在洛阳,劫掠还未终止。虽民宅早已烧毁夷为平地,但毕竟是有两百年历史的古都,还藏有不少财富。
  董卓打算掠夺到所有的财富后,便前往长安。为已经成为空城的洛阳而战毫无意义,这也是诸将全无战意的原因。
  一日,袁绍随意来造访曹操。他令部下在门外等候,自己一人进入客厅。
  “孟德兄,今日想叙叙旧,所以让部下在门外等候。”袁绍说道。
  “此等时刻,能与本初兄相对畅谈,我心不静啊!”曹操笑着说道。以前曹操说话要更粗鲁一些,但现在变得稍有礼貌。
  “对了,孟德兄可知民间有不静之传闻?”
  “何为不静之传闻?”
  “谣传当今陛下,并无汉朝皇室血统,不知出自谁之口。”
  “我是第一次听说,确实是不静的谣传啊,是谁有何居心要散布此谣言呢?毫无根据。”
  “我还记得,先帝即位时,就有人评论说其仅为过远的旁系。与其相比,血缘更近者就有十人以上。”袁绍用闲聊般的语气说道。
  “我对此事不太清楚。大概其中有很多缘由吧。”曹操如此回应。
  其中的真相,与其说有很多缘由,倒不如说是选择不太贤明的孩子以便易于操控。
  “为何当时未选择伯安?如你所知,他是光武帝的皇太子东海恭王刘疆的血脉。皇太子被废,并非其本身犯错误,而是因为其生母郭皇后被废,原本是汉室正统。众所周知,在黄巾之乱时,伯安地幽州治理得最好,其人格无可非议。”
  伯安是指幽州牧兼任宗正(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吏)之职的刘虞。袁绍如此赞赏刘虞,其用心很明显。
  “本初兄是想立伯安为帝吗?”曹操直截了当地说道。还是直截了当地说更能切近主题。
  “正是如此。现在皇帝被董卓所控,直接另立新帝,我认为此法最省事。”袁绍也恢复了顽皮的儿时语调。
  “就当我没听过此话吧。若是听到必定要做回答,可我不想回答。但是我也不会对其他人讲起此事。”曹操盯着袁绍的脸说道。袁绍也盯着曹操,片刻后才重重地点了点头。
  两人此刻是在商讨废立皇帝的重大问题。
  “那我也应忘记说过此话。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忘记呢?”袁绍说道。
  “有。”曹操回答道。
  “饮酒?”
  “正是如此,所幸,我这有好酒。”
  曹操也立马回到了从前,语气像顽皮的孩子。
  四
  ——高祖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定宫洛阳,于今亦十一世。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
  此为妖书《石室谶》之言,董卓借此决定迁都。但现在只是十岁的幼帝已经移至长安,董卓尚在洛阳未动身。
  董卓此刻任太师之位。此位在诸侯王之上,此前从未有人就任过。相国也好,太师也好,董卓就是喜欢这样的职位。
  刘虞得知袁绍打算推举自己为皇帝后,说道:
  ——若真有此事,我将奔赴匈奴,自行了断。
  所以,袁绍的计划也只能搁浅。
  相传,周初,季历的两位兄长为了让位于弟,亡命于荆蛮之地。所以,为了让出天子之位,远离文明之地,便成为了一种模式。刘虞说要奔赴匈奴之地,也是其中一例。
  如此一来,袁绍推举新帝的运动,因主角刘虞的拒绝,无法问世。
  各路英雄也陆续返回各自的根据地。
  到了初平二年(191年),董卓终于进入长安。洛阳原本还有若干座未烧毁的房子,但他离开时又放火将其全部烧毁。如此一来,百姓们内心原有的一点对洛阳的留恋心情,也被董卓此举一扫而光。此时正好是四月,已进初夏。
传国之玺(5)
洛阳之火终于熄灭,因为已经没有可烧的东西了。
  “公子住手。这等蠢事——”群旋对手持笔、眼睛盯着纸张的曹操说道。
  白马寺只烧毁了一部分,主体建筑还在。在董卓的军营中,除了匈奴兵外,还有少数的西域兵,他们恳请董卓不要烧毁洛阳的白马寺。
  ——浮屠的祈祷所?不要放火!
  所以白马寺才得以残留。因曾住在西方,董卓也对浮屠之事略有耳闻。这是白马寺的幸运。
  曹操偷偷潜入白马寺。说是偷偷潜入,是因为他在洛阳也是众人皆识的人物。他不想被董卓的兵士发现自己潜入白马寺。
  曹操打算在白马寺写檄文,传送给各地的当权者。当然,若被董卓发现必会性命难保,而且会给白马寺带来麻烦。与此理由相比,群旋更怀疑檄文是否真的有效。
  “不做怎知?”曹操说道。
  “与其如此,还不如多多募集士兵,即使战败也无妨啊!”群旋在白马寺长大,向来是唯物的思考方式。
  “写在纸上的文字,有超乎笔墨的力量,也可以叫做灵力,或者有时候会变成魔力。”曹操说道。
  对知道曹操任济南之相时曾烧毁淫祠、弹劾邪宗的人,也许不会相信曹操所言。即便是现在,曹操仍旧十分厌恶迷信。但是,他并不认为相信存在于文字中的灵力是迷信。
  ——盖文章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操之子曹丕曾说此话,但应该是年幼跟随父亲学做文章时,听来的意见吧。
  “嗯,人死后,文章确实留有其思想和情感,但是人还活着时,若没有什么回报,岂不寂寞?”群旋说完,脸上同时露出寂寞的表情。纸张实用化,还未历经百年。文章能否保留,确实会有这种疑问存在,所以难免让人感到寂寞吧。
  曹操两手抓起尚未写任何字的纸,在空中挥动,其后,问道:“你不认为它是活着的吗?”
  群旋歪着头盯着挥动的纸张,许久后微笑着说道:“看起来像是摇头的羊。”
  “才不是那么普通呢,也许是快要被砍头、瑟瑟发抖的人啊……不是,看起来还像是对着刽子手发出欢呼的看客。从白纸中,可以看到很多。但一旦用墨写字后,便固定下来了。”
  曹操停止挥动,将纸张放在桌子上,毛笔蘸足墨汁,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字:
  ——斩!
  群旋倒吸了一口凉气。曹操拿着笔,盯着纸张许久,才动笔又追加了四个字:
  ——国贼董卓。
  写完,曹操抬头看着屋顶。
  “我认为在浮屠的建筑中写此字并不适宜。浮屠憎恨杀生,珍爱众生。请公子还是换个地方吧。”群旋声音沙哑地说道。
  曹操摇头,用手指刺向纸上所写名字的上方,说道:“杀掉此人,便可普救上百万、上千万的百姓,若是浮屠会做何选择?我先前便想问此事。”
  群旋闭上眼睛,表情痛苦。曹操继续追问:“你刚才不是说过,与其写此檄文,还不如多多募集士兵。”
  “我认输。当初放走了偷石榴贼,才使得我如今认输啊。但是,公子不要将檄文内容给寺中人看。”群旋苦笑着说道。
  寺中也有寺中秘密。为数不少的信徒也藏在寺中,而他们本应该赶往董卓之处的。
  王法与佛法之间的矛盾,很早之前便已经存在。
  五
  洛阳之山一片荒芜。
  吕布动员军队,大规模盗掘洛阳近郊山陵上的富豪之墓。谁都没有想到这会是吕布擅自所为。如今,在洛阳凡事都要经过董卓的许可。
  长沙太守孙坚进入洛阳。
  当时,谁都不清楚谁站哪一边,所以孙坚刚一进洛阳,董卓的部将李傕便提议要成为一伙。
传国之玺(6)
但孙坚拒绝了李傕的提议。
  “董卓逆天无道,今若能夷其三族,悬其首级于四海,吾死而瞑目,怎能与其友好?”孙坚大声斥道。
  年初时,董卓还在洛阳。董、孙两军在诸陵间作战,孙坚的军队获胜,董军败走渑池。
  董卓没打算死守洛阳,所以才早早地将皇帝送至长安。他将诸将安排在渑池、华阴和安邑等要地后,便自己返回长安。
  孙坚将洛阳郊外的诸陵修补好。吕布掘墓只为掠夺陪葬的珍宝,当然不会多此一举重新把陵墓埋好,所以陵墓大开,尸骸外露,惨不忍睹。孙坚派人至少把棺材盖好。
  孙坚掩埋陵墓时,在宫殿的井里,拾得一件珍宝,叫做:
  ——传国之玺。
  这种印章应该是由宦官保管的吧。在宦官皆杀的骚乱中,负责保管重要物品的宦官也被杀了,所以便没人知道这些物品的下落。
  “此物落入我手,有何意?所谓“传国”是传承国家之意,传承给谁呢?难道是要传承给印章所有者,那不就是我吗?”
  孙坚开始全身打颤,索索发抖,一眼便可看出来。
  “将军,身体可好?好像有些发烧,还是暂且休息为好。我这就去请大夫前来。”身旁的老司马担心地说道。
  “无大碍,”孙坚把手贴在自己的额头上说道,“我去躺会儿,若我不传唤,谁都不可进来。”
  “遵命。将军请盖好被子。”老司马皱着眉头走出去。
  好像是真的发烧了,孙坚下令说要撤出洛阳。
  “撤往鲁阳,洛阳既无可守之物,又无可取之物。”孙坚说道。在洛阳所得之物便是传国之玺,但关于此事,他绝口未提。
  此时,孙坚属于袁术的阵营。
  正当曹操在白马寺写檄文之时,济北之相鲍信赶来了。鲍信在酸枣诸将中,对曹操的评价最高。他来此地是为了在河南等待事变。
  “袁本初不足以仰为盟主,他只不过是另一个董卓。酸枣诸将可能是因此才自动解散。为何不去大河之南,静观其变呢?公子,过于相信文笔之力了吧。”
  鲍信说,近日,河南将有事变,到时若无曹操,岂不遗憾?鲍信对河南情势甚为了解,频频说那里将要有事发生,且所言相当具体。
  “王肱不可吗?”
  据鲍信所言,事变发生地为东郡太守的管辖地。东郡太守桥瑁被兖州刺史刘岱所杀,王肱刚刚接替上任。
  “我也不知王肱为何人。总是对刘岱的话言出必从的人吧。怎可将河南托付给这种人?无论如何还请孟德出面才可。”鲍信抓住曹操的衣袖说道。
  那时候,被视为领袖的人,首先便是袁绍。组织反董卓军的人一般也认为是袁绍。当时,家世显赫是最重要的。袁家一直以四世为官并出过三公的良好家世为自豪。
  ——仅是家世显赫未必善战。
  鲍信很早开始便这样认为,所以他期待曹操做新领袖,并促其奋起。此次来白马寺,正是出于此目的。
  “总之还是离开这里吧,在浮屠寺待久了,已经开始厌倦了。”曹操笑着说道。他心想鲍信来的正是时候。
  刚出街道,便遇到几位向东急行的武人模样男子。他们看似是一伙的,其中有人决定了所去之处,有人打算再作打算,但大抵都是豁出去冒险的男子。
  “请问这位是曹孟德先生吗?”在河边,三人中的一人问候道。曹操近来一直尽量隐姓埋名。
  “您是?”曹操感觉对方的面孔似曾相识。
  “先生不记得我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因我家中,人员众多……对了,但是您和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美人在一起,她还怀有身孕。”
传国之玺(7)
“啊,难道是盐池关家……”
  若是关家,既有家人又有投宿的旅者,当时在那认识的人,现在都已记不起姓名。
  “记起来了吗?”对方问道。年纪尚轻,却蓄有整齐的胡须。曹操想起了这整齐的胡须。
  “是云长吧?好久不见!”
  说起关家的胡须,那就是关羽,别名云长,是位认真正派的大男子。
  “真高兴孟德先生还记得。”
  关羽一向认真正派。他平日坐在家里的柜台后,两眼炯炯有神地盯着私盐的贩进贩出,那种神态,让人想到将来肯定大有作为。
  “我以为你还在看守盐库呢。”曹操说道。
  “这次是轮到一个懦弱的家伙去官府顶罪,却拿我代替,那家伙反倒逃之夭夭。坐两年大牢也无妨,我还是选择亡命。”
  “是吗?那可辛苦了。”曹操拍着关羽的肩膀说道。
  在解县,私盐贩卖已经得到默许,其代价是必须一年交给官府一个犯人去顶罪。刚才关羽所言顶罪,指的就是这事。交给官府后,顶罪人会受两年的牢狱刑罚,但刑满释放后,会受到周围众人的尊敬。顶罪人这两年虽不能抛头露面,却是大家的恩人,私盐贩卖产生了无形的力量。
  其中,也有人选择亡命。若不去接受刑罚,则一生都要过着逃亡者的生活,不幸的话,还可能会被逮捕。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接受两年的牢狱刑罚,但富有冒险心的年轻人,有时会选择在他国过亡命生活。
  “我现在已经厌倦了乡村生活,又赶上这种时局,要是我的主君立下功劳,不知我们的命运会如何变化?”关羽说道。
  “那来我这吧,跟随谁还不一样啊?”
  “从先辈开始便有众人跟随孟德先生,我等与其相差不及。我一旦决定跟随谁,就讨厌再做变动,这是我的性格,无可奈何。多谢孟德先生邀请!”关羽说完,擦拭了一下脸上的汗水。
  “那请问你的主君是?”曹操问道。
  “此刻正前往豫州,我等正要前去迎接,恐怕与孟德先生还未曾谋面吧——刘备玄德。还请与我主君相见一次。”关羽说道。
  “刘备玄德?……”曹操自语道。
  此名字最近常常在耳边响起,好像是黄巾战中一位无名的下级士官,现在却成了二流的准领袖。
  “玄德能有这等好部下,令人羡慕啊!”
  曹操出神地看着关羽那张正直的脸。关羽希望曹操能会见刘备,但曹操真正想见的却是关羽。
  鲍信从对面走来,说道:“刚听说,韩馥自杀,原因是冀州被本初占领,但真相却不得而知。”
  说完,鲍信叹了一口气。
  世道越来越乱,有的人舍弃一切,隐居于山中。相反,也有人认为这是大好时机,积极活跃在乱世之中。刘备便是其中一人。
  刘备自称是汉朝宗室,但西汉和东汉加起来才四百年,历经二十几位皇帝,到底和哪位皇帝有关系,实际上无从查证。
  当时,凡是姓刘的人大多都自称和汉朝皇室有关系。刘备也是如此。
  六
  当时的权力者常常会随意任命某人为某地的太守,这种事大肆泛滥。
  袁绍当然也是如此。
  袁绍虽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望族,但望族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袁绍为袁家正统,其父袁成早已过世。袁成无子,为了延续香火,便收养同族的孩子为养子。这个养子便是袁绍。袁绍其实是养父的弟弟袁逢与侍女所生。后来,袁逢又生下袁基和袁术两个儿子。其中袁基被董卓所杀,只有袁术存活下来。
  袁绍和袁术,名义上是堂兄弟,实际上却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袁绍和袁术关系恶劣。
  “袁绍并非我袁家正统,不知是哪里来的野种。家父承认他为袁家人,只是听信那侍女一面之词。我可不承认他是我兄弟。”袁术从很早前便开始这样说,此话当然也传入了袁绍的耳朵。
  所以两人关系恶劣,那是自然之事。
  袁术也是掌有权力之人。权力者必须要供养手下跟随者,所以,需要大笔财力,还要有敢于散财的慷慨大方。全部具备这些条件的权力者,少之又少。
  当时的战争,并不单纯是董卓和反董卓派之间的战争。袁家的两兄弟不和,所以又分为袁绍派和袁术派。
  曹操开始被看作是属于袁绍派的。
  长沙太守孙坚被认为是袁术派的。荆州刺史刘表属于袁绍派,所以孙坚和刘表的争战,就是所谓的代理战争。刘表的部将有一位叫做黄祖的人。
  此次争战,孙坚获胜。襄阳受围,黄祖军败退。孙坚为了扫荡残余敌军,进入岘山。岘山藏有少数未能逃走的敌军。
  “真想回吴国。”
  “与吴国相比,我觉得还是襄阳好啊。”
  “忘记故乡的人,会被乌鸦啄死的。”
  享受胜仗喜悦的士兵们,相互聊着。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军队要集结向南行进。岘山之围就这样解除了。
  “这真是奇怪!”
  “不进襄阳便要回去?”
  起初,士兵们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要想欺骗敌人,必须先要欺骗自己。
  总帅孙坚已逝。
  他死于扫荡战中敌军的乱箭之下。
  这场战争本身只是代理战争而已,真正的领袖掌权者并未登场,但因孙坚这位将来的大人物倒下了,所以这场战争值得记忆。
  袁术任命孙坚兄长之子孙贲为豫州刺史,继续统帅原有军队。
  袁绍毕竟是袁绍,他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当时,这种情况颇为常见。
  襄阳是重要城池,曹操对其关注已久。他派遣八珍伯卞远前去打探根据地长安,同时命令他一定要查看一下襄阳。
  “长安已经甚为严重。不孝之子、不忠之臣、不清之吏、不顺之弟皆被诛杀,且其财物也被官府没收。据说千人以上遭死刑。这是董卓为搜刮钱财发布的法令,大家都惧怕遭到密告。看来董卓死期将到了。”八珍伯说道。
  ——道路以目。
  当时如此记录道。
  因惧怕被人听到,人人在路上皆以目示意。
  “与此相比,襄阳恰似天国啊。”八珍伯补充道。
  
从长安至青州(1)

  八珍伯卞远,在长安是人人皆知的人物。托付给堂弟看管的长安八珍酒栈,没有被董卓盯上,生意依旧兴隆。
  “好久未见,你去了哪里?”熟人问起,八珍伯一律回答去了出嫁的女儿那里。
  “嫁到了哪里?”
  “关东的商家。生活还过得去,谢谢关心。”他总是表情欣喜地回答。
  长安的富豪和放高利贷者,约有千人被投狱或是被诛杀,其财产全被董卓据为己有。卞远不属于富豪。实际上,卞远通过西域贸易确实积攒下不少钱财,但表面看来他只不过是个酒栈老板。看起来一点也不像被董卓盯上的大富豪,这真是幸运。店里的气氛比以前更庶民感觉了。
  ——莫谈国事。
  店里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张纸。意思是说本店对醉客的多余言论不负责任。
  “真是俗气啊。”
  贴纸前,八珍伯摇头说道。他并不仅仅是叹息俗气,客人们也都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总觉得周围令人惴惴不安。
  “唉……”八珍伯再次环视店内说道,“人若不谈论国事,怎会变得如此无精打采?可叹可叹啊!”
  “那是因为你前天才回来,若是在这待上三天,自会明白。”
  一位熟人说完后,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走出八珍店。
  没必要待上三日,卞远已经大概明白过来。董卓支配洛阳时,人人也都是一副沉默的样子,因为一不留神,便会被杀。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皇帝大病而愈后,要在未央殿举行祝贺大会。
  这是董卓的天下。
  从营舍到皇宫,士兵整齐列队,左步右骑,即左侧站着步兵,右侧列着骑兵。
  天下人几乎全都憎恨董卓,所以策谋武装政变也是简单之事。这年正月,董家人掌握兵权,董卓之弟董旻为左将军,其兄长之子董璜为中军校尉。董卓的婢妾之子皆受封为侯,以金紫装饰。
  尚书以下的官员全部前往董卓府中做事。董卓的车服与天子相仿。
  ——哈哈哈,你们以为这样做过分吧?我也认为过分。紧急时刻我便去郿城。若事成则可雄踞天下,事不成,则在郿城安享晚年。哈哈哈。
  每次饮酒,董卓都会哈哈大笑地说道。
  “若事成”,此话只有董卓讲得出口,如果是出于他人之口,必会因“出言不逊”而掉脑袋。
  郿城距长安约有一百公里以上,可以说是董家的私城。城墙高厚皆七丈。汉时的一丈约是十六米。高度自不用说,但若是厚度也为七丈便不得不让人惊异了。据说,城内储存有足以供养三十年的粮食,所以董卓才说“若事不成”,则在此安享晚年。可“事”到底指的是什么呢?雄踞天下,亦即做天子。
  现在虽还未做天子,但这一步近在眼前。
  董卓只要一不顺心,便肆意杀人。明明不是什么大事,只因心情不好,就连身边的心腹都杀。总是陪伴在董卓身边的护卫吕布,也曾差一点就丧命。
  董卓出发时,周围的人都要手持“董”字大旗。那天一时疏忽,大旗数量不足,因为大旗数量与位阶是相匹配的,董卓勃然大怒。在吕布看来,没人会去计算大旗的数量,所以无关紧要。
  “请主公今日暂且忍耐,明日必会多备一根。”这句话使董卓更加气愤。
  将要成为天子的人,会极其重视大旗的数量,吕布不知这一点。董卓拔出手戟向吕布扔去,吕布避开,跪在地上,道歉道:“小的该死,请主公饶了小的!”
  “明白就好,以后注意!”董卓说道。
  场面这才平静下来。
  手戟可是相当厉害的武器,若是受伤部位严重,可致使一名大男子死亡。所幸吕布身手敏捷,才得以避开手戟。
从长安至青州(2)
“这不是大旗数量的问题,明显有意杀我,莫非是事情暴露了吗?”
  吕布思索着。他与董卓宠爱的宫女貂蝉秘密私通。吕布认为,因大旗数量不足便投掷手戟,董卓有些反常。
  司徒王允看破了吕布内心的动摇。王允系太原人,别名子师。他早就开始计划反董卓的武装政变,而最为碍事的便是刚勇无双的吕布。为此,他反倒特意接近吕布,对吕布极为亲切。
  吕布皱着脸说出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他从小就是孤儿,想娶亲,可相中的女子却在宫中侍奉,难以娶为妻。
  “只要太师在,此婚事便困难。但我会尽力帮忙的。”王允由此切入主题。
  与武装政变的同伙商量后,大家一致认为,拉拢吕布入伙,实为好主意,但既然已经将秘密告诉吕布,就必须马上付诸实施,因为吕布不能长期保守秘密。他们决定就在庆祝天子大病初愈的那天行动,在此之前,邀请吕布参与其中。
  ——诛杀董卓。
  写下此诏书的是仆射(尚书省次官)士孙瑞,负责用手戟刺杀的是骑都尉李肃。秦谊、陈卫等十几人穿着卫士服装混进队列当中。
  李肃的手戟无法穿透董卓的盔甲,手腕受伤的董卓从车上滚落下来,大呼总伴其左右的吕布。
  “吕布何在?”
  并非重伤,但滚落到地上的董卓,受惊般地大声呼叫。
  “诏书在此,*贼臣!”吕布举矛叫道。
  董卓发觉吕布的矛直指自己胸前,不禁瞪大眼睛。
  “狗奴才!居然……”
  董卓大骂,但话还没骂完,吕布的矛便飞了过来。不愧是吕布,一击之下,董卓便满身是血,一命呜呼。董卓的三名部下因抵抗,当场被杀。
  吕布从怀中取出诏书,大声呼喊:“诏讨董卓,余皆不问!”
  士兵们一动不动地听完诏书后,齐声高呼万岁。万岁呼声越来越大,也越传越远。
  在长安“八珍”里,卞远歪着头,侧耳倾听从遥远的宫城传来的欢呼声,说道:“好像是发生了什么事?会是什么呢?有点为时过早吧。”
  二
  董卓原本打算紧急时刻时就逃往郿城,在那里生活三十年,但并未如愿。从长安到郿城过于遥远,董卓想到的紧急时刻只是战争,可别说一百公里了,就连十步也逃不成。
  董卓深信高厚皆十六米的郿城坚不可摧,但若是小商贩和有事需进城的人,便会轻易打开城门。董卓之弟旻和外甥璜虽任左将军和中军校尉,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但任何用处都没有。身居郿城之内的以旻为首的董氏一族均死在刀下或是乱箭中。
  卞远之所以说太早了,是因为他也在悄悄地计划除掉董卓。在长安郊外,他会见过一位非常熟识的粟特族奇术师,并建议奇术师用奇术杀死董卓以求天下万民之幸福。
  “不行,我的奇术只是供观赏取乐而已,与天下万民的幸福没有任何关系。”
  奇术师冷淡拒绝了卞远的建议,但卞远认为还有说服他的可能性,打算近期再次去说服奇术师试试。可关键人物董卓先一步被杀死了。
  整个长安一片沸腾。百姓们面色明媚,与昨日完全不一样,一副生机勃勃的表情。
  “去过了吗?”
  “去过了,我都去三次了。还在烧着呢,执拗的人还真耐烧啊。”
  “听说袁家一族正从各地聚集至此。”
  “该尽早把尸体交给他们。”
  众人纷纷议论。
  董卓的尸体,在被杀的当日便抬去市场示众。
  因赤眉之乱,长安荒废,迁都洛阳。此后的近二百年间都城都在洛阳。如今,都城又迁回了长安,虽不比当年,但长安再次兴盛起来,东西南北两市皆热闹非凡。因憎恨董卓的百姓众多,唯恐百姓毁坏尸体,便用绳索围起尸体,派五名官吏看守。
从长安至青州(3)
围观者络绎不绝。
  董卓的尸体*。他是有名的胖人,尸体也臃肿不堪。不知是谁出的主意,董卓的肚脐被火点着了。大概是因为有人注意到尸体从肚脐流油,才打算点火试试的吧。白天点着未免过于浪费,所以一到天黑,董卓的尸体便被点着,一直烧到天亮。
  ——如是积日。
  就这样烧了好几天。可是因为时值四月,尸体不能放太久。这时,袁家人也陆续集聚至此。
  前年,留在洛阳的袁家长老太傅袁隗、太仆袁基等,凡是尺口以上约五十余人,都被董卓杀害。此仇恨令人永生难忘。陆续而至的袁家人,将董卓已经分散的尸体聚集到一起,在路边烧成灰烬。
  吕布因杀董卓有功,受封为温侯,还被赐奋威将军的称号。
  相反,大学者蔡邕因受董卓优待而遭投狱。
  蔡邕原本被发配到朔方,但因请愿编写《汉书》诸志续编得以返回长安。受董卓爱戴是给他定的新罪。朝廷众大臣认为受爱戴并非大罪,所以提议赦免蔡邕,但王允坚决反对。
  ——昔武帝未杀司马迁,才致谤书传于后世。
  这是王允的看法。正确编写历史,会导致谤书流传于后世。这与现代历史观完全迥异。好像在汉朝廷上,声大者的意见往往更奏效。
  蔡邕虽可怜,只能死于狱中。
  卞远原打算利用粟特奇术除去董卓,除此之外,还有人也想除去他,那就是尚书郑泰和黄门侍郎荀攸等人。他们在动手之前被董卓发觉,郑泰逃亡投奔袁术,荀攸被捕。临刑前,王允和吕布发动武装政变杀死董卓。关键时刻,荀攸逃过一死。
  仅诛杀董卓一人,事情并未结束,他还有众多部下。他之所以能将洛阳烧成灰烬,迁都长安,靠的就是众多部下。
  卞远在长安“八珍”边饮酒便歪头思考。
  “他们到底打算怎么处置董卓的军队呢?”
  这确实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董卓的根据地在更靠西方的凉州,但长安也可以说是他的势力范围,所以董卓才会很安心。他把军队安置在更加重要的地方,长安附近却没有什么军队。
  凉州兵力虽强,但因内心无理念,而有意外脆弱的一面。听说了董卓被杀的消息后,各地的凉州兵开始动摇。几乎令人难以相信,他们都表现得惊慌失措。
  武装政变虽大获成功,但首领王允的思想顽固,与其他人屡屡发生冲突。首先是吕布很看不惯王允整天高高在上的样子。王允只不过是把吕布当做剑客,巧妙地利用他而已,没有把他看做共谋天下的人。吕布毕竟是吕布,常常随口说一些不合常理的话。王允根本没把吕布的意见当回事,这从他的态度上便已经表现出来。
  “把董卓的部曲全部杀掉。”吕布说道。
  他从没有考虑过能否杀掉十万兵力。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