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细说隋唐

_4 赵剑敏 (现代)
  功成名就的钱谬衣锦还乡,万人争睹风采,路衙水泄不通。可他的父亲钱宽却避得远远的,钱谬不解,下车赶去追问何故。
  老父的回答是:“我家世世代代以田渔为生,从未显贵如此。你今为十三州主,三面受敌,与人争利,恐祸及我家,所以不忍见你。”
  一身衣锦的钱谬哭了,感谢老父的指教。
  从下层杀出来的钱谬,升腾在富贵乡中,充分地及时行乐起来,把家乡的第舍造得富丽壮观,把宫廷的殿阁造得气象万千。
  然他没忘记治下的民众,为了农业收成有保障,更为了自己的长治久安.他也做了一些好事、实事,特别是广泛地兴修水利事业。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件事,也是使后代相继获利的一件事,是沿钱塘江边建筑了捍海石塘。在修筑的过程中,因潮浪太大,施工极为困难,为鼓励参修人员的信心,他令五百强弩手猛射潮头。高明的工匠则解决了具体的技术难题,用装有巨石的竹笼和大木料相杂,层层叠叠地垒成了海塘。
  钱谬审度天下形势,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并不太雄厚,难以进一步图霸天下,而惟有和中原政权搞好关系,才能与强邻抗衡,保住这一方土地。由此,不管中原政治格局如何变化,他始终向中原保持了一份’‘忠心”:
  梁太祖登位之初,鉴于钱谬的态度,立即封他为吴越王。
  有人劝钱谬拒绝梁朝的任命,公开打出独立的旗号,可他笑着说:“我岂失为孙仲谋‘孙权)!”
  钱谬长寿,活到八十一岁。临死之前,他告诫他的继承人说:‘’子孙善事中原,切勿以中原帝姓多变而改国之大政。”
  钱谬走的是从无赖到军阀,又从军阀到君主的道路。他懂政治,也懂军事,然他的政治悟性要比他的军事才干更强。在对待董昌称帝的问题上,他巧妙地处理了道义和恩情的关系,遮住了他以下犯上的野心,把董昌逼上了绝路。在对待中原政权问题上,他委曲求全,以少量的贡品和牺牲一点名分的代价,换取了支持,使自己在三面受敌的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宝正七年(公元932年),钱谬第七子钱元灌〔文穆王)继位。
  有患难经历的钱元灌,颇懂政治之道,他守着父亲的遗训,
 与中原王朝尽力搞好关系;对朝内的人事,以消解矛盾为主,促使将臣和睦,加强政治凝聚力;提倡儒学,设立择能院,广为选拔吴中文士;恤抚将士,提高军队的向心力;减除无主荒地的租税,扩大耕地的开垦。在他的统治下,昊越经济朝着繁荣的方向继续发展。然他生活奢侈,在建造宫室上花费了惊人的钱财。而晚年的一场大火,却将他经营了一生的宫室几乎全部焚为废墟。
  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因大火而精神失常的钱元灌病亡,他的第六子钱弘佐(忠献王)继位。
  这个十三岁的小君主,_仁台之后,颇有些英明气象,继承了父亲的不少优点,在刚厉果断上则超过了父亲:元老宿将倚老卖老,骄横得很,他起初予以大度忍让,在自己立脚稍稳后,一举除掉了四个高级将僚,使得全体朝臣畏服在他的脚下。南唐平闽,闽将李仁达降而复叛,向吴越求救,钱弘佐力排众议,出动大军分水、陆两路驰救,一举击败南唐军。
  在位七年,钱弘佐亡故。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六月,其弟钱弘徐(忠逊王)继承大宝,以弟弟钱弘椒参知政事:
  老将胡思进历享尊荣,却遭到了新君的轻慢,彼此渐起矛盾。钱弘徐欲诛胡思进,后者先下手为强,把钱弘徐给废了,另立钱弘椒为君,时在当年的十二月。
  钱弘椒得立后,应周世宗之邀,出兵合击南唐,他遣将抢先进攻常州,竟全军覆没。待周军渡淮后,他尽出国中之丁壮为兵,组成庞大的水师,再应北军。他历经后汉、后周二朝,贡奉不绝。然对境内的民众,却加重了赋税。宋太祖立国后,诏钱弘椒人朝,他带大量礼品进献,得到了尽宋太祖一世可保吴越无虞的许诺。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太宗诏钱弘椒迁居开封,昊越结束。
 
 
  
细说隋唐103:闽
  建立闽的闽王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祖上世代为农,到父亲王凭,依然是把汗水洒在田里的农夫。
  王审知的哥哥叫王潮,在县里当吏,兄弟俩都有才有勇,知名于当地。时黄巢起义军攻进长安,带动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寿州人王绪应着形势,自己拉了一帮人马,打进固始。他占领此地后,大力扩军,听人介绍起王氏兄弟,把他们招来在军中任职,以王潮为军官。
  王绪兵微将寡,光靠自己的势力,很难长期割据固始这弹丸之地,他寻找大军阀做靠山,和蔡州的秦宗权挂上了钩。秦宗权任命他为光州刺史,让他带所部合击黄巢。王绪惧怕黄巢,拖着不出兵。秦宗权恼怒了,发兵进攻固始。王绪无力抵挡,退出固始,南下另谋生路。他一路走,一路掳掠,进人闽地,部队壮大到数万人。
  部队壮大得可观,内部的危机却日益增长。作为首领的王绪,尽管有着豪雄之风,但为人却气量狭隘,猜忌成性,凡才干超过他的人,都变着法儿给弄死。
  众将官忧俱,王潮也优惧,为免做怨死鬼,他大胆地对处境相同的将官说:“我辈离弃祖坟、妻儿老小来当盗,原是为王绪所迫,并非出自本意。今王绪猜忌我等,将官中有才干者难逃一死,我辈朝不保夕,怎能图取大事!”
  这一席话,说得彼此流泪涕泣。末了,他们抹干眼泪,决定除掉王绪。
  他们选了壮士几十人,伏在鉴竹丛后,待王绪走来,冲出将他擒拿住,囚于军中。王绪无面目再活下去,寻了短见。
  众将官重择主帅,因王潮为谋事之首,且有出色的才略,前锋将推荐了他,并说:王潮对大家有活命之恩,应立为帅:众人一致同意。
  王潮成了主帅后,和一批骨干献血为盟,建立了核心集团,全面控制了军队。靠着这批骨干,更靠着自己的身体力行,他在军中迅速建立起威信,赢得了全军的拥戴。随之,他大抓军纪,革除掳掠习气,改善军民关系。
  乱世难得这样的军队,王潮获得了当地的民心。王潮转战福建,受到民众的拥护。
  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残暴,毫无人性,治下之民苦不堪言,所辖之军苦不堪言,然迫于他的淫威,无人敢出来反对他。当王潮军队路经其境时,泉州军民派出代表,前去和他洽谈,请他为民除害。泉州父老成群结队拦在路中,持着牛酒,要王潮别走。
  泉州是福建的大城,又是海.七贸易的重要港口,这样的地方,王潮本是求之不得,现见当地军民这样欢迎他,实在是喜出望外,于是打出吊民伐罪的旗号,将部队开到泉州城下。围城围了一年多,王潮率军开进了城内。
  福建观察使陈岩承认了既成事实,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有了泉州,王潮有了一个很不错的根据地,他收编了泉州军,又平定了狼山的山大王薛蕴,极大地扩充了实力。拥有如此的实力,他开始打量起福建的其他地方。
  福建的政治中心在福州,陈岩驻节于福州。陈岩病卒后,他的女婿范晖自称留后,接过了政权。早就对福州感兴趣的王潮,立即抓住这天赐良机,先表示了不承认的态度,然后命令王审知带领军队进攻福州。
  福州城高墙厚,加上守军配备精良,战斗力强,王审知攻了很长的时间,牺牲了大批将士,没有任何进展。他吃不住了,要求大哥让他撤退。大哥的回答是不许。他请求大哥亲赴前线,并增以援军。大哥的答复是:‘“等你的兵与将全部战尽了,我自会前来!”
  这是道死命令,不容商量的死命令,王审知被逼到了绝境。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没了任何退路的主审知,亲自上阵督战,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强攻。一年之后,城内终于食尽,守军杀了范晖,开门出降。
  消息传来,王潮从泉州移治福州。此时,他已拥有福建五州,唐昭宗任他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接到任命,他授王审知为副使。
  王审知生相雄壮,高鼻方口,喜骑白马,军中呼为“白马三郎”。他当上第二号人物后,对大哥依然百依百顺,从不计较个人的委屈。有时.他犯有过失,被严厉的大哥大加捶挞,受打后,脸上没一点怨色。因其能干,有度量,又识大体,王潮对王审知赋予了最大的信任。他病重卧床不起后,竟然舍去自己四个儿子不用,让王审知主持了军政事务。
  王潮谢世,王审知接替了兄位,唐廷封他为琅邪郡王。梁太祖在开封登基,晋封王审知为闽王。
  将政治中心设在福州的王审知,对梁太祖的晋封之恩,投桃报李,以朝贡的形式,把梁朝认作宗主。时江、淮地区被与梁朝敌对的杨行密所占据,陆上交通断绝,贡使只得转道海上,从福、泉二州起航,至山东登、莱二州靠岸,再前往开封。海上风浪大,贡船容易出事,被倾覆者十有三四。尽管代价非常大,然王审知始终尽着这份义务。
  在政权内部的人事安排上,为人谦和的王审知礼贤下士,重用流落福建的唐士大夫王淡、杨沂、徐寅等人,以期用他们的文化提高当地的文化,用他们的政治识见来建设政府。
  王审知还兴学办校,尽力培养当地人才。
  福建地力有限,王审知利用多港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海_仁贸易,吸引各地客商前来经商〔也的侄子王延彬为泉州长官,把海上贸易搞得红红火火,人称“招宝侍郎”。
  最可称道的,是王审知的为政表现、,他反对奢侈,带头过俭朴生活,以为官吏的表率;用才德兼备者为官,改善与民的关系;废除严刑,轻摇薄赋,努力给民众创造休养生息的环境:王审知当政三十年。一境安然。民众喜欢这个统治者,有一年,风雨雷电在海边黄崎劈出一个大然港口,人们认为这是王审知的德政所致。
  在五代十国这段历史时期中,王审知是和其他君主有着最大区别的统治者。他的特点是天性比较温厚,以温厚被兄长工潮破除规矩地定为继承人,又以温厚取得闽地的人心。他能打仗却不太喜欢打仗,崇尚文化,崇尚德政,崇尚和睦,崇尚俭朴,崇尚老百姓能过上安定日子的社会,别具一格地将福建营造成为乱世中的一个“小桃源”。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王审知亡,长子王延翰(嗣王)继位。
  次年,后唐发生巨变,王延翰以《史记·闽越王无诸传》为依据,建国称王,然仍用唐年号。他选了许多美貌的民间女子为妃,然被其性嫉的正妻崔氏在一年之中害死厂八十四人。王审知养子王延察长期与王延翰不和,另一子王延钧又因对所授官职不满,两人串联一气,此年年底,各以所部兵攻进福州,杀王延翰。
  事后,王延钧(太宗)得立。
  王延察虽在此事上有过一番推让,然很快又与新主发生了冲突,长兴二年(公元931年),以兵击王延钧,失败被杀。
  次年,王延钧因向后唐求尚书令位不得,断绝了朝贡。他好鬼神,听信道士陈守元之言,建宝皇宫,避位让儿子王继鹏主事。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复位称帝,以闽为国号,改元龙启,定都福州,并以福州为长乐府。
  闽地局促,国用不足,国计使薛文杰以察阴事罗致富人罪,籍没其财以供君主用。王延钧好女色,且喜男风,制作九龙帐,以为淫乐。
  王延钧淫,儿子王继鹏也淫,淫得乱伦,淫得父子相仇,永和元年(公元935年),王继鹏发动政变,杀了王延钧。
  王继鹏(康宗)立后,欲以敌国礼和后晋相处,使者遭到囚禁。他尊崇道教,道士陈守元、谭紫霄等借子虚乌有的“宝皇”之口,对他传达天命。他杀父登位,从而对宗室及功臣大加猜忌,大加诛戮;为增加钱财,竟让宠臣以空名堂碟卖官。禁军将领连重遇出于自保,于通文四年(公元939年)发动兵变,王继鹏狼狈出逃。
  连重遇迎王审知少子王延羲(景宗)为君,新君出兵追杀王继鹏。
  王延羲重新修好对后晋的关系,以臣礼派使者朝贡。他貌明实昏,闻泉州刺史余廷英掠取良家妇女,欲问罪,得其双份为数千万的钱而作罢;滥铸大铁钱,以一当十,致使恶钱泛滥;因外甥李仁遇美姿仪,竟以色璧之,任为相。
  其弟建州节度使王延政,不承认王延羲的地位,几度出兵相攻,并于永隆五年(公元叭3年)在建州〔今福建建甄)称帝(天德帝),以殷为国号,改元天德。
  连重遇在失宠的李皇后的挑唆下,天德二年(公元9科年),趁王延羲出游,派壮士将他从马上给拉杀了。连重遇第二次兵变得手后,以王氏无道为由,宣布废除王氏政权,抬出他的亲家未文进为君,改奉后晋年号,将在福州的王氏子孙尽行诛死,用黄邵颇等三将分守泉、漳、汀三州。
  泉州将留从效以王氏为号召,杀黄邵颇,迎宗室成员为刺史。漳、汀二州即刻响应。三州归附王延政。连重遇迫于形势,杀朱文进,传其首至建州,准备投王延政。福州将林文翰杀连重遇,谋迎王延政人福州。
  天德三年(公元945年),南唐见闽大乱,出兵进攻,福州将李仁达杀死主守福州的王延政儿子王继昌,向南唐投降,被任为威武军节度使。
  与此同时,无力抵抗的王延政归顺了南唐,被迁至金陵。闽遂亡。
  李爆以泉州为清源军,任命留从效为节度使。令李仁达人朝,李仁达拒绝,转投吴越。留从效逐南唐军,据泉、漳二州。李曦为保持闽地在名义上为南唐所有,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后周时,留从效要求向中原内附,周世宗因战略考虑而予以否定,只得仍臣南唐。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l年),留从效病死,部将陈洪继任,随着南唐的灭亡,陈洪将版图献给了宋朝。
 
 
  
细说隋唐104:荆南
  建立荆南(又称南平)的武兴王高季兴,本名季昌,后避李克用父李国昌讳而改此名,字贻孙,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
  高季兴自小与父母相离,在沛州大商贾李让家中当家憧。长大后,为人机智,且相貌不错,在仆人中显得很不一般。
  朱温古据汁州,李让出于自保,主动投靠,进献了大批货财,被收为养子,改名朱友让。高季兴跟着朱友让,见到了朱温。见了儿次,朱温挺喜欢他,叫朱友让把他领为养子,改姓朱。
  当养子的养子,高季兴实际成了朱温的养孙,靠着这个养祖父,他进人了沛军任职,没几个台阶,升为了高级军官,常跟随在朱温身边。
  朱温发大军攻打凤翔,和李茂贞争夺唐昭宗,城围得旷日持久,·费去了大量的军力、物力,却只能望城兴叹。朱温想撤,召开军事会议商量,众将多认为围下去不是办法,应立即撤军,转向经营他地。
  资历并不深的高季兴站了出来,力排众议地说:“天下豪杰注视大王此举已一年多:今守军疲惫,破在旦夕,撤军决非上策。大王所虑的是,对方闭门不战,以消耗我军力量。此不难对付,可以诱敌出来。”
  一席话,说得朱温顿开茅塞,兴奋起来,他命令高季兴拿出具体方案。
  高季兴早就胸有成竹,会后组织了敢死队,对队长马景面授了机宜。马景随着高季兴进人主帅帐中,拿出行动计划,向朱温请战,只说此去难以生还,望能照顾好他的家属。
  在朱温答应后,马景带着几个骑兵,装着散兵游勇,来到城下高叫:“沛军将东还,其前锋已经开拔。”
  守军信以为真,把门打开,准备追击汁军。马景等人迎了上去,卡住了城门,隐藏在后面的浮军大部队趁机冲了进去,杀死敌军九千多_人。
  李茂贞被迫和朱温握手言和,让出了唐昭宗。
  马景战死了,高季兴却一鸣惊人,受到了全军的瞩目。唐沼宗归长安,赐之为“迎奎毅勇功臣.
  高季兴崭露头角后,被授予地方实职—宋州刺史,成了朱温家乡的最高长官。此后,他跟随朱温平定青州,又以功迁任颖州防御使,成为方面军事大员。
  高季兴的人生转折点,是被任为荆南留后。
  荆南是以荆州(今湖北江陵)为中心的湖北南部一片土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早先为成呐所据,后雷彦恭乘虚面人,襄州割据者赵匡凝将他打跑,把它交给其弟赵匡明。沛军击败赵氏兄弟,于是有了高季兴的任命。
  几经战乱,几遭大火,几受诸侯侵占,高季兴到任时,荆南是满目疮演,荒无人烟,惟剩下荆州一座孤城,城内居民稀少,井邑凋零,面临的局面实在是万废待举。既来之则安之,他以倪可福、鲍唐为将领,梁震、司空薰、王保义为谋士,组建了地方政府军政班子。靠着这个班子,他安抚居民,招集流民.使当地多少恢复了一些生气。
  在这个班子中,数梁震最为得力。他是川人,中进士后逢大乱,寄寓于荆南,以智谋著名。高季兴诚恳地将他请出山,欲授为判官。他耻于在名不正言不顺的小政权中做官,为了生存却又难以拒绝,从而表示不能接受任何职务,但可以“白衣”身份出来做事。高季兴对他极为尊敬,称之为先辈或者“前进士”。
  高季兴治理有方,朱温正式委命他为荆南节度使。
  朱温死后,梁朝江河日下,衰弱无力。高季兴开始谋划独立,他修治城池,加筑外城;加重赋税,以为军资;暗地向吴、蜀政权称臣,换取支持。与此同时,他实施了拓地方案,出兵进攻归、峡二州;借助梁击晋之名,派军围攻属于梁的襄州,然而这两次军事行动均遭失败。
  没能拿到襄州,高季兴恢复了高姓,断绝了对梁朝的朝贡:软弱的梁末帝,为维持一个表面的帝国,对他百般姑息,不但未计较,反而封他为渤海王。
  后唐取代后梁,唐庄宗的威望如日中天,割据政权多遣使前去向他致意。为讨好中原新天子,司空薰等大臣劝高季兴亲赴洛阳,可梁震反对,说:“大王本是梁朝故臣,而梁、唐血战二十年,世为仇敌。今天子新灭梁,恐余怒未息。再说,大王握强兵,居重镇,一旦人朝,难免为其所虏。”
  高季兴不听,以精骑三百为卫队,去了洛阳。唐庄宗召见他后,果然不出梁震所料,准备将他扣留下来,幸得郭崇韬以信义相劝,才使他得以脱免。
  相见时,唐庄宗问他:“我已灭梁,准备再征吴、蜀,你看应以何者为先?”
  高季兴的回答是:“宜先征蜀,臣当以本部兵为前锋。”
  唐庄宗闻言大喜,用手抚其背,以示满意。
  高季兴走了,走到襄州,尚未出唐境,忽然心动,疑唐庄宗有变,连夜打出关去。事实确也如此,唐庄宗在高季兴走后,后悔没将他留下,传令襄州守将把他截住,然命令到达时,他已经逃出境外。
  回到荆州,高季兴侥幸地对梁震说:“不听先辈之言,险些回不来。我此行彼此各有一失,我往朝是一失,彼放我也是一失。新天子自矜得很,他靠众将士百战而得河南,却说自己犹如手抄《春秋》,并说于手指上得天下,把功全归于自己一人,拿功臣不当回事。此外,他好游猎,政事多废。如此,我可高枕无忧了。”
  话是这样说,高季兴出于对外宣传的需要,找来绣工,将唐庄宗按在他背上的手印绣下,到处夸耀。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高季兴被唐庄宗封为南平王。有了这封号,高季兴俨然成了国王。
  荆南政治中心设在江陵,地狭兵弱,夹在吴、楚之间,是一小国。境内出产不多,经济力量非常有限,当南汉、闽、楚等国遣使向中原运送贡品途经其境时,高季兴采取强盗行径,常强行扣留,占为己有。人家发书函谴责,或发兵打上门,他则将财货退还,毫无羞愧之色。后唐魏王李继岌平蜀后,将蜀中金帛四十多万输往中原,船经荆南,正值唐庄宗死于政变,他趁机全部夺了过来。
  唐明宗登位,高季兴要求将夔、忠、归、峡等州划人他的辖内。唐明宗表面答应,实际却派出了自己委任的刺史。由是两下闹了起来,终于兵戎相见,结果,高季兴大亏,仅剩下荆、归、峡三州。他拿这三州依附了昊,被册为秦王。
  高季兴割据荆南,和有些割据者从下层打出来不一样,而是作为后梁的封疆大吏,逐渐脱离朝廷而独立。他在荆南割地称王,有着主客观两重因素:主观因素是,此地完全是靠他白手起家,苦心经营出来的,从而在心理上将其视为己有;客观因素是,中原朝廷多变故,对他失去了控制力。
  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七十一岁的高季兴扔下了权杖,他的长子高从诲(文献王)继位。
  高从诲为人机敏,多权数,考虑到后唐势力强大,从而对父亲的外交方针作了修正,以赎罪银三千两,重新臣事于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受封渤海王。应顺元年(公元934年),进封南平王。后晋大将李从进叛,结高从诲为援,李从进被晋高祖镇压后,高从诲欲讨邱州(今湖北武昌)为属,遭拒绝。后汉高祖得天下,高从海再讨邱州,又被拒绝,发兵进攻郧州,兵败城下。荆南为小国,地处要冲,南汉、闽、楚等国向中原进贡,途经其地,常被高从诲扣留使者,掠去财物。各国谴责或出军讨伐,他亦如其父高季兴一样,即退还财物,毫无羞愧之色。凡有国称帝,他必上臣表,以讨赏赐,人称“高赖子”。
  乾拓元年(公元948年),高从诲的第三子高保融(贞懿王)继位。
  在高保融执政期间,荆南和后周的关系趋向至好的地步。周世宗征南唐,高保融一边出兵相应,一边遣使劝李憬归顺。此后,荆南每年向后周进贡,从无间断,并派其弟高保绅前去朝见。高保融性格有些迂,缺乏才于,政事无论大小全都委托给其弟高保韵。宋朝建立,高保融大惧,一年进贡三次。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高季兴第十子高保韵继位。
  两年后,高保颤得病,用其子高继冲判内外兵马。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高继冲继位。
  次年,宋太祖发兵征湖南,军经荆南,高继冲封库出迎,自请内附。九月,举族迁至开封。荆南的历史至此结束。
 
 
  
细说隋唐6:韩擒虎、贺若弼
  排列隋朝的功臣,名列前茅的是韩擒虎和贺若弼。这是一对名将,一对名贯古今的名将,若非这对名将,隋朝的统一大业不可能如此顺利,至少,隋军不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建康(今江苏南京),端掉长达几百年的南朝老巢。他俩以功立身,以功益国,然在功成之后,却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他们辉煌的功勋,结果,在伴君如伴虎的政治漩涡中,得到了截然不同的下场。
  韩擒虎,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东)人,父亲韩雄,为北周大将,官居高位,建有大勋。韩擒虎生就一副英雄相貌,魁梧伟岸,慷慨大气,富有胆略。然他不是一介赳赳武夫,性好读书,读各类经史都能通其大旨。文韬武略,造就了他这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造就了他这个气贯长虹的儒将。
  不是到平陈战争中,韩擒虎才横空出世的,早在北周平灭北齐时,他就已崭露头角,以三寸不烂之舌下了一城,复领兵克了一地。杨坚执政后,他多次击退陈军的进犯,史称“陈人夺气”。
  隋文帝酝酿统一大业,他被拜为与陈朝接壤的庐州(金安徽合肥)总管,委以平陈大任,打响了前哨战。男征号角吹响,他担任先锋,以五百人趁夜渡江,轻取采石(金安徽马鞍山长江东岸)。他乘胜进军,仅用半日便夺得陈朝首都的门户姑熟(金安徽当涂)。门户洞开,陈人知大势已去,当军抵新林(今江苏南京西南)时,素闻韩擒虎威名的江南父老,昼夜不绝的来谒军营,以示输诚之意。陈军丧失斗志,连续数将前来投降。陈叔宝命陈将蔡徵在朱雀航布防,阻挡隋军。然此军听闻韩擒虎即将进兵,吓得一哄而散。建康成了不设防之城,韩擒虎率轻骑直入朱雀门,效忠陈朝的军人还想负隅顽抗,归降韩擒虎的陈朝老将任蛮奴对他们说:“老夫尚且已降,何况你辈。”说得他们弃甲而走。
  韩擒虎兵不血刃,俘虏了亡国之君陈叔宝。
  从冬末到春初,骑青骢马的韩擒虎将隋旗插上了建康。
  先是,江南流传着一首童谣:“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未,去日春风始。”到韩擒虎擒了陈叔宝,人们便把这首童谣附会到了韩擒虎的身上。
  论功行赏,韩擒虎本当以首功封国公,然法律机关弹劾他放纵部下淫乱陈宫,由此降封县公,进位上柱国,拜凉州(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区)总管,防御边患。
  韩擒虎寿终正寝,是隋朝功臣中罕见的幸存者。他的幸存,一在能始终不犯隋文帝的忌,保得恩宠;二在他死得及时,未卷入更大的政治漩涡,逃脱了隋炀帝的杀戮。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父亲贺若敦,以勇略著称于北周,数建奇功,然功高却不得高位,于是口出怨言,激怒了执政的晋公宇文护,被逼令自杀。临刑时,他对年纪尚幼的儿子说:“我志在平定江南,然壮志未酬,你当继承我志。我口无遮拦,招受大祸,你当引以为戒。”说罢拿出锥子,刺得贺若弼舌头出血,以此让他牢记必须慎口。
  贺若弼豪放有大志,武艺高超,弓马娴熟,博览群书,和韩擒虎一样,从文武两道把自己锤炼成一个出色的将才。将才耀眼,他得到了北周朝廷的重用。他谨记父亲遗言,每言必思量再三方才出口,从而在立太子的政治事件中,为自己留下了余地,避免了一场大祸。北周伐陈,他佐翊元帅韦孝宽,攻克了数十城。
  隋文帝酝酿统一,考虑将帅人选,高颎推荐说:“举目朝臣,文武才干,无人及得上贺若弼。”推荐得到了隋文帝的首肯,贺若弼被拜为吴州(今江苏扬州)总管,经营对陈战事。这是他父亲的遗愿,贺若弼以此为己任,向隋文帝献上让人称道的平陈十策。为麻痹陈朝,他在其防区内遍列旗帜,广设营盘,做出进攻的架势。陈朝信以为真,大掉军队,进行防御。然贺若弼只是虚张声势,引而不发,时间一久,陈军松懈了下来。
  百万雄师大举征陈,被拜为行军总管的贺若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江去。其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稳定了所经之地的民心;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直插建康近郊蒋山(今紫金山)之白土岗,消灭了任蛮奴、萧摩诃等多支劲军。
  运兵神速且又功劳巨大的贺若弼,自以为必定能夺得首功,然万万没有料到,他还是晚了一步,晚了关键之关键的一步,让韩擒虎将陈叔宝擒了去。进入建康,他呼陈叔宝相见,亡国之君吓得一身冷汗,颤抖着拜了又拜。首功被韩擒虎所得,贺若弼恨极,恨得食而无味,恨得夜不能寐,恨得咬牙切齿。他的恨是有道理的,他的军队激战、鏖战、死战,扫清了陈军的主力,却为韩擒虎乘虚而入提供了机会。他气不能平,要与韩擒虎争个明白。他争到了御前,怒不可遏的申诉道:“臣在蒋山死战,大破对方精锐部队,显耀了上国的威武,遂得以平定陈朝。韩擒虎少有大战,岂能与臣相比!”韩擒虎毫不退让,辩白道:“臣奉君旨,与贺若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而贺若弼不遵君旨,竟然挥军先行,逢敌而战,以致将士死伤甚多。臣以五百轻骑,兵不血刃,直取建康,收降任蛮奴,擒拿陈叔宝,占得府库,覆灭其老巢。贺若弼直至黄昏之时,才扣北掖门,臣开城迎入,其充其量不过是将功补罪,岂能与臣相比!”贺若弼闻言大怒,拔刃刺向韩擒虎,幸被旁人劝开。隋文帝明鉴攻克建康是二人各有其功,便息事宁人的安慰双方说:“二将俱是上勋!”然韩擒虎因放纵部下淫乱陈宫,降封县公,而贺若弼却在进位上柱国的同时,封了国公,拜大将军,赐物无数,并得了陈叔宝之妹为妾。隋文帝对二将封赏有别,在于申明军纪,体现隋军是仁义之师,以平慰江南人心。
  贺若弼在君主的厚赏下,比韩擒虎得到了更大的荣耀。他不懂功大震主的古训,充分享受着荣耀以及荣耀所带来的富贵。府中宝物珍玩不计其数,穿锦披绣的妾婢达几百人之多,丝竹之音绕梁不绝。
  在时人啧啧称羡声中,贺若弼忘乎所以,以为自己在朝内功高无出其右,足以担任宰相。隋文帝看出他的心思,很是不快,命杨素为右仆射(宰相之一),让他仍留在将军任上。贺若弼忘记了父亲的遗言,对隋文帝的朝廷人事安排,心中不平,口出怨言,甚至怒色挂在脸上。隋文帝忍无可忍,下令罢了他的官。可他不吸取教训,怒气反而更重,于是被打入囹圄。隋文帝问他:“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你每每重伤他们只会吃饭,这是何意?”贺若弼强项不服,回答道:“高颎是臣的故人,杨素是臣的舅子,臣深知他们,故有此语。”公卿百官早已痛恨他趾高气扬,纷纷上奏其罪当死。隋文帝怜惜他的功勋,仅将他废为庶民。年余之后,恢复了他的爵位,待遇虽很优厚,却没丝毫权力。
  如此总算君臣相安无事。遗憾的是,贺若弼在隋文帝那里逃脱了大劫,可却栽在了隋炀帝的手上。隋炀帝原本就不太喜欢贺若弼,一是早先南征时,此人不听他的号令,擅自进军;二是此人从未对他做出亲近的举动,属于异己,且是很具危险性的老资格异己;三是此人自视甚高,高得过分(杨广为太子时,曾问贺若弼:“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其优劣如何?”贺若弼回答:“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杨广追问:“那大将是谁?”贺若弼说:“唯殿下所择。”其意在他自己)。
  隋炀帝登位,贺若弼受到了冷淡。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东北十二连城),设能容数千人的大帐,宴请突厥启民可汗。随从的贺若弼以为过于奢侈,与高颎等大臣进行私议,为人所告发,被处死,年六十四岁。妻子没为官奴,流放边地。
 
 
 
  
细说隋唐105:北汉
  建立北汉的刘崇,是沙陀部人,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
  和同时代许多发迹者一样,刘崇年少时是个无赖,好赌博,嗜贪杯中物。成人后,被河东李存勖的部队拉了壮了,受到默面。
  以刘崇自身的能力,本并无多大的奔头,可他有个不寻常的哥哥,靠着手足同胞的提携,他的官阶一个劲儿地往上跑。哥哥当了河东节度使,他被任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本军各兵种的总负责人。
  刘知远做皇帝后,去了开封,把太原这个最大的重镇交给了刘祟,命他为太原尹、北京留守,加宰相衔。兄为皇,弟做藩,上顺下从,彼此各得其所。
  到了侄儿汉隐帝坐上皇位后,朝中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班元老控制了朝政,侄儿有点像傀儡。这批元老,因刘崇是皇室中权势最大的成员,对他有很大的顾忌,从而产生了相当的距离。尤其是郭威,与刘崇一直不和,矛盾特深。当郭威讨伐三叛取得巨大成功后,刘崇的优虑日益加重。
  为君主优,为政权忧,当然更是为自己忧,刘崇优得心事重重,他对判官郑琪说:“主上幼弱,政在权巨,而我又和郭威不和,此事如何是好?”
  郑琪倒是成竹在胸,他半是分析半是献计地回答说:“汉朝政局将必乱无疑!太原之兵称雄大下,地形险固,而所辖十州的赋税足以白给。公是宗室,若不以此为自己筹划大计,后必为他人所制。”
  “子之言,即我意。”刘崇豁然开朗。
  一切从保全自己计,刘崇定下总方针。按着这总方针,他招集亡命之徒,修缮武器装备,强征丁夫扩大军队,加重征收赋税,停止向朝廷交纳贡赋,拒绝执行朝廷的命令。他没打出独立的旗号,却把辖地搞成了真正的独立王国。
  朝廷对刘崇无奈,任他自行其事。
  郭威起事,汉隐帝迎战失败身亡。进入开封后,他见登位时机尚未成熟,也为了稳住握有强兵的刘崇,派冯道等人前去徐州接刘崇之子刘赞来京当天子。面对这局势,稍有政治常识的入都知道,这是郭威政治过渡的把戏,郭威的登台只是时间问题。而刘崇却高兴得忘乎所以,说:“我儿为帝,我有何患!’‘
  有人提醒刘崇,说此事不可相信。刘崇为弄清事实究竟如何,派出使者前去开封,以洽谈政治联合问题为名,试探郭威的真实意图。
  面对使者,郭威这个政治老手,指着自己颈上低微时所刺的飞雀雕青说:“自一占岂有雕青天子,愿刘公不要对我有疑。”
  使者回报,刘崇愈加深信无疑。
  大臣李骥为使执迷不悟的主人觉醒,直言相陈说:“郭公举兵犯上,其势不会再做汉臣,也不可能让刘氏为帝。我应出兵太行,扼关以观事变:待刘赞走上帝位,再撤兵不晚。”
  刘崇大骂:“李骤,腐儒!欲离间我父子。”说完,令人将李骥推出问斩。
  李骤临刑长叹:“我为愚人画策,应当死!”
  事情的发展不出李骤的预料,郭威在彻底控制局势后,把皇冠戴到了自己的头上,并秘密使人杀死了刘资。听到儿子的死讯,刘崇才醒了过来,大哭一场,为李嚷建立了祠堂。
  太原和开封的关系完全破裂,广顺元年(公元911年),刘崇割据河东地区称帝(世祖),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定都太原,沿用后汉年号。
  为和后周对抗,刘崇效法石敬塘,与辽建立了宗属关系,以为依靠。时辽是永康王兀欲当政,他要求和刘崇以父子相称。刘崇讨价还价,结果以叔侄关系敲定了双边关系。兀欲以宗主的身份,册刘祟为大汉神武皇帝,其妻为皇后。中原政局乱,有利于辽,为加助这种乱,兀欲把许多珍贵的器玩赐给了侄皇帝,包括自己一匹心爱的黄骏马。
  有了辽的支持,“侄皇帝”刘崇对后周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辽骑兵的配合下,他出动主力,兵分二路,包围了晋(今山西临汾东北)、绛(今山西翼城西南)二州。周太祖派王峻率大军增援解围,北汉军接触后受挫,向太原方向撤退。时天寒地冻,北汉军缺粮少衣,回到太原,冻馁至死近半。
  这次行动的翌年,刘崇在稍事修整后,又派出三千人马,进攻府州(今山西府谷)。府州长官折德展以逸待劳,不但打得刘军抱头鼠窜,且乘势拿下了北汉的奇岚军。
  两次损兵折将,刘崇不以为然,他趁周世宗新即位之际,再度亲率大军向周境压来。辽以杨衰为将,出动五万军队,号称十万,相助北汉。联军浩浩荡荡,包围了潞州。为救援潞州,更是为了显示新天子的气势,周世宗御驾亲征。
  两军相遇,爆发了高平之战。
  双方对垒,彼此都是左、中、右三军。北汉一方是大将张元徽居东,杨衰居西,刘崇居中。刘崇见周军气势并不怎样,言色之中甚有轻视之意,准备开战。
  杨哀告诫说:“此是劲敌,不可轻动!”
  刘祟怒杨衷给敌方长志气,抨着美髯,驳斥道:“时不可失,不得妄言!”
  他说不用辽兵参战,单靠他本军就可破敌,让杨衰率其部到远处观战。杨衷大怒,拉着队伍上了一个高处。
  刘崇命令张元徽出击,大臣王得中观风势不对,劝告说:“南风甚急,对北军不利,宜稍待一些时间。”
  此话激怒了刘崇,他破口大骂:“老措大,不要坏我士气!”
  令旗挥动,北汉军上阵。先是大利,转而大败,一败再败,败得不可收拾。
  杨衷按兵不动,坐看刘崇的笑话。
  全军覆没,刘崇带着数人逃出战场,靠着兀欲送的黄骋马,他逃到了太原,但已是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为表彰黄骆马的救命之恩,他给它造厩,披金挂银,吃三品官的食料,封为“自在将军”。
  刘崇年岁已老,经此一败一吓,当年就得病而亡。
  刘崇是个运势造成的小君主,也是该时代最难称道的君主之一。他早先有那么一股子运气,靠着哥哥刘知远,直升到后汉最大的封疆大吏。眼看要和朝廷发生冲突,郭威的事变却解救了他,使他名正言顺地得以另立帝号。他至蠢至精,精在当了石敬塘第二,却把名分搞得比石敬塘“好听”些;蠢在一点不懂政治原理和军事韬略,在政坛和战场都输给了郭威和柴荣。
  乾拓七年(公元954年),刘崇次子刘承钧〔睿宗)继位。
  刘承钧进一步降低自己的辈分,以加深对辽国的依附,对辽主述律自称男,被对方呼为“儿皇帝”。然他与父亲每事必禀辽国的做法不同、行事多了些主张,因而常遭到辽国的羞辱。宋将李筠叛,依附北汉,刘承钧出兵相助,事败。他重视儒者,用郭无为为相。任刘守光之子五台山僧刘继顺为鸿肿卿,赖以经营货财,以助国用。宋太祖要他从太行山下来决战,他哀婉作答,得到了宽贷。
  天会十二年(公元968年),刘承钧的养子刘继恩(少主)继位。
  刘继恩怨顾命大臣郭无为当初未助自己当继承人,欲将他罢职,然惧其势而不敢下手。上台仅两个月,供奉官侯霸荣带甲士杀死了刘继恩。
  同年,郭无为迎刘承钧另一养子刘继元(英武帝)为君。
  刘继元为人残忍,杀尽刘氏宗族子孙,广运元年(公元974年),宋军进攻太原,郭无为提出归降,刘继元将他缀杀,组织守城。宋军引汾水灌城无效,加匕病疫流传,撤围退去。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盯9年),宋军复来,刘继元出降。北汉亡。
 
 
  
细说隋唐7:李德林
  李德林,是个地道的文臣,之所以如此说,在于他不但是行政意义上文臣的翘楚,且以一手好文章名闻天下。
  李德林,字公卿,博陵(今河北安平)人。祖父李寿是北魏州政府的官员,父亲李敬族为文学博士、镇远将军。北周分裂后,李家站在了东魏、北齐一边。
  李德林年方数岁时,仅用十多日便背出左思的《蜀都赋》。重臣高隆之对他赞赏不已,对朝士们说:“这孩子只要有足够的寿数,必为天下伟器!”赞语流向朝野,邺都(今河北临漳西南)人多闻名前来李府,车水马龙,争睹李德林的风采。到十五岁,他已能遍诵儒家五经和各种古今文集,通晓多种学问。《魏书》作者、著名史学家魏收,将他与文坛才子温子昇相提并论。父亲亡故后,他在家服侍多病的母亲,无意于官场,在母亲的催逼下,才走上了仕途。
  名声在外,李德林入仕后,受到了东魏定州刺史仁城王元湝的重视。元湝是个极为重才的宗室成员,认定李德林能为东魏的生存与发展出大力,与之朝夕同游,尊为师友,并举为秀才,送往邺都。
  元湝给尚书令杨遵彦的推荐信说:“燕、赵多奇士,此言不谬。今岁所贡秀才李德林,文章学识,固不待言,观他风神器宇,终为栋梁之用。至于经国大体(治国平天下),是贾谊、晁错之流;雕虫小技(诗赋文章),是司马相如、扬雄之辈。”
  为试李德林是否果真如元湝所说的那样,杨遵彦让他撰写《让尚书令表》。李德林立马而就,文不加点。吏部尚书陆卬钦佩的说:“李德林的文笔,浩浩如长河东注;与之相比,后生们的制作,不过是涓涓细流。”举秀才,是汉代中央政府人才选拔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种,比地方性的举孝廉高出一大截。时杨遵彦主持秀才考试,把关极严,罕有甲科。可李德林射策五条,均为上等,打破了纪录,被授为殿中将军。殿中将军并不带兵,只是一种闲职,李德林见没有他用武之地,托病还乡。
  乱世重人才。在乱世中,有政治抱负的枭雄,需要人才为他们经营事业,需要人才为他们披荆斩棘,故而,每每以各种方式,将人才罗致到他们的帐下。当时的东魏名为元氏政权,实际却是高氏父子在把持。在高欢撒手西归后,他的儿子高洋成了高氏集团的领袖,也成了东魏的宰相。高洋为把元氏政权变为高氏政权,千方百计寻觅能辅佐他的人才。在这过程中,他把隐居在家乡的李德林召了出来,令参掌机密。北齐建立后,李德林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做的第一件惹人注目的事情是,让使者去李府宣布:“平齐之利,唯在得到你,宜来长安相见。”作为政治家的周武帝,他的言语自然有因需要而夸张的成分,然也确实反映了他的某种真实心态,汲取汉文化,拉拢汉族名士,以为他的政权服务。李德林本就有名,在周武帝超级赞语的映照下,名声更发扬光大,成了海内瞩目的大名士。
  李德林赶往长安,授内史上士,主管诏令文书,选拔原北齐人物。李德林虔诚并忠于职守的态度,让周武帝激动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以前闻李德林之名,又见到他为齐朝所撰写的诏令檄文,以为是天上人。没想到今日为我驱使,为我作文书,岂非大奇事!”大臣豆陵毅纥接口逢迎说:“臣闻明王圣主得麒麟凤凰为瑞兆。但瑞物虽来,不堪使用。如李德林来受驱使,是被陛下圣德所感,他有大才用,无所不能,远胜麒麟凤凰!”
  君主赞赏,朝臣赞赏,李德林在北周鹤立鸡群,成为中央核心人物。
  转眼到了北周末年,杨坚控制了政柄,准备改朝换代。到底是忠于北周皇室,还是择木而栖?不愿为没落王朝殉葬的李德林,选择了后者。他对为杨坚来游说他的人说:“德林虽愚庸,但也略识时务。若能得提奖,必不推辞。”在杨坚亲自与之谈了话后,他更是倾心尽力的投进了杨氏集团。
  杨氏集团虽在朝廷举足轻重,大目标也一致,然主要成员却是鱼龙混杂,各有各的小算盘,就是如何利用本集团的力量,为自己谋得更大的利益、更高的地位。对权利和地位的分配,最为积极的两个干将郑译、刘昉提出的方案是:由杨坚出任冢宰(第一宰相),主持朝政;由郑译出任大司马(军队最高长官),统领军队;由刘昉出任小冢宰(第二宰相),具体管理政务。这方案,明为尊崇杨坚,实际则架空了他,而由郑译、刘昉分掌军队和政府的实权。杨坚心有疑虑,拿不定主意,遂征询李德林的意见,得到的回答是:“公宜作大丞相,掌握权柄,统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路军队。不如此,无以压服众人之心。”一语中的,杨坚采用了李德林的主张,仿照曹操任丞相的形式,切实掌握了军政大权,而将郑、刘二人纳入丞相府的职官体系,阻遏了他们欲自掌大权的野心。李德林的建议,为奠定杨坚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出了莫大的贡献。然也因此,郑、刘二人和李德林产生了很大的嫌隙。
  前面有更大的挑战等待着李德林,但也为他大展身手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三大地方军事势力发兵反对杨坚,在危如累卵的形势下,李德林屡屡参与了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部署,贡献了他的智谋。不仅如此,他还全面负责军事文书的撰写。他表现出罕见的惊人才干,对不同内容的文书,可同时快速口述文辞,让人分头记录,没有半点紊乱,一日之中,能发出百件左右。
  迎战尉迟迥的东道元帅韦孝宽之部进军迟缓。有人向杨坚报告,他的三员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接受了尉迟迥的贿赂,故意延误战机,弄得军内人心惶惶。事实上,韦孝宽的态度是积极的,他的部下也无受贿之事,只是在攻打永桥城时,见城坚兵足,恐怕急战不下,会有损士气,故而暂移师沁水东岸,待时再战。隋文帝不明真相,误信报告,大怒之下,要派人前去替换三将。李德林谏诤说:“公与诸将是平等的,只是借助挟天子的威名,才能指挥他们。即使撤换诸将,又怎能保证后接之将必会效忠?贿赂一事,急切中难以查明。临阵易将,犯兵家大忌。不如派一有智略并为众信服的心腹,速去前线,以观真伪,相机行事。”醍醐灌顶,如梦初醒的杨坚忙不迭的对李德林说:“非公,险些误了大事!”遂命高颎赴阵节度诸将,从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隋文帝禅代北周,所有重要文书出自于李德林之手。
  平陈统一,李德林贡献了卓有成效的方略。本来隋文帝要将他列为首功,高颎恐杨广与诸将领不服以致节外生枝,予以劝阻才作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