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细说隋唐

_17 赵剑敏 (现代)
  新主新气象,赢得了天下一片赞誉。
  然一切只是新主的理想和精神,只是饱受苦难的臣民的愿望和期盼,要把已在进水的巨舟修复得完好如初,重新扬帆起航,实际已近于痴人说梦,根本没有可能。
  唐昭宗是明白人,清楚他所面临的局势、所处于的环境。然他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除存侥幸之心外,仅是要对得起他的良心、他的责任。
  时天下已大溃烂,然对唐昭宗而言,其最大的心腹之患,是外面的藩镇割据和里面的宦官专权。对此,宰相张潜与他所见略同,说唐昭宗“内受制于家奴,外受制于藩镇”。当唐昭宗问如何予以解决,张潜的对策是:招兵买马,用强大的军事实力来改变状况。唐昭宗批准此策,在长安招募了十万军队。
  杨复恭以拥立之功,极其飞横跋雇,养了宦官六百人作义子,充任各道的监军,根本不把唐昭宗放在眼里。当唐昭宗在殿上与宰相们谈论如何对付藩镇叛乱时,他乘着肩舆直行殿中。宰相孔纬指责他耀武扬威,收养壮士为义子,是企图谋反。杨复恭傲慢地解释说,收养义子,是捍卫社翟,并非谋反二唐昭宗驳斥道,既然如此,为何不让壮士们姓李而姓杨?说得杨复恭哑口无言。
  唐昭宗尚未来得及对付杨复恭,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擅自扩大地盘,向云州(今山西大同)发起了进玫。与李克用有矛盾的宣武节度使朱温,上表要求讨伐。唐昭宗因李克用在平定黄巢时有大功,犹豫不决,遂令群臣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除了张潜、孔纬之外,竟无人赞同,杨复恭反对尤烈。然唐昭宗终被张潜、孔纬说服,诏令削去李克用的官爵,以张潜为统帅,统领朱温等诸道兵,对李克用兴师问罪。遗憾的是,由于准备不足,加上诸道各怀己见,致使征讨遭到了败局。
  李克用得胜后,上表指斥张溶,要求朝廷予以制裁。而杨复恭则乘机挟嫌报复孔纬。最终,唐昭宗不得不将张潜、孔纬贬为外官,恢复了李克用的官爵。张潜、孔纬外放后,向朱温求援。朱温上表为他们洗冤,言下之意罪在杨复恭。
  得了朱温的声援,唐昭宗生出了铲除杨复恭之心。他以杨复恭谋反为名,命天威都将李顺节、神策军使李守节率兵,向杨复恭居住地进攻。杨复恭战败,率众逃奔兴元(今狭西汉中),以讨李守节为名,与他的义子们联兵对抗朝廷。唐昭宗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以其本部兵,向兴元进攻。杨复恭再度失败,逃往间州(今属四川)。
  讨伐杨复恭的胜利,使李茂贞的名声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他居功自傲,上表的言辞极是傲慢无礼,且充满了羞辱性的指责,说唐昭宗“尊极九州,不能戮杨复恭一身”。
  唐昭宗怒不可遏,决计征讨。宰相杜让反对,从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角度出发,劝谏暂不用兵。
  然唐昭宗说:“王室日益卑弱,号令不出京师。联不甘为儒弱之主,浑借过日。”
  他强令杜让进行协调,并征调禁军,向凤翔开去。然这禁军由于是新募之兵,且多是长安的市井少年,在遭遇凤翔军后,一触即溃。
  李茂贞挥兵向长安扑来,京师震动。唐昭宗不得己,以杜让做了替罪羊,将他赐死,让李茂贞以凤翔节度使兼山南西道节度使,这才阻止了凤翔军的深人。
  李茂贞成了长安附近地区最大的诸侯后,派兵向闻州进攻。杨复恭及其义子杨守信、杨守亮等力不能敌,向河中逃窜,途中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韩建所获,被押往长安斩首。
  在先后经历了对李克用、李茂贞两次用兵失败后,唐昭宗的威信已丧失殆尽,并逐渐沦落为诸侯们随意侮辱的对象。未出多久,邯宁节度使王行瑜会同李茂贞、韩建,各自领兵进人长安,将宰相韦昭度等人处死,并准备废默唐昭宗,改立吉王李保为帝。陷人绝境的唐昭宗,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出于政治发展的需要,立即率部向长安运动。时李克用部队的战斗力在天下名列前茅,王行瑜等不敢与其争锋,各自领兵退回了本镇。
  李克用到达朝邑(今陕西大荔),击败了匡国节度使王行约。王行约退往长安,与其弟左军指挥使王行实大掠西市。李茂贞假子右军指挥使李继鹏,欲劫唐昭宗去风翔。神策军中尉刘景宣与王行实闻讯,欲劫唐昭宗去邻州(今陕西彬县)。为争夺天子,左军与右军相互攻战,长安大乱。幸有勇悍的盐州(今陕西定边)六部兵驻扎在京师,为左右两军所惮,唐昭宗急令前来护驾,方将两军分别逼去了邻州和凤翔。
  王行瑜、李茂贞各自领兵,复逼近长安外围,准备劫持唐昭宗。唐昭宗逃往南山莎城镇,催促李克用进兵。李克用进至梨园寨,击败王行瑜。李茂贞向李克用求和,并向唐昭宗上表请罪。由此,唐昭宗方得以在李克用的护卫下,返回长安。
  待李克用返回河东后,李茂贞卷土重来,攻进长安,放火烧毁宫室、坊市。唐昭宗再度流亡,途中被韩建所得。韩建逼唐昭宗解散禁军,伙同宦官枢密使刘季述杀死了十一个宗室王。然后,韩建将受尽凌辱的唐昭宗送回长安。
  然屡经患难的唐昭宗,其英气仍未被磨灭,与宰相崔L密谋,诛灭以刘季述为首的宦官。可刘季述等人闻得风声,捷足先登,发动禁军进行政变,废了唐昭宗。有朱温为后台的崔撤,扶了太子李裕登位。崔撒表面与宦官妥协,暗中支持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进行了反政变,杀死刘季述及其党羽,再拥唐昭宗复位。
  唐昭宗复与崔撤密议,欲诛尽宦官。枢密使韩全诲早有防备,拉拢李茂贞以固其势。崔撤为弥补力量,调朱温人京。朱温进人关中后,韩全海挟持唐昭宗西往凤翔,投靠李茂贞,并向李克用求救。朱温击败李克用,兵围凤翔。李茂贞在强大的攻势下,被迫杀了韩全海等宦官,与朱温议和。和议达成,朱温护送唐昭宗回长安,自己返回了汁州(今河南开封)。
  从此,唐昭宗落到了朱温的手中,在他的遥控之下,成了傀儡皇帝。崔撤为让唐昭宗摆脱朱温的控制,在长安招募数千兵,重建禁军。朱温密令他在长安的代理人其子朱友谅,诛杀了崔胤及其集团成员。
  随即,朱温亲自率兵进抵河中,强请唐昭宗迁至洛阳。已彻底成了孤家寡人的唐昭宗,听凭朱温摆布,离开了长安。
  与此同时,朱温为摧毁唐帝国的象征,令部将张廷范拆除了长安的宫殿、衙门、民居,并用所得材料营造了舟船,载着唐廷的财货沿渭水顺流而下,占为己有。
  长安毁了,毁成了废墟。
  到了洛阳的唐昭宗,英气犹存。朱温为杜绝后患,令心腹蒋玄晖予以解决。蒋玄晖得到指令,唆使牙官史太下手。史太领百人夜人宫内,杀死了在醉中惊醒,穿着单衣绕柱逃避的唐昭宗:
  时为天枯元年(公元叭辫年),距唐朝灭亡仅有三年。
  杀了唐昭宗,朱温立辉王李柞为帝,史称唐哀帝,又称唐昭宣帝。唐昭宣帝为朱温当摆设当了三年,于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被撵下了台。
  唐朝到此结束。
  历史进人了五代十国时期。
 
 
  
细说隋唐86:三省六部
  唐朝的中央政府核心机构,继承了隋朝的制度,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执行机构,长官为尚书令,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担任过,故以后长期缺而不设,提升原次一级的长官左、右仆射为实际最高长官。下有左、右垂为副手,再下有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尚书省统率六部。
  中书省是为天子颁布大政文书的机构,长官为中书令,副手为中书侍郎。下有中书舍人六人(对应六部),具体掌草诏文书。开元初年,另设他官掌诏命,称为“知制浩”。又有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阁、右拾遗、为谏官。
  「丁下省是审核天子大政文书的机构,中书省发出的文书,均需交其审核,无异议的交尚书省执行,有异议的退回中书省,时称“封驳”。同时,还负责对下面呈送的文书进行审核。长官为侍中,副手为门下侍郎。下有给事中四人,具体掌审核事,对有异议的文书,涂勾后退回中书省,唤作‘’涂归”。又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网1左拾遗,为谏官。无论中书省还是门下省的谏官,都有五种谏法:讽谏,顺谏,规谏,致谏,直谏。
  三省的长官,为当然的宰相,因尚书令的缺置,中书令、侍中成为实际主持政务的最高长官。左、右仆射或次级官员担任宰相,在其本职之后,需加上参知机务、参知机密、参知政事、参知军国重事等名号,也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中书令、侍中皆是三品。到唐中期,中书令、侍中提升为二品,从而改为“同中书门下”。安史之乱以后,朝廷多不设中书令、侍中,常用次级官员如侍郎等担任宰相。唐朝的宰相无定员、无常制,少则二人.或四五人,或七八人,在武则天时期,曾达到过十多人。
  唐初,为了三省长官讨论事务的便利,在门下省设立了“政事堂”,以供他们联合办公。武则天时,裴炎任中书令,将“政事堂”迁人了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年间,张说任中书令,为了集权,改“政事堂”之名为‘“中书门下”,并在其下设立了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务房,以分管各事务。
  尚书省下的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分掌全国各种行政事务,其办事处称为“都堂”,长官为尚书,副手为侍郎。下各设四司,长官为郎中,每第一司称为“头司”,其名称与本部相同;另三司称为“子司”。此外,六部之间有高低之分,吏、兵二部为“前行”,户、刑二部为“中行”,礼、工二部为“后行”。如此,不仅体现了各部在政府中的地位,且便于官员的升迁。
  吏部掌管对文官的选举、勋封、考课:下分四司:吏部司,掌管文官的品阶、朝集、禄赐、告身、借使,以及流外官。司封司,掌管封爵、朝会、赐级。司勋司,掌管勋级。考功司,掌管官员功过善恶的考课。
  户部掌管天下土地、民众、钱粮、贡赋。下分四司:户部司,掌管户日、田地、赋役、贡献、婚姻、继嗣、账籍。度支司,掌管租赋、物产、转运:金部司,掌管府库出纳、度量衡、市场、赐物,仓部司,掌管粮仓,以及义仓、常平仓。.
  礼部掌管国家礼仪、祭祀、贡举。下分四司:礼部司,掌管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喜丧。祠部司,掌管祭祀、天文、时辰、卜笙、医药、僧尼。膳部司,掌管陵庙祭品。主客司,掌管诸王、藩使朝见。
  兵部掌管武人选举、地图、车马、兵器、军械。下分四司:兵部司,掌管武官品阶、府兵、校考、告身。职方司,掌管地图、城陛、镇戍、烽火、道路,以及异族归化。驾部司,掌管舆荤、车乘、传释、厩牧。库部司,掌管兵器、军队仪仗。
  刑部掌管律令、刑法、狱事。下分四司:刑部司,掌管律法、复审大理以及天下所呈案子。都官司,掌管俘虏、官奴。比部司,掌管赋税、经费、捧禄、赎罪。司门司,掌管门关出人。
  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办公纸笔。下分四司:工部司,掌管城池土木建筑。屯田司,掌管屯田、在京文武官的职田、各机关的公癖田。虞部司,掌管京城街道、林苑、打猎、山泽草木,以及对百官、蕃客日常生活的供应。水部司,掌管水津、舟船、渠道、堤防、浦渔、槽运、碾磨。
  三足鼎立的三省制,以及下属的六部,构成了一套有完整系统且运转灵活的中央政府机构,其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成了后世构建政治体制的主要范本二
 
 
  
细说隋唐87:地方官制
  唐朝的地方行政系统,是州(郡)、县两级制。
  州(郡)按户口多少分上、中、下三类,满四万户为上州,满二万五千户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开元期间,特设四辅州(京徽之地)、六雄州、十望州、十紧州(以上三种州均在军政要地),加于上、中、下三州之上,形成七等。州长官为刺史,下属有别驾、长史、司马等。
  县分八等,京县,设在京师之地;戮县,设在徽辅之地;望县,满四千户;紧县,满三千户;上县,满二千户;中县,满一千户;中下县,不满一千户;下县,不满五百户。县长官为县令,下属有县垂、县尉、主簿等。
  在与州(郡)平级但较为特殊的地区设府,政治地位在州(郡)之上。
  一种是首都地区,如西京长安地区为京兆府,东都洛阳地区为河南府,北都太原地区为太原府。一种是重要地区,如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府设长官为府尹,后改为留守,下属有别驾、长史、司马等。
  在重要军事大区设都督府。
  都督府,或称大都督府,分为上、中、下三类。其由亲王任都督,但在京师遥领,实际事务由长史主管。都督府仅管本地区的军事,民事由当地的刺史管理。
  在边疆地区设都护府。
  都护府,或称大都护府,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其也由亲王任都护,同样在京师遥领,实际事务由长史主管。著名的都护府有安东、安南、安西、安北等。下设都督州,长官为都督,由少数民族酋长担任。版土归朝廷,赋税自主,人称羁摩州。
  军事方面有节度使、经略使、防御使、团练使等。
  节度使,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管和唐朝前期的使待节都督。唐睿宗时将此改造为节度使,设置于全国边境八个重要军事地区。到唐一玄宗时,进行了调整,共置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岭南为经略使,职能等同节度使)十节度使,以经营民族事务。节度使为藩镇长官,驻地称为镇衙,所统之兵称衙兵。其下属有副大使知节度事、留后、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等等。到安史之乱后,节度使遍布全国各地,手握军政双重大权,各自形成了割据、半割据的状态,成为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防御使,安史之乱后,由州刺史兼统地方防御部队,建防御使之名。
  团练使,地方团结兵(对地方壮丁加以组织与训练的部队)的长官,也多由州刺史兼任。
  唐人将所有的官员分为内外官,内官指的是京官,外官指的是地方官。起初,风气重内官而轻外官,因京官实际地位高,待遇优越,且容易升迁。有些外官将京官上任比喻为登仙路。然在安史之乱后,整个观念发生了颠倒,变成了重外宫而轻内官。其原因是中央政府财政极为困难,常常发不出官员的棒禄,而地方政府,尤其是节度使所在的藩镇,利用权力包揽当地的赋税,对其属官能给予较高的棒禄,由此,京官大批地向地方流去。此外,中央政府的权力遭到极大的分割,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地方政府,内官的形象相应一落千丈,相形之下,外官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细说隋唐88:学校
  唐代的学校.分为中央和地方二类。
  中央学校,有七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崇玄学;有三馆:弘文馆、祟文馆、广文馆。
  各类学校均隶属国子监,各校设博士、助教,教授学生。学生时称生徒,年龄限制卜四到十九岁,律学十八到十九岁,未完学业者不得毕业。
  国子学,生徒名额为三百人,人学的资格是,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的官员之子。
  太学,生徒名额为五百人,人学的资格是,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勋官三品以上官员之子。
  四门学,生徒名额为一千三百人,人学的资格是,其中五百人为文武七品以__仁官员之子,八百人为平民中的优秀者。
  以上三学均学儒家经典。经典分大、中、小三等,《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毅梁传》为小经,其下还有《孝经》、《论语》二经。各经学习时限不等,一经读毕再读另一经。除此之外,还学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
  律学,生徒名额为五十人,学法律的律、令、格、式。
  书学,生徒名额为三十人,主要学书法,兼学《说文》、《字林》。
  算学,生徒名额为三十人,学算术,教科书有《孙子》、嵘五曹》、<九章》、(海岛》、《张建丘》、《夏侯阳》、《周骸》、《五经算》、《缀术》、《缉古》、《记遗》、《三等数》。
  以.上三学的人学资格是,文武八品以上官员之子,以及平民中有此专长者。
  崇玄学,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设置,京、都二学各百人,地方学校无常员,学道家经典,主要是《老子》、《庄子》、嘴文子》、《列子》。
  弘文馆,隶属门下省,武则天以后,以宰相兼领馆事,号“馆主”,由给事中一人主持常务,号“判馆事”。生徒名额三十人,人学的资格是,皇帝、皇后的至亲,宰相、大臣之子,学习内容除儒家经典外,还要学史,主要是前四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另有生徒名额二十四人,条件须是京官五品以上之子,且有着高超的书法造诣,人学后,深造由宫廷所藏的名家书法。
  崇文馆,隶属东宫,所收生徒二十名,招收生徒条件、学习内容以及过程基本与弘文馆相同。
  广文馆,唐一玄宗天宝九年(公元750年)设置,生徒主要学习进士科的内容。
  地方学校,按地区行政级别设置。
  各校招收生徒的名额是:京都学(长安、洛阳两地学校)八十人,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上州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
  生徒毕业后,不能立即做官,优秀者需由校方推荐,到吏部进行考试,合格者才可被授官职。
  唐朝学校,唐太宗时生徒已达八千多人,其中有高丽、百济、新罗等大量留学生。到盛唐时期,学校更是兴旺发达。然经安史之乱后,学校多被关闭,生徒流散。至唐宪宗时,才一有所恢复。
 
 
  
细说隋唐89:科举考试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加以发扬光大。科举是君主、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及第者构成了宫僚主要的候补队伍。这个制度,奠定了其后一千多年政治人才选拔的基础。
  科举就是以科目进行考试,其分常举和制举两类。
  常举,每年进行一次。举子有各级学校中的生徒,由校方保送推荐给尚书省登录。还有未经过学校台阶的自学者,先在州县中报名,经地方初步考试,然后由地方长官每年带往长安,这称为“乡贡”。起初由吏部员外郎主持,后因举子闹事,唐玄宗认为吏部员外郎官望太低,不能慑服举子,而改由礼部侍郎主持。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以及史籍等,如《礼记》、《春秋左氏传》、《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毅梁传》,此外还有(孝经》、《论语》、《国语》、(说文》、(尔稚》等。
  考试的形式,有贴文、口试、策问、诗赋等。贴文,是取经文中几字为题,举人需将上下文贯通背出,以背出多少字而定等第。口试,也即墨义,举子口头应对考官所出题目,以答出十分之九为合格。策问,也即命题作文,考官根据举子之文的程式、内容来定等第。诗赋,由考官出题,并限音韵,举子据此作诗作赋。
  常举的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三礼、三传、童子、道举等。
  秀才科需试方略策五道,成绩以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为合格。因考试程度太难,时间不长,到唐高宗年间就被废除。
  明法、明书、明算三科,为专门科目考试。
  一史、三史二科,在前四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按数目选定。
  开元礼科,考《开元礼》。
  童子科,专试十岁以下的少儿,凡能通一经以及考孝经》、《论语》者,给试诵文十道,全部通过的可授官,通过七道的,给予出身。
  道举科,由祟玄学生徒为举子,考道家经典《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方式同明经科。
  各种科目的设置或时间较短,或不定时,或参加与录取的人数较少,都影响不大。其中惟有明经、进士二科,是最为重要的科目。
  明经科,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毅梁传》)、史科等分科。考试形式是:先贴文,然后口试大义十条,再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科,考试形式是:试时务策五道,贴一大经,作诗赋。
  明经科考试内容较为固定而较易,进士科要求博通古今而较难。此外,两科录取人数也相差甚远,明经科录取十之一二,进士科则录取百之一二。再者,明经及第后授官较低,升迁较慢,进士科则反之。久而久之,进士科地位远远超过明经科。故时谚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谓三十岁考上明经已经太老,而五十岁考上进士犹算少年得志。
  进士和主考官之间在考试完毕后,结下了一层特殊的关系及第的进士称主考官为‘,座主”,主考官称及第的进士为“门生”同榜及第的进士,彼此之间互称“同年”。进士及第是件极为乒光的事,进士在及第后,每每在长安举行“雁塔题名”、“曲江雀饮”等相庆仪式。
  常举及第,经吏部复核,给予授官。
  制举,起源于汉代皇帝因某方面事务亲自策问人才制度‘人唐后,演变为由皇帝亲自主持,或以皇帝名义另指派官员主抖的特殊科举考试。
  制举考试地点于长安设在中书省,或随设在皇帝封禅、巡幸途中,武则天时改在殿廷举行。考试对象极广,科举及第者、之士、隐士、高士、力士、谋士、奇士、艺士、在职官员等等。考试利目由皇帝随时、随意设置,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贤良方正直言初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等科。
  制举及第者,直接授予不同的官职,并多为要官。
 
 
  
细说隋唐90:山河的裂变
  在唐朝进人衰世后,面对生计的困迫,首先起来的是农民造反,裘甫起义、庞勋起义、黄巢起义以及其他此起彼伏的起义,弄得朝廷顾此失彼,不得不借助军队实力派、地方实力派、少数民族实力派帮着镇压。起义勉强被镇压下去了,然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冒出的各种实力派,加上原就存在的割据一方的方镇,变得更加尾大不掉。
  到处是诸侯,沛、滑地区有朱温,河东地区有李克用,许、蔡地区有秦宗权,风翔地区有李茂贞,徐、泅地区有时溥,蒲、陕地区有王重荣,幽、沧地区有刘仁恭、刘守光父子,邪 充地区有朱宣、朱瑾兄弟,淄、青地仄有王敬武,魏、博地区有罗绍威,镇、冀地区有王熔,西川地区有王建,淮南地区有杨行密,杭、越地区有钱缪,岭南地区有刘隐,湖南地区有马殷,福建地区有王审知……这些尚是大诸侯,那形形色色的小诸侯,更不知有多少。他们纵横裨阖,忽而联手,忽而争斗,互相兼并,将战争一场场地连着打。战争的轮子不断转着,转到十世纪初左右,朱温成了天下最大的诸侯,他扫平许多对手,进军关中,掌握了唐朝的命脉,天拓四年(公元如7年),一脚踢开唐哀帝,自己走上了皇位。
  将近三百年的唐朝结束了,代之而起的一个新时代,史称五代。
  五代是继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之后,中国再一次大分裂的时期。五代只是一种简约的说法,较全面的说法是五代十国,其实,在被唤作五代十国的时期,远非五个朝代十个国家。
  五代十国指的是:在中原相继递承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在南方先后存在的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荆南及北方的北汉十个国度。这里尚未算北方的燕、陕西的岐、东北的契丹、云南的南诏、河西的曹氏等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政权。
  五代的时间跨度,一般从朱温代唐算起,到赵匡岚禅周为止,也即后梁开平元年(公元卯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义,年),实计五十四年。然而,十国的全部结束,并不与此同时,其中有六国是在北宋建立之后覆亡的,最后的北汉被灭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为五代结束后十九年。
  黄仁宇对五代十国的历史作用,发表了这样一段看法,他说:“在悠久的中国历史里,五十四年不为过长。况且五代十国上接李唐下承赵宋,彼此都是连亘约三百年的大帝国,可见中国社会在这过程中虽经颠簸,并没有完全垮台;并且这五十四年内,尚可能产生若干积极的因素,这样才能……继续在历史进程中迈进。”(《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北京三联书店)
  五代的特征是:每个王朝存在的时期短,更迭快;君主在位时间短,最短仅几个月;政权内部乱,政变多,兵变多,分裂多;外部战争频繁;后梁、后周为汉人所建,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均为沙陀人所建。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为朱温(梁太祖)所建,定都开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被李存勖所灭。共历三帝,存在时间为十七年。最盛时,领土据有今河南、山东二省全部,陕西、湖北二省大部,安徽、江苏、河北、山西、甘肃、宁夏六省一部分。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为李存勖(唐庄宗)所建,定都洛阳。清泰三年(公元936年),被后晋所灭。共历四帝,存在时间为十四年。最盛时,领土据有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四省全部,甘肃东部、陕西、湖北、安徽三省北部。
  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为石敬搪(晋高祖)所建,定都开封。开运三年(公元946年),被契丹所灭。共历二帝,存在时间为十一年。最盛时,领土据有之地基本和后唐相同。
  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为刘知远(汉高祖)所建,定都开封。乾枯三年(公元950年),被郭威所灭。共历二帝,存在时间为四年。最盛时,领土据有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全部,河北南部,陕西、湖北、安徽三省北部。
  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为郭威(周太祖)所建,定都开封。乾德七年《公元960年),为赵匡撒所禅代。共历三帝,存在时间为十年。最盛时,领土据有今河南、山东二省全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湖北北部,安徽、江苏二省江北部分。
  十国的特征是:除了北汉,九国尽在南方;出现的时间,先后参差不齐;建国之.地,有相承、有独立;版图大小不等,相差悬殊;存在的时间,一般都比五代各朝长;领袖名号,称帝、称王不一。
  吴:杨行密在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被唐廷任为淮南节度使,从此据有一方。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被唐昭宗封为吴王。杨行密第四子杨溥于顺义七年(公元927年)称帝(睿帝),国号吴,定都扬州。天柞三年(公元937年),被徐知浩所废。共历四主,存在时间为三十六年。最盛时,领土据有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省大部。
  南唐:徐知浩废吴后,改名李异,同年登上帝位(烈祖),定都金陵。开宝八年(公元975年),为北宋所火。共历三主,存在时间为三十九年二最盛时,领土据有今江苏大部,安徽淮河以南部分,福建、江西、湖南三省及湖北东部。
  前蜀:为王建所创,天复三年(公元卿3年)被唐昭宗封为蜀王,武成元年(公元907年〕走上帝位(高祖),定都成都。咸康元年(公元925年),被后唐所灭。共历二主,存在时间为二十三年。最盛时,领土据有今四川全省,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湖北东部。
  后蜀:为孟知祥所创,长兴四年(公元933年)被后唐封为蜀主,次年称帝(高祖),定都成都。乾德三年(公元935年),为北宋所灭。共历二主,存在时间为三十三年。最盛时,领土据有今四川全省,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湖北东部。
  南汉:为刘隐所创,开平三年(公元909年)被后梁封为南平王,乾化元年(公元911年)进封为南海王,刘隐死,其弟刘险接位,乾亨元年(公元917年)称帝(高祖),以大越为国号,定都广州。次年,改国号为汉。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为北宋所灭。共历四主,存在时间为五十五年。最盛时,领土据有今广东、广‘西两省,湖南南部。
  楚:为马殷所建,开平元年(公元9年)被梁太祖封为楚王,天成二年(公元927年)被唐明宗封为楚国王,改潭州为长沙府,建国称制。保大九年(公元951年),为南唐所灭。共历六主,存在时间为四十五年。最盛时,领土据有今湖南全省及广西东北部。
  吴越:为钱锣所建,以杭州为政治中心。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封越王。天佑二年(公元904年),封吴王。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被后梁封为昊越国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为北宋所灭。共历五主,存在时间为一七十二年。最盛时,领土据有今浙江全省,江苏一部分。
  闽:为王潮所创,以福州为政治中心。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王潮弟王审知(太祖)接兄之业,封琅邪王。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被梁太祖封为闽王。天德三年(公元945年),为南唐所灭。共历六主,存在时间为三十七年。最盛时,领土据有今福建省。
  荆南:又称南平,为高季兴所建,以江陵为政治中心。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被后唐封为南平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为北宋所灭。共历五主,存在时间为四十年。最盛时,领土据有今湖北江陵、公安等地区。
  北汉:为刘崇所建,乾拓四年(公元951年)割据河东地区称帝(世祖),定都太原。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为北宋所灭。共历四主,存在时间为二十九年。最盛时,领土据有今山西北部,陕西、河北部分地区。
 
 
  
细说隋唐91:后梁
  建立后梁的梁太祖朱温,是宋州杨山(今安徽杨山)午沟里人,乳名朱三,出生于乡间儒经塾师的家庭。
  父亲朱诚早亡,朱温兄弟三人成了孤儿,随母亲投靠同县的刘崇,以帮佣为生。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朱温,为人狡猾,落拓无行,时常惹出一些祸来,被乡人视为无赖,多次遭到主人的责打。有日,他偷了炊釜逃出去,被刘崇追回,幸得崇母的保护,刁’免受一顿毒打:人们都看不起他,连他的家人也这样,惟有崇母对他别眼相看,说:“朱三非常人,应好生相待。”
  唐禧宗乾符年间,黄巢率领饥民揭竿而起,朱温投人了起义军。在平常生活中到处被人不齿的朱温,换了玩命的环境,却得到了用武之地,他作战勇敢,每一仗都冲在前头,因功被提升为队长。
  起义军攻克长安,黄巢任命朱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他带领所部攻下了同州(今陕西大荔),被授为同州防御使。可没多久,朱温就陷人了困境。时逃亡在蜀的唐禧宗,号召诸侯会合讨伐起义军。当朱温和河中节度使王重荣遭遇后,他屡战屡败,败得不敢再战。他不得已,向大本营连发十道告急文书,然均被负责这方面军务的孟楷扣压。
  在幕僚谢瞳的劝说下,进退维谷的朱温,投降了王重荣。
  听到朱温归降的消息,唐禧宗兴奋地说:“是天赐我也!”
  转到了唐廷方面,朱温被赐名全忠,拜为沛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宣武军节度使。他反戈一击,和唐各路人马围住长安,与早先的兄弟们厮杀了起来。黄巢招架不住,杀出重围向南撤退,收降秦宗权继续对抗。朱全忠乘胜追击,在获得几次大捷后,率军开进了他的根据地—注州。
  就在和故主大战的岁月中,朱全忠结下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仇敌。时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奉唐嘻宗的命令,与朱全忠联合作战,在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北)大败黄巢军。战役结束后,朱全忠尽地主之谊,邀李克用到汁州整军休息,摆设宴会招待。心高气傲的李克用,几杯酒下肚,说了些不恭的话。朱全忠表面不予计较,等客人回了释馆,令人纵火烧馆,同时出兵攻击。用句老话来说,也许是李克用命不该绝,正巧狂风暴雨大作,他趁着电光翻墙逃走,相随的几百部下全部催难。从此,两下拉开了几十年战争的帷幕,直到后梁灭亡。
  黄巢兵败身亡,秦宗权接过反唐旗号,但他到处残害民众,为非作歹,并狂妄地自立了帝号。他仗着兵多地广,与朱全忠进行较量。朱全忠不顾势力悬殊,以弱击强,终于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把秦宗权打得龟缩在蔡州,为秦宗权日后的覆灭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是军阀混战。朱全忠在这连绵不断的混战中,军事和政治双管齐下,蜜糖与大棒交替并用,纵横裨阖,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人,打击最主要的敌人,然后予以各个击破:他先后打得徐州时溥城陷自焚,郸州朱宣被擒斩首,充州朱瑾失地出奔,幽州刘仁恭丧师大败,魏博罗绍威倾心结纳,镇州王铬纳质请盟,定州王处直举手投降,襄州赵匡凝罢兵求和,青州王师范献款归附···
  在这混战中,朱全忠有败有胜,胜多败少,他扬着胜旗,从一支平常的人马,打成了天下最强大的诸侯。
   在逐鹿中原操得胜券后,他把视点投到了政治中心一一长安,从凤翔割据者李茂贞手中夺得唐昭宗,学着曹操的样子,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二他大杀宦官,结束了七十多年的宦官之祸;大杀宗室,彻底清除了唐的政治屏障;大杀士族,消除了长达几百年的门阀之风。为有效地控制天子,他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诸侯不服,缔结成同盟,起兵讨伐。他一边备战,一边抢先下手,指使人杀了唐昭宗,另立幼小的唐哀帝。
  经过一段时期的过渡,朱全忠于开平元年(公元卿7年)四月,在唐旧官僚和部下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大梁(为有别于南朝梁,史称后梁),定都开封。梁朝是个小朝廷,一个仅以中原为基本范围的小朝廷,尽管小,但在以北方为政治重地的传统观念中,它成了正统的王朝。
  地位变了,行事的方式相随而变,考虑事情的角度相随而变,一直以袅雄面目临世的梁太祖,站在正统的位置上,着手实行了一系列安邦治国平天下的措施,以期他流汗流血得来的国家能不断壮大,以致成为大一统的国家,并永远存在下去。
  作为一个君主,他从以前偏军事的立场,转到了以政治为纲的立场,真正了解了惟有民众和土地,才是他根本的财富。他尽一切努力,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使民众在战争的空隙中,得到一定的休养生息,也为整个国家提供必需的物质保瘴。
  他认识到:打天下需要武将,而治天下则需要文臣。由此,他三令五申,加强地方官的权力和作用,强调所有的军人,不管职位多高、兵马多壮,地位都在所在地的地方官之下,服从他们的管束。
  唐末骄兵悍将屡屡闹事,节度使尾大不掉,为防范这样的事情在他的治下重演,他对手中握有重兵的将领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一有可疑的苗子出现,他马上采取行动,或杀,或关,以防范于未然。
  梁太祖皇袍加身的行为激犯了众怒,招致了更多的敌手,使他始终陷在战争的漩涡中。刘仁恭、刘守光、李茂贞、赵匡凝、王建、杨行密等,纷纷与他对着干。
  其中战得最激烈、时间最长的对象,是他的宿敌李克用、李存渤父子,双方夹着黄河对峙,在建国前一直是后梁占据主动。
  后梁建立的当年和翌年,两军展开了围潞之战。梁军长驱直人,将河东屏障潞州(今山西长治)包围得水泄不通。李存勖趁父亲新丧,自己刚即位,对方骄惰之际,发动偷袭,大败梁军:
  开平四年(公元910年)至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双方再次发生柏乡(今属河北)之战。梁太祖为彻底制服河北三镇中的镇、定二镇,出兵北伐,晋军应二镇之求相救,会战的结果,梁军遭到重创,全线溃退,大伤元气,使晋军得以饮马黄河。
  两次会战的失败,使后梁大伤元气,从优势转向劣势。
  通观各个战场,梁太祖打过胜仗,且打过大胜仗,然这仅限于一时一地,没有帮助他实现战略性的进展。
  梁太祖统治的年代,尽管在建朝后大不如建朝前,然而,后梁政权毕竟是在全国占主导地位,使诸侯望而生畏,奉为正朔的王朝。他鼓励农业生产,制约藩镇的骄横,建立了一些秩序。
  不过与此同时,梁太祖逐渐转向昏昧,变得好猜忌、好杀戮、好色,且好色好到了儿媳的身上。从而把朝廷的政治关系弄得紧张暗淡,把家庭的伦理关系弄得乱七八糟,并把继承人问题弄得无比复杂起来。
  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六月,立嗣无望的儿子郭王朱友硅杀了梁太祖,自登皇位。
  梁太祖以生存为最高原则,没有任何政治信仰,为了生存,他参加起义军反对唐廷;为了生存,他转投唐廷打黄巢;为了生存,他覆灭唐廷,自己登上皇位。他有个性、有魅力、有手段、有闯劲,能吸引一大批人为他效命,能把许多诸侯打翻在地,成就一番大事业:
  仅过了六个月,梁太祖另一子朱友贞以讨逆的名义,起兵诛杀了朱友玮,把.皇袍披到了自己的身上(史称梁末帝)。
  一朝天子一朝臣,梁末帝在上台后,为了减弱敬翔、李振等元老重臣对朝政的影响,起用了赵岩、张汉杰及张汉伦等新臣,将他们安排到重要的权位上。新贵压制元老,控制政柄,中饱私囊,把政治搞得相当的糟糕。
  贞明六年(公元920年),爆发了以母乙、董乙为首的陈州(今河南淮阳)起义,但被镇压了下去。
  内患除了起义,还有方镇。为解决方镇拥兵自重的问题,梁末帝将视点落到了河北重镇—魏博镇之上。当节度使杨师厚病死后,将魏博析为二镇,以分散其兵势。可这一举动,激起了魏博兵变,二镇归附了李存勖。这对后梁政权是个重创,使梁的实力更向弱势转去。
  战场的形势,继续朝着有利于晋军的方向在发展,通过儿年在德胜(今河南淮濮)角逐,后梁丢失了河朔(黄河以北地区),地盘大为缩小。
  此后,经过杨柳〔今山东东阿东北)一带的夹河大战,梁军节节败退。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十月,李存勖击败迎战的梁军,生擒梁大将王彦章,袭破开封,端了后梁的老巢。
  梁宗室全部被诛灭,后梁灭亡。
 
 
  
细说隋唐92:后唐
  建立后唐的唐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亚次,艺名李天下,西突厥别部沙陀部人。祖父朱邪赤心,以破庞勋功,被唐鳃宗赐名为李国昌。父亲李克用,以破黄巢功,被封晋王,占有以太原为中心的河东地区。
  出生于军人世家、唐末来到人间的李存勖自幼就跟着父亲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李克用破灭邢州割据者孟方立,凯旋回至上党(今山西长治),于三垂岗饮酒作乐,伶人旁奏《百年歌》,奏到衰老之段,声音悲枪,满座凄凉。他突然持须慷溉大笑,指着身边年仅五岁的李存勖说:“我老了,此是奇儿,二十年后,将代我战于此地!”
  岁月流逝,李存勖长大了,骑马、射箭、读《春秋》、听音乐、赏歌舞、观徘戏,他精武懂文,风流调悦。
  李存勖比他雄才大略的父亲更有见识。幽州割据者刘仁恭吃不住汁军的进攻,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恨刘仁恭反复无常,准备拒绝。
  李存勖进言劝说:“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十之七八,虽强大如魏、博、镇、定,莫不归附。自黄河以北,能和朱温抗衡的,惟有我与幽、沧,今幽、沧被朱温所困,我如不与其合力相拒,对我不利。图天下者不能计小怨,现彼有难,我解救其难,必感恩归顺于我。此是我复振之机,切不可失。”
  李克用采纳了儿子的话,出兵救幽,阻止了朱温的蚕食。
  父亲病故,李存勖接位做了晋王。这个位不好接,面对的是内外棘手的局面:在内部,他虽在叔父李克宁的支持下登上了位,然很多元老看不起他,他们团聚在李克宁的周围,怂恿李克宁取而代之;在外部,潞州被梁军造夹寨围了许久,旦夕有失陷的危险。
  疾风知劲草,被内忧外患包围的李存勖,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气概。对叔父的威胁,他采取了后发制人的手段,让李克宁死得无话可说。对潞州之围,趁着弥天大雾,挥兵分几路直扑夹寨,打得梁军措手不及,遗尸遍野,解了潞州之围。
  梁太祖听到铁桶般的夹寨被破,惊得膛目结舌,半晌才吐出一句话:“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虽死犹生。我家诸子乃豚大而已。”
  棋逢敌手,李存勖接过父亲的衣钵,和梁太祖在大地这块棋盘上继续对奕着。经过近三年的拉锯战,双方又爆发了柏乡大战。这一战,李存勖再创奇迹,大败梁军,饮马黄河,改变了彼此的势力对比。
  与此同时,李存勖在太原全而进行内政整顿,命令地方官举贤才,罢贪官,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枉,禁盗贼。这一系列安民利民措施的实行,使他赢得了民心,实现了境内大治,巩固了根据地。此外,他强化军队素质,制定严格的军纪,使他庵下的军队成为对民无扰、对敌奋勇作战的军队。
  经过柏乡之战,晋军由被动转为主动,在几条战线上发起对梁的攻势,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