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圣经》中的智慧全集

_2 白山(现代)
所以说,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下,精神的力量是最重要的,能否踏过坎坷、迈向光明,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圣经箴言】
知识将使你欢愉。远见和悟性要卫护你,使你不至于做错事。要保护你,使你远离那些制造是非的人,远避那些背弃正道、生活在黑暗中、喜欢作恶、以邪恶为乐、走弯曲道路、不可信赖的人。
拿伯的葡萄园:绝对不可以贪图他人的一切
人世间的痛苦大多都是来自于欲望的不满足——通过物质的快乐企图来满足精神的快乐是不可能的。
在《圣经》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亚哈王因为以色列人拿伯的葡萄园靠近他的王宫,因而要求拿伯把葡萄园让给他,充作他的菜园。他愿意出银子把它买下来,或是用更好的葡萄园和拿伯对换。
拿伯既不是因贫穷而不得不卖地,也不想贪图更好的土地而卖地。因他敬畏上帝,重视他先人从上帝所领受的地业,要守住自己的产业,满足于上帝所赐给他的福分。亚哈王虽然声言愿意用银子或别的更好的土地与他交换,实际上却是利用王的势力迫使拿伯做违背律法的事。这样,拿伯拒绝亚哈王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反之,亚哈王不论愿意出多少银价收购拿伯的葡萄园都是错的,是出于自私和贪心。
亚哈是一个王,在物质上当然已经十分富足,他对于拿伯的葡萄园,所贪图的当然不在于那有限的土地,而是贪图一种“便利”,因为拿伯的葡萄园靠近他的王宫,他要扩展他的菜园,便需要收购拿伯的葡萄园,否则便无法扩张。亚哈并非没有鲜菜享用,不过他为自己的享受有更大的计划,这不是贪心和自私是什么呢?
亚哈只重视自己的愿望。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犯了十诫中的第10条:“也不可贪图人的房屋、田地、仆婢、牛、驴、其他一切所有的。”但他可能还自以为不算是贪心,因为他并非白白占取葡萄园,乃是准备出银价收买。可是他却忽略了拿伯的主权,他虽然愿出银价,拿伯并非就必须出卖,他对自己的田地有绝对的主权。亚哈并不能凭着自己是一个王便可以随意占夺别人的权利。
亚哈是一个王,本来可以过着很安详的生活,但他却不肯稍微抑制自己的贪欲,贪图别人的田地,结果反而给自己带来烦恼和痛苦,甚至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亚哈王显然也明白旧约的律法,所以当拿伯拒绝他的要求说:“我敬畏耶和华,万不敢将我先人留下的产业给你。”亚哈就闷闷不乐地回宫,躺在床上,转脸向内,也不吃饭。因他知道拿伯所持的理由是十分充足的,是完全根据律法所记载的。而他作为一个以色列国的王,似乎不便过于明目张胆地违背律法,因而一时感到束手无策。他既不肯放弃他自私的意念,却又一时找不到什么借口来对付拿伯,于是便陷入愁苦之中。
身为一国之尊,却被一个小百姓拒绝,这当然是莫大之羞辱。这是他的贪心所自找的耻辱。罪恶使人失去高贵的品格,变成卑贱、幼稚、小气、无知……亚哈因得不到拿伯的葡萄园,竟然像小孩子得不着糖果便不肯吃饭那样,躺在床上,闷闷不乐,这是多么愚昧的事!
虽然亚哈在这件事上的贪心,似乎不过是一点儿小贪而已,但他因这一点儿贪心所犯的罪却非常严重——引致他用邪恶的计谋害了拿伯,然后夺取他的田地,成为一个杀人凶犯。
当亚哈王正要去拿伯的葡萄园时,以利亚奉上帝的命令,警告亚哈王说:“你杀了人,又得他的产业吗?……狗在何处舔拿伯的血,也必在何处舔你的血。”
按《圣经》上记载,后来亚哈王会同犹太王约沙法去攻打亚兰王。
亚兰王已嘱咐手下专向以色列王攻击,但因亚哈改装上阵,他们一时认不出谁是以色列王亚哈。岂知有一人随便开弓,他的箭便从以色列王亚哈的甲缝里射进他的身体去。亚哈重伤而死,血流在战车上,后来洗车时,有狗来舔他的血,便应验了先知以利亚的话。
亚哈王的死应验以利亚的话这件事,表示他的战死与他谋杀拿伯那件事有直接的关联。虽然看来他不过是在战场上意外地受伤而死,其实乃是上帝为拿伯那件事向他施行报应的结果。他诚然可以改装上阵,避免引起敌人的注意,他也可穿着整齐而坚固的盔甲保护他的身体,但他却挡不住“随便开弓”的人所发的箭,从他的甲缝中穿人他的身体!他无法逃脱上帝的审判和报应。
可见,“贪财是万恶之根”,万般罪恶都不外乎于贪欲。而亚哈的贪心却根源于他信仰的堕落,随着信仰的堕落,必然在道德上也腐败。这个故事的道理极为深刻,它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杜绝贪婪,绝对不能贪图他人的一切。
关于欲望和贪婪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三位年轻人在一个小镇上看到一支送葬的队伍。他们打听到死者原来是他们的两位朋友:一位叫“友谊”,一位叫“快乐”,他俩都被一个叫“死亡”的人谋杀了。三位中一位年龄最小的人对他的两个朋友说:“这个叫‘死亡’的家伙到底是谁?咱们一起去找他,为咱们的朋友报仇!”
半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位老太太,她告诉这几个年轻人,“死亡”就在小村子后面那座山的山顶上的一棵老橡树下。
他们三个人兴奋地向山顶走去,并拿出随身携带的尖刀,随时准备捕杀“死亡”,但出乎意料的是,当他们高度戒备地来到那棵老橡树下时,没有看到想象中面目狰狞的“死亡”,却发现了一箱子金光闪闪的金币。他们马上丢下尖刀,欣喜若狂地数起金币来,把寻找“死亡”的事忘得一干二净。那个领头的年轻人说:“我们必须守住这些金币,否则会被认为是偷来的而被送进监狱。这样吧,我们来抽签,谁的签最短,谁就去镇上买吃的,另外两个人就留下来守住金币,明天我们就把金币分了各奔东西。”最年轻的小伙子抽到了那支最短的签,他拿着几个金币去小镇上买吃的去了。
两个守金币的人各怀鬼胎,最后他俩想出一个共同的计划:等他们的朋友带吃的回来时,把他杀掉,然后吃掉食物,再把本该三份的金币分为两份。那个买食物的年轻人走进小镇时便想:如果在这些食物中放进毒药,那么,那些金币就可以归我一个人所有了。于是,他先吃饱后,在食物和饮料里放进了一种烈性毒药,并且当晚回到朋友身边。不料他刚回来,便被两个朋友杀害了。他们得意地吃着同伴买回的食物和饮料,几分钟后,中毒身亡。
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会像“友谊”、“快乐”那样被“死亡”所害,更想不到的是,杀害他们的其实是隐藏在金币后面的贪婪。可见,贪婪是人身上最大的弱点。
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往往不顾及道德的约束,一心只追求物质的富裕与享乐,结果,人心更加险恶,物质的进步挑起人更多的贪欲,世界更没有平安,这与亚哈因贪心而自找败亡如出一辙。
【圣经箴言】
邪恶的欲望会把你毁掉,使你成为敌人的笑料。
想到才能做到:你的行为要有一个梦想引导
正是有了梦想,生活才显得甜蜜;正是有了梦想,生活才显得如此宝贵……
《圣经?箴言》中写道:“没有默示,民就放肆。”“想到才能做到。”梦想是成功所必需的。有些东西你是否拥有都无关紧要,但有一件东西你必须拥有,那就是梦想。所有成功者的共性是什么呢?就是梦想的能力!梦想的能力使你能看到尚未成为现实的事物,看到实现的可能性,
如果你没有梦想,那还谈何梦想成真?因此,你必须有一个梦想!请看下面的故事。
法国一位年轻人很穷,很苦。后来,他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跻身于法国50大富翁之列,成为一位年轻的媒体大亨。不幸,他因患上前列腺癌去世。他去世后,法国的一份报纸刊登了他的一份遗嘱。在这份遗嘱里,他说:“我曾经是一位穷人,在以一个富人的身分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把自己成为富人的秘诀留下,谁若能通过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而猜中我成为富人的秘诀,他将能得到我的祝贺——我留在银行私人保险箱内的100万法郎,将作为睿智地揭开贫穷之谜的人的奖金,也是我在天堂给予他的欢呼与掌声。”
遗嘱刊出之后,有18461个人寄来了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绝大部分的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当然是金钱了,有了钱就不会再是穷人了。另有一部分人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最缺少的是机会,穷人之所以穷是穷在“背时”上面。又有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技能,一无所长所以才穷,有一技之长才能迅速致富。还有的人说,穷人最缺少的是帮助和关爱、是漂亮、是名牌衣服、是总统的职位等等。
在这位富翁逝世周年纪念日,他的律师和代理人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打开了银行内的私人保险箱,公开了他致富的秘诀,他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
在所有答案中,有一位年仅9岁的女孩猜对了。为什么只有这位9岁的女孩想到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她在接受100万法郎的颁奖之日说:“每次,我姐姐把她11岁的男朋友带回家时,总是警告我说‘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于是我想,也许野心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谜底揭开之后,震动法国,并波及英美。一些新贵、富翁在就此话题谈论时,均毫不掩饰地承认;野心是永恒的“治穷”特效药,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穷人之所以穷,大多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无可救药的弱点,也就是缺乏致富的野心。
这里所说的“野心”就是梦想的意思,它是把人类从卑贱中释放出来,从平庸中提升出来的一种动力。现在的一切,就是过去梦想的总和,过去各时代的梦想实现的结果。世界上最有价值、最有用处的人,就是那些能够远远看见将来、预先瞻望到未来人类必能从今日所有的种种束缚、桎梏、迷信中释放出来,能够预见到事情的当然,同时也有能力去实现它的人。
现实生活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总是那些梦想者。如工业巨子、商业领袖等大都是想像力很丰富的人。他们对工业、商业上的发展的可能性,均有先见之明。约翰?华纳马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约翰?华纳马克原本是费城一家零售店的店员,他很早就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要自己开店。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老板,老板笑他说:“天啊!约翰,你的钱还不够买一套西装哪!”
“没错,”华纳马克说:“我还是要开一家和你一样,甚至更大的店。我一定会做到。虽然我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我不断地充实必需的知识,就像火车头一样,一边走一边加水。””
在华纳马克事业最顶峰时,他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零售店。
记住,一个人只要敢于大胆梦想,并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善于运用梦想的力量是人类神圣的本能。只要你相信你的事业定会成功,一个美好的明天就定会到来。那么,创业的艰辛和今天的痛苦对你来说就不算什么。但是应该注意,有了梦想同时还须努力实现,只有梦想而不去努力,徒有愿望而不能付出艰辛来实现愿望,那是不能成事的。只有实际的梦想,加上努力工作,才有用处,才能开花结果。
【圣经箴言】
在智慧身旁,世上所有的黄金不过是一捧沙子,白银不过是一堆黏土。我珍视智慧甚于健康和美貌。
摩拉的恐惧:不要屈服于顾虑所引发的恐惧
恐惧会驱使人们走向任何一个极端,没有一种情感能像恐惧那样有效地使精神丧失一切行动与推理的能力。
《圣经》上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名叫摩拉的教徒在一条小道上独自前行,那是一条偏僻的小道,太阳下山了,黑夜降临了。
走着走着,忽然前面来了一群人,他感到害怕,心想:这些人一定是暴徒、盗贼。周围没人,就只有我自己,怎么办呢?
于是,他翻过附近的一道墙,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墓地之中。墓地里有一个新掘的坟,他跳了进去,这才让自己稍稍冷静下来。摩拉闭上眼睛,等着那批人过去,然后安全回家。
但那批人也看见了有人在那里。摩拉突然越过墙头,也使他们感到很害怕。这是怎么回事?有人躲在那里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吗?
于是,他们全都越过墙头。
此时,摩拉认定:我的推测是对的,他们是危险人物,现在毫无办法,只好装死了。
于是,他就装死,他屏住呼吸,因为他相信不会有人抢劫或去杀一个死人。此刻,那群人围在坟墓四周,看着里面,搞不清楚在那里面的这个人在干什么?他们对摩拉说:“什么意思?你在干什么?你为什么呆在这里?”
摩拉睁开双眼,看着他们,当他意识到不会有什么危险时,他笑了,说:“看,这是个问题,一个非常具有哲理意义的问题。你们问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还想问你们为什么在这里呢?我在这里是因为你们,你们在这里也是因为我吗?”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不改变你的顾虑,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一切恐惧压抑在心里。此刻,如果你用心观察,你会觉得在表面一切都平和、冷静的情况下,内心深处的你在颤抖,不停地颤抖。内心的这一切恐惧其实都是由顾虑产生的。
什么是顾虑?就是想着其他人会怎么看你。但你为什么如此担心其他人呢?如此担心以至于你无法正常面对人生。每个人都在想别人如何看他们,而别人其实也一样担心。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你害怕别人,别人害怕你,你的整个生活乱成一团。如果你肯放下这种胡思乱想的念头,放下这种恶性循环,不再在意别人,你的生活就足够了。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你无牵无挂地生活,别人也会分享你的快乐。你乐意分享,你也乐意给予,但首先你必须停止顾虑其他人,以及他们对于你的想法。当然,这种“对于”是很危险的,谁都不自在,谁都不放松。
在生活中,也许人人都曾有过恐惧的体验。恐惧并不代表失败,它只是害怕的征兆而已;它不是一种行为,只是情绪的反映,所以不要逃避它;相反的,要接受它的挑战,像诺曼?考辛斯一样去战斗。
诺曼?考辛斯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神经病学与生物行为学系的副教授。多年来,他一直是《星期六评论》的编辑,还写过《人类的抉择》等15本书。
早在前几年,医学专家就告诉他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以毫不畏惧的顽强和坚定不移的决心,否定了医生的预言。这些年来,他坚持治疗的自我处方就是:克服恐惧、积极的想法、快乐、信心、幽默和希望,再加上定量的维生素C。
在考辛斯39岁时,为了进行人寿保险而去检查身体时,心电图表明他有冠状动脉堵塞的迹象。保险公司拒绝为他保险。医生告诉他只能活一年半,而且还得放弃工作和体育运动,整天呆坐着不动才行。
考辛斯不愿意改变他那种积极活跃的生活方式。他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恐惧,他宁愿以锻炼来保持心脏的健康,决心为了生存下去另辟新路。
7年后,他还活着。但又得了一种致命病——僵直性脊椎炎。面对这次挑战,他仍旧保持平和的心态,将恐惧拒之千里。他又开始搞了一个大胆的自我治疗程序:大量服用维生素C和自我实行“幽默疗法”。他每天看滑稽电影和幽默读物。他后来说:“我高兴地发现,10分钟真正的捧腹大笑能起到一种麻醉作用,至少能让我有两个小时摆脱疼痛睡上一觉。”
考辛斯认为,消极的力量,如紧张、压力、恐惧等都会使身体衰弱,而积极的力量,如快乐、爱情、信念、欢笑、希望等都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没有人能断言我们战胜自身消极情绪的能力不会引起我们身体内部生物化学的积极变化。我们能够安排自己的生活,去求得生存。
此后,考辛斯第三次和死神较量。当时,他心脏病发作了,他深知在紧急情况下惊慌是足以致命的,所以他告诉自己:首要的就是情绪别激动,要平静,不给恐惧和害怕留一点余地,并且相信自己能坚持下来,一切都会好的。
我们看完这个故事之后可能会惊讶:难道考辛斯就一点都不害怕吗?面对这样的境地他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答案是,他并不是完全没有恐惧,而是依靠坚强的心理素质将恐惧降到了最低程度。
倘若人一点恐惧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些微的恐惧是有助于你迈向成功之途的。如果你害怕,可能真的有让你害怕的理由。所以不妨问问自己:“最糟的结果会是什么?”“假使最糟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我该怎么办?”与其从你现在的立场来看任何可能发生的不幸,不如当作它已经发生了。从最糟的地方往回看,会让你对这些不幸的结果早有了心理准备,且能预做防范。换句话说,你的解决之道将成为你迈向成功之途的重要基础;而且,随着问题的克服,你的恐惧会愈来愈少。
所以说,成功并不表示你对任何事都不会害怕,不会紧张。即使成功之后,有时难免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但成功的人却有勇气接受真实的自我,并努力提高自我。只要你朝成功路上多进一步,恐惧便会减少一分。
【圣经箴言】
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要让任何人牵着你的鼻子走。
亚伯拉罕的祈祷:要执著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信心可以使一个人得以征服他相信可以征服的东西。
在《圣经》中,讲述了一个亚伯拉罕祈祷的故事:
亚伯拉罕祈祷的信心是愈来愈强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祷告的要求愈来愈高。开始的时候他对上帝说:如果城里有50个义人,你要毁灭那城吗?上帝答应他,有50个义人便不剿灭。后来他把50个的数目减到45个、到40个、到35个、到30个、到20个。后来减到10个。数目愈减愈少,表明他的要求愈来愈高。当上帝和亚伯拉罕说话的时候,那两个执行毁灭所多玛城的天使已经正在去往所多玛城的路上了。而亚伯拉罕还要祈求,而且尽力地祈求,每一次所求的都是把条件提高。所以说,他的信心是愈来愈强的。
虽然这样,亚伯拉罕的祷告还有一些缺憾,就是他的祷告只求到“10个义人”便停止。倘若他继续祈求以至于只有一个义人,上帝会否为这一个义人的缘故不剿灭那城?现今我们无法推断上帝会不会为一个义人而不剿灭那城;因为没有这样的事发生。但是信心的祖宗亚伯拉罕已经不敢继续求下去了。但有一件事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就是亚伯拉罕这样多次的祷告虽然信心愈来愈强,却没有得到所求的,那么我们便难免要问:“到底亚伯拉罕的祷告得到了上帝的应允了吗?”答案是“得到了”,他每一次的祷告上帝都应允了。
多少时候,我们祷告信心很强,因为觉得所祷告的是很对的,像亚伯拉罕为所多玛城祷告有什么不对?他是信心之父,他的信心并不弱,既忠心又谦卑,又很负责地为所多玛祷告。上帝不听他的祷告吗?上帝听了他的祷告,却没有为他成就所应允的。今天我们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却不明白为什么。其实我们的祷告也许在上帝看来已经被应允,但事实上在我们这方面没有得着上帝所应允的,到底错在哪里?可能就是我们的祷告没有达到上帝可以为我们成就的地步。上帝没有办法为我们成就,因为没有合乎上帝为我们成就的条件,正如所多玛根本就没有10个义人,上帝无法照亚伯拉罕所求的不剿灭那城。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信心。
亚伯拉罕是信心的祖宗,他生平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将他的独生子以撒献给上帝。
亚伯拉罕将以撒奉献给上帝,是因为他十分清楚上帝的旨意。将以撒献给上帝,实在不是件小事。以撒不但是他的独生子,而且是他年老时才生的,又是按上帝的应许而得着的。但是这并不是亚伯拉罕自己一时的冲动而决定做的事,乃是按上帝的要求做的。当你将这全章《圣经》都看完之后,便知道上帝并没有真正要亚伯拉罕将以撒杀死献给他。上帝只不过是要试验亚伯拉罕,才这样吩咐他。后来上帝借摩西在律法中宣告,禁止将自己的儿女献给摩洛。摩洛乃是一种假神,凡献祭给摩洛的人,要将自己的儿女放在摩洛神像的怀中活活烧死。上帝自己禁止以色列人这样献祭给假神,又怎会叫亚伯拉罕这样献祭给他呢?上帝当然不会做这般不合理的事,但在这里我们应注意的是亚伯拉罕将以撒献上,是先有上帝清楚的话语吩咐他才做的。对于这么重大的一件事,亚伯拉罕绝不是完全不用理智,单凭感觉和冲动行事的。上帝要亚伯拉罕将以撒献上,是要让他受考验。这是他在修行中所受最高的考验。
亚伯拉罕将以撒献给上帝也是出于最大的信心。《圣经》上记载:“亚伯拉罕对他的仆人说:‘你们和驴在此等候;我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就回到你们这里来。’”亚伯拉罕为什么这样对仆人说?他岂不知道儿子带到那边,是要把他献给上帝,没法再回来的吗?为什么他说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就回到你们这里来?他是否在说谎?不是。他实在有信心。他已下定决心,要为上帝付出一切代价,甚至把自己的独生子也献上。但在他的信心里,他相信上帝一定有办法将他的独生子还给他。亚伯拉罕原来有这样的信心,所以他能下这么大的决心。
当以撒举头问他父亲说:“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许多人推想这时候的亚伯拉罕一定很难过,因为他不久就要亲手杀自己的儿子来献给上帝。但事实并非如此,《圣经》从来没有表示亚伯拉罕为这事难过。他回答儿子说:“上帝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这是亚伯拉罕的信心,事实证明的确上帝自己预备了燔祭的羊羔。他的信心隐藏了他愿付最大代价的决心,而在他最大的决心里又隐藏着他深信上帝美意的信心,即使上帝没有预备献为燔祭的羊羔,他也愿将以撒献给上帝,就算儿子被杀了,他也相信上帝会叫他复活。这就是他充满决心的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有强烈信心的人才敢于下定决心做一番事业,而敢于提出自己的要求并且执着追求下去,这恰恰就是一个人强烈自信的体现。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就有幸成为了掌握这个秘诀的人。
里根曾是一名演员,但是他却下定决心要当上总统。
里根的整个青年时光都是在文艺圈渡过的,对于政治完全是陌生的,这几乎成为他涉足政治的最大障碍。当共和党内保守派极力怂恿他竞选州长时,他毅然答应了,决心开创新的领域。
当然信心不仅仅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力量,一旦离开了自身的条件,它便失去了依靠,难以使希望变成现实。凡是有作为的人,都要脚踏实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里根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并非突发奇想,而是与他的知识、能力、胆识分不开的。
有两件事坚定了里根进入政界的信心。
一是他受聘于通用电子公司时,为了办好节目而广泛接触各界人士,了解了政坛和社会经济情况。他办的节目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这大大加强了他的决心。
另一件事是他加入共和党后,发表了“可供选择的时代”的演讲,其出色的演讲才能使其大获全胜。这时,里根的一位好友乔治?墨菲(一个地道的演员)凭借自身魅力战胜了老牌政治家塞林格而当上了加州议员。这更增加了里根涉足政坛的决心。
里根发现演员经历为他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经验,首先是形象塑造,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势——五官端正、轮廓分明的“好莱坞美男子”的风度和魅力。里根解决困难的方法就是他超越了障碍本身,敢于提出自己的要求,并为之矢志不渝。
里根的经历让我们感到:信心的力量在战斗者的足迹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事业有成之人必须拥有一颗无坚不摧的信心。
所以,有时候,生活之中的磨难也只是给我们的考验,只要我们信心十足,执著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就能够战胜这种考验,达到自己的目标。
【圣经箴言】
有些人保持沉默是因为无话可说,有些人保持沉默是因为懂得说话要适时。
日月停止:一定要把信念提升到强烈的地步
依靠强烈的信仰和信念,能够产生任何奇迹。
《圣经》上说:耶路撒冷王早就听说了以色列人血洗耶利哥城和艾城的事情,现在又见基遍人与以色列人结盟,担心以色列人今后势力强大,危及到自己的统治,便决定先教训一下这些屈膝投降、苟且偷生者。
然而,基遍是一座大城,如同都城一般。它的城内有许多勇士,要攻打基遍,并非易事。于是耶路撒冷王便向希伯仑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矶伦王求助。
四王一听基遍人与以色列人立了和约,都义愤填膺,立即率兵前来援助。于是五个亚摩利王联合在一起,领军包围了基遍。
基遍人一见城地被困,顿时慌了手脚。便赶快打发人到吉甲营地向约书亚求援。他们对约书亚说:“现在住在山地的亚摩利人的诸王联合攻击我们,我们是你的仆人,求你拯救我们,不要袖手旁观。”
约书亚连夜率兵从吉甲赶往基遍,像天兵天降一样突然出现在五王面前。五王联军在以色列人的进攻下溃不成军,狼狈逃窜。以色列人紧追不舍,奋力击杀。当联军逃到伯和仑正在下坡的时候,正遇上天降冰雹。当时被冰雹砸死的,比用刀杀死的还多。
这时天空渐渐暗了下来,可是五王仍没有捉住。若是让他们逃脱,今后又将是一场恶战。于是约书亚祈祷上帝说:
“日头啊,你要停在基遍;
月亮啊,你要止在亚雅仑谷。”
话音刚落,太阳果然定在了空中,月亮也止住了脚步。看着这空前绝后的奇观,以色列人齐声欢呼,越战越勇。因为他们明白:上帝与他们同在。当天太阳停在空中约有一日之久。
这时有人报告约书亚说:“五王已经找到了,都藏在玛基大洞里。”
“你们几个用大石头把洞口堵住,严加看守;其余的人继续追杀敌人,不可让他们逃回自己的城邑里去。”约书亚说完,便带领大家在日光的照耀下一路追逐下去,直到把逃跑的敌人都赶尽杀绝。
得胜回营后,约书亚命人打开玛基大洞口,把五王一一带出。约书亚把以色列人召集到一起,对跟他一起作战的五个军长说:“你们近前来,把脚踩在这些主的脖领上。”
他们就走过来,把脚踏在五王的脖子上。约书亚又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惧怕.不要惊慌,应该心硬似铁,刚强胆壮。因为上帝让我们这样对待我们所要攻打的一切仇敌。
随后约书亚将五王杀死,挂在五棵树上。太阳落山的时候,吩咐人把尸体从树上取下来,丢进他们藏过的洞里,又用几块大石头堵住了洞口。
打败五王联军之后,约书亚率军一鼓作气又先后攻克了玛基大、立拿、拉吉、伊矶仑、希伯仑、底壁诸城。夏琐王耶宾见势不妙,就与玛顿王、伸仑王、押煞王,及北方山地、东方、西方的诸王结成新的联盟,一起对付以色列人。
联军的人数多如海边的沙粒,他们还有许多马匹、车辆。他们在米伦水边安营,要与以色列人一决雌雄。
约书亚面对强敌,镇定自若。他遵照上帝的吩咐,在米伦水边向敌人发起突然攻击。命令士兵砍断敌人马匹的蹄筋,用火焚烧敌人的车辆。决战结果,敌人惨遭失败。
后来,约书亚与敌人的争战又持续了许多年。除基遍城外,许多城地都被以色列人攻克。约书亚终于按照上帝吩咐摩西的一切话,占领了迦南全地。并按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将地分给大家为业,使漂泊多年的以色列人得以定居下来。
为使将来国泰民安,约书亚又在示剑这个地方向以色列全会众阐述了上帝对其民族的恩惠,劝民坚信上帝,不要信异神。然后与民立约,为他们立定律例典章。
不久,约书亚寿终正寝.享年一百一十岁。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知道:你若是想在人生中有一些成就,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把信念提升到强烈的地步,因为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会促使你付出行动。
我们的信念按其相信的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清楚知道它们的等级十分重要。路易士?宾斯托克在《信仰的力量》一书中把它们分成:
一、游移的信念
游移的信念是指其十分不稳定,即使相信也往往只是一时性的,很容易便会转变。在桌子的比喻里,这种信念所构成的桌腿很不牢靠,常常是摇摇晃晃的。
二、肯定的信念
至于肯定的信念在那张桌子的比喻里乃是有更大范围的支撑,特别是对既有的依据有较高程度的相信,因为它使相信的人更有把握。这些依据可以是各方面的,可能来自自身的经验,也可能取自其他来源,即使是个人凭空想象出来的也行,具有这样信念的人因为对所相信的都很有把握,所以不太能够接受新的证据,可是你若能赢得他的信任,就有可能改变他。一开始他会对所相信的产生些许动摇,当疑惑越来越大就会松动旧有的信念,而在心里就能挪出接纳新依据的空间了。
三、强烈的信念
强烈的信念是信念的极致,其表现就是对一个念头抱着近乎至死方休的强烈程度。当一个人拥有这样的信念时,不仅坚信不动摇,假使有人对其怀疑,还会惹得他动怒。这种人对于所持的信念不允许有一丝的怀疑,他会百分之百地排斥新的依据,其强烈程度到了几乎顽固不化的地步。譬如说,历代的宗教狂热分子就只相信他们所信的神才是世上唯一的真神,若有人敢怀疑,他们不惜生命也要维护这个信念。这类的狂热信念往往使狂热分子自封为救世主,在神的名义下残害他人。
当然,强烈的信念并不只限于狂热分子才有,任何一个对于某种思想、信仰、主义愿意奉献牺牲的人也都会有这样的行动。比如,一个人不满于公共教育的现状,那必然有他的看法,可是那人若自愿投入推动扫除文盲的行动,那就非得有强烈的信念不可;一个人成天在想若是有一天能拥有一个足球队该多好,这可能是个游移的信念,可是他若千方百计地组建了一个球队,没有强烈的信念是不可能成功的。肯定的信念跟强烈的信念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否有行动的意愿,事实上一个有强烈信念的人对于所相信的事情必然很执著。为了达成这个信念,他们不怕被人三番五次地拒绝,也不怕被人嘲笑。
造成肯定的信念和强烈的信念不同的原因,或许在于后者相信的程度通常较强烈,那是因为在脑海里形成强烈肯定的结果,这种信念最后很可能就是这个人活着的唯一目的。保持强烈信念的人最可怕的,就是他根本不相信这个信念会有错误的时候,因此死抱不放,结果很可能败得一塌糊涂。由此看之,有时候肯定的信念或许比强烈的信念要妥当得多。
不过强烈的信念也有它正确的一面,因为它确实能激励人心,所以会促使我们付出实际行动。如果说信念是一种动力,那么强烈的信念就是最有价值的动力,让一个人持久不懈地努力,以完成目标、计划、或理想。
路易士?宾斯托克指出:“你若是想在人生中有一番成就,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把信念提升到强烈的地步,因为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会促使你拿出行动,扫除一切横在前面的障碍。肯定的信念固然在某些时候能发挥一定程度的作用,可是有些事还真需要像达到强烈信念那样的程度才能成功,就拿不想过分肥胖这件事来说,唯有强烈的信念才能迫使人下决心,只选择对身体健康的食物,让生活不再是一种痛苦,甚而避开心脏病的侵袭。当你强烈相信自己是个有能力掌握人生的聪明人时,这个信念就可帮助你渡过人生中各种艰苦的时光。”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强烈的信念呢?下面的建议不妨尝试一下:
一、你得先有一个的信念。
二、你得不断吸收新鲜有力的依据,以强化这个信念。比如,你打算从此不再吃肉,要想强化这个决心你不妨去请教吃素的朋友,问问他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改变成这样的饮食习惯?这对他的健康及生活方面会造成何种影响?除此之外你还得去找资料,了解动物性蛋白质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
三、给自己找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让自己充分明白若不这么做,可能得付出巨大代价,并且不断质疑,以迫使这个信念达到深信不疑的地步。譬如说你决心抗拒吃药,要想建立这样的信念,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一个对吃药有强烈痛苦感受的经验,你可以去看这类的影片,甚至更好的做法是亲自去见识受此折磨的人;如果你想戒烟,不妨去拜访医院的病房,观察一下患肺气肿而躺在氧气罩里的病人,或者看一看“老烟枪”胸部的X光照片。诸如上述的经验,相信定然能使你建立真正强烈的信念。
四、付诸行动,因为每一次的行动必定会强化这个信念,使你有更强的决心坚持这个信念。
总而言之,不管多么微小的事,一旦立下“只要决心去做一定会成功”的强烈信念,自信便会油然而生,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
【圣经箴言】
如果一个人贫穷而有智慧,他就有理由引以自豪,他将被视为一个伟大人物。
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事物:真理才是最伟大的
古今中外,许多人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他们由此而名垂青史;而那些随波逐流的人,却都被历史的滚滚波涛冲走了。
《圣经》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利乌皇帝随身卫士中有三个年轻人,他们争论什么是世上最强有力的事物。第一个说:“世上最强者莫过于酒。”第二个说:“世上最强者莫过于皇帝。”第三个说:“世上最强者莫过于女人,然而真理可以征服一切。”
他们在皇帝面前进行了公开辩论。
第一个卫士说:“酒明明是世上最强有力的东西,它搅乱每个饮酒者的心绪,对每个人都有完全同等的效力:国王或孤儿,奴隶或自由民,财主或穷人。它使每个人感到富有,无视国王和官吏的权力,讲起话来好像自己拥有全世界。朋友喝酒以后,便忘了谁是朋友,谁是邻居,会很快拔出剑来与之格斗;当他们清醒时,又会忘掉刚才的所作所为。”最后他总结道:“酒既然能这样支使人,当然就是世上最强有力的东西。”
第二个卫士接着说:“世上强者莫过于人,因为他们统治着大地和海洋。实际上,统治着世上的一切。然而皇帝是所有人中最强者,是众人的主人。不管他命令什么,人们都得服从。他叫人打仗,人们就得打仗。他派人杀敌,哪怕是摧毁城墙、塔楼或群山,他们也得去。他们可能杀人或被杀,却不能违背皇帝的命令。他们如果胜利了,会给皇帝带来所有的战利品。农民不去打仗,也得把各种收获的一部分献给皇帝,并且互相督促着向皇帝纳税。皇帝虽然只是一个人,但他命令人们破坏,人们就得破坏;命令人们建设,人们就得建设。所有的人,不论武将或文官,都得服从皇帝。”最后,他总结道:“既然人们如此这般地服从皇帝,当然世上就没有什么比他更强。”
第三个卫士名叫所罗巴伯,他接着说:“皇帝固然强而有力,酒也是强烈的,可是他们被谁统治和控制呢?是女人!女人生出皇帝和所有治理大地和海洋的男人。女人把他们带到世界上来。女人养育男人,男人种植葡萄园,葡萄园产酒,女人做男人穿的衣服,女人给男人带来荣耀;实际上,没有女人,男人便无法生活。
“男人可以积攒银子、金子或其他美物,但是如果看见一位面貌漂亮或体形苗条的女人,就会不由自主地目瞪口呆,他们对女人的贪欲超过自己的财富。男人会离开抚养自己的亲生父亲,离开自己的祖国,去跟女人结婚。他会忘记自己的父亲、母亲以及家族,去跟妻子度过自己的余生。所以说,妇女乃是他们的主人。难道你们不是劳苦流汗,随后把所得的一切送给妻子吗?一个男人会执剑外出打仗、抢劫和偷盗、航海和渡江;他可能不得不面对狮子,或者在黑夜里行走;然而当他们抢劫、偷盗和掠夺之后,就会把战利品拿回家去,交给他所爱的女人。
“男人爱自己的妻子胜过爱自己的父母。有些人被女人弄得神魂颠倒,另一些人则成为女人的奴隶。为了女人,还有些人被处死了,毁掉了生命,或者犯了罪。说到这里,你们相信吗?
“皇帝的权力固然强大,可是也离不开女人。有一次,我看见皇帝跟他的妃子、名人巴塔克的女儿阿佩米在一起,她坐在皇帝右边,从他头上取下皇冠,戴在自己的头上,随后用手打他的嘴巴。皇帝所能做的,只是张开嘴望着她,逗她笑,直到她情绪好转。诸位阁下,既然女人的能力这样大,那么可以肯定,世人没有比这更强的了。”
皇帝和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
接着,所罗巴伯开始讲真理。他说:“女人的确很强大。然而,真理比所有一切都更加伟大,更加强有力。世上人人尊重真理,天堂赞美真理,万物在真理面前诚惶诚恐,胆战心惊。
“真理没有丝毫不公。你们能在酒、皇帝、女人、全人类和其他一切事物中发现不公,不公之中没有真理。然而真理是持久的,并将持续存在,永远居于统治地位。真理无所偏袒,它处事公正,不行不义与邪恶之事。人人赞成真理的作为,它的决定永远公正。真理是强壮的,高贵的,有力的,并且永远是威严的。让万物赞美真理的上帝吧!”
当所罗巴伯讲完话时,所有的人都欢呼起来:“真理是伟大的,无比的强大!”
关于真理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爱因斯坦问自己的学生:“有两位工人从烟囱里爬出来,一位很干净,一位很肮脏,请问谁会去洗澡?”
一位学生说:“当然是肮脏的工人会去洗澡。”
爱因斯坦反问道:“是吗?干净的工人看见肮脏的工人,他会觉得的确很肮脏。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很干净,就不这么想了。我想再问你们,哪个工人会去洗澡?”
另一位学生似乎发现了答案:“因为干净的工人看到肮脏的工人,以为自己也是肮脏的,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就会以为自己是干净的,所以说干净的工人会去洗澡。”
在场的学生都认可这个答案,而爱因斯坦却笑着说:“答案是错的。理由很简单,两个从烟囱里爬出来的人,怎么可能一个干净一个肮脏呢?”
爱因斯坦的回答无疑是最意外的,但却是最正确的,这就是真理。
由此可见,真理确实是伟大的,但并不是高高在上,不能触及的,真理就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如果你已经学会将眼光放在生活的真诚、纯朴和真理上,你就会发现,在所有事情的内部都存在着你热爱的东西。
【圣经箴言】
年轻人啊,要听从我的教训,不可忘记我给你的指示。要听明智的训言,明白它的意义。要追求知识,要寻求领悟。要像寻求银子一样热心,像搜索宝藏一样认真。
天国是我们的:让我们的生活观念得到升华
有理想的生活,即充满了公共利益,因而抱有高尚目的的生活,便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趣的生活。
《圣经》上说: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
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
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饱饷。
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
心灵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
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称为天主的子女。
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即使有人为了我而辱骂迫害你们,捏造一切坏话毁谤你们,你们是有福的。
你们欢喜雀跃吧!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报是丰富的,因为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曾这样迫害过他们。”
这就是《圣经》中对生活的诠释,这个诠释告诉了我们生活的真谛:倘若要过得好,我们的生活观念就必须升华。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盼望“生活只有晴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殊不知,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其实,生活就像是一团缠结不清的麻团,它是由悲伤和喜悦构成的,而喜悦正是因为有了悲伤才显得珍贵。生活的舞台上,不幸和幸运,接踵而至,鱼贯而出,使我们依次体味悲伤和快乐。即使是死亡本身也会使生活变得更为可爱,它让我们在现实的世界中关系更为亲密。牛津大学的托马斯?布朗博士认为,死亡是人类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对此,他作了雄辩有力的论证。但是,当死神真正降临的时候,我们并不会那么乐观豁达——我们唯有同情。此时,我们泪眼模糊,不能视物。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却比那些不知悲伤为何物的人看得更清楚。
一个理智的人会懂得,对生活不要期望太高。当他运用有效的方法力求成功的时候,他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他时时渴望快乐的降临,但他耐心地忍受各种苦难。在生活中,怨天尤人、悲号哀鸣是毫无用处的,唯有愉快而不懈地工作,才能有真实的收获。
布朗博士说:“理智而达观的人对自己身边的人也不会期望太多。只要能与别人和平相处,他就会容忍和克制。而且,即使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人,他也会有性格上的弱点,需要人们容忍、同情甚至怜悯。有谁敢说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呢?谁没有令人苦恼的事情呢?谁不需要别人的宽大、容忍和谅解呢?”
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往往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每一个心灵都会给自己创造一个小天地。喜悦的心灵会使这个小世界充满快乐,不知足的心灵会使这个小天地充满哀愁,生活就是一面镜子,请看下面的故事。
有一对表兄弟是吝啬鬼。表兄外号叫大抠,表弟外号叫小抠。平时和朋友邻居相处总是想方设法揩别人的油,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要是出一个钱,准能吃回两个来。
一年秋天,小抠到大抠家做客,小抠一进门就气得往板凳上一坐说:“表哥,我这人真够倒霉的,昨天我家塘里起鱼,特意给你选了两条大的,被你表弟妹挂在树上,嗨!不知是谁家该死的猫,半夜里叼了去。”还举起手里的一根麻绳:“看看,就剩下这根绳子了。”小抠看看表哥又看看表嫂笑着说:“也是你们没口福,算了,明年再起鱼时,一定留两条更大的,用缸扣住,我看那猫能不能掀动缸。”
天快中午了,这小抠没见大抠两口子弄饭弄莱,有点沉不住气了,提示道:“哎唷,光顾说话了,要不是肚子咕咕叫我还不以为已到中午了呢?”这大抠两口子经这么一提醒,慌忙起身进厨房做饭去了。小抠在堂屋里东张张西望望就等吃饭了。一会就听见厨房里油锅嵫嵫啦啦声,又闻到小葱的香味,小抠在堂屋里亮起高嗓门喊道:“表哥、表嫂,都是自家人,中午简单点行了!”厨房里表哥说:“平时表弟来得也不多,乍来一次,你表哥总要弄个汤汤水水的。”小抠听了心里乐滋滋的。不多一会儿表嫂满头大汗出来了,笑着对小抠说:“表弟呀,中午就吃豆腐汤、炒竹笋,你表侄女给你弄了几个大饼。”小抠笑眯眯地说:“破费了,破费了。”
抬过吃饭桌子,主客坐定,每人面前放了一只大碗,小抠瞪大了眼睛在碗里没看到一星豆腐花,心里说:“乖乖,这就是豆腐汤呀!”大抠看看媳妇,媳妇忙说:“不好意思,真不好意思,豆腐被老鼠啃了几口,我怕表弟嫌脏,没敢往锅里放。”小抠再看看桌子中间放了一个大盘子,盘子里放了一把竹筷子,心里想:“难道这就是炒竹笋吗?”大抠忙解释说:“表弟呀,你来迟了,你要是春天来,这些笋子嫩着呢。”小抠想:这两口子真是南瓜花炒鸡蛋——对色了。正在这时表侄女捧着几张纸进来了,嘴里还甜甜地叫着:“表叔,饼弄好,你可别作假呀!多吃点。”小抠一看,那纸上画着几个大大小小的圆圈圈。小抠心里想,再大的老鼠也下不出狸猫来,这小丫头和她娘老子一样。临行前他客气地说:“表哥、表嫂,闲时也常到我家走走。”大抠一家三口子,边答应着,边将小抠送出门去。这哪里是送呢,分明是哄走了小抠。小抠气得要命,到家后把在大抠家的遭遇跟媳妇和儿子一说,全家人气得直跺脚。生活是一面镜予,你对它哭,它就哭,你对它笑,它就笑。
所以说,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自我的一面镜子。我们的心灵在任何情境下,在任何财富状况下,都会反映出自己真实的个性。在好人的眼里,世界是美好的;在坏人的眼里,世界是腐败的。如果我们的生活观念得到升华,那么,生活就将充满欢乐、充满希望,生活也就会幸福。
【圣经箴言】
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
第二章:《圣经》中的幸福智慧
我们应该学会时时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美好的事情上而非丑陋的事情上,放在真实的事物上而非虚伪的事物上,这样我们在困境中就能看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好,我们也就因此幸福起来。
耶稣的失踪: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
每个人的特性都不一样,但每个人的特性都是由他们的思想塑造出来的。
《圣经》上记载:约瑟带着妻子马利亚和儿子耶稣在加利利省的拿撒勒城定居下来,他们一家过着平静幸福的日子。
在父母的抚育下,耶稣一天天地长大,他身体健康.聪颖过人。虽然没上过学,但只要是书,他就能读懂书中的内容,并能给其他人讲解,即便是一些内容比较艰涩的书,他也能领悟。
每年逾越节,按照犹太人的宗教习惯,约瑟和马利亚都要到耶路撒冷圣城去庆祝,并在那里住上几天:逾越节的庆祝活动,要把男人和女人分开,他们将在两个地方进行庆祝,男人和女人绝不能混杂到一起。但小孩子则不受限制,他们可以自由活动,可以随着父亲,也可以同母亲在一块儿。
耶稣十二岁这年,约瑟和马利亚照例要去耶路撒冷过逾越节,他们也带着耶稣一同前往。
耶路撒冷在拿撒勒城以南,距拿撒勒城很远。从拿撒勒到耶路撒冷要走几天的路,跋山涉水,非常辛苦。耶稣一家带了祭礼及一些吃穿用品,翻山越岭,几天后终于到达耶路撒冷。
按规定,约瑟和马利亚必须分开,耶稣可以自由活动。于是,他们分别汇入了庆祝的人流中。人们快活地庆祝着,载歌载舞,耶稣也夹在人群里分享着这一快乐。
几天过去了,逾越节结束后,人们都打点好行装启程回家,约瑟和马利亚分别在自己的人流中往他们聚合的地方走,当时,约瑟以为耶稣和马利亚在一起,而马利亚以为耶稣是同约瑟在一起,他们都很放心。可却没有料到,耶稣根本就没和他们俩在一起。
来到聚合点,约瑟夫妇见了面,这时他们才发觉耶稣并没在对方身边。二人当时非常着急,因为逾越节人山人海,逾越节一过,大家又都忙乱地挤着往回赶,所以,要找失散的人是很难的。约瑟和马利亚想,也许耶稣已回到了他们会合的地方,于是,他们就在附近找了起来。可是,找了许久,仍不见耶稣的影子,问周围的亲友,人们也都摇头说没见到耶稣,这下约瑟和马利亚慌了神。
在附近没有找到耶稣,他们只好回到耶路撒冷去找。三天后,终于在圣殿里找到了他。
见到耶稣,约瑟和马利亚欣喜万分。而此时,耶稣正和教授圣经的教师们在一起讨论问题,只见他一边听、一边问,他所问的都是些非常深奥的向题。他回答起问题来也是那么从容、聪明,令在场的人们惊奇不已。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很少有人到圣殿里听讲,因为那些律法书和先知书对孩子们来讲如同天书一样,他们无法听得懂。可是,耶稣却表现出了超常的智慧,他不仅来听,而且还能发问和回答,显示出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神力。连约瑟和马利亚都在心里暗暗称奇。
见到耶稣,马利亚惊喜万分,她说:“孩子,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一声你在哪儿呢?吓得我们四处找你也找不到,你不知我们有多担心。”
耶稣却不慌不忙地说道:“你们为什么要找我呢?难道你们不知道我是应该在我父亲家吗?”
对于耶稣的话,约瑟和马利亚当时还无法理解其含意。 ?
耶稣随父母回到了拿撒勒城,他尽心孝敬父母。他的智慧与日俱增,他的身体一天天强壮起来,上帝喜爱他,凡人对他的喜爱也与日俱增。
耶路撒冷的这次失踪,显示了耶稣智能超凡的一面。
可见,每个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们的命运,完全决定于我们的思想,也就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人们所必须面对的最大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应付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思想。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我们想的都是快乐的念头,我们就能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伤的事情,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我们想到一些可怕的情况,我们就会害怕;如果我们想的是不好的念头,我们恐怕就不会安心了;如果我们想的净是失败,我们就会失败;如果我们沉浸在自怜里,大家都会有意躲开我们。
这么说并不是暗示我们对于所有的困难都应该用习惯性的乐天态度去对待。生活不会这么简单。不过,大家应选择正面的态度,而不要采取反面的态度。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关切我们的问题,但是不能忧虑,倘若这样,你就可以在关心一些很严重的问题的同时,在衣襟上插着花昂首阔步,像罗维尔?汤马斯一样。
罗维尔?汤马斯曾主演一部关于艾伦贝和劳伦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征的著名影片。
他和几名助手在好几处战事前线拍摄了战争的镜头,用影片记录了劳伦斯和他那支多彩多姿的阿拉伯军队,也记录了艾伦贝征服圣地的经过。他那个穿插在电影中的演讲——“巴勒斯坦的艾伦贝与阿拉伯的劳伦斯”,在伦敦和全世界都大为轰动。在伦敦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又很成功地周游了好几个国家。然后他花了两年的时间,准备拍摄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纪录影片。当罗维尔?汤马斯面临庞大的债务以及极度失望的时候,他很关心,可是并不忧虑。他知道,如果他被霉运弄得垂头丧气的话,他在人们眼里就不值一钱了,尤其是他们的债权人。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办事之前,都要买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后昂首走上牛津街。他的思想很积极而勇敢,没有被挫折击倒。对他来说,挫折是整个事情的一部分——是你要达到事业高峰所必须经过的有益训练。他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坚强的,经过一番奋斗他终于摆脱了困境。
无独有偶,下面的这个故事,也可以证明思想的力量。
卡尔什么事情都发愁。他之所以忧虑是因为觉得自己太瘦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在掉头发;因为他怕永远没办法赚够钱来娶个太太;因为他认为自己永远没办法做一个好父亲;因为他怕失去他想要娶的那个女孩子;因为他觉得自己现在过的生活不够好;他很担忧他给别人不好的印象;他很担忧,因为他觉得自己得了胃溃疡,他无法再工作……
辞去了工作后,卡尔内心愈来愈紧张,像一个没有安全阀的锅炉,压力终于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后来卡尔回忆道:
“如果你从来没有经历过精神崩溃的话,祈祷上帝让你永远也不要有这种经验吧;因为再没有任何一种身体上的痛苦,能超过精神上那种极度的痛苦了。
“我精神崩溃的情况,甚至严重到没办法和我的家人交谈。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充满了恐惧,只要有一点点声音,就会使我吓得跳起来。我躲开每一个人,常常无缘无故地哭起来。
“我每天都痛苦不堪。觉得我被所有的人抛弃了——甚至上帝也抛弃了我。我真想跳到河里自杀。”
后来,卡尔决定到佛罗里达州去旅行,希望换个环境能够对他有所帮助。他上了火车之后,父亲交给他一封信并告诉他,等到了佛罗里达之后再打开看。卡尔到佛罗里达的时候,正好是旅游的旺季,因为旅馆里订不到房间,就在一家汽车旅馆里租一个房间睡觉。他想找一份差事,可是没有成功。所以,他把时间都消磨在海滩上。卡尔在佛罗里达时比在家的时候更难过,因此,他拆开那封信,看看父亲写的是什么。父亲在信上写道:“儿子,你现在离家近1000英里,但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对不对?我知道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同,因为你还带着你的麻烦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无论你的身体或是你的精神,都没有什么毛病,因为并不是你所遇到的环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于你对各种情况的想象。总之,一个人心里想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样子;当你了解这点以后,就回家来吧。因为那样你的病就好了。”
父亲的信使他非常生气,卡尔觉得自己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训。
当时他气得决定永远不回家。那天晚上,经过一个正在举行礼拜的教堂,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好去,卡尔就进去听了一场讲道。讲题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强过能攻城略地”。
卡尔坐在神的殿堂里,听到和他父亲同样的想法,脑子里所有的胡思乱想一扫而空了。卡尔觉得自己第一次能够很清楚而理智地思想,并发现自己真的是一个傻瓜——他曾想改变这个世界和全世界所有的人——而唯一真正需要改变的,只是自己脑子里那架思想相机镜头上的焦点。
第二天清早,卡尔就收拾行李回家去了。一个星期以后,他又回去干以前的工作。四个月以后,他娶了那个他一直怕失去的女孩子。他们现在有一个快乐的家庭,生了五个子女。生活比以前更充实、更友善。卡尔相信自己现在能了解生命的真正价值了。每当感到不安的时候,他就会告诉自己:只要把摄影机的焦距调好,一切就都好了。
可见,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我们由生活所得到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在哪里,我们有什么,或者我们是什么人,而只是在于我们的心境如何,与外在的条件没有多少关系。人与人之间本来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距。巨大的差距当然决定了是成功、幸福,还是平庸、不幸。而原本很小的差异就是凡事所采取的心理暗示不同。所以说,两种不同的心理暗示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我意识决定的,这句话的含义就包括了思想。正如亨利?福特曾经说过的那样:未来取决于我们的态度,这是不变的。只要是我们内心所想的,无论贫穷或者富有,成功或失败都将成为事实。
【圣经箴言】
一根梁木安在屋子里,屋子就能坚固,不怕地震;一个人经过理智和良知的陶冶,就能在危机关头保持清醒的头脑。
快乐多年的启示:认识到快乐的意义和价值
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自己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
《圣经》上说:“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
一个人要想生活得幸福,必须充分认识到快乐的巨大意义和巨大价值,有积极、正确地追求快乐的强烈意愿,培养强烈的快乐意识、快乐观念,把快乐作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
快乐,一方面取决于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如果觉得不幸福,就会感到不幸;相反,只要心里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很多时候,快乐并不取决于你是谁,你在哪儿,你在干什么,而取决于你当时的想法。
两个人从同一个窗口往外看,一个人见到的是泥土,一个人见到的是星星。有一个囚犯,当法庭宣布判处他五年徒刑的时候,他竟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他一直以为要被判八年。所以,莎士比亚说:“事情的好坏,多半是出自想法。”伊壁鸠鲁也说:“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
可见,倘若掌握了乐观思维法、光明思维法,人生万事万物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性格好的人总是能看到生活中好的一方面,对于这种人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令人伤心欲绝的痛苦,因为他们即使在灾难和痛苦之中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心灵的慰藉,正如在最黑暗的天空中,心灵总能看见一丝亮光一样。尽管天上看不到太阳,重重乌云布满了天空,但他们还是知道太阳仍在乌云之上,太阳的光线终究有一天会照到大地上来。
尽管这种愉快的性格大多是天生的,但正如其他生活习惯一样,这种性格也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来获得或加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充分地享受生活,也可能根本就无法懂得生活的乐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我们究竟是经常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还是黑暗的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生活是两面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怎样去审视生活。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意志力量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养成乐观、快乐的性格,而不是相反。乐观、豁达的性格有助于我们像下面这位厨师一样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能看到光明。
一天晚上,在纽约华尔街附近的一间餐馆里,一位打工的中国MBA留学生和餐馆大厨在聊天。
MBA对餐馆大厨说:“总有一天,我会打进华尔街,到跨国大公司,这样我就会出人头地,前途就会有保障了。希望到我毕业时,经济不要像现在这样低迷。”
餐馆大厨笑着说道:“要是经济继续低迷,我餐馆歇业,我也就只好回到华尔街,去当银行家了。”
MBA吓了一跳,眼前这位家伙岂能跟银行家划上等号?
大厨又说道:“我以前就在华尔街上的银行上班,每天都是午夜才下班回家,我早就厌烦了这样劳苦的生活。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烹饪,看着亲友们津津有味地赞叹我的厨艺,我便乐得心花怒放。有一次午夜两点钟,我终于结束了公务,在办公室里咀嚼着令人厌恶的汉堡包,终于下定决心辞职去当一名专业的美食家,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自己挑剔的肠胃,还有机会为众人奉献厨艺。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活得很快乐。”
可见,具有乐观、豁达性格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都感到光明、美丽和快乐的生活就在身边。在这种情绪之下,寒冷会变成温暖,痛苦会变成舒适。这种性格使智慧更加熠熠生辉,使美丽更加迷人灿烂。快乐来自于活在当下,当你突然明白周遭微风拂过树梢,枝头弯折,山顶的薄雾和明亮的天空全都是你的延伸之时,你就会感受到快乐正如这位年轻人说的一般。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老的智者。说:“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很难得了。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道:“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以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说:“很好,很好,孺子可教呀!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作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这位少年成了壮年人,又成为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很久之后,人们还是时常提到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他的人带来了快乐。
总之,快乐的心情像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有人把快乐的心情称为蔚蓝的天空,快乐的心情就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永无止境的乐章。它使人的灵魂得以宁静,使人的精力得以恢复,使美德更加芬芳,人的精神、灵魂、美德都从这种愉悦的心情中得到滋润。
【圣经箴言】
别让多愁善感来折磨自己,快乐使人长寿,并使生活更有意义。
财主的田园:贪慕财富的人终得不到所要的
贪爱钱财的人总不知足,羡慕财富的人总得不到所要的一切,这也是虚空。
《圣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由于耶路撒冷的法利赛人要耶稣的命,所以耶稣就离开,到约旦河外,暂时还算安全。他跟门徒在路上行走,后面跟了一大群人,这些人想听他讲道,看他行神迹奇事。
忽然,群众当中有一人大声地说:“老师,请吩咐我的兄长和我分家。”
可见,这是兄弟两个,父母去世,需要分家。其中一位不满意所分得的东西,就来请耶稣主持公道。
耶稣立刻回答说:“你这个人,谁立我做你们的断事官,给你们分家呢?”意思就是说:“先生,你把我看错了。我来不是为了处理家务事,我来是为了拯救我的百姓脱离罪和魔鬼的辖制。”
耶稣转身劝诫跟随他的老百姓说:“各位,不要过分看重金钱和物质。不要贪心,贪图别人的东西。贪心是万恶之根。”
然后,耶稣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非常富有的财主,他有许多田地和葡萄园。每年出产的粮食和水果都整整齐齐地储藏在仓房里。他住在一所华丽的大房子里,有许多仆人侍候他,也有不少人为他在田里工作。
有一年,天气特别好,风调雨顺,阳光充足,葡萄园里到处都结着一串串的葡萄;田里的大麦、小麦也长得丰满,比往年都高;果树也结了满满的果子,今年收成一定破纪录。
财主每天到田里和葡萄园里走动,面带笑容,眼睛闪烁发光,心里盘算着说:“啊!太好了。我的财产一年比一年多,说不定我就要成为世界的首富了。”
他一边走,一边微笑,想到丰收就心花怒放。他走到存粮食和财物的地方,却忽然站住了。
“这些仓房实在太小了。”他自言自语地说:“今年的收成肯定装不下,怎么办呢?”
“就这么办吧!”他高兴地说,“把这些老旧的仓房拆了盖新的,盖大的,足够储存今年的好收成。”
想到这儿,他赶紧走回家。
他高高兴兴地走进他的家--华丽得像皇宫的家。
他又想:“我不用再努力工作,可以安逸地吃喝快乐享受一番,我的财富很多,足够用一辈子。”
可是,那夜他就突然间死了,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躺在一张舒服的大床上,脸色苍白,全身冰凉,死了!
屋子外的微风吹过成熟的谷子,丰满的谷穗重得弯了腰。可是财主一口也尝不到,他已经死了。别人要收割,要享受他的丰收。
微风也吹着葡萄园,大串的葡萄处处都是。可是,他没有福气享受丰收之乐,也没有福气品尝,因为他已经死了。他什么也带不走,他的财富对他有什么益处呢?一点儿都没有用!
他死后,别人来住在他的农场上,收割他的粮食。他被埋在又冷又黑的地底下。不久就被人遗忘了,再也没有人想念他了。
这是耶稣说的一个比喻,借此警告世人不要贪心,贪慕财富的人终究得不到他想要的。那个不满意分家结果的兄弟知不知道这个比喻也是对他们说的呢?我们是不是也能够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呢?
世间存在着一种感情:欲望。有人把它称为贪婪——希望一些东西更好、更漂亮、更有趣或更令人激动,这是相当正常的。所以,人们总为了实现欲望而最终变成是为钱工作。他们认为钱能买来快乐,可用钱买来的快乐往往是短暂的,所以,他们不久就需要更多的钱来买更多的快乐、更多的开心、更多的舒适和更多的安全。于是,他们工作又工作,以为钱能使他们那被欲望折磨着的灵魂平静下来,但实际上钱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一定要设法避开由欲望组成的陷阱,要按你喜爱的方式运用欲望,别让欲望控制你。如果你不先控制欲望,即使你有钱,也只不过是高薪的奴隶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害怕或贪婪,大多数人生活在挣工资、加薪、提高劳动报酬之中,而不问这种感情支配思想的生活之路通向哪里。这就像一幅画:驴子在拼命拉车,因为车夫在它鼻子前面放了个胡萝卜。车夫知道该把车驶到哪里,而驴却只是在追逐一个幻觉。但第二天驴依旧会去拉车,因为又有胡萝卜放在了驴子的面前。强化欲望是无知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钱人常常会担惊受怕。钱就是胡萝卜,是幻象。如果驴能看到整幅图像,它可能会重新想想是贪婪使无数的人抱着这个还以为是真实的幻觉。
美国一家专门向成千上万的学生教授商业和投资课程的国际教育公司的老板、被誉为“百万富翁学校的教师”的罗伯特?T?青奇指出,这就叫“老鼠赛跑”。他认为:一旦人们为支付生活的账单而整天疲于奔命,就和那些蹬着小铁笼子不停转圈的小老鼠一样了。老鼠的小毛腿蹬得飞快,小铁笼也转得飞快,可到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它们发现自己依然困在老鼠笼里。
人们为什么总是急急忙忙去工作?这事看起来真是无趣,而且他们看上去也不快活,但好像总有些东西迫使他们不断地急着去工作。
总而言之,既不能做那头为了幻觉而奔忙的驴,也不能学那只原地奔跑的老鼠,作为高智慧的生物,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明白,财富并不是首要的。
【圣经箴言】
你越富有,靠你吃饭的人越多。你的收益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劳工不管吃饱吃不饱,总是睡得香甜。有钱人有了财产,却不能成眠。
愤怒的葡萄园工人:放弃与别人攀比的心理
牺牲眼前的一些攀比和虚荣,日后就会大有收获。
《圣经》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耶稣说天国好比一个葡萄园的主人。葡萄园里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平时,要修剪葡萄树的枝子和保持园内的整洁。收成的季节,一串串的葡萄更是要人小心摘下来。
天刚破晓,犹太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葡萄园的主人出去雇人进园子里做工。
市场上有几个人正在等待工作的机会。主人请他们帮忙。很快的,双方达成协议,讲定工资,一天一钱银子。现在的工资当然不止这些,不过,现在的生活水准也比较高。《圣经》时代的工资一天差不多就是这么多。
工人立刻随主人进葡萄园努力工作。
过了三个小时,就是9点钟左右,主人又去市场。看见还有人闲站着等待雇用。他马上过去对他们说:“你们也到我的葡萄园做工,我会给你们合理的工资。”
一天已经过了三个小时,这些人当然不指望拿一天的工资。不过,他们相信主人不会亏待他们,没说什么就跟着进园子里工作。
大约12点,主人又出去雇人。下午3点,他也雇了几个人。黄昏的时候,主人又到市场去,看见还有人闲站在那里,就走过去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
主人担心这些人懒惰不肯干活,所以这么问。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从这些人的回答就知道他们并不懒。
“没有人雇我们!”他们说。
“好吧,你们来帮我工作。”主人说。
太阳已经偏西,这些人最多能做一个小时的工,太阳就要下山了。天黑了,自然不能再做下去。不过,他们还是高高兴兴地进了葡萄园,多少可以赚点儿钱,没有白白浪费一天的光阴。
日落西山,天越来越黑。看不见了,工人只好停止工作。大家都聚在门口等发工资。
管事的带着银子来了。他从后来的发起,到先来的为止。岂知,那些最后雇用的工人,每人竟然领了一钱银子,但事实上他们只工作了一个钟头,怎么得一天的工资呢?这些人很高兴。
那些天一亮就进园子工作的看见这个情况,心里想:“我们肯定不会只得一钱银子,说不定会有两三钱银子。”
他们开始烦躁,等得着急了。终于轮到他们领工资了。结果每人同样各得一钱银子!
“实在欺负人。”他们埋怨着说:“太不公平了!我们整天工作,在炎热的太阳下辛苦了一天。他们只工作了一小时,而且是在凉快的黄昏。然而,得的工资却是一样。”一早就进葡萄园里干活的工人非常气愤,不肯就此罢休。他们自以为有理,就联合起来去找主人理论。
他们一群人来势汹汹,站到主人面前时,个个面红耳赤,火气好大。
主人让他们先说。等他们的代表讲完了,主人不慌不忙地说:“朋友,我没有亏负你们。你们虽然不以为然,可是,你们错了。今天早上我们讲定的工资不是一钱银子吗?我没少给你们,对不对?你们既然得到应得的工资,拿着那一钱银子,回去吧。我知道那些后来的不配得一天的工资。但是,我乐意给每人一钱银子。钱是我的,我愿意怎么用就怎么用,你们管不着。难道因为我做好人,你们就眼红吗!”
这群火大的工人无言以对。主人说得没错,他们找不出理由反驳。
许多的时候,我们感到不满足和失落,仅仅是因为觉得别人比我们幸运。如果我们放弃和别人盲目攀比的心理,就可以减少很多烦恼。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自己
只要你正确认识了自己,并对自己做出客观、实在的评价,就不会因为别人的富足、优越而产生不良心态,那么你就已经戒掉了攀比的心理。
事实上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一种自我评价,而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成绩和缺陷,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不足。
客观条件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差异,我们面对既成事实,需要的是勇于接受,忍受自然条件带来的不便和压力,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不必去钻牛角尖,不必与别人盲目攀比,要善于化腐朽为神奇,把自己的人生绘制成一幅绚丽的图画。
二、找准自己的位置
只有认清了自己的正确位置,人们才会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人生一世,谁都不甘平庸,谁都想成就一番大业,不虚此生。可是,由于社会背景、机遇、智商、文化、修养等等的不同,一个人的理想或愿望,并不一定能一一实现。在自己的目标没有达成时,就要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寻找自己心理的平衡点。这样才能在滚滚的社会大潮中,坚守住自我,不张狂不自满,才能有所获益。
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在认清了自己、认清了别人、认清了环境、认清了客观条件以后,就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朝着既定的目标勇敢前进,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要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而放弃,请看一下范缜的故事。
我国南朝齐、梁间有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做了尚书殿中郎,并做了竟陵王萧子良的宾客。萧子良相信佛教,但范缜却不信。萧子良问他:“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贱呢?”范缜回答说:“人生好比树上的花,同时开放,随风飘落,有的吹到厅堂座席上,有的落到墙外粪坑之中。吹到座席上的就像你,吹到茅坑之中的,就像我,贵贱虽不相同,其本质是一样的。因果又在哪里呢?”
可见,我们活在世上,不能过多地顾及自己的身份与名誉,不能让强烈的攀比之心占据了自己。
四、主动地去创造生活
自己的生活靠自己创造,只有自己创造的生活才有意义。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而寻找各种机会来“制造”生活,那是毫无意义的。不要把眼光集中在别人的一时一事上,而要从较长的时间去看待人世的起伏、世态的沉浮以及沧桑的变化,要用时间的观点去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追求。
五、宠辱不惊,把握自我
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把名利看得太重很容易钻牛角尖,拼命钻营。这样得不到名利时会变得痛苦,得到名利时也会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来云往。”人生在世应该宠辱不惊,就像平静的海面,任凭风吹浪打,也是波澜不惊,郭子仪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郭子仪时唐朝中期的名将,他在平定安史之乱等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唐肃宗封他为汾阳郡王,唐代宗赏他誓书铁券,犯大罪可免死。唐德宗又赐号“尚父”,不称呼他的名字,表示尊崇。可是郭子仪始终不居功自傲,更不因为功高而要特权。代宗任命他为尚书令,他一再恳辞说:“这是过去太宗做过的官职,所以后来各朝都不设置官员,怎能让我来破坏这个传统呢?这些年来,由于战争,封赏官爵很滥,如今叛乱稍平,应当审查整顿,请从老臣我做起。”代宗听他讲得有道理,这才作罢。郭子仪一贯拥护朝廷,尽力镇压叛乱,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得志时不会得意忘形,乐极生悲;失意时不会萎靡颓废,一蹶不振。这样就不会有受到挫折的凄凉和得意的狂热,可以排除干扰而专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综上所述,当你放弃与别人盲目攀比的心理,用这种积极的心态来寻找幸福的时候,你就会不断努力,你就会不断地寻求,同时,你也就能不断地收获。
【圣经箴言】
黄金和白银虽然可以保证安全,但却比不上腹有良谋。
穷人的小羊羔:只有离恶行善才能永远幸福
善与恶在川流中是混杂的。但是,每个人都在他的生活过程中改造自己的血液。
《圣经》上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
以色列王大卫为了霸占手下将士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施用借刀杀人之计,将乌利亚派到战事最险要的前沿阵地,故意使他遇难。
这件事触怒了上帝,他派先知约拿单去责备大卫。约拿单心情十分沉重地给大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座城里有两个人,一个是富翁,一个是穷人。那个富翁有许多牛群和羊群;穷人除了所买来养活的一只小母羊羔之外,别无所有。羊羔在他家里和他儿女一同长大,吃他所吃的,喝他所喝的,睡在他怀里,在那个穷人看来,羊羔简直跟自己的骨肉没有什么区别。
“有一天,富翁家来了一位贵客,富翁舍不得从自己的牛群羊群中取一只杀掉来招待客人,却抓了穷人的羊羔,宰杀后招待客人。”
大卫听到这里,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富人真是该死!他没有半点怜悯的心肠,我一定让他四倍偿还那个穷汉子。”
约拿单指着他说:“我的王啊,那个人就是你呀,你为了得到乌利亚的妻子而杀死了他。耶和华将降灾祸于你和你的家庭,你和拔示巴所生的孩子将以死来为他的父母赎罪。”
大卫又害怕又后悔。不久,他的孩子病了,预言开始应验。大卫在头上撒上尘土,向耶和华忏悔,七天七夜,大卫不吃不喝。第八天,孩子死了,先知的预言完全兑现了。
《伊索寓言》里面有一篇关于《山羊和驴子》的故事,是对这个圣经故事最好的诠释:
有个人饲养着山羊和驴子。主人总是给驴子喂充足的饲料,嫉妒心很重的山羊便对驴子说,你一会儿要推磨,一会儿又要驮沉重的货物,十分辛苦,不如装病,摔倒在地上,便可以得到休息。驴子听从了山羊的劝告,摔得遍体鳞伤。主人请来医生,为它治疗。医生说要将山羊的心肺熬汤做药给驴子喝,才可以治好。于是,主人马上杀掉山羊去为驴子治病。
这个故事是说,凡是策划作恶的人,将自食其果,没有好下场。圣经的故事也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一切因为个人私欲而谋划得来的,永远不能和你的辛劳成果划上等号,而只是加速你良知与肉体走向深渊的推进器;只有你弃恶从善,才会得到好结果,像下面故事中的这对夫妇这样。
某日黄昏,有一名看似大学生的男孩徘徊在台北街头的一家自助餐店前,等到吃饭的客人都离开了,他才面带羞涩地走进店里。
“请给我一碗白饭,谢谢!”男孩低着头说。
年轻的老板夫妻见他没有选菜,一阵纳闷,却也没有多问,立刻就盛了满满一碗的白饭递给他。男孩付钱的同时,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句:“我可以在饭上淋点菜汤吗?”
老板娘笑着回答:“没关系,你尽管用,不要钱!”
男孩吃饭吃到一半,想到淋菜汤不要钱,于是又多叫了一碗。
“一碗不够是吗?我这次再给你盛多一点!”老板很热情地响应。
“不是的,我要拿回去装在便当盒里,明天带到学校当午餐!”
老板听了,在心里猜想,男孩可能来自南部乡下经济环境不是很好的家庭,为了读书,独自一人北上求学,甚至可能半工半读,处境的困难可想而知,于是,悄悄在餐盒的底部先放了店里招牌的肉燥,还加了一粒卤蛋,最后才将白饭满满覆盖上去,乍看起来,以为就只是白饭而已。
老板娘见状,明白老板想帮助那名男孩,但却搞不懂,为什么不将肉燥大大方方地加在饭上,却要藏在饭底?老板贴着老板娘的耳说:“男孩若是一眼就见到白饭加料,说不定会认为我们是在施舍他,这不等于直接伤害了他的自尊吗?这样,他下次一定不好意思再来。如果转到别家一直只是吃白饭,怎么有体力读书呢?”
年轻的老板夫妻,沉浸在助人的快乐里。
“谢谢,我吃饱了,再见!”男孩起身离开。
当男孩拿到沉甸甸的餐盒时,不禁回头望了老板夫妻一眼。
“要加油喔!明天见!”老板向男孩挥手致意,话语中透露着鼓励,请男孩明天再来店里用餐。
男孩眼中泛起泪光,却没有让老板夫妻看见。从此,男孩除了连续假日以外,几乎每天黄昏都会来,同样在店里吃一碗白饭,再外带一碗走,当然,带走的那一碗白饭底下,每天都藏着不一样的秘密。直到男孩毕业,往后的二十年里,这家自助餐店就再也不曾出现过男孩的身影了。
某一天,将近五十岁的自助餐店老板夫妻,接到市政府强制拆除违章建筑店面的通告。他们中年失业了,平日储蓄又都给了儿子在国外攻读学位,想到生活无依,经济陷入困境,不禁在店里抱头痛哭了起来。就在这个时候,一位身穿名牌西装,像是大公司经理级的人物突然来访。
“你们好,我是某大企业的副总经理,我们总经理叫我前来,希望能请你们在我们即将要启用的办公大楼里开自助餐厅,一切的设备与食材均由公司出资准备,你们仅须带领厨师负责菜肴的烹煮,至于盈利的部分,你们和公司各占一半!”
“你们公司的总经理是谁?为什么要对我们这么好?我们不记得有认识这么高贵的人物!”老板夫妻一脸疑惑。
“你们夫妻是我们总经理的大恩人兼好朋友,总经理尤其喜欢吃你们店里的卤蛋和肉燥,我就只知道这么多。其它的,等你们见了面再谈吧!”
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这位公司的总经理就是当年夫妇俩竭力相助的男孩,而这对乐善好施的夫妇肯定得到了报答。
所以,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会得到相应的报应。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你伤害别人,别人就会报复你。所以善对世界,善对他人,总是有好处的。
【圣经箴言】
不可图谋劫夺义士,不可毁坏他的家,因为那是邪恶的事情。义人尽管跌倒,总会再站起来,但灾祸终将毁灭邪恶的人。
为明天忧虑:无须为将来烦恼,享受拥有的
把烦恼当作脸上的灰尘,衣上的污垢,染之不惊,随时洗拂,常保洁净,这不是一种智慧和快乐吗?
《圣经》上说:“你们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苦足够一天受的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在发现自己有快乐、幸福的感觉之后就感到奇怪,想知道是不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并开始怀疑这种感觉能否持久。这样一来,拥有幸福的人感到的却是一种强烈的恐惧,以致他们不能把握住幸福,他们几乎是在获得了幸福的那一刹那就失去了它。
很大程度上,我们心灵平静的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否生活在现在此时。无论昨天或去年发生了什么,明天也许发生什么,你身处的都是现在此时。
毫无疑问,我们许多人都已将大部分生活花费在为各种各样的事焦虑的“神经焦虑”艺术上了。让过去的问题和未来的忧虑控制我们的现在时刻,最终会导致以焦虑、受挫、沮丧和不抱希望而告终。另一方面,我们搁置了我们的满足感,我们固有的优势以及我们的幸福快乐,经常说服自己“有朝一日”会比今天更好。不幸的是,这种告诉我们去指望将来的心理只会使我们重复过去,以至于“有朝一日”永远不会真的到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菜园里摆着一块大石头,宽度大约有四十公分,高度有十公分。到菜园的人,一不小心就会踢到那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
儿子问:“爸爸,那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他挖走呢?”
爸爸这么回答:“你说那块石头吗?从你爷爷那个时候,就一直到现在了,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什么时候,没事无聊挖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应能力。”
过了几年,这颗石头留到了下一代,当年的儿子长大娶了媳妇,当了爸爸。
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菜园那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
爸爸回答说:“算了吧!那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呢?”媳妇心里非常不是滋味,那颗大石头不知道让他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
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
媳妇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了出来,这颗石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约翰?列农曾说:“生活是在我们忙于制订其他计划时所发生的一切。”当我们忙于制订“其他计划”时,我们的孩子们在忙着成长,我们所爱的人在离去或死亡,我们的身体在走形,我们的梦想在逝去。简言之,我们错过了生活,当我们惊醒的时候,那块“石头”早已经难以撬动了。
许多人将生活过得如同是为了以后某一日的彩排,实际上不是这样,没人能够保证自己明天仍在这里。现在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时间,也是我们能够加以控制住的唯一时间。当我们的注意力处于现在时,我们就会将恐惧从我们的头脑中排除出去。恐惧就是我们对于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忧虑——我们将没有足够的钱,我们的孩子将会陷入麻烦,我们将会衰老并死亡,如此等等。
为了战胜恐惧,最好的策略便是学会将你的注意力拉回到现在时。马克?吐温说:“在我的生活中,我曾担心很多可怕的事,但只有一些事真的发生了。”这表达得很明确:无须为将来而烦恼。实践一下将你的注意力保持在此时此地,你的努力将产生巨大的益处。
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会欣赏每日的生活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其实我们不必费心地四处寻找,美本来是随处可见的。
可惜的是,生活中的此时此地总是被忽略,我们无意中预支了“此刻的生活”。看看你自己吧,早上还没起床时,你就开始担心起床后的寒冷而错失了被子里最后几分钟的温暖;吃早餐的时候你又在想着开车上班的路上可能会堵车;上班的时候就开始设计下班后怎么打发时间;参加派对又在烦恼着回家路上得花多少时间了。
我们总是生活在下一刻里。我们急着等周末来临、暑假来临、孩子长大、年老退休。等我们老时,我们也真的可以说是:“我真是等不及要去死了!”我们一刻也不停地转着。我们对堵车的公路乱骂脏话;我们在超市中像没头的苍蝇,毫无耐性;我们对着电视不停地调换频道;我们一个劲儿地催促孩子快点儿。
梭罗说:“我们可以杀死时间而毫无后遗症。”我们确实在“杀”时间。这曾经是无所事事的说法,但现在我们是真的在摧毁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时间花在杀死灵性、杀死享受愉悦的能力上。我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以为创立了人类有史以来一个最佳的文明,但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享受。这像是浮世德与魔鬼的交换条件。
所以,我们要为现在而活,你所拥有的只是现在此时。内心的平静,工作的成效,都决定于我们要怎样活在现在这一刻。不论昨天发生过什么事情,也不论明天有什么即将来临,你永远置身“现在”。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美好东西有很多,只要你敞开心扉,驱逐那些让人不愉快的回忆,不去为缥缈的明天忧虑,你就会由衷地感受到快乐,加倍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快乐地活在当下,这才是幸福的人生。
【圣经箴言】
如果一个人具有清醒的头脑,从不绝望,他就肯定会受到称赞。
保罗的遭遇:千万不要让压力控制和影响你
我们不能控制环境,但我们可以控制对环境的反应,我们可以拒绝压力的影响。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