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_3 李中(现代)
白血病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在饮食方面,应该说没有什么食物是白血病患者不能食用的。只不过为了避免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不必要的并发症,白血病患者在饮食方面还是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隔夜或变质食品。新鲜水果必须洗净、削皮后再食用。2.尽量避免食用坚硬或油炸食品,鱼肉制品应尽量去骨、刺,以防进食中硬物刺破口腔膜,致口腔溃疡甚或继发局部感染。3.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尽可能进食新鲜蔬菜。大便习惯不好,或病前有习惯性便秘者,尤应注意补充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尽可能保持每日排便通畅,以防便秘导致痔疮加重或诱发肛裂,增加局部感染的机会。4.少食多餐,容易消化。白血病患者,尤其在化疗过程中,消化系统往往会出现诸多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此时可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法,或在三餐之外,增加一些体积小、热量高、营养丰富的食品,如糕点、巧克力、面包、鹌鹑蛋、鱼松、酸牛奶、猕猴桃、鲜蔬菜汁等。5.根据病情对症调理饮食。患者如有食欲不佳、消化不良时,可供给半流质或软饭,如小米粥、肝末粥、蒸蛋羹、酸奶、豆腐脑、小笼包子等,同时可佐以山楂、萝卜等助消化食物。
Q&A
Q白血病与败血病是一回事吗?A白血病与败血病在临床上可有相似的表现,如贫血、发热、皮肤紫癜、肝脾肿大、在血象中白细胞异常增高并可出现幼稚细胞等,但两者本质上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类疾病。前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性疾病,而后者则是由细菌感染进入血循环后引起的全身感染现象。白血病患者可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因继发严重感染而发生败血症,败血症则绝不会转化为白血病。Q捐献骨髓有害健康吗?A采集骨髓主要是采集髂骨中储存的骨髓。实际上,采集骨髓时绝大部分采集的是血液,所抽取的纯骨髓细胞总量仅占人体中骨髓总量的很少部分,并且在抽取骨髓时,人体造血速度就会相应加快。因此,采集骨髓对捐献骨髓者的身体毫无损害。还有人担心献骨髓会留下后遗症,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采髓手术比较简单,多施行硬膜外麻醉,不会损伤神经,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献髓者神志始终清醒。术后仅个别人有暂时的局部不适,且会很快恢复正常,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献髓者以自己少量的骨髓拯救他人的生命,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应该弘扬。Q白血病为什么也称作为血癌?A这是因为白血病具有一些与其他恶性癌瘤共同的特点。即:白血病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一样,可以无限制地增生;白血病细胞也可像其他恶性肿瘤细胞一样,无阻拦地侵犯人体的各种脏器,影响脏器功能,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白血病也可以表现为局部浸润,如肿瘤一样形成肿块,如皮肤浸润结节及儿童常见的眼窝部绿色瘤等。故一般人常将白血病称为血癌。Q儿童常流鼻血,是白血病吗?A儿童无缘无故流鼻血,出血后很快停止或只有一个鼻孔出血时,多半是鼻子黏膜的炎症造成的。左右鼻孔同时出血或不易停止的鼻血,就必须检查血液。很快停止的鼻血如果反复出现的话,也必须检查。请到耳鼻喉科与儿科就诊。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附录 附录一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1)
健康体检中常见的问题
忽视体检前的准备
为保证体检结果的客观准确,受检者须在受检前3天内少吃或不吃高脂食品,不要饮酒,晚上应早休息,避免疲劳。若正在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或维生素C及减肥药物,待停药3天后再接受体检。女性月经期前后不宜作妇科检查。否则,体检的结果就会出现误差,带来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结论。
采血时间太迟
体检的化验,要求早上7:30~9:30空腹采血,最迟不宜超过10:00。太晚会由于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血液状态发生变化,虽然仍是空腹采血,但检测值容易失真(例如血糖值),失去化验的意义。所以受检者应按规定时间采血。
忽略介绍重要病史
了解受检者的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体检医生判定受检者健康现状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受检者介绍病史时,务必要客观、准确,重要疾病病史不可遗漏。
随意放弃检查项目
体检表内规定的检查项目,既有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项目,也有包括针对常见疾病和恶性疾病的特殊检查项目。有些检查对早期发现某些疾病有特殊意义,如肛门指检,对发现40岁以上受检者的直肠肿物极为重要。若受检者确有病变,但因自动放弃该项检查,失去及早发现肿物的机会,自然也就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体检前停服常用药
采血要空腹,但对慢性病患者服药应区别对待。如高血压患者每天清晨服降压药,是保持血压稳定所必须的,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所以高血压患者应照常服完降压药后,再接受体检。
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也应在采血后及时服药,不可因为接受体检而干扰现有疾病的常规治疗。
怎样识别化验报告
到医院就诊或体检时,各种化验检查是经常要遇到的。当然,结果需要医生去分析,但您也可通过识别相关符号,对结果有个初步认识。
一般来说,检验结果分为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两种。
定性检验检查物质的有和无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有或无时,即为定性检验的结果,一般用:“(+)、POSITIVE、POS”等表示“阳性”;用“(±)”表示“弱阳性”;以“(-)、NEGATIVE、NEG”等表示“阴性”;有时也用“NORMAL、NORM”等表示“正常”或“阴性”的含义。
有时,(+)的多少,还能表示某种疾病病情发展程度上的严重性,也就是代表数量上的变化。
例如:得了糖尿病,经常做尿糖试验,(+)、(++)、(+++)的符号,就说明糖尿病的病情有所变化:(+)为病情轻,(-)为病情得到控制,而(++)和(+++)说明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在继续恶化和发展;
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大便隐血试验(+++)或(++++)则说明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
但“阳性”或“(+)”并不一定代表“检查结果异常”。例如: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检验结果中,乙肝表面抗体(缩写为HBsAb或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中和乙肝病毒,抵御再次感染。表面抗体“阳性”或“(+)”说明:可能以往有乙肝感染或隐性感染史,目前正处于恢复期;还可能是接种过乙肝疫苗的结果。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希望产生保护性抗体,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因此,“阳性”或“(+)”并不一定代表“检查结果异常”。
定量检验检查物质的多与少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多少时,即为定量检验的结果,则用“具体数值”的形式报告,并附有结果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但不同医院、不同方法检测所使用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一般用:“(↑)、HIGH、H”等表示“数值高于正常”;以“(↓)、LOW、L”等表示“数值低于正常”。
在一般情况下,超出了正常参考值范围都可能属于异常。例如:血常规里的白细胞计数(WBC)即为定量检验结果,正常成人参考值范围为“(4~10)×109/L”。白细胞增多常见于严重创伤、感染、出血、中毒、血液疾病等;其减少常见于病毒性感染、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损伤以及某些血液病等。
对于异常的检验结果,除了上述的表示方法以外,有些化验报告单上还会用特殊的字体或符号(如“*”)给予着重指出,以提醒医生和患者注意。
因此,当了解了这些常识之后,你就可以对自己的化验结果心中有数,并可以向医生进行重点询问。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
血常规检测(BR)
血液不断地流动于循环系统之中,与机体的所有组织均发生联系,且参与机体的每一个功能活动。血液发生病理变化时,常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器官或组织的病变又常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故血常规检测是临床医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化验项目之一,甚至成为某些疾病确诊的关键。
红细胞计数(RBC)
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其值的高低对于提示累计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12/L(400万~550万/mm3)
成年女性(3.5~5.0)×1012/L(350万~500万/mm3)
新生儿(6.0~7.0)×1012/L(600万~700万/mm3)2周岁后逐渐下降。
临床意义:
减少:
各种类型的贫血、白血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下降,也可能产生中度贫血。
增多:
①慢性心肺疾病,如肺源性心脏病、某些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④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此外,高山居民、新生儿等可见生理性增高。
血红蛋白(Hb)
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增高、减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附录 附录一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2)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110~150g/L(11~15g/d1)
新生儿170~200g/L(17~20g/d1)
临床意义:
减少:
①Hb减少的程度比RBC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即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由于慢性反复性出血所致,如溃疡病、钩虫病、痔疮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等。
②Hb减少的程度与RBC相同,见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如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所致的贫血。
③RBC减少的程度比Hb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和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
增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大量失水、严重烧伤、休克、高原病等。
白细胞计数(WBC)
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的所含的白细胞数目。白细胞是集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WBC值的高低可提示累计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109/L(4000~10000/mm3)
儿童(5~12)×109/L(5000~12000/mm3)
新生儿(15~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减少:
①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以及伤寒、结核病、极严重的败血症等。
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病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等。
③使用抗癌药物、放疗和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者,以及药物反应,如使用氯霉素、甲磺丁脲、磺胺药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
增多:
①急性细菌性感染如扁桃体炎、中耳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阑尾炎、肾盂肾炎、输卵管炎、肝脓肿、疖肿、脓胸、急性风湿热、白喉、百日咳、败血症等,以及由感染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等。
②某些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③某些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
④急、慢性白血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血液中的白细胞根据其形态和染色性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on)3%~8%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增多:
一般化脓性感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毒、急性出血或溶血、心肌梗塞、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减少:
某些病毒性、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以及药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提示机体抵抗力差。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蛔虫病、肺吸虫病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央等,某些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天疱疮等,以及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
减少:
伤寒和副伤寒。较严重的疾病进行期,待到恢复期时可转为正常。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亦可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慢性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手术后、某些转移癌等。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附录 附录一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3)
减少:
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
增多:
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结核病、某些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以及传染病或中毒后的恢复期、淋巴肉瘤等。
减少:
传染病的初期、淋巴系统有广泛破坏后和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单核细胞:
增多:
单核细胞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活动性结核病、疟疾、黑热病等。
减少:
一般无临床意义。
尿常规检测
颜色
尿液颜色除了疾病造成之外,还容易受到饮食、药物等影响。
正常颜色
肉眼观察正常尿液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异常颜色
①红色(血尿)见于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外伤、肿瘤等,以及出血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如果用大黄、酚酞、酚红等药物,在碱性尿中呈红色。在正常尿中若含尿酸盐较多时,放置后也可出现粉红色沉淀,尤其在冬季气温低时多见。
②乳白色见于化脓性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炎、肾病、挤压伤、血丝虫病或其他原因引起淋巴管阻塞。在冬季正常尿中含多量磷酸盐时,也可呈乳白色。
③深黄色见于黄疸、发热性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核黄素、黄连素、甲基多巴、灭滴灵、呋喃类药等。
④酱油色或葡萄酒色见于溶血性疾病如蚕豆病、黑尿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服用氨基比林、柔红霉素等药物、误食毒草和化学药物中毒等。
⑤蓝绿色见于使用消炎痛、氨苯喋啶、美蓝等药物。
比重(SG)
正常参考值:晨尿1.015~1.025,随机尿1.003~1.030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性肾炎、糖尿病、休克、高热、脱水等。
降低
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等。
酸碱反应(pH):可反映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和肾脏的调节功能。
正常参考值:新鲜尿多呈弱酸性反应,其PH为6.5,有时呈中性或弱碱性。
临床意义:尿PH值的改变,受疾病、用药和食物的影响。强酸性尿多见于酸中毒、糖尿病、少尿及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强碱性尿见于碱中毒、膀胱炎及服用碱性药物等。
尿蛋白(PRO)
正常情况:正常尿液中含微量蛋白质(小于或等于0.15g/24h)。
异常情况:如果尿液中持续含有蛋白质,则为病理现象,主要见于:
①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和各种原因所致的肾病综合征
②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肾结核等
③发热性疾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性肾病、肾血管性高血压、糖尿病性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败血症、白血病以及应用损害肾脏的药物等。
定性试验:尿蛋白定性试验结果化验单上所示:
(-)无蛋白质
(±)极少量
(+)少量
(++)中等量
(+++)多量
(++++)极多量
尿沉渣:是指离心后尿液的沉渣物。生理或病理的尿沉渣物中的有形成分主要有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各种管型(一种在肾脏形成的、以蛋白质为基质的、凝固状圆柱状物质)、洁净、细菌和寄生虫、肿瘤细胞。
正常参考值:
尿沉渣镜检(高倍视野)白细胞不超过5个、红细胞不超过3个(妇女经期除外)及少量上皮细胞、盐类结晶,没有管型。
临床意义:
①细胞:上皮细胞大量出现,表示泌尿系统有炎症。白细胞增多也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外伤以及邻近器官的疾病、血液病、某些全身感染性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出血热等)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若在新鲜尿液中找到瘤细胞,则提示泌尿系统肿瘤,尤其是膀胱癌。
②管型:尿中持续性大量出现透明管型,则表示肾脏疾病,常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和肾病等,在发热性疾病时偶见少量透明管型。出现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表示肾脏器质性病变,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等。脂肪管型见于慢性肾炎和类脂性肾病等。上皮细胞管型表示肾小管有剥离变性,见于肾病、长期高热等。红细胞管型为伴有肾出血的肾脏炎症。白细胞管型见于肾脏化脓性疾病。
③盐类结晶:在尿沉渣内有大量盐类结晶体不能肯定是病理现象,应结合临床表现考虑有无病理意义。
尿其他检测
酮体(KET)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酮体在尿中出现叫做“酮尿”,见于严重糖尿病、酸中毒、急性胃肠炎伴严重脱水、妊娠剧吐、中毒性休克、过度饥饿等。
尿胆原(UBG)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附录 附录一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4)
正常参考值:
正常尿中含少量尿胆原,稀释试验1:20以下为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
如果稀释20倍以上仍为阳性,表示尿中尿胆原量增多,见于黄疸型肝炎、中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肝瘀血等;减少或缺乏见于阻塞性黄疸。
胆红素(BIL)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尿中出现多量胆红素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或阻塞性黄疸等。
尿淀粉酶(AMY或AMS)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急性胆囊炎等。
大便常规检测(SR)
颜色
正常颜色:
正常粪便含粪胆素,所以呈黄色或棕黄色。如果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蔬菜时,则呈绿色或菜绿色。
异常颜色:
①黑色或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出血、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等,以及服用铁剂、铋剂或进食动物肝脏等。
②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结肠癌等,以及应用扑蛲灵、酚酞、利福平、保泰松、阿司匹林等或进食番茄、西瓜等。
③果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肠套叠等。
④陶土色,见于胆道完全梗阻,以及服钡餐造影后。
⑤绿色,见于肠管蠕动过快,胆绿素在肠内尚未转变为粪胆素所致,如婴幼儿急性腹泻等,以及粪便中混有未消化的蔬菜等。
性状
正常性状:
粪便外观常为条状或稠粥样,便秘者可呈柱状或羊粪状,不混有黏液、脓血、寄生虫体等。
异常性状:
①水样便,见于急性肠炎、食物中毒,以及倾倒综合征(胃空肠吻合术后)等。婴幼儿腹泻常见蛋花汤样便。
②黏液便,见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
③黏液脓血便,见于急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等。
④凝乳块样便,见于婴儿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等。
显微镜检查
正常情况:
显微镜检查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结晶、细菌、真菌、原虫等,但可见少量植物细胞、肌肉纤维等。
异常情况:
①红细胞,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肠结核、结肠肿瘤等。
②白细胞,见于肠道炎症。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