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_4 李中(现代)
③巨噬细胞,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④肠黏膜上皮细胞,肠道炎症时增多。
⑤肿瘤细胞,见于乙状结肠癌、直肠癌。
⑥寄生虫卵,常见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等。
⑦原虫类,如阿米巴、滴虫、梨形鞭毛虫等。
⑧结晶,检测到尖梭形结晶,又称夏科雷登结晶,见于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疾病等。
⑨食物残渣,检测出大量脂肪颗粒、肌肉纤维,见于消化不良、胰腺疾病等。
大便其他检测
隐血试验(OB)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持久性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慢性出血,需要警惕胃肠道溃疡和肿瘤。
胆色素检查
正常情况:
健康人粪便内含粪胆素,升汞试验呈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
在胆总管阻塞时,粪便中粪胆素试验随着阻塞程度的不同,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呈阴性反应时大便常呈陶土色,有助于完全阻塞性黄疸的诊断。在溶血性疾病时,粪便中粪胆原、粪胆素含量增多,大便常呈深黄色,留3天粪便作粪胆原定量检测有助于诊断。
血脂检测
主要是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血脂异常是指总胆固醇(T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下。
总胆固醇(TC)
指血清(浆)中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总量。TC含量与年龄、性别、饮食有关。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含量越高;女性稍低于男性,月经后超过男性;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会使TC含量上升;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高。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附录 附录一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5)
正常参考值:2.8~5.7mmol/L(110~220mg/dl)。
临床意义: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胆管阻塞、糖尿病、黏液性水肿、高脂血症等。
降低:
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等。
甘油三酯(TG)
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所构成的酯。血脂是体内脂类物质转运的主要形式,甘油三酯是血脂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物细胞提供能量。
正常参考值:0.56~1.70mmol/L(50~150mg/d1)。
临床意义: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严重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胰腺炎、迁延性肝炎、脂肪肝、糖原累积病、高脂血症等。
降低:
甲状腺功能亢进、肝功能严重低下、恶病质等。
低密度脂蛋白(LDL)
是判断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控制饮食,如少吃动物内脏及油脂含量高的食品,有助于减低血中的LDL。
正常参考值:1.68~4.53mmol/L(64~174mg/d1)。
临床意义:
增高:
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的危险性增加,亦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糖尿病等。
降低:
营养不良、慢性贫血、骨髓瘤、急性心肌梗塞、创伤和严重肝病等。
高密度脂蛋白(HDL):
正常参考值:
男性0.78~1.55mmol/L(31~62mg/dl)
女性0.85~2.00(34~80mg/d1)。
临床意义:
有的临床工作者认为,HDL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冠心病的保护因子,其含量与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在估计心血管的危险因素中其临床意义比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重要。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度降低。
降低:
动脉硬化的危险度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慢性贫血、慢性肝病、吸烟者等。
血液流变学检测
全血黏度(BV)
血黏度是指血液流动时临近两层平行流体层互相位移时的摩擦而形成的阻力。全血黏度是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
正常参考值:
男性3.43~5.07
女性3.01~4.29
临床意义
BV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血流量减少,不利于组织灌流,造成组织缺血,对静脉血栓形成有促进作用。
增高:
①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中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
②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③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④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黏滞综合征。
⑤休克、脱水、严重烧伤。
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附录 附录一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6)
降低:
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贫血以及出血性疾病、部分出血性中风、肝硬化、尿毒症等。血浆黏度(SV)正常参考值1.4~1.8临床意义增高:大于4时,可考虑高黏滞综合征;达到6~7或以上时,可有明显的伴随症状出现,其余临床意义同全血黏度检测。红细胞比积测定(Ht)指一定容积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又称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正常参考值男性 40%~54%女性 37%~47%新生儿 48%~68%临床意义基本同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测定,常作为贫血诊断和分类的指标。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肺心病、矽肺、法洛四联症、高山病等,以及急性心肌梗塞、脱水、严重烧伤等,也可见于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降低:各种贫血等,也见于正常孕妇。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血液加抗凝剂后,置于特制的玻璃管中,测定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下降的距离,成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正常参考值(魏氏法)成人男性 0~15mm/h女性 0~20mm/h儿童 12mm/h以下临床意义血沉增快常提示疾病状态,但没有特异性。反之,血沉正常,也不能排除疾病。增快:①风湿热、结核病活动期、急性细菌性炎症,如肺炎、化脓性胆囊炎、乳突炎、输卵管炎等。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克山病等。③各种原因所致高球蛋白血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肝硬化、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④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⑤贫血时,血沉可轻度增快。⑥生理性增快: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年幼小儿、60岁以上老人。减慢:一般临床意义不大。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测血小板计数(PLT)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参与机体的凝血过程。血小板计数是诊断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10万~30万/mm3)临床意义有助于临床上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中毒、放射损伤、化疗等。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化脓性感染、缺铁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感染、缺氧、创伤、骨折等。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黏附于异物表面,是血小板的一项重要止血功能。通过检测黏附于异物表面的血小板数量,可反映血小板的黏附功能。正常参考值(玻璃球法)男性34.9%±6.0%女性39.4%±5.2%临床意义降低: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红斑狼疮、异常蛋白增多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增高: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肾小球肾炎、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脂血症及手术后等。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也是血小板的一种重要的止血功能。正常参考值ADP(血小板聚集诱导剂)1.0μmol时,最大聚集率为62.7±16.1%。因方法与诱导剂不同而异。临床意义降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管性血友病、骨髓增生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保泰松等)。增高:静脉血栓、心肌梗塞、脑梗塞、糖尿病等。凝血时间(CT)指离体静脉血与体外异物表面接触后,体内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凝固的时间。正常参考值玻璃管法5~10min,塑料管法10~19min,硅管法:15~32min。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有无缺陷。延长:①凝血因子Ⅷ、Ⅳ、Ⅺ明显减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②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等。③纤溶亢进,应用抗凝药物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晚期等。缩短:血栓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等。凝血酶原时间(PT)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正常参考值奎克一期法为12~14s,超过正常对照3s有诊断价值;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B)为1±0.10,相关凝血因子减少时,此比值增大。临床意义延长:凝血酶原或V、Ⅶ、X等因子中的一种或多种不足,或者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或者应用抗凝药物等。目前PT在临床上另外一个重要用途是做为口服抗凝药(如华法令)的监测指标。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如安装人工瓣膜、血栓栓塞等,一些病人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但后者最重要的副作用是出血,为使抗凝作用最佳而不出血,需要对口服抗凝剂进行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指标。缩短:血液高凝状态,见于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骨髓瘤、妇女口服避孕药等。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值2~4g/L(0.2~0.4g/dl)临床意义增高:①感染及无菌性炎症:如肺炎、肺结核、胆囊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②其他:放射治疗、脂肪肾。降低:①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②重症肝病: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硬化。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胆功能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也称谷丙转氨酶(GP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胞质中,在心肌、骨骼肌及其他组织中的含量较低,也存在于体液如血浆(清)、脑脊液、唾液及胆汁中。正常参考值0~40U/L临床意义人体内肝、心、肾、肌肉等器官和组织内都含有ALT,当这些器官、组织或细胞有炎症或受损时,ALT就大量地释放到血液中,使之明显升高。ALT的活性以肝细胞中最高,是肝细胞受损时最敏感指标之一。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囊炎、胆管炎、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胰腺疾患、重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能亢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流行性感冒、外伤、严重烧伤、休克、药物中毒,以及早期妊娠和剧烈运动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也称谷草转氨酶(GO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脏、骨骼肌、肾脏、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也存在于体液如血浆(清)、脑脊液、唾液及胆汁中。测定该酶对心肌梗塞、肝病及肌营养不良有很大的临床价值。正常参考值0~40U/L临床意义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高,肝脏次之。AST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敏感指标,在发病6~12h内开始升高,24~48h达高峰,至4~5日降至正常。AST活力升高的水平与急性心肌梗塞的范围和损伤程度平行。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期、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胆道疾患、内分泌疾病、急性胰腺炎、肺梗死、溶血性疾病、药物中毒、白血病。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AST/ALT)正常参考值1.15左右临床意义在检测肝功能的酶学实验时,最好AST、ALT同时测定,因为两者比值对肝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变化,都有一定价值。①正常人的比值大于1,平均为1.15。②急性肝炎早期或轻型肝炎时,其比值下降至0.5左右;至恢复期,比值逐渐上升,其恢复正常的时间较转氨酶绝对值恢复时间为迟。③阻塞性黄疸时常小于1。④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比值常升高。⑤肝癌患者病程愈长,比值愈高,很多患者临终前此比值超过1.5。⑥有助于鉴别酒精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患者AST活性常大于ALT活性,而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AST小于ALT。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γ-GT)旧称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或GGT)。正常参考值8~50U/L临床意义γ-GT在肝脏的活性较高,仅次于肾、胰,在肝脏内广泛分布于肝细胞微细胆管和胆管系统。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附录 附录一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7)
当肝内外阻塞或胆汁瘀积时,肝内γ-GT合成增高,对肝胆系统的恶性肿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增高: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胰腺癌、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胆石症及心力衰竭等。单氨氧化酶(MAO)正常参考值12~40U/L临床意义MAO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组织中,以肝、肾、脑等组织为最多。临床上常用来观察肝纤维化的程度,在腹腔镜观察下肝脏表面的结节形成与MAO活性呈平行关系。80%以上的肝硬化患者,MAO增高。急性肝炎或暴发性肝炎有肝坏死时,肝细胞线粒体被大量破坏,MAO血浓度上升。MAO增高还见于严重脂肪肝、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右心衰竭伴有肝脏淤血时间较长者及各种胶原疾病等。总胆汁酸(TBA)正常参考值0~10μmol/L临床意义增高: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胆汁淤积等肝实质性损伤。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正常参考值成人30~110U/L临床意义增高:①阻塞性黄疸、肝硬化、肝坏死时明显升高,肝细胞性黄疸则升高不明显。②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时明显升高,其他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卵巢癌、骨肉瘤等ALP增高时,提示可能有肝脏转移。③许多药物可使ALP增高,如巴比妥类、抗生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等)。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贫血等。血氨(BA)血液中的氨主要来源于为肠道中细菌分解尿素和将氨基酸脱氨所产生。此外,组织细胞中有多种脱氨酶,能使氨基酸、核苷酸脱氨而生成氨。生理情况下,氨在肝脏中转变成尿素。正常参考值18~72μmol/L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反映机体对氨的代谢情况。增高:肝昏迷、重症肝炎、休克、上消化道出血、有机磷中毒、尿毒症、先天性高氨血症等。降低:低蛋白饮食、贫血等。胆碱酯酶(CHE)正常参考值130~310U/L临床意义增高:脂肪肝、肾脏病变及肥胖症等。降低: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重度贫血、严重消耗性疾病及有机磷农药中毒等。血清总胆红素(TBIL或STB)胆红素是各种含血红素蛋白中血红素的分解产物。其中约85%来源于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后释放的血红蛋白;其余来源于骨髓中被破坏的幼稚红细胞及全身组织中相似蛋白质(如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等)的转换。正常参考值3.4~17.1μmol/L(0.2~1.0mg/d1)临床意义能正确反映黄疸的程度。增高:①肝脏疾病:急性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②肝外疾病: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胰头癌、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总蛋白(TP)血清蛋白质是血清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一类物质,具有维持血液正常胶体渗透压和pH、运输多种代谢物、调节被运输物质的生理作用等多种功能。正常参考值60~80g/L(6.0~8.0/g/d1)临床意义主要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肾脏病变造成蛋白质丢失的情况。增高:主要是血清中水分减少使TP浓度相对增高,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大量出汗等高度脱水所致血液浓缩,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钠丢失继发水分丢失,进而促使血浆出现浓缩现象。降低:①肝功能障碍,肝脏合成蛋白质减少,以白蛋白降低最为明显。②蛋白质丢失,如严重大面积烧伤、肾病综合征等。③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使血浆被稀释,或静脉输入过多的低渗溶液等。④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等。白蛋白(Alb)由肝脏合成,是正常人体血清总蛋白中的主要蛋白质成分。白蛋白在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运输、营养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白蛋白半衰期约为19天。所以肝脏病变往往要到一定时间、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血清白蛋白的改变。正常参考值35~50g/L(3.5~5.0g/d1)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降低:降低的临床意义同总蛋白,尤其是肝脏病变(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严重损害等)、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等)的白蛋白降低更为明显。球蛋白(Glb)血清球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包括具有防御作用且含量较多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多种糖蛋白、金属结合蛋白、多种脂蛋白、酶类等。正常参考值20~30g/L(2.0~3.0g/d1)临床意义血清球蛋白增高常以γ球蛋白为主。增高: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慢性感染性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恶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降低:先天性或后天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等。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正常参考值1.5~2.5:1临床意义主要反映白蛋白和球蛋白量的变化关系。比值小于1者,称A/G比值倒置,提示慢性肝实质性损害。动态观察A/G比值,对评估病情的发展、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若A/G比值下降,白蛋白逐渐减少,说明病情在恶化。A/G比值持续倒置,说明预后较差。血清铁蛋白(SF)铁蛋白是铁储存于人体的主要形式之一。正常参考值男15~200μg/L女12~150μg/L临床意义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增高:各型肝炎、肝硬化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感染、血色素沉着症、反复输血,以及白血病、淋巴瘤等。降低:缺铁性贫血、失血等。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检测出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可证实甲型肝炎病毒在体内的存在。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本项目主要用于甲型肝炎的辅助诊断。阳性:见于甲型肝炎潜伏期和发病后几天之内。此时,血液及粪便均有传染性。粪便为主要传染源,其甲型肝炎病毒的检出可始于发病前1~2周,发病时达高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达高峰前停止排泄病毒。一般50%的急性甲型肝炎病人住院后1周可于粪便中检出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意义大于临床。特别在幼托机构发现甲型肝炎后,收集同一人群粪便送检能及早发现潜伏期及亚临床感染的个体从而尽早隔离,切断传染源,对控制甲型肝炎流行有重要意义。甲型肝炎病毒及其RNA检测可用于食品检疫、追踪传染源,如对流行区河海口水源及贝壳类食品检疫可及早确定传染源。甲型肝炎病毒抗体(HAVAb)指甲型肝炎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它是甲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分为IgM型抗体和IgG型抗体两种。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本项目主要用于甲型肝炎的辅助诊断。急性甲型肝炎发病后3周,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前2~3天,IgM型抗体升高,持续12周以上,最长可维持低滴度1年。因而,它是甲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IgG型抗体出现较IgM型抗体晚1周,可持续几年或终身。在急性甲型肝炎时,IgG型抗体与IgM型抗体同在,其检测的意义在于流行病学调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俗称“澳抗”)指乙型肝炎病毒中的小球形颗粒与管型颗粒,现分为八种不同亚型和两种混合亚型。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出现于病人的血循环中,可持续数月、数年乃至终身,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用的指标。但在所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可以阴性,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等血清学标志则可阳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有清除病毒、防止再感染的作用。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附录 附录一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8)
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主要的保护性抗体,说明病毒基本被清除。对病人而言,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表明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是乙型肝炎痊愈的临床标志。对疫苗注射者而言,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是免疫成功的标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是以隐蔽形式存在于核心颗粒中的可溶性蛋白,分布于细胞间隙,可能与病毒复制有关。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部分,故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是病毒具有传染性的标志。在潜伏期乃至整个病程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均可检出;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相应抗体,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消失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出现是病情趋于好转的征象,但并不意味着乙型肝炎病毒DNA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是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保护抗体。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出现说明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有一定免疫清除能力。临床上部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合并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病人的生化指标趋于正常,但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可为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可单独存在或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合并存在,仅表明既往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仅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靶细胞内,在血清中不出现。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原,包括IgA、IgG及IgM型。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①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lgM在感染早期出现,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暴发性肝炎有确诊意义。对急性乙型肝炎的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也有价值。②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lgG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常规检测项目,其阳性表示机体曾有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测定必须与其他各抗原—抗体系统协同分析,才能得出其确切的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成分。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DNA是直接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及传染性的最佳指标。由于检测方法灵敏,因此许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的病人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可为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病人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持续阳性,常提示肝损害严重。例如,50%以上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平均经过4.5年即发展为肝硬化,常与乙型肝炎病毒DNA持续阳性有关。另外,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可用于观察免疫受损病人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之一。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存在证明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证据说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是保护性抗体。有人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M,在急性局限型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消失,但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甚至丙型肝炎病毒型肝硬化及肝癌病人中,此型抗体可持续存在,故测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M仅可作为预示疾病慢性化进程及指导抗病毒治疗的标志。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成分。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为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最有效方法。在急性丙型肝炎时,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可以从阳性转为阴性,而多数慢性感染者,其RNA可持续阳性。临床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偶有与丙型肝炎病毒不平行的情况,可能与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释放的连续过程有关。肾功能检测酚红排泌试验(PSP)酚红亦称酚磺酞(简称PSP),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酸碱指示剂。注射到人体后,除小部分滞留于肝脏和经肾小球滤过外,大部分从近曲小管分泌排出,经肾循环时约60%从肾脏被清除,故其试验结果主要反映肾血流量,其次反映肾小管功能。正常参考值成人注射后15min内PSP排泄量为28%~51%,平均35%;2h排泄总量为63%~84%,平均70%儿童注射后15min内PSP排泄量为25%~45%;2h排泄总量为50%~75%老年人PSP排泄量偏低临床意义以15minPSP排泄量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附录 附录一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9)
正常参考值135~145mmol/L临床意义细胞外液钠浓度的改变可由水、钠任一含量的变化而引起,所以钠平衡紊乱常伴有水平衡紊乱。水与钠的正常代谢及其平衡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增高:①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热、烧伤、糖尿病性多尿。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脑性高钠血症等。降低:①肾性失钠,如肾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等。②胃肠失钠,如胃肠道引流、幽门梗阻、呕吐及腹泻。③应用抗利尿激素过多。④心力衰竭、肾衰竭时补充水分过多。⑤高脂血症。⑥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塞等。⑦脑部疾病,如脑炎、脑外伤、脑出血、脑脓肿、脑脊髓炎等。血清氯(Cl-)氯离子是人体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阴离子,在调节人体酸碱平衡、渗透压和水分布方面起重要作用。正常参考值96~108mmol/L临床意义氯在人体内的变化基本与钠平衡。增高: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尿路梗阻、呼吸性碱中毒、库欣综合征、氯化物摄入过多、高渗性脱水等。降低:消化道液体大量丢失,如呕吐、腹泻等,以及多尿症、糖尿病、肠梗阻、幽门梗阻、肺炎等。血清钙(Ca2+)指血清中总钙的浓度。钙盐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无机盐。血清中的钙离子有减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维持心肌及其传导系统的兴奋性和节律性,参与肌肉收缩、凝血过程,组成骨骼肌和牙齿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正常参考值成人2.25~2.75mmol/L儿童2.50~3.0mmoL/L临床意义男性的血清钙随年龄增大而逐步下降,女性则随年龄增大而逐年增高。增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肿瘤、维生素D或维生素A摄入过多、多发性骨髓瘤、肿瘤骨转移、急性骨萎缩等。降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缺乏、软骨病、小儿手足抽搐症、老年骨质疏松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远曲小管性酸中毒、尿毒症、低钙饮食及吸收不良、严重肝病等。血清磷(P3+):指血清中的磷浓度。磷是构成人体细胞多种重要成分的原料,也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之一。血清磷通常指血清中的无机磷。正常参考值成人0.97~1.45mmol/L(3.0~5.0mg/d1)儿童1.45~2.1mmol/L(4.0~6.0mg/d1)临床意义增高: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骨折愈合期等。降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缺乏、软骨病、严重糖尿病、原发性血磷减低、遗传性低血磷佝偻病,食物中磷不足或吸收障碍,以及服用合成雌激素、避孕药、苯巴比妥类药等。血清镁(Mg2+)指血清中镁浓度。镁是人体内含量较多的阳离子之一,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镇静作用,与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酶的结构、代谢与功能都有密切关系。正常参考值0.67~1.04mmol/L临床意义血清镁增高常由于硫酸镁治疗或应用过量所致,而其降低常与低钙血症或镁流失过多、摄入减少等有关。增高:①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甲状腺或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脱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②在心肌梗塞时,应用镁盐可减轻疼痛并降低猝死率,但镁剂用量过多也可引起镁中毒,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心脏骤停。降低:先天性家族性低镁血症、佝偻病、镁摄入不足、长期腹泻、消化吸收不良、甲状腺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血清铁(Fe)指血清中铁的含量。铁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正常参考值男性11~30μmol/L女性9~27μmol/L临床意义血清铁测定主要用于鉴别贫血的原因。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以及急性肝炎、肝坏死、肝癌、铅中毒、维生素B6缺乏症等。降低:缺铁性贫血、感染或炎症、恶性肿瘤、长期慢性失血(胃溃疡、钩虫病、月经过多等),以及铁吸收障碍等。血清锌(Zn)锌是细胞生长和繁殖以及许多酶的活性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体内缺锌将影响物质代谢及各脏器功能的发挥,影响细胞的生长分裂。正常参考值8.4~23μmol/L临床意义测定血清锌可知体内是否缺锌。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锌中毒、创伤、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降低:严重急性组织损伤,如烧伤、发热、营养不良;慢性肝损伤,如酒精性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味觉障碍、生殖机能减退、皮质类固醇治疗、肺癌等。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附录 附录二家庭用药必备常识(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医药卫生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防病健身的意识加强了,许多家庭都备有药品,使得一些小毛病能得到及时治疗。但是,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既可治病,又会危害人体健康。所以,应根据家庭人员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准备少量比较安全有效的常用药物,并学会科学合理地使用和保管。
何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所谓处方药,是指有处方权的医生所开具出来的处方,并由此从医院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物。这类药对用药方法和时间都有特殊要求,有些药有一定的毒性及其他潜在的影响,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所谓非处方药,是指患者自己根据药品说明书,自选、自购、自用的药物。这类药毒副作用较少、较轻,而且也容易察觉,不会引起耐药性、成瘾性,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小,在临床上使用多年,疗效肯定。非处方药主要用于病情较轻、稳定、诊断明确的疾病。一句话,非处方药属于可以在药店随意购买的药品。但非处方药要遵循见病吃药、对症吃药、明白吃药、依法(用法、用量)吃药的原则。
处方药 非处方药
疾病类型 病情较重、需要医生确诊 小伤小病或解除症状
疾病诊断者 医生 患者自我认识和辨别,自我选择
取药凭据 医生处方 不需处方
主要取药地点 医院药房、药店(甲类) 超市、药店(乙类)
剂量 较大 较小,剂量有限定
服药天数 长,医嘱指导 短,有限定
广告 不可上广告 批准后,可上大众媒介或广告
家庭应贮备的常用药品家庭中应该贮备一些常用、安全、使用方便、便于存放、易于掌握的药,目的是使一些小毛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尽早控制,或至少能在去医院前做一些临时处理。但要注意,对自己不能确诊或症状较重、变化较大的疾病,不能擅自用药,尤其是小儿生病时,常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大,小儿自己也难以言表,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对成年人突发的各种病痛,老年人原有慢性病的突然变化,也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家庭贮备的常用药品可分三大类:内服药、外用药和基本医疗用品。表中所列的药品不一定全部备齐,但每一类中应贮备几种。
内服药 外用药 基本医疗用品
(1)感冒类药:如感冒清、感冒通、速效伤风胶囊、新康泰克、白加黑感冒片、小儿感冒灵、银翘解毒片、柴胡口服液板蓝根冲剂等。 (1)外用止痛药:如伤湿止痛膏、关节镇痛膏、麝香追风膏、红花油、活络油等。
体温计、剪刀、镊子、消毒药棉、消毒棉签纱布、胶布、绷带等。
(2)解热止痛药:如去痛片、扑热息痛、阿斯匹林等。
(3)抗菌素:如复方新诺明、氟哌酸、环丙沙星、乙酰螺旋霉素、黄连素、头孢氨苄胶囊(先锋Ⅳ号)等。
(4)消化不良药:如多酶片、乳酶生、山楂丸、复合维生素B、吗丁啉等。 (2)外用消炎消毒药:如2%红汞、75%酒精、2.5%碘酊、双氧水、高锰酸钾粉、氯霉素眼药水、四环素眼膏等。
(5)胃肠解痉药:如654-2片、复方颠茄片、普鲁本辛等。
(6)镇咳祛痰平喘药:如咳必清、心嗽平、咳快好、舒喘灵、蛇胆川贝液、复方甘草片等。
(7)抗过敏药:如扑尔敏、赛庚啶、息斯敏、苯海拉明等。 (3)其他外用药:创可贴、风油精、清凉油等。
(8)通便药:如果导片、大黄苏打片、麻仁丸、甘油栓、开塞露等。
(9)镇静催眠药:如安定、苯巴比妥等。
(10)解暑药: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
常用药的最佳服药时间近年来,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专家们发现许多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与昼夜节律波动现象有关。因此,应根据疾病的昼夜波动规律,选择最佳服药时间,以达到最佳疗效。1.铁剂:贫血患者晚上7时服用铁剂,血液中铁的浓度是早上7时服用时的4倍,疗效最好。2.钙剂: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临睡前服用钙剂可使钙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3.降血压药物: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节律,降血压药,宜分别于早上7时,下午3时和晚上7时三次服用,早晚两次的用药量比下午用量要适当少些。晚上临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以防血压过低和心动过缓,致脑血栓形成。4.抗菌素及消炎类药物:抗菌素药物排泄较快,为了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每隔6小时应服药1次。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每天清晨和上午关节疼痛较重,如服消炎止痛类药物,可在早晨加大剂量服1次,效果最好,且可免去中午的1次服药。5.降糖药:糖尿病患者在凌晨对胰岛素最敏感,这时注射胰岛素用量小,效果好。甲糖宁(D860)宜上午8时口服,作用强而且持久,下午服用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获得相同的效果。6.强心药:心脏病患者对洋地黄、地高辛和西地兰等药物在凌晨时最为敏感,此时服药,疗效倍增。7.抗哮喘药:氨茶碱宜在早上7时左右服用,效果最佳。8.抗过敏药:赛庚啶于早上7时左右服用,能使药效维持15~17小时,而晚上7时服用,只能维持6~8小时。9.激素类药:人体对激素类药的反应也有时间节律。由于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高峰在上午7时左右,故在每天上午7时一次性给药疗效最佳。10.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在早上7时左右(餐后)服用疗效高而持久,若在下午6时和晚上10时服用,则效果较差。11.降胆固醇药:由于人体内的胆固醇和其他血脂的产生在晚上会增加,因此,病人宜在吃晚饭时服用降胆固醇的药物。12.催眠药、驱虫药、避孕药:一般宜在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用。抑制胃酸的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可以选择每晚睡前服用,因为胃酸的分泌有昼少夜多的规律。十种常见的服药禁忌据统计,在我国每年有500万人因服药方法错误而住进医院,其中20万人因此丧命;每年500万聋儿中也有50万是此原因所致。此外,还有很多根本不知道是由于服药方法错误而导致的危险,时时在我们身边发生。以下就是最常见的十大错误服药方法。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附录 附录二家庭用药必备常识(2)
随一日三餐服药药品说明书上写着“一日三次,饭前服用”,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浓度。而“饭前服用”则是指此药需要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如果你刚吃进一堆零食,那此时即使是在“饭前”,也不等于“空腹”。而“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
躺着服药躺着服药,药物容易黏附于食道壁。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症;严重的甚至损伤食道壁,埋下患食道癌的隐忧。所以,最好取坐位或站姿服药。
干吞药有些人为了省事,不喝水,直接将药物干吞下去,这也是非常危险的。干吞药一方面可能损伤食道,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来帮助溶解,有些药物容易在体内形成结石。
掰碎水溶后吃有些人自己“吞”不下药或怕孩子被药片噎住,就自作主张地把药掰碎或用水溶解后再服用,这样不仅影响疗效,还会加大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除非医生特别嘱咐或药物说明书上写到,否则不要这么做。不过如果是中成药,对于常见的大粒丸剂可以用清洁的小刀或手将药丸分成小粒后用温开水送服,还可以用少许温水将药丸捣调成稀糊状后用温开水送服。
用饮料送药正确的服药方法是用温度适中的白开水送服。牛奶、果汁、茶水、可乐、咖啡、酒精等各种饮料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甚至导致危险。
牛奶不宜和肠溶剂同服有些药物不会在胃中溶解,而只在肠道中溶解,被称为肠溶剂。这是因为肠溶剂的表面有一层包衣,能够抵抗胃的酸性环境,而溶于碱性环境。当牛奶和肠溶剂一起服用时,由于牛奶中和了胃酸而使其成为中性环境,使得肠溶剂在胃内被中和、溶解掉,从而失去疗效。绿茶不宜和铁剂同服绿茶和铁剂同服时,绿茶中的单宁酸会吸附铁,且抑制柠檬酸铁的吸收,从而降低药效。解热镇痛药不宜和可乐等碳酸饮料同服可乐等碳酸饮料的pH值介于2.5~4.2之间,属于酸性饮料,而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在碱性环境中容易溶解。可乐与阿司匹林同服时,会抑制药物的溶解、吸收,延缓效果出现。
对着瓶口喝药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喝糖浆或合剂。这样做一方面容易污染药液,加速其变质;另一方面不能准确控制摄入的药量,要么达不到药效,要么服用过量而增大副作用。
多药同服多药同服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很难避免,甚至还会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例如,服用避孕药的同时如果服用了抗结核药物或防止脑溢血的药物,就可能导致避孕药失效。如果你怀疑自己正在或即将服用的几种药物可能产生不良相互作用,一定要主动向医生或药师咨询,但不可自行随意停药或换药。
喝水过多因为这样会稀释胃酸,不利于药物的溶解吸收。一般来说,服固体药物时,喝1小杯温水就足够了。对于糖浆这种特殊的制剂,建议喝完糖浆5分钟内不要喝水。
服药后马上运动药物服用后一般需要30~60分钟才能被胃肠溶解吸收而发挥作用,其间需要充足的血液参与循环。而马上运动会导致胃肠等脏器的血液供应不足,药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服药期间随意饮食不是只有中药才讲究饮食禁忌,西药也是一样。服药期间不合理的饮食会降低药效,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例如服用降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期间应该忌喝西柚汁、忌吃含盐高的食品;服用治疗头疼的药期间忌饮酒等。具体可以咨询医生。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不宜和酸奶等乳制品同食酸奶和骨质疏松症治疗药双磷酸盐类并用时,酸奶中所含的钙会吸附药物,造成药物的吸收不良,丧失药效。解热镇痛药不宜和卷心菜同食卷心菜与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镇痛药或者感冒药同食时,会加速对乙酰氨基酚的排泄,降低药效。
自行购药需谨慎人们自己去药房购买药品的机会越来越多。然而,当你走进药房看到琳琅满目的药品时,是否知道应该注意些什么。有关专家提醒人们,在购买药物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买药以前要咨询医生不少患者往往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买药,或者是跟着广告去买药。这样去买药,有的也许对症治好了,有的却会因为不对症而出现不良的结果,轻则无治疗作用,浪费了钱,延误了病情;重则会损伤身体。因为一些药物有较大的副作用,一些药物对特定的患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这种盲目买药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患者在药店买药时,要先去询问医生,请医生看病后,再去买药。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注意使用者的年龄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反应具有特殊性,因此,在为老人和儿童购买药物时必须格外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在使用时也要周密考虑药物的剂量,不能与普通成年病人同等对待。
注意病人的身体状况有些药物对体弱或产后、哺乳期等不同情况的人不太适用。因此,在购买药物时应根据病人身体的不同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尤其是哺乳期的妇女,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对孩子产生影响。
注意有无怀孕当你为生育期(尤其是准备怀孕)的妇女买药时,应考虑到妇女是否怀孕,因为许多药物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已经怀孕或很可能怀孕时,最好请医生为孕妇选择药物。这样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而且还可保证腹中胎儿的安全和健康。
注意是否有药物过敏症有的人对某些药物过敏,因此,购买药物时,一定要避免购买。同时,还应向药房销售人员加以说明,以免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提出建议,使你买错药。
注意是否同时伴有其他慢性病当你同时患有高血压、肝病、肾脏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症、青光眼等慢性疾病时,买药时一定要选择对这些疾病副作用小的药物,以免通过用药加重伴发疾病的症状。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附录 附录二家庭用药必备常识(3)
防买假冒伪劣药近年来,药店愈开愈多,竞争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极个别药店不是从抓内部管理入手,而是打起了歪主意,以假冒伪劣药品来坑害患者。因此,在购药时要特别留意。首先,尽可能到一些正规的大药店去买药,因为大药店比较重信誉;二是要认真查验药物的有效期,看是否过期;三是细心观察所购药物是否有假冒伪劣的嫌疑;四是用药时,不要全部用完,有意识留下一点,作为被坑害后投诉的依据;五是买药后一定要开具购药发票;六是不要贪便宜。家庭贮药的注意事项注意药品的标签购进的瓶、袋、盒等原装药品,最好保留原标签。非原装药,没有标签的药品,应装在深色玻璃瓶中,外贴纸片,标明药品的名称、用法、用量、药的作用和慎用情况、禁忌症。另外,还要把装入日期、出厂日期、药品有效期注明。外用药品,最好用红色标签或红笔书写,以便区分,防止误用。
注意药品的存放药品应该存放在比较避光、干燥、阴凉处,不要放在潮湿、高温和阳光直射的地方;内用药与外用药不要混合存放以免错用;属于消毒、杀虫、驱虫类的药物,不能与内服、外用药放在一起,以免误用中毒;中药材不宜放在冰箱中贮存,因冰箱内潮湿,久置易发霉。
注意药物的有效期超过有效期的药物不仅失效,而且许多药物还会产生或增加毒性和副反应。如贮存一年的维生素C,不仅药力会减少一半,而且还可以导致糖尿病或肾结石。为此,家庭在贮备药物时应注意是否失效。
注意药品的清理家庭药箱应经常清理,将那些国家明文规定的淘汰药品、过期药品、霉变药品、劣质假冒药品、包装破损的药品以及标签不全的药品及时丢掉,补充新药。错服药物的家庭急救病人因种种原因服错药后,家属千万别慌张。首先要弄清错服的是什么药,以便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果错服的是大量安眠药、止痛药,可用手指、筷子、家禽的羽毛等刺激咽喉,引起呕吐,使药物尽快排出体外。如果错服的是“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除了催吐外,必须立刻送至医院进行洗胃。用1%食盐水或1%碳酸氢钠洗胃或服大量盐水催吐。如果错服了碘酒,应赶紧喝浓米汤、面汤或其他含淀粉的流质,然后催吐。淀粉与碘结合后能生成一种蓝黑色的化合物,错服后要反复喝,反复吐,直到吐出物不再呈蓝黑色,这就表明胃中的碘已基本吐尽。如果错服的是腐蚀性很强的来苏水或石碳酸,应尽快让病人喝牛奶、豆浆、生蛋清、稠米汤等。这些饮料可以附着在食道和胃黏膜上,起到保护作用。待急救处理后,要尽快将病人送往医院,并带上错服药瓶、药袋等,供医生参考。
对孕期存在危险的药品举例
种类 对胎儿的影响
怀


期 抗癌药 腭裂、脑积水、无脑症
激素(黄体激素、蛋白同化激素等) 女胎男性化
阿维A酯(银屑病治疗药) 四肢短缩、心脏畸形、肾畸形、颜面畸形
抗癫痫药 腭裂、心脏病等
华法令(抗凝固药) 鼻形成异常
维生素A 骨成长抑制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 牙齿或骨骼等色素沉着
肾上腺皮质激素 腭裂
怀


期 镇痛消炎药 分娩超过预产期、分娩时出血量增加等
镇静催眠药 胎儿、新生儿呼吸抑制、高胆红素血症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 胎儿肾上腺不全等
尿路感染症用药 骨生长抑制等
糖尿病药 新生儿低血糖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听觉障碍、耳聋
利尿降压药 胎儿发育迟缓、胎儿死亡
首页 上一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