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愣严经集注

_5 宋思坦(现代)
  因缘假名。世谛则有。第一义谛则无。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若复二相自相凌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苕溪云。此与初卷中盲人睹暗。见性是同。所破有异。前显见性是心。且破眼根能见。今显见性非明。广破因缘能见。破缘既广。显性实深。由是下文谈见见非见。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
  孤山云。以明暗空塞四义推之。成就见性离尘而有也。四义成就是结上之辞。
  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前非所见。故离四尘。今非能见。故离见性。上文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今云见非是见。上见即如精明心。如明月也。下所非者。即见精明元。如第二月也。
  熏闻云。原夫佛意。既破四缘俱非见性。欲显真性亦非能见。故先牒能见以离四缘。即见明之时见非是明等。后约真性以离能见。即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不能及。释成上句意云。何故见犹离见。良由见精属妄。不能及于真理故也。又解准前文云。见明之时见非是明等。皆以能见见于所见。能非是所也。例今见见之时。义亦如是。即以前之能见复为今之所见。盖言真见见于见精之时。真既无妄。故曰见非是见也。问见精属妄。何以真复见于妄乎。答夫见精者映色之性也。如空中华本无所有。真见者了因佛性本觉之智也。真见一显。见与见缘如空中华本无所有。谓真见见妄见耳。岂与见精缘色犹存能所同日而语哉。何则以于妙觉明心一念不觉。遂境智俄分。非二成二。即见与见缘也。如无明破尽真见显了。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但易其名。本无二体。是谓之见见。非更有如第二月之精见为真见所见也。
  熏闻云。第四卷云。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今言性者。即眼根中能见见性也。
  补遗云。此谓初迷真性。映于境界。取于分别之时。未与诸使合。其体未全属妄。故下经云。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起信云。不觉而起能见。疏云今熏净心成黎耶。即依迷起似。笔削云。依迷起似者。即依根本不觉起妄心也。此言似者。即以创迷真性成此妄念。微细流注。似其不动。似无差别。故似一似常。楞严呼为妄觉影明。斯之谓也。见虽属妄。其性元真。当知见见之时无别所见。秪是见于见中之性耳。然则若未见性。性在见中。同名见精。若能见性。性脱于见。方名见见。故下文云觉非眚中。此实见见。此中见见等。又只缘阿难未脱见缘。所以先明见性离缘。次明真见离见。此经旨也。见虽属妄。性元是真。阿难若发圆住。分脱此见。分显元真。若至果地乃究竟离。全体显也。
  熏闻云。问见见之时为属何位。答[流-ㄊ+ㄙ]疏谓前离缘尘。是相似位。即别教三贤。圆教十信也。引唯识颂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今离能见。是见道位。即别圆地住已上也。引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离二取相故。真实住唯识。今谓亦应约圆教六即明之。从名字即。以解为见。乃至究竟即。以证为见。
  荆公云。见见然后为见。则见非是见也。故知见无见。斯则涅槃真净无漏。见见之见离于相见则非相见所能及也。夫相见者见相而已。不能见性。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长水云。宣说因缘及与自然指前已闻也。诸和合下述未悟也。
  补遗云。此文请指前已闻述后未悟也。盖下经文。佛自指之云。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是也。但此中远请和合不和合相。近请见见非见。所以下先答见见。次答和合等。
  又复须知。和合即因缘之相。不和合即自然之相。我虽闻因缘而未晓和合。虽闻自然未知不和合相。所以上文云。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且阿难初即问因缘自然。不曾问及和合。此文诃诫之者。以和合即因缘相故。至下破和合中兼言因缘。亦此意也。诃诫中不言和合者。文略也。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孤山云。陀罗尼此云总持。即慧性也。三摩提此云正受。即定性也。定慧均平。故名妙修行。是趣果之要。故喻以道路。奢摩他三止也。微密观。照三观也。前经家叙。则先慧而后定。次佛正告。则先定而后慧。用显圆顿止观体无二也。
  苕溪云。阿难所迷。心境转细。如来所示。观照愈深。故曰微密。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迷己为物。是名颠倒。知见立知。是名分别。而此分别离尘无性。故曰见妄。妄即无明。发生即见。见即成业。业即有苦。所以轮转。为显妄业苦三更非异时。故曰当处发生当业轮转。
  手鉴云。处即真也。谓全真成妄。故曰发生。由因感果。故曰当业轮转。一念迷真。三道具足俱时而有。如恶叉聚。
  长水云。众生妄识缘境有异。故名别业。无见即真。有见皆妄。故云妄见。此之妄见。约众生界彼彼皆然。故曰同分。当知妄见是一。约人名异。
  补遗云。科次别释又二。初引喻二。初灯光圆影喻。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孤山云。世间人喻九界众生。目喻本具真智。灯喻本具真理。赤眚喻妄心。圆影喻妄境。境谓五阴。故云五色重叠。
  苕溪云。此别业中虽通指世人。意且趣举一人为喻。至同分中。方语多人耳。
  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孤山云。非眚人喻佛界也。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色实在灯理体本真也。见病为影妄心成境也。影见俱眚心境皆妄也。有智眚人。知因目眚。终不执言圆影实有。故虽有眚不为见病也。譬圆初心无明虽在。而达无明本自不有。则无妄境可得。故大经云。知涅槃者。虽有烦恼如无烦恼。
  苕溪云。应知如来举此推破性执者。正欲引例阿难目观山河等皆是妄见耳。
  长水云。色灯光也。灯实有光。不曾有影。
  补遗云。见乃解了之名。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捏音涅。也。
  长水云。但是目。根识参差。故见二相。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苕溪云。是灯是见谓圆影由灯见而有。即因缘义也。非灯非见谓圆影离灯见而有。即自然义也。前文已破。此重责之。
  长水云。非形见也。非见形也。智人不言此月生处是形是见离形离见。译人变文耳。
  次依报业感喻。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孤山云。晕适者皆日旁气也。适日将食先有黑气之变也(如浮日晕读作运适如字)佩应作背。其形如背字。玦其形如玉玦。彗所以除旧布新。孛气似彗(释名云言其气孛孛然似扫彗也彗即埽帚夭星之状似之)飞流谓飞星。流星飞绝迹而去也。流光迹相连也。耳宜作珥。珠在耳曰珥。其状似之。通占曰。负气战气。圆气眚赤如半晕。着晕上为圆。日上为负。负倚也。五行志作抱珥。孟康曰。抱气向日也。珥形点黑也(以其黑点似珠在耳也)补遗云。如淳曰。凡气在日上为冠。为对。在旁直对为珥。在旁如半环向日为抱。向外为背。有气刺日为鐍。鐍决伤也。
  荆公云。晕晕气也。适所谓适见于日月之灾。佩玦气状如此彗。所谓埽星。偏指曰彗。芒气四出曰孛。飞星自下而升者。流星自上而降者。负气背日如负者。耳气旁日如耳者。
  长水云。佩玦玉器也。妖气近日月如佩玦之形。
  熏闻云。玦如环而有缺也。
  孤山云。虹霓者。雄者为虹。雌者为霓。多在日旁双出。鲜盛为虹。暗者为霓(通占曰阴阳之气和则为和怒则为风雷妖气击作散为虹霓)。
  补遗云。尔雅曰。螮练谓之虹。
  次合法又二。初总标。上引喻开说。似是大异。今欲合明。言其同也。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真际云。今将同例别。以别例同。故曰进退(由别业先明。同分后说。故得进退之名)。
  二别释二。先合法又二。初合别业又二。初正合又二。初牒前喻。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
  荆公云。以动为动。故曰见劳。
  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补遗云。上见乃解了之名。下见乃妄见之见。下经云皆即见眚非见眚者。例可以晓。次正合法又二。初合目眚。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苕溪云。阿难目观如别业妄见也。山河国土等如灯光圆影也。见病如目眚也。以法言之。即阿梨耶识能见相分。以惑言之。正属无明。
  次合非眚。上喻有见则非眚人。今以圆人达根境为觉明。无眚病矣。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
  上云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喻无明成事也。今云似现前境元我觉明。示真如不变也。
  纂注云。此三句总标。
  次酬请上文阿难犹迷见见非见之义。如来陈颠倒妄见之后。更委明见见。以酬其请。
  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谓见兴所缘已俱是眚。若起觉智觉此二空。此能觉智亦是眚也。圆觉云依幻说觉亦名为幻(此二句释上见与下二句)。
  苕溪云。次二句释成何故觉即见眚。以本觉性中觉之与缘融融一体。非如眚人见有能所(此二句释上元我下一句)。
  长水云。次二句双结真妄。若起能觉觉于所觉。俱是眚病。真觉之体非能所中。故非眚中(上一句结见所下二句。下一句结本觉下一句)此实见见等者。此无能所本觉明心。名为见见。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于此岂名见闻觉知等。苕溪云。觉非眚中等者。指上觉见即眚。若离于眚。此觉方是真实见见。前文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言犹总略。故委论之。云何下显其离妄也。亦责其未悟也。然佛所说二种颠倒分别见妄者。由前阿难云世尊为我宣说因缘及与自然等心犹未开。是故广示别业同分所见之相皆是虚妄。此即重破因缘自然二种之执也。又阿难云。而今又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故今再离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也。
  熏闻云。此实见见者。应有二义。一约真见。简非妄见。此则通取解证。俱名见见。二别约真证而见。简非似解而见。
  补遗云。见所缘眚者。见是根。所缘是尘。乃眚病也。觉见即眚者即能觉能见。前根尘乃所觉所见。若存能所之相。非但见缘是眚。觉见亦即是眚。此即阿难所得见精未脱于见者也。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者。此二句释出上意。意云。何故能所俱是眚病。只缘本觉明心中觉与缘一体。无能所相。方是非眚也。觉字指上能缘觉见即眚句。缘字指上所缘见所缘眚句也。已上四句明见精。释出上文见犹离见。即所离之见也。觉所觉眚下三句方明真见。释出上文见见之时也。觉所觉眚者。此一句且一往分境分观。以妄见为所觉之眚。觉为能觉。似天台初以阴境为所观十乘为能观也。觉非眚中此实见见者。体前眚病皆妙净明体。本非有眚。则能所一体。乃实见见也。此似天台不思议境无能所异体也。
  荆公云。所谓见精明元者。是元非本。是我非物。是见非心。即所谓见精明元也。所谓本觉明心者。是本非元。是心非见。非有我。非无我。何则众生认物为己。则谓之无我计我。迷己为物。则谓之我计无我。然则无我者物也。有我者己也。性见觉明是我非物。所谓性也。若本觉明心。则是从本所现一心心一而已。谁与为敌。云何有我。性一切物未尝灭。云何无我。故维摩经曰。我无我不二。是无我义。以心如此。故我不足以言之。见所缘眚觉见即眚者。觉明起见。而见所缘眚。彼所觉见即是眚也。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者。此本觉明心觉彼见觉能缘所缘。而此本觉明心非是眚也。觉所觉眚觉非眚中者。觉明起见觉有所。是名所觉。此本觉明心。觉彼所觉即眚。而此本觉明心非眚中也。觉非眚中即是见见也。
  次合同分二。初合一国人同见。见眚者即睹不祥灾异。诚眚病而见耳。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苕溪云。此斥阿难不是见眚非病之人。
  次合彼国不见。圆人地住已去者也。
  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若彼见性无眚之人。故不见有世间之相。
  所谓彼见真精性非眚者。即真月也。以非眚故。
  次进退合明又二。初总标。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
  上文云。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义见于此。如彼众生等。进同例别也。一病目人等。退别例同也。由别业中引目眚为喻。显妄则易。以因眚见影人皆知虚。故同分中引瘴恶为喻。显妄则难。以因瘴睹相事皆如实。故佛意欲彰同分之妄悉如别业之妄。故有进退合明之说。
  次别释又二。初退同例别。经云彼见圆影眚妄所生。即牒前别业以为所例也。此众同分下。正以同分例彼别业也。即将同分中所见之妄。退与前别业一人妄见。俱是无始无明也。
  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孤山云。病目瘴恶虽是引喻。而实能喻即是见妄。以一切世间虚实分别无非妄故。如此解者。岂于能喻事外别求所喻法耶。
  苕溪云。虽能喻皆妄。然所喻之法要显阿难一人及阎浮提乃至十方众生妄见咸尔。又同业中瘴恶之妄犹易可知。诸有漏国及诸众生虚妄病缘其实难信。是故经文从狭至广。以易例难。次第发明。展转相济也如此。
  熏闻云。无始者。即指现前见妄无其始因也。
  次进别例同。即将一人妄见。进与后文同分所见灾祥之妄。俱是迷无漏妙心。有于见闻觉知也。既云阎浮提。必有所例。经文影取之耳。况上文具云一病目人同彼一国。此中可以影略也。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苕溪云。真妄和合。故有生死。偏言妄者。真如在迷也。
  补遗云。原夫立此同分别业二种妄见。进退合明。一切众生皆因无始妄见。故境界现前。如目赤眚而见圆影。若无妄见。境亦随灭。如无眚人是也。此一人别业如此。一人既尔。一切众生皆然。欲显一切众生皆有此妄。灯有圆影之喻。只可喻于一人。不可施于众人。故又引见灾祥之喻。欲显妄见一切众生皆有矣。同分所见瘴恶虽同。而妄义不显。故退与灯喻虚妄义齐。并从无始而有。则皆虚妄也。盖因瘴恶而有灾变之见。何异因眚妄而见圆影乎。又一人眚妄见灯圆影。若进与众同。岂亦不见外之灾祥变乎。良由同迷觉明无漏妙心。所有见闻觉知无不同也。故进退明之。使二业齐等。皆归一妄见也。问此二妄见。为是见思为是无明。今作二意明之。一者此同分中所见不祥乃是引喻。经中牒喻喻法乃是无始无明。亦可现见恶瘴并从无始无明所起。今欲引彼恶瘴例人所见。并从无明流出耳。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荆公云。和合众生法也。不和合二乘法也。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长水云。前阿难叙云。诸和合相及不和合心犹未开。故今牒之。
  补遗云。和合即因缘相。不和合即自然相。但计因缘则粗。计和合为细。计自然为粗。计不和合为细。所以上文闻因缘自然。而犹未悟和合与不和合也。又上文据楞伽请问因缘自然。至下文忽疑不晓和合及不和合者。良由和合即因缘不和合即自然故也。又破和合中经云。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据此显以因缘即和合也。问曰粗细之义何以言之。须知因之与缘计之与破各有四句。若和合者。和之与合自有八句。则当计因与前尘和合。则因有八句。缘亦如之。若非和非合共有八句。推相自然岂非计相破法有粗细之别乎。
  荆公云。本觉所起妙明性。非因缘性也。则非和合可知。非自然性也。则非不和合可知。而阿难未明。故佛为详说。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苕溪云。菩提心者即觉性也。上文云。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等。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辩杂何形像。
  资中云。明属前相。见属内心。齐何处所而论其杂。见之与相目击可分。明见相杂作何形像。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
  孤山云。若言明非是见故不可说其相杂形像者。故破曰云何见明。若言明即是见名相杂者。故破曰云何见见。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圆满。犹云周遍也。若见自周遍。则无明可杂。若明自周遍。则无见可杂。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
  性谓见性。见被明杂岂得名见。明被见杂岂得名明。和杂既失明性两名。则知谓见和明不成义理。故云和明非义。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资中云。上明和义如水和土。今明合义如盖合函。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
  长水云。见与明合。暗相现时明相必灭。既与明合应随明灭。云何见暗。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彼若救云。我此见性不与暗合。而不妨见暗。斯有何失。随即破云。与明合者应非见明等。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真际云。若和合不成。即非和合。形对必然故也。此计真妄二法了不相触。名非和合。
  苕溪云。中论破计不出四性。谓自他共无因也。初破自然即无因也。次破因缘即自他共也。如以明暗空塞推于因缘。正约他性。又阿难所执空明心眼四种因缘。空明即他。心眼即自。又佛说同别二种见境。见亦自也。境亦他也。既有自他。必合其性。但由共性难破。是故更作和合而说。然则非和合义亦从自他开出。为防末习委曲搜扬耳。问此与前七处推心四性何别。答七处四性都未涉真。但破第六识心分别校计。今自然等皆依觉性破妄显真。微密观照于此见矣。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
  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熏闻云。畔田界也。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非和约体不相入。故以际畔推之。非合约性自差别。故以乖角破之。是则和亲而合疏。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孤山云。乖角者。角谓隅也。物在隅则不相对。性既乖角。何殊以彼耳根对此明境。故云如耳与明等。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已上约心见破妄显真。
  孤山云。大章第二。总破诸法。前别破心见者。诚由庆喜目观如来胜相。心生喜乐。于是发心愿舍生死。而于佛法常好多开。由兹三病。不臻一理。是故前文展转破执。不出心见及以声尘。虽涉余法。非是正意。至今方历三科七大。巡历检破使无遗滞。总别推寻无法可得。常住真心于兹显矣。妙奢摩他于兹辨矣。所以不历僧祇修证而获常住法身者。其在兹焉。文分为二。一破四法。二破七大。于三科中更加六入。故成四法。问何故别科七大。答前四从少至多。谓五六十二十八也。七大乖前次第。故须别科。又四法现前别示。七大因疑总明故也。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前已广破心见。而犹未历三科。故云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浮虚无体。尘翳真性。故曰浮尘。诸法不实如幻如化。故曰诸幻化相。处谓真体。幻生幻灭不离于真。波起波息不离于水。故曰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去来妄见生灭。故曰幻妄称相。幻是妄故。故名幻妄。其性等者。波为水相。水即波性。波水一如。性相名失。为开示故云相云性。而此相性即非相性。三谛一谛。一谛三谛。思之可了。
  熏闻云。诸幻化相。智论云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可闻见。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孤山云。诸经皆列三科。谓阴处界。以对愚根乐。各有三故。
  谷响云。俱舍云。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愚根乐有三。故说蕴处界。且愚三者。一愚心。为说五阴。则开心为四。合色为一。二愚色。为说十二处。则开色为十处半。谓五根五尘及法尘少分。合心为一处半。谓意根及法尘少分。三愚心及色。为说十八界。则更开心为七界半。谓六识意根法尘少分。皆言愚言迷也。根三谓上中下。乐三谓略中广。皆如次配三科。而今有四。更加六入。秪是破十二处中内六处耳。随机增减。何必定三。此并色心开合之殊。广上浮尘诸幻化相也。因缘下。广上当处出生等也。殊不能下。广上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也。初明九界即是佛界。迷故不知。一一界中咸具阴等。而此妄想即是真理。故无生灭去来等相。如来果称。果有三身。而因理含摄名之为藏。非去来今故名常住。即寂而照故曰妙明。即照而寂故曰不动。三一互摄故曰周圆。体非妄伪故曰真如。随缘而不变名之为性。又如来藏总含三谛。次文别显三谛。常住妙明即真也。不动周圆即俗也。妙真如性即中也。至第四卷。世尊显以三谛释如来藏义。与此冥合。性真常中下明佛界圆理无二边相。一往而论。则去来等三双悉二边也。若深究其致。则即真而俗。故非去。即俗而真故非来。即边而中故非迷。即中而边故非悟。即断而智故非死。即智而断故非生。非此六相。故云了无所得。又是非前三方便权教。故云了无所得。何者。藏通析体所说。凡夫则去涅槃来生死。圣人则去生死来涅槃。别教次第所谈。九界则去中道来二边。佛界则去二边来中道。故三教有去来相也。藏通舍六界迷成二乘悟。别教舍八界迷成菩萨悟。故知三教有迷悟相也。藏通出分段生死。而有变易生死。别教出二生死。期入中道非二生死。故知三教有生死相也。就彼教门当分所说。亦非去来等。以圆望之。未逃六相。岂称本性乎。今圆融称性之说非生死去来。亦非迷悟。故云了无所得。如是了者乃名圆悟。
  长水云。此诸幻相本无所依。但是迷真忽然而起。故云当处出生。生即无生本自寂灭。故云随处灭尽。楞伽经云。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彼之无生即此灭尽也。以妄见取。似有浮相。毕竟无体。犹如幻事。故云幻妄称相。无体之处。元是菩提妙觉明性。故云其性真为妙觉明体。问幻相不实毕竟无体。何得复云其性真为妙觉明体。答曰譬如空华由依翳病观空。故真离空无别华相空华虽无自性。然以虚空为所依体。若翳病差。华相虽灭空性不灭。诸法性相亦复如是。幻相虽灭真性不动。问若如是者。斯则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何得一体立真立妄。答亦如空华翳者妄见。若无翳目。唯见晴空而无华。故知万法虽真。唯证乃知。非是识心之所能见。以凡夫人心识粗动。唯见世间粗动之相。执此粗相为相所碍不见真性。故前文云迷己为物。故于是中观大观小。故今广破。执丧空明。因兹悟入佛之知见。故华严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前文亦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皆斯义也。
  补遗云。经文到此。唱如来藏名。为其前文示常住真心体遍诸法。将欲广约诸法显常住真心。无所不含。无所不摄。无非理性三谛故也。通唱一名。义兼空与不空。何以故。理性具三谛故。诸法自即离故。以如来藏推广真心故也。若下经文空如来藏名目。指属果位。此中正明因心。不可直引同也。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本来藏妙真如性。
  长水云。梵语塞健陀。此云蕴。古翻为阴。蕴谓积聚。阴谓盖覆。积聚有为。盖覆真性也。此阴有五。摄有为尽。何所不该。
  手鉴云。积聚等者。杂集论说。藏果重担义。藏因即蕴义。重担即阴义。摄有为尽者。然色等蕴。通于无漏出世之义。谓诸佛五蕴。因灭无常色获常色等。兼通无为。今但取有漏有为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然知五蕴乃有三义。一知其相。谓色以变阂为义。受以领纳为义。想者取像。行谓迁流。识者了别。二知其生灭。谓生无从灭无至。三知其不生不灭。谓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故经云。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然若能了知。则转五蕴成五分法身。转色蕴而成于戒身。表无作戒。皆色蕴故。转于受蕴而成定身。定名正受。转想成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相非相成法身故。转行为解脱。无贪等行名心解脱。永断无明名慧解脱。转识成解脱知见。既与正受智慧相应。即是现量如实知故。仁王云。观色受想行识。得戒忍知见忍定忍慧忍解脱忍。即斯义也。又此五蕴即是三德。对之可见。
  释要云。何所不该者。以五阴摄于百法。但除六无为余皆摄尽。故颂云。色摄十一全。受想各当一。八王识蕴收。七十三行摄。无为非积聚。不在蕴门摄。故云五蕴摄有为尽。
  谷响云。然此五中。一色。四心。三数一王。同起异起。各随部执。于今非要。不暇具论。若欲略知王数异起相状者。即是心王了其总相。心所了其别相。以识创起但缘青等总相。次取境像即是想心。次领纳前境即是受心。次起贪等烦恼造作即是行心。凡夫妄想计为实有。今经显破。五阴元空也。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睛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孤山云。净目况本具真智。睛空况本具真理。唯一晴虚即理智一如也。迥无所有绝九界妄色也。其人喻众生也。背真合妄。故曰无故。不动目睛妄心取着也瞪以发劳(埤苍云瞪直视也)妄惑润业也。于妙性中现九界色。故曰于空见狂华等。
  长水云。目喻智。空喻理。以果海无别色声。唯如如理及如如智犹存。其人无故下。不由别事。只因自不动目直视于空。目睛劳倦遂见华相。或见毛轮第二月等。故云色阴亦尔。以不如实知真如法故。不觉动念现六尘境。即色阴起也。
  熏闻云。此须兼带上下文相显之。方见其义。上文既以狂华喻于色阴。下文云。是诸狂华非从空来等。正喻色阴不从因缘等生也。以能喻之文既悉。故所喻之法甚略。说在中间。真语巧妙也。后四阴例此可知矣。
  荆公云。以空顽故。非有现有而为色空。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熏闻云。非从空来破他性。非从目出破自性。约法言之。应以心境而分自他。余四阴中皆有自他二义。盖四性中存略而破也。唯行阴中有离自他义。似破无因性。问经破人法二执。何故须破四性。于四性中多破自他二性耶。答荆溪云。四性为诸见本。自他复为共无本。所以然也。故龙树尊者。为被末代人根转钝。广作观法造于中论。实以推检四性为本。正顺今经最后垂范。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长水云。空元无华。妄见生起。说谁出来。真元无色。妄分质碍。复从何所。破空出也。见华既从空出。不见应从空入。空无内外。何出入之有。设有出入即是实色。不合名空。既非虚空。云何华出。见实物时无华出故。故阿难体是其实色。见汝体时。岂更容有阿难出耶。若目出下破目出。如人从屋出必有入。目既有见能出于华。华应有见。从目出去能华于空。自空归目合见于眼。若此华性虽从目出而无有见。斯但为翳。既从目出去翳虚空。归目之时应合翳眼。若汝执言实不成翳。无妨见华。既无翳目而能见华。见晴明空应是翳眼。云何见空号清明眼。华无所出。色阴不生。本妙真常何曾起灭。而有说为因缘自然者。是真虚妄。
  释要云。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者。母有故子亦有也。云何晴空号清明眼者。合云。云何见晴明空号清净明眼。意云若见华是好眼。应见晴空却□□眼。又何以世人观晴空时号清净明眼。
  孤山云。如阿难下譬空有实体。则不容空华。即此华性下。谓眼既有见。华亦应见。又见华时下重约华从眼出破也。若以无翳见有空华。则见无空华复是何眼也。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资中云。若知华相即空。则显色阴本如来藏。
  释要云。本非因缘等。即是四性观推检。令见无生。因即自性计。缘即他性计。因缘合即共性计。自然即无因性计。今推一切法。若自性生。苟无其缘何能生法。如水无风岂自成浪。若云他缘生者。他又焉能自生法耶。如风无水焉能起波。若云共生。未合各无。共时安有。又共涉二边。体属谁邪。共生尚非。无因岂有。此四既空名字亦绝。性相执除三空自显也。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熏闻云。证真云忘生犹云忘形也。谓百骸调适不与苦乐忧喜诸受相应。恬然静住似无形命。
  资中云。性无违顺喻真性寂然。妄本无因故云无故。真妄和合如二手相摩。领纳违顺如妄生涩滑。
  荆公云。以觉迷故无所生所而为受阴。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资中云。想以取像为义。想像不实。从虚生故。以说酢思崖为喻。
  荆公云。谈说酢梅。但有名言。思踏悬崖初无实事。而能令心真受酸涩。此足知为妙真如性。
  熏闻云。谈说酢梅口中水出者。世说云魏武帝行失道。三军皆渴。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水出。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
  真际云。应云。如是思踏非悬崖来非足心入。若从崖来。崖合自想何待人思。若从足入。足自合思何待心想。若独心思。何故足心觉有酸涩。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孤山云。行以迁流为义。故喻瀑流。前念灭。后念生。后不至前。故云不相逾越。
  释要云。前波才灭后。波续生。次第相续。无有过喻越次也。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资中云。若因其水别有流性。因果性别。则瀑流性不应是水。能有是水。所有是流。二相若殊俱应现在。
  长水云。流从水生。水与瀑流而体应异。水为能生。流为所生。如树生果果不是树二俱现在。今且不然。流相漂动。水相澄清。若此漂动便是水相者。至澄清时应非是水。瀑流漂动已是水故。
  荆公云。识精水也。其性为空。行如水流。依此空水。若无空水则流无所生。若无识性即行无所起。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携李云。频伽好声鸟也。瓶形像之。
  真际云。塞其两孔。喻六七二识我法二执塞二空理。
  苕溪云。法句经云。精神居形内。犹雀藏瓶中。瓶破则雀飞去矣。今以人喻业。以瓶喻身。以空喻识。补遗云。法句在小。故以雀喻识心。此经欲显真心。故以空譬也。空不可擎。知识心体遍矣。人擎瓶空而行。犹业持身识而去。
  熏闻云。中阴生阴皆有色心。并由业力之所任持也。他国者六道依报也。
  长水云。识阴无形。在有情身。如瓶盛空。
  释要云。或可以瓶喻业。业能系识受身。似瓶能含空。以将瓶人喻贪爱烦恼。润业受生也。远饷他国者。阿赖耶识为业所使。随处受生。此阴若灭。彼阴续生。如人擎空饷远千里。
  谷响云。大经二十七云。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以喻凡夫现在阴灭中有阴生。成论明。极善极恶。不历中阴即受生阴。如矛离手即到地矣。
  荆公云。真觉性空。空遍法界。所妄既立。明理不逾。则此识生。如瓶盛空与外空有间。然实无间。妄分别耳。
  熏闻云。五阴初并云譬如等者。应知此中虽带事说意在比况耳至六入去。虽有譬字。正约事相而破也。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孤山云。非从彼方来入此方。
  补遗云。彼方谓执瓶来之方也。非此方入谓非将彼空来入此方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