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愣严经集注

_4 宋思坦(现代)
  孤山云。汝等遗失。责九界迷妄。本妙即中谛。圆妙明心即真谛。宝明妙性即俗谛。性具诸法。如如意珠具足众宝也。三谛互融。故皆称妙。认悟中迷者。诸佛成道。空界依正无非佛之真心。佛心既然。汝心亦尔。今既不达。名悟中迷。
  熏闻云。众生不达真心。是在诸佛悟中而迷。
  荆公云。本妙即本觉明妙也。圆妙明心。宝明妙性。皆承此本妙。妙明心即性觉妙明所现之心。明妙性即本觉明妙所现之性。于心言圆。则知性之为方。于性言宝。则知心之为器。性心非有方圆实相。但以不住名圆。不动名方耳。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孤山云。迷性明故而成无明。故云晦昧。由此无明变起顽空。故曰为空。又空谓所变顽空。晦昧即能变无明。二法和合。变起四大依报外色。故曰结暗为色。以四大色杂妄想心。变起众生正报内色。故曰想相为身。想谓妄心。相谓妄色。色心和合五阴备矣。以妄想四心聚四大内色。而外缘六境心不暂停。故曰聚缘内摇趣外奔逸也。昏扰扰相。即内摇外逸无明颠倒也。既失本妙。故用此相以为心性。谓四趣以黑恶为性。人天以白业为性。二乘以非白非黑为性。菩萨以慈悲喜舍为性。又执此心在色身内。无情有情莫能融一。是知顺九界妄心者。岂信草木有佛性乎。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孤山云。百千大海喻真心非遍而遍。一浮沤体喻妄心非局而局。背真趣妄。如弃海认沤。执妄为真。如认沤为海。全潮则遍海而涌。故云穷尽瀛渤。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迷悟相翻各名一倍。全迷为悟是一倍于迷。全悟成迷是一倍于悟。手之垂竖相倍易明。今既斥迷。故言垂手。
  熏闻云。当知须将垂手为倒。以况于迷。
  真际云。迷中更迷。故为倍也。遗失明心早是迷矣。复执前尘以为自性。又一迷故荆公云。于虚妄中重执迷妄。是为迷中倍人。然此但如垂手。若能背迷合觉。即举手上指。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补遗云。深诲指上真明之见。悟妙明心等指上所得见精。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阿难虽闻如来开示真见。犹自未悟。所以陈缘心分别也。真明未显。所得见精未脱尘根。所以犹以分别缘于声相也。准下文意。言缘心者。以妄想心为能缘。声为所缘。既存缘相。则所闻声教未即所诠。亦存能诠之相也。徒获此心谓见精也。未敢认为本元心地者。犹带分别。非得真见。所以尔者。阿难无明未破真见未显。彼同体分别犹存现听。但不同前来认分别为自心耳。故此下历于缘尘简显真见也。苕溪云。前破妄心。已责因声分别之性。今阿难重以缘心而为问者。欲显真性无能所之相也。既于缘心已离粗执。是故但言未敢认为本元心地。岂同前云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耶。所以下文略简所缘之法。能缘之心真体可见矣。
  手鉴云。圆音一演异类等解。一音及圆音者有二。一如来说一切法无不显了。故名圆音。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出无边契经海。二如来同一切音。故云圆音。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以一切音即一音。故云一音。一音即一切音。故云圆音。常不杂乱。若音不遍。则是音非圆。若音等遍失其韵曲。则是圆非音。今不坏曲而等遍。不动遍而差韵。此是如来圆音。非是识心思量境界耳。
  荆公云。本元心地者。从本起元。从元起心。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真际云。以能缘心缘佛法音。认为自性。非自性也。以此法音但是所缘声教故。
  补遗云。此存两重能所之相。缘心听法。心为能缘。法为所缘也。此法亦缘。只成能诠之缘也。非得法性未能即性也。下文先破声教能所。若得所诠之理。能诠自泯矣。经从若以分别去。次破缘心能所。若破分别能缘。则所缘声尘无非心性矣。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孤山云。人喻如来。手指喻教。月喻真理。示人喻化众生也。教诠真理。理是众生之心。闻教自合观心。离指方能识月。教是声尘。故如暗。理是真心。故如明。若依常途解能所义。能犹此也。所犹彼也。应以指为能标月为所标。今言所标即能标耳。所生父母义。不可以常义例之。圆觉意也。
  汝亦如是。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如前文云。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既离尘无性。自知是妄也。
  苕溪云。上指月喻。虽遣所标之指。正简能缘之心。以阿难云现以缘心所瞻仰故。由是今文唯破分别之性者。良有以也。
  补遗云。吴兴意。明此中缘心有二。向若缘声尘能闻之性。此是真性。同前见精。此则已在上文遣所标之指。遣能诠之教中破之。所缘之法。能缘之心真。体若缘尘分别之性。则属妄念。为所破也。方在今文破之。今详经意。阿难自陈现以缘心者。只指分别。过不在闻性。今但破分别。闻性自显。所以经中亦不言及闻性。但云分别耳。然阿难到此。自知分别非是我心。但未能破此分别耳。经一往泛破。故云为汝心者。下文云若我心性各有所还者。亦指分别影事是我心中分别之性。故云若我心性。非认为真性也。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资中云。以客喻妄。以主喻真。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以声例色。相从而说。非但声分别心离声无体。色分引心。离色相外亦无其性。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苕溪云。二十五谛。除冥谛外。不出心色空也。今分别都无。心也。即觉谛。及我心等。非色。即五尘五大等。非空即五大中空大也。既非此等。正同外道所见冥谛。
  谷响云。外道迦毗罗此云黄头。头如金色故。说经有十万偈。名僧佉论。此云数术。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计一为宗。言二十五者。一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劫前冥然不知。但见最初中阴初起。以宿命力恒忆想之。名为冥谛。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间本性也。亦曰自然。无所从故。从此生觉。亦名为大。即中阴识也。次从觉生我心。此是我慢之我。非神我之我。即第三谛也。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从五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尘细大粗。合尘成大。故云从尘生大。然此生生多少不同。从声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色声触生火大。从色声触味生水大。五尘生地大。地大藉尘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尘少故其力最强。故四轮成世界。空轮最下。次风次火次水次地。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等根能觉知故。名五知根。手足口大小遗根能有用故。名五业根。心能遍缘。名平等根。若五知根各用一大。谓火大成眼根。眼根还见色。空尘成耳根。耳根还闻声。地成鼻。水成舌。风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为主谛。能所合论即二十五也。
  长水云。梵语僧伽奢萨咀罗。此云数论。拘舍离是彼类耳。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唯垂哀愍为我宣说。
  孤山云。由庆喜未了妙心无还。于是如来以见性类通。俾其一根反妄六趣归真也。
  谷响云。妙心乃真。见性犹妄。见性尚尔。岂况妙心。
  苕溪云。此问心性云何无还。向下别指见精为不还者。盖前文已说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故。然其见精。真妄犹杂。所以广约缘尘。简出真性。披沙若尽。金体自纯。
  熏闻云。阿难下。广简缘尘之见二。初又二。一相待简。二绝待简。初又四。一明还不还。二明物非物。三明遍不遍。四明是非是。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长水云。且者权宜之辞。权指阿难能见之心为明元也。
  孤山云。真月喻真心。第二月喻见精。水中影喻缘尘分别。第二月由捏目而成。见精由迷真而起。既分能所。岂达一如。不捏目则真月宛然。亡能所则真心可了。故匿王因解见无童耄。而达真无生灭也。岂比夫分别缘尘俯观水影之疏远哉。虽万法一如。而复真之路盖有适莫。是故二月月影取喻有殊。
  谷响云。认缘尘为自心。认水影为真月。岂不疏远耶。则知第二月望真月。则名亲近。以仰观天上俱无异故。但不捏目。二月自无。以喻见性近乎真心。其在此矣。
  苕溪云。阿难所问妙明元心云何无还。而佛以见精为答者。以真心无朕。发悟良难。故托见精方便开示。此虽属妄。切近于真。如第二月。取譬非远。应知此见亦是前来缘尘之见。但缘尘分别之性则破云有还。缘尘能见之性则示云无还。若不尔者。何故佛言且汝见我见精明元耶。
  荆公云。所谓见精明元者。见受识精。又受觉明。以有见根。根首为元也。既为见元。不可互用。即非妙精明心。故如第二月所谓一月真者。本觉所现妙精明心也。所谓月影者。相见无性见闻觉知也。若无真月。则无第二月。亦无月影。第二月依真月旁出。故如见元。月影离月别现。故如相见相见待缘如影待水。与俱生灭。见元虽妄。不待外缘。但无见劳则灭此妄。见精明元如第二月。尚不可还。则妙精明心如一月真。其不可还明矣。见精明元即是见性。性见觉明。妙德莹然。而以见元譬第二月者。若背本起见。即捏所成月。若了见唯心不背本明。即所谓彼见真精性非眚者。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炖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真际云。欲示无还之性。先指可还之相。
  释要云。西国堂舍皆面东。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炖还尘。清明还霁。
  长水云。经列八种尘相。今以八字收束。谓明暗通塞空有染净。还犹灭也。
  补遗云。分别之处则复见缘。盖谓除却余六物境之外。凡有境之处。则分别心缘揽而知。若无境相处。则是空体。乃空有一双。此之缘揽因分别生。故曰缘还分别也。空无虚通。似有体用之义。因空之体。乃有虚通之用。往来不碍乃虚通也。八义说还。取归复之义。长水作灭义消之。如日有明日去明灭。是明复归于日矣。分别之处能生缘搅。分别心亡。缘揽随灭。乃至空有虚通之用。如一室之空尽实以物则空亡。而虚通之用亦灭。是虚还空矣。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孤山云。不汝还者犹云汝不还也。唯有见精汝既不还。自然属汝。的非他物。故曰非汝而谁。然则如是解者。则见与境殊。尚为物转。未能转物。名第二月。若了八境如幻。皆是妙明真心中物。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者。则真月圆明于斯见矣。
  苕溪云。见则见性不还。犹喻二月。此月属妄。将亦须还。唯有真月所喻真性。诚不还耳。下文云。但有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又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岂非此见亦可还乎。问此还何所。答还无明也。由无明故而有能见。无明若破。此见即还。起信论云。若离业识则无见相。厥旨显然矣。因无明故而有业识。由业识故乃有转识。转识即能见相也。是知无明若破。业转俱亡。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熏闻云。上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正示见精明元。则知汝心本妙明净。例显妙精明心也。
  孤山云。若了见性无还。则识真心常住。何者。以了境唯心现。能所两亡。即是真心。如不捏目即是真月。且第二月亦在太虚。仰观无异。但不捏目即是真矣。不同月影俯观水底。涂汉相辽。故因了见无还。则知真心常住。如来显示其意在兹。阿难既免临池。已能仰汉。过由捏目。未识桂轮。
  谷响云。不以缘尘为心。是免认池月。既识能见之性。渐见于真。犹如仰观天汉。若不捏目则真月现前。能所苟忘则真心显发。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长水云。阿难问意。前对八境。权指妄见有无还义。因是得识本真元性不生不灭。为复只此表如性常。为更有义别得真妄。故云云何得知等。
  苕溪云。如云虽识二月何谓真月。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熏闻云。无漏清净者。近谓四果。远谓圆真。据理而言。唯圆无漏得真天眼。孤山云。准净名经。那律答严净梵王云。吾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果。此云见阎浮者。且从近示。阎浮提者。洲有此树。从树得名。无故不翻也。
  苕溪云。庵摩罗旧翻难分别。其果似桃非桃。似柰非柰故。
  熏闻云。此依净名疏。释见浅深随证。诸菩萨等。等取缘觉。智论明支佛天眼亦见百千世界。
  补遗云。准诸文。小罗汉见小千。今阿难见初禅。乃小千之分齐。初果而能见者佛之力也。若只单见一初禅。自力可办也。那律见大千。而云阎浮。以大千中皆有阎浮。举别摄总耳。下文阿难只观四天王一天。而云遍娑婆国。举其通名。非指大千。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长水云。将犹请也。佛请阿难。于所见中详而择之。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熏闻云。方言云苏芥草也。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资中云。物类虽殊。见性常一。不随物异。即是汝真。
  孤山云。能见常一。所见自殊。而此见性犹属二月。
  苕溪云。阿难所疑。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如来所答。岂不显真。但由见性似在于内。真性必周于外。性实非内。以前来所说皆附能见之性而示。故云似内。佛欲示之。故指一切物象皆是见精所瞩。瞩既斯遍。性何攸局。此寄见性之遍以显真性之遍。夫何二说各从一义乎。然则肉眼所见。物象森罗。佛眼所观真空冥寂。犹恐阿难认此见性既周外物。仍谓外物同我能见。是故下文推而破之。如华严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
  补遗云。应知此中历缘简见。有四段文。初还不还。显见性常住。次物非物。显见性周遍。三遍非遍。显见性摄法。四是非是。显见性融妙。如不即不离。乃体法融妙。故大众茫然失其所守也。然则见性不还故常。常然后体遍。遍然后摄法。摄法乃至于融妙。妙则理极不可有加矣。继之绝待而已。
  荆公云。言众生以至菩萨如来。则明见有差别而见性无殊。言日月宫以至草芥人畜。则明物有差别而见性无殊。
  若见是物。
  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真际云。若汝认见为物。吾见亦同是物。汝应可见。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
  孤山云。纵汝救云。我与世尊同将心眼。缘见之时。即是见佛之见。
  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孤山云。吾不缘境之时。此不见处。汝何不见耶。
  补遗云。我不缘境时。汝合自见吾见。汝既以见是物。虽不缘境。理合见之也。今不见者。知非物矣。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孤山云。若有处可见。即是物象。秪可名见不见。
  补遗云。若许见我不见。我不缘境。见无朕迹。何缘见之。若云见者。则我不缘境无朕迹义自不成矣。故云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长水云。此之文意。展转结归应有五重。经文存三而隐二意。若具论者。合云若不见吾不见之处。亦不见吾见处。既不见吾见处。吾见自然非物。吾见若非是物。汝见亦非是物。汝见既非是物。云何非汝真见。
  熏闻云。自然非物者。此且一向作真见离物示之。至下明是非是中。方显见物非即非离。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
  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真际云。见若为物。许汝见者。汝见亦须为他所见。是则体性杂乱自他不分。情与无情不成安立。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见性虽同各自受用。一室千灯光岂有别。彼此自照。不相杂矣。
  孤山云。由真理本遍。故从真所起见闻觉知六根之性一一皆遍。今佛对机且论见性遍耳。既了妄遍。自知真遍。以妄全真故。盖谓真性在汝。而自不知其真。翻取我言以求其实。
  熏闻云。若汝见时是汝非我。指见精也。见性周遍非汝而谁。示真性也。前私谓云。此寄见性之遍以显真性之遍。岂不然乎。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孤山云。婆婆亦言索诃。此翻堪忍。悲华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娑婆。今举其通名耳。
  长水云。一界初天也。一室讲堂也。借力见宽。自力见狭。
  补遗云。前明见境广狭中。阿难以加被见初禅。乃小千之分齐。今指四天王天为初。则非借力。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孤山云。大如一界。小如一室。内外如墙宇夹断。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安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方圆因器。不在虚空。大小由尘。何关见性。是故责言云何为在。空性无动。宁有出入。因器去留。强云出入。故云若复欲令入无方圆等。空体无方喻见性无二也。以虚空无方圆可除。况见性无大小可还。唯言方者。义摄于圆。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长水云。迷真性之己。成色心之物。色心既成真性则隐。故云失于本心。如前文云。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境从心变。心逐境迁。故见内外之殊大小之异也。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孤山云。若能转物者。即是以圆融智。觉了本心。不见前尘。唯一自性。然依解理名字转物。观察无间观行转物。粗垢先去相似转物。入圣流水分真转物。妙觉所证究竟转物。虽始终俱是。而凡圣无滥。六而复即。斯之谓欤。苕溪云。楞伽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上二句为物所转也。下二句若能转物也。则同如来者。肇师云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今文正明无量为一。盖摄事成理。
  补遗云。若为物所转。则不同如来。何故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此如荆溪所谓。一者示迷。元从性变。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故也。南禅师有颂云。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华处处开。自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容易舞三台。此老不唯能尽经意。抑又妙得理体。
  真际云。既灭前尘。形量不立。一切即一。性乃圆成。大品云一切法趣一法。斯之谓矣。下文理事双显体用具陈。故有一为无量之言尘中转法之义。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唯垂大慈。开发未悟。
  孤山云。向云迷己为物失于本心。故为物转。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是则所见山河皆我妙性。故云今此妙性现在我前。此领旨也。见必我真等者。此由阿难尚存能所。所见既是真性。能见复是何物。若谓身无见性。而今分别非虚。若言现前是见。彼之外物别无心智反辨我身。若彼外物实是我心。现今能见。则成外物是我内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者。前难既破。今何复用。
  补遗云。此疑请中大有二意。一疑能所。二疑内外。由前摄法。则物境皆我真性。是所见为真。能见身心未即真性。故曰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身心既能分别。真性在于物境有实。彼所见物境之真。何不能返分辨我身亦为真邪。故曰而今身心等。又若物境之真实我心性。是彼为我实。而内身成非耶。良由泥于物境即真。于是下文即离推破。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荆公云。精净性识。明妙性觉。合二不离。是谓精明净妙见元。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相见为粗。性见为精。相见无性。故此心灭时即同龟毛兔角。性见无相。故明暗通塞可还见不可还。不可还者以无相故。无相非物。亦不离物。故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
  佛言如是如是。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
  孤山云。即离二答佛皆印成者。以由见性非即非离。即离求之。定不可得。则此见性宛然空华。
  熏闻云。一约离义。简物是见。二约即义。简物非见。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真际云。向执心境各别相见历然。今蒙一异推之。是非不决。心无所措。于是茫然。
  苕溪云。大众始闻见性非物。佛印云如是。终闻见性是物。佛又印云如是。故茫然不知终始二义何所归耶。故下文殊再叙其事云。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则知终始指此二义。是见义既失。非见理复乖。终始难明。守归何所。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狂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义。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资中云。世间王者尚无二语。何况法王亲证所说岂虚也哉。如来有五语。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无伪曰真。称理曰实。不变曰如。心境相应曰不诳。悬见未然曰不异。
  熏闻云。引金刚般若释之。彼无不妄。此无不异。若会通者。由不妄故。所以不异。
  荆公云。佛真语与二乘共者也。实语与菩萨共者也。如语不共。无实无虚。无虚故不诳。无实故不异。今言不妄者妄以对真得名。所谓真直一如而已。则虽实亦妄故如所如说。乃名不妄。如所如者所谓如如。四种矫乱。下文备矣。哀慕犹见怜。弟子所以仰慕本师者以闻道也。今不能思惟。恐辱其所以见怜之意耳。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二种。真际谓精见色空。孤山谓是非是义。
  由前阿难析精见于万象。即象非见。离见无象。即离难定。所以茫然不知终始。故文殊述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而为启请。二种即前精见之于色空。为即为离是非是义之二种也。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熏闻云。十方如来。此约果人所证。以示众生所迷。迷证虽殊。见性是一。及大菩萨即圆住已上也。
  长水云。自住首楞严三昧。
  手鉴云。凡诸三昧皆有三相。谓入住出。五识对境。意从门出。远境护根意识却入。此通权小。今唯一心以明三相。谓即照之寂名入。即寂之照名出。入已未起名住。非权小所得。故复云自。又此妙定。融一切法。皆唯自己三昧。故云见与见缘等。见即是根。见缘即境。所想相即识也。此根境识即十八界。摄一切尽。妄心所有。真体元无。如空中华翳目故见。一切诸法不觉故有。不觉即觉。元是菩提。
  补遗云。此文只是泯事归理二谛法相。以由上明见性与境即离之义。泯事归理则无可推。安有是非之相。但前明泯俗即真。故如空华。次明泯真即俗。故云元是。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此有相待绝待二意。相待则分真妄是非之异。绝待则无真妄是非之别。佛只问真文殊外为有为无。有则便有是非真妄之异。相待也。无则唯一文殊。是非从何而生。绝待也。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我真文殊无是文殊。答绝待意也。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相待意也。然我今日去。重示绝待意。欲于前绝待中示其无是非之相。故覆疏之也。今日非无文殊。即上云我真文殊。但一文殊在于今日。何常有是非之相耶。绝待则合上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相待则合是见性非见性之二途也。节公疏云。若立二身。即有是非之相。既唯一体。终无待对之名。此喻真本无妄也。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本是妙明等合上真文殊。妄为色空等合上更有文殊也。色空既立对待潜生。从真有妄也。若知本是空华。绝待于兹显现。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经只举第二月。已影带真月为第一矣。二月既立。便有真妄之别。谁为是月真月也。又谁非月第二月也。第二月捏目所见者。此相待义。合上二文殊也。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此绝待义。合上只一文殊今日非无者也。真月云谁。第二可带第一。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苕溪云。物为所指。见非可指。真性俱离故云出焉。
  荆公云。不能出是非是者。见二法故。令汝出指非指者。知一性故。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苕溪云。觉谓菩提。缘即色空闻见等。前文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真际云。冥谛者数论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也。投灰等即苦行外道。阿难疑云。彼计冥谛及以真我亦遍十方。与此觉性有何差别。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
  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唯得通者能到。彼经第二。大慧举佛昔说如来藏性与外道计我何别。佛述真我。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如来藏性不同外道之我。又为破外道自然。说有因缘。依世间相分别缘起。今引次义为难。
  熏闻云。畏无我句者。外道所计不出四句。谓有无双亦双非。此属无句也。
  补遗云。外道计有神我。畏佛说无我句。故世尊有时亦说真我。故曰不全说无我。外道所计四句正是有句畏说无我。而记主谓外道四句此属无句何也。岂不以佛说无我属外计之无句乎。就佛教四门。空门无我。亦是无句。故云畏无我句。似非因缘恐不是因缘也。与彼自然即合彼自然也。
  孤山云。与者类也。
  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苕溪云。盖言今之觉性自然。似非昔之因缘。则与外道自然如何分别耶。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兴福云。庆喜所疑唯约真体。如来何故约相而破。然一体凝然。理无能所。既兴能计必有所缘。缘则约相方生。离相必无缘理。是以假缘推自。自且不成。相息心亡。永袪邪计。熏闻问。前疑觉缘滥于冥谛及以真我。如来何故但破自然。答阿难云我今观此觉性自然。即是观前觉缘之性所言遍者亦自然遍也。前文云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等。故知对他相滥。虽有三名。自己所疑秪自然耳。自然若破。冥谛真我复何滥欤。
  荆公云。凡言自者。非无所从生。又必有他为对。但一性耳。即非自然。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孤山云。始疑妙性同外自然。既闻逐破。则谓如佛昔说正因缘义。但未知妙性云何符合耳。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因略空塞。缘略明暗。佛言之巧。相例可知。
  真际云。因亲缘疏。故分二门。
  熏闻云。如因明有见。则境亲而根疏。若缘空有见。则根亲而境疏。因缘皆对境破。不对根破者。以境有明暗空塞。推捡为易。根无此相。故不论之。又则阿难见性未脱前尘。由于前尘而生转计。如上文云。汝今因见见性现前等。是故所破并从境说。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苕溪云。非正因缘。非外自然。非不自然者。不无也。谓非无觉性之自然。如下文云。无生灭名为自然。不言非不因缘者。以此中正破因缘生义。故且置之。无非下。此显觉性本无非与不非。亦无是与非是。上句谓因缘。下句谓自然。离则显真非俗。即乃触境唯心。亡然存然。不可得而名焉。
  补遗云。阿难疑请之时。通问自然因缘二义。佛先别答二义。从当知下总答二义。此总中先破性执。从无非不非下破相执。非因缘破因缘性计也。亦非自然性计也。非不自然。乃觉性之自然也。以由上文将觉性自然与破外计自然相类。今分别之。破彼立此也。据理合有非不因缘一句。以破邪因缘立正因缘。如上阿难所引楞伽佛说正因缘是也。今谓此句合有。经家略之。欲生起下文阿难之问。下文问云。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何故又说见性具四种缘。此中若立因缘。何以生起此问。无非不非句破自然之相执。无是非是句破因缘之相执。上文破性。非其自然。今破能非。故曰无非。上立觉性自然。云非不自然。今亦破之。故曰不非也。不非与非不。语倒意同也。无是者。合有非不因缘句。是正因缘。恐执是为病。今亦非之。非是者。即是破性中非因非缘。以邪因缘不是正因缘。今破能不。故曰无非是也。下句总结云离一切相。即相执亡也。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孤山云。手掌喻妄情。撮摩喻推度。虚空喻真心。秪益自劳喻生灭轮转。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唯识明九缘。今经及涅槃但明四种。广略之异耳。
  谷响云。唯识九缘。一空二根三明四境五作意六种子七分别八染净九根本。若加等无间缘则成十也。今经云因心。即分别缘。因眼即根缘也。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