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愣严经集注

_3 宋思坦(现代)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
  意欲明心且止其眼。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正以攀缘妄想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前以七番逐破。复示二种根本。未能领悟。犹执能推。嗟其迷重。故叱以语之。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矍然遽视貌。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熏闻云。相即前尘。想即分别影事。二俱不实故曰虚妄。
  孤山云。执妄为真如认贼为子。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孤山云。阿难谓值佛起善谤法造恶皆由推穷寻逐之心也。不因推寻安起善恶。此则但执妄心能造。不知真心本具。正是偏教之解也。问承事诸佛发大勇猛此乃发菩提心也。岂是妄耶。答前三教人发大菩提心皆妄也。以不达常心本具故。若圆发。心则知常心本具。故观所造唯见理具。是知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如斯了达是圆发心。岂以推寻造善为发心耶。
  熏闻云。阿难但认有作之心。不了无为之性。圆觉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
  苕溪云。阿难以对境觉知异乎土木执为我心。此正当人执之相。忽闻诃斥。故以无情为难。而不知真我无我灵知无知。妙净明心何所不在。斯大权起教。岂庆喜实然。
  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
  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
  携李无云。生法即真如理。忍即智。证此法时忍可印持决定不谬。故云忍。
  熏闻云荆溪云。座无狮子之形。但有所表。故大论云。佛人中狮子。故佛所坐名狮子座。佛之所说名狮子吼。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孤山云。一切因果即十界正报。世果微尘即十界依报。此释上诸法所生也。因心成体。此释上唯心所现也。因心本具随缘能造。故所造法全能造心。依正既是一心。一心实无能所。如金錍云。故知不识佛性遍者。良由不知烦恼性偏。故唯心之言岂唯真心。大教意谓点示在迷妄心性具。故云诸法唯心。故云唯心之言岂惟真心。今此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一段经文正为点示唯心性具。此法生起。由真如不守自性为因。无始妄想熏习为缘。因缘和合成黎耶识。从此变生根身种子器世间等。如水起波。如镜现像。故云唯心所现。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具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草叶有根种。缕结因丝麻。
  孤山云。如涅槃说。空有四名。谓虚空无所有不动无碍。貌谓体貌。如杂集论说空一显色。
  谷响云。杂集论说二十五色。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形平等)不正(不平等)光影明闇烟云尘雾回表空一显色。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性一切心即常住真心。能为九界妄心之本性也。
  荆公云。离垢而净名为清净。即垢而净名为妙净。此心亦即亦离故名清净妙净明心。此明心者一切心皆受性于此。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资中云。分别谓藉缘托尘以立分别。觉即寻伺也。分别觉观并是依他假合。全性自无。如画水印空随手即灭。
  真际云。诸尘事业即色等六尘皆有牵心为缘业用。
  熏闻云。即六尘牵起内心为染净缘而成业用。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纵灭见闻觉知。前六不行也。意有四种。定位。明了。梦中。觉窹。今约明了与五同缘。俱不行也。所取法尘乃散位独头也。不缘外境泯迹藏用。故曰内守幽闲。秪此虚想。是名法尘影事。
  释论云。眼曰见。耳曰闻。鼻舌身同云觉。意曰知。意有四种。谓第六意识中有四。一定三散。定即根本事禅等。所取法尘者。即内守幽闲也。既非入定。又不缘境。故曰散住浊头。长水云。五境不对。明了不行。既绝外缘。故云内守幽闲也。当尔之时不无分别。若便将此内分别心为全性者。此亦非理。而不知此全由第六法尘影像事境所发。亦非全性。乃是意识在独散位。比量别缘取独影境。非是明了同五所取。故云纵灭见闻觉知也。
  手鉴云。在独散等者。谓一意识。有明了独散定梦之四。四之所缘即性。与独影及带质也。故有颂云。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性境者性。体也。境即所缘相分对心故名境。此境从自种生有实体性。名为性境。不随心者。此境自有体性。不随能缘心有故。独影唯从见者。影象由前五落谢尘无自种等为伴。独自而有。此境皆从现分而有故。带质通情本者。谓性种子等皆带质故。情即能缘。本即本质。性种等随应者。随应是不定之义。显上二境随其所应故。别缘者。与五同缘。名比量境。不与前五名别缘。以意识独自缘落谢影像。此亦比量摄。又独影亦通。谓与五缘假五尘时则有质独影。若缘空华毛轮。即无质独影。若独散意识。多取独影。若定中通于三境。梦中定唯独影。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孤山云。我所诃叱。非谓令汝执同土木无心。劝其揣摩分别之心。为当离尘有体。为复离尘无体。
  荆公云。此亦是心。然达本心。则此但是妄。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孤山云。分别性即妄心也。若此妄心杂尘有体。则容是真心。既离尘无体。非妄是何。应知即真汝心。乃暂纵之语。非显真也。
  长水云。世人只知即心是佛。曾不子细度量此心刹那变异。犹如猿猴鹿马。纷然乱想无暂停时。故楞伽云。当于静处观此妄想流注生灭。凡夫不觉。妄谓不动。故下经云。如瀑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觉。非是无流。起信亦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以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故佛再令细微揣摩楷定真伪。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孤山云。六尘如形。分别如影。影由形有。故无自体。心因尘有。岂有体耶。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心随尘灭。修证者谁。手鉴云。杂论分别有三。一自性分别。二随念分别。三计度分别。第八及五皆唯现量。现量所得。自然于境皆显现故。即自性分别也。任运自然分别不待起心筹量比度。故随念即此因声也。计度即下独散也。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长水云。四禅四空及灭受想名为九定。然修此定能成无漏。今言不得成阿罗汉者。此名不得大乘阿罗汉也。
  释要云。灭尽定者。灭六全分尽七染分也。
  熏闻云。缘虑如影举体全无。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熏闻云。身心本不相代。佛之身心不能代我之身心。出家是身。三昧是心。二事各行无相替理。
  手鉴云。如来于空王佛所同时发心。佛勤精进。我乐多闻。此宿习不同。焉能相代。身虽因佛而出家。心不因佛而悟道。如孟尝君荐宋玉于齐王。王三年不用。客谓孟尝曰。三年不见用不知臣之罪君之过。线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由此言之。子之才固自薄矣。
  资中云。涅槃云汝等比丘身虽得服袈裟染衣。心由未染大乘净法。譬如穷子下迷真习妄五道转轮。此与法华喻意稍别。彼喻于人。以背佛为舍父。皆于佛边曾结大缘。犹如父子。退大流浪名之。今譬于法。以迷真为舍父。真妄相关亦犹父子。
  烦恼所知名为二障。烦恼障为根本及随也。所知障亦名智障。障一切种智故。按百法论云。根本烦恼有六。谓贪瞋慢无明疑不正见也。随烦恼有二十。谓忿恨恼覆诳谄害嫉樫憍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也。证真于根本中。广明分别(见惑)俱生(思惑)二类。各有种子习气之异云云。所知障亦名智障者。
  资中云。烦恼名数与前不别。但应名法贪法瞋等。此等正约界外见思言之。即无明住地也。
  唯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苕溪云。前破妄心但离粗执。故今请云发明妙心。将破妄见欲显真见。故复请云开我道眼。又则眼见必由识心。故心眼双举。叩佛音教其旨甚微。问何故先破妄心后破妄见。答应有三义。一者心为迷妄之元。复是人执之本。须先破之。二者心属王数通乎三性。故在前破。见唯眼识但属无记。故在后破。三者所破妄心且离尘缘分别想相。而未能知心性常住。今破妄见则引盲人瞩暗等。以彰见性不灭。乃至举手飞光皆显性无摇动。当知如来善巧方便。从粗至细自浅由深。开示阿难奢摩他路也。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长水云。前光从口此光从胸者。前文从说显心。此文从心显见。万字者表无漏性德。梵语阿悉底迦此云有乐。即是吉祥胜德之相。有此相者必受安乐。则天长寿二年权制此字安于天枢。其形如此卍。音为卍字。佛胸前有此之形。然八种相中此当第一。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熏闻云。志诚纂要云梵书作卍。古经皆尔。梵云室利靺瑳此云吉祥海云。有此相者万德具也。
  华严音义云。卍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主上权制此文著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若西域万字元作此[歹*(〦/(ㄙ*ㄙ))]。宝刹者刹土也。梵音正云差多罗。此翻土田。荆公云。将说如来藏心应阿难等所问。故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如来藏心含摄一切。故有百千色。十方如来同此顶法。今将以开示阿难等众。故遍十方佛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孤山云。圆顿大法超出偏小。喻之以幢。获妙明心证中理也。得清净眼发中智也。
  荆公云。幢以摧伏异类表示我所建立。如宝积经所谓心性清净。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阎浮檀此云上胜。赩盛貌。
  长水云。阎浮檀正云染部陀。此西域河名。其河近其树其金出彼河。此则河因树名。金因河称也。或云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为金也。其色赤黄兼带紫焰故也。观经疏说。阎浮檀金超过紫磨金色百千万倍。唯圣能知。佛身光明犹如聚日。紫磨必不如此。
  手鉴云。由树在香山之上。阿耨达河池之南。半处平原。半临巨海。海中有金。色盈水面。轮王出世。鬼神得之博易人间。故往往有此。居暗室中暗则灭也。然据染部是树名。无故不翻。捺陀此云江。亦言海等。其树之叶上阔下狭。故此洲似彼。地势北阔而南狭。人面上阔而下狭。又其树一年三变。有时生华光色荣茂。有时生叶滋华敷蔚。有时凋落状若枯死。以喻于身有生长死。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熏闻云。敬应曰唯。如是曰然。应辞唯恭于诺。
  佛言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所以者何。汝试于涂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
  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
  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前尘自暗。此有二意。一指种种色为前尘。以无明缘故暗也二暗即前尘。此眼之所对。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
  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资中云。穷其根本递递相推。心为其主。余是助缘。既知是性属心。渐明真见矣。
  熏闻云。世尊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空明心眼今举三缘。但心为主灯眼是助。第六意识已为前文所破。今正指眼根能见之性名之为心。是心无记去真稍近。若深说者即见精明元也。但此中未彰灼而示。且通漫云心耳。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真际云。大众默然伫诲良由真妄未明。若认见境之心前来已夺。若谓本真之见岂假根尘。口既亡言。心希开悟。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资中云。五比丘者阿若多摩诃男頞[鞥-合+(白-日+田)]婆敷。若准余说。三转十二行法轮。一示转。谓此是苦等。二劝转。谓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证转。谓苦我已知不复更知。乃至道已修不复更修。三转皆生眼智明觉。成十二行。能摧烦恼故名法轮也。但是苦集灭道四谛之境。
  准天台四教。立四种四谛。谓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今且指生灭四谛也。言客尘烦恼即见思二惑。非无始无明也。
  苕溪云。此中所问且约昔时小乘所悟耳。意令答出客尘是动主空不动。欲将动以譬妄不动喻真。下文屈指飞光义亦如是。
  法华玄文。显以客尘为见思惑。
  补遗云。玄文云五品圆解。一观四谛圆伏技客根本。枝客者。枝谓枝末客即客尘。准上文二十五王三昧中云。见思烦恼苦。客尘闇障苦。无明根本苦。此则客尘自属尘沙。如法华文句又云断客尘烦恼令无知不生。玄文又云。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不为客尘所染。维摩疏消经。菩萨断除客尘烦恼。云无明不有而有名为客尘。能覆自性之心。最胜王经。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去无来。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孤山云。憍陈那此云解本际。以第一解法独得解名。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涂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佛初成道。对大机则于寂场演华严顿部。对小机则于鹿园转生灭法轮。此乃显示次第。则鹿园唯说小法明矣。而不妨大机密受圆益。于生灭法达不生灭。而皆内秘大道外现小乘。但法华已前咸谓实小。至于今教既已开显故得混同。是故如来举初成而问。陈那于是据始悟而答。须知此文唯在圆也。以行客不住尘质动摇喻妄想分别。主人安住虚空寂然喻常住真心。向云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即是破无明成初住分果也。问陈那岂不破见思尘沙耶。答圆顿所说唯一无明。即今经所谈通言妄想也。以障法性如客与主如尘与空。对待唯二更无他途。但由亡智亲疏。致使迷成厚薄。故强分三惑。义开六即也。问主与客殊。空将尘异。岂是圆中即惑是理耶。答言偏意圆智不兴难。满月况面岂有眉目。雪山比象安责尾牙。须晓大猷方知部旨。
  佛言如是。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佛言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盻。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盻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言如是。
  孤山云。举手开合飞光左右。现生二相。秪是证成陈那义以示阿难也。
  长水云。前明手有开合见无动静。此对外境以辨。次于内身自分动静。动中有不动也。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苕溪云。此因阿难谓身境有动见性不动。寄斥大众迷真常而见无常也。智论明无常有二种。谓相续法坏。及念念生灭。今云从始洎终。盖言从生至死即相续法坏也。既失真性唯造妄业。故曰颠倒行事。然而但是为物所转。正斥能迷之心认物为己。又斥认所迷之境为我我所也。如圆觉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如是则尘劳之境何由出也。故曰轮回是中等。已上经文虽明见性不动。然犹未论此见亦妄离见乃真。
  熏闻云。以动为身等。责其妄想认现前流动之相为身为境。而不知真见之性本无动相也。
  资中云。此寄粗相密谈真见。分别显了并在后文。
  手鉴云。然此迷失总四对颠倒。谓四大非身认为身。无相法身而不认。是第一对。六尘如幻本无而见有。三谛真实本有而见无。是第二对。想念生灭认为真心。真心了然而不自认。是第三对。想念如镜中像全空而见有。真心如镜中明实有而见无。是第四对。一三我执。二四法执。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卍新纂续藏经第 11 册 No. 0268 楞严经集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大唐神龙元年岁次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天竺沙门般剌密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赵宋桐洲沙门思坦集注
  明石盂后学比丘慧基重校订
  明巡视漕河监察御史长安霍达参阅锓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孤山云。经家叙请意者。我以身境为动见性寂然谓契真源。犹蒙斥失。愿闻开示显出二途。阿难但合掌礼佛而默有斯意。故至结集得备叙之。所以不发言者。以屡叩佛慈丞承指诲。内惭暗短未识大方。欲更兴言未得机便。以师严道尊理非容易者也。后因匿王疑断灭致问。如来以不灭为答。遂承佛语方得陈辞。美哉圣人示斯令范。
  资中云。由前佛言云何汝今以动为身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故有斯请也。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孤山云。迦旃延具云迦罗鸠陀迦旃延。上是名。下是姓。说于诸法亦有亦无。毗罗胝子具云删阇夜毗罗胝子。上是名。毗罗胝是母。说于众生在运。时熟得道。又言八万劫满自然得道。此外道六师中二人也。准今经所说。则有三人皆断灭见。故匿王引旃延毗罗而问。后如来举末伽而斥也。狐疑者。颜师古注汉书曰。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河冰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
  熏闻云。述征记曰。北风劲河冰合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声然后过河也。发者越也。挥者散也。托彼邪疑以咨极理。熏闻云前言此身。今云此心者。外道谓身死断灭盖由心灭。匿王既闻佛斥生灭遗失真性。是知若得真性则无生灭。故此问心即是问身。下文信知身后舍生趣生。必亦信知心无断灭。斯亦善权助发机教耳。
  长水云。匿王深体阿难所怀。知于生灭之外求不生灭。心虽密请口不形言。故引外宗冀佛开示。近破外道断见令知死后续生。深引阿难悟真不离生灭妄识。故云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补遗云。前闻见性不动。稍近真明。故身心泰然。本心即是见性。分别影事即指前来穷逐之心。准此文意。阿难大众已认见性本真。不同前来见境者矣。以由默请之后只闻陈如客尘之义。并如来现相。并是审定前之见性。别未闻法要。故知前默请之时已认见性。非分别影事矣。
  此中默请具有二问。一问身心真妄。二问生灭不生灭理。前文佛敕大众以动为身。今疑其真妄虚实也。前阿难答佛头自摇动。佛印许云如是。则见性是真。身动为妄矣。何故斥云。如何以动为身以动为境遗失真性。据此斥词身当属真不当摇动耶。此则身之真妄未决也。心之真妄未决者。向既印许见性不动我已为真。又蒙斥夺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则向之见性总斥为非。毕竟此心又成妄矣。故于此中默请所疑身心真妄虚实未决也。由是言之。此因如来斥词。方疑向之见性真妄未判。二问生灭不生灭理。前斥大众云。从始洎终念念生灭。即指现前日用生灭之事。故今疑云。现前固为生灭。不知不生灭理的在何许。下文答中。先引匿王明不生灭理只在生灭中。答其次问。从阿难即从座起下。答身心颠倒不颠倒义。即判真妄所在。答其初问。今更言其大节。经从佛举光明拳下。明破妄见显真见。总为二节。初明见精。二显真见。以真见难示。且以见精渐明之。以由见性犹托缘尘。以研体性故也。既已晓其见性。自疑未为至当。故有身心真妄虚实之请。所以方明真见也。初明见精中分三。初正明。次陈那下审定。三云何下总斥。于显真见中二。初默请。即二问也。次申明中二。初答现前生灭不生灭。次从阿难下答身心颠倒不颠倒又二。初阿难据迹疑问要其后命。次即时下如来敷陈法喻释其余疑为三。初正明二。初引喻。即以手无正倒喻不倒。一倍瞻视喻颠倒。次从则知下显法又三。初示颠倒。次佛与下示不颠倒。三云何下斥迷。次示相二。初法二。初示颠倒相。次不知下示不颠倒。次喻。喻中亦颠倒不颠倒义。三结斥在文。此且示其大略。子科细目当可意会。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苕溪云。前示阿难见无摇动。后示匿王性无生灭。一往似同。义须甄别。何则阿难以身境为动。此相犹粗。谓见性不动且据现前对扬而说。今佛问匿王肉身变坏。乃至答云刹那刹那不得停住。其相甚微。洎谈见性。自童至耄不迁不变。由是而知。所破生灭则粗细有殊。所显见性则即离成异。圣人引物入如来藏其致渐深。读者详此。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资中云。前念灭后念生。刹那变异如火烧薪必归灰灭俱舍云。诸有为法刹那尽故。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孤山云。佛问两时。答出三时。谓孩孺长成衰耄也。释名云。儿年十五曰童。肤腠犹云皮肉也。肤谓皮肤。腠谓腠理。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年天气也。齿人寿之数。耄惛忘也(此依礼记注又释名曰耄头发耄耄然也)然八十曰耄。时匿王方六十二。盖通言惛忘耳。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答有二相。一约粗相顺观则以十年为限。始从十岁增至六十又过于二。犹云六十有二也。殂落犹云迁谢也。二约细相逆观则始从一纪减至一年。年减为月月减为日以至刹那也。十二年曰纪。前粗相十年而增。此细相一纪而减者。由向自云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则是以今六十有二反观五十是为一纪。故约纪而减。
  资中云。俱舍云时之极小名刹那。
  熏闻云。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时之极长名之为劫。
  熏闻云。荆溪云边高中下边下中高皆名为宛。显了可见故也。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王示不知。意欲如来为凡开演。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熏闻云。恒河或言恒伽。或言殑伽。旧译为天堂来。见从高处来故。此河从雪山顶无热恼池东面象口而出流入东海。
  长水云。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彼庙。
  孤山云。既知见境不易。可喻真性无迁。则动树训风举扇类月。故令先识见无童耄。然后直示性无生灭。
  荆公云。童而了老而眊者相见也。所观无改者性见也。相者了眊之变。故知随尘变灭。性则所观无改。故知常住不坏。
  补遗云。匿王观河之见似同阿难。意则别也。今如来于生灭中示无生灭理。即变论不变。岂与见无摇动身自摇动为同年耶。良以此中既显真见无缘。更将变者为外物。与不变者为二体也。又复应知。此中观河之见正欲显生灭中有不生灭理。阿难见无摇动只为显见精耳。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孤山云。见精即见性也。皱者为变则显生死无常。不皱非变则显涅槃常住。生死涅槃虽分二派。克论体性岂有两殊。言偏意圆。变即非变。若然者。岂但破匿王引外之见。抑亦酬阿难二发之请也。
  补遗云。经中云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此文似是生灭与不生灭乃有两体。以意求之。实不相离。如前文云。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岂非灭即非灭。只由匿王先陈生灭。如来就彼生灭示不生灭。其言似偏。意则实显生灭即不生灭也。阿难灼然。以身为动。则是遗失真性。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具云末伽梨拘赊梨子。上是名。拘赊梨是母。此说众生虽有苦乐无有因缘自然而然也。等者等取旃延胝子二人。准此文意。则六师中三执断明矣。彼之三者。必也执常乎。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长水云。叙其浅悟。但云舍生趣生。详彼深意。必知灭元不灭。随宜领解。主伴同置。未即显言也。
  熏闻云。此且约佛与王俱未显谈生灭即不生灭。故犹同置。应知王若显谈。则无由发起阿难后问。秪由王解身有生灭性无生灭。与阿难云我头自动见性不动。其理似同。是故下文对前为问。
  补遗云。结益之文。经存两意。一破邪。二悟理。良由王信邪师死后断灭。今闻至教。先破邪心。即知身后舍生趣生。除断灭见也。悟理者即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即又悟不生灭理也。孤山亦云。王闻下领悟文。前既乃执断灭以为疑。故今且叙信趣生而结益。既云得未曾有。则是了达不生不灭之圆理也。又复应知。前阿难初知见性不动。尚云心未开悟。今匿王闻生灭即不生灭。故结益云得未曾有。则验前后见性云泥分矣。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言。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资中云。阿难承前起问。据王见闻与我何异。而我即名遗失真性。于王即说元无生灭。良由不达对机之意。故此疑也。
  长水云。据此观河之见。与我见闻无殊。于王即云不生不灭。于我即云遗失真性。然此问意由来久矣。始因手自开合见无开合。头自摇动见无摇动一一佛印皆言如是。此则如来令于妄见即辨真见。无离生灭有不生灭。阿难罔知佛旨。犹谓生灭与不生灭别。遂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匿王知其怀抱。又不发问伸诚。于是引外六师执身死后断灭。所冀佛亲开示即妄见真。贵引阿难无执二别。
  补遗云。如来已答现前生灭不生灭理。而未蒙开示身心真妄之问。阿难欲要其后命。据迹陈疑也。盖由经中。自见无童耄已前。其见精之义与阿难不殊。自如来谈皱者为变去。明生灭即不生灭。其言虽偏。其意已圆。乃至领悟得未曾有。则显性之义乃至真明。非见精矣。今阿难但据匿王先陈之迹以为问词。不知如来演说之后明理性义已有别途也。又亦可阿难但据言偏以为问辞。不晓意圆真明妙心。非己所及故。孤山曰。今闻王答见无童耄。何殊我解见无动摇。王不遭诃。而我见斥。良由庆喜不领皱变即不皱变。全境是心。尚执二途。故有斯问。然经中又据遗失真性颠倒行事为问者。上文用此斥身心。故今举此二句。即是重问身心真妄。再请答前初问也。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携李云。母陀罗结印手也。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
  熏闻云。阿难虽指世人。其实己见亦尔。
  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孤山云。若此颠倒谓垂手竖手也。垂则以手为尾。竖则以手为首。故云相换。首尾相翻。名为一倍。手实无殊。既瞻垂为尾。视竖为首。非一倍如何。
  补遗云。经意以手无倒正。喻非迷非悟。乃悟中了了也。若以竖喻诸佛之悟。垂喻众生之迷。此乃情想分别。于一手中作两样观。如上文以身境为动皆为颠倒。并就众生情想分别言之耳。是一倍瞻视皆颠倒也。以喻意秪将竖手喻悟。若一倍者。乃是于一手作竖垂正倒之观方名一倍。以喻迷情。经中显云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又曰迷中倍人。则知悟中无倍明矣。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孤山云。汝身迷理。比垂手也。如来悟理。类竖手也。垂竖自异。手实无殊。迷悟不同。理常平等。
  补遗云。真如之性本无迷悟。今汝执情强分迷悟。乃于无分别性中而起颠倒。故曰号性颠倒。即与下文认悟中迷意同。又如来之身名正遍知。合上竖手。以由名者实之宾。所谓正遍知亦安有知。以迷望悟。如一倍瞻视耳。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孤山云。令审自身望佛正知汝称颠倒。过由何处得颠倒名。
  补遗云。经中汝身佛身。亦应云汝心佛心。但是文略。故下具云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精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熏闻云。瞪直正反。定目直视也。瞢莫亘反。目不明也。舜亦作眴。目动也。
  苕溪云。夫妙明真心。本无倒正。但由诸佛悟之。假名为正。众生迷之暂说为倒。苟了迷非迷达悟无悟。真心尚泯。复何倒正于其间哉。阿难既以匿王见精不灭。疑乎自身遗失真性。故佛方便以倒正示之。向问颠倒名字。意斥阿难认悟中迷为自身心。即是颠倒所在。时众未晓。于是瞢然。
  熏闻云。认悟中迷为身为心者。以经云不知身心颠倒所在故。斯盖阿难虽知见性不动然犹未绝能见之情。故今因佛问身心颠倒。乃与大众俱昧两端。由是下文皆约身心广辨真妄。
  补遗云。今详经意。颠倒所在。良由不晓诸法唯心。此者终不以身境在外自为。若知诸法唯心。汝身汝心皆是妙明心中之物。向斥遗失真性。良在兹焉。
  佛兴慈悲。哀慜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孤山云。机熟即说。感应无差。喻以海潮来不过限。
  补遗云。涅槃三十六云。大海有八不思议。一渐渐转深。二深难得底。三同一咸味。四潮不过限。五有种种宝藏。六大身众生在中居住。七不宿死尸。八一切万流大雨投之不增不减。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资中云。色心诸缘等总有五法。一色法。二心法。三心所有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此五皆依真心所现。如镜中像。
  真际云。八识心王识自相故。五十一心所识相应故。十一种色识所变故。二十四不相应识分位故。六无为识自性故。摄所归能。摄相归性。故言唯心所现。
  熏闻云。此依法相宗释也。若山家谛境明之。所现之法不出十界百如三千世间俗谛之境也。能现之心即三千真中之理也。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妙明性觉也。真精性识也。合此觉识以为妙心。所谓妙明真心者即此心也。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