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

_15 布莱恩·魏斯(美)
并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惋惜伤情倒是真的,买个好东西,可以
赏玩半天,说珍惜还有话说,但也是过了就过了。
为了解决这种生命经验匆匆忽忽的流动,人们会去寻觅流
动生命里一些较恒久的意义。史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Irwin
Yalom是个喜爱沉思的人,他说,我的作法是把重点放在生命
中一些不变的事上——就是“既定存在的事实”,包括了“死
亡”——生也有涯;“孤独”——在人来人往之中,我们依旧是“生
而孤独”,没有人会代替我们死;“自由”——我们既然活在这世
界上,就得为自己做决定打算;“无意义”——外在的世界并没
有内在的意义,是我们把意义灌注在生命里头,意义是自己设
计的。

Yalom的话比较坦诚,他指出了人活在世界上的本来面目。
在中国的俗谚里,也有类似的话语,“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
时各自飞”,“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这些话往往被人视为
“人生狠话”,认为这种观点不是太露骨残酷,就是消极。
因此,Yalom的话若是说给一般人听,即使不像老太太那
样“呸、呸”几声,也会不以为然,以为“哪有这种神经病,一天
到晚把死、自由、孤独挂在嘴上”,简直太不吉利了。
Yalom医生对心灵的奥秘采取比较坦诚的态度。他最喜欢
的生命箴言是:“当你参加别人的丧礼时,弄清楚,那也是你的
丧礼。”他引用玄学诗人John Donne的话说“当丧礼的钟声响
起,那是为所有的人敲的”。这是很不吉利的说法,但是却千真
万确。
如临生命深渊
他曾经有个病人,就在得知他的太太罹患末期癌症之后,
做了一个恶梦,梦见老家残破,自己被怪物追逐。Yalom突然
领悟到,那破败的家是病人的身体,太太将亡,病人恐怕也难
逃一死。
这就是“生命的深渊”。我们的潜意识里永远潜存着对死亡
的畏惧;只要我们活着,潜意识就存在着死亡的意象。在这生
死相对的人生里,是不是有更高的智慧来教导我们?
魏斯在治疗女病人凯瑟琳之前,自认为是保守的科学主义
者。他从来不相信超心理学的鬼话,只相信科学能验证的事物。

他用科学的方法治疗凯瑟琳,历经18个月毫无效果。凯瑟琳是
个典型的恐惧症患者,她害怕水,甚至连吞药丸都怕被水呛到;
她怕坐飞机、怕暗,也害怕死亡。她的病情一再恶化,夜里经
常一合眼就做噩梦。魏斯对这种病症并不陌生,他驾轻就熟地
让她回忆童年往事,开些抗焦虑剂让她容易入睡些。
开始治疗的时候,魏斯隐约觉得凯瑟琳的童年一定发生了
什么事,几经挖掘,凯瑟琳只记得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在凯
瑟琳五岁的时,她依稀记得自己曾经被人推到游泳池里,再被
救了出来。可是,在这件意外事件发生之前,她早就对水怀有
很深的恐怖。11岁时候,凯瑟琳的母亲因为严重的忧郁症入院。
她的父亲是个酒鬼,哥哥常常在夜里到酒馆,把烂醉如泥
的父亲拖回家。酒醉的父亲常打母亲,弄得全家鸡犬不宁。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像这样的家庭,魏斯相信童年的凯瑟琳一定受到了一些深
刻的心理创伤。就诊之前,凯瑟琳的状态很糟糕,连续两个晚
上都噩梦连连:开车过桥,桥居然垮了,她连车带人摔到河里,
逐渐没顶;另一个梦,在一间黑漆漆的房间里,她想逃出,却
在黑暗里被东西绊得东倒西歪,逃不出来。
魏斯在他的日记上写道:“第一次治疗凯瑟琳时,我从来不
知道我的生命将由此被颠覆了——这个担惊受怕的女子坐在我
的前面,居然是个催化剂,把我的生命完全改观了。”

魏斯医生到底改变了什么?为什么这么一个科学家居然开
始相信前世轮回?为什么这位科学家愿意冒着风险及嘲笑,把
他的真实故事昭示天下?
原来,他从凯瑟琳的治疗里,突然摆脱了科学的约束,陷
入人类巨大的奥秘里。
魏斯曾几次劝凯瑟琳做催眠治疗,可是凯瑟琳硬是不肯,
她害怕那种似梦幻般的黑暗。有一次,凯瑟琳随她男友到芝加
哥,进入当地的古博物馆参观正展出的古埃及文明展,忽然有
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当导游解说的时候,她会不由自主地纠正
他。凯瑟琳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回到迈阿密之后,魏斯再度
说服她接受催眠,她终于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了。
于是,魏斯要她回忆早期的事,在催眠中说话。照魏斯的
临床经验,凯瑟琳的症状应该会好转。但不幸的是,凯瑟琳的
病情毫无转机,于是魏斯再度催眠治疗,把她引到两岁,但无
事发生,魏斯又引她往一岁走。突然,魏斯听到凯瑟琳说出一
些他从未想过的事:“我看到通往一个建筑物的台阶,那是一个
好大好白的建筑物,白色的拱门,没有门廊……我穿着一件长
袍,很粗的料子,我的头发系起来,长长的金发……”
前世今生历历在目
魏斯不禁惊呆了,他催眠过上百的病人,却从未碰到过这
种事。他的脑中猛然闪过一个念头:“莫非是轮回?莫非她在说
自己的前世?”他又细细地问了一些生活细节,显然凯瑟琳并不

是在瞎扯,一切清晰无疑。魏斯寻思道,凯瑟琳患精神分裂吗?
这些话是来自她的幻觉吗?是分裂性格还是病态性格?魏斯又
从她的临床资料里,一一否定了这些症状。
魏斯的心情恍若隔世。他觉得自己好像碰到了一些心灵之
秘。前世记忆?
这个陌生的知识对他这个科学家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可是
却又在眼前活生生地发生,搞得他又不能否认。
魏斯又问凯瑟琳记得什么,凯瑟琳又说了她的两个“前世”,
一次是在公元1756年,她是个西班牙人,名叫露伊莎,56岁。
当时由于瘟疫,许多人都生病了,露伊莎也正病着;另一次,
她是个妓女。经过这次催眠后,凯瑟琳的病情才开始好转,年
轻的活力及妩媚又回到她的脸上。虽然,她不相信轮回之说,
可是她确实感受到“前世”鲜活的记忆,以及强有力的冲击。魏
斯医生却没有这么好过,他翻查有关前世的书籍,却又对轮回
疑惑重重。他是典型的犹裔美国人,在学术上力争上游,在大
学念化学,在医学院搞生理精神医学,全然不信转世之说。
可是凯瑟琳每次的催眠治疗都会说一些与她前世不同的经
验,也描述自己如何死亡。根据研究濒死经验的雷蒙。慕迪博
士的说法,人们死亡之前会“飘浮”着离开肉体,而凯瑟琳也是
这么说的。

浏览千年万年的我
魏斯翻阅布朗大学杜达斯教授的文章,也读遍了其他研究
第六感学者的书,愈来愈觉得自己在变化。他开始怀疑科学给
他的限制,问题不在于科学的对错,而是他发现人对自己生命
的态度并不是科学关心的主题,但人是通过经验关注生命的。
美国“神经与精神医学之父”梅尔(Dr. Adolph Meyer)教
导他的学生时,总喜欢说一句话:“不要在不痒的地方搔。”意
思是“不要去碰没有发作的部分”。Yalom说,“死亡”的阴影在
人生各处莫不痒,而魏斯正搔到了痒处。
这个痒处并不是凯瑟琳口中说出的“前世”,而是“前世”的概
念。它突然把“死亡”的意义做了一个很大的转换:我们并不只
是活在肉身的数十个寒暑,而是活在一个千万年的时间视框里;
“看遍一生”并不只是回顾眼前这个肉身的一生,而是把千年万
年的一生一世翻转着看,像浏览着千年的日记。
所谓的“我”,突然化身为千千万万个人,时而为高官,时
而为奴仆,时而得意一生,接着可能穷困一辈子。在一个“一生”
里,我们只看到一个“我”;在缺乏“前世观”的视框下,我们总是
固执地把这个“我”紧紧地怀抱着,过度认真地对待它。可是,
一旦把这个“我”放在千古里看,它只是我们亘古生命脉中的一
个人相。于是,把自己放在“不止一生”的观照里,“我”突然被提
升到一个较高智慧的位臵来观想——那是一种超越生死的解放
感。

马丁。海德格尔教授(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
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早在1929年,他就探讨了这个问题。他
深深了解,人的肉身会死亡,但是人真正体会到“自己会死”的
念头后,却可以使生命充满生机。在某些宗教里(例如禅宗),
修道士总是把“生死大关”当作参悟的目标,参破生死并不是准
备去死,相反的,那是为自己寻找活路。死亡是事实,但死亡
不是生命最后的时刻,如果把肉身的死亡当作最后的终结,那
么我们从出生的一刻就注定了死亡。这是相当缺乏意义的简单
思维。
意识死亡灵犀浮现
于是,海德格尔在巨著《存在与时间》里提到,人有两种
基本的存在状态。一是“没有死亡意识”的世界,人们以世俗价
值的“物”作为存在的目标。
当我们迷恋功名成就时,功名成就的价值便不容许我们去
思考死亡。因此,在这样的世界里,死亡要被排斥在意识之外,
我们要假装它不存在,或者独断地主张“一死百了”的便宜话头。
生活在这般世界的人,往往必须以竞争的心虚张声势,活在不
能太真诚的生活中。
另一个世界叫做“灵犀意识”,在这个意识世界里,人们知
道肉身的脆弱,但是在精神上,你必须用心去承担活着的责任。
人会变得有灵性,乃至理解“死亡”的意义,使自己真诚地度过
自己的生活。

俄国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受刑前几分钟被释放,头脑
从世俗的思维转入“灵犀意识”。托尔斯泰也曾在《战争与和平》
中描写主人翁安德烈也经历过这种转化。安德烈前半生过着官
僚式的空洞生活,而当他被拿破仑的军队逮捕,同样在最后时
刻被释放后,他的生命变得神采飞扬,因为他开始懂得为自己
承担责任。可以说,“死亡”让人们对自己产生了一种承担的勇
气。
在世俗的思维里,我们只有逃跑。有个寓言说明了这种逃
跑的困境。有一天,有个人看到“死亡天使”站在市场上跟人聊
天。天使说,今天我在这里有几个人要召回……话都没说完,
这个人就吓倒了,深怕自己就是那些该死的人之一,于是他跃
上快马,一溜烟离开了本镇,到了远方一个叫“沙马坎”的小村。
天使继续他的聊天:“某某在哪里?”那个“某某”刚好就是那个飞
奔到“沙马坎”的人。有人告诉天使,某某应该在本镇。天使说:
“怪了,他应该是四个礼拜之后在沙马坎见到我的。”
“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驼鸟永远逃不掉死亡。从精神分析看,
那是因为潜意识里,死亡代表了巨大的虚无,我们害怕掉到那
“心灵的深渊”里。
翻开人生新页
魏斯医生的经验还不算戏剧化。有一个酒鬼用另一种方式
点醒了自己。由于酒瘾太严重,他被家人逼迫去参加戒酒团体。
可是这位酒鬼依然故我,常常醉醺醺地参加戒酒的讨论会。有
一次,他实在是醉得太厉害了,在讨论会中昏迷过去。大家把

他抬到长沙发上,围在他的身边讨论该怎么办,最后决定送医
院。这个过程都被摄影机全程拍下来了,有人就把这盘录影带
送给这酒鬼。
酒鬼一个人看着录影带,想起当年他的酒鬼哥哥死的时候,
一伙人围在他哥哥的尸体旁讨论丧事的情景。现在,他发现自
己仿佛就是一个死去的人,亲人在他尸身旁边讨论他死后的事。
他一边看,一边发毛,仿佛就这样死了一次,现在又活过来了。
这使他恍然大悟,开始思索自己的一生该怎么过。
有一个肾脏病病人,每天为洗肾痛苦万分。后来有个机缘,
她得到换肾的机会。移植手术非常成功,她仿若重生。她自己
感叹道,这个手术使我体会到两种生命。
第一个“我”已经死在洗肾的时候,那个“我”不敢面对死亡,
是个世俗的“我”。第二个“我”是个重生的人,从死里生出来……
第一个“我”是个对人世轻忽的小孩,它只是“被日子过”,一
味地抱怨人生不公平、食物难吃、衣服难看、上课打盹、别人
太啰嗦;他的人生目的只是在找哪个地方有好玩的,哪个地方
能买到好吃的,哪个地方可以消磨时光……日子就这么漫无目
的地过下去了。这个“我”被一切肤浅事物羁绊着。第二个“我”
就是现在的“我”,被生命的奇妙陶醉着,看那蔚蓝的天空、美
丽的花朵,才知道有价值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因为面对死亡,
才懂得了真正的生活。

真诚拥抱世界
美国参议员纽伯格获知自己的癌症已到末期时,才翻然领
悟生命的真谛是什么意思。在死之前,他提到自己的变化:
“在我得知自己的癌症恶化时,我不再想到我参议员的高位、
我在银行的存款或者对这世界的野心。自从生病之后,我与妻
子从来没有吵过架。但过去,我总骂她老是不从牙膏的底部挤
牙膏刷牙,煮的饭菜难吃之极,不会招待我的朋友,花太多钱
买衣服。可我现在顾不上这些琐事了……”
“反之,我开始把以前理所当然的事视为恩赐——能够与朋
友共餐的快乐;搔搔狗儿的耳朵,听它打嗝;能有老伴相伴;
在床上守着床灯,静静地读书,看杂志……即使是喝杯果汁,
我也觉得是生命的恩赐。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生命的救赎,我
知道我的肉体将毁,才使我捕捉到了人生的真义。想想过去的
荒唐,最健康的时候,我被那种虚假的骄傲、错综复杂的价值,
以及五光十色的琐事搅和着。”
不再渴求全然满足
纽伯格的第二个世界就是读者熟悉的阿保美代文学——在
阿保美代(日本漫画家,用漫画写散文的作家)的世界里,自
己与这个世界是如此真诚地拥抱,一个小小的散步,踩着落叶
细细地品味,领略自然的美;与人说话,不再害怕,不再虚饰,
因为曾经面对过死亡,已经没有什么好怕的了,真诚成为生活
的核心。

宗教的真谛往往强调的是“不再渴求”。放在现实里,只有
曾经接近死亡的人才能领略。与弗洛伊德齐名的荣格在经历“生
死一线”的心脏病发作时,就体验到这种“不再渴求”的意义。
当荣格心脏病发作而濒临死亡之际,他感到自己好像浮在
地球的表面上,逐渐要离开这个星球,他知道这生就要过去了。
虽然那时的感觉很痛苦,可是却赋予他一种全然的满足。荣格
说,那时他觉得“不再有任何渴求”,有一种很自由平和的心情,
一种深刻的解脱。后来,发现自己又被拉回到人世时,他感受
到一种难忍的压抑感,好像又要回到“小盒子”里。他才理解到
在人世间,生活原来就是一间囚牢,人被人世的诸种力量紧紧
地攫住。
荣格停留在这种濒死状态好几个礼拜。他说,这是他一生
最美好的经验,“整个身子悬浮在空中,自己像是在宇宙的子宫
里被呵护着,虽有无尽的空旷虚无,但深度的快乐使我不会害
怕,那时我心里想着:这真是无可伦比的福祉,其美妙处难以
言喻。”“唯有舍弃,才能再生。”
望尽千帆身心安顿
魏斯也发生了类似的改变,他说:“日复一日地听着凯瑟琳
的录音带,我的疑虑渐渐消融,我的生活变得很单纯,更容易
满足。我不再与人玩人情的把戏,不再以自己的身份做虚骄的
身段,变得更坦诚、更直接。”

魏斯觉得,如果世俗的繁华不能帮我们找到安心立命的智
慧,那么我们必须用另一种意识来保持仁爱与简朴。在那种意
识里,我们有着对人类望尽千帆的终极关怀。
一旦我们跳过那道阈限,眼前顿然开朗,一切身心终将安
顿。

附二:我看“前世今生”
前世轮回的观念对佛教的善男信女来说,是毋庸臵疑的。
但是对20世纪受过西方科学洗礼的人而言,却是无稽之谈。《前
世今生》一书出版后,挑起了许多读者对生命、死亡、轮回、
前世、来世……的好奇与迷惑。我们特别邀请了台湾著名作家、
翻译家胡因梦女士,前台湾超心理学学会理事长、学者黄大受
教授针对“前世今生”这个主题,进一步探讨人类心灵的奥秘。
从追逐前世到老实修行
胡因梦
前世追溯(Past-Life Regpession)的实验我自己做过。
我是看了莎莉.麦克琳的《面临困境》后,才知道美国新墨西哥
州有个神奇的女巫师。这位女巫师从小就有与大自然合一的经
验,常常觉得自己是树或石头。后来开始有灵疗的能力,并且
学会了中国的针灸。她把针插在人的7个轮脉上,那个人的意
识里就会出现前世的画面。我有一次去美国,就特意从纽约飞
到新墨西哥州这个“光疗中心”(Light Institude)。这个地方
很偏僻,但是很多人不远万里从世界各地飞来,想借着前世追
溯来认识自己的潜意识里到底有些什么东西。

这位女巫师本人已经不做治疗了,而是训练一批助手来做。
先是一位犹太籍的女助手来帮我做,我对她感觉不好,于是换
了一位印度籍的。“光疗中心”的宣传上说是用针扎轮脉,结果
她并没有用针扎,而是用指压加上一些心理暗示,想要引导我
慢慢进入深层意识状态。我这个人通常都保持很清醒的状态,
不容易接受暗示,眼见这个印度女人费了好大的力气,花了好
多时间,我却什么反应都没有,心里觉得有些不忍,就编了两
个故事来满足她。于是她就用我编的故事一条条地分析我的个
性。我从纽约赶过来,花800美元来做前世回溯,她们却没有
按照宣传上说的来做,我就发了一顿火,结果那位印度女人引
咎辞职,犹太女人也被解雇了。
这个经验使我了解到前世追溯并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不是
每个人都能进入那种状态,这次实验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毫
无收获。
但是,曾经有位密宗的喇嘛用“神通”来看我的前世。但我
觉得我知道前世以后,对我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我知道以
后,它就变成一种概念,一个心理暗示,这个概念与心理暗示
会多方限制我。譬如说,我的前世做过法师,也有很多世是贵
族,法师和贵族这个概念一旦进入我的意识,我可能会自我膨
胀,意识扩张,也许生出权威感,也许有了先入为主的结论。
这些都会阻碍我用开放的态度,即所谓的“空性”来面对自己或
他人。因此追溯前世对我来说并没有帮助,反而生出障碍。

我以前对前世很有兴趣,在美国找过很多的心理医生,想
要通过他们来了解我的前世。但是经历了种种意识扩张的体验
后,我还是回到了佛家正统的修炼道路。
佛家不强调前世或后世的最主要原因是:以佛家的角度来
看,我们无意识里的全部记录,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全
都存在我们每一刻当下的意念里面。也就是说,我每一刻的起
心动念已经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记录——现在的一切是
未来事情的原因,而过去种下的所有因现在都在结果。所以佛
家不强调轮回,甚至不强调过去心、未来心,而是训练一个人
永远维持一种清醒的状态。这种清醒状态就是在每一个当下、
现在,都能够察觉到的意识活动。
譬如说,我现在的想法是什么,我的感受、内在情绪、情
感状态是什么……这些我全部都要觉察到。这个察觉
(awareness)就是佛家强调的佛性。在纯粹的觉察里是没有意
志力的,不是刻意在做这件事情,而是在放松的状态,维持头
脑的清醒与机警。通过这种察觉,我们才能深刻而完整地了解
自己的意识活动。一个人如果能随时随地维持这样的察觉,就
不需要借助催眠,或进入前世、后世来了解自己了。
我们维持头脑清醒,通过不断的察觉,达到一个成熟的阶
段后,就有能力一目了然自己在搞什么把戏。到那个时候,我
们的心就可以安住在每一个状态里面了,不抵抗,不逃避,久
而久之,就会收获“开悟”的经验——“悟”就是这样产生的。
基本上,我不排斥也不否定意识扩张的经验。我认为研究
前世今生有治疗的功效。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有病,很严重的

心病。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知识的障碍
愈来愈多,所有这些东西都会纠结成我们内心的烦恼与幻想。
我们研究前世今生,主要是站在治疗的角度,而不是追逐外在
的现象。凡是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东西,我想都有它的价值。
人会对前世有兴趣,基本上都是因为对自己有兴趣。人在
这个世上,研究命相也好,灵魂也好,修行也好,对真理的兴
趣也好,都是因为对自己感兴趣。我一开始是对哲学有兴趣,
接着对超心理学有兴趣,后来才进入正统的佛家修炼之路,在
生活中老实修行。
以前世戒今生,用今生修来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