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

_16 布莱恩·魏斯(美)
黄大受
根据我50年来研究历史学、超心理学的经验,以及多年耳
闻目睹许多轮回转世的故事,我相信前世轮回,也相信鬼神等
灵异现象。
超心理学会成立以来,不断从各方收集到关于前世轮回、
灵异现象的资料,也常有人打电话来谈这方面的事情。我个人
长年往返于世界各地,也见闻了不少奇人异事,相关的事例非
常多。我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记载:明朝王阳明先生一日出巡
时路过一座寺庙,举目一看,似曾相识之感油然而生。走到后
院一个封闭的房间,更加熟悉,他向住持询问,得知此屋是50
年前前住持过世后才封闭的。王阳明非常好奇,坚持要开门一
看,进屋后发现了前住持留下的一首诗,诗的大意是说50年后,

开门入内者就是他投胎转世之人。王阳明这才发现,自己的前
世原来是一位出家和尚。
在台湾有一对夫妻,先生很年轻就去世了,太太在先生每
年生日时都煮面祭他。多年以后,一位年轻军官每年生日都梦
到有人煮面给他吃,一天路过此地,仿如梦中吃面的地方,进
屋拜访之后,赫然发现自己与墙上年轻先生的照片长得一模一
样,年老的太太也认识他,说:“你终于回来了。”他才知道眼
前的老太太原来是自己前世的妻子,不禁恍然大悟。
我认为我们应该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前世轮回。目前
社会上有两种迷信现象,一种是宗教迷信,一种是科学迷信。
前者是因为对某种宗教的狂热信仰而产生的盲目信从;后者则
指过度信奉科学实证,认为无法用科学实验证明的事都是无稽
之谈,都是不存在的。我认为前世轮回不是宗教迷信的产物,
它确实存在,虽然目前还不能以科学的方法来开发、研究它。
更重要的是,我们之所以会对前世轮回有兴趣,是因为每
个人都想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即有前世轮回则人必有来生。所
以我们若想从前世轮回上获得一些益处,就应该把精力集中在
今生后世上;要想有一个更好的后世,今生就应该多发善心、
许善愿、做善事、结善缘、收善果,使得今生祥和圆满,后世
当然就会更美满了。

附三:前世与今生的交会
《前世今生》座谈会
黄荣村(主持人,以下简称黄):《前世今生》这本书在
台湾的畅销,让许多作者又羡又妒。我们希望能听听著名医生
王溢嘉、学者高天恩对前世今生及这本书的看法。
王溢嘉(以下简称王):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对各种怪力
乱神及神秘现象极感兴趣。但我读遍各种文献,却发觉我不相
信。老实说,我其实是随时准备相信这些神秘现象的,但到目
前为止,我尚未发现任何研究的报告或事迹足以说服我相信它。
高天恩(以下简称高):我个人专业研究的方向是英美文
学,但20年来,对于欧美文学中的神秘主义,或宗教与科学间
的关系,我也有较高的兴趣。我本身是佛教徒,在密宗的修持
上已摸索了十几年。对《前世今生》这本书,我并不特别赞成
或反对,对作者整本书的成就,我的立场是Yes,but……此书
中描述的经验,其实可以以佛家的人生观、宇宙观来解释。作
者的写作态度颇为诚恳,但我认为某些部分他囿于知识的局限,
处理得不尽理想。本书原名是“Many Lives,Many Masters”,
直译为“许多的转世,许多的导师”,而“Masters”一字,即文中
所谓的“大师”。作者限于学识、经验,似乎未将其特质及层次
加以界定或归类,这其实也是可以用佛家宇宙观加以理清的。
此外,我也希望能够就西方科学家对科学的反省,谈谈科学知
识的局限性——有些事情科学是既不能做假设,也很难求证的。

黄:我们先请王医生告诉我们本书作者的话可信不可信?
如果可信,书中的个案凯瑟琳可信不可信?
王:站在科学及精神医学的立场来看这本书,我们会发现,
其实,类似的书国内外都有。比较特别的是,本书标榜作者是
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著名心理医生。在这点上,我对于魏斯医
生的开放心灵与职业勇气感到敬佩,但如果我们从严谨的科学
及精神医学观点来看,却又不得不失望了。本书提到的一些事
例,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是值得怀疑的。凯瑟琳在催眠中自称回
溯到公元前1863年的前世,据她所言是埃及时代,但是她为
什么会知道当时是“公元前1863年”?书中所述的每段回忆大
都同一模式。魏斯医生应该锲而不舍地要求她以当时当地的语
言说话、沟通。至少,也应该质疑为什么一个公元前的女性竟
然会使用现代美语。可惜的是,自称具有怀疑精神的魏斯,却
对这一疑点视若无睹,他所做的努力只是把凯瑟琳的话原封不
动地抄录下来,却又大言不惭地宣称轮回转世在他的办公室里
得到了科学的证明。另外,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检视,魏斯医
生未指出一个极为重要的统计数字:透过催眠所唤起的回忆只
有50%的可信度——被催眠者所忆起的往事,可能有一半来自
于幻想、催眠师的诱导或暗示,甚至是为了讨好催眠师而编造
的故事。这里,我觉得他疏忽了,甚至无视一个心理医生应承
担的责任。
本书标榜耶鲁医学博士所著,但该院1950年曾发生过一
件轰动医学界的大丑闻。一位名叫柯迪亚的人类学家,为探讨
心理医生与病人间的互动关系,征得院长同意,假扮成一个精
神异常的患者,到该院就诊。心理医生按照传统疗法,要求其

住院医疗,柯迪亚佯装精神状态不佳,在该院诊治了几个月,
后来医生觉得他的病情已有好转,准予出院。事后院长才告诉
医生,这位病人是伪装的,医生感到很愤怒而且觉得被羞辱了。
此事在学界堪称大事件,也使得整个学界痛下决心反省到底何
处出错?后来,整个心理学界便放弃了精神分析的倾向,回归
生物医学为主流的模式。说及此事并不是要说明凯瑟琳所言是
个骗局,而是要强调一个心理医生不能只根据病人所叙的内容
即著作成书。虽然此书标榜科学,但我总觉它这方面的色彩稍
淡,反而像一本报道式的小说。
黄:凯瑟琳是魏斯所在医院实验室的化验员。根据他的观
察,凯瑟琳不该有次元、空间、能量等较高深的知识,所以魏
斯医生觉得可信度很高,基于此点请您解释一下,好吗?
王:书中并不能看出次元等有何特别的地方,也没有一般
读书人所不能懂的较高深的学问啊。
黄:现在有请高教授——一个“修炼过的”人——谈谈自己
的看法。
高:我同意这本书绝不是最好的谈论轮回转世的书。这本
书夹议夹叙的写法确有可议之处,书中的故事确实是有闻必录,
但我也相信该书所描写的案例绝不是一场骗局。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透过修行以明心见性,经禅定,甚
至服食迷幻药,都可能接触到多重宇宙,达到各种不同的意识
境界。佛经上也指出,释迦牟尼成佛后,对于宇宙间一切往生
往世,以及无尽的来世,刹那间便能了若指掌。我们一般人虽

无法达到那么高的境界,但人与人之间还是有不同层次的差别
的。不得不说的是,凯瑟琳回忆的86世,其中有许多疑点。例
如,她每次的轮回全是转世为人而未曾进入畜牧道,以佛家的
观点而言,医生在这方面不曾质疑,可能是因为知识不够深。
但我必须强调的是,佛教虽然有轮回的观点,但并不寄望于自
己会有一个更佳的来世。因为,佛教轮回的最终目的便是要超
脱轮回,达到涅的境界。
西方现代的科学发展至今也不过300年的历史,它有自己
的假设、程序,以某些工具求证,求得某种客观结果,但也因
此有其局限性。我想举一个真实的例子说明这一点。1877年,
美国堪萨斯州的凯西(Edgar Cayce)因喉咙剧痛前去就医,
结果在深度催眠之下,他竟然能为自己及别人开药方治病。而
且,渐渐的,他指出病因不只是肉体的因素,还包括前世等等。
因此,他除了开出药方之外,也会要求病人做一些善事、多修
行等等。虽然清醒后凯西完全不懂这些专业医学知识,甚至因
轮回的观念与他信仰的天主教相抵触而极为不安,但在20世纪
20~40年代,共有2000多人接受过他的治疗并得悉他们的前
世姻缘,也借此了解到他们今生的性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即
使有些人间隔十余年后再度求诊,凯瑟所讲的前世因果还是一
样的,所以可信度相当高。凯西则自述自己某一世是埃及的祭
司,具有超能力,但因纵欲过度,德行不彰,所以此世努力修
行补过。凯西的这段事迹至今还有录音记录,这些也会令我们
思考,是否在催眠状态下获得的知识与讯息,都只能被贬为“催
眠师的诱导或深度暗示”的结果,而且也似乎可以当《前世今生》
一书的佐证。

黄:这一事例未必就能充分表达前世今生中的轮回观点。
可以请高教授谈谈您在夏威夷皈依西藏高僧,以及这位老师圆
寂及转世的情形吗?
高:当初,我在夏威夷皈依这位西藏高僧,追随他学佛法,
与我阅读轮回转世的书有关。佛家的许多经典,都曾述及生死
轮回,仅以《高僧传》安世高为例。汉朝时,安息国(今之伊
朗)的王子安世高在汉桓帝时来到中国会稽还债,在暴乱中身
亡。而前世杀他的人当场目睹后,有感于他“三世因果,丝毫不
爽”便开始修佛。而梁武帝爱妻死后变蟒蛇,唐朝悟达国师“人
面疮”等故事也都耳熟能详。
黄:当年子贡曾问孔子关于人死后有没有灵魂,孔子出于
教化的目的,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墨子则认为人死后
有灵魂。
王:我必须先陈述一个事实,即有关于凯西的资料都是由
他家人成立的一个基金会所提供的,而且他的事迹主要是在电
视、收音机上流传,学术界对他的研究极少。这可能是学术界
的疏忽,甚至连美国灵学研究会(ASPR)都没有调查过他的
资料。凯西喉咙剧痛,可能由于神经及心理因素,也许不吃药
也能痊愈。另外,凯西开的药方大部分以草药、饮食建议及按
摩疗法为主,这也是一种信心疗法。至于有关凯西的种种超能
力,我们也许应该持一个开放的心灵,“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
无”。我想指出的是,我们如果把许多神秘现象视为一种思辨的
哲学是极有趣的一件事,但如果当真,可能就会造成很大的麻

烦。至于轮回转世之说则比较复杂,在科学上尚有争论。另外
它也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予以尊重。
黄:能否请您再谈谈书中关于前世、轮回及宗教信仰的内
容?
王:我对佛教经典不太了解,但读过一些笔记小说及人类
学的调查资料。而笔记小说其实是古代的“报告文学”。在中国,
人畜轮回是很普遍的,但西方则很少见。值得注意的是,笔记
小说中的转世故事特别指出了轮回对人伦的破坏。清朝李庆辰
的《醉茶志怪》记载了一则故事,说一个秀才死后,灵魂走到
女儿家里,而他的女儿正临盆待产,结果秀才一个闪失,投胎
成为女儿的儿子。秀才因痛苦这一结果,变成哑巴。一家人得
知此结局,不但没有因转世轮回而喜悦,反而因遭此人伦大变
而抱头痛哭。
我举此例是想说明,儒家的伦理观是建立在唯一可见的现
世观点上的。如果凡事要考虑无数的前世业障,对于儒家的人
伦观将造成极大的破坏,所以儒家是绝对排斥转世观念的。笔
记小说代表了人们的想法,可满足一般老百姓对灵魂不朽的渴
望,也提醒大家这份渴望可能会对现实带来困扰。它所代表的
是儒家和佛家两种思想在中国人内心的纠葛。
高:佛教有很多层次,并非单纯的吃斋、念佛、修桥、铺
路,它更是一种修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王先生真有
科学实证的精神,不妨试试修禅。谈及笔记小说对人伦规范的
破坏,我认为王先生似乎放弃了科学的求证立场。另一方面,
关于人伦立场,佛家常言:“众生如母”,相信在无限的时空之

中,众生会经历无限的轮回,因此六道众生皆可能是我累生累
世之父母,如今沦为畜生,我何忍食其肉?因此,素食主义对
佛家而言,是一种大孝,一种悲悯情怀,是人伦关系的极致。
我还想再举个例子。赫胥黎从早年的虚无主义到不可知论
者,再成为一个神秘组织的信仰者,可以说极富戏剧性。1955
年赫胥黎在第一任妻子患癌症临终前,遵循《西藏度亡经》的
作法,在妻子耳边不断地呢喃叮咛,要她放下一切人世间的牵
挂,纵身迎向前面的清静法界。赫胥黎临终前,也请第二任妻
子照此方法将他度亡。他虽然相信轮回,但最终的希望仍是永
远超脱轮回,这正是一个虔诚佛教徒的作法。
最近三四百年西方的科学发展,把基督教的神学基础、宗
教信仰几乎连根拔起。尤其近100年来,有许多敏感的诗人、
哲学家、艺术家非常渴求宗教经验,但却没有安心立命的寄托,
也没有修持的法门。英国心理学家莱恩(R. D. Laing)就曾在
一本书中提到尼采、赫德琳、克莱尔等人抑郁发疯而终,原因
之一就在于得不到精神寄托。其实西方宗教史上从奥古斯丁开
始,许多人一心一意地修行,希望能与上帝沟通,然而17世纪
宗教革命后,“与上帝沟通”的神秘主义者却被教会视为天才或
怪物,更多时候是怪物。教会认为人若能与上帝直接沟通,教
会则毫无存在的价值。教会始终压抑神秘主义的修持,科学也
压抑宗教,结果,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史无前例地纷
纷丧失信仰。历史学家如卡来尔,科学家如达尔文,小说家如
哈代,纷纷放弃神职,脱离教会。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这种历
史背景也说明了赫胥黎这一类的西方知识分子为何在20世纪
乞灵于东方神秘主义。

黄:这里,先问高教授两个问题,一是一个人若娶了前世
的母亲为妻,那该如何?二是若一个人杀了前世杀他的人,一
报还一报,那么法律上该如何审判?
高:这很难回答,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会觉得这并不重要。
佛教重一体两面,一是最高的智慧,一是最大的慈悲,两者并
存。佛言:“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曾为救众生肝脑
涂地的地方。”这说明了佛的慈悲,至于佛的智慧,因为我还只
是个凡夫,所以无法充分揣测。凡夫与佛的差异,就像“蝌蚪”
与“母蛙”的关系。一群小蝌蚪在河里幻想着岸上种种美景,“宗
教之美,百官之福”,但岸上回来的母青蛙却说:“事情并非如
你们的想象,等你们蜕变成青蛙之后就知道了。”我自己当然是
一只“小蝌蚪”,但我深知由“小蝌蚪”变成“母青蛙”,却必须时时
勤修,如果只读笔记小说而不勤修,只怕很难一窥究竟。
黄:前世经验与精神医学有很密切的关联,可否请王医生
谈谈有关催眠的一些相关案例。
王:如前所说,催眠疗法的可信度只有50%。基本上,心
理医生对于是否有前世并不是很感兴趣也很难去求证。但有趣
的是,前世的回忆通常与今生的困境有关,例如一个恐水症患
者,他的前世原来是被水淹死的。尽管真假难辨,但医生却发
现患者在回溯前世时非常痛苦,好像正在体验该事,但醒来后
原来的症状都会显著改善。因此有些心理医生会采用前世疗法,
但它并非正统疗法。
我相信前世回忆与催眠师的诱导及暗示有关,美国肯塔基
大学曾作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随机找来了三组学生,第一

组告诉他们轮回转世确有其事,结果催眠之下,有85%的人宣
称回溯起前世;第二组以中性的指导语,客观地描述前世经验
的未知性,则只有60%的人忆起前世;最后一组则以充满批判
的话语谈论前世,能回忆前世的人降为10%。这个实验相当强
烈地指出催眠的暗示作用。
另一例则是非常著名的福克斯三姐妹,她们自称鬼魂附身
能通灵,遂造成1848年起全美国多了三万灵媒,她们甚至到
白宫及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面前表演,极具盛名。但1888年,
三姐妹之一却做了一番告白,表明通灵之说全是骗局。
黄:王医生总是提一些不相信的例子,高教授怎么看呢?
高:我始终不愿谈论个人经验,我希望尽可能客观解释。
举一个例子,有关宋朝黄庭坚的故事。黄庭坚26岁中进士,官
拜黄州知州,一天在衙门午睡,梦见吃了一碗芹菜面,醒来尚
有余香,第二天仍做相同的梦。梦醒后,他便出门往前寻去,
看见一位老太太,发觉老妇人正以芹菜面追怀死去26年的女儿
忌辰。一谈之下,前尘往事又回到脑中,而老妇的女儿生前的
诗文竟与黄庭坚今生诗文雷同。他认出了前世的母亲,跪拜在
地,并奉养终生,这是江西省修水县志上的一段记载。相似的
事件,出现在柏杨的前世今生爱情小说《龙眼粥》中。我问柏
杨先生是否受黄庭坚的影响,但他不承认,也表示不信轮回,
写此故事只为表现爱情的伟大。
9年前,我曾与柏杨先生、他的夫人张香华及一位昆虫学
博士姚安莉小姐,受一个道士之邀,到道坛上亲历“落阴观”(台
湾民间道教的一项法术,据说当事人会在法师引导下灵魂出窍,

周游地府)的实际过程。当时,姚安莉在道士的作法下,真的
神游地府一番,她在阴间见到了过去深深爱慕她,却因病辞世
的一位美国友人,并在我们眼前一人分饰两角,像演双簧般同
时用英文说出双方的对话内容。这件事,我觉得就像莎士比亚
在《哈姆雷特》中所说的:“天上地下之间,有太多奇奇怪怪的
事情是远非你那小小的哲学体系所能解释的。”
黄:最后,我想请两位就轮回转世、修行、法律、伦理,
甚至科学的观点作一个结论,谈谈其社会功能的问题。
王:我觉得对灵魂转世这个问题,一般人渴望得到的是心
灵的真实,而非客观的真实。
我说一个民间广泛流传的方孝孺的故事。方孝孺因得罪明
成祖而被灭门十族,民间传说他是由父亲早年所残杀的一窝蛇
投胎转世来报仇的。我觉得如果以因果报应来解释方孝孺这件
事,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高风亮节及信仰,以及明成
祖的凶残本性,都在前世因果及轮回的论点下化为一缕青烟,
这不但将稀释一些可贵的情操,也严重地扭曲了真正的历史。
“菩提达摩东来,只为了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想用这
句话作为我的结语。
高:我想,王医生主要从科学角度来批判,而我则从阅读
的资料来谈,所引用的也多是当代物理、心理学家、医生本身
对科学极限的反思。科学虽然力求客观,但却很难永远客观,
这是由人的局限所造成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曾针对科学
家的傲慢与偏见提出批判,将他们的态度归纳为:“我的网网不

住的东西,不能称之为鱼。”若网洞太大,很多鱼网不住,就称
之全不是鱼,未免太过偏颇了。另一句话:“如果我手中的工具
只是一把榔头,我就把一切的东西都当成钉子。”从中可以看出
科学的捉襟见肘与自以为是的一面。
1964年诺贝尔奖得主查尔斯.唐斯曾在他所著《论科学与
宗教汇流》一文中谈到,科学与宗教的交融是不可避免的,两
者有相通之处,疆界也并非完全泾渭分明,两方面都是要寻求
终极的真理。我想科学与神秘主义间各有自己的傲慢与偏见,
我们应尽可能地循中道而行。当代物理学家卡普拉曾写过一本
书《物理之道》。书中他分别从目前最尖端的量子物理学及印
度教、佛教等东方宗教谈起,并试着把当代物理学家和东方神
秘主义宇宙观的相似处指出来,显然是企图将传统格物致知的
外家功夫与致良知的内家功夫共冶一炉,使其相辅相成了。我
不妨引用卡普拉的话作为结论:“神秘主义或许懂得道的根源,
却疏于道的枝干;科学则精于道的枝干,但却漠视它的根源。
尽管科学并不需要神秘主义,神秘主义也不需要科学,但我作
为一个人,却两者皆需。”
黄:《前世今生》这本书现在为什么这么畅销?
高:我想可能有愈来愈多的人们渐渐趋于接受灵魂转世似
乎是事实的观点。轮回的观念一来能解决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二来也颇能为现代人的空虚心灵带来某种慰藉,虽然他们未必
了解最终的解脱应是进入涅,终止轮回。最后,知识界——包
括某种科学家、心理学家、人文社会学家——对灵异现象持一
种较开放的、接受的态度,也是造成这类书籍畅销的原因。

王:关于这点,我与高教授看法并无不同,只补充两点,
一是一种周期性的发作的社会现象,并不因科学的昌明而消失,
因为科学无法提供我们生命的意义或价值及圆融的生命观。
一位未来学家奈斯比曾预测未来人类对于灵性的追求将成
为一种趋势,一股潮流,他曾经说过一句话:“High Tack,High
Tough(高科技、高感触)。”
人类需要的是深刻的感触,这是科学所无法提供的。即使
轮回与灵修会成为潮流,我觉得那并不代表真实。想象要与真
实、科学要与宗教做一个区别,一如“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
先生所说:“知识不是靠宣传。”畅销书并不表示具有真实性,
它与真理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要理清楚。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1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