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摩根财团

_3 未知(美)
  摩根财团同库恩-洛布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偿债辛迪加,他们亲自押运筹来的黄金进英,存入英格兰银行。
  美国负责任的金融大国形象一举树立起来。
  这项业务向欧洲乃至全球发出了信号:纽约可以像伦敦一样,保证金融行业的安全。
  这可能是杰克万万没有想到的,对英国怀有无限敬畏之心的他,不过是在践行、坚守英国金融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但在不经意间,杰克所代表的美国金融业已将"前进的标杆"甩在了身后。
  无招胜有招,"前浪"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被"后浪"给拍到了身后,"后浪"还一脸无辜,一脸茫然。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曾经风光无限的日不落帝国,那是相当的郁闷啊!
  不过,笃信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摩根人,在一战中的的确确为包括英国在内的协约国出了一大把子力气。
  拉蒙特就直言:"从战争一开始,我们就想要协约国胜利。"一向温文尔雅的杰克,一边在私底下大骂德国人为"日耳曼野蛮人",一边向英国驻美大使表忠心:"摩根愿意以全部资金支持英国"。
  威尔逊总统代表政府宣布:对战事持"中立"立场,摩根财团执行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也是外交时代银行行事的重要准则,但实际行动表明他们不过是在说一套,做一套。
  1914年8月初,刚刚卷入战争的法国就开始在美国寻求金融支持。他们找到了摩根财团,探讨贷款1亿美元的可能性。威尔逊政府横加阻拦,这事就这么给搅黄了。
  可是到了9月份,威尔逊的口风就不再那么严了。
  当时还是以农业立国的美国,一战初期农产品出口锐减,农民担心协约国因缺少信贷便不再购买他们的粮食、棉花。
  民选总统可是一张张选票选出来的,自然群众是政客的衣食父母,群众呼声岂敢当耳边风。威尔逊不敢怠慢,连忙商量对策。
  为协约国贷款正合了摩根的意,戴维森于是趁势游说财政部长麦卡杜:"要想保住繁荣,就要顺应民意,我们必须向欧洲提供资助!"国务院顾问、即将上任的国务卿罗伯特o兰辛向总统献计:"只要把禁止通过募集战争债券提供贷款的提法,改为允许提供信贷供协约国购买物资,就可以了。"
  真是"不看广告看疗效"啊,口头上仍是义正词严的中立原则,行动上却可以回避中立立场,天晓得贷款是用于购买农产品物资还是军需物资。
  威尔逊接受了兰辛的妙招,此举"疗效"也好得惊人:农产品出口量遽增,战争还刺激了美国工业品市场的大发展。
  欧洲战事还在壕堑战中无休止地相持着,缠斗着,死尸不断地在壕沟中堆砌。而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经济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
  地狱、天堂,只在一线之间。
三 肥差
  一战,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大型战争,最终比的就是物资补给。
  战时欧洲绝大部分工业已开工不足,美国成为了协约国理想的"兵工厂"。
  为抢夺"兵工厂"的物资,协约国内部、英国政府各部门之间都开始竞相哄抬物价。
  英国的财政大臣劳埃德o乔治看到定价混乱的弊病,于是,财政部的乔治o佩什爵士和巴兹尔o布莱克特带着该项课题,前往美国考察调研,他们找到的就是摩根财团,因为只有它足够忠诚,也只有它才有能力压低物资价格。
  戴维森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一箭双雕的计划,为摩根赢得了英国在美国的物资采购总指挥的角色。
  "戴维森计划"总结起来一句话:由一家机构全权代理协约国大额采购任务。这家机构不言自明,当然是摩根财团。理由也很充足:一,摆脱中间商从中渔利;二,大规模集中采购有谈判的主导权;三,摩根很强大,可以压低甚至决定价格;四,摩根是英美金融交流的桥梁,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相信摩根,没错的。
  为兜售"戴维森计划",老戴亲赴英格兰。同时还特邀了英国驻华盛顿大使赖斯爵士进行游说工作,"地陪"摩根建富(摩根银行伦敦分行)合伙人特迪·格伦费尔从中穿针引线,遍访官员。
  英国官员开始喜欢上戴维森的想法了。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活动,终于有机会一锤定音了:
  1914年12月16日,戴维森得到了和英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财政大臣劳埃德·乔治共进午餐的机会(看来老外也有餐桌上拍板的传统)。两杯酒下肚,席间哥几个交谈甚欢,戴维森见时机成熟,便拿出了一份拟好的摩根公司为协约国担任采购总代理的合同。
  首相眉头紧锁,细读精读合同上的每一个字,最后在上面写下两个字:同意。
  戴维森如释重负,他为摩根财团又完成了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很快,摩根就进入角色,和协约国连续签署采购协议:
  1915年1月,摩根银行同英国陆军委员会和海军军部签署协议,首批采购物资为价值1200万美元的马匹;
  随后,摩根银行的法国分部--摩根-哈耶斯公司为法国完成了另一笔采购任务;
  接着是俄国……
  很多英国官员担心和摩根财团的"联姻",会招致一些非议。但是,他们都心知肚明,采购的工作油水大,回扣高,是极容易被腐化的"肥差"。可越是"肥差"越被人盯得紧,"徇私"的指控那也是不小的罪过,战争期间弄不好要掉脑袋的,有了摩根这把"挡箭牌",采购官员们就可以安心很多。
  戴维森的游说、摩根的人脉、英国各部门之间的窝里斗,造就了摩根协约国物资采购总代理的战时新角色。而这一角色,可以称为摩根财团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角色:除了潮水般涌入的佣金,更重要的是,摩根通过该业务成功打入各国政界高层。从此,通过政府资源做只赚不赔的生意,成为摩根今后的一项"发财秘技"。
四 斯退丁纽斯
  就在一战正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一纸合同,协约国物资上就开始大量出现"Made in U.S."的标志了,保持"中立"的美国已经将星条旗插到了战场最前线。
  摩根代理采购物资的具体执行机构是新设立的"出口部",总裁由拉蒙特找来的钻石牌火柴公司老总老爱德华·斯退丁纽斯担纲。
  "一根小小的火柴,和一栋豪宅相比价值微不足道。可就是这不起眼的火柴,可以让整栋豪宅瞬间化为灰烬。"斯退丁纽斯身上就有着火一样的工作热情、火柴般惊人的能量和爆发力。
  斯退丁纽斯外表整洁干净,一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一副无框眼镜。他对细节的关注简直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他手下的职员(更准确地说应该叫苦力)被他折腾得筋疲力尽,恨不得一天内就把他们的所有精力榨干榨尽。
  一次,斯退丁纽斯大发慈悲,让一个苦力在晚上九点下班,同事们纷纷上前欢送、道喜,场面悲壮。
  斯退丁纽斯奉行的"压榨主义"是有道理的,一战期间无休无止的狂轰滥炸、反反复复的拉锯战、"绞肉机"般的近身肉搏,都需要有力的后勤补给来支撑。而协约国大量的物资供给正是依靠着斯退丁纽斯领导下的"出口部"。
  出口部每天要采购的物资总价高达1000万美元,每月采购货物量相当于30年前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GNP)。采买、储备、货运以及投保等等,现代物流业的流程出口部一个环节也不少。每天一大早,华尔街23号便人头攒动,各路制造商、银行家、货运公司老板,形形色色的人挤得摩根总部水泄不通,被警卫呼来喝去也无所谓,为的就是见上斯老板一面。
  随着战事的深入,工厂的生产负荷能力已经达到极限。斯退丁纽斯通过摩根财团的融资能力,贷款给兵工厂等物资生产企业,以保证合同的履行。就这样,尽管是赶鸭子上架,但美国的军工等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提升,一战结束时美国已经拥有世界第一的军火生产能力,其军事强国的地位此后便再未被撼动过,直到今天。
  此时的斯退丁纽斯已经成为美国军事工业之父,美国的工业沙皇。当然,这一切权力和光环都是摩根财团给与他的。
  德国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本势均力敌的欧洲战事,竟然从美洲冒出一个从未预料到的"X"因素--美国。在斯退丁纽斯的推动和摩根财团的资助下,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开始令同盟国不安。
  德国陆军指挥官埃里希·冯·鲁登道夫恶狠狠地说道:"斯退丁纽斯可以抵得上协约国的一个军团。这个人已经不适合活在世上了。"
  德国参谋总长埃里希·冯·法金汉制订计划,将切断协约国供应线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英国也截获了德国情报,斯老板的生命安全随时会受到威胁。
  要知道,斯退丁纽斯可是协约国物资供应链条上最关键的环节,一定要保住他的性命。
  斯退丁纽斯的家人迅速被带离斯塔滕岛上的别墅,安置在了长岛上。斯老板本人则悄然离开华尔街,藏身于停泊在纽约港边的"玛格丽特号"巡洋舰上,直到战争结束。舰上戒备森严,室内的装饰完全是戴维森为其爱将亲自挑选的。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句现在小青年装酷时必备的时髦台词,应验在了大发战争财的摩根财团的身上。
  斯老板神秘消失在公众视线之后,杰克和摩根合伙人成为了新的攻击目标。
  谩骂的信件如雪片般涌入华尔街23号,除了指责、诅咒之外,更恐怖的是恫吓和死亡威胁。
  拉蒙特收到的一封信这样写道:"你为英国政府筹集战争贷款,这些贷款使我的兄弟再没有机会从德国战场上归来。如果有一天能够用子弹射穿你的胸膛,那将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刻!"
  一个叫辛德勒的狂想症病人,意识中认定了自己在阿拉斯加入股的矿藏被摩根银行窃取,于是疯狂地写信咒骂杰克。还有威胁要炸掉杰克房子的信件,事后也被证实完全是讹诈。
  直到明特尔枪击事件发生,杰克的担心变成了现实,尽管化险为夷,但他坚信刺杀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德国的阴谋。
  此后,他开始变得谨小慎微,甚至到了疑神疑鬼的程度。他大量雇佣海军陆战队退役军人为保镖,在公众中曝光的次数愈来愈少,逐步退居幕后控制大局。
五 金融控制权之争
  在美国,摩根家族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金融控制权之争由来已久,进入第一次全球化时代(始于十九世纪末期,终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杰克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美国的总代理雅各布·希夫之间的明争暗斗便高潮迭起、剧情跌宕。
  双方的均势直到一战才宣告打破。
  崇英反德,是摩根家族的传统,杰克这一代也不例外,甚至更走极端。
  1898年,正当年的杰克被老爸皮尔庞特"流放"到了英国,直到1905年。尽管忍受着孤独,但杰克和杰西逐渐适应了英国的绅士生活,他们在王子门街13号欣赏费拉兹凯、鲁宾斯的油画,在多佛尔庄园尽情享受英式乡村风情,在奥尔登纳姆庄园打板球,在海德公园漫步……。
  慢慢的,杰克夫妇和出生在英国的子女们,都成为了彻底的"亲英派"。每年他们都要在英国居住半年,风雨无阻,在他们内心深处,英国就是他们的家。
  对英国有多么热爱,对德国便有多么的敌视。
  "德国人总是欺骗我们,摩根家族永远不要和德国人来往,永远。"皮尔庞特的咆哮成为了杰克铭记于心的箴言,也成为他在一战中的行事准则。
  可这一原则,受到了犹太人希夫的挑战。
  雅各布·希夫,出生于德国,胡子雪白,眼镜小而聚光,态度傲慢,作风强硬,是领主时代仅有的可以和皮尔庞特叫板的犹太银行家。
  其背景注定了他反俄亲德的战争取向。早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出于对沙皇尼古拉二世反犹政策的不满(1881年-1914年间,由于沙皇的屠犹政策,数以百万计的俄国犹太人流亡海外,引起国际舆论的激愤和声讨),他为日本提供了2亿美元的巨额信贷资金,帮助日本扭转战局,打破了十九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对外战争的不败金身。
  一战初期,摩根财团向俄国提供信贷支持,随后又为沙皇采购军用物资,这引起了希夫的反对。
  杰克和希夫正在联合发行巨额债券,两家全美最大的财团实力相当,因此杰克和着稀泥,尽力不惹恼刚愎自用的希夫。
  "俄国是一个有偿债能力的国家,仅此而已。我想,通过金融施压俄国,促使其在社会制度上进行变革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行的。"
  杰克的回应看似有理有据,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敷衍。
  和希夫暗中的较量还远远没有结束。
  1915年,库恩-洛布公司暗箱操作,企图收购炸药供货商杜邦公司的股份,进而改变同盟国无法从美国获得军火物资的尴尬处境。英国诺贝尔公司迅速将这一消息转告给杰克,很快杜邦的掌门人科尔曼·杜邦就从摩根财团处获得850万美元的贷款,进而化解了这场恶意并购。
  终于,双方的暗战慢慢激化,最终爆发成一次台面上的恶语相向。
  1915年5月,德国潜艇突袭了皮尔庞特航运托拉斯建造的露西塔尼亚号--一艘没有任何武装保护的豪华客轮,1000多人葬身大海,其中有128名美国人遇难。
  一贯傲慢的希夫难掩失望,平生第一次登门造访摩根财团。希夫的突然出现,令杰克有些措手不及,正在气头上的杰克把对德国一腔怒气完全发泄到了希夫身上,然后毫不绅士地夺门而出,只留下希夫一人呆若木鸡。
  摩根财团的合伙人也都惊讶不已,在杰克身上发生公然违背绅士银行家准则的事情,实在有点不可想象。事后,杰克也对自己的不理智感到后悔。
  "我做的是不是有点过分?"
  "我是不是应该向希夫先生道歉?"
  一屋子摩根合伙人,竟然没有一个敢直接批评杰克的冒失。
  这时候,聪明的德怀特·莫罗悄悄递给杰克一张纸条,上写着《圣经》上的一句话:"做此事非为你,而是为你的圣名,哦,以色列神啊(Not for thy sake, but for thy name's sake, O House of Israel!)"
  杰克心领神会,径直向库恩-洛布公司走去。
  尽管彼此仍然恪守儒雅的君子之风,但立场的不同,注定两人有你没我的死掐结局。
六 玩的不是金融,是寂寞
  一山难容二虎,更何况是各有立场、很有主见、实力相当的两只虎。
  摩根财团和库恩-洛布的"战争"爆发了。
  1915年4月,英国财政大臣劳埃德·乔治向杰克询问,是否有贷款不少于一亿美元的可能性,杰克不置可否。因为他心里清楚,威尔逊政府明令反对向协约国巨额贷款,公然违抗的后果岂不就是宣布不想在美国混了吗,只能拖一拖了。
  可时不我待,英国资金不足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了。
  7月,英国首相阿斯奎斯敏感的神经被两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一件是由于外汇不足,英国取消了一项与摩根签订的为俄国采购物资的合同;一件是为向摩根支付购货款项,英国不得已征用了谨慎保险公司持有的美国证券。
  吸金猛兽--斯退丁纽斯的出口部,每天要吞掉英国200万英镑,英国财政资源已是入不敷出,陷入绝望的境地。
  而此时,仅仅距离英国和摩根签订代理采购协议不足百天。
  仗还是要打的,马恩河战场上每天20多万枚炮弹还是要发的,可钱的问题怎么解决,美英政策上的冲突怎么解决?
  这时,杰克出手了。
  内阁成员在摩根的公关加游说下,开始轮番向威尔逊总统展开攻势。
  "美国的繁荣,与协约国的贸易息息相关。没有贷款,美国的出口就会损失惨重,经济形势陷入困境。"财长麦卡杜打了头阵。
  国务卿兰辛则更是变本加厉:英美已经是栓在一起的蚂蚱,穿一条裤子的弟兄,如果不给协约国贷款,美国工业将陷入萧条,经济金融将陷入动荡。
  威尔逊总统被说动了。
  可令杰克没有想到的是,英国筹集贷款时竟会没有指定由摩根来负责,而是采取私底下询价的形式。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永恒的只有利益。"英国前首相帕默斯顿说得实在。没办法,对英国无限忠诚的摩根,还是要低下头、屈下膝,和其他银行竞争这笔贷款。
  9月,英国内阁派出英法代表团,一行四人动身前往纽约,此行的使命是在美国筹集一笔10亿美元的巨额私人贷款。出发前,格伦费尔被告知不要提前将代表团成员透露给摩根财团。
  尽管英国在贷款问题上和摩根表现得若即若离,但杰克和戴维森还是举着小旗,到码头恭迎代表团的到来,并提前安排好了入住的酒店。
  担任代表团团长的是高级法院大法官里丁勋爵。这人拥有贵族头衔,气宇轩昂,脑子清楚。要命的是这家伙也是个犹太人,这让摩根很是被动。
  不过,杰克还是表现出了不凡的气度和遇事沉稳的优良品质--能屈能伸,方能成就大业。
  "谁说犹太人就是木板一块,就算是钢板铁板,我也要把他融化"。杰克暗下决心。
  杰克和戴维森先是与里丁勋爵在其下榻的饭店里亲切友好地清谈,然后在精美艺术品装点的摩根图书馆里大搓了一顿高级西餐、品了品顶级哈瓦那雪茄,最后又带他在海盗号上美美地享受了一番(具体活动项目无据可查,不得而知)。
  总之,接待工作很细致,情感沟通得很到位,里丁同志很满意。
  双方的私人关系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里丁勋爵对杰克很有好感,对杰克的很多提议表示赞同。杰克试探性地提出1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过于庞大,也许5亿美元作为首次债券发行规模更为稳妥。出人意料的是,里丁竟然同意了。
  杰克还和里丁谈妥了利率和包销费用,并承诺不再收取任何额外的费用。
  强大的库恩-洛布公司也在积极争取包销这笔巨额债券。里丁和希夫都是犹太人,自然更为亲近,比摩根具有先天优势。
  可是,过于自负的希夫,没有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并为他的傲慢付出了惨痛代价。
  他强硬地表示,如果参与提供贷款,那么俄国--英国的同盟国,一分钱也别想拿到。
  "没有哪个政府可以接受歧视自己战争盟友的条件。"里丁拂袖而去,冷冷地甩给希夫一句话。
  希夫的强悍和固执,开罪了里丁,开罪了英国,甚至开罪了整个协约国。伦敦筹资人名单中希夫的名字被勾掉,摩根不战而胜,在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库恩-洛布公司此后开始逐渐式微。
  卧榻之侧,已无他人安睡。
  从此,摩根玩的不再是金融,而是寂寞。
七 摩根帝国
  凭借着杰克、戴维森等人的智慧和勇气,摩根财团在一战中摧城拔寨、大获全胜。
  在1914年签订协约国采购代理合同时,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勋爵卯足了劲预测,采购总金额大约在1000万英镑左右。可最终,摩根的采购金额达到了惊人的30亿美元,几乎占了美国向协约国所售物资的一半。仅佣金收入,摩根财团就捞了足足有3000万美元。
  5亿美元的战争债券也很快用光,到战争结束前,摩根为协约国筹集了高达15亿美元的信贷资金,摩根银行还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回了价值30亿美元的股票,分阶段在纽约市场完成变现,股价没有发生跳水,英格兰银行也拿到了他们最急需的现金。
  通过其代理人资格,摩根财团还拉拢了一大批亲密的企业盟友--通用电气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杜邦公司、美国钢铁公司,还有古根海姆家族旗下的肯尼科特铜业公司、美国冶炼公司。数以几亿、十几亿美元计的大合同落入这些公司的手中,摩根也收获了他们的忠诚。
  摩根财团代理物资采购、提供巨额贷款、协调英美政府关系、对德实施金融封锁等壮举,也赢得了英国等协约国的信任和赞许。当然,密切合作过程中,纷争、猜疑、妒忌不可避免,但他们已视同兄弟,尽管矛盾常有,但彼此关系已经牢不可破。
  在摩根建富公司的茶室里,一份珍藏的书信挂在最醒目的位置。那是劳埃德·乔治1917年的亲笔信:"我们幸运地得到了一家公司(指摩根财团)的帮助,他们始终不遗余力地保护英国政府的利益。"
  摩根与美国政府的联系也更为紧密了:斯退丁纽斯被任命为美国军需供应总监督,戴维森成为红十字战争委员会主席,莫罗就职于海事联盟委员会;后来摩根的合伙人拉塞尔·莱芬韦尔担任财政部副部长,负责自由事业债券工作(美国自由事业债券销售了170多亿美元,莱芬韦尔功不可没)……
  自然,有得必有失。
  占全美十分之一人口的德国后裔、第一代爱尔兰移民、大量的孤立主义者指责摩根推动美国参与战争的恶行;英国也因战后伦敦金融中心地位不保也迁怒于摩根;美国政界人士因社会上的反战情绪而极力和摩根划清界限;杰克的生命也接连受到死亡威胁……
  以威尔逊总统为代表的民主党人始终在寻求削弱摩根的方法,毕竟过于强大的垄断金融力量对政府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法阻止摩根前进的脚步。摩根财团在杰克手中达到了权力新的高峰。
  "(摩根)公司是掌控复杂局势的中流砥柱……我感到我能够部分取代父亲的社会地位了。"一战结束后,杰克倚窗凭栏,极目远眺,内心充满自豪而又五味杂陈。
  其实又何止是部分取代?
  接手摩根财团时,杰克不过是一个被人耻笑为难堪大任的公子哥。如今,嘲笑他的人都闭上了嘴,俯首称臣,顶礼膜拜。
  杰克所掌管的摩根帝国的版图,远远超出皮尔庞特时代。摩根财团已成为引领全球金融发展的强势力量。
第四章 咆哮的二十年代
  引子
  一战创伤慢慢愈合后的(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享受战争之花结出的硕果:
  战前,长期扮演资本接受国的美国,1914年时净外债还高达35亿美元之多。短短3年之后就戏剧性地"变身"债权国,净债权超过79亿美元;
  汽车、钢铁等产业延续了战时军工生产的火热场景;
  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的持续繁荣;
  史无前例的贸易顺差;
  民众消费热情高涨,股市水涨船高,债券销售火爆;
  爵士乐等新艺术形式粉墨登场,好莱坞电影、超现实主义绘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代表的性文学大行其道,一派歌舞升平的靡靡景象;
  历史称其为"咆哮的二十年代"、"沸腾的二十年代"、"黄金十年"、"疯狂岁月"……
  20年代,共和党一统天下,这是美国银行家小日子过得最滋润、在历史上最具统治力的阶段,也是摩根财团的全盛时期,其权力触角像大章鱼般伸向欧洲、美洲、远东地区……
一 死神来了
  混杂着颓废、奢靡、浮躁、享乐、疯狂情绪的二十年代,肇始于华尔街23号的一声巨响,终结于一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大萧条。
  一战战事已经结束,可美国并不太平。
  1919年,西雅图市发生大规模罢工,美国展开"米歇尔行动",大面积搜捕赤色分子。
  同年,一批包裹邮寄给美国20多位社会知名人士,里面装的东西完全一致--炸弹。也许是恐怖分子生活过于清贫,又或许是太过紧张,这批包裹因邮费不足而被悉数退回邮局,这帮名人才算逃过一劫(否则名人就变成了人名,刻在一座座墓碑上了)。
  剧烈的社会动荡,在1920年9月16日这一天达到最高潮。
  这天中午,在华尔街摩根财团总部大厦的旁边,停着一辆载有500磅(约合453.6斤)铁制窗框的马车。开始午休的人们漫步在华尔街上,感受着微风拂面。
  他们全然没有感到,狰狞的死神正在呼啸而来。
  一声巨大轰鸣响彻天际,马车上的货物被炸得像弹片一样四处飞散。
  "一个女人的脑袋瞬间就被'弹片'削飞,粘嵌在了摩根银行破损的北墙上。"就在现场的摩根合伙人乔治·惠特尼回忆当时的场景,仍然毛骨悚然。"我永远都会记得这一幕。"
  "一块碎片从窗口飞了进来,当时,那块碎片离我的喉咙只有3厘米。"摩根控制的信孚银行总裁苏厄德·普罗瑟逃过此劫的几率,和中六合彩应该差不多。
  银行一层金融交易大厅里,正在为客户办理业务的摩根职员比尔·乔伊斯,被一节锋利的铁窗框牢牢地"钉"在了座位上。
  另一位年轻职员威廉·尤因要幸运得多,他被气浪掀翻在地,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脑袋插在一个纸篓里。
  当时坐在北墙窗户边上的杰克长子朱尼厄斯·摩根也大难不死,爆炸把他抛了出去,但只是被散落的玻璃碎片划伤。
  摩根的合伙人当时都在开会,幸运的是,会议室朝向另一侧的宽街,他们和正在苏格兰打猎的杰克都逃过了这次恐怖袭击。不过,摩根银行还是损失了两名员工。
  38人死亡,300多人受伤,一场华尔街大屠杀。
  极度恐慌的人们四处逃散,街上留下了痛苦呻吟的伤者,扭曲变形的汽车,还有残缺不全的尸首。
  恐惧的情绪笼罩着整个华尔街,也许只有没心没肺的摩根合伙人德怀特·莫罗能够处之泰然。
  这个洗澡时常常忘记脱掉睡衣的家伙,在爆炸发生后竟会想起和一名政府官员中午还有个饭局,于是他踩着碎玻璃一路小跑下了楼梯,穿过弹坑、迈过尸体,屁颠屁颠的去银行家俱乐部赴约了。
  可是像莫罗这样神经大条的人毕竟是个例,稍稍正常点的人都会心有余悸,很长时间缓不过来神。杰克虽不在现场,但这起明显是针对摩根银行的爆炸案令他敏感的神经更加脆弱。
  摩根银行雇佣了伯恩斯国际侦探所介入调查,结果连爆炸是阴谋(媒体普遍猜测是无政府主义者所为,可一直没人出面承认--那时的人可不像现在的基地组织那么"厚道")还是马车上的炸药"自燃"(当时证券交易所正在翻修,炸药是施工所需也解释得通)都没查清,开出的5万美元线索征集赏金也没人认领。
  摩根爆炸案就此石沉大海,成为悬案。
  二 马科枪击案
  杰克如坐针毡是有道理的,爆炸案发生前,他还曾逃过一劫。
  1920年4月18日,又是一个星期天的清晨。这次的刺客名叫托马斯·辛普金,一个刚从精神病院翻墙逃出来的无政府主义者。
  伦敦人辛普金五短身材、形容猥琐,曾因为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而数次自杀未遂(这个神经病还挺有同情心)。
  死来死去没死成,他开始觉得杀别人比杀自己容易。
  于是,他只身来到美国。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杀死皮尔庞特。
  可想而知,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结果是凄凄惨惨戚戚--因为皮尔庞特早已经死了,7年前就去见马克思了。最后,辛普金只得放弃了。
  可这个星期天,精神病人恢复了精神(这点最恐怖),他和着教堂钟声的步点,走进了摩根家族做礼拜的指定场所--圣乔治大教堂。
  教堂里安宁、平和、恬静,唱诗班的"小天使"们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动情地唱着弥撒曲。
  "嘭……",闷雷般的一声枪响,募捐盘里的硬币散落一地,发出清脆的、"如同玻璃破碎般"的声音,像一首哀伤的挽歌。
  皮尔庞特的老朋友,摩根家族的私人医生詹姆斯·马科甚至来不及发出叫声,就应声倒地。
  唱诗班的歌声仍在教堂内回响……
  辛普金近距离枪击了马科医生的头部后逃逸,没跑多远,就在斯泰弗森特广场被牧师和教会成员们一同制服。
  形势紧迫,马科医生被就近送往一所产科医院。
  在那里,他同死神仅仅抗争了几分钟,就咽了气。
  此时的辛普金,在拘留所里尽情地体味着杀人得手后的快感。
  "我是英雄,不是吗?我杀死了杰克·摩根,亲手杀死的。" 辛普金不无得意地向审讯人员炫耀着。
  原来这个神经病把马科医生当成了杰克,马科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替杰克挡了一枪(有传言说他美丽的夫人安妮特·马科曾经是皮尔庞特的情人,那马科医生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全家人都为摩根家族英勇献身了)。
三 "幽灵"出没
  马科枪击案、华尔街爆炸案,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恐吓信、炸弹邮件,还有1915年的明特尔枪击事件,令杰克惶惶不可终日。
  有时,他会因莫名的恐惧无法入睡,像抑郁的崔永元一样整夜数羊,直到天亮;有时,他又会一次次从梦魇--黑洞洞的枪口--中惊醒,一身白毛汗。
  紊乱的生活、糟糕的情绪、无可名状的不安,杰克时刻感到一张无形的大网罩在自己的身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上帝是公平的,有钱人享受着常人难以享受到的奢华生活,也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煎熬。
  阴谋集团,一定有一个犹太银行家组成的"反摩根"集团,在背后主导这一切!
  杰克将矛头指向了犹太人,这些遍布全球没有栖身之所的"老鼠",这些阳奉阴违表面效忠政府背地里搞阴谋诡计的"第五纵队"。
  尽管没有证据,但杰克坚信自己的第六感。其实,这种想法不过是杰克大叔与雅各布·希夫这样的犹太银行家之间矛盾的延续,也是摩根家族一贯反犹思想的发扬光大。
  为了搜集"反摩"集团活动的铁证,杰克沿用了聘请私人侦探调查的惯用手段。此前,除了调查爆炸案,他还雇佣过威廉·多诺万,这家伙研究的课题集中在共产国际上。虽然佣金不菲,但他的调研成果只是些泛黄的废报纸和几篇鼓动人心的发言材料。
  能为摩根工作就等于交到了好运,这话一点不假。多诺万因为首开国际情报搜集工作的先河,后来被政府委任为战略研究部的一把手,该部门忽悠来不少财政资金和杰克这样的私人佣金,不断发展壮大,二战末期在门口很低调地换了块牌子--美国中央情报局(CIA)。
  调查犹太人,杰克雇的人叫查尔斯·布卢门撒尔,锁定的追踪对象包括"凶手"昂特迈耶(杰克一直认为昂特迈耶主持的普若听证会,是害死父亲的罪魁祸首)、死敌雅各布·希夫,还有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出生于德国的奥托·卡恩。
  卡恩是库恩-洛布公司的合伙人,都市歌剧院的后台老板。他在金融圈里是响当当的"交际草",现在的话说就是特能"混",和什么贵族啊、皇亲国戚啊、大老板啊,都能混个脸熟。
  同时,卡恩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也是个能屈能伸、随风转舵的"大丈夫"。
  这两点,都是直肠子、讲原则的希夫所不具备的(这也是领主时代和外交时代银行家个性上最鲜明的差别),所以卡恩更加危险。
  小卡能混、能挣,也能花:生活上他充分体现出了资本主义的腐朽与没落,在长岛的北滩上他建造了一座有170个房间的私人城堡(佣人一人住一间,还得空着60来间房,不符合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要批判),庄园里修建了11个喷水池,一座养宠物--狮子的动物园(看人家这品味),一个18洞高尔夫球场,一个可容纳2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
  卡恩曾经得到过杰克的青睐的。1915年的英法贷款,小卡卖过力,出过资,还被德皇大骂为"叛徒",杰克也把他看作犹太人里的"异类"、弃暗投明的楷模,在协约国里一通褒奖。
  可是,1919年杰克发现,其实在战争期间,已加入英国国籍的卡恩偷偷摸摸给许多德国城市提供小额贷款。
  "两面三刀的家伙!叛国者!德国的走狗!"杰克对他的态度立马180度大转弯。
  "要揭露这个骗子的丑恶嘴脸,必须的!"
  布卢门撒尔很争气,"猎物"的小尾巴让他给踩着了。他找到了林德海姆(纽约的犹太律师)写给艾伯特博士的一封信,内容足以证明卡恩为德国贷款是确有其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