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摩根财团

未知(美)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第一章 帅印的考验
  引子
  对于美国--一个没有封建历史的共和制国家--而言,皮尔庞特·摩根,就是领主时代(甚至可以称之为荒蛮的准封建时代)那些高高在上、拥有无限权力的贵族集团的化身。
  已是风烛残年的皮尔庞特,依靠着糖块、雪茄,以及消炎用的含漱剂,便将1907年一场席卷全美的金融恐慌化解于无形。即使是执着于反托拉斯政策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不得不向摩根财团低下他那高傲的头。
  然而,历史的车轮轰然前行。
  就在皮尔庞特个人权威达到巅峰的时候,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就是存在着严重缺陷的金融运行机制,改变已势如开弓之箭。
  随着皮尔庞特的辞世,动荡、贪婪无度、充斥着各色卑鄙小人的华尔街,开始萌生出制度、制衡机制,以及能力出众、雄心万丈的金融外交家。摩根财团也挣脱了皮尔庞特个人权威的枷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跨国金融机构。
  领主时代的大幕徐徐落下,纷繁变迁、格局复杂、"蝴蝶振翅效应"下的金融外交时代由此展开……
一 刺杀杰克
  1915年7月3日,星期日,一个晴朗的日子。
  此时的美国尚未卷入战争(一战)的漩涡。离华盛顿广场不远的北滩街头上,行人的脸上还看不到恐惧和不安全感。
  一个叫埃里希·明特尔的中年男子,埋着头漫无目的地在路边踱着步子。他身穿一套灰色西服,身材颀长,面颊消瘦。
  十年前,明特尔用砒霜亲手毒杀了妻子,事情败露后便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可现在,他怎么会突然出现在北滩呢?
  明特尔点燃了一支香烟,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紧紧地捏在烟屁股上,以此掩盖他不停抖动的手。在他的上衣兜里,安静地"躺着"一大根达那炸药(诺贝尔1867年发明的固体炸药)。
  猛吸了两大口之后,他把余下的半支烟扔在了地上,用脚狠狠地在上面碾了碾,然后径直走向不远处的一处高级住宅。
  这处豪宅的主人,正是摩根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杰克·摩根。
  父亲皮尔庞特·摩根过世后,杰克便接过了摩根财团的帅印。过去的两年里,杰克消瘦了许多,也苍老了许多。皮尔庞特留下了权倾一时的金融帝国,也留给他看似永无尽头的忙碌、诅咒,与纷争。
  这是一个难得的休息日,杰克和妻子杰西享用着早餐,享受着清晨和煦的阳光和美好的二人世界。他们刚放下手中的刀叉,就听到门铃急促地响了起来。
  "菲齐克,快看看是谁来了。"杰克说道。
  亨利·菲齐克,一位典型的英式管家,身着多年不变的管家制服:深色外衣、灰色条纹裤,时刻保持着刻板严肃、一丝不苟的老派面孔。
  菲齐克打开门,叫门的是一张陌生的脸孔。
  这个陌生人正是明特尔。
  "您好,先生。我是夏季社的托马斯·莱斯特,我想见一见摩根先生。"明特尔语速极快,眼睛不敢直视菲齐克,右手不由自主地摸着脸颊。
  明特尔的手足无措,已经让老练的菲齐克意识到了危险在步步逼近。
  "哦,对不起,先生不在,请您改天再来吧。"说完,菲齐克就要关门。
  不由分说,明特尔用尽气力撞开菲齐克,闯了进去。菲齐克见情况不妙,便径直奔向图书馆,向尚未意识到危险的杰克和杰西大声地喊道:"快,快,快上楼去!"
  楼梯口上,杰克夫妇撞见了明特尔。他凶相毕露,两把上满子弹的手枪在不停地挥舞着。见此情景,杰克夫妇马上明白了菲齐克叫他们上楼的用意:明特尔身后(注意:是身后)已经有了人质--杰克的两个宝贝女儿。
  "别往前走,我要和你们谈谈!"明特尔嘶吼着,企图用震耳的喊声掩盖他内心的恐惧。
  摩根夫妇与歹徒之间,只有不过三步远的距离。
  母爱的伟大光芒,在这生死考验的瞬间,绽放了。
  一向温文尔雅的杰西,不等明特尔把话说完,就疯了一样扑了上去。杰克也一个箭步冲上去夺枪。明特尔被两人合力按倒,死死地压在身下。杰西大呼"珍妮"、"弗兰希斯"--两个女儿的名字,"快跑!快跑啊!"
  就在这时,干瘦的明特尔没有放弃抵抗,"嘭……嘭……"两声枪响,杰克的腹股沟连中两枪,痛苦地在地上挣扎,可双手仍用力地紧"锁"住手枪。冲上楼梯的仆人们也前仆后继,和歹徒扭打在一起。菲齐克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大块煤,他用尽全力,砸向明特尔……
  被扭送到公安机关--拿骚县监狱的明特尔,承认了自己的真名。他自诩为一名反战主义者,曾在哈佛大学教授德语--这应该不是假话--他缺乏职业歹徒的经验,竟然让人质站在自己的身后,整根炸药也从始至终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你为什么要持枪闯入摩根先生的住宅?"审讯员叱问道。
  "我想劫持摩根,做人质。"明特尔喃喃地说,好像在自言自语。
  "劫持摩根?那又是为了什么?"
  "他可以令美国的军火、货币、黄金停止向欧洲战场输送。"
  "你以为凭你一己之力,就能阻止战争,阻止时代发展的趋势吗?"审讯员追问道。
  "我不能,但摩根先生可以。"明特尔抬起了头,坚定地看了看审讯员。
  这个对摩根权力的狂热崇拜者、痴迷者,被捕后不到两周的时间,就神秘地死在了狱中。
二 华尔街23号
  思维定势中的纨绔子弟,与大战持枪歹徒数回合、徒手夺枪的英雄形象实在难以联系在一起。可这件事就这样真实地发生了,而且是发生在位列华尔街权势榜单第一位的杰克·摩根的身上。
  不可思议!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杰克身上中的两枪,子弹竟都奇迹般地绕开了所有要害部位。就好像订好船票的皮尔庞特,毫无缘由地取消了"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一样。
  也许是"吉人自有天相";也许是冥冥之中,上苍在庇佑着"三代单传"的摩根家族(杰克很争气,可能是预见到摩根银行要分拆为J.P.摩根和摩根斯坦利两家公司,所以不再单传,而是生了两个儿子)。
  在"海盗三号"--皮尔庞特留下来的家族传统--游艇上,杰克休养生息,枪伤很快就痊愈了。
  伤愈复出的杰克,首次现身的公众场合就是华尔街23号--摩根财团的大本营。华尔街23号及其地产,原属于摩根家族的世交德雷克赛尔先生。皮尔庞特去世后不久,原来灰褐色的德雷克赛尔大厦便被一座低矮的角型大厦取代,在高楼林立的华尔街风水宝地上显得孤傲、特别、"不差钱"。
  这座建筑由知名设计师特罗布里奇和利文斯顿捉刀设计,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结构紧凑,神秘感十足,与摩根财团的不可一世、而又讳莫如深的鲜明个性非常契合。
  当时场面异常热烈、温情。杰克刚一现身,掌声、呐喊声,便有节奏地和成一团。杰克此时又露出了羞赧的一面,他的表情,就像一个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一通的小学生,惊喜而又不愿尽情表露。
  他打开豪华轿车的车窗,用手极为绅士地触碰了一下帽沿儿,并向人群轻轻地挥了挥手。
  当地电报局里,也堆满了来自各地的慰问信、祝贺电。媒体连篇累牍对此事报道,杰克在采访中大多是淡淡地说,"不值一提",或是"这是我应该做的"。
  被反托拉斯、反(第一次世界大)战、反摩根"巨浪"拍打了两年多的杰克,此刻第一次体会到了被公众尊重和爱戴的愉悦感受。只可惜,他是以保卫家庭的"民族英雄"身份接受欢呼的。而在杰克内心,他更希望以绅士银行家的身份,接受公众的顶礼膜拜。
  尽管他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尽管他面对枪击事件淡然处之,但表面的"波澜不惊",无法掩盖杰克内心的"汹涌澎湃"。两年多来杰克所经历的种种,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他固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是家族传承下来的绅士银行家行为准则,都开始动摇了。
  自朱尼厄斯·摩根开始,摩根家族便有着以善行回馈社会的行为原则。到皮尔庞特、杰克,他们都自认为积善有余,有功德之心,并非凡事全部以利益记得失。可是,摩根财团是华尔街的庞然大物,"人怕出名猪怕壮",每一代摩根人,都在现实中成为人们攻击的焦点、诅咒的对象。
  皮尔庞特困惑一生,直至去世前也怒气未消。而包扎着伤口、躺在"海盗三号"船舱里养伤的杰克,得以静静地品咂和思考对未来世界应有的看法,静静地"浏览"独掌摩根大权之后的每个日日夜夜……
三 合伙制的灵魂
  杰克的思绪又闪回到了两年前的1913年。
  那一年的3月31日,皮尔庞特去世。
  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在弥留之际说出的"我要坚持"。
  即使离世,皮尔庞特也走得如此强硬、倔强,一如他在华尔街呼风唤雨的日子。
  出于谨慎、出于客观,对于每一位辞世的华尔街大佬,媒体都会在"greatest(最伟大)"的前面加上一个限定词"one of(之一)"。皮尔庞特则是个特例,他就是"the one(唯一的)"。
  这一点,没有人会质疑,皮尔庞特就是"金融权力"的顶点,最后一位泰坦(希腊神话中的巨人)。个人创造的权力极限虽难以逾越,但集体力量创造的权力极限则正在被打破。
  --这股新崛起的集体力量,便是杰克·摩根统领下的摩根财团。
  杰克继承了摩根家族的特性--父性崇拜。即使父亲滥情、撇下病榻上的母亲不顾;即使父亲脾气暴躁、从小到大对自己没有半句赞许;即使父亲的丑闻不断被曝光、成为"人民公敌"……
  杰克都没有半句埋怨,他从骨子里崇拜着父亲,并用一生去践行一个信念: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
  正如《纽约人》的一位专栏作家所说:"他(指杰克)和他父亲在思想上、外型上相像到了极致,简直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让我们来逐条对比,看看父子俩的相似指数到底能达到多少,9.5?还是10?
  名字:皮尔庞特去世后,杰克去掉了名字前的"小",变成了和父亲完全一致的J.P.摩根--他也喜欢别人尊称他为老摩根,尽管此时他只有40几岁;
  外貌:两人的照片几乎可以替换使用。同样6英尺2英寸(1英尺=30.48厘米)接近1米88的大个,虎背熊腰,留着细密的胡须。只是杰克的眼神不像父亲那样怒目圆睁、咄咄逼人,鼻子没有患上父亲的肥大性酒糟鼻;
  配饰:杰克将父亲的绿宝石佩带在了自己的表链上,毡帽在皮卡迪利大街帽饰专门店定制的,服装则是在亨利﹠萨维尔和布鲁克斯兄弟两家服装店定做的(皮尔庞特可是这些奢侈品牌店的老主顾),款式都几乎一致;
  喜好:大号雪茄、还有收藏(当然没有父亲那样疯狂),也都成为了杰克的最爱,同时继续雇佣了父亲的饮食主管路易斯·谢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补充,他们都热爱英国(杰克夫妇每年都有近6个月的时间在英格兰度过);
  习惯:圣诞夜给孩子们朗读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这已经成为了摩根家族的一项仪式(这也许和很多美国家庭的习惯一样,只是杰克读的是狄更斯的手稿);
  宗教:都是圣乔治教堂教会区虔诚的教徒;
  ……
  然而,与多次挽美国经济于既倒的皮尔庞特相比,初掌摩根大权的杰克最大的不同,就是还没有令美国金融界侧目的骄人成绩、和足以在华尔街立足的过人阅历,而性格温弱、略显稚嫩的杰克,也给了华尔街先入为主的错觉。
  1907年大恐慌时期,杰克曾被巴黎银行拒绝过一笔黄金贷款,杰克上任伊始,美国的小报就开始拿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说事,大肆炒作。
  更有华尔街的同行嘲讽道:"杰克对摩根(财团)要做的首要变革,就是将英国的午茶引入'街角'(摩根银行的别称,因摩根银行位于宽街和华尔街相交的"街角"处--华尔街23号而得名)。"
  尽管"二流"银行家的名头响彻华尔街,但杰克仍然按照自己的构想、有别于父辈的创新理念,一步步改造着摩根银行--流淌着老摩根的"血液"、镌刻着皮尔庞特个性的金融财团。
  杰克做了大权独揽的皮尔庞特从未想过的事情--放权。
  在皮尔庞特时代,摩根银行虽然也是合伙制(摩根财团成立伊始就采用合伙制,并一直保留到1940年,这也是19世纪最为普遍的公司组织形式),但大恐慌之前从未定期召开会议,"合伙制"仅仅是"个人权威"的华丽外衣。
  在杰克时代,金融合伙制才真正被赋予灵魂:杰克拜将封侯,将权力下放给戴维森、拉蒙特等合伙人,并在他们背后观察着大势、掌控着全局。
  智慧的比拼,殊死的斗争,时代的考验,就像一幅画卷,开始慢慢地展开在杰克的面前……
四 纽黑文丑闻
  杰克真正踏入美国经济舞台中央的20世纪初期,正是一个充满变数、危机四伏的年代。"摩根"成为了1912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的焦点、发烫的热词!就好像奥巴马选举时言必称的"伊拉克"、"金融危机"一样。声势浩大的反托拉斯运动,并未因皮尔庞特的离世而偃旗息鼓,恰恰相反,政客、媒体、公众不断将其推向新的高潮。
  皮尔庞特时代的"摩根",其所代表的野蛮的压榨、残酷的并购、杂乱的工厂、华尔街上永无休止的欺骗、争斗,甚至暗杀,以及昙花般起起落落的虚幻繁荣、泡沫假象,人们已经厌恶到了极点。
  美国公众将矛头对准了摩根。
  杰克在写给合伙人维维安·史密斯的信中流露出了焦虑和不安:"在人们心中,曾经的救命恩人J.P. 摩根,转瞬间已经化身为避之不及、嗜血成性的食人猛兽。"
  杰克背后时时感到凉意。尽管外人看来,皮尔庞特高大、威严,但杰克清楚地知道,皮尔庞特所统领的摩根财团仍摆脱不了原始的家族气息、江湖气质,下辖的企业也因缺乏过硬的管理团队而尚显羸弱。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但是,作为摩根财团唯一的家族继承者,杰克没有选择,没有退路。他所能做的,只有直面挑战。
  接手金融航母摩根财团时,尚未从丧父阴影中走出来的杰克,便马上要应对一个棘手的难题--纽黑文铁路公司丑闻。
  纽黑文铁路的全称是纽约-纽黑文-哈特福德铁路公司。早在19世纪初期,约瑟夫(皮尔庞特的祖父)便成为了是纽黑文铁路最早的投资人之一,朱尼厄斯(皮尔庞特的父亲)也在这家铁路公司的董事会里担任了人生的第一个董事职务。可以说,纽黑文铁路与摩根家族渊源极深,关系密切。
  正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家族情,令皮尔庞特对纽黑文铁路欲罢不能。1892年,皮尔庞特进入纽黑文铁路公司董事会,成为其幕后掌舵者和金融代理商,对公司的运营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从此,纽黑文一跃成为摩根财团在新英格兰地区(包括美国的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马萨诸塞州、罗德岛州、康涅狄格州等六个州)展开铁路资本运作的中枢。
  皮尔庞特长袖善舞、资本腾挪,短短几年时间,就用手中的资本魔杖将纽黑文铁路公司打造成一颗冉冉升起的铁路新星。
  皮尔庞特初入董事会时,纽黑文铁路公司运营铁路线仅为508英里(约合为818公里),公司资本2500万美元;7年之后的1899年,公司资本就达到令人咂舌了8048万美元,铁路长度以几何级数增长至2017英里。
  由于纽黑文铁路公司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巨大,人们将它称为新英格兰地区的"无形政府"。
  可是,到了1913年,公司资本在达到惊人的4.25亿美元的同时,运营铁路的长度却不升反降,只有1997英里。
  人们不禁要问,纽黑文铁路"摩根化"的高速发展,有真实业绩支撑吗?
  答案当然是"没有"!
  纽黑文铁路的高速扩张的主要手段是疯狂砸钱,"吃掉"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在接连吞并、整合铁路公司的资本化过程中,纽黑文铁路逐渐膨胀成为一家体型硕大的控股公司,旗下子公司多达336家,雇员超过12万人。
  沉重的负担也在一点又一点地蚕食着公司的优质资产。最终,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来气的纽黑文铤而走险,选择了虚假交易、财务造假这条不归路。纽黑文成立了数百家"皮包公司",连蒙带骗地把一些不知内情的雇员"提拔"为"公司"管理者,定期稀里糊涂地签订些"合同书"。
  就这样,通过这些虚假的财务迷局、资本化的金融迷宫,以及各关联公司间频繁的证券交易,纽黑文和摩根获得了所谓的"双赢"--大量的"利润"和证券承销"佣金"。
  但这一切,仅仅是迷惑人们眼睛的"海市蜃楼"。
  外表光鲜亮丽,可手指头轻轻一点,便会原形毕露。
  捅破这层窗户纸的人,叫布兰代斯。
 五 布兰代斯
  对纽黑文铁路质疑声音最为响亮的,就是后来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布兰代斯。
  这个长得像极了鼹鼠的东欧移民的后代,是摩根家族的死对头、杰克一生的敌人。
  因为,他实在聪明、狡猾,博闻强记,难以对付。对财务造假的纽黑文铁路而言,布兰代斯最要命的特质就是对数字敏感得有些邪门。
  布兰代斯1856年生于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城,以历史上最优异的成绩于哈佛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他与同学合伙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事业成功得超乎想象,这辈子的温饱很快就不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了。于是,他的人生规划增添了新的内容--"人民律师"(原则是拒绝收费,宗旨是为正义而战,口号是跟富豪死磕:有点如今的公益律师的影子)。
  伟大的"人民律师"事业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16年,为回馈他为公众的辛勤付出,威尔逊总统任命布兰代斯为美国最高法院的终身大法官。
  追根溯源,布兰代斯的崇高声誉,正是通过对纽黑文铁路公司的无情揭露获得的。可以说,是摩根财团亲手为布兰代斯铺就了通往权力和荣誉之巅的康庄大道。
  对于20世纪初的私人银行家而言,需要恪守的第一准则就是对其资本状况要严格保密,哪怕是只言片语的暗示。从皮博迪算起,摩根财团接近80年的风雨历程中,还从未披露过一张资产负债表。即使如此,布兰代斯仍然通过调研分析、抽丝剥茧,把有说服力的数据推算了出来。
  布兰代斯在《哈珀斯周刊》上开辟的专栏中写道:
  "普若清单给出的纽黑文铁路系统的资本总额是3.85亿美元,这个总数表示了纽黑文铁路公司的债券和股票资产。
  但是,纽黑文铁路系统包括了许多被控制的公司,这些公司的资本总额只有很小一部分显示在纽黑文铁路的资产负债表中……因此,(纽黑文铁路的)资本总额达到了8.49亿美元。"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布兰代斯以纽黑文为突破口,进而剑指摩根所代表的货币托拉斯。
  "国民城市银行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1955年两家银行合并为纽约第一国民城市银行,即后来的花旗银行(Citibank)。),进入投资银行家地界,并不是敌对的入侵,而是结成联盟,通力合作,去控制这个国家的工商业,瓜分战利品……这个联盟通过投票权信托、连锁董事会,以及共有关系而得以巩固。联盟产生了充分的'合作',彻底征服了更多铁路、公用服务公司和工商企业。"
  联盟中,国民城市银行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他们跟摩根公司一起,构成了货币托拉斯的核心集团。"蛇打七寸,布兰代斯戳到了摩根的痛处。
  杰克一如既往地以沉默应对,这也是华尔街行事的金科玉律,第一国民银行的乔治·贝克是这一行为原则的典型代表:1863年,他第一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要求,而相隔了60年之后第二次采访才姗姗而来。但是,对于布兰代斯穷追猛打、步步紧逼的攻势,沉默恐怕只能招致公众更强烈的声讨。
  杰克已经有些按捺不住了。
  他给合伙人拉蒙特发电,说:"你去会会这个布兰代斯吧,告诉他,银行家对投资者负责,并在董事会上竭尽全力保障他们的利益,这是天经地义的。请他闭上那张臭嘴!"
  拉蒙特,这个最终爬上摩根财团权力巅峰的小个子,精力旺盛,处事泰然,工于心计。他极富个人魅力的地方便是一双笑眼--一副乐天派和"老好人"的形象。他的儿子科利斯曾说:"从没见过父亲发火,他的口头禅就是'不要着急'。"传记作家罗恩·彻诺评价他是一个"生逢其时的杰出金融外交家"。
  可是,这一次,拉蒙特的外交攻势没有奏效,一场剑拔弩张的唇枪舌战即将上演。
  由《哈珀斯周刊》编辑诺曼·哈普古德牵线搭桥,1913年秋,拉蒙特和布兰代斯在第五大道俱乐部进行了私人会面。
  "摩根先生品格高尚,这是查尔斯·梅林尊敬他的原因。而且,摩根先生很少参加股东会会议,很少插手纽黑文铁路公司的事务。" 拉蒙特开门见山,一派金融大家的风范。梅林是纽黑文铁路公司的管理者,但他对皮尔庞特言听计从,并在公众场合不加掩饰地表示"恭顺",令布兰代斯斥责其为"傀儡"。
  "不,绝不是这样的。"布兰代斯直截了当地做出了否定。
  "(他)在不在董事会、参不参加股东会议,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掌握纽黑文铁路的一切,他的意志就是法律!"布兰代斯清澈的双目直视拉蒙特,语气中带有不容反驳的坚定。
  拉蒙特上下打量了一番面前这个宽脸膛、宽肩膀、招风耳的家伙,布兰代斯的坚定让拉蒙特有些意想不到。毕竟,见惯了大场面的拉蒙特,第一面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往往是逼人的"势"。
  可今天,布兰代斯当仁不让。
  "不好对付啊。"拉蒙特心里暗暗嘀咕,脸上仍保持着职业的微笑。
  两人的对话友好克制,但内容针锋相对。又争论了几个诸如银行与客户交易形式(私下还是公开)等棘手问题后,他们开始转入讨论问题的真正核心--权力。布兰代斯指责了摩根财团在各公司董事会中强大的支配力和话语权后,拉蒙特被彻底激怒了
"你怎么能把我们的公司描绘成对人权、事权、财权都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呢?"拉蒙特脸涨得通红,不过语气语调一如既往的绅士、和缓。
  "你们的公司就有这样的权力!也许是你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因为别人害怕你,害怕你身后那强大的摩根。"
  "他们害怕我们什么?你说我们有操控一切的权力,又有什么根据?"拉蒙特的语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根据我的经验。"布兰代斯镇定自若,已经完全占据了上风。
  "而且我的经验还告诉我,你们的权力将会消失,而不是扩大。"
  就这样,对话不欢而散,涉及的诸多尖锐话题直到数十年后争论仍在继续。
  其实,这次会面在没有开始前便注定了"无疾而终"的结果,原因很简单,两人判断问题的信念基础不同:摩根财团一以贯之的原则就是减少竞争,崇尚秩序;而布兰代斯则是坚信自由竞争的斗士。
  问题比杰克想象的还要棘手,随后事情发展的走向也超出了杰克的预料。
六 铁路沙皇
  屋漏偏逢连夜的雨。
  就在布兰代斯引领舆论向摩根发起潮水般的口诛笔伐时,纽黑文铁路公司适时地暴出丑闻,为自己深藏的"污点"提供佐证。
  1913年6月,纽黑文公司的火车发生事故,7人丧生;事隔短短三个月,又一起事故发生,21名乘客遇难,40名结束夏令营返程的学生被困在车厢里;此前的两年间,也已经有数十人在事故中死亡。
  很快,州际商业委员会接受了布兰代斯的观点,指责纽黑文公司的财务状况。
  "退一步海阔天空",杰克选择了丢车保帅,牺牲掉了纽黑文的经营者--查尔斯·梅林。
  谢了顶但蓄着须的梅林,是皮尔庞特亲自挑选并请进纽黑文的,这也足可见其经营方面的才能和功力。那为什么杰克会把他当作牺牲品呢?因为他是聪明,但还不是那么聪明。
  有一次,他脑袋进水般地对记者直言,"如果摩根先生叫我明天去西伯利亚,我会拿上行李拔腿就走","当他(皮尔庞特)不想再听反对意见时,便会拳头向下一挥,说'表决吧'。这时,董事会成员就会乖乖地向他屈服"。
  不可否认,梅林的确忠诚,但不分场合和地点的"拍马屁",倒是印证了摩根在纽黑文的实际控制权,这让处于货币托拉斯质疑浪潮中的皮尔庞特十分尴尬--拍到了马蹄子上了。
  除了捧臭脚的功夫了得之外,梅林这家伙还被业界一致评价为"无耻"。
  梅林有个绰号:铁路末代皇帝,他对公众的蔑视、对行业道德的践踏,都通过这个绰号充分地反映了出来。他蛮横地抢夺着新英格兰地区所有的运输产业--市内电车线、水路航线、高速公路线--不惜采用任何流氓手段。在争夺一条郊区铁路线时,梅林就一掷百万金;为争取舆论的支持,他斥巨资买通一位哈佛大学教授,通过演讲呼吁政府给予铁路行业优惠政策;官司缠身时,他又故技重施,贿赂共和党全国委员会,最后轻松脱身……
  也许是背靠大树,也许是纽黑文发展迅猛,又或是凡事都能顺利摆平,总之,在他肮脏勾当屡屡得逞后,他的气焰更加嚣张,不可一世。
  他曾得意地解释自己所采取的多样性竞争手段:"(我会用)任何你能想到的方式,打个比方,就像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心挖出来,只不过换成两个铁路而已。"
  太嚣张了!
  说实话,纽黑文的假账、虚增交易、铁路公司资本化等手段,都有藏匿身后的摩根的影子,梅林的"谦卑"更让我坚信这一点。纸里包不住火,虚假繁荣过后败象自然开始浮现,梅林也就水到渠成地成为被出卖的对象。
  早在1908年,在纽黑文财务混乱状况尚未完全暴露时,摩根财团就开始悄悄地卖出铁路公司的证券,而那时纽黑文铁路公司的股票,被认为是市场上稳赚不赔的投资,同时还有极高的分红。
  1913年,在州际商业委员会发表报告,公开批评纽黑文公司的财务状况后,杰克选择了屈服。他以温和的姿态,接受了委员会的指责,并以驱逐梅林的行动向委员会示好。
  梅林,就这样以"垫背者"的形象,灰溜溜地离开了纽黑文。
  接替他的是北方太平洋公司的埃利奥特。可惜的是,埃利奥特这位新人也无法给病入膏肓的纽黑文铁路公司带来新的气象。1913年底,纽黑文公司40年来第一次没有分发红利,成千上万的小股民在圣诞节前获知,自己失去了收入。
  随后,公司宣布资金链发生断裂,濒于破产。杰克希望能够发行新债券来度过难关,但不利的外部环境让这一计划难产。
  愤怒的小投资者聚众抗议摩根财团,总统和司法部长也接受了布兰代斯对纽黑文铁路的负面看法,接连发生的事故使得舆论也倒向了布兰代斯的一边。
  戴维森发电报给杰克,无奈地说:"我们被包围了。"
  忍无可忍,便重新再忍。
  杰克在面对接班后的第一场"大考"时选择了隐忍。随后,他辞去纽黑文铁路公司的全部董事职位,同纽黑文彻底脱钩。不仅如此,杰克还从纽约中央铁路、国民城市银行、第一国民银行以及国民商人银行的董事会中退出,以免被布兰代斯抓到把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公众的诸多疑虑。
  同时,杰克也以退出为筹码,来阻止一项旨在定性银行和公司的"连锁"关系为非法的立法程序。尽管1914年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获得通过,但法案中并未明令禁止银行家参加其公司客户的董事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杰克的退出并非是彻底的投降。
  与誓不妥协的皮尔庞特相反,以退为进的杰克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做法。但事后证明,从国内铁路漩涡中抽身的杰克着实下了一步好棋,他需要更多的精力来开拓国外市场。很快,他的决策换回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辉煌胜利,甚至有经济史书评价道:摩根财团几乎凭借一己之力,主导了1915年那次世界金融权力中心由英国向美国的转移。这里就此打住,卖个关子,第三章再为您细细道来。
七 史上"第一藏家"
  除了纽黑文铁路丑闻的危机公关外,初掌帅印的杰克还面临另一场人生"大考"--皮尔庞特那些价值连城的藏品如何处置。
  就在控制力达到"巅峰"的20世纪初期,皮尔庞特对收藏的热爱也达到了"疯癫"--人们想到的、想不到的,都成为了皮尔庞特收藏的对象。
  去世时,皮尔庞特全部身家(现金+股权)大约是6830万美元,这与他手上藏品的价值相当,搁在今天折成绿油油的美金那可十几亿元的天文数字啊!
  这位华尔街"玩主",直到现在仍被美国收藏界公认为史上"第一藏家"。早期的作家手稿、印刷的书籍、中世纪的珠宝、油画、头盔、武器、瓷器、雕塑、装饰品……全部是他的爱好所在。皮尔庞特横扫艺术品的气势无人能出其右,在给姐姐玛丽·彭斯的信中,他写道:"希腊古董我已经搜集的差不多了,现在我的兴趣转向了埃及古董。"
  这位收藏狂人,每每看到精美的艺术品,就会不假思索,甚至可以说是不由自主地掏出美元。他对收藏的疯狂和痴迷,除了审美取向之外,更大的动力来自于他的一个信念:为美国网罗到世界上最完美的艺术品。
  他做到了这一点。接受皮尔庞特藏品馈赠、捐助的大都会博物馆、瓦斯瓦兹博物馆,都跃升为当时全美前五大博物馆。
  可是,这些身价昂贵、数量惊人的艺术品,在"收藏家"皮尔庞特生前是熠熠生辉的光环,身后却成为儿子杰克手上的一块烫手的山芋。
  别说6000多万美元的艺术品,就是6万人民币的瓶瓶罐罐,摆在家里那叫一个"范"儿。可杰克看见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眉头就紧锁--心里话:别理我,烦着呢。
  这些藏品的处置,别说是让杰克烦,就是"皮大拿"(皮尔庞特)也烦。
  身体每况愈下的皮尔庞特,自感大限将至,为完成为祖国淘回艺术瑰宝的夙愿,他开始将散放在伦敦等地的"外籍"藏品陆续运回美国。这出于两个考虑:一是皮尔庞特希望将所有藏品集中捐给国家;二是如果收藏品在皮尔庞特死后仍留在伦敦,那么继承人将承受高昂遗产税负担。
  其实,1909年以前美国关税高得令人咂舌,但美国毕竟是摩根的"老巢",皮尔庞特的势力大到可以搬动国会山(美国联邦政府的立法机构--国会的办公大楼,建于海拔为83英尺的高地之上)。通过对政客的游说,百年以上艺术品免征关税的法令一路绿灯,顺利获得通过。就这样,成千上万的艺术珍品被打包运回美国,一分税钱没上缴不说,海关还选派业务骨干亲赴伦敦,协助皮尔庞特办理通关适宜。这真是"有钱能使磨推鬼"啊。
  可是,问题又来了。捐赠给国家这话好说,操作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钱打了水漂也要听个响啊",这么多无价之宝,全部捐给国家可以,但国家怎么着也得向皮尔庞特表示表示吧。皮尔庞特是这么想的,人之常情嘛,有钱人履行点社会责任,一定会大张旗鼓的,就像比尔o盖茨死后将一分钱不留全捐给国家一样,嚷嚷得地球人全知道。富人更希望得到国家的感激和社会的认可,更看中的是面子和尊严。
  于是,皮尔庞特提出了"摩三点":一、所有藏品全部集中在一起;二、藏品全部遗赠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自己兼任馆长);三、纽约市专门为皮尔庞特的藏品修个展厅(里面高处挂个照片、贴个简历,好让后世景仰)。
  "摩三点"内容虽合情合理,可时机不好。当时普若听证会刚刚结束,纽黑文丑闻正呈燎原之势,认定皮尔庞特就是"货币托拉斯"幕后推手的纳税人已经决意与其斗争到底。树大招风的摩根财团,此时正处于腹背受敌的"人民战争"之中。
  结果,"摩三点"一出,《赫斯特报》(美国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旗下的报纸,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公民凯恩》的主人公原型便取自赫斯特)和一些政府官员跳了出来,民意也是反弹强烈:你皮尔庞特的钱取之不竭、用之不完,还让财政出钱给你树碑立说,门都没有!
  唯我独尊惯了的皮尔庞特受不得一丁点的挫折,本意"为国收藏"的他,此时感到被国家和国民抛弃了,皮尔庞特愤怒了。于是金口一开,"你们(市政府官员)再也得不到这些收藏品了"。藏品怎么处置我不管了,留给杰克来做决定。
  这将是杰克需要独立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定
八 艺术品大屠杀
  接班人杰克,对于纽黑文丑闻的危机公关早已是疲于应付了,皮尔庞特藏品的处置更让他焦头烂额。不过还好,根据法律杰克如果想免除高额的遗产税,那么就要在皮尔庞特死后两年内捐出艺术品,做出决定的时间还算充裕。
  在没有最稳妥、合适的方案之前,杰克决定先将父亲一生的藏品集中展示出来,以完成父亲所愿。展览地点就选在了大都会博物馆。
  用万人空巷来形容此次展览绝不为过。
  共有来自伦敦和纽约的4100件藏品展出,几乎囊括了皮尔庞特毕生所有的心血。艺术品收藏史上最疯狂的藏家,带给美国一场最疯狂的艺术品展览会。要知道,当时建国仅100多年的美国,还从没有集中领略过数量如此丰富的艺术品,美国全部自产的艺术珍品恐怕也敌不过皮尔庞特收藏的冰山一角。
  展品中有550件搪瓷制品、260件文艺复兴时期的青铜器、700件瓷器、39件挂毯、900幅画像、50多幅欧洲绘画……视觉的冲击、宝藏的诱惑、财富的刺激,伴随着这些疯狂的收藏,参观者也疯狂了,纽约城甚至整个美国,都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欲望漩涡之中。
  如果知道杰克最终的藏品处置方案的话,参观者也许会更加疯狂。因为,这次展览不仅是前无古人,而且还将后无来者。杰克没有选择全部捐献或是部分捐献、部分自留等人们预期的方式,而是选择了被鉴赏家称为"艺术品大屠杀"的部分出售+部分捐献的分散处置方式。
  1915年2月,经过近两年的痛苦抉择,杰克终于下定决心处理皮尔庞特的收藏品了。中国瓷器它卖给交易商约瑟夫·杜维恩,售价300万美元,很快杜维恩就转手把瓷器高价卖给了"焦炭大王"弗里克。提起杜维恩,那可是艺术品市场上的"腕儿",也是皮尔庞特的老朋友了。曾有一次,老皮想测测老杜对中国瓷器的鉴赏力,一字排开五个中国古瓷瓶,然后说道:"有三个是真的!"杜维恩不假思索,拿起手杖就把两个假的给消灭了,这比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可要惊心动魄得多。
  弗拉格纳尔(洛可可时期的法国画家)的代表作--《少女爱情的升华》组画中的四幅系列作品,也卖给了弗里克,成交价125万美元。于是,这些专为杜o巴里夫人(号称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最美丽动人的情人)装饰巴黎近郊庭院而创作的组画,成为了弗里克第五大道别墅里的装饰品。
  杰克兜售皮尔庞特藏品时,对弗里克是独有情钟,弗里克又是何许人也呢,这里要简单插上两句。
  弗里克人生起伏跌宕:1873年的经济大恐慌中,他逆潮流而动,以金蝉脱壳之计成功赚得第一桶金--5万美元佣金;后来,他在焦炭市场上如鱼得水,逐步确立了美国"焦炭大王"的地位;幸运地躲过一场暗杀之后,弗里克又成功地平息了煤炭和钢铁工人的罢工运动;19世纪末匹兹堡油田争夺战中,他又和美国史上第六大富豪梅隆联手,挫败了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后受到卡内基的赏识,成为卡内基兄弟公司的总裁兼总经理。
  就是这样一位商场上呼风唤雨、左右逢源的"企业家",与皮尔庞特关系自然是"铁瓷",在业务合作过程中,弗里克对后辈--"太子"杰克关怀备至,杰克掌权后自然投桃报李,欣然满足弗里克的收藏愿望。就这样,弗里克很快跃升为继皮尔庞特之后美国超一流的收藏家。
  值得一提的是,令皮尔庞特神魂颠倒的一幅画作--约翰内斯o维米尔的作品《写信的女士》(A Lady Writing a Letter),也被出售给了糖业大王哈夫迈耶。提起维米尔,这位17世纪的荷兰绘画大师是随着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上映而被人熟知的。如今,《写信的女士》已被哈夫迈耶捐赠给了华盛顿国立艺术画廊。
  杰克出手的艺术品总售价高达800多万美元。如此大规模的出售,是公众始料未及的。要知道,收藏界的"潜规则"是:真正的藏家是不会为获利所左右,其长期目标是将藏品传给后代或捐赠给博物馆,作为恪守"绅士银行家"准则的皮尔庞特,生前也一再表示捐出藏品,因此,当杰克有悖常理地抛售藏品时,人们惊呆了。
  鉴赏家惊呼,杰克的行为无异于一场杰出艺术藏品的"大屠杀"。即使在这次抛售中获利颇丰的杜维恩,也卸磨杀驴地称此次出售为"艺术领域的大悲剧"。
  世人眼中"不差钱"的摩根财团,如此大规模的艺术品套现,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仍是迷雾重重。不过根据当时有限的资料分析,也许杰克套现恰恰是因为"差钱"。
皮尔庞特留下的6830万美元个人财富,与其金融寡头的身份着实不符,要知道他没怎么犹豫就拍板收购卡耐基钢铁公司时,就掏出了2.5亿白花花的刀勒(美元)啊。而且,皮尔庞特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遗嘱中他慷慨解囊,向耶稣基督的子民广散钱财:2000万美元个人遗赠,其中1000万元捐助慈善事业,身边的医生、图书管理员、船长等都得到不菲的财物,旗下公司每位员工也都得到皮尔庞特的额外奖金。
  散来散去,杰克到手的遗产是300万美元,加上海盗号游艇等固定资产。而就在他接手财团的同时,面对的是300万元遗产税的负担,还有每天潮水般涌来的账单。
下一页 尾页 共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