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摩根财团

_8 未知(美)
  10月23日,恐慌的抛售波及了多支蓝筹股,西屋公司下跌了35点,通用则下挫了20个点。
  10月24日,星期四!黑色的!
  开盘后的两个小时,股市的账面损失就高达100亿美元。伴随着牌价的下跌,歇斯底里的尖叫声在交易大厅内回荡。
  很多人片刻间倾家荡产,血本无归。绝望的人们积聚在联邦纪念馆前,默默无语,只是无助地望向远方。
  不断有自杀者的消息传来。此时,只有置身事外的记者,还可以开开"残忍"的玩笑。加尔布雷斯便写道:"两个投资人手挽手从里茨大厦的窗口跳了下去--他们拥有一个共同账户。"
  华尔街的大银行家们决不能置身事外,他们又习惯性地聚集到了华尔街23号。
  当天中午,五大银行巨头--拉蒙特、国民城市银行的米切尔、大通银行的威金、信孚银行(又称银行家信托公司)的普罗瑟、担保信托公司的波特--齐聚摩根总部,商议对策。
这些人代表着60亿美元的资产,他们的碰面,就足以让华尔街的暴风骤雨暂时停歇:股价稳定下来了。
  五巨头组成立一支共同基金,以支撑羸弱的股市。
  由于证券交易所的主席正在檀香山,这样,代理主席理查德·惠特尼--摩根合伙人乔治·惠特尼的弟弟、摩根债券经纪人--成为了共同基金理想的代言人。
  下午1点30分,惠特尼迈着四方步走入交易大厅,面带微笑,尽管此时他的账户上已累积了200万美元的股票损失。
  他在美国钢铁公司的交易柜台前停下了脚步,"出价205,购入2万股"。惠特尼进场买入的消息霎时传遍华尔街,大家开始为上午跳楼的人感到惋惜、遗憾。
  其实没什么可遗憾的,这些人早晚都得跳。
  因为事后证明,共同基金的拯救行动,形式远多于实质。惠特尼象征性的买入,但很快就撤销了委托指令。当天,他实际上只购入了1万股。市场的短暂回升,至多只能称为"回光返照"。
  银行家们清楚地知道,崩溃的股市已病入膏肓,无法挽救。他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增强市场信心,增加流动性,使之缓慢的下滑。
  之后,银行家们宣布,投入2.4亿美元购入股票。相比上午两个小时内蒸发掉的100亿市值,2.4亿美元实在是杯水车薪。可这已经是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举措了。
  当天交易结束后,拉蒙特作为五巨头的代表,接受了记者的提问。其间,他发表了一句经典评语(应该能入选1929年年度语录):股市上发生了一点令人不悦的抛售。
  十几个自杀者,只因为这"一点令人不悦的抛售"。
三 悲惨星期二
  股市没有像风云人物拉蒙特形容的那样,"只是技术性回调",而是崩溃性"跳水"。
  时隔一周,真正的股灾才到来。
  10月29日,星期二--悲惨星期二。和悲惨星期二相比,黑色星期四的股市,简直就是"风和日丽"。
  金融史书上用"悲惨"区别于"黑色",大家应该能够意识到那天发生了什么:
  由于股价下跌速度过快,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上的价格滞后了两个半小时;
  官方数据显示,交易量多达1641万股,这一纪录保持了40年(据分析,包括未记录交易在内,当天真正易手的股票可能高达2000万甚至2500万股);
  美国股市整体股价下跌25%……
  交易所的理事们再次召集碰头会,地点不再是华尔街23号,而改在了交易大厅下面的一间地下室。议题也由一周前的"救市",改为更加现实的"闭市"。最后,他们决定缩短交易时间,而不是关闭。理由也是现成的:职员们为清点雪片般的票据,已经疲惫不堪,他们需要休息。
  约翰·洛克菲勒宣布,他和他的儿子正在买进普通股;美国钢铁公司和美国罐头公司也宣布,发放额外分红作为稳定市场信心的举动;在哈里森的坚持下,美联储降低利率,向市场注入几十亿美元的信贷资金。
  利好不断,不过结果大家也猜得出来:股价一跌再跌。因为信心缺失,利好也会变成利空。11月13日,股价已经跌到了1929年的最低点。
  这场股灾的破坏力是惊人的。在短短几周的时间里,300亿美元市值消失在空气中--这是当时美国国债总量的两倍,相当于美国又打了一遍第一次世界大战。
  就在媒体还在大张旗鼓地谈论银行家们"有组织地支持"股市时,人们发现,"悲惨星期二"的背后,也是银行家们在抛售股票、以求自保。
  面对愤怒的民众和充满敌意的记者,拉蒙特仍以他惯有的圆滑进行着危机公关:"摩根财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市场,他绝没有、也绝不会抛售股票。"
  银行家们稳健保守、小心谨慎的传统形象,在1929年股灾之后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不过,华尔街还是平静的,摩根们仍在延续着爵士乐时代的奢华之风。
  1929年,杰克的大儿子朱尼厄斯迁入新居--有40个房间的石头别墅,别墅坐落的小岛也被杰克买了下来。
  就在股灾发生的10月,杰克的工匠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建造豪华游艇--海盗四号。游艇造价250万美元,这只是半退休的杰克当年年薪的一半。
  股灾的直接受害者,大多是那些手里有俩臭钱的富人、敢于赔上身价性命的贪婪赌徒、懂点金融知识便尝试使用保证金杠杆完成一夜暴富梦的经纪人,那些量入为出的工人、农民们没有几个跳出窗口的。这可以部分地解释1929年股市崩盘后,为什么华尔街还没搞得天怒人怨、民怨沸腾。
  不过,城门失火,祸及池鱼。股市的灾祸,是会传导到实体经济的。
  当富人们辞退家仆、工厂主关门歇业、店老板节衣缩食、企业主管收缩投资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失业潮正在蔓延,越来越多的人流落街头。
  大萧条来临了,公众将愤恨、不满、怨气发泄在银行家的头上,这种情绪持续多年,且愈演愈烈。
  再强大的财团,也无法抵抗民众的呼声和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
  摩根们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四 阿利甘尼丑闻
  由于对普通股避而远之的态度,摩根财团因而避免了很多麻烦。不过,惨烈的股灾和财团对客户的忠诚,令其陷入一场信誉危机--阿利甘尼丑闻。
  阿利甘尼公司,是克利夫兰范·斯韦林根兄弟商业帝国"翼"下的控股公司。两兄弟受教育不多,五短身材,脾气古怪,形影不离。他们拥有1亿美元的财产,但烟酒不沾,没有爱好,从不参加社交活动,没有仆人,没有司机,着装、配饰上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奢侈品。
  斯韦林根兄弟经商之道的核心就是: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他们通过铁路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在纽约中央铁路公司被商务部勒令从"镍盘"铁路中撤出时,斯韦林根兄弟以50万美元"善意"接盘,因此颇得中央铁路公司总裁埃弗雷德·史密斯的器重。
  在史密斯的引荐下,斯韦林根兄弟成为华尔街23号的客户。像拉蒙特承诺的那样,他们得到了来自摩根的"全力帮助"。
  摩根财团一手策划了斯韦林根兄弟的铁路和房地产的收购行动。兄弟俩深喑杠杆收购原理,不断以新收购资产作为下一次收购的抵押品,完成滚动扩张。背靠着强大的摩根信誉,斯韦林根帝国的版图迅速膨胀,1929年时,兄弟俩统治着全美第五大铁路系统,控制的路轨长度相当于全英国铁路线路总长。
  1929年初,在摩根的直接操办下,斯韦林根兄弟旗下的超级控股公司--阿利甘尼公司股票上市。以摩根之名,铸就了阿利甘尼奇迹。《纽约时报》评价道:这是一个被推到极致的控股公司的典型。
  可就是这样一只当年最热门的股票,最终给摩根的盛名泼了"脏水"。在"大萧条"之中,公众才发现4年前被忽悠得神乎其神的阿利甘尼股票,是在有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发行的。
  1929年股市崩溃后,斯韦林根兄弟在资本市场的腾挪术忽然失效。阿利甘尼股票一跌再跌,可兄弟俩坚持吃进。不仅如此,在流动性逐渐匮乏的情况下,斯韦林根兄弟还不顾摩根的劝告,收购了包括密苏里太平洋公司在内的多支铁路公司股票。
  1929年初,阿利甘尼股票"高烧"不退、炙手可热,可到了1930年秋天时,它已经领跌整个股市。不断买入、扩张无度的兄弟俩,此时已经极度依赖于借款了。1930年时10月,斯韦林根兄弟拖欠经纪人债务已高达4000万美元。
  斯韦林根兄弟公司2亿美元的证券是摩根银行直接经手发行的,对客户的忠诚(甚至是愚忠)一直以来是摩根的金字招牌,这次也不例外。国民城市银行董事长米切尔就曾经评价道:"(摩根)公司历来都是站在伦理道德、理解信任、领导能力的最高峰。"
  然而,这一次,在股灾后的大萧条期,摩根的忠诚带给他们巨大的创伤。
  10月23日晚,斯韦林根兄弟和担保信托公司的代表,结伴来到拉蒙特的宅邸求援。尽管拉蒙特对铁路的前景持悲观看法,可责任感和对经纪人"骨牌效应"的担心,最终令其痛下决心,解救范·斯韦林根兄弟。
  摩根和担保信托公司联手推出了一个总额达4000万美元的银团贷款,帮助两兄弟走出困境。救援工作高度保密,名义上,两兄弟仍然是公司的拥有者,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没有人知道,他们平日的生活费用,都由摩根支付。
  这是华尔街保守得最好的一个秘密。
  尽管如此,股市仍是一片狼藉,斯韦林根兄弟到期无法偿还债务,摩根财团和担保信托公司不得已,取消了兄弟俩以阿利甘尼股票为抵押品的赎回权。
  秘密被刺破了,阿利甘尼股票由高点时的56美元,最终跌至37.5美分。
五 合众国银行破产
  股市的崩溃,随之而来的便是恐怖的紧缩,维系银行间贷款的抵押品价值不断下跌,银行的资金链条绷紧,甚至崩裂。
  1930年,破产银行的规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年初时每月60家左右的破产速度,一跃而升到11月的254家。到了12月份,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344家。
  一年内,超过千家的银行倒闭,破产潮席卷全美,金融系统全面崩溃。
  一贯以"银行的银行"、"银行家的银行"自居的摩根,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是,出手的对象,则与其银团好恶直接相关。被救者,有像斯韦林根兄弟这样的VIP客户,当然也有像基德-皮博迪这样渊源颇深的公司(听名字即可知)。
  1930年,基德-皮博迪公司未能幸免。先是意大利政府提走了800万美元的存款,然后是新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BIS,诺曼倡导成立的"央行的央行")将大笔存款转存至一家瑞士银行。不得已,基德雇员起家的摩根合伙人乔治·惠特尼(理查德·惠特尼)出面,召集其他合伙人商议对策。最终,一笔千万美元的贷款救援计划出炉。
  然而,并不是每家银行都能如此幸运,尤其是犹太银行家的银行,合众国银行就是例证。
  合众国银行是纽约第五大银行,拥有45万储户。该银行经营能力上乘,客户以犹太移民为主。就在合众国银行陷入困境的时候,副州长莱曼、州银行管理局和纽约联储都出面为其进行救援游说工作。可是,没有银行家愿意伸出援手(这让我联想到了2008年犹太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
  谈判会议上,管理当局提出一项3000万美元的贷款解决方案,然而应者寥寥。州银行管理总监布罗德里克咆哮着:"不进行救援,就会有10家银行因受牵连而破产,纽约1/10的开户家庭受到损失。"
  "看一看基德-皮博迪公司吧,还有更早的担保信托公司,他们都是被你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只要我们施以援手,合众国会得救的,损失会降到最低。"尽管布罗德里克声嘶力竭,可投票结果仍是"否决"。
  1930年12月11日,合众国银行破产。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家银行破产案,早已笼罩在民众心中的恐惧加剧了。
  合众国银行分支机构众多,客户以当地犹太小商人居多,也有些财力有限、教育层次不高的平民储户,银行雇员也大多来自这个阶层。以摩根为首的货币托拉斯对犹太银行一贯采取敌视态度,一如当年皮尔庞特和杰克对待雅各布·希夫。毫无疑问,合众国银行的犹太背景,令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最终未能起死回生。
  当然,对犹太银行的敌视,也换来了犹太人对摩根的对抗。1930年以后,摩根银行式微的原因,除了为顺应反托拉斯的民意而出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外,还有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犹太反摩联盟"(我起的名字)。
  30年代中期后,雷曼兄弟公司、高盛投资银行等冉冉升起的犹太明日之星,联手富可敌国的洛克菲勒财团、与雅各布·希夫过从甚密的哈里曼家族,冲击摩根的金融控制权,这对摩根财团的控制力打击极大,最终丧失了在美国银行界的绝对统治权。
  六 胡佛政府的无能?
  即便是经历了黑色星期四、悲惨星期二的打击,市场的投机情绪仍没有很快散去。
  老把戏再一次上演了!
  到了1930年初,逢低买入的投资者惊喜地发现,股灾中绝大部分的损失已经补回来了。投机者们又开始兴奋起来,底部已过去的讨论愈来愈多,交易量变得像1929年上半年一样巨大,一轮"小牛市"仿佛就在眼前。
  好消息也在接踵而至。范·斯韦林根兄弟公司完成了对密苏里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收购,航空等行业的合并重组工作重新展开,大通银行在兼并两大竞争对手后跃升为全球最大银行……
  诱人的概念、板块、故事,又开始轮番轰炸市场。
  繁荣就在街角那儿。
  胡佛总统3月7日发表了"20世纪最不准预言":未来60天,股灾给美国经济造成的最坏影响将消失无踪。这之后,股市便重新步入正常的轨道--下跌。
  4月,股市掉头向下,义无反顾。到了5月、6月,胡佛总统每发表一次乐观言论,股市就会下跌一次,仿佛老天爷和胡总统故意过不去一样。
  与1929年10月的两次大崩盘不同,这回股市每次跌幅都不大,但跌得非常扎实,步步为营,反转趋势就从没有出现过。到了1932年中,股价仅仅是1929年9月时的1/10。
  胡大总统并不只是"嘴臭"(胡佛一开口,上帝就发笑),他的经济政策更是臭。
  1930年6月17日,在上千名经济学家联名反对的情况下,胡佛一意孤行,签署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在该法案的规定中,最高的关税竟然占到进口商品价格的一半以上。
  在法案将获得通过的市场预期之下,股市在6月16日发生了自"悲惨星期二"以来最猛烈的一次下挫。
  摩根失望至极。《霍利-斯穆特关税法》通过后,债务国将无法向美国输出产品,也就无法获得用于偿还债务的外汇,作为外债主要承办人的摩根,压力可想而知。
  "我几乎要跪下来乞求胡佛总统了,求他高抬贵手,否决了这个愚蠢的法案。"拉蒙特事后回忆道。不过,胡佛不为所动。
  20年代摩根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和资本流动体系戛然而止,各国随后纷纷祭出各式贸易报复的利器,至此,世界陷入贸易保护、以邻为壑的"经济暗战"之中。
  此时,美联储内部的争斗还在不断掀起高潮。华盛顿的联储委员会宣布,禁止信贷的自由发放,紧缩货币供给。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阻止纽联储与欧洲财长们的"后门外交",可这令本已羸弱的市场更加不堪。
  在一连串错误政策的冲击下,1930年后的股市打破了年初"小牛市"时的种种幻想,也直接决定了1931年成为股市最惨淡一年的命运。
  到了1932年,美国各地一片狼藉、如同炼狱一般。退伍老兵走上街头,向政府索要"补偿金",最后遭到暴力镇压;
  到处充斥着流浪汉、失业者、在救济站门前排队等面包的人。人们神情呆滞、肋骨突出、满面愁容。8年后,大萧条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男子,在服兵役时才发现,竟然40%以上体检不合格;
  成千上万人像牲畜那样生活,终日守在垃圾堆旁,与狗夺食,才能保命。曾有记者写道:芝加哥的一个寡妇,因为蛆虫太多,每次捡东西吃的时候都要先摘掉眼镜。
  人们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了总统胡佛的身上。当年,他曾因拯救过大批比利时饥民而被人歌功颂德,芬兰语中甚至增加了一个时尚新词"胡佛",意思是"帮助"。
  然而,执政四年后,"胡佛"的英语词义彻底改变了:
  棚户区被称为"胡佛村";
  失业者捡垃圾的大口袋被称为"胡佛袋";
  公园长椅上躺着过夜的流浪汉,将铺在身上的旧报纸称为"胡佛毯";
  饥肠辘辘的农民逮到的野兔,被称为"胡佛猪"……
  不过还好,胡佛任期即将届满,让这可怕的一切都结束吧。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