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如何,在战时身为一个空军太太那种提心吊胆的日子都是难熬的。董明德夫人楼肇端说:“那个时候我们日夜的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因为担心哪,因为一次空战就可能死几个人的,而且我们在下面看到,因为有时空战就白天嘛,我们大家都跑,逃警报了,逃到防空洞去,可是我们大家都不愿意进去,都在外面站着。太太比方说今天先生没有回家,明天也没有回家,她们马上就来找我来了,因为和我住的都比较靠近,她说你有没有听说,董太太你有没有听说我的先生怎么还没回来?我已经知道了,但是我不能告诉她们啊。”
从七七到武汉失守这15个月间,空军飞行员殉国人数多达202位,他们的平均年龄还未超过23岁,单就四大队而言,抗战期间就换了13任大队长,这些烈士的名字都一一的记载着,我们很难想象文书官用蝇头小楷书写这份纪录时的心情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空军没有愧对当时凑钱款献机的每一分钱!
一寸河山一寸血(10)
中国大陆海岸线背起接壤朝鲜的鸭绿江,南迄于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蜿蜒曲折,迤逦了一万一千余公里,它是国家通往世界的门户,也是抵御列强入侵的海疆防卫线,可惜鸦片战争之后这一扇海上大门被彻底捣毁了,外敌的船只不仅可以恣意横行,更深入了内陆水域,因此在当时大清帝国可以说是处于门户洞开,几无海防可言的境况之下的,这种情形相较于16世纪郑和下西洋的风光,实在不能同日而语。
抗战初期,日本只是由长谷川清的一个第3舰队就把我国绵延一万余公里的海岸线锁得死死的了。海岸线之被封锁从军事角度来看,对中国而言固属不利,但更严重的是经济面的损失。战前,在中国总岁入中,关税便占了43%强,可以说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这一封锁等于完全切断了对外贸易的管道,没有“关”也就没有税了,所以原本拮据的财政状况如今更如雪上加霜,越来越窘困。这种处境对当时身为中国海军的袍泽而言是相当无奈的。
第十集 失去海岸线的勇士们
在沪战期间,空军的战绩是十分煊赫的,但海军的际遇就比较坎坷了,因为当时他们主要任务之一竟然是要在江阴沉船。
江阴,位于长江下游,几乎是介于京沪两地的中间点,由于这里江面比较狭窄,自古以来皆被视为军事要地并设有要塞基地。
战前,日军的军舰是可以直通汉口的。沪战开打之前,为了防堵上游日舰东下以及后来敌军溯江而上,所以决定在这里沉船以堵住航道。“破釜沉舟”虽然意在表示决心,但多少还是有点无奈,尤其这个任务由海军自己来执行,就更是情何以堪了。
据说当年沉船是由两位少尉军官负责的,我们找到了其中之一林君颜(通济练习舰 见习官)回忆说:“大概就在8月初我们就开始准备沉船了,那时候好像上面告诉我们等到商船到,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在江阴口啊,商船一来的时候你们就把它带到封锁线上去,然后把它要它海底壳开下来沉。”
有关江阴沉船的经过,当时任职招商局的喻伯纲证实说:“那个时候啊,我在招商局的公平轮当二副,我们刚刚由外洋回来就奉到命令,马上要奉到江阴,我就把这个船带到这个江阴,带到江阴就交给海军,那时候海军都是福建人多,海军呢,他要我马上沉下去,马上沉下去的时候啊,当然那个沉船就很简单嘛,就把那个塞口开开嘛,那个船就进水了,就沉在江阴。”
林君颜:“就这样,大概8月初一一起沉掉17条,我看得很清楚,然后一直等到8月11号,忽然间,我还记得我沉完一条船回到我的船上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的海军部部长陈绍宽也来了,好紧张船上,为什么呢?”
陈绍宽接到的手令是这么写的:“凡年在四十之大船,须将其炮卸下准备沉没”。
林君颜:“不晓得各位晓不晓得,那时候我们是准备12号就把日本封锁了,不让他船走开,然后我们把它围在里头打它,我们等于准备我们先开战。那时候行政院的秘书不知道各位晓得不,我忘记了他叫什么(查为吴秋岳),一个大汉奸,把这个消息告诉日本,所以陈绍宽就赶紧下来,赶紧补,整个的准备在12号补,补的话大概还要准备5条的军舰,我到现在还记得,结果我那个通济船也是当中之一。”
在江阴自沉的军舰中有一艘名叫“海琛”的巡洋舰,是北洋覆灭后,清廷向德国订购的,于1897年驶抵国门。交船的同时原厂送了一具模型给当时我国驻德大使馆,后来辗转运到台湾来,就是您现在看到的这一具,算起来已经整整102岁了,这大概是迄今唯一还可以具体而微地窥其全貌的一条船了。后来,我们找到了一位“海琛”号上的水手,有他嘴里知道了这条船的最后消息。
(海琛号水手)朱再明:“海琛号有八门炮啊,拆下来,拆下来就装在田家镇,武穴县田家镇和夫子口。”
今天,江阴江面的流水依旧,路过的行船已不再有人去提起含恨河底那些破铜烂铁的故事了。在蒙蒙的江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江阴大桥的工程在进行着,大桥建成后这里想必又是另一番景象吧。当年血战五昼夜的江阴要塞遗址目前还在,但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显得十分荒凉。阵地、壕沟、暗道也许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经年曝露与风吹雨打之下的各式火炮多已氧化生锈了,它们像似一堆废铁一样,但我们总不忍心以废铁来相对,因为毕竟在它们身上发生过许许多多壮烈的故事。
在沪战初期,海军除了江阴沉船外也有过多次主动出击的行动,其中以突袭“出云号”最为成功。1937年8·13沪战爆发的第二天,江阴防区司令欧阳格派102与171两艘鱼雷艇伪装成民船从江阴出发,一路躲躲闪闪,经无锡、太湖、苏州、松江抵达龙华,沿途险象环生,171艇没跟上来,最后由安其邦与胡敬端驾102号艇攻击停泊于汇山码头的日本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出云号”尾部受到重创,这是抗战初期中国海军在绝对劣势的处境下所发挥出的一次漂亮出击。
海军在江阴防区苦战到11月底,后来随着淞沪战事结束,大军西移,才放弃阵地,退守南京。在这一段日子里总共在江阴水道沉入的大小船只多达43艘,至于这些动作对迟滞日军西进的速度究竟产生了多少作用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对海军而言,弃船、沉船都是一件痛心的事,但在抗战初期,沉船、卸炮、上岸、边走边打,却成了海军不得不如此的作战方式。
我国近代海军的肇建起步很早,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据已能制造“火轮”,1866年,左宗棠的福州马尾船政局造船工人即多达一千余人,还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海军学堂培养海事专业人才,这个时候明治天皇还没有登基呢。但海军的发展却十分坎坷,由于清廷昧于国际情势变化,忽视海疆防卫的重要性,就算编列了建军预算,也常被挪作他用而无法正常成长。
1884年,中法战争毁了福建马尾的南洋舰队,1894年,甲午之战北洋舰队又全军覆没,经营了30年的海上武力到此可以说已荡然无存了。其实我们丧失的还不只是海上的船舰,因为连陆地上的主要军港也被列强占的占、租的租而所剩无几了。
清廷痛定思痛,于1895年起又开始购舰建军从头开始,这里面包括三千吨左右的海字号的巡洋舰海圻、海容、海筹、海琛、肇和以及一千吨以下楚字号的炮舰楚有、楚泰、楚观、楚谦等约三十余艘,这些船舰一直服役到抗战初期,后来炸的炸、沉的沉,一艘艘鞠躬尽瘁毁而后已。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除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而外,大概只剩下海筹、海圻的舰钟和海琛的模型了。
从清末开始,我国海军一直都分为北洋、南洋和粤洋三支舰队各自经营,这是无法团结壮大的因素之一,到了民国,中山先生到1917年组护法政府,令程璧光为海军总司令,成立护法舰队,还是南北对立的局面。
1922年陈炯明叛变,温树德带着船队投靠北洋军阀,护法舰队于是瓦解了,直到1927年,我国的海军才因蒋总司令北伐的号召而统一,当时国民革命军的海军总司令为杨树庄,分辖陈季良的第一舰队、陈绍宽的第二舰队和曾以鼎的鱼雷游击队,他们扼守长江、收复宁沪,立下了不少功劳。
从1928年到抗战军兴,我国海军舰艇的增添大多是由“江南造船所”自造的,其中以2600吨的巡洋舰“平海号”战斗力较为强大,加上向日本买的“宁海”,老舰新船拼拼凑凑起来也不过6万吨左右而已。
“七七事变”后,当时海军部长陈绍宽立即调整部署整合战力,除在闽江口、珠江口和青岛留下少数舰船戒备而外,所有战舰前后都开进了长江,以全力拱卫首都南京。陈绍宽的措施等于放弃了整条海岸防卫线,退守内陆航道,我国海军也于一夕之间变成了“长江水师”了。
在各军种中,我国海军的养成教育发轫最早,除了同治年间就开办了的马尾海军学校外,到了民国还有黄埔海军学校、青岛海军学校和1933年创办的海军电雷学校。他们由于受训时间较长,要求严格,所以对海军干部的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以马尾海军学校为例,一个军官的养成时间即长达八年之久。他们招收小学毕业的青少年,给予极为严格的体能以及专业训练,直到22岁才分发入伍。马尾海校同学回忆当年的学生生活犹能历历如绘,他们说:
邹坚(青岛海军学校):“马尾海军学校等于是,现在讲等于幼年海军学校,那么都是14岁就进去了,后来转到青岛海军学校,那个时候改制,改了高中毕业才投考的。”
刘耀璇(马尾海军学校):“海军的过去都要念8年。”
陈鸣铮(马尾海军学校):“那时候受的训练非常严格,我们每天除了吃饭、操场、上课、睡觉,就四个地方。”
池孟彬(马尾海军学校):“那个时候我们数学也好,譬如说代数几何、航海学、天文学,象轮机班的所有机械课程都是原文的。”
陈鸣铮:“军事训练没有礼拜,没有寒假、没有暑假,夏天只有半天上课,半天是游泳,一直练到6月底,期考放假4天,连下去第二学期,一直连下去13学期。”
关世杰(青岛海军学校):“我还在英国的这个Eagle(Eagle为舰名:老鹰),那是航空母舰上,还有他的潜水艇上实习,增加我们海军专业知识。”
这些人虽然接受过非常完整的海军养成教育,可惜抗战一开始他们就失去了一展长才的舞台——那长风万里的海洋。1938年武汉会战后有毁掉了大多数的船只,他们从海军变成了陆军、炮兵、装甲兵,甚至进了空军,最后有的还成了游击队。在三军中他们是境遇最为坎坷艰苦的一个军种。也许他们丧失了一切,然而却没有因此丧失了斗志。在八年抗战中,他们化作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岗位上拼着一条命,苦战到底的精神一点也不会因为没有显赫的战绩而逊色。
沪战期间,在江阴水域的海军是以“破釜沉舟”为收场的,而远在华北、青岛的海军也遭受到了同样的命运,参与青岛撤退的海军官兵回忆说:
(海军舰队教导主任)俞柏生:“在这个撤退以前,所有的几条船,那几条船都很小而且很少的,沉那个···堵塞那个港口那样子,事实根本不能用,就这样子,那船的炮都拆下来,船里的枪、炮拆下来之后呢,变成了海军的炮队。”
关世杰:“这个炮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拿这个炮才能打日本人,因为当时的陆军没有这个装备。”
(海军指挥部少尉参谋)宋长志:“这个炮拆下来摆在火车上一部分,一部分就随着地面作战,摆在火车上就是沿着一路一部分派到胶济路上到济南的方向,阻滞敌人的南下。”
关世杰:“拉一门炮弹大概是···1个、2个、3个、4个都用皮带套在身上,大概6个人才能拉得动。”
(海军第4中队少尉)马纪壮:“我们大概相当10条船吧,(炮)一起总有100门左右我想。”
关世杰:“这个炮训练好了,派到禹城以后,那么我就是进入这个徒骇河,就是禹城右边的阵地,马纪壮就进入左边的阵地。”
马纪壮:“我们在禹城做什么事呢?保护津浦路大桥。”
关世杰:“津浦路大桥,敌人的装甲车就搁在铁路上,目标射击就是禹城车站。”
马纪壮:“只有4门炮,都是直射的。”
关世杰:“我开始大概只有十几发炮弹,看见那个车它冒烟就往后退。”
俞柏生:“青岛撤退之后,一直撤退到汉口。”
马纪壮:“从海军变成陆军变成装甲兵,这是很大的变化。”
经过八个月的鏖战,我军战舰已经所剩无几了。
1928年4月,军事委员会制订了长江防务计划,整编剩余船只为两个舰队和一个江防守备队,负责守卫从鄱阳湖到洞庭湖之间的水域,包括马当、湖口、田家镇到汉口、岳阳等地区。江阴沦敌后,日军溯江西上杀进了江西,以水域而言首当其冲的便是位于鄱阳湖北方的马当要塞。
马当之役于1938年6月25日展开,当时守军回忆作战的情形说:
(马当守军中队长)俞柏生:“当时我们有8个中队,8个中队大概有一千多人,并不多,那么正好守在要塞的一条线上,山上的要塞组好了阵地,差不多都补满了。”
(马当守军中队长)宋长志:“他们先用炮击打我们的要赛区,炮击以后就开始登陆,登陆了海军陆战队。”
俞柏生:“那时候我们的中国空军有9架飞机,我们直接在战线里看,看得很清楚,9架飞机到那个上空整个轰炸,一炸之后他就退回去了,25号又撑了一天,到26号一早上我们就撑不住了。”
宋长志:“日本登陆以后,经过两个昼夜的激战。”
关世杰:“海军的损失惨重,几乎在前线那些上千名的官兵啊,差不多半数都死亡在那个地方。”
宋长志:“撤退时日本的飞机不断地追随跟着我们来扫射,那我记得很确实,丢炸弹,最近的一颗炸弹,大概那个炸弹坑离我也就十几公尺啊,我们的小孩子一下子就说‘卧倒’,一下子就卧倒了,卧倒了地都震动了,肚皮就感觉到震动了。”
7月,湖口、九江沦敌。8月,战事由江西溯江进入了湖北,海军以田家镇为第一道防线,协助陆军展开了武汉保卫战。也许您还记得,当初从“海琛号”卸下来的8门炮就是安装在田家镇的。事实上抗战初期国军中最有效的火炮大多是从军舰上卸下来的。当时在田家镇海军服役的曾耀华便证实了一件舰炮击落敌机的故事,他说:“那么有一天,忽然日本飞机20几架来了,一起来轰炸,同时来,那海军当然有好几条被打沉了,海军的炮那时候有的还可以用,打过日本飞机。这个日本飞机后来我跟同学上岸去看,看到了被我们打下来的日本飞机,这个飞机上呢死尸有,死的日本军人是7个人,我们数了一下有7个人,都倒在那个田埂里面泥巴浆里。那个时候没有人想去拿什么纪念品,去找就找到那个翅膀上,机翼上有这么一块牌子,那是写‘96式陆上攻击机’。”
8月22日,日军开始进袭武汉,海军炮队在田家镇血战了12天。武汉之役在苦战了两个月之后弃守,海军奉令掩护大军西撤。10月25日,日机大举来犯,我舰队在金口江面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金口之役可以说是抗战期间中日海军唯一的一次比较大型的水上作战,参与这一役的海军官兵回忆当时的战况说:
(中山舰见习官)陈鸣铮:“27年10月25号,汉口撤退的头一天,我在中山舰,头一个飞机下来之后,就俯冲下来就丢炸弹,丢在船边···下水,连着6架飞机俯冲下来,前后大概一个多钟头,我们直接被他命中了6个炸弹。那个时候我们那个舰长已经在舰桥上腿已经炸断了,那个时候副长就请他离开,舰长不离开······”
(永缜号见习官)池孟彬:“我那个时候是在驾驶台,那个时候有一群的···这个弹啊,炸弹啊,掉在右舷,那个水柱啊,那个压力啊把船向左边压,那个时候我们在驾驶台的人除非有扶的,没有扶的都跌到地下去了,后来我们马上爬起来,大家相互一望啊,大家都好象是黑人一样,为什么,它太近了,炸弹的这个烟火、黑烟啊就笼罩过来了。”
(楚谦号见习官)曾耀华:“长江还有很多的老百姓,还有很多民船,那有很多的船也都往上游走啦,长江看过去真是一片红水,那时老百姓被炸得很惨,被炸死很多。”
陈鸣铮:“在那个时候,副长宣布弃船之后,我们几个人浮水,那个时候汉口啊水已经冷的不得了,我给冻僵了,差不多在水上一个钟头,游泳游不动了,后来有一个民船把我救起来,假如那个民船没有来,我一定再过五分钟就沉下去了。”
从此我国海军船舰与日军之间便不再有任何面对面的战斗了,但这并不表示海军抗敌的任务就此中止,甚至可视为另一种更有效的战术充分运用的开始,那便是布雷。
“雷”造成了日军极大的困扰和损失,这对抗阻敌军利用水道进攻、补给所产生的作用更难以估计了,有关海军布雷作战的状况,我们会在以后的节目中再做说明。
金口之役已经匆匆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当年于是役中被击沉的“中山”舰在1997年春被打捞出水,面对这一艘在民国史上深具历史意义的船舰遗骸,回想多年前金口水面那一场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恶战,令人无限感慨,更为是役阵亡的海军弟兄们致以无上敬意!
八年抗战对海军而言,他们在失去海洋、失去船舰的处境之下,不惜生命,配合持久作战的国策默默奉献,悄悄牺牲,其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1945年,在庆祝胜利的游行队伍中,他们高举着只有“海军”两个字的旗子,没有番号,没有舰别,他们只是深以抗日八年之间曾任海军为荣!
一寸河山一寸血(11)
1937年11月,抗日战争已经打了五个月了,在这五个月里,中国丧失了天津、北平、张垣、归绥、包头、安阳、太原等北方主要城镇和全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伤亡军民同胞已超过两百万人,但中日两国并未宣战,未宣而战似乎意味着当时彼此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政治斡旋的空间,而事实上亦复如此,尤其是日本政府,象“七七事变”之后在7月11日的内阁会议上,虽然决定派三个师团增援华北,但仍希望把战事控制在平津地区,可见他们并不想扩大战争,可惜日本政府的决定如同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的“不扩大政策”一样,并没有受到军方的重视,因为当年东北得手后,天皇等于追认了关东军的“违旨”行为,而“七七事件”后进入华北战场的主力又是板垣、东条这些人,所以局势便更难掌握了。
当时裕仁也许曾经担心漏子会捅得太大而问过杉山元,但陆相杉山元的报告则说:“支那事件可以在三个月之内解决”,可见杉山元想的是日军可以依仗着绝对优势的军力以速战速决的方式来“解决”中国战场的战事,这便是所谓“三月亡华”一说的由来。
日本因为有了武力为后盾,所以在“七七”之后由驻华使节向我国外长王宠惠提出赔偿、道歉、撤军等“和谈”条件,甚至在“八·一三”沪战后还透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传递严苛的“谋和”调停方案,这个方案有四个重点:
一、承认满洲国;
二、除华北外,在长江流域设非军事区;
三、缔结关税贸易协定;
四、中国赔偿部分战费、支付占领费用。
从这些严苛的条件看来,显然日本当时确确实实低估了中国的抗战决心。
在中国这一方面,自从“西安事变”国共言和之后,纷扰多时的“安内”问题已不存在了,这个时候蒋中正的声望如日中天,全国上下对他的唯一期望是领导中国人民对日作战,这种“势”使他在没有选择的状况之下在卢沟桥开火,战争既起,他就更没有妥协的空间了,因为他很清楚摆在眼前唯一的路是仅仅掌握全民所凝聚的这股气,拼战到底,所以当沪战行将结束的时候,便宣布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示长期作战的决心。
反观日本这边,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外务省与军方有着相当大的矛盾,即连海军与陆军之间意见也不合,象陆军比较重视华北,他们一直认为苏俄才是第一号敌人;而海军则主张南进。重光葵在战后回忆说:“华北的陆军迟迟不肯出兵是淞沪之役竟然拖了三个月的主要原因。”
历史学者唐德刚分析了当时日本内部冲突的情形,他说:“日本人呢他出不了希特勒,他也出不了斯大林,所以他弄得那儿上一层分裂了,天皇呢是个虚的,他底下的军人,海军同陆军他们两个是从明治维新就发生摩擦,他这个明治天皇还可以控制他们,到后来大正天皇、昭和天皇对他们就没有法子掌握了,没法子掌握他就两方面竞争很厉害,就在抗战时期他们要征服世界了,他们海军有海军的办法,陆军有陆军的办法,这陆军呢就主张北进,打垮俄国跟欧洲结合了,海军呢就主张南跨太平洋,他们的目标相同,目标啊他这个最后的归属啦是相同的啦,但是手段就不一样了。”
在军事方面,淞沪这一战日军虽然拿下了上海,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超乎他们意料之外的,除兵员云装备的损失而外,更严重的伤害是信心的动摇,一种欲速不达的焦躁、茫然、以致愤怒的情绪冲昏了日军指挥官本来就不够理性的脑袋瓜,所以在这个时候,松井石根更不会甩东京统帅部所谓“驱逐上海附近的中国军,以苏州、嘉兴为追击界限”的命令而恣意独行了,因为松井深信攻下南京,严惩支那军必能使中国屈服,显然,他不仅错了,而且疯了。但南京保卫战,我们正是在一群几近疯狂的刽子手之前展开的。
第十一集 南京保卫战
1937年11月26日,军事委员会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下辖13个师,加上其他军种部队,号称10万人。也许唐生智没有搞清楚,这些部队里面比较完整的实际上只有刚从湖北赶到的徐源泉的两个师和邓龙光的两个师,这两个师本来是要增援上海的,但才赶到广德仗却已经打完了,因此才又奉命驰援南京,所以都可以说是疲惫之师,而其他部队的状况就相当严重了,象叶肇、王敬久、孙元良、俞济时、宋希濂等都是刚刚打过硬仗,一路退下来的疲惫之师。
上海到南京之间距离大约为300公里,我军是11月15日左右全部撤离淞沪地区的,12月5日日军即已兵临南京城城下了。这20天当中,我军在没有足够的交通工具、没有堪以果腹的给养之下,沿途冒着敌人的炮火、轰炸,狂奔了3百多公里,假如要这些部队一到南京就要马上进入阵地,恢复战斗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事实上我们不能以番号来计算守军人数,更不能以兵力来论战斗力。
在日军这方面可就完全不同了,他们来的可是完完整整的9个师团,加上独立单位,全员逼近30万之众,兵分三路倾巢来犯。北路沿长江南岸取常熟下福山,仅在江阴遭受我军强烈抵抗,接着便一路过镇江渡江北袭扬州;中路走京沪铁路陷苏州后过无锡,于12月2日占丹阳,6日攻陷句容,此去南京只有48公里了;南路绕浙江嘉兴、安徽广德,在这里(广德)和我军刘湘部队遭遇,145师师长饶国华在这一役中壮烈殉国,12月初日军绕过芜湖,渡江从西侧进逼浦口,包围南京,首都保卫战已近在眉睫了。
江苏省以江宁与苏州而名,是我国有宋以来全国经济中心,这里由于河流纵横蔓布,物流交通方便,早有“鱼米之乡”之誉。晚清江南一带的税入即高出其他省份达20倍之多,由此便可见其富庶之一斑了,但是1937年11月,在30万敌骑践踏之下,这个地区则是满目疮痍面目全非了。
也许,时间会改变一切,当年飞扬跋扈驰骋在这一片土地的日本军人至今活着的都已垂垂老矣了,漫长的岁月使他们成熟,也学会了反省,因此在他们之中就有不少人对于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安而自认罪孽深重的。
1995年,制作小组外景队在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等地找到中日之战的日本退伍军人七十多位,他们多以“谢罪”的虔诚态度面对镜头、接受访问的。谈到了战时的境况他们记忆深刻,就如同昨天刚发生过的事一样,所不同的只是现在他们是用另一种心情去感受罢了。他们之中也有人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书问世的,像曾根一夫就写了一本《南京大屠杀亲历记》,描述他怎么从一个单纯的学生变成刽子手的故事。他回忆从上海杀到南京的过程说:“从上海到南京大约300公里,如果后方一直都没有持续运送补给来的话,食物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当时攻略南京的最高长官就下了个命令,在南京这个地方自己找食物吃。那时中国当地老百姓也没有食物吃,如果食物被日本士兵抢走的话,中国的老百姓就会挨饿,所以怎么样都不把食物交出来,只好蛮横地硬抢》”
永富博道:“日本军所做的事还不只这些,从上海到南京这一带,已经到了没有任何一位是处女的程度,彻底的强奸、轮奸,到了最后,为了湮灭证据就加以杀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天上有天堂,在地上有苏州、杭州这个美女的产地,美女很多的地方。日本军彻彻底底地杀人犯罪。”
以上两位都是60多年前跑过京沪线,并且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人,这些话由他们的口中说出来,总不会是“捏造”的吧!
事实上,日军从1937年11月起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犯下的罪行,涵盖江苏、浙江和安徽三个省份,烧杀、掳掠、强暴,远不止于南京一个地方。从上海到南京,这一片横宽300公里,纵深120余公里广袤富饶的土地在30万日骑蹂躏过后的惨状可谓罄竹难书。英国《曼彻斯特导报》的记者田伯烈当年也有过详尽的报道,他说:“再往松江路上可以看到满载而归的日本军队,他们还迫使中国老百姓背负财富,包括鸡、鸭、活猪,连杭州玉泉寺放生池里的鱼都被捞光了。
无锡,这个号称“小上海“的工业城镇在敌机猛炸之下,看不到一只鸡、一只鸭、一头猪,在东亭几乎连一幢房子一片瓦都不剩了。在苏州,整天都听得到爆炸声,肢体、砖石不断飞腾,如同瀑布泻落一般,尸体堆满了马路,散遍田野。当时苏州居民郭荣华回忆她目睹的惨状:”树梢上挂的也是尸首,屋顶上挂着的也是尸首,电线杆上、树梢上都有啦,都有,到处都有,那都是飞机炸弹炸的,炸得肠子出来,我们吓得跑啊,看得肠子出来一大堆,好吓人哪,看头掉了,小孩的头坠掉了······“
在这里,究竟有多少妇女惨遭奸污很难估计,为了不留活口,日军把竹竿戳进妇女下体扬长而去,先奸后杀的尸体一路走来比比皆是。日军在京沪这一条线上究竟杀了多少人很难统计,但单就江苏一省17县的统计,大概可以看出一点眉目来:
县份 灾前人口数 灾后人口数
1937年 1939年
江宁县 344,202 251,370
无锡县 265,007 247,304
句容县 284,455 273,003
昆山县 257,576 140,271
江浦县 127,600 50,450
青浦县 250,000 199,090
如皋县 160,400 12,630
崇明县 427,796 307,005
金坛县 269,617 204,903
丹阳县 607,430 470,786
金山县 165,412 155,415
嘉定县 273,213 241,542
常熟县 695,655 638,407
吴江县 504,088 501,302
吴 县 437,305 404,269
松江县 408,091 308,095
总 计 5,906,512 5,090,145
一中国农民生活状况而言,流动率是很小的,在不见了的90万人口中到底有多少人死于非命就只有天知道了,但可以看定的一件事是在这一片土地上的财产损失、人命死亡绝不下于南京城。
南京为我国六朝古都,从战国开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368年,朱元璋攻占应天府,元朝覆亡,明朝便在这里建都,相对于开封的北京而改应天为南京。民国16年,国民政府奠都于此,为我国战前政治中心。南京西揽长江,东屏钟山也就是紫金山,龙盘虎踞气势雄伟,但却不是一个易于防守的地方,当年明太祖便花了21年的功夫修建南京城以防卫京都。南京的城廓长达30多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城”,当时有13个城门,其中以城南的中华门最为壮观,这道门有门券四层,墙基厚达14公尺,城墙顶上还筑有藏兵洞,可供三千人驻守。中华门的坚固是冲着它正南方的雨花台而来的,雨花台和紫金山是进攻南京的必争之地,敌军只要攻下这两个据高点,守军就只有靠城墙来抵抗了,所以雨花台正面的中华、光华和紫金山下的中山、太平这四处城门变成了首当其冲的要塞。南京城西北方还有个很重要的后门,那便是挹江门。挹江门外的下关是通往后方的口岸,一旦兵败,这里便成为逃生之门了。自古以来,南京的攻防都以此为模式,这一次也不例外。
那么在这一役中又是谁的部队防守从中山门到中华门这一线重要的任务呢?他们正是刚从淞沪下来的王敬久87师和孙元良88师,还加上桂永清的教导总团。
(87师518团)李文秀:“紫金山是教导总队,那时候教导总队是桂永清,后来是不是他我就不知道了,守中山门。我们87师是中山门到中华门,守城防是36师。”
(88师524团)蒋堂华:“中华门就是南京的大南门,大南门外面是雨花台,雨花台在过去就是乌龙山,徐源泉这个第10军守乌龙山,我们守雨花台,守大南门。”
12月1日,日军攻下江阴要塞,从水路来看,江阴是扼守京都的咽喉,江阴一失,南京已经无险可守了,更何况日军还占了陆空两方面的优势,所以早在11月底就已经把南京炸得象座废墟。
12月7日,蒋委员长飞离南京,指示唐生智坚守两个星期,唐信誓旦旦,决与南京共存亡。由于唐生智扬言与南京共存亡,所以没有拟定撤退计划,以至后来撤退造成了重大的伤亡!
12月8日拂晓,日军发动全面攻击,参与这场混战的国军弟兄们回忆说:
(教导总队)王文生:“很乱的,一来都是几百架,3、4百架,4、5百架的飞机来炸南京,这个天上就看不到天了,蒙住了一层了。”
(66军160师)李超华:“日本人都是战车啊、骑兵,好厉害啊那个骑兵,那个骑兵都用机关枪扫射,那么就不管他了,死也要走啊,不走要死,不死也要走。”
(71军87师)周有华:“87师啊就是打南京,打南京紫金山。”
李文秀:“城外打了四天四夜,这个紫金山丢掉了,丢掉以后,结果我们部队在城外没办法要过城,36师就不叫过,城门用麻袋堆起来,我们部队撤,撤不回来。”
周有华:“紫金山下来的士兵,南京有个小南门,那没有桥的,那就是一条河啊,那要游水游过去,我们那一班人哪当时游水就游掉了两个人,在水里淹死两个。”
李文秀:“唐生智他下令掩护撤退,到36师督战,不准退···最后没办法,我们营长爬墙爬过来,当然死伤一部分,到了水西门城墙不准过,城门堵起来,那怎么办?”
由于不明状况,不许城外守军进城,造成了87师不少伤亡。
(36师)方振东:“我们师长为那个事情啊还撤职,宋希濂啊。”
(88师523团)易瑾:“这南京啊那就很惨,南京是混战。”
柳川的谷寿夫师团于9日起,开始向我守军的城东南方阵地发动攻势,88师在雨花台争夺战中伤亡惨重。
(88师262团)蒋堂华:“南京啊,提起来真是血泪史啊,那个刺刀戳死的人啊,简直没有办法,都是还不死呢抬着就上那个马路上挡他的坦克车。”
12月11日,松井下总攻击令,日军以重炮猛轰中华门,接下来是一波又一波冲锋,在城垣坍圮之处,日军架上云梯鱼贯攀登,我军竭力防堵,战斗之激烈,战法之原始实在难以形容。
李超华:“太平门冲锋出来死了多少人哪,整个师里面有5万多人,一个军里边1万到2万人,死了一半多,(问:你看到满地都是死人吧?)···满地都是死人,我们给死人碰倒也有啦······”
南京保卫战比起淞沪要单纯许多,守军首要职务是要巩固紫金山和雨花台这两个据点,一旦守不住,那么这场仗就打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