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而不倒

_9 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美)
进行新的融资。
“我们打算向沃伦
·巴菲特(
Warren Buffet)寻求融资。
”富尔德说,这是经过深
思熟虑做出的决定。富尔德知道保尔森是这位传奇的奥马哈投资者的朋友。虽然

巴菲特对投资银行家公然表示蔑视,但多年来他一直通过高盛的芝加哥子公司来
处理生意,保尔森和巴菲特也就渐渐成了朋友。
一项由巴菲特做出的投资,在金融界就相当于畅销杂志《好主妇》一样,会受到
整个市场的热烈追捧。
“你应该向他说明你的想法。
”保尔森说。富尔德终于朝自
己所希望的那个方向开始行动了,这让他松了一口气。
富尔德倒是同意了,不过他有个附加请求:“你能不能替我们先向巴菲特打个招
呼?”
保尔森犹豫了,他认为作为财政部长牵扯进华尔街的一桩交易也许不是好主意,
况且巴菲特又是高盛客户,这会让事情复杂化。
“让我考虑一下吧,富尔德,我会给你答复的。
”保尔森说。
3月
28日,沃伦·巴菲特这位传奇的价值投资家坐在位于奥马哈市的伯克希尔哈
撒韦公司(
BerkshireHathaway)总部办公室中,一边在他父亲用过的简朴木质办
公桌上伏案工作,一边等待迪克
·富尔德的电话。一天前,雷曼的银行家休
·麦克
吉(
HughMcGee)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主席、拥有中美洲能源控股公司的
戴维
·索科尔(D*id L. Sokol)安排了这个电话。巴菲特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各种
推销电话,他认为这次电话也不会例外。
巴菲特并不太了解富尔德,和他也只见过几次面,他们上次碰面还是在
2007年
华盛顿的一次财政部晚宴上,他当时坐在富尔德与前美联储主席保罗
·沃克尔

Paul Volcker)中间。巴菲特身穿一套简朴的西装,戴着龟壳镶边的眼镜。在
甜点上桌之前,他到处走动,一不留神把一杯红酒全洒在了富尔德身上。晚宴的
客人们,如通用电气的杰夫
·伊梅尔特(
Jeffrey Immelt)、摩根大通的杰米
·戴
蒙、前财政部长罗伯特
·鲁宾等都看了过来,虽然大家态度友好,可巴菲特这位
世界排名第二的大富翁(仅排在比尔
·盖茨之后)还是尴尬得羞红了脸。富尔德
对这次意外的泼溅事故一笑了之,两人之后再也没有见过面。
大而不倒(二)(12)
长期担任巴菲特助理的德比尔
·波萨涅克(
Debbie Wasniak)告诉巴菲特,富尔
德的电话已经打进来了,巴菲特放下他的樱桃味健怡可乐,拿起了听筒。
“沃伦,我是迪克。你好吗?我的首席财务官埃琳
·卡伦和我在一起。

“你好。”巴菲特用他那令人信赖而友善的语气问候道。
“我想你已经知道了,我们希望筹集一些资金。我们的股价被压低了,这是个大
好时机,市场并不了解我们的真实情况。”富尔德准备开始推销了。他说雷曼正
在寻找
30亿至
50亿美元的投资。谈了一阵后,巴菲特很快提议:自己有兴趣
投资红利为
9%的雷曼优先股和
40美元行权价的认股权证。而雷曼股票在周五
时的收盘价为美元。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先知所给出的报价很苛刻,
9%的红利相当昂贵。
举例来看,假如巴菲特进行一笔
40亿美元的投资,那他一年就会获得亿美元
利息,不过这是利用巴菲特的声誉所要付出的代价。巴菲特说,雷曼答应这些条
件后,他还要做些尽职调查,之后才会做出最终决定。他对富尔德说
“我得看看
数据,然后再回复你”,随后便挂了电话。
在奥马哈,巴菲特正在考虑是否再次把钱投向投资银行。
1991年,当所罗门兄
弟处在崩溃边缘时,他出手援助了这家历史悠久的纽约投行,但很快他就意识到
自己无法接受华尔街的文化。如果这一次他帮助雷曼,那么全世界的眼光都会盯
着他,他非常清楚,到那时受损的将不仅仅是他的金钱,还有他的声誉。
虽然巴菲特做交易时经常运用衍生产品工具进行对冲,但他却相当鄙视交易员。

在巴菲特看来,尽管颇为丰厚的薪水让交易员们变得很富有,但他们既没有多少
才智也没有创造出多少价值。他清楚地记得,所罗门兄弟有一次发放了
9亿美
元的奖金,他对此深感不安。而更令他震惊的是,公司主席约翰
·古弗兰(
John
Gutfreund)把公司管理得混乱不堪,却要求拿到
3500万美元后才走人。
“他们
拿了钱就跑,
”有一次他曾这样说,
“其实是雇员创造了公司的一切。投资银行家
没赚什么钱,却觉得自己是社会的上层人士。他们恨交易员,因为交易员赚到了
钱并因此有了影响力。

巴菲特决定当晚待在办公室里仔细研究雷曼
2007年年报。正当他一边看着年
报,一边又打开一罐樱桃味健怡可乐时,电话铃响了,是亨利
·保尔森打来的。
保尔森寒暄了几句,听起来这只是个普通的问候电话,但其实他很清楚自己此时
正游走在监管者和交易撮合人这两种身份之间。他很快就把话题引到雷曼面临的
问题上。他说:
“如果你能出手,光是你的名字就会给市场带来极大信心。
”他很
小心地挑选着措辞,同时委婉地表示自己不会为雷曼提供担保。其实多年前巴菲
特就听说过,作为高盛的最高执行官,保尔森拒绝与那些他认为投资或账目方面
过于激进的公司进行交易。
多年的友谊使巴菲特很熟悉保尔森的行事准则,他是值得信赖的人,如果他真的
迫切地想做什么事,他就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巴菲特知道保尔森现在还不是很
迫切,于是两人表示将继续保持联系就互道晚安了。
巴菲特又开始研读雷曼年报。每当他对某个具体数字或项目有疑问时,他就会在
报告的封页上记下相应的页码。还不到一个小时,报告的封页上就写满了他随手
记下的页码。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巴菲特有一个简单的原则:即使每个
问题都能有答案,他也不能把钱投到一个让他产生这么多疑问的公司。年报读完
了,他也做好了决定:不投资。
周六早上,富尔德给巴菲特打了电话。富尔德和卡伦以为巴菲特要求的
9%红利
和“高出
40”的认股权证,意思是认股权证的执行价格比当前股价高出
40%。然
而,巴菲特认为他已经明确表示过,认股权证的执行价格必须是每股
40美元,
比现在的价格仅高两美元左右。一时间,他们一个接一个不停地讲,这场面如同
是艾博特(
Abboot)和科斯蒂洛(
Costello)在表演“谁在一垒?”很明显,他
们在沟通上出了问题。巴菲特觉得,就这样算了吧。谈话就这么结束了。
富尔德在纽约的办公室里恼怒不已,他告诉卡伦,巴菲特的出价高得离谱,他们
应该向其他投资者寻求融资。
周一上午,富尔德以的利率及
32%的转股溢价从一家已持有雷曼股份的大型投
资基金公司那里筹集到
40亿美元的可转换优先股。对雷曼来说,与巴菲特的报
价相比,这笔交易要划算些,不过这笔交易却无法像巴菲特的投资那样激发市场
信心。
当天上午晚些时候,富尔德打电话告诉巴菲特,融资已取得成功。巴菲特表示祝
贺,不过暗暗怀疑富尔德可能是利用了他的名声才促成融资的。
从周末开始,媒体就一直在大肆报道一条在巴菲特看来非常重要的关于雷曼的消
息,但富尔德在电话里却只字未提,巴菲特也不好意思主动去问。这个消息是
“因
被欺诈,雷曼遭受了亿美元的损失
”,雷曼被日本丸红银行(
Marubeni
Bank)
的两名员工利用伪造的证件和资料诈骗了亿美元。
巴菲特回想起他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往事,当时该公司卷入了一场数额巨大的国
债投标拍卖丑闻,但约翰
·古弗兰和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法律团队却刻意向他隐瞒
了这一消息,而正是那场丑闻最后差点把公司拖垮。

真不能再相信这种人了。
大而不倒(三)(1)
2008年
4月
2日,星期三晚上,蒂莫西
?盖特纳刚刚走下全美航空公司从纽约
飞抵华盛顿里根国家机场的航班,乘自动扶梯来到机场大厅,他的神色非常焦虑,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通常会在安检线外等候的司机这时也不知去向。
“该死的,司机哪儿去了?
”盖特纳向紧随其后的总助理加尔文
?米切尔(
Calvin
Mitchell)责问道。
虽然身居纽约联储主席的要职,年轻的盖特纳却一直表现得非常从容,不过这次
他终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所面临的压力了。不到三周前,盖特纳通过一项“最
后一分钟救援”式的交易计划把贝尔斯登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明天上午他将首
次向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及全世界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切都马虎不得。
“电话没人接。
”米切尔一边抱怨,一边继续拨打手机联系司机。通常美联储会特
地派一辆安全轿车去机场接盖特纳,他也已经习惯了这种在世界最大银行光环下
的生活。盖特纳的日程安排精确到每一分钟,这也恰好符合他守时、挑剔和高度
程序化的个性。他早就考虑到可能会发生司机耽搁晚点之类的情况,所以在听证
会前一天晚上就飞了过来。
在飞机上,盖特纳已经仔细研究了一周以来反复修改的提案。一遍遍地回顾相关
内容,目的是想彻底明确一点——在他看来,贝尔斯登公司的问题不仅仅是大多
数人所认为的一个孤立的问题。尽管这个观点可能不受欢迎,但他仍然要强调这
一事实:贝尔斯登几乎每天都依靠借款来维持高杠杆率的经营,因此与其他数百
家机构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易关系,而这预示着美国金融体系可能面临更大的问
题。
盖特纳这样写道:“最可怕的是系统性风险:如果贝尔斯登这种情况有增无减,
那么很可能导致普遍的债务危机并对金融体系造成长期的严重破坏,最终将影响
到整个经济。而且,这不是理论上的风险,也不是市场自身能解决的风险。

飞机降落前,盖特纳一直在努力推敲、提炼这些想法,并在座位前的小桌子上及
时把它们写了下来。
那个周末,
3月
15日,盖特纳向贝尔斯登提供了
290亿美元的政府担保,并
最终劝服摩根大通的总裁杰米
?戴蒙承担贝尔斯登公司的债务。尽管戴蒙并不太
情愿,但这一举措确实保护了贝尔斯登的债权人以及数以千计与该公司进行交易
的投资者的利益,成功地避免了一次对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创。至少盖特纳要向参
议员们说明这一情况,实际上这一切都是他的功劳,并非媒体所报道的他的老板

?伯南克。
银行委员会的委员们却不一定这么看。他们没有公然地蔑视盖特纳,不过暗地里
却对他的做法表示质疑。他们认为贝尔斯登的这桩交易虽然很重要,但相关政策
手段却不一定受欢迎。盖特纳显然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因
为这次政府干预的规模实在太大了。尽管盖特纳已饱受舆论批评,政客们还是不
停地到处强调“道德风险”,生怕大家以为他们不知道这个词。不幸的是,不光是
那群不了解情况的人所组成的合唱团对这次交易表示谴责,就连盖特纳的朋友和
同事对此也颇有微词。比如,前美联储主席保罗
?沃克尔就非常不合时宜地将救
助贝尔斯登与
20世纪
70年代联邦政府拒绝救助陷入财政困境的纽约政府这两
件事作对比。大家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历史上美联储从未将如此巨额的贷款发
放给私人机构。
大而不倒(三)(2)

政府为什么非要干预这桩交易?毕竟,他们不是无辜的蓝领工人,而是有着高收
入却无视风险的银行家。难道盖特纳乃至广大的美国民众都是白痴吗?
当然,盖特纳也有自己的支持者,这些人已经非常清楚金融业所处的危急状况。
比如,他的同行,达拉斯联储主席理查德
?费舍尔(
Richard
Fisher)就曾给盖
特纳发过一封电子邮件,里面用拉丁文写道:“不要让那些畜生打倒你!”
尽管非常想向参议院表示自己也对危机感到十分震惊,但盖特纳最终还是打消了
这个念头。纽约联储是一座石头城堡式的建筑,看起来坚不可摧,盖特纳就在这
座建筑的顶层办公,多年来他一直提醒大家要警惕信用衍生工具的爆炸式增长。
投资者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交易对手违约而造成损失,会去购买各种保险,而实际
上这些衍生工具和保险最终会使投资者变得更加脆弱,因为一旦出现冲击,便会
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他一再坚持认为,华尔街的繁荣不会持续,应该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应对未来
可能发生的情况。盖特纳曾在演讲中一次又一次地强调这些观点,但是真的有人
听进去了吗?事实上金融界以外的人们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位纽约联储主席的言
论,他们知道的全部只是格林斯潘,格林斯潘,格林斯潘以及后来的伯南克,伯
南克,伯南克。
想到这些,盖特纳就感到非常沮丧,现在更让他恼火的是司机居然没来,而自己
正傻呆呆地站在机场。
“坐出租车吧?”米切尔提议道。盖特纳可以说是美国央行
除了伯南克以外最有权势的人物,此时却得站在二十个人后面排队等出租车。
他摸了摸自己的口袋,一脸窘迫地望着米切尔说:“你带现金了吗?”
几个月前,只要盖特纳稍微改变一下主意,他的人生就会完全不同,很可能他现
在就是花旗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而非银行的监管者了。
2007年
11月
6日,美国经济开始遭受第一波信用危机的冲击。当天下午
3点
30
分,花旗帝国的缔造者和大股东桑迪
?威尔通过预约与盖特纳通了电话。
11月
4日,也就是两天前,在宣布了花旗创纪录的亏损之后,首席执行官查尔斯
?普
林斯(
Charles
O.
Prince)被迫辞职。威尔深谙世事并善于笼络人心,他曾因慧
眼识珠并悉心培养出杰米
?戴蒙这位青年才俊而声名鹊起,如今他想跟盖特纳谈
谈并邀请他加盟花旗。他问盖特纳:“你觉得由你来管理花旗怎么样?”
盖特纳已在纽约联储任职
4年,加盟花旗的邀请起初听起来让人有点诧异,但
他马上就敏锐地觉察到了其中的利益冲突。他不假思索地立即答复道:
“我不是
合适的人选。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一周里,威尔的邀请还是让盖特纳对未来思考了许多:工作、
收入、还有责任。他也和妻子卡罗尔讨论过这件事情,甚至在拉契蒙特牵着爱犬
奥多比散步时也想着这件事情。拉契蒙特是一个距纽约市区一个小时车程的富人
居住区,盖特纳一家的生活看起来非常滋润,他的年薪是
398200美元,对于监
管部门的公务员来说已经相当可观。但如果与住在枫树山的邻居相比,他们的收
入则明显只能算是中等水平了。除了每月在
Gjoko美容美体馆(
Gjoko
Spa&
Salon)花
80美元理发外,盖特纳再没什么奢侈的消费,但是上高二的女儿爱丽
丝即将步入大学,小儿子本杰明也已经上初二了,尽管不至于捉襟见肘,但孩子
们的教育费用毫无疑问将是一笔大的花销。
大而不倒(三)(3)
最后,盖特纳给他的老朋友罗伯特
?鲁宾打电话以确定自己没有做错决定。罗伯

?鲁宾是花旗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和前美国财政部长,同时也一直是盖特纳的
良师益友,他委婉地向盖特纳表示,自己正在推荐维克拉姆
?潘迪特(
Vikram
S.

Pandit)管理花旗,并鼓励盖特纳继续留任现在的职位。但不管怎么说,执掌花
旗这种重量级的邀请至少说明盖特纳最近在金融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这也
表明他赢得了信任,得到了认可。
其实,在纽约联储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里,盖特纳都能觉察出华尔街对他心存不恭。
部分原因是他的做派与传统的央行官员不太一样,那些金融界的人不是很买他的
账。在美联储
95年的历史中,曾有
8人担任过纽约联储主席,他们无一例外地
在华尔街做过银行家、律师或经济学家,而盖特纳之前却一直是财政部官员,是
前财政部长劳伦斯
?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和罗伯特
?鲁宾的忠实追随者。
此外,盖特纳的威信还因其他一些因素而大打折扣:尽管已经
46岁了,他看上
去仍然很年轻,并且钟爱滑雪,讲话还时不时地带些脏字。
一些华盛顿的官员、记者,甚至一些银行家被盖特纳的风格吸引住了,他那冷酷
的表情和自嘲式的智慧帮助他在公众面前树立了一种决策专家的形象。尽管在开
会时他常表现得心不在焉,但当其他人发表完意见后,他会对整个讨论做入木三
分的分析并加上流畅连贯的点评。
然而在不喜欢他的那些人看来,盖特纳的这些表现无非是在耍把戏,以彰显自己
控制局面的能力。纽约联储每个月都要为华尔街的巨头们举办一次午餐会,而这
些巨头正是纽约联储平时监管的对象。此时,盖特纳通常会懒散地坐在座位上呷
着健怡可乐,一言不发,脚不停的抖来抖去。他就像自己的偶像格林斯潘一样让
人捉摸不透,但他缺乏一种能让华尔街大亨们信服的庄重感。
“他看起来也就
12岁!”2003年
1月,当彼得?彼得森()第一次见到盖特纳时,
他吃惊地喊出这句话。彼得?彼得森是雷曼的前首席执行官和私募股权投资公司
黑石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当时彼得森作为顾问委员会的负责人,正在为纽约联储
主席威廉
?麦克多诺(
William
McDonough)寻找合适的接班人。威廉
?麦克多
诺已经在纽约联储主席的位置上干了
10年,即将退休。麦克多诺原来是芝加哥
第一国家银行一位极富魅力的行长,
1998年
9月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名声大噪。
当时他召集了
14家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共筹得亿美元的私人
援助资金以挽救一家岌岌可危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彼得森在寻找
接班人的过程中遇到了麻烦,他挑选的最佳候选人都对此不感兴趣。于是他顺着
候选人名单往下看,当蒂莫西
?盖特纳这个不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时,他决定
安排一次会面。但见过盖特纳后,彼得森犹豫不决,因为他看起来年轻、瘦弱,
讲话轻声细语,近乎含糊不清。举荐盖特纳的劳伦斯
?萨默斯试图打消彼得森的
顾虑。他告诉彼得森,盖特纳看上去瘦弱,实际上很强硬。盖特纳是在和他共事
过的同事中,唯一一个敢直接走进办公室对他说“劳伦斯,在这件事上,你简直
是脑子进水了”的家伙。盖特纳的成长环境需要他不断地适应陌生人和新的情况,
因此养成了讲话直截了当的习惯。盖特纳小时候过着行军打仗般的日子,跟随父
亲彼得
?盖特纳从一个国家移居到另一个国家。彼得
?盖特纳是一位国际发展问
题方面的专家,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起初是美国政府的国际发展事务官员,随
后又在福特基金会任职。那段时间,蒂莫西还在上高中,却分别在罗德西亚(现
津巴布韦)、印度和泰国等地待过。盖特纳的家族中有许多人从事政府工作,比
如,他的外公查尔斯
?穆尔(
Charles
Moore)曾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演讲
稿撰写人并兼任总统顾问,他的舅舅乔纳森
?穆尔(
Jonathan
Moore)则在美国
国务院工作过。
大而不倒(三)(4)
追随父亲、外公和舅舅的脚步,蒂莫西
?盖特纳考入达特茅斯学院,主修政府和

亚洲事务研究专业。
20世纪
80年代初,达特茅斯的校园成为了文化战争的主
战场,右翼势力创办的校报《达特茅斯评论》点燃了这场战争。那份校报造就了
著名的保守派作家如迪内什
?迪索萨(
Dinesh
D’Souza)和劳拉
?英格拉姆

Laura
Ingraham)。报上刊登了许多煽动性的文章,其中一篇刊载了学院的同
性恋社团成员名单,还有一个专栏竟然用所谓的“黑人英语”撰文反对平权运动。
因为这些事,达特茅斯学院的自由主义派学生对这份校报进行了抗议示威,盖特
纳则从中调解,劝服抗议者将愤怒转化为有效的行动,随之创立了一份针锋相
对的出版物。
大学毕业后,盖特纳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研究学院深造,并于
1985
年取得硕士学位。同年,他和恋人、达特茅斯学院的同学卡罗尔
?索南菲尔德结
婚。婚礼在他父母位于科德角(
Cape
Cod)的度假别墅里举行,伴郎则是他的
父亲。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的推荐下,盖特纳进入亨利
?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
的咨询公司工作,为基辛格撰写的一本书做前期调研,并给这位前国务卿留下了
很好的印象。在工作中,盖特纳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在有权势的人手下有效地工作
而不仅仅是变成一个马屁精,他凭直觉就知道应该如何让这些大人物感受到自己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