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而不倒

_10 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美)
对他们的尊崇。在基辛格的支持下,他随后进入了美国财政部,成为一名驻东京
使馆的助理财务专员。
盖特纳球技好,打球又卖力,是使馆网球场上的常胜将军。在那里,他可以很好
地和东京主要刊物的记者、外交官以及同行进行非正式的交流讨论。
在日本期间,盖特纳亲眼目睹了泡沫经济由严重的通胀转变为过度紧缩的全过
程。由于工作关系,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劳伦斯?萨默斯注意到了盖特纳,随后
开始提拔他并逐步委以重任。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
1998年俄罗斯卢布危机期
间,一家被《时代周刊》称为
“拯救世界委员会”的机构帮助发展中国家筹集了超

1
00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而盖特纳恰好是该机构的幕后工作人员。当一揽子
救助计划被提出后,他自然而然地被招至萨默斯麾下。盖特纳是幸运的,因为是
亚洲发生了危机,而他碰巧又是亚洲事务方面的专家。而且,新的工作让他早在
达特茅斯学院时就展现出的外交才能变得日臻成熟,因为他经常需要在萨默斯和
鲁宾之间调解斡旋,萨默斯喜欢强势干预,而鲁宾则较为谨慎。
1997年秋,韩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盖特纳积极推动美国采取救援措施。感
恩节那天,盖特纳在自己家中与萨默斯通电话,他沉着冷静地列出了一系列理由,
以说明美国应该帮助韩国稳定局势。后来,克林顿政府在经过内部多方讨论后,
开始着手制定救助韩国的一揽子计划,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机构将
提供高达
35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之外,美国将另外向韩国政府提供数十亿美元
的贷款。这项计划实际上与盖特纳最初的建议十分相似。第二年,盖特纳就被提
拔为财政部主管国际事务的副部长。
盖特纳与萨默斯关系密切,甚至在实际工作中也会经常故意开他的玩笑。为了戏
弄萨默斯,盖特纳多次趁他外出演讲时窜改有关新闻报道,当萨默斯回到财政部
时,盖特纳就会一本正经地把窜改后的报道拿给他看。看着萨默斯大发脾气,打
电话威胁记者并要求纠正不实报道时,盖特纳才告诉他这只是个玩笑。他们的密
切关系还不止于此。多年来,他们和财政部的同事都喜欢一同前往佛罗里达州由
尼克
?波利泰利(
Nick
Bollettieri)开办的网球学校打网球,大名鼎鼎的尼克
?
波利泰利曾培养过安德烈
?阿加西(
AndreAgassi)和鲍里斯
?贝克尔(
Boris
Becker)这样的网坛巨匠。拥有
6块腹肌的盖特纳,在球场上的能力与他的决策

才能一样出众。一位前财政部官员李
?萨奇斯(
Lee
Sachs)这样评价他:
“蒂莫
西一直对触地球有很好的控制力。

大而不倒(三)(5)
克林顿卸任后,盖特纳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后又被聘用到纽约联储工作。
尽管曾供职于*党政府,盖特纳还是被共和党出身的彼得森委以重用。
纽约联储主席一职是美国中央银行系统第二重要的职位,担负着重大职责,因为
纽约联储不仅负有管理财政部大部分国债的责任,而且是政府在全国金融中心的
耳目。在美联储
12家地区储备银行中,只有纽约联储的主席是利率委员会的终
身成员。另外,由于纽约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纽约联储主席的年薪是美联储主
席的两倍。
尽管盖特纳的个性并不适应这种环境,但他还是逐渐适应了在纽约联储的工作,
并且因善于深思熟虑、促成共识而声名远播。他还非常勤勉地通过自学弥补所缺
的知识,比如他自学了衍生品市场的知识,并开始质疑风险分散的相关理论。在
他看来,分散风险的做法实际上会使一些原本孤立的问题复杂化,从而带来更大
的风险(尽管他原来在美联储的老板艾伦
?格林斯潘并不这么认为)。
盖特纳在
2006年的一次演讲中提道:
“这些变化看似让金融体系更能承受一系
列大范围的冲击,但实际上它们没有消除风险,没有终止市场狂热或恐慌的趋势,
没有消除某家大型金融中介机构倒闭的可能,更没有使更大范围的金融系统免受
其害。

因此,盖特纳很清楚华尔街的繁荣最终将走向衰落,而且根据他在日本的经验,
不大可能会有什么好的结局。当然,他没有办法准确预测华尔街将在何时以何种
方式终结。不论怎么研究和准备,他也不可能应付得了
2008年
3月初发生的一
系列事情。
马修
?斯考金(
MatthewScogin)把头探进罗伯特
?斯蒂尔位于拐角处的办公室,
问道:
“准备好了吗?我们就要开始新闻发布会的提问演练了。
”斯蒂尔看了看他
的高级顾问,叹了口气说:
“好吧,就这样吧。

保尔森和盖特纳、伯南克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均被安排于
4月
3日
上午在银行委员会听证会上作证,贝尔斯登的艾伦
?施瓦茨(
Alan
Schwartz)
和摩根大通的杰米
?戴蒙则紧随其后。但保尔森突然需要立即飞往中国进行一次
官方访问,所以副手斯蒂尔将代他出席听证会。
和盖特纳一样,斯蒂尔的名气也仅限于金融界,因此他觉得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
上作证可以被看做是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他的手下一直在一遍遍地进行
“模拟
提问”,想通过这种老套的华盛顿方式帮他做好听证会准备。在提问演练中,斯
蒂尔的手下扮演一些刁钻的国会议员,向他提出那些政客可能问的各种问题,这
种训练也是为了确保斯蒂尔在受到言辞攻击时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头脑清醒,并能
清晰表达。
尽管斯蒂尔在国会议员面前展现的形象是一位经验丰富而又自信的演讲者,但这
次所面临的挑战要比以往大得多。他知道除了会被问及
“贝尔斯登救援”之类的棘
手问题外,等待他的还有一个难答的问题:为什么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家所谓由
政府支持的企业买进了如此多的抵押贷款。尽管几十年来
“两房”(指房利美和房
地美,下同)一直是政界和学界讨论的敏感话题,它们被指责催生了房地产泡沫,
但从未像现在这样饱受如此猛烈的抨击。
鉴于贝尔斯登的倒闭,参议员们可能会将这几个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其中,信贷

紧缩的首要原因就是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只对冲基金购买了太多以次级抵押贷款
为支持的证券。现在,正是这些次级抵押贷款打击了房地产市场的信心,而房利
美和房地美主导着房地产市场,并认购了超过
40%的次级抵押贷款,这些抵押
贷款因为市场的信心下挫而迅速贬值。这反过来又影响了银行贷款的发放。对此,
保尔森曾这样评价房利美和房地美:“它们的证券产品像水一样在所有金融机构
之间流动”。
大而不倒(三)(6)
保尔森甚至在财政部例会上讲话都会结结巴巴,相比之下,机智帅气的斯蒂尔更
适合做发言人,因此他经常会抢老板保尔森的风头。斯蒂尔与保尔森初识于
1976
年,那时斯蒂尔刚从杜克大学毕业来到高盛位于芝加哥的办事处工作。和保尔森
一样,斯蒂尔没什么家庭背景,他从小在杜克大学校园旁边长大,父亲起初是自
动点唱机的维修工,后来卖人寿保险,母亲则在杜克大学精神病学实验室做兼职。
在高盛时,斯蒂尔就已经成长为了一位颇具雄心的银行家,同时也是颗冉冉升起
的新星,
1986年他前往伦敦开拓股权资本市场并帮助公司在欧洲立足。
斯蒂尔在高盛上市时就已经是公司合伙人,现在身价已超过
1亿美元。早在
4
年前他就决定退休了,因为他尽管担任过无数高级职务,却始终没有机会接近最
高宝座。虽然内心深处仍希望能成功地杀回私营部门,但和许多高盛前辈一样,
他也想在公共服务方面多投入一点时间。他曾在哈佛大学约翰
?肯尼迪政府学院
担任高级研究员,这让他在公共服务领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2006年
10月
10
日,他接受保尔森的邀请前往财政部担任主管国内金融事务的副部长。
现在,他和斯考金一起走进会议室,准备进行最后一轮的模拟提问,他知道这时
候自己必须真正进入游戏角色了。财政部的同事戴维
?内森、首席顾问詹姆斯
?
威尔金森以及公共事务助理部长兼政策规划部主任米歇尔
?戴维斯早已在会议
桌边就座了。
他们都很清楚最有可能提到的话题是:贝尔斯登的收购价最初定为每股两美元,
政府在这场谈判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其实,连财政部的工
作人员都对此事一无所知。最清楚此事的只有那些当事人,比如摩根大通的杰

?戴蒙和贝尔斯登的艾伦
?施瓦茨,这两位将在听证会那天详述当时发生的事
情。
斯蒂尔知道低价收购是由保尔森推动的,目的是向外界发出强烈信号,表明贝尔
斯登的股东不会从政府救助中渔利,但财政部工作人员从未公开证实此事。实际
上,为了保尔森和其他所有人的利益,财政部最好不要承认那天发生的事情
——
3月
16日,星期天下午,保尔森给戴蒙打电话:
“我觉得这次收购应该以很低的
价格成交。

斯蒂尔知道应该在听证会上回避这件事。在模拟研讨会和其他会议上,戴维斯及
其他一些人也都强调,斯蒂尔必须避免卷入关于收购价应该定为两美元还是
10
美元的争论中。斯蒂尔需要把握的关键点是保尔森此举完全是顾全大局,股东本
来就不该从纳税人投入的资金中获利。另外,他们还鼓励斯蒂尔坚决阐明财政部
其实并没有明确同意贝尔斯登的交易,无论如何,斯蒂尔都应该把矛头转向联邦
储备委员会,因为它才是唯一有权批准此次交易的政府机构。
在模拟提问开始前,内森简要地向斯蒂尔汇报了主要进展。内森介绍了他最近与
理查德
?谢尔比(
Richard
Shelby)属下谈话的情况,理查德
?谢尔比是参议院
金融委员会资深的共和党议员,内森提醒道:“谢尔比将很难对付。

与真实情况相比,内森的提醒算得上轻描淡写。实际上谢尔比对保尔森的做法极

为不满,不仅是因为救助贝尔斯登这件事,他对保尔森最近所做的另一件事也反
应强烈。在救助贝尔斯登后没几天,保尔森又在布什总统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增加
了一项条款,提高准许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抵押贷款的上限。谢尔比曾为此好几
天都不回财长的电话,以至于最后保尔森对谢尔比的属下厉声质问道:
“难道他
不知道我是财政部长吗?”
大而不倒(三)(7)
此外,他们知道还要小心对付来自肯塔基州的共和党参议员吉姆
?邦宁(
Jim
Bunning),他是出了名的不折不扣的
“市场万能”主义者。模拟提问会上展示了一
张邦宁的照片,斯蒂尔对着照片开玩笑说:“您质疑我们所做的一切?好吧,所
有这些都是胡扯,我们是社会主义者。这下您满意了吧,参议员先生!”
模拟提问会的准备工作一直进行到斯蒂尔赶往听证会的前几分钟。现在的主要目
标是避免最后一刻发生意外情况,一定要确保斯蒂尔和财政部毫发无损。财政部
的工作人员认真地查阅了当天上午的报纸,以确信没有针对贝尔斯登的新评论,
因为参议员极可能引用来自专栏作家的尖锐观点。幸运的是,报纸上没有关于这
方面的新信息。
准备妥当后,斯蒂尔和他的助手们乘坐财政部的专车驶向国会。此时参议院办公
大楼的听证室已经开始热闹起来,摄像人员正忙着安装设备,摄影师则忙着调试
灯光。斯蒂尔就座后马上注意到,尽管贝尔斯登的艾伦
?施瓦茨下午才需要作证,
但他已经早早地来到了听证室,两人还打了声招呼。紧挨着斯蒂尔两边的分别是
盖特纳和考克斯,考克斯的右边则是伯南克。从解决当前金融问题的角度看,坐
成一排的这几位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物。
听证会上,委员会主席、来自康涅狄格州的
*党参议员克里斯托弗
?多德
(ChristopherDodd)发问道:
“这次行动究竟属于为防止金融市场系统性崩溃而
采取的合理救助,还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放着为房贷苦苦挣扎的民众不管,
而用纳税人的
300亿美元来救助一家华尔街公司?”
此问一发,现场气氛突然躁动起来,委员会的委员们严厉批评监管者对金融公司
疏于监管。更重要的是,他们质疑政府为接管贝尔斯登的交易提供资助是否会开
创先例,使其他公司今后铤而走险进行豪赌,因为这些公司都知道反正赌输了会
由纳税人来买单。
对此,伯南克急忙解释政府的立场:“我们的出发点是保护美国金融体系和整个
经济体的安全。我相信如果美国民众能明白我们是在努力保护经济体而非华尔街
银行家,他们就会更好地理解我们所采取的行动。

接着是一个斯蒂尔早有准备的问题:每股两美元的收购价格是不是由财政部决定
的?
斯蒂尔回答道:
“先生,正如您所说的,在刚刚过去的
96个小时中,财政部长
和财政部的其他许多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这件事当中,并且前前后后进行了许
多讨论。

“与此同时,任何这种类型的并购都有多种条款和条件。我认为财政部对此事有
两点看法,其一,正如伯南克主席所提出的:为维护稳定而联合采取措施将使整
个市场产生有利的结果;其二,因为其中牵涉到联邦基金和政府资金,所以我们
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关于这点,保尔森部长有自己的看法。

“考虑到政府参与其中,他认为价格不应该太高,而应该尽量定得低一些,这就
是我们的观点。关于具体的操作细节,交易谈判实际上是在纽约联储和其他两个
公司之间完成的。


大多数时候,在面对银行委员会的质问时,美联储、财政部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
会基本都是各执己见而很少合作。这次它们却都把对贝尔斯登的救助定义为在极
端情况下采取的措施,而并非所谓新政策的开端。在一家规模庞大银行的倒闭会
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破坏的情况下,政府出手救助也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反应。
大而不倒(三)(8)
盖特纳向委员会表示,这些情况与美国
1907年经济危机以及大萧条时期没什么
不同,他还接着解释了华尔街的恐慌与国家经济健康的关系:
“如果没有强有力
的政策措施,后果将是家庭的工作收入减少,房贷、教育以及日常生活成本上升,
退休储蓄资产贬值,失业率上升。

正如斯蒂尔所解释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即使不是为了全世界,也是为了整个国家,
因此应该感谢他们付出的努力。最后,盖特纳自信地告诉国会议员们,堤坝的漏
洞已经被堵上了。
杰米
?戴蒙正在寻找一种恰当的比喻。他坐在参议员查尔斯
?舒默
(CharlesSchumer)办公室楼下的会议室里,一边看着有线电视关于上午听证会
的转播,一边与公关部主任、他信赖的密友约瑟夫
?伊万格里斯蒂
(JosephEvangelisti)商量怎样才能很好地解释低价收购贝尔斯登的交易,同时
听起来又不像是从纳税人手里得到了好处。
两人一起推敲着各种方案,伊万格里斯蒂建议道:“必须让普通大众清楚我们所
冒的巨大风险,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解释。

与斯蒂尔不同,戴蒙从没在自己位于公园大道的办公室里进行过应对棘手问题的
预演准备,他只是在参议院会议室里利用最后几分钟做了一些简单准备。一位参
议院的工作人员把他领进会议室,所以他不必在长廊里等候。
针对收购贝尔斯登一事,戴蒙简单明了地说道:“买一幢别墅与买一幢正在着火
的别墅是两回事。”他认为这一句话就足够了,每个人都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他想要传达的信息很明确:美联储和财政部官员应该对交易行为进行监管,但他
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为公司股东的利益着想天经地义,自己并没有义务去保
护纳税人的利益。如果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话,他倒是有点担心收购所带来的问
题要远大于所获得的价值。
尽管戴蒙在公开亮相时表现得非常谦卑,但他很清楚这笔交易对自己来说实在是
成功之举。在财经媒体眼里,收购贝尔斯登是漂亮的大手笔。媒体总是关注着戴
蒙,并且喜欢把他描绘成一个被美化了的吝啬鬼,一个为了压缩成本而退订办公
室报纸的执行官,一个并非只会空想的金融家。如今,随着摩根大通跃升为行业
翘楚,人们开始视戴蒙为约翰
?皮尔庞特
?摩根(
John
PierpontMorgan)转世,
这位
19世纪的金融家曾帮忙缓解了
1907年的经济危机。
《纽约时报》这样报道:“戴蒙突然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称他为当今世界最具
影响力的银行家也毫不为过。
”《华尔街日报》评价他
“迅速变身为华尔街最后
一位可以依靠的银行家”,《巴伦周刊》的评价则更是简练:“杰米
?戴蒙万岁!

戴蒙近来不断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溢美之词,想到过一会儿就要在听证会上发
言,他更是有点飘飘然了。大多数首席执行官都害怕受到国会的质询,比如之前
贝尔斯登的艾伦
?施瓦茨就花了好几天时间与华盛顿高级律师罗伯特
?班尼特

Robert
S.
Bennett)反复讨论他的证词,而在戴蒙看来,自己首次在国会上作
证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在举行听证会的前一天晚上,戴蒙打电话给自己的父母,让他们到时注意收看电
视。

由于出身银行世家,杰米?戴蒙的成功也在情理之中。他的爷爷从土耳其士麦那
(Smyrna)移民到纽约,把家族姓氏帕帕迪麦秋(
Papademetriou)改为戴蒙,并
找到一份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不过这个工作在当时很难称得上有什么吸引力。杰
米的父亲西奥多也是一个股票经纪人,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12岁的西奥多在玩
转瓶游戏时遇到了西弥斯,后来与她结为伉俪。西奥多的事业很成功,使得他有
能力把家从皇后区搬到了公园大道的一个公寓里,在那里他抚养了杰米、彼得和
特德三个孩子。杰米
9岁时的一天,父亲问孩子们长大后想干什么,大儿子彼
得说想当医生,杰米的双胞胎哥哥特德说不知道,但杰米却自信地说,
“我想成
为富人。

大而不倒(三)(9)
杰米从曼哈顿上东区的布朗宁男校毕业后,进入塔夫斯大学研读心理学和经济
学,随后他又在哈佛商学院学习,在那里他因聪慧而傲慢颇具名气。有一次,哈
佛第一学年的秋季学期刚开始几周,一位教授正在企业运营课上讨论一家酸莓企
业供应链管理的案例,戴蒙突然站起来打断他:
“我觉得您说错了!
”接着,教授
惊讶地看着戴蒙走到教室前面,在黑板上写下了供应问题的解决方案,随后教授
羞怯地承认道:“戴蒙说的对。

在高盛的暑期工作结束后,戴蒙从桑迪
?威尔那里得到了一些关于事业发展的建
议。桑迪
?威尔是个交易商,身型肥胖,嘴里总是叼着一根雪茄。杰米家族与威
尔家族的关系从
20世纪
70年代中期开始变得密切起来,因为当时桑迪的经纪
公司收购了希尔森汉米尔公司(
Shearson
Hammill),而戴蒙的父亲正好是希尔
森汉米尔公司的首席经纪人。早在塔夫斯大学上学时,戴蒙就写了一篇关于海登
斯通公司(
Hayden
Stone)收购希尔森公司(
Shearson)的论文,他母亲把这
篇论文拿给威尔看,威尔对他的分析感到非常满意。
威尔问戴蒙:“我可以把这篇文章给在座的人看吗?”
戴蒙答道:
“当然可以,另外,我可以凭这个得到一份暑期工作吗?
”威尔欣然应
允了。
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戴蒙同时得到了高盛、摩根士丹利和雷曼的工作机会。威
尔把戴蒙邀请到他位于曼哈顿上东区的公寓,希望戴蒙能加入自己的公司,并让
他在美国运通公司做自己的助理。威尔那时刚把希尔森公司以将近
10亿美元的
价格卖掉了,然后做了美国运通公司的高管。威尔告诉当时只有
25岁的戴蒙:
“我不会给你很高的薪水,但你可以跟我学到很多东西,并且这个过程会很有乐
趣。”于是,戴蒙就这样跟随了威尔。
结果威尔和戴蒙在公司的任期都很短暂,尽管威尔曾宣称
“犹太人要接管美国运
通公司!”但最终却发现自己仍受制于祖先是英国新教徒的美国人,根本没法独
立决断,同事和董事会也对他日益疏远,所以他于
1985年辞去了公司总裁一职,
而戴蒙的才能却得到了首席执行官詹姆斯
?罗宾逊(
James
Robinson)的赏识,
公司希望他能留任。当时,戴蒙的妻子刚刚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处于这样一个人
生阶段,可能很多人都会选择就此安定下来,但他还是决定追随威尔。尽管威尔
着手开办的公司尚未安定,而且只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几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
去了,戴蒙眼睁睁地看着威尔总是把马提尼酒当饭吃,直到醉倒在办公室沙发上。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押错了赌注,因为威尔看起来一事无成,戴蒙甚至怀疑自己
的导师是不是已经大势已去了。
但局面很快就有了转机。威尔收购美洲银行失败后,商业信贷公司的两名经理竭
力劝说威尔和戴蒙从母公司购买他们这家公司。这家公司总部设在巴尔的摩,专

门从事次级债业务。威尔为这笔交易投资了
600万美元(戴蒙则投资了万美
元),随后商业信贷公司脱离了原来的母公司,转由威尔掌控。戴蒙将自己定位
为企业运营的执行者,醉心于削减成本,谁也没想到,这家至精至简的商业信贷
公司日后将成为一个新金融帝国的重要基石。为了建立这个金融帝国,威尔和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