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而不倒

_11 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美)
蒙前后进行了一百多次并购。
1988年,两人用亿美元收购了美邦证券公司的
母公司普美利加金融服务公司(
Primerica),成功杀回了华尔街。
1993年,两
人又花了
12亿美元从美国运通公司手中购回希尔森公司。
大而不倒(三)(10)
戴蒙和威尔作为黄金拍档从此声名鹊起:威尔是战略家和交易商,比他小
20多
岁的戴蒙则是数理高手和经营奇才。他们已经超越了师徒关系,更像是一对结婚
已久但又经常拌嘴的夫妇。在曼哈顿中心普美利加公司的办公室里,总裁和首席
财务官经常激烈地争论,争吵声甚至会扩散到走廊里。开会时,只要觉得桑迪说
了些蠢话,戴蒙就会对他翻白眼。
“你真是个该死的白痴!
”威尔经常会朝戴蒙大
喊大叫。
“不,你才是个该死的白痴!”戴蒙往往毫不示弱。
1996年,在和旅行者集团完成了一笔
40亿美元的交易后,公司需要有人来负责
新组建的资产管理公司的日常运营。威尔暗中逼迫戴蒙提拔女儿杰西卡
?比布里
奥威茨(
Jessica
Bibliowicz)出任管理者,她当时
37岁,正负责美邦证券公司
的共同基金业务。戴蒙和比布里奥威茨早在少年时代就认识了,但戴蒙并不认为
她是一流的经理,因此戴蒙对委托她担任如此重要职位持有异议。一名高级执行
官赶紧把戴蒙拉到一边提醒他:
“提拔她,不然会毁掉你自己。
”然而戴蒙并未听
从这个建议,他明确告诉威尔和其他人,那个职位最好让更有经验的执行官来担
任,比布里奥威茨不适合。
第二年,比布里奥威茨宣布离开公司,但她并不怪戴蒙,相反,她强调离职产生
的积极影响。她对父亲威尔说:
“现在,我们又可以成为纯粹的父女了。
”但威尔
却一直对此耿耿于怀。随着公司日益壮大,他和戴蒙之间剑拔弩张的次数越来越
多,他们再也无法回到过去那种亲密关系了。
1997年,旅行者集团并购了所罗
门兄弟公司,威尔让德里克
?莫恩(
Deryck
Maughan)这个曾帮助所罗门兄弟
公司走出国债丑闻的英国人与戴蒙一同掌管所罗门美邦公司。新的权力分配尽管
合乎逻辑,却让戴蒙极为不满。
大萧条时代后期,格拉斯
-斯蒂格尔法案于
1933年获得通过,该法案规定商业
银行和投资银行不得涉足对方业务。而旅行者集团和花旗公司
830亿美元的并
购交易却改写了该法案所制定的美国金融体系的规则。因此,得克萨斯州的共和
党参议员菲尔
?格兰姆(
Phil
Gramm)和艾奥瓦州的共和党众议院议员吉姆
?
里奇(
Jim
Leach)提出了一个新议案,该议案随后废止了《格拉斯
—斯蒂格尔
法案》。没想到,恰恰是这次并购给戴蒙带来了更大的伤害:他不知疲倦地促成
交易,但当他准备在并购后公司由
18位董事组成的董事会中占据一席之地时,
却惊讶地发现根本没有自己的份。虽然他被任命为公司总裁,但归他直接管理的
下属却只有首席财务官海蒂
?米勒(
Heidi
Miller)。
那年夏天,由于俄罗斯政府债券违约,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濒临崩溃,混乱的局面
导致花旗集团第三季度的业绩报告令人大失所望。就在报告发布后几天,局势的
动荡终于达到了巅峰状态。那个周末,公司安排在西弗吉尼亚的度假胜地绿蔷薇
酒店举行一次为期
4天的执行官会议,会议的高潮部分有一场需要正装出席的
晚宴和舞会,午夜时分许多夫妇都在舞池里开始交换舞伴。戴蒙在美邦经济公司

的铁杆同盟史蒂文
?布莱克(
Steve
Black)来到莫恩身边,并邀请其夫人跳舞,
在公司内部派系纷争不断的情况下,这一举动其实是抛出一根意欲缓和矛盾的橄
榄枝,但德里克
?莫恩并不领情,把布莱克的妻子孤零零地留在舞池里,狂怒的
布莱克立马跺着脚冲到莫恩面前。
大而不倒(三)(11)
布莱克大吼道:
“你对我如此糟糕我也就忍了,但你不可以这样对我太太!
”布莱
克狠狠地威胁莫恩差点动手要揍他。
戴蒙试图从中调解,他追上准备离开舞池的莫恩:“我想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
如此怠慢布莱克的妻子,你到底是无心还是故意?”
莫恩什么也没说,转身就要走。戴蒙也被激怒了,他一把揪住莫恩,生生把他拽
了回来,其间还弄掉了莫恩夹克上的一粒纽扣。
戴蒙对他吼道:“我跟你讲话,你居然敢背对着我!”
威尔听说这件事后,觉得戴蒙做得不对。一星期后,他和一起担任首席执行官的
约翰
?里德(
John
Reed)把戴蒙叫到公司位于纽约阿蒙克(
Armonk)的办公地
点,要求戴蒙辞职。
对戴蒙来说,这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和威尔离开美国运通公司后所做的一样,戴
蒙花了很长时间找工作。其间他拒绝了许多公司的邀请,据说包括网络零售商亚
马逊。戴蒙对银行以外的领域知之甚少,所以他一直在等待属于自己领域的机会,
最终他接受了美国第一银行的高级职位,这是一家总部位于芝加哥的二流综合性
银行。这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合适跳板,他开始着手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调整公
司的资产负债状况,并把公司发展壮大,直到他有实力促成
2004年与摩根大通
的交易,这笔交易把他推向了首席执行官威廉
?哈里森(
William
Harrison)接
班人的位置。
摩根大通曾经是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领头羊,现在则被竞争对手所超越,实力下降
到了中流水平。戴蒙和他的团队一起加入了摩根大通,该团队拥有优秀的并购专
家和成本控制专家,随后,银行经理的薪水遭到大幅缩减、健身房被责令关闭、
卫生间的电话线被拆除,连日常的新鲜花卉盆景也被搬走。一看到戴蒙从胸前口
袋里拿出每日待办事项的便签,主管们就明显开始紧张起来,因为便签的一面记
着戴蒙当天要办的大小事项,另一面则是被他称做“欠我东西的人”的名单。
截至
2008年,摩根大通发展顺利,万众瞩目。而此时曾富有竞争力的花旗集团
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与花旗不同,摩根大通充分利用规模优势,通过裁汰冗员
和交叉销售按揭贷款给支票用户而大发其财。戴蒙极具洞察力,他几乎理解银行
各个方面的纷繁难懂之处(而他的首席执行官同行们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这有
助于降低银行风险,公司各部分也明显挤压出大量利润。最重要的是,随着信用
危机的蔓延,与竞争者相比,戴蒙擅长经营的优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管理的摩
根大通很少使用杠杆工具来增加收益,也不在类似于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等地方
玩花招。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后,其他银行开始步履蹒跚,摩根大通却依然稳
健、强大。事实上,就在贝尔斯登陷入危机的前一个月,戴蒙曾在一个投资者会
议上夸耀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坚若磐石
”。他说:
“坚不可摧的资产负债表表明流
动性非常充足,这很有利于我们应对将来的危机。

他还补充说:“我不知道会不会有机会出现。依我的经验,像现在这样的情况确
实会创造出一些机会,但不一定会马上出现。

一个机会比他预期的更快地出现了。
3月
13日,星期四,戴蒙和妻子及三个女儿正在东
48号大街的希腊餐厅阿维拉

(*ra)共进晚餐,庆祝戴蒙
52岁的生日。六点左右,晚饭才刚开始,戴蒙用来
联系家人和应付公司突发事件的手机突然响了,戴蒙颇为不满地接了电话。
大而不倒(三)(12)
“杰米,我们正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
”电话是拉扎德公司的银行家加里
?帕尔

Gary
Parr)代表贝尔斯登给戴蒙打来的。他问道:“你可以跟艾伦谈谈吗?”
戴蒙吃了一惊,他离开座位,走向路边的人行道。几个星期前就有关于贝尔斯登
的传闻了,但这个电话却意味着事态远比他预想的要严重得多。没几分钟,贝尔
斯登的首席执行官艾伦
?施瓦茨就打来电话告诉他,他的公司急缺现金,需要帮
助。
“需要多少钱?”戴蒙问道,他很震惊但竭力保持冷静。
“可能要
300亿美元左右。

夜空下的戴蒙一阵眩晕,他倒吸了一口凉气。太多了,实在是太多了。但最后他
还是答应会尽力帮施瓦茨走出困境。他马上打电话向盖特纳表示,摩根大通一下
子拿不出那么多现金,但他愿意参与救助贝尔斯登。
第二天,
3月
14日,星期五,美联储把摩根大通的贷款注入了贝尔斯登,以解
决贝尔斯登所面临的流动性危机,并为贝尔斯登制定长远计划,提供了
28天的
喘息时间。然而,美联储和财政部都不想让这个悬而未决的局面拖这么长时间,
于是周末就开始催促戴蒙对贝尔斯登进行收购。摩根大通派出了三百人的团队进
驻贝尔斯登的办公大楼,这些人将把搜集到的材料反馈给戴蒙和他的执行官。
截至周日上午,戴蒙已经分析了足够多的关于贝尔斯登的资料。他告诉盖特纳,
摩根大通准备撤离,放弃收购,因为贝尔斯登资产负债表
上的问题非常严重。但盖特纳不愿接受他退出的决定,他提出了增加这笔交易吸
引力的条款。
他们最终达成协议,美联储同意为贝尔斯登持有的问题债券资产提供
300亿美
元担保,但摩根大通将负担最先发生的
10亿美元损失。
毫无疑问,这些谈判的内容受到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密切关注。他们的疑问在于,
摩根大通是否有意地利用自己的杠杆同政府过分地进行讨价还价,从而损害了纳
税人的利益?戴蒙满头银发,西服的袖口里露出干净的白色衬衫,看上去非常庄
严,他不卑不亢地描述着促成与贝尔斯登交易的一系列事件。他平静地陈述道:
“这并不是为妥协而故作姿态,而是纯粹的事实。
”在戴蒙的讲话中,事实真相非
常清楚,那就是他和盖特纳都是好人,他们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成功地力挽狂澜。
他对委员会的成员们说道:“我可以自信地说,如果今天在诸位面前所谈的这次
政府和私人部门的非凡联合行动没能阻止贝尔斯登的倒闭,我们恐怕都将面临更
多艰难的挑战。

最终,那天的听证会没有出现硝烟与战火,没有留下经典的对白,也没有出现任
何历史性的时刻。但是它向美国公众介绍了随后
6个月里为大家所熟知的一系
列人物,也让美国公众有幸感受了高端金融圈子里那些巨头们的生活,尽管这个
高端金融圈当时正面临着风雨飘摇的局面。
参议员们想要给贝尔斯登一事下定论太难了。这桩交易的发生到底有没有必要?
它是真的解决了问题,还是仅仅将更大的风险延缓到以后?
在所有银行委员会的成员中,有强烈自由市场偏好的邦宁是最反对这笔交易的,
或许他也是最有先见之明的一位。他说:“贝尔斯登的失败让我感到非常不安,
可我并不赞成美联储插手救援……据我所知那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

他还不安地问道:“接下来怎么办呢?如果美林、雷曼或是其他这类公司也面临

倒闭呢?难道政府接着出手救援?”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11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