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隋唐五代史

_4 史仲文(现代)
  崔彦曾命都虞候元密率兵3000 迎击厐勋,又命宿州、泗州出兵截击东进的戍卒,结果都被打败。厐勋等乘胜攻占宿州,"悉聚城中货财,令百姓来取之,一日之中,四远云集",兵众至数千。待到围攻徐州时,"众六、七千,鼓噪动地,民居在城外者,贼皆慰抚,无所侵扰,由是人争归之,不移时,克罗城。彦曾退保子城,民助贼攻之,推草车塞门而焚之,城陷。"③起义戍卒囚禁崔彦曾,杀尹勘等,队伍发展至万余人。朝廷以右金吾大将军康承训为行营都招讨使,王晏权、戴可师为北、南面招讨使,大发诸道兵征讨。康承训奏请沙陀三部落使朱邪赤心带领本部随军助战,懿宗诏许之。年底,厐勋所率起义兵众相继攻占滁州、和州,控制了南至寿州、庐州,北达沂、海、沭阳、下蔡、乌江、巢县等地。尤其是占据了都梁城(今江苏盱眙北),控制住淮水入江之口,切断了江淮转运通道,对朝廷构成极大的威胁。起义兵所向,百姓纷纷响应,"父遣其子,妻勉其夫,皆断鉏首而锐之,执以应募"①。因此,军势迅速扩展,兵众多至20 万余人。十年四月,厐勋杀崔彦曾,自称"天册将军、大会明王"。
  然而,自都梁城杀官军北面招讨使戴可师后,厐勋便"自谓无敌于天下",虽有将领周重规劝:"自古骄满奢逸,得而复失,成而复败,多矣,况未得未成而为之者乎!"但厐勋已经听不进去,"与(厐)勋同举兵于桂林者尤骄暴",到后来连厐勋也"不能制"②。厐勋军久围泗州,数月不能攻克。自十年二月,官军调整了部署,四面进击厐勋所占之地,接连获胜,逼近徐州。厐勋采纳部下建议,引兵西攻宋州、亳州,以牵掣官军兵力。八月,当厐勋率部西行之后,其宿州守将张玄稔投归官军,并引兵围攻徐州,诱降留守兵将,许佶、厐举直等被杀。厐勋西攻宋州不克,转攻亳州,打算折回徐州,但被沙陀骑兵追击,苦战于蕲县境内,终因寡不敌众被杀。
  这起因戍卒久不能轮代而爆发的起义,前后历时1 年又2 个月,波及桂、湘、皖、苏、豫等广大地区。1 年之后,厐勋余众"犹相聚闾里","散居兖、郓、青、齐之间"。直至僖宗乾符元年年底,其余部仍有行动,"州县不能禁,敕兖、郓等道出兵讨之"①。此时,王仙芝、黄巢发动的另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众起义,已经开始。
  (3)黄巢转战僖宗乾符元年,王仙芝聚众数千人,在长垣起事,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第二年六月,黄巢聚众响应,在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起义。
  王仙芝、黄巢曾经"共贩私盐",为对抗苛重的盐法,组织武装押送,因而最具备起义的条件,一旦与民众的聚义相结合,必然成为义军的核心和首领。
  王仙芝起事的第二年夏,攻占濮州、曹州。当黄巢聚众响应之后,"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②朝廷以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使,统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5 镇兵5000③ 《资治通鉴》卷251 懿宗咸通九年十月。
  ① 《资治通鉴》卷251 懿宗咸通九年十一月。
  ② 《资治通鉴》卷251 懿宗咸通九年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252 僖宗乾符元年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52 僖宗乾符二年六月。
  人征讨。三年七月,起义军兵败忻州之后,便转入河南,攻占郏城、汝州,东都震惊。关东各州县皆各自守,不敢出战,起义军行动自如。攻破郢、复2 州后,又攻申、光、庐、寿、舒、通等州,淮南告急,朝廷再度面临漕运阻断的威胁。然而,当此乘胜进军之时,起义军中出现严重分歧。蘄州刺史裴偓在起义军兵临城下之际,迎王仙芝、黄巢入城,为王仙芝向朝廷请得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职,王仙芝准备接受归降。黄巢大怒,责骂王仙芝:"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而去,使此五千余众,安所归乎?"并因此"殴仙芝,伤首。其众喧论不已,仙芝遂不受命。分其众三千余人从仙芝及尚君长,二千余人从黄巢,分道而去。"③乾符四年,王仙芝连续攻破鄂州、安州、随州,仍然不忘归降朝廷。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诱降王仙芝,王仙芝派尚君长等去联络。宋威乘机于途中将尚君长劫去,奏称战场上生擒。僖宗分辨不清是降是俘,下令斩尚君长等。王仙芝非但降唐不成,反而折去几员将领。随后,接连被招讨副使曾元裕击败。五年二月,曾元裕追击到黄梅,杀王仙芝。
  蘄州分裂之后,黄巢率所部北上,攻破郓州,杀天平军节度使。其后,一度与王仙芝合围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乾符五年,王仙芝兵败被杀后,尚让率余部归黄巢。尚让是尚君长之弟,在王仙芝余部中尚有影响,推黄巢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黄巢改年号为王霸,设置官署。起义军攻破沂、濮2 州后,官军大举征讨。黄巢求降不成,转攻河南宋、汴等州。此时,王仙芝余部王重隐正在江西一带活动,攻破洪州。黄巢入江西,与王重隐相呼应,一举攻下虔、吉、饶、信等州。王仙芝的另一支余部曹师雄攻浙西,朝廷以高骈为镇海节度使,抵御曹师雄。黄巢又转攻浙东,"刊山开道七百里",打通了仙霞岭山路,突入福建,攻占福州。乾符六年初,高骈遣将分路进攻黄巢,黄巢转向岭南,直指广州。途中,曾致书浙东观察使崔璆、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要其代为向朝廷请授天平军节度使之职。二人担心黄巢来攻,向朝廷恳请,但未获准。黄巢又直接上表求为广州节度使,朝臣多以为"南海有市舶之利",若被起义军所有,则"国藏渐当废竭"①,只授予黄巢东宫率府率之职。黄巢大骂朝中宰臣,九月攻占广州,大杀朝廷命官及各类教徒。不久,岭南发生瘴疫,黄巢军士减员十之三四。其部将劝之北上,以图大事。于是,发布露布,自号"义军都统",宣告即将入关,揭露朝廷罪恶,包括宦官专权、朝臣宦官勾结,官吏贪婪、贿赂公行,政治腐败、科举不公等丑闻。同时,"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①。起义军自广州出发,攻取桂林,乘竹筏沿湘江直取潭州(今湖南长沙)。尚让一部,乘胜进攻江陵。两军合兵攻取襄阳,在荆门受重创,转而沿江东向。广明元年三月,朝廷以淮南节度使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集合各镇兵7 万,入江西迎击起义军。黄巢以诈降计,乘虚大破高骈淮南兵,进占宣城,声势愈盛,号称有兵众60万人。七月,起义军自采石渡过长江。九月,渡淮,分路进攻河南各州。起义军"所至吏民逃溃","所过不虏掠,惟取丁壮以益兵"②。十一月,顺利进军东都洛阳,东都留守刘允章迎起义军入城。田令孜使左右神策军协助齐克让固守潼关,起义军以尚让、林言为前锋,由一条被称为"禁谷"的小路
  ① 详见《旧唐书》卷178《郑畋传》。
  ① 《新唐书》卷225 下《黄巢传》。
  ② 《资治通鉴》卷253 僖宗广明元年九月。
  突入关内,前后夹击潼关,官军大败。十一月,起义军进入长安,僖宗由田令孜率500 名神策兵护卫西经骆谷,投奔兴元(今陕西汉中东)。
  黄巢入长安后,"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随即入宫称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先前朝廷中三品以上官员停其职,四品以下继续留任,组成一个起义军与朝廷官相混合的新政权。尚让、赵璋、崔璆、杨希古为宰相,孟楷、盖洪知左右军事,朱温、季逵等为诸卫将军游奕使,皮日休为翰林学士。起义军渡淮之后,虽然一路无阻,取得长安,但所过重要地方如东都等,未留兵镇守,数十万人全部进入长安,等于自投罗网,置身于官军的四面包围之中。
  中和元年(公元881 年)正月,僖宗自兴元到达成都。三月,以凤翔节度使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传檄天下,合兵攻打长安。起义军的势力范围,东不出同州(今陕西大荔)、华州,西不过兴元,占地既小,粮饷不足,长安一度被官军攻掠。为摆脱被动局面,黄巢命其部将"自力"攻取州县,所取州县可据为己有。于是,将领大多以所拥部众,自立门户,起义军分裂成若干支独立的势力,黄巢的号令渐渐失掉作用。二年正月,朝廷以宰相王铎为诸道行营都统,伺机攻夺长安。朱温被黄巢命为同州刺史,朱温"自力"攻取后据为己有。当河东节度使王重荣大军压境时,朱温多次求援,黄巢无兵可救同州。朱温"见巢兵势日蹙,知其将亡",举州投降。随即,华州也降于官军。朱温被朝廷用为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调转枪头征讨起义军。
  不久,南面行营都监杨复光计召沙陀酋长李克用,以其为雁门节度使,率兵4 万从晋北到河中。三年二月,李克用联合河中、易定、忠武等镇兵,击败尚让所率15 万起义军,进逼长安。黄巢率残部自蓝田经武关东入河南,夺得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归降。黄巢又移兵围陈州(今河南淮阳东南),相持300 天,失去向其他各地发展的时机,又给官军充分调兵遣将的机会。中和四年三月,李克用会合许、汴、徐、兑4 州之军于陈州,黄巢退走兖州,尚让率所部降于感化军节度使时溥。六月,尚让追击黄巢,黄巢部众丧失殆尽,退至泰山东南狼虎谷。外甥林言时为侍卫军长,杀黄巢兄弟、妻、子,取首级欲向时溥请功,途中被沙陀兵截夺,杀林言并取其首级,与黄巢等首级一并献给时溥。一场历时10 年、声势震撼唐朝政权的起义,至此宣告失败。大规模起义虽然终结,唐朝统治也从此分崩离析,仅仅剩下长安一隅作为小朝廷的容身之地了。
  (二)唐室名存在对起义军征战的过程中,各种割据势力借机得以发展。起义失败后,剩下的便是强大的割据者围绕长安小朝廷的激烈争夺了。
  1。朝局变动安史乱后,朝廷财赋仰供于江淮地区。黄巢转战,使得这些地区渐为方镇所据,"江淮转运路绝,两河、江淮赋不上供"①。首先为争夺财赋来源,宦官与方镇间引发出新的战乱,招致朝局的变动。
  (1)节镇干政黄巢被杀之后,僖宗于光启元年(公元885 年)三月回到长安。此前,安邑、解县两盐池的税利,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专有。此时,神策中尉田令孜要收其税利以供军需,自兼两池榷盐使。王重荣再三争辩,田令孜便调王重荣为泰宁节使。王重荣自以有收复京师之功,却为田令孜所排挤,拒绝调任,并上表历数田令孜十大罪状。田令孜联络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与王重荣对抗。
  当年十月,田令孜命朱玫、李昌符攻河中。王重荣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引兵相救。双方会兵沙苑(今陕西大荔南),李克用上表请诛田令孜及朱玫、李昌符,僖宗下诏和解,不听。十二月,李克用大败朱玫、李昌符,进逼京城,田令孜奉僖宗出走凤翔。光启二年二月,李克用军还河中,与王重荣上表请僖宗还京、诛田令孜。田令孜引神策军入宫,胁迫僖宗到宝鸡。"时令孜弄权,再致播迁,天下共忿疾之。"①朱玫、李昌符"亦耻为之用",转而与李克用、王重荣和好。大部分朝官都憎恨田令孜,不愿到宝鸡,要夺僖宗还京。邠宁、凤翔两镇发兵追赶,田令孜带领僖宗及宰相孔纬、杜让能等逃往兴元。朱玫、李昌符另立肃宗玄孙、襄王煴为帝。李克用、王重荣等都反对朱玫立李煴。田令孜深知为天下所难容,让出左神策中尉之职给杨复恭,自为西川监军,到成都依附同母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
  杨复恭传檄关中,得朱玫首级者,赏以静难节度使之职。朱玫部将王行瑜与神策都将李茂贞数战俱败,倒戈回京杀朱玫。李煴投奔河中,被王重荣杀掉,传首于兴元行在。文德元年(公元888 年)二月,僖宗才又回到京城长安。
  僖宗还京不到一月,便一病不起。观军容使杨复恭请立皇弟寿王杰,当天下诏,以寿王杰为皇太弟。右军中尉刘季述派兵迎入皇太弟。僖宗崩,皇太弟即帝位,改名敏,为昭宗。第二年正月,改元龙纪。不久,改名晔。杨复恭拥立昭宗后,效法田令孜,养勇士多人为义子,分掌兵权,号称"外宅郎君"。又养宦官600 人为义子,作诸道监军。昭宗"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复前烈之志,尊体大臣,梦想贤豪"②。
  此时,朱全忠在河南已形成为一支强大势力,奏请朝廷讨伐李克用。昭宗命三省、御史台四品以上共议,十之六七以为不可。宰相张濬、孔纬"欲
  ① 《旧唐书》卷19 下《僖宗纪》。
  ① 《资治通鉴》卷256 僖宗光启二年正月。
  ② 《资治通鉴》卷257 僖宗文德元年三月。
  倚外势以挤杨复恭",力主用兵。大顺元年(公元890 年)五月,下诏削夺李克用官爵、属籍,以张濬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使,孙揆为副使,朱全忠为南面招讨使,发兵5 万征讨李克用。结果,副使孙揆被李克用伏兵所擒,以锯锯死,张濬兵败依镇国节度使韩建。第二年,恢复李克用官爵,加中书令衔。
  借用方镇之力诛除宦官不成,昭宗便直接与杨复恭展开较量。大顺二年八月,出杨复恭为凤翔监军,杨复恭不肯就任,称疾致仕。十月,昭宗发兵攻杨复恭私宅,宰相刘崇望鼓励禁军军士猛烈攻击,杨复恭带领义子杨守信等逃往兴元,与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等起兵抗拒朝廷。
  景福元年(公元892 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静难节度使王行瑜、镇国节度使韩建等上表,以讨杨复恭为名,请以李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朝议以为李茂贞得山南西道,势力过大,不可允许。李茂贞、王行瑜发兵攻兴元,坚求招讨使之职。昭宗无奈,只得允准。八月,李茂贞攻占兴元,杨复恭等逃往阆州。二年,昭宗欲夺李茂贞凤翔节度使,只使其专任山南西道兼武定节度使,李茂贞上书揭露朝政,言辞不逊。昭宗不顾朝议,决心发兵攻凤翔,以首相杜让能等画军事,以宗室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宰相崔昭纬欲排杜让能,便暗中联络李茂贞、王行瑜,告知朝中动静。结果,李嗣周在进军凤翔的途中被李茂贞截击,新招募的3 万禁军溃散,李茂贞乘机进逼京师。崔昭纬教李茂贞坚决请杀杜让能,昭宗借机杀西门君遂等3 个宦官首领,使宦官势力遭到一次重大打击。杜让能被杀后,李茂贞、王行瑜开始左右朝政。景福二年十月,李茂贞以凤翔兼领山南西道、武定、天雄四镇节度使,据有15 州之地,成为关中最强大的藩镇。十一月,以王行瑜为太师,号"尚父",赐铁券。明年七月,李茂贞攻下阆州。八月,杨复恭一行被韩建擒获斩首。
  (2)相权争夺在节镇干预下,宦官势力削弱后,朝廷内部的冲突又围绕相权的争夺展开。
  乾宁元年(公元894 年)六月,昭宗以李谿(Xī,音溪)为同平章事。
  崔昭纬担心李谿分权,指使其党在朝班上出面阻止。第二年二月,复以李谿为同平章事。崔昭纬使人告知王行瑜,李谿亦欲效杜让能对李茂贞用兵。王行瑜、李茂贞逼迫昭宗罢去李谿相职。时逢护国(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卒,其子王珂、王珙争为留后。王珂是李克用之婿,有李克用支持。王珙则厚结王行瑜、李茂贞、韩建,有三镇援助。昭宗允李克用之奏,以王珂为护国留后。本来王行瑜求为尚书令,不能得,就十分抱怨朝廷。如今为王珙请护国留后,又不能得。二年五月,王行瑜、李茂贞、韩建各将精骑数千人入朝,奏称"南、北司互有朋党,堕紊朝政",杀李谿和另一致仕宰相韦昭度。昭宗允准所请,以王珙为护国节度使。三镇进而又谋废昭宗,另立皇帝。李克用闻讯后举兵讨三镇,李茂贞党想劫昭宗至凤翔,王行瑜党欲劫昭宗到邠州,双方联络宦官彼此攻杀,昭宗出京逃入终南山。七月,当李克用兵至同州,三镇与崔昭纬皆畏惧退缩,昭宗乘机用宗室薛王李知柔为相,兼京兆尹、判度支,充盐铁转运使。又以李克用为招讨使,专力讨伐王行瑜。十一月,攻克邠州,王行瑜伏诛。年底,封李克用为晋王,令归晋阳。这一次冲突,使昭宗得以罢黜崔昭纬(次年赐死),宗室得以任用。
  然而,另一场新的争夺接踵而来。乾宁三年,朱全忠荐张濬为相,李克用奏称"濬朝为相,臣则夕至阙庭",昭宗只得下诏和解。自终南山回京后,昭宗于神策军外,另置安圣、捧宸、保宁、宣化等军,选补数万人,分由宗室诸王统领。覃王嗣周、延王戒丕等又自募麾下数千人,试图改变宦官独掌禁军的局面。李茂贞借口朝廷欲对凤翔用兵,率军进逼京师。覃王嗣周与战,官军败绩。昭宗出京欲奔晋阳依李克用,途中听从韩建劝阻,到华州为韩建所控挟。李茂贞入京大肆抢掠,宫宇坊市毁坏殆尽。七月,昭宗在华州(今陕西华县)罢崔昭纬党、宰相崔胤。崔胤向朱全忠求援,朱全忠上书力赞崔胤。九月,复以崔胤为相。自此,崔胤、朱全忠结合一气,相为表里。
  四年正月,韩建逼昭宗解散诸王所统全部禁军,拘禁掌兵和出使的诸王,又禁绝昭宗亲信入宫。八月,韩建与知枢密刘季述合谋,围十六王宅,杀诸王11 人。光化元年(公元898 年),韩建、李茂贞怕朱全忠来夺昭宗,便送其还京。这一回合,昭宗所依靠的禁军及宗室诸王,全部丧失。宰相崔胤成为朱全忠在朝中的代理人,朱全忠本人则由宣武、宣义两节度使再兼天平节度使。
  昭宗罢黜崔胤不成,便又转而谋诛宦官。光化三年夏,昭宗以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专横,与崔胤谋去之。"由是南、北司益相憎嫉,各结藩镇以相倾夺。"宰相王搏恐招致祸乱,以为"其势未可猝除,宜俟多难渐平"①。崔胤谮王搏为宋道弼辈"外应",昭宗开始怀疑王搏。崔胤罢相之时,又以为王搏排挤自己,致书朱全忠,使其上表论崔胤不可罢。昭宗不得已,复崔胤为相,贬王搏崖州司户,流宋道弼驩州、景务修爱州,皆赐自尽。史言:"由是(崔)胤专制朝政,势震中外,宦官皆侧目,不胜其愤。"②(3)诛尽宦官相权的膨胀,引起宦官的恐惧。崔胤背后有朱全忠,宦官不敢妄为,便对昭宗下手。三年十一月,两中尉刘季述、王仲先,两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乘昭宗酒醉,率禁兵千人入宫,囚禁昭宗。矫诏令太子裕即皇帝位,改名缜。天平副使李振劝朱全忠道:宦竖"囚废天子,公不能讨,何以复令诸侯!且幼主位定,则天下之权尽归宦官矣"①。朱全忠立即遣亲吏蒋玄晖到京城,与崔胤谋事。崔胤联络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右军都将董彦弼、周承诲,于天复元年(公元901 年)正月,尽诛两中尉、两枢密使,迎昭宗复位。昭宗赐三神策军将姓李,皆以节度使兼平章事留京宿卫,时人称之为"三使相"。崔胤更加受到宠信,朱全忠封东平王,李茂贞封岐王。
  崔胤与另一名宰相陆扆以为"祸乱之兴,皆由中官典兵",请分主左、右神策军。三神策军将不同意改隶南司,昭宗复以宦官韩全诲、张彦弘为两军中尉,以袁易简、周敬容为两枢密使。此间,朱全忠又夺得河中镇,为四镇节度使。李茂贞入朝,韩全诲深与相结。崔胤益厚朱全忠,而与李茂贞为仇敌。"四人各为表里。全忠欲迁都洛阳,茂贞欲迎驾凤翔,各有挟天子令诸侯之意。"②天复元年十一月,韩全诲抢先将昭宗劫持到凤翔,依节度使李茂贞。崔胤引朱全忠入关,兵临凤翔。三年正月,李茂贞困守孤城,毫无出路,请诛韩全诲等,与朱全忠和解,奉昭宗还京。昭宗甚喜,立即收斩韩全
  ① 《资治通鉴》卷262 昭宗光化三年六月。
  ② 《资治通鉴》卷262 昭宗光化三年六月。
  ① 《资治通鉴》卷262 昭宗光化三年十二月。
  ② 《旧唐书》卷20 上《昭宗纪》。
  诲等"四贵"及宦官16 人。朱全忠、崔胤入凤翔,又捕杀宦官70 余人,并密令京兆府捕杀90 余宦官。昭宗还京后,崔胤请悉罢内诸司使,其事务尽归省、寺,召还诸道监军。于是,大诛宦官,只留"黄衣幼弱者三十人以备洒扫"。除河东监军张承业等少数人得到节度使保护,其余监军全部被杀。崔胤兼判六军十二卫事,尽握朝廷军政大权。朱全忠赐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进爵位为梁王。
  2。天下瓜分伴着僖宗、昭宗朝局的变动,藩镇割据之势日益扩大。彼此间相互兼并,逐渐形成若干强大的方镇,唐朝被瓜分而亡。
  (1)方镇格局黄巢起义失败后,方镇基本分布是:"李昌符据凤翔,王重荣据蒲、陕,诸葛爽据河阳、洛阳,孟方立据邢、洺,李克用据太原、上党,朱全忠据汴、滑,秦宗权据许、蔡,时溥据徐、泗,朱瑄据郓、齐、曹、濮,王敬武据淄、青,高骈据淮南八州,秦彦据宣、歙,刘汉宏据浙东,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①先前的河北三镇,差不多完全脱离中朝,此刻亦不时介入各镇间的争斗。经过僖宗、昭宗之际藩镇间的混战,形成相对稳定的割据格局。先前的河北三镇,魏博镇为罗绍威所据,镇冀(成德)镇为王镕所据,卢龙(幽州)镇为刘仁恭所据。关内第一大镇--凤翔镇,为李茂贞所据。另有八镇,后来演变为五代十国前期的局面。它们是:宣武镇(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北),朱全忠所据;河东镇(治所在今山西太原),李克用所据;西川镇(治所在今四川成都),王建所据;淮南镇(治所在今江苏扬州),杨行密所据;镇海镇(治所在今浙江杭州),钱鏐(liú,音琉)所据;武威军(治所在今福建福州),王审知所据;武安军(治所在今湖南长沙),马殷所据;清海军(治所在今广东广州),刘隐所据。
  下面,依次简述朱全忠、李克用、王建、杨行密、钱鏐、王审知、马殷、刘隐等8 个主要割据者的发展概况。
  朱全忠背叛黄巢起义军后,为宣武节度使,又加任东北面行营都招讨使,堵截义军东退之路。他以招讨使的名义,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自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 年)正月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讨灭秦宗权,至昭宗末年(公元904 年),朱全忠共据有宣武、宣义、天平、护国(河中)、天雄(魏博)、武顺(成德)、佑国(京兆)、河阳、义武、昭义、保义、戎昭、武定、泰定、平卢、忠武、匡国、镇国、武宁、忠义、荆南等21 镇。其中,天雄、武顺是附属镇,武定是王建属地。其余各镇,都是朱全忠以武力夺得的。
  李克用是沙陀酋长朱邪赤心之子,朱邪赤心因征讨庞勋起义有功,被任命为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黄巢攻占长安后,僖宗以李克用为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中和二年(公元882 年),宦官杨复光以墨敕召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李克用将沙陀兵1.7 万人向长安进发,至河中时已有4 万人。三年,破黄巢,复长安,功第一,僖宗以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四年,黄巢退入河南,欲攻汴州,朱全忠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击走黄巢,进入汴州,遭朱全忠袭击,几乎丧命。从此,李克用与朱全忠结成深仇,两人之间发生
  ① 《旧唐书》卷19 下《僖宗纪》。
  一连串恶战。朱全忠利用朝官反对宦官,李克用则利用宦官反对朝官,都想达到控制朝廷的目的。两人之间的争夺,加剧着朝中南、北司的冲突。昭宗景福二年,成德附属李克用。乾宁元年,李克用灭幽州镇,以刘仁恭为节度使。二年,封为晋王,永占河东地区。其后,魏博、成德、义武相继转而归附朱全忠。天复二年,朱全忠两次围晋阳,李克用采纳儿子李存勗的建言,"遵养时晦,以待其衰"的策略,"设险固境,训兵务农"。
  王建,于黄巢攻占长安、僖宗出逃至蜀之后,归田令孜为养子,拜诸卫将军,为"随驾五都"都将之一。光启二年田令孜投奔同母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杨复恭贬斥田令孜之党,调王建离禁军,出为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王建召募溪洞酋长,得众8000,沿嘉陵江袭取阆州,自称阆州防御史。第二年,王建得东川节度使顾彦朗之助,进击陈敬瑄,掠西川所属12 州。文德元年,昭宗即位后,以韦昭度兼充西川节度使,欲借王建驱赶陈敬瑄。王建利用韦昭度的号名,攻取西川各州。大顺二年,王建独攻成都,得为西川节度使。至乾宁四年,攻破梓州,夺东川,尽据蜀地。天复二年,乘朱全忠久围李茂贞之机,王建攻占兴元,据有山南西道。三年,攻荆南得夔、忠、万及施州,昭宗封王建为蜀王。天祐三年(公元906 年),又取荆南归州。至此,王建北有兴元(今陕西汉中),东据三峡,成为巴蜀地区的割据者。杨行密,本名行愍,于黄巢转战之际为庐州牙将,屡有战功。中和三年杀都将,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庐州刺史被迫让位,朝廷命杨行密为庐州刺史。自僖宗光启三年,杨行密与秦彦(宣歙观察使)、毕师铎(高骈部将)、孙儒(秦宗权部将)争夺扬州长达6 年,至昭宗景福元年,杨行密据扬州,被命为淮南节度使、同平章事。杨行密既据淮南,"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①杨行密又从淮南兵中精选尤勇健者5000 人,厚其禀赐,以皂衣(黑衣)蒙甲,号"黑云都",专门用于冲锋陷阵。乾宁四年,朱全忠部朱瑾,河东骁将史俨、李承嗣投淮南,杨行密得河东、兖、郓兵,加之善水战的淮南兵,军势大振。天复二年,以杨行密为东面行营都统、中书令、吴王,讨朱全忠。天祐二年杨行密卒,子渥继为淮南节度使。翌年,兼得江西之地。杨渥所据,北起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南尽虔州(今江西赣州),东达于常州,西抵鄂州(今湖北武汉),阻隔着北方势力进入江南。
  钱鏐,于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 年)王仙芝余部曹师雄攻浙西时,为董昌所部石镜都知兵马使。中和元年,董昌为杭州刺史,以钱鏐为都指挥使。明年,浙东观察使刘汉宏两次遣兵谋取浙西,都被钱鏐击退。光启二年,钱鏐凿山开道攻取越州,董昌自杭州徙镇越州,以钱鏐知杭州事。三年,镇海军逐节度使周宝,拥薛朗为留后。钱鏐遣将讨薛朗,于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 年)攻取苏州。景福二年,以钱鏐为镇海节度使,治杭州,有兵十三都。乾宁二年,董昌在越州称帝,钱鏐乘机出兵征讨。第二年,破越州,擒董昌,传首京师。朝廷以钱鏐为镇海、威胜(镇东)两军节度使,跨有浙东、浙西。天复二年,进爵为越王。天祐元年,更封为吴王。
  王审知,王潮之弟。僖宗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招怀离乱,均赋缮兵"。昭宗大顺二年,福建观察使陈岩病危,遣使以书召王潮,欲授以军政。王潮未至而陈岩卒,陈岩妻弟都将范晔自为留后。景福元年,王潮以
  ① 《资治通鉴》卷259 昭宗景福元年八月。
  弟审知为都监,将兵攻福州。第二年,攻占福州,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境内割地称雄的"群盗二十余辈皆降溃",王氏自此据有福建全境。乾宁四年,王潮卒,王审知继为威武节度使。
  马殷,秦宗权部孙儒军中战将。孙儒与杨行密争夺淮南被杀后,刘建锋、马殷等逃往洪州,在江西聚众数万。昭宗乾宁元年,刘建锋、马殷引兵入潭州(今湖南长沙)。第二年,以刘建锋为武安节度使,马殷为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三年,武安军乱,杀刘建锋,推马殷为留后。马殷以潭、邵2 州之力,陆续攻取湖南管内7 州,至光化二年尽有湖南之地。第二年,马殷攻取桂、宜、岩、柳、象5 州,桂管之地并入湖南。
  刘隐,封州刺史刘谦之子。昭宗乾宁元年,刘谦卒,刘隐继任。三年,清海节度使薛王李知柔赴任,行至湖南,广州牙将据境拒之。刘隐兵袭广州叛将,迎李知柔入广州,李知柔以刘隐为行军司马。天复元年,清海节度使徐彦若卒,遗表荐行军司马刘隐权留后,刘隐始得岭南。天祐元年底,以刘隐为清海节度使,治广州。
  (2)朱梁代唐昭宗天复三年,方镇分割唐朝天下殆尽,朝中宦官被彻底诛除。新的争夺,便在有"回天再造"之功的梁王朱全忠与权相崔胤之间展开。争夺的结果,朱全忠以梁代唐。
  崔胤以司空、门下侍部、同平章事、领三司兼判六军十二卫事之后,"专权自恣,天子动静皆禀之。朝臣从上幸凤翔者,凡贬逐三十余人,刑赏系其爱憎,中外畏之"。在这同时,梁王朱全忠"留步骑万人于故两军,以朱友伦为左军宿卫都指挥使;又以汴将张廷范为宫苑使,王殷为皇城使,蒋玄晖充街使。于是全忠之党布列遍于禁卫及京辅。"①崔胤感到朱全忠"有篡夺之志",与之"外虽亲厚,私心渐异",便借口"六军"名存实亡,侍卫单薄,奏请每军募步兵4 将,每将250 人,骑兵1 将100 人,共计6600 人。昭宗允准,令六军诸卫副使、京兆尹郑元规进行招募。朱全忠明知这是针对自己的,却不动声色,"阴使麾下壮士应募以察其变"。崔胤与郑元规"缮治兵仗,日夜不息"。
  恰巧此间,朱全忠留在京师为左军宿卫都指挥使的朱友伦坠马暴卒,朱全忠怀疑是崔胤故意制造的阴谋,立即遣其兄子朱友谅代典宿卫。这时,李茂贞等又多次出兵进逼京畿,朱全忠恐其再劫持天子西去凤翔,于是决计迎车驾迁都洛阳。
  天复四年正月,朱全忠密表昭宗,称崔胤"专权乱国,离间君臣",并其党郑元规等,皆请诛除。昭宗下诏贬崔胤、郑元规,并罪之,以裴枢、独孤损、柳璨等为相。朱全忠密令朱友谅围崔胤私宅,杀崔胤及郑元规等。次日,朱全忠引兵屯河中。又数日,使裴枢促百官奉昭宗东迁洛阳。车驾离长安,朱全忠以张延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庐。昭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秘密遣使以御札、绢诏告难于西川王建、淮南杨行密、河东李克用,令其纠帅藩镇救驾。四月,昭宗入洛阳,改元天祐,左右随从悉被杀,尽换朱全忠之人职掌使令。六、七月间,李茂贞、李克用、王建、杨行密等移檄往来,合兵共讨朱全忠。朱全忠引兵自大梁(今河南开封)西讨李
  ① 《资治通鉴》卷264 昭宗天复三年二月。
  茂贞等,"以帝有英气,恐变生于中,欲立幼君,易谋禅代。"①天祐元年八月,朱全忠遣判官李振至洛阳,与枢密使蒋玄晖、左右龙武统军密谋。蒋玄晖选龙武牙官史太等百余人突入宫中,趁昭宗酒醉弑杀之,矫诏称昭仪李渐荣、夫人裴贞一弑逆,宜立辉王祚为皇太子,更名柷(
  hù,音祝),监军国事。又矫何皇后令,太子于柩前即位,为昭宣帝,又称哀帝,时年13 岁。第二年二月,朱全忠又使蒋玄晖邀昭宗9 个儿子,置酒九曲池,酒酣悉缢杀之,投尸池中。六月,朱全忠杀裴枢、独孤损、崔远、陆扆、王溥及朝士30 余人,投尸入河。
  二年年底,朱全忠急于要唐昭宣帝禅让,密使蒋玄晖、柳璨等谋划。蒋、柳仍将按惯例先封大国,加九锡、殊礼,然后受禅。朱全忠怒其"稽缓",又疑其"欲延唐祚",杀蒋玄晖、柳璨。既而,又诬蒋玄晖私侍昭宗何皇后,朱全忠密令杀害何皇后。三年,朱全忠又以多半年时间平息魏博牙军之乱。天祐四年正月,唐昭宣帝下诏,以二月禅位于梁王朱全忠。四月,梁王更名晃,御金祥殿,受百官称臣,即皇帝位,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废唐昭宣帝为济阴王,第二年二月酖杀之,唐朝的最后一点残余也不复存在了。
  ① 《资治通鉴》卷265 昭宗天祐元年七月。
  六、五代十国自公元907 年朱晃(全忠)代唐,至公元960 年赵匡胤建宋,中原大地出现了梁、唐、晋、汉、周等5 个前后衔接的政权,史称五代。为了有别于历史上曾经建立过的同名朝代,史家多在这几个政权名称前加一个"后"字。大致与五代并存,另有前蜀、吴、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后蜀、南唐、北汉等10 个主要政权,史称十国,至公元979 年宋灭北汉方告结束。在此同时,契丹(辽)日渐强盛,不断南下侵优。
  (一)五代更替占据中原地区的五代政权,虽然名为五代,实却八姓。前后53 年间,更换了14 个皇帝。下面,依次叙述。
  1。梁唐兴衰开平元年(公元907 年)四月,朱晃受唐昭宣帝禅让,即皇帝位,为后梁太祖。后梁以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以故东都洛阳为西都,废故西京。三年正月,迁都洛阳,以大梁为东都。
  (1)梁祖革弊大多数史书,或以朱温背叛黄巢起义军,或以朱晃残暴荒淫,对其人基本持完全否定态度。其实,朱晃称帝建立后梁政权后,是革除了不少唐朝后期积弊的。
  唐朝自宪宗设枢密使以来,两枢密使掌出纳帝命,逐渐与宰相共执朝政,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梁太祖登基后第一件大事,便是设置崇政院,以夺枢密院之权。命早年宣武镇掌书记、时为太府卿的敬翔知崇政院事,"以备顾问,参谋议,于禁中承上旨,宣于宰相而行之。宰相非进对时有所奏请及已受旨应复请者,皆具记事因崇政院以闻,得旨则复宣于宰相。"①一个月后,诏废枢密院,其职事皆入于崇政院,以敬翔为院使。二年十一月,又选有政术、文学者2 人,为崇政院直学士。自崇政院取代枢密院,宦官不复预闻朝政。后来,吴越王钱鏐上表,以唐末诛宦官,有25 人逃入其境,皆非刘季述、韩全诲之党,请予录用。梁太祖回答:"此属吾知其无罪,但今革弊之初,不欲置之禁掖,可且留于彼,谕以此意。"②如此坚决革除宦官之弊,是后梁创建之初的一个新的气象。
  厉耕薄赋,是后梁政权又一较显著的特点。先看《资治通鉴》中的两则记载。开平三年正月,梁祖"以用度稍充,初给百官全俸。"自唐僖宗以来,百官俸料仅存其额而无其实,至此才恢复发给全俸,表明后梁之初经济状况略有好转。另一则记载,四年四月宋州节度使衡王友谅献"瑞麦",一茎三穗。梁祖却说:"丰年为上瑞。今宋州大水,安用此为!"不仅不信什么"瑞麦",还处罚了掩盖灾情、以献瑞邀功的地方官。县令罢职除名,衡王友谅受到"诘责"后调离宋州。显然,梁祖是十分关注农耕丰歉的。因此,《旧
  ① 《资治通鉴》卷266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四月。
  ② 《资治通鉴》卷267 后梁太祖开平四年七月。
  五代史·食货志》这样记载:"梁祖之开国也,属黄巢大乱之后,以夷门一镇(即宣武镇),外严烽候,内辟汙莱(即开荒田),厉以耕桑,薄其租赋,士虽苦战,民则乐输,二纪之间,俄成霸业。及末帝与庄宗对垒于河上,河南之民虽困于辇运,亦未至流亡。其义无他,盖赋敛轻而丘園可恋故也。"朱梁轻赋,在五代前期、中期是很突出的,甚至被认为"有国有家者之龟鉴"①。
  正因为后梁政权有此政治、经济基础,虽然河东晋王李克用、凤翔岐王李茂贞、淮南吴王杨渥、蜀王王建仍然尊奉唐昭宗年号,但其余各镇皆禀奉后梁年号,称臣奉贡。王建、杨渥移檄诸道,"欲与岐王、晋王会兵兴复唐室",竟"无应者"。
  (2)两国争战天祐五年(公元908 年)正月,河东晋王李克用病卒,子存勗继立。李克用弟克宁欲夺位,举河东之地附于梁,李存勗与监军张承业诛李克宁。李存勗继嗣晋王后,"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②同时,加紧"训练士卒",练就一支"精整"的队伍。此后,晋王李存勗便成为后梁政权的劲敌。围绕河北三镇的争夺,梁、晋之间展开多次大战,都是梁兵溃败。乾化二年(公元912 年),梁祖叹道:"我经营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余孽更昌炽如此!"以至哽咽道:"我死,诸儿非彼敌也,吾无葬地矣。"③面对劲敌,梁祖竟"纵意声色"。诸子在外,"常征其妇入侍,帝往往乱之"。其长子早卒,次子(义子)博王友文妇王氏色美,深为梁祖宠爱。梁祖病危,命王氏召友文付以后事。三子郢王友珪妇张氏"亦朝夕侍帝侧",知之,密告友珪。朱友珪率牙兵夜入宫禁,弑梁祖,矫旨杀友文。朱友珪继帝位,群情不服。乾化三年二月,四子均王友贞以禁兵杀友珪,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即皇帝位,更名瑱,为梁末帝。
  后梁宫廷内乱,更使晋王李存勗得以扩展实力,一举攻破幽州,又夺得天雄镇(即魏博镇)。贞明二年(公元916 年)二月,梁、晋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决战,梁步卒7 万"杀溺殆尽",末帝叹道:"吾事去矣!"
  战场上惨败,宫廷中腐败。末帝专任赵岩及德妃兄弟张汉鼎、张汉杰,"参预谋议,每出兵必使之监护。"赵岩等"依势弄权,卖官鬻爵,离间将相。敬翔、李振虽为执政,所言多不用。"后梁"政事日紊,以至于亡。"①贞明三年以后,晋王李存勗开始进攻后梁的腹心之地河南。双方在杨刘(今山东东阿北)、德胜(今河南清丰、濮阳一带)两处黄河口岸反复拉锯。龙德元年(公元921 年),成德镇杀节度使王镕,推张文礼为留后。张文礼引契丹以拒晋,契丹主耶律阿保机率兵长驱南下。二年,晋王李存勗大破契丹兵,十月攻取镇州,兼领成德节度使。至此,河北三镇跋扈局面告终。晋王李存勗先后夺得河北三镇,至唐天祐二十年,共据有河东、魏博、易定、镇冀四大镇。四月,李存勗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史称后唐,为后唐庄宗。改天祐二十年为同光元年,以魏州为兴唐府,建东京,又于太
  ① 洪迈:《容斋三笔》卷10《朱梁轻赋》。
  ② 《资治通鉴》卷266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五月。
  ③ 《资治通鉴》卷268 后梁太祖乾化二年闰年月。
  ① 《资治通鉴》卷269 后梁均王贞明元年十月。
  原府建西京。其时,后唐据有13 节度、50 州。
  其年十月,后唐庄宗留兵固守杨刘渡口,自率精兵自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长驱奇袭汴州。大梁城破,梁末帝自杀,后梁亡,一姓三主,16 年。(3)后唐盛衰后唐庄宗在位3 年,一反后梁之政,并迁都洛阳。唐末散亡各镇宦官,一并召回,给赡优厚,委之事任。内诸司使自诛除宦官以来,皆以士人充任。庄宗又"复用宦者,浸干政事。既而复置诸道监军,节度使出征或留阙下,军府之政皆监军决之,陵忽主帅,怙势争权,由是藩镇皆愤怒。"①被宦官包围了的庄宗,又听信其主意,分天下财赋为内外府,州县供赋入外府,充军国经费,方镇贡献入内府,充皇帝宴游及赏赐近臣。其结果是,外府经常"虚竭无余"而内府财富堆积如山。军士犒赏微薄,甚至衣食不足,"始怨恨,有离心"。庄宗自幼"善音律",称帝后"伶人多有宠",常自傅粉墨,与优伶"共戏于庭"。于是,"诸伶出入宫禁,诲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②庄宗朝政,简言之:"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旧五代史·食货志》在肯定了"朱梁轻赋"之后,紧接着又尖刻地"斥詈"了庄宗的作为:"及庄宗平定梁室,任吏人孔谦为租庸使,峻法以剥下,厚敛以奉上,民产虽竭,军食尚亏,加之以兵革,因之以饥馑,不三四年,以致颠陨。其义无他,盖赋役重而寰区失望故也。"同光四年(公元926 年)四月,伶人、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以所部兵突入宫中,弑庄宗。
  其时,李克用养子李嗣源为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有威名,百官拥立为帝,是为后唐明宗,改元天成。明宗本胡人,无姓,名邈佶烈。
  明宗在位8 年,天成、长兴各4 年。自监国之初,即革除庄宗弊政。先以租庸使孔谦有"奸佞侵刻、穷困军民之罪"斩首,废除孔谦所立苛敛之法。紧接着,罢诸道监军使,命诸道尽杀之。即位之后,精简后宫,诸司使务有名无实者皆废除。明宗还效法朱梁,设置端明殿学士,以备应对。经常与大臣语及"年谷屡登、百姓赡足",在五代的帝王中后唐明宗最值得提出来。天成二年、四年,连连丰收,明宗问宰相冯道:"今岁虽丰,百姓赡足否?"冯道以"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唸了唐懿宗时诗人聂夷中的《咏田家》诗,说:"农于四人(民)之中最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明宗"命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①及至明宗病卒,史家称其"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成小康。"②长兴四年(公元933 年)十二月,明宗第三子、宋王从厚继立,为闵帝,第二年正月改元应顺。然其"有致治之志,却不知其要",在位仅4 个月,便被明宗养子、潞王从珂(本姓王)取代。李从珂即位,是为废帝,改元清泰。废帝在位2 年,于清泰三年(公元936 年)十一月被契丹所立后晋皇帝石敬塘所取代,自焚身死。后唐,历三姓四主,共14 年。
  2。辽兵南下
  ① 《资治通鉴》卷273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正月。
  ② 《资治通鉴》卷272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十一月。
  ① 《资治通鉴》卷276 后唐明宗天成四年九月。
  ② 《资治通鉴》卷278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十一月。
  五代之中,后晋与契丹(辽)的关系最为特殊,可谓兴于契丹,亡于契丹。而契丹借助于后晋,得以向中原进扰。
  (1)契丹之兴唐朝末年,契丹逐渐发展起来。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被尊为天皇王。
  唐幽州节度使刘仁恭骄侈贪暴,"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契丹乘间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①幽州人韩延徽亡入契丹,为阿保机谋主,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廓,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产,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韩)延徽有助焉。"②后梁代唐,耶律阿保机乘机率众30 万进犯云州(今山西大同)。晋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与阿保机连和,约为兄弟,共击后梁。不久,阿保机又遣使与后梁通好。末帝贞明二、三年,阿保机接连率众30 万入犯云州、幽州,都被晋王李存勗所部击退。后唐庄宗之世,契丹向东面经营,攻渤海国,拔夫余城,更其名为东丹国。明宗即位不几月,阿保机卒于夫余城,述律后权决军国事。天显二年(公元927 年)十一月,述律后立次子耶律德光为天皇王。天皇王尊述律后为太后,国事咸取决太后,以韩延徽为政事令。四年,耶律德光两次入犯云州,征战的矛头逐渐指向中原地区。后唐长兴三年,明宗以契丹"浸逼北边",命朝议择帅臣镇河东,久议不决。时有明宗婿、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兼六军诸卫副使石敬塘两次表示愿赴河东,权枢密直学士李崧也以为非石敬塘不可。于是,明宗以石敬塘为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兼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总管,加兼侍中。自此,石敬塘便以河东倚契丹之援,开始谋划夺取中原。
  (2)割让幽云石敬塘到达晋阳,以部将刘知远、周瓌为都押衙,委以心腹。军事委刘知远,财政委周瓌。
  后唐顺应元年(公元934 年)四月,潞王李从珂举兵赶走闵帝。石敬塘自河东入朝,经卫州,见闵帝身边仅有50 骑自随,将相、侍卫、府库、法物等"四者"皆无,只是"俛首长叹"。弓箭库使沙守荣、奔洪进责备说:"公明宗爱婿,富贵相与共之,忧患亦宜相恤。今天子播越,委计于公,冀图兴复,乃以此四者为辞,是直欲附贼卖天子耳!"①石敬塘亲将陈晖、刘知远尽杀闵帝左右及从骑,放闵帝只身一人而去。闵帝被卫州刺史缢杀,石敬塘入京都洛阳。
  李从珂初即帝位,虽"猜忌敬塘",仍然以其为河东节度使而未留于京师。石敬塘既还河东,"阴为自全之计"。其妻为明宗女,时为晋国长公主,公主生母曹太后尚健在。"敬塘赂太后左右,令伺帝之密谋,事无巨细皆知之。"在宾客面前,石敬塘常常伪装"羸瘠不堪为帅,冀朝廷不之忌。"②虽然如此,废帝仍以武宁节度使张敬达为北面行营副总管,将兵屯代州,名为协助北御契丹,实则"以分石敬塘之权"。石敬塘则"托言以助军资",
  ① 《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一》。
  ② 《资治通鉴》卷269 后梁均王贞明二年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279 后唐潞王清泰元年四月。
  ② 《资治通鉴》卷279 后唐潞王清泰二年六月。
  加紧收取在洛阳及诸道的财货,运往河东,"人皆知其有异志"。清泰三年(公元936 年)正月,晋国长公主为废帝上寿毕,辞归晋阳,废帝借着酒意说出了心中所想:"何不且留,遽归,欲与石郎反邪!"③朝臣吕琦等以为"河东若有异谋,必结契丹为援",主张与契丹和亲,使河东"无能为"。废帝初亦同意,而枢密直学士薛文遇则认为不当,"以天子之尊,屈身奉夷狄",反对"安危托妇人",废帝"意遂变",群臣"不敢复言和亲之策"。
  清泰三年五月,废帝纳薛文遇议,调石敬塘为天平节度使,移镇郓州。
  同时,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西北蕃汉马步都部署,催促石敬塘赴郓州。都押衙刘知远认为,河东"形胜之地,士马精强,若称兵传檄,帝业可成"。掌书记桑维翰更以"契丹素与明宗约为兄弟,今部落近在云、应,公诚能推心屈节事之,万一有急,朝呼夕至,何患无成。"①于是,石敬塘决意抗命,废帝削夺其官爵,以张敬达兼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将兵讨伐。七月,石敬塘令桑维翰草表称臣于契丹耶律德光,并请以父礼事之,事成之后,割让卢龙及雁门以北诸州。契丹复书,许以仲秋倾国赴援。九月,耶律德光将5 万骑赴晋阳,大败后唐兵将。十一月,耶律德光作册书,命石敬塘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石敬塘割幽(今北京)、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涿(今河北涿州)、莫(今河北任丘境)、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河北怀来境)、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北)、朔(今山西朔县)、蔚(今河北蔚县)共16 州给契丹,每岁输帛30 万匹。后唐废帝自焚,石敬塘入洛阳。
  (3)辽灭后晋石敬塘被契丹立为大晋皇帝,史称后晋高祖。敕命法制,皆遵后唐明宗旧制。
  鉴于后晋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加之战火连年,府库空竭,民间困穷,而契丹征求无厌,枢密使桑维翰"劝帝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数年之间,中国稍安。"②天福二年(公元937 年)四月,晋祖纳桑维翰之议,"大梁北控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资用富饶",迁都汴州(今河南开封)。其年,契丹改元会同,国号大辽,公卿庶官皆仿中原之制,参用中原士人,以赵延寿为枢密使兼政事令。自此,会同元年(公元937 年),追耶律阿保机为辽太祖,耶律德光为辽太宗。
  第二年八月,晋祖上尊号于辽太宗及律述太后,以冯道、刘昫为册礼使。晋祖奉表称臣,谓辽太宗为"父皇帝"。其后,辽太宗屡止晋祖上表称臣,但令为书称"儿皇帝",如家人礼。辽既得幽州,以其为南京。十月,辽遣使奉宝册,加晋祖尊号"英武明义皇帝"。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耻于称臣辽国,见其使者必加谩骂,或潜杀之。天福六年六月,抓住辽使拽刺,遣骑掠幽州南境,上表"大抵斥帝父事契丹,竭中国以媚无厌之虏","愿自备十万众,与晋共击契丹"。桑维翰等则认为,"(安)重荣恃勇轻敌","非国家之利,不可听也。"劝晋祖"训农习战,③ 《资治通鉴》卷280 后晋高祖天福元年正月、三月。
  ① 《资治通鉴》卷280 后晋高祖天福元年五月。
  ② 《资治通鉴》卷281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正月。
  养兵息民,俟国内无忧,民有余力,然后观衅而动,则动必有成矣。"①晋祖在位6 年左右,大体如此。
  天福七年六月,晋祖病殂。冯道与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奉高祖兄子齐王重贵即皇帝位,是为晋出帝,又称晋少帝。七月,出帝以景延广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
  景延广执政,一反称臣于辽。出帝向辽太宗告哀,景延广坚持"称孙而不称臣",辽太宗大怒。辽卢龙节度使赵延寿欲代晋称帝,劝辽出兵击晋。后晋平卢节度使杨光远遣密使诱辽太宗入寇,也想当皇帝。开运元年(公元944 年),辽太宗遣赵延寿将兵5 万为先锋,自率兵10 万次澶州(今河南清丰一带)。晋出帝与辽太宗对阵,两军苦战,自午至暮,契丹退败,掠沧、德、深、冀州而去。第二年,晋、辽再战,辽军大败,辽太宗仅乘一骆驼北逃,晋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等却放弃追击。三年十月,出帝以杜威为元帅,将兵伐辽。杜威屡请增兵,禁军皆隶其麾下,京城宿卫空虚。十一月,辽兵大举南下。十二月,奉国都指挥使王清战死,后晋士气大衰,杜威等正、副统帅以兵降辽。辽兵直入大梁,出帝奉上降表,自称"孙男臣重贵,祸至神惑,运尽天亡。"①后晋一姓二主,10 年即亡。
  3。汉周禅代辽太宗灭晋进入中原,却立足不稳,带着遗憾退了回去。中原地区,又接连建起汉、周两代政权。
  (1)辽主三失辽灭后晋,中原无主。大同元年(公元947 年)正月,辽太宗进入大梁(今河南开封),以晋出帝为负义侯,置于黄龙府(今辽宁朝阳)。晋之大臣及藩镇,大都称臣于辽,雄武节度使何重建斩辽使以秦、阶、成3 州归前蜀。
  辽兵30 万人于中原,辽又无军饷廪食之制,"乃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剽掠,谓之'打草谷'。丁壮毙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自东、西两畿及郑、滑、曹、濮,数百里间,财畜殆尽。"辽太宗又要判三司刘昫"营办"对辽兵的"优赐"。当时府库空竭,刘昫"请括借都城士民钱帛,自将相以下皆不免。又分遣使者数十人诣诸州括借,皆迫以严诛,人不聊生。""于是内外怨愤,始患苦契丹,皆思逐之矣。"②河南、山东民众纷纷起而抗击辽兵,"多者数万人,少者不减千百"。辽将刘愿为保义节度副使,民多苦其暴虐,都头王晏与壮士杀刘愿和辽之监军。辽太宗遣赵■使晋州,括率钱帛,征督甚急,民众率相共杀赵■。尤其是澶州王琼起义,对辽太宗的震动颇大。辽澶州节度使耶律朗五,性贪残,吏民苦之。王琼、张乙"得千余人,沿河而上,中夜窃发,自南城杀守将,绝浮航,入北城,朗五据牙城以拒之。数日,会契丹救至,琼败死焉。契丹主初闻其变,惧甚,由是大河之南无久留之意。"①其时,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已在晋阳称帝,诏罢诸道为辽
  ① 《资治通鉴》卷282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六月。
  ① 《资治通鉴》卷285 后晋齐王开运三年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86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正月。
  ① 《旧五代史》卷99《汉高祖纪上》。
  括率钱帛。
  其年三月,辽太宗自大梁动身北还。后晋文武诸司、诸军吏卒从者皆数千人,宫女、宦官数百人,尽载府库之实以行。四月,当辽太宗北渡黄河后叹道:"我有三失,宜天下之叛我也!诸道括钱,一失也;令上国人打草谷,二失也;不早遣诸节度使还镇,三失也。"②及至栾城,病卒于杀胡林。其国人剖其腹,"实盐数斗,载之北去,晋人谓之"帝羓"(肉干儿)。
  (2)汉复中原刘知远作为石敬塘的心腹之将,早在后唐清泰三年就不同意桑维翰"以父礼"事契丹的主张,认为"许以土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可石敬塘当皇帝心切,不予听信,竟割幽、云16 州给契丹,酿成辽兵南下灭晋之祸。
  天福七年晋祖病危之际,曾有旨召刘知远入朝辅政。待出帝即位后,不再提起此事,反而信用景延广、杜(重)威等。刘知远颇怨出帝,仅守河东而已。开运元年,辽兵两次入犯,出帝诏刘知远出击,刘知远都顿兵不进。刘知远"自知见疏,但慎事自守而已。"刘知远亲将郭威劝道:"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③从此,刘知远便广募士卒,招纳吐谷浑酋长,得吐谷浑财畜。"由是河东富强冠诸镇,步骑至五万人。"出帝与辽结怨,刘知远"知其必危,而未尝论谏"。辽兵屡深入,刘知远"初无邀遮、入援之志。及闻契丹入汴,知远分兵守四境以防侵轶。"①当其闻知出帝北迁黄龙府,声言欲出兵迎归晋阳。军士纷纷表示"宜先正位号,然后出师",郭威与都押衙杨邠劝其"乘此际取之",刘知远遂即皇帝位。但不忍改国号,又恶出帝年号,仍重称晋祖年号天福,时为天福十二年(公元947 年)二月。刘知远为赏将士,欲出民财,夫人李氏"请悉出宫中所有以劳军,虽复不厚,人无怨言",中外大悦。三月,辽太宗北撤。五月,刘知远以其弟崇为北京(太原)留守,驾移洛阳。六月,入大梁,后晋旧臣、藩镇相继来归,始改国号为汉,史称刘知远为后汉高祖。以汴州为东京,仍称天福年。其间,辽诸部数叛,兴兵诛讨,无暇南顾。
  汉祖在位1 年即病卒,以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为顾命大臣,立皇子周王承祐为帝,为后汉隐帝,时在乾祐元年(公元948 年)二月。
  隐帝登基之初便有河中、永兴、凤翔三镇抗命,即以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令诸军皆受其节度。直至二年年底,三镇平定。三年四月,以郭威为邺都(今河北大名)留守、天德军节度使,枢密使如故。自隐帝即位以来,几位顾命大臣杨邠总机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典宿卫,王章掌财政,国家粗安。只可惜隐帝"左右嬖幸浸用事,太后亲戚亦干预朝政",加之隐帝"年益壮,厌为大臣所制",苏逢吉又与史弘肇"有隙",屡以言语激太后弟李业。三年十一月,隐帝与李业谋诛杨邠、史弘肇、王章。得手后,又密令郭威部将杀郭威。郭威留养子、外甥柴荣镇邺都,自将大军直逼京城。隐帝遣将抵御,又自出劳军,为乱兵所弑。后汉,一姓二主,历时4 年。汉太后下诰,以侍中郭威监国。
  ② 《资治通鉴》卷286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四月。
  ③ 《资治通鉴》卷284 后晋齐王开运元年八月。
  ① 《资治通鉴》卷286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正月。
  乾祐四年正月,汉太后下诰,授监国郭威以符宝,即皇帝位。郭威以国号为周,改元广顺,是为后周太祖。后周政权,是五代中最后一个政权。(二)后周改革广顺元年(公元951 年)正月,后周太祖刚一即位,便诏罢四方贡献珍美食物,诏文武百官上益国利民之术。他对宰相王峻说:"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接着又下诏:"朕生长军旅,不亲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百官有益国利民之术,各具封事以闻,咸宜直书其事,勿事辞藻。"①三年正月,罢户部营田务,解除租牛课税,使"田、庐、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民既得为永业,始敢葺屋植木,获地利数倍。周祖表示:"利在于民,犹在国也。"②然而,周祖在位仅3 年就病殂了。其养子、外甥、晋王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周世宗原本姓柴,故又多称其人为柴荣。在太祖革弊的基础上,世宗进行了更大范围的革新。
  1。思求致治周世宗处在历史由乱而治的转折关头,是历史大舞台上的角。他的革新、求治,成为后来的统一的基础和出发点。
  (1)世宗其人周世宗柴荣(公元921-959 年),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生父柴守礼。幼年时,寄住姑父郭威家。郭威无子,家道沦落,见柴荣"谨厚",便将料理家中之事交他掌管。柴荣"悉心经度,资用获济",郭威因而很喜欢他,收为养子。这段时间,柴荣曾随大商人颉跌氏"往江陵贩卖茶货"①。天福十二年(公元947 年),郭威助刘知远称帝,受封枢密副使,柴荣始授左监门卫将军。乾祐三年(公元950 年),郭威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柴荣改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入冬,隐帝杀顾命大臣,郭威入朝平难,留柴荣镇邺都。
  郭威称帝后,作为皇子,柴荣授任镇宁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清丰),封太原郡侯。史称:柴荣"在镇,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此时,他便注意革除弊政。各地方在正税之外,还要交纳羊毛、红花、紫草等特产,而这类负担都落在贫困人家头上,柴荣多次奏请赦免。
  周祖在位的3 年,柴荣还目睹并领受了宰相王峻、王殷的跋扈,以至后来说:"太祖养成王峻、王殷之恶,致君臣之分不终"②。显德元年(公元954 年)正月,周祖病危,加柴荣侍中之职,判内外兵马事,掌握兵权,人心才稍稍安定。10 余日后,周祖病殂,柴荣登基称帝。
  (2)高平决战周世宗刚一即位,便面临着北汉与辽联兵的进攻。
  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后改名旻)是汉祖刘知远的弟弟,郭威起兵代汉,刘崇便在晋阳称帝,仍用后汉乾祐年号,史称北汉。刘崇为恢复后汉政权,效法石敬塘求援于辽,认辽世宗为叔父,自称"侄皇帝"。此刻,正逢后周
  ① 《资治通鉴》卷290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正月。
  ② 《资治通鉴》卷291 后周太祖广顺三年正月。
  ① 《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纪六》引《五代史补》。
  ② 《资治通鉴》卷294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六月。
  国丧,人心不稳,刘崇以为有机可乘,便"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辽。辽遣其政事令杨衮带领1 万余骑相助,于周显德元年二月与刘崇3 万人马一路南下,进逼潞州(今山西长治)。
  周世宗欲自将兵抵御,群臣都以为新君即位,不宜轻动。宰相冯道极力阻止,唯有刚刚拜相的王溥"独赞成之"。三月,后周与北汉两军主力会战于高平。大战开始不久,后周右军主将怯阵败逃。周世宗"跃马入阵,引五十人直冲(刘)崇之牙帐",禁军将士拼力死战。北汉左军主将被杀,其阵势大乱。当晚,后周后军主力赶到,世宗不给刘崇喘息之机,猛攻猛追,杀北汉枢密副使,刘崇只带百余骑残兵逃回晋阳。
  高平会战,不仅关系后周存亡,也是历史由乱而治的转机。"刘崇方挟契丹以入,周师溃,周国亡";"周主决志亲征,而后已溃之右军,不足以摇众志";身立血战之功,"于是主乃成乎其为主,臣乃成乎其为臣,契丹不战而奔,中国乃成乎其为中国。"因此,王夫之高度评价道:"高平之战,则治乱之枢机"①。
  (3)惩革骄将战胜之后,周世宗了解到,右军主将溃败南逃,一路"剽掠辎重",并造谣辽兵大至,后周大败投降,甚至阻止后军前进。世宗派去命其停止后退的"近臣及亲军校",多被杀害。为整肃军纪,世宗很想斩右军主将,但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分为侍卫司马军、步军都指挥使,又是周太祖的托孤重臣,因而犹豫不决。禁军统帅、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一席话,使世宗下定决心。张永德说:"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于是,樊爱能、何徽等 70 余人,全部斩首示众。从此,"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①五代以来,"兵骄逐帅,帅强叛上"的局面,开始出现转机。
  回到京城,世宗大张旗鼓地整顿军伍。五代以来的军伍有三大弊端:其一,老少各半,强懦不分,"盖徇人情,不能选练",以至"临敌有指使不前者"。其二,"百户农夫,未能赡一军士",养兵越多则"虚费"越大。其三,"骁勇之士,多为外诸侯所占",有内轻外重之势。高平战胜归来,世宗"慨然有惩革之意",首先着手整顿禁卫军兵。命诸将一一点选马军、步军士卒,老弱怯懦者裁汰,强壮精锐者升在上军。同时,"召募天下豪杰,不以草泽为阻",世宗"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为殿前诸班",为皇帝的侍卫亲军②。经过整顿和训练,"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③高平大捷,整军又见成效,极大地增强了世宗进行统一事业的信念。史书多称:"世宗自克高平,常训兵讲武,思混一天下。"④思求"致治",成为世宗即位后的主题。
  2。任贤惩贪
  ① 《读通鉴论》卷30《五代下》18。
  ① 《资治通鉴》卷291 后周太祖显德元年三月。
  ② 《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
  ③ 《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
  ④ 《册府元龟》卷104《访问》。
  高平之战前后的实际,使世宗深感欲求"致治"、"混一天下",决不能依靠那些"浮沉取容"的所谓"元老",必须广招贤能,启用后进,改变"羸老者居多"、"惟徇人情"的用人制度。
  (1)选贤任能显德元年三月,正当亲征北汉之议未决的时刻,世宗下诏求贤,凡"怀才抱器,出众起群"者,不论"屈迹于末位",还是"养素于衡门",都需尽行搜罗。对于"隐遁不士或卑官下仕"之中"有文武干略灼见可称"者,所在地方或部门必须"具名以闻"。整军之后,仍然不忘搜求贤才。四年十月,又兴制举,天下各色人物,不限前资、现任职官,即使"黄衣草泽",一样允许应诏。
  除了要求各级官员举荐贤能之外,世宗还许人"上表自举"。显德二年,"草泽赵守微投匦上书,指陈治道。帝览之,宣召顾问","以其文义小有可观,翌日乃授右拾遗"①。四年,又有段宏等数人"诣匦言事",世宗命知制诰扈蒙试以时务策,再经枢密副使王朴复试,赐段宏同三传出身。史称"世宗好拔奇取俊,有自布衣上书、下位言事者,多不次进用。"②世宗命相用将,有两件颇受后世称道。一是魏仁浦没有科举的资历,以当时的习惯势力,不能够用为宰相。世宗说得很干脆:"古人为宰相者,岂尽由科第耶!"③不顾反对,"决意"升任魏仁浦为相。二是辽卢台军使兼榷盐制置使张藏英,率内外亲属及所部兵众上千人、牛马万数、舟船几百,渡海降于后周。太祖"颇疑之",仅给赏赐不加任用。世宗即位后,以张藏英为德州刺史,还召至京师"询以备边之策"。世宗"悉从"其议,以其为缘边招收都指挥使。经数月,募兵数千,训为精骑。日后,辽之轻骑多次扰边,都被张藏英所部兵勇殊死击退。终世宗之世,张藏英成为河北一带御辽名将①。
  (2)求言听纳在选贤任能的同时,世宗一再下《求言诏》、《求直言诏》,"思逆耳之言,求苦口之药"。显德二年《求言诏》要求:内外文武臣僚,"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②不久,世宗又对宰相们说:"朕每思致治之术,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因命翰林学士承旨等20 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1 篇、《平边策》1 篇,将亲加观览。比部郎中王朴献上《平边策》1 篇,从内政、攻取两个方面论述了达到"致治"的基本方略,保留在《旧五代史·王朴传》等史籍中。史称"王朴之谋,理势均得,平一天下之大略,斯其允矣。"③世宗以王朴"有谋能断",颇重其气识,累迁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枢密副使、枢密使。王朴是周世宗由求言而任贤最具典型性的一例,此外还有个窦俨。窦俨
  ① 《册府元龟》卷68《求贤》。
  ② 王禹偁:《东都事略》卷30《张昭传》。
  ③ 《宋史》卷249《魏仁浦传》。
  ① 详见《宋史》卷271《张藏英传》。
  ② 《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③ 《读通鉴论》卷30《五代下》20。
  以"世宗方切于治道",多次上疏,"世宗多见听纳"。窦俨以为"历代致理,六纲为首",即明礼、崇乐、■政、正刑、劝农、经武。世宗确实认识到"六纲"的重要,并在短短的几年间都分别取得一定成效。如恢复农桑,均定田租(详见经济卷)。又如颁行《大周刑统》,使"民不陷刑,吏知所守"。再如考正雅乐,修订《钦天历》等等。
  (3)惩治腐败网罗人才、求言任贤,是实现"致治"的基础。同时,世宗还清醒地看到,澄清吏治、惩治腐败,也是"治"乱的重要环节。
  世宗的求贤诏大都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才能胜任者,虽"姻族近亲,亦无妨嫌";二是被荐举者"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如任职后"贪浊不任,懦弱不理",就要酌其轻重"连坐举主"①。举贤之中,不忘惩治贪滥。世宗在位6 年,有过5 次科举考试,因"滥进"而罢免主考、重行复试的事情就发生过两次。一次在显德二年,16 名及第进士"勾落"12 人。一次在显德五年,15 名新进士"退落"7 人。主考官皆"放罪"贬职,"以戒当官"②。
  惩治贪官污吏,即使功臣也不对其手软。韩伦早年以军功累迁徐州下邳镇将兼守御指挥使,其子令坤因高平之战有功,升任马军都指挥使,韩伦又因子功升陈州行军司马。告归后仍"以不法干郡政,私沽求市利",敲诈百姓财物,弄得"公私患之"。显德四年,有百姓进京告发,世宗遣使调查,韩伦谎称来使调其上殿面君,借以恐吓百姓。来使奏明世宗,世宗"遽命追劾,尽得其实",下诏夺其官爵,流韩伦于海岛。张顺参加高平之战,也在有功之列,升任登州防御使。不几年,调楚州,"隐落"(吞没)榷税钱50万、官丝绵2000 两。显德五年事发,世宗仅免其一刀之苦,还是赐其死罪。周世宗选任贤能、澄清吏治的政绩,历史家几乎有着共识:世宗驾驭群臣,"有过则面质责之,服则赦之,有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前。"③3。以治伐乱在致力政治改革和积累社会财富的同时,周世宗适时地着手"以治伐乱、混一天下"的大业。
  (1)攻取秦凤早在辽军大举南下灭晋之后,后晋雄武节度使以秦、阶、成3 州(今甘肃秦安、武都、成县)归于后蜀。不久,凤州(今陕西凤县)也为后蜀攻占。世宗显德二年,中原地区日渐恢复,而后蜀"君臣务为奢侈以自娱",甘、陕一带百姓"怨蜀之苛政",多次到大梁"乞举兵收复旧地"①。周世宗认为,这是一个"以治伐乱"的好机会,便决定攻取秦、凤4 州。经宰相王溥举荐,以向训、王景率军进取秦州。五月初,进占秦州境内黄牛等8 寨。其后数月,进展不大,粮饷间断,宰相中有"固请"罢兵者。世宗认为"无
  ① 《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② 详见《五代会要》卷22《进士》。
  ① 《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功退军,亦大国取弱之道"②,坚决不许。七月,加王景兼西南行营都招讨使、向训兼行营兵马都监,使拼力攻取。闰九月,秦、阶、成3 州相继归降。十一月,攻占凤州。
  攻取秦、凤成功,世宗以治伐乱的信心大增,开始着手经营征战南唐。
  (2)三征淮南前面叙及,世宗接纳王朴《平边策》。王朴的"攻取"目标,首先指向南唐。南唐是当时仅次于后周的一个较强的割据政权,自海上"勾诱"辽军、"结并寇(北汉)",欲对后周构成南北呼应之势。
  就力量对比而言,南唐中主李璟"喜人佞己,由是谄谀之臣多进用,政事日乱。"①加之吞灭闽、楚,连年用兵,弄得"父征子饷(父出征子运饷),下夺农时","国用遂为一空"②。相反,后周经过恢复,已经"擅一百州之富庶,握三十万之甲兵,农战交修,士卒乐用","兵不告疲,民有余力"③。以治伐乱,如箭在弦上。
  显德二年十一月,世宗以宰相李榖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准备征伐之事。三年正月,世宗自京城出发,亲征淮南。前后半个月,完成对南唐江北重镇寿州(今安徽寿县)的合围,世宗亲临城下。三月,南唐在江北州城半数以上归后周据有。至五月,唯寿州仍然未下,世宗还京,留兵紧围寿州。一征淮南未下寿州,世宗眼见南唐"水军锐敏,周人无以敌"。回京之后,便积极创建水军,制造战舰。"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胜唐兵。"④四年二月,世宗再踏征程。当后周水军突入淮水,南唐守军大惊。三月,世宗乘夜渡淮,兵临寿州城下,全身披挂指挥作战。在水、陆两军攻击下,半个月后,寿州开城投降。世宗下令开仓赈济,减免寿州夏秋两税,使聚集山林的百姓回乡复业。新占地区逐步安定,世宗于四月中回到京城。
  当年十月,三征淮南。世宗率亲军多次穷追猛打,彻底摧毁南唐水军,尽烧其战舰。五年三月,南唐遣使求和,愿尽献江北之地,划江为界。世宗原本"止取江北",因而议和成功。南唐江北14 州、60 县、22 万民户,尽归后周。世宗达到"胜其兵而足以取威,得其众而足以效用,有其土而足以阜财,受其降而足以息乱"①的目的。四月,班师回朝。
  (3)收复三关世宗三征淮南之际,辽兵"乘虚入寇"。
  经过一年时间的准备,显德六年四月,世宗又一次率兵亲征。自沧州直趋辽境,其宁州(今天津静海南)刺史举城降。10 日后,其益津关降。世宗率侍卫亲军500 人,深入敌后,辽之守将多所归降。仅仅1 个月时间,后周便收复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得宁、莫(今河北任丘)、瀛(今河北河间)3 州17 县及2 万民户。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以南,全部被后周控制。其年五月,正当议取幽州之际,世宗一病不起。六月,病殂,遗诏四子梁王宗训继,仅7 岁,为恭帝。
  ② 《册府元龟》卷123《征讨》。
  ① 《资治通鉴》卷292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十月。
  ② 马令:《南唐书》卷3《嗣主书》、卷21《陈觉传》。
  ③ 《旧五代史》卷116《周世宗纪三》。
  ④ 《资治通鉴》卷293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二月。
  ① 《读通鉴论》卷30《五代下》25。
  七年(960 年)正月,辽与北汉乘机南下,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率兵北征。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后周经二姓三主,9 年而亡,五代随之告终。(三)十国兴亡十国之中,除了北汉之外,都在江南。唐朝末年,杨行密据淮南,阻止中原战乱波及长江流域,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呈现上升趋势。现以其兴亡情况,分述如下。
  1。前后两蜀十国中,有两个蜀国前后相接,故称前蜀、后蜀。
  (1)王氏前蜀朱晃以梁代唐后,蜀王王建仍然奉行唐昭宗"天复"年号。当其移檄诸道,欲会兵"兴复唐室"而无"应者"之后,便继朱晃之后第一个称帝,国号大蜀,都成都,史称前蜀高祖。于是,"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蜀主礼而用之,使修举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①唐末的不少弊政,也同时被带入蜀中,诸如信任宦官、收养义子等等。及至王建晚年,改以宦官充任枢密使,出现宦官用事。
  光天元年(公元918 年)六月,王建殂,幼子衍继立,史称前蜀后主。
  王建留给王衍的辅政班子是:内枢密使宋光嗣(宦官)、兼中书令王宗弼(养子)等。王衍继位后,又以宋光嗣判六军诸卫事。史称:后主"不亲政事,内外迁除皆出宗弼。宗弼纳贿多私,上下咨怨。宋光嗣通敏希合,帝宠任之,国由是衰。"②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 年),庄宗遣使入蜀,知蜀中实情,"君臣上下专以奢淫相尚","大兵一临,瓦解土崩"。三年九月,后唐庄宗遣魏王继岌、使相郭崇韬将兵伐蜀。十一月,前蜀后主出降,后唐大军入成都。王氏父子据蜀,一姓二主,共35 年。
  (2)孟氏后蜀后唐亡前蜀的同时,庄宗以其北都留守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同光四年正月,孟知祥至成都。其时,"蜀中群盗犹未息,知祥择廉吏使治州县,蠲除横赋,安集流散,下宽大之令,与民更始。"③四月,庄宗遭弑,明宗继立,改元天成。"知祥乃训练兵甲,阴有王蜀之志。"明宗以石敬塘伐蜀,师出无功而罢。长兴三年(公元932 年),东川节度使董璋谋袭成都兵败,孟知祥乘势又据东川。四年,后唐明宗以孟知祥为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封蜀王。应顺元年(公元934 年)正月,孟知祥借后唐闵帝新立之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高祖。
  数月后,后蜀高祖病殂,三子昶继位,为后蜀后主,不改元,仍称明德元年。后主在位31 年,"初袭位,颇勤政事",至广政十年(公元947 年)复据秦、凤、阶、成4 州,恢复前蜀时的版图。"中岁稍稍以侈靡为乐",其后"至溺器皆以七宝装之","坐致沦丧"①。广政二十八年正月,北宋大军至成都,后主请降。孟氏据蜀,一姓二主,共40 年。
  ① 《资治通鉴》卷266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九月。
  ② 《十国春秋》卷37《前蜀后主本纪》。
  ③ 《资治通鉴》卷274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三月。
  ① 《十国春秋》卷49《后蜀后主本纪》。
  2。南唐代吴十国之中,另有两个前后替代的政权--吴与南唐。
  (1)吴据淮南朱梁代唐,唐淮南节度使、弘农郡王杨渥新得江西之地,仍称唐昭宗"天祐"年号。杨渥与蜀王王建移檄诸道,欲会兵"兴复唐室"而无"应者"。时左牙指挥使张颢、右牙指挥使徐温专制军政,弘农王杨渥欲去之而不能。张颢遣其党纪祥等弑杀杨渥,诈云暴殂。徐温复攻张颢,杀之。淮南将吏共推杨渥弟隆演(又名渭)为节度使,杨隆演以徐温为左、右牙都指挥使,军府事咸取决之。徐温以金陵形胜,战舰所聚,乃自以淮南行军副使领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留广陵(今江苏扬州)。天祐七年(公元910 年)二月,杨隆演嗣吴王。九年,徐温以徐知诰为升州刺史。徐知诰在升州,"独选用廉吏,修明政教,招延四方士大夫,倾家赀无所爱"②,一改武夫治州县、不恤民事的积弊。十五年,徐知诰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吴之庶政决焉。"求贤才,纳规谏,除奸猾,杜请托。于是士民翕然归心,虽宿将悍夫无不悦服。"①十六年四月,吴王杨隆演即吴国王位,改元武义。一年后,杨隆演殂,弟溥即吴国王位。其时,徐温权略过于徐知诰。顺义七年(公元927 年)十月,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徐温卒。十一月,吴王杨溥即皇帝位,为吴睿帝,改元乾贞,都江都(今江苏扬州)。徐知诰都督中外诸军事,始专国政。太和三年(公元931 年),徐知诰镇金陵,总录朝政。天祚三年(公元937 年)十月,徐知诰废杨溥为"让皇帝"。杨氏据淮南,一姓四主,前后46 年。(2)南唐盛衰吴天祚三年,徐知诰更名诰,十月称帝,国号唐,是为南唐烈祖,改元升元,都金陵。皇子景通更名璟,为诸道副元帅、判六军诸卫事,封吴王。时为五代后晋天福二年。升元三年(公元939 年)正月,烈祖恢复李姓,更名昪(biàn,音变)。史称"唐主勤于听政,以夜继日"。"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自是江、淮调兵兴役及他赋敛,皆以税钱为率"②。又"变更旧法",删定律条。南唐烈祖在位5 年余,"著令外戚不以辅政,中官不得预事","息兵以养民,得贤以辟土,盖实有君德焉。"③升元七年二月,烈祖殂于丹药。三月,太子璟继位,为南唐元宗,改元保大。南唐乘闽、楚两国内乱,先后发兵吞灭,成为十国之中最强盛者。"景(璟)僭号之后,属中原多事,北土乱离,雄据一方,行余一纪。其地东暨衢、婺(今浙江衢县、金华),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据长、淮,凡三十余州,广袤数千里,尽为其所有,近代僭窃之地,最为强盛。"①然则"一纪"之后,到保大十三年(公元955 年);南唐的"自固偷安"迷梦被后周世宗"以治伐乱"之势打破。元宗中兴元年(公元958 年),南唐尽失江北之地,称臣于后周。北宋代周,仍称臣纳贡。建隆二年(公元961 年),南唐主李② 《资治通鉴》卷268 后梁太祖乾化二年五月。
  ① 《十国春秋》卷2《吴高祖世家》。
  ② 《资治通鉴》卷282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十一月。
  ③ 《十国春秋》卷15《南唐烈祖本纪》。
  ① 《旧五代史》卷134《李景传》。
  璟病殂,六子煜继嗣,为南唐后主,多称"李后主"。至乙亥岁,即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 年),宋军拔金陵。南唐经一姓三主,前后38 年而亡。3。闽楚灭国上面已叙及,十国中有两国是被南唐吞灭的,这就是闽与楚。
  (1)闽传七主朱晃以梁代唐之后,唐威武军节度使(治福州)王审知转而奉梁正朔,称臣进贡,梁祖加王审知兼侍中。开平三年(公元909 年)四月,梁祖以王审知为闽王。吴王杨隆演遣使修好,其使"倔慢",闽王王审知斩之,上表梁祖,与吴绝交。"王虽遽有一方,府舍卑陋,未常葺居,恒常蹑麻屦,宽刑薄赋,公私富贵,境内以安。岁自海道登、莱入贡于汴,没溺者什四五。"②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底,闽王王审知殂。长子延翰继立后,自称大闽国王。天成元年(公元926 年)底,王审知养子延禀举兵杀延翰,立王审知次子延钧。三年,后唐明宗以威武节度使王延钧为闽王。四年,闽王王延钧在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闽,改元龙启,更名璘,为闽惠宗。"帝以国小地僻,常谨事四邻,由是境内差安。"①在位9 年,于永和元年(公元935 年)十月遭皇城卫士害,长子继鹏继位,为康宗,更名昶。通文四年(公元939 年)闰七月,王审知少子延羲杀康宗,改元永隆,更名羲。虽称藩于后晋,然其国置官皆如天子之制。永隆三年(公元941 年)十月,自称大闽皇帝,是为景宗。"景宗肆为酗虐,延政数贻书劝谏,景宗怒,举兵相攻,兄弟遂成仇敌。"永隆五年初,"延政以建州(今福建建瓯)开国,自立为帝,国号大殷,改永隆五年为天德元年。"②第二年,闽帝景宗被拱宸都指挥使朱文进所杀,殷天德帝王延政遣兵讨朱文进。朱文进传首建州,殷改国号为闽。天德三年(公元945 年),南唐数败闽军。八月,闽天德帝王延政降于南唐。王氏据闽,一姓七主,前后52 年。
  (2)楚丧湘桂唐武安节度使马殷因有劝进之功,梁祖以其为楚王,治潭州(今湖南长沙)。岁贡茶25 万斤,得与中原自由通商,汴、襄、唐等州置邸贸茶,"岁收数十万,国用遂足。"又与岭南10 余战,取其6 州。"土地既广,息民礼士,湖南遂安。"③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六月,以楚王马殷为楚国王。八月,楚王始建国,立宫殿,置百官,皆如天子制。后唐长兴元年十一月,马殷病殂,次子希声继为武安等军节度使,去建国之制,复藩镇之旧。三年七月,马希声卒,孪生弟希范继为武安军节度使。后唐闵帝应顺元年正月,封马希范为楚王。马希范"骄僭性生,怙侈灭义",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公元947 年)卒后,"马子离群,祸有由始"。其弟希广继为楚王,希广兄希萼因"废长立少"而怒,兴兵争国,于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公元950 年)攻入潭州,杀希广,自立为楚王。四年,节度副使马希崇又被作乱将吏立为楚王。希萼、② 《十国春秋》卷90《闽太祖世家》。
  ① 《十国春秋》卷91《闽惠宗本纪》。
  ② 《十国春秋》卷92《闽天德帝本纪》。
  ③ 《十国春秋》卷67《楚武穆王世家》。
  希崇双双称臣于南唐,欲引南唐为援,南唐乘机吞灭楚国。马氏据湘桂,一姓六主,前后55 年。
  4。吴越南平在吴(后是南唐)的东、西方,另有两国--吴越、南平。
  (1)钱塘富庶正当唐镇海、镇东节度使吴王钱鏐遣子讨温州获胜之际,朱晃在大梁称帝。镇海节度判官罗隐劝钱鏐举兵讨梁,"纵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①。钱鏐虽不用其言,却"心甚义之"。不久,梁祖以镇海、镇东节度使吴王钱鏐为吴越王,使其牵制淮南杨渥。吴越王"筑捍海石塘,广杭州城,大修台馆。由是钱唐富庶盛于东南。"②末帝贞明五年(公元919 年),吴徐温与钱鏐讲和,两国息兵。龙德三年(公元923 年)二月,末帝册钱鏐为吴越国王,始建国,仪卫名称多如天子之制。后唐明宗长兴三年三月,钱鏐病殂,子元礵继立。钱鏐遗言:"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③"以小事大",始终是吴越的国策,因而钱氏据浙,为时最久。钱元瓘之后,其子弘佐、弘倧先后继立。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公元947 年)底,内牙统军胡进思等废弘倧,立其弟弘俶。北宋仁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 年),钱(弘)俶降宋。一姓五主,共85 年。
  (2)江陵一隅后梁太祖开平元年五月,以权知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荆南旧领8州,此时只江陵一地。"城邑残毁,户口凋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 年),赐高季昌爵勃海王。"造战舰五百艘,治城堑,缮器械,为攻守之具,招聚亡命,交通吴、蜀,朝廷浸不能制。"①后唐庄宗即位后,高季昌改名季兴。同光二年(公元924 年)三月,进封高季兴南平王。前、后蜀交替之际,屡求被蜀夺去的夔、忠、万等州,终不能得,遂称藩于吴。乾贞二年(公元928 年)底,高季兴病殂,其子从诲袭位,吴睿帝以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天成四年,高从诲上表求内附后唐,明宗以其为荆南节度使,遂绝吴。其后,又复其为勃海王,改封南平王。荆南地狭兵弱,介于吴、楚为小国,而南汉、闽、楚皆奉中原,岁时贡奉,多经荆南。高氏父子"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而诸道移书责诮,或发兵加讨,即复还之,面无愧色。""故诸国贱之,皆目为'高赖子',又曰'高无赖'。"②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 年)底,高从诲病殂,子保融继。入宋以后,又经高保勗、高继冲,于宋太祖建隆四年纳地归降,一姓五主,前后56 年。
  5。汉分南北十国中有两国国号为汉,一在南,一在北,故分称南汉、北汉。
  ① 《资治通鉴》卷266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四月。
  ② 《资治通鉴》卷267 后梁太祖开平四年八月。
  ③ 《十国春秋》卷78《吴越武肃王世家下》。
  ① 《资治通鉴》卷266 后粱均王乾化三年九月。
  ② 《十国春秋》卷101《荆南文献王世家》。
  (1)南汉性奢唐清海军节度使(治广州)刘隐以劝进之功,开平元年五月,梁祖加刘隐兼侍中,封大彭王。二年,为清海、宁海等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后又进封南平王,改封南海王。岭南离中原最远,当时中朝士人多来避难。唐世名臣贬谪南方,子孙往往流离不返。刘隐"辟置幕府,待以宾客,后卒用此数人致治云"。乾化元年三月,刘隐病殂,弟岩(又名陟)继。"岩多延中国人士于幕府,出为刺史,由是刺史无武人。"①末帝贞明三年七月,刘岩在番禺(今广东广州)即皇帝位,国号大越,改元乾亨,以广州为兴王府。四年十一月,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后刘岩改名(yǎn 音眼),史称南汉高祖。大有十五年(公元942 年)四月,刘病殂,三子秦王弘度继位,更名玢,为殇帝。十六年三月,其弟晋王弘■杀殇帝,即皇帝位,更名晟,为中宗。乾和十六年(公元958 年)八月,中宗长子鋹(chǎ ng,音厂)袭位,称后主。南汉一姓五主,都"性好奢侈","又用刑残酷,果于杀戮。"史言"自刘之后,专任宦官,谓百官为门外人,传至于鋹而国亡矣。"②时在大宝十四年(公元971 年),前后历66 年。
  (2)北汉附辽前面在叙五代后周代汉时,已经提到后汉高祖同母弟刘崇以郭威建立后周,便在晋阳称帝,仍用乾祐年号,时为乾祐四年(公元 951 年)正月。为复后汉"沦亡"之仇,北汉刘崇使其子承钧致书辽世宗,表示"欲循晋室故事,求援北朝。"辽世宗册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更名旻,刘旻自称"侄皇帝",以辽世宗为"叔天授皇帝"。
  高平决战败于后周,刘旻"忧愤成疾",半年后卒,称北汉世祖。次子承钧监国,奉表告哀于辽。辽穆宗呼之"儿皇帝",册为天子,更名钧,为睿宗。
  北宋代周之后,北汉又经少主继恩(本姓薛氏)、英武帝继元(本姓何氏),均受辽册封,至广运六年(公元979 年)宋太宗亲临太原城下而降,前后28 年。
  在五代十国之外,10 世纪上半叶还有岐王李茂贞据凤翔,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据幽州(刘守光一度称大燕皇帝),李仁福据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陕西横山一带)。岐、燕归入后唐,李仁福仍为定难军节度使,封朔方王。李仁福卒后,子彝超继为节度使。彝超弟彝殷再袭位,后周封西平王,入宋追赠夏王,为西夏始祖。
  周边政权,除辽与中原争战较多,西边吐蕃、回鹘,西南大理、西北党项、海东高丽等大多独自发展。
  ① 《十国春秋》卷58《南汉烈祖世家》、《高祖本纪》。
  ② 《资治通鉴》卷283 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四月胡三省注。
  七、结 语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治转乱、极盛而衰,再由乱向治的一个典型时期。
  隋朝短促,一治一乱,对照鲜明。
  唐朝从军功走向文治,出现全盛。天子荒怠,皇权削弱,盛极转衰。藩镇割据、宦官弄权,成为加速唐亡的两大毒瘤。
  五代切除宦官弄权这一毒瘤,后周整军至宋初"杯酒释兵权"解决了骄将跋扈的问题,重新出现统一。然而,北方民族与中原政权的矛盾争斗,则成为此后数百年政治兴衰史的一大主题。
◆◆◆
《中国全史》 042/一百卷 史仲文 胡晓林
隋唐五代经济史
  本卷提要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起于隋建国的公元581 年,止于五代十国封建割据局面结束的公元960 年,历经隋(公元581-618 年)、唐(公元618-907 年)和五代十国(公元907-960 年)三个时期,约计380 年。这一历史阶段,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下启宋、元、明、清,既有结束了长期割据、分裂,使中国重新获得统一的隋、唐两朝,也有再次出现军阀割据,外族侵扰,国家分裂,各军阀集团称王建国的五代十国;既有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盛唐王朝,也有屡遭外族侵略和军阀混战之苦,人民生活十分悲惨的各个分裂小国。由分裂到统一,又由统一到分裂,是这个历史阶段演变的现状。这一历史现状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原因。这集中反映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从总体而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就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或者为摧毁旧的经济基础,保护、促进新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服务,或者为维护旧经济基础的死亡,并阻碍新经济基础的产生和发展服务。本书力图从隋唐五代的经济发展变化中,阐述旧的经济基础的被摧毁,和新的经济基础的产生、发展,以使读者从根本上了解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汲收这一历史阶段的优秀历史遗产。
  一、隋唐五代经济概述隋唐五代经济史,向读者介绍的是自公元581 年隋朝建国,到公元960年五代十国封建割据结束为止的一段历史,约380 年。这近380 年的历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来叙述。
  (1)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后的经济大发展阶段(公元581年隋朝建立至618 年隋亡)
  公元581 年,杨坚代北周宇文阐为帝,改国号为隋,改元开皇,杨坚即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励精图治,实行改革,较快地巩固和壮大了隋朝政权,为南北统一奠定了基础。公元587 年,隋灭掉建都江都的小国后梁,扫清了向江南进军的障碍。第二年春,杨坚命杨广、杨俊、杨素等,领兵50 余万伐陈,仅仅4 个月,就消灭了腐朽的陈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270 多年的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的第二次全国大统一。
  隋统一全国后,人民不再受战乱之苦,民族关系也有所改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物资丰富、社会比较繁荣的景象,成为中国历史上比较富饶的封建王朝。但是,在出现社会初步繁荣之后,统治者被冲昏了头脑,特别是骄横自大,喜功好战的炀帝杨广为帝后,挥霍无度,滥用民力,刑罚苛暴,穷兵黩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抗,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使隋朝成为仅仅存在了38 年的短命王朝。
  (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逐渐达到空前繁荣的唐前期经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至公元741 年)
  公元618 年春,隋炀帝被杀死。五月,李渊废傀儡皇帝杨侑(炀帝之孙),自立为帝,国号为唐,改元武德,仍建都长安。李渊是为唐高祖。唐朝建立后,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帝后,接受了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励精图治,在经济、政治、军制、法律、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继承和革新,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在唐太宗统治的22 年、武则天参与朝政和直接统治的近半个世纪、以及唐玄宗统治前期的25 年间,逐渐建立起了一个空前统一和昌盛的大唐王朝,使之成为中国封建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当时,唐王朝是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那时,唐的统治势力北达蒙古国及俄罗斯的一部分,西到中亚,东南至海。而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年间",更是达到了唐王朝统治的鼎盛时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3)由兴盛走向衰败的中晚唐经济(公元742 年至907 年唐亡)
  唐玄宗统治初期(开元年间),他勤于政事,改革弊政,任用贤相,整顿吏治,注意节俭,减轻赋役,打击豪强,抑制贵族,取得了明显效果,因而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繁荣,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但是,他也由此而居功自傲,拒纳铮谏,纵情享乐。特别是纳杨太真为贵妃后,更沉湎于声色游乐之中,不理朝政。他统治的后期,先后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杨贵妃族兄杨国忠为相,使得已经腐败的朝政更加昏暗和混乱。其结果是,皇室、贵族、官僚、地主竞相占田,兼并农民土地;均田制被破坏,农民无田逃亡或因耕田过少而生活困难;再加上封建王朝为了维持奢侈荒淫的生活,巧立名目,增加赋役,使得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加之当时唐朝在军事上也一再失利,如安禄山败于契丹,高仙芝远征怛逻斯(今江布尔)为大食(今阿拉伯)所败,鲜于仲通和李宓两次败于南诏等。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怨声载道,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日趋表面化,唐朝的国力日衰,政治也更加腐败。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公元755 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历时8 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盛衰转变的枢纽。它使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不复存在,土地兼并严重,庄园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国家所有的土地日益减少,国家力量逐渐削弱。这种土地占有形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唐王朝全部的政治、经济生活,使大唐帝国明显地进入了衰落时期。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的统治更加无力。在国内,安史余部仍然拥兵割据,"河朔三镇"的节度使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都是安史旧将。他们"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2,甚至节度使的职位也父子相传,或部将拥立,朝廷只能给予承认,而不能另行任命,否则就兵戎相见。内地许多节度使也仿效河朔,终于形成"天下尽裂于方镇"②的数十个节度使拥兵割据的局面,使唐后期的政局紊乱,社会动荡不安,在边疆,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不断。而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使唐王朝中央已经失去防御外患的能力。
  在外患频仍和藩镇割据的情况下,广大人民深受外族侵扰和军阀混战之苦,再加上苛重的赋役、残酷的剥削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起义向封建统治者展开斗争,寻求改善生存和生活条件的出路。公元859 年,浙东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斗争,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此后,唐王朝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他们发动更大规模的起义斗争。公元875 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爆发。这次起义历时10 年左右,终于失败,但唐王朝也元气大伤,苟延残喘20 余年后,于公元907 年灭亡,结束了唐朝历时290 年的统治。
  (4)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北方经济(公元907 年至960 年)
  公元907 年,朱全忠(即朱温)迫唐昭宣帝让位,受禅称帝,改国号大梁,年号开平,建都开封,史称后梁,朱全忠即梁太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是指自公元907 年至960 年的54 年内,在黄河流域相继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十国,是指差不多和五代同时,在南方建立的九个割据政权和山西中部的北汉。在南方的是吴、南唐、吴越、闽、南汉、楚、荆南、前蜀、后蜀。
  五代十国的创建者,大都是唐末的节度使。因此,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也是当时中国走向新统一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所处的地区不同,统治者执行的政策不同,经济状况也大不相同。大体说来,五代所处的中国北方(黄河南北广大地区),由于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为战争屠杀,使大批劳动者死亡;社会动乱,劳动人民也无法安心生产;加之统治者要维持战争,就要尽量搜括,赋役繁重。而梁、唐、晋、汉四朝君主,又都严刑乱杀。再加上暴政之下,自然灾害也危害严重。所以,一向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已经变成了比较落后的地区,使中国经济文化中心进一步转移到长江流域的中国南方。从局部而言,2 ①《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
  ② 《新唐书·兵志》。
  广大劳动人民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劳动生产,一旦战争稍停,就尽力使残破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在后梁、后唐时期,洛阳一带的经济状况就比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 年)有所好转。而经过郭威、郭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后周时期,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就更加明显。
  在中国南方,由于所受战祸较少(有的地方甚至几十年间没有战事),所以经济没有或者很少受到破坏,自隋、唐以来,一直在缓慢地上升。加之北方战乱时,人民大量南迁,既使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使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得以在南方传播,给南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有利的条件。当时,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并且形成了若干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例如,岭南的广州,吴越的杭州,吴和南唐的金陵,前后蜀的成都,闽的福州、泉州,湖南长沙,江苏扬州、苏州,浙江的湖州、越州等,当时都是著名的经济、政治中心,和繁盛的商业城市。另如,南方的水利灌溉发达,推动了农业发展,仓粮充实。经济作物日益增多,尤以茶树、桑树的种植最为普遍。棉花的种植,木棉的裁种等,在一些地区也有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南方的手工业也有所发展。制茶、缫丝、丝织、制瓷、制盐、造船、矿冶等业都比较发达。为各地发展经济联系,互通有无提供了条件。这种经济联系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也要求不受政治分裂的阻碍,这就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公元960 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公元979 年,宋太祖率军亲征,消灭北汉,唐末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终于结束。中国封建经济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隋朝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剥削的加强(一)隋文帝发展经济的措施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为了稳固统治,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改革府兵制,完成"兵农合一";建立科举制度,完善官吏的铨选;减省酷刑律令等等。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隋军攻灭江南的陈朝,完成了南北统一。在经济领域,隋文帝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其主要内容:1。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隋文帝即位后,于开皇二年(公元582 年)颁布"开皇新令",决定继续实行均田制,规定:"男女三岁以下为黄,十岁以下为小,十七以下为中,十八以上为丁,。。六十为老。"①并规定:丁男中男每人授给露田80 亩(隋1 亩约合今1.13 市亩②),丁女授给40 亩,男子另给永业田(相当于北魏的桑田)20 亩;奴婢授田依照普通农民;牛一头授田60 亩,限4 头。露田在民年老或身死后必须归还国家,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对于贵族、官吏,规定自亲王以下至都督均授给永业田,自100 顷到40 亩不等,作为世业。开皇十四年(公元594 年),又规定京官自一品至九品给予5 顷至1 顷的职分田,"每品以五十亩为差"①;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各级官府还给公廨田,以所收地租充作办公费之用。灭陈后,均田制也推行到江南。
  隋代均田制在实行过程中,与前代一样,仍然存在着农民普遍受田不足的问题,在一些人多地少的地区,每丁才受田20 亩,至于老少就更少了②。究其原因,主要是官僚地主占有了大量土地,使农民无田可受或受田后又遭官僚地主掠夺。另外,国家授给农民的土地主要是无主荒地或由政府直接掌握的官田,但是国家并不是将所有的官田荒地都拿出来分配,其中相当一部分要用作政府屯田或赐给贵族官吏,因而使均田制不能彻底施行。
  但是由于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族豪强对土地的兼并及其势力的发展,因而有利于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加强。同时,这种制度的确使原来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一些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对推动经济的恢复、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改定赋役,减轻农民负担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隋代还沿袭了北朝以来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租调力役制度。"开皇新令"规定:"丁男一床(指一夫一妇),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絁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未受地者皆不课,有品爵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课役。"
  ① 《隋书·食货志》。
  ② 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544- 546 页表列数字计算。隋尺度采用开皇尺。
  ① 《隋书·食货志》。
  ② 参见《隋书·杨素传》。
  ①关于力役则"仍依周制,役丁为十二番,匠则六番"②。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下令酌量减轻赋役,"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减十二番为每岁二十日役,减调绢一匹为二丈(布亦当减为二丈五尺,史文漏载)。"③开皇十年(公元590 年),又令"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防。"④同年六月,又规定"人年五十,免役收庸"⑤,即50 岁以上的丁男可免除徭役,但须纳绢代役,称做"庸"。另外还有一些临时性减免,如灭陈后,隋文帝"以江表初定,给复十年。自余诸州,并免当年租赋"⑥。开皇十二年(公元592 年),又因"库藏皆满",隋文帝下诏:"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⑦与南北朝相比,隋初的赋役比较轻,比那时较轻的北齐、北周还要轻些。隋文帝之所以采取这种"轻税入官"的措施,一是为了争取民心,使广大农民安心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为了使封建国家掌握到更多的纳税农民,将他们从地方士族豪强荫蔽下,转归到封建政府手中,以达到既可充实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又可抑制地方士族豪强势力的目的,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促进中央集权的加强。
  3。检括人口,充实财政汉末以来,由于士族强盛,大量庇护人口为私属,严重影响封建国家赋役的征发。隋初,河北、山东一带农民隐漏户口,投依士族豪强的情况十分严重。因此为了防止农民脱漏户口和隐瞒年龄,逃避赋役,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也为了抑制地方士族豪强兼并人口,扩充势力,隋文帝实行了严格的整理户籍的措施,并首先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检括人口。这次行动在有的州检括出成千上万的隐漏农民。于是开皇三年(公元583 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索貌阅",即"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并规定: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大功(堂兄弟)以下皆另立户籍,以防隐匿。结果,一共检出44.3 万丁,有160.15 万人口被新编入户籍。接着,宰相高颎奏行输籍法(即输籍定样),即由朝廷根据贫富规定上下户等的样式,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隋因袭北魏以来的三长制。隋之三长,在畿内为保长、闾正和族正,畿外为保长、里正和党长)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①,重新规定应纳税额,写成定簿。通过"大索貌阅"和实行输籍法,大量隐漏逃亡农民被俭括出来,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了纳税户口,保证了隋王朝的财政收入,同时打击了地方士族豪强的势力。
  4。大力兴修水利工程隋初,封建统治者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重视水利灌溉事业的
  ① 《隋书·食货志》。
  ② 《隋书·食货志》。
  ③ 《隋书·食货志》。
  ④ 《隋书·食货志》。
  ⑤ 《隋书·食货志》。
  ⑥ 《隋书·食货志》。
  ⑦ 《隋书·食货志》。
  ① 《隋书·食货志》。
  建设。开皇元年(公元581 年),隋文帝派李询开渠引杜阳水,灌溉三畤原农田,"民赖其利"①。开皇四年(公元584 年)开广通渠,引渭水直达潼关,漕运300 里,一部分用于溉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官吏也在各地积极兴修水利,如怀州刺史卢贲,决沁水东注,修成"利民渠"和"温润渠","以溉舄卤"②。寿州总管长史赵轨修复芍陂,灌田5 千余顷。蒲州刺史杨尚希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衮州刺史薛胄兴修"薛公丰衮渠",将衮州城附近大泽积水西注,使陂泽尽为良田,同时又能"通转运,利尽淮海"③。其他一些地方还有水利工程建设,有些军屯垦殖的地区亦有不少开渠引水溉田的水利工程。这些都大大有利于农业生产。
  5。官仓、义仓的设置隋文帝为了解决积粮防灾和朝廷用度问题,设置了许多官仓和义仓。
  官仓由官方设立和掌握,积储粮帛等物,供朝廷使用。官仓始建于开皇三年(公元583 年),当时,京都长安仓库空虚,关中所产粮食不够京城消费,由外地漕运又有砥柱(今河南陕县三门峡)天险,极为困难。于是隋文帝下令,在卫州置黎阳仓(今河南浚县东大伾山北),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今陕西华县)置广通仓,广储粮食,逐次转运,供应京师和受灾地区。
  除官仓之外,还有一种义仓。义仓也称社仓,是民间自置的公共粮仓。
  它的设置,起源于开皇五年(公元585 年)。当时,隋文帝采纳度支尚书长孙平的建议,令地方设置义仓,作为救灾之用。数年后,又令各州百姓及屯田军人,在收获季节,按贫富各出粮谷若干(最多不过一石),就地造仓储存。平时委托社司(即乡官)管理,不使腐坏,遇有灾害时,开仓自赈。义仓的设置,对百姓确有好处,特别是设在乡间的义仓,不受州官控制,有灾时开仓较为方便。但到开皇十五年(公元595 年),官府借口小仓管理不善,将义仓收归州管理。第二年,朝廷又规定农民按户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交纳一石、七斗、四斗的义仓粮,从而改变了义仓的农民防灾自救的性质,成为加在农民身上的一种负担。
  隋朝由于国家统一,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很快,农业产量迅速提高,储存在仓窖中的粟帛,数量惊人。据史载,到开皇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①,库藏之多,前所未有。
  6。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南北朝时期,钱币、度量衡制极为混乱。以钱币为例,到隋初,关中流通北周的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和五铢钱三种;关东有北齐所制的常平钱;河西诸郡甚至用西域的金银钱。当时,不但钱币大小轻重不一,而且各地私铸严重,币质低劣,官禁不住。朝廷法定的钱币只是各种钱币中的一种。这种混乱情况,对于商品交换极为不利。隋文帝即位后,力求钱币统一,下令新铸一种"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
  ① 《隋书·李询传》。
  ② 《隋书·卢贲传》。
  ③ 《隋书·薛胄传》。
  ① 吴兢:《贞观政要·论贡赋》。
  四斤二两"②的五铢钱。新的五铢钱流通后,民间私铸之风仍未得禁止。开皇三年(公元583 年),隋文帝下诏,令"四面诸关,各付百钱为样。"从关外来,勘样相似,然后得过。样不同者,即坏以为铜,入官。"①当时前代旧钱,如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及常平钱仍"用以贸易不止"②。于是开皇四年(公元584 年),隋文帝又下诏,宣布:"仍依旧不禁者,县令夺半年禄。"③但是"百姓习用既久,尚犹不绝"④。一直到开皇五年(公元585 年)隋文帝再次下诏,"严其制"⑤。之后,才基本上统一了钱币。灭陈后,隋政府陆续在扬州、鄂州、益州等地设炉,依定样铸钱,将五铢钱推广到江南。
  开皇年间,隋文帝还下令统一了度量衡,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为一尺,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⑥。度量衡制的统一,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此外,隋文帝还提倡俭朴,分给贫苦人家牛、驴,并下令修治道路,设置驿舍或草顿(止宿之处)等等。
  隋文帝在统一的局面下,采取的上述经济措施,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使几百年来发展迟缓的社会经济,立即走上迅速上升的道路。
  ② 《隋书·食货志》。
  ① 《隋书·食货志》。
  ② 《隋书·食货志》。
  ③ 《隋书·食货志》。
  ④ 《隋书·食货志》。
  ⑤ 《隋书·食货志》。
  ⑥ 《隋书·律历志》。
  (二)隋炀帝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举措继隋文帝杨坚之后为帝的,是其次子隋炀帝杨广。杨广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他统治期间,隋王朝灭亡,成为历史上短命的封建王朝之一。但是隋炀帝的一些举措,无论其主观愿望如何,在客观上也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改革均田制,取消妇女和奴婢的受田隋文帝时期,由于均田制实行得并不彻底,因此隋炀帝继位后,于大业五年(公元609 年)又"诏天下均田"。在此之前,大业元年(公元605 年),他还宣布免除妇女、奴婢部曲的课役,实际上等于取消了他(她)们的受田。这项改革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妇女不再受田,不再负担租调力役,男子就不会因结婚而增加租税力役负担,这样对于人口的增殖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其次,妇女、奴婢部曲不再受田,使士族豪强不能再以多占人口而多占土地,对于抑制士族豪强的势力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隋炀帝腐败透顶的统治,均田制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施行,而且还日益遭到破坏。史籍中没有关于隋炀帝时期均田情况的记载,说明隋炀帝"诏天下均田"的诏令,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
  2。营建东都洛阳和规模巨大的仓窖的设置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后建筑大兴城(今陕西西安),于开皇三年(公元583 年),迁都大兴城。但是大兴城地处关西,远离关东地区,尤其是灭陈后,不能有效地控制广大江南地区。加之,关中物资不足以供应统一后的隋朝中央政府机构及庞大的驻军所需,从其它地区调运,路程远,漕运困难。而洛阳地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前代不少王朝,如东周、东汉、北魏、北周都曾定都于此。因此隋炀帝即位后,决定将首都东迁洛阳。即位当年(仁寿四年,公元604 年),他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并亲往洛阳。次年(大业元年,公元605 年),命尚书令杨素为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为副监,每月役使丁匠200 万人,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经过10 个月的时间,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洛阳城初步建成。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是宫殿所在处,皇城是文武官衙所在处,外郭城亦称大城或罗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所居处。外郭城周围约25 公里,城内洛水以南有96 坊,以北有36 坊,还有东、南、北三市(即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
  为了充实洛阳人口,增进经济繁荣,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在营建东都的同时,隋炀帝还下令"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①;又命"江南诸州,科上户分房入东都住,名为部京户,六千余家"②;还命"河北诸郡送工艺户陪东都,三千余家"③。
  东都洛阳建成后,不仅成为隋朝统治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经济重心地。尤其在南北两段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两段运河的衔接点,成为南北经济交
  ① 《隋书·炀帝纪上》。
  ② 杜宝:《大业杂记》,指海本。
  ③ 杜宝:《大业杂记》,指海本。
  流和物资集中的枢纽。
  在东都洛阳的营建中,城内和城外附近地方,还建筑了许多规模巨大的粮仓。在宫城东有含嘉仓城;在宫城内右掖的"街西有子罗仓,仓有盐二十万石;仓西有粳米六十余窖,窖别受八千石"④。在巩(今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亦称兴洛仓),"筑仓城周回二十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⑤。又"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⑥。在这些仓窖中储存着数目惊人的粟帛,仅洛口仓和回洛仓就可储谷2600 万石。到隋末时,东都的布帛还堆积如山。另外,太原的粮储可支10 年,可见各地的粮仓规模也不小。隋朝的储粮到隋亡几十年后仍未用尽,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 年),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①此时唐朝已立国20 年,可见隋朝库藏之多。这种情况,既说明了隋代的苛敛诛求,亦说明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确发展繁荣。
  3。开通大运河隋文帝时,为了关内漕挽的便利,开皇四年(公元584 年),令宇文恺开通了广通渠,引渭水从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达潼关,长300 多里。开皇七年(公元587 年),又沿着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邗沟的旧道,开山阳渎。南起江都(今江苏苏州),北至山阳(今江苏淮安),沟通江淮。隋文帝利用这条渠道,运兵运粮,为灭陈作准备。第二年隋军南下,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统一了江南。
  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巩固政权和统一的局面,在政治上要进一步控制新统一的东南地区;军事上,在东北部的涿郡(今北京)建立据点,把军需物资运输到北方;在经济上,为了将南粮北运,把江南富庶的物资转运到洛阳地区,增强中央政府的力量。另外,隋炀帝还有一个个人动机,即他怀恋江都(今江苏苏州)的繁华,向往那里的风光,想去巡游享乐。因此,他下令开凿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工程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公元605 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100 多万人开凿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江苏淮安),沟通洛水、黄河、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十几万人,把山阳渎加以疏通扩大,渠广40 步,渠两旁修筑御道,沿路榆柳夹道。大业四年(公元608 年),征发河北100 多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大业六年(公元610 年),在长江以南开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杭州)。前后用了不到6 年的时间,大运河的全线工程告成。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它的开通进一步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加强了南北的联系,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南北统一起了重大作用。④ 杜宝:《大业杂记》,指海本。
  ⑤ 《资治通鉴·隋纪四》。
  ⑥ 《资治通鉴·隋纪四》。
  ① 吴兢:《贞观政要·论奢纵》。
  (三)隋朝经济的发展、繁荣1。人口的增长和垦田面积的扩大隋朝建国时,由于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以及士族豪强地主大量隐占人口,政府掌握的户口只有450 万左右。经过开皇初年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实施,以及政府对户口清查和管理工作的加强,使大批逃户、隐户又成为国家的编户。到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在长江以北隋政府统治区的在籍户口已增至600 多万户。灭陈后,又得江南50 万户,总户数达到700 万户左右①。至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又增加到890 万户,4600 万口①。17 年间增加了29%,平均年增长率为14‰。户口的迅速增加,除了隋政府继续括户,括出许多逃亡人口,以及从地方豪强隐占下夺得许多荫庇人口外,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殖。这是社会较为安定,经济日趋繁荣的结果。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这样高的人口增长率是很突出的。
  人口的增长与农业的发展分不开。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促使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垦田面积不断扩大。据《通典·田制》载: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垦田面积为1900 余万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 年),已增至5500 余万顷。20 年间增加了3600多万顷,增长率为190%左右。显然这个数字明显夸大,不够准确,但当时耕地垦田面积的激增,当是可以肯定的事实。从中也反映出农业生产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隋朝府库中才积储了数量庞大的粟帛。
  2。手工业的发达随着农业的发展,隋朝的手工业十分发达。一些手工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但与前代一样,隋朝的手工业生产仍主要控制在官府手中,官府设置专门机构,统管工匠,制造产品。隋朝主管官府手工业的最高机构是尚书省的工部;具体管理生产官府所需各项产品的机关是太府寺;负责长安、洛阳皇宫及官廨土木工程的是将作寺(后改称将作监)。隋文帝时,太府寺统左藏、左尚方、内尚方、右尚方、司染、右藏、黄藏、掌冶、甄官等署,掌握着许多重要手工业部门。大业三年(公元607 年),隋炀帝从太府寺分置少府监,由少府监统左尚、右尚、内尚、司尚、司染、铠甲、弓弩、掌冶等署。后又废铠甲、弓弩二署,并司织、司染为织染署。在一些地方州县和矿产地区,也设有管理官府手工业作坊的机构。
  在这些官手工业作坊中劳作的主要是官奴婢、刑徒和长期服役的工匠、短期番上的地方工匠。短期番上的工匠须按每年六番,每番两月的规定,轮流到京师或地方州县服役。工匠不仅力役重于均田制下的丁男,而且地位也很低下,缺少人身自由,居住也受限制,如营建东都洛阳时,隋炀帝下令河北诸郡送工艺户三千余家到东都,并规定这些工艺户在建阳门东道、北临洛水的地方集中居住①。隋时工匠状况比奴婢好不了多少。至于官奴婢不仅人身
  ① 《隋书·李德林传》。
  ① 《隋书·地理志》。
  ① 参见《大业杂记》。
  地位卑下,所受剥削也最残酷,十一岁以上的小孩就得从事繁重的劳役②。隋朝官私手工业的组织规模和技术水平,在不少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其造船业、造桥业和丝织业都颇发达。
  隋朝造船业空前发展,造船技术很高。隋文帝为了准备攻陈,命杨素在江南永安督造战船,规模之大,技术水平之高,均为历史所未见。如所造"五牙"战船,船身高达一百多尺,起楼五层,左右前后设置拍竿六支,用来拍击敌船,可容战士800 人③。隋炀帝游江都(今江苏扬州)时所乘的"龙舟",高45 尺,长200 尺,船上起楼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 房间,皆以金玉装饰④。造这样规模巨大的船,技术要求很高,与当时的世界水平相比,隋朝的造船技术也是头等的。
  隋的造桥技术也很高。当时的优秀民间工匠李春,设计、建造了闻名世界的赵州安济桥(在今河北省赵县洨河上)①。大桥是一座桥洞跨度为37.37米,用石材建造的空腔单拱大弧券桥。大弧券两端的拱背上,各有两个小石拱,既可节省石料、减轻桥基的负重,又可使河水在水位高时从小拱中流过,起到分洪缓冲和保护桥身的作用。大桥全长50.82 米,宽9.62 米。由于跨度大,桥洞高仅7.23 米。桥身坡度低平,桥面平直,便于行人车马往来。这座桥不仅设计合理,构造坚固,而且造型优美壮观,刚劲柔和,宛如长虹当空。桥面两侧石栏杆上有欲飞若动的"龙兽之状"的雕刻图案,构思巧妙,神情逼真。这座大桥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伟大成就,就是现代建筑工程师,见到这座桥也无不交口称奇。公元702年,唐中书令张嘉贞为安济桥作铭文,说优秀工匠李春造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非夫深智远虑,莫能创是。"这座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跨大弧平的石拱桥,它在中外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300 多年来,虽然经过多次洪水冲击和地震的考验,安济桥至今依然屹立在洨河上。安济桥的成就说明,我国在隋朝时的建桥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欧洲人在1200 年之后,才造成了同类的拱桥。
  丝织业方面,河北、河南、四川等地,是隋朝纺织业的主要区域。定州(今河北定县)所产绫,相州(今河南安阳)所产绫纹细布,都非常精良,是为贡品。蜀郡(今四川成都)所产绫锦,也很著名。此外,豫章(今江西南昌)出产一种"鸡鸣布",也很受各地消费者欢迎。该地"一年蚕,四、五熟勤于纺织,亦有夜浣纱而且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①苏州等地的丝织业也很发达,缫丝、织锦、织绢者颇多。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当时专门从事手工业的劳动者日益增多。大业三年(公元607 年),朝廷曾在河北一地,即招募"工艺户"3000 多家②。在当时的能工巧匠中,有的是专为朝廷服务。如,为隋炀帝造观风行殿的宇文恺② 唐代官奴婢的劳役制度:"四岁以上为小,十一以上为中,二十以上为丁。丁奴三当二役,中奴、丁婢二当一役,中婢三当一役。"隋代当与此略同。
  ③ 参见《资治通鉴·陈纪》。
  ④ 参见《资治通鉴·隋纪》。
  ① 赵州安济桥的建桥年代约在大业初年(公元606 年左右),近年又有不迟于开皇二十年(公元600 年)的说法。
  ① 《隋书·地理志》。
  ② 杜宝:《大业杂记》,指海本。
  和造六合城的何稠等。宇文恺所造的观风行殿,是一座活动的宫殿。可以拆卸,也可以合并,还可以行走,殿下设轮轴,转动自如。这种行殿是一座容纳数百人的大殿,专供皇帝巡行边境时使用。
  另一个技术精良的能工巧匠何稠造的六合城,是一座周围八里,高十仞(古代八尺或七尺称为一仞)的活动城。是在隋炀帝攻高丽时所造。曾在一夜之间搭成,城上布满甲士,遍插旌旗。第二天高丽人看见之后,非常惊奇,以为是神功。
  还有一种自动收起锦幔和打开房门的装置,构思奇巧,制作精良。"东都观文殿前面的书室,门外垂着锦幔,上面有两个飞仙。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但当人们走到幔前,脚触动了地上的机括时,飞仙就会冉冉而下,收起锦幔,房门也悄悄地自行打开"③。在1000 多年前的隋朝,这仿佛只有在神话中才会出现的事情。
  隋朝的制瓷业技艺也很精良。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随葬品中,已有瓷器,在大业四年(公元608 年),李静训墓和大业六年(公元610 年)姬威墓中,都发现了鸡首壶、双龙把手瓶和双耳扁壶等白瓷瓷器①。在李静训墓中还发现了碧色玻璃瓶从而证明隋朝已能制造玻璃了。
  此外,雕刻、制茶、制盐、漆器、冶炼铸造等手工业也都有所发展。
  3。城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兴盛隋朝城市的发展,突出体现在西京大兴城(长安)和东都洛阳这两座举世闻名的伟大都城的营建上。
  隋文帝建国后,认为建于西汉初年,后被北周沿用的长安城过于狭小,使命宇文恺另建大兴城。开皇二年(公元582 年)六月开始动工,次年初即告完成。大兴城建在旧长安城东南约7 公里处的渭水南岸,总面积84 平方公里,约为今西安旧城(明、清时建)的7.5 倍。据《隋书·地理志》载:大兴城南北长15 里175 步(据考古勘察,实为16 里125 步,即8651.25 米)②,东西长18 里115 步(实为18 里133 步,即9721 米③)。城东、南、西各开三门,北面开一门。城的北部中心地区为宫城和皇城。宫城为皇室所居处,皇城为官府所在地。宫城、皇城的东、南、西三面,分列106 个居民住区--坊(包括官吏府第、百姓户室及寺观庙宇)。城东、城西各设一市,作为民间商品交易活动场所。宫城、皇城、坊、市由有规则的纵横25 条大街分隔开。其中通向城门的6 条主干大街,最宽的达150 米。其他街道一般也都有几十米宽④。各坊四周垒建围墙,大门昼启夜闭;坊内有大街、小巷。为解决城内用水需要,还修筑了若干水渠,分别引浐水、藻河水流经城内。
  大兴城布局严整对称、规划整齐,同时它明显改变了自西周以来的"面朝背市"的旧的城市营建格局,较多地考虑到居民在交通、用水及商品交易活动的需要,是魏晋时代邺城、洛阳都城的进一步发展。大兴城是古代世界中罕见的巨大都城。日本古代京城的营建,受大兴城影响颇大。
  ③ 沈起炜:《隋唐史话》,第18 页。
  ① 参见《新中国的考古收获》隋唐部分。
  ② 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报告《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 年第11 期。③ 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报告《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 年第11 期。④ 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报告《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 年第11 期。洛阳城的营建如前所述。
  隋时,西京长安(大兴城)和东京洛阳,是最大的商业都市。均设有巨大的商品交易场所--市。隋政府对市的管理制定有严密的法令,建立有专门管理市场的机构,长安、洛阳5 个市的管理机构叫市署,长官称市令。署下设肆长数十人。在市内从事工商业的人均须向市署登记,取得"市籍"。隋时,长安的东、西两市,分别称都会、利人。洛阳东、南、北三市分别名丰都、大同、通远。这些市一般占地两坊。通远市周围达6 里,丰都市周围有8 里。两京市场规模巨大,商业繁荣。如通远市有20 门,分路入市,市东是漕渠,"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①;丰都市"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甍宇齐平,遥望如一,榆柳交阴,通渠相注。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②。《资治通鉴》载:隋炀帝曾允许少数民族和外国商人入丰都市交易,令市内大事排场,"先命整饬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这段记载充分暴露出炀帝的豪侈和作伪,同时也反映出洛阳商业繁荣的一个侧面。
  隋朝商业的发达,还表现在其他商业都市的繁荣上。如四川的蜀郡(今四川成都),据《隋书·地理志上》称,为"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江南的宣城(今属安徽)、毗陵(今江苏常州)、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余杭(今浙江杭州)、东阳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①。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的贵妇也纷纷"暴面市廛,竞分、铢以给其夫"②。南海(今广东广州)、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胡商贾至者,多取富焉"③。关中的岐州(今陕西翔县),"密迩京圻,古称繁剧,兼以西通河陇,舟车辐凑,内多豪族,外引名商"④。河南的蔡州(今河南汝南),"地接荆郢,商旅殷繁"⑤。
  在国内商业发展的同时,隋朝的对外贸易也有所发展。隋朝对边境少数民族和国外的商业,主要分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两条商路。为了发展和西域、中亚诸国的西北陆路上的贸易,隋炀帝曾派裴矩驻张掖(今甘肃张掖),主持对西域少数民族和外国贸易。裴矩根据"富商大贾,周游经涉"⑥的情况,著作《西域图记》三卷,详尽记述了西域44 国的山川、姓氏、风土、服章、物产等丰富内容,并绘有地图。隋朝的海上贸易以南海(今广东广州)、扬州等地为集散地。隋朝中叶以后,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从大业三年(公元607 年)到隋亡,南海的赤土(马来半岛)、真腊(高棉)和波
  ① 杜宝:《大业杂记》,指海本。
  ② 杜宝:《大业杂记》,指海本。
  ① 《隋书·地理志》。
  ② 《隋书·地理志》。
  ③ 《隋书·地理志》。
  ④ 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⑤ 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⑥ 《隋书·裴矩传》。
  利(婆罗洲)等国,都和中国有使节往来和贸易活动。从国外运来的犀象、玳瑁、珠玑等,多从广州集散。国内外出者,亦多从此出发,将中国传统的商品,如丝绸、铁器等贩运出境。
  隋初,通往日本的海上交通未开,中日联系取道朝鲜。开皇二十年(公元600 年)、大业三年(公元607 年),日本曾两次遣使来中国。隋炀帝时也曾遣使赴日本。此后,两国相互交往不断,增强了中日之间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大业三年(公元607 年)和大业六年,隋炀帝曾两次派人航海到流求(今台湾),其目的虽然是扩大统治范围,显示国家强大。但客观上却开通了流求与内地进行经济交流的道路。流求与大陆之间素有贸易往来,从此以后,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朝加强了对贸易的管理。在内地都市设立市署,长官为市令,管理商业。沿边地区设立互市监,置监和副监,管理内地和边远地区的贸易以及对外贸易。隋炀帝时,还在鸿胪寺下置东夷、西夷、南蛮、北狄使者各一人"掌其方国及互市事"。使者之下设"监府",掌其贡献财货;设"监置",掌安置其駞("驼"的异体字)马船车,并纠察非违①。因此,和手工业一样,隋朝的商业虽日益发达,但主要操纵在政府和官僚手中。而且他们常常利用手中的特权,任意盘剥百姓。
  如,隋炀帝攻高丽时,常常下令索要物品,官吏得令后,先不宣布索要何物,而是贱价向民众买进,然后再宣布命令,并以贵价卖给民众。这样,转手之间便获利数倍。官吏经商,凭特权获利,民间商业受到抑制。到隋朝末年,官逼民反,人民纷纷起义,生产受到影响,商业也随之走向衰落。
  ① 参见《隋书·百官志下》。
  (四)隋炀帝时封建剥削的加强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他利用极其阴险毒辣的手段,夺得其兄杨勇的太子位。仁寿四年(公元604 年),杨广乘其父病重,杀杨坚及杨勇,登上帝位。
  杨广即位后,为了满足其骄奢淫佚的生活,极大地加重了对百姓的封建剥削,尤其突出表现在徭役剥削的残酷性上。
  隋朝徭役的残酷,在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 年)营建仁寿宫(在今陕西千阳)时,即已表现出来。该工程由杨素等人负责。由于工程浩大,"役使极严,丁夫多死,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①。到隋炀帝时,更为残酷。营建东都时,每月役使200 万人。据《大业杂记》载:"初卫尉刘权、秘书丞韦万顷总监筑宫城,一时布兵夫,周匝四面,有七十万人。城周匝两重,延袤三十余里,高四十七尺,六十日成。其内诸殿基及诸墙院,又役十余万人,直东都土工监常役八十余万人,其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役十余万人。"皇宫所用梁柱,均采自江南的豫章(今江西南昌)。每根大柱,须二三千人拽拉。其下用铁毂滚动,行不数里就须更换新的,有专人负责准备铁毂,一天不过前进二三十里。一根柱子运到洛阳要花费数十万工。在营建洛阳期间,由于官吏"役使促迫,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车相望于道"①。隋炀帝还在洛阳西郊修建了一座供自己玩赏的大花园--西苑,其周围有200 里。苑内掘人工湖,名积翠池,周围十余里。水中筑方丈瀛洲三山,三山各相距300 步,高出水面十余丈,在山上山下建有回廊和各式楼台殿阁。西苑里的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多从南方各地收罗,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大业三年(公元607 年)隋炀帝下令征发丁男百余万修筑长城,10 天之中就役死了十分之五六。次年,又征发20 万人筑长城。
  开运河时,役死百姓更多。开通济渠时,征发了河南、淮北100 多万人;疏通邗沟时,征发了淮南10 多万人。由于役死丁男太多,故到开永济渠时,丁男不足,就征调妇人。
  隋炀帝曾三次巡游江都,以满足其游玩享乐的欲望。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他第一次游江都时,仅挽船的民夫就达8 万人。沿途500 里内的百姓,都被迫贡献珍贵食品,吃不完的,就在出发前埋掉。
  为了炫耀武功,隋炀帝三次发动侵略高丽的战争。为了进行这场战争,他做了长期的准备。大业四年(公元608 年),隋炀帝下令大造兵器,并规定制造不合格者判处死刑。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兵。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在涿郡修建临溯宫,作为自己的行辕,以便亲自指挥战争。同时命令幽州总管元弘嗣,限期在东莱(今山东掖县)督造300 艘大船。在官吏的逼迫下,民夫昼夜在水中劳作,以致腰以下腐烂生蛆,死者十分之三四。他还勒令江南、淮南、河南等地的百姓,制造戎车5 万辆,送到河北,以供装载衣甲帐幕之用。大业七年(公元611 年),隋炀帝调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只,转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的米粮等军备物资至涿郡,沿途"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
  ① 《隋书·食货志》。
  ① 《隋书·食货志》。
  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①。同时还"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②,后牛车征尽,又征发人力推车,车夫60 余万。前后征调的民夫达230 多万人。由于大量劳力参与运输物资和大批死亡,以至"耕稼失时,田畴多荒"③。
  当一切准备停当,大业八年(公元612 年),隋炀帝发动了第一次进攻高丽的战争。出兵113 万余,号称200 万,由他本人亲自节度。结果大败而归,逃回国内的残兵只有2700 人,几乎全军覆没。以后隋炀帝又连续发动了两次进攻高丽的战争,虽勉强迫使高丽求和,但隋朝国力已大大受损,阶级矛盾极其尖锐。
  就在对高丽的战争期间,大业九年(公元613 年),隋炀帝征发丁男10万人,加筑大兴城。一直到隋亡前二年,他还征集数万人建毗陵宫,又再想建会稽宫和丹阳宫。
  隋炀帝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弄得千百万农民家破人亡,上百万壮丁死于徭役。农民为了躲避徭役和兵役,不惜伤残自己的肢体,称做"福手福足"。在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下,大业七年(公元611 年),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在今山东章丘)起义,起义烽火很快就燃遍全国。大业十一年(公元615 年),隋炀帝见北方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下令重新制造在大业九年(公元613 年)杨玄感反隋时烧毁的龙舟和各种船数千艘。于次年七月,顺大运河逃往江都,企图维持半壁河山。
  在江都,隋炀帝仍然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令王实充为他广选江淮美女进宫。此时他已无力控制全国的局势了,其骁果卫士多关中人,他们怀念家乡,多欲逃散。义宁二年(公元618 年)三月,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和直阁裴虔通等人,利用卫士的不满情绪,推举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勒死了隋炀帝。隋朝统治就此结束。
  ① 《隋书》卷四,《炀帝》下。
  ② 《隋书》卷四,《炀帝》下。
  ③ 《隋书》卷四,《炀帝》下。
  三、唐前期恢复、发展生产的经济措施隋朝末年,正当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时,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夏,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他率领军队迅速渡过黄河,进入关中,在关中地主阶级的支持下攻取长安,控制了渭水流域。隋炀帝死后,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号武德,国号唐。到武德七年(公元624 年),经过一系列兼并战争,李氏唐朝消灭了各地的武装割据势力,重新统一了中国。唐朝初年,由于经历了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农民战争,社会经济凋敝。
  以人口为例,到武德晚年,全国户数不过300 万,约当隋盛时900 万户的1/3弱。遭受破坏最严重的黄河下游地区,"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①。直到贞观中年,这里(以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为准)的户数登记在官府户籍簿上还不到70 万,约为隋大业初年470 余万的1/7②。面对这样残破的社会经济,唐王朝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以保证租税等财政收入。
  (一)均田制的继续推行和租庸调法的实行1。均田制的继续推行武德七年(公元624 年)四月,唐政府颁布了均田令,其主要内容如下:(1)关于百姓的受田①丁男(21-59 岁)和18 岁以上的中男(16 岁为中男),各受口分田80 亩,永业田20 亩。永业田可传给子孙,口分田则在民老或身死后交还国家。
  ②老男(60 岁为老)、废疾人②。、笃疾人②。各受口分田40 亩;寡妻妾各受口分田30 亩。如果他(她)是作户主的,再受永业田20 亩。
  ③道士、和尚各给口分田30 亩;女冠、尼姑各给口分田20 亩。
  ④工商业户在宽乡(地多人少)者,给永业田10 亩,口分田40 亩,在狭乡(人多地少)者不给。
  ⑤一般妇女、奴婢和部曲不再受田。
  ⑥狭乡的口分田减半给授。狭乡的人准许在宽乡遥受土地。
  ⑦一般人家3 口以上给1 亩园宅地,6 口则加1 亩;奴婢5 口给1 亩园宅地,10 口则加1 亩。
  ⑧如果土地需要休耕,还可以加倍授给。
  ⑨民户原有土地,计算在已受田之内。
  (2)关于贵族、官吏的受田①有爵位的贵族,亲王给永业田100 顷,郡王50 顷,国公40 顷,郡公35 顷,县公25 顷,侯14 顷,伯11 顷①,子8 顷,男5 顷。
  ① 《贞观政要·直谏篇》。
  ② 据《隋书·地理志》和《旧唐书·地理志》的有关材料统计。
  ② 笃疾人指癫狂、两肢废、两目盲等。
  ② 笃疾人指癫狂、两肢废、两目盲等。
  ① 《通典》作10 顷。
  ②职事官正一品给永业田60 顷,从一品50 顷,正二品40 顷,从二品35 顷,正三品25 顷,从三品20 顷,正四品14 顷,从四品11 顷②,正五品8顷,从五品5 顷。
  ③散官五品以上与同级职事官所受永业田数相同。
  ④六品以下官吏的永业田,"听本乡取还公田充,愿于宽乡取者亦听"③。六品七品职事官2.5 顷,八品九品职事官2 顷。"散官若有官爵及勋俱应给者,唯从多,不并给"④。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