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西晋风云

_4 孙 峰(当代)
  二是,10万大军只走骆谷一路,而不是多路进攻,蜀军容易据险扼守,而如果多路进攻,将使数量有限的蜀军防不胜防,即使设防,也会因为兵力薄弱而容易被击溃。
  三是,从大的层面上,也没有用奇兵。对比钟会伐蜀,不仅在进攻汉中一路就从子午谷、骆谷、斜谷三道并进,而且,在陇西方面,也有邓艾等人的数万兵力牵制姜维。用兵有正有奇。
  四是,不仅这次兵力还不是十分充足,而且,司马懿集团在西北军区的人对于这次战役也并不热心。
  蜀汉帝国驻防汉中郡的边防部队不满三万人。将领们听到魏国大举伐蜀的消息,都大为恐惧,众将都打算坚守汉中城池,不主动离开城池去应战,等待从涪县(四川省绵阳市)来援的救兵。
  汉中郡郡长王平说:“汉中距涪县将近一千里(航空距离二百七十千米),盗匪(曹魏帝国)如果攻陷关城(陕西省宁强县西南阳平关),灾祸便不可测(关城,当地人称张鲁城。后来,钟会攻陷关城,遂长驱直入汉中。王平之言,不幸应验。参考二六三年),应先派军事总监(护军)刘敏,固守兴势(陕西省洋县北),由我担任后卫。如果贼军(曹魏军)分出部队攻击黄金(陕西省洋县东北,城东即子午谷的出口午口),我率一千人亲自迎战。周旋之间,涪县援军当可到达,这是上等策略。”各位将领都感到怀疑,只有军事总监(护军)刘敏跟王平的见解相同。
  两个主将意见一致,统一了思想,就率领部队,进驻兴势(陕西省洋县北),满山遍野,插上旗帜,连绵一百余里。
  闰三月,刘禅(本年三十七岁)派最高统帅(大将军)费祎,率各军出发援救汉中。动身之际,特级国务官(光禄大夫)来敏,前来送行,要求跟费祎下一盘棋。这时,紧急军事文书,从四面八方交集而来,人穿铠甲,马备雕鞍,出动命令已经下达。可是,费祎跟来敏对弈,仍兴趣盎然。来敏说:“我是故意考验你罢了,你真了不起,一定可以退贼(曹魏军)。”——真是作秀!魏晋的人都有作秀的瘾。
  曹魏帝国最高统帅(大将军)曹爽的部队经过了深谷,到达兴势,却被兴势的蜀军挡住去路,不能前进。而关中(陕西省中部)以及氐部落、羌部落转运的粮秣,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很多死亡,无数汉人、胡人,守着牲畜的尸体,在路旁号啕大哭。而这时,蜀汉帝国涪县基地大军跟费祎部众,也抵达前线。
  曹魏军事参议官(参军)杨伟,向曹爽分析战场形势,建议迅速撤退,不然,将被击败。邓飏、李胜跟杨伟在曹爽面前发生争执。杨伟说:“邓飏、李胜,势将败坏国家大事,应该诛杀。”曹爽大不高兴。司马懿也写信给夏侯玄,说:“《春秋》严厉责备的人,都因为爱他太深。从前,武皇帝(曹操)第二次进入汉中(陕西省汉中市),几乎大败,详细情形,你所深知(曹操大败事,参考二一九年三月)。兴势地势,至为凶险,蜀军(蜀汉军)已经先入据守,进攻时敌人不肯应战,后退时敌人已切断归路,一定全军覆没,你如何谢天下?!”司马懿发了狠话。如果曹爽在前线失败的话,司马懿也许在后方就要发动政变,对曹爽问罪!
  夏侯玄恐慌了,把司马懿的威胁告诉了曹爽。
  魏军的前锋是司马懿的老部下雍州刺史郭淮。而作为前锋的郭淮又做什么呢?
  大军被堵于关口前,魏军战斗了吗?应该经过了攻击关口的战斗,但是,作为前锋的郭淮一看事情不妙,“辄拔军出,”后代的史学者在晋朝无法明说,就一个“辄”字,让我们知道了曹爽之所以大军败还的原因。也就是说,司马懿的亲信郭淮看到攻击关口难以攻下,并且风闻费祎增援汉中的部队已经到达了汉中地区,郭淮带领着自己的关中子弟兵未经主帅曹爽和夏侯玄的同意,擅自撤退了!
  五月,曹爽也不得不撤退。
  这时候,费祎率军进驻三岭(沈岭、衙岭、分水岭。三岭皆在陕西省周至县西南)进行阻截,曹爽军争险夺关,步步苦战,仅只得以逃出,部众伤亡惨重。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此次战役,关中地区因之民穷财尽。
  那么郭淮和司马懿究竟是什么交情呢?
  郭淮在曹丕还是五官中郎将的时候,就是曹丕的手下:门下贼曹(负责缉捕盗贼),而司马懿则是太子中庶子,同为曹丕下属;后来郭淮转为丞相兵曹议令史,又和司马懿一同随着曹操征讨汉中;在明帝时代,司马懿做西北军区司令,郭淮作为雍州刺史,一直是司马懿的直接下属和得力将领。到司马懿诛杀王凌,作为王凌妹夫的郭淮,司马懿本来派人来抓郭淮的妻子去洛阳斩首,郭淮五个儿子叩头流血,要求把妈妈追回来,最后郭淮同意了,数千骑兵飞一样的东去,把自己的老婆追了回来,即便如此,司马懿看在郭淮的面子上也饶了郭淮老婆(王凌之妹)一命。可见,两人既是同事,又是部下,还是一个阵营的人。
  《三国志郭淮传》的写法,叫人感觉是郭淮临危不乱,沉着应对,带领自己的部队率先逃脱,保全了部队。读起来,总感觉不是那么一回事。大敌当前,即便是危险,有你这样不经过主帅同意就带领部队逃跑的吗?理应问斩!但是,结果却是那样的出乎意料此战之后,郭淮不但没有受到处分,反而,受到表彰,被授予“持节”。
  为什么?!
  三十五、伐蜀之后
  魏国的朝堂上一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角逐。
  但是,不管怎么说,曹爽你败了,总是无话可说。追究起失败的责任,曹爽们估计要追到郭淮的头上。但是,就司马懿而言,你出兵蜀国我都不同意,有这样那样的艰险,我以前不是没有说过,就你不听,现在郭淮全师而退,保全了大部分的生力军,你再看看你,不仅失去了很多兵丁,而且战备物资也丧失很多。——郭淮应该是功臣。
  郁闷!
  曹爽在舆论的谴责下,已经无力反击,只好听命于司马懿——表彰郭淮!
  这次失败,曹爽面临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之所以变得如此巨大,司马懿的功劳应该不小。有来自皇室的,有来自司马懿集团的,有来自民间的。伐蜀的失败,使得曹爽的声望降到了最低点,曹爽也经历了一生中最艰难的阶段。
  司马懿们应该十分开心。
  但是,物极必反。
  本来,曹爽从内心深处对于司马懿是很尊重的。以司马懿的资历,曹爽一直是以对待父辈的礼节对待的。然而,这些年来司马懿步步为营、暗地里的种种手脚使得曹爽真的不爽了!他开始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架势:怎么样?你老想怎么样!我是大将军,你就玩点偷鸡摸狗的把戏,你耐我何!可以说,曹爽伐蜀事件是双方真正决裂的标志。从此以后,两个阵营再无和好的可能。即使伐蜀失败,即使你说的白沫四溅,我不是还是大将军吗!只要现在的齐王不怎么样我,你司马懿也就是说说而已!
  当人一旦执拗起来,就会做出一些非同寻常的举动来。
  曹爽的饮食用具都象皇帝的一样;各方进贡给皇帝的贡品也有很多落在了曹爽家里;宫廷内侍把明帝时期的7、8个宫女送给曹爽;把宫中的33个乐师,舞蹈家送到大将军家做歌舞教师;家里开了一个地下酒吧,专门在里面和何晏等近臣喝酒作乐,并且请东南的孙礼与吴国交易,想买点珍宝(?)。——此事也许可疑。
  就在曹爽展示自己的英雄气概下,司马懿只能在暗中准备。
  但是,曹爽也不是孬种,他除了与何晏等人喝酒以外,也加紧了树立亲信、巩固自己地位的步伐,一刻也并没有闲着。
  正始六年八月,曹爽下令把本属于中护军的中垒中坚营划归中领军曹羲统辖,这是明目张胆地要削弱司马师的兵权,司马懿和曹爽进行了激烈地争吵,但是,无奈,谁叫人家是一把手呢?
  但是,这样毁掉中垒中坚营,也许,捎带着损害了皇室的利益。我们看《三国志,明元郭皇后》,注意到郭太后的堂叔叔郭芝当时是长水校尉,堂兄弟郭建、郭德“俱为镇护将军,皆封列侯,并掌宿卫。”史书上没有记载 郭建、郭德具体是禁卫军的哪个将军,因此,无从查考,但是,我们推测,对于禁军的调整,也许就是把属于郭建、郭德的部队撤销而直接归于曹羲指挥呢?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郭太后的利益。
  当时“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因此,曹爽对于皇室,也丝毫不敢放松。正始七年,他采纳了何晏等亲信的建议,把皇太后迁出皇宫,居永宁宫。不让皇太后和齐王整天住在一起,影响朝政。
  为何曹爽党族如此讨厌郭太后呢?因郭太后与司马家的关系一向良好,郭太后无子女,很喜爱其侄郭德、郭建,此两人分取司马师、昭之女为妻就可看出两家之亲密关系。司马懿在曹爽当权後积极拉隆郭太后,这给掌控皇帝的曹爽集团极不方便,这年,曹爽就以皇上成年为由(曹芳12岁加冠)请太后迁回本宫,少管闲事。
  曹爽从伐蜀前线回来做的这两件事,是他感到地位受到威胁的一种强有力的反击,也是曹爽与司马懿斗争表面化的象征。
  曹爽的一系列动作,也使得司马懿的脊背发凉。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依然选择了观望。
  就在曹魏宫廷嫌隙日深的时候,正始七年,(公元246年),在帝国的东北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毌丘俭灭高句丽。
  这一事件,使得曹爽名正言顺地把亲信毌丘俭提升为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把原来司马懿的亲信王昶从那个位置上换了下来。
  三十六、攻灭高句丽
  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
  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吉林省集安市)。
  司马懿对辽东公孙渊的打击以后,分兵把原属于公孙渊的辽东四郡纳入国家的版图,交给了幽州刺史毌丘俭。
  当时的东北地区除了东部鲜卑以外,在今天的吉林中西部等地居住着扶余,吉林北部和黑龙江等地到俄罗斯境内居住着肃慎,高句丽则在辽宁东北部和朝鲜的东北盖马高原一带,而辽东四郡则统治着辽宁南部和今天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在带方(朝鲜沙里院城)、乐浪郡(朝鲜平壤市)还居住着濊貊等其他种族。
  司马懿大军的撤出,使高句丽的国王高位宫感到有机可乘。他多次派兵骚扰魏国边境。
  当时的幽州刺史毌丘俭率领步骑数万进攻高句丽,高句丽国王高位宫率领2万军队和毌丘俭的部队相遇于沸流水上,(个人认为是鸭绿江,有争议),双方在梁口(有人认为是通化县大泉眼镇江口村,有争议,存疑)展开激战,高位宫战败逃走,毌丘俭进入首都丸都,屠城;斩杀及俘虏以数千。高位宫和他的王后,落荒逃走,毌丘俭撤退。不久,毌丘俭发动第二次攻击,派玄菟郡(辽宁省沈阳市)郡长王颀(其孙子是永嘉之乱中大名鼎鼎“飞豹”的王弥)追击,高位宫只好逃向买沟(朝鲜会宁市)。魏军越过沃沮部落(朝鲜东北部)一千余里,到肃慎部落(黑龙江下游一带,现在的俄罗斯境内,符拉迪沃斯托克北)南界,刻石立碑,记载这次远征的功绩,然后班师,斩杀及裹胁八千余人。曹魏帝国政府论功行赏,封侯爵的一百余人。
  经过此次战役,魏国认为高句丽已经完全被打败,所以,命令毌丘俭全师而退。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高句丽的地域范围是现在辽宁的东北部和朝鲜的东北部地区。这样说,有的棒子就又会激动起来,以为他们的古国就被我们中国站了,但是,要说的是,当时的辽东四郡的带方(朝鲜沙里院城)、乐浪郡(朝鲜平壤市)可都是中国的领土啊!也就是说,你朝鲜如今的平原地带几乎都是中国的,除了盖马高原的东北部,并且连韩国的北部靠近三八线的地区也是中国的啊!
  也许,我们站在几百年,几十年的视角来看,世界历史的走势也许会因为计策、侥幸、实力改变其走向。但是,当我们从1000年,甚至是2000年,3000年,4000年的视角来看待历史的话,其实,一个民族的发展根基还在于实力——不管这种实力是因为什么办法取得的,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占领多少的区域,实实在在的依靠的是实力!这种实力是一个民族积淀下来的,如果没有实力就被历史所淘汰,无用说什么你现在站的地域大小了!
  因为这样的功绩,毌丘俭被曹爽任命为都督豫州诸军事,把司马懿的亲信王昶排除出去。
  在读这段史书的时候,虽然我们看到曹爽是帝国的第一当家人,但是,似乎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处处被动应付,他一直在明处,被人裹挟着前进。而一个人总是躲藏在暗处,发生的一切事情似乎和他没有一点关系,但是似乎又时时刻刻可以看到他的影子,他“静若处子”,但是我还是时不时的被他在黑暗中闪烁的冷冷的目光所震撼,那是一双冷静的,沉着的,阴冷的,犀利的目光,让人不寒而栗!
  三十七、风暴前夕
  时光缓慢地进入正始第8个年头。
  伐蜀的失败,使曹爽恼羞成怒,他做了两件色厉内荏的事情:迁太后,毁中垒中坚营。他想藉此公开和司马懿叫板:我们就这样站在拳击台上,撕破脸皮,就此一搏!
  然而,当曹爽张牙舞爪地站在拳击台上的时候,他发现他一个对手都没有。
  就在这一年的4月,司马懿的老婆张春华去世了。22年以前,当张春华夫人年37岁的时候,司马懿就已经因为张夫人“年老色衰”而说张夫人为可憎的“老物”,从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早已经对张夫人没什么感情了。22年后的今天,演员司马懿却对张夫人的死悲痛无比,做出一副好丈夫的模样。在前来吊唁的名士面前,苍老的司马懿一副悲痛欲绝的模样,他那副嘴脸在诠释着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应该显示的礼仪。随后,那个悲痛欲绝的老人被晚年丧妻的悲痛击垮了,他生病了!而且这一病就是整整2年!
  作为一个异姓大臣,他时刻站在物议的潮头,但是他总能够妥善予以化解,但是,当对面的敌人伸出拳头要和自己较量的时候,他清楚地知道站出来就是送死!没有人能够阻挡那个志得意满的人,只有忍耐,忍耐,寻找对方的破绽。虽然我地位崇高,我名镇四海,但是,其实我什么也没有,儿子的中护军所统领的人马已经寥寥无几,只能暗暗的从民间用重金网络到3000死士,其他再无兵力,可是,那3000死士和彪悍的禁卫军较量起来,那简直就是飞蛾扑火。
  如果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细心,对方的破绽总会有的,机会总会到来。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不要被他掐死。
  在司马懿生病期间,位高权重的刘放、孙资、卫臻竟然在同一时间同时提出辞呈,离开了朝廷。他们是不是看到了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某些征兆?
  “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只能是圣人才能做到。
  曹爽的亲信,司农桓范对曹爽兄弟说:你们兄弟两个不可以一起出城,一旦有人把城门关闭,城内没有统兵大将,谁能把你们放进城中呢?曹爽充满自信地说:谁敢!
  而此时的齐王曹芳也许知道外面斗争的激烈,他选择了熟视无睹。反正你们哪家胜利都对我无所谓,我现在就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玩。曹芳的举动也许很出格,但是史料没有过多的记载。何晏上书说:皇帝您以后在宫内游玩的时候,还是跟从大臣,有大臣陪伴,不时地讲论经书,探讨理论,这才是正道啊。但是,皇帝一概不听。
  当何晏等人还在为小皇帝的荒唐举动操心的时候,就在这一年(正始9年)的下半年,一些征兆似乎从各个方面显现出来了。这种宁静和诡异,即使是何晏也心怀畏惧,作五言诗《言志》透露出了这种恐惧:“鸿鹄比翼游,群飞戏太清。常畏大网罗,忧祸一旦并。岂若集五湖,从流唼浮萍。永宁旷中怀,何为怵惕惊。”(《世说新语·规笺》注引《名士传》)
  当时的著名算术大师管辂,精于占卜,十二月二十八日,管辂前往晋见何晏,何晏跟他谈论《易经》,当时,邓飏在座,对管辂说:“你自认为了解《易经》,可是谈话内容,并没有涉及到《易经》的精义,是什么缘故?”管辂说:“真正了解《易经》的,绝不轻易谈论《易经》。”何晏含笑赞扬说:“先生真是要言不烦!”问管辂说:“请你替我占卜一卦,看我能不能升到三公官位?”又说:“一连做了同样的梦,梦见苍蝇数十只,聚集在鼻子上,赶也赶不走,不知是什么意义?”管辂说:“先生现在地位高贵、权势尊重,可人民感念你恩德的,少之又少,畏惧你权势的,却多之又多,这不是小心求福的道路。至于那个奇异的梦,在相书上,鼻子被称为‘天中之山’,俗话说:‘居高位而没有危险,才可以长久保持富贵。’苍蝇是一种肮脏的东西,而竟聚集在鼻子之上。居高位而太凌厉,一定跌倒;做事轻率粗心,一定覆亡;不可以不三思!但愿阁下舍弃你膨胀的一面,补充你欠缺的一面;不合道理,不合礼义的事,不要去做;三公自会得到,苍蝇也自会飞散。”邓飏说:“这不过是老生常谈。”管辂反唇相讥说:“老生常看到不生的人,常谈的人常看到不能谈的人。”管辂回到馆舍,把情况给自己的舅舅说了一下,舅舅把管辂熊了一通,对那么大的官长,有你这么说话的吗!谁知道管辂更绝,对舅舅说,我是和死人在说话,我有什么好怕的!
  因为清河国(山东省临清市)跟平原国(山东省平原县)发生边界纠纷,当时的冀州刺史孙礼,要求找出曹叡封平原王时的地图作为标准,司马懿支持,而曹爽反对,就因为这个事情曹爽和孙礼翻脸,彻底把孙礼推到司马懿的怀抱。当孙礼被任命为并州刺史晋见司马懿的时候,一脸怒容。司马懿问:“你是嫌并州太小?还是对分界的事不平?”孙礼说:“您说话怎么这样离谱?我虽然没有才能,岂会为官位的事和从前的事烦恼。我认为先生可比伊尹、姜子牙(吕尚),辅佐帝国皇家,上报先帝托孤,下建万世勋业。而今国家已陷危境,人心激动,这才是我不高兴的原因。”不禁涕泪交流。司马懿说:“不要这样,忍耐别人忍受不了的事!”
  司马懿已经抱病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司马懿杜门不出,朝政的事情一点都不干预,好像在帝国的政坛上消失了。即使象孙礼这样也被司马懿瞒过,也担心时局的走向,不知道太傅到底是怎么了?逼得司马懿只好对他直说:“忍常人所不能忍。”
  朝堂之上似乎已经遍布曹爽的人。
  在曹爽看来,即便是偏向司马懿的蒋济虽然身居太尉,但也不过是尸居余气,虽然还时不时地对何晏的改革上书提出点不同的意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尽管如此,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曹爽还是不敢前去司马懿家探病的。眼见为实。曹爽也对司马懿的病感到疑惑。
  就在248年的年底,他派李胜前去司马懿家探病。如果司马懿拒之不纳,那就肯定有诈;如果他引入相见,你李胜要看清楚他到底病的怎样?真病假病?
  实践证明,李胜远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李胜应该改名为李不胜。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认为自己是个笨蛋,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于自己的智力水平有相当的认可,而只有在一些关键时刻,才能分辨出人的真实水平。
  司马懿具有装病的光荣历史,多少年以前,此人就曾经装病拒绝曹操的宣召。可谓是装病的行家里手,兼自学成才的实力派演艺家。李胜哪是司马懿的对手?
  《魏末传》对李胜拜见司马懿经过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写:
  司马懿见客,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叫两个奴婢在身边侍侯,在奴婢的服侍下拿衣服,手也拿不稳,衣服也落到地下;在客人面前对着奴婢指指嘴,意思是想吃点,奴婢侍候着老司马吃粥,吃着吃着粥从嘴唇边流下,胸前弄得一塌糊涂。
  李胜心中那个阴沉强悍的敌人,突然之间变成了眼前这个可怜的老人;曾经叱咤风云的帝国军神,如今竟然如此苍老不堪。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陡然撞击着李胜的心灵。
  李胜哭了,我想,此刻李胜的眼泪是真心的。晋代的人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目的是为了渲染司马懿伪装的技术,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叫我们看到,其实,曹爽集团的很多人都是些正人君子,即使不是,起码也还是性情中人,绝不是冷血动物。(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我们以后还会一一举出。)在他们的心中,和司马懿之争仅仅是权位之争,根本没有对司马懿们要赶尽杀绝的意思。
  李胜对司马懿哭着说:“现在皇帝年龄还小,帝国天下还全仰仗您掌舵。可是大家都说您过去的旧病复发,没有想到您贵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司马懿咳嗽得上气不接下气,过了很久才平复下来,徐徐说道:“年龄大了,旧病复发,恐怕活不了多久了。您被派到并州,那里有胡人,您还是要好好做,以后咱们恐怕也见不着了啊!哎,可叹啊!”
  李胜说:“太傅,我是被任命到我家,是本州,不是并州啊。”
  司马懿又糊涂了。继续顺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说: “你要到并州,好好干啊!”
  李胜又把自己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不是并州刺史说了一遍。
  司马懿似乎回过神来,说:“我老了,脑子不够用,听不懂你的话。如今你还乡,升为本州刺史,好啊。今天要和你分别,自己看看自己的身体,估计咱爷俩永远也见不到了啊。以后我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就托付给你了,你们要结成朋友,以后多照护他们哥俩,可不能不管不顾啊,这也是我这个老人对你的最后托付了啊。”
  说着说着,司马懿老泪纵横,悲不能言。说得李胜也是唏嘘长叹,悲从中来。
  等李胜出来见到曹爽,把经过的所有细节都给曹爽一一做了汇报,又对着曹爽等人流着眼泪说:“太傅的病看起来是无力回天了,想起来真的叫人难过。”李胜的话,使曹爽一直绷紧着的神经很快松弛下来。过去,桓范曾经建议我曹家弟兄们不能一起出门,前一段坚持的很好,没有出现任何漏洞,现在,司马懿就要死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没兵没权的,还至于那么紧张吗?
  大家听到了李胜的话,一块石头终于落下来了。
  快过年了,今年的新年,大家应该能过得舒舒服服了吧。曹魏的江山大约能够安生下来了吧。
  但是,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寂静只有老谋深算的孙资、刘放、卫臻准确的捕捉到了,除了他们以外,还有那被后世作为魏晋文化符号的竹林七贤,也准确地捕捉到了一点蛛丝马迹,远远地避开洛阳这个是非之地,远远地在嵇康的别墅——云台山百家岩幽静的竹林悠然地做着竹林之游。
  三十八、竹林之游
  人们难以想象,在那个充满了杀戮和阴谋的时代,有这么一群高雅恬淡、率真洒脱的人物,他们创造了美轮美奂的书法、文学、音乐、绘画,更为重要的是带给我们一种神奇的精神,千载年以来让我们无尽神往。
  就在高平陵之变的前一两年,他们聚集在嵇康在山阳的山间别墅,饮酒啸歌,谈玄论道,躲避着即将来到的风暴。我不知道嵇康为什么选择了在山阳安家。也许是为了追寻汉献帝的足迹,也许是为了能够见到附近苏门山上得道高人孙登、王烈,也许是自己的好友向秀、山涛的邀请,也许是那风景绝美的云台山吸引了他的目光。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据史书记载,嵇康身高将近2米,面貌英俊,不事修饰,是一个伟岸的大丈夫。《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山涛曾经赞叹嵇康说:“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有人见到王戎,称赞嵇延祖(嵇绍,嵇康之子):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不屑一顾地说:“那是你没有见到他的父亲长的模样罢了。
  嵇康喜好老庄,擅长音乐,注重养生,质性恬淡,神交者只有阮籍和山涛二人,和他一起玩的还有向秀、刘伶、阮籍的侄子阮咸、王戎,号称竹林七贤。王戎说和嵇康一起20多年从未见到过他脸上有高兴或者发怒的神色。嵇康幼年丧父,成年后娶长乐亭主曹璺(一说为曹操孙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林之孙女)为妻,任郎中。曹林是曹操的杜夫人所生,而何晏知其金乡公主也是杜夫人所生,何晏也就是嵇康的姑父或者姑爷。因为何晏的关系、自身的才能、宗室的地位,嵇康被任命为中散大夫。
  就在正始8年5月司马懿称病不朝以后,嵇康就明显地感到了朝政的危险,他在第二年就放弃了官位,离开洛阳,来到了200里外的山阳寓居。
  嵇康爱竹,在自己的寓所周围遍置竹子,从此,竹子成为了历代文人高尚纯洁,不畏强暴的象征。他喜欢打铁,也擅长书法、绘画,草书写的非常之好,唐张彦远《书法会要》将嵇康的草书评为第二,要知道王羲之的草书,才被评为第八(同时,张彦远把王羲之的真书、行书评为第一)。他还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时期,曾把弹奏“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绝对是一个不世出的通才,玉人。虽然如此,嵇康曾在山中遇见高人孙登,两人一起游玩,孙登却什么话也不说,直到嵇康临别的时候,孙登才说一句直至人心的话:“您性格刚烈,而又有过人之才,在这个世上能逃脱的了吗?(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后来,嵇康又遇到了隐士王烈,在山中,王烈曾经找到了如膏状的石髓,就自己吃了一半,余下的另一半给嵇康吃,可是,等到嵇康拿到手中,那糊状的石髓却变成了一块硬硬的石头;在山中的石室中见到一卷素书,连忙喊嵇康去取,又看不到了。于是,王烈叹息道:“叔夜虽然志趣不同凡响,但是,却总是不能飞黄腾达,这是命啊!”
  同时敏锐地觉察出不安的还有阮籍和山涛。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瑀是魏丞相掾,知名于世。《晋书》记载:“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阮籍曾经和叔父去拜见兖州刺史王昶(就是司马懿推荐的那个),终日相对不开口说一句话,王昶以为阮籍深不可测,自己难以把握住这个人。蒋济做太尉以后,要把阮籍招为下属,阮籍婉言谢绝,惹得蒋济大怒,只好就职,但是过不久,就请了长期病假回家。等曹爽辅政的时候,曹爽也慕名想把阮籍召为参军。阮籍又以生病加以拒绝,来到了山阳。阮籍也曾经在苏门山找寻孙登,和孙登探讨哲学方面的问题,孙登还是不发一言,于是阮籍长啸一声离去,(阮籍非常擅长长啸,也就是吹口哨,那时候,是名士风度的一种标志。)等到阮籍下到山的半腰,他突然听到孙登在山上那天籁般的长啸,宛若鸾凤之音,令他神迷,回家以后,就写了著名的《大人先生传》。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是山涛,也是后来做官做的最大的一位。据《世说新语》载:山涛之父山曜(宛句令)的姑姑山氏夫人为魏粟邑令张汪之妻。山氏夫人的女儿张春华为司马懿的正室夫人,后尊为晋宣穆皇后,是司马师、司马昭的亲生母亲。山涛的堂姑奶是司马懿的岳母,也就是司马师的姥姥,张春华是山涛的表姑,山涛和司马师、司马昭论起来是远门的表兄弟。王戎曾称涛为“璞玉浑金,人莫知其器。”
  听到司马懿称病的消息时,山涛还是一个州里的从事,晚上和石鉴(以后位之司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睡在一起,山涛夜里起床就用脚踢起石鉴,说:“今天是什么时候了,你还这样呼呼大睡啊!你难道看不出太傅称病的意思吗?”鉴曰:“按规定,如果宰相三次不参加朝会的话,皇帝下一道命令,就勒令退休回家了,你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山涛说:“嘿!你老石别在马蹄间找抽了吧!”立马弃官而去。
  竹林七贤的向秀,字子期,从小就和嵇康、吕安关系很好,向秀曾经注释《庄子》,嵇康说,这样的书还需要注释吗?弄不好反而弄得僵滞。后来向秀完成了,给嵇康看,嵇康感觉向秀的注解使《庄子》的玄理更美妙了。他以“无”为“万物之总名”,认为万物都是“自生”、“自化”的,不存在“生生者”或“化化者”。同时,强调合“自然”与“名教”为一的思想。后人在研究魏晋玄学乃至整个老庄哲学的时候,都非常重视向秀的思想。在嵇康、吕安被杀以后,向秀不得不出仕做官,但是,他时时刻刻怀念那两个死去的好朋友和曾经在一起生活的日子,终于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悲愤伤感的《思旧赋》,那情辞深切、蕴藉含蓄意境,读来令人扼腕叹息,余味悠远,成为了哀悼逝者的千古名作。
  酒仙刘伶的传说和故事就更多了。刘伶至多1米45,相貌丑陋,但是性格开朗豁达,经常坐个鹿车,放一壶酒,车后面装个锄头,对跟着的从人说,喝死了,就把我随地埋了!有一次,他妻子涕泗纵横地劝他说:你酒喝得太多了,这不是养生之道,请你一定要戒了吧!刘伶回答说: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没法戒酒的,必须在神明前发誓,才能戒得掉。就烦你准备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为真,就拿来了酒肉,于是,刘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来祝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取过酒肉,结果又喝得大醉。刘伶喝醉了,有时候就裸身在屋里,客人进屋找他,说他不像话,他却回答: 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内是我的衣裤,你们为什麼要钻进我的裤裆裏来?
  哈哈……
  刘伶还喜好独自旅游,据《峄县志》记载,他曾到鲁南一带游历,因酣醉而死,死后便葬在今峄城东北刘耀村(地属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乡)。《峄县志·古迹考》载:“晋建威参军刘伶墓,县东北二十里。”
  阮籍的之子阮咸,字仲荣。性格通达不拘于常理。放诞不拘礼法。阮咸的母亲去世,阮咸服丧,和来家吊唁的姑姑家的一个鲜卑婢女私通。开始姑母答应将此婢女留下给阮咸,但离开时又私自把她带走了。当时阮咸正在会客,听到后立马借了客人的驴子去追。追上后还穿著丧服和婢女共骑一头驴子回来,说:“人种不可失”。阮孚就是阮咸与此婢的儿子。
  阮咸曾经和族人一起喝酒,人家喝酒都是用酒杯,但一看到阮咸来了,都换成了大盆子,把大盆子放在中间,大家一起喝,喝着喝着,一群猪也闻到了酒香,也挪到盆子边来寻酒喝,阮咸和猪群一起在盆子边共饮。呵呵……阮咸还善弹琵琶,精通音律,他改造了从龟玆传入的曲项琵琶为直项琵琶,后世亦称为阮咸,简称阮。
  最小的王戎,也和山涛一样后来做的官做的最大。不过我感觉在竹林七贤中,最叫我难受的就是王戎,虽然山涛后来也官场习气严重,但山涛毕竟是大哥,还很厚道,而王戎就不同了,做官以后,尤其是做了大官以后毛病太多。王戎小的时候就很聪明,一次,王戎和一群孩子在路上看到一颗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孩子都争着爬树摘李子,王戎却说,路边的李树如果结的是好李子,肯定都叫人摘光了,这树上结肯定是苦李子。结果真实这样。阮籍和王戎认识是因为阮籍和王戎的爸爸王浑(此王浑不是王昶之子的那个王浑)是同事,一见之下,两人就成了忘年之交。从小王戎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据说可以直视太阳眼也不花。王戎后来与世沉浮,但是还是怀念曾经的竹林之游,每当路过酒店,就叹息说,虽然现在和酒店咫尺,但是也远的象隔着天涯!
  后来的王戎再也没有竹林中的清逸之气了,虽然还是喜欢独自出游,但却成了守财奴,自家的李树(又是李树)好吃,就拿出去卖,——想想一个位居司徒的人这样是什么概念,但是又害怕被人家吃了李子留种,就卖以前把每颗李子的核钻钻;虽然很有钱,但是从来不知道享受,吃穿都很差;女儿借他点钱,没有还,回娘家,王戎的老脸就不高兴,女儿赶紧回家还钱,老爸才又高兴起来。王戎的侄子成婚,王戎只送了他一件单衣,完婚后却又要了回来。《世说新语·惑溺》记载: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王戎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其妻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成语“卿卿我我”即出于此。
  个人认为,竹林七贤其实根本不应该把王戎算进来,——不仅因为他是个小屁孩,倒是应该把吕安算进来才对啊。
  三十九、高平陵之变(1)
  暂时离开那些追求至真本性的人们,让我们把眼光回到那笼罩着诡异气氛的洛阳。
  高平陵在哪里呢?据《水经注》记载:“又来儒之水出于半石之山,西南流径斌轮城北。昔魏文帝猎于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在洛阳南,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据《洛阳县志》说“魏明帝曹睿,高平陵,在茹店东二里许霸陵山下”,即在今汝阳县茹店村东南霸陵山下。地面有夯土冢,高约15米。《洛阳历史》记:“魏明帝高平陵,即曹魏第二代皇帝,曹丕长子的陵墓,在偃师市寇店乡一带。”孙盛《魏世谱》记载:“高平陵在洛水南大石山,去洛城九十里。”众说纷纭,但现在较多的说法是,高平陵在洛阳伊川吕店乡梁沟万安山。
  249年的春,正月,甲午日(初六),新年刚过,皇帝曹芳为埋葬在高平陵的干爸曹睿扫墓,大将军曹爽与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都跟着皇帝一起出城。也许大家的心情很好,司马懿快死了,帝国的政治从未象今天这样稳定,虽然是扫墓,但是大家一定把他当成了春游,闷在城里一冬的人们终于可以出来透透气了。
  当“踏青”的人群渐行渐远,最后终于看不到身影的时候,洛阳各个城门将校接到了郭太后的命令,要求关闭洛阳城的各个城门。传达命令的是司马懿的手下。中护军司马师和叔叔司马孚一身戎装,带领自己的手下兵丁和3000多名民间黑社会打手,司马师先屯驻司马门(皇宫外门)以皇太后的命令占据了皇家的武器库,分发武器,把手下全副武装起来。
  紧接着,司马懿坐车从家里出来,带着人去武库。经过曹爽家,人多路窄,司马懿的车子停下来了,外面的喧哗使得曹爽的妻子刘氏很担心,对曹爽警卫部队司令严世说,现在大将军在外面,城内却兵起了,怎么办?严世说没事。就登上楼,看到坐在车上的司马懿,张弓搭箭就要射杀司马懿,身边的另一位将领孙谦却说,事情还不知道结果如何呢?(事未可知。似乎也可以理解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在严世的旁边多次拉着严世的胳膊,阻止他把箭射出。
  来到皇宫前,看到司马师手下队伍严整,司马懿不禁又平添了一丝必胜的信心,脱口称赞司马师说:这孩子竟然还可以啊!
  包围了皇宫的司马懿,等于先控制住了皇太后。于是,司马懿开始向皇太后上奏要求废除曹爽兄弟。
  早对曹爽兄弟不满的郭太后,况且自己最为倚重的两个侄子也都和司马懿家是亲家,对司马懿自然是有求必应。
  有了皇太后的命令,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紧接着,皇太后命令:废除曹爽兄弟,命令司徒高柔,拿着节杖,占据曹爽的军营;让曹爽的死对头,现在司马懿心腹的太仆(交通部长)王观代理中领军,占据曹羲的中领军的大营。
  虽然高柔是个公平正直的人,也虽然有皇太后的诏书,但是司马懿还是不放心,毕竟高柔不全算是自己一党,但是公平正直的人也有公平正直的缺点,那就是这种人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公平正直。于是,司马懿对高柔既是鼓励,又是称赞地说道:您今天将是汉朝的周勃了。——周勃在吕太后死后,与陈平一起诛杀了吕氏家族,重新安定了汉朝的天下。马懿此时把高柔比作周勃,使高柔不禁心头一热,顿感自己目前所作的事情是多么的伟大,成功以后的褒赏也非同小可。而他恰恰忽略了问题的关键点:眼前的司马懿是陈平吗?
  本来司马懿对桓范很看好,想以太后的命令任命他为中领军,掌握曹羲的军队,桓范也在犹豫,他儿子对他说,皇帝在城外,还是出城的好!于是,身为大司农(农业部长)桓范假借皇太后的命令,骗过城门,投奔曹爽。听说桓范出了城门,司马懿说:“曹爽的智囊逃了啊。”蒋济说:“曹爽和桓范其实内心比较疏远,曹爽的智力又赶不上桓范的。曹爽就象是匹劣马还会留恋客栈里那点常吃的豌豆,一定不会听他的。”(此处《晋书》与《三国志》等处的记载不同,说话的人物与内容对调。)
  于是司马懿让暂代中领军的就由农业部长临时改为了交通部长了——哎,实在是留在家里的官太少了。
  奔出城的还有曹爽的司马鲁芝、主簿杨综,听到政变,他们率领手下曹爽的亲信骑兵,武力打开了洛阳津门(洛阳南城西头第一门),投奔曹爽。准备投奔曹爽的时候,鲁芝劝同是曹爽参军的辛敞(辛毘的儿子)一同出城。辛敞和自己的姐姐辛宪英商量去还是不去,辛宪英说:“司马懿此举,不过以诛曹爽罢了,不会颠覆社稷。”辛敞接着问:“那司马懿能不能成功呢?”辛宪英说:“肯定能成功,曹爽根本就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辛敞问:“那我还是不出城吧?”辛宪英说:“怎么能不出城呢?你是曹爽的下属,忠于职守是做人最重要的。即使是路人有难,还要帮助呢,何况是自己的上司呢?随大流嘛,(也没有性命之忧)”辛敞就和大家一起出城了。事后的结果全部如辛宪英所料。
  在城内安排妥当(城内由司马孚、司马师占据司马门,司马昭环卫两宫)以后,司马懿本人拉着太尉蒋济带领部队进驻城外的洛河桥,阻止曹爽回城。
  在军中,司马懿上书曹魏帝曹芳,弹劾曹爽的罪行,说:“我从前自辽东回军,先帝让陛下、秦王曹询和我同登御床,用手握着我的手臂,对身后之事,深感忧虑,当时,我就报告说:‘太祖曹操、高祖曹丕也曾经把后事托付给我(曹操啥时候托付你后事了?欺负曹睿也欺负小皇帝历史学的不好?)。陛下都亲眼看到,请不要悲愁。万一有不如意的事,我以死完成旨意。’而今,曹爽背弃先帝遗命(有事实吗?),败坏国家典章,对内自比皇帝,对外专制独裁;破坏军事体制,控制所有的禁卫部队;文武百官中重要职位,都任命他的亲信担任;宫廷中的皇家卫士,也全部换成他的私人,越来越无法无天。不但如此,曹爽又用禁宫侍从(黄门)张当,当宫廷总监(都监),监视陛下,挑拨陛下母子感情(指曹芳及郭太后),离间骨肉,天下动荡,人心恐惧。陛下等于暂时借用宝座,岂能保持久安?这不是先帝命陛下跟我到御床上接受遗命的本意!我虽年老力衰,岂敢忘记从前誓言。太尉蒋济等一致认为:曹爽心目之中,已无君王;曹家兄弟,不适合再统御禁卫部队,已经奏报皇太后(永宁宫)批准,命我负责执行。我已下令主管官员及禁宫侍从署总管(黄门令):免除曹爽、曹羲、曹训的官职,剥夺他们的军权,各以侯爵身份,返回家宅。不准继续在政府逗留,阻挠御驾返宫。胆敢阻挠御驾返宫,便交付军法处分。我已经率军进驻洛水浮桥,监视他们下一步的行动。”
  奏章送到曹爽手里,犹如晴天霹雳。
  明媚的春光陡然暗淡下来,这是什么事儿啊!
  司马懿不是快死了吗!
  李胜啊李胜,你这个混蛋!
  即使是朝南方上任的李胜狠吐唾沫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不把那个郭太后也弄上一起出来扫墓呢?——哎,还不是看着她别扭,总是碍手碍脚的。谁知道您竟然能发挥这样大的能量,司马懿所有的行动都打着你的旗号!
  城内我的军队呢?难道就这么完了?
  怎么就没想着多带点军队出来呢?现在可好,不仅是力量不足打不回去,而且,还得防备司马懿把皇帝给抢走了!
  弟兄们的玩心也太大了一点吧,只要留一个在城内也好啊!!!
  世上没有后悔药。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脑子一片混乱,手里拿着司马懿的奏折,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敢转呈曹魏帝曹芳。
  还是先在伊水之南露宿吧。本来出来没打算在郊外过夜,玩篝火晚会啊,现在只有委屈一下皇帝了。
  初春的夜里很冷,随行的军队砍伐树木,构筑“鹿角”阵地,同事,征调附近进行屯垦的武装部队数千人,担任警卫。
  四十、高平陵之变(2)
  注定那一夜是个不眠之夜。
  城外的人们都处于焦灼之中。
  人们在反复权衡着利弊,曹爽更是这样。
  平时爱放大言的他,再也笑不出来了,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桓范说,还摸什么摸啊!皇帝的车驾从洛阳到许昌不过半宿,发四方兵自守。但是,曹爽犹豫不决。
  还是先派人探听到司马懿真实的意图吧。——有人这样建议。
  曹爽同意了,摸清对手的真实想法当然是最关键的啊。
  曹爽派遣侍中许允(桓范朋友)、尚书陈泰(陈群之子)和司马懿接触,司马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对他们说:只要曹爽回来,只是免官而已。
  许允、陈泰向曹爽如实汇报了情况。
  桓范着急了,对曹爽兄弟说:“这事再也明白不过了的!你们平时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象你们兄弟这样的地位,想做一个贫贱的人还能吗!!一个平头百姓如果绑架了一个人,还想求活,你们和皇帝在一起,发布命令于天下,谁能不响应呢!!”
  两兄弟就是不说话。
  桓范嘴皮子都磨破了:“你曹羲的中领军其他的军营在郊区,洛阳的屯田士兵也在城外,你都能把他们招来,今天去许昌,许昌也有武器库,足以能够把士兵们武装起来。所担忧的是军粮,但是,我提前都已经想到了,我身上带着大司农的印章!”
  可是,曹爽还是下不了决心。
  司马懿也没闲着。
  深夜,司马懿接二连三的派来使者,先是侍中高阳、后是曹爽信任的校尉尹大目,对曹爽说,没事的,只要安生回洛阳,只是罢官而已。
  同时,司马懿指着洛河发誓,如果食言,如何如何。
  太尉蒋济也写信,表示司马懿的意思仅仅就是罢免你,你把权交出来,就没事了。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但是,曹爽还是拿不定主意。
  就连皇帝曹芳都替他着急,撂下一句话:您还是赶快想出个解决办法,总不能老这样拖着吧,什么办法都成,我听你的!
  一直拖到后半夜,曹爽终于下定了决心,抽出佩刀,——不是象大将军一样的振臂一呼——而是把刀扔到了地上,说:“我也不过就是做个有钱的老头而已!”
  听了这话,桓范老头哭了以来,哭着说着:“曹真啊曹真,你是多好的一个人!竟然生出你们这样的兄弟,真是一对蠢猪蠢狗!没曾想,今天我桓范家竟然因为你们这样的猪狗而全家被诛杀啊!!!”——使我想到了项羽的范增,对于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而言,选择一个明主太重要了。如果你说的是正确的,但是一个平庸的主子却不明白,不接受,而且,当这种决定还关乎你自己的身家性命的时候,你该是多么无奈,痛心啊!
  当曹爽交出大将军大印的时候,曹爽的主薄也说:你身边有皇帝,有兵权,现在你却把这东西交出去,是要到东市被问斩啊!
  有些时候,人总是会犯以己推人的错误——我都没有想到要杀你,也就是打压你,只要你不和我争权就行了,你也不至于怎么样我吧,我把老大的位置让给你,我老二也不做,总成吧?——以己推人有时候是正确的,但是大多数则并非如此,有些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境界,甚至比人与狗之间的差别还要大。
  曹爽又派遣许允、陈泰给司马懿回话,承认错误,并把司马懿给皇帝的奏折上报给皇帝曹芳,曹爽要求皇帝曹芳把自己兄弟免去官职,然后,护卫着皇帝曹芳回到洛阳,曹爽兄弟以侯爷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家里。
  就这样,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轻松把曹爽拿下。
  而此时的曹爽,还幻想着能够平安的渡过一生。
  回家的曹爽立刻被监视起来,司马懿从洛阳地区找了800名农民(亏你想得出),围着曹爽的宅邸,在四角建造了四个高楼往曹爽宅邸里瞭望,曹爽郁闷,拿着弹弓到到后园要打鸟,楼上的人就大叫:“故大将军往东南去了!”曹爽又是发愁,又是郁闷,到自己的听事堂上和弟兄们商量怎么办,商量的结果是,给司马懿写信,就说府中被围,里面什么吃的也都没有了,也是探探司马懿的真实意思——是不是想要我们的命。
  司马懿接到信以后,也是大惊,马上回信说,不知道府里这么匮乏,马上命令送去100斛大米,以及大豆、干肉、豆豉等物品。
  曹爽兄弟接到这些东西,又高兴起来,——看来人家司马懿不是想饿死我们啊,还是要我们活呢!
  41、高平陵之变(3)
  仅仅4天以后,戊戌日,司马懿不想再和曹爽们玩了。
  于是,司马懿的摇尾系统奏称:“禁宫侍从(黄门)张当,私自挑选宫中美女,献给曹爽,可能有奸诈阴谋。”
  朝廷立即逮捕了张当,交付司法部(廷尉)调查审讯。
  司马懿让与何晏有不共戴天之仇、对曹爽恨之入骨的卢毓当司隶校尉,主持审理,卢毓深知仅凭“挑选宫中美女”的罪是杀不了曹爽的,于是,很快的,张当就供认了曹爽要谋反的大罪!
  张当在口供中承认:“曹爽跟政务署执行官何晏、邓飏、丁谧,京畿总卫戍司令(司隶校尉)毕轨、荆州(湖北省北部)州长(刺史)李胜等,阴谋叛变,准备在三月中旬发动。”在此之前,大司农桓范也因他说出城门时候,说的那句“太傅谋反”,根据“诬人谋反应反坐所诬之罪”而送入监狱。
  由于谋反是诛灭三族大罪,需要朝廷重臣召开“廷议”,集体讨论通过,作出下列结论: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爽以支属,世蒙殊宠,受先帝握手遗诏,托以天下,而包藏祸心,蔑弃顾命,乃与晏、扬、当等图谋神器,范党同罪人,皆为大逆不道,按律诛灭三族。
  于是,逮捕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
  并上书皇帝,弹劾他们“大逆不道”,跟张当同时斩首,并屠杀三族。
  这时,蒋济因为曾经信誓旦旦地保证曹爽无事,就对司马懿说了一句:曹真的大功劳也不能忘记啊,怎能叫曹真死后没有人扫墓呢?
  但是,司马懿以“国法不可废”为由,断然拒绝。
  《魏氏春秋》记载:司马懿最初命何晏主持这个巨案,何晏对昔日同党,穷追猛查,希望获得宽恕。司马懿告诉他,要屠杀八族。何晏呈报丁谧七人的时候,司马懿深沉地对他说:“还差一家。”何晏恐惧地说:“难道还有我吗?”司马懿说:“恭喜你,你答对了。”就又逮捕了何晏。
  《魏氏春秋》的记载,虽然极富于戏剧化,但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如果,张当案是何晏主持审理的,那么,张当开始就不可能供词会牵扯到何晏;仅凭司马懿深沉的一句话而没有相关的“证据”,就把当朝的名人总理何晏杀掉,那是不可想象的,司马懿也不会那样做。
  《三国志》明明记载:“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而且根据常识,也不可能叫何晏去审理,那为什么《魏氏春秋》要这样呢?也许是晋代的写书人实在是找不出何晏还有什么能被嘲笑的短处了吧!也许。
  本来这一案件就是一场冤案,说曹爽会反叛本身就是污蔑,审理本就是走走形式,但,不管怎么说形式还是要的,因此,《资治通鉴》上记载,一开始,张当的“供词”说谋反就涉及到了何晏等人,从情理上讲,才说得通。
  而《魏氏春秋》的描写,不过是为了进一步诋毁何晏的形象,把何晏描写得叫人不齿。
  对于曹爽及其亲信一族,司马懿可以说是斩尽杀绝,连嫁出去的姑娘也要追回来被诛杀。
  但是有一个例外,
  那就是感天动地的夏侯令女。
  曹爽堂弟曹文叔的妻子夏侯令女,早就守寡,膝下又没有子女。老爹夏侯文宁想让她再嫁,夏侯令女用刀割掉自己两只耳朵,表明拒绝的决心。平常,夏侯令女依靠曹爽生活,曹爽死后,她家人上书声称:要跟曹爽家断绝姻亲关系,把夏侯令女强迫迎接回娘家,要她再嫁;夏侯令女暗中进入寝室,以被子蒙着头,用刀割下自己的鼻子,血染被褥;家人惊骇怜惜,对她说:“人生在世像一粒轻尘落到微弱的小草上,何必自己这么苛待自己?而且,你丈夫家已经被全部屠灭,一个人都没有留下,你又为谁守节?”夏侯令女说:“有爱的人,不因对方的盛衰而改变态度;有义的人,不因对方的存亡而改变心意。曹家鼎盛时,我还要守节,今天衰亡,我怎忍心抛弃?这种禽兽行径,我不能做。”
  司马懿听到这件事情,顿起敬意,就任凭她领养孩子,作曹家的后代。
  而对于一般的曹爽的下级官吏,一般是要被免官。但是,对于比较有名气的,司马懿则采取了拉拢的策略,树立自己崇尚礼教的形象。比如,对于鲁芝和杨综,司马懿就说:“人各为其主,赦免他们。”不久,任命鲁芝当总监察官(御史中丞),杨综当政务署助理(尚书郎)。
  对于曹爽一派的其他人则剥夺实权,比如,名气很大、但这次又没有办法牵连上的夏侯玄,则把他从西北军区司令的位置上拿下来,安排到朝中做个闲差事——大鸿泸(外交部长)
  对于有可能同情曹爽的地方实力派,司马懿则采用了拉拢的策略,比如,对于王凌,则升为太尉。
  诛杀曹爽以后,司马懿把重视名教提高到执政基础的地位,一些否定儒家思想的言论被封杀,一些正始时代的名士被禁锢。刘晔的儿子选部郎刘陶,被邓飏称赞可比伊尹、姜子牙。刘陶曾经对傅玄说:“孔丘算不上是什么圣人!智慧之士,面对一群愚劣,就跟手掌里玩一团泥一样,能把大家玩得团团转。孔丘竟不能控制天下,圣他妈圣!”傅玄不回答,只说:“天下之事,变化无常,今天这番议论,充分显示出你并没有给自己留余地!”高平陵之变以后,刘陶被夺官——和他老爸一样,就是多话。
  高平陵之变以后,管辂的舅父问管辂说:“你怎么看出何晏、邓飏的结局?”管辂说:“邓飏走路的姿势,肌肉松懈,包不住骨骼;不管起立、落座,或斜靠卧榻,都像一摊软泥,仿佛没有手脚,相书上称之为‘鬼躁’。何晏看人的时候,不敢正眼直视,眼睛乱动,魂不守舍,面无血色,浮着一层霉气,好像一棵枯树,相书上称之为‘鬼幽’,二者都不是有福的面貌。”
  杀了8天的人,到正月十八日,司马懿觉得该杀的都杀了,为了避免人人自危,开始大赦天下,安定人心。
  42、政变以后
  同年二月,皇帝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为其封邑,前后其计八县,食邑二万户,特许奏事不名。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又固辞九锡。
  嘉平二年(250年)春,魏帝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并可以任命左右长史,掾属员额达10人,每年可以向朝廷推荐2名掾属做御史和秀才,等并封两个儿子司马彤、司马伦为侯。
  以高平陵为界限,我们发现在此之前,司马懿对于朝廷的封赏,一般是避实就虚,以免树大招风,引起猜忌;在此以后,就开始避虚就实,什么丞相、相国等,一概不要,而实实在在的封地、对儿子们的封侯,还是照单全收的,为的是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实力。
  以后,司马懿又病了。
  朝廷上的事情,有自己的摇尾系统负责处理。
  自己在家养病,从来不去朝廷,——那里也许有危险。
  史书记载,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这一点,被自己的两个儿子继承,晋王府成了决定天下大事的场所。
  现在有人在争论司马懿到底是忠心还是不忠,有人说司马懿是忠于曹魏的,理由是终司马懿一生没有称帝。我说,当其称病不上朝,自外于朝廷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背叛了。
  高平陵之变后4个月不到,太尉蒋济就去世了。此君的确是个既想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主,总是把人给出卖了,然后还装作无辜的样子,去自我谴责。
  有一次,司马懿曾经问蒋济:王凌怎么样?
  蒋济回答说,王凌是能文能武,儿子王广又胜过王凌。
  回头又后悔说:我说的这话是能灭人全家的啊!
  可见,你是知道司马懿的为人的。
  现在据说,此人的死,也是因为曾经给曹爽写信保证无性命之忧,结果,还是没有保住曹爽的命,所以,感到内疚而死。
  难道你真的相信司马懿说过的话吗?
  以你的聪明,应该知道象曹爽这样身份的人,能不能保住性命。
  如今做出一副内疚的模样——
  真可恶!
  正始年间走到10年头上,因为曹爽的被杀而结束了。正始10年改为嘉平元年。改年号,意味着与民更始,和过去划清界限。
  朝堂上也的确出现了大的变化,过去曹爽的门生故吏一概被免职,司马懿的亲信把持了朝廷的各个要职。以西北军区为例。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的夏侯玄被调到中央,提拔司马懿的亲信雍州刺史郭淮为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提拔司马懿的亲信陈群之子陈泰为雍州刺史(陈泰和许允一起劝说曹爽放弃努力,所以司马懿一直把两个人看做是有功之臣),讨蜀护军夏侯霸逃奔蜀国以后,任命徐质为讨蜀护军,任命邓艾为南安太守。
  除了人事安排以外,司马懿还广泛地向大臣征求治国的意见,比如,王昶就上书陈述应该改革的五件事:第一是崇道笃学,抑绝浮华,让学子们进入太学学习;第二,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把考试作为准绳,改变过去仅仅凭借感觉来判断一个人的优劣;第三,要让当官的在一个地方时间相对长一点,有治绩就增位赐爵;第四,要约束当官的不能做买卖,和老百姓争利;第五,杜绝侈靡,崇尚节俭,上下尊卑要有差别,储谷畜帛,使民风归于朴实,等等。
  夏侯玄也上书进言说:第一,在选官用人,要收归政府,至于对人的道德评价,则由乡闾评价;第二,去除冗官,把郡州县三级改为郡县两级;第三,改变服制,归于朴素等。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审视一下被司马懿所杀的那些“正始名士”们。
  曹爽三兄弟就不用说了。
  先说说何晏。
  今天的南阳市人,毫无疑问,他是魏晋玄学的开山鼻祖,第一次敢于撕破儒教神秘的面纱,打破压抑人性的种种约束。他把道家和儒家融合起来,强调一切出于自然本色,不拘泥于形式,不束缚自己的灵魂,和谐地对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何晏在《道论》上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 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 在何晏看来,道就是一个字——“无”。 天地万物是“有所有”,而“道”则是“无所有”,无语、无名、无形、无声是“道之全”。
  何晏当政中并非无所作为。作为一代大师,魏明帝死后的谥号也是由何晏主持选定的(《北堂书钞》:“何晏《魏明帝议谥表》云:‘案外内群僚议,宜曰明’。余所执难,各不同。……今称‘明’者可谓众矣。”);在司马懿的主持下写了《论语集解》、《孝经注》等书;《三国志·傅咸传》载傅咸称赞何晏:“正始中,任何晏以选举,内外之众职各得其才,粲然之美,于斯可观。”正始后期,何晏也曾经苦口婆心的劝谏齐王曹芳不要太贪玩了。
  何晏是宽厚的,当管辂对他说出那么冒犯的话,他也只是呵呵一笑了之。
  聪明的他也感到了莫名的恐惧,但是,就象已经站在了高峰之巅,再无下山的道路了。
  魏明帝罢斥的浮华之徒,何晏并不在其中,何晏的被杀,也是因为身份与曹魏皇族太近,更是因为自己的名气太大了吧!不杀他,不足以使天下的名士们为司马懿家服务——以后的实践证明,司马家每杀一个名士,就会有无数担心被杀的名士出山为司马家服务!
  丁谧,邓飏两人差不多,都是作威作福,任人唯亲,声名狼藉,不过是丁谧更自负,邓飏更贪财而已。把太后迁到永宁宫就是丁谧的主意,因此,司马懿最恨他。
  毕轨,与曹爽交好,给曹爽的意见大多都被接纳。曹爽本来谦虚谨慎,毕轨等人要曹爽排斥司马懿,从而曹爽与司马懿产生嫌隙。
  李胜最先提出要曹爽进行伐蜀战争,并且在曹爽伐蜀的时候,还把司马懿的宝贝二儿子司马昭也任命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给弄到伐蜀一线,明明是弄了个人质嘛。因此,司马懿对李胜也是恨之入骨。
  至于说桓范,本来司马懿给予厚望,以老头子的资历和声望,叫他出山暂代中领军,也好暂时叫人心服,谁知道这人不识抬举,竟然逃到曹爽阵营,并积极给曹爽出主意,让司马懿失望之余,必欲杀之而后快!
  读过全部的史书,这些正始名士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浮华、无所作为、空言、贪财,……等等,
  是真的吗???
  对于这些名士评价最多的要属于傅瑕了,一个敌对阵营里的人的评价可以当真吗?
  我们没有看到何晏对傅瑕的评价,如果曹爽一派胜利的话,估计对傅瑕们的评价也不会高的吧?
  放开傅瑕的充满恶意的评价,历史还是能给我们些许的真实。
  比如,那个司马懿忘不了的夏侯玄,更值得我们记住的那个夏侯玄。
  夏侯玄不仅容貌俊美,(《世说新语》称其为“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而且,温文尔雅,名气很大,以“雅量”闻名于世。(《世说新语》记载,“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靠着柱子写字,柱子被雷劈,衣服都烧焦了,夏侯玄依然神色不变,仍旧写字。)
  夏侯玄是正直的,这一点司马懿不会不知道。在夏侯玄做中护军的时候,“拔用武官,参戟牙门,无非俊杰,多牧州典郡。立法垂教,于今皆为后式。”(《世说新语》)中护军是个肥差,是军中的组织人事部门,与夏侯玄形成明显反差的是那个小丑蒋济。蒋济做中护军时,就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司马懿和蒋济有私交,问蒋济是否属实,蒋济哑口无言,只好开玩笑说:“咱到集市上买东西,少一分钱也是不行的呀!”(《魏略》)
  但是司马懿并不看重这些,何晏就是个例子,名气再大,再正直,我照样杀。
  我把心腹雍州刺史郭淮任命为西北军区司令,把夏侯玄从掌握曹魏西线军政大权的征西将军(二品)调入朝中任大鸿胪(三品,九卿之一),也许这就是司马懿的激将之法,逼着你反!
  夏侯玄坦荡地选择了面对,即使是龙潭虎穴,他还是轻轻地放下军权,不顾堂叔夏侯霸投降蜀国的劝说,对夏侯霸说:“我怎么能为了苟活在这世上,就投降敌人呢?”他毅然回到了洛阳——他没有背叛,也没有反抗,也许在他走回洛阳的时候,也曾把希望寄托在司马懿的仁慈上,两家毕竟是结过亲的啊(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嫁给司马师,后被司马师杀死);
  所以,夏侯玄回到了洛阳,他和何晏等人还不一样,他就象一个殉道者虽然知道回去的路很难走,但是他还有一丝的希望,希望曹魏帝国还能够一路走好……
  43、最后三年
  如果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以前死去呢?
  或者即使是高平陵之变以后就死去呢?
  还会不会有晋朝?
  一切假设都没有意义。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如今为司马懿翻案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没一个人敢说司马懿是周公,他身处周公之位,所行悖逆之事,虽然身前并未篡位,但,他决不是周公。
  司马懿最后的三年发生的事情,大约可以归结为三句话:
  一守,二攻,三擒。
  一守。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的秋天,蜀汉卫将军姜维(汉文帝时创设,二品,掌管京城防卫。)进攻雍州。
  姜维是在诸葛亮蜀汉建兴六年、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投降蜀国的,为诸葛亮十分赏识。诸葛亮死后成为蜀汉军事上的第二号人物。
  姜维一直认为自己熟悉陇西羌胡的习性,可以诱使西方的羌胡作为自己的羽翼,这样,关中以西的陇西就可以掌握在手,然后再瞧准机会东出关中。
  作为第一号人物的费祎(此时蒋琬已经于蜀汉延熙九年、曹魏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去世)却说:你我比诸葛亮丞相的才能差远了,诸葛丞相还不能统一华夏,何况你我?还不如休养生息,保境安民,如果将来有更有才能的人,我们就把这殷实的家业交给他,不是很好吗?不必孤注一掷,把帝国的生死存亡寄托于一战上啊!
  姜维没办法,谁让人说了算呢?
  每次出兵,费祎也就给姜维万把人马,管什么用啊!
  这次也是如此。姜维绕过北面的祁山要塞,而是向西进行了更大的迂回,来到了陇上的依傍麹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筑两城。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魏军以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统兵抵御。郭淮采取围城打援策略,命陈泰率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进围麹城(今甘肃岷县东南),切断交通及水源,麹城蜀军困窘不堪。姜维被迫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甘肃岷县东南,洮河南岸),为陈泰军阻挡。陈泰告诉郭淮,让郭淮绕到姜维背后企图切断姜维归路,姜维听说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企图切断自己的退路,便迅速率军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无援,最终投降魏国。郭淮又西击叛降蜀国的羌人各部,邓艾说,姜维还没走远,还是分点兵留守吧,于是,郭淮就留下邓艾屯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以防蜀军反攻。果然,姜维并没走远,三天以后又回来了,他令廖化驻军白水南岸牵制邓艾,自率重兵奔袭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但邓艾说,敌人人多势众,却不强渡白水,那是要东袭洮城啊。于当夜抢占洮城,姜维只得撤军退走。
  这次,可以说还是小打小闹。姜维没有捞到便宜。
  二攻。
  说到攻,得先说说进攻的理由。
  孙权太子孙登,于吴赤乌4年(公元241)去世。第二年,孙权立王夫人所生的儿子孙和为太子。
  孙和当上太子以后,地位也不稳固,开始主要来自同母弟弟孙霸的挑战,孙霸联系广泛,共同诋毁孙和,但是朝中重臣如陆逊等还是倾向于太子一边,后来,孙权对孙霸的所作所为有所察觉,也开始厌恶孙霸。
  孙权宠爱的步夫人给孙权生了两个女儿,大的叫孙鲁班,号称孙大虎;小的叫孙鲁育,号称孙小虎。
  周瑜死后,孙权把孙鲁班嫁给了周瑜的儿子周循,可是好景不长,风度翩翩的周循很快死去了。到公元229年,孙权将她嫁给了“卫将军兼左护军兼徐州牧”的全琮。因为嫁给了全琮,孙鲁班在史书上又有了一个“全公主”的名字。
  史书上没有记载确切的原因,说这个全公主和王夫人是因为什么而相互有过节。大概是全公主以为王夫人抢了自己母亲的地位?还是另有隐情呢?不得而知,大概也只是女人之间的芝麻小事吧。
  全公主当然不愿意看到王夫人的儿子孙和当上将来的皇帝。
  她就经常到老爸孙权面前说太子孙和和王夫人的坏话。
  孙权首先疏远了王夫人,王夫人被疏远以后,立即就有人填补被宠爱的空——生了孙亮的潘夫人。
  看到日渐受到宠爱的潘夫人和同样受到孙权宠爱的少子孙亮,全公主立马让自己婆家哥哥全尚的女儿嫁给孙亮。
  同时,全公主在第二任丈夫全综死后,又和孙权的亲信侍中孙峻勾搭成奸,利用孙峻也来影响孙权。
  经过全公主的不懈努力,晚年昏庸无道、果于杀伐的孙权终于在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的秋天,废掉太子孙和,赐死孙霸,立孙亮为太子,并杀掉所有敢于劝谏的大臣,包括朱据(孙权的另一个女人孙小虎的丈夫,他宁可让自己的小女儿做寡妇,也要做这件事,可见他的决心有多大——毋宁说是糊涂有多深)。
  ——简直和汉景帝之所以立刘彻为太子如出一辙!
  吴国境内顿时杀气腾腾。
  这时候,魏国征南将军王昶上言:“孙权流放良臣,適庶分争,可乘衅击吴。”朝廷从之,派遣新城(湖北省房县)太守州泰袭巫县(巫山)和秭归(秭归),荆州(治所河南新野)刺史王基向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王昶向江陵(今湖北荆州市)。王昶王昶用竹子编成绳索做成桥梁,越过水淹地区(东吴帝国决开沮水、漳水河堤,引水淹没江陵北方广大土地,阻挠曹魏帝国攻击)。吴国大将施绩,连夜逃回江陵。王昶打算把东吴军引到平地上决战,先命五支部队顺着大路,向北撤退,使东吴军见猎心喜;又把所俘虏的铠甲、马匹,在江陵四周展览,希望激起东吴军的愤怒;设下埋伏。施绩果然追击,王昶迎战,大破东吴军,阵斩东吴将领钟离茂和许旻。
  以前,我们很少看到魏国主动来进攻吴国,这应该是很少的一次吧,也是魏国不怕两面作战、实力增强的一个标志。
  到了孙权晚年,良将多死,已经只求自保了,不仅命令西北军区的江陵等地挖河水淹平地,以阻挡魏军;也就是在这一年的下半年,孙权还征集了十万人的工兵,在堂邑(江苏省六合县)破坏涂水(滁河)堤防,淹没北方通往江南(长江以南)所有道路。
  而就是孙权的这个决定,又引发出了第三件事情——擒。
  44、司马懿之死
  曹魏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太尉)、驻东南军区司令王淩,在得到东吴帝国利用涂水(滁河)淹没南下通道消息后,就请求中央给出发兵虎符,允许发兵攻击吴国,但是皇帝(事实上是司马懿)下诏不准。前此司马懿你允许王昶发兵进攻吴国,同意王昶发兵的理由到现在并没有消失,王凌向来和你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死去的贾逵关系很好,对你司马懿一向是象哥哥一样,但是这次司马懿你为什么又不同意王凌发兵呢?
  那是因为,司马懿得到了一个消息。
  高平陵之变以后,王凌强烈地意识到曹魏已经快要成为司马氏的天下了,小皇帝事事还要到司马懿家里请教!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还是立幼君。
  要保住曹魏的天下,就必须除掉司马懿,然后立长君!
  王凌把目光转到了在自己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治下的楚王曹彪。
  曹彪,字硃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寿春侯。黄初二年(221年),进爵,徙封汝阳公。三年,封弋阳王。其年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县。七年,徙封白马。太和五年冬,朝京都。六年,改封楚。看看曹彪被改封来改封去,就知道了曹丕是怎么折磨自己的兄弟们的了。几乎每年都要改封,曹彪在曹丕时代,几乎都是奔走在路上,那时候要动身路上是多么难啊!
  重温一下曹植写的《赠白马王彪》吧。
  其六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此年曹彪已经57岁了。
  王淩跟令狐愚秘密讨论,认为曹魏帝曹芳暗弱,而又受到强梁大臣(指司马懿)控制;听说楚王曹彪(曹操的儿子)智勇双全,打算拥戴他当皇帝,在许昌(河南省许昌市东)另建中央政府。
  249年九月,令狐愚派他的部将张式,前往曹彪的所在白马城(河南省滑县东),向曹彪报告。王淩又派随从(舍人)劳精前往首都洛阳,告诉儿子王广,王广反对,说:“凡是发动一件大事,一定要顺应民心。曹爽因为骄傲奢侈,激起反感;何晏只会表面功夫,没有做事能力;丁谧、毕轨、桓范、邓飏,虽然有很高名望,但都热心追求名利,不断变更制度,屡次修改法令,口号虽然好听,却不切实际;人民习惯于旧有秩序,遂变得无所适从。纵令他们势力充塞四海,名声震动天下,一旦同时诛杀,全国知名之士,歼灭了一半,但社会安定,没有人哀悼,因为他们失去民心。现在,司马懿心里想的什么,虽然难以预料,但是直到今天为止,并没有叛逆的迹象,反而选拔贤能人才,擢升能力比他更强的官员(指蒋济、高柔、孙礼、陈泰、郭淮、邓艾等),整理旧有法令,满足人民盼望。曹爽所做的坏事,司马懿都一一革除。从早到晚,兢兢业业,把人民利益放到第一位。而且,父子兄弟,都手握军权,不容易灭亡。”王淩拒不采纳。
  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张式晋见曹彪,还没有回来,而令狐愚患病逝世。
  令狐愚当兖州州长时,延聘山阳郡(山东省金乡县西北昌邑镇)人单固当州政府行政官(别驾),和人事官(治中)杨康,同时是令狐愚的心腹亲信。令狐愚逝世后,杨康接受司徒高柔的延聘,杨康到首都洛阳后,就把令狐愚和王凌的密谋告诉了高柔,高柔报告给了司马懿。
  司马懿知道以后,不动声色,暗中加强了防备,并任命了新的兖州刺史黄花。
  到这一年,王淩派将军杨弘把他的兵变计划,告诉黄华。黄华、杨弘联名向司马懿告密。司马懿反应迅速,一面亲率大军乘船舰南下讨伐,一面用皇帝名义,下诏赦免王淩一时的错误。(又是赦免!!!)又私人写信给王淩,解释安慰,十分恳切(又是恳切的表示!!),用来麻痹王凌,免得狗急跳墙,强行起兵。很快,司马懿的大军已到百尺(河南省沈丘县颍水北岸。跟王淩所在寿春【安徽省寿县】一百九十公里)。王淩大感意外,自知无法抗拒,遂单身乘一小艇,西上亲迎,派秘书王彧晋见司马懿道歉请罪,并缴还所有印信、符节。司马懿大军抵达丘头(河南省沈丘县东南),王淩在小艇上自己捆绑。司马懿代表皇帝下诏,派主任秘书(主簿)替王淩解开绳索。
  王淩认为皇帝已有恩赦命令,而自己跟司马懿又是老友,感到已不再危险。就打算晋见司马懿,被司马懿拒绝。王淩这时才发现不对,向司马懿呼喊:“你写几个字叫我来,我敢不来?为什么还带军队?”司马懿说:“正因为你不是写几个字就能叫来的人。”王淩说:“你欺骗我!”司马懿说:“我宁可欺骗你,不能欺骗国家。”遂派步骑兵六百人,押送王淩前往京师(首都洛阳)。王淩为了试探司马懿对自己如何处理,请求发给自己几个钉棺材的铁钉,司马懿命发给他,王淩这才绝望。干宝《晋纪》说:“王淩走到项县,看见岸上有贾逵庙,王淩大喊说:“贾梁道,我王淩,此心忠于朝廷,只有你神灵知道。”
  五月十日,走到项县(河南省沈丘县),王淩服毒身死(年八十岁)。
  司马懿到了寿春,张式等纷纷自首。找到单固,问:“令狐愚有没有谋反情事?”单固说:“没有。”但杨康却指出单固参与,司马懿逮捕了单固和他的家属,单固坚持说没有,司马懿命杨康和单固当面对质,单固诟骂杨康:“你这老奴,你既出卖长官(令狐愚),又屠灭我全族,难道你还想活?”杨康最初认为他检举叛逆,一定可以封侯,可后来口供前后矛盾,司马懿遂把杨康一并斩首。临赴刑场,单固怒骂杨康:“老奴才,你早就应该死。如果死后有知,你在阴曹地府,有什么面目见人?!”
  司马懿穷究猛追,深入调查,凡是口供中牵连到的人,全都屠灭三族!!!并挖掘王淩、令狐愚的坟墓,剖开棺材,把尸首拖出来在附近村落暴晒三天,焚烧棺材中殉葬的印信、衣服,再把尸体裸葬。
  强迫楚王曹彪自杀。下令所有亲王皇族公爵,全体集中邺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命有关单位严密监视,不准跟外人交往。
  也许是司马懿感到自身去日无多了,7月28日,他任命自己的弟弟司马孚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太尉)。又定下遗书四条: 一、葬於京城东北八十里之首阳山,不坟不树,保持原地形不变。 二、敛以时服,不设明器。这是说下葬时穿平常的衣服,不放器物与之合葬。(怕日後盗墓)。 三、日後终者不得与其合葬。 四、日後子孙不得祭陵。
  8月5日,司马懿去世,年七十三岁。史书记载,司马懿的死是梦见王凌、贾逵向其复仇而发病去世。
  司马懿终于死了,但是,曹操那个“三马共食一槽(曹)”的梦魇,才刚刚开始。
  45、司马师秉政
  司马懿死后,司马家的摇尾系统纷纷向皇帝曹芳建议,应该“父死子继”,由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辅政地位。
  当时的司马师已经因为高平陵有功,而被封为长平乡侯,任命为卫将军,掌握着京师的全部武装力量。
  曹芳无奈,只得任命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辅政,并主管政府的机要。
  司马师,字子元,是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懿一共有九个儿子,大老婆张春华生司马师、司马昭、平原王司马干,伏夫人生汝南文成王司马亮、琅邪武王司马伷、清惠亭侯司马京、扶风武王司马骏,张夫人生梁王司马肜,柏夫人生赵王司马伦。
  在这九个儿子中,除了司马京早死、司马干荒唐(此人好像精神不多正常,好的时候,就象谦谦君子,和常人无异;可不好的地方就是对于给自己的俸禄、赏赐,好像不是自己的一样,放在外面任凭风吹雨淋,腐败烂掉;自己的几个小老婆死了,也不让埋掉,放在堂上,时时奸尸,等尸体腐烂才让埋。)以外,其他几个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以后我们会一一提到。
  回过头来说司马师。
  高平陵事变,全部是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个人一手策划,等到事发的前一夜,司马懿才把计划告诉司马昭。晚上,司马懿派人观察两个儿子,只见司马师好像没什么事似的,呼呼大睡;而司马昭却辗转难眠。
  司马师上台后,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在短时期内平复高平陵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人员,稳定自己上台后的政局。
  嘉平四年春正月,他被任命为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成为帝国最大的大臣,之后,他在政府中安排了来自各方势力的人员:
  诸葛诞、毌丘俭、王昶、陈泰、胡遵为地方军区司令;王基、州泰、邓艾、石苞典州郡;卢毓、李丰主抓选举;傅嘏、虞松参计谋,钟会、夏侯玄、王肃、陈本、孟康、赵酆、张缉分别被任命为政府官员,参与朝议。
  同时,命令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史书记载:“四海倾注,朝野肃然”。
  也就是这个时候,竹林七贤们有自愿的,有被迫的,出来做事。
  阮籍在此前高平陵之变以后,就被迫做了司马懿的从事中郎,现在变为司马师的从事中郎;《晋书·山涛传》记载,山涛找司马师求官,司马师说:姜太公也要出山为官吗?就命令司隶举为秀才,任命为郎中。由于政治上的强制,正始以后,竹林中的大部分人先后出山做了官。害怕卷入政治纠纷而又无法远离政治的矛盾,使得阮籍等人表现为一种奇特的“世隐” 或“朝隐”式的生活态度:身在庙堂,心在山林;身任官 职,却遗落世事;他们或“口出玄远;或酣饮纵放,或服食求仙,成为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的独特现象,以后他们的事情,还会多次提到。
  同时,司马师也意识到了少数民族尤其是居住在山西境内的匈奴有可能发生的隐患。
  城阳郡(山东省诸城)郡长邓艾上书说:“单于被留在内地,羌夷人失去统御,无论离散或集合,都没有人管理。而今,匈奴人跟尊贵的单于,日益疏远,而各部的威望,却日益加重,对于他们的动向,不可以不特别戒备。听说刘豹(左部)有一部分叛变的部众,最好是利用这个机会,把他们分割为两部,用以削弱他们的实力。右贤王去卑,曾在东汉王朝末年建立功勋,可子孙不争气,遂告衰弱。我们应该封他们一个荣耀的尊号,让他们驻屯雁门郡(山西省代县)。使敌国分裂、盗匪削弱,而且追溯遥远的贡献,加以酬庸,这是安定边疆的长久之计。”又说:“羌胡跟汉人混杂居住的现象,应该澄清。应该逐渐把他们迁出,使他们住在汉人聚集之外的边区。这样才可以崇尚廉耻,禁绝奸邪。”司马师全都采纳。
  可以说在司马师开始执政的一年半时间里 ,曹魏的大局还是基本稳定的。
  而此时的南方吴国,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作者:rpdhunter 回复日期:2009-11-22 22:53:39  回复
  楼主写得很不错啊,希望一定要坚持下去啊
  46、孙权之死
  就在司马懿去世的那年,东吴的孙权也到了回光返照的时刻。陆逊的儿子陆抗回建业治病时,他首先对他道歉承认自己过去听信谗言对陆逊不公,为的是抚平江东第一大族的创伤,同时,孙权又想起了被他废为平民的前太子孙和。
  同年十一月,孙权染病,打算将孙和召回建业。但是孙鲁班公主(全琮妻)和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坚决不同意,病中的孙权也显得很无奈,(英雄末路?)只是封孙和为南阳王,让他去了长沙。
  因为,太子孙亮年纪不大,孙权也要考虑辅政大臣的人选。
  孙峻于是推荐了大将军诸葛恪。
  诸葛恪,是何许人?
  诸葛瑾的大儿子。据说,诸葛恪小的时候很聪明,老爸诸葛瑾脸比较长,一次,孙权大会群臣,叫人牵一头驴,在驴的脸上题字“诸葛子瑜”,(诸葛瑾的字),诸葛恪要求给笔加两个字,就在下面加“之驴”,举坐都称赞诸葛恪聪明。还有一次,孙权和群臣一起喝酒,轮到诸葛恪给张昭倒酒,张昭喝得脸红了,不想再喝,说:“这不是尊敬老人之道。”孙权说:“你要是能说得他老人家理屈,那他得喝。”于是,诸葛恪就说:“姜太公90岁还与武王一起拿着节钺,带领着军队,也没有听说言老。今天,军旅方面的事情,不让你冲锋在前;喝酒这样的事情,却让你先喝,怎么说不是尊敬老人呢?”张昭没办法,只好喝酒。
  虽然这样,但是,当孙峻提出由诸葛恪做辅政大臣的时候,孙权还是皱起了眉头:诸葛恪?这家伙太刚愎自用了。
  孙峻反过来劝孙权,如今没人比诸葛恪更精明能干。
  孙权心想这话到也不错,陆逊已经去世,其他再也挑不出多合适的人选了。
  于是,就将镇守武昌一带的诸葛恪调回建业。诸葛恪临行时,和他同样驻扎在武昌的上大将军吕岱(三国第一寿星,活到了九十六岁,此时九十一岁)告诫这个年轻人:"你这次回去,凡事要小心,务必十思而后行。"诸葛恪不以为然,还引经据典反驳这位比自己大四十一岁的老人:"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孔夫子更是说过思考两遍就可以了。如今您却让我十思,明明是看不起我,说我不行嘛!"这一番话让九十一岁的老前辈无言以对,只好苦笑两声。
  其实,自从孙权在废立太子一事上胡来后,东吴内部危机四伏,吕岱劝诸葛恪小心点并非多余。
  诸葛恪到建业后立即晋见孙权。病榻上的孙权任命他以大将军身份加太子太傅,任命孙弘为少傅,并将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诸葛恪,除生杀大事以外可以先斩后奏。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四月,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作为江东的领袖,孙权和曹操刘备齐名,其实年纪小得多。赤壁和夷陵是曹操和刘备生平最大的败仗,就是败在了这个“碧眼儿”的手上,难怪曹操会以“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赞叹。
  孙权死后,东吴地位仅次于诸葛恪的孙弘和诸葛恪私人关系恶劣,担心被诸葛恪收拾而密不发丧,反而要伪造孙权的诏书杀诸葛恪。
  诸葛恪得到孙峻的举报后(后来杀诸葛恪的也是这个孙峻)先下手为强,假装请孙弘商议政务而杀掉孙弘。这才将孙权病逝的消息公开。
  拥立孙亮为皇帝,尊谥孙权为大皇帝。
  与司马师一样,诸葛恪当政后确实也想有些作为。他励精图治,精兵简政,轻徭薄赋,撤销了孙权后期设立的间谍机构,免除长期还不上的债务,废除设置在各处的收税关卡,吴国军民都很高兴。
  以至于诸葛恪一出门,总有人希望一睹他的风采,东吴呈现一派新人新政的新气象。
  47、初次交锋
  从嘉平3年(251年)8月开始到正元2年1月,司马师执政了短短3年零5个月的时间,期间,魏吴发生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战争。
  就在嘉平四年,(公元252年)诸葛恪和司马师,这两个国家两个新上任的执政大臣之间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第一次的对决。
  过去,在巢湖上,孙权曾经构筑了一条东兴(安徽巢县东南)大堤,使得大堤南边的湖面成为一个停泊战舰的良港,后来,大堤逐渐废弃。就在252年的10月,诸葛恪带领军民来到东兴,开始重新整治东兴大堤,并且在大堤的两头,各修建了一个军事据点,每个据点驻扎了1000人马,分别由将军全端(东吴名将全琮之从子)和都尉留略(吴将留赞之子)镇守。
  东吴的这一系列举动,对于魏国的将领而言,无疑是一种挑衅。
  魏国的征南大将军王昶、镇南将军毌丘俭、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等纷纷上书,提出进攻吴国的方案。
  司马师征求傅嘏的意见,傅嘏认为,在各项作战计划中,只有扩大武装屯垦,比较好,应该下令王昶、胡遵等,选择险要地区,筹备设施,命令部队,同时进驻,夺取敌人肥沃土壤,强迫他们退到贫瘠地区,这样以来,我们的部队在前线都可以吃到自己种的粮食,不用后方的运输,而且,还加大了战略纵深,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急于去打击敌人,而是要把部队向边境线推进,把屯田的范围扩大到前线。从而达到“敌人安逸,使他疲劳;敌人温饱,使他饥寒”(《孙子兵法》),的目的。
  但是,这不是一个能够立竿见影的意见,司马师没有接受,而是接受了前线将领们的意见。
  11月,下令三道伐吴。
  由征南大将军王昶(治所在河南南阳新野县)攻击南郡(湖北省江陵县);镇南将军毌丘俭(治所在河南省正阳县东北)攻击武昌;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时二人皆在寿春)率军七万攻击东兴,胡遵、诸葛诞下令各军搭建浮桥,连接濡须水两岸,在堤上扎营布阵,向东西两城分别攻击;城高墙厚,一时不能攻取。
  十二月十九日,东吴诸葛恪率军四万,昼夜兼程赴援东兴。诸葛恪命冠军将军丁奉,率吕据、留赞、唐咨担任前锋,沿山西上。丁奉对各将领说:“我们的行动太过缓慢,如果敌人占领有利地形,就很难对抗,现在,让我先行!”
  丁奉率领直属部队三千人,强行向前挺进。当时,正逢北风,丁奉张帆鼓浪,只用两天,便到东关(安徽省含山县西南),立刻进驻徐塘(东关东)。天气寒冷,大雪纷飞,千里冰封,一片银白;胡遵、诸葛诞等正在司令部摆设酒筵,欢乐痛饮。丁奉发现曹魏军的警卫部队人数不多,对部下说:“夺取侯爵,领取赏赐,正在今日。”命士卒脱下铠甲,扔掉枪矛,只头戴铁盔,手拿大刀、盾牌,赤身露体,沿着堤防而上。曹魏军远远看见,忍不住放声大笑,没有立即戒备。东吴军遂攀上堤岸,杀声震天,直砍曹魏军前哨各营。
  这时,吕据各军也已抵达,立即投入战场,曹魏军大吃一惊,四散逃走,争先奔向浮桥,浮桥却忽然中断,曹魏军跌落水中;没有跌落水中的,互相践踏,前锋指挥官(前部督)韩综、乐安郡(山东省邹平县东北苑城乡)郡长桓嘉等,全被斩杀,曹魏军死亡数万人。
  诸葛恪俘获辎重武器,堆积如山,凯旋而归。
  东面失败,曹魏西边的两路也迅速回撤。
  这场战役胜利了,但是,取得这场战役胜利的主要还是因为吴军行动迅速,特别是老将丁奉的奋不顾身,勇猛杀敌。然而,这场战役的影响却是那么深远。
  然而,这场战役对魏吴两国的影响却截然不同。在曹魏方面,司马师主动承担了错误,只是把自己的弟弟司马昭销爵,以示惩罚并没有追究其他一线将领的任何责任。这当然是司马师收买人心之举,但是也确实起到了“人人不仅惭愧,而且高兴”的局面,使得曹魏上层更加团结。
  而在吴国一方呢,这次胜利的效果却刚好相反,由于有了这次胜利,使得本来就刚愎自用的、自以为天下雄才的诸葛恪头脑发晕,以为曹魏不过如此,产生了轻敌之心,幻想着再来一次更大规模的胜利,实现自己叔父诸葛亮未竟的事业。
  48、二次交锋
  紧接着,就在嘉平5年(公元253年)的3月,吴国的诸葛恪就又发20万众,第二次向曹魏进攻了。
  与诸葛恪相配合,蜀国的姜维(此时,蜀国第一人费祎已经被曹魏间谍刺死)再也没有费祎的掣肘,也率领数万人马出石营(甘肃省礼县西北),包围曹魏所属的狄道(甘肃省临洮县)。
  有人对诸葛恪建议:如果深入敌境,可能民众会逃散,劳而无功;倒不如包围新城,引诱魏军前来救援,我们围城打援,可以取得大的收获。
  诸葛恪采纳了这个建议。—— 举如此大兵,你的战略意图是什么?还是象以前那样搞搞抢劫?应该不是。既然不是,那还听信这样的意见?
  司马师问虞松怎么办?
  虞松回答:今天诸葛恪如果全军而上,乘着锐气,足可以取得战果的;但是他却顿兵于坚城之下,等到他攻不下新城的时候,士兵都疲惫了,这样,他肯定要逃跑,所以说现在我们的将士不敢向前,在今天这样特定的情况下,不能不说对我方还是有利的。至于说姜维,不过是以为我们全力对付吴国,所以他才放心大胆地远来攻击狄道,想因粮于我,如果立即命令关中的全部部队前去救援,姜维会知难而退的。
  于是,曹魏帝国派遣太尉司马孚也率领了20万人马前去迎战诸葛恪;命令关中所有的部队去解狄道之围。
  很明白,在东线,司马师的策略就是,采取守势,不去救援新城,用新城作为消耗诸葛恪大军的棋子。而在西线,则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展开救援。
  事实证明,这样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时新城的守将是魏国的张特(字子产,魏国涿郡人)。士兵只有3000人。
  以3000对20万。
  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奇迹。
  张特帅军死死地守着新城。诸葛恪在城外垒砌土山,连着攻了三个多月,竟然没有攻下。
  最后,等到城池快攻下的千钧一发的关头,张特对吴国人说:我今天不想再打下去了。但是根据魏国法律,如果将领坚守城池超过100天,而救兵不来的话,就是投降,家里的老小也不被连坐;到现在你们已经攻击了90多天了,城中本来有4000士兵,死了一多半,现在剩下不到一半的人还是不想投降,等我回头好好劝劝他们,这是我的印信,给你们做凭证。
  吴国人相信了张特的话,也没有要他的印信,就停止了进攻。
  张特连夜把城内的居民房屋拆掉,用拆下的木材作出栅栏堵住了城墙的缺口。
  等第二天天一亮,吴国人发现城墙的缺口被堵上了,同时,耳朵里也传来张特的声音:我只有战斗而死,绝不投降!
  把吴国人气个半死。
  气归气,但是,城却还是攻不下。
  这次诸葛恪出兵是在3月,本来已经长驱直入魏国腹地,却听从不知道谁的计策,回军围了新城,围新城的时候是在5月,围到7月,天气暑热,不少吴国兵士得了传染病,拉肚子,最后,诸葛恪看攻不下新城,魏国的救兵也到了,开始退兵。
  这次出兵失利,使诸葛恪的名声大损。很快的,吴国孙峻借着众人的怨气,在孙亮的宫中设计将诸葛恪杀死。
  49、惊变(1)
  实践证明,司马师执政之初广纳各方贤才,不过是稳定政局的一种权宜之计罢了。司马氏父子在把握进退节奏上,都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师冷眼旁观着被自己推举出来的每个人的表现。
  曹芳逐渐长大,虽然还是那么贪玩,但是越来越象一个成年人,叫司马师浑身不自在。
  并且,有一段时候了,中书令李丰和曹芳常常单独密谈,虽然司马师在宫中安插了不少眼线,但也探听不出皇帝曹芳和李丰究竟说了些什么。
  “好话不背人,背人无好话。”
  李丰,字安国,原来是魏明帝东宫时的文学侍读,名气很大,甚至当时的吴国都知道。魏明帝死后,因为当权者以为他名过其实,就把他安排到郭太后那个永宁宫做太仆,不掌实权,但朝位却在司隶校尉、河南尹之上。李丰在司马懿、曹爽执政时任尚书仆射,尚书仆射虽然是执政官,但在曹爽专权时连尚书令司马孚都不掌权,尚书仆射当然也成为闲职。他经常称病,当时规定病休百日解职,他总是不到百日就暂时任职几天,然后再病休。人们评价:“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
  李丰不是一个勇敢的人,《魏略》称:“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所以,李丰在两大集团中间,两面讨好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司马师一向器重李丰,史称:“中书令李丰虽素为大将军司马景王所亲待,然私心在玄。”司马师执政后,在选任中书令时,任用了李丰。李丰是廉洁的,史料记载,生活只靠工资,皇帝的赏赐全部分给亲友,等到被抄家的时候,家无余财。
  《魏书》记载:李丰被杀的原因是和皇后的父亲张缉商量,拥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张缉为车骑将军,后被司马师发现责问李丰。
  根据史书记载,李丰是当场被司马师所杀,因此,李丰密谋如何如何,其实都是司马师罗织大狱以后诸人的“供词”,而这样的“供词”真实性又有多少,实在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接着我们就会说到夏侯玄的“供词”是怎么产生的了。
  所以,今天,我们也许可以说,这件惊天动地并引发了以后很多事情的案件,起因也许并不复杂,也许“供词”中所说密谋废黜司马师的举动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欲加之罪,也许事情的源头本来就只是因为一件偶然的小事——那就是,你李丰伤了我司马师的心了,我对你那么信任,把你从一个闲差弄称中书令,本指望你监督皇帝来着,你倒好,反过来和皇帝说的什么话,却不对我讲清楚!你反了你!。
  司马师绝对是一个刚狠的人,如今的他,不仅需要你忠于我,而且需要你所忠于的人只有我——如果不,那你就得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