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心理 > 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TXT下载

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作者:陈世清(现代)
栏目:励志.心理
类别:现代
大小:269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前言


  生活中有三个基本要素:自我、贵人、机会。其中,自我是前提,机会是目标,贵人是关键,贵人是自我把握机会的必经环节。诸葛亮之于刘备、关羽之于曹操、萧何之于刘邦和韩信……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与贵人的相遇可以作为机会来临的最大标志,生活中的任何成功都是“一半是我,一半是你”。贵人,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机会与贵人相遇,这将直接关系到人生的飞跃和发展。然而,贵人并不会自己走到你的面前。在人的生活中,好运也不会常伴左右。那么,是不是只要耐心等候,就能够找到贵人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不率先行动,以积极的姿态努力争取,贵人终将离你而去。
  一旦遇到了贵人,你的生活定会产生惊人的飞跃。在感觉到成功与幸运的同时,你自身的人格魅力也将不断地迈向更高的境界。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进一步讲,贵人不是一个人,而是所有对你热情帮助的人。我们可以把生活中所遇到的、对于你的生活和工作有着直接间接关系的形形色色的人,看成是你的广义的“贵人”。识别他们,扬长避短、避恶从善,才能合理地、充分地、有效地利用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关系网、“贵人网”。关系就是资源,就是机会,就是财富。生活不仅要认识你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你周围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大到寻找合作伙伴,小到向客户推销一个产品,或路见不平欲“拔刀相助”又不致掉进陷阱,也都要遇到品人、识人、知人、谋人的问题。谋人能力是人行动的指南针,是人生活的必备能力;提高谋人能力实在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谋人能力将寸步难行;有了谋人能力,我们不但可以“不惑”,而且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养人。格物可以致知,格人可以致大知、成大智。通过格物所致之知可以修齐治平,通过格人所致之知更可以成大事。事实上,格物必须以格人为途径,才能致真知。格人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以人为镜,以人为鉴,取人精华,弃人糟粕,修养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最终发展自己,实现自己。
  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强化自己的生活能力。生活就是从自我出发,经过贵人,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连续的过程;生活能力就是修身养性、做人做事、判断贵人、建立关系网、开发资源、把握机会的“活力”。本书之所以叫做“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就是想揭示一条通过寻找贵人使自我实现人生目标的捷径。

  一
  全面发展的人,是既坚持主体性、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又能够和社会和谐统一的人。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全面化过程,就是人和社会的主体化,人的主体和社会的主体的系统化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系统化的主体和主体的系统化,就是人和社会的主体性的要素、结构、功能的统一。
  只有人类化的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才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逻辑体系又是历史过程和结果。个体的历史和逻辑同类的历史和逻辑是一致的。
  二
  动物的本质属性是生物性,人的本质属性是自我意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创造性(自由自觉的劳动)。从动物中分离出人,从人中分离出主体,即是历史的客观进程,也是人对人(人的自我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的深化过程。在这里客观发展史同认识发展史是一致的。
  主体是人,但人不都是主体,只有所作所为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的人才是主体。正好像人是动物,但动物不都是人,只有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才是人一样。
  三
  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和提高的过程,就是逐步从动物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人的创造性的产生和提高的过程,就是由人转变为主体的过程。在这里,空间的横向差别同时间的纵向差别是一致的,个体的历史过程同整体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历史同逻辑是一致的。
  自我意识是主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个体是人类集体的前提和基础,正好像生物是人类的前提和基础一样。在这里的逻辑关系同历史关系是一致的。
  四
  在广义上,相对于自然界而言,整个人类都是绝对主体,在狭义上,只有人类的主体的总和,才是绝对主体。在狭义上,只有自然界才是绝对客体;在广义上,自然界和人类中非主体的总和的统一都是绝对客体。客体是主体改造的对象,人类非主体是社会的阻力。
  在广义上,任何“我”都是相对主体,在狭义上,只有具有主体性、创造性的“我”才是相对主体;在广义上,任何“他”都是相对客体;在狭义上,只有非主体的“他”才是相对客体。
  因此,狭义的绝对主体,就是狭义的相对主体的总和。
  五
  人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创造性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最根本特征,没有人的主体性,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甚至没有社会本身;缺乏主体性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社会的发展速度必然缓慢。对于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奋斗的自我意识的私有观念,从一般的意义不仅不能减弱,而且还应当加强。
  六
  自私自利歪曲了人的自我意识,或甚至根本不是人的自我意识。因为人的自我意识,作为人的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以创造性为本质特征的。以自我意识为指导,人满足自己的幸福只能通过向外部自然界来索取,而不能借通过横向来索取。靠横向来索取的私有观念,是动物的意识,而不是人的自我意识。只有动物才依赖外部世界现成的东西来生存,而不管这种东西是同类的,还是外部自然的。
  七
  人的需要有相对和绝对两个方面。所谓绝对需要,就是饮食男女;所谓相对需要,就是你高我低。
  相对需要即需要的比较。包括空间:横向比较;时间:纵向比较、现实和可能比较;层次:物质和精神的比较。
  人的需要的任何一个层次都有相对和绝对两个方面。其中一个层次的相对需要的欠缺,可以通过另一个层次的相对需要的满足得到弥补。相对需要使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具有综合的、整体的互相补充的性质。如果说人的各种绝对需要可以相对独立存在,因而可以也必须相对独立或分别予以感受和满足的话,那么相对需要则具有互相依赖的性质。
  八
  推动每个人活动起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根本动力,就是满足需要的愿望同需要即将满足的现状的矛盾,如果人没有满足自己需要的愿望,或者人的一切需要都实现了满足,那么人就不会活动起来,成为现实的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满足是自己需要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整个人类的理想就是实现世界大同;每个人的理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实践的目的,人们从满足自己需要的目的出发,运用一定的实践工具,作用于一定的实践对象,获取一定的实践结果,从而改变自己需要得到满足的现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这样,就使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这样做了,就使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都得到发展,从而使整个社会有机体都得到发展。
  九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和人的最高层次的本质是创造,而创造是在人的理想——“真、善、美”的指导下进行的。人的理想分为个人的理想和人类的理想,因而人的创造也分为自我创造和社会创造。在个人理想指导下的创造即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在人类理想指导下进行的创造称之为社会创造。理想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创造也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
  十
  妒忌的本质是比较,比较的本质是人生价值的比较,人生价值的比较的本质是人生相对价值的高低,而这种相对价值通过人的不同分工及在各自分工领域里的成就大小决定。由于不同使用价值可以通过换算而决定高低值,所以妒忌不仅仅可以发生在同行中,而且可以发生在行业间;不仅可以发生在同龄人中,而且可以发生在代沟间。妒忌,如果有好的制度的引导将产生竞争,导致生产力的发展。
  十一
  精神生活的满足不能抵消物质生活的欠缺,创造性的精神成果不能充饥和御寒,但精神生活的相对充实可以平衡物质生活的相对欠缺,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富人的高傲、掌权者的盛气可以并行不悖、鲜明对照、各不相让。我们既不能由此讽刺前者为安贫乐道,也不能由此攻击后者为作威作福。因为各自都“有恃无恐”:后者固然有充实的物质基础,前者也不全是生活在幻想之中。

------------
序:人的个性与社会性(2)
------------

  十二
  智力是人的意识系统的整体功能,如果说,人的体力是人的肉体系统的整体功能,那么可以说,人的智力是人的意识系统的整体功能,潜意识通过认识对智力起间接作用。能力(实践能力)是人的整体系统(包括人的肉体系统和意识系统)的整体功能。传统观点把人的显意识(狭义意识)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错误的,应该用认识因素和非认识因素来代替。智力是能力的一种,是一种功能而不是要素。人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自制力,思维力(理性和超理性)、记忆力、语言表达力、创造力。认识因素可以产生智力,非认识因素也可以产生智力,因为认识因素必然以非认识因素为基础。
  十三
  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智力开发,智力开发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开发。既然智力是意识系统的整体功能,那么我们要开发智力,就必须以整体上开发意识系统,处理好意识系统中各要素、层次、结构、过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充分挖掘作为意识系统的基础、萌芽的而又长期为人们所忽略的潜意识层次。
  人的各方面的智力,同意识系统中的各个层次和要素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每一方面的智力都是意识系统的整体功能。但意识的要素和结构的量和质的不同,可以影响和决定人的智力结构。这种决定不是单项线性决定,而是综合决定。如果说,智力是意识系统的整体功能,那么创造力是智力的综合。
  十四
  潜意识对智力作用大。以往的意识论中恰恰忽视了人的潜意识(人的需要、动机、欲望)是人的意识的最深层结构,因而不能从微观层面上对意识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意识和对象、和人的活动之间关系,缺乏必要的过渡和中介。
  十五
  意志能动性是认识能动性的升华,是最高层次的认识能动性,也是自我意识能动性和对象意识能动性的统一。意识能动性的最高层次、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意志能动性。
  十六
  对可能性的认识是事实真理,对必要性的认识是价值真理。对必然性(可能性和必要性的统一)的认识是整体真理,整体真理可以使人产生信心和决心,因此作为信心和决心的统一的整体真理可称为意志真理。意志真理是真、善、美的统一。意志真理再加上行动的策略、方案和计划等,再加上行动及其实现了的结果,就可称之为实践真理。
  十七
  意志是表明人对必然性的认识的程度,即自觉性程度的范畴,真正的自由就是意志自由,意志自由是人的自由,是人的主体性程度的最高体现。
  意志是标志人对自己行为的目的的自觉性程度的范畴,它不但表现在目的(理想是广义的目的)的选择和制定上,而且表现在实现目的的行为上。
  十八
  人格,就是人的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就是人的主体性,就是人性。所谓人格高尚的人,就是素质高的人、主体性强的人。所谓降低人格、不要人格,就是从事素质差、缺乏主体性行业的人;所谓不要人格,就是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的人。
  性格,就是人的行为模式。人的个性,是每个人的具体性格,是人性的普通、一般、特殊、个别的统一。
  人格和性格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
序:人的个性与社会性(3)
------------

  
  十九
  目的是上升到显意识的需要,是自觉地意识到的需要,是对需要的认识。目的使需要有潜意识上升到显意识。目的可以产生满足需要的行动的自觉的动力。
  理想是需要的全面满足的认识。全面是相对的,因而目的和理想的区别是相对的。但总的来说,目的和理想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态度是人的行为倾向,是人的意识向行为转化的中介,因而从一个人的态度可以综合看出一个人的意识(包括智力)状态,并推测他的行为方向,也即:态度是一个人的意识状态和行为方向的“全息元”。
  二十
  潜生意识、潜化意识、显意识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潜生意识转为潜化意识,潜化意识转为显意识,通过升华。显意识转为潜化意识,通过抑制和积淀。潜化意识转为潜生意识,通过遗传。
  潜生?潜化?显意识的双向转化是同时进行的,通过这双向转化,实现人和环境、主体和客体、内环境和外环境、意识和社会存在、人和社会关系之间的转化,从而双方都得到发展。
  二十一
  人的全面发展或人的发展的全面化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趋同”和人与人之间的“趋异”的双向同步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性的发展。人的个性和社会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十二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靠自己的个性和别人产生亲和力、靠自己的主体性同别人交换劳动中“合群”,成为社会的人。
  个性和亲和力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在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亲和力(合群)以缺乏个性为基础;在社会发展的较高阶段,亲和力以人的个性的高扬为基础。个性和亲和力的对称关系既是社会发展的标准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在和谐社会中,人的个性和亲和力相辅相成,同步增长。
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