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心理 > 经赢你的大学TXT下载

经赢你的大学

作者:孙虹钢(现代)
栏目:励志.心理
类别:现代
大小:167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深职场顾问,图书、报刊、电视、网络等内容策划人。前程无忧(www.51job.com)《人力资本》月刊、北京《前程周刊》执行主编,团中央青年就业指导专家,CCTV“对话”、CCTV“激情创业”、CETV“中国职场”、CETV“命运函数”等电视栏目策划及出镜专家。撰写、编著的图书有:《老板这边,员工那边》、《普通人不普通的6种模式》、《未来10年热门职业》等。
杨开


全球职业规划师导师(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 Instructor,GCDF Instructor),美国职业发展协会(N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认证CDF培训师,北森公司资深职业咨询师,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硕士。在《中国青年报》、《Lady格调》、《职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等报刊上发表过多篇专业文章。
张琼文


资深才商培训师,国家人事部人力资源经济师,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指导师,国家教育部“就业新干线卫星直通车”主讲嘉宾,多家培训、咨询公司特邀讲师,多家报刊的职业指导专栏顾问。基于多年培训经历,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设计出一系列适合于企业人员、高校学生的教育培训课程,如“大学生职业转型训练”、“大学生择业创业指导训练”、“自己成就自己”等。曾多次在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移动等大型企业主持相关培训。研究、咨询领域主要有:职业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生职业转型、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个人成长训练等。
李金保
博思人才网首席职业顾问、高级猎头顾问及《大学生参考》特约职业顾问,中国首批GCDF培训学员。先后在《郑州晚报》、《人才周刊》等媒体的职业顾问专栏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
双齐


本名王占军,现任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编辑,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人事部北京高扬职业教育中心特聘培训师,北京智慧之光咨询有限公司特聘培训师,北京博诚慧恒咨询公司特聘培训师。长期关注劳动法制、成功求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策划并编写《你将来做什么》(教育部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编)一书。
时健
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认证高级培训师,中国对外人才开发咨询公司人力资源经理,中国国际人才市场人事代理及人才派遣部经理。

前言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从1999年起,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开始逐年递增,研究生扩招幅度也逐渐加大,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呈跳跃式增长。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38万。


不断上升的扩招数字,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在校的大学生们必须更早地审视自己的就业之路。激烈的市场竞争,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也使得初涉职场的大学生们再度陷入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与困惑。在象牙塔里所进行的传道授业,已不足以解答当今大学生们正在面临和即将面对的职业问题。然而,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进行主动准备和及早规划。学生的身份、生活的阅历使他们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同样也缺乏对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危机意识。这样的结果,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和就业后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一些人甚至因此造成心理问题。


因此,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知识教育固然是根本,但就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样也迫在眉睫。诚然,就业前临阵磨枪的包装以及面试时高超精妙的技巧能够帮助一部分怀着侥幸心理的人“过关”,但其后的职业发展,却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更多的成功者,无论是求职还是创业,依靠的则是厚积薄发的实力,积极端正的心态。鉴于当今社会环境及校园教育现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性越发凸现。


我们从现实生活中筛选了17位大学毕业5年内的年轻人,记录下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心路历程,包括他们的大学生活、求职经历、创业故事,展示了他们对待大学生活的不同方式和态度,对待学业和职业问题的不同价值取向,以及基于这些“不同”所呈现的发展现状:或成功,或失败,或在奋斗,或正迷茫。
同时,我们还对17位主人公的经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提出了切实的建议,为在校大学生适时进行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应该说,这本书是一本指导在校大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的素质教育读本,也是一部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励志和就业指导图书。17位师兄师姐真实、鲜活、生动的故事,就像17面镜子,相信在校大学生们定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及早地审视自己的未来,更好地经“赢”自己的大学!

“孤独飞翔”的作家梦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个人档案:
陈海,男,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京华传媒网创始人。
2005年8月。
北京。
新华网(www.xinhuanet.com)与京华传媒网(www.jhcm.com)联合对外宣布,两家机构将共同推出“中国传媒商务频道”。
业界很快对此做出回应。有专家认为,此次合作开创了中国传媒行业垂直门户网站与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战略性合作的先河,这必将对中国传媒产业与商务合作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新闻的制造者是刚进入而立之年的陈海—京华传媒网创始人。经过3年多的运作,他开创的京华传媒网已经成功转型为中国传媒商务门户网站,成为中国传媒网站第一品牌。如今,这样的好消息已经不能再令陈海激动了,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事。对他来说,这次的合作仅是一个新的起点。他所筹划的未来是,使他亲手开创的京华传媒网成为中国传媒商务合作的“第一”也是“惟一”品牌,而这意味着,在业界将不再有同类网站能够与京华传媒网相抗衡。
成为“第一”和“惟一”,这是陈海在大学时代就已形成的独特思维和行为准则。大学生、中学教师、财经记者、创业者……这些社会角色的转变,概括了陈海的心路历程。
“孤独飞翔”的作家梦


这次毛遂自荐让陈海受益匪浅。刘继明向杂志社推荐了陈海的作品,而杂志社也以重磅推出。脾气相投的两个人成了关系很好的朋友,陈海一下子进入了文学圈,见到了许多作家和文学家。大家经常一起讨论文学现象,研讨文学问题。1997年,陈海的这部中篇小说获得了“路遥青年文学优秀作品奖”。当作家,对陈海来说似乎成了最理所当然的事。


世事往往阴差阳错。1995年,当陈海接到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单时,他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喜悦。虽然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但这样的结果却与陈海多年以来的北大梦相距甚远。一直到新生入学,他到学校报到注册,漫步在位于武汉桂子山上风景旖旎的校园时,他的心情才有所平静。学校严谨的学术环境、浓郁的人文气息逐渐填补了他的失落,陈海心怀多年的文学梦开始微微抬头。


“惟楚有才”。湖北是个出才子的地方,方方、池莉、邓一光、刘醒龙、刘继明……无一不彰显着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酷爱文学的陈海心怀憧憬地进入到中文系。大学前两年,陈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文学作品的养分,梦想着像家乡的作家们一样,日后能够推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在图书馆,他广泛涉猎古今中外众多大家的作品,包括后来成为他忘年之交的中国两位名作家的作品。这两位作家,一位是中国新生代作家代表人物、湖北省作协专业作家刘继明,另一位是他到北京后结识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文学系主任、著名作家刘毅然。


1997年夏天,陈海开始创作他的第二部中篇小说《孤独飞翔》。在完成创作的第二天,他便迫不及待地怀揣文稿、抱病直奔湖北省作家协会,准备找熟悉的编辑谈稿。刚进作协大楼,一个披头散发、衣着随意的人迎面走来。陈海乍一看,觉得面熟—这不就是刘继明吗?他曾多次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他的照片,现在对方如此真实地从对面走来,陈海觉得好像见到了久违已久的朋友,忍不住张口叫住刘继明。


刘继明回过头来,有点惊讶地看着这位素不相识但却准确叫出自己名字的人。陈海上前几步,在自我介绍后,他递上自己的稿子,直率地说希望得到他的指导。刘继明是个开朗而不拘小节的人,他被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执着所感动。刘继明把陈海叫到自己家里,沏上一壶热茶,开始了关于这部小说的对话。谈话结束后,刘继明握着陈海的手,郑重其事地对他道别。


这次毛遂自荐让陈海受益匪浅。刘继明向杂志社推荐了陈海的作品,杂志社也以重磅推出。脾气相投的两个人成了关系很好的朋友,陈海一下子进入了文学圈,见到了许多作家和文学家。大家经常一起讨论文学现象,研讨文学问题。1997年,陈海的这部中篇小说获得了“路遥青年文学优秀作品奖”。当作家,对陈海来说似乎成了最理所当然的事。

铁肩担道义的“内参记者”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放弃了文学梦的陈海更喜欢当记者写新闻报道的感觉—一针见血,每一个字都充满力度,令人血脉贲张。而这些视角独特的新闻报道也让他得到了作为大学生的最高荣誉—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
升入大四,严峻的就业压力让陈海开始觉察到不寻常的危险讯号。因为当时文学期刊的不景气,一心想当作家的他逐渐认识到,根本没有文学期刊敢要应届大学毕业生。


陈海转移了目标,开始发一些更加“现实”的文章。从作家到记者,这个转换并不困难。陈海很快就得到给当地最畅销的报纸—《武汉晚报》写稿的机会,并且一开始就写内参—这也许是陈海写作水平的体现。要知道,内参都是给领导看的,而且所反映的大多是社会的阴暗面,这更需要写作技巧与能力。


“我天生对社会的阴暗面比较敏感,所以当时所写的内参主题常常涉及到大学生思想危机、大学生同居堕胎、校园暴力等问题。用小说家的眼光看大学这个小社会,其实很有意思。”鲜活的内容和犀利的文风使陈海得到了内参主编的赞许,并和他长期约稿。当时,陈海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只是刚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的兴奋感令他投入了所有的激情。


一个学生因被怀疑偷了同学钱包,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被学校开除了。在了解到这样一个线索后,血气方刚的陈海马上收拾行囊,买了张车票直奔事情发生地—孝感。“怎么能够因为毫无证据的怀疑就随意处罚人呢!”陈海很气愤。


当时他的身份还是在校大学生。有记者证,没有介绍信,陈海就这么硬生生地闯到了那所学校。在找到学校学生处处长后,他们一聊就是一下午。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采访完校方后,陈海觉得自己还应该找到那名已经被开除的学生。可是学校方面不提供该学生的任何信息,在人生地不熟的外乡找人谈何容易?


陈海心里直犯嘀咕:虽然孝感只是个地级市,但要找一个只知道名字的学生,简直就是大海捞针。怎么办?难道就此宣告这篇报道泡汤?不服输的陈海静下心来,把手中的信息仔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在只字片语中寻找着蛛丝马迹。果然,他发现这名学生曾经联系过一家律师事务所。陈海马上利用114查号台找到那家律师事务所的电话,费尽周折地联系到当事律师。在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并取得了律师的信任后,陈海最终和那个学生取得了联系,这次采访任务圆满告终。


直到今天,陈海对自己的这次采访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后来我每次在应聘记者时,都会把这件事说给招聘人员听。当时在那样的情况下我能找到那个学生,的确是觉得挺自豪的。”这篇报道后来被《法制日报》以头版头条刊登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甚至惊动了湖北省教育厅以及那位学生所在学校的领导,他们亲自给陈海打电话询问此事。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放弃了文学梦的陈海更喜欢当记者写新闻报道的感觉—一针见血,每一个字都充满力度,令人血脉贲张。而这些视角独特的新闻报道也让他得到了作为大学生的最高荣誉—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


由于在校期间的“离经叛道”,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甚至学校的领导都知道了陈海这个人。一次,他在以特约记者的身份采访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著名大学者王庆生先生时,他将自己的经历绘声绘色地侃了一通。王庆生校长听罢后笑着说:“不错,我们学校还有这样的人才。”“其实这是我‘自我推销’的方式,否则全校有这么多学生,校长又那么忙,怎么可能认识你?那可是副部级干部呢!”陈海笑着解释自己的大胆行为。事实上,王校长后来也一直关注着陈海的成长,直到他离开武汉赶赴京城。在陈海的毕业纪念册上,王庆生先生写下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祝愿。


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多数大学生似乎更愿意采取一种被动的方式来接受别人的注意、赏识和认同,最后往往落得“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境况。实际上,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与那些懂得表达、懂得表现自我的人接触。向目标对象有技巧地进行自我推销,这是无数大学生需要补的一堂课。

应聘北京的敲门砖
经赢你的大学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