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经赢你的大学:校园励志实录

_3 孙虹钢(现代)
由于艾瑞克的中文基础不好,刚开始的时候,有时马锐一个小时只能教他两个汉字,感觉相当轻松,交往也相安无事。而不久后,一件小事却给马锐上了生动的一课。有一次,艾瑞克说想买一些空白的学习卡片,把马锐教的汉字写在上面,便于随时学习。热心的马锐一听,随口就允诺说:“我帮你买吧,下次上课给你带来。”
可到了下一堂课,急冲冲赶来上课的马锐早把许诺代买学习卡片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一进艾瑞克的宿舍,艾瑞克张口就问:“马锐,你上次说的学习卡片帮我买来了吗?”爽朗而不拘小节的马锐这才想起来,赶紧笑着,回答:“对不起,艾瑞克,我忘了,下次再给你带来。”马锐以为此事稍加解释就可以,谁知对面的艾瑞克脸色越来越差。他一看不对劲,马上补救说:“我现在就下去给你买吧。”说完就三步并两步地跑下楼,买了一叠空白卡片,交给艾瑞克。
“我这才意识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如我答应艾瑞克帮他买学习卡片,如果是中国人,即使忘了,解释清楚也就过去了,而西方人却会觉得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从而对你的整个人品怀疑起来。”
又有一次上课,他和艾瑞克约好在友谊宾馆门口见面。友谊宾馆有两个门—东门和北门,经验不足的马锐当时忘了说清楚在哪个门见面。约好的时间到了,马锐准时赶到东门,四处张望却看不到艾瑞克的影子,等了一会儿才想起还有一个北门,就赶紧骑着自行车奔向北门,远远就看见艾瑞克一脸不耐烦地站在那里。一见面,艾瑞克就说他已经等了20多分钟。他以为马锐迟到了。
虽然零零碎碎的小事对他们的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马锐也从这次家教中受益匪浅。中西方文化和观念的差异,使他不断地纠正自己行为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很快,艾瑞克给马锐上的课就得到了货真价实的考验。当时马锐通过一个渠道开始卖《牛津词典》,当时的市场价是88元,通过熟人,他半价就能拿到。一直认真学习英语的马锐非常清楚,在大学里,《牛津词典》是当之无愧的抢手货。他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北京高校大概有20万名大学生,哪怕只有5%的市场份额,每本赚10元,也会有很高的利润。于是,马锐拉了几个同学入伙,准备大施拳脚赚上一笔。
新学期开始了,马锐找了几个学生在校园里沿途推销,生意不错,接下了不少订单。谁知约定取货的那天下午,供货商却说货来不了,只能搞来盗版的。对方还劝他,“反正看上去和正版的差不多,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卖了。”
听到这番话,马锐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欺骗学生、不讲信用吗?当时他已经发展了不少的学生下线,策划了半个多月,如果货到不了,这些学生就等于白忙了一场。马锐当机立断,匆匆骑上自行车,飞快地赶到北大附近广为人知的 “国林风”书店,一冲进大门张口就问:“你们有多少《牛津词典》?我全包了。”
近百元的词典被一个人全部买下,连卖了多年书的售货员都瞠目结舌,以为自己听错了。清点完后,一共有40多本,店主给给马锐打了个8折。就这样,马锐的第一笔大生意以赔了200多元告终。
顺利求职:关键时刻的再次破门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优势并不明显的马锐剑走偏锋,真诚地写了一封求职信,和自己的简历一起寄到报社的人事部,这个少见的求职方式。正是这封求职信让他赢得了面试的机会。
走过疯狂打工的大二,马锐在大三时开始收敛了,开始老老实实地学习。这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读MBA的不实际性,于是就放弃了这个宏伟大志。茫然的他开始准备和周围的同学一样,出国留学。
因为准备太迟,申请国外的大学已经来不及了。大三下学期,马锐又懵懵懂懂地和周围的同学一起,投入到考研的大军中。“这个时候我才从梦想走向现实,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认真地考虑自己的未来。”读中文专业的他意识到,媒体是相对比较市场化的领域,也许更符合他的个性和定位。缺乏新闻专业知识的他自觉底气不足,于是准备通过考研来充实自己。
和很多大学生一样,由于对于职业生涯缺乏必要的判断和规划,走了不少看似出路的弯路。留学、考研、考公务员……形形色色、名目繁多的考试看似火爆,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大学生们的盲目和对整个社会在认识上的单一。
第二年3月,考研的成绩也下来了,一门专业课不及格也宣告着他研究生梦的破灭。他只能找工作了。
当时他有三两条路子个选择:一是第一种是离开北京,远赴边疆,;二是还有一个就是去出版社,。两条路子个机会好象好像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他的媒体梦想,但又似乎都存留有遗憾。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之际,一份新改版的报纸号称投资1亿的新改版的报纸,轰轰烈烈地开始招兵买马,气势恢宏的驾驶这令饱受求职之苦的学生们“趋之若鹜”,纷纷投送简历。
优势并不明显的马锐剑走偏锋,真诚地写了一封求职信,和自己的简历一起寄到报社的人事部,这个少见的求职方式。正是这封求职信让他赢得了面试的机会。实际上,马锐的求职方法暗合了应聘的一些规律,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在求职时一般采取用平信直接投寄简历或者发电子邮件的方式投送简历,这样的话,除非实力超强,否则这种方式很难给招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时候,求职时除了实力的较量,往往在细节上能决定胜负。
通过笔试和面试,马锐被这家报社聘用,除了如愿以偿地做进入媒体机构,而且还是做一家财经类的媒体,况且而且还能解决了北京户口,用他的话来说,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
马锐再次在求职的关进键时刻轻松破门,。虽然还没毕业,但他的热情已经空前高涨。当时他主要跑负责采集医药卫生类的新闻,为了得到第一手的资料,他投入了百分白百的精力,。白天,他很早就赶到各所大医院,中午和医院的工作人员一起吃饭,晚上回到报社交稿,常常加班到11、2深夜点。
就这样,马锐从4月干到7月,就在一切生活似乎走上正轨的时候,马锐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当时,由于这家报纸改版后定位不准,版面再次受到发生调整,马锐清楚地感到改版后的报纸和自己的新闻理想有所冲突,。这年毕业那年的9月,按捺不住的他径直找到社长,说要辞职。这个时候,他的户口还在办理之中,虽然单位领导一再提醒他要仔细考虑,但马锐还是执意离开。于是,当初毕业时的的“完美结局”以失业和户口打回原籍而告终。
失落后的再次冲击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很多事情可以提前规划,但是你无法预知未来。”今天,因为成就感而越来越自信的马锐对自己的过去有了更客观的评价。
和球场上的不少精英一样,辞职后的马锐的状态也不太很不稳定。,辞职后的这时他再次想到考研,和几个朋友住到一起,又回到了住上下铺的日子。11、12。十一二月,正是考研的冲刺阶段,但而马锐由于情绪低迷落看来依然不顺,最终因一门专业课又有一门没及格而名落孙山。
实际上,不少大学生或者职场新人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就业—,考研—,就业—,考研,对社会的不适应和对自身定位的不准,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和考研的选择中摇摆不定,把过程当作目的,混淆了两者的界限。
辞职后,半年没有收入,本来积蓄就不多的马锐已经身无分文,而父母对于他在工作上的得而复失也极不理解。垂头丧气的马锐不愿找家里要钱,最后甚至到了连回家的车票钱都凑不出的地步。2003年春节前夕,他好不容易找朋友凑足了车费,回家向父母借了500元,重回北京找工作。
此时,马锐的梦想依然是进入媒体工作。碰巧一份新的周刊正在创刊,有着半年媒体工作经验的马锐前去应聘,和招聘人员一拍即合,并负责这份刊物最重要的两个栏目。“那个时候我每周要写七八千字,十分辛苦。”然而,回想起那一年的工作经验,马锐至今心存感激。他开始学得“踏实”,在采访前努力做足功课。在做人物采访之前,他对此人所从事的行业、背景都了如指掌,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压力越大,成长越快,这一年的收获特别大。”
对于人际关系尚不宽广的他来说,如何联系到采访对象是一个重大考验。每一次采访热点人物,马锐都多方联系,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关系,终于保证了40期周刊期期没落下。1年下来,署着他名字的稿件已经有15万余字,对此马锐既满足又骄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马锐的媒体梦似乎还是不太顺利。一年后,这家周刊因为香港人撤资而倒闭了。
何去何从?再次失业的马锐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坚持自己长期以来的理想,继续做媒体?还是顺应现实,选择现成的工作机会?当时新浪网正好有一个机会,马锐以为如果做网络,就意味着放弃当时的理想,有朋友劝告,别这么天真了,工作最要紧。马锐一咬牙,选择了新浪。从平面媒体到网络媒体,马锐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大起跳,他开始对网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最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对于自己的事业,马锐第一次有了完整的规划。
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有了人生规划的马锐不久后再次跳槽到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全力推出自己策划的招聘服务。“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提供更加专业的人才招聘服务,在产品本身,我们提供了很多不同于目前其他人才网站的功能,更加方便企业选择人才,也使求取者能较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对逐渐找准定位的马锐来说,任何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坚持、能否创新、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片面追求工作单位的名气,却忽略了个人价值和能力是否能与之匹配。“宁为凤尾而不做鸡头”的观念其实是一种虚荣,它使相当多的大学生陷入了求职的瓶颈。“很多事情可以提前规划,但是你无法预知未来。”今天,因为成就感而越来越自信的马锐对自己的过去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与命运也许都不能完全把握,你所能把握的就是个人在某个领域的积累和思考。“中考、高考、就业,在这些关键点上我都抓住了机会。”对于马锐而言,除了临门一脚的幸运,他所具有的还有抓住临门一脚的实力。
专家点评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代价或许就是经验
点评人:杨开
马锐虽然有着不断随风改变的目标,好像和很多大学生一样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但他所具有的坚持与探索精神、敢于放弃的魄力使他的职业发展方向正在逐渐清晰。马锐曾经走着一条中国大学生并不陌生的路: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学了自己一点感觉也没有,甚至是讨厌的专业;周围人都说大学期间应该多实践,所以一、二年级时只要能参加的活动都参加;到三、四年级开始真正为前途着急,出国还是考研,打工实习还是多考认证?实在拿不准就一锅烩。看上去忙忙碌碌的大学四年过来,当迈向社会的大门时,依然感觉自己什么也不会,说不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这些经历并非全无意义,但是如果大学生早点有职业规划的意识,也许能少走很多弯路,马锐毕业后的职业探索也许不会付出那么多的代价。
在职业规划发展的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小孩子从六七岁就开始有职业生涯的教育,他们有比较多的时间通过各种活动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父母也会很好的支持他们。而在目前的中国,职业规划的普及程度还很低,没形成有意识的教育,单纯的应试教育又使学习成绩成为了学生惟一追求的目标,而大部分父母更视学习之外的事情为洪水猛兽。所以甚至有些学生到了大一、大二还认为,师哥师姐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大学期间没有好好学习。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参加业余活动来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所以到高考报志愿时,只能凭家长的“金玉良言”,或通过对从未接触过专业的一厢情愿来报志愿。所以出现像马锐这样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学着并非自己真正感兴趣专业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说高中生还是懵懂年少,人生重大决策,如高考等多半还需听父母之言,那么上大学后,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了。这时你可以选择抱怨别人为你选错了路,或者当初为什么没碰上名师指点,也可以选择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的行动,以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发展。如果你选择后者,也许我下面的建议对你的生涯发展会有所帮助。
首先,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生涯大师舒伯(Super)认为,人在15至24岁间处在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活动、社会活动或兼职工作对自我能力、角色和职业做探索,主要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对于中国的大学生,上大学前普遍缺乏职业兴趣的探索,所以大学期间可以利用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尝试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因为是在探索阶段,所以参加的活动,或选择的社会工作可以有比较大的弹性,让自己有多一些的探索空间。马锐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参加了很多活动,其实是个很好的开端,但是“哪些是能够真正给他带来乐趣或成就感”呢,他并没有很好地反省与总结,所以最后,他未能将自己的职业兴趣明晰出来。所以想让自己的职业兴趣在诸多的活动中具体化出来,需要在参加每一项活动时,细细体会自己的感受和能力所在,逐渐将精力集中于自己有比较愉快感受或成就感比较强的活动上。对于那些缺少任何兴趣的大学生,多参与一些活动,也可以很好的培养兴趣,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其次,学习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小时候我们听童话故事,故事里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这样的故事听多了,我们眼中的世界也变得只有两种颜色:黑色和白色。所以一旦我们学了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眼前的路也似乎只剩下两条:或者换专业,或者漆黑一片的前途。但换专业又谈何容易,难道还真要退学重考吗?于是似乎只剩下了一片漆黑的前途。但这时如果我们看到黑与白之间还有更宽阔的灰色带,也许我们可以更积极地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看重学历的社会中,即使我们不喜欢的专业,学习它至少也可以为我们带来一张社会承认的文凭;从更积极地角度来看,其实一个专业的学习需要一个人的很多能力。一个专业所包含的课程也能够培养一个学生不少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或多或少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将会有所帮助。另一方面,当我们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时,是否我们还可以选择如何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呢,可以用来从事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呢,而这所谓的兴趣一定是经过实践认识到的。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论是大学还是今后工作中,我们都不能得到理性中的完美发展,只能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
第三,建立成就事件档案。一个人能够考上大学,能够顺利完成四年的课程,顺利毕业,这一点本身就表明,他在某方面具备相当的能力。同时,很多人在大学时曾经参加过各种社会实践的锻炼,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也让他们学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可是当面对面试官时,当被问起个人的特点和长处时,似乎这些经历完全不见了,个人的特点变成了千篇一律的“能吃苦、能与人相处、善于合作,善于沟通,做人积极,勤奋好学”等等。当然,任何单位都会喜欢能吃苦、成长快、善于与人相处的员工,但个体之间一定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所说的事情会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同样是吃苦,有的人是指他要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并且节衣缩食,而另一个人的意思可能是,他要放弃很多的娱乐和休息,把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某样东西。捕捉到这些差异,准确而鲜明地表达自己,一定比千篇一律的描述,更加生动,更富有感染力并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那么你真的了解自己的一些特质吗?你有办法向别人,比如一个面试者,描述你的这些特质吗?如果坚持记录令你骄傲或有成就的经历,一次奋发、一次失败、为某个目标奋斗的历程,记录每一个特殊的经历中表现出的你与众不同的能力和素质,并将它们建立成档案,这个档案将成为令你为自己自豪和在求职中胜出的理由。
最后,避免盲目的考证或考试。马锐冲刺过很多目标,考公务员、考研、读MBA等等,大学生确实比较容易陷入各种热门的考试中。也许是因为大家觉得大学教育太普通,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深造或者认证,才能真正成为精英。诚然,获得深造或者通过认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获得理想工作的成功率,但当目标不明确时,更容易像马锐一样似乎也付出了,却很少得到结果。因为人是匆忙和浮躁的,心中关注的是考过了、拿了证书是不是真的有好出路,对知识本身却缺少理解。这不仅使学习本身变得很痛苦,而且往往无功而返。所以建议大学生在想考证、考研或考GRE等时,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兴趣到底是什么,自己的追求是什么,想得到的理想工作一定通过这样的考试或继续教育才能获得吗,还是还有其他的可能途径?
得到一份工作或许能体现一个人的实力,也就是临门一脚。将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很注重如何得到一份工作,以及得到一份高薪或者知名企业的工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素质,所以各种企业的面试题和应聘技巧集锦,简历如何制作等等的文章都颇受大学生欢迎。诚然,这些很重要,但是得到一份工作并非是终极目标,而仅仅是个开始。得到一个可发展的职业,才是一个人应当追求的目的,所以尝试规划你的大学生涯,即使在刚毕业时不能找到一份所谓理想的职业,但请相信你已经开始推启理想与现实之门。
工厂里的研究生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个人档案:
王春洋,男,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任职于SMC(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理工大学液压专业学士、自动控制专业硕士,一口流利的日语,曾在中科院某研究所任职两年……有着这样背景的王春洋却是以工人的身份进入SMC(中国)有限公司的,而且一干就是7年。他说:“学工科的学生就应该从事实际的生产工作,这不仅是国家所需、行业所需,也是我自己的选择。”
现在王春洋回忆起大学生活还经常说:“我总是想,如果时光能够流转到大学时代,我应该做些什么。真希望多几个来回,再圆几个梦。多看些书、多交些朋友,哪怕是多看几部电影也好。现在看来这只能是梦了,希望还在象牙塔里的师弟师妹毕业后不要有我这样的遗憾。如今的学习条件越来越优越,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充实自我,为未来打拼进行知识财富的储备,这样才不枉费青春,人生才不会有缺憾!”
旧意义上的好学生
“能为大家服务我觉得挺高兴,毕竟聚在一起不容易,能为同学们做点事,以后回忆起来也会觉得很充实、很快乐。”
大学生活是活跃而有序的,激昂的青春使校园的空气都充满着活力。然而,和那些繁忙的“校园活动家”们相比,王春洋的大学生活应该说是恬静而有条理的。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由于高中的学习基础好,他在大学的学习成绩依然保持在中上等。然而,好强的个性促使他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还像高中时代那样,他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在了学习上。
虽然好学,但他并不是木讷的“书虫”。凭着从小练就的书法特长,他在学生会担任了广告设计和策划的工作。“这些事情是我以前所没有接触过的。在学生会工作使我得以有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同学交流,大家在一起做事很快乐,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大三以后,专业课增加了,好学的王春洋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学习上。他将学习与兴趣相结合,参加了物理实验班。他说:“我一直比较喜欢物理,上高中时还喜欢天文。考大学时,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放弃了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就业范围比较大的工科专业。”在试验班里,王春洋做了许多实验。当时在实验中所运用的调查研究方法,对他后来在工厂的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因为实验项目一般是自己选择、自己准备工具、自己写总结报告,这些逐渐锻炼了王春洋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学习成绩为人称道外,宽厚、热心的他还被同学们称为“老好人”,因为他帮助别人从来都是不遗余力。也正因这样的口碑,在选班干部时,王春洋被推举为生活委员,管理班级的后勤事务。
这个琐碎的职务他一干就是三年,却在大四时意外升了官—当上了班长。王春洋说:“快毕业了,大家都忙着找工作,没有人管理班级事务了。大家觉得我学习成绩好,找工作不发愁,又一贯热心,就推举我当了班长。”关于这最后一次的任职,王春洋笑呵呵地说:“能为大家服务我觉得挺高兴,毕竟聚在一起不容易,能为同学们做点事,以后回忆起来也会觉得很充实、很快乐。”
第一份工作是“跳板”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其实当时并没有想着把这个工作作为跳板,只是想让自己的知识层次和专业水平上一个台阶,填补自身的不足。但这两年的收获真的很大,可以和后来两年的研究生学习相提并论,甚至还有过之!它让我明白了并不是只有上学才能够学到真本事,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
大学四年转眼即逝。在就业和考研面前,王春洋选择了后者。然而,最终他以几分之差落榜了。“我总结原因,是马虎了。当时也是年轻气盛,觉得就算考不上也无所谓,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
考虑到父母亲身体不好,回到他们身边便于照顾。于是他最终回到了沈阳,在中科院沈阳科技研究中心开始了自己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真空仪器,虽然新入门的王春洋对工作还有些生疏,但机会却悄无声息地来临了。王春洋说:“当时所里正在搞一套生化仪器,正好需要有人来做原始资料的翻译工作。因为我的英语比较好,我的一位师傅—也是对我的专业影响很大的一位师傅—选中了我,让我帮忙翻译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参与,他慢慢对这个专业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他平时接人待物、为人处事的态度和作风,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时,他的师傅问他:“你能不能接我们的这个课题?”王春洋一口答应。就这样,他成了课题组的一员。
后来,在完成这个课题的同时,他还做了一些机械设计和电器设计方面的工作。他大学的专业是液压,研究所的专业性质又是机电结合的,所以,王春洋百分之百地发挥了他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在研究所工作的两年时间,他觉得自己的专业技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在研究所工作不久,单位领导就让王春洋独立负责一个研究课题。随着工作量的增加以及工作难度的加大,王春洋渐渐感到继续“充电”的必要性,考研的想法再次出现他的脑海里。他说:“虽然日常的工作比较紧张。但我都是按要求完成。那段时间白天做课题,晚上继续加班,经常是持续到深夜十二点。虽然研究室是弹性工作制,但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那段时间很辛苦,我经常是在凌晨加完班后再看一会儿书,两点钟睡觉。”
工作忙碌、生活紧张,考研和努力工作的想法在王春洋心里却始终如一,尽管这两个目标是有所冲突的。他说:“当时工作真是很累,但我坚持下来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考验。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说,对工作负责与否是一个人品格的标志,责任心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不管能力有多强,也难成大器,而且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最让王春洋感动的是,当时研究所很多四十五六岁的师傅们也陪他一起加班。“包括我考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那一天晚上,我还和我的师傅加班一直到深夜。师傅对我很好,我觉得自己做事也要对得起师傅,这是一个人基本的品行。当时单位里的同事非常支持我考研究生。记得我走的时候,大家还拍着我的肩膀说,以后还要回来啊。在这个文化和学术气氛都很浓厚的机构,我从师傅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都是清华、科大毕业的老一辈大学生,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而且对工作非常负责。他们身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也对我有很大影响,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而这也是我决定继续深造的原因。”
在研究所工作的这两年,王春洋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说:“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比较简单,参加工作以后,我发现通过实际工作更能够实现很多有益的知识积累。比如,当时研究所从德国引进了一套专业技术,很经典。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消化德国的技术,然后才能做一些改进和完善。这使我提高很快。后来,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所出现的有关电路方面的题目,我都能够轻松应答。其实当时并没有想着把这个工作作为跳板,只是想让自己的知识层次和专业水平上一个台阶,填补自身的不足。但这两年的收获真的很大,可以和后来两年的研究生学习相提并论,甚至还有过之!它让我明白了并不是只有上学才能够学到真本事,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直到现在,王春洋依然对第一份工作充满感激。
逃课的研究生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两年的工作经历已使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觉得学习理论知识应该是学与用相结合,所以就在专业研究方面更加下功夫,也开始更多地思考未来。”
又回到母校读研究生,感觉熟悉又亲切,但王春洋已不是以前那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单纯学生了,他的想法实际而且方向明确。
他说:“我们研究生班大约有60多个学生,大多数是应届生,但是想法都不一样。本科时我很老实,很少逃课,但到了读研究生时就开始逃课了,大多数时间是泡在实验室或者去图书馆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专业书。有一些专业基础课只上过三节—第一节、第二节和考试前的最后一节,有一门专业课险些考试没通过。两年的工作经历已使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觉得学习理论知识应该是学与用相结合,所以就在专业研究方面更加下功夫,也开始更多地思考未来。当时上研究生时是1995年,社会大环境还不是很明朗。对于考上研究生后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心里并没有明确的答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决定先找工作,如果有机会再到国外去读博士。”
在这种想法的催动下,王春洋开始自己搞课题,为日后的就业积累知识资本。在别人还在考虑就业方向时,王春洋已经有了成熟的想法。他说:“对本硕连读生来说,研究生毕业后所面临的是第一次就业问题,而对于我来说,则意味着第二次的就业选择。记得毕业时一位同学问我为什么不选择去研究所,我告诉他,我已经有过在研究所的工作经历了,所以不想重复以前的选择。我当时的想法很现实:去一家大公司的技术部门或研发部门,做一些更能将技术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工作。”
站肿脚跟的日子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在车间工作的最大体会就是站一天和坐一天是完全不同的感觉。由于刚从学校出来,脚跟是软的,进了车间以后,前两个星期我站得脚跟又疼又肿,直到第三个星期以后才逐渐习惯。我也有过报怨,但看到那些年轻的学生都能够坚持下来,我觉得自己一定是因为个人的问题才觉得苦和累。于是,我就自我鼓励,慢慢地也就适应了。”
毕业的时候王春洋有几个选择:去沈阳的一所大学任教;出国;还有就是去一家日本公司做技术研究。虽然这家日本公司可以为他提供三年在日本进行技术研究的机会,但考虑到工作性质问题,王春洋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他希望从事比较实际的工作。
这时,他的一位老师对他说,你可以考虑一下SMC(中国)有限公司。考虑到正好专业对口,以及SMC在全球业内企业的领先地位,王春洋决定一试。
SMC是一家大型企业,对招收的员工要求很高,所有招聘的新员工在入职前都要参加实习培训。而王春洋是同期入社员工中惟一的一名研究生。“虽然当时进公司的人中只有我一个是研究生学历,但我一入社就被分配到生产线上。当时公司的领导说,不管你学历多高、有何背景,都要先从生产线干起,必须了解现场。”
实习就这样开始了。没有规定时间,只有现实的工作,而这一切对于有过工作经验的王春洋来说并不陌生,他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工作状态。当时的工作伙伴都是二十岁左右的中专生,年轻随和的王春洋很快和他们融在了一起,工作得很愉快。
“生产线的工序从机械加工、铸造,到表面处理、组装等,生产线比较长。刚开始时,表面处理车间里没有空调,工作车间是那种开放式的大空间,夏天比较热。我在那里大约工作了一个月,然后就再去接触其他工序。在车间工作的最大体会就是站一天和坐一天是完全不同的感觉。由于刚从学校出来,脚跟是软的,进了车间以后,前两个星期我站得脚跟又疼又肿,直到第三个星期以后才逐渐习惯。我也有过报怨,但看到那些年轻的学生都能够坚持下来,我觉得自己一定是因为个人的问题才觉得苦和累。于是,我就自我鼓励,慢慢地也就适应了。”
经过了大约半年的实习,直到1998年7月,王春洋才转正被调到公司的生产技术科,负责铸造和表面处理这两个车间的设备。领导很重视他,于是让他顶替了一个赴日本做研究的前辈的岗位。
与此同时,工厂招聘了第一批大学生,大约30多人左右,领导安排由王春洋带领新员工们进行实习。“我指导大家做设备维护工作。其实对于设备维护,虽然我在研究所工作过两年,但是工厂的实际情况和研究所还是有些不同。工厂里的设备种类比较多,而且需要实实在在的操作,多大的螺栓在拧的时候使多大的劲,这在课堂上是不会讲到的。可在实际工作中,理论教育涉及不到或者未曾关注的问题却显得与理论知识同样重要。因为大多数设备是在日本设计、国内组装的,比如氧化处理设备,因此毛病比较多,而这些都要由我们来处理,否则就不能正常工作。加之设备又多,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我们当时基本上每天都要拿着钳子去捏管子,但这种实习经历也使我们积累了不少一线经验。在公司于2000年上第二套生产线时,我总结了22条关于设备的不足之处,都被日本厂商采纳了。所以,现在我会经常对新入职的大学生说,现场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与书本知识有相当大的距离,书本知识和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不同,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人生总是有失有得,如果总是计较失去的东西,你只会感到沮丧;相反,如果你多看看自己的所得,则会感到充实。”
1998年9月,公司为了引进新项目,准备派遣一部分大学生去日本研修。这对王春洋来说无疑是个好机会,因为参加了研修就可以很快转离生产一线,有机会成为制造部门的管理者,成为一名中层领导。但现实工作使他动摇了:“我的前任领导已经去日本了,如果我也走了,那么这里基本上就没人了。而且当时公司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本来就很少,设备故障随时都可能出现。如果我走了,车间的日常生产运转可能就会出现问题。”
那时,王春洋已经参加了日语学习班,为的就是年底去日本的研修。但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主动向领导提出放弃这次研修机会。他说:“当时我所在的是技术部门,对生产部门只是进行技术支持。因此,虽然我的离去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但也不太好阻拦我。但是我知道,生产部门的实际工作确实是需要我的,所以我就主动提出放弃研修机会。我觉得一个人应该对工作有责任心,这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而且机会以后还会有,作为一个企业人,必要的牺牲还是应该做的。现在有些大学生受到利益驱动而频繁跳槽,这是对企业的损害,更是对自己的损害。因为这会给自己的品行减分,而这正是阻碍职业发展最大的障碍。”
虽然没去成日本,但王春洋并没有停止日语学习。王春洋将1998年全年的周末都奉献给了日语学习。他认为艺不压身,学到的知识总有一天会用到。为了积累知识资本,吃些苦是应该的。他坚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王春洋形容自己当时“跟乡长似的”:“每个周六早晨,我从亦庄跑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晚上就住在在那里任教的大学同学处,周日再坐公交车回去。1998年,从7月离校开始,一直到12月底,我每个周末基本上都是这样度过的。到了年底的时候,我基本学完了初级和中级日语,已经可以和周围的日本同事进行简单的对话了。”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王春洋的日语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他已经能够看懂其他同事看不懂的日文机器说明书了,并且能够和日本同事进行交流,语言方面的阻力被他一扫而光。如今,如果有学生向他诉说英语学习的困难,王春洋都会理直气壮地说:“你们在学校学习了将近10年的英语,不是依然无法做到交流吗?但是如果为了工作需要而到现场学习,半年的时间基本上就可以达到能够交流的水平了。关键在于动力和需要。”
虽然为了工作他放弃了两次去日本研修的机会,但王春洋觉得值得。他在这期间不仅学会了日语,也积累了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他说:“人生总是有失有得,如果总是计较失去的东西,你只会感到沮丧;相反,如果你多看看自己的所得,则时刻会感到充实。研修机会失去了还可以再等,而工作经验的积累却更是难能可贵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量的积累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人要目光长远,要把握任何提升自己的机会,而且不能怕苦。”
未来不是梦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我现在想的最多的是,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怎样把事情做好。如今,我要对工厂的发展、员工的发展负责,这是很重的担子,也是很重的责任。我没有权力放松,我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通过不懈的努力,凭借优秀的工作业绩和对工作的责任感,王春洋目前已是SMC的中层管理者。
对于未来,王春洋说:“公司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这是其他公司很难做到的。现在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应该保证自己成长的速度不低于公司发展成长的速度,还要带领大家更快地成长,甚至要超速发展。现在公司在修建新的厂房,准备上新项目,因此明年的员工人数可能会增加到千人左右。规模扩大了,管理也要逐步改善才行。我过去是做技术出身的,习惯抓细节、处理具体问题,全局观念不够大,人际关系处理不够灵活,这些都是需要改善的地方。”
2005年,工厂又招了20多个大学生。当他们了解到工厂条件还不是很好,规模还不大时,许多学生表现出了失望情绪。王春洋对他们说:“你们错了,你们要以创业者的身份进入公司。当时我入职时,公司只有400多人,现在不也发展到了2000多人了吗?”对于未来,王春洋认为前途是光明的:“我的研究生导师曾对我说,当时他之所以放弃日本的工作,主要是因为中国机械行业的技术还不是很发达,需要一些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而如今社会所需要的则是更多可以将技术运用到企业和工厂里的人才。当时正是听从了他的教诲,我才选择了SMC。我现在想的最多的是,作为一个厂长应该怎样把事情做好。如今,我要对工厂的发展、员工的发展负责,这是很重的担子,也是很重的责任。我没有权力放松,我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专家点评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态度决定人生
点评人:双齐
从王春洋身上,我们看到了如今已被校园的浮躁气息所掩盖的优秀品质:踏实、认真、务实、上进。正是这些乐观、积极、平和的态度,使得王春洋的职业生涯发展总给人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毕业时因为几分之差与研究生失之交臂,最终选择了中科院沈阳科技研究中心;过硬的英文功底使他在工作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不断更新的工作内容又使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提高了专业技能,并水到渠成地考取了研究生,回到了母校。这看似偶然的发展轮回,其实是源于王春洋厚积薄发的积累,更源于他平和、乐观、积极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对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尤为重要。
美国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写道:“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这种积极的人生观,相信每个人看了都会从中受益。王春洋对工作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对人的态度,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学习的。
初入职场和研究生毕业后的二进职场,王春洋凭借自己踏实的做事态度和过硬的业务技能不仅得到了同事的认可,也获得了使他大为受益的发展机会。
七月流火,当你走出象牙塔,开始准备为每天的面包而奋斗时,意气风发的你或许怀揣的是一种舍我其谁的心态。然而,一般说来,用人单位此时通常只会把一些琐碎、单调、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交给你。也许这些工作对你来说确实是大材小用,但就是这些小事,它们却体现着你的办事能力和做事态度,也塑造着你在同事眼中的个人形象,同时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职业发展之路。
“大事做不好,小事不屑做”,这是很多用人单位对“职场新生代”的评价。对于初涉职场的大学生,在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必要的工作经验积累,学会从一个“学校人”变成“职业人”,逐步提炼自己的职业含金量和竞争优势。
在工作中多表达对老同事的敬意并时常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或者在合理的情况下热心帮助别人完成份外的工作,都不应理解为是吃亏的行为。加班更加不是吃亏,反而是福,因为这是你快速熟悉业务、进入工作角色的“速成班”。
态度决定人生,因为态度决定着你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哲学,同时也决定着你的选择,而人生就是由一系列的选择串联而成的。
儿时的对话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个人档案:
方泽坤,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国家某部委公务员。
“我要靠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不会再因为是农民的儿子而被人歧视!” 这是方泽坤—一个普通农家孩子内心的声音。2004年夏天,26岁的方泽坤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江西南昌农村一个普通的村子。望着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他的心狂跳不已。
十几年过去了,他儿时的誓言没有随风变换,而是在他脚踏实地的努力中变得越来越真实。
他是带着一份农家孩子的骄傲和自豪回到家乡的。面对生养他的土地、关爱他的父老乡亲,他可以坦然地说:“我依然是农民的儿子,而且永远是农民的儿子。拼搏、奋斗的精神已深深扎根于心,且会伴我终生。我为我的身份骄傲,正是这样的身份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儿时的对话
“我想当律师,或者从政。我会有出息的,爸爸您放心!”方泽坤在回答父亲的同时,也在心中暗暗地发了一个誓。
因为小时候长得像弥勒佛,方泽坤被村里人称为“仙仙”。尽管他还没上学,但他知道的东西比三年级的小学生还多。至今,他还依稀记得自己7岁时与姐姐的对话。
“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姐姐问道。
“我要做观音菩萨,普渡众生,救苦救难。”
“可是观音菩萨是女的呀,那你怎么办?”
“那我做如来佛好了,佛法无边,大慈大悲。”
5年后,村里人觉得他知道的比其他人都多,就叫他“先生”。
“哥,你是咱村里的先生,你长大想做什么?”妹妹问他。
方泽坤一愣,此情此景仿佛是5年前那一幕的重复。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做官,做像包青天那样的好官、大官,惩治坏人,保护好人。”
又是5年。
在爸爸的病床前。
“娃,你已经上高中了,对今后有什么想法?打算做什么?”
“我想当律师,或者从政。我会有出息的,爸爸您放心!”方泽坤在回答父亲的同时,也在自己心中暗暗地发了一个誓。
因为家里劳动力少,方泽坤很小时就和父母在田里干农活了。烈日下插秧、暑热中收割,他与许多农家孩子一样,不甘心终生面朝黄土背朝天,努力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想改变全家人的命运。
西晒的阳光改变了命运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或许是造化弄人,或许是命中注定。高考的那几天,天气异常炎热,方泽坤所在考场的窗户正好朝西,而且竟然还没有窗帘。在第二天考试的下午,天生怕热的他进入考场后大约20分钟就中暑了。
或许是造化弄人,或许是命中注定。高考的那几天,天气异常炎热,方泽坤所在考场的窗户正好朝西,而且竟然还没有窗帘。在第二天考试的下午,天生怕热的他进入考场后大约20分钟就中暑了。
头晕、呕吐,脑袋也仿佛失去了记忆,一片空白,而这场考试恰恰是主要考记忆力的历史。方泽坤一遍遍地吐着,再一点点地写着。他没有忘记对父亲说过的话和发过的誓,要坚持、再坚持,还有明天一天,自己一定会没事的。
根据平时的学习成绩,老师估计方泽坤的分数应该在600多分左右,上北大或清华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成绩出来后,他发现自己中暑那天上午和下午的考试成绩竟然相差了几十分。尽管如此,那年他最终还是考上了一所师范大学。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他一百个、一千个不愿意去。父亲看出他心思,把他叫到身边说:“娃,我看就算了,这或许就是命。再说,你终归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嘛!”最终,方泽坤背上远去的行囊,带着父母的期望,孤身踏上了人生新的征途。
争取才有机会
在毕业酒会上,或许是酒后吐真言。当又有人说他幸运时,方泽坤正色道:“别人靠的是财,我靠的也是才,不过此财非彼才;别人靠的是人,我靠的也是仁,不过此人非彼仁。我是农民的儿子,知道怎样适应和改变艰苦恶劣的环境,知道如何脚踏实地地去做事。除此之外,我的幸运还源于我有一颗感恩的心!”话音刚落,掌声四起。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家人把从五乡四邻凑来的学费交到他手里时,他暗下决心,这是最后一次向家里要钱了。在以后求学的日子里,当其他同学还在“风花雪月”的时候,方泽坤已经凭借着自己的笔“卖文为生”了。
入学后不久,一次英语老师无意间透露说校英语电台在招聘,而且对录用者还提供一定的补助。为了得到这次机会,方泽坤主动找到老师说:“我想报名,我的英语成绩和文学水平都可以,您可以检验我。”老师很欣赏这个新生的勇气,在进行了简单的考察后,方泽坤进入了电台。对于这个机会,方泽坤非常珍惜,他努力工作,半年不到就被提升为台长。
别人说他幸运,他会点头说是。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他付出了多少努力。
在大学电台工作的这段时间,方泽坤凭借自己的才能迅速成为校园的小名人。加之他为谋生计经常发表文章,便引起了校记者团的关注。不久后,他有了另一个新的身份—校园记者。
半年后,记者团开始换届选举。方泽坤虽然写过一些引起反响的文章,人缘也很好,但以往的选举惯例是论资排辈,奈何他只是新兵一个,实际上没有参加选举的资格。方泽坤又一次找到了老师。“我认为现在的选举方式不是很合理,应该进行民主选举,有能者当之。这样既能服众,也能更好地推动工作的开展。”老师接纳了他的意见。在选举后,方泽坤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为记者团团长。这一次,他又通过自己的积极争取获得了成功,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要靠积极的态度改变命运的决心。
在毕业酒会上,或许是酒后吐真言。当又有人说他幸运时,方泽坤正色道:“别人靠的是财,我靠的也是才,不过此财非彼才;别人靠的是人,我靠的也是仁,不过此人非彼仁。我是农民的儿子,知道怎样适应和改变艰苦恶劣的环境,知道如何脚踏实地地去做事。除此之外,我的幸运还源于我有一颗感恩的心!”话音刚落,掌声四起。
对于大学生活,方泽坤心中既感到骄傲又有些许感慨。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学费和生活费基本上是他自己亲手赚来的。他对父母说:“你们的儿子上大学了,国家会发钱供养大学生,你们放心好了!”但谎言没过多久便被父母揭穿了。有一次父母去一位远房亲戚家串门,听说亲戚家的孩子每年都要交学费。他们先是觉得很愕然,后来听说其他学生也都是这样时,他们才知道儿子为了使他们放心而编造了“美丽的谎言”。暑假回家,当他们正准备对儿子“开堂问罪”时,方泽坤却把自己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展示给他们看,说自己的文章不仅上了报,还得到了报社支付的稿酬,父母这才转忧为喜。
只有走下去才有出路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应聘失败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要想在北京生活并非易事。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境况,就必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努力实现提升。他暗暗发誓,终有一天他要靠自己的奋斗扬眉吐气地立足于这个城市。对于好心的老乡,他深深感激,但同情不是他想要的,发奋图强才是他最终的出路。
毕业时,当班上其他同学为找工作东奔西跑时,方泽坤却在安心地做自己的论文。由于在学校的出色表现及毕业前在本地大报的见习经历,方泽坤被省公安厅一个直属单位招收为宣传干事。
单位的工作很轻松,对于当过学生记者的方泽坤来说胜任有余。渐渐地,单调的工作内容使他觉得生活缺乏挑战性,于是他便辞职跳槽到汇仁集团,负责企业策划、内刊编辑等事务。全新的工作内容让他受益匪浅,也为他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方泽坤将学习以外的时间用于工作;如今工作了,他则把工作以外的时间用于学习。方泽坤已经习惯了边工作边学习的生活。
一年之后,他看到北京大学在招收本硕连读的学生,奋进之心促使他做出继续深造的选择。经过努力,他以所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大。
在北大的日子同样是艰苦的。同学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才子,学习本身就充满着极大的挑战。北大实行的是末位淘汰制,而方泽坤还要自己赚取必需的生活费,这就迫使他必须边学习边兼职。方泽坤说:“我当时想起了和爸爸一起插秧的一次经历。那时年纪还小,因为实在受不了起早贪黑地在田里干活的苦,插秧时就赌气插得又稀又歪。从不发火的爸爸看见了,抬手就给了我一记耳光。他说,‘你要有本事就自己考出去离开农村,否则就本本分分地农活。’现在这话还时时在我耳边想起,所以不管什么样的日子我都不觉得苦,总觉得自己一定能挺过去。”方泽坤没有抱怨,而是咬紧牙关去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交了学费后,方泽坤的钱包里仅剩下100多元钱—这是他所有的生活费。没有告诉任何人,他悄悄参加了招聘会。正巧一家杂志社正在招兼职编辑,于是他主动上前介绍自己,没想到招聘人也是江西人,方泽坤立刻和他攀上了老乡关系。因为是同乡,这位招聘人好心地提醒他:“以后出来应聘的时候要注意一下自己的穿着,像你这样是很难找到好工作的。我知道你经济或许不太宽裕,但这是门面上的事,适当注意吧。”最后,他悄悄拿出20元钱交给方泽坤,并对他说:“我们会给每位应聘者提供交通费,这是你的,拿上吧。”
应聘失败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要想在北京生活并非易事。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境况,就必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努力实现提升。他暗暗发誓,终有一天他要靠自己的奋斗扬眉吐气地立足于这个城市。对于好心的老乡,他深深感激,但同情不是他想要的,发奋图强才是他最终的出路。
从北大记者团中的一名骨干记者做起,凭借着已有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文学基础,方泽坤成为北大记者团的骨干记者。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担任了副团长的职务,后来又担任了院新闻社社长、学生会副主席,从而有机会报道很多大型会议和采访一些国内外知名人士,如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菲律宾前总理拉莫斯、韩国前总理李寿成、香港立法会前主席范徐丽泰、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等都接受过他的采访。在北大记者团中的工作为他日后的求职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校基本站稳脚跟之后,方泽坤把目光再次投向了社会。他深知,不管在校成绩是多么辉煌、优异,他最终还是要步入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接受锤炼。
为了维持生计,也为了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方泽坤进入《中国企业报》,成为一名兼职的见习记者。起初,他只是写些小文章,并没有较好的采访机会。一次,报社决定采访一位知名企业的老总,但栏目记者正巧出差,方泽坤通过积极自荐,争取到了这个机会。看了他的文章,这位企业老总决定接受他的采访。采访进行得很顺利,文章写出后,受到那位企业老总和社领导的一致好评。从此,他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他由见习记者变为栏目记者。
在《中国企业报》兼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方泽坤又去了一家教育类的杂志做记者、编辑。初来乍到,方泽坤习惯性地观察着他的工作环境。没过多久,他就发现了这里在日常管理和组织运作上所存在的问题。于是,他给总编写了一封信,逐一列举了有待改进之处。总编看后很惊奇,也很欣赏这个小伙子的眼光和头脑,便破格提升了这个年轻记者做了总编助理。这也使得方泽坤获得了另一个发展和学习的机会。
这次经历,也为他后来顺利承担《英语学习辅导报》教研版创刊人及教研版主编做了铺垫。
理想没有终点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我的工作经历其实也是我的奋斗历程,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的工作、学习经历告诉了我一个浅显的道理:要想收获,就必须要付出,付出总会有回报。我总结了自己的成功观:成功=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专业知识+坚韧的行动+适时的机遇+感恩的心。……”
这种边学习边工作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毕业前夕。为了安心准备毕业论文,方泽坤毅然决定辞掉工作,他开始认真地考虑今后的发展方向。
临近毕业之际,方泽坤决定报考公务员,走仕途,希望借此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天随人愿,毕业的时候,他不仅拿到了硕士学位,同时还考取了国家公务员,被国家某部委接收。2005年8月,方泽坤又一次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终于通过不懈的奋斗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从小埋在心中的种子终于开花了。对于今天的成绩,方泽坤腼腆地一笑,他说:“我的工作经历其实也是我的奋斗历程,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的工作、学习经历告诉了我一个浅显的道理:要想收获,就必须要付出,付出总会有回报。我总结了自己的成功观:成功=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专业知识+坚韧的行动+适时的机遇+感恩的心。也就是说,要成功首先要有积极向上、自信进取的良好心态,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把它付诸行动,再配以一定的机遇并加上你的爱心,那么成功就离你不远了。我现在虽然与心中成功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定会成功”的信念依然存在,并且我一直信守着曾对父亲说过的誓言,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对于未来,方泽坤有着自己的5年计划、10年计划,他的目标是,靠拼搏奋斗成就事业。他要向世人证明,农民的儿子也可以出人头地,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开创广阔的天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方泽坤想与农民子弟共勉的座右铭。
专家点评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
一条门槛,两重世界
点评人:双齐
方泽坤的故事是个“动词”的故事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人们之所以把良机的获得称为“千载难逢”,是因为它实在太珍贵了。而方泽坤却得到了这么多的机会,而且每个机会都令人艳羡,这是为什么?
到校英语电台毛遂自荐,这个举动是方泽坤大学生涯成长的标志性事件。即使自己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在毕业酒会上,还是有同学认为机遇对方泽坤的垂青只是由于他的“幸运”。这说明,一个严重的事实正被人忽略着,人们总是看到别人的成功,却对别人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视而不见。
其实,机遇是一扇虚掩的大门,你稍一用力就能推开。推开一扇门,跨过一道槛,你就可以走向一个新的世界。什么样的事情才能称之为机会呢?而机会又在哪里?方泽坤给我们做了一个十分完美的示范—机会源于行动!
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方泽坤在进入大学后迫切希望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赚钱。基于这样的初衷,在校英语电台招聘时,他主动向老师自荐。就是这个小小的开端,他凭着自己的工作热情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公司在新年举行联欢会,大家发现在会场餐桌周围的地上散放了许多硬币。大家都充满了好奇,但没有人对此做出解释。有的人尝试着捡几个硬币做为纪念,有的人则由于疑惑或者不屑而对硬币视而不见,只有少数几个人把自己周围能拿到的硬币全都收集起来。直到庆祝活动快要结束时,也没有人解释个中原因。最后,还是公司负责人告诉了大家这一举措所表达的现实道理:那些连屁股都懒得抬一下的人,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有行动才会有收获,而且多劳多得!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才华横溢的穷人,他们过于孤芳自赏或者恃才傲物,却没有时间为自己的发展付出劳动,或者付出不够。俗话说,大富靠命,小富靠勤!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惟一的途径就是采取行动。
“成功=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专业的知识+坚韧的行动+适时的机遇+感恩的心”,这是方泽坤的成功公式。的确,成功不是由一个因素就可以决定的。在众多的因素中,我更想把“坚韧的行动”向大家推荐,这也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方泽坤的成功秘诀。
为实现目标付诸具体行动,是我们获得机会的途径。通过行动寻找机会,发现那扇通往新天地的大门,跨过那道门槛,你也能获得幸运之神的保佑。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