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地理 > 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TXT下载

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

作者:佚名(现代)
栏目:历史.地理
类别:古典
大小:300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衙门故事的缘起
  一提到“衙门”一词,几乎人人都知道它是指古代的官府机构。然而古代的衙门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的布局、建筑式样如何?出入其间的有些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各自有些什么样的职责,以及他们一般是如何来履行其职责的?衙门的主要事务有哪些?衙门每天是如何运转的?它有着哪些办事规则惯例?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回答的了。事实上即使翻阅近代一厚本一厚本的历史著作,或者是查看汗牛充栋的古代官修正史,也仍然很难找到这一方面的具体答案。
  本系列就是试图向读者描述古代衙门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如导游图一般让读者对古代的衙门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据唐朝人封演在《封氏闻见录·公牙》 、以及清朝史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衙门》中的说法,衙门一词原来写作“牙门”。据说古代军队出征打仗时所用的先导旗帜都做成兽牙状,象征凶猛的野兽,为自己军队壮行,鼓舞士气、威吓敌人。这种军旗就叫“牙旗”。军队安营扎寨时,军营的大门口两侧也都插上牙旗,以示威严,主帅召集部下开会传令也要在牙旗之下。因此军营的大门称之为“牙门”。还有一种说法是军营门外“刻木为牙”作障碍,出征时旗帜上方也安木刻的兽牙。反正无论如何牙门原来是指军营大门似乎是确凿无疑的了。大约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世俗尚武,各朝习惯上往往以驻军将领兼管一地的行政事务,地方政府的办公场所和将军幕府合一,逐渐被称为“公牙”,大门也被称为“牙门”。至于“衙”字据说原音yu,也到了这个时期可以改读ya音,并逐渐用来代替不那么雅的牙字,形成“公牙”或“公衙”的称呼。到了宋代已普遍用衙门一词来称呼政府机构。 基层政府是整个国家机器的缩影,是庞大帝国上层建筑的墙脚,具有所有政府机构的最普遍的特征。解剖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麻雀,就可以了解所有政府衙门的一般情况。所以我们将把视线集中在明清时期基层政府机构--州县衙门。
  中国古代习惯上把朝廷官府处理政治事务的习惯作法称之为“故事”。本书叙述的就是州县衙门的这种“故事”。为了形象化的说明这种“故事”,也要例举一些事例性的故事,从而为读者勾勒出衙门的布局、衙门的人物、衙门的活动规则和轨迹。
  以下的“故事”是一段段连续下去,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衙门的模样、衙门的人物、衙门的事务这样三大部分。
  衙门的事务
  1、分班候缺须耐心
  明清时州县政务是围绕着州县长官--正堂、正印官开展的,这种有关政务的活动有很多是没有法律规范的惯例“故事”。
  明清时全国所有的州县长官都是由朝廷吏部选派的,每3年任期届满,他们还都要回到京师报到,根据其政绩,再次参加这种“铨选”,奔赴新的任所。这种铨选与赴任形成了官员的不停流动。在每一年里,总有一千四、五百名知州、知县在任上,同时又有五、六百名知州、知县在回京述职、或离京赴任的途中,还有大约相同数量的知州、知县正因犯罪被革职、或因正致仕(退休)、或正因丁忧(因父母丧而离职3年)之类的原因离开州县大堂的岗位,全国的知州、知县总数大约会有几千名。
  明初规定各衙门要定期(有时是5日一期、有的是按月、有的按季度)向朝廷吏部申报本衙门因任满、病、死、罢、丁忧等缘故而空缺出来的官职职位。吏部就根据这些空缺官职位置分配排队的官员。后来索性就把所有的官职职位都称为“官缺”,排队等候就叫“候缺”,铨选选任官职就叫“补缺”。
  中国地域宽广,各地州县政务繁忙难易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所有的州县长官的品级都是一样的,但是按照同样的标准委派官员的话,因为各位官员的能力不同,就会造成处理政务不适应的问题。为此明朝在将州县官品级划一后不久,洪武十四年(1381)就按照各州县负担的赋税数量来确定“繁”或“简”。凡征粮7万石以上的州、3万石以上的县就是“繁”,在这数额以下的就是“简”,在挑选任命州县长官时,要考虑到繁、简的因素。到隆庆元年(1567)吏部奉旨将天下府州县按照“大小、繁简、冲僻、难易”4项标准划分上、中、下3个等级。
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