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宗教 >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TXT下载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作者:黄念祖(现代)
栏目:哲学.宗教
类别:现代
大小:244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第一讲
  作为佛学漫谈,我这次来可不是来说法的,更不能说是来向大家开示的,只是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看经、实修方面的一些体会而己。
  既是漫谈,那我们从今天开始谈什么呢?就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吧。既是漫谈,就不一定有个题目。大家也许觉得这两部经很不相同,怎么能联系到一块讲呢?所以,这里有三个因缘,先跟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个因缘:
  正果法师一直在这个道场讲《金刚经》,现在正果法师生病了,委托我来代替他,所以这里有个接续的意思,因此还是先从《金刚经》谈起。
  大家都知道我写了一部《无量寿经》的注解本,而且三月份的时候我就预备来向大家谈这个,后来就广化寺增信班的需要,我就到那边去讲《无量寿经》,讲的是净土法门了。当然了,我们这里接续正果法师讲的《金刚经》,谈到我所要讲的《无量寿经》。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以及《阿弥陀经》,也就是从“般若”谈到“净土”。这是第一个因缘。
  第二个因缘:
  咱们居士林一恢复以后,开始印经,所印所念的那个经本,是本人所印,供养居士林的。而居士林所印的第一部经就正是这《金刚经》。秦译、唐译的两种版本,老居士们都得到了。接着所印的就是三种版本的《阿弥陀经》,应王居士所提议,我写了一篇序,其中就说明了这两部经先后印是很有意义的,这也说明了我们修行人所要走的修行途径——
  “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
  我们修行拿什么来做导引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导航、一个方向、一个指南针,这要靠什么呢?靠的就是这“般若”。比如《金刚经》等讲的就是般若。但是我们要走到哪去呀?总要有个归宿吧!以什么为归呢?就是以净土为归。
  我写的这篇序题就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其中,这个“归”字有几种解释:
  一是“归宿”。总在外头跑要有个宿处回归呀!不然住在哪呢?这是“归”的第一重含义。
  二是“究竟终极”之义。如何能究竟、圆满呢?要究竟、圆满就要以净土为归,汇归大海。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才成,净土就是我们所要归的那个海!
  “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这是第二个因缘。
  我们为什么要以“般若为导”呢?因为我们(修)菩萨(道)都要修“六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才是“般若”。我们要修“六度”,就必须知道: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目。这个话从《金刚经》中就可以找到!所以,正如有人批评人时常说的:“你是盲修瞎练”。因为他没有目,可不就是盲修嘛!如果没有“般若”,行五度也如盲,那就免不了被批评为“盲修”了!“以般若为导”如有眼目。一个人要行路,没有眼睛不辨方向怎么能行?佛经上也说:
  “入佛宝藏,智慧为目”。
  到了宝藏里头,你要拿宝,你得先能用眼睛看见宝才成。什么是你的眼呢?智慧就是你的眼睛!不然,即使进了佛的宝藏,你看不见,不知拿什么,你若有“般若”,才知道拿什么。那又用什么去拿呢?“信为手”。信心就是手。用“信心”去拿!所以,“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以般若为导”呀!
  反过来说,咱们许多在迷中的人,就如同“大富盲儿”一样。拥有财富但却瞎了眼睛的孩子。“日坐宝中,为宝所伤”。天天坐在宝藏里头,珊瑚树、水晶瓶、大金元宝……可偏就让珊瑚树扎破了脸;让水晶瓶碰破了脑袋;让金元宝拌摔了跤……整天在那儿受伤。所以“般若”非常重要,般若为目、般若为导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什么是“净土为归”呢?最高的经——《华严经》,八十卷中的最后,讲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再现成再好不过的证明了!整个佛法的宗旨就在这。所以,佛开始讲《华严经》,一开口告诉众生的就是这个,也就是把佛的全部所得都给了众生了。最后导归到哪?归的就是“极乐世界”。
  普贤菩萨是“华严”的长子,是第一位的大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以净土为归就是“华严”的宗旨!也就是普贤菩萨给我们所示范的、所带头的——以净土为归。为什么我们今天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这就是第二个因缘。
  第三个因缘:
  就是我自己本人的因缘。有许多老同修总问我:“你是因为什么而学佛的?”
  这就要让我首先感激《金刚经》了,是《金刚经》救了我!不然我已经是“叛徒”了。我能从“叛徒”又转变为“信徒”,就是由于《金刚经》的原故。
  我小时候常跟着家长到广济寺来,可以说寺院里没有一处角落我没有走到的。在我十一岁的时候,那是腊月初八的夜里头,晚上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那天的道场非常庄严,从大殿绕着念,一直念到第二天凌晨。当年这地方有条甬道,一直通到天王殿,人就从这到天王殿来回地绕着念佛号。当时钳锤也好,钟鼓声也好,念的也好。夜里了,我母亲她们都走了,我还不肯走,还跟着大家绕,后来到了十二点多,才把我叫走……这些都是往事,所以小时候佛教家庭一开始的印象还是很深的。
  那么,为什么又成为了“叛徒”呢?慢慢的,由于知识增加了一些,于是我就觉得不是仅仅参加道场、拜拜佛、念念佛就可以了,于是就想看看这些佛教徒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和行动。结果发现许多有名的法师、大居士,他们的名利心还是不淡,在人我是非上还是有很多分别,还是有时瞋恨有时贪,贪、瞋、痴心都不淡,总还有一些计较分别,佛教圈内还是有勾心斗角的现象出现。由于看到有名的在家、出家人的这许多情况,于是便产生了一个错误结论,我以为:
  “这些人修行几十年,看来修行是不管事的,要真管事怎么还是这样呢?”
  正好当时看过蔡元培先生的一篇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所以就更以为这些人这么拜、这么念,实际上根本没起作用。
  直到我上大学三年级考试完了之后,书也不想再看了,也不愿出去玩,于是把母亲的佛书拿了两本来看,一本是《灵魂论》,另一本就是带注解的《金刚经》。看这本《金刚经》时,不知有多少次地,一次又一次地,从身而心,从顶到踵,如同甘露灌顶一样,一阵一阵的清凉,一阵一阵的清凉……一切世间的事情都不能比的。我这才一下子明白了《金刚经》的道理,恍然而大悟:
  不是佛法不灵啊!是这些修行人辜负了佛法!
  通过重新认识佛法,也就从中看到了一部《金刚经》的宗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到这时我才思想转变了,也不再是“叛徒”了!同时,自己也有一个体会:这“无住生心”可不是一般主观愿望所能达到的。如果想要“无住生心”,一旦“生心”了,你也就“有住”了,也就不是“无住”;一旦“无住”你就不能“生心”……
  那时,第一遍看《金刚经》的时候,我刚二十岁,当时还有一个体会:看来这念佛法门很巧妙呀!你念佛的时候就容易达到“无住生心”。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也就是从《金刚经》才到了《阿弥陀经》,也就是到了净土念佛法门。正是通过《金刚经》才体会到了净土法门的道理。这个道理的体会是第一次的开蒙,是开蒙的第一课。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就深化得多了。下面我要谈的就是深化后的一些体会、感想。这是第三个因缘。
  通过对许多大德的论著、遗教的学习,多少年后回顾起来,当年我思想上的这一转还是正确的!当然,当年的体会、感想还毕竟很幼稚、很肤浅。其实,基本上说,一部佛法的道理也就是如此一回事!
  关于“无住生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因缘事迹中看得很清楚!
  六祖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劳动者,很孝顺!自己用砍柴担水挣钱来养活母亲。他之所以信佛就是因为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也就是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
  当时,六祖给小旅店里头送水来正欲出门,一个店客在念经,他就听,当他听到此人念到“无住生心”的时候,心中豁然,于是便问:“你这经是从哪来的?”客人告诉说是从五祖黄梅处请来的,于是六祖便要去黄梅。从广东(岭南)去黄梅路还不是太远。六祖就是听了这一句“无住生心”便去了黄梅的。
  一个不识字的,也从来没听到过佛法的人,就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样一个水平,可是大家都知道他后来见到五祖时的对答的这宗公案,我也常提起这则公案,因为这则公案实在太有意思了。尽管老提,但咱们有时还是觉得不亲切。
  我们看,六祖当时就是这么个水平,既没有多少年的修持,也还是一个字都不识的劳动者。等他见了五祖,五祖一看他就说:
  “你这獦獠,你也来学佛呀!”
  “獦獠”当时是骂南方少数民族的话,好比“南蛮子”之类的歧视的话。言外之义:你一个不开化的野蛮人,你也来学佛呀!
  梅山五祖弘忍是禅宗祖师,所以说起话来都带有禅机机锋在内。六祖当时就回答了:
  “人有南北,佛性何分南北。”
  人是可分南北的,但佛性却不分呀!人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难道还分南北吗?你看看这是什么水平!这么一问一答,六祖便显出了真水平。五祖就说了:
  “这个獦獠根基还很利呀!你到糟厂里劳动去吧!”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